『壹』 如何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
如何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呢?要注意以下四點。
1.總攬全文,整體把握。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前提是對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確的把握。面對一篇陌生的文學作品,要善於抓住關鍵語句,理清全文脈絡,明白作品所表達的主題,對全文有一個整體認識和把握。
2.選准角度,以小見大。在切合題目要求的前提下,選准切入點尤為重要。一般來講,這一切入點必須滿足以下條件:其一,能透視作品的主要意義或能表現作品的主要寫法;其二,自己寫起來最有把握;其三,角度宜小、巧、新。例如,就一篇作品的藝術特色進行有創意的解讀,可以賞析語言特色,分析文章的煉字、選句、辭格運用、語言風格等方面的技巧;可以賞析結構方面的特色,分析文章開頭、結尾、過渡、照應、層次段落、伏筆鋪墊等方面的匠心;可以賞析表現技法,體會象徵、對比、烘托、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寓情於景、托物言志等手法的作用。
3.緊扣文本,有的放矢。文體不同,其特點也各異。如小說要重點思考其思想內容、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節安排等特點,散文則要重點思考其思想內容、意境、選材、組材、語言、線索設置等特點。切忌脫離文本想當然地去套用鑒賞術語,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談或不著邊際的任意羅列,更不能根據個人的主觀喜好而作隨意的褒貶。要注意敘(對文章內容的復述或引用)、析(對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點等進行揭示)、評(通過分析得出的結論)三個方面的有機結合。
4.結構完整,力求簡明。要單刀直入、開門見山地提出論點,也就是提出你對該文的總體評價。然後就原作內容進行復述、介紹、引用,做到結構清晰、小巧、完整。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語言要精煉簡明嚴謹。不刻意地追求語言的華麗美、雕琢美,而是力求做到語言表述的簡潔美、流暢美和規范美。
在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時,一般分三步來完成。
第一步:明確提出自己的觀點。贊成或反對什麼一定要旗幟鮮明,不能模稜兩可。如果自選角度,切入點宜小、巧、新。第二步:分層論述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中,最容易出現以下三種毛病:層次不清,泛泛而談,以述代評。為分清層次,答題時可在每個層次前標上序號或者每層用一個段落。為防止泛泛而談或者以述代評,可嘗試進行「分論點+文章材料+分析評價」的訓練,逐步做到觀點正確,例證典型,分析深入。第三步:總結自己的觀點。語言要簡潔,要與第一步圓合。
『貳』 小說閱讀 探究主題 主題有哪些
考查角度五:標題、主題及問題探究
標題對於一篇小說,尤其是小小說,往往是「照亮讀者眼睛的燈籠」,往往會起到攝人心魄的作用。小說的主題就是小說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和藝術形象的塑造所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小說探究題往往是要求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要求能對文本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審美閱讀和探究。它包括三個方面:(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討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3)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
1.常見的標題有以下類型:
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清兵衛與葫蘆》。
②交代故事發生的環境,如《在橋邊》《邊城》等。
③概括小說主要事件,如《范進中舉》《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等。
④設懸念,引起閱讀的興趣。如海明威的《喪鍾為誰而鳴》。
⑤貫穿全文起線索作用,如《牆上的斑點》《項鏈》《葯》等。
⑥具有象徵意義,揭示小說主題,畫龍點睛,如《洗澡》《子夜》《紅與黑》等。
⑦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如《變色龍》。
2.小說主題
小說的主題就是小說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和藝術形象的塑造所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它是小說的靈魂。小說的主題寓於小說中的題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賞小說必須欣賞小說的主題。一般來講,可以通過環境、背景甚至小說的標題來了解小說的主題;也可以通過人物、情節了解小說的主題。
3.小說探究
所謂「探究」就是探討疑點、難點,有所發現和創新,是一種高層次的語文能力。據此可知,所謂探究題型就是探尋(或追究)式題型,屬於開放性試題。開放題型更為真實地反映了學生閱讀鑒賞中的思維品質,符合閱讀學「讀者參與文本效果的共建」的個體化閱讀基本原理,因而它又是科學地評測考生語文能力的良好途徑。因此,隨著新課標「三個維度」理念的進一步推廣,開放題將可能成為高考中極為重要的考點。
對於小說文本意圖的探究包括對小說表現出來的主題評價,對小說體現的價值觀的判斷和審美取向的評析,對小說傳承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探討,對小說創作者的創作意圖的分析等。
探究文本意圖,可以從兩大方面入手:一是從小說本身的情節入手,發掘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態度;二是從小說針對的社會現實入手,探討小說故事的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
對於小說的個性化解讀,包括對小說主題的個性化的理解與認識,對小說構思的個性化再創造,對小說創作者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是故事的結局)進行個性化的評析,對小說中人物言行和作者對其態度的個性化分析,對小說中處理情節、人物方法的評判,對小說給予人生或社會的某些啟示的理解等。
