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閱讀推薦 > 兵書寶劍錄小說閱讀

兵書寶劍錄小說閱讀

發布時間:2022-06-01 16:08:56

⑴ 摘星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摘星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選擇背景色:
字體顏色:
瀏覽字體: [ 超大特大大號中號 ]
第一回 我欲成仙 第一章 銀河系發生動盪
餅了嘯月夫人那一關,得到會見兵書主人的許可令後,律滔在嘯月夫人兩腳一走,便馬上把握時間捉來葛府的下人,軟硬兼施地套來一堆關於那名喚作葛沁悠的女人的大小消息。"border="0"class="imagecontent">聽說,她大部分的時間都將自己關在書齋里寫作著撰;律滔開始在心底自動衍生出一副靜若處子的形象。"border="0"class="imagecontent">聽說,她為了她正在寫的寶劍錄,曾經走遍大江南北,被她拜訪過的人都對她有不少好評;他又開始在心中刻畫出一個圓滑會做人的大家閨秀。"border="0"class="imagecontent">聽說,她的嗓音極為纖細,身子瘦弱風柳;這讓他聯想到弱質纖纖。"border="0"class="imagecontent">聽說,她對自家下人都拘謹有禮得如外人,不但寡言少語,也鮮少在臉上出現笑意;他又自動聯想到了羞澀靦腆。"border="0"class="imagecontent">當他被領至書齋見人時,卻意外地撲了個空,雖沒在里頭見著她,但他可對那宛……

