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飛飛的父親是誰
白飛飛的父親是柴玉關,古龍武俠小說《武林外史》中的人物,曾叫萬家生佛,後自號快活王,居於樓蘭古城遺址。柴玉關表面上行事正直,常存俠心,武林人士無不敬仰,實是千百年來,江湖中第一個大惡之人。
妻子是江湖中第一女魔頭「雲夢仙子」王雲夢,柴玉關既然已在江湖博得「萬家生佛」的美名,他自然便不能承認已娶雲夢仙子為妻。
若想柴玉關承認是他的妻子,只有使他成為天下武林第一高手,那時,江湖中既己無人敢違抗於他,什麼事就都沒關系了,夫妻兩人便訂下那密計,先將天下武林高手,都誘至衡山,一網打盡,然後,再使柴玉關將這些高手的獨門秘技都騙到手裡,但要學會這些武功絕技,卻也非旦夕之功,所以,柴玉關只有詐死,然後兩人再尋個秘密之處苦練十年,將這些絕代武林高手的武功精萃俱都集於一身,那時天下還有誰是敵手?
柴玉關便發布衡山回雁峰藏有無敵寶鑒的消息,說是百年前「無敵和尚」仗以威震天下的「無敵寶鑒七十二種內外功秘笈」即是藏在衡山回雁峰巔,那「無敵寶鑒」,實是太以動人,是以武林群豪,寧可信其有,不願信其無,誰也不肯放過這萬一的機會,聞訊之後,便將手頭任何事都暫且拋開,立刻趕去衡山,聞得江湖傳言,衡山道上,每天跑死的馬,至少有百餘匹之多,武林豪強行走在道上,只要聽得有人去衡山便立刻拔劍,只因去衡山的少了一人,便少了個搶奪那無敵寶鑒的敵手,最可嘆的是,有些去衡山的旅人,也無辜遭毒手。
2. 衡陽市雁峰區醫保局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衡陽市雁峰區政府網站「政務公開——領導介紹——區政府領導」公布的現任雁峰區政府領導班子成員及分工情況如下:
區長何子君,主持區政府全面工作;負責監察、審計、機構編制工作。分管區監察局、區審計局。
常務副區長李健,負責區政府常務工作。負責發展改革、財政、稅務、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環境保護、安全生產、政務服務、電子政務、統計、法制、民族宗教、政務督查、人大建議意見和政協提案辦理、機關事務工作;協助區長負責編制方面工作。
副區長兼公安分局局長陳俊華,負責政法、信訪、維穩、消防、道路交通安全、規電、應急和平安創建方面工作。主持公安雁峰分局全面工作。
副區長陶朝暉,負責教育、文化體育、新聞宣傳、衛生計生工作。
副區長劉浪濤,負責三農工作、民政事務、殘疾人事業、防汛抗災、交通運輸、公路、治超、精準扶貧、國防動員及兵役工作。
副區長洪流,負責省、市、區重點工程及項目策劃包裝、優化環境、金融、保險、平台公司及安置房建設工作。
副區長兼岳屏鎮黨委書記許和平,負責工業及信息化、招商引資、科技、經濟貿易、民營經濟、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葯品監督、質量技術監督、企業改制、工業園區管理、經濟發展環境、旅遊、外事僑務工作。
副區長譚海榮,負責城市建設管理、環境衛生、綠化、人民防空工作,協調城鄉規劃、國土資源管理、國土儲備用地征拆工作。
3. 《變色龍》txt全集下載
變色龍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噗通,噗通!一隻一隻的雁鳥,全自動投入了潭中,這兒既不是百慕達神秘海峽,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奇景?
原來,此處叫「回雁峰」,它位於衡山上。
衡山在湖南中部,是我國五嶽中的南嶽,周圍五十餘里,大小七十二個山群,以祝融峰最高。
回雁峰在衡山的北面,相傳北雁飛來,至此南回,「回雁」
兩字,就是由此得來。
回雁峰頂有一個潭,每逢秋末冬初,不少鴻雁飛到這里,自動投入潭中溺死,所以潭水之內,雁屍累累。
本來天下之大,無奇不有,但雁鳥本來是無知畜類,何以偏偏要集體自殺呢?
原來雁鳥乃是貞禽,不論雌雁雄雁,交配成偶,只要其中一隻死了,雌雁終身守寡,雄雁鰥居一生。
但是抓鸞寡鵠,同是世間最苦之事,所以北雁南來,那些失偶之確,往往自動投入潭內溺斃。
回雁峰的山半,有座碧瓦紅牆,畫棟雕梁的宅子,這宅子名叫「楓林小築」。
小築的主人,叫「龍英」,三十齣頭,以乾坤劍及十二支鋼鏢,打遍大江南北,從未逢敵手。
他有結拜男女兄妹……
請採納
4. 綠色互動空間中大雁去哪兒這篇文章的閱讀答案
大雁哪裡去了?
? 蔡蓬溪
(一)
大雁飛行時一會兒排成人字,一會兒排成一字,是歌謠的描述,上小學的女兒問我,為什麼從來沒有看到過歌里唱的大雁呢?——是啊,春天是大雁飛來的季節,七九河開,八九雁來,可是,河開了,雁沒來,多少年沒來了?好多年了。靜夜中讀《里爾克詩集》,想到與女兒的對話,忽覺惆悵,筆下遂為大雁的哀歌:
在童年的記憶里,飛翔著一群群大雁。
綿延著悠長的陣列,遨遊於瓦藍的天空。
「鳴雁唉唉,冬去春來」,祖母的童謠,伴著大雁飛來。
倏忽之間,祖母已逝多年,秋天仰望天空,不見了南飛的大雁。
蒼穹寂寥,鴻影不再,大雁哪裡去了,為何你一去不返?
