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閱讀推薦 > 小說長河閱讀答案

小說長河閱讀答案

發布時間:2022-08-26 01:48:45

1. 長河的寫作特點

《長河》共十一章,寫得舒展,開闊,有些散漫,不像《邊城》那樣精緻,卻有厚實粗拙的美感。金介甫認為「有些篇章並沒有把小說情節展開」,其實作者並不特別在意情節,用黃永玉的話說是「他排除精挑細選的人物和情節」。黃永玉的那段話是這樣說的:「我讓《長河》深深地吸引住的是從文表叔文體中醞釀著新的變格。他排除精挑細選的人物和情節。他寫小說不再光是為了有教養的外省人和文字、文體行家甚至他聰明的學生了。他發現這是他與故鄉父老子弟秉燭夜談的第一本知心的書。」

2. 長河的作品賞析

小說寫的是辰河中部呂家坪水碼頭及其附近小村蘿卜溪的人與事,時間是在一九三六年秋天。從二十世紀初到這個時間,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動輻射到這偏僻之地,居住在湘西辰河兩岸的人的哀樂和悲歡,就和一個更大世界的變動聯系在一起,不可能是封閉的時間和空間里的哀樂和悲歡了。從《邊城》這個自足世界的時間和空間,到《長河》風吹草動都與外界息息相關的時間和空間,其性質已經顯示出非常不同的特徵。
第一章《人與地》,就是寫三十年來沿河居民生活世界發生變化的大略情形。這里盛產橘柚,陌生人路過橘園,若要買,得到的回答一定是不賣。「入境問俗」,「不賣」和「不許吃」卻是兩回事,你盡管摘來吃好了:「鄉親,我這橘子賣可不賣,你要吃,盡管吃好了。這水泡泡的東西,你一個人能吃多少?十個八個算什麼?你歇歇憩再趕路,天氣老早咧。」這樣的開篇,先寫仲夏橘子開花香馥醉人,九月橘子成熟,隨處堆積,如一堆堆火焰;再寫讓路人管飽吃橘子卻不收分文,如此筆致很容易讓人產生錯覺,以為沈從文又在寫他拿手的美麗的自然和淳樸的民風,像《邊城》里,過渡人如果抓一把銅錢擲到船板上,老船夫照例一一拾起,追著塞回那人手裡。不過這一次,沈從文卻想在淳樸的風俗之外,關注另外的問題。所以他緊接著就寫,「到把橘子吃飽時,自然同時也明白了『只許吃不肯賣』的另外一個理由。」原來是橘子太多,不值錢,不好賣。「出橘子地方反買不出橘子,實在說原來是賣不出橘子。有時出產太多,沿河發生了戰事,裝運不便,又不會用它釀酒,較小不中吃,連小碼頭都運不去,摘下樹後成堆的聽它爛掉,也極平常。」戰亂影響了橘子的外運,這是顯而易見的。
接著寫這地方的人事。從屈原放逐到此寫出《橘頌》兩千年來,雖然多少有些改變,卻依然不過是隨著季節輪換生老病死,一半人在地面上生根,一半人在水面上流轉。但是這些年,情形卻出現了不一樣的變化。這個變化,概而言之,是「現代」來了。「現代」是怎麼到了這個地方的呢?從人來看,譬如說,誰家的孩子上進,讀書好,考入省立師范學堂,「待到暑假中,兒子穿了白色制服,帶了一網籃書報,回到鄉下來時,一家大小必對之充滿敬畏之忱。母親每天必為兒子煮兩個荷包蛋當早點,培補元氣,父親在兒子面前,話也不敢亂說。」這是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現象。
受了一點「現代」教育的兒子,使古老中國的父親天經地義的「權威」一下子喪失了,反而「敬畏」起有了一點「現代文化資本」的兒子來。這個現象不是偶然的和個別的,在二十世紀中國總體的「現代」進程中,「現代文化資本」令人生畏起敬的優越性,時時處處可以找到佐證。時光進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出現了一個從他的詩篇里能夠感受到四季輪轉、風吹的方向和麥子的成長的優秀詩人海子,廣大貧瘠的鄉村找到了他的歌手;可是,你也許想像不到,「據說在家裡,他的農民父親甚至有點兒不敢跟他說話,因為他是一位大學教師。」 「現代」的權威,從三十年代的湘西到八十年代的安徽,並沒有根本的改變。而兒子呢,「兒子自以為已受新教育,對家中一切自然都不大看得上眼,認為腐敗瑣碎,在老人面前常常作『得了夠了』搖頭神氣。
……到後在本校或縣里作了小學教員,升了校長,或又作了教育局的科員,縣黨部委員,收入雖不比一個舵手高多少,可是有了『斯文』身份,而兼點『官』氣,」一來二去,就成了「當地名人」了。既成名人,「思想又新,當然就要『革命』。」「革命」不出兩個公式:一是與有「思想」、又「摩登」、懂「愛情」的新女性發生戀愛或婚姻,是謂家庭革命;二是回鄉來要改造社會,於是作代表,辦學會,印報紙,發議論……到後夢想的「大時代」終於到來,卻壓力過猛,末了不出兩途,或逃亡,或被殺。