⑵ 中國文學常識

初唐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舊唐書·楊炯傳》說:「楊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詩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
四傑齊名,原指其詩文而主要指駢文和賦而言。《舊唐書·楊炯傳》記張說與崔融對楊炯自說「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的評論,《舊唐書·裴行儉傳》說他們「並以文章見稱」等,所說皆指文。《朝野僉載》卷六記「世稱王楊盧駱」後,即論楊炯、駱賓王之「文」為「點鬼簿」、「算博士」,所引例證為一文一詩,則四傑齊名亦兼指詩文。後遂主要用以評其詩。杜甫《戲為六絕句》有「王楊盧駱當時體」句,一般即認為指他們的詩歌而言;但也有認為指文,如清代宗廷輔《古今論詩絕句》謂「此首論四六」;或認為兼指詩文,如劉克庄《後村詩話·續集》論此首時,舉賦、檄、詩等為例。
四傑名次,亦記載不一。宋之問《祭杜學士審言文》說,唐開國後「復有王楊盧駱」,並以此次序論列諸人,為現所知最早的材料。張說《贈太尉裴公神道碑》稱:「在選曹,見駱賓王、盧照鄰、王勃、楊炯」,則以駱為首。杜甫詩句「王楊盧駱當時體」,一本作「楊王盧駱」;《舊唐書·裴行儉傳》亦以楊王盧駱為序。
四傑的詩文雖未脫齊梁以來綺麗余習,但已初步扭轉文學風氣。王勃明確反對當時「上官體」,「思革其弊」,得到盧照鄰等人的支持(楊炯《王勃集序》)。初唐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四傑齊名,原指其詩文而主要指駢文和賦而言。四傑的詩文雖未脫齊梁以來綺麗余習,但已初步扭轉文學風氣。他們的詩歌,從宮廷走向人生,題材較為廣泛,風格也較清俊。盧、駱的七言歌行趨向辭賦化,氣勢稍壯;王、楊的五言律絕開始規范化,音調鏗鏘。駢文也在詞采贍富中寓有靈活生動之氣。陸時雍《詩鏡總論》說「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易,子安其最傑乎?調入初唐,時帶六朝錦色。」四傑正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人物。
精華介紹
「王楊盧駱」,即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為初唐四傑。
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是「初唐四傑」之首)。他的詩風格清新,他的賦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家。他與盧照鄰等人都試圖改變當時「爭構纖維,竟為雕刻」的詩風。他在27歲時所寫的《滕王閣詩序》是詞賦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閣詩》則是唐詩中的精品,且詩中手法對後世詩人頗有影響。至於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更是公認的唐詩極品,其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是唐詩中最能滲透古今、撼動人心的千古名句。
楊炯(650~693?),唐代詩人。弘衣華陰(今屬陝西)人。楊炯以邊塞征戰詩著名,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斗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其他唱和、紀游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艷之風。
盧照鄰(約637~約689),唐代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治今河北涿縣)人。
駱賓王(約619~687)唐代詩人。字觀光,婺州義烏人(今中國浙江義烏)人。唐朝初期的詩人,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 在四傑中他的詩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駱還曾久戍邊城,寫有不少邊塞詩「晚鳳迷朔氣,新瓜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豪情壯志,見聞親切。唐中宗復位後,詔求駱文,得數百篇。後人收集之駱賓王詩文集頗多,以清陳熙晉之《駱臨海集筆注》最為完備
初唐四傑正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人物。
[編輯本段]代表作品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閣序》著有《王子安集》。
楊炯 《從軍行》。
盧照鄰《長安古意》、《盧升之集》、《幽憂子集》。
駱賓王 《在獄詠蟬》另有著名的《討武檄》作品集為《臨海集》。
[編輯本段]風格
他們都是初唐中後期很有才華的詩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時代就獲得「四傑」的美譽。
他們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詩人,他們在初唐詩壇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陳,下啟沈宋,其中盧、駱長於歌行,王、楊長於五律。後人所說的聲律風骨兼備的唐詩,從他們才開始定型。
他們開始把詩歌從宮廷移到了市井,從台閣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題材擴大,思想嚴肅,五言八句的律詩形式由他們開始了初步的定型。他們懷著變革文風的自覺意識,有一種十分明確的審美追求:反對纖巧綺靡,提倡剛健骨氣。他們的詩盡管未能擺脫南朝風氣,但其詩風的轉變和題材的擴大,預示了唐詩未來的發展方向,並起了積極進步的作用,他們是真正的唐詩的揭幕人。
在唐詩史上,他們是勇於改革齊梁浮艷詩風的先驅。唐太宗喜歡宮體詩,寫的詩也多為風花雪月之作,有很明顯的齊梁宮體詩的痕跡。大臣上官儀也秉承陳隋的遺風,其作風靡一時,士大夫們爭相效法,世號「上官體」。
在齊梁的形式主義詩風仍在詩壇佔有統治地位的時候,「四傑」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來反對初唐詩壇出現的這種不正之風,接著其餘三人也都起來響應,一起投入了反對「上官體」的創作活動之中。
他們力圖沖破齊梁遺風和「上官體」的牢籠,把詩歌從狹隘的宮廷轉到了廣大的市井,從狹窄的台閣移向了廣闊的江山和邊塞,開拓了詩歌的題材,豐富了詩歌的內容,賦予了詩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當時詩歌的思想意義,展現了帶有新氣息詩風,推動初唐詩歌向著健康的道路發展。四傑對唐詩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大致說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表現在作品題材與內容上,其中包括有詠史詩和詠物詩,還有山水詩,像王勃的《滕王閣》;或為抒發登臨送別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以及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有歌唱徵人赴邊遠戍的,描寫征夫思婦的,與表達對不幸婦女的同情的。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們比較接近社會現實,所以常用詩歌對某些社會現象加以揭露。
四傑用自己的創作實踐來改變齊梁時遺下的不正詩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其次,初唐四傑為五言律詩奠定了基礎,並且使七言古詩發展成熟。五言律在「四傑」之前已有出現,唐初詩人王績(王勃系王績侄孫)曾作過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到了「四傑」的時候,五律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發揮,並在他們的作品中被逐漸的固定下來。「四傑」以多數量、高質量的詩篇為稍後於他們的沈佺期、宋之問的律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五言古詩在三國時期以後盛極一時,而七言古詩卻是到了唐代才興盛起來,四傑(楊炯無七言詩)又以大量的傑作把七言古詩推向了成熟階段。所以初唐四傑在發展詩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楊以五律見長,盧、駱擅長七古(七言)。他們在文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就對「四傑」十分敬佩。
[編輯本段]王勃
字子安,繹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參軍,他年幼時寫的駢儷文《滕王閣序》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名篇,久為眾口傳誦。據說他寫文章之前,把筆墨紙硯准備好,飲酒後蒙被而睡,醒後一揮而就,不改一字,時人成為「腹稿」,他的詩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異草雜綴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讀不厭。有名的「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王勃的作品,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福□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咸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關於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說。楊炯《王勃集序》說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歲。據此,王勃應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賦》載:「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據此推算,則當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為王勃自述,當可信,所以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王勃是初唐詩壇上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只活了27歲,確實令人痛惜。
[編輯本段]楊炯
(650~693?),唐代詩人弘衣華陰(今屬陝西)人。於顯慶四年(659)舉神童。上元三年(676)應制舉及第。補校書郎,累遷詹事司直。武後垂拱元年(685)坐從祖弟楊神讓參與徐敬業起兵,出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秋後遷盈川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官。世稱楊盈川。
楊炯以邊塞征戰詩著名,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斗戰斗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其他唱和、紀游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艷之風。另存賦、序、表、碑、銘、志、狀等50篇。張說謂「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舊唐書》本傳盛贊其《盂蘭盆賦》「詞甚雅麗」,《四庫全書總目》則以為「炯之麗制,不止此篇」,並謂「其詞章瑰麗,由於貫穿典籍,不止涉獵浮華」。所作《王勃集序》,對王勃改革當時淫靡文風的創作實踐,評價很高,反映了「四傑」有意識地改革當時文風的要求。對海內所稱「王、楊、盧、駱」,楊炯自謂「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當時議者亦以為然。今存詩33首,五律居多。明胡應麟謂「盈川近體,雖神俊輸王,而整肅渾雄。究其體裁,實為正始」(《詩藪•內編》卷四)。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楊炯《王勃集序》)。他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不傳。
現有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匯編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注》,分為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並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為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 6篇殘缺之文。羅氏序文中還提及日本京都「富岡君(謙藏)別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雲「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三年(1911年)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
關於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說。楊炯《王勃集序》說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歲。據此,王勃應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賦》載:「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據此推算,則當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為王勃自述,當可信,所以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王勃是初唐詩壇上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只活了27歲,確實令人痛惜。
[編輯本段]盧照鄰
(約637~約689),唐代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治今河北涿縣)人。年少時從曹憲、王義方受小學及經史,博學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為鄧王(李元裕)府典簽。極受鄧王愛重,比之為司馬相如。高宗乾封三年(668)初,出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滿,漫遊蜀中。離蜀後,寓居洛陽。曾被橫禍下獄,為友人救護得免。後染風疾,居長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葯中毒,手足殘廢。徙居陽翟具茨山下,買園數十畝,疏鑿潁水,環繞住宅,預築墳墓,偃卧其中。他「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後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書》本傳)。由於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長期病痛的折磨,終於自投潁水而死。盧照鄰的生卒年,史無明載。武則天登封於嵩岳,盧照鄰說到「後封嵩山」及其高宗咸亨四年(673)所作《病梨樹賦》序「余年垂強仕,則有幽憂之疾」推斷其時已年近40,咸亨四年下距登封元年為22年,則其生年約在太宗貞觀十年(636),去世時約60歲。《舊唐書》本傳及《朝野僉載》都說盧有文集20卷。《崇文總目》等宋代書目均著錄為10卷。今存其集有《盧升之集》和《幽憂子集》均為 7卷。《全唐詩》編錄其詩2卷。徐明霞點校《盧照鄰集》即據 7卷本《幽憂子集》,並作《補遺》。傅璇琮著有《盧照鄰楊炯簡譜》。
[編輯本段]駱賓王
(約640~684)唐代詩人。字觀光,婺州義烏(今中國浙江義烏)人。唐朝初期詩人,與富嘉謨並稱「富駱」。
其父官青州博昌縣令,死於任所。他7歲能詩,有「神童」之稱。據說詠鵝詩就是此時所作:「鵝,鵝,鵝,曲頸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父死後,他流寓博山,後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月。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間,為道王李元慶府屬,道王叫他陳述才能,他恥於自炫,辭不奉命。後拜奉禮郎,為東台詳正學士。因事被謫,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後入蜀,居姚州道大總管李義軍幕,平定蠻族叛亂,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時,與盧照鄰往還唱酬。儀鳳三年(678),後調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又由長安主簿入朝為侍御史,武則天當政,駱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駱在獄詠蟬,有雲:「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以抒悲憤。次年,遇赦得釋。調露二年(680),出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棄官游廣陵,作詩明志:「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嗣聖元年(684),武則天廢中宗自立,這年9月,徐敬業(即李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駱賓王為徐府屬,被任為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他起草著名的《討武氏檄》(即《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暗鳴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氣吞山河。武則天讀至「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皇然問:「誰為之?」或以賓王對,武則天感嘆曰:「宰相安得失此人?」11月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資治通鑒》說他與李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詩》則說:「當敬業之敗,與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失大魁,得不測罪。時死者數萬人,因求戮類二人者,函首以獻。後雖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賓王亦落發,遍游名山。至靈隱,以周歲卒。」

⑶ 哪位可以介紹好看的武打小說給我

五鳳朝陽刀吧!很好的!

