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閱讀推薦 > 王方晨小說在線閱讀

王方晨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時間:2021-11-12 11:12:12

⑴ 王方晨的介紹

王方晨(1967——),山東金鄉人,中國作協會員。1988年初登文壇,現供職於《當代小說》編輯部。已發表中短篇小說近200部(篇),共計600餘萬字。著有長篇小說「鄉土與人」三部曲(《老大》《公敵》《芬芳錄》)、《水窪》《十日書》,中短篇小說集《王樹的大叫》《背著愛情走天涯》《祭奠清水》等,共計600餘萬字。作品先後近百次入選多種文學選本及文學選刊,長篇小說《老大》曾在台灣出版,並有作品被譯介海外。曾獲《小說選刊》年度獎、《中國作家》優秀短篇小說獎、《解放軍文藝》優秀文學作品獎、全國公安文學獎、首屆齊魯文學獎、第三屆泰山文藝獎、省優秀圖書獎、省青年文學獎、全國網路文學獎、泉城文藝獎、省文化藝術獎等,近十次入選省市「精品工程」,先後榮登全國最新文學作品排行榜、中國小說學會全國小說排行榜。1作為新世紀「文學魯軍」的領軍人物,王方晨執著於鄉村文化探索,不斷追問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本質,對中國鄉村歷史和鄉村政治的勤奮書寫,冷峻奇崛,入木三分,其突出貢獻在於他以一種內斂而又恣肆的個性品格,寓象徵於寫實,表達了生存訴求之上的關於大地的哲學思索,體現出了奇異的精神質地,「把老態龍鍾的鄉土小說變得血脈賁張」,被國內評論界譽為「山野間的先鋒」,有著「鋒利的審視批判眼光」,「開創了一種引人注目的『鄉土先鋒』的敘述風格」。

⑵ 王方晨的人物成就

2005年,《人民文學》雜志社、山東省作家協會聯合召開了其作品研討會,對其創作予以了高度評價。其作品題材廣泛,想像豐富,寓意深刻,特別善於表達社會生活中「個人」生存所經受的慘痛考驗和人性尊嚴所面臨的嚴峻挑戰,同時也以高度的概括力真實反映了中國當代社會的精神風貌。
作為新世紀「文學魯軍」的領軍人物,王方晨執著於鄉村文化探索,不斷追問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本質,對中國鄉村歷史和鄉村政治的勤奮書寫,冷峻奇崛,入木三分,其突出貢獻在於他以一種內斂而又恣肆的個性品格,寓象徵於寫實,表達了生存訴求之上的關於大地的哲學思索,體現出了奇異的精神質地,「把老態龍鍾的鄉土小說變得血脈賁張」,被國內評論界譽為「山野間的先鋒」,有著「鋒利的審視批判眼光」,「開創了一種引人注目的『鄉土先鋒』的敘述風格」。
其作品對中國鄉村社會的整體觀照,不僅具備寬闊的歷史視域,更具有難得的現實關懷。從長篇小說《老大》的家族史,到長篇小說《公敵》的鄉村史,反思意識、問題意識從未停止向縱深延展,其文學敘事一向以大膽刀鋒,解剖鄉土中國的歷史文化與社會生活內核,為讀者帶來了關於社會生活和生命存在的獨特思考,意義無可取代。他發現了鄉間世界的豐富內質,由於人文文化因素的激活,具有了當下中國文壇相當罕見的「中國性」;他以自己非常獨異的才華和才情,把鄉土體驗、現實批判、先鋒意識等「雜糅」在一起,確立了其文化鄉土小說寫作不同凡響的文學價值。

