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謝曜的文言文
譯文 蕭德言是雍州長安人,是(已故)齊朝尚書、左僕射蕭思話的玄孫。
原本是蘭陵縣人,陳朝滅亡後,(全家)遷到關中。他的祖父蕭介,是梁朝的侍中、都官尚書。
他的父親蕭引,是陳朝的吏部侍郎。都在當時很有名望。
蕭德言廣泛地涉獵經史典籍,尤其精通《春秋左氏傳》,喜歡寫文章。貞觀年間,被授予著作郎之職,兼任弘文館學士。
蕭德言晚年尤其專心於學問,從白天到夜裡,毫無休息倦怠的意思。每當想打開《五經》(閱讀學習,一定要整飭衣服,沐浴更衣,端坐於前才可對書而讀。
妻子和子女趁空閑時問他:「(您)整天像這樣,不感到辛苦嗎?」 蕭德言說:「尊敬先聖的言論學說,難道能怕這樣(麻煩)嗎!」當時高宗做晉王,下詔命蕭德言講授經業。等到(高宗)升任太子,(蕭德言)仍然兼任侍讀。
不久因為年老,請求退職,太宗不答應。又給他寫信說:朕遍觀前代之事,詳覽儒林之士,達到顏淵、閔子騫的才能的人,不能長壽;(達到)子游(言偃)、子夏(卜商)的德行的人,學問又有所不及。
只有您幼年及修成高尚的人品,很早就獲得美譽。閉門苦讀,囊括了《六經》典籍;勤苦攻讀,包羅了百家學說。
自從隋朝末年社會動亂以來,學校不再聞名,儒道學說跌至低谷,《詩》《書》典籍被扔棄。回顧古代的典籍,常常因此而傷懷。
每用傷懷。近年以來,天下無事,朕正想建立禮樂制度,偃武修文。
您年齡已老,文教工作要靠誰(來做呢)!朕希望隱大您還才德正盛,高卧即能使高尚的風氣振興,使濟南的伏生,重生在今日;使「關西的孔子」楊震,依然能在當今顯揚盛名。(如此)美好的聲名和威望,多麼美好啊!想到您已經疲憊衰老,如何還能有什麼話可說呢!有什麼可說的呢!不久賜爵封為陽縣侯。
貞觀十七年,被授予秘書少監之職。兩宮的禮遇和賞賜非常豐厚。
貞觀二十三年,多次上書請求辭職歸養,得到批准。唐高宗繼位,因為老師的恩情,加封銀青光祿大夫。
永徽五年,逝世於家中,享年97歲。高宗為此停止上朝,追贈太常卿。
著有春攜禪文集三十卷。原文 蕭德言,雍州長安人,齊尚書左僕射思話玄孫也。
本蘭陵人,陳亡,徙關中。祖介,梁侍中、都官尚書。
父引,陳吏部侍郎。並有名於時。
德言博涉經史,尤精《春秋左氏傳》,好屬文。貞觀中,除著作郎,兼弘文館學士。
德言晚年尤篤志於學,自晝達夜,略無休倦。每欲開《五經》,必束帶盥濯,危坐對之。
妻子候間請曰:「終日如是,無乃勞乎?」德言曰:「敬先聖之言,豈憚如此!」時高宗為晉王,詔德言授經講業。及升春宮,仍兼侍讀。
尋以年老,請致仕,太宗不許。又遺之書曰:朕歷觀前代,詳覽儒林,至於顏、閔之才,不終其壽;游、夏之德,不逮其學。
惟卿幼挺珪璋,早標美譽。下帷閉戶,包括《六經》;映雪聚螢,牢籠百氏。
自隋季版盪,闍序無聞,儒道墜泥塗,《詩》《書》填坑穽。眷言墳典,每用傷懷。
頃年已來,天下無事,方欲建禮作樂,偃武修文。卿年齒已衰,教將何恃!所冀才德猶茂,卧振高風,使濟南伏生,重在於茲日;關西孔子,故顯於當今。
令問令望,何其美也!念卿疲朽,何以可言!尋賜爵封陽縣侯。十七年,拜秘書少監。
兩宮禮賜甚厚。二十三年,累表請致仕,許之。
高宗嗣位,以師傅恩,加銀青光祿大夫。永徽五年,卒於家,年九十七。
高宗為之輟朝,贈太常卿。文集三十卷。
(1)主人公叫傅令元的小說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本文選自後晉·劉昫等人編著的《舊唐書·蕭德言傳》,講述了文學家蕭德言的經歷。《舊唐書》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
《舊唐書》的修撰離唐朝滅亡時間不遠,資料來源比較豐富。作者簡介 劉昫 (xù)(887年—946年),字耀遠,五代時期政治家,涿州歸義(今河北容城)人。
後唐庄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明宗即位時,加兵部侍郎,遷端明殿學士。
長興三年,拜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唐廢帝入立,遷吏部尚書、門扒塵下侍郎,監修國史《唐書》(南宋之後稱為《舊唐書》)。
劉昫風度儀容優美,和他的哥哥劉暄、弟弟劉皞,都以好學聞名於燕、薊一帶。後來,劉昫的哥哥劉暄被仇家殺死,劉昫於是避難到滄州。
唐庄宗即位,拜任劉昫為太常博士,任命為翰林學士。唐明宗時,多次升遷至兵部侍郎任職。
唐明宗素來看重劉昫而喜愛他的風韻,升任端明殿學士。長興三年,拜為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當時以獲得這些為榮耀。
唐庄宗即位,拜昫太常博士,以為翰林學士,明宗時,累遷兵部侍郎居職。明宗素重昫而愛其風韻,遷端明殿學士。
長興三年,拜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昫詣中興殿門謝,是日大祠不坐,句入謝端明殿。昫自端明殿學士拜相,當時以此為榮。
廢帝入立,遷吏部尚書、門下侍郎,監修國史。五代後晉時官修的《舊唐書》, 是現存最早的系統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
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舊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
郭默,河內懷人。
少微賤,以壯勇事太守裴整,為督將。永嘉之亂,默率遺眾自為塢主,以漁舟抄東歸行旅,積年遂致巨富,流人依附者漸眾。
撫循將士,甚得其歡心。默婦兄同郡陸嘉取官米數石餉妹,默以為違制,將殺嘉,嘉懼,奔石勒。
默乃自射殺婦,以明無私。遣使謁劉琨,琨加默河內太守。
劉元海遣從子曜討默,曜列三屯圍之,欲使餓死。默送妻子為質,並請糴焉,糴畢,設守。
曜怒,沈默妻子於河而攻之。默遣弟芝求救於劉琨,琨知默狡猾,留之而緩其救。
默更遣人告急。會芝出城浴馬,使強與俱歸。
默乃遣芝質於石勒,勒以默多詐,封默書與劉曜。默使人伺得勒書,便突圍投李矩。
後與矩並力距劉、石,事見矩傳。 太興初,除潁川太守。
默與石匆戰敗,矩轉蹙弱,默深憂懼,解印授其參軍殷嶠,謂之曰:「李使君遇吾甚厚,今遂棄去,無顏謝之,三日可白吾去也。」乃奔陽翟。
矩聞之,大怒,遣其將郭誦追默,至襄城,及之。默棄家人,單馬馳去。
默至京都,明帝授征虜將軍。劉遐卒,以默為北中郎將、監淮北軍事、假節。
遐故部曲李龍等謀反,詔默與右衛將軍趙胤討平之。 朝廷將征蘇峻,懼其為亂,召默拜後將軍,領屯騎校尉。
初戰有功,及六軍敗績,南奔。郗鑒議於曲阿北大業里作壘,以分賊勢,使默守之。
峻遣韓晁等攻默甚急,壘中頗乏水,默懼,分人馬出外,乃潛從南門盪出,留人堅守。會峻死,圍解,征為右軍將軍。
默樂為邊將,不願宿衛,及赴召,謂平南將軍劉胤曰:「我能御胡而不見用。右軍主禁兵,若疆場有虞,被使出征,方始配給,將卒無素,恩信不著,以此臨敵,少有不敗矣。
時當為官擇才,若人臣自擇官,安得不亂乎」胤曰:「所論事雖然,非小人所及也。」當發,求資於胤。
時胤被詔免官,不即歸罪,方自申理,而驕侈更甚,遠近怪之。 初,默之被征距蘇峻也,下次尋陽,見胤,胤參佐張滿等輕默,倮露視之,默常切齒。
至是,胤臘日餉默酒一器,肫一頭,默對信投之水中,忿憤益甚。又僑人蓋肫先略取祖煥所殺孔煒女為妻,煒家求之,張滿等使還其家,肫不與,因與胤、滿有隙。
至是,肫謂默曰:「劉江州不受免,密有異圖,與長史司馬張滿、荀楷等日夜計謀,反逆已形,惟忌郭侯一人,雲當先除郭侯而後起事。禍將至矣,宜深備之。」
默既懷恨,便率其徒候旦門開襲胤。胤將吏欲距默,默?句之曰:「我被詔有所討,動者誅及三族。」
遂入至內寢。胤尚與妾卧,默牽下斬之。
出取胤僚佐張滿、荀楷等,誣以大逆。傳胤首於京師,詐作詔書,宜視內外。
掠胤女及諸妾,並金寶還船。初雲下都,俄而還,停胤故府,招桓宣、王愆期。
愆期懼逼,勸默為平南、江州,默從之。愆期因逃廬山,桓宣固守不應。
司徒王導懼不可制,乃大赦天下,梟胤首於大航,以默為西中郎將、豫州刺史。武昌太守鄧岳馳白太尉陶侃,侃聞之,投袂起曰:「此必詐也。」
即日率眾討默,上疏陳默罪惡。導聞之,乃收胤首,詔庾亮助侃討默。
默欲南據豫章,而侃已至城下築土山以臨之。諸軍大集,圍之數重。
侃惜默驍勇,欲活之,遣郭誦見默,默許降,而默將張丑、宋侯等恐為侃所殺,故致進退,不時得出。攻之轉急,宋侯遂縛默求降,即斬於軍門,同黨死者四十人,傳首京師。
新唐書.孟郊傳原文
孟郊者,字東野,湖州武康人。少隱嵩山,性介,少諧合。愈一見為忘形交。年五十,得進士第,調溧陽尉。縣有投金瀨、平陵城,林薄蒙翳,下有積水。郊閑往坐水旁,裴回賦詩,而曹務多廢。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奉。鄭余慶為東都留守,署水陸轉運判官。余慶鎮興元,奏為參謀。卒,年六十四。張籍謚曰貞曜先生。
郊為詩有理致,最為愈所稱,然思苦奇澀。李觀亦論其詩曰:"高處在古無上,平處下顧二謝"雲。
新唐書.孟郊傳翻譯
孟郊的字叫東野,湖州武康縣人。年輕時隱居嵩山,生性孤僻,很少與人合得來。韓愈見到後就和他成了好朋友。
孟郊五十歲時,考中了進士,任溧陽縣尉,縣里有投金瀨、平陵城,草木叢生,下邊有水潭。孟郊有空就去坐在水潭邊,徘徊做詩,公務多耽誤了。縣令報告了刺史,任命了一位代理縣尉替代他,把他的俸祿分出了一半。鄭余慶任東都留守,任命他為水陸轉運判官。鄭余慶鎮守興元,又任命他為參謀。後去世了。享年六十四歲。張籍給他立謚號叫「貞曜先生」。
孟郊寫詩有內容和情趣,最受韓愈賞識,但詩句過於怪異和艱澀。李觀也評論他的詩說:「其中好的古代無雙,其中一般的也超過謝靈運和謝眺。」
王世充,字行滿。
祖西域胡,號支頹耨,後徒新豐,死,其妻與霸城人王梁為庶妻。頹褥子收從之,冒梁姓,仕隋。
生世充,以蔭為左翊衛。大業初,世充出為江都贊治,遷郡承。
楊玄感反,吳人朱燮、晉陵人管崇起江南應之,兵十餘萬。世充以偏將募江都萬人,頻擊破之。
每捷必歸功於下,虜獲盡推與士卒,故人爭為效。大業十年,齊賊孟讓轉寇諸郡。
至盱眙,世充拒之,保都梁山,列五壁不戰,羸兵以示弱。讓笑曰:「世充文法吏,安知兵?吾今生縛之,鼓行下江都矣!」時百姓皆入保,野無所掠,讓又苦五壁閉道不得南,即分兵圍之。
世充數戰陽不利走壁讓益驕數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圍壁。世充知賊懈,夜夷灶撤幕,毀垣,奮擊,大破之,讓以數十騎去。
李密逼東都,詔世充為將軍,以兵屯洛口。大小百餘戰,無大勝負。
詔即拜右翊衛將軍,趣破賊,世充大敗,越王楊侗以書慰勉,賜金帛安之。會江都弒逆,群巨奉楊侗為帝,以世充為吏部尚書。
侗聽內史令元文都、盧楚等謀,以重官畀李密,趣兵北討。密戰勝來告,眾大悅,世充獨謂其下曰:「文都等刀筆才,必為密禽。
且我軍與賊戰,多殺其父子兄弟,一旦為之下,吾屬無類矣!」文都等聞,大懼。後侗欲以文都為御史大夫,世充不許,曰:「嘗與公等約,左右僕射、尚書令、御史大夫,留待勛舊。
今各欲得,則流競開矣,何以共守?」文都憾焉,潛與楚謀,因世充入殿伏甲殺之。納言段達馳告世充,世充夜以兵襲含嘉門,圍宮城。
右武衛大將軍皇甫無逸等遣將費曜、田閣拒戰太陽門.曜敗,世充入之,無逸以單騎遁,收楚殺之。時紫微宮尚閉,世充扣門,紿侗曰:「元文都等欲執陛下降李密,臣不反,誅反者耳。」
段達執文都送世充,殺之。世充悉遣腹心代衛士,然後入謝曰:「文都、楚無狀,規相屠戮,臣急為此,非敢它。」
侗與之盟,進拜尚書左僕射。 (選自《唐書·卷八十五。
列傳第十》,有刪節)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世充數戰陽/不利/走壁/讓益驕數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圍壁/ B.世充數戰/陽不利/走壁/讓益驕/數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圍壁/ C.世充數戰/陽不利/走壁/i卜益驕/數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圍壁/ D.世充數戰/陽不利/走壁/讓益驕數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圍壁/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庶妻,正妻之外的姬妾。嫡庶制度是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內容,「嫡」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
B.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古代常在「遷」字之前或之後加一字予以區分,如降職稱「左遷」。
C.大業,年號名。古代封建王朝以年號紀年,一個皇帝只能用一個年號。
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太宗皇帝。 D.吏部尚書,中國古代官名,吏部的最高長官。
吏部掌管對全國文官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工世充能籠絡士卒。
參與平定楊玄感之亂.他功歸部下。戰利品一概賞給士兵,深受擁戴。
B.工世充有軍事才能。盱眙之戰,以弱勝強;洛口之戰,前後百餘次與敵對峙,屢占上風。
C.王世充有理性判斷。李密戰勝而歸,眾人皆喜,而世充卻認為李密可能帶來巨大的威脅。
D.工世充果斷而謹慎。他夜圍宮城,消滅政敵,又能審時度勢採取種種措施,確保自身安全。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讓笑曰:「世充文法吏,安知兵?吾今生縛之,鼓行下江都矣!」(5分) (2)文都憾焉,潛與楚謀,因世充人殿伏甲殺之。
(5分)答案:4.(3分)C5.(3分)C(一個皇帝可以改用多個年號;「太宗」不是年號)6.(3分)B(「洛口之戰」「屢占上風」不合文意)7.(10分)(1)(5分)孟讓笑著說:「王世充是個文法小吏。怎麼能懂得兵法?我現在要活捉他,擂鼓進軍攻克江都了!」(大意正確3分,落實「生」「鼓」各1分)(2)(5分)元文都對此怨恨,暗中和盧楚謀劃,趁著王世充進殿時埋伏士兵殺死他。
(大意正確3分,落實「憾」「潛」各1分)【附文言參考譯文】王世充,字行滿。祖父是西域胡人,號為支頹耨,後來遷居新豐,死後,其妻嫁給霸城人王粲為妾。
支頹耨的兒子支收隨同母親,頂替王粲的姓,在隋朝做官。世充生下後。
因祖先的功勛任左翊衛。大業初,世充出任江都贊治,又升任郡丞。
楊玄感造反的時候,吳地人朱燮、晉陵人管崇在江南起兵響應,擁兵十多萬。王世充作為偏將在江都招募一萬多人,多次打敗叛賊。
每次大捷,必定歸功於部下,繳獲的東西全都分給士兵。因此人們爭相為他效命。
大業十年,齊郡孟讓輾轉侵犯諸郡,到了盱眙,王世充抵禦他。守衛都梁山,分列五座營壘,沒有交戰,用老弱上兵來顯示力弱。
