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邊城 閱讀思考題。。
一、我覺得老船夫有的更多的是對他孫女無盡的關懷,在翠翠這樣一個妙齡少女卻時刻嬌羞的孩子面前,他還是選擇顧及她的感受,時刻猶豫與對大老、二老的試探,無疑不證明著他那顆深愛孫女的心,不讓她受苦。
是中國傳統美德的典範。他善良純朴、熱心好客、甘守清貧、盡職盡責。對孫女無比疼愛。為翠翠的親事操心擔憂,盡力促成翠翠愛情的實現。在生活上,對翠翠也是無比關懷,不讓翠翠坐熱石頭,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盡力體諒翠翠的心思,翠翠憂傷寂寞時為她講故事、說笑活、唱歌。他因為女兒和女婿的悲劇,在他心裡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讓他覺得莫名其妙,他給孫女講母親的故事,更讓孫女感觸不已。對於天保兄弟的選擇,他卻沒有直接告訴翠翠,反而讓孫女「心中不免有點亂」。他對翠翠「溫和悲憫地笑」,表現了他內心的矛盾,既愛孫女,又害怕她再走母親的老路,卻不能直接說出來。節選部分以後因天保的死造成孫女的悲劇,他又無能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訴說,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說他是在孤獨中死去的。
二、
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讓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她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節選部分以後,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著心上人的歸來,表現了她對愛的執著,是「美的化身」。
『貳』 《邊城》閱讀理解
1、有人說,沈從文小說《邊城》中人物形象的共同特點就是「可愛」,即使不屬一個階層的人物也是這樣。試舉例說明這一特點。 答:《邊城》中不但翠翠、爺爺可愛,就是船總順順也是一心為他人著想,當地駐軍似乎也能「與民同樂」,如端午節的表現就是如此。 2、《邊城》在故事的發展中穿插了對歌、提親、賽龍舟等苗族風俗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答:展示了作品中美好的人性所處的美好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既是「邊城」鄉土性的詩意揭示,又是撲朔迷離的詩意烘托。 3、沈從文認為環境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衍生物,所以他的小說多從交代環境人手,試分析《邊城》的開頭部分在這方面的特點。 答:《邊城》由描寫「茶峒」開始,白河(酉水)、河街、吊腳樓、妓女,寫了長長的幾節,為翠翠出場作背景。
『叄』 《邊城》閱讀題答案
題目: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這句話用了兩個比喻句:--------比作-------,把--------比作-------
解答:
把溪流比作弓背,把山路比作弦
再問:
形象地寫出溪流和山路分別是什麼樣的,請寫出來
再答:
形象地寫出溪流蜿蜒曲折的樣子,和山路平且直的樣子
『肆』 《邊城》閱讀練習
CD
人物美,劇情美,結局美
翠翠接替了外祖父的事業,繼續撐船擺渡客人,她懷著對老人的哀悼和對儺送的掛念,帶著「軟軟的、酸酸的心」等著,等著。他「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是一出健康純潔又情絲纏綿的愛情悲劇。作者並非想以曲折復雜的三角戀情來招徠讀者,而是借這一曲愛情的哀歌歌頌湘西勞動人民的道德品格和思想靈魂。
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讓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她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節選部分以後,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著心上人的歸來,表現了她對愛的執著。
第一,偏遠的邊城和城市的物質生活差別很大。
第二,偏遠的邊城的人比世俗生活中的城市裡的人要淳樸的多。
第三,偏遠的邊城比城市的生活要安寧!
