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現代文閱讀,怎麼分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找出開頭結尾的作用有哪些、往裡套就好,比如議論的開頭就是提出論點,結尾肯定是點明主旨,基本上結尾都是總結全文點明主旨,
❷ 小說採用短段,甚至一句一段,有什麼好處
①便於密集且清晰地組織、傳達信息,適合本文豐富、復雜的敘事內容的表現需要。
②便於加快敘事節奏,適合本文迅速推進小說情節發展的需要。
③便於敘事場景的靈活切換,適合本文於多場景中敘事、寫人的需要,產生電影分鏡頭的效 果。
④本文段落雖然短小,但內容的表達簡潔而准確,富有「提示」性,能夠有效調動讀者的想 象。
❸ 文章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1、確認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確段落的作用,明確答題的方向。開頭段統攝全篇,提綱挈領,為後文做鋪墊、埋下伏筆。過渡段承上啟下,引出下文。結尾段總結全文,呼應前文或題目,深化、升華主旨。
3、文章思想內容在表達時由於轉折、強調、間歇等情況所造成的文字停頓。
(3)小說閱讀段落的作用擴展閱讀:
段落在計算機中的用法:
Office Word中兩個段落標識符之間的內容為一個段落。段落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具有換行另起的明顯標志。通過設段使文章有行有止,在讀者視覺上形成更加醒目明晰的印象,便於讀者閱讀、理解和回味,也有利於作者條理清楚的表達內容。
段落在電影中的用語:
電影劇本中的一段相對完整的情節。內容多寡與篇幅長短沒有嚴格的規定,由劇作者根據所描寫的題材、風格和劇作結構進行劃分,通常以能夠清楚地敘述劇作中一個事件為標准。段落劃分的意義在於可使劇作總體內容層次分明。
❹ 語文閱讀中段落/句子 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作用:
1.豐富文章內容。
2.論證作者的觀點。
3.推動情節發展。
4.展現人物性格。
5.升華迴文章主題。
6.吸引讀者答興趣。
❺ 小說閱讀理解文段作用分析,答題技巧
現代文閱讀中常見的關於段落作用的題型之答題技巧
(一)開頭段的作用
一、如開篇點題,首段作用:總括全文,點明主旨,或者表達與主旨相關的某種感情。
例:廣東卷《壺口的黃河》:文章開頭從「中國的水」寫到黃河,再寫到「壺口的黃河」,這樣安排有什麼作用?
在中國看水,看中國的水,最好到黃河。九寨溝的水顯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點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裝飾物。也許,中國的水應是黃色的,和我們中國人的皮膚一樣;而黃河也只有到了這兒,才成了真正的黃河!
答案:通過對比手法的運用,突出壺口的黃河最有「中國味」,點明主旨,總領全文。
二、如開篇沒點題,首段作用:引出下文,或與下文形成對照,或為下文做鋪墊。
例:山東卷《溯源》第18題:文章用鮭魚的溯源開頭,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有一種鮭魚,幼小時,成群游出河源地帶,順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後,又成群溯流而上還歸河源,在那裡交配、產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撓,鮭魚總是捨命克服。有時溯至斷岩,便從水中騰躍入空,直到躍越岩上的河段,繼續溯流歸源,回到原產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傳遞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後,幼魚又重復著同樣的出海、溯源和回歸。
我從電視上看到有關鮭魚的報導,真是看得我驚心動魄。到底是什麼促使鮭魚回歸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
人呢?人又何嘗不然?
答案:通過比較,引出下文人類的歸本還源
三、如開篇景物描寫,首段作用:結構上,它起鋪墊作用;景物描寫上看,勾勒環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氣氛。
例:07廣東卷《泥濘》:文章在開頭花了不少筆墨描寫雪,這樣寫有哪些作用?
北方的初春是骯臟的,這骯臟當然緣自於我們曾經熱烈贊美過的純潔無瑕的雪。在北方漫長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場又一場的雪,它們自天庭伸開美麗的觸角,纖柔地飄落到大地上,使整個北方沉淪於一個冰清玉潔的世界中。……
然而春風來了。春風使積雪融化,雪在這時候將它的兩重性毫無保留地暴露出來:它的美麗依附於寒冷,因而它是一種靜止的美、脆弱的美;當寒冷已經成為西天的落霞,和風麗日映照它們時,它的醜陋才無奈地呈現。……
我熱愛這種渾然天成的泥濘。
答案:突出了雪美麗與醜陋的兩重性,為泥濘的出現作鋪墊(從寫熱愛雪到熱愛泥濘)。
四、如開篇連續發問,首段還兼有引人入勝或發人深思的作用。
例:《峭壁上的樹》:文章在開頭連續發問,這樣寫 有什麼作用?