孟讓笑著說:「王世充是個文法小吏,怎懂兵法?我今天要活捉他,擂鼓進軍攻克江都!」當時百姓都進入堡壘,野外沒有可掠奪的東西,孟讓又苦於五座營壘擋住道路不能南侵,就分兵包圍營壘。王世充多次出戰,假裝失利,逃進營壘;孟讓更加驕傲,幾天後,漸漸分出兵力向南侵掠,留下剛夠包國營卒的軍兵。
王世充充知道敵兵。
《宋史·李舜臣傳》【原文】李舜臣,字子思,隆州井研人。
生四年知讀書,八歲能屬文,少長通古今,推跡興廢,洞見根本,慨然有志於天下。紹興末,張浚視師江、淮,舜臣應詔上書,言:「乘輿不出,無以定大計,宜徙幸武昌。」
又謂:「江東六朝皆嘗取勝北方,不肯乘機爭天下,宜為今日監。」著《江東勝後之鑒》十篇上之。
中乾道二年進士第。時朝廷既罷兵,而為相者益不厭天下望。
舜臣對策,論金人世仇,無可和之義,宰輔大臣不當以奉行文字為職業。考官惡焉,絀下第,調邛州安仁縣主簿。
歲大侵,飢民千百持鉏棘大呼,響震邑市,令懼閉門。舜臣曰:「此非盜也,何懼為?」亟出慰勞遣之。
教授成都府。時虞允文撫師關上,辟置幕府,用舉者改宣教郎、知饒州德興縣,專尚風化。
民有母子昆弟之訟連年不決,為陳慈孝友恭之道,遂為母子兄弟如初。間詣學講說,邑士皆稱「蜀先生」。
罷百姓預貸,償前官積逋逾三萬緡。民病差役,舜臣勸糾諸鄉,以稅數低昂定役期久近為義役。
期年役成,民大便利。銀坑罷雖久,小戶猶敷銀本錢,官為償之。
天申大禮助賞及軍器所需,皆不以煩民。干辦諸司審計司,遷宗正寺主簿,重修《裕陵玉牒》。
當曾布、呂惠卿初用,必謹書,或謂非執政除免,格不應書。舜臣曰:「治忽所關,何可拘常法。」
他所筆削類此。尤邃於《易》,嘗曰:「《易》起於畫,理事象數,皆因畫以見,舍畫而論,非《易》也。
畫從中起,乾坤中畫為誠敬,坎離中畫為誠明。」著《本傳》三十三篇。
朱熹晚歲,每為學者稱之。所著書《群經義》八卷、《書小傳》四卷、《文集》三十卷、《家塾編次論語》五卷、《鏤玉余功錄》二卷。
子心傳、道傳、性傳。以性傳官二府,贈太師、追封崇國公。
【注釋】1、少長:稍微年長一點。2、推跡:根據跡象推求;追蹤尋跡。
《漢書·劉向傳》:「向乃集合上古以來歷春秋六國至秦漢符瑞災異之記,推跡行事,連傳禍福,著其占驗,比類相從。」《後漢書·耿弇傳》:「冀推跡得之,乃並族其家十餘人。」
宋歐陽修《論監牧札子》:「臣以謂推跡而求之,則天池、元池三監之地,尚冀可得。」3、洞見:很清楚地看到。
宋秦觀《兵法》:「心不搖於死生之變,氣不奪於寵辱利害之交,則四者之勝敗自然洞見。」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陳侍御奏摺》:「聞英夷之千里鏡,可以洞見四十里。」
4、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5、慨然:感情激昂貌。
漢李陵《答蘇武書》:「慰誨懃懃,有逾骨肉。陵雖不敏,能不慨然。」
《後漢書·黨錮傳·范滂》:「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宋歐陽修《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銘》:「公少有大節,於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
6、視師:謂督率軍旅。《國語·晉語三》:「公御秦師,令韓簡視師。」
唐柳宗元《平淮夷雅·皇武》:「錫汝斧鉞,其往視師。」明唐順之《祭祖廟文》:「順之欽承敕命,視師浙直。」
郭希仁《從戎紀略》:「是日余與劉俊生赴店張視師。」7、乘輿:亦作「乘轝(shèngyú)」。
古代特指天子和諸侯所乘坐的車子。《孟子·梁惠王下》:「今乘輿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
漢賈誼《新書·等齊》:「天子車曰乘輿,諸侯車曰乘輿,乘輿等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盪水》:「惠帝征成都王穎……乘輿頓地,帝傷三矢。」
唐杜甫《朝獻太清宮賦》:「營室主夫宗廟,乘輿備乎冕裘。」泛指皇帝用的器物。
漢蔡邕《獨斷》上:「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輿。」後用作皇帝的代稱。
《史記·封禪書》:「乘轝斥車馬帷幄器物以充其家。」漢蔡邕《獨斷》上:「天子至尊,不敢渫瀆言之,故託之於乘輿……或謂之車駕。」
《新唐書·段秀實傳》:「公本以忠義聞天下,今變起蒼卒,當諭眾以禍福,掃清宮室,迎乘輿,公之職也。」康有為等《上清帝第二書》:「以今事言之,吾所以忍割地棄民者,為保都畿,安乘輿也。」
8、無以:沒有辦法。9、監:通「鑒」,鑒戒;教訓。
10、厭:通「饜」,滿足。11、奉行:遵照實行。
《孔子家語·六本》:「子夏曰:『商請志之而終身奉行焉。』」宋蘇軾《應詔論四事狀》:「州縣官吏日夜奉行,殘傷其肌體,散離其父子,破壞其生業,為國斂怨。」
12、文字:文書;公文;案卷。宋范仲淹《耀州謝上表》:「今後賊界差人齎到文字,如依前僭偽,立便發遣出界,不得收接。」
《宣和遺事》前集:「有那押司宋江接了文字看了,星夜走去石碣村,報與晁蓋幾個。」《秦並六國平話》卷上:「各路州縣接得文字,得知韓王被虜,諸將皆亡,未免具降書投降。」
《古今小說·簡帖僧巧騙皇甫妻》:「錢大尹看罷,即時教押下一個所屬去處,叫將山前行山定來。當時山定承了這件文字。」
13、下第:下等;劣等。漢王充《論衡·程材》:「論者以儒生不曉簿書,置之於下第。」
《後漢書·獻帝紀》:「試儒生四十餘人,上第賜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罷之。」《晉書·杜預傳》:「在官一年以後,每歲言優者一人為上第,劣者一人為下第。」
《宋史·蔡幼學傳》:「帝覽之不懌,虞允文尤惡之。遂得下第,教授廣德軍。」
14。
悼亡詩三首 潘岳
一
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私懷誰克從。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幃屏無髣髴。翰墨有餘跡。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悵怳如或存。回遑忡驚惕。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春風緣隟來。晨溜承檐滴。寢息何時忘。沉憂日盈積。庶幾有時衰。庄缶猶可擊。
二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清商應秋至。溽暑隨節闌。凜凜涼風升。始覺夏衾單。豈曰無重纊。誰與同歲寒。歲寒無與同。朗月何朧朧。展轉盻枕席。長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塵。室虛來悲風。獨無李氏靈。髣髴覩爾容。撫衿長嘆息。不覺涕沾胸。沾胸安能已。悲懷從中起。寢興目存形。遺音猶在耳。上慚東門吳。下愧蒙莊子。賦詩欲言志。此志難具紀。命也可奈何。長戚自令鄙。
三
曜靈運天機。四節代遷逝。凄凄朝露凝。烈烈夕風厲。奈何悼淑儷。儀容永潛翳。念此如昨日。誰知已卒歲。改服從朝政。哀心寄私制。茵幬張故房。朔望臨爾祭。爾祭詎幾時。朔望忽復盡。衾裳一毀撤。千載不復引。亹亹朞月周。戚戚彌相愍。悲懷感物來。泣涕應情隕。駕言陟東阜。望墳思紆軫。徘徊墟墓間。欲去復不忍。徘徊不忍去。徙倚步踟躕。落葉委埏側。枯荄帶墳隅。孤魂獨煢煢。安知靈與無。投心遵朝命。揮涕強就車。誰謂帝宮遠。路極悲有餘。
金縷曲 納蘭
此恨何時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三載悠悠魂夢杳,是夢久應醒矣!料也覺、人間無味。不及夜台塵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釵鈿約,竟拋棄! 重泉若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我自終宵成轉側,忍聽湘弦重理?待結個、他生知己,還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里。清淚盡,紙灰起。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 蘇東坡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貳』 求《三國演義》人物簡介
三國人物表
張讓 張角 張寶 張梁 張飛 張鈞 張舉 張純 張濟 張邈 張超 張楊 張虎 張溫 張闓 張燕 張遼 張昭 張紘 張英 張勛 張綉 張魯 張郃 張顗 張南 張武 張溫 張允 張橫 張既 張衛 張松 張任 張肅 張翼 張著 張音 張爽 張裔 張南 張達 張苞 張嶷 張韜 張普 張虎 張休 張茂 張當 張特 張約 張緝 張布 張遵 張紹 張峻 張悌 張尚 張華 張象 張節 張明 張儉 張球 張先 張承 張世平劉焉 劉備 劉陶 劉虞 劉恢 劉宏 劉協 劉辨 劉岱 劉表 劉范 劉曄 劉繇 劉艾 劉璋 劉安 劉延 劉辟 劉勛 劉禪 劉琦 劉琮 劉泌 劉封 劉先 劉馥 劉熙 劉度 劉賢 劉磐 劉璝 劉巴 劉循 劉瑁 劉永 劉理 劉廙 劉豹 劉寧 劉琰 劉敏 劉劭 劉放 劉丞 劉諶 劉璿 劉瑤 劉琮 劉瓚 劉恂 劉璩 劉達 劉寔 劉萇 劉寵 劉郃 劉邠 劉畯 劉雄 劉弘 劉元起 劉子揚王允 王匡 王方 王頎 王昌 王邑 王立 王朗 王則 王垕 王楷 王忠 王植 王修 王琰 王威 王粲 王累 王平 王甫 王謀 王雙 王連 王伉 王肅 王建 王昶 王韜 王基 王經 王真 王含 王沈 王業 王敦 王瓘 王買 王頎 王祥 王浚 王渾 王戎 王觀 王必 王子服 孫仲 孫堅 孫策 孫權 孫翊 孫匡 孫朗 孫韶 孫靜 孫乾 孫觀 孫瑜 孫高 孫皎 孫桓 孫禮 孫資 孫登 孫和 孫亮 孫峻 孫綝 孫據 孫恩 孫干 孫闓 孫謙 孫恭 孫楷 孫休 孫皓 孫異 孫単 孫冀 孫歆 孫秀 孫河曹節 曹操 曹嵩 曹仁 曹洪 曹豹 曹性 曹昂 曹丕 曹植 曹純 曹休 曹永 曹彰 曹熊 曹睿 曹真 曹遵 曹宇 曹芳 曹爽 曹羲 曹訓 曹彥 曹據 曹髦 曹德 曹奐 曹霖 曹安民 李傕 李儒 李肅 李典 李蒙 李別 李封 李樂 李暹 李豐 李通 李孚 李珪 李諶 李恢 李嚴 李豐 李伏 李意 李異 李輔 李福 李勝 李歆 李鵬 李崇 李豐 李球 李虎 李撰楊彪 楊密 楊琦 楊奉 楊丑 楊齡 楊秋 楊阜 楊修 楊懷 楊柏 楊松 楊洪 楊昂 楊任 楊鋒 楊儀 楊陵 楊暨 楊顒 楊祚 楊綜 楊欣 楊濟 楊大將 陳蕃 陳耽 陳宮 陳生 陳登 陳武 陳橫 陳蘭 陳珪 陳紀 陳琳 陳震 陳孫 陳就 陳應 陳群 陳矯 陳式 陳泰 陳騫 陳俊 陳翔 陳造 陳元 趙忠 趙弘 趙萌 趙岑 趙雲 趙彥 趙睿 趙范 趙衢 趙昂 趙月 趙累 趙祚 趙融 趙咨 趙統 趙廣 趙直 趙顏 趙岐 趙韙馬騰 馬宇 馬超 馬延 馬良 馬謖 馬岱 馬休 馬鐵 馬玩 馬忠 馬忠 馬遵 馬鈞 馬邈 馬玉 馬漢 馬融 馬元義 馬日磾 韓忠 韓馥 韓當 韓遂 韓暹 韓融 韓胤 韓嵩 韓福 韓猛 韓珩 韓浩 韓玄 韓德 韓瑛 韓瑤 韓琪 韓暨 韓綜 韓禎 韓莒子夏侯敦 夏侯淵 夏侯蘭 夏侯恩 夏侯傑 夏侯尚 夏侯德 夏侯存 夏侯茂 夏侯霸 夏侯威 夏侯惠 夏侯和 夏侯玄 夏侯咸呂布 呂公 呂虔 呂范 呂曠 呂翔 呂蒙 呂通 呂義 呂常 呂建 呂凱 呂岱 呂霸 呂據 呂伯奢 呂威璜董卓 董重 董旻 董璜 董承 董昭 董襲 董和 董祀 董衡 董超 董允 董厥 董禧 董尋 董朝 胡軫 胡才 胡華 胡班 胡濟 胡質 胡忠 胡遵 胡烈 胡淵 胡奮 胡沖 胡邈 胡車兒 胡赤兒周毖 周奐 周瑜 周尚 周泰 周昕 周倉 周循 周胤 周善 周群 周平 周魴 周旨許攸 許褚 許汜 許貢 許靖 許芝 許慈 許允 許晏 許允 許儀 許劭 許昌 許韶 鄧茂 鄧龍 鄧義 鄧賢 鄧芝 鄧賢 鄧艾 鄧忠 鄧程 鄧敦 鄧良 鄧颺 鄧銅 鄧禹諸葛亮 諸葛瑾 諸葛均 諸葛虔 諸葛恪 諸葛瞻 諸葛誕 諸葛靚 諸葛緒 諸葛尚 諸葛原吳匡 吳景 吳敦 吳碩 吳臣 吳懿 吳蘭 吳質 吳班 吳綱 吳押獄朱雋 朱治 朱靈 朱桓 朱光 朱然 朱褒 朱贊 朱恩 朱異 朱芳司馬徽 司馬懿 司馬孚 司馬師 司馬昭 司馬望 司馬炎 司馬攸 司馬朗蔣欽 蔣奇 蔣干 蔣琬 蔣濟 蔣班 蔣舒 蔣斌 蔣顯 蔣延 蔣義渠黃蓋 黃琬 黃祖 黃邵 黃忠 黃奎 黃權 黃皓 黃崇 黃承彥 郭勝 郭汜 郭嘉 郭圖 郭常 郭奕 郭淮 郭恩 郭永 郭攸之 袁紹 袁術 袁隗 袁遺 袁譚 袁熙 袁尚 袁胤 袁綝 袁逢 何進 何顒 何苗 何儀 何宗 何平 何晏 何曾 何植 何曼荀攸 荀爽 荀諶 荀彧 荀正 荀惲 荀愷 荀顗 荀勗 荀緄 丁原 丁管 丁奉 丁斐 丁儀 丁廙 丁咸 丁謐 丁封 丁立程普 程曠 程昱 程秉 程咨 程銀 程畿 程武 程遠志杜遠 杜襲 杜瓊 杜路 杜微 杜義 杜祺 杜睿 杜預公孫瓚 公孫越 公孫康 公孫淵 公孫度 公孫晃 公孫恭 公孫修 孟坦 孟達 孟光 孟獲 孟優 孟節 孟宗 孟公威 龐舒 龐統 龐德 龐羲 龐義 龐柔 龐會 龐德公 關羽 關純 關定 關寧 關平 關興 關索 關彝 薛蘭 薛禮 薛綜 薛悌 薛則 薛喬 薛瑩 薛珝 徐榮 徐晃 徐璆 徐庶 徐盛 徐商 徐質 徐勛 蔡邕 蔡瑁 蔡陽 蔡和 蔡中 蔡勛 蔡曛 蔡林 高升 高順 高覽 高幹 高沛 高定 高翔 高柔 陸康 陸績 陸遜 陸抗 陸凱 陸景 陸紆 陸駿 傅嬰 傅巽 傅干 傅彤 傅嘏 傅僉 傅士仁
崔烈 崔毅 崔勇 崔琰 崔禹 崔諒 崔州平
田豐 田楷 田氏 田疇 田預 田續 田章
鄭泰 鄭玄 鄭度 鄭文 鄭倫 鄭袤 鄭寶
尹禮 尹楷 尹奉 尹默 尹賞 尹大目
秦琪 秦宓 秦良 秦明 秦朗 秦慶童
全琮 全端 全懌 全紀 全尚 全禕
鍾縉 鍾紳 鍾繇 鍾進 鍾會 鍾毓
梁剛 梁興 梁寬 梁緒 梁虔 梁畿
嚴綱 嚴輿 嚴畯 嚴顏 嚴政 嚴白虎
潘隱 潘鳳 潘璋 潘浚 潘舉 潘遂
文丑 文聘 文欽 文淑 文虎
蘇雙 蘇由 蘇飛 蘇越 蘇顒
賈詡 賈華 賈逵 賈范 賈充
宋果 宋憲 宋忠 宋謙 宋白
成廉 成宜 成濟 成倅 成何
閻圃 閻晏 閻宇 閻象 閻芝
范成 范疆 范謗 范康 衛弘 衛凱 衛演 衛瓘 左豐 左靈 左慈 左咸樊稠 樊能 樊建 樊歧 彭安 彭羕 彭和 彭伯 辛評 辛毗 辛敞 辛明鮑信 鮑忠 鮑隆 鮑素 伍瓊 伍孚 伍習 伍延 陶謙 陶商 陶應 陶浚華雄 華佗 華歆 華核 桓階 桓范 桓嘉 桓彝 岑壁 岑威 岑昏 岑眰於禁 於麋 於吉 於詮 焦觸 焦炳 焦彝 焦伯 費觀 費禕 費詩 費耀馮禮 馮習 馮紞 馮方 孔伷 孔融 孔秀 孔昱 魏續 魏延 魏邈 魏平皇甫嵩 皇甫闓 皇甫酈 淳於瓊 淳於導 淳於丹 裴景 裴秀 裴元紹管亥 管寧 管輅 向朗 向舉 向寵 唐周 唐咨 唐彬侯覽 侯成 侯選 龔景 龔都 龔起 祖茂 祖郎 祖弼吉太 吉邈 吉穆 樂進 樂就 樂綝 種拂 種輯 種邵 魯馗 魯肅 魯芝 廖化 廖淳 廖立 留贊 留略 留平金旋 金禕 金尚 太史慈 太史亨 毋丘儉 毋丘甸眭固 眭元進 石苞 石廣元 邢貞 邢道榮 雷薄 雷銅 萬政 萬彧 姜敘 姜維 段珪 段煨 夏惲 夏恂 盧植 盧遜 牛輔 牛金 昌稀 昌奇 虞翻 虞松 凌操 凌統 蒯良 蒯越 耿武 耿紀 尚弘 尚廣 沮授 沮鵠 典韋 典滿 邊讓 邊洪 糜竺 糜芳 宗寶 宗預 郝萌 郝昭 任峻 任夔 審配 審榮 穆順 穆順 戴員 戴凌 步騭 步闡 爰靑 爰邵 丘建 丘本 申耽 申儀 韋康 韋晃 霍峻 霍弋 謝旌 謝雄 滕胤 滕修 喬瑁 喬玄 臧霸 臧旻 伏完 伏德 吾彥 吾粲
