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如果你的老師說「樂」字念yue,那他就是誤人子弟。前面兩位的回答是不正確的,有一位還罵人,就更不對了。
樂肯定是念le,念yue的是「說」字。「說」通「悅」。原文是這樣的: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e,通「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e)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首先,要明白所謂通假字,就是古代人寫的錯別字。它有個特徵就是通假字與本字是「形相近」。在這里,「樂」並不是「悅」的通假字,「悅」的通假字是「說」,所以,你可以大膽地判斷,這里的樂,是讀le,是快樂的意思,它絕不可能讀yue。
記住通假字「形相近」這個特徵,以後就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
『貳』 閱讀下文,完成1—4題。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
1.慍 yùn 生氣、發怒 2 .(1)⑤⑥⑦ (2)①③④ (3)①②⑧⑨⑩ 3.③經常溫習學過的知識,就會有新的體會,可以成為老師 ⑦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⑧一個真正的有責任的人,必須具有堅韌的意志,因為他背負的責任重大而實現的道路很漫長。因為以仁為自己的責任,所以是重大的責任。因為以生命的結束作為任務的結束,所以實現仁的道路是漫長而遙遠的。(以上意對即可) 4.當今有人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放之四海皆標準的真理」,這是沒文化妄言自大言語,文化理論成熟的今天,科學讓我們知道,世界之大,人因為環境,信仰,階層,角度,時間的不同,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論,所謂每條真理是有它的范圍的,千篇一律的真理之說必是謊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來自維護封建,遠古的孔子說的周禮行為,如果今天有人想借用它,就不必要再犯其後人犯下的這些錯誤,也應該在特定的規范行為內,切莫再上升思想上,什麼「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寬恕」,這些思想性的東西再混到這裡面來,那無疑再輪回著慘痛的幾千載經歷,沾著血跡班班的千百年來的文化歷史已經告訴我們,教訓應該夠了。(言之有理即可) |
『叄』 閱讀文章回答問題。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
1.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2.(1)愉快 (2)生氣、發怒 (3)真誠、誠實 (4)想要 3.(1)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的理解與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 4.③;④;①② 5.「略」。(言之有理即可。) |
『肆』 閱讀文段,回答問題。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
1.慍yùn生氣、發怒 2.(1)⑤⑥⑦ (2)①③④ (3)①②⑧⑨⑩ 3.③復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⑦選擇他們好的地方跟隨他並且學習他,不好的地方就自己改正它。 ⑧一個真正的有責任的人,必須具有堅韌的意志,因為他背負的責任重大而實現的道路很漫長。因為以仁為自己的責任,所以是重大的責任。因為以生命的結束作為任務的結束,所以實現仁的道路是漫長而遙遠的。(意對即可) 4.「略」。(言之有理即可) |
『伍』 閱讀理解。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1)賢德的人;(2)反省 2.(1)B (2)C 3.(1)然後;從而;卻 (2)了解;知道;獲得、領會 (3)詞,代學到的東西;代詞,知以;代詞,代人 (4)替;當、做;是 (5)之,賢人;於此、在這里 4.C 5.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6.謙虛;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 7.學習知識,要及時溫習或實習;要獨立思考;學習和思考要相結合。 |
『陸』 閱讀《(論語)十則》選段,完成問題。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
1.(1)惱怒 (2)曾經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聰明的。 3.(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4.不斷學習、復習相輔相承、辯證統一的 5.既「學」又「思」——在「學」中「思」,在「思」中「學」,二者要緊密結合起來,不可偏廢。(意思對即可) |
『柒』 文言文閱讀。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2.(1)生氣、發怒;(2)停止;(3)剛強,勇毅;(4)學過的知識 3.(1)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 (2)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4.學習和思考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廢。(意對即可) 5.要做到推己及人,仁愛待人,相互體諒。(意對即可) |
『捌』 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全文!
全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yǐ) 。」(《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5、子曰:「由,誨女(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作者是孔子。《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8)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小說閱讀題擴展閱讀:
論語十則翻譯:
1、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啟發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2、是學習方法,講知識的繼承和創新。
3、是學習方法,強調復習對知識的必要性。
4、是學習方法,強調學習要和思考相結合,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
5、是學習態度,通過對話論述了聰敏好學、虛心求教的可貴。
6、是學習態度,端正學習態度、提高思想修養。強調隨時都該反省自己。
7、是學習態度和個人修養,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端正的學習態度。
8、是個人修養,強調懷有抱負就該有堅毅的意志。
9、是個人修養和社會現象,強調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堅貞不屈。
10、是個人修養,強調要學會換位思考。
『玖』 第三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誰說的
孔子,出自【論語。學而】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事嗎?
『拾』 閱讀下面的文段,作答小題。(13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