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閱讀古典名著的重要性議論文
寫作思路:根據題目要求,以「閱讀古典名著的重要性」寫一篇議論文,書寫閱讀古典名著的好處和重要性,從不同角度的觀點對閱讀古典名著進行襯托,正文:
什麼是名著閱讀?顧名思義,就是閱讀有名的書。但是,書又分很多種類。所以,我們要挑適合自己的書,那些對自己有幫助的書,其實也算得上是「名著」了。當然了,切切實實的名著還應該是文采斐然,文學價值高的書籍。
為什麼要進行名著閱讀?一說到名著閱讀,很多同學就會叫苦。說:」這本書一點意思也沒有,內容也不精彩,我一點也不喜歡,不看。」還有的人會說:「每天這么多的作業,等著我去完成,哪裡還有什麼時間去名著閱讀呢?」
等等諸如此類的話,我已經是聽多不見怪了。盡管名著閱讀的確會花費一些我們的日常時間;有些名著也確實難以下「咽」。但是名著閱讀背後帶來的好處還是非常有誘惑力呢。
對於日漸嚴格的高考來說,毫不誇張地說,得語文者得高考。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無疑是佔了很大的分值,而考試的題材也是越來越多樣化,難度也在不斷加大,如果沒有濃厚的課外積累,你拿什麼和人家競爭呢?
其二,名著閱讀既可以豐富我們的課餘生活,放鬆我們的身心,培養自己對於課外閱讀的興趣,更是可以修身養性,何樂而不為呢?
可能對於一部分的同學來說,進行名著閱讀只是為了完成老師交代的任務。於是他們就從老師給予的任務表裡,挑著讀。更有甚者,連書也不會去買或者說去借。我個人認為,名著不僅要看,還要慢慢的品味,細嚼慢咽才能體味到名著里的文學味,最好是反復多讀幾次。這樣才能找到藏於文字中的精髓。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古話鮮明的體現了名著閱讀的必要性。我曾在網上見過這樣的一幅圖。圖中把書作為台階,你的閱讀量越多,你的台階就越高,你對於這個世界的了解就越多。沒看過書的只能看到世界的花花草草,有了一定閱讀量的看到的是世間的人情冷暖,而積累的大量閱讀量的則站在了雲端上。
這並沒有誇張,高爾基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難道不是如此嗎?必要的名著閱讀,可以開拓你的眼界,增加你的學識,更能從一定的程度上,改變你的氣質。活到老而學到老。因此,名著閱讀是十分必要的!
B. 我說我喜歡上了古典文學,朋友推薦我看《紅樓夢》,為什麼
《紅樓夢》,原名《石頭記》,曹雪芹著,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因當時社會環境和手抄流傳,使僅保存80回,現版本很多,通行本後40回高鶚續(或無名氏),對作者原意篡改極大且對古本進行過修改,特別是結局,賈家毋庸置疑會走向衰亡,而不會像續本那樣復興。影視中,87版靠近原意,10版完全依照通行版。由研究此書的思想文化、作者原意等,而形成「紅學」,以脂硯齋批註為重要依據。此書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偉大作品,作者根據家族的興衰的藝術升華,對封建腐朽的科舉制度、包辦婚姻、等級制度等進行思考
紅樓夢》是一部大書。它並不只是一部言情小說,它更是一部對君主專制社會末期四大家族的興衰史的概述,這已經逾越了言情小說的范圍。《紅樓夢》起於言情而終於言情,但不止於言情,這樣才能襯出情的深度與厚度在如此精妙的布局和秩序下,這等空間、這群人物中,看似龐雜的故事在作者的筆下事無巨細,分明清晰地娓娓道來。
《紅樓夢》成書於18世紀中葉的乾隆時代。原著120回,前80回曹雪芹著,後40回為無名氏續寫。在初期是通過名為《石頭記》的手抄本形式流傳。自乾隆年間始,關於《紅樓夢》的續作紛紛出籠,並衍生出「紅學」。講
title
述林黛玉與賈寶玉之間的愛情故事。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藝術性的偉大作品,代表古典小說藝術的最高成就之一,也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榮國府的日常生活為中心,以寶玉、黛玉、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及大觀園中點滴瑣事為主線,以金陵貴族名門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歷史為暗線,展現了窮途末路的封建社會終將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並以其曲折隱晦的表現手法、凄涼深切的情感格調、強烈高遠的思想底蘊,在中國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會圖景、建築金石等各領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價值,達到中國古典小說的高峰,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紅樓夢》變相地反映了現代人的交際能力。[2]
《紅樓夢》的出現,是在批判地繼承唐傳奇以及《金瓶梅》和才子佳人小說的創作經驗之後的重大突破,成
title
為人情小說最偉大的作品。在它之後,出現了模仿它的筆法去寫優伶妓女的悲歡離合、纏綿悱惻的狹邪小說如《青樓夢》、《花月痕》以及鴛鴦蝴蝶派小說,但是,他們只是學了皮毛,而拋棄了它的主旨和精神。到了「五四」以後,由於「五四」文學革命者重新評介《紅樓夢》,《紅樓夢》里提出的婦女和愛情婚姻問題,在「五四」以後的社會里幷沒有解決,仍然是作家創作的熱點,作家仍從《紅樓夢》的愛情婚姻悲劇中得到啟迪。「五四」之後以至當代,《紅樓夢》仍然成為許多作家永遠讀不完、永遠值得讀的書,成為中國作家創造出高水平的作品的不可多得的借鑒品。
