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紅岩.潛伏的特務《讀後感》
謎一樣的《紅岩》
《紅岩》我早在初中時就已讀過,當時並沒有對裡面的人物產生非常深刻的印象,倒是覺得小說的語言特別流暢通順,可以說在當時的所謂紅色小說中是絕無僅有的。
最近,因為對「潛伏」類題材的興趣,便將《紅岩》拿起來,又讀了一遍。這本書是我最近剛剛網購來的,價格只有8元,可謂價廉物美。
越讀越覺得小說給我的是謎一樣的存在。
1、 誰是小說的作者。
《紅岩》的作者署有兩名:羅廣斌與楊益言。
究竟兩個人是誰決定了小說的語言風格?
細細地分析一下《紅岩》的語言,會發現它並不是一種寫實的語言,而是一種詩意的語言。
通篇小說讀下來,作者並沒有如實地進行狀物描寫,而是始終將現實中的物體,上升到一種精神的高度,因此小說里的現實景物與人物,在描寫的作用下,都升華成一種精神的內涵。
這種語言風格,可以說,確實是一種很高超的技巧。
其實在《紅岩》里,作者盡力迴避了現實的滯重與黑暗的部分,而將一種精神的力量,始終凌駕於物質的寫意與描寫上面,這與小說的主題與格調是完全合拍的。
因為很顯然,《紅岩》的小說中實物部分,實際上是相當的殘酷的,這里包括革命的背叛、地下組織的失敗、監獄中滅絕人性的酷刑,可以說小說的大背景是一次徹頭徹尾的大失敗。如果如實寫來,結果必然是這樣。而兩位作者寫出的初版本,正是羅列了這樣的失敗與恐怖,所以看上去格調不高。
如何超越無法更改的現實?
作者經過磨合與高手的指教(這里有沙汀與馬識途等老作家的功勞)之後,拋棄了原來的自然主義寫作方法,始終讓精神的氣勢與雄渾,代替了局部細節上的陰沉與陰暗,從而洗刷了這樣的題材可能帶給人的一種負面的感染。
而語言的組織與運用,恰恰也與這一主題的要求相合拍,因為作者找到了一種超越實景之上的精神內涵,這恰恰是小說給人一種詩意的印象的原因,因為詩意就是一種提升與提煉,是一種拔高,它迴避了現實中的一一對應的照應,而是從一種精神的高度,賦予了原來的物體以一種新的意義。
不妨摘抄幾句。
P111頁:半夜裡,城市鼾睡著,稀疏的電燈光描繪出半座山城的輪廓。
(這里並沒有如實地描寫重慶的市容市貌,而是上升到一種擬人的寫意狀態,用「鼾睡」一詞,人格化了城市,下面的「描繪」同樣是一種人類的精神的動態。作者虛擬了城市的實景,而拔高成一種詩一樣的意境。)
P478:心裡開始冷靜的考慮,意志和忍耐漸漸回到他的身上。
(這段描寫劉思揚的句式,完全是在精神層面表現一個人,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作者提煉了出來,這樣就有效地拋棄了對劉思揚經受過酷刑之後的肉體上痛苦的詳盡描寫,而用一種精神的力量,遏止住了純粹的肉體痛苦的吟味與展覽。小說中的其它酷刑的描寫,都是這種升華為精神的技巧的翻版。)
P408:劉思揚抬起頭來,望見幾只黃色的鳥,象畫眉,互相追逐著,撲到顫栗的樹枝上,扇動美麗的翅膀,吱吱地叫著,又一齊飛向遠方。多自由的鳥兒啊,劉思揚忍不住羨慕起來。
(這根本不是實景的描寫,帶著一種精神的意向,鳥的完全是沒有主體意識的生存狀態,在作者的精神的作用下,而擁有了一種精神的意向,象徵了一種自由。這反映了小說中的語句的總體格局,可以說無處不在,無句不在。)
P595:他的兩隻眼睛,仍然炯炯有神,帶著永不熄滅的威力,直視著任何危險與威脅,毫無畏縮。
(這里用「危險與威脅」這種抽象的不是實指的詞語,來指稱敵人,都反映出作者始終將現實的實際物質與人物,進行了一種提煉出共性的抽象,得出一種拋棄個案的共性的精神訴求)
《紅岩》的兩位作者之前都沒有寫作小說的經驗,但是為什麼會在《紅岩》中能夠產生如此純熟的語言風格,實在令人不可思議。
當然,有資料說,《紅岩》的產生,有四川籍作家沙汀、馬識途在背後給予修改意見的支持,更有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的潤飾,但是有一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實是,為什麼沙汀的小說如此令人不堪卒讀,他的語言帶有過濃的四川味,大量的鄉俗詞語的接納,使他的語言詰屈聱牙;而馬識途也寫過《清江壯歌》、《魔窟十年》這樣的與《紅岩》主題相同的小說,但兩相比較,就會看出馬識途的敘述語言恰恰採取了一種與《紅岩》這種提煉成精神意向的詩化風格完全不同的語言特徵,馬識途就像沉埋在泥土中一樣,缺乏《紅岩》這般的高潔與飄逸,看起來很不舒服。實際上,沙汀與馬識途在解放後的文學創作,都只能屬於二、三流作者的水平,他們這樣的文風,怎麼能指導出《紅岩》的作者創造出如此精純的超一流的文學作品呢?
