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安電影卧虎藏龍的原著小說,哪個閱讀軟體有的看
古龍迷路過~搜溫瑞安的小說。個人感覺溫瑞安文筆不好,但是擅長說故事。李安拍的和原著改動很大~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2. 鶴鐵五部曲的《卧虎藏龍》
這五部作品構成了所謂「鶴-鐵系列」,其中人物最多,情節最復雜,展示社會風貌最為廣闊生動的,當屬《卧虎藏龍》。
《卧虎藏龍》1941年開始在《青島新民報》連載,連載時名為《卧虎藏龍傳》,題中暗嵌主人公羅小虎和玉嬌龍之名,並喻示了他們的命運。玉嬌龍身為九門提督之女,雖愛羅小虎,但為維護父兄官譽卻不得不嫁丑翰林魯君佩;玉、魯大喜之日羅小虎鬧婚,玉嬌龍出走,倚仗盜來的青冥劍之利橫行江湖;又因盜「九華秘籍」而受制於女賊耿六娘,為此遭李慕白、俞秀蓮等「俠義道」圍攻;後來得知母死家敗,借機巧施跳崖之計,遁跡後與羅小虎相見,但又礙於封建門第觀念,認為侯門之女終究不能委身盜匪,遂於一夜溫存之後,仍然孤劍單騎,遠走大漠。
小說刻畫玉嬌龍這一人物極為成功。她是刁蠻任性、為所欲為的侯門之女,又是敢愛敢恨、豪情萬丈的江湖女俠。她既具爭強好勝的叛逆性格,不服輸不信邪,所以敢於盜劍,敢於向俞秀蓮挑戰;卻又沖不破傳統名教觀念的束縛,不敢「敗壞門風」,只能懷著一顆破碎之心黯然離開。她那官家大小姐的身份恰是她心頭無形的桎梏。台灣學者葉洪生先生認為,「作者悲憫地將玉嬌龍這種對封建門第觀念視同『原罪』,並予以無情地揭露、鞭撻,正要世人認清其禍害本質所在。」而其震撼人心的力量,正是借玉嬌龍的悲劇性格和悲劇命運方得以顯示。在揭示人物內心上,作者甚得力於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學說,運用較為成功。
《卧虎藏龍》中另一個成功的人物是鐵小貝勒府的教拳師傅,綽號「一朵蓮花」的劉泰保。他不僅是書中起貫穿作用的線索人物,而且是一位被塑造得最為血肉豐滿、最具「渾圓」特徵的角色。書中的劉泰保生性嗜賭好吹牛,喜歡管閑事、打不平;又愛慕虛榮,想入非非,常自以為是。他是北京市井中的混混頭兒,故有幾分「青皮」習氣,但遇事卻能「咬住不放」,用徐斯年先生的話說,是能夠「用咬住不放的『青皮』精神來伸張正義」,屢敗屢戰,永不氣餒,既可憎可笑,又可愛可敬。由於熟悉北平下層社會生活及這一階層各種人物的生動個性、語言心態,王度廬寫起劉泰保這樣的市井人物顯得得心應手,格外入神。據說李安的電影里,最初劉泰保的戲要比現在看到的重,可惜的是,為了突出女主角,很多都被剪掉了。
王度廬不擅長寫武打,他小說里最絕頂的武技無非「點穴」,春雪瓶的連珠袖箭即可射得眾多高手望風披靡。對他作品以情取勝的特點,葉洪生是這樣評價的,「說來也怪!王氏書中沒有奇幻情節,沒有神功秘技,甚至連江湖幫派、武林高手都沒有——簡直不像是一般所熟悉的武俠小說!乍看之下,王派『江湖』平平無奇,『武藝』十分笨拙!其塑造的英雄兒女常唉聲嘆氣,又心有千千結!似乎沒一個叱吒風雲的好漢,只有『舉杯澆愁愁更愁』……但細加品味,掩卷深思,他們的身影卻都活生生、血淋淋地直逼眼前!泣訴江湖兒女生命的悲情、現實的無奈;令人感同身受,低徊不已。」
王度廬的語言樸拙,雖然有時失之粗糙,但並非缺乏功力。深厚的傳統底子加上新文學的滋養,使他的小說妙筆時出,常得意境之美。作為北京長大的旗人,王度廬行文幽默,有一種自然流露的京味兒,他的作品應當算作京味兒文學和旗人文學的一部分。
客觀地講,聶雲嵐的改寫使玉嬌龍的故事廣為人知,但引起的混淆,卻足以令原書及其作者遭到掩蓋。不光普通讀者不知有《卧虎藏龍》和王度廬,文學研究的專業人士也鬧出過把《玉嬌龍》當原著的笑話。今年的電影出來之後,很多人都以為是從《玉嬌龍》改編的,以至有的文章竟發出了「《玉嬌龍》被大材小用」的感慨。
長久以來,雖然普通讀者對王度廬和他的作品知之甚少,但很多研究者卻給予了相當的關注,如徐斯年、葉洪生諸位先生,就撰寫過不少介紹和評論文章。
在武俠小說家裡,新派大俠古龍曾給予相當高的評價:「到了我生命中某一個階段中,我忽然發現我最喜愛的武俠小說作家竟然是王度廬」。
在海外,美國的《僑報》90年代初就連載過王度廬的小說。然而,直到李安電影《卧虎藏龍》問世,才真正使王氏作品光芒再現。
李安五年前在台灣首次閱讀小說《卧虎藏龍》,之後便一直都想把它拍成電影。他在接受采訪時是這樣說的,「我最欣賞作者的傳統手法,對中國古典社會文化充滿懷舊味道,某種程度上,它十分寫實,沒有嘩眾取寵,沒有離經叛道,而且女角的設計尤其突出,還有一個悲劇結局,兩者都是武俠片絕無僅有的。」對於從小做著武俠夢,但又向來以文藝片見長的李安,文人氣息重、傳統意味濃的王度廬作品恰好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發揮空間。
