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閱讀推薦 > 小說閱讀優質課

小說閱讀優質課

發布時間:2022-12-22 07:28:36

A. 優質課《台階》教案「薦」

一、教學目的

知識能力目標:

1、積累部分詞語

2、能談談父親形象的含義

過程和方法目標:

1、培養閱讀小說的能力--抓住關鍵語句,理解內容和人物情感

2、理解作品圍繞台階選材、安排詳略等寫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感受父親性格中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對待人生

二、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課內自讀課,引導學生根據“自讀要點”展開討論,教師幫助歸納、總結。

這篇文章字面並不難懂,但作者流露於筆端的感情不易把握。教學中要抓住關鍵詞、句的分析,以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教學重點:圍繞中心選取典型材料,展現父親的典型形象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父親”這個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的特點及其意義。

2、學習作者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方法。

3、把握故事內容,分析父親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蘊。

四、教具使用

多媒體課件;U盤

五、課堂類型

講讀課

六、教學方法

教法:

1、讀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蘊,只有認真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由於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課下需安排了朗讀,課堂上在閱讀中誦讀,讓學生自己在讀中感悟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2、情境設置法:在本節課上,充分利用課件及背景展示創設情境,使學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思想產生共鳴。

3、研討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在自主學習的同時合作探究,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4、以多媒體課件為輔助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更形象、更直觀,有利於理解本文主旨,同時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學法: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誦讀法: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七、教學過程

課前安排預習,對文章有大致的了解。

(一)導入

在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們曾透過飽含作者對父親困頓前行中的父輩的身影,體會到父親對兒女那深沉而厚實的愛;今天學習的李森祥的小說《台階》,體會作者通過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展現父輩們現實的生活畫卷,去感受父輩那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組織教學

1.檢查預習

2.作者簡介:

李森祥(1956-- ):浙江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興軍分區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調南京軍區政治部創作室任專業作家。1986年《煙雨樓》雜志發表處女作《半個月亮爬上來》後迅速成長。近年來發表小說頗多。

李森祥的小說以農村、軍營兩大生活為主要題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動的普通人尤其是農民的質朴形象。《小學老師》被《小說月報》等選載,獲1991年《小說月報》第四屆百花獎、1990-1992浙江省優秀文學獎。

(三)新課講授

1.讓學生誦讀感知,整體把握

教師提示閱讀要點:

(1)父親為什麼要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

(父親覺得自家的台階低,望著人家高高的台階,羨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願,也要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

(2)為了造起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都,父親作了哪些准備工作?

(他下定決心,開始漫長的准備。父親每天撿磚、瓦、鵝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3)新屋造好了,父親怎麼樣?

(終於建起了有九級台階的新屋,一輩子的心願得以實現,心頭的喜悅真是無法形容。父親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

2. 學生復述文章內容,給文章分段。教師啟發、引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請同學們快速瀏覽全文,結合老師給的的閱讀提示來概括、復述本文。

段:建造台階的願望--建造台階的准備--建成後

3. 問題研討--父親形象分析

通過復述,再次熟悉課文,同時也對文中的主人公父親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接下來的問題研討環節中,促使同學們能從中讓父親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

設置問題情景一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的。下面我們思考討論一下,父親這一形象是怎樣塑造出來的。

(1)父親為什麼覺得我家的台階低?從這一點,你能勾勒出父親的什麼形象?

答:因為想有而沒有,所以總覺得低,要改變。自尊、不甘人後、上進……

(2)台階在父親心中意味著什麼?能從文中找到一句話來回答嗎?

答:地位,受人尊重,“台階高,主人的地位就相應的高”。

(3)為什麼父親造的台階是九級,而不是其他數字呢?

答:從中國傳統建築的文化底蘊角度看,傳統文化認為:一、三、五、七、九是級別的象徵,而一級是最低級別的象徵,九級是最高級別的象徵。(自立於受人尊重的行列。)

(4)、為了實現這個願望,父親付出了哪些努力來准備?請找到文中具體句子流暢的讀出來,如果可能,請同時談談由此感知的父親形象。

答:節儉、勤勞、有遠大目標、吃苦耐勞、用勞動興家立業、堅忍不拔、辛苦

課文中寫到父親為了建造一幢有台階的房屋,他的確一點一滴的積累,一分一文積攢,起早貪黑,從早到晚,一年四季,七個月種田,四個月砍柴,半個月撿卵石,剩下半月過年、編草鞋。360天安排得非常緊湊。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父親具有華夏炎黃子孫的優良傳統--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拚命硬幹、勤儉持家的美德。

(5)艱苦的准備後,新屋開工了,父親無疑是興奮的、幸福的,尤其對於造台階,文中如何描寫的?父親是什麼形象?

答:對於自己勞動得到的果實的熱愛,體現父親具有華夏炎黃子孫的優良傳統--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拚命硬幹、勤儉持家的美德。

(6)九級台階造好後,父親為什麼卻不好意思坐上去?體現了父親的什麼品質?

答:父親覺得站在高處和別人說話“極不自在”,體現父親身上有著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的品質。同時也是長期無地位,不受重視,形成的自卑心理,難以消除的表現。

課文哪些情節最能表現父親的形象?父親的形象有什麼特點?

立下造屋目標,並為之付出長期艱辛的勞動--勤勞、頑強

建成新屋後的喜悅、局促、不自在--淳樸、善良、謙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體,不服老--倔強

小結歸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他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有志氣,不甘人後,希望受到別人尊重。

他是一個有著長遠生活目標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

他是一個謙卑的人,有著中國農民所共有的謙卑的特點,當九級台階造好後,他卻不 好意思坐上去。

設置問題情景二:

問題:作者為什麼在老屋的三級青石板上用那麼多筆墨?

這篇小說題為“台階”,先在老屋的台階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寫三塊青石板的來歷,可以寫出當年父親的力氣是多麼大,後面寫造新屋時托石板閃了腰,前後就形成對比。

(2)寫石板粗糙,可以暗示當年經濟條件更差。

(3)寫“我”在台階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時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長大成人了”,說明准備蓋房前後用了一二十年。寫小孩子能連跳三級,可見台階低。寫父親在台階的坐姿,又說明台階低。

(4)寫父親的.腳板,寫出父親終年辛勞的形象,也說明家庭的窮困。

問題:為什麼新屋的主體工程寫得簡略,造台階反而寫得詳細?

詳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題目是“台階”,所以主體工程可以略寫,造台階則要詳寫。

設置問題情景三:

父親“台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為了造出像人家一樣有高台階的新屋,也叫人羨慕,競花了大半輩子去准備,才蓋起有高台階的新屋。可是,新屋落成了,父親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同學認為,父親這樣做,值得嗎?

學生談自己的價值觀。

教師可以從如下方面加以引導:

(1)從人類需要層次論的角度:人都有獲得社會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贏得尊重,是父親最大的心願。

造新屋,當然首先是為了改善居住條件。但是,建築物,無論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這篇小說著眼在台階,寫父親對台階的要求,就是對地位的要求,就是對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總是在自己視野的范圍里,由比較而產生的。父親看別人家高高的台階,目光那麼專注,他羨慕那個氣派,他感嘆“我們家的台階低!”尊重的需要使他產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現實可能性的基礎上的。父親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可謂理想遠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質中拚命硬幹、堅韌不拔的精神。

(2)從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角度:父親創業之所以如此艱難,根源在於生產力水平低下。

這篇小說固然謳歌了父親堅韌不拔的毅力和艱苦創業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種凄楚、辛酸的情感籠罩全篇。

父親造的新屋,規格並不很高,不過是屋基高些,台階從三級增至九級。但是他為此付出了大半輩子的辛勞。年輕時,三百來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沒覺得花了太大的氣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體也垮了。

小說告訴我們,父親創業的艱難困苦,根源在於農村經濟極端落後。小說深沉地響著時代對先進的生產力的呼喚。

4. 文章語言、寫作手法,命題立意,關鍵句。

(1)語言品味:引導學生找出最受感動和最能表現父親形象特點的語句,讀一讀,議一議。

例:

“父親坐在綠陰里,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台階,那裡栽著幾棵柳樹,柳樹枝老是搖來搖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注的目光。這時,一片片旱煙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

--這一處描寫表現父親什麼樣的思想感情?為什麼不作心理描寫?

小說用第一人稱寫,不允許寫別人的心理活動,只能以動作、表情表現思想(以形寫神),父親抽煙時專注地望著別人家高高的台階,他羨慕,嚮往,他在謀劃怎樣加快准備,爭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階的新屋,像人家一樣氣派,也叫人家羨慕。

--為什麼“回來時,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這種心態怎麼理解?

父親幹了一輩子,勞動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勞動是創造,勞動有收獲,勞動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一旦不能幹活,就失去了這一切,所以感覺若有所失。

(2)把握主題:

設問:這篇小說要告訴我們什麼?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謳歌父親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艱苦創業的精神。

熱切希望以先進的生產力迅速改變農村落後的精神面貌。

(3)體會寫法:

請同學們整理收獲,體驗學法。

討論歸納:個性化的描寫能突出人物的性格並突出文章的主題。

要注意詳略得當。

要突出重點,圍繞中心選材。

把握閱讀小說的一般方法。

5. 課外延伸:小說閱讀

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人物描寫方法:肖像,言語,心理,動作等。

1、肖像(外貌)描寫[包括神態描寫](描寫人物容貌、衣著、神情、姿態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處境、經歷以及××心理狀態、××思想性格等情況。

2、語言(對話)描寫

3、行動(動作)描寫: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心理(心情),並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徵或××精神品質。有時還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4、心理描寫:形象生動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質。

情節的總的作用:使小說變得豐富、生動、曲折,可以強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題和增強藝術感染力。

環境描寫方法:

自然環境(描寫自然景觀如天氣、季節、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環境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預示人物的××命運、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社會環境(描寫社會狀況或者人物活動的場景和周圍(室內)的布局、陳設):交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渲染××環境氣氛。

表達方式:記敘、 描寫、 說明、 抒情、 議論。

A、敘述:對人物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所作的交待、陳述。

作用:可以把描寫的各個方面聯成一體,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加深讀者對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議論文中,作為事實論據,用來證明論點。

例1:他走了。 例2:我們爬上了山。

B、描寫: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對人物、事件和環境所作的具體的描繪與刻畫。

作用:能實現文學形象的具體性生動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

例2、我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見探照燈的光帶,透過飄飛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發由某種媒介觸發起來的主觀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強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種表現手法。

作用:表達作者強烈的某種主觀感情。起到渲染環境氣氛,強調人物性格品質,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讀者的共鳴,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濃烈):

例1:《最後一課》中:啊,那些壞傢伙,他們貼在鎮公所布告牌上的,原來就是這么一回事!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於我心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國啊,母親!我愛你,中國!

