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瘋狂的羅蘭》(瘋狂的奧蘭多)的pdf格式或txt格式的全文下載
多學習吧,小說少看點。
知識改變命運,小說改變不了命運!除非是寫小說。
Ⅱ 羅蘭的《瘋狂的奧蘭多》
敘事詩《瘋狂的奧蘭多》為義大利詩人盧多維科·阿里奧斯托Ludovico Ariosto(1474~1533)所作,又作《瘋狂的羅蘭》,是一部模仿中世紀傳奇的作品,一部具有史詩格局的傳奇。承接博亞爾多的長詩《熱戀的羅蘭》而來。故事以查理大帝與撒拉遜人的戰爭為背景,寫查理大帝的騎士羅蘭對卡泰伊公主安傑麗嘉的愛情和魯傑羅與勃拉達曼蒂的戀愛
Ⅲ 伍爾芙的《奧蘭多》 講的是什麼.
鏈接:
Ⅳ 為什麼奧蘭多被成為世界上最動人的情書
《奧蘭多》世上最動人的情書
弗吉尼亞·伍爾芙,因為親密的女朋友離家出走而備感思念,為了表達思念之情,伍爾芙便以她為原型,創作了被稱為「世界上最長,最動人的情書」的傳奇小說《奧蘭多》。
奧蘭多是伊麗莎白一世時的貴族美少年,做過女王的侍衛。與一位俄國公主失敗的戀愛使他大受打擊,於是躲到文字的世界中去尋求解脫,遭到一位他所資助的詩人的戲弄,又被兔子模樣的公爵夫人糾纏,為擺脫種種煩擾,他請命出使東方,在此期間,昏睡七天七夜,醒來後變為女人。之後永葆青春地活過十九世紀,找到了丈夫,並以「橡樹」一詩一舉成名。其傳奇身世和詩作為二十世紀的傳記作家們紛紛追逐。
由此改編而成的影片《奧蘭多》由薩莉·波特,一位堅持用女性主義觀點拍攝電影的女導演執導,薩莉·波特也因此成為了當代英國影壇的中堅人物之一。薩莉出生於1949年,十幾歲時就開始拍電影,同時開始學習跳舞。這種雙重的道路一直延續到她拍《探戈課》的時候,在該影片中,她第一次在自己的電影中扮演角色。薩莉同時還是一名舞台導演,她的作品既有挑戰性,也有娛樂性。她還是一個詩人和歌手,在臨時的音樂樂隊演奏,她還和大衛·蒙申合作一起為《奧蘭多》中的音樂譜曲,同時《奧蘭多》也是為薩莉·波特贏得聲譽最多的一部電影。
—摘自弗吉尼亞·吳爾芙《奧蘭多》
當我們說到永生這個詞,應該意識到我們正試圖挑戰自然的法則、生命的規律以及造物主既定的生命程序;也應該意識到我們正在重復人類自理解死亡以來孜孜以求的一個夢想:拒絕死亡。無數神話、傳說、童話、甚至吸血鬼故事裡都藏有永生的夢想。
英國才女(導演、舞蹈、作曲皆通)薩莉波特於1992年執導的電影《奧蘭多》亦試圖從某個角度詮釋對這一神秘主題的理解,這理解來自於弗吉尼亞沃爾夫,也部分來自於薩莉。
《奧蘭多》改編自沃爾夫1928年的同名小說,描述莎士比亞時代的英國貴族奧蘭多獲得永生,歷數百年時光而青春不老的傳奇故事。薩莉充滿靈性的電影語言、主角蒂爾達斯溫頓的精彩演繹使影片大放異彩。蒂爾達略顯「中性」的容貌更有助於她將奧蘭多這一戲劇性人物表現得出神入化(相較而言,她在丹民包依爾的《海灘》的出演卻黯然失色)。
我對多幕劇懷有特殊的愛好,如《山雨欲來》、《低級小說》等。《奧蘭多》全片分為「死亡」、「愛情」、「詩情」。「政治」、「社交」、「性」、「新生」等七幕/片斷,精煉細膩地刻畫了奧蘭多在「永生」中不斷流動變幻的生命體驗:
一. 死亡
垂垂老矣的伊麗莎白一世驚異於奧蘭多的青春俊美,特賜豪宅一座,然而有一個古
怪的條件:
「勿褪色,勿憔悴,勿衰老」,這不禁令人想起希臘神話中女仙西比爾的故事 。
奧蘭多並不理解,充滿迷惘地接受了,永生從此開始。不久女皇、父親相繼辭世。奧
蘭多第一次體會到了死亡的意義。
二、愛情
奧蘭多為俄國駐英大使女兒薩莎的美貌所迷,全然不顧世俗非議,瘋狂
