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閱讀推薦 > 艾蕪草明杜鵬程的小說在線閱讀

艾蕪草明杜鵬程的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時間:2021-11-25 12:10:22

1. 十七年文學啊十七年文學的思想藝術風貌是什麼.能講

頌歌時代的文學素材與體現思想摘要: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中國人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普遍產生了強烈的解放感、翻身感、民族自豪感和當家做主的歷史使命感.作為時代敏感神經的詩歌,便順應了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情緒,開始出現了大量寫作對於時代、人民、祖國、黨、以及領袖的真誠頌歌.於是,頌歌作為一種新的美學規范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使人們幾乎是對於一切生活領域的題材和主題都以頌歌形式加以歌頌和表現. 頌歌在十七年時期興起,作為一種新的藝術規范得到很大發展,並迅速成為十七年文學時期的主導性潮流.通過想像、誇張、幻想等手法,將建立於革命理想基礎上的革命浪漫主義風格表現得十分突出.因此,建國初期的文學以對新生活的贊頌為基本基調,開創了一個頌歌時代,並且奠定了十七年文學時代以頌歌為主的基本格局. 本文將從頌歌的文學素材以及思想體現入手,剖析主導十七年文學格調的頌歌文學. 關鍵詞:十七年文學 頌歌時代 文學素材 頌歌形式 思想體現建國初期的頌歌浪潮,作為一種新的藝術規范得到很大發展,迅速成為了十七年文學乃至詩歌的主導性潮流.它的主要特點為對時代,人民,祖國和領導人民奪取勝利的黨與領袖的真誠歌頌,頌歌的抒情主人公追求詩人的「自我」跟階級,人民的「大我」相結合.十七年文學時期的頌歌文學,可以說是中國革命的一部分.在這種頌歌文學中,沒有絲毫的阿諛奉承與虛情假意.有的是真誠,是發自內心的喜悅,是翻身得解放的自豪與幸福.頌歌通過想像、誇張、幻想等手法,將建立於革命理想基礎上的革命浪漫主義風格表現得十分突出. (一)頌歌時代的詩歌文學詠革命者何其芳《我們最偉大的節日》、郭沫若《新華頌》、胡風《時間開始了》、李季《玉門詩抄》、聞捷《天山牧歌》、田間的《祖國頌》、艾青的《國旗》、臧克家的《有的人》、馮至的《我的感謝》具有代表性.其中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賀敬之的《放聲歌唱》成為頌歌高潮之作. 寫新中國的詩歌唱的是翻天覆地的頌歌;寫的是抗美援朝的詩;唱的是英雄的頌歌;寫的是經濟建設的詩;唱的是創造新生活的勞動頌歌;寫的是農業合作化、士兵生活化、邊疆少數民族生活、革命斗爭歷史、男女愛情……唱的幾乎都是昂揚歡樂的頌歌.因此,建國初期,以對新生活的贊頌為基調,開創了一個頌歌時代! 歌頌新中國,歌頌新生活,是建國初期詩歌的共同主題.在頌歌詩潮中,老一輩詩人更感到連綿戰火之後自由與獨立的可貴,他們的頌歌流露出激越的感激之情.郭沫若的《新華頌》,何其芳的《我們最偉大的節日》,馮至的《我的感謝》,以及艾青、臧克家等的不少詩作都是其中的代表.在《新華頌》中,老詩人寫道:「人民中國,屹立亞東./光芒萬道,輻射寰空./艱難締造慶成功,/五星紅旗遍地紅.」詩句雖然流於浮泛,但作為當代詩歌的開篇之作,無論從表達內容還是形式的散文化上,都具有先行的意義.此外,艾青的「禮炮震動著整個地殼,全世界都慶賀新中國的誕生」,石方禹的"祖國,我因你的名字滿身光彩"等詩句,都生動地展示了建國之初人們普遍的感受和心情. 對舊時代苦難與斗爭的回憶,對祖國和平與幸福的捍衛,也成為本時期詩歌表現的重要內容.李季的長詩《報信姑娘》寫了一位為救游擊隊偵察員而犧牲自己的女英雄.李冰的《劉胡蘭》也有一定影響.喬林的《白蘭花》和馮至的《韓波砍柴》,在描寫舊時代苦難生活的作品中,顯示出較為突出的藝術成就. 在抗美援朝題材的詩作中,未央的《槍給我吧》、《祖國,我回來了》,是廣為傳誦的名作.李瑛的《在朝鮮戰場上有這樣一個人》,田間的《給一位女郎》,張永枚的《新春》,都熱情歌頌了中華兒女的獻身精神和中朝人民的戰斗友誼. 此時的詩歌還全面反映並歌頌了和平建設時期的新生活.李季的《玉門詩抄》、《生活之歌》,表現了石油戰線的勞動者們忘我的精神,作者也因此有了「石油詩人」的美譽.在表現新生活的作品中,「生活抒情詩」尤其引人注目.聞捷的《吐魯番情歌》、《果子溝山謠》是這類作品的最成功代表.李瑛的《戈壁日出》,邵燕祥的《到遠方去》,嚴陣的《江南曲》,樑上泉的《高原牧笛》,公劉的《西盟的早晨》,也都頗具特色. 老詩人艾青把目光投向世界,創作了一組國際題材的詩歌組詩《南美洲的旅行》和《大西洋》,在熾烈的感情下蘊含深邃的哲理,傳達出詩人對世界和人類命運的關注. (二)頌歌時代的散文文學散文像新生活帶來詩歌創作的繁榮一樣,大量優秀的散文作品也涌現出來.「朝鮮通迅」是建國後散文的第一批成果.影響最大的是魏巍的作品,他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依依惜別的深情》,感情真摯,格調高昂,一時間舉國傳頌.其他如巴金的《我們會見了彭德懷司令員》、《生活在英雄們中間》,楊朔的《鴨綠江南北》,劉白羽的《朝鮮在戰火中前進》,老舍的《無名高地有了名》等,都從不同角度謳歌了志願軍英雄和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誼.此類題材的作品結集有《朝鮮通訊報告選》、《志願軍一日》、《志願軍英雄傳》等. 反映工農業建設蓬勃發展的報告文學也很突出,如艾蕪的《屋裡的春天》,柳青的《一九五五年秋天在皇甫村》,靳以的《到佛子嶺去》,秦兆陽的《王永淮》,李若冰的《在柴達木盆地》等,並結集有《祖國在前進》、《經濟建設通訊報告選》. 抒情散文也獲得了很大發展.冰心的《小桔燈》,楊朔的《香山紅葉》,陶鑄的《松樹的風格》,劉白羽的《日出》,秦牧的《社稷壇抒情》,碧野的《天山景物記》等作品,或歌頌理想、情操,或描繪河山、景物,均以新的時代精神、優美的文筆和灑脫的風格成為當代散文中的精品 眾多質量上乘的作品的出現,使當代散文創作呈現出第一次高潮,為60年代初期散文創作的大豐收奠定了基礎. (三)頌歌時代的小說文學建國初,小說創作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各類題材中佔比重最大的是描寫民主革命斗爭的,如杜鵬程的《保衛延安》,柳青的《銅牆鐵壁》,孔厥、袁靜的《新兒女英雄傳》,劉知俠的《鐵道游擊隊》,馬加的《開不敗的花朵》,高雲覽的《小城春秋》,孫犁的《風雲初紀》,徐光耀的《小兵張嘎》等.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有:趙樹理的《三里灣》,孫犁的《鐵木前傳》,康濯的《水滴石穿》,劉澍德的《橋》等.表現工業題材的有:杜鵬程的《在和平的日子裡》,周立波的《鐵水奔流》,草明的《火車頭》等.瑪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和李喬的《歡笑的金沙江》,則顯示了建國後少數民族文學的最初成果. 《保衛延安》和《三里灣》代表了50年代初期長篇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保衛延安》首次成功地以長篇形式表現軍事題材,為當代小說創作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小說描繪了解放戰爭中保衛延安的幾次戰役,氣勢恢宏,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彭德懷的形象,這是解放軍高級將領第一次出現在當代文學作品裡.趙樹理的《三里灣》第一次描寫了農業合作化運動.小說顯示了作家深厚的藝術功底,以大故事套小故事,寫人們的日常生活事件,真實地反映出合作化運動初期各類人物的思想、行為和觀念,揭示了合作化運動引起的農村生產關系、家庭關系、婚戀觀和道德觀的變化,同時也表明實現農村變革的艱巨性、復雜性.「糊塗塗」、「常有理」、「惹不起」、「能不夠」等人物形象,因為來源於生活,使人倍覺親切.這在建國初的小說創作中是很難得的. 杜鵬程的《在和平的日子裡》是「十七年」表現工業題材的優秀中篇小說.作品以寶成鐵路建設為背景,寫了一對經歷過硝煙戰火的老戰友,在和平建設時期面對新問題所產生的不同心態.作者把對人物心靈的探幽置於社會主義工業建設的大環境中去觀照,既使人物思想沖突有現實依據,又展示了廣闊的時代風貌.作品情緒昂揚,以抒情筆調為主,同時又蘊含深刻的哲理,其現實針對性也是很明顯的. 孫犁的《鐵木前傳》寫的是鐵匠傅老剛和木匠黎老東及其兒女兩代人的生活故事,反映了農業合作化運動初期農村各階層人民的思想情感.小說以其獨特的風格被譽為「一部詩的小說或小說的詩」. 總體來看,建國初的小說創作處於發展的醞釀期,中、短篇創作更活躍一些.原因是中、短篇樣式用來反映現實生活更易於把握,更靈活.這一時期的小說取得的成就是應該肯定的,但受時代大背景影響,創作過分追求政治功能的弊端已初露端倪.譬如革命歷史題材的小說創作,單方面追求崇高,對歷史厚度和內蘊的深度挖掘不夠.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因緊跟形勢而在藝術錘煉上顯得欠缺.這為日後小說發展出現「左」的傾向埋下了根芽. 不過,也毫不奇怪,在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之後,人民已經真正成為了歷史的主人和文學作品中的主要表現對象,對於人民,除了歌頌,難道還有什麼是可以暴露的嗎?毛澤東關於歌頌和暴露的論述就這樣提前決定了當代文學的精神基調.可以說,不惟這三種文學形式,整個集體化寫作階段的當代文學都先天性地具有頌歌性質.正如後來文學實踐所表明的那樣,在頌歌時代,連諷刺性的作品都變得十分不可能了. 激情昂揚、熱情真摯的頌歌文學以其特有的藝術基調與藝術規范成為十七年文學期間的主流文學,開創了建國初期的特有頌歌時代.其生動的、貼近生活的文學題材以及內容也對於中國以後的現實主義文學產生了影響. 參考文獻: 1、 金漢等:《新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第二章[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 2、 李揚:《中國當代文學思潮史》[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 3、 方維保:《當代中國文學思潮史論》[M],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 4、 辛若水:《頌歌文學與斗爭文學的比翼雙飛》[J],2009年; 5、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第二節[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2. 贏牟文學的文學人物

