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個位文人墨客幫忙
誠實點 我是轉的帖子 但是我覺得這個兩個帖子答案應該很是對你的胃口 因為看了這兩個評論以後我也有了想去看下裡面幾部的沖動 呵呵(你的分數確實誘人啊 哈哈 但是分享的感覺確實是很快樂的 所以小紅旗也並非目的 我這兩個也是搜索了半天介紹和評論以後僅看到的有點建設性的評述 覺得確實說的不錯 至少很對我的胃口)
=============================
褻瀆 頭10萬字是垃圾,之後越寫越好,不過看不到10萬字就已經看不下去了(比較YY)
搜神計看了前十章看不下去了(YY)
誅仙 極品(非YY小說,作者文學底子深厚)
紫川 極品(非YY小說,作者文學底子不錯,故事情節跌宕起伏)
傭兵 不錯(非YY小說,作者文學底子不錯,故事也不錯,但是比紫川稍差)
中華仙魔錄 不錯(非YY小說,作者工作太忙,更新太慢)
異人傲視錄 不錯(非YY小說,作者文字駕馭能力明顯越來越好)
天行健 不錯(非YY小說,作者寫得不錯,可惜TJ了,要不然就是極品)
悟空傳 極品(已經好到不像網路小說了,尤其是故事的結尾很讓人回味)
都市妖奇談 極品(很不錯的類似文學小品類的小說,女作者很會編故事)
以上是推薦的網路小說(故事情節,文筆相對來說比較好)
小兵傳奇 YY小說,作者很會編故事,但文筆一般,娛樂娛樂,只是快餐
升龍道 YY小說,作者文字駕馭能力尚可,但故事構架能力有限
縹緲之旅 YY小說,作者編故事能力很強,文筆比較差,只是娛樂
魔法學徒 YY小說,作者的文字功底和故事構架能力有限(主角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裝作很弱,然後扮豬吃老虎)
類似的小說還有 異俠 仙佛錄 仙楚
以上小說在某些章節都感覺好像是流水賬(某人到處打抱不平,殺掉壞蛋等等),看著玩而已,沒什麼味道
以下是覺得垃圾的小說
唐家三少的小說 狂神 唯我獨仙 善良的死神 光之子等等
流水賬+爛文筆+蒼白的劇情+弱智且好色的主角+爛了的H情節
(垃圾小說其實還有很多,但是沒有唐家三少這個人的小說火,畢竟三少更新速度奇快,好像是一瞬間(有半年么?),已經寫了4本書了)
倪匡的後期小說(YY到了極點,前期的小說還有點意思)
正統小說推薦
科幻世界出版的 天意 球狀閃電
國產玄幻 九州系列(尤其是九州縹緲錄)
國外科幻 阿西莫夫基地系列,機器人系列
國外游戲改編 HALO系列(看英文版吧,master chief 比士官長看著舒服)
中國經典小說 大唐雙龍傳
國外小說 地球殺場
國外小說 魔戒(英文版,中文版翻譯得太差)
國外小說 刺客學徒(有中文版,可惜只有一冊,翻譯文字駕馭感覺特別好)
其實還有很多小說不錯不過都過於文學化(村上春樹,田中方樹,海明威,海因萊因,威爾斯,大仲馬等等等等),不贅述了。
最後想說幾句話,娛樂小說除外,一個正經的文學小說看的是什麼?思想!平淡無奇的文字如果配上深刻的思想內涵給人的震撼是無法想像的(比如阿西莫夫的小說,比如悟空傳)
優秀的文筆+不錯的劇情(作者不是聖鬥士五小強般不死)+一般的思想(反抗命運——傭兵,反抗強權——異人傲視錄,或者只是描述命運中的人——誅仙,紫川)同樣也很優秀
但是沒有任何內涵(主角一出生就天賦奇才,到哪裡都有人罩著或罩別人,掉到山溝裡面絕對不死,吃個東西就是萬年靈芝,見到女的就上比種馬還強,敵人智商不超過80,一打仗想都不想就幾百萬人廝殺,而且還完勝,還用那種莫名其妙的計策贏了,隨便在垃圾堆裡面撿個東西就是女媧不要的石頭,天神不要的神器。。。。。。),那樣的小說不是文化垃圾是什麼?
--------------------------
能稱得上「巔峰」二字,自然要遠勝同儕,無論語言、情節、人物刻畫,都要有較高的造詣。這十一部書各有不同風格,幾乎代表了所有的網路小說類型。從思想深度、歷史的厚重感來看,或許與上述的宗匠還有所差距。但每部各有自己的優勢,在許多方面已經獨領潮頭;從閱讀的娛樂性、思想的靈活深刻方面來看,甚至超越了上述幾位宗師。
遂特薦之。
1、《英雄志》
孫曉嘔心瀝血的大作《英雄志》當前可謂風頭極健,一聯「金庸歸隱古龍逝,天下唯有餘英雄志。」就已道盡了這部書的優秀與輝煌。不知有多少同道中人為其通宵達旦、茶飯不思。
該書前七章有濃郁的模仿金庸《笑傲江湖》的痕跡,文筆也差金庸甚遠,許多荒誕的情節更讓其顏色大減。然而到了七章後,風格開始轉變,有了自己的特色。無論情節的復雜、人物的刻畫、語言的華美,都已經漸漸追及金庸;而思想的深度、對情感描寫的深刻更已超越金作,達到宗匠的層面。到了十七回後,風格又陡變,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情節處理遭到多人詬病,但不論如何,看得出孫曉在探尋一種新的情節架構方式。無論成敗與否,這都是一種創新、一種突破。本書寫法的難度之高,就已讓其出塵拔俗,獨領風騷。
是謂:「不讀英雄志,白活這一世。」
2、《天行健》
這部以冷兵器戰爭為載體的小說有著一種濃厚的凄涼色彩,通過主人公在戰爭、權謀中不斷的迷惘、彷徨、思索、掙扎,對戰爭、人性、正義、良知做出了尖銳的拷問,讓人讀罷心緒久久不能平靜。
燕壘生的才情是少有的,他那白描的寫作手法乍見不夠華美,可那平實樸素、清爽干凈的敘述才真正顯出不凡的功底;那質朴凝練的語言,將戰場的殘酷、人性的凄涼描述的分外動人。
特色:語言素淡卻功底極深、極其真實詳盡的戰爭過程描寫、武鬥描寫細膩真實、厚重沉毅的寫作風格。
3、《北京戰爭》
這是一部構思新穎的佳作,以當代中國為背景,描述了一群中國超能力者為了捍衛國家利益,與外國超能力者殊死戰斗的故事。該書最大的優點是感人,字里行間中,主人公之間濃濃的友情、對正義的執著令人潸然落淚。
此書的另一個亮點是對當前中國貪污腐敗等現象做出了無情的抨擊,深刻反思了中國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並提出了自己的解決之道。字字血淚中,可以看到作者對中國強盛的殷切希望和拳拳之心。分析深刻,發人深省。而此書也因為觸及過多的敏感話題而被政府列為禁書,然而姑且不論其政治部分,單從小說角度來看,此書已不可不讀。
作者楊叛的才情更不容質疑,文中蘊藏的思想也每每身具獨到之處。一篇短篇小說《小兵物語》就在文壇掀起翻天巨浪。當看到「你一定要活著來吃我的面嘍」時,不知有多少人為之震撼動容,深深思索。
4、《亂世激流》
此書在網上可稱籍籍無名,名氣與它的優秀程度完全不成比例。揣測原因,大概是作者更新過慢所致。
這部冷兵器的征戰小說沿襲了金庸的行文風格,而語言的華麗更超過了金庸,達到了大成的境界。通過一個農民起義的失敗者隱姓埋名,混入朝廷內部並一步一步向上奮斗的經歷,在讀者眼前展開了一幅輝煌的畫卷。
無須我多作介紹,只要你看完第一章,你就會深深的喜歡上這部書。
5、《銀河英雄傳說》
這部書名頭極響,許多當前的網路寫手都在田中大師的引領下收益良多,所以無須我在此多廢唇舌。然而此書有一定的深度和厚重感,只有鑒賞力達到相當程度的人才能體味其精妙高明之處。只喜快意恩仇,欲把自己代入主人公意淫的讀者---就罷了吧。
6、《昆侖》
鳳歌的《昆侖》一出,最高興的當數金庸狂熱者了。在金先生寥寥十五部作品都快翻爛的時候,能看到這樣一本文風相近,文字功底也毫不遜色的佳作,心中的快美又怎是一個「爽」字所能道盡。
而且該書突破了金先生《射鵰英雄傳》中的大漢族思想,讓主人公助元滅宋,一路攻城略地,表露出作者獨樹一幟的叛逆思想,令人讀來耳目一新。
故此有言道:「《昆侖》一出,誰與爭鋒?」
7、《君與臣》