至於中國青年出版社的編輯的文字功力,可能有一定的水平的吧,但是,他們為什麼能在為別人作嫁衣的時候,顯示出超凡的能力,但他們自己的作品卻在哪裡?所以,《紅岩》受益於編輯的巧言令色的添油加醋,也缺乏說服力。
那麼,羅廣斌與楊益言還有一個至今仍撲朔迷離的第三個作者劉德彬,究竟是哪一個人確定了小說的風格,並且自始至終保持了這種完整性?
這是《紅岩》的謎之一。其實完全可以將《紅岩》的第一稿及其它的幾稿給印出來,讓我們比較一下他們之間的差異與雷同,對於文學創作倒是一個極好的教材。
實際上如《紅岩》這樣的作品,是由組織者組織而作者基本沒有文學創作經驗的寫作個案,並沒有在以後的創作中得到復制。文革期間那麼多的寫作組,都很難寫出如《紅岩》這樣的語言精煉的作品,就可以看出,業余作者要達到一定的高度,可能性幾乎是零。但為什麼《紅岩》的作者卻成功了,這怎麼能不讓人感到訝怪呢?
從馬識途對羅廣斌的回憶中,可以看出羅廣斌承擔了主要的寫作任務。馬認為羅廣斌有講故事的天賦,這有助於小說的創作。這是一種說法吧。
2、《紅岩》中有沒有作者的個人因素,就是個人的私貨?
從某種意義上講,《紅岩》是一個集體的作品,但是,如果我們仔細閱讀小說的文本,會發現在字里行間隱藏著作者的心中塊壘,這種不自覺的潛意識,在小說的構思與句式中,屢次三番地跳躍出來,頑強地顯示著《紅岩》作者的個人的隱私。
我們都知道,小說作者羅廣斌與楊益言,都不是正宗的地下黨,他們只是與江姐那樣的地下黨,曾經關在同一集中營而已。羅廣斌的出獄,在小說里,是一次越獄成功,但現在從各種記載來看,實際上,是羅廣斌的勢力強大的家族在暗中做了工作,使特務有意沒有在最後的時刻對他進行行刑,而讓他留在了監獄里。這實際上,後來成了羅廣斌說不清道不明的身份上的污點,也成了羅廣斌心中一直耿耿於懷的心中塊壘。在文革爆發之前,羅廣斌一直感到自己所受到的不信賴,連到日本訪問,都沒有權利出去。文革開始後,羅廣斌積極參加派性斗爭,未嘗不是借天下大亂的造反時機,來獲得過去一直沒有的身份地位,並由此導致了他陷入其中,難以自拔,終至自殺身亡。而楊益言則是以一個學生身份被關入牢中,根本不知地下黨為何物。而《紅岩》里的另一個未署名的作者劉德彬,倒確實參加過地下活動,並與江姐曾經有過一起共事的經歷,但恰恰是他這個有著地下工作身份的人,因為所謂的右派言行,而被剝奪了寫作權與署名權。
由此看來,《紅岩》的兩名作者,其實只是遙觀了獄中的地下黨,根本沒有切身切入到解放前的地下斗爭。這樣,兩位作者有一點在心理上的尷尬是可以確定的,就是他們希望獲得組織的信賴。
這樣的主題,在小說里,得到了特別的表達與強化。
而實際上,這樣的主題,與小說里的地下黨的斗爭描寫,是格格不入的。承載著這樣的主題的,主要是小說里的劉思揚,而劉思揚這個角色,在《紅岩》中並不給人以一種醒目的感覺,根據《紅岩》改編的歌劇,都對劉思揚的這種渴求地下組織信賴的潛意識完全刪除不計。可見,劉思揚的這種心態,並不符合整個小說的整體構思,但對於《紅岩》的作者來說,這卻是他們心裡的一種強烈的慾望與訴求,所以,他們一旦找到合適的機會,便會在小說里流露出這樣的企求組織確認他們忠誠的這種最強烈的渴望。
這使得《紅岩》又微妙地帶有了作者的個人的私慾意圖。
評論家早已注意到劉思揚這個角色,有著羅廣斌自己的某些原型。小說里幾乎有整段的章節,對劉思揚的苦惱,實際上也是羅廣斌的苦惱進行了生動的描述:
第二十章第405頁:他(劉思揚)遲疑地慢慢轉過身來,突然,發現面對著自己的,竟是一雙友好而信任的眼睛;這種同志式的眼光,正是他一直期待的。
在第427頁,劉思揚對成崗的一段話里,更加明晰地表達了這個思想:「敵人的正面考驗,我可以經受得住,但是我怕在黨內受委屈,怕黨不了解自己,敵人恰恰抓住了我的弱點,利用了我急於向黨表白的情緒……」
這幾乎就是羅廣斌的內心心結。
在第二十一章的情節中,特務化裝成新聞記者,來到獄中,企圖打開監獄地下黨的秘密,這一段情節,也有著《紅岩》的三位作者的個人的強烈的感受。特別是楊益言,他是學生,而非黨員,而特務的試探,一直是現實中糾結著作者的一個巨大的包袱。在這里,小說借描寫,而肯定了這些無辜的學生是與地下工作者戰斗在一起的。
應該看出,在《紅岩》中,作者用了許多的筆觸,描寫了胡浩(非黨員,但在獄中受黨的感染,而要求入黨)、被無辜抓進來的普通學生,還有誤闖入監獄禁區,而被關在獄中的普通人,這些細節與感受都來自於作者的身份與體驗,在小說里,這些部分,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因為這些角色,都沒有什麼特別光彩的作為,與江姐、許雲峰、小蘿卜頭、監獄之花這些站在生與死的交叉點上的形象的大開大闔相比,都顯得黯然失色,但是這些部分,恰恰是作者的真正的內心的凝鑄與融化。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多少可以看出《紅岩》在集體化的作品背後的個人的私慾的成份,從中讀到一點作者在刪除了幾十萬字後、唯一捨不得刪除的這些表達了他們內心強烈訴求的情節內容。