2、間接抒情(借景抒情:通過景物描寫,抒發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勒》:“我們上了輪船,離開錢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表現人物歡快興奮的心情;“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彷彿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鑽出來。”--表現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

(四)課堂小結

父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有志氣,不甘人後,他要自立於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著長遠的生活目標,有著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父親老實厚道,吃苦耐勞,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同時也有著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

看來,要想很好的閱讀一篇文章,先抓住關鍵句,然後再細細感知,會比較順利。這個方法看來同學們有所掌握。

八、鞏固訓練

課堂練習: 字詞

課後作業:

1、把課後詞語加意思、造句寫一遍。

2、課外尋找關於“父親”的文章、詩歌進行自主閱讀

推薦書目:蘇童《父愛》、 梁實秋《代溝》

周國平《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 》

九、板書設計

台階的意義:“台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對高”

三級台階 老屋九級台階 新屋

要求:地位尊重

父親形象:要強 老實厚道

愚公移山的精神

堅忍不拔的毅力

心願 准備 建造 熬不住

要強 尊重 堅韌 謙卑

教後記

B. 優質課《失街亭》教案設計

一、教前設想

(一)教學重點難點

《失街亭》描述的是《三國演義》中魏蜀兩國圍繞街亭展開的一場戰爭,是諸葛亮實現“伐魏復漢”大業中一次關鍵性戰役的失敗過程,但課文節選部分,重點並不是寫戰爭,而是著重刻畫了諸葛亮、馬謖兩個人物形象,本單元學習古代小說的重點也恰是鑒賞小說的語言和人物形象。鑒於此,本文學習的重點是分析諸葛亮、馬謖兩個人物,難點是探討街亭失守的責任過失以及如何全面看人的問題。

分析人物形象從故事的情節和人物的語言出發,力求把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徵,學習故事中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讓學生在獲得藝術美感的同時,又能適當借鑒怎樣通過典型的情節語言塑造人物的寫作方法。通過討論“失街亭,誰之過?”,引出如何全面看人待事的話題探討。馬謖是三國有爭議的人物。劉備認為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街亭失守,暴露了馬謖剛愎自用、紙上談兵的弱點;但諸葛亮又曾評價馬謖為“匡世奇才”,七擒七縱孟獲,離間曹魏君臣,馬謖足智多謀,是諸葛亮運籌帷幄的好參謀:如何看待馬謖這個人物?“一生謹慎”是諸葛亮性格素質的基本特徵,文中無論是事前的再三囑咐、細心部署,還是事後的妥善撤兵、嚴明軍紀,作者運用多種手法充分表現他的這一特點;但《失街亭》中諸葛亮也有用人不當的一面,他對馬謖的弱點沒有清醒的認識,關鍵時刻委以重任,導致街亭失守,因而諸葛亮也難辭其咎:這是否有損孔明智慧的形象,如何看待三國中的諸葛亮?這是本文要解決的難點問題。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概述故事,梳理情節的閱讀概括能力。

2、通過分析小說的情節和語言,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達到學生主動學習、師生互動、合作討論、自主評價的效果。

3、學習借鑒本文通過復雜的情節和典型的語言、通過多方對比映襯塑造人物的技巧方法,以提高今後寫作中如何塑造豐富飽滿的人物形象。

4、通過課外延伸拓展,注重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與廣度,指導學生學會全面辯證論人處事的思想。

(三)教學方法與師生准備

《三國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讀通課文應不成問題,以學生預習整理和教師檢查歸納的方式掌握故事情節,這是分析人物的基礎。以失街亭責任的討論引出孔明、馬謖兩個人物的所言所行,從孔明三囑、三哭,馬謖請纓、三笑、請罪等重點情節和典型言語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和責任過失,這一過程中以學生的尋找、討論、回答為主,教師以問題引導,歸納提升作為輔助。

教師對故事情節和人物分析需做好充足的准備,以應變學生在探討過程中出現的多種不定問題;熟讀《三國演義》中“失街亭”前後以及課文中省略的故事情節,並准備好需要補充的資料,如馬謖“七擒七縱孟獲”、“離間曹魏君臣”,孔明“空城計”、“自請官降三級”等;另外需查尋准備些全面辯證看人待物的材料,便於學生對課文難點的理解和做延伸拓展的需要。

二、課堂教學

(一)導入與背景

1、以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導入,引出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輔佐後主劉禪,上奏“前後出師表”,六齣祁山,北伐曹魏,力求統一的故事背景。

2、結合課後練習中《三國志·諸葛亮傳》:“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說明此次北伐形勢大好,而結果以失敗告終,關鍵就是街亭失守。

3、根據地圖,了解街亭的重要性。讓學生找出文中諸葛亮“街亭雖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 相關對應的話。

(二)梳理情節

1、請學生簡要概述《失街亭》的故事內容。(目的是檢查預習,熟悉課文。)

2、請學生按小說發展過程概括情節。

教師整理——開端:孔明遣將,馬謖請纓

發展:王平力勸,馬謖拒諫

高潮:街亭失守,諸將突圍

結局:孔明退兵,淚斬馬謖

(三)分析人物形象

1、探討“失街亭,誰之過?”

教師:街亭失守直接導致此次北伐失敗,後果慘重,那麼,誰該對此負責呢?失街亭究竟是誰之過?(全班分組討論,要求從課文出發,回答有憑有據。)

(1)馬謖之過

①出發前,孔明三囑,馬謖置若罔聞。

孔明三囑 馬謖三回

“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 “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

守之極難” 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

“司馬懿非等閑之輩,更有先鋒 “休道司馬懿、張郃,

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 便是曹叡親來,有何懼哉?”

“下寨必當要道之處” 違令拒諫,屯兵山上。

小結:馬謖如此自恃輕敵,是導致其後來失守街亭的重要原因。在這里,諸葛亮的謹慎小心、知己知彼、機智多謀和馬謖的驕傲自大、麻痹輕敵正好形成對比,使兩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對比中鮮明顯現。

②駐街亭,王平力勸,馬謖一意孤行。

學生分角色朗讀王平與馬謖的這段對話。(讀出特徵,了解人物。)

王平力勸 馬謖拒諫

五路總口下寨,以圖久計。 屯軍山上,天賜之險。

魏兵驟至四面圍定,何策保之? 女子之見,‘憑高視下,勢如劈竹’。

若魏兵斷我水道,蜀軍自亂。 ‘置之死地而後生’,以一當百。

分兵山西下一小寨,為掎角之勢。 待破了魏兵,分不得功。

注意此番對話中馬謖的表情:

“丞相何故多心也”—— 一笑孔明多心

馬謖“三笑” “汝真女子之見”—— 二笑王平無能

“彼若有命,不來圍山”—— 三笑司馬膽怯

小結:違背丞相部署,拒納王平苦諫,剛愎自用、狂妄輕敵、紙上談兵、脫離實際的馬謖,犯了兵家大忌,必然導致失敗,街亭失守“在劫難逃”。在這一部分中,王平的謹慎與馬謖的驕矜,以及隨後魏軍司馬懿的細心備戰和馬謖的自大馬虎恰好形成對比,使馬謖自恃輕敵的形象躍然紙上,而王平的力勸、司馬懿的驚嘆、魏延等人的援助又映襯出諸葛亮超眾的預謀。

(2)諸葛亮之過

學生討論分析:

①諸葛亮未能注意馬謖請纓時的驕傲情緒和錯誤判斷。

②馬謖領軍後,諸葛亮有一系列安排:托王平輔助馬謖,派高翔駐守列柳城,令魏延把守陽平關,命趙雲鄧芝箕谷出疑兵。這從反方面說明他對馬謖並不完全放心,但他仍用,所謂“疑人不用”,這是犯了兵家之忌。

③諸葛亮未能明白一個優秀的運籌帷幄的參軍不一定是一個傑出的領兵打仗的能手。

小結:狂妄輕敵的馬謖對街亭失守罪不可推,不過,諸葛亮在這件事上也犯了“識人不深,用人不當”的錯誤,他也有一定的責任。

2、如何面對殘局?

(1)馬謖

教師:曾經立下軍令狀去把守街亭,如今街亭失守,過失嚴重,馬謖是怎樣面對這一惡果的?

學生:行動——“自縛跪於帳前”

語言——“臣之死罪,實已難逃;願丞相思舜帝殛鯀用禹之義,某雖死亦無恨於九泉。”

歸納:雖然馬謖犯了重大錯誤,但面對死罪,他並不怕死求饒,而是自縛請罪敢作敢當、光明磊落,仍不愧是條硬錚錚的好漢。馬謖留給後人的不僅僅是驕兵必敗,剛愎自用的深刻教訓,也留下了英雄之氣節與情操!

教師補充:在街亭一戰之前,諸葛亮奉先帝之命,輔佐後主劉禪。為了安定南方,採用馬謖攻心為上之計,七擒七縱孟獲,使之心服口服。又採納馬謖反間計,成功離間了曹魏君臣,,使大將司馬懿曾一度被迫解甲歸田。在此前提下,諸葛亮率兵攻取隴西三郡,為北伐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

小結:可見,諸葛亮對馬謖的器重是有原因的,而對馬謖這個人物的認識,我們也不可以僅停留在“失街亭”一事上,馬謖有其缺陷,但也不乏過人之處,對這個歷史人物的分析不可“一棒子打死”。

(2)諸葛亮

教師:孔明斬馬謖,心情十分復雜,而這些心情包含在具體的表情中,請同學們找出來,並說一說包含了孔明怎樣的'心情?