電影《卧虎藏龍》的成功掀起了「王度廬熱」,群眾出版社向王家買下版權,出版《王度廬武俠言情小說集》(已出《卧虎藏龍》);日本的一家出版公司也前來聯系,要翻譯「鶴-鐵系列」。影視方面,李安表示要把「鶴-鐵系列」繼續拍下去,而中台合資拍攝的電視版《卧虎藏龍》也正在緊鑼密鼓的准備之中。新世紀帶來了新契機,王度廬和他的作品終於受到了公正的對待。
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登基那年(一九○九),北京「後門里」(「後門」是地安門的俗稱),一戶姓王的貧困旗人家庭添了個兒子。父親給他起名葆祥,字霄羽,他就是後來的王度廬。
也就是這一年,清廷廢除了八旗「俸祿」制。霄羽的父親在清宮一個管理車轎的機構當職員(這個機構當是內務府的「上駟院」),雖有部分薪金可領,但生計畢竟日蹙。一九一六年父親病故後,家境更趨拮據。所以,霄羽是以高等小學畢業的基礎,靠自學而成材的。
他的第一部武俠作品是一九三八年六月一日開始在《青島新民報》上連載的《河嶽游俠傳》(未曾單行),接著就是著名的「鶴——鐵五部」悲劇俠情小說:《舞鶴鳴鸞記》(即《鶴驚昆侖》、《寶劍金釵記》、《劍氣珠光錄》、《卧虎藏龍傳》和《鐵騎銀瓶傳》。一九四五年之前,他還在該報發表過另兩部武俠題材小說和《落絮飄香》等四部現代社會言情小說。從一九三九年四月開始,幾乎每天同時刊載一部武俠、一部社會言情作品,後者一律署名「霄羽」。也就是說,當時他是「左右開弓」、「一心二用」地寫成《卧虎藏龍傳》的。
「鶴——鐵五部」當時就很轟動,不僅淪陷區流傳甚廣,而且不脛而走,影響遠及大後方,以致在重慶出現過有人冒充「王度廬教授」、連日演說「九華奇人傳」的事件(原著里李慕白等的師承淵源在九華山)。可見,「文化管制」終究是限不住作者的。度廬先生在日寇的文網之下,照樣展示了中華文化的魅力,演繹出刻骨銘心的人生悲劇,給苦難中的讀者以精神的慰藉。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度廬先生又撰有《洛陽豪客》等十一部武俠作品和《粉墨嬋娟》等四部社會、言情題材作品。都未連載;而由勵力出版社直接印行。
一九四九年,先生夫婦先到大連工作,四年後調至東北實驗學校(今遼寧實驗中學)任教。當時,在「左」的文藝政策之下,武俠、言情小說都被打入冷宮,「王度廬」也就在文壇上「消失」了。「文革」中,先生被「送」到農村,一九七七年病逝於鐵嶺。
《卧虎藏龍》的情節直承《劍氣珠光》(其主人公楊豹是羅小虎的親兄弟),但就風格、氛圍、情感內涵而言,與之內在關系最密切,而且互相形成對比、構成「復調曲式」的,倒是《寶劍金釵》。這里顯示著作者寫作《卧虎藏龍》時,有著一種超越表層情節的深度宏觀構思,這種構思與人生觀念、情感流向、作品「格體」密切相關。
《寶劍金釵》寫李慕白和俞秀蓮的愛情悲劇。這是一個「倫理悲劇」:孟思昭的犧牲,不是為李、俞的結合掃清障礙,而是決定了伴隨他們的永遠只能是「柏拉圖式」精神戀愛。當「義」與「情」發生沖突時,他們寧願舍「情」取「義」。然而,作為人性的永恆內涵,「情」又是無法消滅的,所以他們永遠得不到快樂。
電影《卧虎藏龍》里李慕白、俞秀蓮的「戲分兒」很大,以致有人把玉嬌龍當成了「配角」。作為「改編」,這也許不算妙筆,但是改編者對《寶劍金釵》的理解是深刻的,而且大概相當偏愛。
美國有評論家說,電影《卧虎藏龍》中玉嬌龍對婚姻的反叛,「是奧斯汀式的故事結構」,而李慕白、俞秀蓮的愛情「卻受傳統的束縛」。他們所看出的,「正是小說《卧虎藏龍》和《寶劍金釵》在內涵上、觀念上、主題上的反差。反差之間又有內在聯系:李慕白、俞秀蓮的遺憾,在玉嬌龍那裡得到了「補償」。這樣,兩部作品也就構成了既對比、互補,又承接、發展的關系。
在風格上,小說《寶劍金釵》的精彩之處在於「武戲文唱」,其敘述方式比較傳統。《卧虎藏龍》的敘述行為則更加「現代」,作者常取多層次、多視點的非全知敘述角,充滿懸念和張力。書中對市井人物、市井生活的描繪,更加色彩斑斕、生氣勃勃,「京味兒」、「旗味兒」十分濃郁。原著中,劉泰保是一個寫得非常生動的「閭巷之俠」(這是度廬先生的長處),在電影里這個人物卻顯得「扁平」,這是可以理解的——改編必須「減頭緒」。
小說里,玉嬌龍雖因羅小虎的「盜賊」身份而終於離他而去,但她為了「愛」(也就是李慕白、俞秀蓮為「義」而壓抑的那個「情」)和自由,卻是不顧一切的:可以與貴族家庭永遠割斷聯系,可以與「白道」大俠們拚死奮戰。她的性格更為復雜、豐滿:亦「正」亦「邪」,亦「善」亦「毒」,既工於心計又不無天真,既決絕狠辣又時或優柔。最後她所不能戰勝的「敵人」,正是「自己」。這是一部深刻的「性格悲劇」。
李安對這個人物的把握是准確的,但是由於「戲分兒」有限,對其性格的刻畫就不能如原著那樣游刃有餘。電影結尾的跳崖,雖很浪漫,卻不如原著的厚實(小說里是宣稱,為盡孝道而捨身跳妙峰山還願,實乃又是切斷家庭羈絆的妙計)。
