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閱讀推薦 > 晉陽秋小說閱讀幕湘

晉陽秋小說閱讀幕湘

發布時間:2022-07-09 07:26:35

A. 同時代的兩部史書,為啥一部吹孔明,一部為仲達鳴不平

諸葛亮司馬懿是三國時代兩位著名的人物,他倆一個是蜀漢丞相,一個是開創了晉朝基業的雄傑。

這倆人曾經在戰場上兵戎相見,傳為一段有趣的歷史。

對於這倆人的功過是非,歷史上早已爭論多年,其實就在倆人去世後的時代中就有倆人撰寫了兩部史書。

兩個人的時代相同,記載的歷史一樣,但是他倆對於諸葛亮司馬懿的風評卻大有不同。

這倆人一個是習鑿齒,一個是孫盛,這兩部史書一部叫做《漢晉春秋》,一部叫做《晉陽秋》。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兩部史書的特點。



習鑿齒和孫盛其實是同時代人,東晉時代大將桓溫討伐四川,在其幕僚中有很多才華出眾的人物,孫盛和習鑿齒都位列其中。

倆人皆為東晉人,又曾是同事,且都是史學家,為何對於司馬懿諸葛亮的看法不盡相同呢?

其實不奇怪,首先習鑿齒是襄陽人,而諸葛亮曾隱居襄陽,對於當地影響力巨大。

其次,東晉是一個偏安政權,這就使得當時有一批人對於蜀漢有了「感同身受」的思想,習鑿齒應該是受到這種思想影響,同樣有此種想法的就是後世的裴松之等人。

B. 恢除了恢復還可以怎麼組詞

恢宏huī hóng

【解釋】:廣大。

【出處】:宋.蘇軾.次韻程正輔游碧落洞詩:「胸中幾雲夢,餘地方恢宏。」亦作「恢弘」。

C. 口不擇言是什麼意思

【解釋】:指情急時說話不能正確用詞表達或指說話隨便。
【出自】:《北史·魏艾陵伯子華傳》:「性甚褊急,當其急也,口不擇言,手自捶擊。」
【翻譯】:性情十分急躁,當他著急的時候,就口不擇言,動手打人。
【示例】:周近他居然這樣口不擇言,他怎麼能這樣說!
郭沫若《蔡文姬》第一幕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狀語;用於緊急情況
【近義詞】:信口雌黃、心直口快
(3)晉陽秋小說閱讀幕湘擴展閱讀:
近義詞釋義:
一、信口雌黃 [
xìn
kǒu

huáng
]
【解釋】:信:任憑,聽任;雌黃:即雞冠石,黃色礦物,用作顏料。古人用黃紙寫字,寫錯了,用雌黃塗抹後改寫。比喻不顧事實,隨口亂說。
【出自】:晉·孫盛《晉陽秋》:「王衍,字夷甫,能言,於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
【翻譯】:王衍,字夷甫,能說善辯,與他心意有不符的,就更容易變了,時常不顧事實,隨口亂說。
【示例】:如果孫俊英按事實講也沒有什麼,但是她加油添醋,信口雌黃,憑空捏造,極盡誣蔑挑撥之能事。
馮德英《迎春花》第二十一章
【語法】:緊縮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二、心直口快 [
xīn
zhí
kǒu
kuài
]
【解釋】:性情直爽,有話就說。
【出自】:元·張國賓《羅李郎》第四折:「哥哥是心直口快射糧軍,哥哥是好人。」
【示例】:這是一個心直口快,喜歡吵吵鬧鬧的人。
沙汀《磁力》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D. 「恢」除了恢復還可以怎麼組詞

組詞:恢闊、恢台、恢廓、恢弘、恢恢等等。

「恢復」基本釋義:

1.變成原來的樣子:秩序~了。健康已完全~。

2.使變成原來的樣子;把失去的收回來:~原狀。~失地。

「恢」字基本釋義:廣大;寬廣:~弘。

恢,中國漢字之一,是形聲字,忄為形,灰為聲。恢本意是廣大。引申指擴大,用作動詞。

造句:

1.我國與日本恢復邦交正常化,是兩國人民的共同心願。

2.經過醫生搶救,老人的呼吸已經恢復正常。

3.經過治理,這條小河恢復了原先的清澈。

(4)晉陽秋小說閱讀幕湘擴展閱讀

相關組詞的解釋及造句

一、恢闊[ huī kuò ]

寬闊;弘大。

二、恢台[ huī tái ]

亦作「恢炱」。亦作「恢胎」。旺盛貌;廣大貌。

三、恢廓[ huī kuò ]

1.寬宏:~的胸襟。

2.擴展:~祖業。

四、恢弘[ huī hóng ]

1.寬闊;廣大:氣度~。

2.發揚:~士氣。也作恢宏。

五、恢恢[ huī huī ]