地墮入愛河。薩莎不過是逢場作戲,不能理解奧蘭多的情懷,這次愛情以悲劇收場。
奧蘭多大受刺激後,昏睡七天。醒來後說了一句話:
「關於女性,可以用三個詞形容,但我不屑名之」。
三、詩情
藝術是情慾的升華。
弗洛伊德的話同樣適用於奧蘭多。失戀之後奧蘭多沉迷於詩歌,找了一個落魄詩人來
指導,發給津貼。不過這個自命不凡的窮酸卻背地裡無情嘲笑奧蘭多對詩藝的追求。
奧蘭多的熱情再次遭受沉重打擊,百無聊賴。
四、政治
奧蘭多奉命出使中亞某國,與國王結為知交。
五、社交
名媛奧蘭多出入英國社交圈。
沙龍清談,斯威夫特、蒲柏等文人騷客冷嘲熱諷,妄言女人永無緣於知識的大門,只
能服侍依附於父親或丈夫,象奧蘭多這樣獨身無依的女人必然身陷迷津。
公爵哈瑞向奧蘭多求婚,奧蘭多自尊受到傷害,斷然拒絕。
奧蘭多長期面臨的身份喪失感,孤獨。寂寞達到極點。
這里有本片極經典的片斷:奧蘭多在植物迷宮里來回奔跑,時光在此流
逝,當奧蘭多走出迷宮時,一百年已經過去了。她撲向大地,呼喊著:
「自然啊,我願成為你的新娘,娶我吧!」
六、性
愛情說來就來,奧蘭多一抬頭就看到了從馬上摔下的阿曼修。
阿曼修代表著自由、平等、博愛、浪漫、冒險的十九世紀精神。
他們就男性和女性發表了各自很有意思的看法。
奧蘭多體驗到了愛的快樂,同時觀念上也被一點點感化。阿曼修最終奔向遠方,為自
由而戰去了。
奧蘭多則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東躲西藏。
七.新生
奧蘭多生了一個孩子,成為母親,開著摩托在現代社會高樓林立的大街上逍遙快樂地
四處兜風。
奧蘭多把自己的經歷寫了一本書,可惜出版社有眼無珠。
奧蘭多坐在大樹下,看著在麥田中嬉戲的女兒,臉上現出自在平靜滿足的幸福表情。
樹上有一個天使在歌唱。
博爾赫斯寫過《永生》,西蒙波伏娃寫過《人都是要死的》,將《奧蘭多》與這兩篇小說對照,是非常有意思的。《永生》是徹頭徹尾的博式小說,沒有任何形式的改編;《人都是要死的》,也改成了電影,只不過我只看過小說沒看過電影;而《奧蘭多》則相反,我只看到電影而未曾閱讀原小說。
在博爾赫斯那裡,羅馬軍團的百夫長盧爾福歷盡千辛苦找到了不死者的城市,飲到永生之水,並與寫作了《伊利亞特》的荷馬相遇。然而永生使盧爾福厭倦,他飄泊世界,千辛萬苦尋找另一條河水以解除永生的魔力。他找到了,終於可以死去。
在波伏娃那裡,義大利貴族福斯卡享有永生,體驗到權力與征服,卻找不到真正願意愛他的人--因為只有他不會死,無法死去,無法享有愛情,友情,親情,他的存在只是一種永遠孤獨的流浪。永生只是一種無法卸去的痛苦。
在《奧蘭多》,奧蘭多見證了死亡。經歷了愛情、詩歌、政治、社交、性,曾經是男子,卻變成女人。曾經孓然無依,卻終成母親。曾經為情所苦,為寂寞所包圍,為心靈的痛苦所折磨,卻最終大徹大悟,領會到精神自在、心靈寧靜之真諦。她不再有盧爾福的厭倦,不再有福斯卡的痛苦,她不再追求,亦不放棄,不提問,亦不回答,不逃避,亦不停止。
薩莉的一貫表現以及《奧蘭多》的情節,使本片從表面上看起來很象是一部女性主義的電影,然而仔細玩味卻是另外一個主題:這正是影片末尾時在樹枝上出現的天使所唱:「我來了,來了,心中充滿喜悅。你我合二為一永不分離。我在塵世,我在蒼穹。我正在綻放,我正在凋零。」也許薩莉想說的是男性與女性本出自一體,兩性的協調、理解、融合方是到達圓滿境界的不二法門。如果能達成這種圓滿自在,永生與一生又有何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