⑶ 80代的所有作家的名字

目前的青年作家隊伍中,最早於80年代中期走上文壇、引人注意的是遲子建、陳染、蘇童、龐天舒等人。隨後,程青以《那竹籬圍隔的小院》、余華以《十八歲出門遠行》、劉西鴻以《你不可改變我》、呂新以《人家的閨女有花戴》、格非以《褐色鳥群》、孫惠芬以《變調》初露頭角,加上北村的小說和韓東的詩歌創作,形成了目前青年創作隊伍的最初陣容。這一陣容最初是試探性的,連同同時出道的同齡評論家李書磊、李潔非、王干、汪政、曉華等人的評論,也還沒來得及找到自己年齡上的恰當定位。但是,他們已經初露鋒芒。隨後不久的「先鋒」、「實驗」小說———以語言的顛覆和重構為先導的敘事革命,開始以一個群體的形式引起文壇的廣泛關注,成為上一世紀80年代末最引人注目的文學現象。

進入90年代,1991年2月,李師東、毛浩在《當代文壇報》發表《第四茬作家群》的長文,提出了「60年代出生的作家群」這一概念,首次以出生年代劃分作家群體。1994年初,《青年文學》開辟「60年代出生作家作品聯展」這一欄目,長達4年,發表了余華、蘇童、遲子建、徐坤、畢飛宇、祁智、刁斗、關仁山等60餘位作家的作品,開始有意識地聚合目前的青年作家隊伍。同時,東西、葉彌、述平、西�、劉繼明、李洱、魯羊、朱文、趙琪、陳懷國等人的創作,進一步加強了「60年代作家群」的聲勢。

90年代中後期,柳建偉、紅柯、曾維浩、劉燕燕、李馮、邱華棟、許春樵、張繼、王方晨、王躍文、石舒清等60年代出生的作家和隨之而起的70年代出生的作家魏微、丁天、周潔茹、戴來、郁秀、朱文穎等交相輝映,進一步壯大了青年作家隊伍的陣容。近年來,尹麗川、巫昂、馬伊、陳蔚文、金磊、雷立剛、韓寒等一批年輕作者的出現,給青年文壇帶來了新的生氣。

與此同時,青年評論家的陣容也在進一步加強。李敬澤、何向陽、吳俊、郜元寶、張新穎、王彬彬、謝有順、閻晶明、林舟、張檸等青年評論家,以新的眼光關注文學的創作進程,與青年作家們同步相向、桴鼓相應,有力地影響了青年文壇的發展態勢。

在目前的這支青年作家隊伍中,既有創作經歷較長的年輕作者,也有嶄露頭角的文學新人。這些作家在不同的時段、以不同的背景走上文壇,匯聚成了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這樣一支充滿生氣、蔚為壯觀的青年文學創作隊伍。而且這支隊伍還在不斷地發展和壯大之中,並呈現出了低齡化的趨勢。

青年作家有自己獨特的感觸和體會,最善於捕捉社會進程中的變化和進展

這些1960年以後出生的青年作家,以其強大的陣勢,豐富了現有作家隊伍的構成,為文壇增添了富有朝氣的新生力量;同時,他們的創作也為今天的文學注入了新的生氣和活力,讓我們看到了新世紀文學的希望和前景。

這些青年作家,是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與前幾茬作家相比,他們普遍受過良好的教育,知識結構較為完善;他們較少歷史的包袱,更善於捕捉社會生活新的變化和進展。文學創作是這些青年作家內在的一種需求,寫作目的相對單純。在創作中,他們更注重從個人的角度表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也更富有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

通過他們的作品,人們可以看到,不少青年作家對普通人的生存處境,給予了較為深入的關注。像徐坤對當代知識分子生存命運的審視,畢飛宇對人的生活狀態和精神處境的著意,東西、刁斗對百姓人生的獨特發現,都是可圈可點的。更為難得的是,一些很年輕的作家從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出發,開始涉獵更為開闊的社會生活領域,展示了較好的寫作實力和發展前景。