這部架空歷史的征戰小說有著濃重的騎士小說風格,通過對騎士戰爭的描寫,幾乎再現了歐洲當年的那個浪漫的時代。作者「大胖頭魚」顯然十分了解西歐的那段歷史,文中對貴族生活、領地、封爵刻畫詳盡,通篇更洋溢著騎士精神。作者對戰爭、智略的描寫十分細膩、真實、引人入勝,與其說是架空小說,倒更給人以歷史演義的感覺。
8、《新宋》
這部玄幻小說實際上半點玄幻的感覺都沒有,除了開頭作者沿襲了黃易《尋秦記》中讓現代人回到過去的做法尚有玄幻的感覺外,通篇都可謂是一部標準的歷史演義小說。作者以宋朝宰相王安石的「熙寧變法」為背景,讓現代人阿越從一介布衣開始掙扎奮斗,逐漸進入大宋朝的政治決策層,並一步步地改變大宋的氣運,以及歷史的走向。
作者阿越是歷史系科班出身,這讓他有了堅實的根底去寫這樣一部小說。本書最大的亮點就是細膩真實,作者認真的寫作態度彌漫在字里行間。沒有尋秦記中低俗的意淫,主人公向上攀爬的每一步都是那樣艱難。作者對政治、官場有著深刻的理解,每一個虛構出的歷史事件都顯得那樣真實可信。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娛樂小說,還是一場對歷史偏離方向後的客觀預測,更是一部治國的藍圖方略。書中流暢的語言,質朴的情節,將那個久遠的歷史時段客觀翔實地展現在你眼前。讀這部書時,你會覺得自己就是主人公,正站在大宋統治層的塔尖,指點江山,運籌帷幄……
友情提示:本書有一定深度,更身具極強的歷史厚重感,適合對歷史感興趣、喜愛思考、關心治國方略的讀者。如果連白話版《三國演義》都無法欣賞,還是不要涉足此「泥潭」的好。
9、《紫川》
一個乘勢而起的英雄,一個兵凶戰危的亂世,一個搖搖欲墜的家族,一段冷兵器時代的百年悲歌……
這就是《紫川》,一部讓人讀後激情滿腔的作品。
銘心刻骨的愛情、真摯動人的友情、殺機彌漫的政治、屍橫遍野的戰場,與幽默詼諧的語言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又有幾人看後不如醉如痴?
亮點:愛情描寫、戰場描寫、幽默詼諧,適合有英雄情結者觀看。
10、《風姿物語》
網路小說中,象《風姿物語》一樣寫得辛苦的書並不多:篇幅之龐大堪稱驚人,寫作時間更超過了7年,十分佩服羅森的毅力耐力,還有體力。
豐滿的人物、柔美的文筆、出眾的詼諧、落淚的愛情、慘烈的戰斗,構成了一幅極長的畫卷。看完這副畫卷,你定然曾笑過、哭過、投入過、感動過……
11、《誅仙》
《誅仙》堪稱網路玄幻小說中名聲最響亮的作品,也當之無愧為《蜀山劍俠傳》後最優秀的神魔小說。沒看過此書,就枉稱玄幻道中人。
沒有哪部書的主人公能象《誅仙》中的張小凡際遇那麼苦,也沒有哪部書的主人公能換來讀者如此多的同情,讓讀者記得如此清晰,有如此深濃的代入感。這部書以暗淡做為主要的格調,從頭至尾,彌漫全書的是一種淺淺的沉抑、淡淡的愁苦,更有那深深的無奈……
所以《誅仙》名動天下。
❷ 古詩中的「十二侵」是什麼意思
古人在作詩是講究押韻。為了方便寫作和教學實踐,編制了韻書。
古人把字音分為四聲,平、上、入、去(其中平又分為陰平、陽平)。由於當是沒有現在這樣用拉丁文字表示的韻母,古人就從每一聲韻母相同的字中挑出一個字來,用作韻母的作用。
十二侵,屬於下平聲,是下平聲的第十二種韻部,這個韻部挑出來的代表就是「侵」字。解釋詩的時候,就說壓「下平聲十二侵」。
十二侵有以下字:
侵尋潯林霖臨針箴斟沈深淫心琴禽擒欽衾吟今襟金音陰岑簪琳琛椹諶忱壬任黔歆禁喑森參淋郴妊湛
❸ 文飯詩酒是什麼
古時有一部史書名《春秋》,是孔子根據魯國的編年史修訂而成。《春秋》有三傳:稱《公羊傳》、《左傳》和《穀梁傳》,是不同的人為《春秋》所作的註解,左丘明所作即為《左傳》。
《春秋》三傳,古人各有所好,有好《公羊》者,有好《左氏》者,亦有好《穀梁》者。三國時的鍾繇不喜歡《公羊》而好《左氏》,而另有人特善《公羊》,鍾氏不以為然,他「謂《左氏》為『太官』,而謂《公羊》為『賣餅家』。」他因推崇《左傳》,而將其比之為美味的御膳,卻將《公羊》視為小飯館的鄉味餅,遜色多了。
我們現在論《春秋》,言必稱《左傳》,可見它的味道應當是勝於《公羊傳》的,對鍾繇的話不當以偏激視之。
唐宋時期,文人聚宴常有之,留傳下來不少佳話。以宴飲作為聚會的形式,吟詩作文以會友。古稱「文酒會」、「文會」或「文字飲」。「君子以文會友」,《論語·顏淵》已有是文。文會之名,見於《南史·儒林傳》:顧越無心仕進,歸隱於武丘山,與吳興、沈炯、同郡張種、會稽孔奐等,「每為文會」。《開元天寶遺事》說,一年八月十五日,蘇頲等在宮中直宿,長天無雲,月色如晝,「諸學士玩月,備文酒之宴」。學士們借賞月抒發情懷,喜明月清光可愛,竟搬去燈燭歡宴至深夜。唐人常行的「九老會」,亦為文會之類。
唐人不少詩篇都寫成於文會,也有不少詩篇敘述了文會,如姚合《早夏郡樓宴集》詩即屬後者,詩雲:「曉日襟前度,微風酒上生。城中會難得,掃壁各書名。」
以文會友,既會舊友,亦交新朋。「相逢何必曾相識」,誦吟一詩,也就算認識了。明代陳詩教《花里活》記有這樣一事:唐代侯穆有詩名,一次寒食郊遊,看見幾個年輕人在梨花下飲酒,他也長揖就坐。別人都拿他取笑,有人還說,如果能作詩才能飲酒,還須以梨花為題。侯穆立時吟了一首,詩雲:「共飲梨花下,梨花插滿頭。清香來玉樹,白蟻泛金甌。女靚青蛾妒,光凝粉蝶羞。年年寒食夜,吟繞不勝愁。」眾人聽了,竟不敢再作詩了,忙請侯穆飲酒。
不少紈絝子弟並不讀書,當然也作不成詩,他們不懂「文字飲」,僅吃喝玩樂而已。韓愈有《醉贈張秘書》詩雲:「長安眾富兒,盤饌羅膻葷。不解文字飲,惟能醉紅裙。」詩中諷刺的正是那些不學無術之輩。附庸風雅者,也常常有之。安祿山食櫻桃,作《櫻桃詩》日:「櫻桃一籃子,半青一半黃,一半寄懷王,一半寄周贄。」有人出於好心,讓他把三、四兩句掉個位置,以為這樣才協韻。安祿山聽了,氣大了,說:「怎麼能讓周贄壓在我兒上頭呢?」原來懷王是他兒子,自當先吃櫻桃,還管什麼韻不韻呢。
文會也好,獨酌也罷,無酒食不成詩文。一般是一邊享用美酒佳餚,一邊吟詩作文。《摭言》說唐人段維愛吃煎餅,「一餅熟成一韻詩」,一邊吃餅一邊吟詩。許多詩人也都是一邊飲酒一邊吟詩的,「酒為翰墨膽,力可奪三軍」,美酒可助美詩成,有下列詩句為證: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杜甫《飲中八仙歌》)
李白能詩復能酒,我今百杯復千首。(唐寅《把酒對月歌》)
俯仰各有態,得酒詩自成。(蘇軾《和陶淵明「飲酒」》)
一曲新詞酒一杯。(晏殊《浣溪紗》)
溫酒澆枯腸,戢戢生小詩。(唐庚《與舍弟飲》)
飲中有妙旨,憑詩斟酌之。(唐晏《飲酒之八》)
不論善不善飲,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當血液中酒精含量到了一定程度時(或說為千分之二),話就多起來了。如果是詩人,這時便開始進入創作的最佳狀態。清人馬大年《怡情小錄》提及宋代邵雍正是如此,說他喜歡飲酒,視酒為「太和湯」,「飲不過多,不喜大醉,其詩曰:『飲未微酡,口先吟哦;吟哦不足,遂及浩歌』。」邵雍另一首《安樂窩》詩,有「美酒飲教微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句,表達的也是這樣一種意境。不過微醉與大醉之間,相差實際並不很遠,其中的分寸並不好把握住,還需有一種意志力才行。
❹ 《書齋——中國文人的精神家園》閱讀答案
