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閱讀推薦 > 小說吶喊推薦詞

小說吶喊推薦詞

發布時間:2021-12-13 12:48:26

❶ 求《吶喊》好書推薦文,要400字左右,急!在線等待,求解謝謝

好人有點遠程監控📱

❷ 假設魯迅因為創作了《吶喊》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請你為他寫一則頒獎詞。要求:聯系吶喊的內容;80字以內

給予人性啟蒙之吶喊,勿使民眾迷茫不知前路;給予人性道義之吶喊,勿使民眾冷漠不知仁愛;對陳腐之社會吶喊,以求仁人志士振臂;對民族之存亡吶喊,以求國家百姓夢起,這是作為當時社會作家的良心,也是當時社會作家最難做到的,有一個人做到了,所以此次榮譽歸於此人,他是魯迅。

❸ 請為魯迅的《吶喊》寫一句推薦語。

魯迅有句名言: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消亡。《吶喊》揭露了當時舊社會的黑暗腐朽。當時生靈塗炭,魯迅為中華民族而吶喊,痛斥黑暗勢力,試圖叫醒麻木的眾人。

❹ 魯迅作品推薦詞

魯迅作品建議你看一下魯迅的作品,全集包括孔乙己

❺ 吶喊的推薦語20字左右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消亡。《吶喊》揭露了當時舊社會的黑暗腐朽。當時生靈塗炭,魯迅為中華民族而吶喊,痛斥黑暗勢力,試圖叫醒麻木的眾人。

《吶喊》表達以下幾個思想:

1、控訴踐踏生命的封建傳統。

2、深刻揭露封建制度、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

3、深入剖析國民及民族的劣根性。

4、描寫激烈的社會矛盾下苦苦掙扎的知識分子的命運。

(5)小說吶喊推薦詞擴展閱讀

《吶喊》創作背景

20世紀初,中國正遭受世界列強的侵略,國家動亂,人民生活艱苦。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漸漸確立了徹底推翻清王朝統治的政治路線,青年魯迅則正致力於建構自己的思想啟蒙綱領。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深入人心,青年魯迅也認識到革命的重要性,並且以各自的語言、各自的表述方式響應革命,隨後發生了五四新文化運動。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專制統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魯迅應邀到南京教育部任職,不久隨政府遷到北京。

❻ 《吶喊》寫一句推薦語

在黑暗中,有一種激昂的聲音叫吶喊

❼ 《吶喊》的推薦語

1.《吶喊》中魯迅吶喊什麼:救救孩子……
2.為什麼吶喊: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3.什麼背景下吶喊的:「鐵屋子」。
4.小說《吶喊》的緣由:「鐵屋子」作為作者對傳統中國社會的象徵,它既顯現了魯迅深居其中的寂寞孤苦,同時也昭示了作者要領著國人從精神上走出它的決心。於是,「吶喊」就成為作者從深寂孤苦中所噴射出的一腔激情孤憤。