加分吧
『伍』 邊城 閱讀思考題
一、邊城以小鎮茶峒為背景,景物特點:萬物生機勃勃,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人物特點:表現邊民淳良的心靈,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
二、
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讓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她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節選部分以後,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著心上人的歸來,表現了她對愛的執著。
爺爺保有著中國傳統的美德,他對孫女翠翠親情無限。為翠翠的親事操心擔憂,盡力促成翠翠愛情的實現。在生活上,對翠翠也是無比關懷,不讓翠翠坐熱石頭,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盡力體諒翠翠的心思,翠翠憂傷寂寞時為她講故事、說笑話、唱歌。
三、不會
四、表現了她對出嫁的期待 以及激動的按捺不住的心情 想要早早和心愛的人在一起的心情
五、表現在相互尊重,在競爭中又不失兄弟情誼,他們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競爭,哥哥走了車路佔了先,就一定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這里沒有裁判,沒有評委,沒有公證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濃於水的手足深情。為了成全弟弟,哥哥帶著失戀的憂傷遠走他鄉。
六、二老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翠翠獨自面對絕望、悲痛與憂傷。
『陸』 彭學明《邊城》閱讀理解答案…
①「一顆心臟」指浸透著沈從文一片深情的茶峒;
以「心臟」喻指茶峒,形象表明它是沈從文的精神棲息地,它始終有著生命的律動,眼前的「一河風景」一如當年,充滿生機和活力。
2、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突出了這個富有典型意蘊的「吊腳樓」的悠久、古樸、隨歲月漸漸老去的特點。
3、因為: 有著神奇的風貌的茶峒在沈從文的筆下不僅是故鄉,更是心靈的家園,精神的棲息地,它浸透著沈老對這方土地上的人們的摯愛和鍾情;
作用:過渡,總承上文,引出下文。
4、:①茶峒的山光風景很美,擺渡的蓬船、沐浴的群鴨、汛來汛去的宜人風景等,富有詩情畫意;②茶峒的人情風貌很美,暮鼓晨鍾里的恬然生活、吊腳樓上男人女人、月下河灘的悠閑和喜悅等等,富有情趣和生氣。
『柒』 《邊城》練習題答案
1.翠翠愛哭,課文中幾次寫到翠翠的哭?每一次哭的原因是什麼?請找出文中寫翠翠哭的句子。 答:哭過兩次。第一次是因為滿腔心事無人訴說,覺得委屈而哭。「翠翠坐在溪邊,望著溪面為暮色所籠罩的一切,且望到那隻渡船上一群
過渡人,其中有個吸旱煙的打著火鐮吸煙,且把煙桿在船邊剝剝的敲著煙灰,就忽然哭起來了」;第二次是因為擔心爺爺,為爺爺不聽她的話
及時回家,覺得傷心而哭。「老船夫回到家中時,見家中還黑黝黝的,只灶間有火光,見翠翠坐在灶邊矮條凳上,用手蒙著眼睛。(另一段)
走過去才曉得翠翠已哭了許久。」2.課文屢屢提到唱歌,這對情節的發展起什麼作用?第一個晚上站在對面懸崖半腰的人有幾個?站那兒唱歌的人是幾個?這段歌聲的描寫採取了
什麼手法?答:唱歌是表達愛意的工具,課文中提到的唱歌恰恰就是所謂「走馬路」,不是直接的來提親,而是看你的歌聲能不能夠打動人。在整個小說中,
唱歌成了翠翠悲劇的開始;兩個人,是天保和他的弟弟儺送;唱歌的人是儺送。這段歌聲的描寫方法是側面描寫,不直接寫歌聲美妙,而是通
過翠翠的夢境的神奇,可以摘到虎耳草的美妙體驗來表達的。3.翠翠喜歡上了儺送,但是來求親的人卻不是他,而且更糟糕的是,團總的女兒也在向儺送求婚。課文中是怎樣表達翠翠心中煩惱的?答:翠翠的苦惱,也是少女特有的苦惱,因為無法遣懷,所以翠翠採取了胡思亂想的方式,利用假設自己逃走,爺爺著急的事情來「懲罰」爺爺。4.課文中敘述老船夫講翠翠母親的故事這個情節時,總是用「可憐的」作為翠翠母親的修飾語,閱讀《邊城》全文,試著解釋原因。答:.翠翠的母親——老船夫的獨生女,同一個清綠營屯防士兵「唱歌相熟」,肚子里有了孩子,卻「結婚不成」。——黃羅寨那片林子里,立看那可
憐的嫡親祖母,一個苗族婦女的假墳,一抔黃土埋藏著一個民族的悲劇故事。——屯防士兵顧及軍人名譽,首先服了毒,老船夫女兒待孩子生下
後,到溪邊故意吃了許多冷水,也死去了。這里用「可憐」,說明了作者對這場悲劇的同情。5.課文用了不少湘西地方的語言,你能找出一兩個例子嗎?這些方言的應用起什麼作用?答:比如「祖父在渡船上忙個不息」、「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嚇(hè)怕起來了」、「走車路」、「走馬路」等等。這些語言的應用使得小說
具有了濃郁的地方氣息,彷彿讓人伸手可及,同時也表現出作者行文的簡朴、自然,毫不做作。6.課文中爺爺問翠翠選哪一個來「同你好」,翠翠為什麼不回答?答:翠翠其實心裡是早有所屬的,她喜歡儺送,只是在爺爺面前不好意思說出來。7.請你談談對題目《邊城》的理解。答:翠翠其實心裡是早有所屬的,她喜歡儺送,只是在爺爺面前不好意思說出來。
『捌』 邊城試題及答案
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幾部分來回答:
一、文學常識題:比如作者是誰,以及描寫手法等
二、問答題:
《邊城》敘述了怎樣一個故事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人生追求?答:《邊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鄉村為背景,描寫一個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孫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與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之間曲折的愛情故事。作品細膩刻畫了純真的男女之愛、和美的親屬之情、質朴的鄰里之睦,生動地展現了邊城人民健康、優美、純朴的民風和人情,謳歌一種淳厚的象徵著愛」與「美」的人性與人生,表達了作者內心對理想人生的執著追求。
簡述《邊城》中對「美」與「愛」主題的詮釋。
答:《邊城》以撐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為線索,表達了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這種寧靜的生活若和當時動盪的社會相對比,簡直就是一塊脫離滾滾塵寰的」世外桃源」 ,正因為這「愛」才使得川 。在這塊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們充滿了原始的、內在的、本質的「愛」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邊茶峒里的「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 。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正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
請簡述你對《邊城》中翠翠的愛情悲劇的理解。
答:翠翠是一位清純可愛的鄉村女孩,是美的化身。她的愛情故事是一首凄美的歌,她是作者鄉戀情感與懷舊思想孕育起來的一個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作者也通過翠翠這一藝術形象揭露「現代文明」的虛偽、自私、怯懦出,表達了對「現代文明」的無情批判。
三、自由抒發感情題。
『玖』 名著閱讀思考題---《邊城》
四美:
一,人物美。《邊城》在刻畫人物上成功得可以稱為經典。我們可能忘記小說故事的很多具體細節,但老船夫和翠翠這兩個人物形象是絕對不會忘記的。老船夫為人忠厚,工作恪盡職守,送人渡河從來不要別人給的小費,反准備了大量的煙葉贈人;女兒因和人私通懷孕帶來了不少麻煩,他沒有一點責怪,仍然平靜地生活;女兒殉情後,自己一個人默默地承擔撫養孫女責任;特別是為翠翠的婚事,老人家可以說殫精竭慮,比他自己的任何事情也盡心,也賣命,他因為自己沒有促成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最後在憂郁中死去。翠翠青春美麗,湘西的青山綠水給了她動人的靈氣,生活簡朴的她不慕錢財,體貼老人;翠翠之於愛情,是處於一種朦朧狀態的(自己不時有「新發現」),她渴望愛情,喜歡與青春有關的事物,但怕別人查覺,自己就陷入一種迷亂和凄涼;她對所有發生在自己和儺送之間的事情都很敏感,但始終保持著少女的矜持;她善良無邪,不染纖塵,使她成為我們讀者心中的女神。《邊城》的人物里沒有一個是壞人和惡人的,除了老船夫和翠翠之外,船總順順的仗義疏財,儺送兄弟的剛健爽直,老馬兵的無私友愛等無一不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輝。
二,環境美。沈從文的故鄉是湖南湘西的鳳凰縣,鳳凰縣是一個美麗的小城,古樸的民居與青山綠水渾然天成,現已成為是我國一個著名的旅遊點。作者把這些美麗山水和城鎮風貌用細膩的文筆深情地描繪在小說之中。「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單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這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如此自然的神來之筆在《邊城》隨處可見,文字美傳遞著環境美。
三,文化美。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受自然地理環境影響形成的,同時對該地的人們產生深刻的影響。一方水土一方人,可以想像翠翠和老船公他們秉性中那些美的東西正是只有在湘西這樣美的地方才能形成的,這些人物的美和環境的美就構成了這里的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小說中經常描寫到河街的吊角樓,單獨停泊的小船;還有賽龍舟,趕鴨子,月下對歌,耍獅子龍燈等民風民俗也是湘西以美為特徵的地域文化。
四,理想美。沈從文的《邊城》為我們展示了無限的美:美麗的翠翠,美麗的老船工,美麗的山,美麗的水,美麗的人情,美麗的民風,美麗的文化... ...實在太美,美不勝收,美得讓人不可信。小說是一種藝術的創造,並不是生活的真實,所以《邊城》的美是沈從文的理想,這曲悠揚的田園牧歌給我們吟唱的是一個遙遠的烏托邦,是一個心中的世外桃源,是一個夢里的香格里拉。對於我們讀者可以不需要管它是不是真的,只要是美的,就足亦矣,足矣!