這些悲劇的總體風格趨於陰柔而較少陽剛,蒼涼、悲愴多於雄奇、壯烈。這是作者情感個性和審美個性的集中表現(王度廬先生特愛《納蘭詞》)。
作者早年失怙,他筆下的主人公也多是孤兒。孤獨、狷傲、寂寞、惆悵而時或優柔,是這些人物普遍的心態。這也是作者心態、性格的投射。
度廬先生武俠作品的特點是世俗化、平民化,「玄學化」與他基本搭不上邊。「青冥劍一出,天下武林將如何如何」之類的話,他的作品裡絕找不到。就此而言,電影未免把王度廬「金庸化」了。是「得」是「失」可以討論,因此而失卻了原著的一些「神髓」則是肯定的。
代精神和現實意義
玉嬌龍的反叛精神,其實質首先令人想到個性主義,這反映著作者對「五四」精神的認同。作者熟知佛洛伊德學說,所以,書中的沖突更是「生命意志」與現實生活「僵硬外殼」的沖突,而且這種「外殼」又內化為人物性格的一部分。這樣的悲劇觀念和悲劇構思是十分「現代」的。我曾引用佛洛伊德的話,證明度廬先生筆下的悲劇具有佛氏所謂「心理悲劇」的特徵,這對中國現代文學也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
「俠」企圖憑借「個人的獨立自足性」來伸張正義,這就註定了他們與生俱來的悲劇性。度廬先生致力於展現這種悲劇性,這就把中國武俠文學推進到了一個新的時代。
「五四」以來長期貶抑通俗文學,這是一種偏見。度廬先生的創作表明,立足於自己民族的小說傳統,積極吸取西方文學、「五四」新文學的營養,是中國通俗文學「通變」的正確而且必然的途徑;他的作品也表明了「俗」可以與「雅」融會到何種程度。
因此,以歷史的觀點考察,沒有王度廬這樣的作家,也就不會有金庸。
度廬先生及其作品由影響遍及全國,到「銷聲匿跡」,又到重被人們「發現」,並且經由李安「闡釋」而成為世界的藝術瑰寶,這本身就是一出悲喜劇——中國文化的悲喜劇。想想度廬先生和許多中國作家的遭際,我的「悲劇感」要大於「喜劇感」,這種悲劇感的色調亦非「壯美」而是「蒼涼」。但願中華民族文化的運行不再使人產生此種「悲劇感」,這也許是《卧虎藏龍》最大的「現實意義」。
3. 《卧虎藏龍》⒈主題思想 ⒉它的影片結構 ⒊這部電影的影調及色彩處理. 哪個懂的朋友能幫幫忙.謝謝了!
《卧虎藏龍》整個故事結構在道、愛和生命層次上的表達相當完整精彩。「虎」是講人的七情六慾、五毒五蘊,「龍」是講人的心靈;虎代表陰,龍代表陽;虎代表人的慾望,龍代表人的神識。之所以藏龍是因為人永遠看不到龍,看不到自己的真心。如何看見真我,體會道,是整部電影所要述說的。
卧虎藏龍里幾個主要角色,俞秀蓮、玉嬌龍、李慕白分別代表儒家、禪宗及道家。當中主要人物的關系——李慕白是武當派大師,俞秀蓮是李慕白師弟的妻子,玉嬌龍是李慕白仇家的徒弟。玉嬌龍的師父碧眼狐狸殺了李慕白的師父江南鶴。俞秀蓮的先生,也就是李慕白的師弟,很早就死了,也是被碧眼狐狸殺死的。碧眼狐狸用暗器,李慕白用劍,碧眼狐狸偷了李慕白師父的劍譜,她的徒弟玉嬌龍看得懂秘笈,偷練這劍譜,比師父練得好,但她不敢讓師父知道。
未了情緣
李慕白修道,不想成家,雖已修到很高的水平,但他還是有些未了緣。俞秀蓮有儒家四維八德以及宋明理學時期女子無才便是德、終身守節等精神。俞秀蓮喜歡李慕白,但先生死了,必需守節,不便主動開口,就一直等李慕白開口。李慕白雖然也喜歡俞秀蓮,但礙於名節,他是武當派大師,此事不便張揚,所以也等待適當時機。在沒什麼機會的情況下,兩人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彼此雖想念對方卻沒什麼大動作,頂多是碰一下手,兩人互相喜歡,可是就少了一些機緣來牽動,關系雖然不錯,卻進不到感性的愛和真愛的層次。李慕白、俞秀蓮在個性及待人處世上比較傳統和世故;玉嬌龍就完全相反,她代表一個綻放的新生命,是整部電影的真正主角,她將其他人的情和欲都牽動起來,也讓關系人的生命境界重新開拓,因而證悟原來之不足,在見人真心時卻看見自己的本來面目。於成人之美時卻成就了自己,渡人者最終得能已渡,法性自性任運自若,直是悲智雙運。
故事一開場,李慕白跟俞秀蓮見面,李慕白對俞秀蓮說,他入關打坐時看到一片光明,這是師父以前從沒提過的境界。俞秀蓮說:「你得道了」,李慕白說:「我不覺得我得道,因為沒有喜樂的感覺,只覺得一片寂靜,反而是一種悲哀的感覺」。李慕白原本在閉關,因心裡總覺得有些事沒做完,就提早出關。他掛念的,就是要將他所使用的劍-青冥劍交付給別人,也等於全盤洗手,退出江湖,一心放下,便能還我自由。青冥劍的英文是Green Destiny,有命運之不可預測、掌握不住命運的意思。青冥劍是李慕白成名的武器,李慕白始終都用這把劍,因此這把劍代表他的生命,也代表他的心。如今他要退休了,必須將劍交出去,如真能交出去,他就成道了。所以他提早出關,將劍交給一個守關的大將,也就是玉嬌龍的父親。當這把劍交出去沒多久就被玉嬌龍給偷了,玉嬌龍還拿劍來練武。玉嬌龍的師父碧眼狐狸知道李慕白要交出青冥劍,也想偷這把劍,很早就混進玉嬌龍家裡,當她發現劍不見時,正巧碰上李慕白及俞秀蓮,雙方就打了起來。這時玉嬌龍出現了,她是來救師父的。李慕白發現玉嬌龍的招數與自己派別的招數很像,只不過缺了一些東西,他一方面覺得她的功夫不錯,但也覺得還有其他問題,就放她走。