❽ 魯迅 吶喊的推薦理由

——————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旗幟
一、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姓周,本名樟壽,字豫才,後又取名樹人。「魯迅」是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用的筆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父親周伯宜,是一個有維新思想的讀書人。母親魯瑞,農村人,以自修得到看書的能力,她的品格影響著魯迅的一生。魯迅幼年常住外婆家;六、七歲時讀私塾。那時除了讀「四書」「五經」外,也讀「野史」「筆記」之類,並喜歡民間木刻、繪畫藝術和「社戲」。十三歲時祖父下獄,他避難於鄉下,接觸了農村社會,使他有了最初的反封建思想。這段生活直接影響著他以後的創作。1898年,在南京水師學堂學習,第二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鐵路礦務學堂學習,接觸了「科學」與「民主」和達爾文的進化論,後者成為他前期反帝反封建的主要思想武器。
為了尋求救國真理,1902年4月赴日留學,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學習,這時寫了立志獻身於祖國和人民的著名詩篇《自題小像》。在東京積極參加「排滿運動」,並發表了一些富有戰斗精神和科學價值的作品。1904年到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但後來痛感「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文藝正是醫治和改變人們精神的利器,於是棄醫從文。1906年又到東京,開始文學活動。他翻譯、介紹俄國、東歐和其它一些被壓迫民族的文學作品,寫了《人的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論文。1909年編成《域外小說集》並作序。
1909年8月魯迅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課余輯錄亡佚古代小說。之後寫文言小說《懷舊》,顯示了他的諷刺才能。1912年到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部員,到北京後,任社會教育司第一科長,後升僉事。1917年因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憤而辭職,在苦悶中進行新的探索。1918年1月參加改組後的《新青年》編委會。5月發表第一篇劃時代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這篇小說極其深刻地揭露了中國社會是人吃人的歷史的本質,這是新文化陣營向封建社會、孔孟之道投下的第一封宣戰書,是「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第一聲號角,是中國新文學的第一篇巨作。以後他的創作「便一發而不可收」,先後寫了包括中國新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作《阿Q正傳》在內的十四篇小說,1923年集為《吶喊》出版,為中國現代文學和革命現實主義奠定了基礎。《吶喊》反映了辛亥革命至「五四」前後中國社會的廣闊畫面,刻畫了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重壓下逐漸破產的古老農村和市鎮的不同階級的人物的心理面貌,創作了不朽的農民典型,也塑造了沒有出路的知識分子和城市貧民的形象,是「五四」時代徹底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精神的集中表現。
1920年後,他一面創作,一面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教書和研究古典文學,編定了《中國小說史略》、《嵇康集》、《小說舊文抄》、《唐宋傳奇集》等。「五四」運動落潮期,他苦悶旁彷徨,但他仍以堅韌的戰斗精神堅持對「學衡」派、「甲寅」派、「現代評論」派的斗爭。1925年後支持與領導語絲社、未名社、莽原社,出版《語絲》、《未名》,主編《莽原》,編輯《未名叢刊》、《烏合叢書》和《未名新集》,排擊各種反動思想。同時,積極指導和鼓勵青年與反動統治作斗爭,成為青年的領袖。因支持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的斗爭,成為青年的領袖。因支持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的斗爭,曾被章士釗革職。這時期的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彷徨》、散文詩集《野草》和大量雜文。
1926年8月,因受封建軍閥、政客的壓迫而赴廈門大學任文科教授。寫了《漢文學史綱要》和優秀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五篇,散文筆調優美,感情沉鬱,記述了他的片斷經歷,從側面勾劃了中國社會。1927年1月前往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兼文學系主任。