簡介:
明朝末年,國運將盡,滿人崛起,入關日急。在版官爵巨金收買下,一大批權朝中顯貴、宮內權宦、武林敗類、江湖匪徒,紛紛投靠多爾袞,集中打擊先天無極派。致令誤切兄嫂仇,黑衣麗人抱恨死;滿懷喪家怨,孤兒齊六旁門;為護魏銀屏,赫赫三老慘遭害;成全李文蓮,絕愛女魔遁海疆……從而,引出昔日頭號女煞星血濺紅,慨然允許收魏銀屏為徒。窩藏在親王潘邸和老駙馬宮內的五毒神砂餘孽,乘機蠢動,刀殺科場主考,綁架皇親國戚,幾讓武鳳樓、江劍臣、李鳴等仁人義士死無葬身之地。

作者簡介:
馮家文。1930年3月出生於安徽省蕭縣。5歲從父讀方塊,兩年識得字三千。7歲入學。8歲因家鄉淪陷(日寇侵華)而全家逃亡農村。生計日逐維艱。寒窗苦讀十載,終與蟾宮無緣(18歲喪父,無力攻讀大學)。
解放後,為償童年夙願——10歲看《水滸》,12歲讀《三國》,立誓撰寫小說——投入曲藝戰線。歷任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中華武俠文學研究會理事。曾先後創作出多部長篇作品。《五鳳朝陽刀》、《六指金環》、《獨臂武松》、《袖裡刀槍》、《鳥盡弓藏》、《鬧市神龍》、《彎刀殘魂》、《絕代胭脂女窩主》。

有時間到我的空間里看吧!~~~~

⑷ 三國演義之空城計原文

三國演義》之空城計原文
孔明將人馬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備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聲言語者,立斬!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塵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眾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眾皆驚服曰:「丞相玄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後人有詩贊曰:
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
十五萬人回馬處,土人指點到今疑。
延伸:
空城計,民間最有名的空城計故事取自《三國演義》,作者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郭沖三事」改編的一段故事。後被用於三十六計,意指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虛而示虛的疑兵之計,是一種疑中生疑的心理戰,多用於己弱而敵強的情況。歷史上也確有一些運用此計成功的例子,如張守圭守瓜州等。

⑸ 一同封在一匣子里,暫且寄存在銷器李的櫃上,約定等到拿金剛傘的時候一並取回。之後就完了嗎

鬼吹燈?
後記 你應該看過吧
《巫峽棺山》

作為全書的最後一卷,《巫峽棺山》這一卷的任務比較重,最要命的是字數,根據合同約定的字數來算,第二卷的前三冊,第一冊少了三萬字左右,只好都加到最後一卷中,所以本卷是超長篇,足足多了半本書,但即使是這樣,最後一卷的篇幅也顯得不夠用。

在計劃中作為全書主線的四枚銅符,象徵著通過不同形式存在於天地間的四種生命狀態,想每部引出一符,但那樣一來,就需要至少五冊,只好簡化了一些情節。

另外也打算在這一卷中,把《十六字陰陽風水秘術》成為殘書的真實原因,以及摸金符上代主人的故事做出交代。《鬼吹燈》全書起於《十六字陰陽風水秘術》殘卷,最後也將終於《十六字陰陽風水秘術》當年被毀的往事,除了地仙村探險的內容,最後一卷中還包括了這些情節。

除此之外,還在本卷中說明了,為什麼只剩下三枚古符,以及發丘印在明代被毀的歷史,故事的地點發生在長江三峽附近,地理背景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棺材山,情節發展上的轉折很大。

長江三峽長七百餘里,兩岸連著無數山闕,層巒疊嶂,這里自古就是神秘的巴蜀文化與巫楚文化交匯的區域,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數不勝數,其中多少有一些上古歷史的投影;兵書寶劍、千年棧道、峭壁懸棺……給後世留下了無數想像空間。

作為通篇貫穿的主要線索——《觀山指迷賦》,是一段類似於民謠的口訣,包括《觀山掘藏錄》,本來都是我另一部作品中的原創內容,因為2007年的寫作計劃改變,臨時變為了《鬼吹燈》第二部,所以都被用在了本書中,另外一部書就此取消,以後也不會再以任何方式出現。

本卷中我最滿意的地方有三處,一是金絲雨燕搭建的無影仙橋;二是觀山神筆,畫地為門;三是烏羊王古墓鬼音指迷。另外,關於黑豬開河的傳說,以及棺山盜骨圖的來歷,算是靈機一動的神來之筆。在虛構的故事情節中,融入許多大家都知道的傳說,比如天河鵲橋相會、神筆馬良,還有古畫《群賊盜墓圖》,這些或真或假的傳說,都在《巫峽棺山》中以全新的角度進行了解構。

缺陷是由於最後一卷中要表現的內容太多太集中,不免有些地方沒有深入展開,顯得倉促了,結局並不能說是圓滿的,畢竟多鈴終於死亡。與我初期一味喜歡不可思議事件的態度不同,對於用了兩年時間寫就的超長篇作品來講,平淡朴實才是真。在最後的六章里,我主要想闡述一下《鬼吹燈》全書的理念,「鬼帽子」這三章,是說不能迷信風水,「天人一體」的概念是在心而不在地;最後「物極必反」的三章,則是說明摸金校尉保身求生之道。

最後再說一下我的作品《鬼吹燈》兩部八冊,始自《精絕古城》,終於《巫峽棺山》,按我的想法還可以再寫八本,但是,新的計劃已經醞釀成熟,我已經有些迫不及待,所以已經沒有再往下寫《鬼吹燈》的計劃了,這部書到此為止。