2、 小說的十字型交叉式情節線
其實仔細回味一下,《紅岩》在情節線的設計上,也是非常工於心計的。
小說並沒有從一開始就交待出江姐等人,而是從一個非常小的平凡的工人寫起,這種構思,很有一點《水滸傳》的人物設計,從一個偏遠的小角色寫起,逐漸介入到核心主要人物。
小說一開始就寫出了兵工廠的工人余新江,以他帶出了許雲峰,然後甫志高,再陳松林,而陳松林又帶出了重慶大學里的學生運動,聚焦在成瑤身上,從而把小說里的重要人物成崗給凸顯出來。
從成崗處,引出了江姐。之後的情節,就是在改編劇中非常熟悉的情節結構。
後來到監獄斗爭時,則劉思揚的視角非常重要,因為劉思揚是從渣滓洞移到白公館去的,所以,小說里進行這兩個集中營地點的轉移,是藉助劉思揚的視角來體現的。
以上應該是小說的縱向的情節線索。
在這同時,小說里還有一道橫向的人物關系線。這與上面的縱向的情節進展線,組成了小說的十字型故事網路。
橫向線的關系,主要是江姐的個人經歷、與雙槍老太婆的關系,雙槍老太婆又是獄中的瘋子華子良的妻子,華為是老太婆的兒子,成崗之妹成瑤又與華為有著愛情關系,這些情節,有著不少的虛構成分,但卻可以說是小說里粘合起散落的情節與人物的重要的添加劑,正是這些虛構的成份與關系,使小說有了戲劇性結構,比如雙槍老太婆的一家,幾乎在小說里的各個層面都出現,包括華子良最後作為向導進軍集中營,都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戲劇沖突框架,這些情節,為話劇與歌劇的改編提供了用武之地。這種構思使小說變得緊湊,精煉與內斂。
在上面的這些縱橫交錯的網路中,作者又不失時機、見縫插針地插入了一些星星點點的個體人物,如小蘿卜頭、黃將軍、監獄之花,雖然寥寥數筆,但卻相當的動人心魄。特別是對小蘿卜頭的描寫,作者可以說是採取了一種大膽的意識流的描寫,深入到這個孩子的內心世界,實際上,這種視角的游離,是小說的大忌,但作者卻執著地在這一完整的宏篇巨制中,跳出了小說的整體的嚴整的框架,而提取出一個小孩子的內心感受,作了濃墨重彩的渲染,達到了極佳的藝術效果。不拘一格,也許就是文章的必由之路吧,雖然作者走了一著險棋。
⑵ 潛伏在辦公室職場版《潛伏》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潛伏在辦公室》(陸琪)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D_3_GyHOKXT9cox9p9maxQ
書名:潛伏在辦公室
作者:陸琪
豆瓣評分:7.7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8.1
頁數:240
內容簡介:
《潛伏》並不僅僅是部諜戰片,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職場教程。余則成的經歷,有絕對的現實意義,他用親身體驗,教導我們如何在險惡的職場生存。
作者將職場里的二十三條生存法則一一解讀,加入案例和實際分析,完整地詮釋職場上的潛規則。
這里講的,是別人從未說過的,是中國文化里不足為外人道的東西,但同樣也是如今中國人的職場環境。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作者簡介:
陸琪 男,城市裡宅居的思想;用文字行善的獃子;不切實際的現實主義者。 暢銷書作家、專欄作家、編劇、獨立攝影師;曾在多家影視集團、廣告集團任職;互聯網早期創業者,多個行業領先網站的締造者;2003年起出版小說四百萬字,網路總點擊過億;動漫《虹貓藍兔》編劇之一;CCTV6電影編劇;多家報紙雜志開有專欄。
⑶ 哪有小說潛伏可以看
連成讀書里的小說很多可以全文閱讀你可以去看看
⑷ 《潛伏》的原著是什麼原著結局
原著也叫《潛伏》,作者是龍一
原著結局是東北即將解放,余則成被國民黨派到別的地方,必須馬上出發,他讓翠平把寫著蔣介石手令的重要情報送到聯絡點。臨走時翠平對他說:「跟你在一起住了兩年,我已經沒法再回去嫁人了,你一定要回來!」此後他們2人分別,余則成沒有翠平的音訊。
30多年之後,余則成為了慶祝自己終於被摘掉軍統特務的帽子,便燉了一鍋牛肉頭兒請一個名叫龍一的忘年之交一起吃飯,並給他講述了這段往事。龍一問翠平後來怎麼樣了?余則成搖搖頭說,50年代初我就曾回來找過她幾次,沒有她的任何消息。