是為了擺脫那飢寒交迫的日子,你才無可奈何地跳下懸崖?是為了免遭那被俘的恥辱,於彈盡糧絕之後你才義無反顧地投落這峭壁?
那一天你確實跳下來了,像俯沖搏獵的雄鷹,像劃破靜夜的流星。然而,你並沒有死,一道峭崖壁縫救助了你,一捧貧瘠的泥土養育了你。生根、發芽、長葉……從此,你就在這里安家落戶,日日夜夜,年年歲歲,終於頑強地活了下來,長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風景。這便是故鄉那座大山的懸崖峭壁上的一棵搖曳在我記憶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棗樹。
五、如開篇連續感嘆,首段還兼有強烈的抒情作用。
例:《野菊花》:文章的開頭有什麼作用?
①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②有誰見過這般豪放壯烈的花雲?有誰聞過這么沉鬱凝重的葯香?那樣潑潑辣辣地開。一簇一簇,一灘一灘,一坡一坡,燦爛輝煌!
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無悔的性格和氣質。
⑦她不禁錮自己……
⑧她不固守現狀……
答案:它不僅總括全文,開篇點題,而且表達了作者的驚喜之情和對野菊花的贊美之情。
(二)結尾段的作用
①一般是總結全文,照應題目,點明主旨,深化中心,呼應開頭,或兼而有之。
②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發人深思。
③也有暗示主題或者強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解題思路:
(1)結尾段與開頭、題目比照,尋找結構關系:
照應題目、呼應開頭(首尾呼應)
(2)結尾段與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關系:
總結全文、點明主旨、暗示主題、深化中心
(3)結尾段表現作者的情感。
例:結合對全文內容的把握,分析最後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明月清泉自在懷 賈平凹
(首段)讀王維的《山居秋瞑》時年齡還小,想像不來「松間明月」的高潔,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麼樣。母親說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風景畫,要我好好背,說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雖將詩句背得滾瓜爛熟,其意義依然不懂。什麼空山、清泉、漁舟這些田園風物也只是朦朧,而鄉野情致則更模糊了。
(尾段)「明月松間照」,照一片嫻靜淡泊寄寓我無所棲息的靈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細浪淘洗我勞累庸碌之身軀。浣女是個好,漁舟也是個好,好的質地在於勞作,在於獨立,在於思想——這是物質的創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答案:(1)進一步解悟並引申了《山居秋暝》的詩意,並借浣女和漁人的活動,說明了精神的空靈來源於物質的創造和人格的獨立。(2)照應了題目,升華了主旨。(內容4分,形式2分)
(三)中間段的作用
一、比較短,作用:承上啟下(過渡)。注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內容。
例:07江西卷《泰山很大》第17題:「寫風景,是和個人氣質有關的」,這句話在全文結構上起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描寫泰山是很困難的。它太大了,寫起來沒有抓撓。三千年來,寫泰山的詩里最好的,我以為是《詩經》的《魯頌•閟宮》:「泰山岩岩,魯邦所詹。」 ……
寫風景,是和個人氣質有關的。徐志摩寫泰山日出,用了那麼多華麗鮮明的顏色,真是「濃得化不開」。但我有點懷疑,這是寫泰山日出,還是寫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會這樣寫。周作人大概根本不會去寫日出。
我是寫不了泰山的,因為泰山太大。 ……
答:這句話在文章結構上承上啟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對上文不同文人所寫泰山的歸結;另一方面它開啟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認為寫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進而轉入對泰山封禪的敘寫。
二、比較長,描寫的是選文的主要物象,作用:擴展思路,豐富內涵,具體展示,深化主題或照應前文。
如:全國卷《鄉土情結》第3題:「本文第四段寫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並贊頌他們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獻,與祖國休戚相關。請你結合鄉土情結,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
這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內涵,不可一概而論,卻都是時代浮沉的倒影,歷史浩盪前進中飛濺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並不取決於地理距離的遠近。我們第一代的華僑,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兒育女,卻世代翹首神州。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都作了慷慨的奉獻。香港蕞爾一島,從普通居民到各業之王、紳士爵士、翰苑名流,對大陸踴躍輸將,表示休戚相關、風雨同舟的情誼,是近在眼前的動人事例。
答案:①把鄉土情結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來認識,豐富並深化了鄉土情結的內涵;②具體說明鄉土情結不因時間的悠遠(歷史)和空間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應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題得到深化。