《呂氏春秋》說:孟春之月候雁北,仲秋之月候雁來〔1〕。大雁從高高的天空傳來略帶凄涼的「唉,唉」聲,四十歲以上的人大概都聽到過,僅就文字的記錄而言,鴻雁高翔悲鳴於天際已持續了數千年,而今忽然沉落終斷,世界發生了什麼?而奇異的是,匆忙的世人似乎根本沒有注意到大雁從天空中的消失。有時凝神思之,似有神讖存焉,古人祈盼河清海晏,即使未現,不過失吉,非凶;而今鴻雁寂寥蒼穹,該不會有什麼大劫波正在世界中悄然地醞釀吧,為躲避內心恐怖,吾人似只有祈禱與自省了。祈禱的方式之一可以是像古代抄經手那樣抄錄佛經,以「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心經》句),自省的方法則可以是把問題轉換為寫作可供閱讀的散淡文本。
每讀王勃的《藤王閣序》「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一句,便想到童年的我秋天站在原野中看那高翔的雁群與聞那凄涼的雁鳴,而這又每與荒涼的野窪、水邊隨風搖曳的蘆葦聯系起來,以致我覺得這就是《詩經》里描寫的野外情景。大雁在天空飛翔的景象,或者在人類進化史中眼睛明亮那一刻起就發現了,先民逐漸領悟了大雁和季節的關系,他們以大雁的來去定義春秋的輪回。大雁不只是報季的使者,傳說曾作為信使穿越山高水長的空間,當它攜帶寄意別情的詩篇飛向蒼淼的雲天,在詩人的內心便隱喻了高遠的志向;之外更是美的象徵。《詩經·邶風·匏有苦葉》雲:「雍雍鳴雁,旭日始旦。士如歸妻,迨冰未泮」,說的是一個女子在秋天的河水邊期盼著愛侶迎娶自己,正是黎明太陽東升的時候,她聽見成群的大雁的鳴叫,女子希望美妙的佳期是在河水未被冰封之前;雁群的鳴叫聲就與內心的美好心緒綜合為一了,「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東方自然主義天堂般的境界。
若通觀數百萬年的人類進化史,我們與數千年前的先民其實是屬於「同時代」,但正是在近千年來人類文明加速度發展,使「同時代」的我們和他們本來差別很小的情愫迅速地拉大了距離,最直接的表現莫過於繪畫與詩文的古今之別了。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中國藝術的最高境界每在山水畫中體現,而山水畫中一個被宋元以來文人畫家常畫的景象,便是平遠山水中一抹淺黛的山下,煙波浩淼的湖面上,蘆葦邊一葉獨行的扁舟,扁舟上的隱士悠閑地垂釣,而畫面上部大面積的空白所顯示的,是天空中一行渺遠的蘆雁。
最早用繪畫藝術表現大雁形象的是古埃及人〔2〕,在公元前兩千六百年古埃及第四王朝一個名叫梅杜姆的墓室內,就畫了六隻野鵝(即大雁),畫面中野鵝步態安詳,形神皆肖,甚至能辨其雌雄。中國宋元以來畫蘆雁的畫家很多,如北宋的崔白、趙佶,元張中,明林良、汪肇都是畫野禽、蘆雁的高手;清人以畫蘆雁出名的畫家當屬邊壽民,我曾見高其佩、八大山人所繪蘆雁也別有情致。
遺憾的是今日中國的山河大地,那一行秋雁漸漸地消逝了,古人筆下那荒寒的境界也就失了點睛的一筆。現代人身處喧囂的旅遊景點,那種古人出門即見的荒山野水、飛禽走獸,成了無法企及的夢想。今日畫家下筆即為悅目的艷麗,而少悠遠的韻味,今人之不如古人,不全是技法的不精,而主要是心境的變遷。今人喪失了與大自然親近的能力,表現在他們的心靈與自然的關系之「主」與「客」的分立,而非古人天我的「合一」?穴「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雪。大自然因人類的活動而大大變化了,自然中既沒了冷僻荒涼的地域,畫家也就少了冷僻荒涼的心緒。無論任何名山大川,作為天空點睛之筆的雁陣一旦被高壓線或旅遊纜車取代,則「心」頓失「遠」,「地」立即不「偏」了。
沒有天空中高翔的大雁和草叢中嬉戲的走獸野禽,大自然的生機之美在今人和古人之間也就有了巨大的差別:「天」與「人」似乎都不再是當初的二者了。古人詩文中那種神秘、荒寒、悠遠而蒼莽的意境,來自於他們乘著緩慢的舟車艱難旅行的體驗,人煙的稀少、舟車在大自然中的渺小,使古人眼裡的自然有無盡的神秘,這種神秘浸染到他們的生活與詩文中,所表現出的是人對「天」的無限敬畏。當初蘇東坡在貶謫的途中每日行走不過數十里,時光和行程都同樣緩慢,內心推敲著文章的字句,耳聞秋水斷橋邊的鶴唳溪喧,目送白雲千里飛鴻遠逝,想像胞弟接到家兄手書的喜悅。而信息時代的現代人,「鴻雁傳書」的比喻意義都大半忘卻(寫親筆信的人越來越少),也就不在意雁陣從天空中的消失了。
人們忘記了,自然原本不是外在於自己的「客觀」風景(更不是實用的礦藏),而是與人類臍帶相連的、孕育人類的母親—子宮;而人一旦作為生物人(脫離動物)之後,在人類心靈覺醒的歷史中,自然又以她豐富的意象啟蒙人類的心智。而鴻雁的「實際用途」就遠不止於工具性的「陸機黃耳」(更非如字典中的「毛可用,肉可食」);一如華亭鶴唳、上蔡蒼鷹所隱喻的對生命的渴望,天際鴻影所蘊涵的意義更多是精神性的,作為自由精神的形而上啟蒙者,鴻雁、鴻鵠(天鵝)意象使人類的視野從大地上升到天空延展到宇宙(而牛羊的視野沒有離開草地,虎狼的視野沒有離開奔跑著麋鹿的原野,它們都沒有發現鴻鳥的意象,它們「心靈」中也就沒有自由的概念)。「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於太玄」(嵇康《贈秀才入軍》)。嵇康欲把先秦哲人的世界呼喚到眼前,其比興「游於太玄」之自由境界的自然符號是「歸鴻」——南歸的鴻雁。哲學史家說中國哲學沒有「自由」概念,是不對的,每一個發現鴻雁與鴻鵠之詩性的民族都不同程度地發現了「自由」,或曰鴻鳥的詩性總是啟發人類對自由的理解,「逍遙」的「自由」意義在莊子是以大魚鯤變幻的大鳥鵬「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來比喻的,鵬「其翼若垂天之雲」或是莊子從對晚霞中雁陣高翔雲端排列如巨翅的超現實主義想像而來,是精神自由理想的外化形象,也暗合了生物從遠古魚類到爬行類到哺乳類到人類的演化歷程,以及與此平行的自由精神在心靈中的成長——從「物」到達「心」(遠古人類祖先如牛羊狼犬動物一樣有物—肉的自由,而無現代人心—靈的自由),有如鯤鵬從海洋到達天空。
考證手持漢節被困異國澤畔牧羊的蘇武是否把帛書系在雁足上試圖與漢帝交通並不重要,《漢書·蘇武傳》記錄的蘇武思念故國、渴望自由心靈的真實性才是重要的,因此那隻被詩人想像的鴻雁因其承載的歷史性心靈以及以其所演義的詩劇浸潤到後輩的幽思,蘇武悲涼的真情以鴻雁的詩性—神性到達我們,使我們在閉目中彷彿看見了漢代的大地和天空。〔3〕中國的大地之比美洲、非洲乃至歐洲大地顯得古老而文明,是因為中國山河大地的詩性—神性被先民很早地發現和吟詠,如「雁門關」、「回雁峰」文字鑲嵌在磚石結構的城牆的匾額上、或刻在摩崖巨石上,書法漢字內在的精神性的美和人文意義,使觀者即刻感受到了其蘊涵於山川大地的歷史性和詩性;而地名如「衡陽」對於讀書人就非是單純的地名,而有太多詩意的韻味,「衡陽雁去」的自然景象在小詩人也可以脫口而出,如唐吳融《望嵩山》句「不覺衡陽遮雁過,如何鍾阜斗龍盤」。大雁春秋兩次大規模遷徙,繞衡山之南回雁峰而過(北雁至回雁峰不再南飛),長煙落日中誰能「無留意」呢。但「工業文明」對「文明」含義的扭曲使大地的詩性—神性日益喪失,沒有「雁」的「雁門關」、「回雁峰」、「雁棲湖」的歷史性因缺乏現時性而模糊了它們的詩意,更多時候呈現的是缺乏詩意的高速公路上無美感的簡化字。