附錄部分古今作家
A .阿來.阿英. 艾偉 .艾蕪.艾青.阿壠 .艾蓓 .阿徹 .阿城.安東尼
B .畢淑敏.白少邪.柏楊.賓生生 .巴金.巴人,白宗伶.巴波.步非煙.波波.碧野.白刃 .班固.檳郎 .卞之琳.伯鳳麟 .冰心.巴音博羅 .冰潔
C .陳青雲 .陳殘雲.陳文忠、陳白塵.陳伯吹.陳源、曹文軒.陳繼明.蔡其矯.陳啟文.陳染 .陳世旭 .陳子昂.陳壽.陳曉明.池莉.遲子建.陳建功.陳瑞統.陳與義 .程乃珊.晁錯 .曹禺.草明.曹靖華 .陳陣.陳師道 .陳衍.查滄珊 .陳映真.程小青.從維熙.陳敬容 .常新港.崔皓景 .陳益.陳桂棣 .陳村.橙未央 .蔡秋桐 .陳亮.陳端生 .蔡駿.滄月 .蔡芹芹.陳枰 .曹雪芹.陳應松 .陳福民 .陳忠實.成仿吾.程樹榛、程見翠。
D .丁玲.丁華波. 鄧友梅.端木蕻良 .都梁.丁西林.董乃斌 .杜鵬程.東方玉 .戴叔倫 .董橋.鄧一光 .獨孤紅.代琮 .段林.杜廣濤 .杜煥常、鄧拓 .刁斗.黨益民 .段年落 .段崇軒 .戴來.笛安
E.
F .馮至.馮沅君 .方冰.范小青 .馮藝.范錫林 .范煙橋 .馮牧.馮驥才.方白羽 .鳳歌 .方方.方南江.分外之人
G .鞏鞏幻想者 .郭敬明 .高纓.高曉聲.顧城.高維生 .格非.關仁山 .郭寶昌 .郭小川.高鶚 .顧浩.歸庄 .葛冰 .高適.郭超人 .顧湘.顧工 .公劉.古靈.甘世佳 .郭敖 .古龍.郭妮.郭沫若.顧漫 .公劉 .戈寶權.郭澄清 .郭文斌.公子木
H .何其芳.何為.黃仁宇 .韓寒.何玉茹 .紅柯 .洪深.胡也頻.何建明.洪升 .韓羽.黃仲則 .何小竹.黃宗羲 .黃紀蘇.黃春明 .何申.杭小夕 .胡蘭成.黃玉郎 .霍艷.黃易 .黃偉文 .海子.胡偉紅 .韓太康. 韓思思 .浩然.洪為法 .黃國榮.洪治綱 .胡學文.何向陽 .黃桂元.何頓
J .荊永鳴 .金庸.蔣方舟.賈平凹.江覺遲.江南.井上三尺.姜戎 .蔣韻.津子圍.九丹 .江淹.建安七子 .江天一 .荊歌.甲小毒 .瞿式耜 .金江.金克木 .蔣巍.嬌無那 .金尋者 .嵇康.蹇先艾.金敬邁.蔣光慈.今何在 .峻青.
K .柯雲路.康濯.狂狷.柯靈 .可蕊 .柯藍.柯原.柯仲平.康震.康紅球
L .李敖.李官珊、劉亮程.林徽因 .林海音.柳寄江.李銳.李廣田 .李浩、梁小斌 .劉白羽.劉大白.劉流.劉心武.劉知俠.麗尼 .梁宗岱 .李存葆.李季 .李瑛.陸文夫.李准.李英儒.李敬澤.凌志軍 .劉慶邦.劉醒龍 .劉震雲.柳青.柳建偉.林希.李富平.凌仕江 .路翎.駱一禾 .林斤瀾.綠卡子 .李國文 .林紓.李瑛 .李翱.陸憶敏 .李謙.呂高 .陸星兒.李馬也李元勝.李金發 .劉成章.駱賓王 .魯克 .呂葉.林和平 .李健吾.李辛辭 .羅文嫣 .雷平陽.劉希夷 .劉一達 .令狐庸.李納 .李紳.李涼 .賴為楷 .雷米.林汐 .梁曉聲.林語堂.盧晨亮 .李碧華.林夕 .老舍.凌豹姿 .柳永 .柳青.柳倩.樂小米.林利南 .魯迅.李清照.梁羽生.盧麗莉 .林長治.落落 .藍淋 .李煜.劉慈欣 .靈希 .劉紹棠.李吉順.李英儒 .劉靜 .黎汝清.梁斌.梁信.李心田.李雪、李廣田.林庚.林予.李春雷.廖洪球 .李朝全.李陀 .雷抒雁.劉川鄂 .李美皆.林語堂 .梁實秋
M .茅盾.穆旦 .瑪拉沁夫.穆時英 .苗得雨.孟偉哉.孟繁華 .穆木天 .穆敬熙.木朵 .馬知遙 .馬識途.麥天樞 .梅堯臣.慕容美 .莫言.莫懷戚 .穆青.馬麗華 .馬祖常 .米璐璐.米無良.眉如黛 .蔓殊菲兒 .馬舸 .明曉溪.妙筆は伊秋水.米朵拉 .馬烽.西戎、孟憲東
N .倪匡 .聶紺弩.聶成華.那多 .那那.牛漢
O .歐陽山歐陽修
P .飄燈.彭匈 .潘琦.皮日休 .痞子蔡.潘婧 .潘樹廣 .潘軍
Q .屈原.屈濤(子樂) .屈指流徒 .瓊瑤.錢鍾書.錢靜人 .錢理群.秦似 .千夫長.齊沫 .秦牧.裘山山.秦紅 .秦華.錢海燕 .錢謙益.清靜 .秦兆陽.秦和平 .七堇年
R .柔石 .饒雪漫.茹志鵑.任彥芳.阮章競
S .沈從文.石萬強.施定柔.孫犁.十四夜.舒婷.深雪 .孫惠芬 .孫雲曉.宋之的 .沈復 .蘇雪林.石舒清 .斯瑪譚 .沈善增.邵燕祥 .施叔青 .沈尹默.蘇葉 .舒亶.師永剛 .孫紹振 .蘇金傘.蘇辛 .宋之的.沙汀.沈仁康.舒群.孫幼軍.蘇味道 .沙飛.沈若書 .施蟄存.孫文波 .石康.商曉娜 .樹下野狐 .沈瓔瓔.時未寒 .邵燕君.蘇小懶
T .桐華.台靜農 .鐵凝、談歌 .唐偉.唐湜 .唐家三少.田茂泉.田烈芬、田文聚、田間、田漢、田洪德、田茂廣、元春 .譚談. .陶斯亮.藤井樹 .藤萍 .陶然 .陶淵明
W .衛慧.王土.王阿成.王鼎鈞 .王蒙.魏巍 .王任叔 .王貴珠、王統照.王舒.王小波 .王海鴒.王躍文.吳淡如 .汪東.王世貞 .吳伯簫 .王雱.王沂孫 .汪靜之.王學文 .吳運鐸 .吳奔星.王延輝 .文康.王粲 .王褒 .吳偉業. 吳承恩.武陵樵子 .王蘭芬.王小妮 .吳敬梓.王干 .王實味.薇哂 .汪曾祺 .王安憶.王小立 .汪國真.戊戟 .王朔.溫瑞安 .溫庭筠.文泉傑 .武歆.聞捷 .王巨成 魏開安、
X .謝冰瑩.辛夷塢.夏衍.蕭乾 .西川 .西戎 .蕭鼎 .曉雪.曉凡.徐光耀.徐懷中.肖復興.謝有順 .徐貴祥 .徐坤.宣文峋 .徐遲.徐琰 .邢榮勤 .星竹.徐小斌.筱敏 .熊召政 .許仲琳.薛舒 .夏茗悠.徐鵬 .徐璐.蕭紅 .蕭潛.席慕蓉 .蕭劍僧 .席絹.項斯微 .小椴.小妮子 .徐志摩.辛唐米娜 .許地山 .許廣平.許欽文
Y .余秋雨.亦荷. 亦舒.姚雪垠 .姚魯.於意雲.楊剛 .楊紅櫻.葉靈鳳 .嚴歌苓.於堅 .余華.郁秀 .袁可嘉.嚴文井 .燕壘生.葉夢得 .楊煉 .楊沫.楊朔.嚴文井.嚴陣.嚴辰.雁翼.余以鍵 .刈苒 .楊黎.楊澤文 .袁鷹.葉兆言 .葉永烈 .庾信.葉廷芳 .玉翎燕.葉夢 .夷夢 .葉傾城 .楊絳.言妍 .郁雨君 .郁達夫.葉聖陶.葉紫.殷夫.俞平伯.袁靜.袁文殊.易人北 .於晴.楊千紫 .余傑.殷謙 .楊銀波
Z .宗璞.曾卓 .章克標 .章乃器.章衣萍 .鄭振鐸.周作人.周建人.周揚.周木齋 .張承志.張光年.張志民.張恨水.張抗抗.張建星 .張勝友.張者 .趙景深.趙瑜.趙本夫.章廷謙 .朱秀海 .周立波.鄭敏 .周嘉俊.庄姜 .鄭彥英 .張融.張志和 .朱彝尊 .左思.周曉楓 .張宇.張九齡 .張養浩.張品成 .趙嘏.張蒙蒙 .張鳳祥.鄒洪復 .趙凝.張籍 .張曉風.張賢亮.張廉 .張悉妮.趙麗華 .趙樹理.趙學法 斬鞍 .鄭媛.張小嫻 .朱自清.朱光潛.朱子奇.趙趕驢 .張悅然 .鄭淵潔.左晴雯 .周德東.秩岩 .周國平.庄羽 .周而復.周劭 .周明.朱蘇進.張愛玲.鄒荻帆.鄒靜之.鄒相、朱榮梅、趙學法
文學批評與80後文學
80後文學急需文學批評的引領
據田烈芬老師講,上世紀90年代後期一度甚囂塵上的70後文學,在進入新世紀之後歸於沉寂,繼之而起的80後文學在新世紀文壇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也引發了持久的爭議。事實上,這種以作家的年齡階段概括和劃分文學群體特徵的做法,與以時間或政治事件概括和劃分文學史一樣,顯示了文學批評研究及話語的無力。我們的文學思維和批評觀念幾乎完全被20世紀西方文學批評所籠罩,而這些批評方法並不能有效地統攝新生代個性化、多元化的文學現象;於是,出版商與媒體合謀,將傳統文學批評擠出了80後文學的狂歡場域。有目共睹的事實是,出版商與媒體對80後文學的青睞與推崇,並非基於對80後寫作的文學意義的認同,而是將目光瞄向了其背後的龐大的文化市場和強大的消費能力。以韓寒、郭敬明、張悅然、李傻傻、春樹、胡堅、孫睿、小飯等為代表的80後作家在圖書市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卻始終沒能得到主流文學批評界的認可。在相當長的時間段內,被市場裹挾的80後文學依託著市場運作的強大動能,撇開主流文學批評的規訓,游離於主流文學體制之外,呈現出非常規發展的狀態。
很多80後寫手們在「出名要趁早」的現實利益驅動下,浮躁心理和逐利慾望過早地淹沒了對文學精神的內在追求,而淪為出版商的盈利工具。其中,抄襲和模仿之風的蔓延,同質化趨向和模式化寫作,不但極大地抹殺了80後創作的文學成就,而且阻礙了他們的創造精神的發展,同時也表明生活與體驗的匱乏是80後作家的普遍問題。媒體炒作的強勢與便利,也在很大程度上消弭了80後作家們對文學性的進一步探索與追求。如果說80後寫手模仿他人、迎合炒作、親和受眾的做法,是市場化運作的客觀需要的話,部分80後作家對純正文學立場和高貴文學理想的棄守,對藝術個性、原創性、思想深度的放棄則不能不令人堪憂。與之相對應的,主流文學批評界對80後文學的態度冷漠與曖昧,更多的批評家採取了一種高高在上、冷眼旁觀的態度。80年代後文學急需文學批評的引領,真正需要的是嚴肅而有效的、有指導意義的有分量的批評文章。文學批評的缺席和失語表明了經歷了市場洗禮的80後文學急需建立一個完整而健全的文學生態環境。
80後文學自身的發展需要,都強烈地呼喚80後文學批評家的崛起。在當前的大學中文系裡,存在著大量的80後准批評家,他們與80後作家們有著共同的時代記憶、成長環境、教育背景、思維方式和思想基礎,他們對80後文學所集中表現的題材和生活,有著真切的生命經歷和鮮活的情感體驗,因之更容易切入到80後文學本體的深層次肌理,更有可能探尋和闡釋80後文學的價值和文學意義。
守望「後青春文學」
80後文學的起始和源出其實是青春寫作,即13歲至19歲的中學生們,在青春期的迷惘與躁動之下,選擇了文學作為宣洩情感、緩釋壓力、排遣孤寂、交流思想、施展才華的精神家園。可以說青春資源是80後文學最重要乃至唯一的寫作資源,80後作家們的青春期體驗與前輩們所形成的巨大斷裂,成就了他們對生活的獨特認識和表達。然而10年過去了,曾經青澀單純的少年們如今大多走出校園,步入社會。80後早已不再是單純、幼稚的代名詞。
正像在前不久的抗震救災中,80後的優異表現改變了全社會以往對80後缺乏社會責任感、欠缺行動力、心理素質差等等負面認識一樣,逐漸走向成熟的80後文學內部也正在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80後作家的逐漸分化使得80後文學呈現出嶄新的面貌。當80後文學作為一個代際命名,其文學概括性正在逐漸散失,那麼用「後青春文學」來描述當下80後文學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似乎更具學理的合法性。與前期主要依託網路寫作、商業出版、文學市場的發展模式不同,當下的「後青春文學」呈現出對主流文學的價值一定程度的認同和向傳統文學發展軌跡的歸並趨勢。2007年,以張悅然為代表的10名80後作家加入中國作協,以及大量80後作家入學魯迅文學院可以作為這一跡象的標志;尤其是近兩年,傳統的文學期刊也開始大量發表80後作家的作品,更進一步印證了這一種趨勢。既往印象中的80後作家群已漸不復存在,很多偶像派寫手或固守商業化寫作模式,或逐漸淡出文壇,更多的不為人知的年輕作者突破了商業文學機制的遮蔽逐漸浮出水面。堅守文學理想的青年作家已經或正在摘掉青春的面具,轉而尋求對更為深遠遼闊的生活場域的展示和對更為深沉高遠的思想境界的建構。伴隨著青年作家的成長、成熟,「後青春文學」的生活表現領域將更為闊大,情感體驗更為微妙復雜,思想主題更為深刻,「後青春文學」