龍一問那份情報送出去了嗎?余則成說情報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翠平當天便失蹤了,一起失蹤的還有老馬。龍一猛地一拍腦門,自作聰明地安慰他說,她會不會見你不要她,就另外嫁人過小日子去了?余則成卻說:不會的,一定是她送完情報後被老馬追蹤了,抓捕時她拉響了手雷,那隻手雷威力極大,足以讓三五個人消失得無影無蹤。
(4)潛伏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潛伏》和《團長》是今年最火的兩部電視劇,此次「白玉蘭獎」被看作是這兩部作品之間的PK。最終毫無懸念,《潛伏》大勝《團長》,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張海濤親自為《潛伏》劇組頒發了最佳電視連續劇金獎。
「白玉蘭」評委會給《潛伏》極高的評價:「這是一部在全國產生巨大影響以及受廣大觀眾喜愛的連續劇,精彩的情節與鮮明的人物塑造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把此類題材的電視劇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評委之一的馬中駿告訴記者,其實這次評選不像外界那樣有任何懸念,基本是一邊倒的投票。「評委(的觀點)沒有出現分歧,《潛伏》得到評委們的一致推崇。」另一位評委鄧萃雯也毫不掩飾自己對《潛伏》的喜愛,笑稱自己被小眼睛的孫紅雷迷住了,潛伏熱度之高導致劇中綠色台燈熱賣,一度脫銷。
《潛伏》是一個關於信仰的故事,融合了幽默、言情、懸疑、智斗等諸多元素,著力表現特殊年代中地下工作者的奮斗與犧牲,使觀眾大呼過癮(網易娛樂評) 。
《潛伏》情節緊湊、開場就有懸念,孫紅雷的知識分子形象和懸念迭起的刺殺行動一開場就吸引觀眾,並迅速進入正題;溫柔對白,戀人情誼讓人感動,除了刺殺行動,余則成和左藍的會面很招觀眾喜歡(國際在線評);除了主角的精彩表現外,「綠葉」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老謀深算的吳站長、匹夫之勇的馬奎、陰險小氣的陸橋山、心狠手毒的李涯等都起到了「綠葉」的作用(成都晚報評)。
《潛伏》打破了以往諜戰劇的一貫嚴肅作風,幾乎每一集都安排搞笑成分;《潛伏》就像一部職場攻略劇,余則成巧妙地處理了自己與站長吳敬中、「同事」馬奎、陸橋山和李涯的復雜關系,為白領們寫了一部活生生的「職場攻略」。
⑸ 潛伏小說 讀後感
看完電視劇【潛伏】,貫穿全劇的是信仰與忠誠。我被左藍、余則成、翠平他們對共產黨的信仰和忠誠深深的感動。是啊,什麼是信仰,信仰是人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和持有。信仰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為人類的智慧發育,只能從真理的「惟一性」出發,然後進化到善法的「相對性」,最後達到美德的「三全性」,使人類的智慧最終臻於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和有所創造的最高境界。
為了信仰,左藍告別了相愛的人;為了信仰,余則成在刀尖上度日,而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埋藏在心底;;為了信仰,翠平這朵生機盎然的野花,放入到了精緻的花瓶,從此了無生氣;為了信仰,秋掌櫃臨死不屈咬斷了自己的舌頭;為了信仰,廖三民犧牲了生命;為了信仰,他們做了殉道者。信仰是他們的精神寄託,忠誠是他們的基本品格。
然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信仰什麼?面對大家與小家、面對親人和朋友,我們忠誠嗎?在這個徹底物化了的社會,成也物,敗也物,榮也物,辱也物,得也物,失也物,物質之外無歸宿,利益之外無靈魂。那種由信仰而產生的「雖九死而不悔」的忠誠幾乎看不到了。
雖然我們現在不需要做到「雖九死而不悔」,但是做人的信仰和忠誠是不可缺少的,我們要在平常的中,平凡的崗位上,一點一滴堅守自己公正、忠誠、善良、熱情的高尚情操,永遠不要出賣或遺失位元組的靈魂,這才能做到問心無愧。
《潛伏》並不是間諜片,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職場教程。余則成的經歷,有絕對的現實意義,他用親身體驗,教導我們如何在險惡的職場生存。而現今的職場,比余則成面臨的環境更糟糕,我們都是在狂濤駭浪里潛伏的小人物。所以,研究專家「余則成」是怎麼說,怎麼做的吧。