(二)
在鳥類分類學中,大雁屬雁形目,雁形目成員全世界有一百六十一種之多,我國五十一種,占近三分之一,野鴨與天鵝都是大雁的近親。我們知道,大雁的種群隨季節遷徙與其他候鳥的遷徙一樣,總是在同一個道路上飛行(雁道),進化史加予它們的生存經驗或已保留到基因中(它們的飛行道路依靠自身磁場與地球磁場的感應定位)。為了保護自己,雁群休息時有專門站崗的守夜雁?穴雁奴?雪,殊不知這種智慧只能防範偷獵的野獸,卻不能防範偷獵的人。獵人偷襲大雁時,總要故意使雁奴遭眾雁的怨恨,先製造小的聲響讓它報警,眾雁紛紛飛起,發現並沒有敵情,就埋怨它的誤報;獵雁者再次虛張聲勢,雁奴又報,眾雁見仍無敵情,就紛紛啄弄雁奴。如此幾番,守夜雁不知道自己為何總出錯,想不到是獵人的詭計,它在受了眾雁的反復埋怨後便不得不放棄自己的職責,振翅飛離雁群,獵雁者方才下手。
獵人的小聰明還不至於對大雁的種群造成毀滅性危害,人類的大聰明對大雁乃至整個生物圈的危害才是致命的。機械力、電力代替人力使人類成為地球上最強大的霸主,人跡罕至的地方越來越少,人類的活動把孵化鳥蛋的蘆葦濕地變成了農田,鳥類的天堂濕地變為耕地固然使人類更大數量的繁衍,同時把飛禽走獸驅逐得無家可歸。
上世紀七十年代有部電影短片(那時露天電影在正片前先放一新聞短片),記錄白洋淀人是如何獵殺大雁的:月夜中幾只木船在蘆葦里緩行,獵雁者把船用蘆葦偽裝好,船頭露出槍管,悄然駛入雁群,站崗的大雁不曾發現這隱秘的行動,大雁實在不知道那從猿人進化出來的一支早已經超越了它們在與天敵斗爭中發揚的智慧,偽裝的船隻最近距離地接近在蘆葦中酣睡的大雁,砰轟之聲,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葯摧動沙礫飛向雁群,月光下的罪惡頃刻發生又結束,生產隊的獵人們滿懷歡喜地收獲他們的「勞動成果」——大屠殺後戰場上鴻雁的屍體,滿載野味而歸的木船吃水很深。
啟發了自由精神的飛鴻最終卻逐漸毀滅在自由精神者的手裡,人類作為自由者忘記了那自由精神的啟蒙老師的恩惠,而物質主義地把它們視作飛肉,自由者的俄狄浦斯情結使他們的自由宿命般地昭示在不可違逆的神諭中,他們以自己的智慧來滿足自己垂涎欲滴的饕餮欲當然比動物本能的食慾來得兇猛,因此對生物食鏈的破壞具有毀滅性,但其後果對他們自己同樣是災難性的,就像海盜船的海盜們被迷魂後拚命挖掘自己的船底以尋找寶藏一樣,海水將從那個被寄予寶藏希望的漏洞噴薄出死亡。
人類「改造自然的生產斗爭」使天空消失了那在地球上存在了數千萬年的景象〔4〕,與人類經濟加速發展平行,自然界的生物加速滅絕。從宇宙發展史看地球發展史,生物從地球上紛紛消失或預示著地球正處在衰敗的段落中,這個衰敗的段落以人類的經濟持續增長為標志,二十與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見證了自己所處的衰敗歷史的轉折點。讓大雁重現天空也許比任何一項科學發明都難,過去的無法挽回,未來的不可預知,歷史的不可逆性使敏感的人充滿憂愁,人類的聰明正在使自己走一條可能是違背自己願望的道路。個體的人面對整體的人類行為都有一種無力回天之感,對於野禽翔集郊野的美好時代,除了緬懷,就是無可奈何的悲哀了。當地球上的大型動物只有人類自己,只能從古書上看到各種稀奇的動物,他們會作何感想呢?波德萊爾的《信天翁》里描寫水手們對那空中英雄的戲弄,可波德萊爾沒有描寫風暴是如何戲弄沉船前的水手們的。地球盡管在我們眼裡是巨大的,但在宇宙中它顯然不是永不沉沒的航船,聰明者對不聰明者的戲弄是否也會有一天臨到聰明者自己頭上,我們人類很聰明,但顯然還不如上帝聰明。
古人對未來曾充滿憧憬,正如今人對未來也幻想聯翩;今人也時常嚮往古代,就像古人也嚮往更古的時代。有關世界是從美好墮落為粗俗還是從野蠻進化為文明,在古埃及人、古希臘哲人和中國的先秦諸子有不同意見,哲學所謂美好或粗俗的標准多注重在人性方面,而就人類的大部分成員來說,他們所嚮往的未來的美好大部分在物質的方面,因為生存問題是人類首先考慮的第一要著。以我自己為例,上小學時自然課本里有一幅畫曾使我羨慕原始人的好生活,畫面上原始人正把一頭鹿用火燒烤,原始人用雙手把著鹿角,彷彿正在聞著鹿肉的清香。我當時想,原始人的生活真不錯,每天打獵、吃肉,而我所生活的鄉村,溫飽尚且難求,何談肉食。後來上初中,上課時在課桌下偷讀一本插圖本的史前史小冊子,才知道原始人的壽命很短,原因於他們生活艱辛,又沒有發明醫院。
可是既然人類已被上帝賦予了智慧,為了生存,他們就遲早有一天會發明醫院的。智慧使人類不斷探索自然,其探索的道路是否早已經命中註定了?醫院需要器械,所以需要工廠以造鋼材,需要車磨銑刨製造機械的車間;醫院需要葯品,就需要生產醫葯的工廠;醫院使人的成活率越來越高,地球的人口也就以冪級增長,城市高樓就像雨後春筍般生長,生活垃圾因此堆積如山。如此,工廠里的黃黑的污水把古人荒寒的郊野驅向更遠的地區,黑煙、垃圾產生的有毒氣體如所羅門王封在海底瓶子里的魔鬼被漁夫打撈後釋放出來,猙獰的面孔膨脹蔓延,吞噬生靈,讓雁道上的大雁從天而落,羽毛腐爛在地里——這一切如此「自然而然」,如此符合「邏輯」。
大雁在天空中消失了,但據說在北京郊區的某些地方還是能看到大雁的,我去過懷柔縣的雁棲湖,這里曾是成群的大雁的棲息地,可我卻沒有看到大雁的蹤影,看到的是人們乘坐飛快的遊艇嬉戲,我注意到水上的生物似只有蜻蜓,還有很少的鴨子在水裡游泳,人工飼養的鴨子在遊艇的波浪里起伏,全沒有遊人的興奮。在進化鏈上,鴨子的智慧早被人類大大地超越了,而人類的物質主義使他們把生物們作為審美對象的吸引力拗不過人類對它們的食慾,野鴨已經很少見了。
管樺有一首歌詞寫道:「湖邊的蘆葦中,藏著成群的野鴨。」歌詞的情景令人神往,荒草甸子的湖泊濕地一眼望不到邊際,各種禽鳥在這里安家,無邊的蘆葦、成群的野鴨,多麼令人嚮往的生機之美呀。但管樺接下來的句子卻不敢恭維了:「伐木工人請出一棵棵大樹,去建造樓房,去建造礦山和工廠」。在無邊的蘆葦和成群的野鴨的意境中,伐木、礦山、工廠——未免大煞風景。但檢討我的心理卻並沒有什麼高尚感,我嚮往無邊的蘆葦中成群的野鴨,可同樣不能拒絕生活方便的誘惑,出門需要自行車、汽車,製造車輛沒有礦山、工廠行嗎?房子、寫字台所需的木材沒有伐木工人的砍伐行嗎?我們生活行為與心理之間、欲求與審美之間,仔細想來,實在是有太多悖謬。人們渴望現代化生活條件,若能擁有原始人的無污染的水源空氣當然更好,不過欲求的滿足既然不能得兼,矛盾的解決便以欲求的大小決勝,結果舒適的現代化生活就以犧牲自然生態平衡為代價,因前者更迫切。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在保定讀書,到白洋淀遊玩尚見少許蘆雁和野鴨起落,漁民說蘆葦深處可撿到野蛋;今年四月我回保定,問起白洋淀還有大雁否,答的人直搖頭,說白洋淀最近(2006年春)發生了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污染,淀里的魚幾乎死光了,何言大雁,原因是周圍的化纖、造紙廠把白洋淀當成了排污池。聞之凄然,歸而日記曰:「嗚呼,自然育萬有,萬有孕人倫,自然者,人之古母也;而人不知反哺而反加害之,人倫之禍以禍自然而禍及自身者,命矣夫?」寫完了看著我的筆記本出神,暗思說不定此筆記本的紙張就產自白洋淀(起碼有一定概率),從經濟學的需求決定生產理論來說,我自己的需求是社會總需求的一分子,故與生態災難不是毫無關系的,盡管我所寫的內容正相反對——這之間的背謬在許多人的行為中時刻發生著,異己的力量恰恰來自於許多人的「自己」。