個性解讀文本,主要考慮四個方面:一是小說本身的主題,即作者的思想情感;二是小說的各種藝術處理的效果,即作者的創作意圖;三是聯系小說細節,從細節中找到我們解讀的依據;四是聯系生活實際,從自身經歷和社會類似現象來談自己的看法。
因為「探究文本意圖,個性解讀文本」包含並可以涉及的考點相對較多,因此我們在答題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立場要鮮明,觀點要清楚;②文本是基礎,情節是證據;③主題要明確,意圖要清晰;④生活和現實,聯系要緊密;⑤分析要有據,主張要有理;⑥條理要清楚,邏輯要嚴密。
『叄』 如何理解個性化閱讀
個性化閱讀是《語文課程標准》(簡稱新課標)中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理念。新課標修改稿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在教學實踐中,由於不能正確理解和辯證把握個性化閱讀的內涵,以致出現了一些偏差,如,由於強調個性化閱讀的人文性傾向,在教學中過分演繹「獨立選擇學習內容」「獨立選擇學習方法」「想學什麼就學什麼,想怎麼學就怎麼學」;由於強調個性化閱讀的體驗策略,在教學中就忽略學段目標和文體特點而一味地引導體驗而忽略思維的激發與引導。由此引來對新課程閱讀教學的一些詬病。
正確理解新課標「個性化閱讀」的精神,辯證處理與教師指導的關系,對個性化閱讀進行有效指導,才能使新課程閱讀教學取得預期效果。
三維的課程目標是貫穿新課標的紅線, 「個性化閱讀」也是三維的,它包括下面的內涵:
1、個性化閱讀價值觀指向人文性,即人文精神的領悟;2、個性化閱讀必須憑借文本,關注文本的言語形式; 3、個性化閱讀要體驗,更要思維,力求思維與情感的統一;4、個性化閱讀是學生的閱讀實踐,不能以教師的閱讀分析去代替;5、個性化閱讀必須有老師的指導。
從三維的角度探索與實踐 「個性化閱讀」的有效指導,必須處理好以下關系。
一、課程目標與個性化閱讀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則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與實踐閱讀的教與學的行為。閱讀教學要實現課程目標,包括個性化閱讀的目標,就要受課程目標的制約,從目標出發,為實現目標服務。
首先,必須受到總目標的制約。總目標中的工具性目標是,要培養獨立閱讀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多種閱讀方法,以及初步理解、鑒賞作品。個性化閱讀,必須有利總目標的實現。
其次,個性化閱讀要受學段目標的制約。在教學中即要防止不到位也要防止越位的情況。第一學段的閱讀,主要是培養閱讀興趣,在閱讀方法的學習要求上不作具體要求。第二學段,在發展閱讀興趣的同時,對閱讀方法的學習提出一些具體要求,如,詞句的學習,要學習體會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篇章的學習,要求能學習抓住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閱讀方法。第三學段,則要求在學習與運用閱讀方法中享受閱讀興趣,並強調言語形式的學習,如,詞句的學習,要「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篇章的學習,要「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要根據文體特點學習,「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第一學段的「個性化閱讀」指導,要引導學生就自己喜歡的內容去感受;第二學段,則要抓住關鍵詞句感悟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第三學段,個性化的閱讀,則必須關注文本的言語形式,從言語形式入手,體驗與思考言語內容。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新課程閱讀教學經常引用的一句名言。依據課程目標的個性化閱讀指導,必須正確處理一個哈姆雷特與一千個哈姆雷特的關系。讀者的個性化閱讀,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哈姆雷特」中的每個哈姆雷特是個性的。課程目標制約下的閱讀教學,學生(也是讀者)是學習閱讀,通過一次次探尋文本的意義來提高閱讀能力,文本意義的探尋則要體現「一千個哈姆雷特還是哈姆雷特」,一個哈姆雷特是共性的,這個共性就是文本的原意,文本的價值取向。要引導學生在探尋文本意義的同時,體現個性化閱讀,不能把它們顛倒過來。
依據課程目標的個性化閱讀的指導,還必須處理好基本閱讀與個性化閱讀的關系。基本閱讀就是文本的一般性的閱讀方法,如,理解詞句的方法,抓住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方法等。基本閱讀,體現的是課程目標中的工具性目標。要在學習基本閱讀的同時,融入個性化閱讀。沒有基本閱讀的學習,個性化閱讀也就失去了依託。沒有個性化的閱讀,基本閱讀就難以拓展,人文素養難以提高。
二、文本意義與個性化閱讀
每個文本,都有其內在的文本意義,即內在的價值取向,文本意義的模糊與蘊藏之深莫如朦朧詩,讀者也是把讀懂其文本意義視為閱讀目標和從中體驗閱讀的樂趣,而不是想怎麼讀就怎麼讀。閱讀朦朧詩,不管融入多少個人的經驗,還是要從特殊的言語形式入手,通過對文本意象及意象之間的聯系的把握去理解文本的意義的。
新課標的修改稿中,加入「必須引導學生鑽研文本」是大有深意的,體現了個性化閱讀要以文本為本,以文本的言語形式為本。在指導學生鑽研文本的過程中,如何指導個性化閱讀呢?
楊再隋教授在《語文課程的新理念和語文教學的新策略》一文中,《貓》的教例可以給我們啟示:
「例如一位老師教學《貓》,學生發言踴躍。
學生甲說:我知道貓會抓老鼠,我很喜歡它。
學生乙說:我看見貓的毛黑白相間,摸起來很光滑,也很好看,我很喜歡它。
學生丙說:我喜歡吃魚,貓也喜歡吃魚,我們都喜歡吃魚。吃飯時,我把碗里的魚給貓吃,它仰著頭「喵喵」地叫,好像說,謝謝你!我和貓是好朋友。
第一個學生是從貓的作用來談的,他喜歡貓是基於「告訴」獲得的知識。
第二個學生是從貓的外形來談的,他喜歡貓是通過感知獲得的經驗。
第三個學生是從「我」和「貓」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上談的,他喜歡貓,是一種情感的自我體驗。」
楊教授舉此教例,意在說明第三個學生講的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值得珍惜;語文教學就是要倡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去獲得獨特的感受、獨特的體驗和獨特的理解。
對此案例,我們還可以做另一解讀,就是從中體會什麼是個性化的閱讀。個性化閱讀,可以是結合獲得的知識的閱讀,可以是結合生活經驗的閱讀,可以是獲得體驗的閱讀。當然,也可以是結合想像的閱讀,變換言語形式的閱讀,還可以是結合畫畫的閱讀。而且,不管是什麼方式的個性化閱讀,都必須從文本出發,從文本的言語形式入手,既求同,又存異。求同,就是求得和文本意義最為接近的理解,存異,就是要鼓勵學生基於不同心理特點的閱讀感悟,鼓勵學生結合不同知識背景與生活經驗的閱讀感悟。