1、辦公室里只有兩種人,主角和龍套。在《潛伏》里,每個角色都有個性。只龍套非但沒性格而且還專業送死。職場上也一樣,想要過的輕松,不想往上爬,那就只能做一輩子的龍套。作龍套的壞處就是:送死你先去,功勞全沒有,裁員先考慮。現在的職場絕不是養懶人的地方,你要比別人生存的好,就唯有當主角,讓別人去做龍套。你不能踩著別人肩膀,就只能做他人墊背。
2、每個人都要有大志,就算要毀滅世界也可以。胸懷大志是做主角的首要條件。譬如余則成的信仰,站長的貪錢,馬奎和陸橋山要當副站長,李涯為了黨國事業,這些都是大志,而有理想存在才能為此奮斗。在職場上,你若沒有一個奮斗目標,就不可能進取的往上爬,到最後只能淪為龍套,成為別人的犧牲品。所以不管毀滅世界,還是成為第一首富,你都必須心存志向,以此為目標。
3、別被理想忽悠,理想是需要的,但不是別人的理想,而是你自己的。當提起大志時,有人會想到企業目標,想到企業文化,想到老闆慷慨激昂的演說。忘了那些吧,老闆的理想只是老闆的,而職場上,你是獨立的。要保持清醒頭腦,不能被輕易忽悠。《潛伏》里,不管站長還是戴笠,甚至是余則成自己都會提到黨國的事業。而實際上,他們心裡都清楚的很,一切都該以自己為先,自己的大志才是可奮斗的目標。不管別人有什麼理想,要牢牢記住自己的大志,這才是立命之根本
4、如果真的沒大志,那就為錢奮斗。《潛伏》里,站長說過一句話。每個人都有解甲歸田的時候,如果不是為了錢,誰要當這個官呢。所以賺錢是人最主要的追求。職場上很危險的局面,就是老闆用理想籠絡人,想讓人不拿錢白幹活。但真的肯不要錢幹活,那你就是沒價值的,既然沒價值,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呢?金錢是唯一衡量你價值的東西。你真的一無所求的話,那就為賺錢而奮斗。
5、你可以不聰明,但不可以不小心。《潛伏》里似乎每個人都聰明,其實翠平也很聰明,可為什麼她就狀況不斷,最後還暴露身份。就因為她不夠小心。職場與此一樣,你可以不聰明,但不可以不小心。不聰明的人,最多笨拙一些,事情做的差一些。而在職場上,這不是很大的罪過。但不小心就隨時會觸犯到別人的利益,犯下得罪人這個職場大忌。到那時,穿小鞋都不曉得是為什麼穿的。管牢嘴,能風花雪月的時候就少議論同事,能說人好話時就別說壞話。這就是余則成的生存之道。
6、你說的每句話,老闆都會知道。所以要好好想想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別奢望你私下說的話老闆就聽不到。老闆能知道一切,這是真理。就像余則成給左藍寫信,自以為夾在書里沒人知道,而實際上,他落下的每個文字,每句話都有人注意。在職場上完全相同,只要你不是一個人自言自語,就得擔心談話對象會把話傳出去。而經驗告訴我們,每一句對公司的議論,最後都會傳到老闆耳朵里。所以你跟任何人說話時,都要好好想想,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不該說的絕對不能說,可說可不說的也閉嘴。
7、偶爾對老闆交心是必要的,但要有的放矢。余則成和站長關系亦師亦友,可謂是站長的鐵桿親信,兩人之間時不時有促膝長談。記住,促膝長談是種手段,而不是真的讓你什麼都說。偶爾的交心,說些無關緊要的私己話,能讓老闆覺著你貼心。而事實上,從沒一個上司會對你真的交心。切忌一熱淚盈眶,就把心窩子都交出去。被出賣的,永遠是交心的那個。
8、不管什麼時候,裝傻總是最不易犯錯。在《潛伏》里,余則成看起來傻傻的。當別人問起一些緊要問題時,都會裝傻,罔顧左右而言它。這實在是很高明的生存術。金庸也曾經說過,他年邁耳背後,該聽見的話就能聽見,不該聽見的話就聽不見。當有人要你當面表態站隊,要你選擇事情的方向,不管你怎麼選都是錯的。那麼裝傻就是最好的選擇,這是沒選擇時最不易犯錯的方法。別擔心裝傻的樣子很拙劣,即使每個人都看出你在裝傻,可他們依舊拿你沒辦法。真正倒霉的是那些明確表態的人,有這些龍套犧牲,怎麼也輪不到你。
9、把自己當成最聰明的人,往往是最笨的。在剛開始時,余則成向左藍隱瞞自己是軍統特務,向呂宗芳隱瞞左藍是激進分子。余則成覺得自己能掌控大局,可實際上,他才是對方棋盤上的棋子。左藍和呂宗芳早就決定把他發展成共產黨了。在職場上,總把自己當最聰明的人,一定是做龍套的命。真正聰明的高手,是大智若愚,該精明時精明,不該精明時裝傻。
10、一定要有靠山,但比靠山還可靠的,是讓自己有價值。余則成向來是有靠山的人,一開始的呂宗芳,後來的站長,甚至是戴笠。正是這些靠山的存在,才讓余則成多次轉危為安,不引人懷疑。但比靠山更重要的,是余則成本身的價值。如果沒有軍統背景,呂宗芳絕不會拉攏他。如果沒有立下大功,戴笠也不會青眼相加。如果他不能幫站長弄錢,也不可能獲得庇護。所以在職場中,和上司們搞好關系是一門必須的功課,為自己找好靠山很重要。而比此更重要的,是讓自己有足夠的價值,以致於每個上司都必須拉攏你。