⑹ 威繼光是誰

抗倭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字元敬,原號南唐,後來又改號為孟諸。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初一,生於山東濟寧縣南的魯橋鎮,他的名之所以叫繼光,據說是他出生時正是夜半,晴朗的天空,繁星熠熠閃光,第二天的清晨,旭日初升,朝霞映罩著魯橋,房前的紅楓和蒼松,構成一幅五彩繽紛的圖畫。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這時年已五十六歲,老來得子,格外高興,便把自然界的景色和這位剛出生的男孩的前途聯系起來,起名為繼光,希望這個兒子長大以後對先祖業績能繼承光大。果然,戚繼光不負父望,長大以後,成為一代名將,為捍衛東南沿海各省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倭寇進行了堅決斗爭,成為一位傑出的愛國主義將領和民族英雄。
嚴格的家教
戚繼光的祖輩都是明代將領。其六世祖戚詳參加郭子興領導的起義軍,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仍在明軍中服役,在攻打雲南時陣亡,明王朝為追念其前功,授他的兒子戚斌為明威將軍,世襲登州衛(今蓬萊縣)指揮僉事。傳到戚景通時已經是第六代,仍然襲登州衛指揮僉事。
戚景通治軍嚴明,精通武藝,熟讀兵書,有豐富的軍事知識。襲職之後,他曾被提升為都指揮和大寧府都指揮使等職。但他的家景卻很清貧。景通為官清廉,從不收受額外之費,更不對權貴阿諛奉承,有一次,他升任江南運糧把總,是個肥缺。他第一次運糧進太倉時,按照陳規,運糧把總都要先給倉官送禮,以免受倉官的刁難。戚景通知堅決不幹,寧可受刁難也不行賄,結果把運糧把總給丟了。他回到登州衛所,過著清貧的生活,當時總督山東備倭軍事的戚勛,是景通的上司,聽說景通拒絕行賄而丟掉把總,對貫通的行為很敬重,就來和他認本家,想抬舉他一下。但戚景通卻說他的先祖姓倪不姓戚,謝絕了戚勛的好意。
當然,戚景通廉潔為官的事例還很多。表現在個人生活中的儉朴、孝順,也是很有名的。對剛懂事的孩子戚繼光,戚景通施以嚴格的教育。為了使兒子成材,他從小就教兒子讀書、識字、習武,還經常教導兒子,長大以後為國家盡力。生活上對戚繼光要求也很嚴格,有一次工匠來替戚家修房屋,景通交代在兩楹之間裝四扇雕花門戶。但按規定,將門家可裝十二扇雕花門戶,工匠向十二歲的戚繼光說了此事。戚繼光就去找父親,說可裝十二個門戶。戚景通狠狠地批評了戚繼光,並訓斥他,要他以後不要有虛榮心,更不應講排場。又一次,戚繼光穿了一雙很講究的絲履,被父親看到,自然又是一頓訓斥,說他小小年紀就穿這么好的鞋,將來還了得,並說這樣下去,將來當了軍官,豈不侵吞士兵糧餉。後來雖然弄清了鞋是外祖父送的,母親王氏叫他穿的,但景通還是命令他脫了。
嚴格的家教,使戚繼光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據說,他從小就喜歡做軍事游戲,以泥土碎石為壘,以紙旗為號,指揮頗有條理,進退有方。戚繼光從小喜歡讀書,通經史大義。一次,有個朋友,見到戚家生活困苦,就對戚景通說:「你為官廉潔,是大家都承認的,可是你用什麼東西留給子孫後代呢?」景通把繼光叫到面前說:「我留給你的就是國家的土地,你應好好保衛它!」戚繼光明白父親的意思,便說:「大人所留給的,兒當誓死保衛。」
青少年時代,戚繼光並非在安逸中渡過。十歲那年,母親王氏去世了,家庭生活更加拮據。十七歲那年的夏天,年過古稀的父親得了重病,戚景通知道自己的時日不會長了,就讓兒子到北京辦理襲職。臨走時,他諄諄告誡,要兒子忠心為國,保衛國土。秋天,戚景通去世了,生活的重擔便落在戚繼光的身上,年老的嫡母和未成年的弟妹,要靠他來撫養。為了有人照顧家庭,第二年冬天戚繼光便結婚了。
戚繼光襲了登州指揮僉事後,便開始他的軍事生涯。不過,當時山東比較平靜,指揮僉事這一職務並不太忙。戚繼光除了應辦的公務之外,就是練兵、讀書。他希望趁年青,血氣方剛時,干出一番事業來。他曾經在一篇文稿中這樣寫道:「自覺二十歲上下,務必做好官,猛於進取,而他利害勞頓,皆不屑計也。」他在一本兵書的空白處,寫了一首《韜鈐深處》的詩:
小築慚高忱,憂時舊有盟;
呼樽來揖客,揮麈座談兵。
雲護牙簽滿,星含寶劍橫;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這首詩表達了戚繼光的抱負,說明他對倭寇侵擾的擔憂。他既然祈望「海波平」,就決心要在保衛海疆方面做出自己的貢獻。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明王朝為抵禦蒙古韃鞍部南襲京城,把薊州列為邊鎮,由山東、河南抽調官兵戍防。那時的薊州是指山海關到居庸關一線,戚繼光每年春季要率本部人馬來到這一帶駐防。連續五年,戚繼光每年奔走於登州和薊州之間。這期間,戚繼光曾到北京參加會試,當時正值韃鞍俺答汗率兵攻入密雲、順義、通州,京城大震,明政府調兵遣將保衛北京。應試武舉的戚繼光積極參加了京城的保衛工作,並兩次上書,獻備敵方略。明廷中一些主持軍務的官員對戚繼光的膽識很是贊賞,兵部主事計士元在一封推薦書里說,戚繼光「留心韜略,奮跡武闈。管屯而俗弊悉除,奉職而操持不苟。」他認為戚繼光將來「可望干城之寄」。
五年的薊門戍防,使戚繼光熟悉了邊疆的形勢,磨練了保衛邊疆的責任心。這一點,有他所作的《馬上作》一詩可以說明。詩是這樣寫的: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初踏抗倭征途
倭害起自元末明初,到嘉靖年間最為猖獗。十四世紀末葉,日本北朝的足利氏征服了南朝,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南朝失敗後一批武士流亡海島,他們勾結一批海人和破產農民,來到中國沿海,名義上是做生意,實則走私、騷掠,無所不為。到了十六世紀中葉,倭寇之害十分嚴重。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足利氏的管領細川氏以及西海路諸侯大內氏各遣貢使瑞佐、宋素卿和宗設分道來寧波,大內船先達,細川船後至,按照寧波市舶司規定,貨物運岸應以人港先後為序。但是,後至的細川氏宋素卿買通市舶司太監,先辦理手續。宴會時又以細川船的瑞佐居上座,大內船的宗設居次座,宗設大怒,和瑞佐發生械鬥,追瑞佐到紹興,沿途燒殺、搶掠。這就是當時震動浙中的所謂「爭貢之役」。明朝政府處理善後也有不當,罷了市舶司,斷絕與日本的貿易。本來應罷的應是市舶司受賄的內臣,而不是市舶司。通商的禁止,便招致日本商人大量走私,內地的奸商、流氓、海盜和倭寇互相勾結,給他們提供種種方便。於是倭寇便可出隨意登陸,進行搶劫,掠奪,濫殺中國居民。
