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閱讀推薦 > 拾玉鐲小說在線閱讀

拾玉鐲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時間:2022-10-20 00:58:41

Ⅰ 曹穎主演過哪些電視劇。

電視劇
2011年 莞香 三十集 莫蘭兒 女主角 顏丹晨 沙溢 午馬 楊紫彤
2009年 偵探小說(又名:驚天迷案) 三十集 紅旗袍 客串 馮遠征
2007年 又見一簾幽夢 四十六集 蓉兒 客串 方中信 保劍鋒 秦嵐 張嘉倪
2006年 律政佳人2(又名:佳人當道) 二十九集 錢小美 女主角 印小天 劉牧
2006年 日落之前愛上你 二十五集 倪可瑜(李可雲) 女主角 藍正龍 寇振海 徐若瑄
2006年 愛的記憶(又名:天國的邂逅、終極無間道) 二十集 許瑛敏 女主角 朴正哲 金承洙
2005年 鐵將軍阿貴 三十五集 紅綢 女主角 孫興 郭冬臨 徐崢 王艷 張鐵林
2004年 紅頂商人胡雪岩 四十集 羅四 女主角 巍子 呂良偉 彭丹
2004年 終極解密 二十集 顧惜 女主角 奚美娟 米學東 鄔玉君 金鑫 張康爾
2004年 律政佳人 二十二集 錢小美 女主角 劉牧 譚皓 王雅捷 陳紫函
2003年 護士長日記 十集 白雲 女主角 王斑
2003年 誰是最愛你的人 二十集 宋玲玲 女主角 劉錫明 王斑 金巧巧
2002年 群英會 三十集 寧馨 女主角 陳勛奇 姜育恆 李琦
2002年 凶暴 十四集 陳素美 女主角 不詳
2002年 對門對面 二十集 孫琦 女主角 胡亞捷 顏丹晨
2002年 都市東游記 三十集 周晴芳 女主角 邱心志 孫興 戴嬌倩
2001年 文成公主 二十集 文成公主(李雪雁) 女主角 仁青頓珠
2001年 九歲縣太爺 三十五集 徐蓮 女主角 吳孟達 曹駿 釋小龍
2001年 鳳在江湖 四十二集 青蜓、青蛾 女主角 戴嬌倩 周里京 趙鴻飛
2001年 烏龍闖情關 四十集 霍水仙 女主角 釋小龍 林心如 孫耀威
2001年 桃花扇傳奇 三十集 李香君 女主角 薛佳凝 周傑 郭曉冬 修慶
2000年 中華英豪(又名:中華第一保鏢杜心武) 三十集 紅辣椒 女主角 李湘 邵兵 修慶
2000年 漂亮女孩 二十集 汪旭 女主角 王斑 鮑海鳴
2000年 大雪無痕 二十集 丁潔 女主角 任程偉
1999年 海口日記 十八集 方魚兒 女主角 李成儒
1998年 兒女英雄傳(又名:中華兒女) 四十集 王芙蓉 女二號 賈靜雯 元彪 馬伊俐 黃奕
1998年 我想嫁給你 二十二集 白雪 女主角 陳龍 盧星宇 劉曉峰
1998年 雙鳳奇案(根據京劇《拾玉鐲》改編) 二十集 尤彩鳳 女主角 蓋麗麗
1997年 追逐墨爾本 二十集 柯娟 女主角 王斑
1997年 日落紫禁城 三十集 封庫倫公主 女三號 黃海冰 斯琴高娃 劉若英 邱心志
1997年 古吳春秋 二十五集 西施 女主角 張豐毅
1997年 攀梨花 二十集 竇仙童 主演 不詳
1996年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不詳 猴娟 主演 岳秀清
1996年 刑警日記 八集 柳芸兒 女主角 王斑 車永莉
1996年 北京夏天 二十集 許群航 女主角 羅葳 黃海冰
1996年 曹操 不詳 貂蟬 主演 姚魯
1996年 羅貫中 八集 朱秀娘 女主角 不詳
1995年 空港塔台 十六集 高霞 女主角 劉威 王斑 牛莉
1994年 書劍恩仇錄 三十二集 李沅芷 主演 黃海冰
1992年 海馬歌舞廳之不速之客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1992年 花王國的朋友(室內話劇) 十集 女主角 小青 常曉陽 苗海忠

電影
年份 劇名 飾演角色 性質 合演者 備注
2008年 5顆子彈 高蘭 女主角 吳大維 劉佩琦 姜武 08年4月11日上海首映
2007年 同一片藍天 許若蘭 女主角 張妍 王博 公益電影
1993年 刀劍笑 紅葉 主演 劉德華 林青霞 製片:香港永發電影公司
1993年 醉拳II 不詳 不詳 成龍 製片:香港嘉禾電影公司
《選妃記》是01年作品,已經播過了,網上可以看

Ⅱ 描寫玉的文字

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瓏透彩光。脫胎玉質獨一品,時遇諸君高潔緣。

良玉假雕琢,好詩費吟哦。
詩句果如玉,沈謝不足多。
玉聲貴清越,玉色愛純粹。
作詩亦如之,要在工夫至。
辨玉先辨石,論詩先論格。
詩家體固多,文章有正脈。
細觀玉軒吟,一生良苦心。
雕琢復雕琢,片玉萬黃金。

《四塊玉別情》
自送別,心難舍,一點相思幾時絕?
憑闌袖拂楊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俗話說得好,「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嗯,讀書可以讓你得到「黃金屋」,得到「顏如玉」,還能從書上找到知己和另一個自己,這面神奇的「鏡子」可以讓你清楚地看清自己,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一目瞭然。

我閱讀了完整的一部《作文通訊》,當然也有自己最喜歡的一本。那就是八月份的那一本。因為我喜歡八月份里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給了我一個重要的啟示。