描寫改革開放對青年人心理、生活和觀念的影響和作用,展示成長經歷,表現心路歷程,成為不少青年作家不約而同的一個創作主題。前些年影響較大的余華的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陳染的長篇小說《私人生活》,還有葉彌的中篇小說《成長如蛻》等,都是通過一個人的生活經歷,折射社會的發展進程,都是很出色的作品。近年來,一些更年輕的作者,在此方面著力更甚,他們的創作敏感地觸摸著我們時代的神經,真切地記錄著社會生活對他們的內在的激發和觸動,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可以說,從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寫作實際出發,藝術地、建設性地表達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理解,正在成為青年作家們的自覺追求。此外,青年作家們對歷史的挖掘,如遲子建的長篇小說《偽滿洲國》等,石舒清、劉亮程、陳繼明等對地域文化內涵的拓展,還有不少作家在語言、敘述等方面的有益探索,也都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⑷ 死了的作家

余華、蘇童、遲子建、徐坤、畢飛宇、朱文、邱華棟、陳染、祁智、刁斗、關仁山、東西、葉彌、述平、劉繼明、李洱、魯羊、趙琪、陳懷國。 「60年代出生作家群-」--------介紹 目前的青年作家隊伍中,最早於80年代中期走上文壇、引人注意的是遲子建、陳染、蘇童、龐天舒等人。隨後,程青以《那竹籬圍隔的小院》、余華以《十八歲出門遠行》、劉西鴻以《你不可改變我》、呂新以《人家的閨女有花戴》、格非以《褐色鳥群》、孫惠芬以《變調》初露頭角,加上北村的小說和韓東的詩歌創作,形成了目前青年創作隊伍的最初陣容。這一陣容最初是試探性的,連同同時出道的同齡評論家李書磊、李潔非、王干、汪政、曉華等人的評論,也還沒來得及找到自己年齡上的恰當定位。但是,他們已經初露鋒芒。隨後不久的「先鋒」、「實驗」小說———以語言的顛覆和重構為先導的敘事革命,開始以一個群體的形式引起文壇的廣泛關注,成為上一世紀80年代末最引人注目的文學現象。 進入90年代,1991年2月,李師東、毛浩在《當代文壇報》發表《第四茬作家群》的長文,提出了「60年代出生的作家群」這一概念,首次以出生年代劃分作家群體。1994年初,《青年文學》開辟「60年代出生作家作品聯展」這一欄目,長達4年,發表了余華、蘇童、遲子建、徐坤、畢飛宇、祁智、刁斗、關仁山等60餘位作家的作品,開始有意識地聚合目前的青年作家隊伍。同時,東西、葉彌、述平、西 、劉繼明、李洱、魯羊、朱文、趙琪、陳懷國等人的創作,進一步加強了「60年代作家群」的聲勢。 90年代中後期,柳建偉、紅柯、曾維浩、劉燕燕、李馮、邱華棟、許春樵、張繼、王方晨、王躍文、石舒清等60年代出生的作家和隨之而起的70年代出生的作家魏微、丁天、周潔茹、戴來、郁秀、朱文穎等交相輝映,進一步壯大了青年作家隊伍的陣容。近年來,尹麗川、巫昂、馬伊、陳蔚文、金磊、雷立剛、韓寒等一批年輕作者的出現,給青年文壇帶來了新的生氣。 與此同時,青年評論家的陣容也在進一步加強。