三、如描述的次要物象與選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作用:襯托(或烘托、鋪墊)。如不一致,作用:反襯。
如:全國卷《痛哭和珍》第19題:「作者在痛哭和珍時,也寫到自己。她是怎樣寫自己的?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和珍,我不願意你想起我,我只是萬千朋友中一個認識的朋友,然而我永遠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勞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給與我的熱力和溫情。
……雖然我們不要求人們的同情,不過這些寒心冷骨的話,我終於不敢聽,不敢聞。自你死後,自這大屠殺閉幕後,我早已丟失了,嚇跑了,自己終於不知道究竟去了哪裡。
答案:以自己的渺小襯托出和珍的偉大,以自己的膽怯襯托出和珍的英勇無畏。」
(四)修辭類
針對修辭手法的命題,首先要確認所用的修辭手法,在答題時明確其用的修辭手法,並根據要求回答它的作用。一般說來,不同的修辭手法有不同的作用,
(五)引用古典詩文或格言的作用
• 插入傳說、史實一般是為了反思歷史,以古證今或借古諷今。如果前後有總括性語句或總結性語句, 那麼,插入部分往往就具有例證的作用。
• 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為了引出下文的議論或抒情,所以在結構上往往具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同時還在內容上具有深化或啟迪作用,一般表示對生命、生活或事業的積極而深入
(六)引用古典詩文或格言的作用
• 從論證的角度分析,引用詩文格言屬於引證法, 一般具有論證觀點、闡明事理的作用。
• 此外,引用史實和古詩文,還有豐富文章的內涵、 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七)、以某一物象作標題的作用
• 在寫人的散文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標題,一般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一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二是象徵某種哲理,表現某種情思。三是引出話題的作用。 四是照應開頭或結尾,或與之對比。五是表達主旨,深化主題
❻ 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有哪幾種
1、畫龍點睛、點明事件的意義,點明中心;
2、深化文章中心,抒發作者什麼感悟或者情感 ;
3、寫出了人物怎樣的品質、精神或性格;
4、言有盡而意無窮,留下想像的空間,增強感染力;
5、引起讀者的注意、思考。
(6)小說閱讀段落的作用擴展閱讀:
段是由句子或句群組成的,在文章中用於體現作者的思路發展或全篇文章的層次。有的段落只有一個句子,稱為獨句段,獨句段一般是文章的開頭段、結尾段、過渡段強調段等特殊的段落。多數段落包括不止一個句子或句群,叫多句段。
在文章中相對而言又有邏輯段和自然段之分。自然段是指文章中進行換行,可能因篇幅有限不能完整表達一個文章思想內容的語言單位叫自然段。
平常所見的文章的段落都是自然段,如本條目由五個自然段構成。邏輯段是由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意思相關,邏輯相連的自然段組成,構成一個完整的文章思想內容。
中文每段開首要留空(首行縮排)兩個字;日文每段開頭留出一個字;英文寫作時據MLA格式手冊推薦留出1/2英寸或5個字母。
❼ 小說的開頭第一段有何作用
1、描寫環境,烘托氛圍。
2、為整個小說打下某種契機、鋪墊、伏筆。
3、交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
4、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起因。
5、第一人稱一般都是為了增強文章的真實感,使文章更生動。
6、設置懸念,引出下文,引發讀者思考。
7、點題,總領全文,襯託人物形象。
(7)小說閱讀段落的作用擴展閱讀:
寫小說第一段小技巧
1、言情類
一開始大多是一段主人公的內心對白。比如倒敘式的:「或許從那天開始,我就一直沒有忘記過。」比如直接的:青春是一首歌,當從他口中唱出時,憂傷,快樂或許就在那一瞬間取代了它所擁有的原本意義。又比如名言(俗語)開頭,然後得出一個與眾不同的結論:當xx聽到老師說:「人盡可夫」時,她的心忽然猛地跳了一下。
她不是那種保守的女孩,也不是特立獨行的愣頭青。她喜歡一些盡可能輕快地旋律,就像她的生活一樣。她偶爾會將四周的朋友悄悄隔開,一個人躲在靜靜的小黑屋裡,閉上眼睛,然後默默的流淚。但這回,她卻忘記了控制自己,「啪」的一聲從隔著三個正睡得滿頭大汗的網吧黨後面站了起來:「不對!」夏末秋初那似有似無的微風從她白色的百褶裙上越過,劃出一道道美麗的弧形。
身後望著那白色身影微微發呆的xx突然驚醒,帶著一絲詫異地望著這個女孩······等等,等等可謂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都市類
可以從描寫主人公小時候的家庭開始,順便把故事背景交代一下。也可以直接開門見山,將主人公的一些基本信息描寫出來。類似於內心獨白的那種。舉個例子,打個比方:阿黃出生在一個90年代的南方農村小山溝里。那時正是春末夏初的季節,田地里到處都開著一大片一大片的油菜花,黃燦燦的,這也預示著這今年又一個豐收的年歲。
所以,他爸也很高興地給了他一個阿黃的小名。他出生的這個季節並不算好,但也正是因為經歷過一個寒冬的考驗,所以他從小就沒生過什麼病,虎頭虎腦的······等等隨意就好。
❽ 文章中段落內容和結構的作用
文章中段落的作用:
1、畫龍點睛、點明事件的意義,點明中心 ;
2、深化文章中心,抒發作者什麼感悟或者情感 ;
3、寫出了人物怎樣的品質、精神或性格;
4、言有盡而意無窮,留下想像的空間,增強感染力;
5、引起讀者的注意、思考。
文章中結構的作用:開頭:開篇點題 、設置懸念 、引起下文、總領全文 、為下文做鋪墊。中間:承上啟下、照應開頭 、做鋪墊 、埋伏筆、對比結尾:照應題目、首尾呼應、是文章結構更嚴謹完整、照應前文、總領全文。
結構是指一篇文章的各個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即文章的布局謀篇,是文章的框架.