11、你是上司的人,上司卻不一定是你的人,這層意思一定要明白。當一個上司對你說,你是他的人時,心裡一定要清楚,上司並不是你的人。你是他的,他是他自己的。在潛伏里,馬奎曾經是毛人鳳的侍衛,按說有此大靠山該有恃無恐才對。但馬奎一出事情,毛人鳳立刻就躲了。當你的事情與上司的利益有沖突時,他們會毫不猶豫的出賣你。無論何時都要記住,你是你自己的,只有你才能對自己負責。別相信上司故作親近的話,那隨時都會是陷阱。
12、上司說他對你很放心,事實可能正好相反。站長經常對余則成說,我對你很放心。可事實上,站長對余則成的試探調查從沒停過。如果上司真的對你放心,他根本不用經常提及。真正的信任,是通過行動表現的。當上司願意把害人的事情,把職場斗爭的事情和你一起做,那才是信任的表現。而上司口頭說對你放心,則反而要當心了,很可能你做了什麼,讓上司產生你不忠的懷疑。
13、站在上司立場上想問題,站在自己立場上辦事情。當上司相信你,讓你做一些事情時,心裡必須要有本帳,別傻兮兮的什麼都做。你要站在上司立場上去考慮問題,了解上司為什麼要做,能達到什麼目的。然後再以自己的立場抉擇,有些做,有些推脫。就算是象余則成這樣看似對站長忠心耿耿的人,也不是什麼都會做的。選擇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去做,不符合利益的想法推搪。用做了的事情取悅上司,而不做的事情則讓上司知道,你已經完全盡力了。
14、上司突然垮台,不要驚慌,獨自完成任務,然後藉此再找到新的靠山。《潛伏》里,余則成和呂宗芳被派去南京刺殺叛徒。而呂宗芳突然犧牲,余則成並沒有慌張,反而獨立完成任務,成為軍統大功臣,完成了事業轉折。在職場里,經常發生上司突然垮台的事情。如果你不幸遇見,千萬別驚慌,獨自完成手上的工作,而且要做的漂亮精彩。而這就是你將來安身立命的資本,你可以藉此找到新的靠山。還是那句話,必須要讓自己有價值,這比有人罩著你還重要。
15、做事做的好,幹活干到老。余則成並非總是聰明的,他與黨組織相比就是弱者。余則成不懂得「做事做的好,幹活干到老」這個道理,所以他從一開始做潛伏工作,一直到大陸解放後還必須做下去。甚至與翠平生離死別,沒有得到個人最佳結局。「做事做的好,幹活干到老」和「讓自己有價值」這兩句話間並沒有矛盾。價值是體現在關鍵處,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地方才要突然爆發的。而無關痛癢時,尤其是做些沒功勞只有苦勞的活,別做太好。永遠幹得好,就會一直幹下去。若讓人覺得,你只有做庸碌工作的才能,就算干到累死,你也沒有爬上去的那一天。
16、一定要有缺點。在職場,一定要有缺點。即使象余則成這樣,也並非完美,他會故意暴露一些缺點給人看,譬如感情,譬如貪財等。一個完美而毫無缺點的人,為遭人嫉恨,會被人敬而遠之。如果連上司都對你敬而遠之,那職場之路就危險了。所以聰明人會故意暴露些缺點,尤其是無關痛癢的缺點,讓上司以為他能拿捏住你,那才是最安全的境地。但缺點絕不可致命,卻不能是你真正的短處,只可以是風花雪月時談起的余興節目,和人套近乎有餘,想以此要挾則沒門。
17、高你半級的人,往往是最危險的,同級的是天然敵人。如果已經有一官半職,那對這句一定感同身受。象余則成那樣,比他高半級的馬奎、陸橋山甚至李涯都十分危險,處處拿他當假想敵。因為高你半級的人會有危機感,怕你隨時都可能與他們平起平坐,所以有機會他們就會打擊你。而不管高半級還是一級,都是上司,他們給你穿小鞋就危險萬分了。而同級的人是必然的敵人,只要你們的上司不是傻瓜,就一定會挑撥手下爭斗。這是中國五千年來的帝王術,是國粹。
18、十句里要有九句真話,這樣說一句假話才有人信。這是《潛伏》里很明顯的情景。余則成說話並不總是假的,反倒有九句是真話。正是這樣,他才能得到站長的信任,以致於連去台灣都要帶著他。職場中,九真一假也是最佳法則。一個滿嘴跑火車的人是得不到上司信任的,只有忠心耿耿,幾乎不說謊的人,才能夠在最關鍵的時刻騙到所有人。你要當老實人,老實人才能取信於人,沒有別人的信任就沒有關鍵時的謊言。說謊只需要在最最關鍵的時刻,能少說一句就少說一句。狼來了的故事,大家都應該聽過。
19、把每個慌話都當成性命攸關,這樣說謊就不會內疚。職場上很關鍵的難關,就是怎麼過自己心理關口。有些人天生不會說謊,一說謊就內疚。這時候,就需要想起你的大志了。當一個人有志向,有理想,有信仰的時候,他就可以做任何事情。余則成為了完成任務說過謊,殺過人,也做過很多壞事。這完全因為他有信仰在支撐,所以並不會內疚。而你也要記住,每個謊言都可能是性命攸關,如果過不了自己的心,就可能實現不了自己的理想。如果這么想了,你還會內疚么?
