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哈利波特摘抄加賞析
"如果你沒有看清它的腦子藏在什麼地方,就永遠不要相信自己會思考的東西。"——亞瑟•韋斯萊
賞析:思考的力量之強大在於首先知道自己信仰的是什麼。
"伏地魔製造敵意和沖突的手段十分高明,我們只有表現出同樣牢不可破的友誼和信任,才能與之奮斗到底.只要我們團結一致,習慣和語言的差異都不會成為障礙。"——阿不思•鄧布利多
賞析:沒有什麼比信任更可靠,只有彼此信任,我們才能重拍各種阻礙,取得勝利。
"如果你想殺掉哈利,你就必須把我們三人都殺死!"——羅恩•韋斯萊
賞析:這就是友誼的力量。
"我不過是用功和一點小聰明——但還有更重要的——友誼和勇氣。"——赫敏•格蘭傑
賞析:成功最重要的是什麼,用功和聰明自然重要,但是也要靠朋友的幫助和一直堅持的勇氣。
"真相是一種美麗又可怕的東西,需要格外謹慎地對待。"——阿不思•鄧布利多
賞析:對待真相的態度是什麼,找到真相自然好,但是你確定能承受這個真相嗎。
(1)哈利波特原著小說閱讀批註擴展閱讀:
《哈利·波特》(Harry Potter)是英國作家J·K·羅琳(J. K. Rowling)於1997~2007年所著的魔幻文學系列小說,共7部。
其中前六部以霍格沃茨魔法學校(Hogwarts School of Witchcraft and Wizardry)為主要舞台,描寫的是主人公——年輕的巫師學生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前後六年的學習生活和冒險故事;第七本描寫的是哈利·波特在第二次魔法界大戰中在外尋找魂器並消滅伏地魔的故事。
該系列小說被翻譯成73種語言,所有版本的總銷售量超過4.5億本(截至2015年),名列世界上最暢銷小說系列。
英國版由布魯姆斯伯里出版社(Bloomsbury)出版發行,美國引進後做過部分修正由學者出版社(Scholastic)發行,簡體中文版由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發行,繁體中文版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美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把這7集小說改拍成8部電影,前6集各一部,而第七集分成上下兩部。哈利·波特電影系列是全球史上最賣座的電影系列,總票房收入達78億美元。
⑵ 求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每章的句子賞析,越詳細越好!
1. It is the quality of one』s convictions that determines success, not the number of followe.
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是其信仰的質量,而不是信徒的數量。——J·K·羅琳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
賞析:一個人能否成功並不在於信徒的多少,而在於他的信仰是什麼,一個人越渴望成功,才能做得越接近成功,也越容易成功。
2.「 不要憐憫死者,哈利。憐憫活人,最重要的是,憐憫那些生活中沒有愛的人。 」——J·K·羅琳《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
賞析:死者已逝,同情死者是毫無用處的。痛苦的人是失去親人的人,而不是已經死去的人。所以,不要同情死者,而是憐憫活人,特別是那些生活中沒有愛的人。
⑶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批註內容,越簡單越好。
有一個男孩,叫哈利波特,有一天,他把伏地魔殺死了
⑷ 《哈利·波特》賞析
一
《哈利·波特》(Harry Potter),是英國女作家J·K·羅琳的系列魔幻文學作品,本系列共有七本,描寫的是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七年的學習生活冒險故事。被翻譯成六十二種語言,總銷量為三億本,僅次於《聖經》《毛主席語錄》。目前J.K.羅琳已經出版了前六本,由美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已經把前四部作品拍攝成電影。目前前三部的電影票房收入都在7億美元以上,都在歷史總票房排名的前15名前。
概述
盡管J·K·羅琳一再說明她在開始寫哈利波特這系列小說時沒有針對某個年齡段讀者的想法,但是叢書的出版商在出版系列小說第一部的時候明顯把讀者群定位在9到15歲的青少年上。無論如何,哈利波特系列小說擁有了各年齡的擁躉。在一些國家,系列小說的出版趨向於同時出版兩個版本——一個封面設計適合青少年的兒童版和封面設計成熟穩重的成人版,盡管它們的內容是完全一樣的。並且,隨著系列小說情節的發展,羅琳的寫作風格也逐漸成熟老練,加之故事主人公哈利波特不斷成長,不論從風格上還是內容上,整個系列一直在逐步發展。
第一本小說(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英國原版在1997年7月由Bloomsbury出版,這是一家小型的中立出版社。隨後的幾個月中這本書受到了好評。第一本後來該系列的第二本(哈利·波特與密室)、第三本(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都獲得了9—11歲年齡組Nestlé Smarties圖書獎。系列小說第四本(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原版2000年在英國出版的時候比較高調,受到了大眾和媒體的關注,且關注程度遠高於一本普通新書的出版。幾乎與此同時,中國的皇冠出版社和人民文學出版社開始將此系列小說引進中國大陸,分別出版了該系列小說的繁體中文版和簡體中文版,引起了一定轟動效應,不少中文媒體紛紛報道這一消息和介紹這一系列小說。美國的華納兄弟電影公司決定把本套小說搬上大熒幕並且在2001年正式發行了根據第一本小說改編的首部電影,後來美國藝電發行了哈利波特主題的運行在各種平台上的游戲。
第五本(哈利·波特與鳳凰社)和第六本(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更是大作廣告宣傳,無論是原版在英國的首發還是其他語言版本在世界各國的首發,都非常高調,小說的銷量也迅速進入各國圖書銷售排行榜。
根據作者羅琳的介紹,這個故事的靈感是1991年她在從曼徹斯特到倫敦的火車上萌發出的。她當時常常在愛丁堡的一家咖啡館中撰寫第一部小說。系列小說的熱賣使如今的她的身價位居世界上第620位。[1]. 甚至比伊麗莎白二世還富有。
每一本書大體上敘述哈利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生活一年期間發生的故事。他在這所學校學習魔法、製造魔葯,哈利也學會了戰勝各種各樣的困難——魔法上的、社會上的、感情上的。
羅琳說她計劃寫七本書,一本比一本多一些黑暗色彩,隨著哈利的年齡增長,他的敵人伏地魔的能力也越來越強。從羅琳出版第五本小說之後,她開始在她的個人網站上面發表一些暗示未來情節的內容。