沈從文特別注意到婦女的生活情形。本地女孩子的情感教育,不外是聽老年人說《二度梅》、《天雨花》等才子佳人彈詞故事,七仙女下凡塵等神話傳說,二八月唱土地戲謝神還願,戲文中又多的是烈士佳人故事;下河洗菜淘米,上山砍柴打草,容易受年青野孩子歌聲引誘。幻想雖多,多數人還是本本分分嫁人過日子。出了不合規矩的事,性格強的,就會像《邊城》里翠翠母親那樣自殺;不幸遇到親族中有人輩分大,勢力強,讀了幾本「子曰」,道德感和虐待狂不可分開,就會糾集人捆了女子去「沉潭」。但這里大多數人不讀「子曰」,也就不過問這種事。
上等紙煙和各樣罐頭,在各階層間作廣泛的消費。所謂抽象的東西也不過是流行政治中的公文八股和交際世故。然而人們用這種謙虛而誠懇的態度來接受一切,來學習一切,能學習能接受的終不外如彼或如此。」時髦青年也好,普通學生也好,「共同對現狀表示不滿,可是國家社會問題何在,進步的實現必需如何努力,照例全不明白。」所能做的,不過是「揮霍家中前一輩的積蓄,享受現實,並用『時代輪子』『帝國主義』一類空洞字句,寫點現實論文和詩歌,情書或家信。」少數「想要好好的努力奮斗一番的,也只是就學校讀書時所得到的簡單文化概念,以為世界上除了『政治』,再無別的事。……個人出路和國家幻想都完全寄託在一種依附性的打算中,結果到社會里一滾,自然就消失了。」
沈從文和魯迅是兩個非常不同的作家,但是,在他們之間,在他們的文學的深處,卻能夠發現埋藏著某些重要的甚至是根本的一致性。如果我們能夠重視青年魯迅提出的「白心」的概念,那麼幾乎就可以說,沈從文正是一個保持和維護著「白心」思想和感受的作家。僅就「偽士當去,迷信可存」這句話所涵蓋的內容而言,被「正信」所拒斥而魯迅認為「可存」的「迷信」,其中包含著與精神「本根」相聯系的「白心」;而這一點,在《長河》第一章的末尾,就有生動、親切、自然的描述:
當地大多數女子有在體力與情感兩方面,都可稱為健康淳良的農家婦,需要的不是認識幾百字來討論婦女問題,倒是與日常生活有關系的常識和信仰,如種牛痘,治瘧疾,以及與家事有關收成有關的種種。對於兒女的壽夭,尚完全付之於自然淘汰。對於橘柚,雖從經驗上已知接枝選種,情感上卻還相信每在歲暮年末,用糖汁灌溉橘樹根株,一面用童男童女在樹下問答「甜了嗎?」「甜了!」下年結果即可望味道轉甜。一切生活都混合經驗與迷信,因此單獨憑經驗可望得到的進步,無迷信攙雜其間,便不容易接受。但同類迷信,在這種農家婦女也有一點好處,即是把生活裝點得不十分枯燥,青春期女性神經病即較少。不論他們過的日子如何平凡而單純,在生命中依然有一種幻異情感,或憑傳說故事,引導到一個美麗而溫柔仙境里去,或信天委命,來抵抗這種不幸。迷信另外一種形式,表現於行為,如敬神演戲,朝山拜佛,對於大多數女子,更可排泄她們蘊蓄被壓抑的情感,轉換一年到頭的疲勞,尤其見得重要而必需。
如果把這其中的「迷信」鏟除,他們生活的完整性就必然遭到嚴重破壞,他們的情感、信仰和精神就會失去正常循環的流通渠道,他們的日常起居、生產勞動和生命狀態就會變得「枯燥」,從而引發種種問題。
生活的完整性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建立起來的,保持和維護生活的完整性是人類生活的基本意識和行為,就是在因此而生的一些儀式、禮俗、風尚當中,也自有一份與久遠歷史相聯、與現實生活相關的庄嚴。《長河》第三章寫到橘子園主人滕長順一家的生活,敘述得耐心細致,一年從頭到尾,什麼時節怎麼過,一一道來,娓娓而談:
這一家人都儼然無宗教信仰,但觀音生日,財神生日,葯王生日,以及一切傳說中的神佛生日,卻從俗敬香或吃齋,出份子給當地辦會首事人。一切附予農村社會的節會與禁忌,都遵守奉行,十分虔敬。正月里出行,必翻閱通書,選個良辰吉日。驚蟄節,必從俗做蕎粑吃。寒食清明必上墳,煮臘肉社飯到野外去聚餐。端午必包裹粽子,門戶上懸一束蒲艾,於五月五日午時造五毒八寶膏葯,配六一散痧葯,預備大六月天送人。全家喝過雄黃酒後,便換好了新衣服,上呂家坪去看賽船,為村中那條船吶喊助威。六月嘗新,必吃鯉魚,茄子,和天地里新得包穀新米。
《長河》的最後一章,是《社戲》。美國學者金介甫(Jeffrey Kinkley)認為,《長河》「有些篇章並沒有把小說情節展開,特別是最後一章寫得相當輕松,顯然是硬湊的一節,把故事匆匆結束,免得別人說他對自己的民族過於悲觀。」 這個說法,恐怕是有些隔膜的。
按照往年成例,秋收時節,請戲班子來唱戲,既是酬神,向神還原許願,也是民眾娛樂熱鬧的節日。人神和悅,既是庄嚴的、虔誠的,也是活潑的、快樂的。鄉村生活的完整性,鄉民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健康循環,是有賴於社戲這一類的形式來維持的。