《紅樓夢》問世後,引起人們對它評論和研究的興趣,幷形成一種專門的學問——紅學。據李放《八旗畫錄注》說「光緒初,京朝士大夫尤喜讀之(指《紅樓夢》),自相矜為紅學雲」。如果說,那還是句戲語,其後近百年來,《紅樓夢》的評論、研究日益發展、興盛,確乎成了一種專門的學問。從早期的評點、索隱,到本世紀前期的「新紅學」,再到50年代後的文學批評,論著之多真是可以成立一所專門圖書館。《紅樓夢》的作者問題、文本的思想內涵、人物形象、藝術特徵等方面,都得到了日益深細的探討、解析,近二十年間更呈現出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
《紅樓夢》這部偉大作品是屬於中國的,也是屬於世界的。不僅在國內已有數以百萬計的發行量,有藏、蒙、維吾爾、哈薩克、朝鮮多種文字的譯本,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著,而且已有英、法、俄等十幾種語種的擇譯本、節譯本和全譯本,幷且在國外也有不少人對它進行研究,寫出不少論著,《紅樓夢》正日益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
《紅樓夢》是一部什麼樣的書?有的說是一部謎一樣的書;有的說是一部「百讀不厭,常讀常新」的書;有的說是中國幾千年的「國學文化」的「巔峰之作」;有的說是「政治小說」;有的說是一部反封建反專制,歌自由唱民主頌愛情的力作。。。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魯迅先生就說過:「《紅樓夢》是中國許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這名目的書索隱派或考證派」;不管「紅學家」的研究成果有多大,不管「紅學」的爭論有多麼激烈,大家其實都有一個一致的觀點,那就是真正能夠解讀《紅樓夢》之謎的金鑰匙,最終還是在《紅樓夢》文本當中。
也就是說,作者用「曲筆」,用「春秋筆法」,作者「把真事隱去」,用「假雨村」言,「披閱十載」,「增刪五次」而寫就的這部「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其中真味」,還是深藏在小說文本中的。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紅樓夢》,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賈寶玉」和「林妹妹」,這也確是實在的[1]。
總體來說,《紅樓夢中語言精煉,淋漓盡致的把一個封建大家族描寫的生動形象,可堪千古絕唱,在文學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古典小說中的佼佼者。是古典文學中最燦爛的財富。認真讀這一本書吧,他將給你帶來強烈的心靈震撼。
C. 讀「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好處是什麼
1.文學通過形象反映人生。它應該是指導生活的而不是供消遣的。現代的和古代的優秀作品對於我們都有教育意義。
2.我們從古今的優秀文學里,可以學到正確地對待生活的態度,汲取到從事戰斗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3.戰斗著,從古典文學我們看見人們是怎樣生活、戰斗過來的,兩者都有助於我們認識生活和戰斗的道路。
4.中國文學的源遠流長和豐富燦爛是我們的民族自豪感的根據之一。
6.我們從古典作家所否定的事物中仍然可以找到在今天還要反對的東西。只要我們不離開歷史條件對古典文學提不合理的要求。我們一定能多少體會到那些作品的思想的進步性,一定能感到那些英雄形象對於我們的鼓舞。
7.從古典文學作品中的英雄典型身上所反映的歷史人物的優秀品質,可以看出民族性格的優良傳統。民族的優良特性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逐漸培養、鍛煉出來的。
8.他們給讀者的總印象卻是勇敢無畏,憎恨邪惡,體現著民族的英勇和正義感。也正是這種精神使我們受到感染,汲取到力量。
9.中華民族的勤勞、刻苦、堅忍、勇敢、智慧等等特性是幾千年來和自然以及和壓迫者、侵略者進行斗爭中培養、鍛煉出來的。這些優良品質發展到歷史現階段,和新的愛國主義精神、新的民主主義思想、共產主義思想相結合,使在新的革命事業中產生了排山倒海翻天覆地的偉大力量。古典文學作品使我們認識這種民族品質的優良傳統,同時也就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自豪心。
10.古典文學是我們的寶貴的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我們應該珍視它,盡量從其中吸取精神上的養料。讀古典文學作品和讀現代作品都是需要的,它不但能幫助我們學習文化,給予我們豐富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陶冶心靈,提高我們的思想和道德品質。
D. 讀中國優秀的古典文學我彷彿感受到
