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短篇小說有哪些
沈從文 三四十年代,他是北方文壇領袖, 主要成集的小說有《龍朱》內《旅店及其他》《容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如蕤(ruí)集》《從文小說習作選》《新與舊》《主婦集》《春燈集》《黑鳳集》等。
張愛玲的《傳奇》,短篇小說集。最早於一九四四年九月由上海雜志社出版 ,同月再版,加上一篇序言。
白先勇的《台北人》,此書是由十四篇短篇小說組成。
穆時英的《上海的狐步舞》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
望採納
2. 介紹一部以美國社會三四十年代為背景的小說,最好是關於一個人的奮斗史的,要寫東西。麻煩了謝謝
樓上所述完全驢唇不對馬嘴,與個人奮斗史基本無關。實際上,類似的內容可內以看看美國的德萊塞、辛克萊容劉易斯等的作品,只不過他們的作品一般講述的是美國一二十年代的商業社會。三四十年代的可以看看巴德舒爾伯格的《薩米為何奔跑》(不過只有英文版)。
3. 張愛玲小說在四十年代及新時期走紅的原因
張愛玲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具有現代主義意味的「荒原」意識,是「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中較少表現的,也正是她作品的獨特之處。我們說,張愛玲的小說是關於文明與人性的哀歌,而張愛玲哀歌的主旨,並不是對社會的批判,更談不上對社會的改造,而只是殖民地與半殖民地的現代都市(香港與上海)的背景中,展示人的精神的墮落與不安,展示人性的脆弱與悲哀。在這一點上,她筆下的女性形象表現得最為鮮明,與同時代甚至「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作家筆下的女性形象都有著較大的區別。首先,我們注意到,張愛玲寫的女性,與二三十年代作家塑造的「時代新女性」不同,她實際上寫的是「新女性」表象下的舊女性。這些女性或有著舊式的文雅修養,或受過新式的大學教育,甚至於還留過洋,但她們都面臨著「娜拉走後怎樣」的共同窘況,既無法在現代都市社會中自立,也遠離革命運動,只能把當一個「女結婚員」作為自己的惟一職業和出路,而她們所受到的教育,也只能是她們待「嫁」而沽的籌碼。其次,我們還注意到,她筆下的女性形象與通常的新文學作家筆下舊式女性也不同,張愛玲沒有農業文化的背景,她的文學素養是在代表著工商文化的城市背景中形成的,她筆下女性形象幾乎都是日益沒落的淑女或竭力向上爬的小市民,這些女性在人生中受到的苦難,不是衣不敝體、食不果腹的經濟上的窮困,而是無家可歸、無夫可嫁的精神上的恐慌。
第一次「張愛玲熱」出現於20世紀40年代。這次的特點是張愛玲一出現就成為了「市民文化的明星」,雖然被歸入了鴛鴦蝴蝶派的行列,與其他鴛鴦蝴蝶派作家不同的是,由於大家看到了她在藝術上的獨特性,因此,她受到了不同政治傾向和文學趣味的文學界各方面的歡迎。其中,傅雷(迅雨)的《論張愛玲的小說》是最有分量的評論文章。
第二次「張愛玲熱」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與上次不同的是張愛玲被重新「挖掘」出來時有一個「預熱」的過程,而且先是受到「專業閱讀」的重視,然後再進入商業炒作范疇。1981年張葆辛的《張愛玲傳奇》的出現,應該說只是「文革」結束後在社會上普遍出現的「文壇憶舊」的一個組成部分,真正對第二次「張愛玲熱」出現起重要作用的是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中文版中對張愛玲的推崇所引起的大陸文學界的重視。1984年,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將張愛玲寫入文學史,成為了張愛玲研究全面展開的一個標志,也可以說,從此以後,第二次「張愛玲熱」才正式形成。80年代的研究反過來又成為了八九十年代商業化炒作的基礎,而1995年張愛玲的去世更推動了一熱潮的高漲。這次的「張愛玲熱」之所以能夠迅速地從學術界進入消費領域,一方面與出版界在體制改革後空前重視出版效益有關,不僅圖書的包裝和推廣受到重視,而且盜版也加入了爭奪讀者的行列;另一方面也與讀者文化水平和消費觀念的變化有關,以前喜愛張愛玲作品的小市民讀者常常被排斥在主流文學之外(作者和讀者都處於文學主流的邊緣),而現在主流文學已成為了高雅的「陽春白雪」(純文學),小市民讀者已成為讀者的主體,主流作家與邊緣作家的地位也已經互換,甚至於越是邊緣的越是受大家喜愛的。而張愛玲這種既有傳奇身世又有表現個人生活作品的作家,無疑正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對象,很適於作為大眾消費文化所推崇的精品。此外,在這次熱潮的形成過程中,影視等現代媒體的介入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種作用,除了直接將張愛玲作品搬上銀屏的直接作用外,通過各種方式在大眾中煸動起來的「世紀末」懷舊情緒,也有很重要的間接作用。