這系列小說是用第三人稱模式表述的,以哈利波特為中心人物,除了第一本、第四本和第六本的少數內容,全書全程透過哈利自己的視角來表述,這也是讀者認為閱讀這系列書有親切感的原因之一。
羅琳駕馭精心設計的天衣無縫的情節的能力很強,她能創造出在幻想世界中令人信服的情節。哈利、赫敏·格蘭傑、羅恩·韋斯萊是三個重要的人物,他們都是青少年。書中的成年角色刻畫深刻,次要角色也都活靈活現,這都展現出了羅琳作為一個作家是很優秀的。
書中也有很多有關道德方面的內容,隨著正義和邪惡的對抗不斷激烈和明顯化,一些人物面臨著重要的選擇,人性的陰影也被展現出來。
羅琳把現實社會中的種族主義觀點、種族滅絕論等偏見加入了情節中,這些偏見正是伏地魔和食死人的想法。書中偶爾也會出現一些巫師和不會魔法的人(「麻瓜」)的交流。
一些出現在書中的物品被帶進了現實世界,比如在一些國家,出現了叫做「柏蒂全口味豆」的糖果、魁地奇球衫和家庭小精靈製作的襪子。
小說及電影名錄
簡體中文版小說由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陸續出版發行,繁體中文版小說由皇冠出版社陸續出版。
英文原名: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1997年6月26日)
美國版小說及電影名: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簡體譯名: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2000年9月,曹蘇玲、馬愛農譯)
繁體譯名: 《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2000年6月23日,彭倩文譯)
故事時間:1981年,1991年—1992年
電影公映日期:2001年11月
電影全球票房排名:第3名(截至2004年10月31日)
英文原名: 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1998年)
簡體譯名: 《哈利·波特與密室》(2000年9月日,馬愛新譯)
繁體譯名: 《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2000年12月22日,彭倩文譯)
故事時間:1992年–1993年
電影公映日期:2002年11月
電影全球票房排名:第8名(截至2004年10月31日)
英文原名: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1999年9月8日)
簡體譯名: 《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2000年9月,鄭須彌譯)
繁體譯名: 《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2001年6月22日,彭倩文譯)
故事時間:1993年-1994年
電影公映日期:2004年6月4日
電影全球票房排名:第14名(截至2004年10月31日)
英文原名: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2000年7月8日)
簡體譯名: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2001年5月,馬愛新譯)
繁體譯名: 《哈利波特—火杯的考驗》(2001年12月31日,彭倩文譯)
故事時間:1994年-1995年
全球首映日:2005年11月18日
英文原名: 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 (2003年6月21日)
簡體譯名: 《哈利·波特與鳳凰社》(2003年9月21日,馬愛農、馬愛新、蔡文譯)
繁體譯名: 《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2003年9月29日,皇冠編譯組譯)
故事時間:1995年-1996年
影預計首映時間:2007年
英文原名: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2005年7月16日)
簡體譯名:《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2005年10月1日,馬愛農、馬愛新譯)
繁體譯名:《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2005年10月1日,皇冠編譯組譯)
故事時間:1996年~1997年
英文原名:暫無信息
故事時間:1997年~1998年
二
哈利·波特與密室
片名: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譯名:哈利·波特與密室/哈利·波特2:消失的密室
導演:克里斯·哥倫布Chris Columbus
編劇:斯蒂夫·克洛茨Steve Kloves/J.K.羅琳J.K. Rowling(原著)
主演:丹尼爾·雷德克利弗Daniel Radcliffe
艾瑪·沃特森Emma Watson
魯伯特·格林特Rupert Grint
肯尼斯·布拉納Kenneth Branagh
阿倫·瑞克曼Alan Rickman
約翰·克利斯John Cleese
大衛·布拉德利David Bradley
片長:161分鍾 類型:兒童/家庭/冒險 級別:PG級
發行:華納兄弟影片公司Warner Brothers
上映日期:2002年11月15日(北美)
官方網站:harrypotter.warnerbros.com
[劇情簡介]
經過了漫長而痛苦的暑假,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第二個學年又開始了。可是才一開學,魔法學校里就怪事連連:幾個學生和守門人的貓受到某種可怕的力量的攻擊而石化……哈利的耳邊時常傳出幽靈般的聲音:密室之門將被打開……為了解開一連串恐怖的謎團,哈利必須探索密室之謎,而致命的危機正一步步臨近……
[幕後陣容]
第二集書中那些精彩紛呈、奇詭誇張的情節與角色:半透明狀的冤魂、龐然大物一般的巨型蜘蛛、伏地魔的陰魂隱藏的日記本、小娃娃般的曼德拉草根、能讓人在瞬間變成另外一個人的復方湯劑,當然還有緊張驚險的魁地奇賽事……把這樣成型於每個人頭腦中的畫面再現在大銀幕上,種種奇思妙想恐怕會讓影片的拍攝者絞盡腦汁、無所不用其及,只求能讓觀眾在電影院里滿足他們最張揚的想像力……
[懷念——永遠的老校長]
10月25日,也就在《哈利·波特與密室》正式上映前的20天,在劇中飾演霍格沃茨老校長鄧布里多的英國資深演員理查德·哈利斯(Richard Harris)在倫敦的一所醫院中病逝,享年72歲。這個突然大來的噩耗讓很多影迷難以置信……據說在哈利斯住院期間,導演克里斯·哥倫布親自前往探望,雖然重病在身,但病榻上的哈利斯仍輕松地跟導演開著玩笑說:「如果你敢在第三集里換角,我就殺了你!」沒想到,就在這短短的十來天里,哈利斯便與世長辭,讓許多影迷措手不及……
[三位小童星]
不久前,《哈利·波特》系列影片里的三位小童星丹尼爾·雷德克利弗、魯伯特·格林特和艾瑪·沃特森,都異口同聲確定自己將出演第三集,粉碎了因他們快速長大而可能被換角的傳言,看來,起碼到明年的聖誕節,我們還可以再睹「霍格沃茨鐵三角」的默契配合了。