李敬澤、何向陽、吳俊、郜元寶、張新穎、王彬彬、謝有順、閻晶明、林舟、張檸等青年評論家,以新的眼光關注文學的創作進程,與青年作家們同步相向、桴鼓相應,有力地影響了青年文壇的發展態勢。 在目前的這支青年作家隊伍中,既有創作經歷較長的年輕作者,也有嶄露頭角的文學新人。這些作家在不同的時段、以不同的背景走上文壇,匯聚成了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這樣一支充滿生氣、蔚為壯觀的青年文學創作隊伍。而且這支隊伍還在不斷地發展和壯大之中,並呈現出了低齡化的趨勢。 青年作家有自己獨特的感觸和體會,最善於捕捉社會進程中的變化和進展 這些1960年以後出生的青年作家,以其強大的陣勢,豐富了現有作家隊伍的構成,為文壇增添了富有朝氣的新生力量;同時,他們的創作也為今天的文學注入了新的生氣和活力,讓我們看到了新世紀文學的希望和前景。 這些青年作家,是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與前幾茬作家相比,他們普遍受過良好的教育,知識結構較為完善;他們較少歷史的包袱,更善於捕捉社會生活新的變化和進展。文學創作是這些青年作家內在的一種需求,寫作目的相對單純。在創作中,他們更注重從個人的角度表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也更富有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 通過他們的作品,人們可以看到,不少青年作家對普通人的生存處境,給予了較為深入的關注。像徐坤對當代知識分子生存命運的審視,畢飛宇對人的生活狀態和精神處境的著意,東西、刁斗對百姓人生的獨特發現,都是可圈可點的。更為難得的是,一些很年輕的作家從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出發,開始涉獵更為開闊的社會生活領域,展示了較好的寫作實力和發展前景。 描寫改革開放對青年人心理、生活和觀念的影響和作用,展示成長經歷,表現心路歷程,成為不少青年作家不約而同的一個創作主題。前些年影響較大的余華的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陳染的長篇小說《私人生活》,還有葉彌的中篇小說《成長如蛻》等,都是通過一個人的生活經歷,折射社會的發展進程,都是很出色的作品。近年來,一些更年輕的作者,在此方面著力更甚,他們的創作敏感地觸摸著我們時代的神經,真切地記錄著社會生活對他們的內在的激發和觸動,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可以說,從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寫作實際出發,藝術地、建設性地表達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理解,正在成為青年作家們的自覺追求。此外,青年作家們對歷史的挖掘,如遲子建的長篇小說《偽滿洲國》等,石舒清、劉亮程、陳繼明等對地域文化內涵的拓展,還有不少作家在語言、敘述等方面的有益探索,也都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採納哦