3. 中國著名文學小說

有:《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儒林外史》等等。

1、《紅樓夢》

《紅樓夢》,中國古代章回體長篇小說,又名《石頭記》等,被列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認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小說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富貴公子賈寶玉為視角,描繪了一批舉止見識出於須眉之上的閨閣佳人的人生百態,展現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劇美,可以說是一部從各個角度展現女性美以及中國古代社會世態百相的史詩性著作。

《紅樓夢》版本可分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兩大系統。程本為程偉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為脂硯齋在不同時期抄評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

2、《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3、《水滸傳》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

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

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斗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4、《西遊記》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5、《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傳世,初刻於嘉慶八年(1803年)。

全書五十六回,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

一方面熱情地歌頌了少數人物以堅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對於人性的守護,從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說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採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

4. 以時間為線索整理的當代文學復習資料(升本)急用!!!!!!

第一次全國文代會

全名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於1949年7月2日召開。它在對40年代解放區和國統區的文藝運動和創作總結、檢討的基礎上,把延安文學所代表的方向確定為當代文學的方向,並對當代文學的創作、理論批評、文藝運動的展開方式和方針政策,制定規范性的綱要的具體細則。(會上,郭沫若作了題為《為建設新中國的人民文藝而奮斗》的總報告。大會最後通過了《宣言》,產生了全國性的文藝機構--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和周揚任副主席,並成立了全國文聯和文協等各個下屬專業協會。 )這是一次全國文藝工作者大會師大團結的大會,在後來的文學史敘述中,常被當做「當代文學」的起點。

五六十年代「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他們的「文化興國」具有新的特徵。
首先,從出身的地域,以及生活經驗、作品取材等的地域而言,出現了從東南沿海到西北、中原的轉移(「五四」以及後走家多出身江浙、福建和四川、湖南:魯迅、周作人、朱自清、巴金、丁玲等;五六十年代出身及寫作前後主要活動區域集中於山西、陝西、河北、山東),表現了文學觀念從比較注重學識才情、文人傳統,到重視政治意識、社會政治生活經驗的傾斜,從較多注重市民、知識分子到重視農民生活表現的變化。
這一時期「中心作家」的多數人,認定文學寫作與參加左翼革命活動,是同一事情的不同方面,文學被看作是服務於革命事業的一種獨特方式。明確的目標感和樂觀精神是他們作品的基調。
這一時期作家的「文化素養」,也與「五四」及以後的現代作家有著不同的側重。(大多學歷不高,在文學創作上普遍准備不足,思想和藝術借鑒的范圍狹窄)

五十到七十年代的文學批判活動

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50-51);對蕭也牧(主要《我們夫婦之間》)等的創作的批評(51);對俞平伯《紅樓夢研究》和對胡適的批判(54-55);對胡風「反革命集團」的批判(55);文學界的反右派運動,和對丁玲、馮雪峰「反黨集團」的批判(57);對資產階級人性論、人道主義的批判(巴人《論人情》等);62年9月,毛澤東在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提出「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從 63年開始,在哲學、史學、經濟學、文學藝術等領域開展全面的批判運動(文化大革命的先聲,對象「合二而一」論、「讓步政策論」「時代精神會和」論、「寫『中間人物』論」)

這一時期(十七年文學),詩歌理論和時間上被反復闡述和強調的,是詩的社會「功能」、以及寫作者「立場」和思想情感的性質。詩服務於政治,詩與現實的生活、與「人民群眾」的相結合,是當代詩歌觀念的核心。

五六十年代詩歌的寫實傾向
「寫實」傾向在五六十年代的詩歌中,一方面表現為四十年代「解放區」已經出現的敘事詩熱潮,表現了異乎尋常的「興盛」,另一方面則是大多數的抒情短詩,都有著人物、事件、場景的框架。

五六十年代代表詩人
李季《菊花石》(《王貴與李香香》)、聞捷、韋其麟、張志民、(青年詩人:)邵燕祥、李瑛、公劉、樑上泉、顧工、流沙河、(政治抒情詩:)賀敬之、郭小川(《一個和八個》)

五十年代作家如何看待小說題材
在五六十年代,作家批評家在「題材」問題上盡管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們對「題材」本身的理解,以及處理這一問題的角度、方法,卻並無很大的差異。第一題材是被嚴格分類的(社會生活「空間」上:工業、農業、軍隊、學校;時間上:歷史題材、現實生活題材。實際上包含著「階級」區分的標准)。第二,不同題材類別,被賦予不同的價值等級;即指認它們之間的優劣、主次、區分高低。(主要/重大題材,次要/非重大題材),工農兵的生活、形象,優於知識分子或「非勞動人民」的生活、形象;「重大」行至的斗爭(政治斗爭,「中心工作」),優於「家務事、兒女情」的「私人」生活;顯示的當前脾氣額的政治任務,優於逝去的歷史陳跡;由中共領導的革命運動,優於「歷史」的其他事件和活動;而對於行動、斗爭的表現,也優於「個人」的感情和內在心理的刻畫。

五六十年代小說類型的單一化
寫英雄典型、寫矛盾沖突、設計有波瀾起伏情節線索,在小說理論、創作中取得絕對地位,成為衡量作品價值的主要尺度;留給「詩化」「散文化」小說的發展空間不多。

農村題材小說代表作家(除山西、陝西之外):李准《李雙雙小傳》《黃河東流去》

山葯蛋派/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五六十年代一個以創作農村題材小說為主一個小說「流派」。具有以下特徵:一、地域上,趙樹理、馬烽等人長期生活、工作在深吸,作品寫的也多山西農村生活。二、寫作與農村「實際工作」的關系,從社會功能角度來理解作家在生活中「不做旁觀者」的主張。三、按照生活的「本來面貌」來寫的「寫實」風格。四、重視故事性和語言的通俗,以便能讓識字不多的鄉村讀者能聽懂、讀懂。代表人物和作品有趙樹理《小二黑結婚》、馬烽《結婚》、西戎《豐產記》等。

革命歷史小說
孫犁《風雲初記》《山地回憶》杜鵬程《保衛延安》知俠《鐵道游擊隊》高雲覽《小城春秋》吳強《紅日》曲波《林海雪原》梁斌《紅旗譜》楊沫《青春之歌》雪克《戰斗的青春》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劉流《烈火金剛》馮志《敵後武工隊》馮德英《苦菜花》歐陽山《三家巷》(通俗小說一章中也有出現)羅廣斌《紅岩》茹志娟《百合花》峻青《黎明的河邊》王願堅《黨費》蕭平《三月雪》劉真《英雄的樂章》菡子《萬妞》

非革命題材歷史小說
姚雪垠《李自成》

對孫犁小說的評價
總體而言,孫犁小說的格局不大,有時且有平淡、重復之處。但是他的一些中短篇,因其鮮明特色,而能夠穿越變換的政治和文學的風雨。

工業題材小說
周立波《鐵水奔流》艾蕪《百煉成鋼》草明《乘風破浪》

最初的「異端」(非「主流」,被批評)

蕭也牧《我們夫婦之間》(短篇)、碧野的長篇《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白刃的長篇《戰斗到天明》、胡風的長詩《時間開始了》、路翎《窪地上的「戰役」》

百花文學:

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學思想和創作出現了一些重要的變革。這在當時的「社會主義陣營」中,是帶有普遍性的現象。在中國,毛澤東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口號,給潛在於各個領域的強大的變革要求以推動和支持。文學界遂出現了突破僵化教條的、類乎當時蘇聯文學的那種「解凍」。代表作家作品有:劉賓雁的特寫《在橋梁工地上》、劉紹棠《西苑草》、宗璞《紅豆》(細致綿密,相當感傷)、陸文夫《小巷深處》、郭小川的詩《一個和八個》、流沙河《草木篇》、王蒙《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

十七年散文

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戰士和祖國》、《擠垮它》等以《誰是最可愛的人》為名集結出版、《依依惜別的深情》;秦牧《社稷壇抒情》;楊朔《荔枝蜜》《茶花賦》;劉白羽

老舍的《茶館》

老舍寫於1957年的一部三幕劇,講述了北京城一家名為裕泰的茶館在清末1989年初秋、袁世凱死後軍閥混戰的民國初年以及四十年代抗戰結束和內戰爆發前夕的變化,藉此表現十九世紀末以後半個世紀中國的歷史變遷。作品從「側面」,從「小人物」、「小社會」出發,透露了與現代歷史有關的某種悖謬含義,其敘述動機來自於對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渴望,和對一個不公正的社會的憎惡,堪稱當代的經典作品,也是老舍在當代最重的作品。

話劇的高潮

沈西蒙(漠雁、呂興臣)《霓虹燈下的哨兵》、叢深《千萬不要忘記》、陳耘等《年青的一代》

1962年秋,毛澤東提出「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的口號。

《紀要》(《林彪同志委託江青同志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的內容

紀要和另外一些文章、講話,全面闡述了江青一派進行「文藝革命」的綱領和策略。

一、《紀要》攻擊了「建國以來」的文藝界被資產階級的文藝思想、現代修正主義的文藝思想和所謂三十年代文藝的結合的「黑線」專了政。

二、重申了毛澤東在「批示」中的判斷。認為「這十幾年」真正的好作品不多,不少是「中間作品」,還有一批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毒草」,聲明要「堅決進行一場文化戰線上的社會主義大革命,徹底搞掉這條黑線」。

三、在對「就問以批判的同時,指出要創造「新文藝」,並要「搞出好樣板」,題材上把努力塑造工農兵的英雄人物作為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任務,藝術上要採取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的結合,創新隊伍上要「重新組是文藝隊伍」,包括「重新教育」被「腐蝕」的「文藝幹部」和工農兵的加入。