竇武 封諝 蹇碩 鄒靖 顏良 方悅 和洽 邴原 谷利 閔貢 逢紀 麴義 橋蕤 俞涉 紀靈 笮融 簡雍 滿寵 毛玠 應劭 卞喜 史渙 路昭 車胄 禰衡 顧雍 闞澤 駱統 甘寧 媯覽 郄慮 脂習 晏明 牽弘 州泰 曾宣 施朔 黨均 寧隨 邵悌 干休 羊祜 樓玄 雍闓 沈瑩 山濤 仇連 花永 鞏志 鄂煥 戈定 苗澤 法正 泠苞 賴恭 卓膺譙周 翟元 殷純 譚雄 靳祥 常雕 郤正 來敏 官雝 爨習 盛勃 苟安 倫直 卑衍 柳甫 畢軌 司蕃 句安 葛雍 師篡 白壽 陽群 汪昭 檀敷 區星 普凈 武安國婁子伯 慕容烈 士孫瑞 濮陽興 單子春 喬國老 南華老仙 紫虛上人 金環三結董荼那 阿會喃 忙牙長 朵思大王 帶來洞主 木鹿大王 兀突骨 土安 奚泥沙摩柯 軻比能 徹里吉 雅旦 越吉 迷當 俄何燒戈 蹋頓 烏桓觸 左賢王王美人 何後(靈帝妻) 唐妃(少帝妻) 董太後(劉萇妻) 吳夫人 吳國太(孫堅妻) 糜夫人 甘夫人 孫夫人 吳夫人(劉備妻) 貂蟬 嚴氏 曹氏(呂布妻) 鄒氏(張濟妻) 伏後 董妃 曹貴人(獻帝妻) 劉氏(袁紹妻) 蔡夫人(劉表妻) 徐氏(孫翊妻) 王氏(趙昂妻) 楊氏(馬超妻) 劉氏 卞氏 丁氏(曹操妻) 甄後 郭貴妃(曹丕妻) 李氏(龐德妻) 張後(劉禪妻) 毛後 郭夫人(曹睿妻) 劉氏(曹爽妻) 徐夫人 王夫人 潘夫人(孫權妻) 張後(曹芳妻)全後(孫亮妻) 胡氏(劉琰妻) 李氏(馬邈妻) 崔夫人(劉諶妻) 何氏(孫和妻)大喬(孫策妻) 小喬(周瑜妻) 朱太後(孫休妻) 馮氏(袁術妻) 劉氏(潘舉妻) 黃氏(諸葛亮妻) 夏侯令女(曹文叔妻) 祝融夫人(孟獲妻) 雲英(董承妾) 李春香(黃奎妾) 蔡琰(蔡邕女) 舞陽君(何進母) 樊氏(趙范嫂)
『叄』 《三國演義》一書中一共提到多少人物
《三國演義》的人物,個人認為,《三國演義》應該是我國古典小說中出現人物最多的著作。總共1255人,高於《紅樓夢》猜磨衫和《水滸》。
其中有名有姓的有1152人,有姓無名的99人。
丁 儀(正禮) 丁 奉(承淵) 丁 原(建陽) 丁 謐(彥靖)
丁 廙(敬禮) 於 禁(文則) 士孫瑞(君榮) 山 濤(巨源)
衛 瓘(伯玉) 馬 磾(翁叔) 馬 良(季常) 馬 忠(德信)
馬 超(孟起) 馬 謖(幼常) 馬 騰(壽成) 王 允(子師)
王 雙(子全) 王 平(子均) 王 匡(公節) 王 戎(睿沖)
王 觀(偉台) 王 甫(國山) 王 連(文儀) 王 沈(處道)
王 肅(子雍) 王 修(叔治) 王 渾(玄沖) 王 路(文舒)
王 頎(孔碩) 王 祥(休徵) 王 朗(景興) 王 基(伯輿)
王 謀(元泰) 王 粲(仲宣) 王 睿(土治) 韋 康(元將)
太史慈(子義) 毛 玠(孝先) 公孫度(升濟) 公孫瓚(伯圭)
文 欽(仲若) 文 聘(仲業) 尹 奉(次曾) 鄧 艾(土載)
鄧 芝(伯苗) 鄧止颺(玄茂) 孔 伷(公緒) 孔 昱(世元)
孔 融(文舉) 母丘甸(子邦) 母丘儉(仲恭) 甘 寧(興霸)
左 慈(元放) 盧 植(子干) 申 耽(義舉) 田 豐(元皓)
田 疇(子泰) 田 豫(國讓) 史 渙(公劉) 樂 進(文謙)
馮 習(休元) 司馬師(子元) 司馬防(建公) 司馬炎(安世)
司馬昭(子尚) 司馬儁(元異) 司馬朗(伯達) 司馬望(子初)
司馬徽(德操) 司馬懿(仲達) 邊 讓(文禮) 吉 穆(思然)
吉 邈(文然) 畢 軌(昭先) 呂 布(奉先) 呂 范(子衡)
呂 凱(季平) 呂 岱(定公) 呂 虔(子恪) 呂 據(世議)
呂 蒙(子明) 朱 雋(公偉) 朱 然(義封) 伍 孚(德瑜)
伍 瓊(德瑜) 任 峻(伯達) 華 陀(元化) 華 歆(子魚)
華 核(永先) 伊 籍(機伯) 向 朗(巨達) 全 琮(子璜)
劉 巴(子初) 劉 永(公壽) 劉 協(伯和) 劉 先(始宗)
劉 邠(令元) 劉 劭(孔才) 劉 表(景升) 劉 岱(公山)
劉 備(玄德) 劉 放(子棄) 劉 寵(祖榮) 劉 勛(子台)
劉 曄(子揚) 劉 陶(子奇) 劉 理(奉孝) 劉 焉(君郎)
劉 琰(威碩) 劉 禪(公嗣) 劉 虞(伯安) 劉 廙(恭嗣)
劉 璋(季玉) 劉 繇(正禮) 劉 瑢(文衡) 劉 馥(元穎)
羊 祜(叔子) 關 羽(雲長) 許 允(土宗) 許 攸(子遠)
許 劭(子將) 許 靖(文休) 許 褚(仲康) 許 慈(仁篤)
孫 禮(德達) 孫 匡(季佐) 孫 權(仲謀) 孫 休(子烈)
孫 觀(仲台) 孫 堅(文台) 孫 和(子孝) 孫 河(伯海)
孫 亮(子明) 孫 桓(叔武) 孫 峻(子遠) 孫 資(彥龍)
孫 乾(公祜) 孫 皓(亢宗) 孫 皎(叔明) 孫 翊(叔弼)
孫 綝(子通) 孫 策(伯符) 孫 登(子高) 孫 瑜(仲異)
劉 靜(幼台) 孫 韶(公禮) 邯鄲淳(子叔) 嚴 畯(曼才)
社 預(元凱) 社 襲(子緒) 杜 瓊(伯瑜) 杜 微(國輔)
楊 儀(威公) 唐 阜(義山) 楊 修(德祖) 楊 洪(季休)
楊 彪(文先) 楊 暨(休先) 李 嚴(正方) 李 典(曼成)
李 勝(公昭) 李 恢(德昂) 孝 通(文達) 李 福(孫德)
李 撰(欽仲) 吾 粲(孔休) 邴 原(根矩) 來 敏(敬達)
步 騭(子山) 吳 質(季重) 岑 晊(公孝) 何 進(遂高)
何 宗(彥英) 何 晏(平叔) 何 曾(穎老) 何 顒(伯求)
應 劭(仲遠) 辛 毗(佐治) 辛 敞(泰雍) 宋 忠(仲子)
張 飛(翼德) 張 遼(文選) 張 休(叔嗣) 張 華(茂先)
張 紘(子綱) 張 茂(彥穗腔林) 張 松(永年) 張 郃(雋乂)
張 承(仲嗣) 張 南(文進) 張 昭(子布) 張 津(子雲)
張 特(子產) 張 悌(巨先) 張 既(德容) 張 魯(公祺)
張 溫(惠恕) 張 緝(敬仲) 張 裔(君嗣)游悉 張 嶷(伯歧)
張 邈(孟卓) 張 翼(伯恭) 陸 紆(叔盤) 陸 抗(幼節)
陸 凱(敬風) 陸 遜(伯言) 陸 駿(季才) 陸 康(季寧)
陸 績(公紀) 陳 武(子烈) 陳 宮(公台) 陳 泰(玄伯)
陳 矯(季弼) 陳 琳(孔璋) 陳 翔(仲麟) 陳 登(元龍)
陳 騫(休淵) 陳 群(長文) 陳 震(孝起) 邵 悌(元伯)
苑 康(仲真) 范 滂(孟溥) 和 洽(陽土) 金 尚(元休)
金 褘(德偉) 金 旋(元機) 周 奐(文明) 周 昕(大明)
周 毖(仲遠) 周 泰(幼平) 周 魴(子魚) 周 瑜(公瑾)
周 群(仲直) 龐 統(土元) 龐 德(令明) 龐德公(山民)
鄭 泰(公業) 鄭 袤(林叔) 法 正(孝直) 宗 預(德艷)
審 配(正南) 孟 達(子度) 孟 光(孝裕) 孟 宗(恭武)
孟 建(公威) 趙 雲(子龍) 趙 歧(邠卿) 趙 昂(偉章)
趙 咨(德度) 荀 攸(公達) 荀 惲(長倩) 荀 彧(文若)
荀 爽(慈明) 荀 勖(公曾) 荀 諶(友若) 荀 顗(景倩)
胡 奮(玄威) 胡 質(文德) 胡 濟(偉度) 胡 烈(玄武)
胡 淵(世元) 胡 邈(敬才) 種 會(士季) 鍾 毓(稚叔)
鍾 繇(元常) 種 劭(申甫) 鍾 拂(穎伯) 皇甫嵩(義真)
郗 慮(鴻豫) 郤 正(令先) 姜 敘(伯奕) 姜 維(伯約)
婁 圭(子伯) 祖 茂(大榮) 禰 衡(正平) 費 觀(賓伯)
費 禕(文偉) 駱 統(公緒) 秦 宓(子敕) 秦 朗(元明)
袁 術(公路) 袁 尚(顯甫) 袁 紹(本初) 袁 逢(周揚)
袁 隗(次陽) 袁 遺(伯業) 袁 熙(顯奕) 袁 譚(顯思)
耿 紀(季行) 桓 階(伯緒) 桓 范(元則) 橋 玄(公祖)
賈 充(公閭) 賈 詡(文和) 賈 逵(梁道) 夏侯玄(大初)
夏侯尚(伯仁) 夏侯和(義權) 夏侯威(季權) 夏侯敦(元讓)
夏侯淵(妙才) 夏侯惠(稚權) 夏侯琳(子林) 夏侯霸(仲權)
顧 雍(元嘆) 徐 晃(公明) 徐 盛(文向) 徐 庶(元直)
徐 璆(孟玉) 脂 習(元升) 留 贊(正明) 凌 統(公績)
高 干(元才) 高 柔(文惠) 郭攸之(演長) 郭 奕(伯益)
郭 恩(義博) 郭 淮(伯濟) 郭 嘉(奉孝) 諸葛誕(公休)
諸葛亮(孔明) 諸葛恪(元遜) 諸葛珪(子貢) 諸葛原(景春)
諸葛靚(仲思) 諸葛瑾(子瑜) 諸葛瞻(思遠) 陶 謙(恭祖)
黃 權(公衡) 黃 忠(漢升) 黃 蓋(公覆) 曹 仁(子孝)
曹 丕(子桓) 曹 休(文烈) 曹 宇(彭祖) 曹 芳(蘭卿)
曹 奐(景明) 曹 純(子和) 曹 昂(子修) 曹 洪(子廉)
曹 真(子丹) 曹 爽(昭伯) 曹 植(子建) 曹 嵩(巨高)
曹 髦(彥士) 曹 睿(元仲) 曹 彰(子文) 曹 操(孟德)
眭 固(白兔) 崔 琰(季珪) 淳於瓊(仲簡) 彭 羕(永年)
董 允(休昭) 董 卓(仲穎) 董 和(幼宰) 董 昭(公仁)
董 襲(元代) 董 厥(龔襲) 蔣 干(子翼) 蔣 欽(公奕)
蔣 濟(子通) 蔣 琬(公琰) 韓 當(義公) 韓 珩(子佩)
韓 浩(元嗣) 韓 遂(文約) 韓 嵩(德高) 韓 暨(公至)
韓 馥(文節) 程 秉(德樞) 程 昱(仲德) 程 普(德謀)
程 畿(季然) 傅 干(彥材) 傅 巽(公悌) 傅 嘏(蘭石)
魯 肅(子敬) 蒯 良(子柔) 蒯 越(異度) 樓 玄(承先)
虞 翻(仲翔) 路 粹(文蔚) 簡 雍(憲和) 滿 寵(伯寧)
蔡 邕(伯喈) 蔡 琰(文姬) 臧 霸(宣高) 裴 秀(季彥)
管 寧(幼安) 管 恪(公明) 廖 化(元儉) 廖 立(公淵)
譙 周(允南) 樊 建(長元) 滕 胤(承嗣) 圓 澤(德潤)
潘 璋(文圭) 潘 浚(承明) 薛 悌(孝威) 薛 綜(敬文)
霍 峻(仲邈) 檀 敷(文友) 魏 延(文長) 糜 芳(子方)
糜 竺(子仲) 濮陽興(子元)
丁夫人 丁 立 丁 封 丁 咸 丁 斐 於 吉
於 詮 於 糜 士孫瑞 萬 彧 衛仲道 衛 演
馬元義 馬 玉 馬 休 馬 延 馬 宇 馬 良
馬 玩 馬 忠 馬 岱 馬 鈞 馬 鐵 馬 遵
馬 邈 王子服 王夫人 王 方 王 允 王 業
正 立 王 必 王 則 王 伉 王 買 王 邑
王 含 王 建 王 經 王經母 王 威 王美人
王 頎 王 累 王 敦 王 琰 王 楷 王 瓘
韋 晃 區 星 車 胄 牛 金 牛 輔 毛 後
公孫修 公孫恭 公孫晃 公孫康 公孫淵 公孫越
卞 後 文 丑 文 虎 文 鴦 尹大目 尹 禮
尹 賞 尹 楷 尹 默 鄧 義 鄧 龍 鄧 良
鄧 賢 鄧 忠 鄧 銅 鄧 敦 孔 宙 甘夫人
左 豐 左 靈 石廣元 石 苞 申 儀 田 氏
田 章 田 續 田 楷 丘 建 白 壽 句 安
樂 綝 樂 就 馮 禮 馮 紞 司馬攸 司馬伷
司馬孚 司馬鈞 司馬儁 司 蕃 邊 洪 邢 貞
成 何 成 宜 成 濟 成 倅 成 廉 師 纂
呂 公 呂 曠 呂伯奢 呂 建 呂威璜 呂 據
呂 常 呂 翔 呂 霸 朱(太)後 朱 光 朱 異
朱 靈 朱 治 朱 桓 朱 恩 朱 褒 朱 贊
伍 習 伍 延 伏 後 伏 完 伏 德 任 夔
華 雄 向 寵 向 舉 全公主 全 後 全 紀
全 尚 全尚妻 全 懌 全 樣 全 端 劉元起
劉 氏 劉 艾 劉 寧 劉 邠 劉 延 劉 丞
劉 范 劉 賢 劉 郃 劉 封 劉 度 劉 恂
劉 豹 劉 敏 劉 諶 劉 清 劉 淙 劉 琬
劉 循 劉 寔 劉 瑁 劉 璝 劉 瑤 劉 熙
劉 磐 劉 辯 劉 璩 劉 瓚 關 平 關 興
關 彝 州 泰 許 儀 許 芝 許 汜 許 貢
許貢家客 許 昌 許 晏 許 韶 陽 群 陰 夔
紀 靈 孫 干 孫夫人 孫 異 孫 秀 孫 闓
孫 恭 孫 恩 孫 高 孫 朗 孫 據 孫 謙
孫 楷 孫 歆 孫雨單 嚴白虎 嚴 象 嚴 輿
嚴 顏 蘇 飛 蘇 雙 蘇 由 蘇 越 杜 義
杜 祺 杜 路 楊 氏 楊 丑 楊 任 楊 懷
楊 奉 楊 昂 楊 欣 楊 秋 楊 洪 楊 濟
楊 祚 楊 密 楊 綜 楊 琦 楊 顒 李 豐
李 樂 李 伏 李 異 李 孚 李 虎 李 服
李 肅 李 封 李 球 李 輔 李 崇 李 堪
李 催 李 蒙 李 歆 李 暹 李 儒 吾 彥
來 敏 步 闡 吳子蘭 吳夫人 吳 匡 吳 綱
吳 班 吳 碩 吳 景 吳 敦 吳 懿 岑 昏
何(太)後 何 平 何 儀 何 苗 何 曼 何 植
谷 利 鄒 靖 辛 評 辛憲英 閔 貢 沙摩柯
沈 瑩 宋 果 宋 憲 宋 謙 張 衛 張 允
張世平 張 節 張 布 張 讓 張 達 張 當
張 任 張 後 張 約 張 楊 張 角 張 純
張 英 張 苞 張 虎 張 寶 張 肅 張 彌
張 紹 張 南 張 勛 張 鈞 張 儉 張 音
張 闓 張 濟 張 舉 張 峻 張 綉 張 著
張 爽 張 梁 張 超 張 顥 張魯母 張 象
張 溫 張 橫 張 遵 張 燕 張 衡 陸 景
陳 生 陳 蘭 陳 式 陳 煒 陳 珪 陳 耽
陳 就 媯 覽 范 疆 卓 膺 尚 廣 尚 弘
昌 豨 昌 霸 典 韋 典 滿 卑 衍 周 旨
周 尚 周 胤 周 循 龐 會 龐 柔 龐 舒
龐 羲 鄭 寶 鄭 度 單子春 法 真 沮 授
沮 鵠 審 榮 孟 獲 封 諝 趙 廣 趙 月
趙 弘 趙 范 趙 直 趙 忠 趙 彥 趙 統
趙 累 趙 韙 趙 睿 趙 融 趙 衢 郝 昭
郝 萌 荀 愷 荀 緄 胡 才 胡車兒 胡 氏
胡 沖 胡赤兒 胡 軫 胡 遵 柳 甫 牽 弘
軻比能 種 拂 種 輯 段 珪 段 煨 皇甫酈
皇甫闓 侯 成 侯 覽 侯 選 爰 邵 爰 青彡
施 朔 姜 冏 迷 當 祖 郎 費 詩 袁 胤
袁 綝 耿 武 桓 嘉 桓 彝 橋 蕤 賈 范
夏侯令女 夏侯蘭 夏侯咸 夏 惲 徐夫人 徐 氏
徐 質 徐 榮 徐 勛 徐 商 徐 璜 殷 純
留 平 留 略 凌 操 高 沛 高 定 高 覽
高 順 高 翔 郭(太)後 郭 永 郭 汜 郭汜妻
郭 圖 郭 勝 唐 妃 唐 周 唐 咨 唐 彬
諸葛玄 諸葛均 諸葛尚 諸葛虔 諸葛緒 陶 應
陶 商 陶 睿 黃 氏 黃承彥 黃 祖 黃 崇
黃 琬 黃 皓 曹文叔 曹 節 曹 訓 曹 後
曹安民 曹 性 曹 豹 曹 據 曹 熊 曹 德
曹 遵 曹 霖 曹 羲 龔 都 盛 勃 睦元進
常 雕 崔州平 崔 烈 笮 融 閻 芝 閻 宇
閻 晏 閻 圃 閻 象 梁 剛 梁 興 梁 虔
梁 寬 梁 緒 彭 伯 董太後 董 尋 董 祀
董 旻 董 承 董貴妃 董 重 董 超 董 朝
董 璜 董 衡 蔣義渠 蔣 延 蔣 奇 蔣 顯
蔣 班 蔣 舒 蔣 斌 韓 玄 韓 忠 韓莒子
韓 胤 韓 猛 韓 綜 韓 暹 韓 融 程 武
程 咨 程 銀 傅 金 傅 彤 傅 嬰 焦 伯
焦 觸 焦 彝 魯 芝 魯 馗 謝 旌 賴 恭
甄 氏 雷 銅 雷 薄 虞 松 鮑 信 雍 闓
蔡夫人 蔡 陽 蔡 林 蔡 瑁 臧 旻 舞陽君
管 亥 管輅舅 曲 義 樊 氏 樊 岐 樊 能
樊 稠 滕 循 顏 良 潘夫人 潘 隱 薛 蘭
薛 禮 薛 珝 薛 瑩 戴 員 戴 陵 蹋 頓
魏 平 魏 續 魏 邈 糜夫人 蹇 碩 爨 習