蛟龍變鳳
玉嬌龍一出現,整個故事完全展開,玉嬌龍的生命開始起了變化,也連帶牽動周圍所有人的命運。玉嬌龍是大官的女兒,到了某個年紀,就得嫁人。但她不想做這樣的人,她有自己的想法,她的個性與眾不同,從小跟著師父學功夫,還希望將來能夠闖湯江湖,當然這對她來說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好比現代人讀完書要工作一樣,但工作有傳統的,有非傳統的,選擇傳統的工作較不吃力,若做的是非傳統的工作就要經過許多奮斗。
玉嬌龍從師父那兒看到生命的不圓滿,她偷學師父偷來的劍譜,慢慢的也看到自己的功夫比師父高,從那時起她發現生命變得很可怕,沒有一個可依循的方向,不知天有多大,地有多厚,究竟邊在那裡?當然這不單是她的問題,也是所有人的問題。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玉嬌龍有很高的悟性和靈性。玉嬌龍曾與家人到過新疆,在途中被搶,還跟搶匪的頭頭-羅小虎打了起來,不打不相識,之後與羅小虎有了一段感情,這時她的物性和感性生命層次被打開來。後來她覺得在新疆找不到所要的東西,就回家了。
李安導演的影片《卧虎藏龍》,覺得影片最引人的是武打設計,最精彩的是對白,而最感人的則是音樂。 影片一開場便是主題音樂《卧虎藏龍》,馬友友用大提琴演奏的憂傷而深沉的旋律自此就貫穿了整部影片。譚盾的音樂創作許多年來始終在發展,在先鋒音樂之外,他獲得了更廣的創作空間。 這張《卧虎藏龍》則對中國人的感情和人生做了一次詮釋。這次依舊是和上海交響樂團合作,馬友友的大提琴演奏則是整部音樂中最重要的組成部份。音樂並不復雜,在影片中出現的總是開篇音樂《卧虎藏龍》這一個主旋律,只是有一些變奏或展開。聽這一張電影原聲專輯,我總是會自然而然地想起影片中的一句台詞,李慕白對俞秀蓮說:「我並沒有得道的喜悅,相反地,卻被一種寂滅的悲哀環繞。這悲哀纏繞了我很久,使我無法再繼續」。整部音樂就和影片一樣呈現出一種「很深的寂靜」。 一部古裝武俠片,李安表現出的是無盡的寂寞和悵然,而譚盾的音樂也是如此。即使在《The Eternal Vow》(永恆的誓言)這首曲子中,開始短暫的歡快而跳躍的風格音樂之後,延續和發展的依然是《卧虎藏龍》的舒緩和憂傷。江湖的恩怨仇殺代代相傳,李慕白曾想遠離這一切去過一種平靜的生活:「交出了青冥劍,以為可以從此退出江湖,沒想到又惹上江湖上許多新愁舊恨。」而江湖人的愛情也因道義、承諾、地位等各種因素只能在矛盾中徘徊不定,難以抉擇。李慕白為了向俞秀蓮表達自己壓抑多年的深愛之情,不惜用盡最後一口真氣;而玉蛟龍則在一系列打擊之後感到人生幻滅無常,投崖而去。這兩個電影部份的音樂分別是《Sorrw》(悲哀)和《Farewell》(永別)。《悲哀》在開始短暫的激烈和緊張之後,大提琴緩緩地進入,與交響樂共同營造出一個黯淡的空間;而《訣別》大提琴從一開始便進入,流露出一種憂傷的情緒。馬友友的演奏讓人欽佩,大提琴如泣如訴,尢其在音樂即將結束的尾音,漸隱的大提琴聲反而更強烈地拉扯住了聽者的心。 李慕白在臨死前對俞秀蓮說他浪費了一生,因為他一直沒有對俞表達出自己的愛,他說:「就算落進最黑暗的地方,我的愛也不會讓我成為永遠的孤魂。」而羅小虎這個強盜對貴族小姐玉蛟龍說:「真心的,就會實現。我問過老人,他們說『是』。心誠則靈。」老江湖、小江湖面對情字有不同態度,但結局卻都是悲哀的。譚盾在音樂中充份體現出了距離中的無奈和傷感。他的音樂讓我想起了一句古老的詩:「溯游從之,道阻且長;溯洄從之,宛在水中央。」 《卧虎藏龍》的電影配樂讓我們感到譚盾的音樂並沒有因為旅美多年而變得西化,相反地,他的作品中透出一股更加深邃的東方音樂文化氣息。「江湖上卧虎藏龍,人心裡何嘗不是?刀劍里藏凶,人心裡何嘗不是?」人即是江湖,人的愛情和人生也如江湖一樣不可把握。譚盾的音樂把人生的困惑和無奈用典型的中國情結表達了出來:舒緩而優美的旋律,惆悵而悲傷的人生。《藏龍卧虎》電影原聲音樂是譚盾對中國人傳統人性的一次剖析和注目,是對中國人人生的理解和感悟,這音樂氣息中透出的傷感就如同是對背負著太多壓力的中國人的人生發出的一聲嘆息。 李慕白說:「我們能觸摸的沒有永遠。」這就是江湖,這就是無法擺脫江湖、無法預知的人生。然而譚盾的音樂卻能超然於江湖之上,給我們一點感悟。電影<卧虎藏龍>--背景音樂 是對中國人的感情和人生做了一次詮釋 把人生的困惑和無奈用典型的中國情結表達了出來 是對中國人傳統人性的一次剖析和注目,是對中國人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這音樂氣息中透出的傷感就如同是對背負著太多壓力的中國人的人生發出的一聲嘆息 溯游從之,道阻且長;溯洄從之,宛在水中央 無盡的寂寞和悵然 .