一)8.書齋是文化傳承的匯集點;書齋又是個性創造的發酵池 或:書齋是文人匯集文化傳承文化的地方;書齋是文人施展個性的地方(2分,每點1分。) 9.①比喻優秀文化在書齋里匯集並不斷地得到傳承、發展和弘揚。②前人的精華 自己的經歷 自己的創造 新的思想和藝術,或文藝作品(6分。第①題2分;第②題4分,每格1分。) 10.因為書齋是個人的領地,不受三綱五常的約束,利於個性施展。(3分。答出個性施展得2分,其餘1分。) 11.例如:王維寫就的山水田園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中國詩壇享有崇高的地位。 曹雪芹的《紅樓夢》,是中國最具文學成就的古典小說,是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的巔峰之作,堪稱網路全書。 魯迅的《狂人日記》,是我國第一篇白話小說,它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3分。說出大致意思即可。) 贊同
22|
❺ 文人茶道閱讀答案
1、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1~2題。
茶道
邸永君
飲茶、嗜茶,是中華兒女發自內心的喜好,是炎黃子孫綿延千載的雅趣。古語雲:「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道與六藝相通,成為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茶還被人們視為生活之享受,治病之良葯,提神之佳品,友誼之紐帶,文明之象徵。飲茶有益,更應有禮、有道。基於此念,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我們的祖先賦予了飲茶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已不局限於日常物質生活需求的層次,日益發展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所謂茶道,是以通過飲茶而修道、悟道並力求最終證道的一種生活藝術,是飲茶健體與修身證道的統一。無茶,道則無從談起,「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是也;而無道,用茶則不啻蛙吞牛飲,了無情趣。因此,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茶道之大要有四:曰茶藝、茶禮、茶境、修道。所謂茶藝是指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的一整套技藝;所謂茶禮是指茶事活動中的禮儀、法則;所謂茶境是指茶事活動的場所、環境;而所謂修道,就是通過茶事活動來怡情修性、悟道體道,以求最終達到精神升華的至美意境。
茶道中所修何道?到底是儒家之道,道家、道教之道,還是禪宗及佛教之道,會因飲者旨趣不同而各有偏重。一般而言,應為各家之道的綜合融會,概括起來有養生、怡情、修性、證道四大層次。而證道是修道的理想目標,是茶道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既可詮釋為儒家之「盡精微而致廣大」,又可體味出道家之「無為而無不為」,還可領悟到佛家之「一塵不染萬慮不生」。
回顧國人飲茶歷史,飲茶之法有一個演變過程。最初多用煮茶之法,後來逐漸摸索出煎、點、泡等3種方法。而茶藝便是依煎、點、泡三法而成,中國茶道也就先後出現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等3種形式。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而茶道之形成必然要以飲茶的普及為前提。唐代以前雖已有飲茶習俗,但普及程度尚低。東晉時,士大夫之間飲茶之風漸盛,已有茶藝的雛形,然而遠未完善。由晉至唐,屬於中國茶道的萌芽時期。
中唐以後,國人飲茶殆成風俗,國中人士多「比屋之飲」,且迅速向周邊地區擴散,甚至已流於塞外。至肅宗、代宗兩朝,陸羽著《茶經》,奠定了中國茶道的基礎,又經皎然、常伯熊等人推動、增潤和完善,形成「煎茶道」;北宋時期,蔡襄著《茶錄》,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形成「點茶道」;明朝中期,張源著《茶錄》,許次紓著《茶疏》,又形成「泡茶道」。所以可以說,中國茶道成於唐,繼於宋而盛於明。
隨著時間的推移,盡管中國先後產生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但由於近代世事無憑,人心浮動,泥沙俱下,玉石皆焚,無數優良的傳統、風俗、技藝、習慣被遺棄殆盡,不禁令人扼腕嘆息。煎茶道、點茶道在中國本土早已消亡,唯有泡茶道尚存有一線生機。
(選自《網路知識》,有刪節)
茶道閱讀答案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茶被人們視為生活享受,治病良葯,提神佳品,友誼紐帶,文明象徵,因而人們給飲茶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B.在古代,飲茶的方法被稱為茶藝,它是茶道的基礎,包括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等幾個環節。
C.茶道萌芽於東晉時期,到唐代通過陸羽、經皎然等人的發展和推動逐漸形成,經過宋、元兩代的發展,到明代達到了鼎盛時期。
D.隨著飲茶方式的改變,在中國只有泡茶道留傳下來,而技藝更為優良的煎茶道和點茶道反而被人們遺棄殆盡。
【答案】C
【解析】 A項「人們給飲茶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基於「飲茶有益,更應有禮、有道」的觀念。B項「飲茶的方法被稱為茶藝」,說法錯誤。D項煎茶道和點茶道技藝更為優良,說法錯誤。
2、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3~5題。
曹操《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歷來對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多認為這是比喻猶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筆者認為,詩中的烏鵲當偏指烏鴉,《漢語大詞典》釋「烏鵲」,其一義即指「烏鴉」。「烏」既與王業有關,曹操這里所慨嘆的當指統一全國的王業未能成就。清代的王堯衢闡釋這首詩說:「以『明明如月』而恨不能拾取,遂憂之不忘,則其暗奸天位之心久矣。……月明則星稀,非烏鵲飛之時也,以故繞樹三匝而無所依託,則英雄無用武之地矣。……孟德以傾漢為心,其借口周公,不異王莽。」(《三曹資料匯編》第28頁,中華書局1980年版)這說明了曹操以烏鵲南飛而無所依託來比喻自己不能完全奪取佔有漢家的王業。
蘇軾《赤壁賦》有意引用《短歌行》的詩句並雲:「『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受蘇軾的影響,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便有意安排曹操橫槊賦詩的故事情節,並借小說中人物劉馥之口闡釋這四句
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羅貫中顯然以「烏鵲南飛」等句象徵曹操南征失敗,未能實現統一大業。毛宗崗對這一節加以評論道:「蘇子瞻《赤壁賦》亦引此四句,以為孟德之困於周郎,蓋南飛而無可依,正應其南征而無所得耳。」結合毛氏的評語可以看出羅貫中有意把「烏」意象與王業聯系起來。再如清趙翼《赤壁》詩雲:「烏鵲南飛無魏地,大江東去有周郎。」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