不同:
1,現實中不可能有翠翠那麼完美的女孩。
2,兄弟倆不可能因為一個女人弄得死去活來,至少中國不是這樣的。
3,翠翠的祖父不貪圖利益,這種人太少了,幾乎沒有
讀後感: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裡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唐朝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記載:問今是何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些無論魏晉的人的生活在別人眼中卻是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怡然自樂。
沈從文也有文《桃源與沅洲》說:...千百年來讀書人對於桃源的印象既不怎麼改變,所以每當國力衰弱發生變亂時,想做遺民的必多,這文增添了許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許多人的酒量。至於住在那裡的人呢,卻無人自以為是遺民或神仙,也從不曾有人遇著遺民或神仙。
農村的確只是失意人酒後的談資或閑暇人的雅興。至於生活在那裡的人呢,卻無人以為自己是神仙和遺民。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著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擺脫如畫般靜止的命運與生活。這潛在流動的悲劇命運。
《邊城》里那一種沉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裡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生活無形中就夠成了一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意象與味道。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凄婉的悲壯。
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鑒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翠翠的母親與一個軍官私生下她就早死去,父親她剛誕生起就遠去。從小相伴翠翠的是黃狗,爺爺,渡船,渡口以及對母親依稀回憶。成年累月感受的是臨溪石頭,天光日月,河風。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的黑黑。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動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鼬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儼然圖景中一道風景。她生活在這亘古不變的圖畫里。
風和晴朗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閑。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岩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往水中拋去,鏃的使身邊的黃狗自岩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張著耳朵聽祖父講城裡很多年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做成的豎笛含嘴裡吹迎親送女的曲子...
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爭著做渡船夫。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翠翠必戰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回轉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邊。獨自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
平靜,古老而祥和,自然朴實。
然而翠翠卻是敏感脆弱,孤獨憂傷的。
倘使爺爺死了...吊腳樓上的曲聲與這幽怨的心思相對應。倘使爺爺死了,會有戶人家等著她?這是她唯一透破這圖畫的路?
引出了翠翠心中隱秘幽暗的一段愛情故事。
筆觸冷靜平淡,語句沒有任何宣染艷麗。白描淡淡的不能再淡。然而白描中仍看到結果的厚重。隱秘憂傷的是他們的愛情沒有開始就消失。
翠翠不做聲,心中只想哭,可是沒理由可哭。祖父再問下去,便引到了翠翠死去的母親...老人說了一陣,沉默了...
原來來做媒的是為大老。而站在對溪高岸竹林里為她唱歌的卻是二老。二老想做雲雀,二老有詩人性格。翠翠喜歡二老不喜歡大老。
文字總在二老是為要一座碾水房還是一隻渡船著游動,在渡船上爺爺反復詢問中延續。
二老愛翠翠,喜歡翠翠,他在碧溪阻為她唱了一十七個晚上的歌。他認定自己命中就是個撐船的。
翠翠感覺生活太平凡了,感到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
翠翠夢見在夢中被一個人的歌聲浮起來,上懸崖摘了一把虎耳草。
而先說媒的是大老,大老卻死去了。翠翠還不知怎麼回事就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二老因為家庭的阻力,舍棄翠翠下桃源去。翠翠的愛情破滅。爺爺死了,她仍與黃狗來弄渡船。
整個只在一幅平靜滄桑的的圖畫中。給人無以承受的悲嗆,無以承載的重量。
畫外多少人對這種白描的圖畫不感興趣?不會想像那裡是個世外桃源?但有多少人真正去過文中所表敘的生活?