武俠創新追求:影片既沒有火爆血腥的殺戮場面,也沒有滑稽搞笑的故事情節,李安講述了一個平實的故事,這當中有人們的生活場景和喜怒哀樂,穿插著兩對人的愛情線索,其間甚至還隱藏著一些哲理。影片與以往武打片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武打戲更多發生在女人之間而不是男人身上,這種編排的確令人耳目一新。章子怡和楊紫瓊都不是功夫演員,但她們的武打戲卻是非常好看:激烈中蘊藏著優美,勇武中體現著輕靈,嚴肅中透著頑皮,簡直是美不勝收。而李慕白的劍術設計得也頗為巧妙。周潤發雖然不是李連傑,雖然不會功夫,但以其魁偉的身影,尤其是那種泰山壓頂的氣勢,狠狠地幾劍劈下去,就足夠了。記得李安曾說過,他從小就喜歡閱讀武俠小說,而《卧虎藏龍》中武打設計,正是他想像中的樣子,這部影片里沒有血流成河,也沒有缺胳膊少腿,場面激烈卻不殘忍,甚至打出了一些美感和詩意。
4. 《卧虎藏龍三國智》txt全集下載
鏈接:
《卧虎藏龍三國智》,作者:羅吉甫,以「卧虎藏龍」形容三國人才之豐,再貼切不過了。本書集結作者在遠流博識網《三國大本營》單元中「草堂新語」專欄文字,依生涯、管理、策劃、經營、說話、處事、攻心、決策、用兵、用人、反智等分類,在七十二個主題中擷取三國智慧。
5. <<卧虎藏龍>>是那位大陸武俠小說家改編為<<玉蛟龍>>
聶雲嵐
武俠大家王度廬
王度廬(1909-1977),原名葆祥(後改為「翔」),字霄羽,出生於北京貧困旗人家庭。七歲時父親去世,家境益發艱難,全靠母親和姐姐為人幫佣及做針線維持生活。由於家貧,王度廬沒能接受系統的學校教育,才十二歲就被送入眼鏡鋪當學徒,不久卻因身體瘦弱、手腳不靈而被辭退;又去給一個小軍官當聽差,也同樣遭到解僱。但他刻苦自學,中學未畢業就做了小學教員,開始為家庭分憂。
度廬先生自幼愛好詩文戲曲,雖然學業中輟,他卻從不放棄自己的努力。當時王家住在地安門附近,離北京大學原校址不遠,王度廬便去風氣開放的北大旁聽,得遇頗多名家講授;他還常到北京圖書館看書,或者去鼓樓上的「民眾圖書閱覽室」閱讀。就這樣日積月累,逐漸打下了堅實的中外文學基礎。王先生不僅熟悉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於西方文學和文化思潮,他也有獨到的領悟。比如在《落絮飄香》等作品中,就曾對莎士比亞劇作等西方名著作過精當的分析。另外他還善於運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學說表現人物心態,並能將西方小說技巧融納於傳統的敘事模式。
王度廬從十幾歲起就常寫點小文章或舊體詩詞向報刊投稿,到三十年代初期,他因投稿結識了北平《小小日報》主事者宋心燈,並受到宋的賞識,被邀任該報編輯。編輯《小小日報》時,王度廬開始在該報及其他報章發表連載小說,多系篇幅不長,仿《福爾摩斯探案》的偵探作品,署名「霄羽」。
1933年後,華北局勢日趨緊張,王度廬離開北平,流亡到陝西、山西、河南各地。其間,曾任西安《民意報》編輯,當過小公務員,由於既無學歷,又無高親貴友,加以性格孤僻,雖然文筆好,肯苦幹,終未逃脫每被辭退的命運。1934年,他在西安與李丹荃女士結婚,婚後生活仍處於顛沛流離、衣食無著的境地。1937年春,王氏夫婦赴青島投奔李丹荃的伯父,不料幾個月後抗戰爆發,青島淪陷,全家數度逃亡,伯父資財亦損失殆盡。
困居之中,王度廬偶遇在《青島新民報》(1942年與《大青島報》合並,更名《青島大新民報》)擔任記者之舊友,遂應邀為該報撰寫長篇連載小說。1938年6月1日始載武俠小說《河嶽游俠傳》,取筆名「度廬」,意思不外是「寒門度日,混混生活」而已。此後刊載《寶劍金釵記》,以寫英雄兒女的愛恨情仇故事而始受重視,這時,他的另一類重要作品言情小說也逐漸得到肯定。抗戰期間稿酬微薄,作品數量雖豐,卻仍不足以解決生計,使得王度廬不得不兼做其他工作。
青島十年間,先生曾兼任中學代課教師、「攤販公會」文案、賽馬場售票員;1946年歲暮,全家甚至靠擺地攤賣春聯而度年關,生活困窘,可見一斑。據李丹荃老人回憶,當時寫小說首先是為了糊口,每日把要連載的部分寫在一張紙上,由報館派一小童取去,創作環境極為艱苦。王度廬的代表作品,差不多都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完成的。
王度廬性格內向,又體弱多病,平時沉默寡言,不喜交際。寫小說出名後,也常有人慕名前來拜訪,他總是裝病躲避;又很少上街,過著自我禁閉的生活。由於工作勞累,他的健康受到損害,家人曾勸他放棄筆耕,另謀生路,他卻寫上了癮,直寫到1949年方才擱筆。
1949年初,王度廬攜全家移居遼寧,曾先後在大連、沈陽等地任教。文革中,王氏夫婦被「下放」到昌圖縣大葦子溝安家落戶,1975年,他們遷居鐵嶺。兩年後,正值舊歷年底,王度廬以久病之身在鐵嶺去世,享年68歲。
王度廬在文化思想上頗認同於「五四」新文化傳統。對他而言,自己那些包括武俠小說在內的通俗作品只是「為了混飯吃」的不得已之作,大概並不符合他的文學理想。因此,對自己「如同伶人唱堂會」般地寫小說,先生甚感不滿,乃至自認為是「一生犯下最大的錯誤」。
然而,正因為有著「五四」傳統的自覺認同,王度廬在創作中才能不經意間以新文學對舊形式進行改造,從而推動了通俗文學的「雅」化和「現代化」進程。單從這一意義上說,他給後人留下的也是一筆寶貴的文學及文化遺產。
聶雲嵐改寫風波