形容非常廣大:天網~,疏而不漏(形容作惡者一定會受到懲罰)。

E. 晉陽秋的其他信息

著述
孫盛一生著述頗豐,多為史籍。見於記載的有《魏氏春秋》二十卷,《晉陽秋》三十二卷,《文集》十卷。可惜,《魏氏春秋》和《晉陽秋》早已亡佚。今天我們能見到的部分佚文,分別留存在《弘明集》、《廣弘明集》、《全晉文》、《三國志》裴松之注和《世說新語》等書中。
史德
孫盛作史有董狐遺風,極重史德。據載,他著的《晉陽秋》「詞直理正,咸稱良史」。孫盛曾為東晉征西大將軍桓溫帳下參軍,受到桓溫青睞。他對桓溫第三次北伐前燕時,在枋頭的敗績,如實記載於《晉陽秋》中。桓溫得知此事大怒,遂對孫盛的兒子說:「枋頭誠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說?若此史遂行,自是關君門戶事。」以殺身滅族相威脅。當時的桓溫,執持東晉朝政,內外大權,結於一身。孫盛諸子聞訊大懼,皆哭泣跪拜於地,請父親刪改。那知孫盛拒不屈服於桓溫淫威,堅持按實書史,不退半步。僅此一斑,足見孫盛史德。
逸事
孫盛一生酷愛讀書,博學多聞,反對神鬼迷信,尤長於辯論。他對漢董仲舒以來盛行的符瑞迷信,極為反感。曾著書斥孫權說:「盛聞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權年老志衰,偽設符命,求福妖邪,將亡之兆,不亦顯乎!」又斥趙達說「《吳史》書達知東南當有王氣,故輕舉濟江」,實際上是自欺欺人的愚蠢行為,怎麼能說他「能逆睹天道,而審帝王之符瑞哉?」從這兩段評論,可以看見孫盛反對迷信鬼神的無神論觀點。同時他還深刻地指出,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迷信鬼神之佑,不信民眾之力,乃是一種敗亡的徵兆。
文風
在魏晉盛極一時的名理派中,孫盛是其佼佼者之一。從論述事由的條理嚴謹,論證清晰,能言善辯來看,他與西晉以來的裴顧、郭象、向秀、嵇康、王弼、何晏等人一樣,都具有一定的論辯邏輯知識。當時擅名一時的殷浩,「為風流談論者所宗」,談言善辯無出其右者。但是,與孫盛在一起論辯事理時,亦頗感吃力,難占上風。在《晉書·孫盛傳》以及《世說新語》中都載,有一次殷浩與孫盛辯論,飯冷復熱四次,從天明一直辯到月出,也沒有將孫盛難倒。
孫盛正是靠著這種實事求是的品德,據理力爭的性格,不畏強霸的膽識,以及不信神鬼,注重人力的哲學觀點,才成為垂於青史的著名史學家的。
史載
《晉書·卷八十二》
孫盛,字安國,太原中都人。祖楚,馮翊太守。父恂,潁川太守。恂在郡遇賊,被害。盛年十歲,避難渡江。及長,博學,善言名理。於時殷浩擅名一時,與抗論者,惟盛而已。盛嘗詣浩談論,對食,奮擲麈尾,毛悉落飯中,食冷而復暖者數四,至暮忘餐,理竟不定。盛又著醫卜及《易象妙於見形論》,浩等竟無以難之,由是遂知名。
起家佐著作郎,以家貧親老,求為小邑,出補瀏陽令。太守陶侃請為參軍。庾亮代侃,引為征西主簿,轉參軍。時丞相王導執政,亮以元舅居外,南蠻校尉陶稱讒構其間,導、亮頗懷疑貳。盛密諫亮曰:「王公神情朗達,常有世外之懷,豈肯為凡人事邪!此必佞邪之徒欲間內外耳。」亮納之。庾翼代亮,以盛為安西諮議參軍,尋遷廷尉正。會桓溫代翼,留盛為參軍,與俱伐蜀,軍次彭模,溫自以輕兵入蜀,盛領贏老輜重在後,賊數千忽至,眾皆遑遽。盛部分諸將,並力距之,應時敗走。蜀平,賜爵安懷縣侯,累遷溫從事中郎。從入關平洛,以功進封吳昌縣侯,出補長沙太守。以家貧,頗營資貨,部從事至郡察知之,服其高名而不劾之。盛與溫箋,而辭旨放盪,稱州遣從事觀采風聲,進無威鳳來儀之美,退無鷹鸇搏擊之用,徘徊湘川,將為怪鳥。溫得盛箋,復遣從事重案之,臟私鋃籍,檻車收盛到州,舍而不罪。累遷秘書監,加給事中。年七十二卒。
盛篤學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釋卷。著《魏氏春秋》、《晉陽秋》,並造詩賦論難復數十篇。《晉陽秋》詞直而理正,咸稱良史焉。既而桓溫見之,怒謂盛子曰:枋頭誠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說!若此史遂行,自是關君門戶事。其子遽拜謝,謂請刪改之。時盛年老還家,性方嚴有軌憲,雖子孫白,而庭訓愈峻。至此,諸子乃共號泣稽顙,請為百口切計。盛大怒。諸子遂爾改之。盛寫兩定本,寄於慕容俊。太元中,孝武帝博求異聞,始於遼東得之,以相考校,多有不同,書遂兩存。子潛、放。

F. 有關節日習俗的古文

◇寒食

《周禮》曰:司烜氏,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為季春將出火也。齋

《荊楚歲時記》曰: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主

周斐先賢傳曰:太原舊俗,雲介子推焚骸,一月寒食,莫敢煙爨。知

陸翙《鄴中記》曰:並州俗,冬至後百五日,為介子推斷火,冷食三日,作乾粥,今之糗是也。齋

又曰:寒食三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煮作粥。主

范曄《後漢書》曰:周舉遷並州刺史,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舉移書於子推廟雲,春中寒食一月,老小不堪,今則三日而已。齋

古今藝術圖曰: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遷為戲,以習輕趫者。主

【詩】李崇嗣寒食詩曰: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燃。古

宋之問途中寒食詩曰: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齋

沈佺期嶺表寒食詩曰:嶺外逢寒食,春來不見餳,洛中新甲子,明日是清明。知

【令】魏武帝明罰令曰: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雲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

◇九月九日

《風土記》曰:九月九日,律中無射而數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頭,言辟除惡氣而御初寒。主

《續晉陽秋》曰: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古

續齊諧記曰: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家,見雞狗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飲菊酒,婦人帶茱萸囊是也。古

孟嘉傳曰:嘉為桓溫參軍,既和而正,溫甚重之,九月九日,溫游龍山,參僚畢集,時佐吏並著戎服,有風至,吹嘉帽墮落,溫謂左右及賓客勿言,以觀其舉止。知

《臨海記》曰:郡北四十步,有湖山,山甚平正,可容數百人坐,民俗極重,每九日菊酒之辰,宴會於此山者,常至三四百人。齋

【詩】宋謝瞻九日從宋公戲馬台詩曰:風至授寒服,霜降休百工,巢幕無留燕,遵渚有來鴻,輕霞冠秋日,迅商薄清穹,聖心眷嘉節,鳴鑾戾行宮,四筵沾芳醴,中堂起絲桐,扶光迫西汜,歡餘宴有窮。古

《藝文類聚·卷四·歲時中》

G. 六年級上冊語文在課文哪有隆重

摘要 隆重 [lóng zhòng]

H. 山西有哪些正派人物

三晉大地,人傑地靈,兩千多年來,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涌現出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人物。他們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晉文公,我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荀況,著名的政治家藺相如、狄仁傑、畢士安、田呈瑞、楊深秀,著名的軍事家和將領廉頗、衛青、霍去病、關羽、薛仁貴、楊業,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和學者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柳宗元、白居易、司馬光、米芾、白樸、關漢卿、鄭光祖、羅貫中、傅山、閻若璩,地圖學家裴秀,治黃專家賈魯……。他們象歷史長河中燦爛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給當時的社會以積極的影響,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重爾(前 697年——前 628年),春秋時晉國國君,即晉文公,前 636年至前 628年在位。獻公妃狐姬(戎族)所生,因遭驪姬之亂,流亡在外十九年,後由秦穆公發兵護送回國,被立為晉君。他重用狐偃、趙衰等人,協力修明內政,整飭法紀,增強戰備,又號召諸候勤王,平周室王子帶之亂,迎襄王復位,樹立了政治威信。後於城濮(今山東鄄城臨濮集)與楚軍接戰,誘敵深入,大敗楚軍。旋在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主盟諸候,周天子亦奉如參加,策命他為「伯候」(霸主)。

廉頗,戰國時趙國將領。惠文王時,將兵破齊,拜為上卿。後多次擊敗齊、魏,殲敵立功,以勇敢善戰聞名於諸候。秦、趙為爭奪上黨,在長平(今山西高平北)大戰,他統帥大軍,築壁堅守,相持三年。前251年,他大破燕軍,任相國,封信平君。晚年悒鬱不得志,憤而奔魏。後又離魏適楚,死於壽春(今安徽壽縣)。

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原為宦者令舍人。惠文王時,奉使報秦,當庭據理力爭,機智周旋,終於完璧歸趙。前 279年,秦、趙會於澠池,他隨侍孝成王,面斥強秦,不辱國體。以功任上卿,居廉頗之上。由於他善自謙抑,相忍為國,使廉頗受到感動,負荊請罪,遂成刎頸之交。