那篇文章題目叫《該珍惜什麼》,文章的大致內容是這樣的:有一個小孩,他覺得自己一無所有,於是慢悠悠地一個人走在馬路上。這時,一個雙目失明的中年人朝他走去,說:「把你那水汪汪的大眼睛給我!」小孩當仁不讓地說:「不!」中年人垂頭喪氣地走了。小孩似乎明白了什麼,但他還是不太明白。就在小孩疑惑不解之時,一個流浪在外的孤兒悲切地哭著說:「把你的父母給我,我需要愛!」小孩毫不猶豫,說到:「不!」孤兒很生氣,話語里充滿了憤怒,說:「既然你不珍惜他們,為什麼不把他們讓給我?」「不!我會好好珍惜他們的!」小孩此時恍然大悟,這才明白了他應該珍惜什麼:自己不應該說自己一無所有,對於剛剛碰到的雙目失明的中年人和孤兒來說,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想到這里,之前滿懷心事的臉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讀到這里,相信你們都知道了故事的啟示了。那就是:有些東西就在你的身邊,你不好好珍惜,沒有發現就說自己一無所有,等它某一天悄悄溜走的時候,你就會後悔莫及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缺點和優點,書就像一面「鏡子」時時刻刻在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看來,我讀的書還真不夠,平時爸爸媽媽還有老師都鼓勵我多讀書,原來一點都沒錯!

難以忘懷的《玉堂春》

陳琪 口述
趙雷(執筆)、薄雪 整理

黃詠霓老師的藝名叫雪艷琴,中國戲曲學校的學生們既尊敬、又親切地稱呼她「黃老」。
1960年,黃老從中國京劇院調到戲校任教,我那時只有13歲。黃老留給我的印象是極為深刻的:她總是從頭上到腳下收拾得非常干凈利落;上課時,她輕聲細語,和藹可親,從不對學生說損話、發脾氣;教戲時,黃老更是不厭其煩,耐心細致。
我的啟蒙老師是羅玉萍老師,開蒙戲是《女起解》。於玉蘅老師又教會我《武家坡》、《宇宙鋒》。而後,大約是在1961年或1962年,我才進入黃老的課堂,陸續向她學習了《玉堂春》、《貴妃醉酒》、《大登殿》、《井台會》、全部《四郎探母》等。然而,正是這出《玉堂春》,我將永遠難以忘懷!

一、只有明師教戲,才能如此細致入微

黃老的這出《玉堂春》是宗尚小雲先生的路子的,因此在許多地方與其他路子有所不同。比如蘇三出場的[西皮散板],黃老唱得特別剛勁挺拔。我想,雖然這樣演唱人物的感覺會略顯不足,但卻能牢牢抓住觀眾,因此十分醒脾。又如蘇三的一句[西皮慢板]「鴇兒買奴七歲整」,一般唱法拖腔都是一小節,而黃老則大約是一小節半。蘇三「出門」後,一般演法都是向下場門走,而黃老則向上場門,以此來表現蘇三覺得居中而坐的復審官員似曾相識,因此去而復轉,打算回身辨認的心理。黃老的《玉堂春》中還有一些能體現她獨到想法的地方,比如當劉秉義吩咐差役:「來,看拶——」時,蘇三一般都是抬左腿面向劉秉義,但黃老覺得女演員將外側大腿露給觀眾,顯得不苗條,也不雅觀。因此,她將抬起的腿改為內側的右腿,並努力使腰往右扭,右腿往左扣,兩只手和右腳還要輕微顫抖起來。由於黃老的這出《玉堂春》中有許多不同於尋常演法之處,加之她教得格外認真、細致,所以我至今記憶猶新。
在蘇三「悶簾叫板」:「苦哇——」後出場第一個亮相時的眼神從哪兒到哪兒,黃老都會仔仔細細地告訴我們:要照顧各個方位的觀眾,眼神自右而左滑過觀眾席,頭也隨之轉了一個小角度居中,再定睛亮相。她還要求蘇三在唱[西皮散板]「嚇得我膽戰心又寒」時,手和腳都要配以輕微的顫抖,來刻畫蘇三上堂受審前心驚肉跳的緊張情緒。在蘇三唱[哭頭]「啊——崇爹爹呀」時,腰和腳怎麼配合?腰和腳又怎麼與[大鑼哭頭]配合?兩只腳一先一後怎麼抬起,怎麼落下?怎麼側腰?黃老都會對我們細致講明。在蘇三「挖門」進去後,她又提出要求:轉身依偎在堂角時的身段要有羞羞怯怯、戰戰兢兢的感覺。蘇三如何「進門」、「出門」?怎麼「跪堂」?哪條腿先跪,哪條腿後跪?黃老也都說得一清二楚。當她看到有的同學跪下後抵著腳尖兒時,還會輕輕地提醒著:「腳得趴下!」黃老說,蘇三背朝觀眾,演唱[西皮導板]「玉堂春跪至在都察院」;在拖腔時,右手要挑起包頭綢子,左手配合右手在頭右側拱手,為的是能讓觀眾看得清楚明白;聽到刀斧手呼喝「堂威」後,綢角要從顫抖的右手指端滑落;同時,左、右手要顫抖著縮回胸前,低下頭,屏住氣。當黃老發現有的同學唱到[西皮快板]的最後一句「我那三……」時,將伸出三個指頭的右手探到王金龍面前後,又在「堂威」中嚇得縮回到胸口前。她便告訴我們,為了表現蘇三被威嚇後的驚慌情態,應該把右手藏在身體左側。這樣一來,不僅把人物的情感表現出來了,而且也顯出演員的優美身段,還能讓觀眾看得真真切切。黃老又說,蘇三下堂前唱[西皮搖板]「花謝時怎不見那蜜蜂兒行」一句時,一般演法就是掩面哭泣,而她則要求我們要在唱腔的節奏中,加上一個非常細小的跺腳動作,來塑造此時蘇三對於王金龍的嗔怪之情。
這出《玉堂春》中,還有許多其它坑坎麻雜的細微地方,黃老都要給我們掰開揉碎地耐心講授、悉心示範。現在我常想:黃老在當時絕對是一位名演員、一位名師,但她更是一位明師,教戲竟然教得這么清楚、明白、透徹。只有明師教戲,才能如此細致入微!