⑸ 金雅的學術論文

1)、梁啟超美學思想研究系列
(1)、《「境界」與「趣味」:王國維、梁啟超人生美學旨趣比較》:《學術月刊》2012年8期。
(2)、《趣味與情調:梁啟超宗白華人生美學情致比較》:《社會科學輯刊》2012年5期。
(3)、《梁啟超:以趣味超拔人生》:《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3月29日。
(4)、《梁啟超趣味人生思想與人生美學精神》:《社會科學輯刊》,2011年1期。
(5)、《梁啟超「趣味」美學思想的理論特質及其價值》:《文學評論》,2005年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4期論點摘編。
(6)、《「趣味」與「生活的藝術化」——梁啟超美論的人生論品格及其對中國現代美學精神的影響》:《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9期。
(7)、《論梁啟超美學思想發展分期與演化特徵》:《浙江學刊》,2004年5期。《復印報刊資料·美學》,2004年12期。全文轉載。
(8)、《體系性、變異性、功利性——梁啟超美學思想研究中的三個問題》:《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4期。《報刊復印資料·美學》,2003年9期。全文轉載。
(9)、《梁啟超的「情感說」及其美學理論貢獻》:《學術月刊》,2003年10期。《中國美學年鑒》(2003年卷)論文摘要。
(10)、《文學革命與梁啟超對中國文學審美意識更新的貢獻》:《雲夢學刊》,2003年3期。《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2003年8期。全文轉載。《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03年7期。部分轉載。
(11)、《梁啟超「三大作家批評」與20世紀中國文論的現代轉型》:《文藝理論與批評》,2003年2期。《中國文學年鑒》(2004年卷)論文摘要。
(12)、《梁啟超小說思想的建構與啟迪》:《杭州師院學報》,2001年3期。《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01年12期。全文轉載。
(13)、《重化合、創新變、揚個性——梁啟超美學思想的理論風貌》:《浙江學刊》,2003年2期。《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文摘卡》,2003年4期。摘要轉載。
(14)、《梁啟超美學思想及其價值啟思》:《文藝爭鳴》,2008年3期。《復印報刊資料·美學》,2008年6期。全文轉載。
(15)、《梁啟超文論創構與當代文論建設》:《廣州大學學報》,2006年2期。《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06年10期。全文轉載。
(16)、《梁啟超文藝美學思想及其當代啟思》:《美學前沿》(第三輯),2006年1月。
(17)、《論梁啟超「力」與「移人」范疇的內涵與意義》:《浙江學刊》,2005年3期。
(18)、《論梁啟超對中國女性文學的貢獻》:《文藝理論與批評》,2004年6期。
(19)、《梁啟超與中國美學的現代轉型》:《文藝報》,2004年8月17日。
(20)、《中西文化交流與梁啟超美學思想的創構》(金雅,鄭玉明):《杭州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1期。
2)、文藝學美學基礎理論研究系列
(1)、《全球化語境與「人生藝術化」理論的當代意義》:《文學評論》,2008年5期。《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09年5期全文轉載。《融審美與啟蒙為一體的美學意向》,《文藝報》,2008年12月11日《學術新見》。
(2)、《審美人格與當代生活》:《光明日報》,2012年12月18日。
(3)、《「人生藝術化」與人的和諧生成》:《光明日報》,2009年6月9日。《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09年12期全文轉載。《追求藝術的人格和審美地生活》,《文藝報》2009年9月3日《學術新見》。
(4)、《「人生藝術化」:學術路徑與理論啟思》:《中山大學學報》,2013年2期。《新華文摘》2013年10期論點摘編。
(5)、《人生論美學的價值維度與實踐向度》:《學術月刊》,2010年4期。《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10年10期全文轉載。
(6)、《促進人生藝術化》:《文藝報》,2007年12月18日。
(7)、《人生藝術化的中國現代命題及其當代意義》:《文藝爭鳴》,2008年1期。
(8)、《「人生藝術化」的中國現代命題與「美的規律」的啟示》:《天津社會科學》,2009年1期。
(9)、《中國現代文論精神之發掘與傳承》:《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5期。
(10)、《中國現代美學的精神傳統》(金雅,聶振斌):《安徽大學學報》,2009年6期。
(11)、《「大詞人」與「真感情」——談〈人間詞話〉的人生美學情致》:《浙江社會科學》,2009年3期。
(12)、《文學教育及其情感功能》:《文藝報》,2011年6月20日。《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11年12期全文轉載。
(13)、《關於藝術學理論學科屬性與價值維度的思考》:《藝術百家》,2011年6期。
(14)、《文化開放與民族承擔》:《文藝報》,2011年12月14日。
(15)、《論文學功能系統與特質》:《河南師大學報》,2002年6期。《中國文學年鑒》(2003年卷)論文摘要。《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文摘卡》,2003年2期。摘要轉載。
(16)、《文學審美的情感功能》:《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1期。
(17)、《革新與復歸:「模仿說」及其在西方文論中的發展》:《浙江社會科學》,1998年4期。
(18)、《大眾傳媒時代的文學變遷及其價值功能再認識》:《杭州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4期。《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08年4期。全文轉載。
(19)、《馬克思主義與民族文化的建設》:《中外文化與文論》第21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
(20)、《為什麼重提「人生藝術化」》:《藝術百家》,2012年6期。
3)、中國當代女性小說批評與研究系列
(1)、《女性命運的文學風標——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女性解放》:《文藝報》,2001年12月15日。《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02/2。全文轉載。
(2)、《阿米哲學與女性命運的反思——評王方晨小說〈毛阿米〉》:《當代文壇》,2001年6期。
(3)、《社會轉型·愛情文化與女性形象——評何玉茹中篇小說〈素素〉》:《當代文壇》,2002年4期。
(4)、《現代女性迷失何方—評〈婚姻相對論〉中的女性形象》:《當代文壇》,2000年1期。
(5)、《生命的崇高與純真的執著—讀池莉小說〈雲破處〉》:《當代文壇》,2000年3期。