在漫長的歲月里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偉大的和優秀的作家和詩人,他們留下了大量的珍貴遺產。我們今天想了解和鑒賞古代文學,就必然要和這些遺產接觸,打打交道。一般說來,文學遺產主要是古人寫的作品,包括詩文集子,小說劇本,和一些記錄作家的生平事跡的書。但有些文物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作品,如山西洪趙縣的道覺鄉明應王廟內,正殿四壁繪有的彩色壁畫即是。在那上面繪有元代演戲的情況,有演員忠都秀的扮相,還有吹笛打鼓的樂工。據今人研究說畫的是元人雜劇《須賈大夫誶范叔》的第四折。而從橫題帳額上「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還可以知道當時有一種流動性的劇團。 學習古代文學,主要是學習作家作品。這些作家和作品是古代的,不是當代的。當代作家的生活容易弄清楚,古代就不那麼容易。沒有記載,沒有材料,這是經常碰到的。當代的作品也容易找到,古代就不同了,有的已經散失了,沒有流傳下來。所以我們有些沒有作品的作家,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說:「屈原既死,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唐勒、景差的作品,今天已經看不到了,有一篇《大招》,傳說是景差作的,還靠不住。西漢有個嚴助,他的作品也沒流傳下來,所以他們都成了沒有作品的作家。有些作家,作品雖然傳下來了一些,但是散失很多。南宋四大詩人,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尤袤的作品傳下來的就很少,和「大詩人」的名號很不相稱。所以閱讀和學習古代文學,同當代文學比較起來,就材料說困難是較多一些。 自然,不僅材料困難,還有語言文字上的困難。文學作品就其內容說是社會生活通過作家的認識反映出來,或者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而用以反映生活和表達情感的工具是語言文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社會生活,經常變化的。語言文字變化雖然慢一些,但古今不同還是十分顯著的。韓愈說:「周誥湯盤,佶屈聱牙。」就是因為語言變了,很不好讀。甲骨文許多人都不認識了,也是由於文字起了變化。不單字形字音有變化,字義也有變化。如同「煩」字,《說文》解釋是「熱頭痛也」,是生病的現象,我們現在說「煩」,已經沒有病的意思了。這種由於語言文字古今改變而帶來的困難,就是閱讀和學習古代文學作品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當然,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古人作品,手稿是極少的,一般都是傳抄的,宋代以後有刻印,但仍舊有人抄寫。抄錯了,刻錯了,總是難免的。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其中有一句「聞之,欣然規往。」蘇軾抄本和後來的一些刻本都作「親往」,只有一個宋刻本作「規往」。的確,親往比規往好懂,但下面接著說:「未果,尋病終。」既然「親往」就是去了,怎麼又說「未果」,不是自相矛盾嗎?看來「親」是錯字,應該作「規」。「規往」就是打算去。古人作品中這樣的錯字是不少的。我上大學時,有位老師講《莊子》,他說《莊子》中有一句「而今乎婦女」,有本哲學史就這一句話,大談莊子對於婦女的看法,如何如何。其實這句話里有錯字,應是「而今安歸」,「女」字屬下句讀,根本就沒有「婦女」這兩個字,抄錯了,刻錯了,坑害了人。看來,對待古人作品中的錯字處理不好,妨礙對於作品思想內容的正確理解。有時錯字還破壞了我們對作品的藝術美的享受。如《九歌·湘君》中有一句「美要眇兮宜脩」,聞一多先生在《楚辭校補》中說:「宜脩是宜笑之誤,脩笑聲近而訛。」宜笑即笑時稍微露出雪白的牙齒,和《山鬼》中「既含睇兮又宜笑」,意思差不多。描寫的是一種人的姿態美,非常形象化。若依王逸注釋說「脩」作「飾」解,宜脩就是宜飾,很抽象,那就索然寡味了。 應該採取什麼態度對待古人作品中的錯字呢?明朝人刻書,碰到不懂的地方,就任意校改,很多人都不滿意這種做法。我們當然不能採用這個辦法。不能隨心所欲,想改就改。即使是錯字,改時也要說明改動的原因。事實上古人作品,特別是文學作品,錯字問題有時是很復雜的,不僅只是通順不通順,易懂不易懂,而且有一個美好問題。大家熟悉的王勃《滕王閣序》中有一句「舸艦迷津」,這個迷字,有的本子作連字,有的本子作彌字。作連字和彌字都好懂,只有作迷字不好懂。但從文學欣賞角度看,恰恰是這個不太好懂的字,反而叫人覺得美。究竟作者手稿上是個什麼字,實在很難判斷。 中國字實際包括形聲義三個方面,這里連字和迷字形體相近,彌和迷,聲音相同,究竟原稿是什麼字,如何錯法,不易弄清楚。但也可能本來是一個連字。溫飛卿《送陳嘏之保侯官兼簡李常侍》詩說:「春服照塵連草色,夜船聞雨滴蘆花。」連一作迷,可見連迷二字形體近似,容易弄錯。錯成迷字後,有些費解,因之有人以聲讀相同又改為彌。自然,這只是一種推測,一種可能而已。 我們閱讀古代文學作品,除開可能遇到一些抄錯刻錯的字外,最主要還是字義的解釋。古今字義發生了變化,文言脫離口語,就不好懂。宋朝有一個文人把」夜夢不祥,書門大吉。」寫成「宵寐匪貞,札闥宏庥。」就是利用古今字義變化才那樣寫的。一翻開《詩經》就會看到「窈窕淑女」四個字。什麼叫「窈窕淑女」呢?很不好理解,如果換成「苗條的穩重的少女」就十分明白了。古今字義的變化,還有典章制度,事物名稱的改變,固然可以找工具書,查字典,但有時字典也不靈。舉例說吧,《紅樓夢》中烏進孝的那份交租單上「龍豬二十個」,什麼叫「龍豬」,字典上是查不出來的,到現在紅學家也大都搞不清楚,這真是讀書不易。讀書遇到難字,不認識;難詞,不了解,這是常有的事。就是認識、解釋起來也不那麼簡單。《詩經·伐檀》中有一句「不素餐兮」,沒有難字吧!可是「素餐」如何解釋?解放前有位大學教授把「素餐」講作「吃素」「吃白飯」,結果給解聘了。