《短歌行》究竟寫於何時,因乏史料佐證,目前難以確定。《赤壁賦》《三國演義》《赤壁》詩說它寫於赤壁之戰時,盡管是出於文學家的想像和推測,但他們都有將「烏鵲」與統一全國的王業聯系起來的傾向,將「烏鵲南飛」等句視為曹操王業未能成就的徵兆的意圖是明顯的。
4.下列不屬於作者提出自己觀點的根據的一項是 ()
A.歷來多認為,這是比喻猶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
B.《漢語大詞典》釋「烏鵲」,其一義即指「烏鴉」。
C.古代文學中烏鴉的出現可以預示王業的歸屬。
D.王堯衢、蘇軾、羅貫中和趙翼對這幾句詩的闡釋和引用。
【答案】A
茶道閱讀答案
【解析】 「歷來多認為……」一句指明歷來多數人的觀點,並不是作者立論的依據
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赤壁賦》《三國演義》《赤壁》詩把《短歌行》的寫作時間定為赤壁之戰時,這是文學家的想像和推測。
B.毛宗崗的評論旨在揭示《赤壁賦》中引用《短歌行》的意圖和羅貫中有意安排曹操橫槊賦詩這一情節的目的。
C.作者對《短歌行》中「烏鵲南飛」等句的理解與蘇軾、羅貫中、趙翼的觀點完全一致。
D.在本文中,作者不僅對《短歌行》中「烏鵲南飛」等句的理解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闡明「烏」作為王業的意象由來已久。
【答案】C
【解析】 「完全一致」錯誤。作者的觀點在文中以「曹操這里所慨嘆的……」一句顯示,蘇軾等人的觀點在文末以「他們都有……是明顯的」一句表明,只能說基本相同。
3、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6~8題。
散文中的閑話筆調
吳永福
散文寫作中,最有興味的或許就是筆調了。筆調,是一個作家成熟的標志。現代散文中,有一種甚為風行的筆調,就是閑話筆調。胡適曾說:「白話散文很進步了。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發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這一類小品,用平淡的談話,包含著深刻的意味;有時很像笨拙,其實卻是滑稽。這一類作品的成功,就可徹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話』的迷信了。」可見所謂閑話筆調就是談話風格的,或者說用談話方式來作文。
此種筆調經周作人、林語堂等人的提倡,便有了以性靈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之說。此種談話風格的小品文筆調,林語堂甚為醉心,並在許多文章中反復申說。林語堂因甚為欣賞談話風格的行文,還力主擴充散文的篇幅,但要以此來挑戰古文的簡潔,就不足為訓了。用談話方式來作文自然是很好的,但作文畢竟不完全等同於談話。若是真將那種談話過程記錄下來,也夠得拉雜,更不用說話題的游移了。梁實秋先生力主行文的簡練,就要明智得多。呼應於周作人的說法,林語堂主張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但又格外地張揚了幽默。幽默可為行文增添風趣,但若過分大張旗鼓地提倡,則本身可能成為一個幽默。
閑話筆調是散文中較為自然的言說方式。此種筆調是用說話來交流的,心中存有一個交談的對象,如此即可展開交流。至於所談的題目並未限制,照林語堂的說法,正是宇宙之大、蒼蠅之微無所不談。不過,作家的言說仍不離心靈或性情,因而所談的題目也是有喜惡的。但不妨假定讀者那方面也有同好,如此即可達成溝通。此種筆調雖說有一種涵蓋作用,但並不礙於各人的談論,並非千人一面,可各有面目。比如周作人的創作以閑適為主,從而講求所謂生活的藝術。但在退隱的心態下,也不無書齋生活的苦悶,於是於閑適中滲出一股苦味來。林語堂雖說傾心幽默,倒也率意而談,不無名士作風。至於以幽默見長的,或許要算梁實秋。但梁實秋也是心存雅緻,幽默只不過是用來抵斥種種不雅的,所謂相反相成是也。而老舍,為幽默而幽默,則並不見佳。他顯然是過於著重幽默了,並以之作為作文的主旨,卻有可能落入油滑。其實,幽默表現於文中,多是一種點綴,可為行文增添諧趣,但若要從頭到尾地幽默下來,就往往吃力不討好。
因而即便同是閑話筆調,也可各有不同的,這才是真正的個人筆調。但個人應當以自我說話,而自我又處於大我與小我之間,這就得把握其中的分寸。比如周作人將載道與言志對立起來,從而將寫作完全地由載道轉為言志,卻又囿於個人的性情,所得就小了,因此小品文也就淪為小擺設。其實,言志與載道並非簡單的對立關系。社會生活的特點就是形成了各種觀念,也可謂各有其道。文中若盡是載道口吻,實則就是充當了各種觀念的傳聲筒,這就在文中喪失了自我。但若想將自我完全游離於各種觀念之外,恐怕也不現實,正如人都生活在社會中一樣,各種觀念或道對人也有一種約束作用。郁達夫曾說:「現代散文之最大特徵,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現的個性,比從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換言之,重個性,這才是現代意義上的散文。若抹去個性,從而充當某種觀念的傳聲筒,仍又是載道之文了。在散文中,筆調確乎是個人的。而所謂的個人筆調,就是要在散文中形成獨具個性的言說方式。
茶道閱讀答案
(選自《閱讀與寫作》,有刪改)
7.以下關於各個作家創作風格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周作人以閑適為主,但在閑適中也帶有書齋的苦悶。
B.林語堂追求幽默,但是率意而談,體現出名士作風。
C.老舍為幽默而幽默,刻意為之,適得其反,有一股油滑之風。
D.梁實秋行文簡練,文章雅緻,用幽默來抵斥種種不雅。
【答案】C
【解析】 是容易落入油滑。
8.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用平淡的談話方式來包藏深刻的意味是我國現代散文的一大特點,這是白話散文最重要的進步。
B.一個作家是否成熟,關鍵是看他是否形成了真正的個人筆調,這種筆調的表現各有
不同。
C.因為用談話的方式來寫,便沒有古文那樣簡潔,所以閑話筆調的散文篇幅往往都
很長。
D.文中如果都是載道口吻,就在文中喪失了自我,所以寫作應該由載道轉為言志,表現作者個性。
【答案】B
【解析】 A項不是所有的現代散文。C項「篇幅往往都很長」的表述屬無中生有。D項不能完全轉為言志。
❻ 現代詩歌寫作要押韻嗎
近體詩或今體詩,就是我們常說的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近是相對的,我們跟著古人這么叫罷了。據專家研究,近體詩發端於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到唐初成熟。唐以前和唐以後不合近體格律的詩,一般被稱為古體。
古體每句字數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雜言,五花八門,每首的句數也不定,少則兩句,多則幾十、幾百句。