[花絮集錦]
*在霍格沃茨學生宿舍走廊里出現的那些會動的畫像,據說畫里的人物都是以劇組就地取材,以各位幕後工作人員,比如劇務、燈光師、化妝師等等為模特繪制的。
*為了拍攝羅恩和波特開著飛天汽車趕去魔法學校一幕,劇組共動用了14輛一模一樣的老爺車,以應付不同角度的拍攝需要。
⑸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1至10章,每章內容概括
第一章
伏地魔在馬爾福家族庄園舉行會議,斯內普帶來哈利從女貞路4號轉移的具體時間的消息,伏地魔很滿意。一個教麻瓜研究的女老師在會議上被殺。伏地魔已經意識到他不能用自己的魔杖殺哈利,所以他要求盧修斯·馬爾福把自己的魔杖給他。會議上他很受辱。德拉科也參加了會議,目睹老師被殺,成為納吉尼的晚餐。斯內普提供消息說了哈利轉移的時間,現在他極端受寵。好消息是:唐克斯和盧平結婚了。
第二章
哈利收拾屋子准備離開德思禮家。忙碌之間瀏覽了預言家日報,有個鄧不利多的老朋友--Elphias Doge寫了文章紀念他,說了一些鄧不利多的往事。鄧不利多有個迫害麻瓜並死在阿茲卡班的爸爸,媽媽、妹妹相繼死了,對他打擊特別大。麗塔·斯基特又寫了一本不利多的報料書,說鄧不利多不像大家想的那麼好,我覺得她可能是挖到真料了,估計這本書會透露很多鄧的往事。
第三章
為了德思禮家的安全,哈利勸說德思禮聽從鳳凰社的安排,轉移了他們。臨走之前,達力突然有點轉變,不同意說哈利是沒用的廢物,還說哈利曾經從攝魂怪那裡救過他的命,似乎有點感謝。佩妮姨媽走之前似乎想對哈利說什麼,可是沒說出口。估計後面會說到。
第四章
送走德思禮一家,哈利自己也要走了。本來的計劃是穆迪一人來接哈利,兩人幻影顯形,哈利不滿17歲要隨從顯形。但是計劃臨時改變,一下子來了13個人。新計劃是:羅恩、赫敏、雙胞胎、芙蓉、蒙頓格斯喝含有哈利頭發的復方湯劑,6+1,於是有了7個哈利波特。並且安排了12個相似的目的地,想要迷惑食死徒,因為食死徒不知道哈利究竟會去哪一個落腳點。他們14人分成7組,可是剛剛出發,食死徒就包圍了他們,激烈戰斗。
後來海格從小天狼星留給他的摩托車上跳到一個食死徒的掃帚上,掃帚承受不住海格的重量,從半空掉下去,昏迷;海德微也被擊中,不是死就是昏迷,很可能死了...哈利之前相信騎士巴士的售票員斯坦不是食死徒,只是被魔法部冤枉的無辜的人,可是,他出現在食死徒隊伍里,攻擊哈利;伏地魔出現了,要借一個食死徒的魔杖殺哈利。哈利准備等死時,他的魔杖突然自己動起來,發射出金色的火花,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伏地魔不知為何突然從半空中消失。哈利跌在地上。
第五章
雖然計劃被發現,哈利和海格還是順利到達他們倆的目的地--唐克斯的父母家,並被唐克斯的父母所救,基本恢復健康,趕上了早已安排好的門鑰匙回到了陋居,他們的最終目的地。大家焦急的等待另外的人的歸來。因為食死徒的突然出現並襲擊,有幾個人受了傷,喬治的一隻耳朵被斯內普用惡咒擊落,而且再也不能恢復了。
可是喬治卻不在意,他們都為哈利的安全抵達而高興。最後回來的是比爾和芙蓉,比爾帶來一個令人更震驚的消息:瘋眼漢穆迪,死了...被魔咒擊中,掉下飛天掃帚,生還希望渺茫...大家都陷入悲痛和猜疑,因為只有行動內部的人才可能把行動的具體時間和內容透露出去給行動外的人。這時哈利要求大家相信自己人,因為只有團結才能合作。
哈利在出神時又在腦海中看到了伏地魔,伏地魔在折磨製造魔杖的奧利凡德。奧利凡德哀求伏地魔,說他也不知道為什麼伏地魔換了魔杖還是不能攻擊哈利。赫敏聽到哈利又能進入伏地魔的思想後很驚慌。
第六章
韋斯萊夫人竭力想問出哈利、赫敏和羅恩到底在計劃什麼行動,竟然要從霍格沃茲退學。哈利看到這一點,他不想讓赫敏和羅恩一起去和他冒險,但是赫敏和羅恩卻做了讓他吃驚的事情。赫敏修改了她父母的記憶,讓他們移民到澳大利亞去,並忘記自己有過一個女兒。
赫敏說如果她能活著回來,就會去找父母並打破她給他們的魔咒,如果不能回來,至少他們是開心的、安全的。羅恩在雙胞胎和爸爸的幫助下把他家閣樓里的食屍鬼變形成一個長滿水皰的人假裝自己,這樣他不去上學就不會有人懷疑了。赫敏不去上學可以說是和父母一起移民了。哈利很感動,他也知道朋友們都明白自己的選擇有多麼危險,因為他們都為家人的安全採取了措施。
赫敏用飛來咒取得了鄧不利多關於魂器的藏書,她告訴哈利和羅恩要完全摧毀裝著靈魂碎片的容器才可以徹底摧毀魂器。 韋斯萊夫人問不出什麼東西,就派哈利、赫敏、和羅恩干不同的活兒幫她准備比爾和芙蓉的婚禮,始他們三個幾乎沒有機會在一起討論婚禮後要去哪裡、做些什麼。
第七章 鄧不利多的遺囑
哈利生日的早上夢到一個叫做Gregorovitch的人,他認為這個人和魁地奇有關,卻想不起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伏地魔正在國外找這個Gregorovitch。羅恩送給哈利一本叫人追女孩子的書。韋斯萊夫婦送了一個跟羅恩的表很像的金錶作為成人禮,因為這是傳統。金妮從哈利無意間的漏嘴知道了他要去結果伏地魔,她送的禮物是一個吻,希望哈利能記住,可是被羅恩粗暴的打斷了。羅恩不希望哈利玩弄金妮的感情,已經說了分手還來擾亂金妮的心。
哈利向他保證自己不會再這樣了。海格的禮物是一個驢皮袋子,可以掛在脖子上,而且只有主人才能從裡面拿出東西。生日晚宴剛要開始,魔法部部長斯克林傑卻來了。斯克林傑要求哈利赫敏羅恩跟他獨處,並說鄧不利多給他們三人留下了遺產。留給羅恩的是鄧不利多用來使燈火熄滅和重燃的銀質打火機,這是鄧不利多自己發明的。留給赫敏的是一本給魔法界兒童的童話書,相當於我們從小看的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灰姑娘,不過是用魔文寫成的原版書(還好赫敏選修了這門課)。
給哈利的是他在霍格沃茲第一場魁地奇球賽時抓到的金色飛賊。赫敏了解金色飛賊會對第一次用皮膚觸碰它的人留下記憶,斯克林傑認為鄧不利多用魔法確保了只有哈利能打開金色飛賊的記憶,可是當哈利被迫當著斯克林傑的面握住飛賊時,什麼也沒發生。部長極為生氣,不滿,差點對哈利使用了惡咒。
晚上三人秘密聚會時,羅恩在哈利的提醒下想起哈利的第一場魁地奇比賽時,哈利差點吞下了金色飛賊。哈利把飛賊放進口中,飛賊上出現了一行字: I OPEN AT THE CLOSE( 我也不明白,不知怎麼翻譯,先照搬了)。沒人知道這是什麼意思。
第八章 婚禮
哈利生日的第二天,是比爾和芙蓉的婚禮。婚禮在韋斯萊家舉行。芙蓉的父母和小妹妹加布麗兩天前就到了。為了確保哈利的安全,哈利喝了復方湯劑,變成了村裡的一個紅頭發男孩,取名叫巴尼.韋斯萊,假裝是羅恩的表兄弟。哈利、羅恩和雙胞胎負責將客人帶到座位上去。盧娜和她的爸爸Xenophilius也來了,穿著黃色的袍子。
盧娜毫不費勁就從他的表情知道了巴尼是哈利。羅恩的穆麗爾姨媽也來了,帶著給芙蓉的頭冠,小精靈做的,很精美。這是個挺討人厭的老女人,說話極不客氣,誰都要得罪。克魯姆也來了,芙蓉邀請他的,可是羅恩看到他很不高興,拉著赫敏跳舞去了。克魯姆看到盧娜的爸爸很不高興,因為他的袍子上有黑巫師格林德沃的標志(就是1945年鄧不利多擊敗的黑巫師,巧克力蛙卡片的背面有),而克魯姆的祖父就是被格林德沃殺死的。
哈利看到克魯姆的魔杖,突然想起了Gregorovitch也是一個魔杖製造者,克魯姆的魔杖就是他製作的。哈利看到克魯姆的魔杖,突然想起了Gregorovitch也是一個魔杖製造者,克魯姆的魔杖就是他製作的。