1、根據不同心理特點引導
學生思維的發展,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共性特點;但同齡兒童的思維特點,又是有差別的,是「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如,對主要內容的把握,有的側重整體思維,在於對全文的多遍的閱讀;有的側重分析思維,遵循從部分到整體。因此,把握全文主要內容的閱讀指導,既要有幾次的從整體上的把握,也要有一部分一部分的或針對重點部分的閱讀指導。強調整體感知,忽略一部分一部分或重點部分的學習,是對側重分析思維的同學的學習方式的不尊重。又比如興趣的激發,有的同學的認知是情感型的,情感的激發能很快使其進入個性化閱讀狀態,有的同學是理智型的,知識的吸引能使學生很快的進入個性化閱讀狀態。因此,在教學中一味的強調激發情感,對理智型的同學也是不公平的。
根據文本特點,綜合運用整體思維與分析思維,交叉運用激發情感的教學策略和引發知識經驗的策略,是個性化閱讀的有效指導策略。
如,李明新老師教《董存瑞捨身炸暗堡》,首先是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整體把握課文結構,他讓學生速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寫這個故事的,並相機板書:
戰鬥打響 堅決請戰 身上負傷 危急時刻 激勵戰友
前進受阻 得到批准 沖到橋下 捨身炸暗堡 解放隆化
(這一環節體現整體感知。)
接著,引導學生質疑問難,並從中確定「捨身炸暗堡」為主要學習內容,然後指導自悟,感悟英雄形象。教學步驟如下:1、默讀課文第七自然段,聯系前文想一想:為什麼董存瑞要捨身炸暗堡?2、組織交流個人看法,加深對課文前後內在聯系的認識。3、在這樣的危急時刻,董存瑞做出了怎樣的生死抉擇?放聲朗讀課文第七自然段中描寫董存瑞捨身炸暗堡的語句,看看董存瑞的哪些表現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4、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情等不同方面的描寫體會董存瑞的思想感情。5、觀看電影片斷。6、有感情地朗讀課文。7、指導回顧整體,認識董存瑞的捨身精神是貫穿全文的。(這一環節主要體現局部的探究分析 ,既有朗讀、視頻畫面對情感的激發,又有對語言、動作、神態的理性的分析。)
最後創設語文實踐情境,深化對英雄的認識。1、出示董存瑞的真實照片、紀念碑及塑像。2、給紀念碑上題一句話或為塑像起個有氣魄的名字。(最後一個環節體現個性化的表達,是對個性化閱讀的檢驗)
李老師《董存瑞捨身炸暗堡》的教學,堪稱遵循兒童心理特點的一個教學範例,既有整體把握的引導,又有局部的深入的探究,既有情感的激發,形象的思維,又有理性的分析,使不同心理特徵的兒童的個性化閱讀都能得到有效的引導。
2、根據不同的知識背景和經驗背景指導
同一年齡階段的學生,由於對課外學習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同,知識背景是有比較大的差別的;由於個性特點、家庭與社會背景的不同,生活經驗也有明顯差別。
因此,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帶有個體的特點。老師應從不同層面去指導,並認可不同知識經驗背景的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如,《圓明園的毀滅》,文本意義在於揭示圓明園毀滅的意義,激發讀者不忘國恥,振興中華。文章的第三段主要通過寫圓明園的建築宏偉來展示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對圓明園的輝煌感悟有多深,對毀滅的慘痛的理解就有多深。個性化的閱讀與文本意義的解讀要有機結合在一起,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從文本的言語形式入手,從圓明園的幾個「有」去體會圓明園的建築宏偉,其次引導學生聯系有關知識或生活經驗體會,如:對圓明園的建築宏偉,你還了解多少,是怎麼了解的?你到過平湖秋月、安瀾園等風景名勝嗎?身臨其境,你有過什麼感受?有關知識與生活經驗參與的個性化閱讀,能使學生更加深刻體驗圓明園的建築宏偉;再次,播放有關圓明園建築的圖片,引導想像和談感受。圓明園圖片的欣賞和由此引發想像,對擁有有關背景知識和生活經歷的同學,是對個性化閱讀的一次整理和提高,對缺乏有關背景知識和生活經歷的同學,對文本意義的個性化閱讀,是非常有效的幫助。
三、言語形式與個性化閱讀
閱讀教學,最主要目的是學會閱讀,即學會從文本的言語形式入手,理解其所表達的內容。對文本內容的個性化閱讀,離不開言語形式。文本的言語形式,是豐富多彩的,有概括的表達,也有細節的描寫;有情感的直接抒發,也有曲折的表達;有按順序寫來,也有倒敘插敘的峰迴路轉;有「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邁,也有「人比黃花瘦」的清新婉約,……即使是同一主題,言語形式也是千變萬化的。如,同是表達偉大的母愛,《麻雀》一文是盡情地渲染老麻雀奮不顧身拯救小麻雀,《荔枝》一文,則是惟妙惟肖地描寫母親對荔枝喜愛卻又捨不得吃的細節,《秋天的懷念》則在敘寫「我」下肢癱瘓後重病的母親對我的照顧的同時深刻抒發「我」心靈的感受。文本的言語形式不同,個性化閱讀的指導也就不同:《麻雀》一文的教學,要引導學生在老麻雀的弱小與無畏、獵狗的強大與茫然的比較中體會母愛的偉大;《荔枝》一文的教學,則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細節的描寫,體會母愛的偉大;《秋天的懷念》則要想作者之所想,深入體驗作者的感受,去體會母愛的偉大。
四、誤讀與個性化閱讀
「誤讀」,是不能正確理解文本意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閱讀。學生在學習閱讀的過程中,特別是個性化閱讀的過程中,由於個人的審美情趣、性格、文化修養、期待視野、經歷等的不同, 獲得的閱讀感受與審美關注就會不同, 投射到文本上,誤讀就是難以避免的。誤讀有「正誤」與「反誤」之分。「正誤, 是指讀者的理解雖與作者的創作本義有所抵牾, 但作品本身卻客觀上顯示了讀者理解的內涵, 從而使得這種『誤解』 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實際, 令人信服。」 「反誤, 是指作者自覺不自覺地對文學作品進行穿鑿附會的認識與評價, 包括對作品非藝術視角的歪曲等等。」對正誤,老師不僅不能批評,還要鼓勵。如,《跳水》一文,課文的主旨在於說明在危急時刻,要冷靜,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但學生卻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筆者曾聽過《跳水》一課的教學,對老師提出的「作者通過這個故事想告訴我們什麼」的問題,一位同學的答案是:作者想告訴人們越是平安的時候越是要保持警惕,防止事故的發生。老師問她依據是什麼,她說課文中所發生的一切,都是在「風平浪靜」時發生的。顯然,這位同學對《跳水》的解讀是美麗的誤讀,並明顯帶有時代的痕跡。這幾年,社會、學校和家庭對安全問題的強調給她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並由此遷移到對《跳水》文本意義的理解上來。老師弄清她的想法後,肯定了她的獨特感受,然後繼續引導學生對文本意義的理解。