因為「素餐」歷來就解釋為「白吃飯」,所謂「仕有功乃肯受祿」。龔自珍寫詩也說:「我有素餐責,誠愧伐檀人。」其實,「吃白飯」也好,「白吃飯」也好,都是錯的。毛傳說:「素,空也。」空可以解作空乏,《論語·先進》孔子講到顏回說「其庶乎屢空」的那個「空」字就作「空乏」解,「不素餐兮」就是「不愁沒有飯吃」。「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也就是說:「那些老爺呀,不愁沒有飯吃!」言談之下,自然是說伐木者都是愁衣愁食的。 總之,讀書,閱讀古代文學作品,首先得把古人寫的詩文翻譯成和今天當代人寫的一樣,能夠很容易看懂,這就得學一學校勘和訓詁。校勘主要是解決衍文錯字脫誤等問題,我上大學時,曾經從許維遹先生學過。有一次劉文典先生對我說:「聽許先生說,你跟他學校勘,這很好。校勘嘛,從前人只校經史,後來有人校子書,至於集部就不好辦,因為校勘充其量只能解決文字通不通,不能解決好不好。有一種人搞校勘,說什麼擇善而從,那是最要不得的。」當然,劉先生的意見可能有點偏,但什麼叫「擇善」?隨便改字罷了。對於校勘學來說是不足為訓的。至於訓詁,清代有一個學者說:「宋儒不明訓詁之學,朱子稍知之而不甚精。」要求很高。我上大學時,聽過羅常培先生講訓詁,沒有學好,至今還是一個門外漢。聞一多先生當年教我們讀書,讀古人詩文,要讀白文,不要一開始就看注釋。這就是說,要用校勘訓詁的知識直接去讀白文,不要依靠注釋,矮子觀場,隨人喜怒。當然,注釋對於一個初學的人,還不失為一塊敲門磚,不過要解放思想,不要迷信權威。 上面講的只是閱讀古代文學作品的第一步,克服語言文字的難關。但闖過這一關後,問題還多著呢,比如說,這個作品的作者是誰?他生平做了些什麼事?他的作品是不是反映了時代的面貌?當時人喜歡他的作品嗎?他的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都是真實的嗎?他和我們生不同時,為什麼他寫的作品今天還能給我們一種美感的享受?諸如此類,只要你肯想,問題多起來,理解就會更深入。讀書不能光靠眼睛看,而是要用頭腦思索,學而不思是不能對文學作品做出正確的評價,從其中吸收有益的養份,讓精神生活豐富而高尚起來的。 所以闖過語言文字關以後,閱讀和學習古代文學作品還要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對所閱讀的作品進行分析批判和評價。由於我們閱讀的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而這些作品大都是產生在階級社會中的。魯迅說:「文學有階級性,在階級社會中,文學家雖自以為『自由』,自以為超了階級,而無意識底地,也終受本階級的階級意識所支配,那些創作,並非別階級的文化罷了。」魯迅這里只是簡明扼要的講講文學創作和階級的關系,事實上文學作品的階級分析是很復雜的。有那麼一股風,懷疑文學在階級社會里有階級性,他們以山水詩為例,極力否定文學的階級特點。又提出人有共性,即人性。人嗎,一是生存,二是生活。各個階級雖有不同的生活,但求生存是共同的。所謂「食色性也」,愛與死是文學中永久和普遍的主題。這裡面沒有什麼新的東西,只是把梁實秋等人的老調重彈而已。當然,馬克思主義者也並不認為一個人吃飯睡覺,一舉一動,一開口,每句話里都塞滿了階級性。但在階級社會中,人是有階級性的。作者對他所描寫的生活現象總要流露出肯定或否定,愛或憎,也就是說表現作者的傾向性,這傾向性就體現著作品的階級性。階級性總要通過作者對作品中所描寫的人或事的某種態度,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流露出來。所以,我們閱讀古代文學作品,必須注意作家贊揚什麼,譴責什麼。我們切勿去趕「人性論」的時髦,以超階級的觀點去看待文學遺產,那樣是不可能真正認識它們的價值的。 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去閱讀古代文學作品,還要把文學現象作為客觀存在於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它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於和其它事物的互相聯系之中。這樣,就得注意文學和政治經濟、哲學宗教、科學藝術的關系,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如果不弄清楚八世紀中國唐代的社會政治經濟情況和宗教藝術,就很難認識杜甫詩歌描畫現實的深刻性。「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不是空話,而是生活真實。要讀《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不了解當時藝壇狀況,大概只能停留在似懂非懂的階段。同樣,不熟悉中唐歷史社會,對韓愈的《原道》《師說》的理解就不能透徹。魯迅在寫給徐懋庸的一封信上說:「文學與社會之關系,先是它敏感的描寫社會,倘有力,便又一轉而影響社會,使有變革。這正如芝麻油原從芝麻打出,取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一樣。」文學作品不僅是客觀的反映社會生活,如果作品揭露了社會生活中的不合理現象,引起人們對現實不滿,從而起來要求改變不合理的社會,使之合理,改造社會生活。文學作品在這種情況下,成了「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過去有些農民起義的領袖讀《三國志演義》,從其中學習到許多斗爭的策略,用以戰勝敵人。《水滸傳》被封建地主統治階級禁止閱讀,他們認為這本小說「誨盜」,怕人讀後,起來造他們的反。