趙盾,春秋時期晉國正卿,即趙宣子,趙衰之子。前 621年在晉國執政,節儉奉公,注意整飭政紀,大得民和,又以車八百平周亂,立匡王。前607年,晉靈公圖謀殺他,他避難出走,未及越境,靈公被殺。他回朝迎立成公,繼續執政。

董狐,春秋時晉國史官,一稱史狐。前607年,趙盾族弟趙穿攻殺晉靈公於桃園,他認為趙盾身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誅國亂」,罪責難逃,乃直書「趙盾弒其君」,以正視聽。孔子以其「書法不隱」,贊為「古之良史」。

百里奚,春秋時秦國大夫。少時貧困,乞食於齊,一度以養牛謀生,後為虞大夫。晉獻公滅虞,把他虜去,作陪嫁的媵臣,押送往秦。中途逸去,又為楚人所執。秦穆公以五張黑牡羊皮把他贖回,故號「五羊大夫」。時年七十餘,曾向秦穆公推薦老友蹇叔,共襄國政。

孟明視,春秋時秦大夫,百里奚子。前 627年,奉秦穆公命,與西乞術、白乙丙(皆蹇叔子)將兵襲鄭、滅滑(今河南偃師東南),歸途過崤山(今河南澠池東)時,遭晉軍伏擊,三將均被俘。後釋放回國,穆公仍不咎既往,復職如故,而禮待蓋厚。他悉心雪恥,三年後,又將兵伐晉,渡河焚船,大敗晉人。

豫讓,春秋末晉知氏家臣。先事范氏、中行氏,繼歸知伯,頗受尊寵。後韓、趙、魏三家滅知氏,盡分其地。他改變名姓,漆身吞炭,伺機謀刺趙襄子,為主報仇。襄子過橋。他伏橋下欲刺襄子,因馬驚,遂被索捕。他直陳動機不諱,並請襄子解衣,拔劍擊衣雪恨,然後自伏劍而死。

荀況(約前 313一前 238),戰國後期思想家.又稱荀卿(漢時避宣帝諱,改稱孫卿),趙國人.在儒學分化中,代表革新勢力。在稷下三任祭酒。曾到秦國考察,晤見范睢;後至趙國,與孝成王議兵。晚年,應楚春申君召,受任蘭陵(今山東蒼山西南)令,著書終老。其學術原於儒家,但又吸收和熔化了當時進步的思想學說。在天道觀上,提出天人相分,人定勝天的觀點,強調「制天命而用之」;在認識論上,提出「方貴於知」的觀點,強調必待「天官」普遍接觸事物,才能做到「征知」、「解蔽「,正確發揮「天君」之作用;在「正名」論上提出「制名以制實」的觀點,強調「名」必待「約定俗成」,需經社會實踐的檢驗。對人性問題,認為「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材朴」的「本始」表現即是「惡」。要改「惡」從「善」,必有待於「化性起偽」。他特別強調「禮」的「化性」作用,以為「禮者,法之大分」,必待「隆禮至法」,納法入儒,實現「王道」才有保證。《漢書·藝文志》著錄《孫卿子》三十二篇,其中《大略》以下六篇,可能為後人附托。

李牧(?一前 228),戰國末趙國將領。長於用兵。悼襄王時,將兵駐守北邊,抵禦匈奴,打敗東胡(今內蒙南部一帶)、林胡(今內蒙呼和浩特附近),積有戰功,甚得軍心。前 233年,秦攻赤麗、宜安他奮起反擊,在肥大敗泰軍。下一年,秦軍越太行山,攻番吾(今河北平山東),又被他擊敗。統一戰爭中,秦滅韓後,轉而攻趙,他和司馬尚率兵堵擊,相持一年。秦收買趙王嬖臣郭開,誣他造反,被殺。三個月後,趙國被秦國滅亡。

紀信(?——公元前 204年),趙城(今洪洞縣)人,秦末劉邦起義軍的將領。在項羽圍困滎陽城時,代劉邦捨身赴難,使劉邦解脫重圍,轉敗為勝。

郅都,西漢河東大陽(今平陸縣)人。漢文帝時,他是皇帝的侍從官,漢景帝時被提升為皇帝侍衛的統領。他為官清正,鐵面無私,執法嚴峻,以敢於直諫著稱。

衛子夫(?——前90),漢武帝後,河東平陽人(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本是平陽公主家中歌妓,前 128年生戾太子,遂被立為皇後。征和三年(前90),因「巫蠱」之禍,戾太子起兵失敗後自殺,她不能自明被賜死。

衛青(?——前 106),西漢名將。字仲卿,河東平陽人,衛皇後弟。初為平陽公主家奴,後為漢武帝重用,官至大將軍,封長平候。元狩二年(前 127),率軍大敗匈奴,收復河套。元狩四年(前 119),又與霍去病深入漠北,再次擊敗匈奴主力。他前後七次出擊匈奴,制止了匈奴貴族的掠奪,安定了北方諸郡。

霍去病(前 140——前 117),西漢名將。河東平陽人,衛青之甥,官至驃騎大將軍、封冠軍候,後任大司馬。元狩二年(前 121),兩次率兵擊敗匈奴,斬獲四萬餘人,控制河西四郡,開辟了通往西域的走廊。四年,又和衛青深入漠北,擊敗匈奴主力。武帝曾為他建造府第,他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病故時,年僅二十四歲。

霍光(?——前68),西漢政治家。字子孟,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為驃騎將軍霍去病弟。武帝時,住奉車都尉。與桑弘羊等同受遺詔,立昭帝為嗣,以大司馬大將軍輔政。封博陸侯。昭帝死,迎立昌邑王劉賀為帝,不久廢,又迎立宣帝。前後執政凡二十年。始元六年(前81年),他以昭帝名義,令丞相田中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賢良文學六十餘人之鹽鐵官營會議。今存《鹽鐵論》一書,系與會者桓寬的當場記錄。

馮奉世(?——前39),西漢將領,字子明。上黨潞(今山西潞城東北)人,武帝末,以良家子升為郎。昭帝時;以功次補武安長。後失官。年三十餘,乃學《春秋》,明習兵法,經前將軍韓增奏以為軍司空令。本始中,從軍擊匈奴。軍罷,復為郎。宣帝時,為光祿大夫、水衡都尉,曾出使大宛,率兵擊破莎車,代為右將軍典屬國。後以軍功為左將軍光祿勛,封關內侯。

尹翁歸(?——公元前62年),臨汾人,西漢著名官吏,以剛正廉潔。執法嚴明,治理社會秩序而著稱。

張敞(?——公元前48年),臨汾人,西漢宣帝時大臣。以治賦有方,善理社會秩序而聞名。

班婕妤(約公元前48——公元前 6年),西漢樓煩(今朔縣)人,婕妤是西漢時女官(嬪妃)名。班婕妤是班固的祖姑,有才學,善詞賦,成帝初即位,入選後宮,始為少使,後立為婕妤。不久因趙飛燕得寵,懼禍自求供養太後,成帝許其入長信宮侍奉。著有《自悼賦》、《搗素賦》和《怨歌賦》等,抒發宮中苦悶之情。