正在倭患嚴重的時刻,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繼光被擢升為主管山東防倭軍務的都指揮僉事,統轄三營二十四衛所。他的防線包括從江蘇、山東交界處一直到山東半島的北端。這樣遼闊的海路線,如何設防?戚繼光畢竟是將門之後,加上有防戍薊州和登州的經驗,他到任以後,先摸清倭寇的活動規律,當時海船行駛要依仗風力,船隻在什麼地方靠岸與風向有很大關系。一般倭寇最猖狂的時候是在三、四、五月或九、十月間。摸清了這些規律,戚繼光便按時按地段設防。但當時山東防務空虛,兵不滿額,紀律鬆弛,征戰不力。戚繼光便重新整頓軍容,嚴肅紀律,對營伍、衛所進行認真整肅。有些資格老的軍官,多少有點瞧不起這個年輕的將領,尤其是軍中有個軍官,是戚繼光的舅父,恃長輩身份,不聽戚繼光號令。戚繼光開初很頭痛,對處分舅舅很感為難。但這個不聽號令的舅父如果不能恰當處理,他自己就不能在軍中樹立威信。經過再三考慮,他以上司身份,當眾嚴厲處分了這個舅父。事後,他又以外甥的身份,把舅父找來,向他賠禮道謙。這位老資格的長輩被戚繼光光明磊落的行為所感動,當即以下級軍官身份跪了下來,保證今後不再違抗命令。處分舅父,警戒了全軍,一些倚老賣老的軍官,也就規矩多了。於是軍紀很快得到整肅,山東海防也較過去鞏固了。
當時的倭患以江浙最為嚴重。明王朝政治腐敗,明世宗朱厚* 十餘年不臨朝,大權落在內閣首輔嚴嵩手中。嚴嵩貪污受賄,戶部每年邊餉就有十分之六要送給嚴嵩,因此邊防廢弛。浙江倭患嚴重時,明政府只好從各省抽兵來援,但因客兵不熟悉當地地形與倭寇的活動規律,很難收到效果。而積極抗倭的巡撫王 * 、總督張經,又遭到嚴嵩及其死黨趙文華等人的排擠打擊。因而倭患日益加劇,人民遭受的災難日益深重。在這種情況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秋,明廷升戚繼光為參將,由山東調到浙江,鎮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府,那是倭寇活動的中心地帶。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浙江總督胡宗憲命令戚繼光隨抗倭名將俞大猷去進攻倭寇據守的岑港(今定海西北)。因圍攻日久,不能克,戚繼光被撒參將職,「戴罪辦賊」。第二年攻克岑港,才又恢復原職。這是他到浙江後參加的一次較大的戰役。初戰不利的原因,戚繼光認為是:「驅福廣之水兵而使之陸戰,用流寄之雜卒而責其即戎,且號令未明,士心未附。」通過這個戰役,戚繼光認為原來的部隊戰鬥力不強,主張訓練練新兵。原先他曾兩次上書胡宗憲主張訓練浙兵。胡宗憲把將兵僉事曹天右所部三千人交戚繼光訓練,但這支部隊多出身市井,軍容雖然整齊,作戰時卻很懦怯,不能打硬戰。他決心訓練一支以農民為主體的抗倭勁旅,認為只有建立一支英勇善戰的部隊,才能徹底打敗倭寇。
戚家軍的建立
如上所述,戚繼光到浙江後,曾向胡宗憲提出練兵的建議。他所陳述的理由是中肯的。他說「守不忘戰,將之任也;訓練有備,兵之事也。」這樣才能克服當前士兵中存在的弱點,即「軍書警報,將士憂惶。徒將流寄雜兵(客兵)應敵,更取福廣舟師驅而陸戰。兵無節制,卒鮮經練,士心不附,軍令不知。」他主張自行招募,認為「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豈無材勇,誠得浙士三千,親行訓練,比及三年,足堪御敵。」胡宗憲對他的練兵建議並不重視。但戚繼光還是決心要訓練一支指揮自如能作戰的部隊。
嘉靖三十六年(1558年),義烏發生礦夫和鄉團大規模械鬥。浙江處州,是明代銀礦豐富的地方,聚居大批農民出身的礦夫,義烏縣南的保山富於銀礦,這一年,處州的礦夫流徙到保山開礦,和義烏勢家大族陳大成為首的鄉團發生武裝沖突。械鬥進行了三次,規模越來越大,所聚人員各有數千人之多。雙方傷亡的人,不計其數。戚繼光從這場械鬥中看到,即使鄉團作戰也比官軍勇猛,他提出要到義烏招募農民和礦夫為新兵,加以訓練,讓他們把自相火並的力量用到消滅倭寇的斗爭中去,正在這時,義烏縣令趙大河也上書要求戚繼光親自到義烏招集爭斗雙方的農民和礦夫參軍,以抗擊倭寇。這個建議正好和戚繼光的想法一樣。於是,戚繼光決心親自到義烏招募新兵。消息一傳開,議論紛紛,不少人認為鄉團和礦夫都是「罪人」,招募「罪人」參軍無異於「病狂喪心」。但是,當時抗倭名將台州知府譚綸卻支持戚繼光的設想。後來戚繼光在一首《薊門述》的詩里透露了這件事:「檄募婺越士,知交苦相留。當日主此盟,惟有譚郡侯。」
戚繼光於第二年,即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來到義烏募兵。但是,募兵也不順利,他貼了一分布告,題為《諭以君父水土之恩》,號召農民、礦夫丟掉前隙,共同起來保衛家鄉,抗禦倭寇。布告貼出之後,並沒有人來應募。後來了解,雙方的頭目和農民、礦夫都在觀望。戚繼光一面向他們說明在這里募兵的原委,一面曉以愛國的民族大義。其實,不論是鄉團首領陳大成還是礦夫首領王如龍都不存心和戚繼光為難,他們歷來對這位抗倭將領,抱有敬佩之心。所以,聽戚繼光陳明募兵原委以後,陳大成和王如龍都各自率領鄉親和礦夫前去應募,兩支相為仇敵的隊伍都成為戚家軍的骨幹,為抗倭事業作了傑出的貢獻。
戚繼光從應募的人員中挑選了四千多名,帶回紹興,經過兩個月的嚴格訓練,建立了一支軍紀、法度比較熟練的部隊。建軍成以衛民為目的,戚繼光首先教育新戰士,建立這支隊伍是為了保衛家鄉的安全。他對新戰士說:「沿海衛所初建置,本以保障民生,捍衛地方。故民出膏脂以供饋餉,今積承平二百年來,一旦被有倭患,其民社供饋軍餉且如舊矣,而軍不惟不能保民,無益內地,且每事急,又請民兵以為伊城守,是供軍者民也,殺賊者又民也,保民者民也,保軍者又民也」。軍隊不能保民,反要民來保護軍隊,這種事體顛倒,說明軍隊的腐敗。因此,新成立的戚家軍,就必須是一支能殺賊保民的軍隊。他指出:「兵是用來殺賊的,賊是要殺老百姓的,百姓們當然希望你們勇敢殺賊。如果你們既能殺賊又守軍法,不擾害百姓,百姓怎能不奉承你們呢?」