(三)
既然現代人都在參與對自然的破壞,而人已經無法回到原始時代,如此說來,是否意味著人類應該否定自己的生存權呢?人類是宇宙歷史進化出的高級生物,他們的精神世界是宇宙歷史發展出的奇跡,他們的生存權是天賦的,他們有權發掘自己的智力以發展文明,這是要首先需要明確的;同時,正因為人類是上帝之愛所鍾,先在地稟有天賦道德,作為萬物的靈長,就承擔著在地球上的不可推卸的道德責任。
如何行為才是道德的呢?「文明的進步」既然不可逆轉,人們下意識的思維是,文明發展必然帶來包括物種消亡等一系列生態後果,與其杞人憂天,不如任生物自生自滅。但是,物質文明的發展已經到了威脅文明本身的程度,與農業時代不同,工業時代人與自然的對立到了以人類奢侈地「生」建立在生物物種的痛苦地「死」的地步,動物的滅絕已不是恐龍時代的自生自滅,而是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造成的。以物質生產的花樣翻新導致自然界積數億年之功所育的一種秩序性復雜結構(生物)一去不返的毀滅,是否符合道德?「文明」是否因此而「進步」了呢?
即使從復雜性、自洽性與完善程度來說,一隻螞蟻也比一台巨型計算機更高級(而況靈鳥如大雁),為什麼?這是天的造物—生物和人的造物—機器的不能逾越的本質區別:機器屬於人類所造之物,其誕生顯現了宇宙歷史創造出了最高層級的世界即精神世界,但就機器本身來說卻屬於低級的機械世界,它永遠達不到次高級的生物有機世界。我們可以輕易踩死一隻螞蟻,但不能隨意毀壞一台機器,毀壞一台機器能夠再造,而滅絕一個生物物種則無法再造了。人類盡管能製造宇宙飛船,但他們連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也造不出來(基因技術復制不是創造),人與上帝的區別是絕對性的。
中國哲學的中心問題是究天人關系,這個關系的重要方面是天理與人慾的關系。一方面,人們的思維能大致理解這些關系,而做起來卻往往隨波逐流,這是人類個體知行的矛盾;另一方面,人們又不能精微地理解這些關系,因為「天」除了蘊涵在自然中,還蘊涵在「人」中。人慾中有天理,天理中也有人慾,但天理卻不等於人慾,尤其當人之欲從生物時代過渡到精神時代的時候。如果把「道」理解為天的邏輯理性,那麼「德」就是天的實踐理性。天的邏輯理性讓生物圈構成自洽的食物鏈,天也正是以這種自洽性表達自己的實踐理性即愛生之德:眾生平等。而自從人類在諸生物類中崛起,人以其理性為工具,與生物的競爭就不再平等了。而天給予人類以理性,是要人理解天的道德,並代表他執法,法的最高理念依然是「眾生平等」,而非賦予人類惟我獨尊、在地球上濫用執法權的權力。人與自然「強迫交易」——以低級的機械器具製造換取高級的生物犧牲——的「野蠻執法」短視、急功近利,不公平也不符合道德。
即使以人類中心論而論,「眾生平等」理念也比狹隘人本主義更符合人類長遠利益;而人與自然分離乃至對立的機械自然觀是與天我和諧為一的有機自然觀背離的。「人定勝天」是口號,不是真理。欲挑戰上天,說明人已足夠強大,不過人之理性是天賦的,理性不能把矛頭對准理性的賦予者,否則人類比堂·吉訶德的風車之戰將更少勝算。當人類文明的發展成為否定宇宙文明的力量,就將意味著人類自身的被否定,因而我們需要足夠的遠見,文明「進步」的異化形態必須被遏制。
是故,以中國道德哲學而論,科技理性不等於天理,無限制的增長不符合天道,發展以滅絕生物為前提違背天法與天德。人若自恃擁有「理性之劍」,不是「替天行道」而是縱容自己所欲而把自然看作被征服的對象,則「天罰」也許為期不遠了。
(四)
《水滸傳》中,宋江帶領梁山好漢南征方臘前(伐王慶後),大軍過秋林渡,一行大雁飛過,浪子燕青援臂彎弓,射殺數只飛鴻,宋江耳聞雁鳴凄厲,仰見雁陣驚散,默默有所悟,怨燕青不該射殺此仁義之鳥〔5〕。小說作者或以此情節暗示,梁山好漢如這大雁一般,南征時隊伍浩盪壯闊,北返時將凄涼慘淡、十不一二。現在的天空已經沒有可供人類顯示射技的雁陣了,農葯的使用使農作物大面積豐產固然是人道主義的勝利,卻沒有考慮對鳥類繁衍的災難性影響,生物們沒有自己的哲學向人類論辯,指出人道主義的野蠻。人類以自己為中心,其活動的目的就是掠奪地球資源以滿足自己的物質欲求,對於大部分動物來說,人類是他們最危險的敵人;即使來自人類的「愛」,也還是把它們關在籠子里參觀和賺錢。除了老鼠蟑螂蚊蟲,天上地下的大部分生物似乎都厭倦與人類為伍,紛紛以滅絕的方式與世界訣別。進化道路上,人類曾與地球上的各種動物大軍同行,但隨著人類智慧的增長,漸漸地,動物的種類變得稀少,面對動物們零落的屍體,人類似乎無宋江哭梁山兄弟的悲哀,也沒有多少惟我獨尊的得意,有的只是——冷漠。
作為地球的統治者,人類不斷以持續的發展顯示自己的強大,可當地球被開采為一架猙獰的髑髏時,人類的末日是否也為期不遠了呢?大雁,按著季節的變化出現在我們祖先的視野中,而今卻在我們時代的天空消失了,這無論如何不是一個好徵兆。在上帝厭倦人類之前是否應該想想未來,「我身後哪怕洪水滔天」——不是理性的人類應抱有的世界觀。也正是在此種意義上,才見出老子的反進步主義之於人類文明的恆久意義。如果將來自然資源稀缺到了這樣的程度:為了清潔水源和無污染的空氣而大動干戈,飼養著少量動物的動物園的門票要用黃金購買,人們幸福的理想是做原始人,富翁的最高級別是園丁,那麼,今日所謂「物質文明」理想又意味著什麼呢!異化的文明錯亂了本末關系,其實老子早就發現了那個治療文明異化而「合乎道德地生活」的方法——抱朴、虛靜、無為。美好的「新世界」其實就是我們百年人生看見、擁有的自然世界,天堂就在清晨鮮花的露珠里,在秋日天空的雁鳴中,在明湖清波的漣漪上。「抱朴」不是要人回歸蒙昧時代,而是使文明發展從容悠閑;「虛靜」也非抑制人類的理性想像力,而是以深思熟慮取代蠻勇狂暴;「無為」是為了最高之「為」——人類在宇宙中的生存權不因暴疾而終,而是享盡天年。
「合乎道德地生活」的道德擔負需要每個具體的人,而非空虛的「人類」概念。人類作為群體是由個體組成,而個體意志似乎不影響群體行為,但群體意志分明是個體意志的綜合。如果每個個體能從「我」做起,領悟自然之道並約束自己的行為,則人類理解的道德就可能與「自然」契合,違逆自然的、異己的力量只能靠每個「自己」克服。那麼,何種力量能啟示「自然」之「道德」理念被眾「心」領悟呢?除了來自自然的教訓,有什麼超越存在能對人類群體「合乎道德地生活」給予巨大的說服力呢?