張愛玲小說在現代文學史上的特異地位,不僅在於她與20世紀40年代前期上海淪陷區的環境相適應,沒有也不願利用作品來說教或宣傳,熱衷於表現自己對人生的切身體驗和獨特感悟,在表現當時上海市民生活和心理方面堪稱獨步,而且還在於她有著深厚的、融合中西兩方面的文化素修,和藝術地運用漢語語言的純熟手法,完全擺脫了所謂「新文藝腔」,很自然地繼承了傳統的古典小說和現代的通俗小說的手法與韻味,將「新、舊、雅、俗」融會貫通,創造出了新舊交織、雅俗共賞的獨特風格。
4. 童年的推薦理由
《童年》的推薦理由如下:
高爾基在這本書中真實地描述了自己苦難的童年,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徵,特別是繪出了一幅俄國小市民階層風俗人情的真實生動的圖畫。
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鉛一樣的承重往事」,還描繪了作者周圍的許多優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羅斯文學中最光輝、最富有詩意的形象之一。是這些普通人給了幼小的高爾基良好的影響,使他養成不向丑惡現象屈膝的性格,鍛煉成堅強而善良的人。
人物介紹
阿廖沙
主人公的阿廖沙(「我」的名字)是一個善於觀察和十分敏感的孩子,他能辨別好壞。在這方面,周圍的人給他很大的影響。在他的一些朋友幫助下,阿廖沙了解到人間還存在著「真、善、美」,這些東西就在他身邊。另外,他還具有堅定的、不屈不撓的意志和倔強的精神。現實生活的壓力把阿廖沙鍛煉成長為了一個堅強、正直、勇敢、自信的人。
5. 有沒有關於以三四十年代為背景的有代表性的好電影,結束一下
《半生緣》半生緣
主要演員:黎明 吳倩蓮 梅艷芳 葛優
30年代的上海。世鈞和曼楨是同一工廠做工的戀人。曼楨早年喪父,家庭生活靠姐姐曼璐當舞女維持,後來曼璐又當了妓女,最終嫁給了有婦之夫祝鴻才。為了保全自已的地位,不能生育的曼璐以一種怨毒的心態與其夫合謀,令祝強奸了曼楨。曼楨為姐姐、姐夫生下一子,葬送了自已的戀情。姐姐死後,她也嫁給了祝鴻才。
十多年後,世鈞與曼楨再度重逢。當世鈞希望再續此段半生緣時,曼楨卻靜靜地訴說此情不再。她為了兒子已和姐夫鴻才結婚,再也回不到從前了,回不去了……
《紅玫瑰與白玫瑰》
電影導演:關錦鵬
電影演員:陳沖 趙文宣 葉玉卿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粒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振保的生命里就有兩個女人,他說一個是他的白玫瑰,一個是他的紅玫瑰。一個是聖潔的妻,一個是熱烈的情婦……留洋回來的振保(趙文?飾)在一家外商公司謀了個高職。為了交通方便,他租了老同學王士洪的屋子。振保留學期間,有一個叫玫瑰的初戀情人。他曾因拒絕過玫瑰的求歡而獲取了「柳下惠」的好名聲。王士洪有一位風情萬種的太太,她總令振保想入非非。有一次,士洪去新加坡做生意了,經過幾番靈與肉的斗爭,在一個乍暖還寒的雨日,振保被這位叫嬌蕊(陳沖飾)的太太「囚住」了。令振保所料不及的是嬌蕊這次是付出了真愛的。當她提出把真相告訴了王士洪時,振保病倒了。在病房,振保把真實的一面告訴了嬌蕊——他不想為此情而承受太多責難。嬌蕊收拾她紛亂的淚珠,出奇的冷靜起來,從此走出了他的生命……
影片簡評:
本片獲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最佳劇本 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造型設計 最佳電影音樂獎。
本片是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的電影《紅玫瑰與白玫瑰》,張愛玲的小說在文壇被推崇備至,但根據她的作品拍攝而成的幾部電影卻並沒有受到同樣重視,主要是編導太囿限於原著,未能在映象化的再創作上推陳出新。林奕華編劇,關錦鵬導演的本片亦有這方面的缺點,關錦鵬以一種冷峻旁觀的態度描述了一種無奈情感。在起落的電梯里紅玫瑰那張嬌艷明媚的臉映見她心底婉轉曲折的心思,潔凈明亮的洗手間里白玫瑰蒼白無色的生命。 精緻美麗,墮落頹唐,卻在一不經意間將心底的一絲純真柔情輕輕流露,一個男子可以將女性情感刻畫到如此的細膩、豐富,令人嘆為觀止。而因一部《小花》(獲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而在大陸為人熟悉的陳沖憑借在本片中出色的演繹了紅玫瑰而獲當年的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一向以大膽出位聞名的她在本片中可謂是搶盡了風頭,令曾經被譽為「港產三級皇後」的波霸葉玉卿黯然失色,同樣是風情萬種,但相對而言陳沖還是更懂得演戲,而不只是show身材。
《傾城之戀》
導演:許鞍華
主要演員: 周潤發 繆騫人
香港淪陷就是為了成全她?這到底是一個情場,讓男女主角談情說愛的地方;抑或是一個賭場,值得叫白流蘇把自己一生幸福押下去賭一局;又或是一個戰場,男女雙方各想把對方變成俘虜?