在一九三六年,蘿卜溪,社戲是不是還要照常舉行呢?省里向上調兵開撥的事情已經傳遍呂家坪,向下游去的船得要擔當風險,「時局不好,集眾唱戲是不是影響治安?」連這樣的問題都出來了。滕長順約集本村人商量,「這事既是大家有分,所以要大家商量決定。末了依照多數主張,班子既然接來了,酬神戲還是在伏波宮前空坪中舉行。」這一筆,自然而起自然而落,不見波瀾,卻是實在好,好在並不刻意地透露出,這個地方的民眾在危機四伏的情境中,照常生活的能力,照常庄嚴虔敬和活潑快樂的能力。商會會長拿定主意照原來計劃裝了五船貨物向下游放去,滕長順也要放兩船橘子到下河去賣,該怎麼做還怎麼做,實際事物的打算安排里見出精神來。
沈從文是在切身的現實情境中寫社戲,就要把現實的不純凈因素寫進來。所以他寫戲外的人事和社會情形,具體而復雜。他寫到夭夭看戲時感受到保安隊長眼光的壓迫,於是就到河邊去看船,和哥哥說話;哥哥三黑子正對湯湯流水,想起家裡被欺壓訛詐的事,火氣上心。三黑子遠遠聽見伏波宮前鑼鼓聲,說:「菩薩保佑今年過一個太平年,不要出事情就好,夭夭,你看爹爹這場戲,忙得飯也不能吃,不知他許下有什麼願心!」夭夭依隨老水手煙桿所指,望見紅紫色的遠山野燒,說:「好看的都應當長遠存在。」老水手有所感觸,嘆了一口氣:「夭夭,依我看,好看的總不會長久。」
但是,就是在這樣的現實情境中,沈從文依然寫出了社戲帶來的庄嚴與熱鬧,虔誠和快樂。本村和附近村子的人,都換了漿洗過的新衣服,婦女多戴上滿頭新洗過的首飾,來一面看戲一面掏錢買各種零食吃;還有人帶了香燭紙張順便敬神還願。第一天開鑼時,首事人磕頭焚香,祭殺白羊和雄雞。第一出戲象徵吉祥,對神示敬,對人頌禱;第二出戲與勸忠敬孝有關。到了下午,戲文才趨熱鬧活潑,村民沉酣其中。
特別是,演戲和看戲,都是在寬闊的環境里,在大的自然空間中,而不是在一個狹小局限的人為空間里,這樣也就特別能夠感受得到,「在素樸自然景物下襯托簡單信仰蘊蓄了多少抒情詩氣分」 。沈從文寫戲收鑼時的情景,與魯迅《社戲》里船行水上的文字,真可謂異曲同工:
收鑼時已天近黃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別好看。自作風流的船家子,保安隊兵士,都裝作有意無心,各在渡船口岔路邊逗留不前,等待看看那些穿花圍裙扛板凳回家的年青婦女。一切人影子都在地平線上被斜陽拉得長長的,臉龐被夕照炙得紅紅的。到處是笑語嘈雜,為前一時戲文中的打趣處引起調謔和爭論。過呂家坪去的渡頭,尤其熱鬧,人多齊集在那裡候船過渡,雖臨時加了兩只船,還不夠用。方頭平底大渡船,裝滿了從戲場回家的人,慢慢在平靜河水中移動,兩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雲影也逐漸在由黃而變紅,由紅而變紫,太空無雲處但見一片深青,秋天來特有的澄清。在淡青色天末,一顆長庚星白金似的放著煜煜光亮,慢慢的向上升起。遠山野燒,因逼近薄暮,背景既轉成深藍色,已由一片白煙變成點點紅火。……一切光景無不神奇而動人。
魯迅寫半夜行船回家,光景的「神奇而動人」,不相上下:
月還沒有落,彷彿看戲也並不很久似的,而一離趙庄,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回望戲台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後了,船行也並不慢,但周圍的黑暗只是濃,可知已經到了深夜。他們一面議論著戲子,或罵,或笑,一面加緊的搖船。這一次船頭的激水聲更其響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裡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喝彩起來。
沈從文還特意強調了人與「光景」的未分離性,他緊接著「一切光景無不神奇而動人」的贊嘆之後,又說:
可是,人人都融合在這種光景中,帶點快樂和疲倦的心情,等待還家。無一個人能遠離這個社會的快樂和疲倦,聲音與顏色,來領會贊賞這耳目官覺所感受的新奇。
不過,這種未分離的狀態,遲早會被破壞。
這個小小地方的樸素的歡樂,自然襯托下的抒情詩氣氛,其實正處在大的災難的包圍之中,除了接連不斷的地方性動亂,前頭還有即將全面爆發的抗日戰爭,整個國家民族的大劫已經是步步緊逼上來了。就是在這樣的地方,在大災難的背景上寫酬神娛己的社戲,寫與日常生活緊密關聯的歡樂、虔敬和抒情詩氣氛,顯示出沈從文筆力的非凡強健。