20、每個人都站在惡的那一面,因為各人有各人的善。最後講一句關於理想的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而有利於自己理想的則是善,不利於別人理想的則是惡。因人們各有各的立場,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在別人眼裡,你必然站在惡的那面。你永遠都是自己的善,別人的惡。但怎麼樣才是真正的大善,怎麼樣才是大惡呢?為實現理想說一句謊,這是惡,但不是大惡。而如果你的理想是毀滅世界,那才是大惡。譬如你以事業紅火,同事幸福為理想,那麼就算為這個理想做了壞事,也不過小惡。行大善而為小惡,歷來被聖人們不齒。可聖人自己也這么做。如此的聖人可以從孔子、孟子、王陽明一直排到更近更近。儒教里有知行合一的法門,就是要你明白,只要理想大善,便可無所不為。然而,你必須真的確信自己的志向是善的。就像余則成一樣善。
⑹ 如何成為作家——《潛伏》作者
作為同濟大學第四屆作家周系列活動的嘉賓,龍一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名為:「《潛伏》,從小說到電視」的專題講座。在一個半小時的演講中,龍一圍繞「如何成為作家」這個主題,以自身經歷向同學們一一闡釋了成為作家的關鍵因素。演講會由校黨委宣傳部部長黃昌勇教授主持,人文學院副院長郭春林教授做了精彩的點評。 龍一用天津人特有的幽默方式征服了在座的所有同學。演講結束後,他還與師生進行互動,並贈送了最新作品《暗火》。 破除迷信,跨越障礙 龍一認為,要想從大學畢業生成為作家,首先需要解決的是目標問題。「專業作家不是目標,兼職寫作才是日後發展的好方向。」龍一表示,兼職寫作一來能夠得到生活上的保證,二來可以獲得精神上的愉悅,這樣的狀態更有助於進行小說的創作。 而思想上的准備也是成為作家所必須的。龍一認為,以往的作家為後來者設置了三個最大的障礙,以致於一大批年輕人對成為作家心生畏懼。首先是年齡障礙,既30歲之前寫不了小說;其次是作家的祭司心態,既無形中把作家的門檻提高;再次是思想束縛,即一切所做之事都是有極限的。而龍一則認為,想成為作家,就必須破除這些迷信,「沒有不敢做的事情、沒有不敢想的事情、沒有想不到的辦法。」龍一認為只有堅信這「三個沒有」才有可能成為一名出色的作家。 掌握資源,作家起步 講座上,龍一向同學們講述了自己成為作家的經歷。1984年,龍一畢業後被分配到政府機關,2年後,經其同學介紹調進了天津作家協會。當時,對寫作毫無興趣的龍一抱著學習的心態開始研究歷史,他先後研究過古代生活史、近代城市史和中國革命史,但由於諸多原因,作品一直得不到出版社的青睞。11年過去了,1997年,龍一開始了小說的創作,1998年開始發表。就此,龍一在小說這個領域里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龍一認為,開始寫小說,也是興趣使然。長年對中國歷史的研究使他擁有了許多寫作的素材和靈感,而他的小說大多也與他所研究的歷史有關。「選自己最熟悉的事情干,總能事半功倍。」《潛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來自於他對中國革命史的了解。 龍一認為,只要擁有讀寫2000字以上的能力,每個人都能成為作家,但關鍵在於如何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資源。先分析自己所學的知識,是否有精通的領域,這在日後會成為小說創造的素材來源。再來,了解自己的家庭背景,家人的生活經歷會成為很好的寫作題材,既生活化又具特殊性。最後,也是龍一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一定的動手能力。「細節是小說成功的關鍵,而關鍵的細節一定需要經過實證。」龍一用自己創作《長征食譜》的經歷證明了動手能力對於成為小說家的重要性。 在講座中,龍一還希望同學們在大學期間多開闊眼界。「上大學類似旅遊,老師是為你開門的人。」龍一認為,在大學期間選擇不同領域的課程就好比開啟了一扇扇知識的大門,這將為日後成為作家鋪平道路。 創作起步,概念先行 龍一認為,在正式進入小說的創作之前,必須重新審視一些既定的概念。 第一就是「藝術來源於生活。」龍一認為,這句話本沒有錯,只是大部分人把它理解成「藝術只來源於生活。」「文學作品大部分來自於間接生活,通過閱讀、了解別人的生活經歷,把別人的閱歷變成自己的閱歷,然後成為文學作品。」 第二則是「生活永遠大於作家的想像。」龍一認為這個觀念過於偏激,作家在創作小說時對生活是有選擇的,必須深入了解所需的情況,撇去無謂的部分。如果一味地迷信「生活大於想像」,就會繞進創作的死胡同里。 間接生活,靈感源泉 在演講的過程中,龍一還為同學們明確了兩個獲得間接生活的途徑。 第一是「讀史」。可能是長年研究歷史的關系,龍一不止一次地提到研讀歷史著作的重要性。「好的作家就是擅於從字縫里發現古人故意隱瞞的東西。」