《滾滾紅塵》
導演:嚴浩
演員:林青霞
秦漢
張曼玉
韶華因父親不準她與戀人小健結婚,被鎖於家中,自殺未遂。父親死後,韶華離家出走,以寫小說為生。不久,只重感情、不問政治的韶華與為日本人做事的文化官員章能才相戀。抗戰勝利後,章能才銷聲匿跡,不知去向。韶華幾經周折, 在一農舍中找到他時,卻見他與一寡 婦同居。韶華於絕望中回到女友月鳳處生活。不久,月鳳亦因與熱心學生運動的男友小勇一起參加反政府集會而雙雙遇難。後韶華偶遇窮困潦倒、 四處躲藏的章能才,恰逢為報殺夫之仇的老鄰居「小妻子」向國民黨糾察誣告章能才為共產黨,韶華為救章能才,逃跑中被汽車撞傷。解放前夕,商人余老闆用金條換來兩張乘末班船赴台的通行證,欲攜韶華離開大陸,韶華卻將章能才送上輪船。四十年後 ,章能才返大陸尋找愛人,只得到一本韶華寫的長篇小說《白玉蘭》。
《花樣年華》
導演:王家衛
主演:梁朝偉、張曼玉
攝影:杜可風、李屏賓
身處遙遠的異國,周慕雲仍無法忘記過去與蘇麗珍之間的種種。如果當天她真的答應跟他走,他們現在會不會還在一起?抑或註定分離,各分東西?
也許有人會說,自從他們在同一天搬進同一層樓房,成為門戶比鄰的鄰居,命運已將他們放在一起了。而當他們發現彼此的配偶間竟發生了不可告人的關系的時候,在他們之間更像是牽連著無形的線,要割也割不斷。
至今他還能看見那一群漂盪的身影,剎那的相聚。房東夫婦們、自己的妻子周太太、陳先生、陳太太---蘇麗珍。樓梯間,走廊上,與她擦肩而過,或微笑寒暄,又何曾想過她那素靜的面容,明媚的體態,竟會成為他日深刻的思念。
他們在配偶背叛的陰影下,各懷心事地靠近。那是個一切變得飄搖不定、難堪的所在。有時她彷佛倚賴,又突然叛離。他想要佔據,但缺乏勇氣。想要忤逆,但是面對著她那莊重的神色,他感到說不出來的情怯。
見不著時,愈來愈想。那些背著人偷來的、幽室相守的時光,是多麼和煦而平靜。那些久候不至的苦等,明知是她卻聽不見聲音的電話,又是多麼的熾熱和辛烈。直到他作出了遠行的決定,才向她道出真心的說話。此時此刻,他不禁想到他真正背叛了的人,也許是她。
一切都退去了,香港、1962年、那個陳舊的秘密……
不管當初是為了報復或色誘,抑或單純的慰藉,到最後,只剩下眷顧。
《紫蝴蝶》:舊上海的浪漫壓抑
《紫蝴蝶》2003年導演:婁燁《紫蝴蝶》一片中有兩個鏡頭拍得最動人,一是司徒與伊玲在房間內跳舞,窗外是傾盆大雨,屋內燈光溫暖,歌聲盪漾,不知命運要在何時發生轉變的最後沉醉在其中蔓延;二是辛夏和伊丹在電梯里的瞬間,老式電梯繁復的花紋有著暗銀色光澤,心懷鬼胎的兩人偶爾對望一下,不知命運何去何從的忐忑感十分強烈。這兩個鏡頭里人物都有情感上的起伏交流,畫面的光線和質感也比較到位,上海特定時代里人們的片刻沉醉和命運瞬息萬變之間的沖突極有特點地傳遞出來。
在這個敘述以抗日戰爭時期的上海為背景的故事裡,婁燁其實隱隱抓住了其中的時代特質,可惜的是一閃而過。《紫蝴蝶》試圖在時代背景里呈現出歷史宏觀面貌,表達大時代里無法證明自己存在價值的深沉主題,在這部長達兩個半小時的影片里忽隱忽現,婁燁在敘事上的捉襟見肘暴露無疑,盡管可以感受到導演的苦心經營,但是觀眾依然被乏味的長鏡頭和突兀的剪接完全搞迷糊了。婁燁的作品能夠明顯讓人感到上海這個城市對他的巨大影響,從《蘇州河》充滿後現代感覺的迷離頹廢,到《紫蝴蝶》還原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舊上海的浪漫壓抑,婁燁幾乎在他的作品裡營造了一個以自己目光看出去的獨特上海,這也是婁燁作品的一個標志性特點。
6.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
《長恨歌》(王安憶著)
張志忠:上海市民精神的鏤刻,小說敘述方式的試驗
何鎮邦:90年代長篇小說「婉約派」代表作