學生個性化閱讀中的反誤,或者是對時代背景的不理解,或者是已有知識經驗不足於理解文本的意義,或者是閱讀方法的掌握還不足於理解文本的言語形式所表達的內容。
對學生的反誤,一是要寬容但不縱容。寬容,要允許學生個性化閱讀中發生的錯誤;不縱容,就是對閱讀中的錯誤不能不置可否,更不能無原則的鼓勵,錯就是錯,要及時讓學生明白錯在哪兒。如,《落花生》文本的意義在於引導讀者做一個對人們有用的人,而不是徒有其表的人。教學中對學生的「要學習桃子和石榴,善於包裝自己,表現自己,讓人們認識自己、欣賞自己」的錯誤的解讀,要引導學生從本文的言語形式去認識,文中的石榴、桃子是作為花生的反襯存在的,借物喻理的文章,所借之物都是取其一點,花生取其外表不美卻很實用,桃子、石榴取其外表好看而不實用,讀書時要根據文本的表達去感悟、理解,而不能離開文本去自由發揮。二要引導。時代背景不了解的,要適當補充,如,不補充介紹《第一場雪》的寫作背景,學生就難以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需要調動知識與生活經驗積累的,要引導學生聯想,如,《釣魚的啟示》,文本意義在於形象地說明道德自律的問題,理解上有難度,必須引導學生用生活經驗幫助理解,如,你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嗎?是怎麼做的?讓學生在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的比較中體會道德自律之難和它的重要性;缺少相應閱讀方法的,要給予點撥,如,《凡卡》一文的教學,補充介紹插敘和象徵手法,學生才能理解在敘寫凡卡苦難的學徒生活的同時為什麼要寫凡卡對鄉村生活的回憶,也才能理解作者為什麼不厭其煩地描寫凡卡寫信封和做夢的細節。
總之 ,個性化閱讀的有效指導,要根據課程目標,要尊重文本意義,要關注言語形式和正確對待誤讀。
『肆』 我語文閱讀題中的探究題和時文評說題總做不好,平時上網時,應多看一些什麼樣的內容來提高
多讀文學類 、實用類文章
現代文探究題的答題解析指導
一.解讀兩類文本能力要求
(一)文學類文本閱讀:
(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討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
(3)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
(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2)探究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1.關於「個性化」和「創意」。
文學類文本鼓勵多元解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甚至可以從正反對立的角度設題,作品的內涵豐富而有韻味,實用類文本的主旨相對明確;閱讀時不求個性化,只要求對文本的疑難問題提出見解,做深層次的解讀。題目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探究,答案相對固定,考生自由選擇觀點的空間較小。
2.關於「人文精神」和「時代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作品的主旨大凡是環境與命運、情與法、情與理的沖突,在這些沖突中又彰顯人性的光輝和永恆的人文關懷。實用類文本選文不求經典性,而突出時代性。傳記類文本的傳主都是有高遠追求和高尚情懷的正面形象,如梁漱溟、楊守敬;新聞類文本則體現時效性,注重彰顯時代精神,如《夢碎雅典》,要求結合奧林匹克精神來談認識。
二.理清四大類的探究題
1.正反對立類。
例一(08年寧夏、海南卷文學類文本閱讀):小說描寫了警察吉米和通緝犯鮑勃「二十年以後」赴約的故事,在「情與法」的沖突中,兩個人都面臨艱難的抉擇。有人說鮑勃值得同情,有人說他罪有應得;有人說吉米忠於職守,有人說他背叛了友誼。你的看法呢?請就你認同的一種觀點加以探究。
2.深層剖析類。
例二(08年廣東卷實用類文本閱讀):絕妙的錯誤[美]劉易斯•托馬斯
作者為什麼將標題取名為「絕妙的錯誤」,請結合全文分析。(6分)
「絕妙的錯誤」指的是DNA的演變過程,在不斷的「錯誤」中由單細胞生物逐漸形成不同的生物。之所以稱為「錯誤」是指演變過程中「每一個突變都是某種隨機的全然自發的意外」,比如「在進化路上的某處,核苷酸旁移,讓進了新成員;也可能還有病毒遷移進來,隨身帶來一些小小的異己的基因組;還有來自太陽或外層空間的輻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縫,於是就孕育出人類」這些錯誤。說錯誤是「絕妙」的主要是說這一個個的意外錯誤,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標題取名為「絕妙的錯誤」。
3.拓展啟示類。
例三(08年山東卷文學類文本閱讀):本文在寫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請結合文本,談談它對你的寫作有何啟示。(6分)主要是以小見大的手法。啟示主要有兩點。①要善於觀察,注意從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尋找最佳的切入點。如本文對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發現。②要精於思考,學會從具體事物中發現和發掘深刻的意蘊,就像作者從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樣。
例四(08年山東卷實用類文本閱讀):作為一篇評傳性文章,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認識」梁漱溟的?這樣寫對你的寫作有何啟示?(6分)主要是從學問和人格兩個方面去認識梁漱溟的。
啟示有四點。(1)從文體來說,要評傳結合。
(2)選取自己熟悉的材料。
(3)中心內容要體現人物的身份特徵。
(4)通過細節表現人物。
4.綜合理解類。
例五(07年寧夏卷實用類文本閱讀):葉聖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馬,襟懷孺子牛」來自勉。依據傳記內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經體現了葉聖陶的「孺子牛」襟懷。請簡要論述。(8分)三個方面:①對子女循循善誘,呵護備至。②對作者、讀者精心扶植,熱情寬容。③對年輕編輯輔導提攜,關心愛護。