郭泰( 128—— 169年),東漢名士,字林宗,介休人。家世貧賤,少好學,善論談,博通古籍。嘗游洛陽,為河南尹李膺賞識,遂相友善。在就為太學生所敬仰,一度名震京師。後歸故里,官府徵召,不就。黨錮之禍起,他閉門教授,弟子數千。建寧二年,卒於家,四方之士千餘人會葬,志同者共刻石立碑,蔡邕為之撰文。

王允(137——192年),東漢末大臣。字子師,太原祁(今祁縣)人。少有大志,勤於習誦經詩,朝夕不忘馳射。年十九,為郡吏,曾捕殺宦官黨羽。靈帝時,任豫州刺史,參加鎮壓黃巾起義軍。靈帝死,奔喪京師,時大將軍何進欲誅宦官,與之謀事,任從事中中郎,轉河南尹。獻帝即位,任太僕,遷尚書令、司徒。後與呂布密謀,誅殺董卓。不久,為卓部將李榷、郭汜所殺。

貂蟬,東漢並州郡(今忻州)人,十五歲被選入宮,執掌朝臣戴的貂蟬(漢代侍從官員的帽飾毛)冠。漢末被王允收為義女,用連環計使呂布、董卓反目,後歸呂布。後傳說被關羽所殺,又說為曹操所殺。

呂布(?—— 198年),字奉先,定襄人,以勇武著稱,善弓箭,號為「飛將」。初從並州刺史丁原。董卓入京師。欲殺原,並其兵眾,他為董卓收買後殺原歸卓,被任命為騎都尉。後又與王允合謀殺卓,受任為奮威將軍,封溫候,割據徐州,建安三年,為曹操所殺。其故事流傳民間,成為有勇無謀、反復無常者之典型。

關羽(?—— 219),三國時期劉備部將。字雲長,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亡命奔涿郡,時劉備在鄉里招合徒眾,他與張飛往投,誓共生死。官渡之戰前,曹操分兵東征,擊敗劉備,他被俘,被曹操拜為偏將軍,封漢壽亭候。後仍投劉備,鎮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為漢中王,任他為前將軍,率眾圍攻曹仁於樊城,降於禁,殺龐德,北方震動,曹操擬遷都以避其鋒。不久,孫權襲取荊州,他因驕傲輕敵,後備空虛,兵敗被殺。

張遼(165——222年),字文遠,三國時代雁門馬邑(今朔縣)人。少為郡吏。東漢末,並州刺史丁原以其武力過人,如為從事。旋而降曹操,為其五大名將之一。任中郎將,賜爵關內候。因數有戰功,遷裨將軍,從攻袁尚兄弟,和烏桓。建安二十年(215),孫權攻合肥,他率死士八百餘人,奮勇突擊,大破吳軍,拜征東將軍。後率軍攻吳,死於軍中。

徐晃(?—— 227年),宇公明,平陽郡楊縣(今洪洞縣東南)人。三國時曹操翦除割據勢力、統一北方的的五大名將之一。

賈逵(173——228年),字梁道,河東襄陵(今襄汾縣)人,東漢、三國之際政治家、軍事家,一生忠於曹魏。

賈充(217——282),西晉大臣,字公閭,平陽襄陵(今襄汾)人。曹魏後期,任司馬氏屬下右長史,指使成濟殺魏帝曹髦,參與軍國機密。晉初歷任司空、侍中、尚書令、太尉等職。泰始四年(268)主持刪革刑書,制定《晉律》。其女賈南鳳為太子司馬衷妃,另一女為齊王司馬攸妃,故深受寵信。他竭力反對伐吳,司馬炎仍詔為大都督,被迫受任。

賈南鳳(256——300),西晉惠帝皇後。平陽襄陵(今襄汾)人,賈充之女,性妒悍而多權詐。惠帝即位後,欲專朝政,密詔楚王瑋等進京,殺輔政大臣楊駿及汝南王亮、衛灌等,株連數千人,又以矯詔擅殺之罪殺楚王瑋,挑起宗室內部大混戰,史稱「八王之亂」。她用張華、裴顧等人掌政數年,後為趙王司馬倫所殺。

劉淵(?—— 310年),十六國時漢國建立者,304——310年在位。字元海,出身新興(今忻州市)匈奴貴族,少時常住洛陽,與名儒官僚交遊。父豹死,襲匈奴左部帥,任建威將軍、匈奴五大部大都督。八王之亂中,成都王司馬穎欲發五部眾為援,派他返回並州。元熙元年( 304),於離石起兵反晉,自稱大單於,即漢王位,出擊並州各地,並王彌、石勒等部,趕走並州刺史司馬騰。五年,稱帝改元,建都平陽(今臨汾),向晉都洛陽發動進攻,不久病死。

孫盛,生卒年不詳。太原中都(今平遙)人。東晉無神論者,曾駁斥佛教「神不滅」的思想。著有《魏氏春秋》、《晉陽秋》等。

郭璞(276——324),字景純,河東聞喜人,博學才高,詩賦都很有名,曾注釋《爾雅》、《方言》、《楚辭》等,是東晉有名的訓詁學家和重要文學家。

溫嶠(288——329),東晉太原祁縣(今祁縣)人。初從劉琨討石勒,為其謀主。司馬睿也鎮江左,他奉琨命南下勸進,被留用,參與機密,甚受倚重。

石勒(274——333),十六國時後趙建立者,319——333年在位。上黨武鄉(分榆社縣北)人,羯族,父祖均為部落小帥。少時耕田行販,生計窮困,為並州刺史司馬騰掠賣至山東茬平為奴,後與牧馬帥汲桑起兵反晉。桑被殺,他投奔劉淵,為安東大將軍,轉戰冀、並、幽地區,並王彌、王浚等部眾,逐漸形成割據勢力。光初二年(319),北據襄國(今河北邢台)稱趙王,建國初期,竭力提高羯人地位,同時重用漢族人張賓為輔佐,恢復租調剝削,典定九流,崇儒學,興佛教,藉以穩定後趙政權。太和二年(329)攻滅前趙,控制中原大部,次年稱帝,不久病死。

慧遠(334一416),東晉名僧,雁門樓煩(今寧武)人。本姓賈,少時通儒學,亦善老莊,與弟慧持同受戒於名僧道安,太元四年( 379)赴荊州傳教,在廬山宣講《喪服經》。他精研佛教,創立凈土宗,在南方廣流傳。在探討哲理時,與名士陶淵明等常有來往。

法顯(334——420),東晉名僧,平陽武陽(今臨汾)人,一說襄垣人。幼年出家,後以經律多有誤闕,矢志赴天竺求經。弘始元年(399),自長安西行,經西域、逾蔥嶺,歷經艱險,抵達北、中天竺,得佛經,學會梵書梵語,又至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搜求佛經,經海道歸國。義熙八年(412)在青州牢山(今山東嶗山)登陸,次年抵建康。譯出佛經百餘萬言,又將親歷三十餘國見聞寫成《佛國記》(又名《法顯傳》、《佛游天竺記》等),為研究古代中外交通和中亞、南亞諸國及南海地區歷史、地理提供了重要資料。近年來還有人認登上美洲大陸的第一人。