四、開列了必須「破除迷信「的中外文學的名單,包括「中外古典文學」和「十月革命前後出現的一批比較優秀的蘇聯革命文藝作品」。

《紀要》表達了本世紀以來就存在的,主張經過不斷選擇、決裂,以走向理想形態的「一體化」的激進文化思潮。

「文革文學」的特徵

「文革文學」製成一種具有特定性質、形態的文學,大體上是指公開出版的創作,即由文藝激進派別所提倡、扶持的作品。其特點如下:
總的來說基本遵循著文學激進派所確立的創作原則和方法,和五六十年代的「主流創作」在文學觀念和藝術方法上,並不存在清晰的界線。另一方面,比較五六十年代,「文革文學」也出現重要變化,形成其特定的屬性

1、 政治的直接「美學化」

2、確定文學寫作的思維過程,「形象思維」、直覺、體驗等,被看做是「神秘主義」加以拒絕和清除。

3、強調「革命浪漫主義」,廣泛運用象徵的方法,意義指向確定「公共」的象徵,取代了生活細節的具體描述。

4、創造新人形象成為一條規定嚴格、不得稍有違反的「律令」。所有作品必須以英雄人物為中心和支配地位,英雄人物必須高大完美,不能有什麼性格思想的弱點。

5、戲劇居於中心地位,對其他文學樣式在結構上產生了影響。主要表現為詩、小說、散文的「場景化」。

「文革」期間,戲劇在文藝主樣式中居於中心地位。

「八個革命樣板戲」: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海港》、《沙家浜》、《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

浩然《艷陽天》(《金光大道》)小說的特徵

「階級」力量的性質更加清晰,對立「陣線」更加分明,沖突也更加尖銳激烈,「階級斗爭」無孔不入地滲透到生活每一空隙,被組織成籠罩一切的網。

穆旦《冥想》

八十年代作家的「主體」,主要有兩部分人組成。一是五十年代因政治或藝術原因受挫者。他們在八十年代被稱為「復出作家」(或「歸來作家」),包括:艾青、汪曾祺、唐湜、王蒙、張賢亮、昌耀、高曉聲、陸文夫、劉賓雁、鄧友梅、公劉、邵燕祥、從維熙、劉紹棠、李國文、流沙河;另一部分是「知青」的一群,包括:韓少功、張承志、史鐵生、賈平凹、王安憶、鄭義、張辛欣、梁曉聲、孔捷生、陳建功、李杭育、張抗抗、阿城、何立偉、葉辛、鐵凝、李曉等,詩人多多、食指、芒克、江河、楊煉、

舒婷、北島、林莽、嚴力。此外,一些「文革」後已屆中年才進入寫作活躍期的作家,也是「新時期文學」不容忽視的力量(高行健、劉心武)。與此同時,更年輕的作家帶來了新的藝術風貌,表現了新銳的探索和革新精神:莫言、劉索拉,所謂「第三代」或「新生代」的詩歌寫作也開始浮現:海子、韓東、西川、於堅、歐陽江河、王家新、。

傷痕文學

由文革親歷者講述的創傷記憶或以這種記憶為背景的作品。產生於文革結束後的一段時間,以盧新華的《傷痕》為開端,代表作還有劉心武的《班主任》等等。這類作品以中短篇為主,藝術上比較粗糙,提示了文學「解凍」的一些重要象徵:對個體命運、情感創傷的關注,啟蒙觀念和知識分子「主體」地位的提出等。

尋根文學

八十年代中期,文壇上興起了一股"文化尋根"的熱潮,以現代意識反映傳統文化,致力於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們的創作被稱為"尋根文學"。「尋根」實際上是為了修復民族精神,為「現代化」進程提供可靠的根基。代表作家作品有韓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鄭義《遠村》等。開端是韓少功在1985年第四期《長春》上短文《文學的「根」》的發表。

先鋒小說

八十年代後期,一批年輕小說家在小說形式上所作的試驗,出現了被稱為「先鋒小說」的創作現象。個人主體的尋求,和歷史意識的確立已趨淡薄,他們重視的是「文學的自覺」,即小說的「虛構性」,和「敘述」在小說方法上的意義。代表作家作品有馬原《岡底斯的誘惑》,洪峰《奔喪》,蘇童《妻妾成群》,格非《迷舟》,孫甘露《請女人猜謎》,余華《現實一種》

新寫實小說

不同於已有的現實主義和先鋒派,主張表現平庸、瑣屑的俗世化「現實」注重現實生活原生形態的還原的小說流派。「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文學在另一個價值平面上的展開提供了新的地標。消解生活的詩意,拒絕烏托邦,將灰色、沉重的『日常生活』推到了時代的前面。」也被稱為「後現實主義」「新現實主義小說」等。代表作家作品有池莉《煩惱人生》《來來往往》,劉震雲《一地雞毛》《官人》《單位》等。

現代派文學

八十年代中後期以西方二十世紀現代文學(「現代派」文學)作為主要參照系,並將之轉化為藝術經驗的主要來源的文學變革。主要的探索趨向為對於特定時空的社會政治的「超越」,擺脫經典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方法,追求「本體意味」的形式和「永恆」的生存命題。包括「尋根小說」「先鋒派」「第三代詩」等現象。

八十年代文學特徵

1、沉重、緊張的作品基調。

2、探索、創新的強烈意識。

3、持續的超越、創新的壓力,給八十年代文學帶來「潮流化」的特徵。

「歸來者」的詩

艾青《魚化石》《古羅馬的大鬥技場》,邵燕祥《憤怒的蟋蟀》,流沙河《草木篇》(散文詩)《故園九詠》(詼諧的遙曲體制),昌耀《慈航》(長詩),曾卓《懸崖邊的樹》,綠原《重讀<聖經>》

朦朧詩

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徵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作「朦朧詩」。代表詩人作品包括北島《回答》《走向冬天》、顧城《一代人》、江河《大雁塔》、楊煉《土地》《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和舒婷《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神女峰》。

「第三代」或新生代

專指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朦朧詩運動之後崛起、在1985至1986年達到高潮的、以不滿和顛覆朦朧詩為基本特徵價值取向的詩歌現象的總稱。主要採取組織詩歌社團、發表宣言的「運動」方式開展,主要分布在四川、上海南京一帶。代表社團和作家有:南京「他們文學社」(韓東、於堅、丁當、呂德安、王寅、小君、陸憶敏、於小偉、朱文、朱朱等)、上海「古典主義(「海上」、「大陸」、「撒嬌」)」(孟浪、陸憶敏、陳東東、劉漫流、王寅、宋琳、張真、默默、張小波等)、四川新生代——最活躍(整體主義:石光華、宋渠&宋煒;新傳統主義:廖亦武、歐陽江河;莽漢主意:萬夏、馬松、李亞偉;非非主義:周倫佑、藍馬、尚仲敏)

第三代主要詩人和作品

李亞偉《中文系》、《硬漢們》,胡東《女人》《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韓東《有關大雁塔》,歐陽江河《懸棺》《漢英之間》《玻璃工廠》,翟永明《女人》(組詩),海子《麥地組詩》《太陽》七部書,西川《在哈爾蓋仰望星空》

「復出作家」的代表作

王蒙《蝴蝶》《春之聲》《海的夢》《活動變人形》(長篇),張賢亮《邢老漢和狗的故事》《靈與肉》《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習慣死亡》(長篇),高曉聲《李順大造屋》《「漏斗戶」主》《陳奐生上城》,劉心武《班主任》《醒來吧,弟弟》《5·19長鏡頭》(紀實小說)《鍾鼓樓》,李國文《冬天裡的春天》《花園街五號》(都是長篇),從維熙《大牆下的紅玉蘭》《雪落黃河靜無聲》