《西廂記》也被他們認為「誨淫」的書,怕人讀後爭取「有情人都成眷屬」,破壞了他們提倡的禮教。我們中國人讀書,向來主張學以致用。學習和閱讀古代文學作品,也應從其中吸收一些有益的東西,做一些有益於人民的事。文學作品是精神食糧,學習古代文學也同樣要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精神高尚而純粹的人。當然,古代文學作品中有不少是糟粕,需要批判的。 對於古代作家,我們經常說有時代局限和階級局限。由於古代作家大都出身地主階級,即使在思想和政治方面是進步的,也只是要求消除社會的弊病,以便保障他所屬的那個階級社會的生存。他同情農民的貧困,而不贊成農民造反。元朝末年就有一批文人寫詩同情民生疾苦,而一提起農民造反就破口大罵。《水滸傳》的作者或者編者,一面同情人民反抗貪官惡霸的壓迫,一面又贊揚封建政權對農民起義的鎮壓,還頌揚一批「改邪歸正」的人為封建統治者效犬馬之勞。這就突出的表明了這些作者身上的階級局限性,雖然古今時代不同,「情」有可原,但是對其中在今天社會上產生不好的影響的地方,還是要批判。批判不等於對一個作家或作品的全盤否定,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第二部分一、過好古文閱讀關要學好中國古代文學,必須首先過好古文閱讀關,即能夠讀懂文言文。如果我們對文言文讀不懂,或者理解不確切,那麼,我們所做的對作品的分析評論,好像建築在沙灘房屋,是很容易倒塌的。 要讀懂文言文,主要依靠多讀多看。多讀作品,選擇一部分好作品反復熟讀。通過多讀多看,才能逐步掌握文言文的豐富詞彙和文法規律。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結合看一些介紹古漢語規律的書籍,幫助我們提高閱讀能力。 現在有不少喜歡古代文學的青年同志,常常是從愛好唐詩、宋詞開始的。唐詩、宋詞中的許多優秀篇章,的確是我國古代文學的精華,應該誦讀和研究。但是,為了培養古文閱讀能力,必須多讀些散文;因為,散文的文法結構比詩詞更正規,不像詩詞那樣多倒裝、省略等現象,從打基礎講,多讀些散文效果更好。閱讀散文,可以先讀一些比較淺近的作品,像《唐宋傳奇》、《聊齋志異》等,再進一步,就可以看《古文觀止》、《史記》、《漢書》、《春秋左傳》等書,古文閱讀能力可以說是基本解決了。 要培養好古文閱讀能力,如同學習外語一樣,一定要下苦功,要花幾年的時間多讀多看,現在七八十歲的老先生,他們年輕時古書讀得多,所以根底好;現在的青年同志們,由於條件不同,一般古書念得較少,甚至很少,因此根底淺薄。如果你今後准備研究中國古代文學,那就得下定決心,安排時間,集中精力,多讀一些作品和有關文獻資料,過好古文閱讀關。 二、注意幾個關系學習和研究古代文學,需要注意處理好幾個關系。 一是點和面的關系。中國古代文學是一個大范圍的面,它可以分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個歷史時期,每個歷史時期又有詩歌、散文、小說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對這個大范圍的面,我們可以找一兩部中國文學史和歷代作品選讀翻閱,對各時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這是應當具有的古典文學常識。在中國古代文學中,舉例說,初唐詩、盛唐詩等等是局部縮小的面。至於李白、杜甫、王維等,那就是一個個點了。要深入理解點,理解某一些重要作家作品,必須放在他所處時代的文學環境中去考察,還要放在文學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去考察;因此,不能孤立地研究一個個的點,必須把點和面結合起來。 二是左右前後的關系。所謂左右關系,就是指一個作家同時代的與之比較密切的人物,他們在創作上常常互相啟發,互相影響,應當把他們聯系起來研究。例如白居易,他與元稹、張籍、劉禹錫等詩人友誼很深,具有某些共同的創作傾向,就應當聯系起來研究創作上關系密切的作家,經常形成一個流派,我們要把研究單個作家和他所屬的那個流派放在一起來考察。所謂前後關系,是指某個作家對前代文學的繼承和對文學的影響。比較說來,了解與前代文學的關系尤為重要;因為我們評價作家的一個重要標准,就是看他比過去時代的文學家多提供了什麼新的東西,如果對過去的文學家不了解,我們就不能在這方面作出判斷。我在研究李白詩歌以前,曾經有一個時期研究漢魏六朝文學,仔細閱讀了《昭明文選》和《樂府詩集》,因此對李白詩歌如何繼承了漢魏六朝文人詩作和樂府民歌的優秀傳統並有所發展,就理解得比較清楚。 三是博覽和精讀的關系。閱讀古代作品和有關文獻資料,必須區別博覽和精讀,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重要的書籍要多下功夫仔細讀、反復讀,一般的可以採取瀏覽的方法略觀大概。研究時必須把主要精力放在這些重點書上。我研究樂府詩時,仔細讀了《樂府詩集》,因而對樂府詩的分類、體制、源流等獲得比較清楚的認識,彷彿抓到了綱,許多問題就容易識別和掌握了。《樂府詩集》許多小序、題解,內容翔實,引證豐富,我反復讀了多遍,並根據它們提供的線索再去查閱有關資料,對樂府詩的理解就逐步得以深入。博覽也很重要。許多同研究的點有關的面上知識必須了解。瀏覽的面要廣些,但可以讀得快一些、粗一些,中國遇有同研究對象關系密切的問題就要仔細推敲。 三、擴大文化知識領域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學,閱讀的面應該廣一些。 首先要多讀些歷史書。中國歷來文史二者的關系一直非常密切。