吳秉傑:生活哲學與從弱者出發的歷史意識
李星:人性深刻內涵的哀婉敘述
揚楊:開啟了當代都市懷舊小說的先河
施戰軍:上海里弄的佳人故事
《白鹿原》(陳忠實著)
王紀人:史詩式作品
張志忠:對民族文化與現代歷史的獨到思考
李星:傳統農業家族最完備的文本
何鎮邦:代表著現實主義藝術的一個高度
《馬橋詞典》(韓少功著)
吳秉傑:歷史與意識形態的雙重探索
賀紹俊:對民間文化的語言性開拓
鄒平:獨到的敘事視角和語言
王鴻生:對方言的存在性呈現
馬以鑫:人物與歷史的獨特表現
《許三觀賣血記》(余華著)
王紀人:向通俗靠擾的先鋒文學
洪治鋼:以迅速、質朴、溫情的方式表絕望
潘凱雄:溫馨地直面苦難,耐人尋味
張志忠:在單純與反復的敘述中展示民眾的善良與犧牲
《九月寓言》(張煒著)
鄒平:對城市化進程的現代寓言
洪治綱:詩性的殘酷,但又不絕望
魏心宏:用傳統文化救中國的立場與眾不同
《心靈史》(張承志著)
樊星:優秀的理想主義之作
賀紹俊:偏激的卻是反抗世俗的悲憫之心
《文化苦旅》(余秋雨著)
張志忠:學者眼光、歷史情懷、文學品位
毛時安:一本書使一個人成為商業品牌
《活著》(余華著)
李星:深刻體味中國老百姓的生存狀況
鄒平:最富有悲憫的人道關懷精神
《我與地壇》(史鐵生著)
毛時安: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務虛筆記》(史鐵生著)
賀紹俊:具有個性的內心沉思
樊星:優秀的哲理小說
王鴻生:以個人之思承擔了歷史
7. 三四十年代空間文
隨著現代意義的都市在中國的興起,以描寫都市為對象的文學類型,即都內市文學在中容國現代文學史上出現並迅速地發展起來,成為20世紀中國文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本文以20世紀三四十年代都市文學中的小說為研究對象,梳理現代文學中的相關作品,以小說中出現的都市空間為重點研究內容。通過對左翼文學、新感覺派文學、京派文學、國統區與淪陷區文學中都市空間的深入研究與分析,探討不同作家群體由於話語立場、文學趣味、性別差異、意識形態的影響對都市空間進行的差異描寫。同時本文將不同文學派別的都市敘述進行橫向對比,以期更加深入的推測特殊歷史時期中,作家群體的文化心態和創作立場,進而揭示都市人們的生活狀態和價值選擇,試圖探尋都市與人之間相互影響的復雜關系。中國的都市是在西方半殖民化性質下,在鄉村的環境中突兀地發展壯大起來。中國的都市是不能夠離開鄉土而獨立存在的。我們不能簡單的把都市視為現代文明,把鄉土視為傳統文化,都市與鄉村不是簡單刻板的「二元對立」的關系,都市應該是現代與傳統沖突下的矛盾集合體。在異族侵入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都市,必然帶有其新鮮並且完全不同於鄉村的特徵,比如都市的陌生性、包容性。
8.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報告文學所講述的核心主題是什麼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報告文學所講述的核心主題。
9. 中國三四十年代的作家有哪些
1、冰心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 ,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成員。中國詩人,現代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社會活動家、散文家。筆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