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到了冬天,那個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
凄涼樸素,憂傷結束了。
所有心思浮動,所有山川日月沉靜入畫中,凝結畫中。
沉積它厚重的背景:世外桃源還是小山城?
小山城是世外桃源,可那種生活卻不是想像的。
所謂無論魏晉的人從不知自己是神仙和遺民。
翠翠的形象分析
(邊城)中的主人公翠翠,是沈從文嚮往的優美人性與人生的化身與極致。這個湘西少女,是渡船老人的外孫女,祖孫倆相依為命, 長期生活在山水間、渡船上,青山綠水與古樸的環境造就了翠翠清 澈透明的性格,她美麗、熱情、純真,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又從小常 看著老人向那些困憊的旅人贈飲一杯涼茶,甚至不收過渡者的賞 錢,過著勤儉、寧靜的生活。隨著歲月的更替,翠翠的情感發生了變 化,作者細膩地展示了這個少女情竇初開時充滿愛的心靈,她喜歡 看迎送新娘的喜轎,愛在頭發上插朵野花,樂於聽人唱歌,因為在一 次龍舟競渡時邂逅船總的兒子儺送,從此暗暗傾心。至此,作者向 讀者展現了翠翠的青春的覺醒和萌動,朦朧的憧憬和少女羞澀的美 妙心態,表現人類感情中極為美好的一面。而在儺送遠走,渡船老 人又溘然長逝後,翠翠懷著對老祖父的傷悼之情和對戀人的思念, 守著渡口,雖有失落,但依然抱著期待,盡管儺送「這個人也許永遠 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採」,翠翠仍一如既往,因循著傳統的方式,平 和地生活著、等待著。作者通過這一形象,特別是通過這一人物在
愛情生活中的態度,描繪出人世間一種純潔美好的感情、謳歌了象 征著愛與美的人性與人生,「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從文習作選集,代序))。
『拾』 語文題目《邊城》
高中語文《邊城》教案
?? 蕭靜??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沈從文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和優美的環境描寫。
2.把握對人物的描寫,分析主要人物重點是翠翠的形象。
3.結合人物分析,領會作者的創作目的,小說的主旨。
4.走進作者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小說的情節;藉助情節和環境,鑒賞人物形象
難點:分析探討文章的文化內涵,深入理解小說的主題。
三、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採用多媒體輔助法,
四、課型
閱讀——研討——品評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 教學步驟及內容要點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繁華的大都市,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林立的高樓、琳琅的商品、穿梭的人流、怡人的樂園。閑暇時,我們是不是也想讓生活增添點兒古樸意趣呢?這節課,我們就來拜讀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的《邊城》,神遊於作品描寫的幾十年前的湘西,感受那裡閃爍著的正直樸素的人性美。現在我們就一起去沈從文的「邊城」看看,看看那裡的山、水、人吧。
(放錄象,在音樂的伴奏下朗誦)「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人家。這戶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
這就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小說寫的就是這戶人家的故事, 其中的「女孩」名叫翠翠。她是怎樣的姑娘呢?
(放錄象,女聲朗誦)「翠翠在風日里長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清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養 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這就是翠翠。小說中的天保、儺送兄弟倆都愛上了她,為愛情展開競爭。按當地習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聲向姑娘求愛。陰歷十四到了,月也快圓了。
二、檢查預習情況:請學生通過閱讀找出文中描寫環境的語句或語段,並與學生共同研討:這些景物描寫有何共同特點?又有什麼作用?