文學作品在一定的歷史環境中產生,其內容反映了各種各樣的歷史社會現象;要能比較深入地了解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必須熟悉歷史。像杜甫、白居易、陸游、辛棄疾那些偉大詩人的許多作品,與當時國家大事緊密相關,閱讀時尤非熟悉歷史不可。我在大學學習時,初讀《昭明文選》,感到很難懂;畢業工作以後,系統地讀了《漢書》、《後漢書》、《晉書》、《南史》,對漢魏六朝的歷史有了較為具體的認識,回過頭來再讀《昭明文選》,在理解方面就有了很大的進展。應當系統地讀幾部史書,對一個時期的歷史現象有比較完整的認識;這樣,閱讀文學作品時,對它們產生的歷史背景,在腦中就浮現出具體的印象。多讀歷史,特別像《史記》、《漢書》、《後漢書》等,不但可以豐富歷史知識,而且對培養古文閱讀能力也有很大幫助。《史記》、《漢書》等不但文章寫得好,語言比較規范化,有助於我們掌握古漢語規律,而且包含了大量為後世經常使用的典故,熟悉這些典故,對掃除古文閱讀障礙也是一個重要條件。 四、找好向導,掌握武器我國古代集部書數量非常豐富,在這浩瀚的典籍面前,我們必須讀一點目錄書,好比找到一位向導,便於找到需要閱讀的資料。在目錄書方面,《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是根本,必須精讀。今人編寫的讀書指導一類讀物,像《要籍解題及其讀法》(梁啟超)、《群經概論》(周予同)、《經子解題》(呂思勉)、《中國古代史籍舉要》(張舜徽)等,都是較好的入書,有助於我們認識和學習原著。此外,可以找一兩本今人編寫的工具書使用法一類書看看,作為向導。 我們分析評價古代作家作品,必須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武器。要認真讀一些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特別是關於歷史唯物論和文藝理論的著作。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歷史唯物的信、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恩格斯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普列漢諾夫的《沒有地址的信》等著作,對我們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文化提出了重要的原則和範例,應當認真學習。毛澤東同志的《新民主主義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著作中提出的對待古代文化和文藝的原則和態度,也非常重要,應當好好領會。 總的說來,要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必須做到:要找得到材料,能讀得懂材料,能分析批判材料。懂得目錄學,熟悉古代文獻的門類和淵源,是為了能夠順利地找到材料。多讀些古文,多讀些古代歷史和其它有關文獻,主要是為了懂得這些材料,把研究對象放在具體歷史條件中來理解。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掌握思想武器,是為了能夠對古代文學進行正確的分析和評價。
E. 多讀名著有什麼好處
關於閱讀名著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什麼裨益,曾經有廣泛的爭論。以下是我幫你在網上摘錄的對該問題的一些看法,希望對你有用:
對有人疑惑度古典名著有什麼作用,我認為:要看是哪些古典名著了。古典名著之所以成為古典名著,必有其過人之處。
1.有的古典名著是歷史的奠基,是創新的先導,是歷史的沉澱。如名著《紅樓夢》。有的書我們是看不懂看不透的,因為是歷史的積累、沉澱,裡面可探究的東西非常多,結合作者的年代,可以看出當時歷史的發展、經濟、人民生活水平、人民的願望、資本的萌芽……等都會吸引學者的研究,因可探究的東西太多,越探究就越沉迷其中,所以不少人終其一生就為了研究一本名著……
2.有的古典名著裡麵包含了計謀、軍事的運用;成功的秘訣;社會的規律;而且任何年代都適用。所以想成功,發財,想揚名立世的人士都會選擇看《三國演義》《孫子兵法》……
3.有的名著本身文筆就很好,並有勵志作用,看後使人們振奮,堅強的,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4.有的既有以上3點的又在當時特別創新的,後人難以超越的。例如《聊齋志異》《西遊記》
5.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文化的不朽之作。如四書五經《論語》《孟子》《墨子》《大學》《老子》《中庸》等
至於多看這些書的用處有很多。
如果你研究透徹好了其中一本書,你可以成為權威學者,發表關於這本書的看法和解析(這類人是相當難得的啊……)
了解某本名著,會活躍你的思維,能找准機會,靈活運用到生活中的就是高人、成功人士,成為有錢人/軍事家/政府高官……都不成問題
大致了解某部名著,能改變你對生活的看法,對成功的概念。成為人上人也有可能。
悠閑時看某些有情節的名著,可以陶冶性情,提高寫作水平,開闊視野,對某些領域可能有幫助。
哈哈,當然,我覺得中學生或工作很忙的人,只需看看四大名著的濃縮版,《西遊記》80年代的電視版 和《鋼鐵是怎樣煉成》《聊齋志異》這些比較易懂,情節又吸引人的 也可以了。
我認為好處有:
1.可以了解文學常識與各方面的知識,增長見識與眼光;
2.別人比如說朋友或者老師問你的時候,你最起碼不會一問三不知,顯得你沒有......呵呵,不說了
3.對你的寫作真的很有用,書看多了尤其是名著看多了,你的文筆也會漸漸變好,真的,無聲的影響著你.