⑹ 山東文學的早期人物

早期活躍在《山東文學》的作家評論家有燕遇明、張岐、翟永瑚、郭澄
清、曲延坤、任孚先、李心田、肖端祥、邵勇勝、張長森等。改革開放新時期里,《山東文學》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期:曾經連續七屆獲得了八個全國短篇小說和報告文學大獎,其中有王潤滋的《賣蟹》、《內當家》,張煒的《聲音》,魯南的《拜年》,李貫通的《洞天》,王光明、賈魯生的《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牟崇光、桑恆昌的《愛的暖流》等,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此外,李存葆、李延國、畢四海、劉玉堂、苖長水、趙德發、張海迪、殷允嶺、尹世林,許晨、有令竣、鍾海城、陳占敏、凌可新、周紹義、於艾香、路也、張繼、陶純、劉玉棟、王方晨等一大批山東中青年作家在這塊園地茁壯成長起來,並由此走上了全國文壇。
《山東文學》所發作品每年都被《小說月報》、《小說選刊》、《新華文摘》等全國性報刊選載,許多作品獲得了全國各類文學獎項。

⑺ 60代的所有作家的名字

余華、蘇童、遲子建、徐坤、畢飛宇、朱文、邱華棟、陳染、祁智、刁斗、關仁山、東西、葉彌、述平、劉繼明、李洱、魯羊、趙琪、陳懷國。

「60年代出生作家群-」--------介紹
目前的青年作家隊伍中,最早於80年代中期走上文壇、引人注意的是遲子建、陳染、蘇童、龐天舒等人。隨後,程青以《那竹籬圍隔的小院》、余華以《十八歲出門遠行》、劉西鴻以《你不可改變我》、呂新以《人家的閨女有花戴》、格非以《褐色鳥群》、孫惠芬以《變調》初露頭角,加上北村的小說和韓東的詩歌創作,形成了目前青年創作隊伍的最初陣容。這一陣容最初是試探性的,連同同時出道的同齡評論家李書磊、李潔非、王干、汪政、曉華等人的評論,也還沒來得及找到自己年齡上的恰當定位。但是,他們已經初露鋒芒。隨後不久的「先鋒」、「實驗」小說———以語言的顛覆和重構為先導的敘事革命,開始以一個群體的形式引起文壇的廣泛關注,成為上一世紀80年代末最引人注目的文學現象。

進入90年代,1991年2月,李師東、毛浩在《當代文壇報》發表《第四茬作家群》的長文,提出了「60年代出生的作家群」這一概念,首次以出生年代劃分作家群體。1994年初,《青年文學》開辟「60年代出生作家作品聯展」這一欄目,長達4年,發表了余華、蘇童、遲子建、徐坤、畢飛宇、祁智、刁斗、關仁山等60餘位作家的作品,開始有意識地聚合目前的青年作家隊伍。同時,東西、葉彌、述平、西�、劉繼明、李洱、魯羊、朱文、趙琪、陳懷國等人的創作,進一步加強了「60年代作家群」的聲勢。

90年代中後期,柳建偉、紅柯、曾維浩、劉燕燕、李馮、邱華棟、許春樵、張繼、王方晨、王躍文、石舒清等60年代出生的作家和隨之而起的70年代出生的作家魏微、丁天、周潔茹、戴來、郁秀、朱文穎等交相輝映,進一步壯大了青年作家隊伍的陣容。近年來,尹麗川、巫昂、馬伊、陳蔚文、金磊、雷立剛、韓寒等一批年輕作者的出現,給青年文壇帶來了新的生氣。