馮 方 劉 辟 黃 邵
『肆』 三國演義里人物列表
分類: 文化/藝術 >> 文學 >> 小說
解析:
三國演義人物字型大小一覽
丁 儀(正禮) 丁 奉(承淵) 丁 原(建陽) 丁 謐(彥靖)
丁 廙(敬禮) 於 禁(文則) 士孫瑞(君榮) 山 濤(巨源)
衛 瓘(伯玉) 馬 磾(翁叔) 馬 良(季常) 馬 忠(德信)
馬 超(孟起) 馬 謖(幼常) 馬 騰(壽成) 王 允(子師)
王 雙(子全) 王 平(子均) 王 匡(公節) 王 戎(睿沖)
王 觀(偉台) 王 甫(國山) 王 連(文儀) 王 沈(處道)
王 肅(子雍)舉皮 王 修(叔治) 王 渾(玄沖) 王 路(文舒)
王 頎(孔碩) 王 祥(休徵) 王 朗(景興) 王 基(伯輿)
王 謀(元泰) 王 粲(仲宣) 王 睿(土治) 韋 康(元將)
太史慈(子義) 毛 玠(孝先) 公孫度(升濟) 公孫瓚(伯圭)
文 欽(仲若) 文 聘(仲業) 尹 奉(次曾) 鄧 艾(土載)
鄧 芝(伯苗) 鄧止颺(玄茂) 孔 伷(公緒) 孔 昱(世元)
孔 融(文舉) 母丘甸(子邦) 母丘儉(仲恭) 甘 寧(興霸)
左 慈(元放) 盧 植(子干) 申 耽(義舉) 田 豐(元皓)
田 疇(子泰) 田 豫(國讓) 史 渙(公劉) 樂 進(文謙)
馮 習(休元) 司馬師(子元) 司馬防(建公) 司馬炎(安世)
司馬昭(子尚) 司馬儁(元異) 司馬朗(伯達) 司馬望(子初)
司馬徽(德操) 司馬懿(仲達) 邊 讓(文禮) 吉 穆(思然)
吉 邈(文然) 畢 軌(昭先) 呂 布(奉先) 呂 范(子衡)
呂 凱(季平) 呂 岱(定公) 呂 虔(子恪) 呂 據(世議)
呂 蒙(子明) 朱 雋(公偉) 朱 然(義封) 伍 孚(德瑜)
伍 瓊(德瑜) 任 峻(伯達) 華 陀(元化) 華 歆(子魚)
華 核(永先) 伊 籍(機伯) 向 朗(巨達) 全 琮(子璜)
劉 巴(子初) 劉 永(公壽) 劉 協(伯和) 劉 先(始宗)
劉 邠(令元) 劉 劭(孔才) 劉 表(景升) 劉 岱(公山)
劉 備(玄正念差德) 劉 放(子棄) 劉 寵(祖榮) 劉 勛(子台)
劉 曄(子揚) 劉 陶(子奇) 劉 理(奉孝) 劉 焉(君郎)
劉 琰(威碩) 劉 禪(公嗣) 劉 虞(伯安) 劉 廙(恭嗣)
劉 璋(季玉) 劉 繇(正禮) 劉 瑢(文衡) 劉 馥(元穎)
羊 祜(叔子) 關 羽(雲長) 許 允(土宗) 許 攸(子遠)
許 劭(子將) 許 靖(文休) 許 褚(仲康) 許 慈(仁篤)
孫 禮(德達) 孫 匡(季佐) 孫 權(仲謀) 孫 休(子烈)
孫 觀(仲台) 孫 堅(文台) 孫 和(子孝) 孫 河(伯海)
孫 亮(子明) 孫 桓(叔武) 孫 峻(子遠) 孫 資(彥龍)
孫 干(公祜) 孫 皓(亢宗) 孫 皎(叔明) 孫 翊(叔弼)
孫 綝(子通) 孫 策(伯符) 孫 登(子高) 孫 瑜(仲異)
劉 靜(幼台) 孫 韶(公禮) 邯鄲淳(子叔) 嚴 畯(曼才)
社 預(元凱) 社 襲(子緒) 杜 瓊(伯瑜) 杜 微(國輔)
楊 儀(威公) 唐 阜(義山) 楊 修(德祖) 楊 洪(季休)
楊 彪(文先) 楊 暨(休先) 李 嚴(正方) 李 典(曼成)
李 勝(公昭) 李 恢(德昂) 孝 通(文達) 李 福(孫德)
李 撰(欽仲) 吾 粲(孔休) 邴 原(根矩) 來 敏(敬達)
步 騭(子山) 吳 質(季重) 岑 晊(公孝) 何 進(遂高)
何 宗(彥英) 何 晏(平叔) 何 曾(穎老) 何 顒(伯求)
應 劭(仲遠) 辛 毗(佐治) 辛 敞(泰雍) 宋 忠(高搜仲子)
張 飛(翼德) 張 遼(文選) 張 休(叔嗣) 張 華(茂先)
張 紘(子綱) 張 茂(彥林) 張 松(永年) 張 郃(雋乂)
張 承(仲嗣) 張 南(文進) 張 昭(子布) 張 津(子雲)
張 特(子產) 張 悌(巨先) 張 既(德容) 張 魯(公祺)
張 溫(惠恕) 張 緝(敬仲) 張 裔(君嗣) 張 嶷(伯歧)
張 邈(孟卓) 張 翼(伯恭) 陸 紆(叔盤) 陸 抗(幼節)
陸 凱(敬風) 陸 遜(伯言) 陸 駿(季才) 陸 康(季寧)
陸 績(公紀) 陳 武(子烈) 陳 宮(公台) 陳 泰(玄伯)
陳 矯(季弼) 陳 琳(孔璋) 陳 翔(仲麟) 陳 登(元龍)
陳 騫(休淵) 陳 群(長文) 陳 震(孝起) 邵 悌(元伯)
苑 康(仲真) 范 滂(孟溥) 和 洽(陽土) 金 尚(元休)
金 褘(德偉) 金 旋(元機) 周 奐(文明) 周 昕(大明)
周 毖(仲遠) 周 泰(幼平) 周 魴(子魚) 周 瑜(公瑾)
周 群(仲直) 龐 統(土元) 龐 德(令明) 龐德公(山民)
鄭 泰(公業) 鄭 袤(林叔) 法 正(孝直) 宗 預(德艷)
審 配(正南) 孟 達(子度) 孟 光(孝裕) 孟 宗(恭武)
孟 建(公威) 趙 雲(子龍) 趙 歧(邠卿) 趙 昂(偉章)
趙 咨(德度) 荀 攸(公達) 荀 惲(長倩) 荀 彧(文若)
荀 爽(慈明) 荀 勖(公曾) 荀 諶(友若) 荀 顗(景倩)
胡 奮(玄威) 胡 質(文德) 胡 濟(偉度) 胡 烈(玄武)
胡 淵(世元) 胡 邈(敬才) 種 會(士季) 鍾 毓(稚叔)
鍾 繇(元常) 種 劭(申甫) 鍾 拂(穎伯) 皇甫嵩(義真)
郗 慮(鴻豫) 郤 正(令先) 姜 敘(伯奕) 姜 維(伯約)
婁 圭(子伯) 祖 茂(大榮) 禰 衡(正平) 費 觀(賓伯)
費 禕(文偉) 駱 統(公緒) 秦 宓(子敕) 秦 朗(元明)
袁 術(公路) 袁 尚(顯甫) 袁 紹(本初) 袁 逢(周揚)
袁 隗(次陽) 袁 遺(伯業) 袁 熙(顯奕) 袁 譚(顯思)
耿 紀(季行) 桓 階(伯緒) 桓 范(元則) 橋 玄(公祖)
賈 充(公閭) 賈 詡(文和) 賈 逵(梁道) 夏侯玄(大初)
夏侯尚(伯仁) 夏侯和(義權) 夏侯威(季權) 夏侯敦(元讓)
夏侯淵(妙才) 夏侯惠(稚權) 夏侯琳(子林) 夏侯霸(仲權)
顧 雍(元嘆) 徐 晃(公明) 徐 盛(文向) 徐 庶(元直)
徐 璆(孟玉) 脂 習(元升) 留 贊(正明) 凌 統(公績)
高 干(元才) 高 柔(文惠) 郭攸之(演長) 郭 奕(伯益)
郭 恩(義博) 郭 淮(伯濟) 郭 嘉(奉孝) 諸葛誕(公休)
諸葛亮(孔明) 諸葛恪(元遜) 諸葛珪(子貢) 諸葛原(景春)
諸葛靚(仲思) 諸葛瑾(子瑜) 諸葛瞻(思遠) 陶 謙(恭祖)
黃 權(公衡) 黃 忠(漢升) 黃 蓋(公覆) 曹 仁(子孝)
曹 丕(子桓) 曹 休(文烈) 曹 宇(彭祖) 曹 芳(蘭卿)
曹 奐(景明) 曹 純(子和) 曹 昂(子修) 曹 洪(子廉)
曹 真(子丹) 曹 爽(昭伯) 曹 植(子建) 曹 嵩(巨高)
曹 髦(彥士) 曹 睿(元仲) 曹 彰(子文) 曹 操(孟德)
眭 固(白兔) 崔 琰(季珪) 淳於瓊(仲簡) 彭 羕(永年)
董 允(休昭) 董 卓(仲穎) 董 和(幼宰) 董 昭(公仁)
董 襲(元代) 董 厥(龔襲) 蔣 干(子翼) 蔣 欽(公奕)
蔣 濟(子通) 蔣 琬(公琰) 韓 當(義公) 韓 珩(子佩)
韓 浩(元嗣) 韓 遂(文約) 韓 嵩(德高) 韓 暨(公至)
韓 馥(文節) 程 秉(德樞) 程 昱(仲德) 程 普(德謀)
程 畿(季然) 傅 干(彥材) 傅 巽(公悌) 傅 嘏(蘭石)
魯 肅(子敬) 蒯 良(子柔) 蒯 越(異度) 樓 玄(承先)
虞 翻(仲翔) 路 粹(文蔚) 簡 雍(憲和) 滿 寵(伯寧)
蔡 邕(伯喈) 蔡 琰(文姬) 臧 霸(宣高) 裴 秀(季彥)
管 寧(幼安) 管 恪(公明) 廖 化(元儉) 廖 立(公淵)
譙 周(允南) 樊 建(長元) 滕 胤(承嗣) 圓 澤(德潤)
潘 璋(文圭) 潘 浚(承明) 薛 悌(孝威) 薛 綜(敬文)
霍 峻(仲邈) 檀 敷(文友) 魏 延(文長) 糜 芳(子方)
糜 竺(子仲) 濮陽興(子元)
丁夫人 丁 立 丁 封 丁 咸 丁 斐 於 吉
於 詮 於 糜 士孫瑞 萬 彧 衛仲道 衛 演
馬元義 馬 玉 馬 休 馬 延 馬 宇 馬 良
馬 玩 馬 忠 馬 岱 馬 鈞 馬 鐵 馬 遵
馬 邈 王子服 王夫人 王 方 王 允 王 業
正 立 王 必 王 則 王 伉 王 買 王 邑
王 含 王 建 王 經 王經母 王 威 王美人
王 頎 王 累 王 敦 王 琰 王 楷 王 瓘
韋 晃 區 星 車 胄 牛 金 牛 輔 毛 後
公孫修 公孫恭 公孫晃 公孫康 公孫淵 公孫越
卞 後 文 丑 文 虎 文 鴦 尹大目 尹 禮
尹 賞 尹 楷 尹 默 鄧 義 鄧 龍 鄧 良
鄧 賢 鄧 忠 鄧 銅 鄧 敦 孔 宙 甘夫人
左 豐 左 靈 石廣元 石 苞 申 儀 田 氏
田 章 田 續 田 楷 丘 建 白 壽 句 安
樂 綝 樂 就 馮 禮 馮 紞 司馬攸 司馬伷
司馬孚 司馬鈞 司馬儁 司 蕃 邊 洪 邢 貞
成 何 成 宜 成 濟 成 倅 成 廉 師 纂
呂 公 呂 曠 呂伯奢 呂 建 呂威璜 呂 據
呂 常 呂 翔 呂 霸 朱(太)後 朱 光 朱 異
朱 靈 朱 治 朱 桓 朱 恩 朱 褒 朱 贊
伍 習 伍 延 伏 後 伏 完 伏 德 任 夔
華 雄 向 寵 向 舉 全公主 全 後 全 紀
全 尚 全尚妻 全 懌 全 樣 全 端 劉元起
劉 氏 劉 艾 劉 寧 劉 邠 劉 延 劉 丞
劉 范 劉 賢 劉 郃 劉 封 劉 度 劉 恂
劉 豹 劉 敏 劉 諶 劉 清 劉 淙 劉 琬
劉 循 劉 寔 劉 瑁 劉 璝 劉 瑤 劉 熙
劉 磐 劉 辯 劉 璩 劉 瓚 關 平 關 興
關 彝 州 泰 許 儀 許 芝 許 汜 許 貢
許貢家客 許 昌 許 晏 許 韶 陽 群 陰 夔
紀 靈 孫 干 孫夫人 孫 異 孫 秀 孫 闓
孫 恭 孫 恩 孫 高 孫 朗 孫 據 孫 謙
孫 楷 孫 歆 孫雨單 嚴白虎 嚴 象 嚴 輿
嚴 顏 蘇 飛 蘇 雙 蘇 由 蘇 越 杜 義
杜 祺 杜 路 楊 氏 楊 丑 楊 任 楊 懷
楊 奉 楊 昂 楊 欣 楊 秋 楊 洪 楊 濟
楊 祚 楊 密 楊 綜 楊 琦 楊 顒 李 豐
李 樂 李 伏 李 異 李 孚 李 虎 李 服
李 肅 李 封 李 球 李 輔 李 崇 李 堪
李 催 李 蒙 李 歆 李 暹 李 儒 吾 彥
來 敏 步 闡 吳子蘭 吳夫人 吳 匡 吳 綱
吳 班 吳 碩 吳 景 吳 敦 吳 懿 岑 昏
何(太)後 何 平 何 儀 何 苗 何 曼 何 植
谷 利 鄒 靖 辛 評 辛憲英 閔 貢 沙摩柯
沈 瑩 宋 果 宋 憲 宋 謙 張 衛 張 允
張世平 張 節 張 布 張 讓 張 達 張 當
張 任 張 後 張 約 張 楊 張 角 張 純
張 英 張 苞 張 虎 張 寶 張 肅 張 彌
張 紹 張 南 張 勛 張 鈞 張 儉 張 音
張 闓 張 濟 張 舉 張 峻 張 綉 張 著
張 爽 張 梁 張 超 張 顥 張魯母 張 象
張 溫 張 橫 張 遵 張 燕 張 衡 陸 景
陳 生 陳 蘭 陳 式 陳 煒 陳 珪 陳 耽
陳 就 媯 覽 范 疆 卓 膺 尚 廣 尚 弘
昌 豨 昌 霸 典 韋 典 滿 卑 衍 周 旨
周 尚 周 胤 周 循 龐 會 龐 柔 龐 舒
龐 羲 鄭 寶 鄭 度 單子春 法 真 沮 授
沮 鵠 審 榮 孟 獲 封 諝 趙 廣 趙 月
趙 弘 趙 范 趙 直 趙 忠 趙 彥 趙 統
趙 累 趙 韙 趙 睿 趙 融 趙 衢 郝 昭
郝 萌 荀 愷 荀 緄 胡 才 胡車兒 胡 氏
胡 沖 胡赤兒 胡 軫 胡 遵 柳 甫 牽 弘
軻比能 種 拂 種 輯 段 珪 段 煨 皇甫酈
皇甫闓 侯 成 侯 覽 侯 選 爰 邵 爰 青彡
施 朔 姜 冏 迷 當 祖 郎 費 詩 袁 胤
袁 綝 耿 武 桓 嘉 桓 彝 橋 蕤 賈 范
夏侯令女 夏侯蘭 夏侯咸 夏 惲 徐夫人 徐 氏
徐 質 徐 榮 徐 勛 徐 商 徐 璜 殷 純
留 平 留 略 凌 操 高 沛 高 定 高 覽
高 順 高 翔 郭(太)後 郭 永 郭 汜 郭汜妻
郭 圖 郭 勝 唐 妃 唐 周 唐 咨 唐 彬
諸葛玄 諸葛均 諸葛尚 諸葛虔 諸葛緒 陶 應
陶 商 陶 睿 黃 氏 黃承彥 黃 祖 黃 崇
黃 琬 黃 皓 曹文叔 曹 節 曹 訓 曹 後
曹安民 曹 性 曹 豹 曹 據 曹 熊 曹 德
曹 遵 曹 霖 曹 羲 龔 都 盛 勃 睦元進
常 雕 崔州平 崔 烈 笮 融 閻 芝 閻 宇
閻 晏 閻 圃 閻 象 梁 剛 梁 興 梁 虔
梁 寬 梁 緒 彭 伯 董太後 董 尋 董 祀
董 旻 董 承 董貴妃 董 重 董 超 董 朝
董 璜 董 衡 蔣義渠 蔣 延 蔣 奇 蔣 顯
蔣 班 蔣 舒 蔣 斌 韓 玄 韓 忠 韓莒子
韓 胤 韓 猛 韓 綜 韓 暹 韓 融 程 武
程 咨 程 銀 傅 金 傅 彤 傅 嬰 焦 伯
焦 觸 焦 彝 魯 芝 魯 馗 謝 旌 賴 恭
甄 氏 雷 銅 雷 薄 虞 松 鮑 信 雍 闓
蔡夫人 蔡 陽 蔡 林 蔡 瑁 臧 旻 舞陽君
管 亥 管輅舅 曲 義 樊 氏 樊 岐 樊 能
樊 稠 滕 循 顏 良 潘夫人 潘 隱 薛 蘭
薛 禮 薛 珝 薛 瑩 戴 員 戴 陵 蹋 頓
魏 平 魏 續 魏 邈 糜夫人 蹇 碩 爨 習
馮 方 劉 辟 黃 邵
『伍』 <三國演義>的主要人物和簡介
楊昂:六十七回,張魯將,為張合殺。
楊任:六十七回,張魯將,為夏侯淵斬。
楊鋒:八十九回,南蠻銀冶洞二十一洞主,
楊儀:九十一回,蜀綏軍將軍。自恃功高,被廢為庶人,自刎。
楊陵:九十二回,楊阜族弟,魏南安太守,詐降,為關興殺。
楊暨:九十九回,魏官。
楊顒:一百三回,蜀主簿。
楊祚:一百六回,公孫淵將,
楊綜:一百七回,魏主簿。
楊欣:一百十六回,魏金城太守。
楊濟:一百二十回,晉冠軍將軍。
陽群:九十七回,蜀將。病故。
於禁:十回,泰山巨平人,字文則。為關羽擒,荊州失歸曹。為曹丕氣死。
於糜:十五回,劉繇部將,孫策挾死。
於吉:二十九回,東吳呼為神仙,氣死孫策。
於詮:一百十一回,吳將。為魏亂軍殺。
俞氏:七回,孫堅之過房。生孫韶。
俞涉:五回,袁術手下驍將,為華雄殺。
虞翻:十五回,字仲翔,會稽餘姚人,會稽吏,投吳,精通易經。
虞松:一百八回,魏主簿。
樂進:五回,陽平衛國人,字文謙。為甘寧射中面門。
樂就:十七回,袁術將,操擒殺。
樂綝:九十八回,樂進子。揚州刺史,為諸葛誕殺。
尹禮:十八回,泰山寇,降曹。
尹楷:三十二回,武安長,袁尚將,為許褚殺。
尹奉:六十四回,歷城統兵校尉,曹將。
尹默:八十回,蜀學士。
尹賞:九十二回,魏天水主簿,降蜀。
尹大目:一百七回,魏殿中校尉。
雲英:二十三回,董承侍妾。
應劭:十回,泰山太守。為張闓亂軍所逼投袁紹。
陰夔:三十二回,袁尚將,豫州刺史。
殷馗:三十一回,遼東人,善曉天文。
殷純:八十回,蜀大司馬。
爰(青彡):一百十六回,魏將。
爰邵:一百十六回,魏護衛。
伊籍:三十四回,荊州幕賓,字機伯,山陽人。後隨劉備。蜀昭文博士。
雍闓:八十七回,蜀建寧太守,漢什方侯雍齒之後,結連孟獲反。為鄂煥殺。
雅丹:九十四回,西羌丞相,為馬岱擒。
越吉:九十四回,西羌元帥,為關興殺。
羊祜:一百二十回,晉都督。
Z
諸葛亮:三十六回,琅琊陽都人,字孔明,病死五丈原。
諸葛瑾:二十九回,字子瑜,琅琊南陽人,諸葛亮兄。
諸葛珪:三十六回,諸葛亮之父,早卒。
諸葛玄:三十六回,諸葛亮之叔,與劉表有舊。
諸葛均:三十七回,諸葛亮弟。
諸葛原:六十九回,遷新興太守,管輅卜之。
諸葛虔:八十五回,曹仁將,
諸葛恪:九十八回,諸葛瑾長子,吳太子左輔。字元遜。太傅。為孫峻殺。