1927年底到上海,開始了一生最光輝的戰斗歷程。血的教訓,生活經驗,使他逐步從「新的必勝於舊的」,「青年必勝於老年」的進化論走到階級論。他參加了「左聯」的領導工作,在艱苦的環境中,領導左翼文藝隊伍反擊國民黨反動派的文化「圍剿」,成為左翼文藝運動的主將。同時,他還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和反常反戰同盟,積極投入反法西斯暴政的各種社會活動和革命文藝運動。「左聯」成立後,魯迅還同「民族主義」文學、「自由人」、「第三種人」及「論語」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他的戰斗有力地推動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配合了中國革命。這時期有雜文集《熱風》、《墳》、《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和《花邊文學》等,內容涉及到社會各方面,形式多姿多彩,表現了愛憎分明的立場和感情。1934年後,以古代歷史和神話為題材,密切配合當時的斗爭,借古喻今,寫了五篇小說,連同以前的幾篇集為《故事新篇》。1935年紅軍北上抗日勝利到達陝北,他和茅盾聯名給黨中央、毛澤東和朱德發了賀電:「在你們身上,寄託著人類和中國的將來」,寫下了「竦聽荒雞偏闃寂,起著星斗正闌干」的詩句。這時期的雜文收在《三閑集》、《二心集》、《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和《且介亭雜文末編》等集子里。魯迅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雜文的創作上,著有雜文近七百篇,一百三十多萬字。他的雜文是詩與政論、古代散文的優秀傳統與時代精神的結合,是與敵人進行斗爭的匕首和投槍,是高度的思想性與完美的藝術性相結合的典範。1936年10月19日,這位偉大的文化巨人因積勞成疾,在上海與世長辭。《魯迅全集》二十卷,近一千萬字,收錄了他的全部作品。他的作品充實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語等五十多種文字,在許多國家都有廣大的讀者,魯迅是世界文壇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二、作品提要
辛亥革命的失敗給魯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促使他對中國國民性問題進行更深入細致的思考。他深感中國社會思想的陳腐性和落後性,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爆發給他帶來了希望曙光。魯迅受到新一代知識分子自覺反叛封建傳統的鼓舞,1918年,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以暴露中國封建制度的弊病,從此進入了思想和創作的豐收期,陸續發表了《孔乙己》等多篇小說。1923年,魯迅將1918年至1922年創作的15篇短篇小說輯為《吶喊》,其中《不周山》一篇後被收到《故事新編》中。
《狂人日記》是《吶喊》的那一篇,小說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了一個「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總覺得人們想害他,想吃掉他。醫生給他看病,讓他「靜養」,他便認為是讓他養肥可以多吃肉。他記得大哥曾對他講過「易子而食」、「寢皮食肉」之事,然後想起「妹子」死時,大哥勸母親不要哭,便認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認為是是「瘋子」,當他完全失望於改造周圍環境時,他也「痊癒」了,去某地當候補官了。小說中的「狂人」實際上是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周圍都是被封建禮教侵蝕了靈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則是封建傳統吃人的慣例。
《明天》中單四嫂子三歲的兒子寶兒得了病,單四嫂子為他四處求醫,盼望著「明天」寶兒的病就能好,但是「明天」到來了,病魔無情地奪去了寶兒的生命。明天是什麼?是希望還是絕望,單四嫂子不得而知,但失去寶兒後的孤獨與痛苦卻是真實的。
《頭發的故事》講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辮子後的一系列遭遇。N先生是一個有覺悟、有理想的人,因為覺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辮子,卻遭到了周圍人的蔑視和厭惡,因此他深感中國的守舊和頑固——「造物的皮鞭沒有到中國的脊樑上時,中國便永遠是這一樣的中國,決不肯自己改變一支毫毛!」
《風波》的主人公七斤住在農村,靠撐船度日,經常來回於魯鎮與城裡之間,因此知道這些時事。七斤在辛亥革命時剪了辮子,然而「皇帝坐龍庭」(即復辟)了又要辮子了。趙七爺先前盤著的頭發也放下了,他還特意到七斤家嚴厲地責問:「七斤的辮子呢?」七斤嫂也沒好聲氣地罵他。一時七斤家聚集了許多看客。但過了十幾日,皇帝沒坐龍庭,七斤相安無事,趙七爺的辮子又盤在頂上了。一場關於辮子的風波就這樣過去了,七斤重新獲得了村裡的尊敬,村子裡的景象也依然如故,人們在少有變化中過著與上輩人一樣的生活。