三、探究題答題技巧。
就高考而言,探究性試題是具有一定開放性和獨立思考性的試題,要求說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找不到現成答案的試題。它不一定都標出「探究」的字樣。
就答題而言,它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與「一千個讀者只能有一個哈姆雷特」的微妙結合。
開放性:其答案是豐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符合試題要求,言之成理,自圓其說,也即「個性化解讀」。
限制性:挖掘隱性信息,如「聯系全文」。不能視而不見,偏離命題指向,導致失分。
答題技巧:1、開放性——有觀點2、限制性——有分析3、表述要求
(一)有觀點
1、唯一型(有觀點)所謂唯一,就是表面上問題有兩種或三種觀點,但是只有一種觀點是正確的,考生們只能選擇這一觀點來作答。
2、選一型(有觀點)所謂選一,就是問題有兩種或三種觀點,而且每種觀點都獨自成立的命題,考生們可以任意選擇其中一種觀點來作答。
3、融合型(有觀點)所謂融合,就是問題有兩種或三種觀點,但是每種觀點都不能偏廢,考生們只能融合這些觀點來作答。
4、自創型(有觀點)所謂自創,就是問題沒有直接給出觀點,要考生自己思考並形成觀點作答。
比如:試就本文所說的「通才」問題,舉例談談你個人的看法。要求:聯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比如可以確立這樣的觀點:
(1)我認為通才比專才更有利於人們打開視野,發揮才能,從而將事情做得更好。
(2)我認為通才固然很好,但認准一個專業,成為專才,對人類會有更大的貢獻。
(3)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我認為「通才」是不可取的,這將造成資源的浪費,不利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探究題觀點來源小結:四種類型(唯一型、選一型、融合型、自創型),面對探究題時,可以先判斷它屬於哪一類型,然後確立觀點,觀點必須明確,態度必須鮮明,觀點的表述多用判斷語氣的句子,比如「我認為……」「我覺得……」 「我贊成……」等。
(二)有分析
分析首先需要依據,探究題型的依據主要有三類,即文本依據、事例依據和理論依據,在把握依據的前提下,再結合觀點進行分析。據此將分析過程歸納為四種類型:
1、觀點+文本
這種探究題的標志性語句是「聯系文本(文章內容)談談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說說你的理由」等。要求同學們要篩選和運用好文本相關內容,注意摘錄或者化用文本的相關字詞句,整合成話,扣緊觀點進行分析。
2、觀點+事例
這種探究題的標志性語句是「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你是否同同意這一觀點,請舉例說明」等,此類題目,分析過程要注意事例的敘述簡潔,分析到位,材料與觀點要相互融合。
例如:試就本文所說的「通才」問題,舉例談談你個人的看法。要求:聯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
答案:我認為通才比專才更有利於人們打開視野,發揮自已的才能,從而將事情做得更好。(觀點)中國歷史上的蘇軾就是一個典型,既通書法繪畫,又曉詩詞文賦,是一個藝術通才,他打破了藝術界限,互相借鑒技巧,創作出許多後人難以企及的藝術佳作。(事例)
3、觀點+理論
答題中的理論常見的有生活理論、文藝理論、寫作理論等,這種分析過程要注意理論精闢概括,理論與觀點相互印證。
4、文本+現實+觀點
這種探究題的標志性語句是「聯系文本(文章內容)結合實際談談你的看法(理由)」等。此類題目,要求同學們要篩選和運用好文本相關內容,還要結合現實進行分析.
(2007山東卷) 22.作者在文章結尾說:「她的世界百米冠軍夢,雖然沒有實現,但在世人心中,奧蒂何嘗不英雄!」請結合奧林匹克精神,談談你的看法。(6分)
☆參考答案「重要的是參與,不是勝利」是奧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現實)奧蒂的「悲劇命運」令人嘆息,但她屢敗屢戰,不向厄運低頭的堅毅和執著,完美地詮釋了奧林匹克精神。(文本)失敗者未必不是英雄,奧蒂雖敗猶榮。(觀點)(聯系原文,結合奧林匹克精神,答出觀點)
(三)有總結
分析之後要進行簡明扼要的總結
四、表述要求:
關鍵是審好題,抓住文本主旨
1.務必要亮出自己的觀點,然後才分析(闡述);
2.採用提綱挈領式,層次清晰,分點羅列;
3.不寫錯別字,避免出現病句。
4.注意安排好字數,答題不超出范圍。
五、一點建議
考生答題時要做融通,在重點突破某一點的同時,也用簡潔的語言把其它的要點帶一下,這樣,就實現了重點突破和多點開花的良性循環。
『伍』 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 閱讀
俞柏林 江蘇省海安縣李堡中學
一 教給學生個性化解讀文本的方法
1.以現實世界為視角的解讀走向,即以作品反映的現實世界或作者所處的社會時代背景為出發點或原點去解讀,強調創作是對主體的再現,文學是對客觀世界的模仿和反映。
2.以作者為視角的解讀走向,以作者的生活經歷、世界觀、藝術風格、創作意圖或動機為解讀的出發點或原點,以恢復作者的原意為解讀目標。
3.以作品文本為視角的解讀走向,即披文入情,依文立解,以文本為出發點或原點去讀解,以作品文本本身的意義為意義。
4.以讀者為視角的解讀走向(即以讀者為中心,認為作品文本的意義是讀者介入後賦予的)[1],現實世界、作者、文本和讀者,構成了解讀的四維走向,維系著解讀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維度。現實世界和作者的視角,屬於過去史式的閱讀;文本視角的解讀,屬於現代史式的解讀;讀者視角,屬於未來史式的解讀。這四維走向常常互相補充,彼此溝通,不能截然分開。多元解讀的整合在於把過去、現在和未來聯合起來,有助於深入理解課文的意義。譬如閱讀《我的叔叔於勒》,可從現實世界和作者的本意來解讀,莫泊桑生活在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第三共和國時代。面對風起雲涌的階級斗爭,他進一步認識了資本主義壯麗面上的裂紋,加深了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並在作品中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日益腐化的現象和在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下的人們的精神墮落。小說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弟弟於勒態度的前後變化的描寫,形象地揭露與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就課文論課文,菲利普夫婦一家並非大奸大惡,只不過有些虛榮心,有些勢利冷酷自私。當我們從「那時家裡樣樣都要節省,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姐姐的長袍是自己做的,買十五個銅子一米的花邊,常常要在價錢上計較半天」等描述時,我們又能讀出處於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辛酸,不由得為他們一掬同情淚。從讀者(接受主體)去解讀,這是一篇倫理小說,揭示了生活中某一類人物極端勢利的嘴臉。勢利,作為人類普遍的劣習和商品社會必然會衍生的生活現象,是超越時代地域的,「菲利普」永遠不會絕跡。小說是「一面生活的鏡子」,可以借來透視當代某些人的醜陋的靈魂,有助於提高青少年的鑒別力和道德水準,警示青少年要珍視親情,不斷提高道德修養,與人建立起和諧友愛的人際關系。因此,一次較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應該是各種視角整合的理解。