哈利突然想到:Bathilda Bagshot是他在學校的課本《魔法史》的作者。更驚人的消息是:Bathilda Bagshot和鄧不利多家以前都住在高錐克山谷!(哈利的爸爸媽媽也住在那裡,記得嗎?)哈利震驚極了,不明白為什麼以前鄧不利多不告訴他這一切。赫敏跳完舞來到哈利身邊,問他怎麼了。
哈利還沒來得及說話,一個猞猁形狀的銀色守護神出現在婚禮跳舞歡慶的人群中,金斯萊.沙克爾(敖羅,鳳凰社重要成員)的聲音通過守護神說話了(鳳凰社成員用守護神聯系彼此):「魔法部被佔領了,斯克林傑(魔法部部長)死了。他們來了。」
第九章 躲藏的地方
聽到食死徒要過來,大家都慌了神,婚禮大亂。哈利看到穿著斗篷戴著面具的食死徒紛紛幻影顯形。哈利赫敏和羅恩三人緊緊地手挽著手,赫敏幻影移形了,帶著哈利和羅恩隨從顯形。他們來到了一條靠近國王十字火車站的麻瓜的大街,赫敏說在麻瓜世界裡他們相對安全。而且赫敏早已做好了准備:她對一個小小的手提包施了魔法,把一切他們三人可能需要的東西都裝了進去,哈利和羅恩的麻瓜衣服、哈利的隱形還有一大堆書。
哈利想著婚禮上的人都很危險,赫敏和羅恩制止了他回去的想法:食死徒找的是哈利,他回去會讓大家更危險。三人不知如何是好,決定先進一家咖啡館里喝點東西,討論下一步的行動計劃。三人不知如何是好,決定先進一家咖啡館里喝點東西,討論下一步的行動計劃。羅恩想去住在破釜酒吧(就是對角巷入口那個),這樣可以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被赫敏制止。他們進了咖啡館,跟著他們進咖啡館的是兩個穿著工人制服的男人,坐在他們隔壁的隔間里。
哈利先在外面穿上了隱形衣以防萬一,赫敏說他們最好找個安全的地方幻影移形去鄉下。他們談論的聲音似乎沒有降低。這時赫敏說我們走吧,然後伸手到口袋裡找錢。哈利看到那兩個穿工人制服的男人也同時把手伸進口袋,還沒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也把手伸進口袋,結果三根魔杖同時出現。又一場較量,食死徒一個被擊暈,一個被全身束縛,動彈不得。
哈利決定不要殺他們,一面暴露行蹤。於是赫敏對食死徒施了遺忘咒,讓他們忘記這次打鬥,哈利和羅恩清理的現場,恢復原狀。他們激烈討論該去那裡落腳,哈利主張去格里莫廣場12號,赫敏和羅恩擔心斯內普也會去,可是哈利認為有鳳凰社的保護咒在就不會發生什麼,而且他還正想撞見斯內普呢。
赫敏在想為什麼食死徒會知道他們在這里,懷疑是不是就算哈利已經過了17歲,只要他使用魔法,食死徒還是可以追蹤到他。他們去了格里莫廣場12號,在小天狼星的媽媽的畫像那裡有了點麻煩,可是哈利用魔杖把她逼回了窗簾裡面。
這時哈利又感覺到他的傷疤在劇痛,而且感到極端的生氣,幾乎是暴怒。他叫了一聲,羅恩和赫敏很吃驚。他感覺伏地魔非常生氣,急忙躲進衛生間里。這時他在腦海中看到伏地魔在折磨一個被赫敏施了遺忘咒的食死徒,而且伏地魔通過哈利的嘴說話了,他不滿食死徒又讓哈利逃走了,威脅要把食死徒喂納吉尼,並命令面黃肌瘦的德拉科繼續折磨這個食死徒。
羅恩的爸爸用他的守護神,一隻鼬(就是黃鼠狼)傳來消息:「家人都安全。不要回復。我們正被監視著」。
第十章 克力切的故事
他們找遍了雷古勒斯的房間,也沒有發現掛墜盒,那個魂器。赫敏突然想到,兩年前他們住在這里時曾經搞過大清潔,一個金的掛墜盒被當作垃圾扔了。哈利認為克利切肯定會把掛墜盒偷回來的,因為他認為這些都是布萊克家族的財產。三人來到廚房,發現克利切睡覺的櫥櫃里也不見掛墜盒。哈利叫了克利切的名字,把他召喚出來了。
克利切承認偷走了掛墜盒,還說掛墜盒是雷古勒斯少爺的,但他說蒙頓格斯又偷走了掛墜盒。哈利命令克利切說出一切關於掛墜盒的事,克利切就開始了。據克利切說,雷古勒斯16歲時加入了伏地魔,成為一名食死徒。一年後,他回到家告訴克利切伏地魔需要一個家養小精靈。雷古勒斯告訴克利切去做伏地魔吩咐他做的事,然後回家。克利切於是和伏地魔來到了哈利和鄧不利多也去過的那個海邊的大洞穴,按照伏地魔的吩咐喝下了那種綠色的(是綠色的吧?沒時間回去查了)魔葯。
克利切形容說喝下魔葯以後他感覺身體內部都燃燒了,而且看到了可怕的事情。當他喝完以後,伏地魔把一個掛墜盒放進了石盆里,並大笑著離開了。克利切到湖邊想喝水,卻被湖裡的陰屍拉住,然後他就幻影移形回家了。哈利不明白為什麼克利切可以幻影移形而鄧不利多卻不可以。羅恩說小精靈的魔法和人的不一樣,他們在霍格沃茲的場地里也可以幻影移形,人卻不行。
哈利想不到伏地魔會如此大意,可是赫敏卻指出伏地魔根本不把小精靈當人看待,不會想到他們和人一樣有感情。克利切繼續說,當雷古勒斯聽他說完經歷後非常非常擔心憂慮,他讓克利切藏起來不要離開家。
過了些日子,雷古勒斯在一個晚上神情奇怪的來到克利切的櫥櫃,讓克利切帶他去伏地魔去過的那個洞穴。他們到達後,雷古勒斯拿出一個與伏地魔的掛墜盒很像的盒子,讓克利切拿著,然後他告訴克利切,當石盆空了以後,把這兩個掛墜盒互換,然後一個人回家,並且不能告訴布萊克家族裡任何人這件事。他還命令克利切回家後摧毀這個掛墜盒。
然後克利切就看著雷古勒斯喝完了魔葯,接著被陰屍拖進了湖裡…克利切回家後用盡各種辦法,卻不能損害掛墜盒一絲一毫。哈利不明白為什麼克利切在伏地魔要害死他之後還是為他效命,出賣小天狼星給伏地魔,聽從貝拉特里克斯和納西莎的命令。赫敏解釋說,家養小精靈隊這種折磨習以為常了,只要誰對他好,他就聽誰的話。雖然雷古勒斯最後轉變了,想推翻伏地魔,可是他卻沒有向克利切解釋,於是克利切還是服從了伏地魔。哈利沉默了。
當他再次說話時,他對克利切的語氣柔和了許多。他請克利切為他辦一件事:找到蒙頓格斯並把他帶到格里莫廣場12號來。哈利還靈感突現,把飾有布萊克家族族飾的假掛墜盒送給了克利切。克利切終於有了屬於他自己的布萊克家族的東西,激動地半個小時都站不起來。他把假掛墜盒藏在櫥櫃里,走之前對哈利和羅恩鞠躬,對赫敏的方向抽動了一下,似乎像是表示尊敬(他剛來時叫羅恩血統背叛者,叫赫敏泥巴種,被哈利喝止),然後消失了。
(5)哈利波特原著小說閱讀批註擴展閱讀
作者.K.羅琳(J.K. Rowling),1965年7月31日出生於英國格溫特郡,畢業於英國埃克塞特大學,英國作家。
1965年7月31日,J.K.羅琳在英國格溫特郡耶特車站大道240號的考特奇醫院出生。1970年9月,喬安妮·羅琳在溫特本尼的高地街上的聖邁克大教堂英語學校開始上小學。從小喜歡寫作和講故事的她在6歲時就寫了一篇跟兔子有關的故事。1974年9月,喬安妮·羅琳在塔茨希爾教堂小學上學。1976年秋,羅琳開始在塞德伯里的韋迪恩綜合中學上學 。
1982年,喬安妮·羅琳成為韋迪恩綜合中學的學生代表 。1983年夏,羅琳從韋迪恩綜合中學高中部畢業,參加了牛津大學的入學考試。同年秋,羅琳開始在英國埃克賽特大學學習,主修法語和古典文學 。1985—1986年大學第二學年,羅琳因參加了埃克塞特大學的「法國實踐活動」而來到巴黎。她在那裡教英語,這是她首次任教。
1987年春,羅琳從埃克塞特大學畢業 。1989年,24歲的羅琳在曼徹斯特前往倫敦的火車旅途中,一個瘦弱、戴著眼鏡的黑發小巫師,一直在車窗外對著她微笑。他的出現使她萌生了創作哈利·波特的念頭。雖然當時她的手邊沒有紙和筆,但她已經開始天馬行空地想像。於是,哈利·波特誕生了——一個11歲小男孩,瘦小的個子,黑色亂蓬蓬的頭發,明亮的綠色眼睛,戴著圓形眼鏡,前額上有一道細長、閃電狀的傷疤。哈利·波特成為風靡全球的童話人物 。
1990年,羅琳勉強同意男友提議搬到曼徹斯特和其居住。同年,羅琳在曼徹斯特商會找了一個秘書工作,後又在曼徹斯特大學工作了一段時間。1991年,羅琳在葡萄牙的奧波多一家英考特英語學校做了英語教師。