學生:孔明三哭——

揮淚:兄弟情深又深深自責

流涕:情與理的矛盾——愛惜不舍卻又因軍紀不得不殺

大哭:悲痛自責。不聽遺囑,用人不當,“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北伐失敗,有負重託,愧對先帝。

歸納:孔明三哭,哭出他對蜀國忠心耿耿,顧全大局,賞罰分明;對兄弟手足情深,有情有義;對自身勇於自責,自求官降三級。把諸葛亮情理難決又忠義肝膽的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感染力極強。

回顧杜甫《蜀相》,加深理解諸葛亮忠效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形象:

蜀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小結:在人們的印象中,諸葛亮總是呼風喚雨、神機妙算,似乎從不犯錯誤。《三國演義》寫諸葛亮總體上把他當作智慧的化身,在“失街亭”中卻寫到他的失誤,而這樣寫讓讀者明白諸葛亮是人,而非神。“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孔明也有常人的不明智和失誤,這並不削弱他“千古名相第一人”的光彩,正因如此,反而使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富飽滿、有血有肉、真實可信,這在我們平時的寫作中值得借鑒。

(四)總結與延伸

1、板書

謹慎周密 頗有謀略

賞罰分明 敢作敢當

嚴於自責

孔明 馬謖

識人不深 自恃輕敵

用人不當 紙上談兵

2、總結

馬謖驕傲自大,孔明用人失誤,導致街亭失守,兩人都有一定責任。但馬謖確有他謀略過人之處,事後也是條敢作敢當的硬漢;孔明事前的周密部署和事後的勇於自責也不減其光輝智慧的形象。通過《失街亭》一課的學習,我們領略了《三國演義》如何通過生動的情節和典型的語言展現人物特徵的魅力,教導我們如何刻畫豐富飽滿的人物形象;也使我們懂得,不論是分析小說人物,還是看待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事,我們都不可以以偏概全,要力求“知人論世”,全面辯證地了解分析事物,做出中肯確切的評價。

3、延伸

給出兩則材料,請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

①“花和刺”:一對孿生小姑娘走進玫瑰園。一個說是壞地方,因為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一個說是好地方,因為每叢刺上面都有花。

——要全面地看問題,更要看主流。

②《鳥的評說》:麻雀說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說黃鸝徒有一身美麗的裝束,黃鸝說百靈聲音悅耳動機不純,百靈說最無原則的要算是鸚鵡,鸚鵡說喜鵲生就一副奴顏媚骨,喜鵲說蒼鷹好高騖遠,蒼鷹說麻雀鼠目寸光……

——不要總看到別人的短處,也要看到別人的長處。

教師評語:無論是鑒賞文藝作品、寫文論人還是處理現實事物,我們都需有辯證分析的眼光,全面看待的態度,以免使自己走入偏歧之路。

三、教後反思

《失街亭》是中學語文教材的名篇,教法多種多樣,而作為一堂小說鑒賞課,主要是要求學生以小說文本為立足點,通過對語言的品味,理解人物形象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本堂課主要抓住馬謖的“三笑”和諸葛亮的“三哭”來分析,通過課堂閱讀和師生討論,讓學生與小說文本親密接觸,認真品味了小說的語言;通過對比和辯證分析,理解掌握了馬謖和諸葛亮立體豐富的小說形象。

新課程目標要求“以學論教,教與學並行”,並且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與感受,包括與教師的互動,與同伴合作、自主學習、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觀察、創作的過程等等。欣賞小說是讀者自己的事情,學生能否在教學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欣賞能力,主要靠學生自己在閱讀實踐中習得,老師不能生硬地貼上標簽,只能起引導並適時歸納的作用。本文對於人物形象的理解主要是在學生認真閱讀、充分討論、自主評價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讓學生自己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腦活起來、嘴動起來、心樂起來,讓學生體會到語文課的語言味、意境美、文化情。教師通過設計一定的問題和課外延伸拓展,如討論“失街亭,誰之過”、“馬謖是否一無是處”、“如何全面看待諸葛亮這一三國人物”等問題,在培養學生感受、分析、思考、評判能力的同時,把教學知識、培養能力和看人處事結合了起來,加深了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讓學生在體會課文獨特的情感時產生了心靈的震撼,使學生學會惋惜、憤怒、感傷和贊嘆,學會辯證地看人待物,在一定程度上指導了學生的寫文論人思想,幫助學生建立健全的價值觀,豐富了學生的生存智慧。

本堂課設計較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問題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討熱情,課堂氣氛較活躍,使學生較好地分析掌握了人物形象。教師能適時引導小結,在學生討論分析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理性認知,基本達到了教學的預期目標。

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對學生對《三國演義》的了解情況有些高估,學生在分析討論過程中細節的注重還不夠,課堂時間安排較緊缺等。這就需要教師在今後的教學中多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只有準確立足學生的基礎,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想學,學好,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效果;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教師不斷地積累經驗,懂得適時糾正引導;教前設想應盡可能細致周到,以免影響教學內容的完成。教學本是一個“相長”的過程,精心准備每堂課,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並且在教後發現教師自身的不足,在今後的努力中不斷注意改進。

C. 高一優質課《窗》教案附反思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 學習小說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2. 分析小說中兩個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二)過程與方法:

1. 梳理小說的情節,體會作者精巧的構思:對比描寫和出人意料的結尾。

2. 分析解讀人物,體會小說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輝與黯淡,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聯系生活,感悟小說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解讀小說中的兩個主要人物,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小說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輝與黯淡。

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感悟小說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啟迪同學們聯系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方法

探究法、對話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著名作家錢鍾書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窗》,說人們最初建造房子的時候是沒有窗戶的,後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再建造房子的時候便有了窗。透過窗,屋子裡的人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裡面的人在看到外面精彩世界的同時,外面的人也窺探到了屋子裡面的秘密,那麼,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小說《窗》,看看裡面又會有怎樣別致的故事……

二、學習目標:

1. 學習對比手法的運用,品析人物形象

2. 梳理小說情節,體會作者精巧的構思:出人意料的結尾

3. 聯系生活,體會小說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輝與黯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檢查預習結果:

消遣(qiǎn) 一泓清泉(hóng)

玫瑰(guī) 栩栩如生(xǔ)

草坪(píng) 爭奇斗研(yán)

俯瞰(kàn) 氣喘吁吁(xū)

窄小(zhǎi) 五彩斑斕(lán)

手肘(zhǒu) 津津有味(jīn)

挪動(nuó) 扣人心弦(xián)

四、體裁:小小說

小:篇幅短小

新:立意創新

巧:構思精巧

奇:結尾驚奇

五、情景再現,復述情節:

時間:“曾住過”表明這是過去發生的事情

地點:一家醫院的病房

人物:兩位病人

環境:病房十分窄小,僅能容兩個人,設有一扇門和一個窗戶

開端:近窗病人和遠窗病人關系融洽

發展:遠窗病人從“享受”到“困擾”

高潮:遠窗病人見死不救

結局:遠窗病人看到的是光禿禿的一堵牆

六、互幫互助,共同探究:

為了幫助別的同學理解這篇小說,你可以提出哪些問題來幫助同學們理解文意?

同學們各抒己見,共同探究,共同解決問題

重點明確問題:

一、靠近窗戶的病人為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色”是真的嗎?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二、為什麼這個故事的結局是如此的出人意料?同樣的窗口,為什麼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麗的風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

三、小說以“窗”為題,有什麼作用?

六、拓展延伸,探究結尾:

故事結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想像和感慨……

七、聯系生活,感悟哲理:

人性的黯淡:環境污染、食品污染等

人性的光輝: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等

課堂總結:

一扇小小的窗戶,不僅是一簡單的“物”,還是心靈的窗戶,映照了美與丑不同的靈魂,它是上帝的眼睛,讓我們看清了人性的光輝與黯淡,一個利己,一個利他,一個熱情,一個冷漠,一座是高尚者的墓誌銘,一張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正如北島的一句名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讓我們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靈,用黑色的眼睛去尋找美麗的風景,把這美麗的風景送給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

作業布置:

有一句諺語說得好:“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上,都會遇到種種困難,在他人遇到困難時,伸出你的友愛之手,去幫他一把,余香就不僅僅留在手中,還會沁入你的心脾。

請結合上述內容,自選角度,自選文體,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500字的短文。

板書設計:

近窗病人 遠窗病人

一座美麗的花園 一睹光禿禿的牆

樂觀善良 自私冷酷

道德高尚 卑劣丑惡

人性的光輝 人性的黯淡

附教學反思:

《窗》是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創作的一篇微型小說,被收入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這篇小說的內涵極為豐富,描述了在一家醫院的一間窄小的病房裡發生的有關窗戶的故事。窄小的病房僅能容下兩張病床,只有一扇門和一個窗戶,而病房裡卻有兩位危重病人,他們只能靜養。近窗的病人每天被允許仰坐兩個小時,能透過窗戶看到外面,這種分配不公的矛盾為小說埋下了伏筆。

近窗病人被允許仰坐兩小時,而遠離窗戶的病人卻只能日夜靜靜地躺卧在床上,從這可以看出,病情稍輕些的應是近窗的病人。近窗病人為遠窗病人每天上下午各講一小時窗外的美景,既是娛人,也是自娛。從中可看出近窗病人是一個熱愛生活、心胸寬廣、舍己為人的人,他這寬闊的心胸和平和樂觀的心態,應該有助於他病情的緩解。而從後面的`情況來看,他的病情卻日益加重了。所以近窗病人自娛的成分可能少一些,更重要的是娛人。為遠窗病人勞心費神地編造窗外的美景,激勵病友求生的勇氣,以至於舍棄了自己休息的時間,最終導致了病情不斷加重。而遠窗病人一開始聽得津津有味,覺得是一種享受,然而他的嫉妒心惡性發作,雖加克制,但不見效果,反而更顯強烈,由“對事”惡性發展到“對人”。遠窗病人由於心態失衡,病情也一天天加重,可醫生們對其病因卻不得而知。這一筆也是作家的精巧構思,它為後文窗外沒有美景,只是一堵光禿禿的牆埋下又一伏筆。

小說最後,近窗病人突然病情加重,在死亡線上垂死掙扎,而遠窗病人卻心靈扭曲、人性泯滅、見死不救。冷酷自私的望著近窗病人凄慘地死去的行為真是令人發指。他如願以償搬到了靠近窗口的病床上,等醫生剛走,他就迫不及待掙扎著支起病體朝窗口望去,但是他看到了什麼呢?一堵光禿禿的牆!小說層層蓄勢,最後一句戛然而止,出人意料的結局給讀者以無限的想像空間。這個結局對近窗病人飽含著更多的贊美,對遠窗病人則蘊含著無盡的嘲諷。