與此同時,青年評論家的陣容也在進一步加強。李敬澤、何向陽、吳俊、郜元寶、張新穎、王彬彬、謝有順、閻晶明、林舟、張檸等青年評論家,以新的眼光關注文學的創作進程,與青年作家們同步相向、桴鼓相應,有力地影響了青年文壇的發展態勢。

在目前的這支青年作家隊伍中,既有創作經歷較長的年輕作者,也有嶄露頭角的文學新人。這些作家在不同的時段、以不同的背景走上文壇,匯聚成了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這樣一支充滿生氣、蔚為壯觀的青年文學創作隊伍。而且這支隊伍還在不斷地發展和壯大之中,並呈現出了低齡化的趨勢。

青年作家有自己獨特的感觸和體會,最善於捕捉社會進程中的變化和進展

這些1960年以後出生的青年作家,以其強大的陣勢,豐富了現有作家隊伍的構成,為文壇增添了富有朝氣的新生力量;同時,他們的創作也為今天的文學注入了新的生氣和活力,讓我們看到了新世紀文學的希望和前景。

這些青年作家,是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與前幾茬作家相比,他們普遍受過良好的教育,知識結構較為完善;他們較少歷史的包袱,更善於捕捉社會生活新的變化和進展。文學創作是這些青年作家內在的一種需求,寫作目的相對單純。在創作中,他們更注重從個人的角度表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也更富有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

通過他們的作品,人們可以看到,不少青年作家對普通人的生存處境,給予了較為深入的關注。像徐坤對當代知識分子生存命運的審視,畢飛宇對人的生活狀態和精神處境的著意,東西、刁斗對百姓人生的獨特發現,都是可圈可點的。更為難得的是,一些很年輕的作家從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出發,開始涉獵更為開闊的社會生活領域,展示了較好的寫作實力和發展前景。

描寫改革開放對青年人心理、生活和觀念的影響和作用,展示成長經歷,表現心路歷程,成為不少青年作家不約而同的一個創作主題。前些年影響較大的余華的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陳染的長篇小說《私人生活》,還有葉彌的中篇小說《成長如蛻》等,都是通過一個人的生活經歷,折射社會的發展進程,都是很出色的作品。近年來,一些更年輕的作者,在此方面著力更甚,他們的創作敏感地觸摸著我們時代的神經,真切地記錄著社會生活對他們的內在的激發和觸動,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可以說,從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寫作實際出發,藝術地、建設性地表達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理解,正在成為青年作家們的自覺追求。此外,青年作家們對歷史的挖掘,如遲子建的長篇小說《偽滿洲國》等,石舒清、劉亮程、陳繼明等對地域文化內涵的拓展,還有不少作家在語言、敘述等方面的有益探索,也都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閱讀全文

與王方晨小說在線閱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韓娛小說女主sunny 瀏覽:31
神農都市小說 瀏覽:922
男主成為魔帝重生都市的小說 瀏覽:15
童林傳有聲小說百度 瀏覽:298
虐戀總裁的換心新娘小說46 瀏覽:241
言情小說中狗血的情節有哪些 瀏覽:380
中考閱讀小說題目 瀏覽:741
短篇束縛調教性奴小說全集 瀏覽:872
女主一言不合就炫富小說 瀏覽:252
初戀逆轉系統快穿小說 瀏覽:385
重生修真小說完結排行 瀏覽:477
養成搶奪小說現代 瀏覽:356
他是嬌病灰姑娘短篇小說 瀏覽:651
男主和女兒肉小說全文閱讀全文 瀏覽:1000
近十年50部最受歡迎網路小說排行榜 瀏覽:152
天涯十大小說排行榜百度雲 瀏覽:576
修真小說最強排行榜 瀏覽:808
如何購買小說霸道總裁求抱抱 瀏覽:437
蜜秘花園小說免費閱讀答案 瀏覽:845
寫做愛的小說網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