王度廬一生坎坷,他的書也命運不佳。其作品在青島連載時,因戰爭激烈,交通阻塞,難以有大的影響。抗戰勝利後,上海的勵力書局開始大量印行王度廬的書,他的作品才得以廣泛流傳。然而解放後武俠小說被當作封建文學而遭貶斥,王的作品也沒有逃脫被塵埋的命運。
有趣的是,《卧虎藏龍》等作品並沒有給生前的王度廬帶來多少名譽和財富,但在四十年後,卻以一種奇特的方式成就了一名作家,還有一本成功的雜志。1983年,《今古傳奇》雜志在當年的第三輯開始刊載一部名為《玉嬌龍》的「長篇大書」,標題後署著「聶雲嵐改寫」,但是卻沒有註明改寫自哪部作品、原作者是誰。這部實際上源出王度廬《卧虎藏龍》的改寫之作,一出世便受到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玉嬌龍》載完之後,聶雲嵐再接再勵,又將《鐵騎銀瓶》改寫成《春雪瓶》繼續載出。隨後,中國文聯出版社印行了《玉嬌龍》和《春雪瓶》的單行本,聶雲嵐名利雙收,《今古傳奇》的發行量也從41萬份飆升到273萬份。
聶雲嵐為什麼要改寫《卧虎藏龍》?他在書信中解釋說,其「心願和動機」,「確是出於對著作的傾心和解放後那幾部書的遭遇」。
聶雲嵐之子聶嘉陵後來回憶,「父親在小時候就看過王度廬的《卧虎藏龍》,印象很深刻,一直想把它寫出來。後來父親被打成右派,仍喜歡給我們講《卧虎藏龍》的故事。1978年落實政策後,在朋友的鼓勵下,父親根據《卧虎藏龍》寫出了《玉嬌龍》。」由於聶雲嵐「原來一直以為王度廬是清代人,沒想到王度廬先生也是現代人」,所以也就沒有想到裡面會牽涉著作權問題。
1987年,李丹荃得知了改寫之事,隨即通過書信與聶雲嵐進行交涉。她在信中對改寫提出反對,「關於有人准備改編事,那是我堅決反對的。……改好改壞是一回事,改編本身合理不合理又是一回事。……
不然的話,我將《李調元佳話》(按:聶雲嵐作品)改寫一下,添點什麼,算我寫的,看大家會說什麼。盡管您理直氣壯地說『光明正大』、『盡人皆知』,都不能算改編合理的理由。」聶雲嵐作了解釋,並在回信中對他引發效仿者紛紛改寫王度廬作品表示歉意,「我的改編雖然自問目的、動機無它,當時的情況(時間、形勢)又有所不同,但我畢竟是『始作俑者』啊!」之後在《今古傳奇》雜志社的調解下,李丹荃出於對聶半生遭遇的同情而沒有再作追究。如果不是今年又掀起一輪版權糾紛,我們倒可以把這些往事當作文壇佳話看待。
6. 卧虎藏龍竹林打鬥戲或者鏢局打鬥戲的攝影鑒賞(評論)
卧虎藏龍》是2000年面世的一部武俠題材影片,曾奪得第73次奧斯卡獎十項提名中的4項大獎。該片由台灣著名導演李安執導。李安希望通過這部電影表現東方古老文明的美妙與神秘,打造具有濃郁東方色彩的視聽奇觀。在影片中,我們隨處可以看到中國地域文化獨具特色的各種景緻:戈壁荒漠,雪山冰峰,激流溪谷,蒼翠竹海,皇城宮闕,市井庭院,鏢局作坊,……,加 上武俠功夫,刀光劍影,飛檐走壁,丹青書畫,等等,讓人置身於非常「中國化」的氛圍中。李安說希望這部電影能產生「一種經典的中國水墨畫的效果」,他特別 使用低反差的膠片拍攝,布景與燈光也都追求中間色調,大部分舍棄了藍色,造成半現實半抽象的空靈效果,以及「介乎像與不像、真與幻之間」的那種神秘的感 覺。建議學習這一課時,能結合觀看電影《卧虎藏龍》,體驗這種藝術效果。
武 俠片一般都是靠武打設計和傳奇曲折的故事情節吸引人,《卧虎藏龍》雖然具有武俠片的一般特點,但更注重人性描寫與心理刻畫。李安說他要拍的《卧虎藏龍》是 「武俠版的《理智與情感》」。也就是說,影片關注人的生存中理智與情感的關系問題,以及兩者矛盾沖突中所體現出來的人生態度與文化取向。我們閱讀《卧虎藏 龍》時,應當格外注意這一點。而且這也可以引發思考:欣賞娛樂化通俗化的文藝作品,包括電影電視,也有一個文化品味高下判斷的問題。
電影《卧虎藏龍》是根據現代武俠小說作家王度廬的同名小說改變的。本文是《卧虎藏龍》節選,包括影片的高潮與結尾兩部分,即竹林打鬥、山洞頓悟和山崖懺悔三場戲。為了幫助大家了解《卧虎藏龍》全貌,這里簡要介紹一下故事劇情。
大 俠李慕白欲退出江湖,將自己的青龍劍委託紅顏知己俞秀蓮帶去京城,作為禮物送給貝勒爺收藏。他以此表明要遠離江湖恩怨。不料當日夜裡有一夥人就來盜取寶 劍,俞秀蓮奮力阻攔並與盜劍人交手,青龍劍還是被搶走。俞秀蓮沒有馬上把情況報告李慕白,她獨自暗中追查青龍劍下落,從蛛絲馬跡發現可能是王府小姐玉嬌龍 一時意氣所為,俞秀蓮為免傷和氣,想用旁敲側擊辦法迫使玉嬌龍歸還寶劍。
沒 想到節外生枝,玉嬌龍歸還寶劍時,跟李慕白發生了正面交鋒。而李又由此發現玉嬌龍和自己一直追查的碧眼狐狸有關系,碧眼狐狸殺害了李的師傅,是李不共戴天 的仇敵。原來玉嬌龍自幼拜碧眼狐狸為師傅,學習武當上乘功夫,早已青出於藍。玉嬌龍在新疆曾瞞著家人與當地大盜羅小虎私訂終身,其父發現後強要她另嫁他 人,玉一時性起,沖出家門,浪跡江湖。玉嬌龍在江湖上任性使氣,對江湖規矩毫不在意,為了自己的愛和江湖的夢,到處鬧事。俞秀蓮和李慕白都愛惜玉嬌龍的才 能,苦心引導,終不見效。
李慕白得知碧眼狐狸蹤跡,要雪恨報仇。交手中,李慕白為救玉嬌龍,被碧眼狐狸的毒針射中而死。玉嬌龍在俞秀蓮指點下來到武當山,與羅小虎見上最後一面,卻終究無法面對自己造成的悲劇,從山崖縱身一跳,跳入茫茫雲海幽谷。