二、黃老的一手絕活兒

黃老的《玉堂春》里有一手絕活兒。其他蘇三都是在上場前就把那綹小甩發從頭上順著右耳垂下來,而黃老不是,她的小甩發是盤在頭頂的。當劉秉義吩咐差役:「來,看拶——」時,黃老就在這個節骨眼兒亮出她的絕活兒--蘇三一梗頭,將那綹小甩發當頭甩起,與此同時跪著走一個「小蹦子」,側卧於地,再接唱[西皮回龍]「大人吶——」。黃老的這手絕活兒,難就難在「小蹦子」要在跪著的情況下完成,而且還要配以「甩甩發」的動作。「甩甩發」和「小蹦子」雖有前後之分,卻自然熨貼,渾然一體,生動地刻畫出蘇三在曾經飽嘗酷刑,且深知其苦後,聽到復審官員又要對她施以刑法時,被嚇得魂飛魄散的情狀。這手絕活兒的另一個可貴之處,就在於它以令人耳目一新的舞台技巧來展現人物的情感世界,可謂獨具匠心。 我只是聽黃老這樣描述她的絕活兒,卻沒能親眼領略過這個絕活兒的風采。我想,黃老一定是不能做示範了,因為她當時已經年近花甲了。但我相信,她年輕時上演的這出《玉堂春》,一旦亮出這手絕活兒,必得觀眾滿堂喝彩。這也應是黃老在《玉堂春》里體現尚派藝術「文戲武唱」表演精髓的一個例證吧。

三、「她教的這出《玉堂春》,才是我父親的原汁原味!」

尚長春先生是尚小雲先生的長子。上個世紀80年代初,他從佳木斯京劇團調到中國戲曲學院任教之前,在北京住了一段時間。那時,我已是一位具有10年左右教齡的老師了。在一次教學示範演出中,我再次上演了這出黃老親授的《玉堂春》。戲演完後不久,尚先生便找到我的愛人楊明華問道:「陳老師這出《玉堂春》是跟誰學的?」「是跟黃詠霓黃老學的。」明華回答說。尚先生聽了十分激動:「這就難怪了,這出戲她是跟我父親學的。現在的尚派弟子中,還沒有人能把這出戲這么完整、地道地呈現出來,陳老師可算頭一份兒啊!」明華連忙說:「您誇獎了,還是黃老教得細致。」尚先生很是感慨:「她教的這出《玉堂春》,才是我父親的原汁原味!另外,我想請陳老師給我的大女兒尚慧敏好好說說這出戲……」
遺憾的是,由於尚慧敏當時正在武警文工團,可能無法來找我學戲,我只為她錄制了《玉堂春》的唱腔磁帶,所以尚長春先生的這個願望最終也沒能實現。
黃老不僅教會了我這出《玉堂春》,還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定要教給學生自己最實授的戲。當年的中國戲曲學校的先生們會的戲很多,但教得卻不雜,他們都是把自己最拿手的那幾出戲傳授給我們。比如其他青衣戲,《宇宙鋒》一定是於玉蘅先生教,《鳳還巢》、《奇雙會》一定是李香勻先生教;武生行當里,必是茹富蘭先生教《石秀探庄》、《八大錘》,錢富川先生教《蜈蚣嶺》,傅德威先生教《鐵籠山》,趙雅楓先生教《乾元山》……這也正是他們藝德、師德崇高和教學作風嚴謹的真實寫照。
從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我就開始隨趙榮琛先生學戲了。我學習並傳授程(硯秋)派表演藝術的時光,算算已有三十個春秋了。盡管如此,黃詠霓老師——我敬愛的黃老所教的這出《玉堂春》,我將永遠難以忘懷!

Ⅲ 京劇的大概意思

京劇,亦稱「京戲」、「國劇」、「皮黃」。我國最具影響力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 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進北京後,於嘉慶 、道光年間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互相影響,逐漸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並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北京土語,逐漸融合發展。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用胡琴(京胡)、和鑼鼓、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 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崑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摺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台本戲。 2010年11月16日京劇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表現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段法,也是京劇表演的四項基本功。「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 戲曲演員從小就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培養的,雖然有的演員擅長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當以做功(花旦)為主,有的以武打為主(武凈)。但是要求每一個演員必須有過硬的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才能充分發揮作為歌舞劇的戲曲藝術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現和刻畫戲中的各種人物。
京劇行當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每一種行當內又有細致的進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臉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統稱,又分老生(須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統稱,內部又分為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馬旦。「凈」,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凈」又分為以唱工為主的大花臉,如包拯;以做工為主的二花臉,如曹操。「丑」,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樑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
京劇臉譜
在人的臉上塗上某種顏色以象徵這個人的性格和特質,角色和命運,是京劇的一大特點,可以幫助理解劇情。簡單地講,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凶詐;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臉譜起源於上古時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許多地方戲中都保留了這種傳統。
臉譜的演變和發展,不是某個人憑空臆造的產物,而是戲曲藝術家們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對生活現象的觀察、體驗、綜合,以及對劇中角色的不斷分析、判斷,作出評價,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藝術手法。