王僧辯(?—— 555),南朝梁將領。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人。本烏丸氏,屬鮮卑族。梁時,隨父南渡,為湘東王蕭繹部下,歷任武寧、廣平、新蔡、竟陵等地太守。侯景亂起,奉命赴援建康,未至而城陷。後攻滅湘州刺史蕭譽,與陳霸先共同討平侯景。蕭繹稱帝後,他以太尉出鎮石頭(今江蘇南京西)。繹死,又與霸先欲立蕭方智為帝;後受北齊慫恿,迎立蕭衍任淵明,以方智為太子,因喪失支持,終為霸先襲殺。

斛律光(515——572),北齊大臣。字明月,朔州人。高車族。少工騎射。初為候景部屬,後被齊高祖任為都曾。能射飛雕,每射必中,時稱「落雕都督」。長期從事對北周的戰爭。河清三年( 564年)周將尉遲迥、王雄等以十萬眾攻洛陽,他率騎五萬往拒,戰於芒山(今河南洛陽西),大敗周軍,射殺王雄,以功遷升太尉。後主武平元年(570年),再次擊敗周將宇文桀部,直逼宜陽(今屬河南)。旋又擊敗宇文憲。詔加右丞相、並州刺史,又徙左丞相,封清河郡公。因遭後主所忌,以謀反罪被殺,滅其族。

薛道衡(540——609),隋大臣、詩人。字玄卿,河東汾陽(今山西萬榮西南)人。歷仕北齊、北周.入隋,官內史侍郎、襄州總管等職,煬帝即位,官司隸大夫。因上《高祖文皇帝頌》及贊揚穎為煬帝所忌,被殺。他善文辭,以文章才華名重當時,所作詩辭藻華麗,《昔昔鹽》中「空梁落燕泥」一語,甚為時人稱賞。後人輯有《薛司隸集》。

王通(584——617),隋朝哲學家,字仲淹,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曾上隋文帝《太平策》十二篇,為朝臣疑忌,返歸鄉里。朝廷屢召不出,執教自給。有弟子多人,時稱「河汾門下」。他適應全國統一的形勢,主張儒、佛、道三教歸一,而以儒家為其基本立足點。著作大都散佚。今存《文中子》十卷,語錄形式,最能代表其思想。

裴矩(?—— 627),隋末唐初大臣。河東聞喜人。隋文帝時官至吏部侍郎。大業初,西域諸蕃款張掖塞與隋朝互市,他主管其事。遂采訪西域政教風俗、山川險易、君長族姓、物產章服等,撰《西域圖記》三卷,敘四十四國事,大得煬帝寵信,拜民部侍郎,遷黃門侍郎,參預朝政。又誘致西域各國入朝,使煬帝擴張慾望無限膨脹。大業未,煬帝入江都,字文化及稱帝,他被任為尚書右僕射。及字文化及敗亡,他為竇建德所獲,復以為吏部尚書,不久轉尚書右僕射,專掌選事,並為其制定朝儀。建德敗於虎牢,舉山東之地降於唐,他又官至檢校待中、民部尚書。

薛世雄(555——617年),字世英,一河東汾陽(今萬榮縣西)人,是隋代著名的將領。他所統領的軍隊「破敵之處,秋毫無犯」,以紀律嚴明而著稱。在保證「絲綢之路」暢通方面做過顯著貢獻。

裴行儉(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約,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高宗鱗德二年( 665年),任安西都護,曾招撫西域諸國歸附,後遷吏部侍郎。儀鳳四年( ( 679年),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叛變,他襲俘都支,降遮匐,拜禮部尚書。調露元年( 679年),又擊滅單於大都護府屬下突厥人的叛亂,以功封聞喜縣公。

裴寂(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臨猗西南)人。隋末作晉陽宮副監,與李淵交誼甚深,為李淵太原起兵的策劃者之一,並以晉陽宮米九百萬斛,雜彩五萬段,鎧四十萬首,支援起兵。淵入長安,又支持淵稱帝.唐建國後任尚書僕射等職,最為李淵寵信。太宗貞觀三年( 629年)因罪放歸本邑,後流放靜州(今廣西昭平)而死。曾參預制定《唐律》。

溫大雅(?—— 627),唐初大臣, 字彥弘,太原祁(山西祁縣東南)人,曾仕隋為東宮學上、長安縣尉。隋煬帝大業十三年( 617),李淵自太原起兵反隋,被任為大將軍府記室參軍,專掌文書。淵即位,官黃門侍郎。李世民誅建成、元吉,他貢獻秘策;及世民即位,官至禮部尚書,著《大唐創業起居注》三卷,述李淵起兵反隋至即位之事頗詳。

武士 hou(577——635),唐朝大臣。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武則天之父。世經商,家富有。隋末為鷹揚府隊正。李淵嘗領屯汾、晉,休止其家,因而結識。李淵作太原留守,引為行軍司鎧參軍。及舉兵,為大將軍府鎧曹,隨軍入長安。李淵稱帝後,任工部尚書,進封應國公。武德末年,任揚州都督府長史。貞觀元年( 627年),任利州都督,九年卒於荊州都督任上。

王績(585——644),唐朝文學家。字元功,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名儒王通之弟。曾居東皋,自號東皋子。隋時官秘書省正字,出任六合縣丞,入唐曾官太樂丞。長期棄官在鄉,縱酒自適,其思想受道家影響甚深。所作詩多以嗜酒為題材,盛贊嵇康、阮籍;以田園閑適情趣為內容,歌頌陶潛。後人輯有《東皋子集》。

尉遲恭(585——658),唐初大將。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州)人。隋末,為劉武周偏將。唐武德二年( 619年),李世民擊劉武周,降唐。後從李世民擊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徐園朗等,戰功卓著,是李世民親信之一。九年,積極參與「玄武門之變」。

柴紹(?—— 638),唐初將軍。字嗣昌,臨汾人。李淵女平陽公主之夫。李淵自太原起兵反隋,他時居長安,留其妻子關中,組織兵眾響應。後隻身赴太原,隨李淵攻佔長安。唐建國後,從李世民擊滅薛舉、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累立戰功,又曾戰敗吐谷渾、梁師都。官至左、右衛大將軍、右驍衛大將軍、華州刺史等。

狄仁傑(607——700),唐朝大臣。字懷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高宗時,歷任並州法曹參軍、大理丞、侍御史、寧州刺史等職。武則天執政,轉文昌右丞,出為豫州(治今河南汝南)刺史。天授二年( 691年)。以地官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後為來俊巨誣陷下獄,免死遠貶。神功元年( 697年),復相位。執政期間,請求赦免曾被突厥脅從的百姓;諫武後造浮屠大像;建議召回中宗;引薦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等著名將相。成為武則天晚年最敬信的大臣。