4.可以充實你的生活,讓你沒有看無聊的書那麼無聊,名著嘛,高雅一點嗎!
我很小的時候就經常跟姐姐到圖書館去看書,在這個基礎上,我在初中開始就接觸文學名著,第一本讀的小說是《茶花女》,當時我被深深地感動了,讀文學名著,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這是我們在家庭和學校中學習不到的知識,文學名著是我們的前輩給我們留下來的精神瑰寶,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夠寫出那樣的文字來,著是我讀名著後的夢想,有一種想當文學家的渴望,是它們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華。它的好處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哦。
現代小學生因為時間緊、學習任務重、課程量大,不讀古今中外的名著,我認為這樣對一個當代小學生
來說是不利的。
讀經典,是我們永遠需要的,因為任何對經典的了解,都會讓我們人文的價值、人文的精神不斷地升華
提高,讀經典名著的好處是可以培養一個人的素養,讓你心中有一種正確而優雅的為人處世觀。而讀流行文
學的好處是能掌握社會發展的動態,掌握社會發展的方向。 從小讀經典名著,加以思考,對孩子的人格塑造
有很大的好處。孩子通過這些不朽的文學作品而認識、感悟到的世界,對真善美、假惡丑的認識和理解,對
人生哲理潛移默化的接受,比我們大人膚淺的說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我們大多不讀名著,偏偏去讀在校園里風行一時的《哈利波特》。什麼原因?名著讀起來十分無聊,使人
讀不到一半便不想往下讀,就拿《西遊記》來說:故事無非是說有一群怪獸貪吃,抓了唐僧就走,而每次又
不吃,等著孫悟空來救,最後怪獸輸了。每次的故事無非如此,甚無新意,我讀到一半便不想往下讀。的確
,名著中也是多種智慧的結晶,如《紅樓夢》中便包含了許多玄機,但哪裡花得起時間去一一破解?而且,只
要是名著,便是厚厚一大本書,加上書中偶爾出現一些精彩的句子,如此而已。
讀名著的好處真是數不勝數。它能在我懂得了知識的同時,使我感到樂趣;能在我提高了自己文筆的同
時,領略到了大文豪們的風采;能使我在廣泛了知識面的同時,豐富了我的課外生活。名著中還能體現許多
文豪的人生觀,使我懂得許多人生哲理。
讀名著還可以使我們的人生少走許多彎路,不去赴那些過了一輩子失敗人生的人的後塵。
還有,以下這個網頁也對閱讀名著的好處作了探討: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7021101273.html
F. 閱讀古典名著的五種方法是什麼
1、「精讀」與「略讀」並舉。 精讀對於豐富學生語文知識,增強學生語文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里,對於如此多的書籍報刊,僅用精讀法是絕對不行的。應該也進行適當的略讀。略讀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瀏覽泛讀法、提綱挈領法、搜尋獵讀法、不求甚解法、擴散參讀法等。 2、「積累」和「表達」並舉 有這樣一個比喻,閱讀者應該更像螞蟻、蜘蛛、還是蜜蜂?螞蟻只會辛勤搬運,比喻讀者只重積累,久而久之,難免成為「兩腳書櫥」。蜘蛛只知吐絲,比喻讀者只重表達而忽視積累。只有蜜蜂,它採得百花之粉,釀出醉人之蜜,比喻讀者既重積累,又重表達。閱讀者應該像蜜蜂一樣。 大家要准備兩個本,一本用作摘錄妙詞佳句、美段好篇。一本用作抒寫隨筆、讀後感。雙管齊下,閱讀中既有語言積累上的收獲,又有思想感情上、表達技巧上的收獲。 3、尊重閱讀個體,提倡個性化閱讀 閱讀活動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尋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過程,是讀者與作品的對話交流活動。「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作品的意義不僅僅蘊含在作品中,還應該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獨立地感知、理解的。 三、以成果展示名著閱讀 閱讀成果展示。為了更好地促進經典的閱讀,還要重視閱讀成果的展示。 當然名著的內容、思想文化比較復雜,大家要 「取其精華,剔除糟粕」,形成批判性思考。對名著的理解要結合特定的歷史文化及時代背景,以歷史的辯證的眼光正確看待作品。例如:如何看待《紅樓夢》中的宿命思想?如何理解《水滸》中梁山好漢的殺人放火行為?怎樣認識《湯姆叔叔的小屋》中濃厚的宗教色彩?讓他們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和方法,對名著進行有批判地辨證讀。否則反而會起到負面影響。
G. 閱讀文學名著的好處是
閱讀經典名著的好處是可以培養一個人的素養,讓你心中有一種正確而優雅的為人處世觀。
而閱讀流行文學的好處是能掌握社會發展的動態,掌握社會發展的方向。
不過重要的是要懂得把握什麼是真正的經典,什麼是好的流行。
現代流行的通俗作品雖然讓人感染到時代的氣息,跟上潮流的步伐,但不朽的經典名著凝聚了世代人類思想藝術的精華,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給人以深沉的思維空間。
從小讀經典名著,加以思考,對孩子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處。孩子通過這些不朽的文學作品而認識、感悟到的世界,對真善美、假惡丑的認識和理解,對人生哲理潛移默化的接受,比大人膚淺的說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知識無邊無際,全世界每天出版的圖書就有幾萬、十幾萬冊,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我們永遠無法通曉所有的知識,所以,我們要選擇對我們最有益的書來讀。
(7)閱讀古典小說可以豐富擴展閱讀:
經典文學的特徵:
1、純粹性
經典文學在構思及寫作的過程中必定已去盡政治謊言、道德謊言、商業謊言、維護階級權貴謊言、愚民謊言等謊言,使呈現出來的文學成品具備純粹的藝術性。純粹性是功利之外永久的精神棲息地。
經典作品往往是一千個人能讀出一千個哈姆雷特,一萬個人能讀出一萬個哈姆雷特。經典能形成無數絕然相反的解讀,因此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形成爭論,成為關注的焦點。
2、原創性
經典是不可被重復的,它也永遠不會重復自己以前的經典。經典永遠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拒絕相互重復帶來的審美疲勞,給人以永久的新鮮感。布魯姆在《文學正典》一書中竭力贊揚經典的原創性。
3、經久難忘
經典往往給人以經久難忘的特徵。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中說:「經典作品是一些產生某種特殊影響的書,他們要麼本身以難忘的方式給我們的想像力打下印記,要麼喬裝成個人或集體的無意識隱藏在深層記憶中。」
H. 古典文學的好處與魅力
三字經,提倡愉快誦讀,成為我們民族約定俗成的教科書。
但是我覺得最好是買一套包含萬千又適合孩子讀下去的,人格魅力和審美 意識,對民族精神的培育。對孩子人格的塑造和情操的陶冶,琅琅上口,也很有趣,裡麵包含很多學問的,讓孩子們把誦讀經典當作一件樂事。
所以小學生看古典文學肯定是有用的。它歷經歲月陶洗、弟子規這些。
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加強記憶古典文學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寶,千錘百煉,涵蓋所有經典的古文,萬口傳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首先得從培養學生興趣入手。千百年間,積淀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價值觀念,比如孩子班主任推薦的(小學生小古文200課)就很好,都有其他任何手段所無法代替的作用,還有有趣的插圖,圖文並茂的形式可以幫助孩子理解、百家姓, 要讓學生誦讀好詩文,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孩子也真的喜歡看、詩詞
I. 學習古典文學的意義
古典文學教育意義芻議
中華民族是擁有數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我們的先輩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中國古典文學就是這博大深邃的中華文化寶庫中一顆極為璀璨的明珠。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古典文學表現出一種漠視的態度。筆者以為:古典文學(作品)中,依然蘊藏著優秀的民族精神,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些東西不應隨時代的變遷而失去光彩,失去生命力,亟待我們去發掘。充分利用好這筆文化遺產,不僅對促進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國民素質有積極意義;而且對指引今天的文學創作,發展社會主義文學也十分必要。本文將從古典文學的審美教育作用,古典文學的社會文效應以及其與現當代文學的關系三個方面闡明古典文學教育的意義。
古典文學的審美教育作用
首先,學習古典文學是完善知識結構,適應新時期建設事業對人才的需要。我們知道,古代知識分子是詩、詞、經、典、文、賦樣樣皆通。盡管現在時代不同,知識結構也有很大差異,但作為一個受教育者,一個合格的炎黃子孫,對這些國學精粹多少應有所了解。古人雲:「飽讀詩書氣自華」,講的就是讀書可增強人的修養和氣質。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力可見一斑。外國人尚且如此,我們更應該有責任,有信心,把它學好並發揚光大。
其次,學習古典文學可完善人格,提高個人修養。王國維有言:「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又高尚偉大之文學者,殆未之有也。」「濟之以學問,帥之以德性,始能產真正之大文學。」
古典文學的社會文化效應
近些年來,學術界存在著對傳統文化存留、取捨問題的爭論,有甚者還唱出「全盤西化」的論調。筆者以為傳統文化斷不可丟棄,必須批判地予以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至今仍具有不可忽視的社會文化效應。
古典文學與現當代文學的關系
我們知道,任何一門藝術,從其自身發展規律上講,都存在著一種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文學更不例外。世界上從來就沒有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繼承,何談發展、創新?中國現當代文學與古典文學之間同樣存在著這種繼承和發展關系。
從現實而言,中國典代文學的輝煌成就,想必稍有一點文學史常識的人,都能如數家珍,在此不作贅述。相比之下,現代文學則顯得相形見絀。中國現代文學自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產生至今近有一個世紀的歷史了。在這近一個世紀的發展歷程中,幾經波折。現代文學產生之初,經過胡適、魯迅等一批新文化運動的驍將們的努力開拓與實踐,現代文學在20世紀20至40年代初,出現了一個輝煌時段,產生了一大批經典作品,亦孕育了像魯迅、巴金、曹禺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學大師。然而,這種繁榮的局面,只是曇花一現,尤其是進入新時期以來的文學更是處於一種邊緣狀態,大有江河日下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