當然,指導時還可細致些,可就某一類體裁某一個方面作具體的指導,如欣賞理解小說主題的方法就有寫作背景分析法、創作意圖分析法、情節線索分析法、環境描寫分析法、藝術形象分析法、文本題材分析法,每種方法都可以分析出小說主題,而且,正由於視野方法的不同,主題也會有所不同,這樣就會形成個性的閱讀結論。
二 教師自身首先要善於對文本作出個性化解讀,給學生以示範
這就要求教師認真閱讀文本,對文本作出有個性有創意的解讀。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有了老師的多次榜樣示範,學生就會模仿老師的個性化解讀,最終養成自主解讀的習慣。如教小說《范進中舉》,在學生都認識到這篇小說反映的是我國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時,我就跟同學們講教參也是這么認為的,但這篇小說的主題是值得討論的。人們之所以說這篇小說的主題是揭露封建社會對科舉制度的毒害,原因是認為「范進中舉後會發瘋」就是封建科舉制度給逼的。而我卻不這么認為。這篇文章沒有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段文字直截了當地對科舉制度提出質疑或暗示。而且清朝的文字獄特別厲害,誰敢去寫文章諷刺科舉制度呢?當然,我也並不否認,現在的人們確實可以從中看出科舉制度對人心的戕害,但那並不代表小說就是表現這個主題的。那麼,范進中舉後為什麼瘋呢?我認為范進主要是承受不了現實的巨變。范進是一個熱衷功名的讀書人,但經過三番五次的考試之後,不但沒有達成自己的願望,還受盡了老丈人胡屠戶及左鄰右舍的諷刺和打擊;而范進在親戚和鄰居的打擊之下,早沒了自信。而現在他竟然中舉了,中舉就意味著他要什麼有什麼,他受不了這樣現實的巨變,把自己一向的自卑與壓抑一下子釋放了出來,結果就瘋了。范進中舉後,人們對他的態度又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送吃的、送穿的,極盡阿謀奉承之能事,與范進中舉前對范進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范進的「瘋」不是反映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而是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世態炎涼和人心冷漠這樣一個主題。教師這樣對文本有個性創意的閱讀理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摒棄用簡單的、一元化的方式去理解文本,促使他們在多元化解讀中形成自己的個性化閱讀體驗和感悟。如果閱讀課成了教師灌輸教參定論的一元解讀,又何來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學生又怎能對閱讀課感興趣呢?
三 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創設適宜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的條件,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讀出自我
首先,教師要樹立平等民主的觀念,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觀念,樹立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認識到學生學習的過程是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促進者、參與者,而不是包辦代替者。教師要主動放棄課堂中的話語霸權,以平等的心態與學生相處,營造寬松自由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樂於閱讀,積極思維,敢於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其次,要把讀書、思考、討論、交流的時間還給學生。教師要改變自己唱一言堂的局面,讓學生有充分閱讀、獨立思考、討論發言的時間。充足的時間是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前提條件。學生只有佔有了充足的時間,才能使個性化閱讀落到實處,學生也才能在屬於自己的時間里找到個性化閱讀的樂趣。教學《桃花源記》時,我們一般把它的主題理解為虛構了一個人人平等、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寄託了作者的政治理想。這點學生容易理解,我把大量時間留給學生,鼓勵學生自選角度自我解讀。學生受到激勵,有的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經歷,解讀出文章主要表達了作者「在黑暗中未能尋求出救國救民之路的迷惘」。有的就文本論文本,從誠信的角度來評述「漁人」這一形象。一同學認為,漁人既是桃花源的發現者,也是桃花源的毀滅者,他違背承諾,泄露了桃花源的秘密;作為桃花源故事的第一敘述者,漁人又是誠信美德的褻瀆者。桃花源人對漁人熱情坦誠友好,臨別時,他們並未對漁人提出過高的要求,只一句「不足為外人道也」。他們把漁人當成了可以信賴的朋友,而漁人卻「處處志之」,還「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急著向太守邀功請賞。最終是「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這是對漁人背信棄義、不守誠信的最好懲罰。漁人與桃花源人相比,只能是一個淺薄而功利、背信又棄義之人。作者對漁人人品的否定,就是寓意人們要講誠信。學生這樣的富有創造性的解讀是令人欣喜的,教師應對學生進行肯定和鼓勵。
總之,教師要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起引領作用,為學生創設個性化閱讀的最佳平台,激活他們的思維並撥正他們的思維航向,引導學生形成富有個性而又正確健康的解讀,使他們走進文本,讀出自我,讓他們在自主解讀中享受閱讀的無窮樂趣和創造性思維所帶來的美妙體驗。