3. 長河落日扁閱讀答案

12、秘密
13、「州」改為「洲」;「及」改為「即」
14、具體形象地說明了光線的折射現象
15、距離的變化 溫度的變化
16事理
啟示:①凡事要問個為什麼,要善於從日常生活中探索發現

4. 長河的藝術賞析

每次讀罷《長河》,總會引起一種惆悵。跟《邊城》相比,《長河》有了某種微妙的變化。書中的夭夭也跟《邊城》中的翠翠一樣,有著活潑的天性、善良的心地和一些美麗的幻想,她身邊的水手、船長、橘子園主人,也有著同樣的心地和助人的熱情,如果沒有發生變故,她們都應該有著一個完美的結局。《邊城》里的翠翠最後無法與大老或二老在一起,她只有獨自等待那渺茫的「明天」;夭夭本應該有著比翠翠更好的命運,她有意中人,有更多親人的關愛,但正如書中不止一次著意渲染的濃濃秋意那樣,夭夭的命運似乎也正如秋意一樣,本該燦爛的人生,卻有了一種淡淡的隱憂和哀愁。
試著比較翠翠的悲哀和夭夭的不幸,我們便能頗有意味地發現,她們倆的悲哀有著如此的不同。造成翠翠悲哀的結局似乎能更多地歸結於命運的捉弄,翠翠本身是沒有錯,她天真的性情,對一個水手的初戀,這對一個正處於青春期的女孩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我們能把所有的罪責都歸結到這個美麗的女孩身上嗎?老船夫、大老、二老都是善良的人,為人厚道,都對翠翠懷著一顆善良的心,那也沒有錯,所有的人都沒有錯,那麼悲劇的原因,就只能歸於那難以言說的神秘命運了。到了夭夭這里,所有不幸的產生似乎不能全部歸於命運的捉弄。夭夭仍如翠翠那樣天真善良,老水手、橘子園主人仍如《邊城》中的老船長那樣厚道,但通讀這部分,我們不難感受到其中悲涼的氛圍,《長河》才寫完第一部分,書中並沒有交代夭夭最後的結局,但我們完全可以根據現有情節的發展,大膽地預測夭夭的結局也是一個悲劇。對於夭夭不幸的原因,書中是有一些暗示,一是對「新生活」到來的恐慌;二是保安隊長對夭夭的「主意」。而這兩個原因歸納起來,都可以歸結為社會人事的變動。《長河》就是一部講述社會人事的變動對自然人性侵蝕的小說,一部講述動盪的社會對美的摧毀對人性破壞的小說。在沈從文這里,似乎正應和著社會進步與道德墮落之間二律背反的規律。
社會環境對人的性情的形成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心」的養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環境決定論的觀點,人的個性和心理的形成,完全來自於外部社會環境的作用,但當兩種不同的環境相互碰撞時,人性的形成就變得頗為復雜。翠翠、夭夭的善良正代表著邊地人們的淳樸,當遇上外部的勢利環境,人性原有的淳樸被功利虛浮侵蝕時,悲劇就產生了。讀罷《長河》,人性的環境遇上功利的環境而不得不退讓的那種感慨,以及感慨後的惆悵也就產生了。
當自然的人性遇上了功利虛浮的侵蝕時,要麼退讓,將淳樸的人性變成功利的人性,要麼把功利的人性改造成順應自然的人性。後者只有思想的偉人才能做到,多數人屬於前者,功利的現實性實在比抽象人性的誘惑力要大得多,特別是在當前物質利益日益變得重要的時代,人性被擠到了人生的邊緣。如此關照,《邊城》中的翠翠、《長河》中的夭夭的美就變得尤為可貴,翠翠、夭夭也就不僅僅只是她們自己。在當今時代,《邊城》、《長河》在對人心的警示上也還有某種持久的魅力。離沈從文先生寫《長河》的時間過去很多年了,在這世事的沉浮中,又有多少自然的人性扭曲臣服在功名的威嚴下,多少像翠翠、夭夭那樣的美在世俗中消逝,多少世俗的黑手遮蔽了人性的光輝?當我們聽到諸如「道德多少錢一斤」、「金錢至上」的言論時,心裡就會有明確的答案。
勢利是對淳樸人性的戕害,人性則是對受傷心靈的撫慰。在世俗的環境里,從小受著勢利的影響,我們的心在一點一點地被扭曲,善良的天性一點一點地淡去,甚至完全讓位於那並沒有什麼價值的勢利。長期以來,我們受到了勢利的毒害,就一邊在指責那些令人深惡痛絕的勢利時,也在戕害著自己的心靈,對別人報之以勢利的手段,直接或間接地摧毀著人性的美,忘記了我們自然的本性在各種勢利的夾縫里痛苦地呻吟。在經歷了勢利的人生之後,看到《邊城》里的翠翠、《長河》里的夭夭,我們便會嗤之以鼻,以為那不過是書生不切實際的幻想。但我們能放棄那美的人性嗎?歷史告訴我們,如果我們還是作為人而存在的話,人性便不可拋棄,如同人不能空心而活一樣。如果我們還對人性懷有一點希望的話,翠翠、夭夭的美,又何嘗不是我們對理想人生的一種嚮往?