知青小說的演變

盧新華《傷痕》,梁曉聲《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

女性作家

王安憶《長恨歌》,林白《一個人的戰爭》,陳染《與往事乾杯》

5. 求幾本毒草小說

1.《劉志丹》李建彤著
2.《六十年的變遷》李六如著
3.《保衛延安》杜鵬程著
4.《青春之歌》楊沫著
5.《朝陽花》馬憶湘著
6.《小城春秋》高雲覽著
7.《紅旗譜》梁斌著
8.《播火記》梁斌著
9.《我的一家》陶承著
10.《風雨桐江》司馬文森著
11.《火種》艾明之著
12.《三家巷》歐陽山著
13.《苦鬥》歐陽山著
14.《晉陽秋》慕湘著
15.《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丁玲著
16.《大波》李吉力人著
17.《苦菜花》馮德英著
18.《文明地獄》石英著
19.《在茫茫的草原上》瑪拉沁夫著
20.《山鄉巨變》周立波著
21.《山鄉風雲錄》吳有恆著
22.《三月雪》肖平著
23.《變天記》張雷著
24.《山河志》張雷著
25.《普通勞動者》王願堅著
26.《我們播種愛情》徐懷中著
27.《工作著是美麗的》陳學昭著
28.《上海的早晨》周而復著
29.《在和平的日子裡》杜鵬程著
30.《乘風破浪》草明著
31.《風雷》陳登科著
32.《在田野上,前進!》秦兆陽著
33.《歸家》劉澍德著
34.《水向東流》李滿天著
35.《過渡》沙汀著
36.《南行記續篇》艾蕪著
37.《高高的白楊樹》茹志娟著
38.《靜靜的產院》茹志娟著
39.《紅日》吳強著
40.《暴風驟雨》周立波著
41.《破曉記》李曉明、韓安慶著
42.《橋隆飆》曲波著
43.《屹立的群峰》古立高著
44.《紅路》扎拉嘎胡著
45.《清江壯歌》馬識途著
46.《辛酸地》管樺著
47.《鐵門里》周立波著
48.《戰斗到天明》白刃著
49.《新四軍的一個連隊》胡考著
50.《下鄉集》趙樹理著
51.《三里灣》趙樹理著
52.《靈泉洞》趙樹理著
53.《豐產記》西戎著
54.《李雙雙小傳》李准著
55.《東方紅》康濯著
56.《橋》劉澍德著
57.《我的第一個上級》馬烽著
58.《高幹大》歐陽山著
59.《香飄四季》陳殘雲著
60.《金沙洲》於逢著