《阿Q正傳》是《吶喊》中的名篇。阿Q,姓名籍貫不詳,以做短工度日。阿Q自尊又自卑,對受居民尊敬的趙太爺和錢太爺獨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闊」,就是想「兒子會闊多了」,他總能在精神上獲勝。被王胡揍了一頓,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著「兒子打老子」便忘卻了,調戲守小尼姑更覺晦氣全消。但這卻勾起了他的慾望,盡管嚴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壓不住自然的本能,就對吳媽叫著「我和你困覺」,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頓,阿Q的愛情夢被打破,隨即生計又成問題,於是打定進城。回來曾獲得村裡人一時的敬畏,但人們探聽底細後又對他「敬而遠之」。得知革命黨進村,本是「深惡痛絕」,但一看舉人和村裡人都怕他們,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一直沒弄懂革命,直到被抓、被殺。臨死前的遺憾是畫押的圈不圓。小說深刻地表現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國國民的劣根性,阿Q則是這種國民性弱點的集中體現。「精神勝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徵。
《孔乙己》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後第二篇抨擊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說,講述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的悲劇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舉制度毒害下,除了滿口「之乎者也」之外,一無所能,窮途潦倒,成了人們取笑的資料。為生活所迫,他偶爾做些小偷小竊的事,終於被打斷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說通過對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動描寫,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鞭撻了封建教育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小說用輕松風趣的語調,講述沉重而辛酸的故事,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新文學中難得的精品。
《葯》表現了現代史上重大而發人深思的主題。作品描述華老栓用被統治者殺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鮮血蘸成「人血饅頭」為兒子治病的故事。一個革命者為民眾的解放而慷慨犧牲,他的鮮血卻被民眾當作治病的靈葯,這種強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舊民主革命與民眾的嚴重隔膜,揭露了長期的封建統治給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作者贊揚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氣節,痛惜民眾的落後和無知。
除上述作品外,《吶喊》中的短篇小說還有《一件小事》、《故鄉》、《端午節》、《白光》、《兔和貓》、《鴨的喜劇》、《社戲》。其中《端午節》塑造了一個懦弱、自私、一味逃避現實的知識分子形象——方玄綽;《白光》講述了落第知識分子陳士成聽信祖宗傳言,在院子里挖銀子未果,終於墜湖而死的故事;在《兔和貓》中,作者從兔子遭受黑貓「毒手」這件事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生命在現實生活上的無足輕重;《鴨的喜劇》記述了俄國盲詩人愛羅先珂為排遣寂寞養鴨子的故事。
三、思想內容
魯迅將小說集命名為《吶喊》,是有其寓意的。他本書《自序》中說:「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
這里所說的「自己的寂寞的悲哀」指的是什麼?我們知道,《吶喊》的第一篇《狂人日記》發表於1918年,此時魯迅已是38歲。在過去的38年中,他經歷了童年時期的家庭劇變,祖父被捕,父親病故,因而飽嘗了人間冷暖,深味了世態炎涼;又經歷了青年時期富國強兵夢、醫人濟世夢和維新夢的破滅,這里包括了對江南水師學堂和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路學堂的大失望,以及在日本仙台醫學專門學校所受的強烈刺激;人到中年又親歷了換湯不換葯的辛亥革命和接踵而來的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這種種,大概就足以使他深感舊的黑暗勢力的強大、廣大國民的愚弱和少數覺醒者形單影只的痛苦。他在《自序》中概嘆:「獨有叫喊於生人中,而生人並無反映,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於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這是可以和他早期詩作《自題小像》「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 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相互參照的。這正是《吶喊》的寫作動因,也是《吶喊》成為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的基礎。