參考:第一處,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第二處,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邊……就忽然哭起來了。」第三處,第三部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陣……翠翠的心被吹軟了。」第四處,第一部分「月光如銀子……便仍然閉著那小小眼安睡了。」
文中集中寫景的共有4處。它們都是夜景,而且都有著溫柔、美麗和平靜的特點。這些描寫既為文中人物的活動提供了一個真實可感的環境,又使得人物的活動和美麗、平靜甚至於有些單調的景物和諧地融為一體,為翠翠性格的形成做了一個最好的詮釋。另外,這些景物都是冷色調的,字里行間都透出一種淡淡的哀傷,較好地烘託了氣氛。
三、作者介紹(課件)
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人,現代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煥,筆名小兵、炯之、璇若等。他的大部分小說是以湘西生活為背景,以其特異的「生命形式」,展示民性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和返樸歸真的牧歌情調。短篇小說《丈夫》、《貴生》、《三三》,中篇小說《邊城》、《長河》是其代表作。
四、交代學習重點:
「邊城」這個詞在許多讀者眼裡已經凝定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贊歌,是一首用小說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是一幅用水墨繪就的無彩之畫。沈從文在說到創作動機時也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欣賞《邊城》,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眼光,如果僅拿它當一般的小說,就不能領略個中真趣。
五、情節歸納,整體把握。
(分小組討論,派代表發言,教師明確)
1、 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課文。
翠翠心中的凄涼——翠翠的父親、母親——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
第一部分:1.第一段中,翠翠為什麼會感到「薄薄的凄涼」?
2,第二段中,翠翠為何要「胡思亂想」?為什麼對母親「神往傾心」呢?(學生思考、討論、回答)
薄薄的凄涼:因為規矩中唱歌的日子快到了,在期待和擔憂(對碾坊作陪嫁的事有所耳聞)中,內心騷動不安,看萬物生機勃勃,而自己卻不能像草木、泥土、甲蟲那樣熱烈勃發;並且此時祖父作為唯一的依靠又不在她身邊,去忙自己的事了,似乎把她給忘卻了,於是感到生活「太平凡了」,「好象缺少了什麼」;「杜鵑叫個不息」恰反映出內心的寂寞惆悵。這種感覺既源自當時的特殊時間,特殊情境,又由於人物獨特的內心感受。
胡思亂想,懲罰爺爺:當自己內心躁動不安,有不可名狀的苦衷,無法傾訴,連唯一的親人爺爺也不能理解時,要讓爺爺嘗嘗失去自己的痛苦。
一遍遍喊爺爺回家:無法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希望得到安慰。爺爺沒有意識到翠翠的心事,依然去忙自己的事,翠翠心中對祖父的埋怨、委屈便一齊湧上心頭,感受從凄涼轉到「悲傷」。 當然,「很覺得悲傷」,「祖父不理會」只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撫慰是真。
聽爺爺講父母的事:對於母親的神往傾心,源於自己內心對愛情的朦朧的期盼,渴望愛的自由與堅持。父母的愛情是個悲劇,對於情竇初開對愛滿懷憧憬的翠翠,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對愛的恐懼。百感交集,無從排遣,所以「似乎心中壓上了些分量沉重的東西」。
第二部分:問:翠翠的夢,有什麼深刻含義?為什麼平時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輕而易舉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說明了什麼?