2005.10(上)
『陸』 如何引導學生有效進行文本個性化閱讀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規定:「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那麼,在新課標背景下,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應如何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呢?筆者在實踐中採用了如下做法:
一、教給學生個性化解讀文本的方法
學生能不能進行個性化閱讀,關鍵是教師的引導。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畢竟是有限的這就離不開教師恰當的引導。由於當下文化背景的多元化,文本本身內涵的豐富性,同樣一篇文章,不同的閱讀主體從不同的閱讀角度入手,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獲得不同的感悟。解讀文本有哪些視角呢?教師應向學生介紹如下視角:1.以現實世界為視角的解讀走向(即以作品反映的現實世界或作者所處的社會時代背景為出發點或原點去解讀,強調創作是對主體的再現,文學是對客觀世界的模仿和反映。);2.以作者為視角的解讀走向(以作者的生活經歷、世界觀、藝術風格、創作意圖或動機為解讀的出發點或原點,以恢復作者的原意為解讀目標。3.以作品文本為視角的解讀走向(即披文人情,依文立解,以文本為出發點或原點去讀解,以作品文本本身的意義為意義。)4.以讀者為視角的解讀走向(即以讀者為中心,認為作品文本的意義是讀者介入後賦予的。)①現實世界、作者、文本和讀者,構成了解讀的四維走向,維系著解讀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維度。現實世界和作者的視角,屬於過去史式的閱讀;文本視角的解讀,屬於現代史式的解讀;讀者視角,屬於未來史式的解讀。這四維走向常常互相補充,彼此溝通。不能截然分開。多元解讀的整合在於把過去、現在和未來聯合起來,有助於深入理解課文的意義。譬如閱讀《我的叔叔於勒》,可從現實世界和作者的本意來解讀,莫泊桑生活在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第三共和國時代。面對風起雲涌的階級斗爭,他進一步認識了資本主義壯麗面上的裂紋,加深了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並在作品中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日益腐化的現象和在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下的人們的精神墮落。小說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弟弟於勒態度的前後變化的描寫,形象地揭露與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就課文論課文,菲利普夫婦一家並非大奸大惡,只不過有些虛榮心,有些勢利冷酷自私。當我們從「那時家裡樣樣都要節省,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姐姐的長袍是自己做的,買十五個銅子一米的花邊,常常要在價錢上計較半天」等描述時,我們又能讀出處於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辛酸,不由得為他們一掬同情淚。從讀者(接受主體)去解讀,這是一篇倫理小說,揭示了生活中某一類人物極端勢利的嘴臉。勢利,作為人類普遍的劣習和商品社會必然會衍生的生活現象,是超越時代地域的,「菲利普」永遠不會絕跡。小說是「一面生活的鏡子」,可以借來透視當代某些人的醜陋的靈魂,有助於提高青少年的鑒別力和道德水準,警示青少年要珍視親情,不斷提高道德修養,與人建立起和諧友愛的人際關系。②因此,一次較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應該是各種視角整合的理解。
當然,指導時還可細致些,可就某一類體裁某一個方面作具體的指導,如欣賞理解小說主題的方法就有寫作背景分析法、創作意圖分析法、情節線索分析法、環境描寫分析法、藝術形象分析法、文本題材分析法,每種方法都可以分析出小說主題,而且,正由於視野方法的不同,主題也會有所不同,這樣就會形成個性的閱讀結論。
二、教師自身首先要善於對文本作出個性化解讀,給學生以示範。
這就要求教師認真閱讀文本,對文本作出有個性有創意的解讀。有了老師的多次榜樣示範,學生就會模仿老師的個性化解讀,最終養成自主解讀的習慣。如教小說《范進中舉》,在學生都認識到這篇小說反映的是我國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時,我就跟同學們將講教材和教參也都是這么認為的,但這篇小說的主題是值得討論的。人們之所以說這篇小說的主題是揭露封建社會對科舉制度的毒害,原因是認為「范進中舉後會發瘋」就是封建科舉制度給逼的。我認為不是。這篇文章沒有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段文字直截了當地對科舉制度提出質疑或暗示。而且清朝的文字獄特別厲害,誰敢去寫文章諷刺科舉制度呢?當然,我也並不否認,現在的人們確實可以從中看出科舉制度對人心的戕害,但那並不代表小說就是表現這個主題的。那麼,范進中舉後為什麼瘋呢?我認為范進主要是承受不了現實的巨變。范進是一個熱衷功名的讀書人,但經過三番五次的考試之後,不但沒有達成自己的願望,還受盡了老丈人胡屠戶及左鄰右舍的諷刺和打擊;而范進在親戚和鄰居的打擊之下,早沒了自信。而現在他竟然中舉了,中舉就意味者他要什麼有什麼,他受不了這樣現實的巨變,把自己一向的自卑與壓抑一下子釋放了出來,結果就瘋了。范進中舉後,人們對他的態度又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彎,送吃的、送穿的 ,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與范進中舉前對范進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范進的「瘋」不是反映范進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而是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世態炎涼和人心冷漠這樣一個主題。教師這樣對文本有個性創意的閱讀理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摒棄用簡單的、一元化的方式去理解文本,促使他們在多元化解讀中形成自己的個性化閱讀體驗和感悟。如果閱讀課成了教師灌輸教參定論的一元解讀,又何來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學生又怎能對閱讀課感興趣呢?