古體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允許換韻;可以在偶數句押韻,也可以奇數句偶數句都押韻;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
可以說古體基本不講格律。
所以只談近體詩。
基本格式
基本格式還是必須遵守的。如同饅頭和水餃的區別,不遵守就不倫不類了。
近體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律詩規定為八句,絕句規定為四句,多於八句的為排律,也叫長律。
五言和七言格式沒有什麼區別,只是每句的字數不同。
近體詩的句子是以兩句為一個單位的,每兩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類推)稱為一聯。同一聯的上下句稱為對句,上聯的下句和下聯的上句稱為鄰句。
律詩共四聯八句。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
排律的首聯可對可不對,中間各聯都必須對仗,最後一聯不對,以便結束。
絕句的兩聯可對可不對。
絕句可以認為是從律詩轉化而來的。 若兩聯都對仗,則是擷取律詩的頷聯和頸聯;若第一聯對仗第二聯不對仗,則是擷取律詩的頸聯和尾聯;若第一聯不對仗第二聯對仗,則是擷取律詩的首聯和頸聯,若第一聯和第二聯都不對仗,則是截取律詩的首聯和尾聯。
用韻
近體每首隻能用一個韻,即使是長達數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換韻。
近體詩只押平聲韻.
除了第一聯,其它各聯的上句不能押韻,必須以仄聲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韻,必須以平聲收尾
近體只在偶數句押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聲收尾則押韻,以仄聲收尾則不押韻;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餘的奇數句都不能押韻。
近體詩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這叫做借鄰韻發端。
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屬於不同韻的,現在已看不出差別。
古人認為屬於同一韻的,在今天讀來完全不押韻。
某些古代的平聲字,現在讀成了仄聲字。
所以我們學讀唐詩時,不要學偏,更不要故意也學該韻不壓韻,古今讀法不同而已。古、今音的有不同,讀古詩也要注意。這些不同,有時可以藉助方言加以區分。這些屬於訓詁學的范疇,有興趣者可以研究。
平仄
在用韻一章中已經講了每句尾字的平仄,那是基本規定,最好遵守。
近體詩的構成規則就是:對句相對,鄰句相粘。
對句相對,是指一聯中的上下兩句的平仄剛好相反。
第一聯上句如果不押韻,跟其它各聯並無差別,如果上、下兩句都要押韻,都要以平聲收尾,這第一聯就沒法完全相對,只能做到頭對尾不對。
為什麼要講平仄?無非是為了順口,讀起來不別扭。要造成聲調上的抑揚頓挫,就要交替使用平聲和仄聲,才不單調。漢語基本上是以兩個音節為一個節奏單位的,重音落在後面的音節上。以兩個音節為單位讓平仄交錯,就構成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稱為律句。
我們寫詩的時候,很難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寫絕句時也許還辦得到,寫八句乃至更長的律詩則幾乎不可能。因此就有了這么一句口訣,叫作「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說第一、三、五(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靈活處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後一字的平仄則必須嚴格遵守。這個口訣不完全准確,在一些情況下一、三、五必須論,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
除了韻腳,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這叫「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在唐詩中極少見到。象這樣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有名家有意寫過不少拗體近體詩,這種探索另當別論。
所謂「孤平」,是專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韻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
在句尾連續出現了三個平聲,叫做「三平調」,這是古體詩專用的形式,做近體詩時必須盡量避免。
有專門論著規定了律詩的平仄格式,這里不贅述。
平仄是易學難精的東西,對於古人來說有文字游戲的成分。我們學習古詩沒有必要完全遵守。建議討厭平仄的朋友可以不研究這些東西,憑語感順口就可以了,同時注意每句尾字的平仄。注意不要因詞害意。
粘對
再來看看鄰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來是相同,但是由於是用以仄聲結尾的奇數句來粘以平聲結尾的偶數句,就只能做到頭粘尾不粘。
為什麼鄰句必須相粘呢?原因很簡單,是為了變化句型,不單調。如果對句相對,鄰句也相對,不知相粘,從頭到尾,就只是兩種句型不斷地重復。
粘對也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一般看其偶數字和最後一字即可。
如果對句不對,叫失對;如果鄰句不粘,叫失粘。失對和失粘對古人來說,都是近體詩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對要比失粘嚴重。粘的規則確定得比較晚,在初唐詩人的詩中還經常能夠見到失粘的。
對仗
對仗的第一個特點,是句法要相同。
對仗的第二個特點,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對。
實際上,除非是修辭的需要,在近體詩中一般避免出現相同的字。
對仗的第三個特點,是詞性要相對。
也就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代詞、虛詞等和各自的詞性相對。如果要對得工整,還必須用詞義上屬於同一類型的詞來相對。比如天文、地理、數目、方位、顏色、時令、器物、人事、,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義詞。古人專門編輯了這方面的書籍,有興趣的可以閱讀。
一聯之中,如果大部分字都對得很工整,其它字就可以對得馬虎一點。
一聯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一般內容不同或相反。
如果兩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叫作「合掌」,(如果兩句意義毫無關聯,叫作「對開」,鍾山郎加註)是作詩的大忌。但有時上下句有相承關系,講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來,兩句實際是一句,這稱為「流水對」。