開頭段的作用:渲染氣氛,奠定感情基調,為下文埋伏筆,為下文做鋪墊,設置懸念,引起讀者興趣和思考,開篇點題,總領全文,與下文形成對照,揭示主題
2.中間段的作用:呼應前文後文,承上啟下,總結上文,引出下文,推動情節發展,為下文埋伏筆,為下文做鋪墊,補充交代
3.結尾段的作用:照應開頭,照應前文,篇末點題,點明中心,升華主題,含蓄雋永,引人深思
拓展資料:
常見的一種提法是:「簡潔地說,結構就是文章的內部組織構造。」這個「定義」看似天經地義,其實違背邏輯。因為邏輯上的定義公式是「種差+鄰近的屬」,而這個定義的中心詞「組織」、「構造」並不是「結構」「鄰近的屬」,而只是「結構」的同義詞。我們不能知道「構造」比「結構」多了點什麼,所以這個定義實等於說「結構,就是文章的內部結構」。可惜這個「定義」一直為一些論著所沿用。
有的書在「結構」章沒說結構是什麼,只指出「結構是文章的骨架」,似以此作為「結構」的定義。骨架,確實很形象地表達了結構的特徵和作用,但這只是一個比喻,比喻永遠不能成為定義,因為比喻永遠不能直接揭示對象的類和特有的本質屬性。
還有的定義是「偷換」概念。書中論及「結構」,開宗明義的就說:「結構是對文章全部內容的編織和安排。」作者要給「結構」(N,指文章要素之一)下定義,但下的卻是「結構」(V,即安排結構)的定義。
「結構」確有名、動兩種詞性,是個兼類詞,但寫作論著應當把「結構」(N)與「結構」(V)分開,並用「安排結構」或「布局謀篇」來代替「結構」(V),以免術語混淆。若作者說上邊這個定義原是給「結構」(V)下定義,討論「結構」(V,「聯結、組合」之義)之法,以切近於指導寫作實踐之目的,那麼,就產生另一個疑問,即,一般論著在論述其他三要素(主題、材料、語言)時,都是用的名詞性術語。
唯獨討論「結構」時用它的動詞義,這豈不造成論著自身體系的不統一?若按這種「切近於實用」的說法,為求得體系自身統一起見,就當將主題改為「立意」,材料改為「選材」,語言改為「遣詞造句」了。但這實際上已不是文章四要素,而是作文四環節了。顯然,作者的本意不是這樣。所以說上邊這個定義是「偷換」了概念。
稍好一點的定義是:「結構是文章材料的組織方式」。「方式」是「結構」的上位概念,它揭示了「結構」屬於「形式」的范疇,觸及到「結構」的本質。但這個定義卻失之疏漏。「結構」不僅是「材料的組織方式」,還是材料與主題的聯結方式。例如,論說文的結構在很大程度上相當於論證方式,而論證方式乃是論點和論據之間的聯結方式,我們不能說論說文的結構僅僅是論據之間的聯結方式。
固然,論說文的結構也包括了這一層,但論說文結構更重要的內涵是論點與論據之間的聯結方式。所以安排論說文「結構」的構思,不只是要考慮論據之間的關系和聯結問題,更要考慮全部論據與中心論點的關系和聯結問題,後者乃是「布局謀篇」首先要解決的全局性問題。所以,「結構」的嚴格定義應當是:
結構是文章中材料與主題間以及材料間相互聯結的方式。
或者:
結構是文章全部內容(主題與材料)的編排、組織形式。
或者抽象一點:
結構是文章內部組成部分相互聯結的方式或構成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