在《吶喊》中,到處可見的是封建秩序、封建禮教、封建迷信在「吃人」。孔乙己、華老栓一家、單四嫂子母子、七斤夫婦、閏土、阿Q……陸續被「吃」,從精神的扭曲一直到肉體的死亡。換言之,揭露「吃人」現象、抨擊「吃人」思想,乃是《吶喊》以及同時期所寫雜文中最突出的共同主題。《狂人日記》便以象徵手法明確無誤地昭示了當時魯迅引為自豪的驚人發現:「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
舊中國災難深重,一般老百姓致死之道多矣。《故鄉》中介紹閏土時曾提到:「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這七者無一不可「食人」。但這七者即使在《故鄉》中也只是一筆帶過,魯迅致大力於揭露和批判者卻是封建思想對人們的腐蝕,《吶喊》其他各篇也大體如此。這大概只能從魯迅當時認為「軟刀子」之為害遠甚於「硬刀子」這一看法來作解釋了。魯迅終其一生關注著「國民性」的改變問題,而「國民性」中存在的某些嚴重缺陷和弱點,魯迅在相當長盡管魯迅當時尚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但已能辯證地、從階級論的觀點看問題。他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認為,封建思想、封建道德、封建迷信等等,不但為「上等人」所堅持、所宣揚,亦且深植於「下等人」心中,從而導致了廣大群眾思想的落後、精神的愚昧、個性的泯滅。魯迅深感這種種缺陷、弱點在「下等人」身上普遍存在的嚴重性,他大概認為,下等人深受「舊的成法」的束縛、毒害而不自覺,其嚴重性遠過於上等人的堅持、維護「舊的成法,這個問題如不解決,則一切改革都只能是換湯不換葯。三十年代初魯迅答復斯諾提問:「中國阿Q仍同以前一樣多嗎?」說是「更糟了,現在是阿Q們管理著這個國家了。」參看《阿Q正傳》中關於阿Q「革命」理想的描寫,魯迅此言不謬。
魯迅是要用文藝來改變人的精神的,他就不能無視國民性問題;魯迅是要寫出他眼中的人生的,未庄、魯鎮社會便是他眼中人生的縮影;魯迅是要寫出現在國人的靈魂的,阿Q諸人便是這靈魂的載體;魯迅是要用創作去揭出痛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的,在當時的魯迅看來,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鐵屋子中,許多昏睡的人們都要悶死而不感到就死的悲哀,這正是他當時要揭出的最大痛苦,並認為是最須引起人們療效的注意的。
然而,國民性的改變豈是易事,沉渣的泛起卻決不困難,因此《吶喊》諸篇中幾乎都飽含著濃重的悲劇意蘊。《社戲》中的農民孩子雙喜、阿發等的確帶來一些鮮活的氣息,但少年閏土正是如此,長大後不仍然會成為一個又一個的木偶人么。甚至在《兔和貓》、《鴨的喜劇》中我們也可看到兔子的悲劇,蝌蚪的悲劇。即使魯迅尊重「主將」不喜歡消極的態度,在夏瑜墳上平添花環,也不敘單四嫂子終於沒有夢見兒子,甚至在《故鄉》的結尾充滿感情地寄希望於未來,但貫串《吶喊》各篇的悲劇氣息終究難以沖淡和抵消。
在反封建思想中,魯迅冷峻地看到封建思想觀念主要是依靠精神方面的力量,依靠多數的感情的涼薄。在《孔乙己》里,讓人感到寒冷的主要不是丁舉人對孔乙己的毆打,而是咸亨酒店一應人眾對孔乙己的冷漠與無情;在《葯》時,透著冷氣的也主要不是夏瑜被處死,而是社會群眾對夏瑜死的茫然冷漠的態度。在這里沒有擺開堂堂之陣、正正之旗,多的是閑淡中的格擊,語言里的流彈,笑臉下的攻訐,一切都在封建禮教制度認可的范圍里進行。孔乙己偷了書被吊打,他們笑著來問一問;N先生剪辮子,他們跟在後面喊幾聲「假洋鬼子」;一男一女在一起說話,阿Q投過去一塊石子;華老栓茶客對夏瑜的笑談……這一切都不足以造成肉體的殘害,都能使人感到精神的震悚。這里的冷是內在的。一句話,冷峻是魯迅小說現實主義真實性的具體表現特徵,是真實地反映中國封建傳統思想和傳統道德吃人本質的需要。
總之,《吶喊》是我國現代文學中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
四、藝術特色
《吶喊》的藝術特色,首先表現在獨特的視角與獨特的小說模式上。
魯迅在觀察與表現他的小說主人公時,有著自己的獨特的視角:如他的自述中所說,他始終關注著「病態社會」里人(知識者與農民)的精神「病苦」。因此,在《葯》里,他僅用一床「滿幅補釘的夾被」暗示了華老栓一家生活的拮據,正面展開描寫的是他們一家的精神愚昧;在《故鄉》里,最震動人心的不是閏土的貧困,而是他一聲「老爺」所顯示的心靈的麻木;《明天》里,單四嫂子的不幸不僅在寡婦喪子,更大痛苦是她的孤獨與空虛。魯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瞞和騙」,逼迫讀者與他小說的人物,連同作家自己,正視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靈魂的攪動中發生精神的變化。這樣,他的小說實質上就是對現代中國人(首先是農民與知識者)的靈魂的偉大拷問,魯迅稱之為「在高的意義上的寫實主義」,其實是最深刻地顯示了他自己小說的現代性的。