薛仁貴(614——683),唐朝大將。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貞觀末年,太宗侵高麗,應募從軍。大軍圍安市(今遼寧海城),高麗全力馳援;他著白衣馳入敵陣,所向披靡,大軍乘之,高麗大敗。太宗頗為賞識,擢至右領軍郎將。高宗時,在對西突厥及高麗的戰爭中頻立戰功。龍朔二年( 662年),領兵擊鐵勒於天山。發三矢,中三人,余眾悉降。軍中唱道:「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總章元年( 668年),高麗亡,他首任安東都護。咸亨元年( 670年),帥師敵御吐蕃,因副總管違背節制,大敗於大非川(在今青海湖南),被除名。後又擔任右領軍衛將軍、代州都督等職。

王勃(650——678),唐朝文學家。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本大儒王通之孫。十四歲,應舉及第,授朝散郎,及李賢為沛王,引為王府修撰。後為高宗斥逐,補虢州參軍。因犯死罪遇赦,其父受連累,貶交趾。後渡海省親,溺水受驚而死。少時即才華出眾,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號為「初唐四傑」,所作詩偏於描寫個人生活及抒發政治感慨,風格雖未擺脫六朝排偶華艷余風,但已向清新、質朴方向發展。所作駢文,音律諧和,對仗精切,句式齊整。《滕王閣序》膾炙人口,為其代表作品。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溫彥博(573——637年),字大臨,唐初並州文水(今文水縣東南)人。貞觀二年( ( 628年)任御史大夫時,在同各國來使交往中顯示出很高的外交才幹,是唐朝的名臣。

王度(585?——625年?),原籍太原祁縣(今祁縣)人,後遷絳州龍門(今河津縣),唐初著名小說家。他創作的《古鏡記》開唐初傳奇小說之先河。

裴炎(?—— 684年),唐朝大臣,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高宗晚年,官至侍中,弘道元年( 683),受遺詔輔佐中宗即位。中宗欲以皇後父韋玄貞為侍中,他力爭,中宗不聽,因與武後共廢中宗,立李旦為帝。武後把持朝政。後武承嗣請立武氏七廟,追王武氏祖先,唆使武後誅韓王元嘉、魯王靈夔,他堅決反對。徐敬業以興復唐室為號召,起兵於揚州,他要武後歸政皇帝,武則天將其逮捕處死。

宋之問(?—— 712年),唐朝詩人。字延清,一字少連,汾州(今山西汾陽)人。高宗上元進士,官至考功員外郎。初謅事武則天寵臣張易之,貶為瀧州參軍。不久歸洛陽,又趨附武三思,因主持貢舉受賄,貶越州長史。睿宗時流放欽州,被賜死。其詩與沈全期齊名,並稱「沈宋」。

張守圭(?—— 739年),陝州河北(今平陸縣東北人)。唐代著名的戍邊將領,多次和突厥、契丹、吐蕃人侵者作戰,立有戰功。

王翰,唐朝詩人,字子羽,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雲進士,官秘書正字,又貶仙州別駕。因行為放盪,喜游樂飲酒,再貶為道州司馬,卒於任。《全唐詩》留其詩一卷十三首,其中《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為人傳誦。

王之渙(688——742),唐朝詩人,字季陵,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後遷居絳縣。開元初,任冀州衡水縣主簿,被人誣陷,棄官去,至晚年復任文安縣(今河北文安)尉。他為人豪放,常與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全唐詩》存其詩六首,其中《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登顴雀樓》最為人稱誦。

王昌齡(698——約756),唐朝詩人,字少伯,晉陽(今山西太原)人。開元進士,官秘書省校書郎,調汜水縣(今河南滎陽西北)尉。貶官,開元末任江寧縣丞,天寶中又為龍標縣(今湖南黔陽西)尉,故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安史亂中,還鄉里,經毫州(今安徽毫縣),被刺史閭丘曉殺害。生前與當時著名詩人王之渙、高適、岑參、王維、李白等均有交往。他以擅長七言絕句名重一時,所寫邊塞軍旅生活,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其他送別抒情等詩錘琢精煉,十分完美。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王維(701——760),唐趄詩人、畫家,字摩詰,祖籍祁縣,其父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陷長安,迫其任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晚年,退居蘭田,徘徊於仕宦隱居之間,以彈琴賦詩、繪畫、誦佛為事。他時期寫過一些邊塞詩,但一生中以描寫幽棲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園詩為最多,成就也較大,又兼通音樂,善繪畫,多畫山水與松石。北宋蘇軾稱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明董其昌推為「南宗繪畫之祖」,並言文人畫自王右丞始。存世《雪溪圖》、《寫濟南伏生像》相傳是他的畫跡。今存《王右丞集》。

楊玉環(716——756),唐玄宗貴妃。蒲州永樂(今山西芮城西南)人。父玄琰早喪,養於叔父玄圭家。小字玉環,曉音律。始為玄宗子壽王李瑁妃,召入禁中,深得玄宗寵愛。天寶四載(745)進冊貴妃,三姊分別封為韓、虢、秦三國夫人,堂兄釗(國忠)升任宰相,操縱朝政,恩寵聲焰震天下,使唐玄宗醉心於享樂之中。十四載(755),安祿山以「清君側」誅楊國忠為名,發動叛亂。玄宗西逃四川,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縣),士兵停止前進,殺楊國忠。禁軍將領陳玄禮等請求殺她,玄宗無奈,命縊殺於佛堂。

盧綸(748——約800),唐朝詩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西)人。數進士不第,代宗時由宰臣元載推薦,官至監察御史,後入河中元帥府渾咸幕下,累官檢校戶部郎中。所作詩多送別酬答之作,少數反映邊塞軍士生活,《塞下曲》較有名,為「大歷十才子」之一。明人輯有《盧綸集》。

裴度(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東聞喜人,德

I. 電視劇《晉陽秋》什麼時候播出呀

晉陽秋是那個年代非常成功的一部小說,人物形象鮮明,但是看了這個電視劇的介紹讓人徹底無語,改的面目全非,不知道編劇導演在想什麼……

J. 讀書的典故,名言,方法。

書典故三十則
1.牛角掛書

形容勤奮讀書的典故。《新唐書·李密傳》:「(李密)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見於道,按轡躡其後,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奇之。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玄感遂傾心結納。」後人遂以「書橫牛角」、「角掛經」、「繭栗掛漢書」、「束書牛角」、「書掛(牛)角」、「牛角之懸」來形容勤奮讀書。或以「掛犢之才」、「牛角書生」來指勤奮學習而才思卓捷的書生。

2.負薪讀書

形容勤學的典故。事出《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置產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餘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此典一般以「負薪」或「負樵」的形式出現。有時,此典也用來形容未遇時的貧居生活。

3.帶經而鋤

形容生活貧苦依然堅持學習的典故。語出《漢書·公孫弘、卜式、倪寬傳》:「(倪寬)受業孔安國,嘗為弟子都養(為弟子們做飯),時行憑作(有時還要下地幹活),帶經而鋤,休息輒誦讀,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帶經鋤」的形式出現。

4.挾策讀書

比喻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莊子·外篇·駢拇第八》:「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策,寫書的竹簡。博寒,古代的一種游戲。後人便以「挾策」、「挾冊」、「挾策讀書」、「挾策亡羊」、「讀書亡羊」表示專心致志地勤奮讀書。