戚繼光的練兵思想,是紀律和武藝教育並重。紀律訓練的目的,在於克服農民、礦夫原來的自由散漫思想,用嚴明的紀律把他們組織起來,使他們能服從命令,聽從指揮,不損害百姓的利益,而武藝的訓練,即讓士兵掌握殺敵的本領。他曾經啟發部下,武藝訓練,並不是「應官差的公事」,而是立功、殺賊、救命的「本身上的貼骨的勾當」。因為,你有高強的武藝,就能殺了賊,賊如何又會殺你呢?但是,如果你武藝不高,不如敵人,那麼,賊」決殺了你」。這種淺顯的說教,是很有說服力的。戚繼光訓練士兵的另一個思想,是軍官以身作則,他認為軍官凡事要身先士卒,但這不僅是指臨陣作戰時要身先士卒,即平時訓練時也要身先士卒。只有軍官帶頭,士兵才能奮勇作戰。
戚繼光除了對士兵進行紀律和武藝的訓練之外。還根據和倭寇作戰的特點,如作戰大多在藪澤之處,不能像在北方旱地一樣。所以,他對原來明代的兵制進行了改造。按明軍制:每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每二十五人為甲,設甲長一人;每一百二十五人為隊,設隊長一人;每六百二十五人為哨,設一哨總和左右哨長。戚繼光認為這種隊列,不利於在江南水鄉作戰。他對這種陣列進行改革,創造了有利於江南水鄉作戰的鴛鴦陣。鴛鴦陣的基本陣法是以十二人為一隊,最前面的一人是隊長,次兩人持牌,一持長牌,一持圓牌。長牌圓牌面積大,可防敵人的倭刀、重矢、並掩護後面的隊伍繼續前進。其他九人的配備是這樣的:再次兩人持狼筅(用竹做的一種武器),再次四人持長槍,再次二人持短兵器,最後一人為火兵即炊事兵。這個陣法在作戰時「二牌並列,狼筅各跟一牌,長槍每二支,各分管一牌一筅。短兵防長槍進的老了,即便殺上。筅以救牌,長搶救筅,短兵救長槍」。這種陣法;不但行動靈活,並有較大的殺傷力。鴛鴦陣隊列的根據,是按士兵的體質不同,編成一個戰斗小組。如力氣大有膽識的可以持牌,身體健壯的可以持狼筅,按士兵各自的特長,持不同的兵器,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士兵的戰鬥力。這種陣法,還可以因時變化,一隊可以分成兩隊,叫兩儀陣,人分成兩隊,兵器也隨人各分成兩隊。還可以由兩儀陣再變成「三才陣」,隊長居中,兩邊配以兩狼筅、兩短兵,左右兩冀各有一牌、二長槍。這樣一個隊列,就是把縱隊變化成橫隊,十二個人同時在一條戰線上展開。
鴛鴦陣後來又配上鳥銃手、弓弩手、火箭手,組成步兵大營,下分前、後、左、中、右五營,如遇敵人的大部隊,前營正面出擊,左右兩營由兩側配合,中營居中指揮,後營是預備部隊,或作伏兵,或作支援、策應。
經過上面的訓練和改革,戚家軍不但紀律好,責質高,而且熟悉作戰陣法,是一支戰鬥力很強的部隊。根據形勢需要,戚繼光除了訓練陸師之外,又親自督造戰船,建立水師。到嘉靖四十年(1561年)他督造戰船達到四十多艘,建成一支素質很好的水師。
平息浙江倭寇
嘉靖四十年(1561年)五月,倭寇一萬餘人,大舉侵掠浙東沿海的台州府屬的圻頭、桃渚,以及溫州海邊等地,一面准備進攻台州,一面以主力進攻寧海。戚繼光聞警即以一部分兵力鎮守台州,然後親率主力趕到寧海。戚繼光的新兵很有朝氣,兵行迅速。主力部隊到達寧海時,正在桃渚焚掠的倭寇被扼住去路。戚軍迫使敵人在龍山地方進行一場決戰,把倭寇打得大敗,殘敵逃到雁門嶺,戚繼光乘勝追擊。雁門嶺在溫州西面,地勢險要。五年前倭寇曾經在這個地方擊敗明軍,這次他們仍然抄襲舊譜,憑險而守,和戚家軍對峙,希望尋機反擊。戚繼光的部隊不但訓練有素,而且土氣高漲,經過一場激烈的戰斗,終於攻下了雁南嶺。但是,正在這時,另一支倭寇卻乘威繼光主力進攻雁門嶺之際,去進攻台州府城,當時台州守軍不多,且城牆不固,處境危急。戚繼光聞報後,立即揮軍來救台州。戚家軍一到台州城下,先是用火器進攻敵陣,接著以大隊人馬進擊。戚繼光親臨火線激勵士卒,宣布如能殺倭巨魁者,給予重賞。礦夫出身的戰士朱珏,奮勇當先,持銃直沖向前,殺死了倭首及倭寇多人。其他戰士一見,也奮勇沖上。倭寇鬼計多端,就將搶劫來的金銀故意散落地上,想引誘戚軍前去揀抬,然後殺回馬槍。但是,戚軍紀律嚴明,任何人都不在戰斗中搶掠銀兩,總是等戰斗結束後再平分戰利品,使倭寇白費了心機。戚家軍愈戰愈強,奮勇沖殺,倭寇潰不成軍,陳大成、王如龍等乘勝追殺到瓜陵江,悉數殲滅這股倭寇。
這一戰打得很漂亮,主要是戚軍士氣高昂,指揮機動靈活。敵兵在戰敗時,突然改變陣容,以左哨敵戚家軍右哨,以右哨敵戚家軍左哨。戚家軍也旗鼓突變,伏兵配合正兵一齊殺出,敵軍措手不及,遂大敗。同時,戚家軍兵行迅速,出擊時火兵剛開始做飯,全勝收兵之後,飯才剛剛做熟。這一戰,獲倭寇首級三百零八級,生擒巨魁兩人,其餘倭寇悉數淹死江中。戚軍損失很少,只有哨長陳文清和兩名戰士陣亡。
當時倭寇在浙江很猖獗,戚家軍消滅這股倭寇之後的第四天,又一股倭寇從圻頭來襲擊台州,屯紮在城東的大田。戚繼光認為這是消滅倭寇的好機會,立即集合部隊,進行了認真部署。其時,戚家軍三千餘人,一半以上留在衛所,隨時作為機動的只有一千五百人。戚繼光率領這些部隊進擊大田的倭寇。但倭寇堅壁不出,又逢大雨,未能交鋒。後來,倭寇看到台州有備,加上另一支倭寇剛剛在台州被殲,不敢輕舉妄動再去進攻台州,便於戚軍到達後的第三天,抄小路走仙居,准備進攻處州。戚繼光預料倭寇一定取道上峰嶺,便派一支部隊在上峰嶺設伏,然後派一支小部隊尾隨倭寇。戚繼光為避免伏兵暴露,令士兵每人手執松枝一束,遮蔽身體。倭寇頭目首先登上上峰嶺,見四面盡是蒼松,不見有兵,便下令過嶺。等到倭寇隊伍過去一半,炮聲一響,戚軍奮勇進擊。戚繼光令陳大成為前鋒,正面進攻,王如龍、陳子鑾為左右冀,拚命沖殺,銃聲、喊殺聲震撼山谷。倭寇措手不及,恐慌萬狀,死傷不計其數。有一部分倭寇見勢不妙,逃上一座小山頑抗。敵人掌握了制高點,戚繼光認為如果拚命沖上去,也能消滅敵人,但損失要大些。於是,他把一面白旗豎在山下,然後命令部下向山上的敵人喊話,說明凡是被脅從的中國百姓,只要空手投奔旗下,即可免殺,悉數放回家鄉。話音一下,投奔到白棋下的即達數百人。剩下的倭寇見勢不妙,又逃往上界嶺。戚家軍一鼓作氣,沖了上去,倭寇抵擋不住,狼狽逃命,摔死摔傷大半。餘下少數的倭寇逃到山下,藏在百姓家。當地百姓協助戚家軍,群起而攻之,傾刻之間,把這些倭寇也悉數消滅了。
經過這幾次戰斗,倭寇在浙的主力基本上就殲,被殺死及摔死、溺水而死的達五、六千人之多,其餘倭寇聞風喪膽,紛紛逃散。戚家軍勝利返回台州,台州人民出城歡迎,人群長達二十多里,歡聲雷動,共頌戚家軍衛國保民,功績無邊。