從敘事視角來看,魯迅多用「我」作為敘事角度,顯示了高超的組材藝術。例如:《社戲》中的「我」,是一個「大市鎮里出來的讀過書的」純朴活潑的孩子形象。他不願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極其反感封建教育內容;他熱愛農村生活,將「平橋村」稱為「樂土」,在同夥伴們掘蚯蚓釣蝦、放牛、看戲等活動中獲得了美的感受。《孔乙己》中的「我」,是一個老實而染上世人的「冷漠麻木」的小伙計形象。他「十二歲起」就給掌櫃幫工,由於為人「太傻」,干不出令掌櫃滿意的事,所以「掌櫃是一副凶臉孔」。但他卻染上了世人的「冷漠麻木」,孔乙己教他識字,他先是鄙夷,再是不屑一顧;對孔乙己用手走路的慘象,他無動於衷、漠然待之;對孔乙己的生死,更是漠不關心。《一件小事》和《故鄉》中的「我」又成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知識分子形象。
在敘事模式上,《吶喊》與《彷徨》演化出「看/被看」「離去——歸來——再離去」兩大小說情節、結構模式。以《在酒樓上》為例,「我」在強大的封建傳統壓力下,像一隻繩子飛了一小圈子,又回來停在原地點,在頹唐消沉中消磨著生命,正合「離去——歸來——再離去」的模式。「我」有一段自由,特別引人注目:「北方固不是我的舊鄉,但南來又只能算一個客子,無論那邊的干雪怎樣紛飛,這里的柔雪又怎樣的依戀,於我都沒有什麼關系了。」這里所表現的是一種更深沉的無家可歸的懸浮感,無可附著的漂泊感。它既表明了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與「鄉土中國」「在」而「不屬於」的關系,更揭示了人在「飛向遠方、高空」與「落腳於大地」之間選擇的困惑,以及與之相聯系的「沖決與回歸」、「躁動與安寧」、「劇變與穩定」、「創新與守舊」……兩極間搖擺的生存困境。在這背後,隱蔽著魯迅內心的絕望與蒼涼。
《吶喊》的藝術特色,還表現在魯迅小說「格式的特別」。魯迅是創造新形式的先鋒。
20年代沈雁冰(茅盾)對魯迅小說有一個重要的評價:「在中國新文壇上,魯迅常常是創造『新形式』的先鋒;《吶喊》里的十多篇小說幾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這些新形式又莫不給青年作者以極大的影響,必然有多數人跟上去試驗。」今天人們也同樣關注與強調魯迅小說的實驗性。魯迅確實是完全自覺地借鑒西方小說形式,通過自己的轉化、發揮,以及個人的獨立創造,以建立起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他的《狂人日記》之所以被稱為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打破了中國傳統小說注重有關有尾、環環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開情節的結構方式,而以13則「語頗錯雜無倫次」,「間亦略具聯絡者」的不標年月的日記,按照狂人心理活動的流動來組織小說。在藝術表現上,作家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場去描述主人公的心理狀態,而是通過主人公的自由聯想、夢幻,直接剖露他的心理;也不像傳統小說那樣,作者的敘述(介紹人物、鋪陳情節、描寫環境等)和作者對人物的心理描寫之間界限分明,而是使作品中所有敘述描寫都帶有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都滲透於主人公的意識活動之中。而《狂人日記》尤其富有創造性的嘗試,小說「日記本文」採用了白話文體,卻又精心設計了一個文言體的「小序」,從而形成了兩個對立的敘述者(「我」與「余」),兩重敘述,兩重視點。白話語言載體里表現的是一個「狂人(非正常)的世界」,主人公卻表現出瘋狂中的清醒,處處顯示了對舊有秩序的反抗;文言載體卻表現了一個「正常人的世界」,主人公最後,成為候補(官員)。這樣,小說文本就具有了一種分裂性,對立的因素相互嘲弄與顛覆、消解,形成反諷的結構。
魯迅是一位語言大師,他追求含蓄、簡約、凝練的語言風格。他這樣概括自己的經驗:「我力避行文的嘮叨,只要能夠將意思傳給別人,就寧肯什麼陪襯也沒有。」「要極省儉的畫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人們經常提及的是《故鄉》中那幅「神奇的圖畫」;「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彷彿繪畫中用疏體筆法塗抹大色塊,色彩單純而濃重,同樣取得強烈的效果。像《葯》中對康大叔的動作描寫、結尾的景物描寫,《阿Q正傳》中阿Q的心理活動描寫等等,都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有的作品用抒情的筆調,如《故鄉》、《社戲》、《風波》等,使作品具有濃郁的詩情畫意。有的作品用冷峻的筆調,如《狂人日記》、《葯》等,使作品表達的思想更有沖擊性。有的作品用詼諧風趣的筆調,如《孔乙己》、《阿Q正傳》用喜劇的色彩表達悲劇內容,使作品具有耐人尋味的特質。有的作品集揶揄諷刺於一體,如《端午節》、《白光》,增強了作品的批判效果。魯迅小說的語言藝術,給讀者多方面的藝術享受,令人常讀常新。