1996年2月,羅琳把《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小說大綱和故事的三章寄給了克里斯托弗·里特爾所在的代理商。同年6月,羅琳得了教師資格證。教學實習後,在利斯學院教學。
1997年2月,因為羅琳之前的申請,蘇格蘭藝術協會給了羅琳一筆13000美元的費用,以資助她進行創作。出版社於1997年6月推出哈利·波特系列第一本《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獲得英國國家圖書獎兒童小說獎,以及斯馬蒂圖書金獎章獎。隨後,羅琳又分別於1998年與1999年創作了《哈利·波特與密室》和《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
⑹ 哈利波特的賞析
第10放映室對哈利波特系列的鑒賞還是很不錯的(或者也可以上Rottentomatoes或翻牆上IMDb去看影評,前提是英語要好)
下面是轉載來的第10放映室文字版節選:
第一份是N年前的一個哈波專題,當時只拍到第4部
如果你對霍格沃茨魔法學校感到陌生的話,那麼你至少有四年沒去過書店、也沒有進過電影院了。無論是圖書還是電影,《哈利·波特》都在全世界掀起了追捧的風潮,盡管那樣的魔法世界和中國的文化背景存有大段距離。不過,中譯本和電影一出,仍是洛陽紙貴,創造了無數銷售佳績和高票房。
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藉助匪夷所思的特技運用電影工作者為銀幕前的我們打開了一扇魔法的大門,其中,有「光輪兩千」的飛天掃帚、有光怪陸離的魁地奇比賽、有隱身衣、魔法棒、甚至還出現了挪威龍和半人馬——當然,更重要的是一群一群的魔法師和女巫們,他們充滿智慧,操縱魔法,完成著一個又一個不可思議的使命。在掃把、咒語和妖怪的帶領下,電影引導了一大群「麻瓜」——也就是完全不懂魔法的普通人——進入不可思議的魔法世界。
但故事又並非僅僅是關於魔法——這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仍只知其名而未見其形的東西。從接觸《哈利·波特》的第一個畫面開始,你不得不承認,這一系列的電影非常好看。
故事開始於一個陰沉灰暗的星期二,那個「活下來的男孩」被送入一個再正常不過的家庭,他的生活從備受虐待和碗櫥櫃開始——在這里,我們看到一個類似童話《灰姑娘》的情節安排。但當哈利·波特遇見那個看似粗豪的海格開始,故事的節奏就越來越快,當哈利跨進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出發前往魔法學校,故事就不可思議的鋪陳開來——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就如同每個人所擁有的、歡樂和痛苦並存的學生時代,有迷宮般的校舍、寄宿生活、學生和老師間的矛盾、朋友和敵人。
哈利·波特的系列故事共有七集,而電影到現在為止一共拍攝了四部,電影敘事的線索已經刪去了小說中許多的旁枝末節,銀幕上展現的情節,主要圍繞著丹尼爾·雷德克利夫所扮演的哈利身上,記述了他從一個內向自閉的小男孩成長為擁有高超魔法的巫師的過程,在這條道路上陪伴他的,不僅僅有好朋友羅恩和赫敏、霍格沃茨的眾多老師,更有故事中最大的反派——邪惡巫師伏地魔和他的手下。
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中,哈利·波特不僅僅要應付繁重的課業,緊張精彩的魁地奇比賽,還要隨時阻止伏地魔的野心。誰說年紀小就不能成為英雄?在哈利·波特的身上,現實中的孩子們多少看到了一點自己的影子,而且希望能在自己身上找到更多哈利·波特的品質。因為,孩子們的心靈遠遠比大人想像得要復雜。有時候,孩子們所要面臨的生活中的煩惱,遠遠超過了大人們所習慣的范疇,《哈利·波特》讓孩子們有了一個看到自己和證明自己的機會。
可以說,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哈利·波特,每個現實生活中的孩童甚至成人,在一成不變的規律步調中,多少都曾經動念想要跳開,在繁重的課業或是生活壓力當中張開翅膀飛起來。當哈利·波特從碗櫥的灰色命運跳脫開始冒險歷程,大家也都跟著逃離了現實,進入了那個光怪陸離的魔法世界,重溫驚險刺激的魔法試煉,重溫龍與地下城的世界,重溫這窮極想像的魔法電影系列中的傳統與現代、真實與幻想,甚至是對立與統一。
根據J-K-羅琳女士的暢銷童話改編的系列電影《哈利·波特》,自一問世以來就一直吸引著人們的目光。一本兒童讀物,首印500萬冊依然供不應求;一部兒童電影雖然被打上了12歲以下兒童不宜觀看的記號,卻依然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股狂潮。《哈利·波特》系列書籍和電影的出現使其它同時代的暢銷兒童書籍和電影黯然失色。《哈利·波特》的成功之處,在於書中將兒童世界和成人世界、魔法世界和現實世界,以一種介於真實和幻想之間的形式表現了出來,具有極強的時代特徵。
傳統與現代
哈利·波特的故事既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今天的孩子們尤其是城市裡的孩子,他們的生活體驗完全不同於上一代人。生活在一個遠離自然的人工世界裡,他們很難想像田野、丑小鴨或者大灰狼,連一隻貓或許都是從動物園,或寵物商店裡認識的。對這些孩子而言閱讀農業社會的童話經典,他們的感受遠不如以前的孩子來得鮮活生動。安徒生和格林的童話是經典的,他們依舊會引導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去體會人世間的真善美,但現在的孩子僅有這些經典是不夠的,每個時代都有著每個時代的童話故事。
《哈利·波特》講述的是古老的魔法故事,但作者卻巧妙地將它移植到了現代社會之中,而且做得十分有技巧。哈利·波特屬於這個時代,這是他這個彷彿離我們的生活極其遙遠的小魔法師,能夠緊緊牽住我們的內心的原因。他的身上具有英雄的神性,又具有普通人的人性,它暗合了後現代社會里人們閱讀的期待,不論這些人們是大人還是孩子,在種種有趣而神秘的預兆中哈利·波特註定了他一生的不平凡。
在失落了英雄的時代,每個人都在日復一日的簡單生活中極度地渴望著奇跡的到來,而哈利·波特正投射了人們這樣的心理願望,他不時表現出的懶惰、恐懼、信心不足,甚至有些報復心強等等性格,也幾乎是每個讀者和觀眾都有的缺點。
閉上眼睛幻想一下:假如你是哈利·波特!一歲的你,失去了父母之後神秘地出現在姨夫姨媽家的門前。你在那個家飽受欺凌,度過十年極其痛苦的日子,姨夫和姨媽好似凶神惡煞,他們那混世魔王兒子達力—— 一個肥胖、嬌慣、欺負人的大塊頭,更是經常對你拳腳相加。你的房間是位於樓梯口的一個又暗又小的碗櫥,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你顯得矮小瘦弱、沉默寡言。這時,你的名字哈利·波特對你而言並不意味著什麼,十年來從來沒有人為你過生日。
這樣的情節設定無疑與傳統文學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小說的作者羅琳有意無意地用她的作品,重演了人類文明童年時期的神話與史詩,採取了讀者熟悉的『英雄成長』的主題。