Ⅳ 什麼是唱響南北的「關外唐」

唐韻笙,「南麒、北馬、關外唐」——在我國京劇老生的三大主要流派中,他被譽為東北派的代表。由於他以扮演關公見長,又被稱為「關外紅生」。

九歲踏入梨園門

唐韻笙本不姓唐,這是藝名,他本名叫石斌魁。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農歷十一月初十。石斌魁出生在福州市繁華商業區河東街上的一個大戶人家。他的先祖屬滿族外八旗中的正紅旗,祖籍沈陽。他的祖父年輕時被派往福建當差,退役後就在福州定居下來。父親石壽臣是名秀才,母親郎惠蘭乃大家閨秀。這個門外掛著「沈陽石寓」牌子的大戶人家,靠官俸過活,也殷富自在。小斌魁六歲入私塾時便顯出了聰穎的天資。

京劇表演藝術家唐韻笙

「采群花之精蕊,釀自家之甘蜜。」這是少年唐韻笙於上海步入梨園初期,號稱「活曹操」的京劇藝術家黃潤甫先生題贈給他的一副對聯。在五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這副對聯既是唐韻笙的座右銘,又是其開拓進取精神的真實寫照。唐派藝術之甘蜜,正是在采擷前人以及同代人所創造的「群花之精蕊」基礎上,精工「釀」制而成。唐韻笙的關公戲,集各家之長,發揮其自身的優勢,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加工、改編關羽戲,首先是從加強故事情節的合理性、提高劇本的思想性和文學性人手的。例如,在加工《古城會》時。他以《三國演義》原著為依據,刪除了「劉備訓弟」一節。因為這段情節的設置完全不合情理,改由二位嫂嫂出面勸說張飛。他對該劇的唱詞也做了必要改動。例如,關羽在城下初見張飛時所唱[西皮二六]的末句,由原來的「弟兄反目在今朝」,改為「劉關張雖異姓勝似同胞,莫動槍刀!」兩相比較,自然是後者符合主人公關羽此時此刻的心情。唐韻笙改編的《關公月下贊貂蟬》,尤其充分體現了他大膽革新

Ⅳ 用玉形容女子的詩句

1. 關於描寫玉形容女子的詩句
關於描寫玉形容女子的詩句 1.求一些古詩詞中描寫玉的句子
欲飲琵琶馬上催

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瓏透彩光。脫胎玉質獨一品,時遇諸君高潔緣。

良玉假雕琢,好詩費吟哦。

詩句果如玉,沈謝不足多。

玉聲貴清越,玉色愛純粹。

作詩亦如之,要在工夫至。

辨玉先辨石,論詩先論格。

詩家體固多,文章有正脈。

細觀玉軒吟,一生良苦心。

雕琢復雕琢,片玉萬黃金。

中國文學是中國古今社會生活的反映,也是中國古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玉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基石,而玉文化在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中必然有所反映,這是順理成章的事實。但是,由於中國文學在中國古文化中出現得較晚,文學作品的誕生便大大晚於玉文化誕生的年代了。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收錄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305篇詩歌,其中有不少涉及到玉器或與玉有關的名篇名句,如「知子之來之,雜佩(圖1)以贈之。」(《鄭風‧女曰雞鳴》)其意是:我知道你來慰勞我,把由幾種玉組成的佩玉贈送給你。「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秦風‧小戎》)之意為:想起我那心上人,溫文儒雅有如美玉。屈原《九章‧涉江》中雲:「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此句是說:登上昆侖山品嘗玉之精華,可與天地一樣長壽,像日月一般光輝。這都是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之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明清小說等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中,有不少用「玉」字的句子或題名,還有涉及玉的主題與情節。描寫玉工碾玉勞動及其不幸愛情遭遇的宋話本《碾玉觀音》,與玉的關系就更為直接。元明雜劇《玉玦記》、《拾玉鐲》、《一捧雪》等,也都是以玉文化素材為創作線索的代表作品。清代著名小說《紅樓夢》與玉、玉文化的關系最為密切,從《石頭記》——《紅樓夢》,從女媧補天遺 石——通靈寶玉——「命根」——賈寶玉——林黛玉……直到全書悲劇性的結局,無不貫穿著玉文化的諸種理念。

總之,正如一句老俗語所道的「書中自有顏如玉」那樣,玉、玉文化給予中國文學以極為深遠的影響,這也是中國文學的一大特色。
2.關於玉的詩句有哪些
關於玉的詩句有:

1.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玉階怨》

2.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客中行》

3.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錦瑟》

1. 《玉階怨》——李白

原文: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譯文:

玉石砌的台階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獨立很久,露水浸濕了羅襪。

回房放下水晶簾,仍然隔著簾子望著玲瓏的秋月。

2. 《客中行》——李白

原文: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譯文:

蘭陵美酒甘醇,就像鬱金香芬芳四溢。興來盛滿玉碗,泛出琥珀光晶瑩迷人。

主人端出如此好酒,定能醉倒他鄉之客。最後哪能分清,何處才是家鄉?

3. 《錦瑟》——李商隱

原文: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譯文: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即使這樣它的每一弦、每一音節,足以表達對那美好年華的思念。

莊周其實知道自己只是嚮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靈和作為可以感動杜鵑。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淚化成的珍珠,只有在彼時彼地的藍田才能生成猶如生煙似的良玉。

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憶之中了,而在當時那些人看來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罷了,卻並不知珍惜。
3.描寫美玉、玉器的詩句有哪些
1、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繁欽《定情詩》

釋義:用什麼連接我們的感情呢?綴有羅纓的佩玉。

2、寶金兮委積,美玉兮盈堂。——王褒《九懷》

釋義:金銀珠寶委積四處堆放,華美的寶玉擺滿在庭堂。

3、荊人泣美玉,魯叟悲匏瓜。——李白《早秋贈裴十七仲堪》

釋義:卞和因為無人賞識美玉而哭泣,孔子悲嘆葫蘆固守一方而不能志在四方。

4、儻辨美玉,君收白珪。——李白《萬憤詞投魏郎中》

釋義:如果能夠識辨美玉,請你魏郎中將我白珠收月。

5、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釋義:悠揚的鳳簫聲四處回盪,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魚龍燈飛舞笑語喧嘩。