5. 沈從文的《長河》大概的故事情節是什麼

《長河》創作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期,用作者的話說,「那是個舊時代」。小說以三十年代動盪中的湘西為背景,將呂家坪一戶還算殷實的農家生活娓娓道來,描繪了這一戶平常人家在大環境動盪時的沉浮,講述了特殊環境里中國農民的喜怒哀樂。勤勞穩重的橘子園主人長順,少時多難老來得福的楓木坳守祠人老水手,靈巧聰慧又不失朴實的農家姑娘夭夭,顧全大局、深受敬重的會長,還有那蠻橫無禮、詭計多端的保衛隊隊長……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作者的筆下,紛紛躍然紙上。

小說在描寫湘西的風景人情中敘述故事。也正是這一獨特的角度,最吸引我。作者時而像是一個游者,邊走邊看,時而又像是一個當事者,說給你聽。讀一段,閉上眼睛,就能看見一條寬闊的大河從一大片火紅的橘子園旁緩緩流過,河上來來往往的船隻稍回來外鄉說不完的新鮮事,帶出去呂家坪人歲歲年年的期望與守候;豐收的橘子園里,有嘻笑追逐的孩子,歡歌笑語辛勤勞作的青年,還有盤算著今年收成、明年計劃的老主人;夕陽下人聲鼎沸,熱鬧異常的碼頭;暮色籠罩下炊煙升起,寧靜祥和的農家小院……不經意間,這一切已將我的思緒帶回晚風拂柳、牛羊愜意的故鄉——那個在狹窄的大山縫隙里繁衍生息、孕育生命的小村莊。那裡沒有像呂家坪一樣火紅的橘子園和經流不息的長河,但依然能使我浮躁的心情安靜下來,彷彿泉水掠過,纖塵不染。無論在外面的世界裡如何奔波,如何委屈,每一次想起熟悉的山樑、梯田、溝溝坎坎,想起盛夏里在壩堤的柳樹下打盹乘涼的老人,池塘里嬉戲的夥伴,或是秋日裡在田壟間勤勞耕作的父親母親,便在心底暖暖的笑了,告訴自己:我曾經生長在如此美麗而真實的地方,那裡天空湛藍、民風淳樸。

《長河》是沈從文先生在外漂泊十八年後,再回故鄉看見各處的變化時,有感而發寫成的。對故鄉民風民俗的記憶,風土人情的依戀,都歷歷在目,字里行間流露著遊子對家的眷戀。

很喜歡文中關於橘子園主人一家的這樣一段描述:「這一家人都儼然無宗教信仰,但觀音生日,財神生日,葯王生日,以及一切傳說中的神佛生日,卻從俗敬香或吃齋,出份子給當地辦會首事人。一切賦予農村社會的節會與禁忌,都遵守奉行,十分虔敬。正月里出行,必翻閱通書,選個良辰吉日。……」

小村子裡的父輩們,也有同樣的虔誠。就算現在,每每逢年過節回去,都看著父母在為他們心目中的各路神仙忙進忙出,一年的盛大日子,也就那麼幾個,而這幾個日子裡,也全是先要敬天地,犒眾神,而後照顧長輩,顧及子女,等最後輪到他們自己,節日的氣息卻已經幾乎沒有了。可他們還是願意年復一年的這樣忙碌,毫無怨言。

沈先生筆下的呂家坪及其周圍地區是在戰爭中逐步轉變的地方,必然包含若幹人情的沖突和人際關系的重造,但這種重造的過程,作者所寄予的唯一希望是農村社會所保有的那種正直素樸人情美,做人時的義利取捨是非辨別不要消失無余或隨同變革泯滅。今天的一切也都在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飛快的變革著,我們每個人能奢望的,也不過就是沈先生所奢望的,僅此而已。

喜歡《長河》里清靈剔透的夭夭,朴實里透著靈氣,怪不得鄉親們不分老小都喜歡跟她說話,逗她開心。她在家裡逗媽媽嫂嫂開心,在橘子園里想巧妙的法子摘橘子,在楓木坳頑皮的要和滿滿一起捉鵪鶉,在心存歹念的保衛隊隊長面前不卑不亢,在別人故意提及六喜哥將來學業有成,會做洋博士時滿臉紅暈,卻掩不住笑容……這個皮膚雖黑,但健康而乖巧的湘西姑娘讓長河的風景多了靈氣和風韻,也讓動盪中的呂家坪顯得不那麼人心惶惶了。我想,沈先生讓十幾歲的夭夭在《長河》里占足分量,自有他占足的理由,不知道自己體會出的這一條算不算得上。