台州戰役之後,浙東倭患大大減輕。是年九月,一股倭寇進犯溫州,被總兵盧鏜擊敗。第二年五月,又有一股倭寇進犯台州、溫州,也被戚繼光部消滅。至此,浙東倭患即告平息。
台州戰役之後,戚繼光以軍功晉升為都指揮使。根據海防需要,他又在義烏招募二千人,把戚家軍擴大到六千人左右。在這前後,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至四十年(1561年)之間,他完成了重要的軍事著作《紀效新書》,這是他統軍以來,尤其是和倭寇斗爭以來的經驗總結,對練兵的一套方法及陣列都作了詳細記述。他對那些不重視學習古代兵法,或者不重視對具體條件進行具體分析和部署的人很瞧不起。他對《孫子》兵法非常重視,在《紀效新書》的「自序」里寫道:「數年間,予承乏浙東,乃知孫吳之法,綱領精微莫加矣,第於下手詳細節目,則無一及焉。猶禪家所謂上乘之教也,下學者何由以措?於是集所練士卒條目,自選畎敏民丁,以至號令、戰法、行營、武藝、守哨,水戰,一一擇其實用有效者分別教練,先後次第,各為一卷,以誨之三軍,俾習焉。」可知他寫《紀效新書》是受《孫子》兵法的影響,吸收其中有益的精華部分,同時又根據新的歷史條件,兵器的變化,而有所創造發展。這本軍事著作之所以取名《紀效新書》,作者在「自序」作了這樣交代:「夫曰『紀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書』,所以明其出於法而不泥於法,合時措之宜也」,《效新書》共十八卷,其中四卷是台州戰役後,根據實戰經驗補進去的。還有一篇《紀效或問》和兩篇文章《任臨觀請創立兵營公移》、《新任台金嚴請任事公移》,放在卷首。《紀效新書》是一部重要的軍事著作,對後人頗有影響。太平天國名將李秀成攻取杭州後,桌上就放著《紀效新書》。
兩度入閩剿倭
戚繼光在浙江大敗倭寇時,一部分倭寇為避戚家軍兵鋒逃往福建,加上浙江總督胡宗憲急於平息浙東倭患,不讓戚家軍追擊逃亡的倭寇。於是,浙東倭患平息之後,福建倭患又猖獗起來,嘉靖三十六年(1558年)倭寇攻陷福清,第二年又陷福安、福寧。嘉靖四十年(1561年)又攻陷永寧。在寧德縣城外的海中有個橫嶼島,倭寇在此扎營,作為大本營。福建沿海,「自福寧至漳泉,千里盡賊窟」。福建的明軍,懼怕倭寇,不敢進剿。倭寇越宋越多,興化城外也扎有倭寇,四處搶掠,為害極大。福建巡撫只好向明廷告急,明廷令浙江派兵援閩,胡宗憲即調戚繼光到福建剿倭。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七月,戚繼光率所部六千人由溫州起航到平陽,又從平陽間道入閩,戚繼光到福建後,對倭寇在福建的分布,以及大本營所在地橫嶼進行了解,分析,迅速制定了剿倭戰略:先破橫嶼,乘勝破福清的牛田,最後再殲滅興化的倭寇。橫嶼四面是海,離岸十多里,和大陸之間隔者淺灘,潮來成海,潮退成泥。水師進擊怕擱淺,陸師進剿難行泥路。戚繼光首先進攻橫嶼對面的張灣,對敵人進行分化瓦解。許多脅從的倭寇,聽說戚家軍要來進剿,幾天之內就有一千多人投誠。戚繼光攻下張灣之後,就揮師進擊橫嶼島。八月初八這一天,潮水早落午漲。戚繼光大清早就命令士兵,每人帶好草束,在海灘行軍時將草束鋪在泥灘上,匍匐前進。盡管倭寇在這個島上已盤踞三年,營壘堅固,戒備又極森嚴。但是,倭寇還是對戚家軍的驍勇善戰估計不足,他們以為戚軍進剿只能在水漲時用水師來攻,沒有想到戚繼光卻用陸師來攻島。一見戚家軍搶渡灘塗,他們連忙擺開陣勢,企圖頑抗。但戚家軍一登陸,戚繼光即命令士卒進擊敵營,以部將吳惟忠攻打木城,陳大成包抄敵營背後。戰斗正在激烈進行之際,王如龍又從對岸來援,於是戚軍聲勢大振。王惟忠一馬當先攻克木城,頓時火光四起,硝煙獼漫。戚軍各隊見吳惟忠攻破木城,對各個據點發動總攻,戰斗進行了三個小時,共斬敵人首級三百餘級,殘冠向海上逃命,落水淹死者六百餘人,戚軍解救被擄男婦八百餘人。戚家軍入閩首戰告捷。第二天,戚繼光率領部將凱旋迴寧德休整。幾天之後已是中秋佳節,戚繼光和他的部下共度中秋節。他寫了一首祝捷歌讓戰士們詠吟,歌詞是這樣寫的:
萬眾一心兮,泰山可撼;
唯忠與義兮,氣沖鬥牛!
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
干犯軍法令,身不自由,
號令明兮,賞罰信,
赴水火兮,敢遲留?
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
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
中秋節的第二天,戚家軍便向南開拔。十天之後,大軍到達福清。當時福清城外的杞店、上* 、西林、木嶺、新塘等地,以牛田為中心,倭營星羅棋布,連營三十餘里。其中尤以牛田倭寇最多,此地離縣城三十里,離海很近,便於進守。戚繼光為打好這一戰,他把原來駐扎在福清的明軍將領邀集在一起,要他們共同歃血為誓,誓詞是「凡不同心戮力,恃勢爭級取財與觀望妒忌者,有如此血」。接著,戚繼光進行軍事部署,決定在第二天晚上採取軍事行動,進剿牛田倭寇大營。戚繼光知道有不少倭寇奸細在探聽戚軍虛實,就故意聲言:「我兵遠來,須養銳待時而動,非朝暮可計也」。倭寇信以為真,沒有防備。當天晚上,戚家軍從錦屏山出發,直奔杞店,殺死哨兵之後,把總王如龍奉命組織勇士朱珏等人越牆而入,打開寨門,然後四周放火,士兵奮力沖擊。杞店倭寇沒有準備,傾刻瓦解,除一小部分逃跑之外,其餘全部就殲,偷襲成功。之後,戚繼光把隊伍撤回錦屏山休息,這時有探子來報,說發現一隊倭寇朝錦屏山開來。戚繼光認為這是倭寇前來偷營,便將計就計,不動聲色地把部隊撤出營地,在空營周圍埋伏弓箭手、鳥銃手。五更時刻,七百多倭寇果然前來偷營,他們看到戚營毫無動靜,以為得手,迅步進入伏擊圈。於是,號聲一響,弓箭、鳥銃齊發。一陣射擊之後,伏兵奮起沖擊。當倭寇知道中了埋伏時,已被戚軍掩殺過來,七百多倭寇死的死,降的降,全部被消滅。
戚家軍乘勝直搗牛田,把總王如龍居中猛攻,接連打破牛田、上* 、聞讀等地。這時戴沖霄帶領的由倉下進剿的一路明軍也趕到了,兩軍夾攻,倭寇一敗而不可收,戚軍一直追到新塘。由於另一路扼守田原嶺的明軍防備不周,西林、木嶺的一部分倭寇乘勢竄逃到興化。不過,這一戰勝利是巨大的,幾千名脅從分子(大多是沿海的中國海盜)投誠,六百多名倭寇被殺,救回被擄男婦近一千人。經過這次戰斗,福清境內的倭?