6、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李白《玉階怨》

釋義:玉砌的台階夜裡已滋生了白露,夜深久佇立露水便浸濕了羅襪。

7、卻笑瀘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試手不?壽君雙玉甌。——辛棄疾《破陣子·擲地劉郎玉斗》

釋義:可笑瀘溪地小如斗,不知道您肯不肯在那裡小試牛刀?贈送給您兩只玉甌作為壽禮。

8、玉碗冰寒滴露華,粉融香雪透輕紗。——晏殊《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華》

釋義:閨閣內玉碗中盛著瑩潔的寒冰,碗邊凝聚的水珠若露華欲滴。
4.形容玉的詩詞
1.綠水結綠玉,白波生白圭。

2.玉瓶瀉尊中,玉液黃金脂。

3.金玉有本質,焉能不堅強。

4.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5.釵頭玉茗妙天下,瓊花一樹真虛名。

6.脫胎玉質獨一品,時遇諸君高潔緣。

7.冰晶玉肌飄清韻,暴雨洗禮駐彩虹

8.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瓏透彩光。

9.釵頭玉茗妙天下,瓊花一樹真虛名。

10.細觀玉軒吟,一生良苦心。

11.雕琢復雕琢,片玉萬黃金。

12.畫圖歲久或湮滅,重器千秋難敗毀。

13.辨玉先辨石,論詩先論格。

14.玉器七千陳湛露,翠蛾三百舞靈風.

15.玉聲貴清越,玉色愛純粹

16.玉壺知素結,止水復中澄。

17.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18.玉壺冰瑩獸爐灰。人起綉簾開。

19.玉璽不緣歸日角 錦帆應是到天涯

20. 古有和氏壁連成,今有泰山玉振聲。
5.形容古代女子的詩句有哪些
1.千秋無絕色!悅目是佳人! 傾國傾城貌!驚為天下人! 2.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 3.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4.俏麗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5.眉梢眼角藏秀氣,聲音笑貌露溫柔 6.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7.美人既醉,朱顏酡些 8.冰肌自是生來瘦,那更分飛後 9.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10.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11.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12.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13.屆笑春桃兮,雲堆翠髻;唇綻櫻顆兮,榴齒含香 14.嫻靜猶如花照水,行動好比風扶柳 15.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16.裊娜少女羞,歲月無憂愁 17.芳容麗質更妖嬈,秋水精神瑞雪標 18.珠纓旋轉星宿搖,花蔓抖擻龍蛇動 19.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20.花心定有何人捻,暈暈如嬌靨 2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22.脈脈眼中波,盈盈花盛處 2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4.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25.君還知道相思苦,怎忍拋奴去 26.不辭迢遞過關山,只恐別郎容易、見郎難 27.朱粉不深勻,閑花淡淡香。細看諸處好,人人道,柳腰身 28.芸芸眾神贊,飄飄仙子舞 29.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30.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31.雲一渦,玉一梭,淡淡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 32.鳳眼半彎藏琥珀,朱唇一顆點櫻桃 33.柳腰春風過,百鳥隨香走 34.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

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 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遠。

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 35.笑顏如花綻,玉音婉轉流 36.皎皎兮似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回風之流雪 37.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38.風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 39.溫柔幾許緣何散,愛恨聲聲怨 40.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41.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42.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43.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

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44.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

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 45.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46.昨日亂山昏,來時衣上雲 47.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48.寶髻鬆鬆挽就,鉛華淡淡妝成 49.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50.燭明香暗畫樓深,滿鬢清霜殘雪思難任 51.憑闌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 52.愛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 53.羨彼之良質兮,冰清玉潤 54.美彼之態度兮,鳳翥龍翔 55.慕彼之華服兮,閃灼文章 56.其靜若何,松生空谷 57.其艷若何,霞映澄塘 58.其神若何,月射寒江 59.纖腰之楚楚兮,回風舞雪;珠翠之輝輝兮,滿額鵝黃 60.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1.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 62.柔橈輕曼,嫵媚纖弱 63.班姬續史之姿,謝庭詠雪之態 64.顧盼生輝,撩人心懷 65.若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66.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67.俊眉修眼,顧盼神飛,文彩精華,見之忘俗 68.有女妖且麗,裴回湘水湄。

水湄蘭杜芳,采之將寄誰 69.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開。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 70.腮凝新荔,鼻膩鵝脂,溫柔沉默,觀之可親 71.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72.鏡中貌,月下影,隔簾形,睡初醒 73.翩若輕雲出岫,攜佳人兮步遲遲腰肢裊娜似弱柳 74.委委佗佗美也,皆佳麗美艷之貌 75.丹唇列素齒,翠彩發蛾眉 76.綉幕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77.借水開花自一奇,水沉為骨玉為肌 78.皎若太陽升朝霞,灼若芙渠出鴻波 79.秀色空絕世,馨香為誰傳? 80.質傲清霜色,香含秋露華 81.共道幽香聞十里,絕知芳譽亘千鄉 82.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83.淡眉如秋水,玉肌伴輕風 84.有美一人,婉如清揚 85.【穆】然回首,【婷婷】玉立 86.眉將柳而爭綠,面共桃而競紅 87.燦如春華,皎如秋月 88.漸消酒色朱顏淺,欲語離情翠黛低 89.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90.盛服濃妝韶顏雅容 91.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92.普天壤其無儷,曠千載而特生 93.秀靨艷比花嬌,玉顏艷比春「紅」 94.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95.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 96.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97.嘗矜絕代色,復恃傾城姿 98.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99.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100.靜若處子,動若脫兔 101.冶容多姿鬢,芳香已盈路 102.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 103.微暈紅潮一線,拂向桃腮紅,兩頰笑渦霞光盪漾 104.子之清揚,揚且之顏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105.麗質仙娥生月殿 106.經珠不動凝兩眉,鉛華銷盡見天真 107.滿搦宮腰纖細,年紀方當笄歲。