據說沈先生原本打算寫滿《長河》三部曲的,卻因種種原因,沒有完成,真的很遺憾。

夜深了,也更加寧靜,窗外的車聲少了很多。合起書頁,掖緊被子,微笑著閉上眼睛。睡夢里,自己成了夭夭,在橘子園里歡笑奔跑,在楓木坳唱著小曲編花籃草帽,沿著長河玩耍,盡然一路回到了家鄉。秋陽下,金黃色的苞米地里,夭夭正和爸爸媽媽一起汗流浹背,銀鈴般的笑聲穿過村莊,越過山樑,隨長河一起流向遠方……

6. 沈從文《長河》中《社戲》的閱讀答案

《社戲》閱讀答案
《社戲》
這一天我不釣蝦,東西也少吃。母親很為難,沒有法子想。到晚飯時候,外祖母也終於覺察了,並且說我應當不高興,他們太dài màn( 怠慢 ),是待客的禮數里從來所沒有的。吃飯之後,看過戲的少年們也都jù lǒng( 聚攏 )來了,高高興興的來講戲。只有我不開口;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間,一個最聰明的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他說,「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十幾個別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攛掇起來,說可以坐了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興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們,不可靠;母親又說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們白天全有工作,要他ǎo( 熬 )夜,是不合情理的。在這遲疑之中,雙喜可又看出底細來了,便又大聲的說道,「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
誠然!這十多個少年,委實沒有一個不會鳧( fú )水的,而且兩三個還是弄潮的好手。
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便不再駁( bó )回,都微笑了。我們立刻一哄( hōng )的出了門。
1、選文寫出了「我」看社戲轉機的出現。這轉機全在於哪些人做了哪些事?請你概括出來。
轉機的出現,一在雙喜的「提議」;二在十幾個別的少年的「攛掇」;三在雙喜「寫包票」。
2、雙喜敢寫包票的原因有哪些?從選文中,可看出雙喜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雙喜敢寫包票,原因有三點:船大,迅哥兒不亂跑,同去的小夥伴們都是識水性的。
從選文中可以看出雙喜是個聰明機靈、熱情自信的孩子。
3、找出與畫線句子相照應的詞語,把畫線句子改為「這十幾個少年,委實全都會鳧水。」表達效果與原句有何不同?
「識水性」原句是雙重否定句,強調突出這十幾個少年無一例外,個個都會鳧水。改後語氣不如原句強烈。
(二)《社戲》
一出門,便望見月下的平橋內泊著一隻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雙喜拔前篙,阿發拔後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後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於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徑向趙庄前進了。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庄,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台,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漁火,我才記得先前望見的也不是趙庄。那是正對船頭的一叢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經去遊玩過,還看見破的石馬倒在地下,一個石羊蹲著在草里呢。過了那林,船便彎進了叉港,於是趙庄便真在眼前了。
1.第二段中加粗的「跑」與第一段的哪個詞相呼應?這兩個詞都寫出了什麼樣的情形?_「飛」。 這兩個詞都寫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社戲》閱讀答案

2.對上文內容理解正確的是哪兩項?請將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弧內。
A.第一段第3句的「點」、「磕」、「退後」、「上前」等詞生動地表現了少年們駕船技術的熟練。
B.上文有三處寫到豆麥,都是為了說明夜氣里清香的來源。
C.第三段中的「他」指的是「那聲音」,「那聲音」指的是第二段中的「歌吹」。
D.作者在第四段中用「果然是漁火」、「也不是趙庄」澄清了第二段所寫的「漸望見依稀的趙庄」、「料想便是戲台」的猜測,表現了作者嚴肅認真的寫作態度。答(AC
3.從第一、二、三段中各找出一處直接寫「我」心理活動的語句,然後分別從括弧里選出能恰當概括「我」的心理活動的詞語填在橫線上。
第一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活潑 輕松)
第二段「但我卻還以為船慢。」(急切 焦慮)
第三段「我的心也沉靜,……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惘然 陶醉)
4.對上文大意概括恰當的是哪一項?請將序號填在括弧內。
A.去趙庄看社戲途中的情景。
B.去趙庄看社戲途中的景物描寫。
C.去趙庄看社戲途中「我」的心理活動。
D.去趙庄看社戲途中「我」的見聞和感受。答(D )
5.揣摩下列語句,回答括弧中的問題。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
(「輕松」和「舒展」表現了「我」什麼樣的心情?)
歡喜輕快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以「踴躍」寫山有何效果?「我卻還以為船慢」突出了我的什麼心情?)
這是比喻說法,以「踴躍」寫山,將靜的山寫活了,同時也反襯出船行之快。「我卻還以為船慢」突出了我的急於看社戲的急切心情。
(3)飛一般的徑向趙庄前進去了。(這句話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船行之快,反襯出我「急切看社戲的心情。
(4)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後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加點的詞語有什麼表達效果?)
具體地表現了小朋友駕船技術熟練,同時也渲染了去看社戲的一種歡喜輕快的心情。
(5)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這種安排布置說明了什麼?)
說明我是最受優待的,也說明了小夥伴們考慮的細心周到。 。《社戲》閱讀答案