影 片中兩對情侶互為觀照,代表兩種人生態度與道德追求。李慕白和俞秀蓮彼此相愛多年,只因俞的未婚夫是為救李而死的,他們一直克制自己的感情。這是一對恪守 傳統道德,以「俠義」作為至善追求的情侶,他們的人生態度是克制、壓抑與內斂的。不過李慕白自有能寬慰和調節自己的哲學,他認為「把手握緊,裡面什麼也沒 有,把手鬆開,你擁有的是一切。」他閉關修煉,幾乎就達到悟道的境界了,卻始終放不下心中那份感情,而且感受不到悟道的樂趣,雖然受到江湖人士普遍的景 仰,卻失去了個人的幸福。直到生命結束前,他才向俞秀蓮表白了情感。而玉嬌龍代表另外一種人生態度,她無視任何規矩法則,肆意妄為,一切都要為她個人慾望 的實現讓路,這當然體現了人對青春和自由生命的追求,但由於是非不分,結果傷害了自己的親人與朋友,導致李慕白的死。最後她選擇自殺,是一種懺悔。
影 片使用了各種電影語言,襯托表現兩種生命狀態。整個影片的主色調比較平和寧靜,畫面反差不大。但在表現玉嬌龍與羅小虎沙漠戀情一段時,卻在大面積沙漠黃色 背景下,大膽運用了一些濃重的紅色,同時鏡頭切換也節奏加快,跳躍奔騰,呈現激情的調式。《卧虎藏龍》對不同生命狀態的表現不是簡單的非此即彼,不偏至某 一端,而是表現各自的矛盾。這才真是復雜豐富的人生。
本文節選部分有三場戲,其中「竹林打鬥」是最精彩的。欣賞時注意電影劇本是如何設計表演與拍攝的,其中人物的行為動作,以及對話所體現的不同性格、心理與風范,又是如何為演員的表演提供基礎與發揮的空間的。
7. 武俠劇【卧虎藏龍】的故事時代背景,是在什麼時候
影片以京城九門提督之女玉嬌龍與沙漠大盜羅小虎的愛情悲劇為主線,對於內這個故容事,相信許多觀眾都不會陌生。80年代初,正值武俠小說剛剛在大陸解禁,而金庸古龍等人的新派武俠作品還未流傳,在普遍的閱讀飢渴中,《今古傳奇》雜志連載的一部《玉嬌龍》迷住了無數武俠愛好者。很多人正是通過《玉嬌龍》知道了這個故事,但他們可能並不清楚,《玉嬌龍》其實只是改寫之作,其原本就叫《卧虎藏龍》,而李安的電影是從原作直接改編的。
故事背景:甲午海戰後,銳意革新的光緒帝被保守慈禧太後壓制。大清帝國內,內有民眾起事,外有強敵。 一片風雨飄搖。
8. 100分!【卧虎藏龍】中碧眼狐狸為什麼要放毒針殺死玉嬌龍
因為玉嬌龍背叛了碧眼狐狸,所以碧眼狐狸要殺她。
電影的最後,玉嬌龍由於李慕白的死版亡終於醒悟權到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對自己家族和李慕白、俞秀蓮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只有一死謝罪和求得解脫。
《卧虎藏龍》講述一代大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託付紅顏知己俞秀蓮將自己的青冥劍帶到京城,作為禮物送給貝勒爺收藏。李慕白隱退江湖的舉動實際卻是惹來更多的江湖恩怨。
(8)卧虎藏龍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幕後製作
在李安回台灣拍《飲食男女》時,閱讀了王度廬的原著小說《卧虎藏龍》。這本小說以前只有四川電視台在20世紀80年代拍了部電視劇,和一部少有人知的台語片《玉嬌龍與羅小虎》。
在李安看的武俠小說里,最喜歡白羽的小說,其次就是王度廬。李安所以在拍影片《理智與情感》時,便讓由徐立功代表洽購《卧虎藏龍》的版權。
原著小說中玉嬌龍與俞秀蓮的「陰陽兩性」是很有趣的點,但書里玉嬌龍的戲份不夠撐起一部電影,就加入俞秀蓮。於是就構想一個是「外陰內陽」的玉嬌龍,一個是「外陽內陰」的俞秀蓮,以兩者的互換來推展劇情,放大這部電影的女人戲比重。
9. 哪裡有《卧虎藏龍》的小說看,
小說《天龍八部》《卧虎藏龍》入選高中教材(圖)
本報訊 開學沒幾天,很多高二學生驚喜地發現,剛到手的第四冊《語文讀本》裡面,新添了金庸的小說《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入選
昨日,記者在求精中學看到,這本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必修),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去年11月第一次出版,首次選入了王度廬的《卧虎藏龍》和金庸的《天龍八部》兩篇武俠小說,分別排在第五課和第六課,並合為一個單元,取名為「神奇武俠」。
課文節選了《天龍八部》第四十一回「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講的是蕭峰到少林寺救阿紫,在山上力斗丁春秋、慕容復、游坦之三大高手一節,充分展示了他的絕世武功和英雄氣概。
曾遭到強烈反對
早在2001年,有媒體報道,教育部決定對初中語文教材進行改革,金庸的作品將入選,引起各方激烈的爭論。
批評者認為,武俠小說作為一種娛樂性的文學形式,其思想境界不高,如被選入教材,難以對學生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很多中學教師也擔心,武俠小說裡面的打殺場面和言情描寫會對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
在種種壓力下,教育部出面辟謠,明確表示:金庸的文章不會成為學生的必學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當時也表示,不會收入金庸的武俠小說。
留給學生一道作業
三年後,金庸小說照樣進入中學課本。