5.高鳳流麥

形容專心致志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後漢書·逸民傳·高鳳》:「高鳳字文通,南陽葉人也。少為書生,家以農畝為業,而專精誦讀,晝夜不息。妻嘗之田,曝麥於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而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鳳方悟之。其後遂為名儒,乃教授業於西唐山中。」後人於是以「流麥」、「麥流」、「棄麥」、「麥不收」、「中庭麥」、「高鳳」等來形容專心讀書。

6.溫舒編蒲

形容勤學的典故。事出《漢書·賈枚鄒路傳》:「路溫舒字長君,巨鹿東里人也。父為里監門。使溫舒牧羊,溫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晉時的王育也在牧羊時折蒲學書,最後博通經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編蒲」、「截蒲」、「削蒲」、「題蒲」、「編簡」等。

7.鑿壁偷光

形容貧寒之士刻苦夜讀的典故。出自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此典又可寫作「鑿壁借光」、「鑿壁借輝」、「穿壁借光」、「偷光鑿壁」,或簡稱「鑿壁」、「偷光」、「匡壁」等。

8.映月讀書

比喻在生活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堅持讀書的典故。事出《南齊書·孝義傳·江泌》:「(江)泌少貧,晝日斫屧(做鞋子),夜讀書,隨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頂)。」此典流傳甚廣,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讀」、「對月影」等形式。

9.囊螢映雪

比喻貧士苦讀的典故。「囊螢」典出《藝文類聚·續晉陽秋》:「車胤字武子,學而不倦。家貧不常得油,夏日用練囊盛數十螢火,以夜繼日焉。」「映雪」典出《初學記》卷二引《宋齊語》:「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此兩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螢」、「聚螢」、「照螢」、「讀書螢」、「映雪」、「照雪」、「窗雪」等,兩典並用還有「雪窗螢火」、「螢雪」等形式。

10.懸梁刺股

形容發憤讀書的典故。懸梁,語見《太平御覽》卷61引晉張方《楚國先賢傳》:「孫敬好學,時欲寤寐(打瞌睡),懸頭至屋樑以自課」;刺股,語出《戰國策·秦策一》:「(蘇秦)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課。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11.韋編三絕

形容刻苦認真讀書的典故。語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韋編,是用來串連竹簡的熟牛皮;三絕,是斷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絕編」、「三編絕」、「韋三絕」、「絕韋編」、「三絕韋編」等。

12.下帷讀書

形容閉門謝客、專心讀書學習的典故。語出《史記·儒林列傳·董促舒》:「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於舍園,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幃)」、「下書帷」、「閉戶垂帷」、「垂帷閉戶」等。

13.三餘讀書

形容抓緊時間學習的典故。語出《三國志·魏書·鍾繇華歆王朗傳》裴松之註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14.焚膏繼晷

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讀書。語出韓愈《昌黎集·進學解》:「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鉤其玄(成語「提要鉤玄」出處)。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點上燈來繼續白天的學習),恆兀兀以窮年(長年累月都這樣堅持)。先生之業可謂勤矣。」

15.十年窗下

形容長期閉門苦讀的典故。語出金元間劉祁《歸潛志》:「南渡後疆土狹隘,止河南、陝西,故仕進調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餘載,號重復累,往往歸耕或教小學養生。故當時有雲:『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今日一舉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無人問也。』」後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載」、「寒窗之下」、「十載寒窗」、「燈窗十載」等詞語來形容長期清貧自守,閉門苦讀。

16.學富五車

形容書多或學識豐富的典故。語出《莊子·雜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術),其書五車,其道舛駁(他的學說多差錯而雜亂),其言也不中(正當)。」後人便以「五車」、「五車書」、「書五車」、「五車竹簡」、「惠施車」等來表示書多;用「學五車」、「學富五車」等來表示讀書多或學問大。

17.三十乘書

形容藏書豐富或學識淵博的典故。語出《晉書·張華傳》:「(張華)雅愛書籍,身死之日,家無余財,惟有文史溢於機篋。嘗徙居,載書三十乘。秘書監摯虞撰定官書,皆資華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響,後人論書之豐富,也每以「三十」為數,不一定必是「乘」或「車」。如果形容書少,則用「無乘書」。

18.枕中秘寶

形容不願示人的珍貴圖書。典出《漢書·楚元王傳》所附「劉向」條:「上(漢宣帝)復興神仙方術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鴻寶》、《苑秘書》,書言神仙使鬼物為金之術,及鄒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見。」後人於是以「鴻寶」、「秘寶」、「秘枕書」、「枕函書」、「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書」等來指道術書或珍貴而不願示人的圖書。

19.開卷有益

勉勵人讀書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文儒》:「太宗日閱《御覽》(指《太平御覽》,該書原名《太平編類》,因宋太宗曾經通讀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闕,睱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陶淵明也有「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與子儼等疏》)的句子。後人也有寫成「展卷有益」的。

20.讀書種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讀書人象種子一樣播撒開去,衍生不息。語出周密《齊東野語·書種文種》:「裴度常訓其子雲:『凡吾輩但可令文種無絕,然期間有成功能致身萬乘之相,則天也。』山谷(黃庭堅,號山穀道人)雲:『四民皆坐世業,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讀書種子斷絕。有才氣者出,便當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語,特(只不過)易文種為書種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書種」、「讀書種」。

21.束之高閣

比喻將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說新語·豪爽第十三》劉孝標注引《漢晉春秋》:「是時劉乂(yì)、殷浩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貴也,常曰:「此輩宜束之高閣,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後議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書,但後來人們往往以此典來表示把書扔在一邊不再讀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閣」、「束閣」、「束置高閣」。

22.三墳五典

指稱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語出《左傳·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職名,倚相,人名)趨過(快步走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好好對待他)。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後人便以「三墳五典」、「典墳」、「墳典」、「墳籍」、「丘墳」等詞來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23.尋章摘句

形容讀書只顧及文中的片言只語而不深究其精神實質。語出《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裴松之注引《吳書》:「(趙咨)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吳王頗知學乎?』咨曰:『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雖有餘閑,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24.斷章取義

常指隨意摘取詩文中的一部分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願意如何。典出《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時各諸侯國進行外交活動時,使節們往往以賦《詩》為表達己方意願的手段。然賦詩者與聽詩者可以對詩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詩的本義。此典的形式常有:「斷章取義」、「斷章取誼(古誼同義)」、「斷章載句」。現今還用,不過已轉為貶義之辭。

25.夢筆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進,文筆優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因此,後人多以「夢花」、「夢生花」、「彩筆生花」、「筆花入夢」、「花從筆生」等比喻文思大進。

26.文不加點

形容寫文章一氣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語出張衡《文士傳》(唐徐堅等編《初學記》引):「吳郡張純少有令名,嘗謁鎮南將軍朱據,據令賦一物然後坐,純應聲便坐,文不加點。」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點」、「不加點」、「萬言不加點」、「不加點竄」等。