我們的知性科學既然永遠不能解決我們理性提出的諸多錯綜復雜的問題和我們自身生存所面臨的困境,我們是否應呼喚我們祖先曾信仰的神明歸來?自然神曾使我們的祖先對自然充滿敬畏,在科學時代人們卻驅逐了他們,是否有一天自然神能返回到人類的心靈中,來限制人類的某些無法預知後果的行為呢?我們來分析一種現象:在許多人看來,木訥的山民不及城市人體面精明。可是,為什麼「土著」山民面對「聖山神水」總是滿懷虔誠,雙手合十,惟恐得罪,何言破壞;而一群現代都市青年男女卻可以恣意毀壞雲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的自然景觀?回答是,因為前者心中有神,而後者心中無神。後者也喜歡美景,但美景在他們理智上是純粹外在的,是「有用」的「東西」——可用來拍攝電影膠片販賣賺錢;而在前者,山光水色的本體是「我的祖先,我的母親,我的神」——靈魂的皈依之地。可見,有神的善與無神的惡,並不因受教育程度而顛倒;或者說,自然神論使人類生活更合乎道德。但是,消逝的諸神能重新回到普世人的心靈中嗎?
注釋:
〔1〕見《呂氏春秋》的《孟春紀第一》和《仲秋紀第八》。孟春之月候雁北,仲秋之月候雁來——兩句在《呂氏春秋》中不是連貫語句,原句「孟春之月:日在營室……候雁北……」;「仲秋之月:日在角……候雁來……」。
〔2〕在更早時期(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岩畫中也有大雁形象出現,如我國甘肅的黑山岩畫,但畫面過於簡單,還不是成熟的藝術。
〔3〕《漢書·蘇武傳》:「昭帝繼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後漢使復至匈奴,常惠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教使者謂單於,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於,單於視左右而驚,謝漢使曰:『武等實在。』」可知蘇武的信並未到達漢帝,但常惠能教漢使如彼,而單於信,可見鴻雁傳書非虛擬,蘇武帛書雁傳漢帝也就是可能的;因此後世詩人根據《漢書》演義蘇武雁足傳書故事也就並非傳訛。
〔4〕鳥類的出現可追溯到侏羅紀(距今為1.4億年)的始祖鳥,白堊紀的無齒鳥類的近雞目與雞形目、雁形目關系密切。而雁形目(Anseriformes)形成於始新世,距今5300萬~3650萬年。見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中國大網路全書·生物學Ⅱ》1992年版,第1057頁。
〔5〕見《水滸傳》百二十回本第一百一十回「燕青秋林渡射雁,宋江東京獻俘」;或百回本第九十回「五台山宋江參禪,雙林渡燕青射雁。」本文據百二十回本敘。 ,
5. 感覺陽光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感覺陽光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感覺陽光
作者:林蕭
專欄介紹林蕭的報刊
更新時間2006-10-23 15:10:00 字數:595
◆《寫作》(下半月刊)2002年第7期。(中國寫作學會會刊,武漢大學主辦)
◆《瀟湘文學》2002年第1-2期。(湖南省永州市文聯主辦)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2002年第2期。(湖南省教育廳主辦)
◆《現代中學生》(閱讀版)2002年第9期。(吉林省教育廳主辦)
◆《語文報》(高中版)2002年9月24日。(中國教育學會中語會會報)
◆《全國中學優秀作文選》(初中版)2002年第10期。(江蘇教育出版社主辦)
◆《永州日報》2002年4月15日。(**永州市委主辦)
◆《語文周報》(高中版)2002年10月16日。(河北師范大學主辦)
◆《全國中學優秀作文選》(高中版)2002年第10期。(江蘇教育出版社主辦)
◆《中學生作文指導》2003年第2期。(東北師范大學主辦)
◆《新作文》(高中版)2003年第7-8期。(山西教育出版社主辦)
◆《學習方法報》(文學寫作)2003年9月1日。(全國中學文學社團研究會會報)
◆《青少年日記》2004年第7期。(山西日報社主辦)
◆《湖南詩人》2005年創刊號。(湖南省雁峰詩社主辦,詩魔洛夫題寫刊名)
◆《師范教育》2001年第7—8期、《作文》2003年第4期等其他報刊(略)。
關於林蕭
更新時間2006-11-4 11:29:00 字數:373
★ 林蕭,男,1983年3月出生於湖南永州,……
免費的,直接下載就行
6. 古代的名妓都有誰啊
李師師、紅拂女、杜十娘、梁紅玉、蘇小小、陳圓圓、柳如是、李香君、小鳳仙
7. 有什麼好看的小說推薦幾本
紅樓夢里的賈史王薛四姓排位137、63、8、68之和,是明朝的276年,賈薛兩姓之和205是甄姓排位,甄賈兩姓之和342是森羅殿"另有—簿子,悟空親自檢閱,直到那魂字—千三百五十號上,方注著"孫悟空"名字,乃天產石猴,該壽三百四十二歲,善終。"
從花果山靈石縫中蹦出來的孫悟空求長生之道與空空道人求長生之道,是"更轉—竿頭"。空空道人抄了《石頭記》,"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
悟空的特徵是—筋頭雲十萬八千里與七十二變,智通寺(諧自字)的龍鍾老僧所答非所問,是翻過筋頭來的。
進去過智通寺的賈雨村是甄寶玉的啟蒙老師,所以在蒙古王府本紅樓夢甄寶玉說的:"必得兩個女(諧語)兒伴著我讀書,我方能認得字,心裡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裡糊塗。"側批:靈玉只—塊,而寶玉有兩個,情性如—,亦如六耳、悟空之意耶?"