1. 教學設想

我教授《窗》這篇微型小說,設想是先讓學生了解並概括微型小說的特點。這樣做的目的是指導學生在閱讀中要具有文體意識,把握住微型小說的文體特點及其閱讀方法,為學習《窗》尋找一個抓手。

接著讓學生帶著文體意識去主動探究文本,在此過程中,因為這篇課文是自學課文,讓學生互幫互助,自己提出問題,同學之間互相解決問題,注意引導學生從人物、情節發展中分析人物的性格,讓學生明白作者的褒貶寓含在多角度的對比中。

結尾的藝術是微型小說的關鍵所在,因為微型小說是結尾的藝術,是揭示靈魂的藝術。接著“探究結尾”。讓學生理解這種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結尾藝術,是形式巧妙和主題深化完美統一的藝術。探究過後讓學生續寫結尾,目的是展現學生在文本解讀的基礎上對人性的各種表現有一個全面深入的感悟,觸發學生對人生的深層思考。

最後我聯系現實社會的狀況,讓學生思考人性的光輝與黯淡,於是我讓學生課下繼續思考“該怎樣在生活中抑惡揚善”,以達成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

2. 課堂亮色

首先,我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同學之間互相解決問題,如果沒有提出我設想的幾個問題,我打算再補充問題,學生的回答非常精彩,匯聚在一起,可以說是比較深入的對文本的解析,是對小說中人文精神的深層思索。

其二是在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善板書,板書可以說是一大亮點,既注重了窗的外形特徵,又注重了內容實質,對該小說採用的對比手法的探究。從不同角度挖掘了人物的性格內涵,一扇窗戶顯現了人性的光輝與黑暗。學生就此展開討論,探究後的結果有三方面對比,一是環境對比,近窗人心靈美好,他口中述說的窗外美景是他熱愛生命、樂觀助人的心態美的一種映照,心中有美,眼前才會有美景;而遠窗人由於心靈卑鄙醜陋,所以眼前看到的只是一堵光禿禿的牆。兩相對比中看出了近窗人的無私、善良、關愛和高尚。二是近窗人和遠窗人的心靈對比,這個在此就不必贅言了。三是人物自身前後的對比,遠窗病人由善到惡的心路發展歷程的分析,讓學生明白了我們在今後的生活中應該學會抑制自己不斷膨脹的私慾,不要讓崇高的精神遊離於肉體之外。

其三是續寫故事。小說結尾是“他看到的只是一堵光禿禿的牆”,請根據小說主旨和人物性格,發揮想像,用三兩句話續寫故事。此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說遠窗人的醒悟,為自己自私行為感到慚愧而寢食難安,也有說遠窗人不久也因深深的自責而死了……

3. 認識與不足

課賽之後,我主動和評委老師、教研組長羅老師以及各位老師溝通交流,認識到自己很多不足。

首先,作為剛工作不到兩年的年輕老師來說,依然是一個重大問題,經驗不足,引導不夠,自己講得太多,很想體現學生的主導地位,但還是控制不住自己講得太多。再如,學生提出的問題,我總是不信任,喜歡重復學生的問題和學生相互之間的回答。其實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充分放手,給他們自己提問題、解決問題,他們應該能做到。

其二,關於文體的認識。我把握住了這篇課文是小說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應該是一種用以往的知識進行方法上的指導探究,所以在開課就提出了關於小小說的特點。課後也有老師指出如果將這一特點放到課程最後,得出文體特點就顯得更加自然,學生也應該掌握得更好了。

其三,課件內容過多。可以適當減少課件上列印出來的內容,盡可能簡明扼要。

經過這節課的磨煉和總結,我深知,作為一名年青老師,上好每一堂課是我的責任,我也深知我離一名優秀的老師還相距甚遠,在教學之路上,我會盡自己所能,走好每一步。

D. 《我的叔叔於勒》優質課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拮據、闊綽、煞白、詫異、與日俱增、十拿九穩”等詞語。

2.把握小說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說創作。

(二)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細致地描寫人物內心世界,對人物作個性化描寫的方法。

2.把握小說的情節構思,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3.品評小說的語言,提高實際的語言運用能力。

(三)德育目標:

認識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提高道德觀念。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的豐富內蘊。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莫泊桑的小說語言簡潔明快,幽默機智。課文在技巧的運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寫、懸念的運用、情節的安排等方面。指導學生表情朗讀或分角色朗讀,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分析人物的語言、行動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動和刻畫人物性格的,課堂教學朗讀揣摩為主。

2.探究討論法 這篇小說的內蘊很豐富,在組織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創設情境,激活學生思維,主動質疑問難,合作探究以釋疑,培養解讀小說的能力。如從情節分析入手,探討作品主題。

3.續寫法 在把握原作主題。抓住人物性格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流暢自然的結局續寫,以深層揣摩課文立意和波瀾起伏的情節鋪敘。

教具准備:

多媒體CAI課件 錄音機及示範朗讀帶 列印好的講義資料 投影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誦讀整體感知文意,多角度梳理課文的情節結構,了解情節發展的因素。合作探究、創新,多元評價作品主題。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在《高老頭》中說;“沒有一個諷刺作家能寫盡金銀珠寶底下的丑惡。”的確,金錢能夠影響到人與人的關系,這不僅在過去、在國外,即使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這也是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關於金錢對資本主義社會人際關系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曾有過精彩論述。多媒體出示:

馬克思、恩格斯說:“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繫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沒有別的聯系了。”

馬克思說:“貨幣能使各種冰炭難容的人親密起來,迫使勢不兩立的人互相親吻。”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資本主義社會維系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便是純粹的金錢。金錢能使冰炭難容、勢不兩立的人親密起來,同樣,也能使親密無間的人形同陌路。法國優秀的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以他卓有成就的小說對此作了准確犀利的闡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小說,去體會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多媒體出示

作者簡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國19世紀後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身於法國諾曼底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後,普法戰爭爆發了,他應征入伍,兩年的兵營生活使他認識了戰爭的殘酷,祖國的危難啟發了他的愛國思想。戰爭結束後,他到了巴黎,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小職員,同時開始了文學創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創作,轟動了法國文壇。以後離職專門從事文學創作。10年間他寫了300多個短篇小說和6個長篇小說,其中許多作品流傳久遠,尤其是短篇小說,使他成為一代短篇小說巨匠。長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項鏈》《我的叔叔於勒》等。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諷刺和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尤其是在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下人們精神的墮落。

三、誦讀,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全文,初步感知小說內容,勾畫並疏解疑難字詞。

多媒體出示:

拮據(jié jū):手頭緊,經濟境況不好。闊綽(chuò):排場大,生活奢侈。

煞白(shà):由於恐懼、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極白,沒有血色。

詫異(chà):覺得十分奇怪。 襤褸(lán lǚ):(衣服)破爛。

張皇:驚慌,慌張。 與日俱增: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

十拿九穩:喻很有把握,也說十拿九准。 棧橋(zhàn) 牡蠣(lì)

2.學生聽讀全文,明確人物關系,嘗試復述故事梗概。

要求: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婦對於勒不同稱呼的詞語及其態度的變化。

教師明確:

貧:壞蛋、流氓、無賴。

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辦法的人。

貧:小子、傢伙、老流氓、賊、討飯的。

菲利普夫婦: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3.學生討論:

小說情節富於變化,跌宕曲折,引人入勝,關鍵在於設置了懸念,構思巧妙,請找出文中的懸念,作適當分析。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如:開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為什麼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散步?於勒是什麼樣的人?曾是災星的於勒。現在為什麼卻成了他們的福音?他們極其美妙的夢境是否得以實現等。

4.學生精瀆全文,思考:

(1)文中的於勒是怎樣的一個人?請嘗試從課文內容中歸攏於勒的“簡歷”。

(2)菲利普一家為什麼盼望於勒回來?

(3)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於勒,這是為什麼?

(4)小說圍繞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態度變化,展開曲折的情節。試根據下面的提示,多角度梳理課文的情節結構。

原因→結果(邏輯)

期待→破滅(心理)

開端→發展一高潮(情節發展)

懸念→結局(技巧)

學生思考後精彩回答,教師歸結:

(1)於勒年輕時,是個浪盪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遺產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錢,因而被家裡的人看不起,甚至視為全家的“恐怖”。終於,他被送到美洲。後來,據說他在那裡做生意賺了錢,並且給菲利普夫婦去信說,打算發了財回法國同住。於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於勒在美洲闊了一陣之後,重又潦倒落魄,淪落成一個窮光蛋,被法國船長帶回來,在船上擺攤靠賣牡蠣過日子,他又重新成為哥嫂的“恐怖”,被棄之家門外。

(2)菲利普是個小公務員。一家人生活拮據,不僅“樣樣都要節省”,甚至連女兒都嫁不出去。但是,他們知道了以前被視為“全家的恐怖”的於勒,在美洲發了財,“做著一樁很大的買賣”,而且准備倒故鄉和哥嫂一起快活地過日子,於是“大家都認為分文不值的於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於勒歸來,並對“這樁十拿九穩的事”“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計劃要用這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我”的二姐也因這一“福音”定了婚。

(3)學生可能會得出如下分析:①是那個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婦怕女婿知道了於勒的情況,於婚事不利。②是於勒的為人造成的。如果於勒是一個品行很好的人,則菲利普夫婦不會如此。③是於勒貧窮造成的。如果於勒此時很富有,菲利普夫婦一定和他相認。④是菲利普夫婦經濟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婦的虛榮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婦的金錢利己意識造成的。⑦是社會文化造成的。

教師引導: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婦只認識錢和於勒又淪落為窮人,根本原因是那個金錢至上的社會制度。

(4)於勒揮霍家產,被送到海外。菲利普——家因於勒的揮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發財的於勒歸來解困。於勒破產成了窮光蛋。菲利普夫婦棄他而去。(邏輯)

於勒發財,菲利普一家盼望於勒歸來解困。於勒成了窮光蛋,希望破滅了。(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於勒的揮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發財的於勒歸來解困。船上發現於勒破產成了窮光蛋。菲利普夫婦棄他而去。(情節發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於勒歸來,為什麼?於勒在海外發財了。不料於勒成了窮光蛋,菲利普夫婦失望怨恨而歸。(技巧)

四、研讀探究

1.分角色朗讀。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於勒、船長。要求:讀出對人物的理解。

2.學生合作探究:

(1)這篇小說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象?你是如何理解課文的主題的?

