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能推薦幾本好的歷史小說 類似二月河的帝王三部曲
二月河不算高水平,其小說尤其是後來的書基本都是權力斗爭、爭權奪位,讀不出更深層次版的東西。中權國的歷史小說真正寫出來,堪稱經典和優秀的也就那麼十幾部。我認為是:
1.許晏駢《紅樓夢斷》《慈禧全傳》
2.南宮搏《韓信》等(這位先生可以說是現代中國歷史小說第一人);
3.林鵬《咸陽宮》(我認為比孫皓暉寫的強);
3.徐興業《金甌缺》一二卷;
4.蔣和森《風蕭蕭》《黃梅雨》;(紅學大家的經典作)
5.李准《黃河東流去》(絕對的好書)
6.廖心一《正德皇帝全傳》;
7.張煒《古船》
9.姚雪垠《李自成》一二部
10.凌力《少年天子》《傾國傾城》《星星草》
11.黎汝清《碧血黃沙》
12.林佩芬《努爾哈赤》《天問》
13.《中國歷代通俗演義》蔡東藩;(毛主席的必讀書)
14.唐浩明的書,文筆不太好,他主要還是個史料整理學者,其思想深度和文筆與同是曾國藩資料整理者鍾叔河先生比起來,還是差些。
15.二月河《雍正皇帝》這是唯一代表作了,其餘的沒啥可看的。
Ⅱ 博興的風俗習慣
歷史悠久的博興,文化燦爛的故土。遠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博興境內已是父系氏族社會,周代即為東方大國蒲姑國治所所在地,齊國曾在此建都,春秋末置博昌邑,戰國置博昌縣,五代後唐時改博昌為博興,沿用至今。她不僅以孝文化自豪,而且以佛文化揚名,以中國優秀傳統劇種——呂劇的發祥地、中國戲曲之鄉的戲文化而名滿九州、聲播域外。
早在公元534年的東魏時期,一尊通高7.1米、佛像高5.6米的「丈八佛」石造像即已在此誕生。佛像系青石、單體立式圓雕,比人們常說的一丈八尺高出0.2米,因古時人們常以「一丈八」形容雄偉、高大的物體,故名「丈八佛」。整個造像比例准確,造型生動,衣紋流暢,充分體現了東魏時期雕刻文化的藝術風格,是魯北平原地區保存時間較長、存留較完整的單體圓雕石造像。
聞名中外的龍華寺遺址,位於縣城東北20華里。北魏、北齊時期,龍華寺香火極盛;隋朝時,隋文帝曾下令重修龍華寺,建龍華塔;唐朝時,善男信女又重修隋末慘遭劫難的寺院;清光緒年間,經再次修建,龍華寺重現生機——當是時也,寺院建築古樸大方,院分兩進,正殿居中,鍾鼓樓列兩翼,何等雄偉壯麗!可惜,歷經戰亂頻仍、自然災害,龍華寺僅剩遺址於此。
這塊土地,這方大平原,哺育了多少文化名人,創造了多少瑰麗文化,誰能數得清?三國時期的經學家、訓詁學家孫炎,系孫武第二十代孫,受業於鄭玄,人稱東州大儒,其著作《周易春秋》名聞天下。他以如椽大筆為《毛詩》、《禮記》、《春秋三傳》、《國語》等書所作註疏,成為流傳久遠的文范。其他文人,唐有文學家諸葛爽,五代有牛存節,北魏有詩文巨匠蔣少游,明有宋景雲,清有李士田……及至當今,則以我國著名作家黎汝清為卓越代表——以《海島女民兵》為肇始,這位出生於博興龐家的作家,相繼為中國文壇奉獻出「紅軍三部曲」(《萬山紅遍》、《葉秋紅》、《雨雪霏霏》)、「命運三部曲」(《生與死》、《深谷英魂》、《蒙塵玉》)、「悲劇三部曲」(《湘江之戰》、《碧血黃沙》、《皖南事變》)等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當然,不能不提的是,這塊土地為中華文化貢獻了一個深受人民喜愛的劇種——呂劇。這個發祥於明末清初,由民間雜曲小調演變而成的地方劇種,以其獨具特色的唱腔和表演藝術、濃郁的鄉村氣息、健康活潑的內容、風趣詼諧的戲詞,生動反映出齊魯文化民俗風情,不僅在我國北方流行甚廣,而且風靡全國、走向世界,成為億萬人民喜聞樂見的著名地方戲曲。《王定保借當》、《借年》、《小姑賢》、《李二嫂改嫁》、《小二黑結婚》、《都願意》、《半邊天》,這些耳熟能詳的小戲,蘊含了多少古往今來魯北人民的生活寫照和人生追求!