做夢:沉醉在愛情的美夢里:夢中很容易地摘到了「平時攀折不到手」的虎耳草,展示出潛意識里對現實中還未得到的愛情的嚮往,顯出內心裡對儺送的朦朧感情明確起來了。虎耳草,俗稱金線荷葉,葉腎狀、心形,下面紫紅色,供觀賞。虎耳草的葉子是心形的,在中國人的心態中,心形的東西是一種愛的寄託和象徵。虎耳草可以說是翠翠愛情的象徵。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馬路」這一事件,正是因為這個「夢」,翠翠錯過了聽歌的時機;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這東西交給誰」又暗示了愛情故事將會無果而終。
第三部分:問:爺爺問翠翠選哪一個,翠翠為什麼不答?翠翠在月光下吹著蘆管,為什麼「覺吹得不好」?老船夫長長的曲子,為什麼「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與爺爺交談中流露:願意聽歌,明知故問,不直接回答(沉默、迴避)等都體現出翠翠的矜持與羞澀。
等歌:聽祖父說儺送「想走馬路」為自己唱歌,就「出了屋外」坐到岩石上去,「似乎為了等著這樣的歌聲,沉默了許久」。其實,是在等待儺送愛情的表白,好讓自己的感情找到歸宿,以使自己驛動的心找到港灣。以翠翠那樣的性格,這當然已經是以心相許的明確表白了。
吹蘆管,又吹不好。 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一片草蟲的清音復奏」,更使翠翠心亂,連蘆管也吹不好了。祖父吹了長長的曲子,婉轉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表明她被柔柔的曲子所感染,浸潤在自己憧憬的愛的溫柔甜蜜中。
要爺爺唱歌,「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爺爺唱的是「那晚上聽來的歌」,是儺送對自己愛的表白,於是心裡塌實了,又沉浸在愛的美夢中。
課文節選的三章沒有直接寫到幾個青年男女相愛的動機,但卻寫到了他們表達愛情的方式,最動人的當然是儺送的歌聲和翠翠夢里的虎尾草。儺送用整夜的歌聲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讓人不由想起《詩經》《樂府》里詠嘆愛情的美麗詩章,這是湘西古風猶存的明證,更是這里的人把愛情視作聖潔感情的表現。同樣,翠翠在睡夢中受到歌聲召喚,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備送給意中人,一個少女纖塵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讓人感動。
六、教師總結:
當愛情來臨時,翠翠的內心躁動不安,她熱切地期待著儺送的歌聲,期待著愛情的實現;渴望著感情的撫慰,渴望著心靈的歸宿。但,只有在夢中她才能品嘗到愛的溫柔甜美;矜持羞澀的個性、一系列或人為或天意的誤會,讓她只能長久地執著地等待……
這節課我們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初步感受到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下節課我們再進一步品評文章的人物形象和主旨。
第二課時
一、導入:有人說:「《邊城》是一首圓潤悲婉的鄉土抒情詩,是二老唱給翠翠的一支情歌,是一曲靈秀惆悵的田園牧歌。他描繪了一種充滿化外之風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為被現代文明撕裂靈魂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恍若隔世亦真亦幻的人性理想。是一塊行將失落而未曾失落的古樸的生命綠洲。」那麼今天的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待呢?下面我們將繼續走進《邊城》。
二、進一步研習(學生討論,然後自由回答。)
1、分析翠翠形象
(1)請一女生朗讀課文(從開頭至「忽然哭起來了」。)
①提問:翠翠為何在成熟的生命中覺得缺了什麼,表現了她怎樣的心態?
明確:此時的翠翠是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朦朧的愛情已經注入了她的情懷,她懷著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說。渡船上人們悠閑地過渡,又有誰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閑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
②提問:翠翠為什麼要想像離開爺爺?
學生討論,然後自由回答
明確: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麼」,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並不當真地胡思亂想著自己出走以後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嘗嘗失去她的痛苦。
③「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氣」,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誰的氣呢?