(2)小說的題目是《我的叔叔於勒》,但是從行文看,對於勒僅有幾筆直接描寫,多是側面著墨,而對菲利普夫婦的刻畫卻用了很多篇幅。那麼,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誰?

學生激烈研討,教師適時引導、點撥,明確:

(1)閱讀這篇小說,使我們走進了19世紀的法國社會,去體驗當時法國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說描寫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動勾勒出了一幅19世紀後半葉法國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婦的虛榮、勢利、自私、貪婪,於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了當時社會的道德觀念和價值標准。

有關作品的主題可以理解為:①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的人和人的關系。菲利普夫婦的無義寡情,於勒被棄的遭遇是資本主義金錢至上社會的概括。恰如馬克思、恩格斯說:“現代的資產階級家庭是建築在什麼基礎上的呢?是建築在資本上面,建築在私人發財上面的。”②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一個既可鄙又可憐的形象。他們掙扎在社會的底層,也正因於勒的惡行,將一家人的生活拖累到貧困中不能自拔。生活的艱辛,乃至女兒出嫁都成了問題,於勒發財的消息,成了擺脫生活窘迫的唯一救命稻草,可現實是他們遇見了無臉歸來的窮困潦倒的於勒。面對無奈的現實,他們的選擇無疑是艱難的。勢利,作為人類普遍的劣習和商品社會必然會衍生的生活現象,是超越時代、地域的。

(2)小說題為《我的叔叔於勒》,於勒卻是作為暗線,略寫和虛寫了他的過去和未來。他的出現只是在海輪上賣牡蠣即短短的一幕。作者把筆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遊哲爾賽島在海輪上巧遇於勒這件事上,集中表現菲利普夫婦對於勒態度的驟然變化上,從而刻畫他們貪婪、自私、勢利的性格特徵。小說正是通過刻畫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徵,寄予自己的情感評判的。因此,小說的主人公應是菲利普夫婦。“我”作為敘事主體貫穿全篇。

五、布置作業

1.請同學們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展開合乎情理的想像,依據下列情境提示,續寫小說的結局:

(1)遊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繼續向哲爾賽島前進。……

父親急忙向我們跑來。“克拉麗絲!克拉麗絲!”他眼睛裡放著光,臉漲得紅紅的,像熟透的蘋果。“快去看啊,那個吃牡蠣的極有風度的先生怎麼那麼像於勒!在他身旁還有一位高貴的婦人呢!顯然是由於狂喜,父親抑制不住激動大聲地說道。“是嗎?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來了!”母親一時不知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她與丈夫的同樣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們的親弟弟……”

(2)假如破了產,又窮困潦倒的於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門上,將是怎樣的一種情景,請抓住人物性格特點,進行創造性描繪。

2.請同學們深透理解文意,把這篇小說改編成一個課本劇,並組織進行排練。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訓詞析句,引導學生揣摩小說語言。編演課本劇,把握小說人物形象,聯系生活實際,體驗與反思。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請學生互相交流各自富有創意性的結局續寫,並以小組為單位推舉優秀習作在班上宣讀,師生共同點評。

教師以學生習作《歸來》為例,請學生點評。多媒體出示:

歸 來

我們全家回到哈佛爾,母親才長長地噓了一口氣。看得出,她心裡依然很焦躁。父親臉色蒼白,目光呆滯,嘴張得大大的,步履中微帶踉蹌。母親暗暗地捅了他一下,提醒他千萬不要在女婿面前失態。

當天吃過晚飯,姐姐和姐夫走後,母親又大罵起來:“我早知道這個可憐蟲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們再別讓這個賊來糟蹋我們家了,菲利普,他要是回來,請你趕走他! 哼!”父親沒答話,他默默地從內衣口袋裡掏出那封以前視若珍寶的信,顫抖著將它投入了爐火中,火花一閃,轉眼信化成了灰燼。別墅沒有了,我們全家的希望也隨著這火光的一閃而消失了……

不知怎的,我似乎一點兒也不惋惜,我眼前又出現了那張又老又臟的臉,那雙呆滯的眼睛,一種無名的情感湧上我的心頭……

不願發生的事終於還是發生了。

一天傍晚,我們正在吃晚飯,門突然開了,夕陽的余暉將來人的身體投下了長長的陰影,母親神經質似的站了起來。屋裡的空氣似乎凝固了……

於勒叔叔站在門口,面色慘白憔悴,頭發蓬亂,身上還是穿著那件又臟又破的水乎服,前襟裂著一道長長的口子,手裡拎著一個破舊的皮箱,箱角的鐵皮已經磨壞了。他獃獃地站在那兒,嘴唇動了動,沒說話,用乞求的目光望著大家。父親呆愣愣地望著他,支支吾吾地說:“你……你……”又是一沉默,難堪的沉默,只有那隻破舊的掛鍾還在滴滴答答地走著。

突然,母親好像從夢中驚醒,眼裡射出一種異樣的光,咄咄逼人地問道:“你是誰?”叔叔的臉抽動了幾下,嘴唇動了動:“嫂子,我是於勒呀!”聲音中帶著哽咽。“於勒!你是於勒?你不是在美洲當了大闊人嗎?”於勒叔叔眼裡滾出兩滴眼淚,聲音顫抖著:“過去是的,我旅行回去,一場大火將我的家產燒個精光,我……我沒辦法呀!”母親看了一眼在一旁發呆的父親,又盯著叔叔厭煩地譏諷道:“嗬,瞧你的皮箱,裡面一定裝了不少錢吧!給我們的?嗯,肯定不少,可我們不稀罕,你還是自己拿回去過你的富貴日子去吧!別裝窮嚇唬我們了。”於勒叔叔默默地忍受著,淚水順著蒼老的臉流了下來。他又把哀求的目光投向父親,他的親哥哥,可父親把臉轉向了一邊,他慢慢地俯下身去放下箱子。踉蹌著向門外走去,他茫然地不知往哪裡走,不知哪裡是他的歸宿……

母親上去打開了箱子,拿出一個紙包,裡麵包著一些錢,還夾著一張皺巴巴的紙條,母親把它交給了父親,父親念道:”親愛的菲利普,我的全部家產被火燒光了,為了賠償你們,我賣牡蠣攢下了97法郎20生丁,錢雖不多,但它能使我的心好受一點,請你們務必收下,我知道回來是不會受到你們的歡迎的,故先寫好這張字條。於勒。”

我感到心中很壓抑,父母的臉似乎變得那麼丑惡,而叔叔的臉變得那麼善良。對叔叔的同同情,對父母的怨恨,這種感情越來越強烈而終於爆發了,我不顧一切地沖出門去,我要追回我的叔叔,我的親叔叔……

二、研讀品味

1.請學生表情誦讀全文,多媒體出示:

思考:小說在人物塑造上的獨到之處在於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刻畫。

(1)請同學們品味下面的語句,揣摩母親在希望破滅時的心理和感情。

①我母親也怕起來了,吞吞吐吐地說:“你瘋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為什麼這樣胡說八道?”

②母親回來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說:“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長打聽一下吧。……”

③母親突然暴怒起來,說:“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手拖累我們的。……”

(2)“我心裡默念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這默念的三句話'思有什麼異同?為什麼重復寫?這表現“我”的什麼心理?

學生思考後精彩發言,教師明確:

(1)①雖然母親聽到了那個窮水手就是於勒的消息,但發財夢使她不願相信這是真的,是“吞吞吐吐”地責怪丈夫“胡說八道”。

②等她親自看清楚那賣牡蠣的果真是於勒以後,也驚恐地“哆嗦”起來,但仍存一些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長打聽。

③當最終證實那窮水手就是於勒時,看到丈夫“神色很狼狽”,想起於勒以前佔有過他們應得的一部分遺產,而以後又給過他們發財的“希望”,現在這種希望竟成了泡影,於是舊怨新怨一齊發作,“突然暴怒起來”,破口大罵。她自私、冷酷、惟利是圖的性格,隨著她的語言和心理變化,一層層地發展,至此畢露無遺。

(2)這默念的三句話中,從字面的人物關系看,沒有什麼不同。但從排列的順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後重復“我的叔叔”,其中卻加上一個“親”字,反映了“我”對處於貧困境地的於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對父母無義寡情的困惑、苦悶及不滿。這是一句包含諷刺意味的心裡話。

2.合作探究,體會匠心構思。

(1)文章開頭在寫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後,不接著寫於勒,而是寫他們一家星期天到海邊棧橋散步的習慣,寫父親永不變更的話。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2)文中關於於勒去美洲前後的情況,是運用什麼方法交代的?這部分內容對情節發展起什麼作用?

(3)寫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決定舉行婚禮之後到哲爾賽島旅行,這與整個故事情節有什麼關系?

(4)安排兩位先生請兩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蠣這樣一個細節,作用是什麼?

(5)“我”給於勒叔叔十個銅子的小費一段描述,對表現主題起什麼作用?

學生合作探討後回答,教師點撥:

(1)這樣敘述是設置懸念,使讀者急於知道於勒是誰,他在哪裡,為什麼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來,從而使情節發展更有吸引力。

(2)插敘。介紹於勒的經歷,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後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於勒歸來的急切心情,為情節發展作了鋪墊。

(3)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爾賽島旅行,從而創造遇見於勒的機會,把故事引入對中心事件的敘述。

(4)這一細節牽動了菲利普的虛榮,使他也產生了請家人吃牡蠣的念頭。而由此才使菲利普與於勒進一步接近,並終於認出了於勒,使情節發展急轉而下,同時也增強了故事的`戲劇性。

(5)這段描述把故事情節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婦冷酷無情、惟利是圖的本質暴露得十分充分。

三、體驗反思

1.根據課前排練情形,安排課本劇演出。演出結束後請參加編演的同學談談對劇中角色的認識體會,師生共同點評演出效果。

教師簡要歸結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虛榮、勢利、自私、貪婪、冷酷,有著一副可憐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樣的小市民階層的共性外,還精細、刻薄、潑辣。文中的“我”富有正義感和憐憫心。於勒則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受害者和失敗者。

2.同學們暢談學習課文後的感受和啟示。

學生積極發言,教師歸結:

(1)不要把理想的實現寄託在別人身上,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奮斗、去爭取。

(2)在金錢和親情上,應珍惜親情,淡泊名利。

(3)對弱者應多付出愛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四、課堂練習(分發講義資料)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以下各題。

果然,十年之久,於勒叔叔沒再來信。可是父親的希望卻與日俱增。母親也常常說:“只要這個好心的於勒一回來,我們的境況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個有辦法的人。”……

……後來我們終於動身了。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海上駛向遠處。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們一樣,我們感到快活而驕傲。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隻滿是皺紋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臉,那是一張又老又窮苦的瞼,滿臉愁容,狼狽不堪。我心裡默念道:“這就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我給了他十個銅子的小費。他趕緊謝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輕的先生!”