佛法圓通,六耳變悟空—樣的相貌,說—樣的話,使—樣的如意金箍棒,幽冥地府的諦聽聽出了真假也不敢說破,只讓兩個到如來佛祖處辨真假。如來佛祖指解源流,拋缽盂罩住變蜜蜂起飛的六耳,眾人揭開缽盂看了真實的六耳,悟空—棒子打死。如來佛祖要悟空仍保玄奘者上靈山取他的—萬五千—百四十四卷大乘真經。
把"—萬五千"縮小十倍加—百四十四,是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六四四甲申猴年。即明朝亡於賈史王薛四姓排位之和的276年。
…
紅樓夢,西遊記互相補充、互相詮釋,"貫通—姓身歸本"、"假他名姓配丹成"、"毫發差殊不結丹",
在賈元妃省親的—回,薛寶釵就提醒賈寶玉金殿對策,不要忘了趙錢孫李,從百家姓著手解紅樓謎。曹是百家姓26,三曹對案即26x3=78,隱藏著吳三桂1678年閏三月初二在湖南衡州南嶽回雁峰前的饅頭嶺築壇稱"大周"皇帝,建元"昭武",八月十七日死亡,傳位立十三歲的孫吳世璠,改元"洪化",即通靈玉鍛煉十三載,便向人間覓是非。
……紅樓夢、西遊記的來龍去脈都戳了吳周印記,書為香多蠹不成。不解密檔案是永恆的神話與陽春白雪,—旦解密,是作者向人們展示左宜右有、永遠也不會被人趕超的高藝術水平。
紅樓夢、西遊記,對看講出無量法,是最最最值得看的書,看了可增長知識、增長智商、增長語言表達能力,不落俗套。
8. 名人:帝堯、秦少游、吳三桂、汪曾祺的事跡,求!謝謝!
堯(謚號),姓伊祁(伊耆),名放勛,古唐國(今山西臨汾翼城)人,五帝之一。堯十三歲輔佐摯,封於陶地,十五歲改封於唐地,所以堯號曰陶唐氏。十八歲,堯代摯為天子,都於蒲阪。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堯從父親帝嚳那裡繼承帝位,並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游,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 高郵)人,稱「蘇門四學士」,別號邗溝居士、淮海居士,世稱淮海先生。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代表作品:《鵲橋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
秦觀一 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託身世,感人至深。蘇軾過揚州,親自看望秦觀,正巧孫覺、王鞏亦在高郵,乃相約游東岳廟,載酒論文,吟詩作賦,一時傳為佳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跡。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麗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
吳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長伯。漢族,明末清初遼東錦州人,祖籍江蘇高郵市界首鎮六安村,身高約合現今1.73米,武舉出身,錦州總兵吳襄子,以戰功及父蔭授都指揮。明天啟末年曾帶二十餘名家丁救其父於四萬滿洲人之中,孝勇之舉遍聞天下,有「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美譽。曾在北京短暫逗留,遍識名公巨卿及文人雅士,吳偉業稱其為「白皙通侯最少年」。中文名:吳三桂國籍:中國民族:漢族出生日期:1612年逝世日期:1678年10月2日廟號:周太祖謚號: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政權:周年號:昭武目錄坎坷生平 衡州稱帝 吳三桂衡陽建都 吳三桂稱帝古錢漳州詔安首現 周王吳三桂政權文縣守御所印永曆皇帝的絕筆信 吳三桂與《圓圓曲》 相關詩詞 喝火令 醉高歌沖冠—怒為紅顏 降清別論 「引」清兵入關經過 少為人知的吳三桂 引清兵入關的客觀原因評價 《鹿鼎記》中的吳三桂坎坷生平衡州稱帝 吳三桂衡陽建都 吳三桂稱帝古錢漳州詔安首現 周王吳三桂政權文縣守御所印永曆皇帝的絕筆信吳三桂與《圓圓曲》相關詩詞 喝火令 醉高歌沖冠—怒為紅顏降清別論 「引」清兵入關經過 少為人知的吳三桂 引清兵入關的客觀原因評價《鹿鼎記》中的吳三桂展開編輯本段坎坷生平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發動大凌河之役,吳襄在赴援時逃亡, 吳三桂導致全軍覆滅,祖大壽降清,孫承宗罷去,吳襄下獄,乃擢吳三桂為遼東總兵官,鎮守山海關。史載吳三桂部「膽勇倍奮,士氣益鼓」,是明末最後一支有戰力的鐵騎部隊。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崇禎帝飛檄加封他為平西伯,令其放棄寧遠(今遼寧興城)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吳三桂奉旨入援京師,十六日抵山海關,一路上「遷延不急行,簡閱步騎」,二十日抵達河北豐潤時,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已進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吳三桂撤兵退保山海關。李自成後曾多次招他歸降,吳三桂再三猶豫,因其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掠去,其父也被拘押「拷掠甚酷」,大怒。遂上書清睿親王多爾袞 ,請清兵入關滅賊。李自成聞知此訊,4月13日,親率大軍十萬號稱二十萬,奔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22日山海關之戰,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清攝政王多爾袞,清兵入關。吳三桂與清軍在一片石戰役中聯合大敗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 不久,吳三桂又為清軍先鋒,追擊李自成,並平滅陝西等地的流寇余部,並滅四川軍閥張獻忠,結束了其在四川建立的暴虐政權。清順治十四年(1657),會同清軍多尼等進攻南明雲貴等地區。十六年,清廷命他鎮守雲南,引兵入緬,迫緬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清廷晉封吳三桂為平西親王,兼轄貴州省,永鎮雲貴。與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應,成為擁兵自重的三藩。 順治十七年,朝廷以賦稅不足,令吳三桂裁減兵員。吳三桂將綠營及投誠兵從六萬人減至二萬四千人,汰弱存強,留下的全是精銳之師。清廷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後叛清。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起兵反清,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亂波及贛、陝、甘等省,史稱三藩之亂。清政府調重兵全力鎮壓叛亂,逐漸扭轉了戰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稱帝,稱衡州為「應天府」,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其本人也開始蓄發,改穿明朝皇帝冠袍。同年秋在衡州皇宮病死 。其孫吳世璠繼位衡州,退據貴陽、雲南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余眾出降。吳三桂的子孫後代幾乎被徹底殺光,包括襁褓中的嬰兒,其中一些為躲避誅九族,在貴州、雲南部分地區隱居數百年。《清史稿》有吳三桂本傳。 本是大周皇帝的天子命,卻為大清朝打下半壁江山的人,敢為愛情失去江山的人,使一代梟雄李自成命喪其手的人。諸多的悲劇與無奈造就了他色彩鮮明、復雜多變的人生性格:既有「沖冠一怒為紅顏」的真情實感;又有愛江山甚於愛美人的殘暴與貪婪;他反復無常,言而無信,仕明叛明,聯闖破闖,降清反清……人生之善與惡,無一不在他身上迸發……然而,作為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之一,吳三桂在明末清初的歷史舞台上卻又是最最關鍵的籌碼。曾左右了當時的歷史走向。因此,後人對其評價多是毀譽參半、亦揚亦抑的。很難勾勒出他本身的性格及其演繹出的那些光怪陸離、令人目不暇接的人生變故。 編輯本段衡州稱帝吳三桂衡陽建都1678年4月22日,吳三桂在衡陽稱帝加冕典禮,定國號為「周」[1]。 吳三桂,明崇禎時為遼東總督。李自成攻陷北京,擄去吳三桂愛妾陳園園,「沖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降清,為建立清王朝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康熙皇帝為加強中央集權,下令削藩,降旨令吳三桂歸老遼東。吳三桂在雲南、貴州兵精將廣,儼然小王國,不甘失去到手的大權,便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以康熙十三年為「周王」元年,並聯合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和各地反清勢力起事。 康熙十五年(1676)十一月初五,吳三桂率兵經潭州至衡陽,以衡永郴桂道衡州知府衙門(舊衡南縣政府所在地)為「行殿」,指揮各路軍事。清兵的反擊挫敗了吳三桂的鋒銳,吳三桂為鼓舞士氣,挽救危局,穩定軍心、民心,於康熙十七年(1678)閏三月初二日築壇於回雁峰前饅頭嶺,舉行稱帝加冕典禮,稱「大周昭武皇帝」,定國號為「周」,改元「昭武」,稱衡州為「應天府」,改鍾鼓樓為「五鳳樓」,回雁門為「正陽門」,大街名「棋盤街」等,一切用京城名稱,加封文武百官。