27.著述等身

形容讀書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賈黃中傳》:「黃中幼聰悟,方五歲,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書卷比之,謂之『等身書』,課其誦讀。」後人遂用「等身書」形容讀書很多,只是後來是說將書冊摞起來有身子高,與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來形容著述極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28.一字千金

形容詩文作品精心創作、極有價值的典故。事出《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千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懸秦市」、「懸金」等。

29.洛陽紙貴

形容著作風行一時,人人爭相傳抄的典故。典出《晉書·左思傳》:「及賦成,時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謐有高譽,思造(拜訪)而示之。謐稱善,為其賦序。張載為注《魏都》,劉逵注《吳》、《蜀》而序之。……司空張華見而嘆曰:『班、張之流也,使讀之者盡而余,久而更新。』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世說新語·文學》也有:「庾仲初作《揚都賦》成,以呈庾亮,亮以親族之懷,大為其名價,雲可三《二京》,四《三都》(與《二京賦》鼎足而三,與《三都賦》並列而四)。於此人人競寫,都下紙為之貴。」

30.藏之名山
形容作品很有價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視的典故。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安書》:「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最有啟發的讀書名言
1、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華羅庚
2、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藏克家
3、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這樣的讀書使我獲益不少。——盧梭
4、讀書給人以快樂、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幹。——培根
5、讀書忌死讀,死讀鑽牛角。——葉聖陶
6、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7、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富蘭克林
8、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9、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10、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11、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眼睛看到紙的背面。——歌德
12、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13、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4、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1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16、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7、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普希金
18、人離開了書,如同離開空氣一樣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19、任何時間皆可讀書,不需桌椅器具,不需約定時間地點。——J.艾肯
20、書不僅是生活,而且是現在、過去和未來文化生活的源泉。——庫法耶夫
21、書籍把我們引入最美好的社會,使我們認識各個時代的偉大智者。———史美爾斯
22、書籍便是這種改造靈魂的工具。人類所需要的,是富有啟發性的養料。而閱讀,則正是這種養料。———雨果
23、書籍並不是沒有生命的東西,它包藏著一種生命的潛力,與作者同樣地活躍。不僅如此,它還像一個寶瓶,把作者生機勃勃的智慧中最純凈的精華保存起來。——彌爾頓
24、書籍使我們成為以往各個時代的精神生活的繼承者。——欽寧格
25、書籍是任何一種知識的基礎,是任何一門學科的基礎的基礎。——茨威格
26、書籍是天才留給人類的遺產,世代相傳,更是給予那些尚未出世的人的禮物。——愛迪生
27、書籍是幼年人的導師,是老年人的護士,在岑寂的時候,書籍使我們歡娛,遠離一切的痛苦。——柯里葉爾
28、書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夥伴。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時刻,它都不會拋棄你。——赫爾岑
29、書籍通過心靈觀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沒有書,猶如房間沒有窗戶。——威爾遜
30、書籍——通過心靈觀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沒有書,猶如房間沒有窗戶。——威爾遜
31、書是隨時在近旁的顧問,隨時都可以供給你所需要的知識,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願,重復這個顧問的次數。———凱勒
32、韜略終須建新國,奮發還得讀良書。——郭沫若
33、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
3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35、要多讀書,但不要讀太多的書。——B.富蘭克林
36、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推薦十種有效的讀書方法
(1)泛讀
泛讀即廣泛閱讀,指讀書的面要廣,要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具備一般常識。不僅要讀自然科學方面的書,也要讀社會科學方面的書,古今中外各種不同風格的優秀作品都應廣泛地閱讀,以博採眾家之長,開拓思路。馬克思寫《資本論》曾鑽研過1500種書,通過閱讀來搜集大量的准備資料。

(2)精讀
朱熹在《讀書之要》中說:「大抵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省得爾。」這里「熟讀而精思」,即是精讀的含義。也就是說,要細讀多思,反復琢磨,反復研究,邊分析邊評價,務求明白透徹,了解於心,以便吸取精華。對本專業的書籍及名篇佳作應該採取這種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細細咀嚼,文章的「微言精義」,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說,精讀是最重要的一種讀書方法.

(3)通讀
即對書報雜志從頭到尾閱讀,通覽一遍,意在讀懂,讀通,了解全貌,以求一個完整的印象,取得「鳥瞰全景」的效果。對比較重要的書報雜志可採取這種方法。

(4)跳讀
這是一種跳躍式的讀書方法。可以把書中無關緊要的內容放在一邊,抓住書的筋骨脈絡閱讀,重點掌握各個段落的觀點。有時讀書遇到疑問處,反復思考不得其解時,也可以跳過去,向後繼續讀,就可前後貫通了。

(5)速讀
這是一種快速讀書的方法,即陶淵明提倡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可以采勸掃描法」,一目十行,對文章迅速瀏覽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這種方法可以加快閱讀速度,擴大閱讀量,適用於閱讀同類的書籍或參考書等。

(6)略讀
這是一種粗略讀書的方法。閱讀時可以隨便翻翻,略觀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評論的關鍵性語句,弄清主要觀點,了解主要事實或典型事例。而這一部分內容常常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所以重點看標題、導語或結尾,就可大致了解,達到閱讀目的。

(7)再讀
有價值的書刊雜志不能只讀一遍,可以重復學習,「溫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學家伏爾斯泰認為「重讀一本舊書,就彷彿老友重逢」。重復是學習之母。重復學習,有利於對知識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記憶的強化劑。

(8)寫讀
古人雲:「不動筆墨不讀書」,俗語也有「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之說。讀書與作摘錄、記心得、寫文章結合起來,手腦共用,不僅能積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寫作水平,並且能增強閱讀能力,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讀
讀書之前可以先讀書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內容概要,明確寫書的綱領和目的,有指導地進行閱讀。讀書之後,也可以再次讀書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鞏固提高。

(10)選讀
就是讀書時要有所選擇。古往今來,人類的文化寶藏極為豐富。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如果不加選擇,眉毛鬍子一把抓似地讀書,就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結合自己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書目,進行閱讀,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閱讀全文

與晉陽秋小說閱讀幕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主很強身世好專一的都市小說 瀏覽:175
明末後宮小說排行榜 瀏覽:118
一部寫吃女人的小說 瀏覽:156
封旗夜尋小說txt免費下載 瀏覽:226
天才相師重生億萬小富婆小說下載 瀏覽:269
學姐別回頭小說全文閱讀 瀏覽:853
李易是哪一本小說的人物 瀏覽:480
穿越小說制葯 瀏覽:765
完結富二代小說推薦 瀏覽:262
致郁系的玄幻小說 瀏覽:884
水很多的少女小說全集 瀏覽:74
紅男綠女小說結局 瀏覽:93
丁羽柔小說免費 瀏覽:542
吾家妻寶鳳凰小說網 瀏覽:962
有魔法和戰爭的小說推薦 瀏覽:410
小說男主角在求婚的時候被勾了魂 瀏覽:654
主角會電能的小說 瀏覽:581
小說一胎兩寶總裁借個種 瀏覽:63
什麼小說開始就是都市無敵 瀏覽:216
腹黑有聲小說全集 瀏覽: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