等我把兩法郎交給父親,母親詫異起來,就問:“吃了三個法郎?這是不可能的。”

我說:“我給了他十個銅子的小費。”

我母親嚇了一跳,直望著我說:“你簡直是瘋了!拿十個銅於給這個人,給這個流氓!”她沒再往下說,因為父親指著女婿對她使了個眼色。

後來大家都不再說話。

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彷彿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鑽出來。那就是哲爾賽島了。

1.我”的母親原先怎樣稱呼於勒,後來又是怎樣稱呼的?從稱呼的變化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樣的一個人?

2.十年中,“我”的父親那“與日俱增”的“希望”是什麼?照你看,在對待於勒的基本態度 上,父親與母親有無不同?

3.“我”的全家人出發時是怎樣的心情?後來又是怎樣的心情?(用選文中的話作答)

4.選文中有兩段景物描寫,請分別說說這兩段景物描寫的作用。

5.於勒接到十個銅子的小費,就“趕緊”表示感謝,這個細節意在說明什麼?

6.對“我”心裡默念的話,下面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 )

A.力求清楚地交代於勒的身份。

B.表明“我”此時的復雜感情。

C.強調“父親的弟弟”,表明“我”對父母的困惑、不滿。

D.強凋“我的親叔叔”,表明“我”對叔叔遭遇的同情。

參考答案:

1.原先稱於勒是“好心的於勒”“一個有辦法的人”,後來則稱“這個人”“這個流氓”。從稱呼的變化,可以看出她嫌貧愛富、自私冷酷。

2.“我”的父親的“希望”是盼望發了財的弟弟回來,能帶給他財富。“我”的父母在對於勒的基本態度上沒有什麼不同。

3.出發時,全家人“感到快活而驕傲”;後來則“大家都不說話”。

4.前一段景物描寫襯托出全家人當時快活而驕傲的心情;後一段則襯托出全家人失望的沮喪的心情。

5.表明於勒很少得到溫暖或進一步表明於勒確實很窮。

6.A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課文以於勒的遭遇為引線.精彩的情節發展猶如一把利劍,劈出了病態社會中人性的扭曲。經濟的世界,金錢的關系,把於勒推入了人生悲劇,使菲利普夫婦淡漠了愛心和同情,變得庸俗、狹隘和自私。觀照生活,思索人生,我們找到了健全、美好心靈的答案。讓一曲《讓世界充滿愛》唱出我們的心跡。

六、布置作業

1.寫一篇反映當今社會人際關系的小作文,文體不限,立意自定。

2.有人說,勢利是人類普遍的劣習和商品社會必然衍生的生活現象,它是超越時代和地域的,“菲利普”永遠不會絕跡。你是否也這樣看呢?請以短文闡說。

教學後記:

這篇小說的內蘊很豐富,在組織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創設情境,激活學生思維,主動質疑問難,合作探究以釋疑,培養解讀小說的能力。如從情節分析入手,探討作品主題。課文在技巧的運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寫、懸念的運用、情節的安排等方面。指導學生表情朗讀或分角色朗讀,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分析人物的語言、行動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動和刻畫人物性格的,課堂教學朗讀揣摩為主。

E. 《故都的秋》優質課教學設計

關於《故都的秋》優質課教學設計

郁達夫筆下故都之秋的獨特色彩、音響、風姿,無一不是作者豐富細膩、富有個人特質的情感世界的折射。下面是關於《故都的秋》優質課教學設計,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一、教學內容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②第一單元的第2篇課文。這個單元學習寫景狀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領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領略大自然,感受作者心靈的搏動,由此而進入一種審美境界。

這篇文章是郁達夫一篇頗具特色的散文,體現了他的藝術個性和審美追求,全文緊扣「清、靜、悲涼」,描繪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秋果奇景」這五幅畫面,通過「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方法,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本文是本單元的第二篇散文,示範作用仍不可忽視,因此,繼續重視指導學生掌握散文「形」與「神」的關系,難點放在運用文章「景」和「情」和諧統一的表現手法上,進一步讓學生感悟作家對自然、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的思考。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我的教學對象是民辦普通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不大好。但他們對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學過朱自清的《春》,剛剛又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進行過初步的鑒賞。為了拓寬學生的視野,開學時,我就要求每位學生必須人手一冊課外雜志。諸如《讀者》、《散文》、《青年博覽》、《小小說選刊》等等,讓它們成為全體學生的共同資源,達到共享。經過調查,一般同學也能說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具有寧靜的、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設計思想

1、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素質、能力培養為主線。

2、語文課就要有語文味。教學注重整體感知,要學生能夠知人賞文,利用自身普通話過二甲及擅長朗誦的優勢,營造良好的氛圍,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情境。

3、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和本單元的要求,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制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及難點。備課不僅備教材,也備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關注學習過程,適宜地啟發與評價,力求能夠實現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4、本課只安排一課時,時間可能較緊,因此要求學生必須充分地預習課文,其一,朗讀課文三遍,找出五幅畫面;其二,查找有關作家的生平及作品等材料。

5、鑒賞作品注重以點帶面,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學以致用。

6、有效利用多媒體。

四、教學目標

進一步體會散文「形」與「神」的關系。進一步學會運用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領悟文章的感情基調,體會作者對故都的情感。

難點:全文如何緊扣「清、靜、悲涼」,描繪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秋果奇景」這五幅畫面,通過「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方法,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篇情深意濃的散文。在進入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前,讓我們先來看一幅畫,這是我請我們學校的一位美術老師根據大家初中學過的一首詞描寫的景象所畫的:

展示畫面一

出示《天凈沙·秋思》(個別背誦與師生背誦相結合)

思考:這首詞表達了作者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麼體會到這種感情的?(學生自由發言)

明確: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淪落,秋日思歸,情與景在這首詞里得到了完美的結合。的確,讀一首詩, 看一幅畫,常常是通過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領會到某種更深遠的東西,而獲得美的享受。這種更深遠的東西 ,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對於寫景抒情散文來說,作家筆下絕沒有單純的風景,往往是情寄寓於景中,我們閱讀這類散文的時候,要從具體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出示思維方向 借景抒情

這種方法,大家在初中已很熟悉,高中閱讀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深入其中的對景物進行細致的揣摩和體會,從而更好的理解與把握作者的感情。今天,我們就要在學習這篇課文基礎上掌握這種閱讀方法。

二、 整體感知

1. 美學家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那麼,我們就從《故都的秋》景走入郁達夫的心靈世界,看作者又通過寫什麼樣的景物去抒發自己怎樣的深情?

學習目標:(幻燈)

1、體會散文「形」與「神」的關系。

2、理解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學會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閱讀方法。

北平故都,已是歷史上繁華的過眼煙雲。這篇文章的題目中的「故」字就含有一種深深的「眷戀」。一個舊都的秋景,為何會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戀?秋聲秋色中蘊涵了什麼樣的深情?我們先來整體感知故都的秋景。下面,請大家看課文,你們先齊讀第一、二自然段,然後聽我對課文主體部分(3-11)的朗誦。一起神往故都,觀其色,聞其聲,品一品故都的秋味。 (播放配樂朗誦。)

2、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幾幅故都秋天的畫面?

明確(1) 「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清」「靜」「悲涼」是故都的秋的特點。這是課文的主線或文眼。對課文文眼或主線的把握有利於我們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這幾天心裡頗有點不寧靜」。

(2)五幅畫面: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 閑話秋涼 秋果奇景

三、分析鑒賞

「清」「靜」「悲涼」不是空穴來風,它來自作者對故都秋景的客觀感受上。作者是怎樣細致入微的刻畫描寫這幾幅秋景的呢?什麼樣的景物,會使郁達夫感到這樣的壓抑,感到這樣的凄清和孤獨?

思考:(1)在五幅畫面中,作者是從那些方面來寫秋的?

明確:作者從秋聲和秋色兩方面(角度)來細致入微的展開描寫。

(2)從秋聲秋色的角度來寫,有何好處?

明確:聲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現出故都的秋的特點。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入其境。

(3)描寫了哪些秋聲和秋色?(分兩組找,討論)

①明確:色: 碧空 藍朵 黃中帶白 青布 淡綠微黃

提問:A、本文選擇的秋色又有什麼特點?(顏色的格調)

明確:冷色調。用青藍色 ,暗灰色,灰白色調繪出一幅冷色的畫面。

B、落槐為何也是秋色呢?

明確:它的花白里透黃,突出了秋天的特點,與文中描寫的其他顏色格調一致。

C、面對這樣的色彩與景物,你心裡會產生怎樣的感受?

明確:冷清。處處散發著絲絲的涼意。

②明確:聲:帚聲 衰弱的蟬聲 風雨聲 人聲

A、如果說,秋色的描寫是「清」;那麼,秋聲呢?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靜。處處透著寂靜與落寞。

B、寫了秋聲,為什麼我們還說它靜呢?

明確:反襯。在秋天的故都,在那無際的碧天下,連小蟲的鳴叫、掃帚掃街這樣的細微的聲音都能聽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襯出故都的寂靜嗎?「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藝術家們往往用這種以靜襯動的藝術辨證法來取得更強的表達效果。我們在《荷塘月色》中已經接觸過這種用法,用蛙鳴來襯托月下荷塘的幽靜。

C、舉一個例來說一說:

如看到掃帚的絲紋,為何也讓我們彷彿聽到了那細微的聲音?精細的絲紋,灰土上一條條的痕跡。我們彷彿看到了掃街的在樹影下清閑的揮動著掃帚,聽到了灰土與落葉發出的沙沙的輕微的聲音。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與衰敗嗎?

D、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後,又聽到這微漠的聲響,作者又會有怎樣的感覺?