根據相關文章倉促整理,羅里羅嗦,班門弄斧,貽笑大方。因有網友懇約,顧不得了,見諒。其實本人也並不完全遵守規則,最喜歡的還是打油詩。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請初學律詩者參考吧。
曹雪芹借林妹妹的話說:「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又說:「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一語中的,大家可以仔細品味。其實詩詞乃知識學問的積累,豈止僅僅是形式。
郎兄最後補充一下:律詩的寫作思路一般按照「情-景-情」的思路來寫,即首聯和尾聯抒情,中間兩聯寫景。
近體詩的押韻
押韻是詩歌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國的民歌、詩、詞、曲無不押韻,所以詩歌又叫韻文。押韻是把同韻母或韻母相近的字,放在詩篇某些句子的末尾,使詩歌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容易記得住、傳得開。押韻的方式,古體詩比較自由,可以隔句押韻,也可以句句押韻;可以用平聲押韻,也可以用仄聲押韻;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換韻的形式又有多種。近體詩即格律詩的押韻方式,則有定規。
一、一律以平聲押韻(也有少數以仄聲押韻的,其中五言詩居多,但格律詩以平聲押韻為正格;因古體詩容許仄聲押韻,所以仄聲押韻的絕句和律詩也稱"古絕"、"古律");
二、不論五絕、五律、五排,七絕、七律、七排,都必須一韻到底,,不得半途換韻;
三、不論五言、七言,都是雙句入韻,單句不入韻。但首句可以入韻,也可以不入韻。七言詩首句入韻的較多,五言的較少;
四、押韻句的尾字用平聲,不押韻的必須用仄聲(古絕、古律押韻句的尾字用仄聲,不押韻的用平聲)。
過去寫詩,靠韻書來做統一的標准。所謂韻書,就是把同韻的字放在一起,分成若幹部,作為做詩押韻的依據。我國最早的韻書是隋朝的《切韻》,唐朝的《唐韻》,現存完整的韻書是宋朝的《廣韻》。《廣韻》的韻部分得很細,有206韻部。到了金代,以《平水韻》為官方韻書,供科舉考試之用。平水是平陽府城(今山西臨汾市)的別稱,因為該書刊行於此城,故名《平水韻》(一說為南宋時代平水人劉淵根據前人韻書修編而成,故名《平水韻》)。該韻書將宋代《禮部韻略》(官方頒布的科考標准韻書)註明同用之韻,悉數合並,共106韻,上平聲下平聲各15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各聲韻目第八章已經開列,不再重復。元、明、清各代,都以《平水韻》為作近體詩押韻的依據,,一直沿用到現在。
前人做詩押韻有兩種情形:
一種是嚴格按韻書的規定做詩。例如封建時代,奉皇帝命令所作、所和的"應制詩";科舉考生作的"試帖詩",押韻的字必須屬於同一韻部。科場"試帖詩"大部為五言六韻或八韻排律,若是詩出了韻(又稱"落韻"),無論詩作得怎麼高超,只能算不及格。舊時作"分韻詩"用韻也很嚴格。若干文人相聚,作詩或填詞時先規定若干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作詩或填詞。白居易《花樓望雪命宴賦詩》:"紫壁聯題分韻句,紅爐巡飲暖寒杯。"就是描寫文人聚宴分韻作詩的。作分韻詩一般要求押本韻,不能出韻,即使窄韻、險韻也不例外。《紅樓夢》48回載:"探春隔窗笑道:'菱姑娘,你閑閑罷。'香菱怔怔答道:'閑字是十五《刪》的,錯了韻了。'"故舊時代學作詩,特別是考生學作"試帖詩",必須牢記106個韻部,尤其是30個平聲韻部。
另一種情形是凡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雖不在同一個韻部,可以通押。中唐以後,詩人苦於不能出韻的限制,試創了一些突破樊籬的"出格體",又叫"變體",出現了什麼"進退韻"、"轆轤韻"、"葫蘆韻"等形式。這些形式允許鄰韻通押,但有定規,如"進退韻"是相鄰的兩韻間押,一進一退,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韻(如"東"、"寒"、"虞"等),第四、第八句用則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冬"、"刪"、"魚"等);"轆轤韻"是鄰韻雙出雙入,即第二、第四句用甲韻,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quot;葫蘆韻"和"進退韻"差不多,也是相鄰的兩韻間押,但它要求先小後大,像葫蘆似的,如第二、第六句押"一東",第四、第八句押"二冬",或第二、第六句押"十四寒",第四、第八句押"十五刪"。這些"變體"並不普遍。在晚唐、宋代作詩形成一種時髦風氣的,是"探頭韻",也叫作"襯韻"、"借韻",就是首句用鄰韻,其餘各押韻句必須一韻到底,不得通韻。例如大家熟悉的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的第一句的"峰"字屬冬韻,"同"和"中"屬東韻。這叫"以冬襯東"。又如歐陽修的《行雲》:
疊疊煙波隔夢思,離愁幾日減腰圍。
行雲自亦傷無定,莫就行雲托信歸。
首句"思"屬支韻,"圍"、"歸"屬微韻,這叫作"以支襯微"。
用"襯韻"的在律詩中更多見。如楊萬里《寄題曾子與競秀亭》:
老夫上下蓼花灘,每過君家輒系船。
尊酒燈前山入座,孤鴻月底水連天。
暄涼書問二千里,場屋聲名三十年。
競秀主人文似豹,不應霧隱萬峰邊。
首句"灘"屬寒韻,"船"、"天"、"年"、"邊"屬先韻,這叫作"以寒襯先"。又如劉禹錫《酬朗州崔員外》: 昔日居鄰招屈亭,楓林橘樹鷓鴣聲。
一辭御苑青門去,十見蠻江白芷生。
自此曾沾宣室召,如今又守闔閭城。
何人萬里能相憶?同舍仙郎與外兄。
首句"亭"屬青韻,"聲"、"生"、"城"、"兄"屬庚韻,這叫作"以青襯庚"。
前面介紹的"進退韻"、"轆轤韻"、"葫蘆韻"都稱之謂"出格體",不是正格。而這種"襯韻"不算出格,而且它還有一個好聽的名稱,叫作"孤雁出群"。"原來詩的首句可不用韻,其首句入韻是多餘的。古人稱五七律為四韻詩,排律有十韻二十韻等,即使首句入韻,也不把它算在韻數之內。"(王力《漢語詩律學》53頁)詩人從這多餘的韻腳上,討取點自由,借用鄰韻也就不算出格了。
前人作近體詩用韻是偏嚴的,鄰韻通押只限於詩的首句。現代人寫近體詩,卻在突破這個樊籬,鄰韻通押已不限於詩的首句,而是擴展到其他押韻的句子,如絕句的第二、第四句,律詩的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這種突破也見之於傳統文學形式古為今用的導師們的作品中。這里以魯迅、*的舊體詩為例:
魯迅青年時代寫的近體詩,現在保存下來的,如《別諸弟》、《蓮蓬人》、《庚子送灶即事》、《惜花四律》等,共十二首,每一首用韻都屬同一韻部,"襯韻"也不用,是嚴格按照舊時的試帖詩用韻的。但當他賦與舊體詩以歷史新質之後,服從於表情達意,將前人"襯韻"、移植過來,而不限於首句。例如《悼柔石》:
慣於長夜過春時,攜婦將雛鬢有絲。
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幻變大王旗。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這首詩里的"時"、"絲"、"旗"、"詩"屬支韻,"衣"屬微韻,按陳規,鄰韻只可用於首句,而這首詩卻用在最後一句。又如《無題二首》其一:
故鄉黯黯鎖玄雲,遙夜迢迢隔上春。
歲暮何堪再惆悵,且持酒卮食河豚。
這首詩里的"雲"屬文韻,"春"屬真韻,"豚"屬元韻。三個押韻的字分屬於相鄰而又不同的韻部,這在古人近體詩中是很難找到的。但現在保留下來的魯迅近體詩,多數還是用同一韻部的。這少數幾首通押的近體詩,你總不能認為是他不懂韻律,或者一時疏忽,應該認為是對近體詩用韻的合理解放。
*的近體詩很講究聲律,平仄是非常工整的,大都用標准句式,可以變通的非關鍵字,也盡量拗而有救,調整得節奏鮮明、和諧,連不押韻的句子的腳節,上、去、入三聲摻合著用,鄰近的腳節不用同聲字,力避"上尾",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於此可見他對聲韻學造詣之深,運用之嚴謹。然而他的近體詩的押韻,同魯迅一樣,突破前人的樊籬,運用了鄰韻通押。例如《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岩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詩中的"難"、"丸"、"寒"三字屬寒韻,"閑"、"顏"二字屬刪韻。再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餘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黃"、"慷"、"王"、"桑"四字屬陽韻,"江"屬江韻。又如《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班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
"飛"、"微"、"衣"、"暉"屬微韻,"詩"屬支韻。再如《吊羅榮桓同志》:
記得當年草上飛,紅軍隊里每相違。
長征不是難堪日,錦戰方為大問題。
斥鷃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
今君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
五個押韻的字,分別屬三個韻部,"飛"、"違"、"非"屬微韻;"題"屬齊韻;"誰"屬支韻。
郭沫若近體詩很講究平仄,但押韻也不"率由舊章"。例如《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顛倒是非淆,對敵慈悲對友刁。
咒念金箍聞萬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當剮唐僧肉,一拔何虧大聖毛。
教育及時堪贊賞,豬猶智慧勝愚曹。
這首詩五個押韻的字也是分屬三個韻部,"淆"屬餚韻,"刁"屬蕭韻,"遭"、"毛"、"曹"屬豪韻。
對於近體詩的鄰韻通押,詩詞界有不同意見。一種認為,近體詩的形式既然是仿唐宋人的,還得合乎前人繩墨,一首詩的韻腳應該屬同一韻部,若要鄰韻通押,也只限於詩的首句。他們的作品也是嚴格遵守這個規則的。對魯迅、*等近體詩的鄰韻通押,可"為尊者諱",只說"在前人詩中難找",或"不合於唐宋詩人的格律",並無苛責之詞。
另一種意見認為,近體詩,在尚不能突破古四聲平仄樊籬的條件下,把押韻的寬限適當解放些,也是合理的。而且,這種解放,並未背離仿古的原則。前面提到唐宋人的"進退韻"、"轆轤韻"、"葫蘆韻"、"襯韻"等,早就鄰韻通押。在宋詞中,韻域很寬,鄰韻通押更自由。為近體詩開辟了古為今用道路的導師們,既已合理地解放了押韻,我們何不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呢?
我贊成第二種意見,但也不反對第一種意見。王力教授在50年代出版的《漢語詩律學》中說:"近體詩用韻甚嚴,無論絕句、律詩、排律,必須一韻到底,而且不許通韻。"(字下面加了著重點)但是在1977年出版的《詩詞格律》中,則說:"今天我們如果也寫律詩,就不必拘泥於古人的詩韻。不但首句用鄰韻,就是其他的韻腳用鄰韻,只要朗誦起來諧和,都是可以的。"可見這位研究詩詞曲格律的著名專家,也是贊成合理解放詩韻的。其實,鄰韻通押在前人詩中也並非難找,在清人袁枚《隨園詩話》中,就指出劉長卿、杜甫、李隆基、李商隱等作品中鄰韻通押的韻腳,並"唐人不以為嫌也"。竊以為作詩講究一韻到底,還是受了歷代官方科考的影響。
鄰韻通押,無疑給我們寫近體詩用韻帶來很大的方便,但初學寫作還須具備有關韻部的一些基本常識。
首先是對《平水韻》的106個韻部,尤其30個平聲韻部,及每個韻部包括哪些常用字,有個大致的了解。
舊時學童學詩韻是和學對偶一起學的。學法很簡單-----背誦《笠翁對韻》(清李漁著)、《聲律啟蒙》(清車萬育著)、《訓蒙駢句》(明司守謙著)等韻對書。這些書以平聲30個韻部為綱,把作詩押韻常用的同一韻部的字,編成歌訣。譬如:在《一東》條目下有:"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蒙蒙,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斗西東。十月邊塞颯颯寒霜驚戍旅,三冬江上浸浸朔雪冷漁翁。……"自小把這些背熟了,既懂得哪些詞兒可以相對,又記得風、空、穹、蒙、中、紅、東、翁等常用字屬東韻。要求老年人像學童那樣背得滾瓜爛熟是很困難的,也不必要,但是,你要熟悉各韻部的常用字,讀這些書比讀《詩韻》有趣,因為後者如同辭典,讀起來枯燥無味,記不住,而且許多生僻字也用不著記。但是《詩韻》還是要購置一本的,以供查對。現在重印出版的《千家詩》,後面附有《笠翁對韻》,《聲律啟蒙》、《訓蒙駢句》也有重印出版的,有興趣,可以看看。
❼ 品中國文人txt
品中國文人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我為什麼要品中國文人(1)中國古代文人幾乎都要去當官,走仕途。而西方作家不這樣,他們要麼出身貴族,要麼是醫生、神甫、律師、商人、教師……的兒子,總之,職業分布相對寬泛,吃官俸者少。中國古代文人與政治有著深廣而持久的聯系。古代多戰亂,不是漢人跟漢人打,就是漢族與游牧少數族打,百年興旺的家族不多。幾位貴族大文人,屈原,嵇康,李煜,李清照,曹雪芹,皆為厄運所造就。古代文人走向官場或背向官場,其「生存路數」是高度一致的。先秦時代百家爭鳴,像孔子這樣的人連年穿梭於列國,形如喪家之犬而大腦高速運行,想透了很多大問題。秦漢結束了諸子爭鳴的局面,幾百年間雖時有反彈,卻朝著大一統:儒學一統天下。唐宋更以科舉的形式將學問與俸祿直接掛鉤。讀書人,不能金榜題名就得回家種地。「耕讀傳家」,傳了一千多年。這是中國特色。文人去做官,未必都是好官。眾多的文人一經入官場,往往把聖人的教導拋到腦後,按官場套路行事,為非作……應該是全本了
❽ 品中國文人txt全集下載
品中國文人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我為什麼要品中國文人(1)
中國古代文人幾乎都要去當官,走仕途。而西方作家不這樣,他們要麼出身貴族,要麼是醫生、神甫、律師、商人、教師……的兒子,總之,職業分布相對寬泛,吃官俸者少。中國古代文人與政治有著深廣而持久的聯系。
古代多戰亂,不是漢人跟漢人打,就是漢族與游牧少數族打,百年興旺的家族不多。幾位貴族大文人,屈原,嵇康,李煜,李清照,曹雪芹,皆為厄運所造就。