同樣地,在《哈利·波特》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英國經典文學作品的影子,哈利·波特在姨夫家備受歧視、虐待和壓抑,這方面繼承了狄更斯在《霧都孤兒》《大衛-科波菲爾》以及夏洛特-伯朗第的《簡-愛》等大量批判現實主義小說的傳統。電影中海格帶領哈利所到的那個小酒館,就有著經典的狄更斯式的氣氛。
之前的哈利,顯然是處在英雄受難的時期,隨後所有故事的設定無一例外要為我們的英雄提供命運的轉機。在麻瓜世界備受壓抑的哈利,在魔法世界找回了自己的身份和尊嚴,他最終擺脫了現實的壓抑與束縛進入魔法學校學習,開始了自我成長的歷程。
哈利的成長環境-霍格沃茨魔法學校是充滿了古老歐洲風味的城堡,移動的樓梯、有生命的圖畫,故事在此披上了中世紀神話的色彩。
『英雄學藝』是哈利成長的必經之路,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中,他會結識各種各樣的朋友,擁有大批的追隨者,也將面對各式各樣的困難和敵人。因此,他才能最終向邪惡發起攻擊,這個過程暗含了英雄征戰和獲得勝利的史詩主題。
原著與改編
當然傳統上來說,從小說改編的電影大多會遭到書迷的質疑,相信熟讀小說《哈利·波特和魔法石》的人一定記得書的開場方式:
「那是一個陰沉灰暗的星期二上午,成群的貓頭鷹大白天像流星雨般從人們的頭頂飛過,以及地上超級大麻瓜德思禮呆愣的一張臉。」然而在電影中這個畫面被轉移到了十年後,那是個陰沉的星期天,原本沒有人送信的日子,鋪天蓋地的貓頭鷹叼著哈利的入學通知,沖入水臘樹街4號的那所房子,加上德思禮一家驚聲尖叫的一張張臉孔。
我們知道,很多的《哈利·波特》迷是抱著驗證的心情來看電影的,但即使有這些小小的出入我們也不能不承認,這部電影的改編相當成功,仍然有一些情節會流露出這部小說獨有的神秘、迷人又耐人尋思的味道。
在『意若思鏡』面前,哈利所體驗的就並非單純魔法所能解釋,而是混合了人性與慾望的試煉過程。顧名思義,『意若思鏡』是一面能夠反應人類內心深處渴望的鏡子。(哈利在這面鏡子當中看見的就是自己的父母,這是哈利開始真正了解自己的第一步,同時也讓他潛意識中樹立起了一個能夠模仿的、理想人物的形象--那就是自己的父親。他在鏡中與父母的相遇是一種具有強大力量的回憶,能夠溫暖心靈讓他在面對未來的敵人時,爆發出不可估量的力量。)然而睿智豁達的鄧不利多校長卻意味深長地說:「鏡子顯現的不是真實的樣子,而是人們希望的樣子,多少人在這鏡像前自我滿足耗擲一生。」
又如同魔法石的出現方式,也是非常「意若思」的,它只會出現在真心想找而非想利用它的人的身上。(這既是鄧不利多校長和魔法石的製造者尼可拉斯-弗勒梅未卜先知所達成的協議,也是哈利-波特的故事有別於其他魔法小說的特點之一。)除了相當忠實於原著的劇情發展和氣氛營造之外,本片匪夷所思的視覺效果也同樣是令這部電影,如此受到孩子們推崇的原因。小說中哈利在學校里每年都要參加的『豪斯杯魁地奇比賽』,就成了電影成功改編的一大亮點。
羅琳女士在小說中介紹的魁地奇,是結合了美式橄欖球、英式橄欖球和棒球的巫師球賽。這項比賽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巨大的影響力等同麻瓜們的世界盃。能夠在這項賽事中脫穎而出,無論是誰都能立即戴上英雄的光環。在霍格沃茨學院的魁地奇歷史上,葛萊芬多學院和史萊哲林學院的針鋒相對已經延續了許多世紀,而繼承了父親成為搜捕手的哈利,他的主要任務就是抓住那顆神出鬼沒的『金探子』,為自己所在的葛萊芬多學院加分。
但是,我們更應該注意的是這場驚險刺激的魁地奇比賽,是哈利第一次在公眾面前證明自己的機會,電腦特技在此更多的是一種輔助技巧,它除了推進這場比賽的真實性和娛樂性之外,並不能讓我們真正感動。更為精彩的,應該是小說和電影所要共同描繪的一幅畫面:我們的英雄勇敢堅定的向著『金探子』飛去,他幼小的身軀中漸漸顯露出英雄的影子。
如果說故事的第一到第三集里,魁地奇還僅限於霍格沃茨內部的小打小鬧的話,那麼到了電影的第四集我們則真正見識了這項運動在巫師世界的巨大影響力,魔法師們對魁地奇的狂熱比起麻瓜們對世界盃的激情,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根據小說作者羅林女士的設定,公元1000年住在魁地奇沼澤附近的格蒂·凱德爾記載了一種由當地的男巫和女巫騎在飛天掃帚上玩的游戲,這種游戲經過幾個世紀的流傳最後演變成魁地奇比賽。1269年,在魁地奇比賽中巫師委員會的主席芭芭拉·布萊奇釋放金探子,並在一方隊員抓到金探子時獎勵了該隊額外的150分,這種制度流行開去,以至於後來的魁地奇比賽增加了一個新的球隊職位——搜捕手。他們的唯一職責就是抓住在比賽期間被放出的金探子,在魁地奇職業聯賽中這些搜捕手成了當仁不讓的明星。
很顯然,電影拍到第四集特技已經比第一集進步了許多,然而不管科技和人類社會如何變化,人性中渴望戰斗、獲得勝利從而證明自己的這些本性是不會改變的,而融入了現代科學口味的史詩和神話恰巧是很能夠體現這類本性的藝術形式。
當然,由於原著越寫越長,電影改編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尤其是導演的更換讓《哈利·波特》這一系列的電影質量有些參差不齊。尤其是電影的第三集,竟然在導演阿方索·庫隆的手中刪減了故事中最為重要的幾段情節:
其一:哈利得到了一張能夠顯示霍格沃茨秘密通道和人物活動情況的活點地圖,但電影卻並沒有像原著小說那樣揭露地圖製作者的身份其實就是哈利的父親詹姆、小天狼星·布萊克、盧平教授以及後來背叛詹姆的小矮星彼得,根據各自變身動物之後的不同屬性,他們的昵稱就分別是鹿角、獸足、月影以及蟲尾巴。
其二:當哈利在湖邊昏倒之前,他曾看到一頭發光的牧鹿驅散了當時正在追逐他和小天狼星的攝魂怪。我們從後來的劇情得知,這是從另一個時空趕來的哈利回到了過去,施展呼神守護咒語召喚出的守護神。之所以這個守護神呈現出牧鹿的樣子,是因為哈利的父親詹姆·波特是一位阿尼瑪格斯,也就是擁有變身為動物的特殊能力的巫師,而詹姆的阿尼瑪格斯形態就是一頭牧鹿。哈利在盧平教授的指引和自身的旁敲側擊之下得知了這一點,守護神的形態會與施咒者心中最嚮往的形態靠攏,鑒於哈利對父親的崇敬他的守護神才會變成父親的阿尼瑪格斯形態。這一點看似容易理解,但如果觀眾不看原著就欣賞電影的話一定會在這一部分發出疑惑的問號。
雖然電影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然而當我們回想一下這個魔法的故事卻不得不承認,無論是圖書還是電影其成功是不言而喻的,《哈利·波特》寫著孩子們的故事卻讓童心未泯的成年人不忍釋卷,活潑緊湊的節奏、吊人胃口的懸念、引人入勝的情節、出乎意料的結尾、加上一個不同尋常的童話世界場景,寄託了我們每每渴望心想事成的單純慾望。另外,添加適量的搞笑場景和血腥恐怖同樣非常適合在空虛的精神世界裡追求刺激的現代都市人群,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
對立與統一
熟悉劇情的人們可能還記得,當哈利·波特剛剛到達學校要選擇學院的情節:在第一年新生的分類儀式上,久經考驗的分院帽遇到了難題。不過與其說是分院帽的難題,不如說是哈利自己的,我們的主角要決定自己的巫術未來的走向。
哈利放棄了有天賦卻正邪難辨的史萊哲林學院,最後選擇了勇氣、毅力及友誼的代表葛萊芬多,但這些不過是各個學院表面所代表的含義,霍格沃茨的各個學院的名稱背後其實隱藏了異教想像的各種原型。