三、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創設適宜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的條件,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讀出自我。
首先,教師要樹立平等民主觀念,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知識的觀念,樹立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認識到學生學習的過程是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促進者、參與者,而不是包辦代替者。教師要主動放棄課堂中的話語霸權,以平等的心態與學生相處 ,營造寬松自由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樂於閱讀,積極思維,敢於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其次,要把讀書思考討論交流的時間還給學生。教師要改變自己唱一言堂的局面,讓學生有充分閱讀、獨立思考、討論發言的時間。充足的時間是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前提條件。學生只有佔有了充足的時間,才能使個性化閱讀落到實處,學生也才能在屬於自己的時間里找到個性化閱讀的樂趣。教學《桃花源記》時,我們一般把它的主題理解為虛構了一個人人平等,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寄託了作者的政治理想。這點學生容易理解,我把大量時間留給學生,鼓勵學生自選角度自我解讀。學生受到激勵,有的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經歷,解讀出文章主要表達了作者「在黑暗中未能尋求出救國救民之路的迷惘」。有的就文本論文本,從誠信的角度來評述「漁人」這一形象。一同學認為,漁人既是桃花源的發現者,也是桃花源的毀滅者;他違背承諾,泄露了桃花源的秘密。作為桃花源故事的第一敘述者,漁人又是誠信美德的褻瀆者。桃花源人對漁人熱情坦誠友好,臨別時,他們並未對漁人提出過高的要求,只一句「不足為外人道也」。他們 把漁人當成了可以信賴的朋友,而漁人卻「處處志之」,還「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急著向太守邀功請賞。最終是「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這是對漁人背信棄義,不守誠信的最好懲罰。漁人與桃花源人相比,只能是一個淺薄而功利,背信又棄義之人。作者對漁人人品的否定,就是寓意人們要講誠信。學生這樣的富有創造性的解讀是令人欣喜的,教師應對學生進行肯定和鼓勵。
總之,教師要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起引領作用,為學生創設個性化閱讀的最佳平台,激活他們的思維並撥正他們的思維航向,引導學生形成富有個性而又正確健康的解讀,使他們走進文本,讀出自我,讓他們在自主解讀中享受閱讀的無窮樂趣和創造性思維所帶來的美妙體驗。
『柒』 如何探究小說主題意蘊 高考語文復習教案
探究主題意蘊
一、考綱要求:
(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豐富意蘊,以及內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內容) (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豐富意蘊)
要求從時代背景、人物形象、環境氛圍、細節描寫、語言表達等方面切入研究。 (要求從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的各個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2)探討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目的)
(探討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從作者經歷、所處時代、創作動機及作品影響進行分析。
(要求從人物形象、時代背景、環境氛圍、細節描寫、語言表達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探討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多方面)
(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體驗文本,獨立思考,發表看法。(提出自己的見解) 專家強調: 回答問題包括探究題一定要從文本出發,不可拋開文本隨意生發、自我發揮。
二、探究小說主題的技法
(1)主題的表現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①以小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道德風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 ②用故事的形式針砭時弊。
③通過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虛構生活經歷,反映人物生存狀態和心理狀態。
(2)對主題的挖掘一般可從以下幾方面:從作者背景看、從人物特徵看、從情節發展看、從語言情感色彩看、從整體傾向看。
對主題的概括常用這樣一些基本術語:①歌頌、贊揚、弘揚什麼。②諷刺、批判、揭露、譴責什麼。③揭示什麼人生道理。④對什麼現象的反思。⑤表達了什麼情感。
三、解題方法
(1)常見設問模式:
①找出體現小說主題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作品的主題);結合全文主題,談談你對某一句話(某一個問題)的理解或看法;
②讀了全文後,文章讓你明白了什麼道理(本文對你有何啟迪,談談你的一點體會); ③把小說的題目××改成××,好不好,為什麼?
④小說××為題,有主題思想、結構藝術、象徵意蘊等多方面考慮,請選擇某一方面,結合全文陳述你的觀點。
⑤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蘊和作者的情感取向;本文的主題是什麼?請結合全文分析。
(2)閱讀突破點
①整體閱讀,宏觀感受,把握作品思想內容,就等於抓住了探究的精髓。
②注意標題和體裁。標題是文章的高度概括,有時就是小說線索,必須關注。
③抓關鍵性語句。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語言、行動,以及作者的評述、詮釋的一些關鍵語句。抓住「文眼」就把握了探究的方向,所以小說中一些內涵豐富的語句,如意蘊豐富的哲理句、意味深長的雙關句、生動可感的修辭句、觀點鮮明的議論抒情句以及結構上起到重要作用的語句。
『捌』 閱讀下面一篇小說,完成後面問題。(16分)
【答案】【小題1】夢見河(或「河中游泳」) 河中遇敵(每空2分。說明:若不結合「河」線索概括,每空扣1分)
【小題2】景物描寫(或環境描寫);(1分)作用:①烘托出人物當時愉快滿足的心情。②表現了對生(自由)的渴望、對美的謳歌、對愛的珍視。(答出其中一點即可得1分,答出兩點得2分。)③和尾段「只是瞥見鳥群驚起」呼應。④美好祥和的自然環境和下文的悲劇結局形成強烈對比,側面烘託了戰爭摧殘人性、毀滅生命的殘酷。(上述4點,答出其中,3點即可得滿分。)
【小題3】心理活動:脫掉了軍裝,他不再是我的敵人,而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啊。他跟我一樣,熱愛生活,熱愛春天,熱愛游泳……我不能殺死他,不能!(結合語境2分,符合人物性格1分,語言通順1分。)
【小題4】①是一個熱愛生命、嚮往自由的充滿生命力的年輕人;②他是一個優秀的士兵,認真履行軍人的職責,建立了卓越的功勛;③他是一個善良的士兵,厭惡戰爭,憐憫人性。(答出任意兩點即可,要結合具體內容加以分析。每點2分。)
【答案解析】【小題1】
試題分析:概括文章的內容,一定要圍繞具體描寫的事件來概括,比如本題,學生應圍繞「河」這一主題線索來概括,當然,在概括時,還要注意語言的簡潔性。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小題2】
試題分析:環境描寫是小說藝術的一個重要內容,小說的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其作用通常有:推動推動情節發展;渲染一種氣氛;烘託人物心情;交代故事背景等作用,學生能根據具體環境來進行分析。這里烘托出人物當時愉快滿足的心情。表現了對生(自由)的渴望、對美的謳歌、對愛的珍視。和尾段「只是瞥見鳥群驚起」呼應。美好祥和的自然環境和下文的悲劇結局形成強烈對比,側面烘託了戰爭摧殘人性、毀滅生命的殘酷。
考點:分析景物描寫的作用。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小題3】
試題分析: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只要內容設計合理,表述正確,具體應符合人物的身份,職業和年齡等特點,還應注意說話的語氣和口吻,內容還應圍繞「語言環境和人物性格」來組織。
考點: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能力層級為探究F。
【小題4】
試題分析:中考小說閱讀的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是必考題,本考點主要考查我們對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要求語言簡潔。學會抓住人物的各種刻畫手法來分析。學會從故事情節中來分析,學會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環境中去分析,最後還要注意作者對人物的介紹和評價。
考點:欣賞作品的形象,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