剛被風流沾惹,與合垂楊雙髻。 初學嚴妝,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雲情意,舉措多嬌媚 108.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驚鴻一曲絕,照影舞動天下,廣袖輕舒,唯留清影落人間。

Ⅵ 幫忙找一下京劇的資料

京劇的形成

京劇的形成大約有150年左右。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慶班"入京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萬壽"祝壽。徽班是指演徽調或徽戲的戲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歡迎。繼此,許多徽班接踵而來,其中最著名的有三慶、四喜、春台、和春,習稱"四大徽班"。他們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慶擅演整本大戲;四喜長於崑腔劇目;春台多青少年為主的童伶;和春武戲出眾。

1828年以後,一批漢戲演員陸續進入北京。漢戲又名楚調,現名漢劇,以西皮、二黃兩種聲腔為主,尤側重西皮,是流行於湖北的地方戲。由於徽、漢兩個劇種在聲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緣關系,所以漢戲演員在進京後,大都參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為徽班的主要演員,如餘三勝即是。

徽調多為二黃調、高撥子、吹腔、四平調等,間或亦有西皮調、崑腔和弋腔;而漢調演員演的則是西皮調和二黃調。徽、漢兩班合作,兩調合流,經過一個時期的互相融會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從崑曲、弋腔、秦腔不斷汲取營養,終於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京劇。第一代京劇演員的成熟和被承認,大約是在1840年左右。

京劇從產生以來曾經有過許多名稱。計有:亂彈、簧調、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黃)、二簧(二黃)、大戲、平劇、舊劇、國劇、京戲、京劇等。
回答者:FinnyIvy - 魔法師 五級 5-28 14:08

京劇簡介

京劇於清光緒年間形成於北京(一說形成於道光年間)。其前身為徽劇,通稱皮簧戲,同治、光緒兩朝,最為盛行。

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後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諸班,合稱「四大徽班」。

道光年間,漢調進京,被二簧調吸收,形成徽漢二腔合流。嚴格地說,二簧與皮簧兩個名稱應有區別:二簧只代表初期的徽調,而皮簧則為包括西皮在內的新的徽調。至清末民初,通稱皮簧戲。光緒、宣統年間,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與同出一源、來自安徽的皮簧聲腔不同,而且更為悅耳動聽,遂稱為「京調」,以示區別。民國以後,上海梨園全部為京班所掌握,於是正式稱京皮簧為「京戲」。「京戲」一名,實創自上海,而後流傳至北京。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後的事,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在角色的行當方面已出現了新的變化,已擁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余勝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生「三鼎甲」,此外還有老生演員兼京劇劇作家盧勝奎。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調、徽調並吸收崑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作了更多的努力,對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對後世京劇的發展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崑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摺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台本戲。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

京劇形成以來,涌現出大量的優秀演員,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發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譚鑫培、汪桂花芬、孫菊仙、汪笑儂、劉鴻聲、王鴻壽、余叔岩、高慶奎、言菊朋、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唐韻笙、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繼先、姜妙香、葉盛蘭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楊小樓、蓋叫天、尚和玉、厲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雲、田桂鳳、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歐陽予倩、馮子和、小翠花、張君秋等、老旦龔雲甫、李多奎等;凈角穆鳳山、黃潤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劉趕三、楊鳴玉(原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長林、肖長華等。此外還有著名琴師孫佑臣、梅 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著名鼓師杭子和、白登雲、王燮元等。

京劇繼承了皮簧戲的豐富劇目,不僅有屬於二簧系統的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調、撥子等劇目,而且還包括崑腔、高腔、秦腔、羅羅腔、柳枝腔等聲腔劇目。這類傳統劇目,據粗略統計,不下200餘種,豐富多彩,琳琅滿目。其題材和形式也多種多樣,有文戲、武戲、唱功戲、做功戲、對兒戲、摺子戲、群戲、本戲等。如《宇宙鋒》、《玉堂春》、《群英會》、《挑滑車》、《拾玉鐲》、《四進士》、《八大錘》、《空城計》、《霸王別姬》等,數百年來,盛演不絕。在整理傳統劇目的同時,又新編、改編、移植了一大批劇目,如《趙氏孤兒》、《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又創作了一批現代戲,如《紅燈記》、《蘆盪火種》、《 智取威虎山 》、《 杜鵑山 》、《黛諾》等,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
回答者:Tanworld - 舉人 四級 5-29 14:46

「京劇起源」 夠樓主用的吧呵呵

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凈(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形成與傳播: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於江南地區,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徽班流動性強,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也搬演了不少崑腔戲,還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雜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為首的第一個徽班(三慶班)進入北京,參加乾隆帝八十壽辰慶祝演出。《揚州畫舫錄》載:"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慶。"刊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楊懋建《夢華瑣簿》也說:"而三慶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萬壽入都祝匣時,稱'三慶徽',是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隨園詩話》批註中則更具體指出是"閩浙總督伍納拉命浙江鹽商偕安慶徽人都祝厘"。隨後還有不少徽班陸續進京。著名的為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班,雖然和春成立於嘉慶八年(1803),遲於三慶十三年,但後世仍並稱之為"四大徽班進京"。

乾隆、嘉慶年間,北京文物薈萃,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各劇種藝人麇集。北京舞台崑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對峙。徽班到京,首先致力於"合京秦二腔"。當時秦腔、京腔基本上同台演出,"京秦不分"(《揚州畫舫錄》),徽班發揚其博採眾長的傳統,廣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劇目和表演方法,同時繼承了眾多的崑腔劇目(還排演了崑腔大戲《桃花扇》)及其舞台藝術體制,因而在藝術上得到迅速提高。