(三)《社戲》
甲:①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 輕松 )了,身體也似乎( 舒展 )到說不出的大。B、一出門,便望見月下的平橋內泊著一隻白篷的航船,大家( 跳 )下船,雙喜( 拔 )前篙,阿發( 拔 )後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 點 )開船,在橋石上一( 磕 ),( 退後 )幾尺,即又( 上前 )出了橋。於是( 架 )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徑向趙庄前進了。
②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庄,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台,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③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漁火;我才記得先前望見的也不是趙庄。那是正對船頭的一叢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經去遊玩過,還看見破的石馬倒在地下,一個石羊蹲在草里呢。過了那林,船便彎進了叉港,於是趙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①月還沒有落,彷彿看戲也並不很久似的,而一離趙庄,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回望戲台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後了,船行也並不慢,但周圍的黑暗只是濃,可知已經到了深夜。他們一面議論著戲子,或罵,或笑,一面加緊的搖船。這一次船頭的激水聲更響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彩起來。
1、注音: 躥 cuān 老漁父 fǔ
2、釋詞: ①依稀:隱隱約約 ②夜漁:夜間捕魚
3、給甲、乙兩段文字各擬一個小標題。哪一段是寫夜航去看社戲的?哪段是寫看完戲歸航?在文中找出兩處根據。
甲:夏夜行船, 乙:月夜歸航 寫夜航去看戲的是(甲)段,寫看完戲歸航的是(乙)段。
根據:甲段中「但我還以為船慢」、「漸望見依稀的趙庄」、「料想便是戲台」;
乙段中「可知已經到了深夜」「我們一面議論著戲子」,找出其中兩處即可。
4、在文中空白處填上恰當的詞語,並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A、作用: 與上文的沮喪、壓抑形成鮮明對比,表現出我能和夥伴們一起去看戲時的歡喜輕快的心情。
B、作用: 顯示了農村少年熟練的駕船技巧和勤勞能乾的品格。
5、「甲」文第二段主要從哪些角度描繪江南水鄉的清新秀美的?並找出相應句子。這些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觸覺、嗅覺、視覺、聽覺。寫出了江南水鄉月夜的特徵,以江南夜景的美麗清新烘託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於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
6、你怎樣理解甲段中「朦朧」和「踴躍」這兩個詞語?
「朦朧」原為形容詞,在句中作動詞用,意為「變得朦朧了」。「踴躍」原為動詞,在句中作形容詞,把靜物寫活了,形象地寫出了「山」連綿起伏的形狀。既寫出了航船速度之快,也表達了「我」歡快迫切的心情。
7、「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似乎」能否去掉,為什麼?
不能去掉。「似乎」表示好像,並不是真的而是人的主觀感受,若去掉,語氣就發生了變化。
8、第一段說船「飛一般前進」與第二段「我卻還以為是船慢」是否矛盾?為什麼?
不矛盾。「飛一般前進」寫出了船行速度快,「我卻還以為是船慢」就更突出了「我」看戲的急切心情。
9、「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中「大概」能否去掉,為什麼? 「那聲音」指的是什麼?
不能去掉。因為「大概」表示猜測,並不確定,如果去掉就是肯定了。 第二段中的「歌吹」。
10、甲文寫到豆麥是為後文寫「偷豆」埋下伏筆,第二段寫的「漸望見依稀的趙庄」、「料想便是戲台」也是為了埋下伏筆,請從第三中找出與之相對應的句子,用「~~~~」標出。
11、「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沉靜」與「自失」在這里如何理解?
寫出了「我」完全陶醉在了這美麗的景色之中。
12、甲、乙兩段都寫了船速之快,哪一處是正面描寫?哪兩處是側面描寫?請找出有關語句並抄寫下來。
正面描寫: 航船就像大白魚在浪花里躥;。《社戲》閱讀答案
側面描寫:「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彩起來。」 「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13、這兩段景物描寫都調動了人體的感覺器官,請分別找出來,再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文中夏夜行船和月夜歸航兩幅畫圖描寫得極為優美,作者運用嗅覺、視覺、聽覺等,從色彩、氣味、聲響等方面入手,採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景物描寫得栩栩如生,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文字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
14、兩段都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分別寫出比喻的本體和喻體並分析其表達效果
甲段:本體 起伏的連山 喻體 踴躍的鐵的獸脊
表達效果: 把連山比作獸脊,再加之「跑」,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船行速度快。
乙段:本體 航船 喻體 大白魚
表達效果:把航船比作大白魚,化靜為動,既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船行速度快,又從側面表現了小夥伴們高超的架船技術。
15、「回望戲台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回望」體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罩」在這里如何理解?
「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我抬頭看時,是六一公公棹著小船,賣了豆回來了,船肚裡還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蝦嚇跑了!」雙喜說。
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楫,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於是對我說,「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
我點一點頭,說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點一點頭,說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將大拇指一翹,得意的說道,「這真是大市鎮里出來的讀過書的人才識貨!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鄉下人不識好歹,還說我的豆比不上別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給我們的姑奶奶嘗嘗去……」他於是打著楫子過去了。
待到母親叫我回去吃晚飯的時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羅漢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給母親和我吃的。聽說他還對母親極口誇獎我,說「小小年紀便有見識,將來一定要中狀元。姑奶奶,你的福氣是可以寫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卻並沒有昨夜的豆那麼好。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1、六一公公的話有沒有責怪的意思呢?體現出他怎樣的性格特徵?
沒有,只是為孩子們踏壞了莊稼而感到可惜。
2、第二段有關雙喜的語言描寫包含哪些意思?
「是的」寫出了雙喜的誠實,「我們請客」是「偷」的理由,「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可看出雙喜的聰明,偷你的豆也是看得起你,「你看,你把我的蝦嚇跑了」轉移了話題。
3、「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豆被小夥伴們偷了,六一公公為什麼還要感激呢?
因為城裡讀過書的「我」對他的豆子的誇獎,表現了六一公公淳樸厚道的性格。
4、「姑奶奶,你的福氣是可以寫的包票」了」中「寫包票」與前文中雙喜寫包票一樣嗎?為什麼?
不一樣。這里的「寫包票」是肯定的意思,是六一公公對「我」的贊美和誇獎,而前文的「寫包票」是雙喜
5、作者在結尾說「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那夜的豆真的好吃嗎?戲也真的好看嗎?
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不知道符不符合你的要求。。。?怎麼了,不行么