博興,原本是地方文化的花園。
Ⅲ 黎汝清寫的《碧血黃沙》在哪裡可以買到或者下載到電子版本!
網上可去:卓越,淘寶,孔夫子舊書網 ,99網上書城,中國書網
要下載直接在網路上搜吧,輸入書名TXT就行了
Ⅳ 黎汝清的主要作品
1、紅軍三部曲:《萬山紅遍》、《葉秋紅》、《雨雪霏霏》;
2、命運三部曲:《生與死》、《深谷英魂》、《蒙塵玉》(待寫);
3、悲劇三部曲:《湘江之戰》、《碧血黃沙》、《皖南事變》;
4、國際風雲三部曲:《漠野煙塵》、《叢林戰爭》、《安娜一家》;
5、浮沉三部曲:《故園暮色》、《故園夜雨》、《故園晨曦》;
6、突圍三部曲:《芳茗園之夜》、《滴血的夕陽》、《多露的早晨》;
7、世紀滄桑三部曲:《黃洋界上》、《風雨征途》、《心靈秘史——一個游擊隊長的手記》; 《小號手》、《海霞》、《長征》。
Ⅳ 黎汝清去世了嗎
黎汝清,男,1928年2月10日出生,山東博興人,作家。著有長篇小說《海島女民兵》、《皖南事變》、《湘江之戰》、《冬蕾》、《萬山紅遍》、《葉秋紅》、《故園暮色》、《故園夜雨》、《芳茗園之夜》、《雨雪霏霏》、《碧血黃沙》等,兒童文學集《秘密聯絡站》,詩歌散文集《在祖國的土地上》、《青鳳岩》、《戰馬賓士》,中篇小說《我守衛在桃花河畔》、《自由》,電影文學劇本《小號手》、《海霞》,評論集《黎汝清研究專集》等。兒童文學《三號瞭望哨》1959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兒童文學一等獎,長篇小說《皖南事變》獲1988年華東文藝圖書獎一等獎及全國第二屆圖書獎金鑰匙獎,《黃洋界上》獲全軍第三屆文藝新作品一等獎,電影文學劇本《長征》獲1988年華表獎、第二十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在冀教版六年級上冊第30課中,發表了《我和春聯》這篇文章。
黎汝清,作家,山東博興人。曾任渤海軍區衛生部見習編輯、華東野戰軍縱隊宣教幹事。參加了濟南、淮海、渡江等戰役。建國後,歷任華東公安部隊醫院分院副政委,師直工科副科長,營教導員,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編劇、軍區政治部文藝創作室創作員。曾獲三級解放勛章。著有長篇小說《海島女民兵》、《萬山紅遍》、《皖南事變》,中篇小說《我守衛在桃花河畔》,詩歌散文集《戰馬賓士》等
目前沒有去世。
Ⅵ 誰能給點知青寫作的資料啊 比如說知青寫作這一寫作潮流產生的背景和特點啊 還有就是軍旅寫作的背景及特點
論述新寫實派與傳統現實主義創作的不同
「新寫實」小說產生於80年代中後期,繁榮發展於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股頗受人們重視的小說潮流。「新寫實」小說產生時正是中國歷史上社會大轉型的重要時期,它的產生發展與整個時代背景的轉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中國社會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重大變革,社會各個方麵包括意識形態都開始呈現多元化的局面,社會中個體的價值的觀念,行為方式,特別是文化態度發生改變,同時開放的大門使原本被拒之門外的西方文學思潮大量湧入。時代的變遷帶來的文學環境的改變不僅為「新寫實」小說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更使「新寫實」小說得以吸收眾多文學思潮的養分,打上了多種文學思潮的烙印,因而也與現實主義產生區別。
毫無疑問,「新寫實」小說仍然是屬於現實主義小說流派的,它是傳統現實主義的產兒,但在全新的文學環境下它又有著和它母親完全不同的特徵,表現出自己的個性。