❾ 吶喊 彷徨推薦理由

《吶喊》和《彷徨》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和成熟的標志,其中共有25篇作
品,其內容和形式呈現現代化特徵,開辟了中國小說發展的一個新的時代。

選材的現實性加強,符合「五四」文學革命所倡導的現實主義的時代要求。魯迅先生以獨特的視角去
觀察他們,通過敏銳的感知生活的洞察力,從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震撼人心的東
西。
魯迅作品裡的農民形象,應該說很好的反映了現實,他們生活上受到地主豪強
的壓迫,封建社會禮教觀念麻木了他們的精神世界,但同時魯迅在一些作品中也刻
畫出農民身上的美德,如勤勞,善良,如《社戲》中的六一公公,《祝福》中的
祥林嫂。但是不可否認,魯迅在塑造他作品中的農民時,著重是展現他們與社會的
矛盾,揭示他們自身的弱點,也就是說魯迅基本上是以悲劇來寫農民,像《社戲》
中那種愜意,閑適的生活在魯迅的小說中畢竟是不多見的。魯迅創造這些農民形象
表達了他自己對農民生活困苦,精神愚昧的同情,同時也寄予了他希望農民們覺醒
起來,反抗封建禮教,克服精神痼疾,為主宰自己的命運而抗爭。

❿ 《吶喊》推薦理由(最好自己想的100字左右)

作者從學洋務、學醫、走科學救國之路,到推崇文藝,把文藝做為改變國民精神的武器,表現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和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歷程。本篇對於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說的內涵,及意蘊均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在寫作上,本篇自序文筆清新老到,周密流暢,震人心魄又引人入勝,讀之使人慾罷不能。其語言風格充溢著魯迅獨特的個性,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

閱讀全文

與小說吶喊推薦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古代言情小說兄弟爭權 瀏覽:271
古代穿越小說王爺王妃 瀏覽:648
霈霈小說好看嗎 瀏覽:252
欲愛無邊小說閱讀 瀏覽:731
男主姓燕重生的玄幻小說 瀏覽:772
十部重生校園精典小說 瀏覽:225
校園小說男主和他室友 瀏覽:608
現代重生小說方唯依 瀏覽:502
一本小說有一章名字是關於婚前財產 瀏覽:498
主角智慧武俠小說 瀏覽:882
哪部小說女主角叫男的為夜夜 瀏覽:233
爽點合理的穿越小說 瀏覽:300
末世穿越之異能系統類小說排行榜 瀏覽:695
一部玄幻小說男主被雷劈中左眼 瀏覽:339
最熱穿越小說txt 瀏覽:264
田園福妃童謠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瀏覽:708
昭華劫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瀏覽:577
主角非常nb的網游小說 瀏覽:826
美女和租小說閱讀網 瀏覽:357
容景是哪部小說主角 瀏覽: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