諸葛瞻:一百五回,諸葛亮子。字思遠。娶劉禪女。兵敗自刎。
諸葛誕:一百十回,魏鎮東將軍,字公休,琅琊南陽人,諸葛亮族弟。反魏。為胡奮殺。
諸葛靚:一百十一回,諸葛誕子。
諸葛緒:一百十六回,魏雍州刺史。
諸葛尚:一百十七回,諸葛瞻子。兵敗亡。
張讓:一回,十常待之一。投河死。
張角:一回,巨鹿人,天公將軍。
張梁:一回,巨鹿人,地公將軍,為皇甫嵩所殺。
張寶:一回,巨鹿人,人公將軍,為手下嚴政所殺。
張飛:一回,字翼德。涿郡人。為范疆、張達刺殺。
張世平:一回,中山販馬商人。
張均:二回,朗中。
張舉:二回,在漁陽反,稱天子,自縊。
張純:二回,在漁陽反,為手下頭目刺殺。
張濟:三回,董卓將,後自立,攻南陽中流矢亡。
張邈:五回,初為陳留太守。
張超:五回,初為廣陵太守,張邈弟。為操破,自刎。
張楊:五回,初為上黨太守,大司馬。為楊丑殺。
張儉:六回,山陽高平人,字元節,江夏八俊之一。
張虎:七回,江夏人,黃祖部將,為孫策射殺。
張溫:八回,司空。董卓殺。
張闓:十回,徐州都尉,舊為黃巾軍。殺曹嵩一家。
張燕:十一回,黑山賊,降操,被封平北將軍。
張昭:十五回,字子布,彭城人
張紘:十五回,字子綱,廣陵人,東吳謀士,後留許昌,被封會稽都尉回吳。病故,言築石頭城。
張英:十五回,劉繇部將,為陳武刺死。
張勛:十五回,袁術將,都督。
張綉:十六回,張濟侄,破曹,降曹,
張魯:五十九回,漢寧太守。沛國豐人。自號師君。降曹,封鎮南將軍。
張陵:五十九回,張魯祖,在西川鵠鳴山中造作道書惑人。
張衡:五十九回,張魯父,行道,號米賊。
張先:十七回,張綉將,為許褚殺。
張合:二十二回,河間人,字雋×,袁紹將,降曹。為諸葛亮設計亡。
張津:二十九回,交州刺史,為迷信所害。
張(豈頁):三十二回,袁尚將,降曹,為甘寧殺。
張南:三十三回,袁熙將,降曹,為周泰殺。
張武:三十四回,江夏賊,為趙雲殺。
張溫:三十八回,吳人,字惠恕。
張允:四十回,劉表將,降曹,為操斬。
張橫:五十八回,韓遂將,為曹軍殺。
張既:五十九回,字德容,京兆尹。
張衛:五十九回,張魯弟。為許褚斬。
張松:六十回,字永年,益州別駕。法正、孟達友。為兄出首,劉璋斬。
張任:六十回,劉璋將,蜀郡人,為張飛擒,斬。
張肅:六十二回,張松兄,廣漢太守。
張翼:六十四回,武陽人,劉璋將,降劉。兵敗國亡,死於亂軍。
張著:七十一回,蜀牙將,
張音:八十回,御史大夫,廟高使
張爽:八十回,蜀從事。
張裔:八十回,蜀偏將軍。
張南:八十一回,蜀將。兵敗死於亂軍。
張達:八十一回,張飛將,刺殺飛,降吳。後為吳送歸,為張苞剮。
張苞:八十一回,張飛長子。不慎跌入澗中,傷重亡。
張紹:八十一回,張飛弟。
張氏:八十五回,張飛女,劉禪正宮。
張嶷:八十七回,蜀將,南征曾為祝融夫人擒,盪寇將軍,段谷之戰為魏軍亂箭射殺。
張韜:九十一回,郭貴妃幸臣,陷甄氏。
張普:九十六回,曹休將,為朱桓殺。
張虎:九十八回,張遼子。
張休:九十八回,張昭次子,吳太子右弼。
張承:一百二回,吳將。
張球:一百三回,魏驍將,
張茂:一百五回,魏太子舍人,字彥材,諫言被斬。
張彌:一百六回,吳臣,為公孫淵斬。
張當:一百六回,魏黃門,諂事曹爽。為司馬懿斬。
張特:一百八回,魏牙門將。
張約:一百八回,諸葛恪心腹將。為孫峻殺。
張緝:一百八回,魏光祿大夫,張皇後之父,曹芳之皇丈。為司馬師殺。
張皇後:一百九回,曹芳妻。為司馬師白練絞死。
張明:一百十回,魏將。
張布:一百十三回,吳將軍。為孫皓斬。
張遵:一百十七回,蜀尚書。兵敗亡。
張紹:一百十八回,蜀私署侍中。降魏。
張峻:一百十八回,蜀太常。
張節:一百十九回,魏黃門侍郎。為司馬炎斬。
張華:一百二十回,晉秘書丞。
張悌:一百二十回,吳丞相。死於亂軍。
張尚:一百二十回,晉將。
張象:一百二十回,吳前將軍。降晉。
張遼:十一回,雁門馬邑人,字文遠。為丁奉射中腰,箭瘡迸裂亡。
趙忠:一回,十常待之一。
趙弘:二回,黃巾軍,使槊,為孫堅所殺。
趙萌:三回,漢右軍校尉。
趙岑:五回,董卓將,後獻汜水關。
趙雲:七回,字子龍,常山真定人。病故。
趙岐:七回,太僕。
趙彥:二十回,漢議郎,為操殺。
趙睿:三十回,袁紹將,為曹兵所殺。
趙范:五十二回,桂陽太守,為趙雲擒,降。
趙韙:五十九回,益州吏。
趙衢:六十四回,楊阜友。
趙昂:六十四回,歷城統兵校尉,曹將。
趙月:六十四回,趙昂子,馬超裨將,父舉事,為馬超斬。
趙顏:六十九回,管輅卜之。
趙累:七十三回,關羽將,糧料官,走麥城死於亂軍。
趙祚:八十回,蜀別駕。
趙融:八十一回,蜀將。
趙咨:八十二回,東吳中太夫。
趙統:九十七回,趙雲長子,虎賁中郎。
趙廣:九十七回,趙雲次子,牙門將。
趙直:一百四回,蜀行軍司馬。
朱(亻雋):一回,中郎將,封車騎將軍,河南尹、大司農。李郭交兵成疾而亡。
朱治:十五回,字君理,丹陽故鄣人,
朱靈:二十一回,曹將,
朱桓:三十八回,字休穆,吳郡人。吳奮威將軍。
朱光:六十一回,曹將,廬江太守。為甘寧打倒,呂蒙軍亂刀斬。
朱然:七十五回,東吳將,虎威將軍。為趙雲殺。
朱褒:八十七回,蜀牂牁太守,結連孟獲反,為鄂煥殺。
朱贊:九十三回,魏盪寇將軍,為趙雲殺。
朱恩:一百八回,諸葛恪心腹將。
朱芳:一百十回,魏將。
朱異:一百十一回,吳將。兵敗為孫綝斬。
朱太後:一百二十回,孫休妻。
周毖:四回,侍中,為董卓殺。
周奐:九回,大鴻臚,死於國難。
周瑜:十五回,廬江舒城人,字公瑾。
周尚:十五回,丹陽太守,周瑜叔。
周泰:十五回,字幼平,九江下蔡人。
周昕:十五回,王朗將,孫策殺。
周倉:二十八回,原為張寶部下,關西人,後隨關羽。敗麥城,自刎亡。
周循:五十七回,周瑜長子。
周胤:五十七回,周瑜次子。
周善:六十一回,孫權心腹,為張飛殺。
周群:六十五回,蜀將,降劉。
周平:八十三回,周泰弟,為關興斬。
周舫:九十六回,東吳鄱陽太守。
周旨:一百二十回,杜預牙將。
鄒靖:一回,校尉。
鄒氏:十六回,張濟妻,
鄭玄:一回,字康成,劉備師,漢尚書。
鄭泰:二回,侍御史,
鄭寶:二十九回,巢湖太守。
鄭度:六十四回,劉璋從事。
鄭文:一百二回,魏偏將軍,詐降蜀被斬。
鄭袤:一百十回,魏光祿勛,
鄭倫:一百十三回,魏將。為廖化斬。
鍾邵:十回,諫議大夫。
鍾縉:四十一回,夏侯敦部將,鍾紳兄弟,為趙雲殺。
鍾紳:四十一回,夏侯敦部將,鍾縉兄弟,為趙雲殺。
鍾繇:五十六回,長安郡守。
鍾進:五十八回,鍾繇弟,為龐德殺。
鍾會:一百七回,穎川長社人,字士兵季,鍾繇之子。造反,為亂軍殺。
鍾毓:一百七回,鍾會兄。
笮融:十五回,劉繇謀士。
種拂:九回,太常卿,死於國難。
種輯:二十回,漢長水校尉,衣帶詔事發,為操殺。
臧旻:二回,會稽刺史。
臧霸:十一回,泰山華陰人,字宣高。降曹。
宗寶:十一回,孔融將,為管亥殺。
宗預:一百五回,南陽安眾人,字德艷,蜀參軍,右中郎將。
紫虛上人:六十二回,錦屏山老道。
左豐:一回,黃門。
左靈:十三回,
左賢王:三十三回,北番王。
左慈:六十八回,字元放,道號烏角先生,戲曹操。
左咸:七十七回,東吳主簿,進言斬關羽。
脂習:四十回,京兆,孔融友。
祝融夫人:九十回,孟獲妻,祝融氏之後,為馬岱擒,
祖茂:五回,字大榮,吳郡富春人,雙刀。為華雄斬。
祖弼:八十回,符寶郎,為曹洪殺。
卓膺:六十四回,劉璋將,降劉,
翟元:七十三回,曹仁將,為關平斬。
州泰:一百十一回,魏兗州刺史。
曾宣:一百十二回,諸葛誕將,降魏。
三國演義人物
丁 儀(正禮) 丁 奉(承淵) 丁 原(建陽) 丁 謐(彥靖)
丁 廙(敬禮) 於 禁(文則) 士孫瑞(君榮) 山 濤(巨源)
衛 瓘(伯玉) 馬 磾(翁叔) 馬 良(季常) 馬 忠(德信)
馬 超(孟起) 馬 謖(幼常) 馬 騰(壽成) 王 允(子師)
王 雙(子全) 王 平(子均) 王 匡(公節) 王 戎(睿沖)
王 觀(偉台) 王 甫(國山) 王 連(文儀) 王 沈(處道)
王 肅(子雍) 王 修(叔治) 王 渾(玄沖) 王 路(文舒)
王 頎(孔碩) 王 祥(休徵) 王 朗(景興) 王 基(伯輿)
王 謀(元泰) 王 粲(仲宣) 王 睿(土治) 韋 康(元將)
太史慈(子義) 毛 玠(孝先) 公孫度(升濟) 公孫瓚(伯圭)
文 欽(仲若) 文 聘(仲業) 尹 奉(次曾) 鄧 艾(土載)
鄧 芝(伯苗) 鄧止颺(玄茂) 孔 伷(公緒) 孔 昱(世元)
孔 融(文舉) 母丘甸(子邦) 母丘儉(仲恭) 甘 寧(興霸)
左 慈(元放) 盧 植(子干) 申 耽(義舉) 田 豐(元皓)
田 疇(子泰) 田 豫(國讓) 史 渙(公劉) 樂 進(文謙)
馮 習(休元) 司馬師(子元) 司馬防(建公) 司馬炎(安世)
司馬昭(子尚) 司馬儁(元異) 司馬朗(伯達) 司馬望(子初)
司馬徽(德操) 司馬懿(仲達) 邊 讓(文禮) 吉 穆(思然)
吉 邈(文然) 畢 軌(昭先) 呂 布(奉先) 呂 范(子衡)
呂 凱(季平) 呂 岱(定公) 呂 虔(子恪) 呂 據(世議)
呂 蒙(子明) 朱 雋(公偉) 朱 然(義封) 伍 孚(德瑜)
伍 瓊(德瑜) 任 峻(伯達) 華 陀(元化) 華 歆(子魚)
華 核(永先) 伊 籍(機伯) 向 朗(巨達) 全 琮(子璜)
劉 巴(子初) 劉 永(公壽) 劉 協(伯和) 劉 先(始宗)
劉 邠(令元) 劉 劭(孔才) 劉 表(景升) 劉 岱(公山)
劉 備(玄德) 劉 放(子棄) 劉 寵(祖榮) 劉 勛(子台)
劉 曄(子揚) 劉 陶(子奇) 劉 理(奉孝) 劉 焉(君郎)
劉 琰(威碩) 劉 禪(公嗣) 劉 虞(伯安) 劉 廙(恭嗣)
劉 璋(季玉) 劉 繇(正禮) 劉 瑢(文衡) 劉 馥(元穎)
羊 祜(叔子) 關 羽(雲長) 許 允(土宗) 許 攸(子遠)
許 劭(子將) 許 靖(文休) 許 褚(仲康) 許 慈(仁篤)
孫 禮(德達) 孫 匡(季佐) 孫 權(仲謀) 孫 休(子烈)
孫 觀(仲台) 孫 堅(文台) 孫 和(子孝) 孫 河(伯海)
孫 亮(子明) 孫 桓(叔武) 孫 峻(子遠) 孫 資(彥龍)
孫 乾(公祜) 孫 皓(亢宗) 孫 皎(叔明) 孫 翊(叔弼)
孫 綝(子通) 孫 策(伯符) 孫 登(子高) 孫 瑜(仲異)
劉 靜(幼台) 孫 韶(公禮) 邯鄲淳(子叔) 嚴 畯(曼才)
社 預(元凱) 社 襲(子緒) 杜 瓊(伯瑜) 杜 微(國輔)
楊 儀(威公) 唐 阜(義山) 楊 修(德祖) 楊 洪(季休)
楊 彪(文先) 楊 暨(休先) 李 嚴(正方) 李 典(曼成)
李 勝(公昭) 李 恢(德昂) 孝 通(文達) 李 福(孫德)
李 撰(欽仲) 吾 粲(孔休) 邴 原(根矩) 來 敏(敬達)
步 騭(子山) 吳 質(季重) 岑 晊(公孝) 何 進(遂高)
何 宗(彥英) 何 晏(平叔) 何 曾(穎老) 何 顒(伯求)
應 劭(仲遠) 辛 毗(佐治) 辛 敞(泰雍) 宋 忠(仲子)
張 飛(翼德) 張 遼(文選) 張 休(叔嗣) 張 華(茂先)
張 紘(子綱) 張 茂(彥林) 張 松(永年) 張 郃(雋乂)
張 承(仲嗣) 張 南(文進) 張 昭(子布) 張 津(子雲)
張 特(子產) 張 悌(巨先) 張 既(德容) 張 魯(公祺)
張 溫(惠恕) 張 緝(敬仲) 張 裔(君嗣) 張 嶷(伯歧)
張 邈(孟卓) 張 翼(伯恭) 陸 紆(叔盤) 陸 抗(幼節)
陸 凱(敬風) 陸 遜(伯言) 陸 駿(季才) 陸 康(季寧)
陸 績(公紀) 陳 武(子烈) 陳 宮(公台) 陳 泰(玄伯)
陳 矯(季弼) 陳 琳(孔璋) 陳 翔(仲麟) 陳 登(元龍)
陳 騫(休淵) 陳 群(長文) 陳 震(孝起) 邵 悌(元伯)
苑 康(仲真) 范 滂(孟溥) 和 洽(陽土) 金 尚(元休)
金 褘(德偉) 金 旋(元機) 周 奐(文明) 周 昕(大明)
周 毖(仲遠) 周 泰(幼平) 周 魴(子魚) 周 瑜(公瑾)
周 群(仲直) 龐 統(土元) 龐 德(令明) 龐德公(山民)
鄭 泰(公業) 鄭 袤(林叔) 法 正(孝直) 宗 預(德艷)
審 配(正南) 孟 達(子度) 孟 光(孝裕) 孟 宗(恭武)
孟 建(公威) 趙 雲(子龍) 趙 歧(邠卿) 趙 昂(偉章)
趙 咨(德度) 荀 攸(公達) 荀 惲(長倩) 荀 彧(文若)
荀 爽(慈明) 荀 勖(公曾) 荀 諶(友若) 荀 顗(景倩)
胡 奮(玄威) 胡 質(文德) 胡 濟(偉度) 胡 烈(玄武)
胡 淵(世元) 胡 邈(敬才) 種 會(士季) 鍾 毓(稚叔)
鍾 繇(元常) 種 劭(申甫) 鍾 拂(穎伯) 皇甫嵩(義真)
郗 慮(鴻豫) 郤 正(令先) 姜 敘(伯奕) 姜 維(伯約)
婁 圭(子伯) 祖 茂(大榮) 禰 衡(正平) 費 觀(賓伯)
費 禕(文偉) 駱 統(公緒) 秦 宓(子敕) 秦 朗(元明)
袁 術(公路) 袁 尚(顯甫) 袁 紹(本初) 袁 逢(周揚)
袁 隗(次陽) 袁 遺(伯業) 袁 熙(顯奕) 袁 譚(顯思)
耿 紀(季行) 桓 階(伯緒) 桓 范(元則) 橋 玄(公祖)
賈 充(公閭) 賈 詡(文和) 賈 逵(梁道) 夏侯玄(大初)
夏侯尚(伯仁) 夏侯和(義權) 夏侯威(季權) 夏侯敦(元讓)
夏侯淵(妙才) 夏侯惠(稚權) 夏侯琳(子林) 夏侯霸(仲權)
顧 雍(元嘆) 徐 晃(公明) 徐 盛(文向) 徐 庶(元直)
徐 璆(孟玉) 脂 習(元升) 留 贊(正明) 凌 統(公績)
高 干(元才) 高 柔(文惠) 郭攸之(演長) 郭 奕(伯益)
郭 恩(義博) 郭 淮(伯濟) 郭 嘉(奉孝) 諸葛誕(公休)
諸葛亮(孔明) 諸葛恪(元遜) 諸葛珪(子貢) 諸葛原(景春)
諸葛靚(仲思) 諸葛瑾(子瑜) 諸葛瞻(思遠) 陶 謙(恭祖)
黃 權(公衡) 黃 忠(漢升) 黃 蓋(公覆) 曹 仁(子孝)
曹 丕(子桓) 曹 休(文烈) 曹 宇(彭祖) 曹 芳(蘭卿)
曹 奐(景明) 曹 純(子和) 曹 昂(子修) 曹 洪(子廉)
曹 真(子丹) 曹 爽(昭伯) 曹 植(子建) 曹 嵩(巨高)
曹 髦(彥士) 曹 睿(元仲) 曹 彰(子文) 曹 操(孟德)
眭 固(白兔) 崔 琰(季珪) 淳於瓊(仲簡) 彭 羕(永年)
董 允(休昭) 董 卓(仲穎) 董 和(幼宰) 董 昭(公仁)
董 襲(元代) 董 厥(龔襲) 蔣 干(子翼) 蔣 欽(公奕)
蔣 濟(子通) 蔣 琬(公琰) 韓 當(義公) 韓 珩(子佩)
韓 浩(元嗣) 韓 遂(文約) 韓 嵩(德高) 韓 暨(公至)
韓 馥(文節) 程 秉(德樞) 程 昱(仲德) 程 普(德謀)
程 畿(季然) 傅 干(彥材) 傅 巽(公悌) 傅 嘏(蘭石)
魯 肅(子敬) 蒯 良(子柔) 蒯 越(異度) 樓 玄(承先)
虞 翻(仲翔) 路 粹(文蔚) 簡 雍(憲和) 滿 寵(伯寧)
蔡 邕(伯喈) 蔡 琰(文姬) 臧 霸(宣高) 裴 秀(季彥)
管 寧(幼安) 管 恪(公明) 廖 化(元儉) 廖 立(公淵)
譙 周(允南) 樊 建(長元) 滕 胤(承嗣) 圓 澤(德潤)
潘 璋(文圭) 潘 浚(承明) 薛 悌(孝威) 薛 綜(敬文)
霍 峻(仲邈) 檀 敷(文友) 魏 延(文長) 糜 芳(子方)
糜 竺(子仲) 濮陽興(子元)
丁夫人 丁 立 丁 封 丁 咸 丁 斐 於 吉
於 詮 於 糜 士孫瑞 萬 彧 衛仲道 衛 演
馬元義 馬 玉 馬 休 馬 延 馬 宇 馬 良
馬 玩 馬 忠 馬 岱 馬 鈞 馬 鐵 馬 遵
馬 邈 王子服 王夫人 王 方 王 允 王 業
正 立 王 必 王 則 王 伉 王 買 王 邑