首先,在表現內容方面。傳統現實主義在創作之前就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們構建了一個圍繞創作的理念。對主人公們的塑造要求是「典型環境」的典型人物。中國的傳統現實主義作品對這一點表現的更為突出。從中國現代文學的創始人魯迅開始,農民,知識分子就占據了文壇的絕大部分,並且在他們身上總是寄託著作者濃厚的主觀感情,常常背負著思想啟蒙的重任。這一文字規范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尤為嚴格。民族的,階級的斗爭與勞動生產成為壓制一切的主題。文革時期表現的尤為突出。直到在「新寫實」小說中市民形象才真正占據文本的中心,他們平凡的生活真正成為表現的主要內容。主人公們不僅僅是平常無奇的小市民小人物,更重要的特點是他們在作品中真正表現出一個普通人的狀態。小市民的原生態生活使平凡和平淡充斥了作品的每一個文字。而且「新寫實」小說更多的是將視角投向那些生活的陰暗面。如池莉的《煩惱人生》。主人公原是一個普通的鋼鐵工,整部小說都在展現他繁瑣的故事。這些都是任何一個普通市民應有的。「新寫實」小說的表現內容與傳統現實主義小說集中塑造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的傳奇經歷不同,他們要呈現的僅僅是小市民階級的灰色庸常人生。
其次,表現手法的不同。傳統現實主義小說總是有著曲折的情節,故事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等階段分的明顯。作家的設計往往頗費心思,營造出的是一個封閉性的空間。而「新寫實」小說則採取的是「生活流」結構。所謂「生活流」結構就是指「中國新時期的小說創作在意識流結構對情節結構,小說的敘事連續性,因果性體例進行的同時,還說有一部分作家嘗試以紀實的態度來還原生活。這種小說在過渡與結構原則上似乎呈現出一種非人為性。」新寫實「作品以」生活流「為結構組織內容。平淡無奇和真實可信是「新寫實」小說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雖然「新寫實」小說表現的只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但「新寫實」作家們正是用生活的紊亂無序,忙忙碌碌以及普通人周而復始的人生軌跡呈現出哲理的內涵。
另外,在敘述視角上「新寫實」小說也與傳統現實主義表現出不同的特徵。在傳統現實主義中有一樣東西是作家在創作之前必然會確定的,並且在創作過程中始終擺在前面。很多作家視主題為靈魂,材料的選擇組合,情節的設置安排,人物的設計塑造等都為肢體服務。作品常常被賦予教育啟蒙的功能,中國現代小說尤其是左翼文學出現之後,文學的功利性問題更是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成為文學理論家們所關注和爭論的焦點,而「新寫實」小說則完全放棄文學的功利性,體現不出明顯的價值取向,小說僅僅止於自身的故事狀態,不講究期間的邏輯聯系。「新寫實」作家們以純粹的客觀的態度對生活的原生態進行文字上的還原再現,盡力保持本色。他們所做的僅僅只是敘述,而將從敘述內容中獲得某些評判或主觀選擇的權利留給了作者,讓作者在再創作過程中自主地獲得。
總體來說,傳統現實主義和「新寫實」小說都以對現實的反映為最基本的特徵。但傳統現實主義對現實的客觀摹寫表現實際並不是對真實的直接反映。作家首先確立反映事物之後的本質,再由本質來組織表現現象,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過程。因而它的真實性就打了折扣,含有理性主觀的成分。「新寫實」小說則僅僅是簡單的吧真實存在的生活拿來放到文本中,雖然我們確實能從中發現某些歷史意識,但並不是作者事先構建並在創作時附在文本中的,而是本來就蘊含在表現內容中的,是文本再現的真實生活自身散發出來的,引起的是人們閱讀後的自覺思考。
「新寫實」小說的理論根須還是紮根於現實主義的土壤中的。對於「新寫實」小說與傳統現實主義之間的關系,從總體的文學精神來看,「新寫實」小說仍可劃歸為傳統現實主義的大范疇,但無疑有了一種新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善於吸收,借鑒現代主義的各流派在藝術上的長處。
知青寫作的概況
一、「知青文學「概念
指在文革時期有過上山下鄉經歷的知識青年創作的反映,當年知識青年生活及訴說知青生活哀怨、反思造成這一現象的社會根源的作品,具有悲壯的英雄主義與頑強的理想主義色彩。張承志、梁曉聲、史鐵生、王安憶,韓少功等創作過知青小說。60、70年代的知青下鄉運動,是一場知識文化的鄉村化運動,給大批的青年人生命帶來了痛苦的記憶和獨特的人生經歷與體驗。潮流性的知青文學並不準確,更多表現為「知青作家群」和「知青文學體」,依附於反思、傷痕、尋根等文學思潮。