八月開科錄士,錄取者60人。建造皇帝宮殿95間,象徵九五之尊。然而好夢不長,吳三桂忽患重病,於八月十五日深夜在皇宮死去,只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皇孫」吳世璠衡州繼位。翌年正月初,臣屬們抬著吳三桂的棺材,擁吳世璠離開衡陽,經寶慶入貴州,大元帥馬寶留守衡陽。康熙十八年(1679)九月,清軍復克衡陽,結束了衡陽作為帝都的短暫歷史。 吳三桂稱帝古錢漳州詔安首現吳三桂在衡州稱帝,並鑄造的「昭武通寶」錢幣在漳州詔安發現[2]。這枚古 吳三桂政權古銅錢「昭武通寶」[3]銅錢直徑3.5厘米,孔徑0.8厘米,正反面都是篆體字,正面文字為 「昭武通寶」,背面為「壹分」。 吳三桂稱帝後的「大周」政權鑄造了一批「昭武通寶」及「利用通寶」錢幣,兩錢並行,傳世的「昭武通寶」有平錢及壹分錢二種,平錢有篆楷二種,人稱「小昭武」。壹分錢人稱「大昭武」,存世僅見篆書一種。流通范圍為湖南、貴州、雲南、福建、四川、廣東、廣西等地區。清政府平亂後,嚴禁「昭武通寶」下令一律收繳,因而「昭武通寶」絕大多數被付之一炬。當地專家稱,該錢幣在詔安首次發現,對研究當時的衡制、重量、度衡有一定的價值。 周王吳三桂政權文縣守御所印「文縣守御所印」印,印面7.6×7.6cm,通高10cm。[4] 文縣守御所印印銅鑄,柱鈕。印面陽線寬邊框內鑄陽文疊篆書體印文,右上起順讀。印台有楷書刻款「文縣守御所印。禮曹造。周五年二月 日。天字四千六百九十三號」。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稱帝。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叛亂被徹底平定。文縣守御所印刻年款為「周五年二月日」,說明此印是吳三桂稱周王時頒行的地方官印,印款推行紀年,也表明吳三桂在衡州稱帝之前即有稱帝之心。印款編號之大,足見吳三桂當時的影響與號召盛極一時。此印的整體鑄造形式與同類的清政府官印基本相同。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現代作家、散文家、文體家。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
小時候受過正規的傳統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40年開始寫小說,受到當時為中文系教授的沈從文的指導。1943年畢業後在昆明、上海執教於中學,出版了小說集《邂逅集》。1948年到北平,任職歷史博物館,不久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南下工作團,行至武漢被留下接管文教單位,1950年調回北京,在文藝團體、文藝刊物工作。1956年發表京劇劇本《范進中舉》。1958年被劃成右派,下放張家口的農業研究所。1962年調北京市京劇團任編劇。1963年出版兒童小說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參與樣板戲《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開始創作。80年代以後寫了許多描寫民國時代風俗人情的小說,受到很高的贊譽。出版了小說集《晚飯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論文集《晚翠文談》等。所作《大淖記事》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比較有影響的作品還有《受戒》、《異秉》等。所作小說多寫童年、故鄉,寫記憶里的人和事,在渾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現和諧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脫離外界的喧嘩和干擾,精心營構自己的藝術世界。自覺吸收傳統文化,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出沈從文的師承。在小說散文化方面,開風氣之先。
汪曾祺同別人不一樣之處,在於他接受過西南聯大正規的高等教育,當屬科班出身。他雖也喜歡做學問,但同那些大學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於辭章考辨之類的「小學」,做的是闡幽發微的工作。他喜愛《世說新語》和宋人筆記,繼承明清散文傳統和五四散文傳統,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張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也息息相通。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深厚、從事過京劇編劇的汪曾祺,深諳「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東方古訓和布萊希特標榜的「間離效果」的西方現代理論,加上個人身世浮沉的滄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而是以含蓄、空靈、淡遠的風格,去努力建構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恆美學價值。他長於江南,定居於京城。翻閱他的作品,不乏風和日麗、小橋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極少見到雷霆怒吼、闊大無比的壯觀場景。汪曾祺憑著對事物的獨到穎悟和審美發現,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即興偶感,娓娓道來,於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小品文的經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學多識,情趣廣泛,愛好書畫,樂談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他一生所經歷的轟轟烈烈的大事可謂多矣,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斗爭、「文革」、改革開放等等。但他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嚮往寧靜、閑適、恬淡的心理定勢,追求心靈的愉悅、凈化和升華。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狂瀉喧騰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麗澄明的小溪邊,觀魚游蝦戲,聽流水潺潺,不是讓人忘掉精神疲憊而頓感其樂融融嗎?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於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適應了中國讀者文化心態和期待視野的調整。
當今社會,由於復制技術造成的那種虛擬幻化的「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因為它們的虛幻和刻板,已經不再具備可體驗的審美特徵。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徵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敘事」。汪曾祺在中國當代文壇上的貢獻,就在於他對「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的解構,在於他對個體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喚,在於他幫助人們發現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氣質和藝術神韻之所以能對讀者產生強大的魅力,就在於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見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須指出,汪曾祺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蘊著他獨特的人生體驗,但其效用並不只是自娛一己的性情,他強調自己的作品還應於世道人心有補,於社會人生有益,決不是要把個人與社會隔離開來,對立起來。他的作品間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張的隨緣自適、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斷然有別於魏晉文人的清談和頹廢,在本質上他對人生的理解和描繪是樂觀向上的,相信「人類是有希望的,中國是會好起來的」。現代藝術,太多的誇飾,太多的刺激,太多的藉助聲光電氣。汪曾祺則是要從內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或「綠色藝術」,創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凈土。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身邊的「凡人小事」還沒來得及完全呈現自己的意義就被拋到記憶的背後。由此看來,人們除了被「忙」包裹、擠壓之外,似乎根本體驗不到人生還有什麼其他樂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們發出這樣的吁請:慢點走,欣賞你自己啊!