翠翠對爺爺明知自己心思還要追問自己選大老還是二老,很不滿。但她明白爺爺是一番好心,希望自己忘記二老,答應大老的提親。可感情不是買賣,翠翠實在不願意做違心的選擇,她面對百般疼愛自己的祖父,「不敢生氣」,只能勉強笑著。她可能氣二老不和自己一樣對愛情執著,不再堅持唱歌示愛;也可能氣自己,明知王團總想把女兒許配給二老,還心存幻想,氣自己不能和王團總之千金平等競爭。
④最後,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為什麼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確:翠翠最後聽祖父唱歌,就是儺送昨晚唱的歌,心裡踏實了,她知道儺送也像自己愛他一樣,愛著自己。她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這時她已經 知道虎尾草要交給誰了。
⑤翠翠的愛情比起現代都市人的愛情有什麼特點?從中你體會到什麼樣的美?(開放性題目,聯系實際)
明確:翠翠愛得自然,愛得朦朧,愛得執著,愛得纖塵不染,愛得水晶般純潔透明;翠翠愛的方式,她在愛情來臨時的表現孕育、脫胎於湘西古風猶存的風土人情,典型地體現了人情人性美。
2、想像人物形象:人物可愛是沈從文小說的一大特點,他特別擅長描寫女子,他曾說「我是天生就一種理解女子的心。」故而翠翠是尤其可愛的。但在節選的文字當中我卻找不到關於翠翠的外貌描寫,你認為翠翠應該是什麼樣的?如果要把《邊城》拍成電影,請你作一回導演,你打算選一位什麼樣的演員來飾演翠翠,如何來給她造型。
學生討論,發言;教師點評,參與。(題目具有開放性,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參考:情竇初開,「在成熟的生命中,覺得好像缺了什麼。……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於是胡思亂想:」下桃源縣,過洞庭湖。深深的依戀爺爺,擔心爺爺會離她而去。當她設想到爺爺要搭下水船去殺了她的時候,就嚇怕起來,「一面銳聲喊著祖父,一面從坎上跑向溪邊渡口去」喊爺爺,看見爺爺依然後,小「小心子還跳躍不已。」朦朧中渴望著愛情。聽父母的故事,神往傾心。間或吸氣,釋放心中被壓抑的「分量沉重的東西」。對儺送一見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夢中聽到儺送唱的歌,夢見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當爺爺提及到儺送向她攀交情的時候,先是「吃了一驚」,然後借故走開。天真而幼稚。爺爺在溪中渡船,她一個人坐在懸崖上,覺得很悲傷,看見螢火蟲閃著藍光,便又想「看你飛得多遠」便把眼睛隨著那螢火蟲的明光追去。可以說,翠翠是淳樸的邊城一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的女孩形象。她過著自由的生活,關心爺爺,也被爺爺寵愛關心;但她已經到了情竇初開的年齡,祖父並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內心是清純的,同時又是孤寂的。
三、探究文章的文化內涵和主題
討論:作者在創作談中說,他要表現「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認為這篇小說所表現的這種人生形式究竟是什麼樣子?
參考:《邊城》描寫的確實是一種人生形式,所有的小說也只能描寫一種人生形式。《邊城》所表現的人生形式確實是自然的,這里的人生善良、勤勞,質朴、真實、自然,毫不嬌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體現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這種人生形式是優美的,他們含蓄而毫不伸張,溫情而毫不暴烈,他們的人生是優雅的,安詳的。這種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們有愛、敢愛,愛的深沉,愛的徹底。
討論:作者以「邊城」為題有什麼用意?
「邊」有邊緣的意思,和「中心」相對。邊城的人生形式,和處於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邊城」為題,意在說明這種人生形式的流逝,而與之相對的庸俗、腐化、淺薄、金錢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脹,正在風靡。
講解:本文寫於1934年,從湘西農村走出來的沈從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蓋下的傳統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現代文明物慾橫流、金錢至上,看到了質朴真誠的淡退、腐化淺薄的流行,於是寫下這篇文章,表達內心的痛心和推崇傳統美德的心意。
傳統文明是一種封閉的農業文明。農業文明種有很多美德,需要我們去繼承,但農業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優美、勤勞、淳樸的可愛的人們,由於不善表達,不善爭取,因此也不免打傷孤寂的色彩。固守傳統還是擁抱現代,怎樣把傳統美德和現代意識更好的結合起來,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也是一個長期困擾人類生存的問題。比如過年吧,我們既希望它象幾十年以前那樣神聖、熱鬧,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現代意識的發展,無論如何,我們再也找不到象《祝福》里描寫的那種過年的味道了。
四、結束語:
故事結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綠,人依然那麼美。如果要用兩個字來概括《邊城》,那就是:「美」和「愛」。翠翠是美麗的,《邊城》同樣是美麗的。閱讀這樣的作品,我們獲得的不只是文學藝術的美的享受,更有著對我們心靈人性的滋養與療補。讓我們學會欣賞,學會愛,學會生活。
五、課後研讀題:
1.細讀課文,試著寫一段關於翠翠的外貌描寫。
2.閱讀《邊城》全文,找出翠翠與爺爺、天保兄弟之間的「愛」,進一步體會人情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