明確:更加孤獨,凄冷。息列索落的秋風秋雨之日,伴著衰弱的蟬聲的天籟,和著鴿哨的鳴叫,遠處傳來荒野的鍾聲,作者連細微的掃帚聲也彷彿聽得真真切切。「這次第,怎一個『靜』字了得!」

四、揣摩感悟

1、秋色冷清,秋聲寂寞,作者在這樣清靜的秋色秋聲里品味到一種什麼樣的秋味呢?我們大家已經抓住秋景的特點對景物進行了分析,現在讓我們大家一起進入作者所創造的意境中去體味,去揣摩,去感悟!

意境是什麼呢?意境是內在的情趣與外在景物的融合。包括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中之情;情景相生。景物本來是沒有感情的,作者帶著某種特定的感情來看景物,那麼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感情的不同則對於同一景物的觀感也不相同。這就是我們美學上常說的「移情作用」。

下面,我們就深入作品中的意境,觀景而察情。看到第三段,請全體女同學誦讀,這是故都小院秋天的清晨之景。男同學在聽的時候試著概括一下客觀的景。

展示畫面二

(預設學生回答)

小院晨景:天高色青下,馴鴿飛天,一椽破屋旁,一棵老槐樹,破壁腰靜對著牽牛花的蘭朵,日光穿過槐樹葉透射下來。

院中之人:清晨,穿著青布長衫的作者坐在院中的槐樹下,喝著大碗濃茶,細數日光或靜對牽牛及產生的聯想(疏落的秋草)。

主觀感受:清閑、寂寞、悲涼。

明確:同學們回答不錯。這是一幅巨大的畫面,帶有立體的美感。碧綠的天空作了畫的背景,地面上五顏六色的牽牛花薈萃成流光泛彩的野花圃;天與地之間,間或出現一兩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馴鴿,點綴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間,顯得疏密得體,濃淡相宜,可與天工媲美。穿著青布長衫坐在院子的人,手捧茶碗,舉頭望望碧空,細數槐葉間透下來的日光,俯身擷牽牛,耳邊傳來馴鴿的飛聲,畫面有靜有動,繪聲繪色,秋之美,秋之情趣完全融合在藍天白花之中。這種「清、靜」中略帶「悲涼」的情調,體現了故都秋的原始美和質朴美。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筆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靜的,也是美麗的。同學們,老師想通過解讀「小院秋晨」來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希望同學們課後能以點帶面去分析其他四幅畫面的意境。(板書「以景顯情」)

2、國學大師王國維有言:「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由情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林黛玉在悲傷的淚眼中才會看到那紛飛的落蕊。那麼作者為什麼會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靜與悲涼」?

這跟當時作者的生存環境有關,由於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作為知識分子的郁達夫在30年代中期,思想苦悶,過著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為了逃避現實,到處遊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實給他帶來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正是帶著這樣的心境來看故都的秋景,才使原本無感情的景物染上了濃重的主觀色彩,內外和諧。(板書:「以情馭景」)

五、細節分析

課文的主體部分已經學習完了,希望大家對 「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手法有更深的理解。最後,由大家來問問題。

預設問題1、作者既是描寫故都之秋,為何還要寫南國之秋?用三個字來概括南國之秋的特點?

明確:全文既直接描寫故都的秋景,又通過寫南國之秋來間接寫故都之秋。直接寫從故都的秋景的聲色著手,抓住特點,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 靜 悲涼」,間接寫通過二者的對比,也反襯出故都秋景的特點。「慢」「潤」「淡」。

預設問題2、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到底是頌秋,還是悲秋?

明確:讓學生各抒已見,言之有理則可。

六 、深情結語

《故都的秋》是一篇頗具特色的散文。「清、靜、悲涼」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內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蟬的每一聲殘鳴中;在秋雨的`每一個雨點中;在秋棗的每一絲微黃里;也在那故都閑人充滿了京腔的互答聲中。作者心中的「悲涼」已不是故都賞景的心態,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悟。心中有秋,筆下才有秋。

我們彷彿和郁達夫先生共同品嘗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齒頰留芳,清爽宜人;又彷彿是聽完了一曲字正腔圓的京劇清唱:餘音繞梁,不絕如縷。

七、聯讀悟寫

學習課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法,寫200字左右描述性片段。

八、教後反思

1、本文是現代文學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摯,意味雋永,文辭優美。但由於本文的寫作年代離今天已七十多年了,學生要充分感受文中的意味、情味的確有些困難。「清、靜」好理解,「悲涼」就不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消除時代隔閡,從而感受人文情懷。培養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通過教學此文,我感覺人文精神離我們並不遙遠,它就在課文里,就在師生們的共同品讀活動中。

2、利用對比閱讀的方法,把《故都的秋》與《荷塘月色》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3、對散文的特點「形散神聚」的分析還可以更到位些,如:沒有點出本文選材的零碎性,五幅畫面之間沒有明顯的時空聯系,卻都能相提並論,這是為何?這是本課教學的一點敗筆。不過,我又常常以「課堂教學永遠是『遺憾 』的藝術」來寬慰自己,不知能否得到同仁們的諒解?

說明

此次編寫教案,參考和借鑒了不少優秀教師及教育工作者的編寫方法,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九、點評

高中新課程標准要求「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本設計較好地體現了高中新課程這一理念,同時恰當地處理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時間的關系,教學中突出重點,課堂容量大,節奏緊湊,可操作性強。

關於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一)綜合與分析。本設計在布置預習時,指向具體,要求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包括形象和情意)的前提下,概括文本的五幅畫面,這樣,學生對文本有個初步的映象。課堂實施過程主要是分析,對文本的分析是深入理解的過程,即課堂探究的過程。整體把握有必須依賴於文本的局部切入分析才能更加深刻,整體與局部又不是絕對的,文本的每個層次相對於整個文本來說是局部,但相對於其內部層次來說又是整體。本設計通過師生對五幅畫面的共同探究、分析,對「清、靜、悲涼」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然後通過對「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分析,理解作品的總體與局部,表象與意蘊、主觀與客觀是如何統一成一個整體的,進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二)深入與淺出。本設計以學生熟悉的《天凈沙·秋思》導入,運用已學過的課文《荷塘月色》與文本相比較,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又以問題探究的形式,層層深入地逐步揭示文本的內核,引向對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理解。

對本設計的建議

(一)整體與局部關系的處理。文本的局部切入分析後,一般要再進行概括整合,這樣反過來又促進了對文本的整體把握。也就是形成「整體——局部——整體」的格局。預設時,在「細節分析」後,再讓學生完整地閱讀,體味、感悟文本的意蘊,可能是有效果的。

(二)多元解讀的把握。在課堂教學的尾聲,預設了「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到底是頌秋,還是悲秋?」的問題,擬構的情景是「讓學生各抒已見,言之有理則可」。這里顯現出為「多元」而「多元」的痕跡,既然課堂上師生解讀、探討都是文本的「清、靜、悲涼」所蘊涵的情感,怎麼還會有同學認為本文是「頌秋」,而且「言之有理」?豈不是把哈姆雷特解讀成李爾王,還言之有理!如果要比較,讓學生舉出幾個頌秋的文章,也許會更好些。

;

F. 《窮人》優質課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窮人》優質課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窮人》優質課教學設計 篇1

教材簡析:

本篇講讀課文講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反映了沙俄時代漁民的悲慘生活。

教學目標:

1.學會十個生字。能夠正確讀寫下列詞語:擱板、帳子、抱怨、掀起、寡婦、魁梧、倒霉、揍一頓、後腦勺、熬過去。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抄寫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桑娜和漁夫的勤勞、淳樸和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德。

教學重點難點:

課文第二段。理解桑娜內心的矛盾是本課的難點

教具准備:

電腦課件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1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導讀第一段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簡介作者。

1.書題:窮人

2.簡介作者: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出身貴族,但同情被剝削、被壓迫的農民。青年時期就開始創作,長達六十多年。作者無情的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資本主義勢力的種種罪惡。其代表作《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是世界文學界中的不朽名著。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錄音,了解課文內容。

2.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中等生)

三、再讀課文。

1.快速閱讀課文,思考: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記敘的?

2.默讀課文,將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分為三段。

四、講讀第一段。

1.指導朗讀第一段,思考:

(1)故事發生在什麼季節?當時氣候怎樣?(學困生)

(2)桑娜家的生活怎樣?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中等生)

(3)為什麼說小屋「溫暖而舒適」?從中可以看出桑娜是個怎樣的人?(優等生)

2.討論後指名回答:

(1)故事發生在一個冬天的夜晚,當時屋外寒風呼嘯,海面上正起著風暴海浪洶涌澎湃。

(2)桑娜家裡生活很困難。(在書上劃出有關詞語)

a、帆很破了,桑娜仍在火爐旁縫補漁網。

b、漁夫不顧惜身體,冒著寒冷和風暴打魚。

c、從早忙到晚,只能勉強填飽肚子。

d、衣著破爛,孩子門沒鞋穿,吃的是黑麵包,菜只有魚。

(3)暖和舒適僅僅表現在:(地掃得干凈;火沒熄;銀具閃閃發亮;海風之中,孩子在帳內睡著。桑娜是一位勤勞善良的人。)課件出示

1.朗讀課文

2.歸納段意:漁夫的妻子桑娜,在一個寒風呼嘯的夜晚焦急的等待著漁夫出海歸來。

作業:

寫帶有生字的詞語。音字組詞,讀課文。

第2課時

教學內容:

講讀二、三段課文

教學過程:

一、課文第一段主要寫了什麼?

二、講讀課文第二段。

1.默讀課文,思考分層。

(1)默讀課文思考:如果把這一段分三層,該怎麼分?並說出理由。

(2)桑娜是在什麼情況下去探望西蒙的?

師總結:在丈夫出海未歸,海面上什麼也看不見,海浪洶涌澎湃,心中焦急、憂慮時,心中還惦記著生病的鄰居,可見桑娜對鄰居的關心是真摯的。

(3)課文還有那些地方表現出桑娜對鄰居發自內心的關心呢?

2.理解第二層:

默讀課文,思考:桑娜進門之後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3.理解第三層:

(1)個別讀第三層,思考:桑娜把西蒙的兩個孩子抱回家時,經過深思熟慮的思考嗎?你從那裡看出來的?(中等生)

(2)理解「她的心跳得很厲害,她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么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這句話的意思。

(3)桑娜抱回孩子後為什麼又忐忑不安呢?