6. 怎樣理解整個十七年左傾文藝創作升級而小說創作仍未取得成就,小說的缺失又體現在哪些方面

,小說家的分化
1,"現代"的小說作家,在進入50年代之後,其寫作情況發生了許多變化.主動或被動的放棄了小說創作.(沈從文,張愛玲,徐訏,錢鍾書)
2,另外一些小說家,開始了他們在取材,藝術方法,作品風格上的改造,以適應新的文學時代的需要.(老舍《龍須溝》,蕭軍在被整肅之後創作《五月的礦山》))
二,小說體裁的狀況
1,兩極分化現象:長篇和短篇.
2,出現分化的原因:長篇可滿足史詩情結和表現偉大的時代的需要,短篇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對長篇和短篇的重視,各有其"功能"上的根據.
三,小說題材的分類和等級
1,題材的分類
作為分類的尺度,有社會生活"空間"上的工業,農業,軍隊,學校等,有時間上的歷史題材,現實生活題材等.這一分類,在實質上包含著"階級"區分的類別背景,同時,也表現了以社會群體的政治生活(而非"個人日常生活")作為題材區分的根本性依據.
2,等級的確立
不同的題材類別,被賦予不同的價值等級;即指認它們之間的優劣,主次,高低.類別的嚴格區分,與等級上的清楚排列,是緊密關連的.
劃分等級的原則:工農兵生活優於知識分子或非勞動人民的生活,公共生活優於私人生活.
3,小說創作情況
在50年代初期,長篇小說創作顯得較為沉寂.《銅牆鐵壁》(柳青),《風雲初記》(孫犁),《保衛延安》(杜鵬程)等,是比較重要的幾部.
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初,長篇出版的數量大為增加,且出現了一批體現這一時期小說創作水準的作品.因此,這個階段,常被當時和後來的批評家稱為長篇小說的"豐收"(或"高潮")期.
紅色經典:"三紅一創保青山(林)"
另有趙樹理的《三里灣》姚雪垠的《李自成》浩然的《艷陽天》等
四,十七年小說特點——形態的單一化趨向
1,內容的單一化
A在40年代後期,對言情,俠義等主要類型的現代通俗小說的批判,使"通俗小說"在當代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
B體現對"最積極"的生活現象(如英雄人物,先進事跡)的正面評價的小說,處於最值得肯定的位置上.
C揭露,批判性質,或幽默,嘲諷的小說,其價值地位受到懷疑.
2,表現形式的單一化
A寫英雄典型,寫生活中的矛盾沖突,設計有波瀾起伏的情節線索的小說的主張,取得絕對統治地位,成為衡量作品價值的主要尺度.
B受到懷疑,拒絕的小說形態,包括
a"詩化","散文化"小說,即使有這樣的作品出現,難以獲得較高的評價.
b側重表現心理活動,尤其是復雜心理矛盾的那種作品.
c冷靜的,"觀照式"的"寫實"風格作品.
革命歷史小說
一,革命歷史小說概述
1,革命歷史小說的內涵:是"在既定的意識形態的規限內,講述既定的歷史題材,以達到既定的意識形態目的".它主要講述"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講述革命在經歷了曲折的過程之後,如何最終走向勝利.
2,繁榮原因:
1)親歷革命斗爭這一歷史進程的作家的情感需要.
2)新生的政權理所當然地要求文學為政治服務.
3)東西方冷戰,中蘇意識形態的論戰,以及當時流行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解放全人類"的思想觀念的影響.
3,代表作品:(兩極分化)
A長篇
《銅牆鐵壁》《風雲初記》《保衛延安》《鐵道游擊隊》《小城春秋》《紅日》《林海雪原》《紅旗譜》《青春之歌》《戰斗的青春》《野火春風斗古城》《烈火金鋼》《敵後武工隊》《苦菜花》《三家巷》《紅岩》
B短篇
《山地回憶》(孫犁),《百合花》(茹志鵑),《黎明的河邊》(峻青),《黨費》(王願堅),《三月雪》(蕭平),《萬妞》(菡子)等.
4,長篇創作高潮期的成就與特色(教材317頁)
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初,被當時和後來的批評家稱為長篇小說的"豐收"期.
時代局限性
5,敘述方式:
1)一些作家,在長篇小說中追求對於歷史的"史詩性"把握.
2)另一些作家,則加入一些"傳奇"因素,而接近現代"通俗小說"的模式.
3)個別作家更願凸顯他的現實處境下的情緒,以之作為對往事回憶的觸發點.如《百合花》.
6,戰爭文化背景下的美學觀念:
首先表現在作家不再以知識分子的啟蒙主義立場視角去描寫戰爭.
其次,戰爭形態使作家養成了"兩軍對陣"的思維模式.
其三,英雄主義樂觀主義的創作基調被作為固定的審美模式,並以此形成了統一的審美風格特徵.
二,戰爭小說的巨構性探索:《紅日》
1,作家和作品概況
杜鵬程的《保衛延安》是最先引起廣泛影響的戰爭小說,但藝術上比較粗糙,遠遜於之後吳強《紅日》.這部長篇是作者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創作的,在用藝術形式表現重大戰役方面作了較好的探索.它以1947年山東戰場的漣水,萊蕪,孟良崮三個連貫的戰役作為情節的發展主線,體現出作者對現實戰爭小說的"史詩性"的藝術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結構和全景式的描寫展示出戰爭的獨特魅力.
2,藝術創作的獨特之處:
小說在戰爭觀念和小說美學上體現出來的創新性和探索性.
首先,以宏大的現代戰爭場面的描繪替代傳統戰爭小說中的傳奇性故事.(與《鐵道游擊隊》《林海雪原》等小說不同,由寫游擊戰轉寫陣地戰,從微觀到宏觀)
其次,小說對戰爭環境中人物性格豐富性有較好的刻畫,突破了當時同類創作中存在的局限.如沒有把解放軍官兵刻畫成完人,也沒有對敵人一味地醜化.
第三,小說在戰爭與和平場面的相互對照,轉換的描寫中,既在敘述上體現了適度的節奏感,又在戰爭觀念上隱含了對時代共名的某些偏離.(如過於熱衷戰爭本身,本身就會體現出一種戰爭狂人心態.張愛玲:注重人生飛揚的一面與注重人生安穩的一面,後者是前者的底子.)
3,缺陷:缺乏對戰爭本體的深層思考――共性問題.
*中西戰爭小說區別:(《三大戰役》與《拯救大兵瑞恩》)
西方戰爭小說,重在通過戰爭表現對人類的命運,通過對個體命運遭遇的觀照體現對人的存在意義和生命意義的思索,中國戰爭小說重在表現戰爭中的群體風貌,戰爭的整體和現實結果.與此相應的是,中國作家對戰爭中大量存在的暴力,血腥的迴避,對英雄之外的大量普通個體命運和生命價值的忽視,這都是現代戰爭文化規范對作家主體的制約的結果.
三,戰爭小說的傳奇性:《林海雪原》("虛構契約"與"事實契約")
1,作家情況以及主要內容:
作家曲波曾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團指揮員,指揮過解放軍的一個小分隊在東北牡丹江地區的林海雪原的剿匪戰斗.《林海雪原》反映了作家的這段生活經歷,即描寫一支由36位偵察兵組成的解放軍小分隊,在東北長白山林區和綏芬草原追剿國民黨殘余勢力和土匪的故事.
2,創作特點:
1)對英雄人物的塑造是《林海雪原》的一大特色,在人物性格配置上又受到了民間傳統小說的"五虎將"模式這一隱形結構的支配.(《三國演義》中蜀國五虎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
楊子榮:"智取威虎山" 在官匪,紅黑,"正反"之間輾轉騰挪的一個角色.與座山雕第一次交談:(黑話/紅話)
座山雕:天王蓋地虎.(你好大的膽!取來氣你祖宗.)
假胡標(楊子榮):寶塔鎮河妖.(要是那樣,叫我從山上摔死,掉河裡淹死.)
座山雕:臉紅什麼
假胡標:精神煥發.
座山雕:怎麼又黃啦 !
假胡標:防冷塗的臘.
八大金剛:么哈 么哈
假胡標:正晌午時說話,誰也沒有家.
無法將英雄人物完全純凈化.
2)在結構布局上,《林海雪原》也帶有比較明顯的"兩軍對陣"的思維模式,而且在傳奇的意義上更加誇張了所謂"好人特別的好,壞人特別的壞"的模式.楊子榮形象的塑造體現了這種模式的矛盾性所在.
3)《林海雪原》雖然也暴露了土匪極其殘忍的本性和描寫了解放軍戰士的英勇犧牲精神,但在描寫主要英雄人物時始終洋溢著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的基調.
3,缺陷和不足:
過於誇張和煽情的描寫,過於陳舊的表現英雄人物的模式.