古代文人走向官場或背向官場,其「生存路數」是高度一致的。先秦時代百家爭鳴,像孔子這樣的人連年穿梭於列國,形如喪家之犬而大腦高速運行,想透了很多大問題。秦漢結束了諸子爭鳴的局面,幾百年間雖時有反彈,卻朝著大一統:儒學一統天下。唐宋更以科舉的形式將學問與俸祿直接掛鉤。讀書人,不能金榜題名就得回家種地。「耕讀傳家」,傳了一千多年。這是中國特色。
文人去做官,未必都是好官。眾多的文人一經入官場,往往把聖人的教導拋到腦後,按官場套路行事,為非作……
應該是全本了
❾ 關於古體詩歌
律詩
中國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發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於盛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六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如果僅6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每首的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排律除首末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必須上下句對偶。小律對偶要求較寬。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於絕句。
唐代律詩在定型化過程中和定型後,都存在變例,有些律詩不完全按照格式寫作,如崔顥的《黃鶴樓》,即前半首為古體格調,後半首才合律。律詩的這種變化被稱為拗體 。
絕句
中國詩體。又稱截句、斷句、絕詩。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它源於漢及魏晉南北朝歌謠。「絕句」這一名稱大約起於南朝。梁 、陳時,已較普遍地用絕句泛指四句短詩,其押韻平仄都較自由,或稱古絕句。唐以後盛行近體絕句,格律同於八句律詩中的前、後或中間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詩集中把絕句歸於律詩。後來也有學者認為絕句是截於律詩之半而成。絕句靈活輕便,適於表現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廣為詩人所採用,創作之繁榮超過其他各體詩。宋代洪邁曾輯錄唐人絕句萬首,約占現存唐詩總數1/5。除李白、王昌齡、杜牧、李商隱以絕句擅長外,還有不少千古名篇,並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絕句大都配樂歌唱,如王維《渭城曲》、李白《清平調》、劉禹錫和白居易的《竹枝詞》、《楊柳枝》等,所以,絕句也被人視作唐人樂府。
絕句都是4句,每句5個字為五絕,每句7個字為七絕
律詩都是8句,每句5字為五律, 每句7個字為七律
押韻是詩歌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國的民歌、詩、詞、曲無不押韻,所以詩歌又叫韻文。押韻是把同韻母或韻母相近的字,放在詩篇某些句子的末尾,使詩歌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容易記得住、傳得開。押韻的方式,古體詩比較自由,可以隔句押韻,也可以句句押韻;可以用平聲押韻,也可以用仄聲押韻;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換韻的形式又有多種。近體詩即格律詩的押韻方式,則有定規。
一、一律以平聲押韻(也有少數以仄聲押韻的,其中五言詩居多,但格律詩以平聲押韻為正格;因古體詩容許仄聲押韻,所以仄聲押韻的絕句和律詩也稱"古絕"、"古律");
二、不論五絕、五律、五排,七絕、七律、七排,都必須一韻到底,,不得半途換韻;
三、不論五言、七言,都是雙句入韻,單句不入韻。但首句可以入韻,也可以不入韻。七言詩首句入韻的較多,五言的較少;
四、押韻句的尾字用平聲,不押韻的必須用仄聲(古絕、古律押韻句的尾字用仄聲,不押韻的用平聲)。
過去寫詩,靠韻書來做統一的標准。所謂韻書,就是把同韻的字放在一起,分成若幹部,作為做詩押韻的依據。我國最早的韻書是隋朝的《切韻》,唐朝的《唐韻》,現存完整的韻書是宋朝的《廣韻》。《廣韻》的韻部分得很細,有206韻部。到了金代,以《平水韻》為官方韻書,供科舉考試之用。平水是平陽府城(今山西臨汾市)的別稱,因為該書刊行於此城,故名《平水韻》(一說為南宋時代平水人劉淵根據前人韻書修編而成,故名《平水韻》)。該韻書將宋代《禮部韻略》(官方頒布的科考標准韻書)註明同用之韻,悉數合並,共106韻,上平聲下平聲各15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各聲韻目第八章已經開列,不再重復。元、明、清各代,都以《平水韻》為作近體詩押韻的依據,,一直沿用到現在。
前人做詩押韻有兩種情形:
一種是嚴格按韻書的規定做詩。例如封建時代,奉皇帝命令所作、所和的"應制詩";科舉考生作的"試帖詩",押韻的字必須屬於同一韻部。科場"試帖詩"大部為五言六韻或八韻排律,若是詩出了韻(又稱"落韻"),無論詩作得怎麼高超,只能算不及格。舊時作"分韻詩"用韻也很嚴格。若干文人相聚,作詩或填詞時先規定若干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作詩或填詞。白居易《花樓望雪命宴賦詩》:"紫壁聯題分韻句,紅爐巡飲暖寒杯。"就是描寫文人聚宴分韻作詩的。作分韻詩一般要求押本韻,不能出韻,即使窄韻、險韻也不例外。《紅樓夢》48回載:"探春隔窗笑道:'菱姑娘,你閑閑罷。'香菱怔怔答道:'閑字是十五《刪》的,錯了韻了。'"故舊時代學作詩,特別是考生學作"試帖詩",必須牢記106個韻部,尤其是30個平聲韻部。
另一種情形是凡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雖不在同一個韻部,可以通押。中唐以後,詩人苦於不能出韻的限制,試創了一些突破樊籬的"出格體",又叫"變體",出現了什麼"進退韻"、"轆轤韻"、"葫蘆韻"等形式。這些形式允許鄰韻通押,但有定規,如"進退韻"是相鄰的兩韻間押,一進一退,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韻(如"東"、"寒"、"虞"等),第四、第八句用則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冬"、"刪"、"魚"等);"轆轤韻"是鄰韻雙出雙入,即第二、第四句用甲韻,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quot;葫蘆韻"和"進退韻"差不多,也是相鄰的兩韻間押,但它要求先小後大,像葫蘆似的,如第二、第六句押"一東",第四、第八句押"二冬",或第二、第六句押"十四寒",第四、第八句押"十五刪"。這些"變體"並不普遍。在晚唐、宋代作詩形成一種時髦風氣的,是"探頭韻",也叫作"襯韻"、"借韻",就是首句用鄰韻,其餘各押韻句必須一韻到底,不得通韻。例如大家熟悉的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的第一句的"峰"字屬冬韻,"同"和"中"屬東韻。這叫"以冬襯東"。又如歐陽修的《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