王 含 王 建 王 經 王經母 王 威 王美人
王 頎 王 累 王 敦 王 琰 王 楷 王 瓘
韋 晃 區 星 車 胄 牛 金 牛 輔 毛 後
公孫修 公孫恭 公孫晃 公孫康 公孫淵 公孫越
卞 後 文 丑 文 虎 文 鴦 尹大目 尹 禮
尹 賞 尹 楷 尹 默 鄧 義 鄧 龍 鄧 良
鄧 賢 鄧 忠 鄧 銅 鄧 敦 孔 宙 甘夫人
左 豐 左 靈 石廣元 石 苞 申 儀 田 氏
田 章 田 續 田 楷 丘 建 白 壽 句 安
樂 綝 樂 就 馮 禮 馮 紞 司馬攸 司馬伷
司馬孚 司馬鈞 司馬儁 司 蕃 邊 洪 邢 貞
成 何 成 宜 成 濟 成 倅 成 廉 師 纂
呂 公 呂 曠 呂伯奢 呂 建 呂威璜 呂 據
呂 常 呂 翔 呂 霸 朱(太)後 朱 光 朱 異
朱 靈 朱 治 朱 桓 朱 恩 朱 褒 朱 贊
伍 習 伍 延 伏 後 伏 完 伏 德 任 夔
華 雄 向 寵 向 舉 全公主 全 後 全 紀
全 尚 全尚妻 全 懌 全 樣 全 端 劉元起
劉 氏 劉 艾 劉 寧 劉 邠 劉 延 劉 丞
劉 范 劉 賢 劉 郃 劉 封 劉 度 劉 恂
劉 豹 劉 敏 劉 諶 劉 清 劉 淙 劉 琬
劉 循 劉 寔 劉 瑁 劉 璝 劉 瑤 劉 熙
劉 磐 劉 辯 劉 璩 劉 瓚 關 平 關 興
關 彝 州 泰 許 儀 許 芝 許 汜 許 貢
許貢家客 許 昌 許 晏 許 韶 陽 群 陰 夔
紀 靈 孫 干 孫夫人 孫 異 孫 秀 孫 闓
孫 恭 孫 恩 孫 高 孫 朗 孫 據 孫 謙
孫 楷 孫 歆 孫雨單 嚴白虎 嚴 象 嚴 輿
嚴 顏 蘇 飛 蘇 雙 蘇 由 蘇 越 杜 義
杜 祺 杜 路 楊 氏 楊 丑 楊 任 楊 懷
楊 奉 楊 昂 楊 欣 楊 秋 楊 洪 楊 濟
楊 祚 楊 密 楊 綜 楊 琦 楊 顒 李 豐
李 樂 李 伏 李 異 李 孚 李 虎 李 服
李 肅 李 封 李 球 李 輔 李 崇 李 堪
李 催 李 蒙 李 歆 李 暹 李 儒 吾 彥
來 敏 步 闡 吳子蘭 吳夫人 吳 匡 吳 綱
吳 班 吳 碩 吳 景 吳 敦 吳 懿 岑 昏
何(太)後 何 平 何 儀 何 苗 何 曼 何 植
谷 利 鄒 靖 辛 評 辛憲英 閔 貢 沙摩柯
沈 瑩 宋 果 宋 憲 宋 謙 張 衛 張 允
張世平 張 節 張 布 張 讓 張 達 張 當
張 任 張 後 張 約 張 楊 張 角 張 純
張 英 張 苞 張 虎 張 寶 張 肅 張 彌
張 紹 張 南 張 勛 張 鈞 張 儉 張 音
張 闓 張 濟 張 舉 張 峻 張 綉 張 著
張 爽 張 梁 張 超 張 顥 張魯母 張 象
張 溫 張 橫 張 遵 張 燕 張 衡 陸 景
陳 生 陳 蘭 陳 式 陳 煒 陳 珪 陳 耽
陳 就 媯 覽 范 疆 卓 膺 尚 廣 尚 弘
昌 豨 昌 霸 典 韋 典 滿 卑 衍 周 旨
周 尚 周 胤 周 循 龐 會 龐 柔 龐 舒
龐 羲 鄭 寶 鄭 度 單子春 法 真 沮 授
沮 鵠 審 榮 孟 獲 封 諝 趙 廣 趙 月
趙 弘 趙 范 趙 直 趙 忠 趙 彥 趙 統
趙 累 趙 韙 趙 睿 趙 融 趙 衢 郝 昭
郝 萌 荀 愷 荀 緄 胡 才 胡車兒 胡 氏
胡 沖 胡赤兒 胡 軫 胡 遵 柳 甫 牽 弘
軻比能 種 拂 種 輯 段 珪 段 煨 皇甫酈
皇甫闓 侯 成 侯 覽 侯 選 爰 邵 爰 青彡
施 朔 姜 冏 迷 當 祖 郎 費 詩 袁 胤
袁 綝 耿 武 桓 嘉 桓 彝 橋 蕤 賈 范
夏侯令女 夏侯蘭 夏侯咸 夏 惲 徐夫人 徐 氏
徐 質 徐 榮 徐 勛 徐 商 徐 璜 殷 純
留 平 留 略 凌 操 高 沛 高 定 高 覽
高 順 高 翔 郭(太)後 郭 永 郭 汜 郭汜妻
郭 圖 郭 勝 唐 妃 唐 周 唐 咨 唐 彬
諸葛玄 諸葛均 諸葛尚 諸葛虔 諸葛緒 陶 應
陶 商 陶 睿 黃 氏 黃承彥 黃 祖 黃 崇
黃 琬 黃 皓 曹文叔 曹 節 曹 訓 曹 後
曹安民 曹 性 曹 豹 曹 據 曹 熊 曹 德
曹 遵 曹 霖 曹 羲 龔 都 盛 勃 睦元進
常 雕 崔州平 崔 烈 笮 融 閻 芝 閻 宇
閻 晏 閻 圃 閻 象 梁 剛 梁 興 梁 虔
梁 寬 梁 緒 彭 伯 董太後 董 尋 董 祀
董 旻 董 承 董貴妃 董 重 董 超 董 朝
董 璜 董 衡 蔣義渠 蔣 延 蔣 奇 蔣 顯
蔣 班 蔣 舒 蔣 斌 韓 玄 韓 忠 韓莒子
韓 胤 韓 猛 韓 綜 韓 暹 韓 融 程 武
程 咨 程 銀 傅 金 傅 彤 傅 嬰 焦 伯
焦 觸 焦 彝 魯 芝 魯 馗 謝 旌 賴 恭
甄 氏 雷 銅 雷 薄 虞 松 鮑 信 雍 闓
蔡夫人 蔡 陽 蔡 林 蔡 瑁 臧 旻 舞陽君
管 亥 管輅舅 曲 義 樊 氏 樊 岐 樊 能
樊 稠 滕 循 顏 良 潘夫人 潘 隱 薛 蘭
薛 禮 薛 珝 薛 瑩 戴 員 戴 陵 蹋 頓
魏 平 魏 續 魏 邈 糜夫人 蹇 碩 爨 習
馮 方 劉 辟 黃 邵
『陸』 三國演義
三國故事在我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至治年間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羅貫中1330年一1400年之間,名本,號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說家。他的籍貫一說是太原今山西,一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他還創作有《隋唐志傳》等通俗小說和《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戲劇。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吒叱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近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這與歷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他的義氣是以個人恩怨為前提的,並非國家民族之大義。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視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
全書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簡潔明快,氣勢充沛,生動活潑。
《三國演義》帶來我國歷史小說創作的熱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國已家喻戶曉,婦而皆知。
《三國演義》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文字粗朴,內容平易;《三國志演義》,清毛宗崗增刪評點本,約成書於康熙初年,該本在社會上流傳最為廣泛。人民文學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梗概
《三國演義》以各統治集團之間的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為內容;以蜀和魏的矛盾為主要線索開展全書情節,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將相和政治、軍事、外交上的英傑人物。其中主要的人物是諸葛亮、曹操和關羽。
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在民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有這樣一句俗話:「三個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足見他影響之深廣。自諸葛亮初出茅廬之始,便立刻成為蜀漢——劉備集團中的核心人物。劉備曾說,得到諸葛亮「如魚得水」,不僅對他言聽計從,而且付以幾乎全部的軍中大事,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實際上上成為蜀國的最高決策人。諸葛亮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諸葛亮身上,集聚了許多政治家的美德和超人的智慧。他的智多謀更為人們津津樂道。像博望坡用兵,草船借箭。不僅如此,他還能隨機應變,如「空城計」的運用。總之,諸葛亮是中國老百姓人人喜愛的人物。
《三國演義》全書通過錯綜復雜的預選斗爭,提示了宮遷內部、集團與集團之間,同一集團的不同勢力之間,以權術和機變為手段的政治斗爭,以利慾和霸權為目標的軍事爭奪,再現了三國時期動盪不安的現實。書中描寫了數百次大大小小的戰爭,描寫的特點是側重於表現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戰略戰術的運用。赤壁之戰是該書描寫的十分出色的一次戰爭。
在赤壁之戰中,周瑜、諸葛亮等人正確地分析了敵我雙方形勢,通過反間計、連環計、苦肉計等一系列有步驟、有計劃的行動、,將己方的優勢予以充分發揮,同時又巧妙而正確地確定和運用火力攻等戰術,最終以弱勝強擊敗了強大之敵。反觀曹操一方,自恃兵力雄厚,目空一切,驕代表性自大,盲目輕敵,決策指揮一錯再錯,使自己的優勢逐步喪失,最終遭致慘敗。
《三國演義》還描寫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不同集團和派別,為達到一己私利,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使盡陰謀詭計,廣泛地運用謀略權術,進行了激烈復雜的政治、軍事斗爭。這,貫穿全書的始終。
孫權為從劉備手中取回荊州,不惜以自己的親妹妹為誘餌,使用「招親」把戲,企圖將劉備「賺來南徐……幽囚於獄中,卻使人去討荊州抽劉備」。此計被識破後,又謊稱「國太病重」,欺騙孫夫人攜帶劉備幼子阿斗返回東吳,企圖以阿斗為人質交換荊州。在關羽失荊州死亡之後,孫劉聯盟破裂,孫權惟恐劉備起兵報復,遂派使臣送一封信給曹操,孫權在信中奉承曹操說:「臣孫權久知天命已歸王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將剿滅劉備,掃平兩川,臣即率群下納土歸降矣。」孫權勸曹操廢漢稱帝的企圖有二:一是可以引起劉備及其他擁護漢室勢力群起反對曹操;二是轉移劉備對東吳奪荊州、殺關羽一事的注意,用心十分險惡。難怪曹操說:「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爐上燒烤嗎?」卻使以仁義取天下的劉備也極善於玩弄謀略,當呂布被曹操俘獲時,曹操詢問劉備如何處置,劉備幫作沉思,隨後提醒曹操說:「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致使劉關張三人合力方可擊敗的呂布頓時殞命。曹操煮酒論英雄時,他假託聞雷失箸,以掩飾自己的失態,竟然瞞過了一代奸雄曹操。趙子龍大戰長坂坡,奮力救回幼主阿斗,劉備竟當趙子龍面擲阿斗於地,正如民間歇後語所說:「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
鑒賞與評析
《三國演義》不僅是較早的一部歷史小說,而且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小說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戰爭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餘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力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准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實斗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詐,一舉一動都似隱伏著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外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著名的關羽「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張飛「威震長坂橋」、「趙雲」單騎救幼主」、諸葛亮「七擒孟獲」、「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等更是流傳極廣的篇章。
《三國演義》雖以歷史為題材,但它畢竟不是史書而是文學作品。因為它經過了藝術加工,有不少虛構。《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各有共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作者描寫人物,善於抓住基本特徵,突出某個方面,加以誇張,並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條基本原則。小說中運用這一原則的最好說明,就是向來人們所謂的「三絕」,即曹操的「奸絕」——奸詐過人;關羽的「義絕」——「義重如山」;孔明的「智絕」——機智過人。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斗爭中,放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來塑造。對於主要人物,往往通過一系列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語言表現其復雜的性格。2.它長於描述戰爭。全書共寫大小戰爭四十多次,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最為出色。對於決定三國興亡的幾次關鍵性的大戰役,作者總是著力描寫,並以人物為中心,寫出戰爭的各個方面,如雙方的戰略戰術、力量對比、地位轉化等等,寫得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各具特色,充分體現了戰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既寫出了戰爭的激烈、緊張、驚險,而又不顯得凄慘,一般具有昂揚的格調,有的還表現得從容不迫,動中有靜,有張有弛。3.它的結構,既宏偉壯闊而又嚴密精巧。時間長達百年,人物多至數百,事件錯綜,頭緒紛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實,又要注意藝術情節的連貫。因此,在結構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難的。可是作者卻能寫得井井有條,脈絡分明,各回能獨立成篇,全書又是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這主要得力於作者構思的宏偉而嚴密。他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的矛盾斗爭為主線,來組織全書的故事情節,既寫得曲折多變,而又前後連貫;既有主有從,而又主從密切配合。4.語言精練暢達,明白如話。今天看來,這種語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當時它卻近於白話;用這種語言來寫長篇小說,是一種創舉,和過去某些小說粗糙蕪雜的語言相比,是一個明顯的進步。《三國演義》在藝術上的最大缺點,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發展變化。這可能是受了民間傳說人物定型化的影響和歷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誇張有時不合情理。魯迅先生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批評是很中肯的。