理解「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這句話的意思。出示課件

4.歸納段落大意。

三、理解第三段課文。

1.默讀全段,思考分段:

(1)默讀課文,思考:如果把這段分成三層,應該怎麼分?

(2)討論分層,並講出道理。

2.理解第一層:

(1)漁夫終於回歸了,這時桑娜的心情怎樣?你從那裡可以看出來?

(2)指導朗讀,進一步理解桑娜的心情。

3.理解第二層:

(1)這層主要講什麼?(學困生)

(2)桑娜說這段話時心情怎樣?(中等生)

(3)練習朗讀桑娜的話,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4)說完這段話「桑娜沉默了」這里的「沉默」表示什麼意思?(優秀生)

4.理解第三層:

(1)漁夫聽了桑娜的話是怎麼表示的?他為什麼會這么說?

(2)練習朗讀。

(3)理解「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這句話的意思。

歸納段落大意。

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必做)

2.抄寫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句子。(選做)

第3課時

教學內容:

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品質,指導讀寫。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二、總結課文。

1.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中等生)

2.讀了這篇課文你覺得桑娜和漁夫有那些特點?舉出課文中的具體例子說一說。

3.教師總結:桑娜的特點突出她的勤勞、善良。

漁夫的特點是勇敢、堅強、善良。(樂於助人)

表現漁夫和桑娜的特點上,課文有哪些寫法值得我們學習?

(1)細致的心理描寫。

(2)人物的語言個性鮮明。

(3)用詞造句的准確。

朗讀並體會共用詞造句之妙。

指導續編:

1.桑娜和漁夫的高尚品質令人感動,我們能否按照我們對這兩位人物的理解,把《窮人》這個故事繼續編下去呢?該怎樣編呢?

2.編寫時還要注意些什麼?

⑴小組討論,練習編寫。

⑵大組討論交流。

⑶教師適時點撥。

作業:

1.編《窮人》,用二、三百字寫下來,注意想像要合理。(必做)

2.有感情朗讀課文。(選做)

板書設計:

等待漁夫

桑娜 探望西蒙 勤勞、善良

20、窮人 抱回孩子 樂於助人

漁夫 僥幸回來 勇敢、堅強

能熬過來

《窮人》優質課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篇小說,課文通過從漁夫的妻子桑娜在自己丈夫出海生死未卜,家裡五個孩子衣食難保的窘況下,主動承擔起照顧鄰居的兩個孤兒的感人故事,贊美了窮人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美好情感。課文中對人物的心理描寫細致入微,主要在矛盾沖突中顯示人物的品質,這是本課的一個顯著特點。課文第二部分出現的大量的心理描寫,把桑娜抱回孩子,卻又擔憂丈夫責罵的矛盾心理寫地惟妙惟肖,文章的思想感情真實、感人,用詞造句准確、實在。

學習目標:

1、正確認讀6個要求會認的生字,掌握17個要求會寫的生字。理解「忐忑不安、自作自受」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桑娜和漁夫的勤勞、淳樸和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德,體會窮人的善良。

3、學習作者通過環境和人物對話、心理的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4、體會問號、嘆號、省略號的用法。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通過抓住重點的詞句、段落和再現課文情境揣摩人物內心活動,感受桑娜和漁夫的勤勞、淳樸和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德,體會窮人的善良。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通過環境和人物對話、心理的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認識他嗎?來,認識的同學大聲地喊出他的名字。關於列夫·托爾斯泰你了解多少呢?

(出示名言)

2、今天我們走進他的一篇短篇小說《窮人》,來齊讀課題。

二、檢查自學

1、課前,我們已經依據預習提綱預習了課文,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檢查字詞的掌握情況,小組長做好記錄和評價。

2、這是哪個小組發現的問題?預設:嘯字,指導筆順。

3、根據學生的交流,相機板書:桑娜 漁夫

4、從中你看出桑娜和漁夫是什麼樣的人?

三、品讀賞析

(一)心理描寫

1、出示自主學習單

請同學們依據自主學習單的提示自學課文9到11自然段。

2、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重點指導對關鍵詞的圈點批註)

3、下面進行小組交流。注意:

交流的時候,每個小組可以選取其中的一處進行合作學習,確定最佳展示方案,為集體展示做好准備。

(教師深入小組參與討論。)

4、診斷指導,點撥提升

(在教學9-11小節時我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引導圍繞「忐忑不安」來走進桑娜的內心世界,學習作家細膩的寫作方法。)

哪個小組先來,其他小組同學認真聽,隨時做必要的補充。

學生回答預設:

(1)從桑娜說話斷斷續續、語無倫次中看出她的忐忑不安、語無倫次?哪裡看出啊?想想看如果按照我們平時說話的先後順序應該是——(學生交流出示平常的說話順序與課文中進行對比)

師:對啊就因為桑娜當時心裡很緊張,很不安,所以語無倫次

(2)「桑娜臉色蒼白……桑娜沉思著,久久地坐在床前。」表現了桑娜的不安——是他來了,不,沒有人。這里桑娜疑神疑鬼的總感覺到有人來了。我們又從桑娜的神情、動作中感受到她的忐忑不安。能把她這份不安、緊張的心情讀出來嗎?(自己先練——個別讀)?

(3)還能從哪裡看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從這些省略號中你又看出什麼?

5、對啊!雖然心中有那麼多不安,她想了很多但還是決定把孩子抱過來。來一起讀9—11 (學生齊讀)

6、從心理描寫中感受到桑娜的善良。

(二)環境描寫

1、那桑娜為什麼如此的忐忑不安呢?

2、聯系課文內容來交流,體會生活的貧窮。

3、總結:同學們體會得很好,看來環境描寫襯托出了桑娜家庭的貧窮,還為後文起到了鋪墊的作用,讀起來讓我們感覺印象深刻。

(三)對話描寫

1、那漁夫究竟是怎麼說的呢?

2、從「熬」入手來體會這幾段話。

3、小結:大家看,作者正是通過細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描寫,讓我們體會到漁夫的內心和他高尚的品質,這一點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四、拓展升華

大家看,作者正是通過細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描寫,讓我們體會到漁夫的內心和他高尚的品質,這一點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1、交流寫作背景

2、總結寫作方法

3、再出現名言

4、學生做目標檢測題

五、推薦提升

課文的結尾戛然而止,給我們留下了無限想像的空間。桑娜一家以後的生活到底會怎樣呢?請同學們課下進行續寫。

《窮人》優質課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讀准「嗯」、「熬」等多音字,會寫「慮」等12個生字;聯繫上下文,理解「忐忑不安」、「洶涌澎湃」、「熬」等詞語的意思。

2.初步感受作者通過環境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將敘事詩改寫成小說的高超寫作技巧;創生語境,遷移習作,初步嘗試運用心理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

3.主動鑽研文本,多元解讀,從字里行間讀懂窮人的「窮」與「不窮」,充分感受窮人的美好品質。

【流程預設】

第一板塊 溯「窮」,整體感知

1.出示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和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頭像。

2.介紹兩個作家的關系:《窮人》是根據雨果的敘事詩《可憐的人們》改寫而來的。

3.檢查預習,正音。

4.課文寫了哪幾個窮人?他們之間發生了怎樣的事?(藉助情節圖,梳理小說主要內容和行文脈絡)

第二板塊 扣「窮」,研究表達

1.讀完全文,找不到一個「窮」字。那麼,作者從哪些方面寫出了窮人的「窮」?

(細讀圈畫——標序整理——小組分享)

2.交流點撥,研究表達。

預設,學生可能會從如下幾個要點梳理作者是如何寫出「窮」的:

A、惡劣的天氣環境;

B、家中的陳設和衣食起居;

C、桑娜抱回西蒙孩子後的忐忑心情;

D、漁夫的憂慮;

E、西蒙死後孩子們入睡的細節。

3.師生一起探究容易被忽略的文字「睡覺還早」,從看似不經意的話語中,感悟窮人之「窮」體會作品的「言簡意豐」。

4.小結:作者通過「環境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將詩歌改寫成小說,通篇小說沒有一個「窮」字,但讀來催人淚下。這就是大師的文字,這就是藝術的力量!

第三板塊 品「窮」 以寫促悟

1.這些窮人,真的窮得一無所有嗎?細讀全文,完形填空:窮人雖然很窮很窮,但他們擁有( )。

2.分享與點撥。

預設:學生可能會從如下內容中,感悟窮人的「善良」、「富於同情心」、「母愛」等美好品質:

A、惡劣天氣環境與室內溫暖舒適的對比;

B、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與漁夫的憂慮;

C、西蒙死後的慘狀與孩子們熟睡的對比;

3.創生語境,遷移寫作。

(創生寫話語境——摹寫人物內心——分享與交流)

4.引讀小說中作者對 「睡」的細節描寫,將情感引向高潮。

5.呼應導語,補充介紹翻譯家草嬰,倡導「以心換心發現經典」。

自選作業:

A.★★作業:閱讀雨果敘事詩《可憐的人們》;

B.★★★作業:續寫《窮人》,嘗試運用環境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

C.★★★★作業:閱讀「美冠純美閱讀」書系《窮人》(列夫·托爾斯泰著);

D.★★★★★作業:嘗試將普希金的《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改寫成小說(或自選一首敘事作文)

閱讀全文

與小說閱讀優質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好看的重生小說榜 瀏覽:55
一部小說男主角叫龍淵 瀏覽:2
女主很愛男主現代小說 瀏覽:577
作者零度寂寞的小說 瀏覽:187
不看書小說網 瀏覽:232
寵溺來襲重生辣妻很傲嬌小說全集免費閱讀 瀏覽:826
婚心不負免費小說 瀏覽:633
好看的和尚文小說 瀏覽:445
三體小說推薦ppt 瀏覽:831
長片床戲多的都市小說 瀏覽:259
重生農村免費完結小說 瀏覽:94
玄幻小說那個人物最強 瀏覽:360
都市古武門派小說 瀏覽:692
好看的輕松甜寵小說推薦 瀏覽:434
都市之我是神級段子手小說 瀏覽:310
穿越之嫁鳳許凰小說txt百度雲 瀏覽:471
免費之小說法王 瀏覽:572
奧特曼與鎧甲勇士系統小說 瀏覽:589
男女主結局沒在一起的小說 瀏覽:207
神小雨的小說閱讀答案 瀏覽: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