在現代女性主義神話學啟發之下,學術界已經普遍接受了一個觀點。就是在現存的父權制文本中,除了顯性的女神之外還隱藏著一批有待我們發掘的隱形女神。《哈利-波特》無形中為這種再發掘提供了線索示範:
其一、女神的隱形方式之一是命名中的原型意向。葛萊芬多學院的名稱隱含了神話怪獸葛萊芬,她又被認同為報應女神的化身,在西方異教傳統神話的怪物譜中葛萊芬是出現頻率僅次於人面獅身女妖斯芬克斯的一個。羅琳讓她鍾愛的男女主人公在這樣一所學院里學習的確是耐人尋味的。
羅琳還給霍格沃茨的副校長,同時兼任葛萊芬多學院院長的教授取名米勒娃·麥格,這個名字影射著希臘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扮演這一角色的瑪吉·史密斯再現了這位嚴肅卻並不古板、嚴格又能寬容、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般愛護學生們的女老師。(利的每一個學年中麥教授都能夠在關鍵時刻幫助我們的主角,在哈利第一次參加魁地奇比賽之前,麥教授秘密地贈送了哈利時下最流行的掃帚光輪兩千。)
其二、女神隱形的另一種方式是化身為女巫。魔法世界與麻瓜世界的對立如果從性別尺度去劃分,那麼魔法世界也就等同於女巫的世界、陰性的世界;而麻瓜們的世界則為陽性的世界。連接兩個世界的是一列神秘的、必須經由九又四分之三站開出的火車。
在電影的第一集《哈利·波特和魔法石》中,少年主人公們逃離麻瓜世界來到魔法世界,在象徵的意義上就是--逃離了基督教的父權統治,重新回到了女神的懷抱。
霍格沃茨魔法學校中最典型的場景就是學生們騎著掃帚飛行,而我們都知道掃帚是女巫的標志。電影的第一集中哈利最初顯現出的魔法天賦也同樣是在第一堂飛行課上。
《哈利·波特》的主要沖突除了魔法世界與麻瓜世界的對立,還有魔法世界內部的善惡對立。而表現後一對立的原型是古埃及的鷹蛇之戰的傳統神話母題,伏地魔代表蛇的一方,魔法學校代表鷹的一方。(之前講到過)哈利所在的葛萊芬多學院影射的是鷹頭獅身的怪獸,由於獅子與老鷹分別是統治大地與天空的動物之王。所以,鷹頭獅身的葛萊芬成為陽界的主宰、統治力量與德行的象徵,成為陰暗與邪惡的蛇的對立面。
在故事中,最大的反派伏地魔,他的代表就是一條蛇。而往往產生邪惡巫師的史萊哲林學院也就是以蛇為標志的。除此之外,德拉科這個詞在拉丁文中是龍或蛇的意思,所以德拉科·馬爾福作為哈利在學校中的對立面而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伏地魔是人類慾望和貪念的化身,他的慾望對象主要是長生不死。這從巴比倫史詩時代開始就一直是神話英雄們追求的理想,但是到了今天追求長生已經具有了罪惡的性質,因為它是違反自然的,是人類狂妄自大的表現。
在電影中,伏地魔的罪惡表現其一就是他為了重獲生機竟然屠殺了最純潔的生物獨角獸。伏地魔的貪欲就是人類自身的貪欲;伏地魔的弱點也就是人類自己的弱點,這位終極邪惡的巫師所代表的其實是人類對自身的恐懼,伏地魔就像誘惑亞當和夏娃的那條蛇,是墮落天使露西弗的化身,他的強大力量之一就在於能蠱惑人心的言語。
伏地魔是個絕對的利己主義者,原名湯姆·瑪沃洛·里德爾的他因為憎恨自己身體里的一半麻瓜血統,所以妄圖建立一個由純血統巫師統治的王國,由於被嬰兒時期的哈利·波特莫名其妙地打敗,他必須在生死之間掙扎求存。因此,在每一集的故事裡哈利都必須為了阻止伏地魔完全復活而艱苦戰斗,伏地魔和哈利對決的場所在電影的第二集中被設定為密室,這個極其隱蔽的地點既邪惡又充滿了誘惑力,和神話中對龍的巢穴的描述相吻合。傳說,龍穴中隱藏了不計其數的秘密和寶藏,同時埋伏了凶險的機關和魔獸。不過對於熟悉神話的人們來說,恐怕不需要看完電影就能猜到密室的入口。在心理分析的案例中,涉及女性的物件往往被當成即邪惡又具有誘惑的象徵,而神話傳說中,龍或者蛇又往往都和女性糾纏不清。羅琳對於密室入口的設定--一間鬧鬼的女廁所,其隱含的意義已經十分明顯。
(伏地魔的血統來自上古時期的強大巫師史萊哲林,在預言中,他將會殺死所有非純血的魔法師。伏地魔精通爬蟲類的語言、擁有蛇妖作為奴僕,並且對於阻擋在自己道路上的障礙毫不留情。對伏地魔而言任何人和事都可以利用,他利用了無辜的小女巫、利用了哈利的信任、甚至利用了自己的記憶。在電影的第二集《哈利·波特與密室》中伏地魔則使盡了手段,妄圖驅逐鄧不利多校長、殺死哈利。)
雖然伏地魔的代表是蛇,但是鑒於西方幻想文學中龍蛇不分的困惑,伏地魔的蛇身代言看起來即像蛇、又像龍。而它的魔力在於看到它的眼睛的人都會死,這一設定借用了古希臘神話中蛇妖美杜莎的能力,然而藉助鳳凰佛克斯的力量蛇妖被弄瞎了雙眼。
對於哈利與伏地魔之間的關系,羅琳在改造埃及的鷹蛇之爭的主題時也融入了某些英國式成分,英國歷史上把入侵的北歐海盜加以妖魔化,表現為火龍;而代表正義的英雄聖喬治,他屠龍的故事則是古代英格蘭最流行的傳說。而哈利在密室中與蛇妖的對決,正是翻版的勇士斗惡龍。
千百年來,人類都在對規矩的破壞與重建之中不停前行。希望無限延長人體自身的物質存在,當然是人類一切物慾的終極目標,但鑒於這種目標的非人性和反自然,於是我們必須動員人間的一切力量去戰勝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心魔。而哈利在此時就成了這種力量的最佳代表。
在電影的第四集《哈利·波特與火焰杯》里,由於種種陰謀的實施伏地魔終於成功地復活,擁有了實體形態。
對哈利而言,伏地魔是永遠的夢魘,也同時是無法抹去的牽絆。是他破壞了魔法世界的平衡,殺死了哈利的父母並且給了哈利一道無法磨滅的傷疤。但正是因為那道傷疤,哈利的身上被賦予了伏地魔的某些特質。同時,因為伏地魔的第二次復活借用了哈利的血,他們之間的羈絆就更加強烈。所以,對於我們的主角哈利而言他面臨的最大考驗就是——是否會成為第二個伏地魔。人類對自身的驕傲與恐懼在哈利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對立統一。
哈利之所以一次又一次挫敗伏地魔的陰謀,不僅是為了給父母報仇,也是一種自我拯救。在他身上所體現出的勇敢與決心,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缺少並且渴望的。因為,無論是哪一個故事勝利都永遠屬於勇者。
回想一下這個魔法的故事,我們大概都記得《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中那令人恐懼萬分的催狂魔。這些飄忽不定的生物又叫做攝魂怪,因為他們能夠奪取人類心中最美好的回憶,從而令我們在痛苦中發狂。從象徵的角度上來說,催狂魔可以被當成是當代人心理抑鬱症的實體化表現。我們可以發問,是什麼東西攝走了當代人的靈魂,令他們陷入迷茫和苦悶、孤獨發狂?當我們看到異教想像的無孔不入,看到哈利在魔法中找尋自我,也許就能夠有所領悟,魔法的復興其實是要為喪失了靈性的當代人招魂。
「不是神也不是佛」當哈利念出那句咒語驅逐了催狂魔的時候,我們發現,拯救我們的其實正是我們自身。
或許我們也應該在11歲的時候,收到霍格沃茨的入學通知,只不過送信的貓頭鷹永遠沒有抵達,所以我們註定了還是那些不懂魔法的麻瓜,在哈利·波特的世界裡拚命地找尋自己的影子。但是,到現在為止,這也就足夠了。
哈7上評價(11年春節時的盤點):