該書的編寫者認為,作為武俠小說的集大成者,金庸把江湖傳奇與歷史風雲、俠義柔情與絕世武功、人生哲學與民族文化傳統熔為一爐,開辟了武俠小說的嶄新境界,使武俠小說的可讀性和文化品位都得到提升。
編寫者可謂用心良苦,還留給學生們這樣一道作業:「有人說,金庸的小說成就足以進入文學史,也有人說他的武俠小說再好也是通俗文學,只有娛樂的作用,難登大雅之堂。對此,你怎麼看?」
老師學生都很歡迎
記者就此采訪了求精中學、二十九中的部分高二學生,談到金庸小說,他們都很興奮。一個學生說,《天龍八部》他已看過七遍,但在課本上看到它時,仍讀得津津有味。
求精中學高二語文教師蔡文亮說,金庸的小說對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文學品位都很有好處。
西南師大文學教授韓雲波對此也叫好不已。他說武俠小說裡麵包含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東西,同時,俠文化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陽剛之氣,正是中國文化深處的夢想,對國民的人格形成會有深遠的影響。
教科院語文教研員錢金濤對此出言謹慎。他說,讀本還不能等同於強行要求的教材,只是教材的一個補充部分。但不能因為有金庸的作品入選,就認為這是鼓勵中學生閱讀武俠、言情小說的信號。(記者 湯寒鋒 實習生 辜銀瑩)
10. 《卧虎藏龍》影片有關畫面、鏡頭、攝影方面的分析
從攝影角度重看卧虎藏龍 從攝影的角度重看《卧虎藏龍》,無非就是再次欣賞一場色彩和空間的對話,這些都和中國畫的創作理念有關,,《卧虎藏龍》的攝影師鮑德熹最能心領神會。 傳統的香港電影畫面講究華麗,講究炫奇,製片所花的每一分錢都要在銀幕上看得到,所以色彩豔麗,對比鮮明,夜晚必定放煙,以突顯氣氛;主角現身必有逆光襯底,手法花俏,極盡雕琢能事。但是,這些技法,李安全都不要,"過去我拍的《白發魔女傳》就像色彩強烈的西方油畫,"鮑德熹說:"李安要的《卧虎藏龍》則是色清淡的中國水墨畫,這種『清淡』的風格,十足就像李安這個人。" 「清淡」是意境,而非公式。 中國水墨畫講究空間經營,留白才有氣韻,留白才有回想空間,從鏢局到貝勒府,美術設計葉錦添幾乎把所有非必要的傢具擺設全都撤了,空盪盪的場景已經拉開了整體的氣韻格局;鮑德熹透過觀景窗所掌握的戲劇空間更是無時不忘以中景、遠景放出空曠的氣韻,讓觀眾看戲如有看畫的心神體會。 空間有了,接下來就是用色。 "電影像長詩,意境超寫實,故事很扎實,一場接一場的好戲,讓人目不暇給" 鮑德熹說:"如果我再運用極其華的色彩來突顯戲劇交果,那就不是幫助,而是干擾了,色彩跑進來搶戲,大家的眼睛就全花了。" 《卧虎藏龍》的用色,配合劇情發展有四套設計,前半段強調暈黃微紫,配合灰薄月色的幾場動作夜戲,冷得可以,然而夜半奪劍的戲感卻十足火熱,冷熱交雜,才不致在刀光劍影中,火上加油,讓人坐立難安。 其次,則是豐紅豔黃的新疆色彩。這段戲是玉嬌龍無時或忘的甜蜜往事,正因為無時或忘,才會記憶鮮明,所以用色要濃,才可以突出她的任性,才可以襯顯羅小虎在她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才可以點出這段戀情的濃烈,也才可以帶出她毅然悔婚叛家,易裝江湖行的矢志決裂。對照前半段的暈黃微紫,這里的豐紅豔黃已然是一種行動宣言了。 第三層顏色則是江南綠。從黃山到竹林,綠意盎然,生機也盎然,不但反映了劇情演戲的地理環境改,也暗示了彼此可能有的轉機,李慕白在碧竹窗前對俞秀蓮說出了難言心事,也在竹葉梢頂窺見了自己不曾面對,也不願去解決的玉嬌龍不肯還劍的少女心事。 最後的洞穴戲,不論是暈厥、迷香、中毒、勾魂、訣別到對泣色彩盡皆灰藍,情難了,人已沓,灰藍一片,恰恰對應了李慕白與俞秀蓮的人間難舍不了情。 《卧虎藏龍》的片名直叩玉嬌龍和羅小虎的名姓,但是李安鎖定的焦點卻在人已中年的李慕白和已見風霜的俞秀蓮:不是李慕白執意還劍,江湖不會再勃溪;不是俞秀蓮人情練達,多方隱忍,姐妹早已翻臉。色彩偏幽暗,輕黃紅的比重分配,其實就已經間接顯現了主配角的主從戲份,但也因為幽暗為重,所以驚鴻一瞥的沙漠黃與江南綠才對照得格外鮮明。 《卧虎藏龍》是李安童年時閱讀武俠小說的夢想實踐,袁和平的武術指導和鮑德熹的鏡位掌控都是功臣。飛檐走壁不難,定點移位也可以靠吊鋼絲來解快,難的是俠客在飛,攝影師也要模擬飛行,凌虛踏肩而上,千里相隨,才能創造立體空間。這種視覺奇觀對於只懂得靠推軌技術來運作的手工業拍片工人而言,當然就像是不可能的任務,但在機械手臂和滑竿輔佐下,人體工學的體能極限不再是問題,鮑德熹拍出了雙重飛行的俯照全景的視覺震撼,恰恰就是李安美學的具體實踐了。 至於江湖傳奇的武術之美,鮑德熹摒棄了傳統武俠電影的近身肉搏,大量使用中長景鏡頭,透過遠觀和俯看,才能讓刀劍奇技重現,才能體會武術律動之美。李慕白夜戲蒙面嬌龍,以及玉嬌龍的茶樓戲群俠,同樣都是用中景來演繹俠客風流;至於俞秀蓮和玉嬌龍的鏢局對決,則是遠景捉舞動,近景炫兵器的交互輪替了。 留白,留出氣韻。 淡彩,淡出神韻。 鏡位,盡得神韻。 鮑德熹的攝影鏡頭讓觀眾的心神得以龍飛鳳舞,讓武俠之夢不再是夢。 詳見: http://tieba..com/f?kz=205739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