二、知青文學發展的三個階段
1、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初期帶「傷痕」性質的知青小說,寫苦難歷程,以血淚的控訴為特徵。如葉辛的《蹉跎歲月》,竹林的《生活的路》、孔平《晚霞小時的時候》。
2、80年代前期具有「回歸」傾向的知青小說,寫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義,以對知青生活的正面價值的肯定為特徵。如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梁曉聲《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王安憶《本次列車終點》。
3、80年代中期以後是具有「反思」性質的知青小說,以對人性扭曲的思考為特徵。如朱曉平《桑樹坪紀事》、陸天明的《桑那高地的太陽》。
三、知青小說的特點
1、以現實主義的文學精神為導向,執著於知青心靈真實的尋蹤,嚴肅探討一代人青春的價值,辯證地審視那一段歷史。
2、執著於對人生及社會理想的探求和追求。
3、知青小說奔突著青春的熱情,具有強烈的情感色彩。
軍旅寫作的概況
一、軍旅作家群的勃興和軍旅小說的發展
本時期的軍旅小說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一批銳意進取的軍旅作家的崛起,為當代文壇創造了新的文學景觀。如果說十七年描寫革命戰爭的小說主要以歌頌革命軍人的革命英雄主義業績為宗旨,那麼新時期的軍旅文學在思想解放的浪潮影響下,則以展示軍人的豐富情感世界為特徵。正是這些特徵使本時期軍旅文學顯示出新的風貌。
80年代初期的軍旅小說
從兩個層面展示當代軍人的精神世界:
一個層面是通過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描繪,揭示人們在激烈的戰爭中的心靈變化。如徐懷中的《西線軼事》;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環》;韓靜霆的《凱旋在子夜》、張廷竹的《他在拂曉前死去》等作品。這批作品在刻畫當代軍人的豐富情感與復雜人生體驗上,有了新的進展,作者既寫出了他們身上的人情味,又寫出了歷史的悲劇、社會的問題在他們心中刻下的傷痕。這些都為當代軍旅文學創作的發展開辟了新局面。另一個層面是通過描寫和平年代的軍人生活,展示平凡生活中的軍人世界。如李斌奎的《天山深處的「大兵」》、唐棟的《兵車行》、劉兆林的《啊,索倫河谷的槍聲》、朱春雨的《沙海的綠蔭》謳歌了普通軍人的祟高品德;朱蘇進的《射天狼》、《凝眸》則深入揭示和平年代軍人的困惑與夢想。他們都是和平年代中盡忠職守的優秀軍人形象,他們或對時代、對人生有著自己的獨立思考,或是心中承受了生活重負的普通軍人,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80年代中期以後
軍旅小說有了新的拓展,步入了開闊的人生境界。如喬良的《靈旗》,李本深的《紫色泥濘》,黎汝清的《皖南事變》、《湘江之戰》、《碧血黃沙》,在重寫革命歷史的悲劇方面表現出非凡的功力;苗長水的《非凡的大姨》、《冬天與夏天的區別》,披露了故鄉人豐富而微妙的情感;張廷竹的《酋長營》、《六十年的曠野》,則重現了當年國民黨軍人的抗戰歷程;周大新的《漢家女》、《走出盆地》,閻連科的《中士還鄉》、《夏日落》,真切描繪普通軍人的凡俗生存狀態和人生困境;朱蘇進的《第三隻眼》、《絕望中誕生》,則對軍人的潛意識和病態心理進行了細致人微的描繪。敢於直面真實的人生,敢於揭示生活真理,突破禁區,是當代軍旅小說的一個顯著特點。在創作方法上,新時期軍旅小說在繼承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同時,還借鑒了現代派的手法。新時期軍旅小說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軍旅文學與世界軍事文學之間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