⑺ 近代中國武俠小說名著大系

平江不肖生,還珠樓主,鄭證因,王度廬,朱貞木,白羽,顧明道。

平江不肖生版的作品為:《江權湖奇俠傳》 (1-7),《近代俠義英雄傳》 (1-4),《玉玦金環錄》 (1-2)。

還珠樓主:《北海屠龍記》,《蜀山劍俠傳》(1-26),《蜀山劍俠新傳》 (1-2),《嵋峨七矮》,《柳湖俠隱》,《青城十九俠》(1-15)。

鄭證因:《鷹爪王》(1-7)

王度廬:《風雨雙龍劍》,《燕市俠伶》,《鶴驚昆侖》(1-2),《寶劍金釵》(1-2),《劍氣珠光》(1-2),《卧虎藏龍》(1-2),《鐵騎銀瓶》(1-4)。

朱貞木:《羅剎夫人》(1-2),《蠻窟風雲》(1-2),《虎嘯龍吟》(1-3),《七殺碑》(1-2)。

白羽:《武林爭雄記》(1-2),《偷拳》,《十二金錢鏢》(1-7)。

顧明道:《荒江女俠》(1-5)。

閱讀全文

與兵書寶劍錄小說閱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蕭辰都市小說 瀏覽:623
小說主角的名字是韓宇 瀏覽:817
小說女主穿越成小女孩推薦 瀏覽:155
農家女小說txt 瀏覽:993
重生小說主人公姓葉妻子姓莫 瀏覽:735
秦始皇有聲小說下載 瀏覽:129
超級母艦小說txt網盤 瀏覽:561
北京故事番外小說在線閱讀 瀏覽:841
第十二夜有聲小說 瀏覽:253
只想讓你知道短篇小說 瀏覽:134
校園小說人物身份介紹 瀏覽:576
關於帝王的言情小說大全 瀏覽:950
小說童話世界 瀏覽:974
好看的綜穿小說bg 瀏覽:838
黑暗火龍寫的小說 瀏覽:811
QQ閱讀好看的對話小說 瀏覽:90
校園靈異社小說 瀏覽:51
類似女巫的貓寫的小說 瀏覽:496
超虐出版小說推薦 瀏覽:316
奇跡暖暖同人小說大全 瀏覽: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