《三國演義》是古代歷史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廣泛流傳,魅力無窮,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人民生活中都有著難以估量的深影響。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性格與《三國志》中的人物真實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現舉幾個人物說明。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餘,智略不足。馬超投降劉備後,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答信時,稱馬超雖為一世之傑,但不如關羽的「絕倫逸群」,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這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但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劉備,只是有感於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離曹歸劉前為曹操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但是《三國演義》中寫關羽下邳投降時相約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禮待他等卻是子虛烏有。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
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御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
魯肅:如果說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的性格、形象雖被扭曲,但多少還有些根據的話,那麼,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思度宏遠」,「有過人之明」。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建國方針: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劉表,竟長江而有之,然後建號稱帝以圖天下。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相似之處。曹操大軍南征荊州時,孫權部屬都主降,唯獨魯肅主張抗曹,勸孫權召回周瑜,共商戰守大計。赤壁戰後,他又力主扶劉抗曹。在東吳歷史上,魯肅實為諸葛亮式人物,孫權對他也極為欣賞。吳國的建立和發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提出的政略、戰略方針進行的。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成了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智斗的犧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柒』 文言文閱讀筆耕說
勤訓《恆齋文集》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雲:「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言雖近,而旨則遠矣!
大禹之聖,且惜寸陰;陶侃之賢,且惜分陰,又況聖不若彼者乎?
【譯文】
謀生的道理,沒有什麼比勤勞更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說:「一天的計劃決定於早晨,一年的計劃決定於春天,一生的計劃決定於勤勞。」這些話雖然說得淺近,可是意義卻很深遠哪!
像大禹這樣的人,智慧、才能如此傑出,況且愛惜每一寸的光陰;像陶侃這樣的人,品德如此高尚,況且愛惜每一分的時間,又何況在才幹、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們的人呢?
【閱讀訓練】
1. 文中表明觀點的句子是
2. 與「且惜寸陰」中的「且」字意義相同的兩項是( )
A.愚公者,年且九十。 B.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D.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3. 作者舉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麼?
答: 答案;1.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2.BD 3.以古代聖賢珍惜光陰的榜樣來鼓舞讀者,使讀者警醒。
有一次,張元在森林小道里看見一條被人丟棄的小狗,就把小狗抱回家養著.他的叔父罵他:「你這樣做有什麼用?」就想把小狗重新丟掉.張元乞求不要丟棄它,說:「有生命的東西,沒有不應該重視它生命的.如果是符合實際,出生老死,這是自然的道理,沒辦法阻止.但現在它是被人所遺棄,將導致它的死亡,這並不是不可以阻止的.倘若看見它將死而不收養的話,就沒有仁慈之心了.所以要把它收養了.」張元的叔父被他的話感動了,所以就允許張元撫養小狗了. 第二年,狗跟隨著叔父在夜裡行路.叔父被蛇咬了,趴在地上不能走了.狗馬上奔回家,汪汪得不停叫著.張元感到很奇怪,跟著狗走出家門,找到了叔父.馬上把他送去醫治,沒過一天就痊癒了.從此之後,叔父把狗看作親人一樣.11、(1)之:代詞,它,指小狗.(2)延:邀請.12、叔父被蛇咬了,趴在地上不能走了.13、本文主要表達了關愛動物,善有善報的主旨.。
原文 錢思公①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②時嘗③語④僚屬⑤,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卧則讀小說⑥,上廁則閱小辭⑦.蓋未嘗頃刻釋卷也. 謝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琅然⑧,聞於遠近,亦篤學⑨如此.余因謂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⑩爾.注釋 (1)錢思公枝襲:錢惟演,北宋「西昆體」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謝希深(謝絳)、宋公垂(宋綬)也以文學知名一時. (2)西洛:西京洛陽. (3)嘗:曾經. (4)語:告訴. (5)僚屬:官府的輔助官. (6)小說: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後來的各種雜記. (7)小辭:指短小的詩詞. (8)琅然:聲音清脆. (9)篤學:十分好學. (10)宋公垂:即宋綬,家富藏書,以讀書敏慧強記著名. (11)經史:經書和史書. (12)謝希深:即謝絳卜搭消,歐陽修的朋友. (13)因:於是.譯文 錢思公雖然出身富貴之家,但是沒什麼嗜好.在西京洛陽曾經告訴僚屬,說這一生只喜歡讀書,坐著的時候就讀經史,躺在床上就讀各種雜記,上廁所的時候就讀短小的詩歌、小令.大概從來沒有半刻離開書的時候. 謝希深也說: 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當去廁所都夾著書,誦讀的聲音清脆,遠近都能聽到,也是如此的好學.我於是告訴希深,說: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馬上、枕上、廁上.大概只有此等之處可以構思吧.感悟 作者介紹了錢惟演,宋綬兩人的讀書故事,又補充了自己「三上」的寫作經歷,目的是告訴我們:成功來自勤奮,做事要集中精力,方可有所成就.。
文章翻譯
劉蓉年少時在養晦堂西側一間屋子裡讀書。(劉蓉)低下頭就讀書,遇到不懂地方就仰頭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內踱來踱去。這屋有處窪坑,直徑一尺,逐漸侵蝕擴展。每次型知經過,劉蓉總要被絆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別扭,時間一長也習慣了,再走那裡就同走平地一樣安穩。 劉蓉父親發現這屋地面的窪坑,笑著對劉蓉說:「你連一間屋子都不能治理,還能治理國家么?」隨後叫仆童將窪坑填平。 父親走後,劉蓉讀書思索問題又在屋裡踱起步來,走到原來窪坑處,感覺地面突然凸起一塊,他心裡一驚,低頭看,地面卻是平平整整,他別扭地走了許多天才漸漸習慣起來。 唉!人處於習慣之中不得了啊!腳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適應坑窪;時間久了,窪地就彷彿平了;以至把長久以來的坑填平,恢復原來的狀態,卻認為是阻礙而不能適應。因此君子求學,貴在慎重地對待開始階段的習慣養成。
編輯本段包含道理
一個人學習時,初始階段的習慣非常重要,君子求學,貴在慎重地對待開始階段的習慣養成。
文章注釋
蓉:作者自稱。 少:年少,年齡小。 養晦堂:劉蓉居室名,在湖南湘鄉。 俯:低頭。 弗得:沒有心得。 旋:徘徊。 徑尺:直徑一尺。 浸(qīn侵)淫日廣:日漸向外擴展。 履:踩,走。 躓(zhì):絆倒。 若:總是。 先君子:就是自稱死去的父親。先:稱已亡故的前輩時用的尊稱。 語之:對他談了這件事。語:告訴。 何……為:那裡還談得上……。 顧:看。 童子:未成年的僕人。 蹶(jue)然:猛然。 坦然:地面平坦的樣子。 既:已。 窒:心中覺得阻塞。 寧:安寧。 中(zhòng眾)人:擊中、深入於人。 嗣:後來。 猝然:突然。 中:深入影響。 說:文體的一種。 中人:適合於人,這里是影響人的意思。 適:適應。 故:緣故。 窒焉:受阻礙的樣子。
編輯本段作者介紹
劉蓉(1816年—1873年)字孟容,號霞軒,清代湖南省湘鄉縣人,是桐城派古文家,他做過曾國藩的幕客,與郭嵩燾、羅澤南有往來。咸豐五年(1855年)二月,翼王石達開總攻湘軍水營,燒毀湘軍戰船百餘艘。曾國藩座船被俘,「文卷冊牘俱失」「公憤極,欲策馬赴敵以死」,由劉蓉等人力勸乃止。從羅澤南援武昌,將左營,克崇通,與胡林翼會師攻蒲圻,弟劉蕃先登陷陣中槍亡。扶櫬歸養,無意再出。曾國藩、胡林翼均疏薦才堪大用,詔出治軍。十年佐駱秉章督四川軍務,薦擢知府,選將練兵,舉蕭啟江、劉岳昭、黃醇熙三軍入川,未三年,四川太平軍全被鎮壓,擒石達開。同治元年,督軍川北。二年七月授陝西巡撫,回湘增募,進屯陝南。四年克階州,受言官妒議奪官,十月復職。西捻入陝,率軍堵擊,潰於灞橋十里坡,免官終養。劉蓉為人勤奮好學,寫了不少古文、詩詞,「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就是出自於其散文《習慣說》的名句,選錄自《養晦堂詩文集》。曾國藩評「吾友劉君孟容,湛默而嚴恭,好道而寡慾。自其壯歲,則已泊然而外富貴矣。既而察物觀變,又能外乎名譽。」(《養晦堂記》)。著有《思辨錄疑義》、《養晦堂詩文集》等書。
後漢書·申屠剛傳【原文】申屠剛字巨卿,扶風茂陵人也。
七世祖嘉,文帝時為丞相。剛質性方直,常慕史、汲黯之為人。
仕郡功曹。平帝時,王莽專政,朝多猜忌,遂隔絕帝外家馮、衛二族,不得交宦,剛常疾之。
及舉賢良方正,因對策曰:臣聞王事失則神祇怨怨,姦邪亂正,故陰陽謬錯,此天所以譴告王者,欲令失道之君,曠然覺悟,懷邪之臣,懼然自刻者也。今朝廷不考功校德,而虛納毀譽,數下詔書,張設重法,抑斷誹謗,禁割論議,罪之重者,乃至腰斬。
傷忠臣之情,挫直士之銳,殆乖建進善之旌,縣敢諫之鼓,辟四門之路,明四目之義也。臣聞成王幼少,周公攝政,聽言不賢,均權市寵,無舊無新,唯仁是親,動順天地,舉措不失。
然近則召公不悅,遠則四國流言。夫子母之性,天道至親。
今聖主幼少,始免襁褓,即位以來,至親分離,外戚杜隔,恩不得通。且漢家之制,雖任英賢,猶援姻戚。
親疏相錯,杜塞間隙,誠所以安宗廟,重社稷也。今馮、衛無罪,久廢不錄,或處窮僻,不若民庶,誠非慈愛忠孝承上之意。
夫為人後者,自有正義,至尊至卑,其勢不嫌,是以人無賢愚,莫不為怨,奸臣賊子,以之為便,不諱之變,誠難其慮。今之保傅,非古之周公。
周公至聖,猶尚有累,何況事失其衷,不合天心者哉!昔周公先遣伯禽守封於魯,以義寒恩,寵不加後,故配天郊祀,三十餘世。霍光秉政,輔翼少主,修善進士,名為忠直,而尊崇其宗黨,摧抑外戚,結貴據權,至堅至固,終沒之後,受禍滅門。
方今師傅皆以伊、周之位,據賢保之任,以此思化,則功何不至?不思其危,則禍何不到?損益之際,孔父攸嘆,持滿之戒,老氏所慎。蓋功冠天下者不安,威震人主者不全。
今承衰亂之後,繼重敝之世,公家屈竭,賦斂重數,苛吏奪其時,貪夫侵其財,百姓睏乏,疾疫夭命。盜賊群輩,且以萬數,軍行眾止,竊號自立,攻犯京師,燔燒縣邑,至乃訛言積弩入宮,宿衛驚懼。
自漢興以來,誠未有也。國家微弱,奸謀不禁,六極之效,危於累卵。