本片導演大衛·葉茨執導了三部「哈利波特」電影,分別是鳳凰社、混血王子和半部死亡聖器。他未必是「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最有藝術水準的導演,但他絕對算得上是最會走鋼絲的高手,一直在書迷、影迷、電影公司和J·K·羅琳之間小心翼翼搞平衡,雖然每次都在搞砸和滿堂彩之間讓人替他捏一把汗,但他居然也平安無事地一路走了下來,現在終於要完成他的歷史使命了。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的中文版有559頁,僅次於《哈利·波特與鳳凰社》的575頁,但這一部被拍成了上下兩集,從好的角度來看,這是電影公司吸取了《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的教訓,順應廣大書迷的心聲,讓原著故事能夠完整地呈現;而從邪惡的角度來想,這是電影公司面對史上最賺錢的電影系列之一,在最後結局來臨之前,戀戀不舍地想從這棵搖錢樹上再最後搖點錢下來。
伴隨著商業上的成功,哈利波特系列小說所帶來的商業利益已經膨脹為一個龐大的商業體系,作為這個商業體系的一環,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特別是後期的幾部電影,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非藝術因素的干擾。從《哈利·波特與鳳凰社》開始,即使我們排除掉對大衛·葉茨導演在個人藝術能力方面的質疑,他在相關改編電影中所呈現的那種小心翼翼、試圖八面玲瓏的拘謹狀態,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這三部電影的完整度。這種完整度並非基於電影是否忠實於原著,而是看導演是否忠實於電影本身。大衛·葉茨執導的三部哈利特波電影,都很遺憾地在電影本體方面存在著明顯的缺陷,但同時我們也都知道,這未必與他的藝術能力有直接關系。
從本片我們可以看出大衛·葉茨或者華納電影公司的一種明顯態度轉變:既然怎麼拍都有人不滿意,那麼在大結局來臨之前,我們就優先照顧書迷吧。於是本片就變成了這樣一部電影,如果你不是書迷,那麼你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很可能會在故事方面有無數困惑;如果你是書迷,那麼這部電影拍成什麼樣其實你都不在乎。因為感動你的永遠是你自己,這種感動和電影其實無關。
哈7下評價:
文字版一下子找不到……見諒了
⑺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好句及賞析
1. It is the quality of one』s convictions that determines success, not the number of followe.
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是其信仰的質量,而不是信徒的數量。——J·K·羅琳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
賞析:一個人能否成功並不在於信徒的多少,而在於他的信仰是什麼,一個人越渴望成功,才能做得越接近成功,也越容易成功。
2.「 不要憐憫死者,哈利。憐憫活人,最重要的是,憐憫那些生活中沒有愛的人。 」——J·K·羅琳《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
賞析:死者已逝,同情死者是毫無用處的。痛苦的人是失去親人的人,而不是已經死去的人。所以,不要同情死者,而是憐憫活人,特別是那些生活中沒有愛的人。
⑻ 哈利波特主要內容以及賞析。
主要內容:
從小被寄養在姨丈家裡的哈利波特,飽受姨丈一家人的歧視與欺侮,然而就在11歲生日那天,哈利波特得知了自己原本是巫師,並且被錄取為霍格沃茨魔法學校中的一員。
登上霍格沃茨特快列車,哈利開始了他的魔幻旅程,一切都那麼新奇,在那裡,他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好朋友:羅恩和赫敏。許多魔法課程也正在等著他研習:有飛行課、黑魔法防禦術、魔葯學與變形魔法等等,當然還有讓所有魔法師瘋狂的魁地奇球賽。
另一方面,魔葯學的斯內普教授似乎總是對哈利不友善;哈利也無意間發現了魔法石的秘密。
邪惡的陰謀在平靜的霍格沃茨里悄悄地滋長,哈利、羅恩與赫敏決定一同去探個究竟,憑借他們的勇敢智慧,哈利最終阻止邪惡陰謀的發生保護了魔法石,同時哈利也第一次直面他的宿敵:伏地魔。
賞析:
《哈利·波特》小說中的善與惡的矛盾對立主要分為兩條線索:第一條是以哈利與伏地魔為代表的善與惡的對立,第二條是以哈利自我心中對於惡的抗爭作為暗線而展開的。正是因為故事的設定有著哈利的自我抗爭,也才使其英雄形象更為飽滿。
在《哈利·波特與鳳凰社》中,哈利夢見自己是蛇,傷害了好友羅恩的父親韋斯萊先生。並且能夠多次感知到伏地魔的思維動向。
而小說的前半部分以哈利額頭上的傷疤為紐帶,暗示了他與伏地魔之間的緊密聯系,也預示著哈利的思想隨時會被伏地魔操控,從而一些惡的思想也無形地暗藏在哈利的身體里,他們之間相通的心靈使得一些惡念有可能驅使哈利做邪惡的事槽。
而是否能夠戰勝自我,戰勝心魔卻是成就「善」還是成就「惡"的重要區別。哈利最終戰勝了心魔,從而回歸自我,從真正意義上完成了他從普通人向英雄人物的轉變。
這也昭示著作者羅琳對於惡的看法,惡也非完全是與生俱來的,伏地魔也並沒有一出生就是一個魔頭,他也曾是一個優秀的學生,而哈利雖然是一個正面的形象,但一些惡念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積存在於自己的思想中。
怎麼樣能夠克服這樣的思想,做到不被惡意支配是羅琳彰顯著與惡母題的潛在用意。
(8)哈利波特原著小說閱讀批註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J.K.羅琳,1965年7月31日出生於英國格溫特郡,畢業於英國埃克塞特大學,英國作家。
1989年,24歲的羅琳有了創作哈利·波特的念頭。1997年6月,推出哈利·波特系列第一本《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隨後,羅琳又分別於1998年與1999年創作了《哈利·波特與密室》和《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
2001年,美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決定將小說的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搬上銀幕。
2003年6月,她再創作出第五部作品《哈利·波特與鳳凰社》。
2004年,羅琳榮登《福布斯》富人排行榜,她的身價達到10億美元。
2005年7月推出了第六部《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2007年7月推出終結篇《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
截至2008年,《哈利·波特》系列7本小說被翻譯成67種文字在全球發行4億冊。2010年,哈利·波特電影系列的完結篇《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拍攝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