徽班本身的藝術特色,是它能夠在爭衡中取勝的主要原因。在聲腔方面,除了所唱二黃調以新聲奪人而外,它"聯絡五方之音,合為一致"(《日下看花記》);在劇目方面,題材廣闊,形式多樣;在表演方面,純朴真切,行當齊全文武兼重,因此適合廣大觀眾的欣賞要求。

在演出安排上,據《夢華瑣簿》載,四大徽班"各擅勝場"。三慶以"軸子"取勝(連日接演新戲),四喜以"曲子"取勝(善唱崑曲),和春以"把子"取勝(善演武戲),春台以"孩子"取勝(以童伶為號召)。在藝術和經營上備有側重點,能夠發揮專長,取得較快進展。至道光後期,徽班已在北京占據優勢。《夢華瑣簿》說:"今樂部皖人最多,吳人亞之,蜀人絕無知名者矣。"又說:"戲庄演劇必徽班。戲園之大者,如廣德樓、廣和樓、三慶園、慶樂園,亦必以徽班為主。"徽班成長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它向京劇擅變的過程。這一嬗變的完成,主要標志為徽漢合流和皮黃交融,形成了以西皮、二黃兩種腔調為主的板腔體唱腔音樂體系,使唱念做打表演體系逐步完善。最早隨同徽班進京的漢調演員是米應先(又名米喜子),湖北崇陽人(一說安徽人),生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約於嘉慶年間加入春台徽班進京演唱,演正生,擅紅生戲,聲望極隆(見《夢華瑣簿》及李登齊《常談叢錄》)。被視為著名漢調演員餘三勝的先驅(當時曲藝唱詞有"亞賽當年米應先"之句)。道光年間(1821-1849),漢調演員至京加入徽班演唱的逐漸增多,著名的有王洪貴、李六。粟海庵居士《燕台鴻爪集》(約作於道光十二年以前)說:"京師尚楚調。樂工中如王洪貴、李六善為新聲稱於時。"楚調即漢調,也就是西皮調。可見當時北京已流行西皮調,王洪貴、李六"善為新聲",又推動了西皮調的革新發展。在徽、漢演員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實現了西皮與二黃兩種腔調的交融。開始不同的劇目,根據不同的來源,分別唱西皮或二黃;後來,有些戲就兼唱西皮和二黃,甚至在同一唱段中先唱二黃,後轉西皮,並能相互協調,渾然一體。《羅成叫關》(源出徽調《淤泥河》)就是一個例子。聲韻方面,形成"中州韻、湖廣音"的格律,字聲間雜京音、鄂音,兼用北京、湖北兩種四聲調值,分別尖團字音,按照"十三轍"押韻。二黃的伴奏樂器,幾經反復,終於在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廢笛,而與西皮統一使用胡琴(定弦不同),但唱吹腔時仍按徽班傳統用笛伴奏。

道光末年,西皮戲大量涌現,徽班中皮黃並奏習以為常。據刊於道光二十五年的楊靜亭《都門紀略》載,三慶班程長庚、四喜班張二奎、春台班餘三勝和李六、和春班王洪貴等常演的劇目,如《文昭關》、《捉放曹》、《定軍山》、《擊鼓罵曹》、《掃雪打碗》等,與嗣後京劇舞台常見的傳統劇目已大體相同,徽班向京劇的擅變到此已基本完成(雖然當時還不稱京劇)。另一種說法,認為譚鑫培成名後(19世紀末、20世紀初)京劇才算形成。理由是到那時皮黃戲從音樂、表演,到唱念的字音、聲韻,才具備了嚴格的規范;而在此以前,即程長庚時代,仍屬徽調范疇。

同治六年(1867),京劇傳到上海。新建的滿庭芳戲園從天津約來京班,受到觀眾歡迎。同年,丹桂茶園通過北京的三慶班,又約來大批著名京劇演員,其中有老生夏奎章(夏月潤之父)、熊金桂(熊文通之父),花旦馮三喜(馮子和之父)等。他們都在上海落戶,成為以上海為中心的南派京劇世家。嗣後,更多的京角陸續南下,知名的有周春奎、孫菊仙、楊月樓、孫春恆、黃月山、李春來、劉永春以及梆子花旦田際雲(想九霄)等,從而使上海成為與北京並立的另一個京劇中心。

在這之前,約在咸豐初年,上海已有昆班和徽班演出。京劇進上海後,也出現了京徽同台、京昆同台以及京梆(梆子)同台的局面。這對南方京劇特點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徽班傑出演員王鴻壽(三麻子)到滬後,經常參加京班演出,並把一些徽調劇目如《徐策跑城》、《掃松下書》、《雪擁藍關》等帶進了京班,把徽調的主要腔調之一"高撥子"納入到京劇音樂里,還把徽班的某些紅生戲及其表演方法吸收到京劇中。這對擴大京劇上演劇目和豐富舞台藝術起了一定作用。此外,梆子藝人田際雲在上海的藝術活動,對南派京劇的發展也有所影響。他的"燈彩戲"《鬥牛宮》等,實為後來"機關布景連台本戲"的濫筋。從光緒五年(1879)起,譚鑫培六次到滬,後來梅蘭芳等名演員也經常到滬演出,促進了北派、南派京劇交流,加速了京劇藝術的發展。

京劇在進入上海之前,即咸豐十年(1860)之後,隨商旅往來及戲班的流動演出,很快傳播到全國各地。如天津及其周圍的河北一帶為京劇最早的傳播地區之一。道光末年,餘三勝即在天津活動(他和他父親死後都葬在天津);丑角演員劉趕三先在天津的票房活動,後來才到北京"下海"。老生演員孫菊仙也曾經是夭津的票友。山東是徽班進出北京的必經之地,山東幫商人又是北京經濟活動的重要力量,因而山東很早就有京劇演出。曲阜孔府早在乾隆時就有安徽藝人入府演戲。京劇的較早流布地區還有安徽、湖北和東北三省。至20世紀初,南至閩、粵,東至浙江,北至黑龍江,西至雲南,都有京劇活動。抗日戰爭期間,京劇在四川、陝西、貴州、廣西等地也有了較大發展。