四,戰爭史詩性的追求:《紅旗譜》
作家情況以及主要內容:
梁斌著.《紅旗譜》通過在大革命失敗前後十年革命斗爭的歷史背景下,生動地展示了當時農村和城市階級斗爭和革命運動的壯麗圖景.
故事背景
三代農民:
朱老忠的形象意義:承上啟下,是當代文學中一個跨越新舊兩個時代的農民革命英雄的藝術典型.豪爽仗義,不斷提高的革命覺悟.
成就:
首先是史詩氣度.
小說寫北方農村各階級的人物,波瀾壯闊的畫面,從大革命一直寫到"九·一八",指出了自發斗爭的失敗的必然性,得出必須在黨的領導下才能有革命的成功.
其次是人物形象的時代性,革命性和民族性.
再次民族風格的探索.
1,故事內容,人物風貌,生活風習,自然風光→地方色彩,民族風格
2,繼承古典小說及國外的手法和形式,形成民族特色的藝術風格
①故事性強②人物性格特徵用行動和語言來刻畫③章法,結構繼承我國古典小說,
5,不足:作者梁斌想把它寫成史詩,卻寫成了一部革命傳奇.
五,家族與歷史的命運結合:《三家巷》
作家情況以及主要內容:
1959年出版,歐陽山著.以20年代的廣州為背景,將個人的成長道路,家族的興衰沉浮與歷史的風雲變幻融為一體.描繪出中國革命初期既轟轟烈烈又錯綜復雜的時代畫卷.
取材的典型化與生活化還原
《三家巷》的敘事是從《子夜》模式發展而來,書中每個人物都是某種階級的典型.但其間的多元復雜關系,尤其是對不同階級出身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多元復雜關系的描寫,打破了一般現代歷史小說把階級關系和階級矛盾簡單化庸俗化的思維定式.作家選取三家巷中周,陳,何三個家庭來著筆,生活化地顯示出中國買辦資產階級的生成(陳),官僚地主階級的發跡(何)和世襲工人的覺醒(周).
周炳性格的復雜性
打鐵出身(階級基礎)的知識分子(思想包袱).
憨直,軟弱,幼稚,溫情而不切實際,富於幻想等性格弱點.
與周炳性格構成直接有關的是兩個女性:區桃(用心最深)和陳文婷(著墨最多).
4,藝術特色
選擇了對重大的歷史事變的側面描述的角度.
人物創造上,有著性格復雜性的人物
5,爭議:
側重日常生活情景和親友,戀人之間糾葛的描述,重視社會風俗的細致描寫,以及周炳,陳文婷等的行為和思想感情狀態.
六,革命歷史中知識分子的成長——《青春之歌》
作家與作品內容:
楊沫(1914—1995),其《青春之歌》帶有"自敘傳"的色彩,可以看到以作者30年代的生活作為寫作素材的明顯根據.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到1935年的"一二·九"運動之間的社會政治風雲和事變.與《芳菲之歌》(1986)《英華之歌》(1990)共同構成"青春三部曲".(有三部曲的通病)
2,主要情節與林道靜形象:
不斷追求,三次決裂:
與封建家庭決裂,與余永澤決裂,與小資產階級自我決裂.在終於找到最終的追求目標之前,林道靜告別了沒有親情的親人(親情),告別了不可愛的愛人(愛情),告別了舊的小我,最終回歸大我,忘掉自我,成為一張典型的革命面孔.
究竟是一個找到自我的人,還是一個失去自我的人 找到了共性,失去了個性.甘心做革命機器中的一顆螺絲釘.
3,小說特殊的因素.
首先,它同時是關於中國現代知識分子道路的故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如何成長為無產階級先鋒戰士.能否被許可或承認則是另外一回事,多少有點一廂情願.
其次,還多少牽涉到女性命運的主題:女性對男性的脫離(余永澤)與依附(盧嘉川,江華),即使是革命女神,也不能脫離革命男神的召喚和指引.
第三,血統論問題.血統意識的形成依賴於兩個方面:一是血緣,二是社會地位.當血緣觀念與一定的社會地位相結合,並以社會地位的高低來確定血緣的優劣和尊卑貴賤,且試圖以血脈的自然延續性來說明社會地位"世襲"的合理性時,血緣觀念就演變為血統意識.林道靜的血統是雙重的:"我是佃戶的女兒,又是地主的女兒.""我身上有黑骨頭,也有白骨頭."生父是地地道道的官僚地主,生母是卻是真正的受壓迫受侮辱的農民之女,這是她走向蛻變的合法性前提.
3,藝術上的得失:
小說結構前半部較為完整,後面則略嫌鬆散.
對林道靜的情感,心理的刻畫細致真切.許多場景的描述,能表現出特定時代,地域的氣氛和特徵.
但作品的語言缺乏個性,也缺乏變化;在長篇寫作上,運用多種敘事手段的意識不很自覺.
七,革命英雄群像的刻畫:《紅岩》
1,組織生產的成功實踐
1961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羅廣斌,楊益言著.1958年,羅,楊兩人因一段共同的革命經歷攜手合作,撰寫了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後在此基礎上寫成的長篇小說《紅岩》,《紅岩》約十年的成書過程,是當代文學"組織生產"獲得成功的一次實踐.從某種意義上說,《紅岩》的作者是一群為著同一意識形態目的而協作的書寫者們的組合.時代性的成功,不到兩年發行量達400萬冊,80年代達800多萬冊,創當代長篇小說發行之最.
2,主要內容
小說以"重慶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的敵我斗爭為中心,交錯地展現重慶城內的學生運動,地下斗爭,集中營的獄中斗爭,以及川北農村的武裝斗爭.
3,英雄群像的塑造
在這部小說中,革命者(許雲峰,江姐,成崗,華子良,齊曉軒等)與敵人(徐鵬飛等)的關系,被安放在兩個政治集團,兩種人生道路和兩種精神力量的較量的格局中.
4,藝術特色:多線索網狀式的結構特點
5,不足:人物語言缺乏個性化
八,短篇小說創作
峻青
《黎明的河邊》
2,王願堅
《黨費》,《七根火柴》,《糧食的故事》
3,代表作分析:茹志鵑《百合花》
⑴"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人性美的展示
情節:送女文工團員(我)――向新媳婦借被子――小戰士犧牲後新媳婦為其縫衣服
主題:表現了軍民團結,生死與共的主題,通過描寫和謳歌子弟兵對人民的忠誠和人民敬愛子弟兵來表現.一種回顧與眷戀,暗中包含著對現實人情的一種隱憂(可同憂卻不可同樂,人際關系遠不如戰時簡單純凈)
人物形象:小通訊員,新媳婦
⑵藝術特色
1,獨特的女性敘事視角
2,細節描寫來表現人物精神面貌 百合花被子的作用
3,清新俊逸的藝術風格
第三節 十七年現實生活題材小說
一,現實生活題材小說創作基本情況
三種類型:農村,工廠,知識分子
1,反映農村生活
1)藝術形態的兩個發展趨勢
一是對表現"現實斗爭"的強調
二是為了達到描寫上的"深入核心"
2)題材類型
1.寫土地改革後農民觀念變化
2.寫農業合作化運動.反映農村生活,展示農民精神風貌.
3.描寫大躍進時期農村的現狀
3)代表作家
當時有兩個藝術傾向不同,都有很大影響的兩大創作群體:
一是趙樹理等山西作家.
另一是柳青,王汶石等陝西作家.
較重要的還有周立波,李准,浩然等.
2,反映工廠,城市生活
周立波《鐵水奔流》,艾蕪《百煉成鋼》,周而復《上海的早晨》,草明《乘風破浪》,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裡》.
3,反映知識分子,當代青年生活突破"禁區"的小說
干預現實的作品:王蒙《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李國文《改選》,劉紹棠《田野落霞》,白危《被圍困的農莊主席》,耿簡《爬在旗桿上的人》.
表現人情人性的作品:蕭也牧《我們夫婦之間》,鄧友梅《在懸崖上》,宗璞《紅豆》,豐村《美麗》,陸文夫《小巷深處》.
二,趙樹理的小說及"趙樹理方向"
1,趙樹理(1906—1970),山西沁水縣人.不做文壇作家,而要做文攤作家(不同於五四作家的啟蒙主義的立場).民間立場,政治取向.
2,《三里灣》
1)創作背景:建國後第一部反映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長篇小說.
2)主要內容
3)人物形象
落後典型:A,村長范登高
B,富裕中農"糊塗塗","常有理","鐵算盤","惹不起"一家
C,袁天成一家.
先進典型:A,黨支部書記王金生的一家
B,普通社員王滿喜
4)藝術特點:
吸取和繼承了民族文藝的傳統手法
描寫人物,傳神的"白描"手法.在情節結構的安排上,注意開門見山及故事的連貫性.