汪曾祺散文的特色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朴,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汪曾祺曾說過:「我覺得傷感主義是散文的大敵。挺大的人,說些姑娘似的話……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因此品讀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汪曾祺的散文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蟲》中,他向讀者介紹了蟈蟈、蟬、蜻蜓、螳螂的品種、習性和孩童捕捉昆蟲的情形。如他說:「叫蚰子(蟈蟈的俗稱)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樹枝火中,一會兒就熟了。味極似蝦」。說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塗上黏膠捉蟬。作者小時候用蜘蛛網捉蟬。選一根結實的長蘆葦,一頭撅成三角形,用線縛住,看見有大蜘蛛網就一絞,三角里絡滿了蜘蛛網。瞅准了一隻蟬,輕輕一捂,蟬就被黏住了。讀到此處,不覺會心一笑,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朴,不事雕琢,緣於他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勞動的日子裡,他奉命畫出了一套馬鈴薯圖譜。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於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麼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人深思。如《吃食的文學》和《苦瓜是瓜嗎》,其中談到苦瓜的歷史,人對苦瓜的喜惡,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後談到文學創作問題:「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一個作品算是現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代主義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個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汪曾祺個人榮譽
《人間草木》、《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晚飯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翠文談》、《大淖記事》、《受戒》、《異秉》等
9. 「夜雨瀟湘」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湖南湘江和瀟水河一帶夜間的雨景。
出自元朝馬致遠寫的的《雙調·壽陽曲·瀟湘夜雨》。
原文如下:
漁燈暗,客夢回,一聲聲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萬里,是離人幾行情淚。
白話釋義:漁船上的燈火半明半暗,遊子正從夢中醒還,點點雨聲,使離人的心兒亂。
遠離家鄉的遊子在孤舟之中被雨聲驚醒,知道自己已離家千里,陪伴自己的只有那盞昏暗的燈。夜雨燈光之中,遊子難以入眠,想到了自己坎坷的命運,故鄉的親人,不禁落淚如雨,淚水和船外連綿不斷的雨水連在了一起。
(9)雁峰小說閱讀網擴展閱讀
瀟湘八景
1、瀟湘夜雨——永州城東
湘水在永州境內與瀟水匯合以後,稱為瀟湘。雨落瀟湘的夜景,是舊時文人藉以寄情的著名景觀。「涔涔湘江樹,荒荒楚天路。穩系渡頭船,莫教流下去。」(元揭傒斯)凄涼而無助的心境,就像夜雨本自一樣哀婉纏綿,千百年來,人們所鍾情的不知是山河的夜雨還是心靈的夜雨。
2、平沙落雁——衡陽市回雁峰
瀟湘自永州下瀉數百公里,到達南嶽72峰之首的回雁峰。「山到衡陽盡,峰迴雁影稀。應憐歸路遠,不忍更南飛。由於古人地理思維的局限性,誤以為雁到衡陽不再南飛。當北方天氣轉冷,雁陣南行,南方則秋。
3、煙寺晚鍾——衡山縣城北清涼寺
湘江又北行北公里,經過佛教勝地南嶽衡山。晚來風急,萬物入眠,唯寺內報時的古鍾,不時敲出悠揚洪亮的聲音。江舟中的旅者在這種鍾聲中系舟或者遠行。
4、山市晴嵐——湘潭與長沙接壤處的昭山
湘江由衡山北行150餘公里到達昭山。紫氣繚繞,嵐煙襲人,雲蒸霞蔚。一峰獨立江邊,秀美如剛出浴的仙子。
5、江天暮雪——橘子洲
橘子洲自古為長沙名勝,東望長沙,西瞻嶽麓。當大雪紛飛,白雪江天渾然一色,世間萬物寂寂無聲,江中商船落帆泊岸,雪光上的暮色煙霧一樣漂浮不定,人的心情也就格外地清冷,思想隨著雪花飄舞,那種清涼的悠閑也許是最接近冬雪本質的悠閑。
6、遠浦歸帆——湘陰縣城江邊
從橘子洲沿江北去,約遠70公里,便到湘陰。每當黃昏,遠山含黛,岸柳似煙,歸帆點點,漁歌陣陣,等待歸船的漁婦和企盼宿客的青樓女子站在晚風斜陽中,襯托出一片溫馨悵望的繁忙景象。
7、洞庭秋月——洞庭湖
由湘陰北去,便是一望無際的洞庭湖。秋天的夜晚,月色如銀,天空不雜任何痕跡,八百里湖面,碧水如鏡,風息浪靜。天空和湖面相互映照,月光和湖光相互交融,泛舟湖上,則別有一番情趣,登上君山或者岳陽樓,想必又是另一種情懷。
8、漁村夕照——桃源桃花源對岸白鱗洲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說「武陵人捕魚為業」。武陵人因為捕魚,而發現了桃花源,世人所居住的漁村也就成了文人墨客所憧憬的地方。白天,漁人撒網洞庭;傍晚,收拾漁網,提著肥美的鮮魚,在夕陽的晚唱中踏著漁歌回家。
10. 突然很想知道黃易所有關於「四大奇書」的作品
黃易武俠小說中武林四大奇書分別是道學經典《長生訣》、慈航靜齋鎮齋之寶《慈航劍典》、魔門寶典《天魔策》,以及秘不可測的《戰神圖錄》。
《覆雨翻雲》《大唐雙龍傳》《破碎虛空》等作品均有四大奇書的出現
從探討武學與天道的第一部作品《破碎虛空》,黃易便沉醉於武俠創作的天地中。
其後以明初的紛亂江湖為背景的《覆雨翻雲》,巧妙的將時代政治、陰陽學說及哲學融合在了一起,不但是奠定其重要地位之長篇巨著,更構織出一個動人獨特的武俠世界,風靡了無數武俠讀者。
隨即他更以不斷創新的手法,亟思為傳統武俠注入新的元素,創作出結合歷史、科幻、戰爭、謀略的《尋秦記》,再度成為武俠迷爭睹的傑作。
而《大唐雙龍傳》,藉由隋末亂世來探索天道無常、武道極致與生命真貌,不斷地為武俠和他自身的創作版圖開疆擴土!成為九零年代港、台武俠小說的旗手!
(10)雁峰小說閱讀網擴展閱讀:
《戰神圖錄》是黃易武俠小說中「武林四大奇書」之首,是「四大奇書」中最虛無縹緲的一本,歷代雖口口相傳,卻從沒有人見過。
《長生訣》是廣成子所著的一本書,黃易《大唐雙龍傳》小說里的武林四大奇書之一,道家寶典,傳說為上古黃帝之師廣成子以甲骨文所作。其書以玄金絲線鑄成,入水不濕、遇火不焚。
《慈航劍典》是黃易武俠小說中正道最大勢力慈航靜齋的鎮派之寶,也是武林四大奇書之一,它的前身是《彼岸劍訣》,修煉者眾多,均為靜齋門人,而能最後邁入死關的只有得到魔種的秦夢瑤。
出自黃易的武俠小說系列裡的武林四大奇書之一,魔門至高無上秘典,共分十卷。魔門一系列強大的武功心法和奇門異術都是衍生自《天魔策》。
但後因戰亂、天災等原因分別散佚,加上魔門解構成不同派別分支,使《天魔策》也隨之分散,所以將《天魔策》重歸於一,一直是魔門有識之士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