7. 沈從文長河讀後感50字

讀完了長河,沈先生的文筆向來見章於細微,卻不露雕琢之功,落眼寬闊下筆敏感細致,卻能始終如一的抱持素樸不失妍美的情懷。看他的文字常想到他的人,他的人生,以及與他心意一般的人的種種悲哀。
像沈從文這樣心意單純的人,大多容易依賴自己有雙好眼睛,有副靈巧的感覺,肆意順從自己,不加考量,拗在自己感覺中得意陶醉下去,讓旁觀者感覺矛盾,有種感同身受的痛惜,不計後果的感情大多難以好好收場,後來種種如涼水潑頭有些東西在時間中不斷剝零凋落與你想像中美好的印象天差地別,還不是只好麻木崩潰或者勇敢機智的應和下去,這是何其難堪的經歷。
很多話我說不好,看到別人難堪我更加容易張口結舌。在我見來,輕率與天真某些時候並無分別。草草熱切的感情有太多太多,那不知所以,一往而深的勢頭恰如長河,赤誠奔淌,無路回頭。至而成魘,不得解脫。
長河是沈從文先生的最後一篇小說,僅僅完成了不到半部。此後他再未動筆寫過小說,餘生埋首研究文物。在與生活不斷沖突的痛苦下,人終於從天真開放變的低垂沉默,其間心態幾度失常,怕是連說句:天涼好個秋 這樣刻意的心思都提不起來了。也許與一個人顛沛流離的心理歷程比起來,小說的結局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東西,寫出未寫出的所有事都已是註定,所有的猜想和嚮往全是幻影。生活有時好比入海的方向,你的刀舞的再兇猛也斷不住一絲水流,如果可以的話,就支起枕頭好生聽下去吧。
我能想到的只有長河中的那段話:灘水在靜夜裡很響。 更遠處大山,有一片野燒,延展移動,忽明忽滅。老水手站在祠堂階砌上,自言自語的說:「好風水,龍脈走了!要來的你盡管來, 我姓滕的什麼都不怕!」
那灰突突的山水中也透的出的明亮,潔凈如宣紙,襯著淡如點墨的豪情和快意,如風里雲煙,錢塘水潮,消去了便再也見不到了。

閱讀全文

與小說長河閱讀答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主角會電能的小說 瀏覽:581
小說一胎兩寶總裁借個種 瀏覽:63
什麼小說開始就是都市無敵 瀏覽:216
腹黑有聲小說全集 瀏覽:809
寫農民好看的小說 瀏覽:330
蘇杭林巧巧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瀏覽:819
男主腿殘疾女主姓蘇的小說 瀏覽:709
主角叫艾克的小說 瀏覽:336
男生末世系統小說排行榜 瀏覽:970
女主超害羞的小說 瀏覽:495
小說風水師的詛咒好看嗎 瀏覽:279
20世紀西方文學短篇小說 瀏覽:912
古代王爺小說男主叫慕容祁 瀏覽:939
什麼七歲萌妃穿越小說 瀏覽:708
虐超級大虐文古代小說 瀏覽:702
小說好想好想談戀愛結局 瀏覽:593
超級綠奴小說全文 瀏覽:587
寫男頻小說的女作者 瀏覽:206
仙俠奇緣之花千骨小說全文閱讀 瀏覽:417
小說寒夜閱讀 瀏覽: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