1919年,梅蘭芳率劇團赴日本演出,京劇藝術首次向海外傳播;1924年,他再度率劇團到日本演出,1930年,梅又率由二十人組成的劇組到美國訪問演出,取得很大成功。1934年,他應邀去歐洲訪問,在蘇聯演出,受到歐洲戲劇界的重視。此後,世界各地把京劇看成中國的演劇學派。

Ⅶ 沈瓔瓔的小說有哪些

青崖白復鹿記(處女作,制高中時期作品)
青崖白鹿記前傳之天台遺事(霞)
百年孤寂滄海
紫釵記髑髏坊
金縷曲
九州·夢浮舟藍色情迷
琉璃變
陌上花·木蘭花樹
龍舟舞者
陌上花·葯
陌上花.屏上暗紅蕉
秦吉了(擬傳奇)
人倚樓
逝雪(攬月妖姬)
水調·紅豆
天鵝之歌
天孫
采葵台山東的飛天
拾玉鐲
天雨花(坑)
迷牆(坑,似乎已棄)
冰河洗劍
弒神武羅.
故鄉屠龍
小敷山房
雪融香
血娃娃
哀江南(招魂)
雲荒系列之:雲散高唐(全) 滄浪記(未完,因為某人是個巨大的坑王)
【浮生】
零陵
還鄉
七朵水仙花
此間的Ladies
尋找王洋
雨雪菲菲
【旅途】
香港紀行
晉祠流水如碧玉
喀什葛爾的記憶
從巴音布魯克到阿克蘇
來往任風潮
編輯本段目前已出版的小說:
《逝雪》 2005年
《雲散高唐》 2006年
《青崖白鹿記》 2007年

Ⅷ 《我的姐姐張愛玲》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我的姐姐張愛玲》(張子靜)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PyZaHRjdp9oXHuP6wmOS9w

密碼:82c0

書名:我的姐姐張愛玲

作者:張子靜

豆瓣評分:7.0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出版年份:2009-9

頁數:284

內容簡介:

同一個鞦韆架上的童年,截然兩種的人生旅途,張愛玲唯一的弟弟回憶姐弟身世,家庭變故,人世滄桑……

作者簡介:

張子靜,1921年生於上海市,聖約翰大學經濟系肄業,曾任職中央銀行揚州分行、無錫分行,1949年後在上海浦東郊區任小學語文教師及中學英文教師,1968年底自黃樓中學退休。

季季,本名李瑞月,台灣省雲林縣人,1945年生。1963年省立虎尾女中畢業,放棄大學聯考參加救國團文藝寫作研究隊,獲小說組比賽冠軍。1964年3月開始專業寫作,6月成為第一批皇冠基本作家。專業寫作十四年。1988年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作家。1978年進入新聞界服務。曾任《聯合報》副刊組編輯;《中國時》報副刊組主任兼《人間》副刊主編;時報出版公司副總編輯;《中國時報》主筆。2005年2月自《中國時報》退休。出版小說《屬於十七歲的》、《異鄉之死》、《拾玉鐲》;散文《夜歌》、《攝氏20-25度》;傳記文學《我的姐姐張愛玲》(與張子靜合著)、《休戀逝水──顧正秋回憶錄》等十餘冊。主編1976年、1979年、1986年、1987年年度小說選(爾雅版);1982年台灣散文選(前衛版)等十餘冊。

Ⅸ 我國有那些比較有名的戲曲曲種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2、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44、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6、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48、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參考資料:http://www.pep.com.cn/zgxq/index.htm

Ⅹ 關於京劇的知識

京劇的起源和特點分別是什麼

京劇大家都很熟悉,現在的每年的中央春晚為了發掘國粹,都要有京劇的片段,那麼京劇的起源是什麼的呢?

說起京劇,和京劇流派,我喜歡梅蘭芳,出生於北京,四大名旦之一,在梅蘭芳50餘年的演藝生涯中和舞台生活中,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了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並其代表作有《貴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鋒》《打魚殺家》等。

當然,梅蘭芳是老一代藝術家,現代京劇名家,李玉剛,當紅花旦,一位來自吉林的小夥子,他也曾把貴妃演活了。不光是我,挺多人也喜歡李玉剛,大街上總能聽到人模仿李玉剛演唱,一些粉絲「模仿秀」!

京劇作為一種國粹,現在並不陌生,在我們小學校里分別開設了京劇特長班,喜歡京劇的家長可以給孩子報班學習,希望我們國家的國粹發揚光大,世代繁華。

閱讀全文

與拾玉鐲小說在線閱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倫坡詩歌和短篇小說的特點 瀏覽:361
小說人物華曦 瀏覽:822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小說txt百度雲 瀏覽:911
我的女朋友很乖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瀏覽:554
吸血鬼小說里的男主姓什麼名字大全 瀏覽:107
天逆全集有聲小說全集 瀏覽:505
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狼世界 瀏覽:708
唐磚小說全集在線 瀏覽:355
最好看的打工仔透視賭石小說 瀏覽:880
小說作者戀苓 瀏覽:560
邪王在下小說免費 瀏覽:196
好看的重生小說榜 瀏覽:55
一部小說男主角叫龍淵 瀏覽:2
女主很愛男主現代小說 瀏覽:577
作者零度寂寞的小說 瀏覽:187
不看書小說網 瀏覽:232
寵溺來襲重生辣妻很傲嬌小說全集免費閱讀 瀏覽:826
婚心不負免費小說 瀏覽:633
好看的和尚文小說 瀏覽:445
三體小說推薦ppt 瀏覽: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