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露西·莫德·蒙哥馬利的介紹
露西·莫德·蒙哥馬利,加拿大女作家,1874年11月30日生,擅長小說創作。代表作品為《綠山牆的安妮》,被譽為「世界上最甜蜜的少女成長故事」。馬克·吐溫評價道「安妮是繼不朽的愛麗絲之後最令人感動和喜愛的形象。
Ⅱ 張愛玲傾城之戀國內外研究現狀
《傾城之戀》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2003年,楊澤編寫出版了《閱讀張愛玲》一書,引起了文壇的廣泛重視。本書集結了台灣。大陸及海外學者(康來新,池上貞子,周芬伶,羅久蓉,王德威,張小虹,平路,胡錦媛,梅家玲,蔡源煌...等)對張愛玲的討論。而這篇論文所引用的歷史材料及理論構架,尤其可以見得張愛玲的啟發之深,影響之遠。本書是「張學」研究最重要的里程碑。
二、作家錢亞玲在一書關於《傾城之戀》的另一種解讀中,敘述道無論是思想內涵抑或藝術表現形式,作於1943年10月的《金鎖記》被公認為是張愛玲中篇小說之精髓。1944年出版的《傳奇》小說集中,作者選《金鎖記》作為開篇,足見張愛玲本人對這部中篇小說的偏愛。為此人門較易忽略於集中位居第二的《傾城之戀》。對於《傾城之戀》的評論,不論是力度還是文字的長度都遠不及《金鎖記》。對於《傾城之戀》這部經典文學之作,期探究價值更為明顯。
《傾城之戀》具有外向的唯美主義色彩,結局是范柳原於白流蘇共同走進婚姻殿堂,表面上看似圓滿的結局背後卻隱匿著滄桑,透露著卡破紅塵的徹骨悲涼。白流蘇的「圓夢」讓讀者覺得是一傳奇故事。正如作家張愛玲的人生一樣。
綜上所述,當前,關於《傾城之戀》中白流蘇形象分析研究比較零散、狹隘。
Ⅲ 十萬火急!!!「開卷未必有益」實例!!!
人們常說:「開卷有益,看書有益。」但 是,仔細一推敲,這種說法也不完全正確。如果我們對每一本書都感到興趣,那「開卷有益」也就未必有益了。
現在的同學可能都喜歡看武俠、言情只類的小說、書刊,有時會達到廢寢忘食、手不釋卷的程度,他們一旦看迷了書,便會走火入魔,那他們上課一心只想著書,沒心思學習,成績就會一落千丈。還有些人被書中的一些情節所吸引,模仿書中的人物,有時還會走向犯罪的道路。這不是看書害了自己嗎?這只是「開卷未必有益」中包含的第一層:開卷不一定有益。還有第二層。
其二就是,我們看書,要有選擇。那些不健康、對我們沒有多大幫助的書,就不要看。要看書,就看一些有利於我們身心健康、對我們學習、生活中都有幫助的書。這樣的書就是好書,只有看好書,就不會毀了自己。有人把書比作了朋友,看好書,就是交好朋友,才會進步;則看不好的書,當然是交不好的人作朋友,那樣你就會退步。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所以,只有看好書才會對你有益。 因此,我的觀點是:開卷未必有益。 我真心的希望,每位同學都能有選擇的看書。而不要因為看錯了一本書,將自己引入歧途,毀了自己的一生。
我認為開卷未必有益。誠然,讀書可以使人增長知識,陶冶性情,修養身心,但「開卷」只是「有益」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漢代劉向曾說過:「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書既然是葯,就具備兩種功能:一是良葯,葯到病除;一是毒葯,置人於死地。不是嗎?20年代的德國,不少人因看了希特勒的《我的奮斗》,受其不良影響而論為希特勒的殉葬品。「不好的書就像不好的朋友一樣,可能會把你戕害」。一點也不假,現在就有一部分同學迷上了武俠或言情小說,整天看那些庸谷怪誕的書籍,而把功課「丟」在一邊,導致學習成績一直往下降,最後造 成竹籃打水一場空。試想,「開」這樣的書「卷」,能說是「有益」的嗎?「一本好書勝過珍寶,一本壞書比一個強盜更壞。」因此,開卷是否有益,得先看開什麼卷。
有位哲人曾說過,能夠攝取必要營養的人,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時,真正的學者往往不是見書就讀的人,而是會讀書的人。有的人看書不認真思考,只是浮光掠影、蜻蜓點水式的隨便翻翻,有的人去讀不適合自己的書,有的人甚至抱著獵奇的態度去讀書,試問,這樣的「開卷」,又何益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