他認為雖然中華文明已經過了五千年,但在這期間人們生活的本質並沒有變,面對選擇時作為判斷的依據也大都一樣。如果能從史料中獲得精髓,就會讓讀者在作品中看到智慧的火花。 第二是「了解特殊時期的人生經歷」。龍一認為,特殊時期人物的自傳和回憶錄會給作家提供很好的生活氛圍和細節,使創作出來的小說具有真實感。「雖不是真實反映,但卻是隱喻。」 龍一認為,寫作是一種漫長的經歷,必須做好馬拉松的准備。而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自讀」和「耳聽」慢慢積累素材和靈感,為日後的創作提供扎實的基礎。 獲取知識,捷徑可循 「知識就是力量。」這是龍一為這部分的演講做的總結。龍一認為,小說需要細節,而這些細節除了來自人生經驗,就來自於豐富的知識。 關於知識的積累,龍一為同學們提供了一條捷徑。他建議同學們在創作初期每年至少要讀200本書,而其中必須涉及某類知識的專著。對於這樣的書籍,每本只需花費2到3小時,淺嘗輒止,這樣一天就能讀2到3本。讀這些書的目的在於了解每類知識的大概,使知識和知識之間能進行有機的跳躍鏈接,製造合理的轉折。「把這些書放上書架,讓書架替你記憶。」龍一生動的演講方式讓同學們印象深刻。 講座的最後,龍一表達了自己對於現如今互聯網的一些看法。「現在的人很幸運。」龍一細數20多年前作家寫稿被退稿的種種經歷。「當時想在紙媒上發表作品太難了。」而如今,注冊博客就能發表文章。龍一對博客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寫博客的出發點在於自娛自樂。「這樣很好,把自己哄開心了,讀者才會開心。」而博客的盛行就使得優秀的作者不用擔心會被埋沒。龍一總結道如今最認真讀小說的有兩類人,一是書商,二是影視製片商,他們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優秀的作品。「在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被埋沒的好東西,被埋沒的天才不是真正的天才。」龍一的聲音擲地有聲。
⑺ 電視劇(潛伏)的原著小說
我看了電視劇以後,特意找來原著小說看,很失望,就是個小短篇。小說作者龍一水平很一般,電視劇編劇導演的水平很高。
這么說吧,電視劇的字幕說原著作者是龍一,完全是導演的謙虛,因為劇情和原著沒什麼關系。
⑻ 《潛伏·1936》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潛伏·1936》(馬營)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6TK7IkBBHwOD_JdYe1AuDg
書名:潛伏·1936
作者:馬營
豆瓣評分:7.5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5
頁數:340
內容簡介:
西安作家馬營的長篇諜戰小說《潛伏·1936》由作家出版社重點推出,這部作品「敘述滄桑而力道十足,情節懸疑迭起且沉穩從容,把歷史真實和傳奇糅合得幾乎天衣無縫。」
小說講述了在1936年的古城西安,在中統、軍統、中共特科、日本人、中央軍、東北軍、西北軍各方生死博弈的錯綜復雜環境中,年輕的國民黨陝西省黨部總幹事武伯英,為給弟弟報仇,沖破層層明槍暗箭,進入中統高層,卻被老奸巨猾的中統特派員齊北發現他酷似三年前被殺掉的中共潛諜武仲明。十二月初蔣介石來西安督戰,武伯英負責華清池外圍警戒,不料意外發現了引西安事變的絕密手諭情報……
作者簡介:
馬營,西安人,33歲,軍人。1998年開始小說寫作,著有長篇小說《愛情西岸》《掙扎》等,近年來側重影視劇本創作。
⑼ 從《潛伏》到次貸危機txt全集下載
從《潛伏》到次貸危機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誰所擁有支配,也不知它們到底為何,我們環視周圍,地球照樣轉動,我們的生活依然如故,富人與窮人仍然分得很清楚,只是銀行利率發生變動,大宗商品一會漲價,一會兒降價,諸如股票房產之類人人可見的東西一會值錢,一會兒不值錢,我們有一天早晨醒來,發現自己的生活其實是被一種奇怪的東西所控制,那便是介於虛與實之間的商業票據,這些四處流動的商業票據標示出我們的動產與不動產價格,而我們努力工作領到薪水,只是為了跟上這些價格波動。 我看到很多經濟學家閱讀這次事件,產生出各種各樣的說法,據說除了美聯儲的少數專家以外,無人能弄清那些金錢數字的生生滅滅,比較直觀的感受是社會失業率上升,人民生活質量下降,美國價值觀再一次遭到質疑,但是細想一想,美國人到底做了一件什麼事呢? 我們把做為計數工具的金錢暫時拋開,看一看實際發生了什麼——美國人做的,是利用商業技巧,使美國大量無力擁有房產的人,擁有了一次房產,雖然這些人經過三年後……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