濃郁的生活氣息,健康,幽默的情趣.
語言明白曉暢,生動活潑,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5)不足之處:
作品中描寫的矛盾沖突收縮得過於匆忙.有些地方敘述過於冗長.
三,孫犁的《鐵木前傳》
1,孫犁與荷花澱派
小說語言樸素,柔美,清麗,不事粉飾雕琢,但極富表現力.被譽為"小說的詩,詩的小說."為核心代表作家.
2,《鐵木前傳》
1)創作動因和作品主題:從大處講是表現農業合作化的必要性和艱巨性,而實際上卻又一個只可同憂,不可同樂的故事(嫌貧愛富).
2)主要內容:鐵匠傅老剛和木匠黎老東的多年友誼在財富(貧富差距)面前破滅的故事.
3)人物形象:小滿兒是一個獨特的藝術形象,塑造得是非常出色的.
4)藝術特色
著重於寫人物的命運和思想的變化,顯示出時代發展的步伐;
在塑造人物時注意選擇充滿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的生動細節;
相當的筆墨來抒發感情,追求詩和散文的意境,創造出特定的抒情氛圍.
四,柳青的《創業史》
1,作者簡介:
柳青(1916-1978),原名劉蘊華,陝西吳堡縣人.
2,《創業史》
1)故事梗概:
2)人物形象分析:
A,梁生寶:社會主義新人形象,是一個平凡而又高尚,踏實而又有理想的農業合作化帶頭人.
B,梁三老漢:塑造得最為成功的要數梁三老漢這一形象.是一個具有傳統美德和狹隘小生產者觀念的舊中國農民的典型.
C,蛤蟆灘三大能人
郭世富,姚士傑,郭振山
3)藝術特點:
(1)藝術構圖深廣宏闊.
(2)藝術描寫細膩多姿.
(3)抒情議論深沉精闢,能讓讀者深受啟發.
4)局限:政治理念過重,有圖解政治之嫌;對人物主要採取階級分析法,人物的豐富性和矛盾性展示不夠.
五,周立波《山鄉巨變》
1,周立波(1908—1979),湖南益陽人.
2,《山鄉巨變》
1)主題內容
2)人物形象
A,劉雨生是一個描繪得成功的新一代農民的生動形象.
B,在老一代農民中,亭麵糊和陳先晉的形象是寫得很出色的.
C,王菊生,張桂秋這兩個富裕中農也寫得很有個性特色.
D,鄧秀梅作為運動中黨的領導者形象,也是刻畫得較為生動的.
3)藝術特點
首先,作者善於把火熱的斗爭生活融化在娓娓動聽的日常故事中,使作品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感人的藝術力量.
其次小說往往把對時代的新生活,新人物的描寫與充滿詩情畫意的農村風景畫,風俗畫的描繪結合起來,使它不僅表現出深刻的思想,而且創造優美的意境,抒發了高尚的情懷.
再次小說的語言也很有特色,不但生動,樸素,而且富有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
4)缺陷:
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過去農村階級斗爭理論模式的影響,造成了形象的矛盾性.
六,周而復《上海的早晨》
1,周而復,原名周祖式,一九一四年生於南京,祖籍是安徽旌德縣.
2,《上海的早晨》
1)題材內容的新開拓
描寫了建國後黨領導工人階級對民族資產階級與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
2)人物塑造特色
朱延年 徐義德
3)結構特色:
作品的結構比較嚴謹,順敘,倒敘安排得體.
七,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裡》
1,杜鵬程,原名杜紅喜,曾用筆名司馬君.
2,《在和平的日子裡》
主要內容
人物形象:
梁建,閻興,張如水
藝術風格:哲理與詩情結合,充滿激情和哲理的探索.
八,短篇小說創作
(一)李准與《李雙雙小傳》
1,李准(1928— )
2,《李雙雙小傳》改編的電影劇本《李雙雙》
A,人物形象
李雙雙是個勤勞正直,大膽潑辣,精力旺盛的農村婦女
孫喜旺善良,憨厚,熱愛勞動,有著純朴的階級感情,但舊社會的復雜經歷,卻在他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B,《李雙雙》中的民間藝術的隱形結構:
隱形結構:是五六十年代文學創作的一種特殊現象.當時許多作品的顯形結構都宣揚了國家意志,但藝術作品畢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宣傳讀物,由於作家們溝通了民間的文化形態,在表達上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了民間形式,這時候的民間形式也是一種語言,一種文本,它把作品的藝術表現的支點引向民間立場,使之成為老百姓能夠接受的民間讀物.這種藝術結構上的民間性,稱做藝術的隱形結構.
《李雙雙》的隱形結構是來自民間表演藝術中的"二人"對戲的模式,這在民間地方藝術中是很普遍的形式(如東北二人傳).即一個心直口快,潑辣大膽,純潔樂觀的旦角(妻:李雙雙)和一個自私膽小,好心善良,趣味橫生的丑角(夫:喜旺)展開性格沖突的輕喜劇.
《李雙雙》的人物性格的喜劇性也來自民間.李雙雙的性格里有著中國傳統民間文學中的快嘴李翠蓮的性格遺傳,大膽潑辣,無所顧忌,敢笑敢哭.
有沒有注入民間的藝術精神往往成了那個時期藝術創作能否獲得成功的關鍵.
(二)馬烽與《我的第一個上級》
1,馬烽(1922— ),山西孝義縣人.
2,《我的第一個上級》
老田的形象:
先抑後揚的對比手法及作用:
*山西作家群的藝術風格特點
1,以趙樹理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創作流派
2,內容貼近生活,具較濃厚的"土氣"
3,文筆平易,朴實,在形似笨拙的言語中略帶幽默
(三)王汶石
1,主要創作
2,創作特徵
1)王汶石曾被稱為帶著微笑看生活的作家,他常以輕快,喜悅的筆墨,描繪我們豐富多採的農村生活.
2)王汶石以對新生活的敏感,捕捉和描繪生活中的新事物,新內容,新氣象,為社會主義農村的生活畫面不斷增添新色彩.
3)王汶石很善於為他的新人形象創造具有濃厚鄉土氣息又有時代特點的環境,
3,王汶石的創作弱點.
落後的,被批判的,可以作反面教材的人物被忽視
九,突破禁區小說
(一)王蒙《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
(二)鄧友梅《在懸崖上》
(三)宗璞《紅豆》
(四)陸文夫《小巷深處》
代表作分析《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成長小說,批判小說)
1,王蒙
2,《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勇敢地,敏銳地觸及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民群眾所關注的社會矛盾,對生活進行了大膽的干預.
1)《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的主題思想
2)劉世吾形象及意義
3)林震的性格特徵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艾蕪草明杜鵬程的小說在線閱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貞勝同人小說 瀏覽:445
網站寫小說審核 瀏覽:439
有聲小說東北生死場 瀏覽:248
主角是天才的修煉小說 瀏覽:931
作者魏滿十四歲小說 瀏覽:968
寫假面騎士wizard的小說 瀏覽:911
小說里主角姓程 瀏覽:873
女扮男裝重生古言小說推薦 瀏覽:124
韓娛小說主角是僵屍的 瀏覽:152
末世重生軍少的掌心寵小說 瀏覽:576
主角王皓的小說 瀏覽:237
古言小說男主角名字 瀏覽:691
寫俠義精神的小說 瀏覽:109
主角是血影是哪部小說 瀏覽:502
酥油魚作者小說 瀏覽:488
古代言情穿越萌寶小說免費閱讀 瀏覽:960
女主叫盛夏男主叫冷肆的小說全文 瀏覽:360
重生暗黑童話米溫度小說 瀏覽:655
小樹寫的上位小說txt 瀏覽:323
女主角叫江溫暖的小說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