王者承天順地,典爵主刑,不敢以天官私其宗,不敢以天罰輕其親。陛下宜遂聖明之德,昭然覺悟,遠述帝王之跡,近遵孝文之業,差五品之屬,納至親之序,亟遣使者征中山太後,置之別官,令時朝見。
又召馮、衛二族,裁與冗職,使得執戟,親奉宿衛,以防未然之符,以抑患禍之端,上安社稷,下全保傅,內和親戚,外絕邪謀。書奏,莽令元後下詔曰:「剛聽言僻經妄說,違背大義。
其罷歸田裡。」後莽篡位,剛遂避地河西,轉入巴、蜀,往來二十許年。
及隗囂據隴右,欲背漢而附公孫述。剛說之曰:「愚聞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伏念本朝躬聖德,舉義兵,龔行天罰,所當必摧,誠天之所福,非人力也。將軍本無尺土,孤立一隅,宜推誠奉順,與朝並力,上應天心,下酬人望,為國立功,可以永年。
嫌疑之事,聖人所絕。以將軍之威重,遠在千里,動作舉措,可不慎與?今璽書數到,委國歸信,欲與將軍共同吉凶。
布衣相與,尚有沒身不負然諾之信,況於萬乘者哉!今何畏何利,久疑如是?卒有非常之變,上負忠孝,下愧當世。夫未至豫言,固常為虛,及其已至,又無所及,是以忠言至諫,希得為用。
誠願反復愚老之言。」囂不納,遂畔從述。
建武七年,詔書征剛。剛將歸,與囂書曰:「愚聞專己者孤,拒諫者塞,孤塞之政,亡國之風也。
雖有明聖之姿,猶屈己從眾,故慮無遺策,舉無過事。夫聖人不以獨見為明,而以萬物為心。
順人者昌,逆人者亡,此古今之所共也。將軍以布衣為鄉里所推,廊廟之計,既不豫定,動軍發眾,又不深料。
今東方政教日睦,百姓平安,而西州發兵,人人憂憂,騷動惶懼,莫敢正言,群眾疑惑,人懷顧望。非徒無精銳之心,其患無所不至。
夫物窮則變生,事急則計易,其勢然也。夫離道德,逆人情,而能有國有家者,古今未有也。
將軍素以忠孝顯聞,是以士大夫不遠千里,慕樂德義。今苟欲決意徼幸,此何如哉?夫天所祐者順,人所助者信。
如未蒙祐助,令小人受塗地之禍,毀壞終身之德,敗亂君臣之節,污傷父子之恩,眾賢破膽,可不慎哉!」囂不納。剛到,拜侍御史,遷尚書令。
光武嘗欲出遊,剛以隴蜀未平,不宜宴安逸豫。諫不見聽,遂以頭軔乘輿輪,帝遂為止。
時內外群官,多帝自選舉,加以法理嚴察,職事過苦,尚書近臣,乃至捶撲牽曳於前,群臣莫敢正言。剛每輒極諫,又數言皇太子宜時就東宮,簡任賢保,以成其德,帝並不納。
以數切諫失旨,數年,出為平陰令。復征拜太中大夫,以病去官,卒於家。
【譯文】申屠剛字巨卿,扶風郡茂陵人。七世祖申屠嘉,為文帝時丞相。
申屠剛性正直,常羨慕史魚酋、汲黯的為人。做了郡功曹的官。
平帝時,王莽專政,朝廷多有猜忌,王莽就將平帝祖母馮族與母衛族隔絕,不得到京交往做官,申屠剛常疾恨在心。等到後來被舉為賢良方正,因而上書對策說:臣聽說朝政有失則天地之神就會怨怒,奸詐邪惡就會搗亂,所以陰陽乖錯。
這是老天所以譴責告誡帝王,想教失道之君主,豁然覺悟過來,使那些心懷姦邪之臣子,畏懼而自責改正。現在朝廷不考查功績不比較德行,而是接受那些虛偽的誹謗或贊。
弈秋,通國②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③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④;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⑤,思援弓繳⑥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⑦。為是其智弗若與⑧?曰:非然⑨也。」
①選自《孟子·告子上》。弈秋,當時的圍棋高手。弈,圍棋。秋,人名。因善於下圍棋,所以叫「弈秋」。這是古人稱名的習慣。
②〔通國〕全國。
③〔誨〕教導、指導。
④〔惟弈秋之為聽〕即「惟弈秋是聽」,完全按照老師說的去做。
⑤〔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一心想著有隻天鵝要飛過來。鴻鵠,天鵝。
⑥〔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想著取弓箭把那天鵝射下來。援,取過來。繳,系在箭上的生絲線。箭射出去,可以靠它收回來。
⑦〔弗若之矣〕不如那個專心致志的人。弗若,不如、不及。之,指那個專心致志的人。
⑧〔為是其智弗若與〕(難道)認為這個人的智力不及那個人嗎?為,通「謂」,認為。是,這個人。
⑨〔非然〕不是這樣。然,這樣。
⑩弈秋:弈,指下為期.一個叫"秋"的善於下棋的人
⒒鴻鵠:大雁、天鵝類的鳥。
⒓俱:一同,一起
⒔為是:為,同「謂」,說。是,這。為是,這是說。
⒕與:語氣助詞,相當於「嗎」。
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也聽講,可是他心裡卻想著天上有天鵝要飛過,怎樣拿弓箭去射它。這個人雖然和那個專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學習,成績卻不如那個人。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像弈秋這么高明的師傅,第二個徒弟還是學不好,說明學得好不好主要不在師傅好不好,而在於自身
『捌』 花火小說男主姓傅女主姓阮還是名阮阮
《南風知我意》作者:七微
女主在七月十二號救下失憶的男主,所以叫他十二。
請盡快採納O(∩_∩)O謝謝
『玖』 求小說《凡人修仙傳》人物介紹
小名二愣子,天南越國鏡州青牛鎮五里溝人氏,燕族人。相貌普通,皮膚黝黑,家中排行老四,童年被三叔介紹到七玄門,因身具靈根(四偽靈根缺金),可修煉長春功而被墨大夫收為弟子,從此踏上修仙之路。為人意志堅定,無利不起早,行事低調,不好面子。一路堅苦修煉,最終飛升仙界。
韓立的飾演者胡歌介紹:
胡歌,1982年9月20日出生於上海市徐匯區,中國內地演員、歌手。1996年,14歲的胡歌便成為上海教育電視台的小主持人,2005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同年在仙俠劇《仙劍奇俠傳》中塑造了「李逍遙」一角,並演唱該劇插曲《六月的雨》《逍遙嘆》。2006年8月遭受嚴重車禍,2007年6月復出。2009年主演仙俠劇《仙劍奇俠傳三》。2010年主演的穿越劇《神話》在央視八套播出。2011年參演歷史題材電影《辛亥革命》提名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新人獎」。2012年主演玄幻劇《軒轅劍之天之痕》。2013年主演兩部話劇,憑借《如夢之夢》獲得北京丹尼國際舞台表演藝術獎「最佳男演員獎」。2014年參演戰爭劇《四十九日·祭》提名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男配角獎」。2015年主演的諜戰劇《偽裝者》、古裝劇《琅琊榜》、都市劇《大好時光》相繼播出,獲得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男演員提名獎」、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男主角獎」、中國電視金鷹獎「觀眾喜愛的男演員獎」、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最具人氣男演員獎」等獎項。2016年成為上海旅遊形象大使,登上央視春晚演唱歌曲《相親相愛》。2017年二度登上央視春晚演唱歌曲《在此刻》,獲得共青團中央「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崇義友善好青年稱號,2018年憑借都市劇《獵場》二度提名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男主角獎」。
南宮婉 (李小璐 飾)
韓立道侶。掩月宗女修,本命法寶朱雀環,修煉素女輪回功 。在血色禁地和韓立合力擊殺墨蛟,後因觸碰墨蛟淫囊,和韓立顛鸞倒鳳。元嬰中期與韓立結為道侶,韓立飛升靈界後因修為不夠暫留人界。後進階化神,因出現意外飛升至小靈天。韓立在進階大乘後到小靈天將南宮婉尋回。韓立飛升仙界時滯留靈界人族。
南宮婉的飾演者李小璐介紹:
李小璐,1981年9月30日出生於安徽安慶(一說北京),畢業於北京美國英語語言學院,中國影視演員。1998年,17歲的李小璐憑借和陳沖合作的《天浴》一片獲得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以及法國水城首屆亞洲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2000年因主演《都是天使惹得禍》而成名。2007年,憑借《奮斗》中楊曉芸一角再度走紅。2008年,發行首張EP《東方美》。2011年主演的家庭生活劇《當婆婆遇上媽》播出。2012年主演家庭情感劇《AA制生活》。2013年,李小璐加盟馮小剛執導的喜劇電影《私人定製》。2014年5月7日,李小璐與賈乃亮聯袂出演的《產科男醫生》。2015年,李小璐參演袁英明執導的《重生麗人》。2016年1月8日,李小璐與賈乃亮出演勵志懸疑劇《煮婦神探》登陸浙江衛視晚黃金檔;4月主演電視劇《你這么愛我,我可要當真了》。2012年7月6日,李小璐與賈乃亮舉行婚禮;10月23日,李小璐在北京誕下女兒。2016年4月8日上午,李小璐遭詐捐案成功破獲。
紫靈仙子 (未知 飾)
韓立的紅顏知己,是韓立人生中遇到的第一個美女
『拾』 資料大雜燴
三國演義 作者: 明·羅貫中
羅貫中(1330—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羅貫中生於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時代。但從羅貫中的傳世之作《三國演義》中,體現出羅貫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經天緯地之氣。他精通軍事學、心理學、智謀學、公關學、人才學……如果沒有超人的智慧,豐富的實踐,執著的追求,何以能成為這般全才?他主張國家統一,熱愛中華民族,弘揚民族傳統美德,痛恨奸詐邪惡。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我們看到了羅貫中依戀故土、緬懷英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他動情地寫道:
兩岸西風起白楊,沁州存孝實堪傷。
晉中花草埋幽徑,唐國山河繞夕陽。
鴉谷滅巢皆寂寞,並州塵路總荒涼。
詩成不盡傷情處,一度行吟一斷腸。
+++關於羅貫中的一些事++++
羅貫中從小就喜歡民間藝術,愛看戲,愛聽說書。他的祖籍是山西,可他一直在杭州一帶生活。
羅貫中性格內向,不喜歡和別人交往。但是一旦有了好朋友,他待人又非常真誠。初到杭州的時候,他人生地不熟,總是獨自一人出入戲園和書場。
在那裡,羅貫中發現有個穿戴整齊的人,長得相貌英俊,比自己年輕許多。每逢他一出現,那些文人都朝他拱手,打招呼。
時間長了,羅貫中知道這個人叫賈仲明。他寫的傳奇(明清以唱南曲為主的戲曲劇本),句法細致精巧,一般人都不如他寫得好。所以文人們敬重他,把他看作是首領。
賈仲明也發現羅貫中老是孤獨一人,顯得與眾不同。這一天,他們在路上相遇,聊了起來。
「請問尊號?」羅貫中客氣地說。
「小弟是『雲水散人』。」
「這是取自杜甫詩『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之義吧?」
「不錯,」賈仲明高興地點點頭,「這與先生自稱『湖海散人』,取其飄零之義,本是一樣的。」
他們越談越投機。兩個人有共同的情趣,又有豐富的知識。羅貫中為交了這樣一個朋友而高興。他們經常來往,並以兄弟相稱。羅貫中的年紀比賈仲明大很多,他們成了「忘年交」。
後來,羅貫中離開了杭州。據說他參加了反抗元朝統治的斗爭。
立志寫「三國」
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羅貫中看到國家安定了,就帶著家人離開喧鬧的城市,避開親朋好友,找了一個荒涼僻靜的地方住下。
朋友們知道後,都說他脾氣古怪,與眾不同。其實,羅貫中是為了集中精力,專心寫書,才這樣做的。在新的住所,他整天埋頭寫作,寫出了好幾部長篇小說。
有一天,羅貫中興致勃勃地對一個朋友講起了三國故事,什麼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啦,董卓之亂、赤壁大戰啦,講得繪聲繪色,非常動聽。朋友聽著聽著,突然打斷他的話頭問道:
「怎麼,看來你又准備把三國故事寫成書啦?」
「是啊。魏、蜀、吳三國鼎立,戰火連綿,人才輩出,倒是寫書的好材料呢。」
「陳壽已經寫過《三國志》,裴松之還為它作過註解,你又何必再寫呢?」
「他們是以寫真人真事為主,內容簡單,不夠生動有趣。我想在他們的基礎上,把三國故事寫成演義小說,真中摻假,假中有真,讓天下男女老少,都愛聽愛讀。」
有關三國的故事,早在三國後期就開始流傳,隋唐時代傳播已經很廣,到了宋元年間,三國故事深入民間,在元朝人寫的雜劇、詩歌散曲中,有不少三國的題材。
聽羅貫中想寫一部有關「三國」的小說,朋友高興地說:
「這件事可不是一年半載能完成的,要花大工夫呢。」
「是啊。這部小說從東漢末年黃巾造反寫起,到晉朝統一三國為止,要寫將近一百年的大事,裡面要有幾百個人物,確實要花些工夫才是。」羅貫中精神抖擻地說。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
丁 儀(正禮) 丁 奉(承淵) 丁 原(建陽) 丁 謐(彥靖)
丁 廙(敬禮) 於 禁(文則) 士孫瑞(君榮) 山 濤(巨源)
衛 瓘(伯玉) 馬 磾(翁叔) 馬 良(季常) 馬 忠(德信)
馬 超(孟起) 馬 謖(幼常) 馬 騰(壽成) 王 允(子師)
王 雙(子全) 王 平(子均) 王 匡(公節) 王 戎(睿沖)
王 觀(偉台) 王 甫(國山) 王 連(文儀) 王 沈(處道)
王 肅(子雍) 王 修(叔治) 王 渾(玄沖) 王 路(文舒)
王 頎(孔碩) 王 祥(休徵) 王 朗(景興) 王 基(伯輿)
王 謀(元泰) 王 粲(仲宣) 王 睿(土治) 韋 康(元將)
太史慈(子義) 毛 玠(孝先) 公孫度(升濟) 公孫瓚(伯圭)
文 欽(仲若) 文 聘(仲業) 尹 奉(次曾) 鄧 艾(土載)
鄧 芝(伯苗) 鄧止颺(玄茂) 孔 伷(公緒) 孔 昱(世元)
孔 融(文舉) 母丘甸(子邦) 母丘儉(仲恭) 甘 寧(興霸)
左 慈(元放) 盧 植(子干) 申 耽(義舉) 田 豐(元皓)
田 疇(子泰) 田 豫(國讓) 史 渙(公劉) 樂 進(文謙)
馮 習(休元) 司馬師(子元) 司馬防(建公) 司馬炎(安世)
司馬昭(子尚) 司馬儁(元異) 司馬朗(伯達) 司馬望(子初)
司馬徽(德操) 司馬懿(仲達) 邊 讓(文禮) 吉 穆(思然)
吉 邈(文然) 畢 軌(昭先) 呂 布(奉先) 呂 范(子衡)
呂 凱(季平) 呂 岱(定公) 呂 虔(子恪) 呂 據(世議)
呂 蒙(子明) 朱 雋(公偉) 朱 然(義封) 伍 孚(德瑜)
伍 瓊(德瑜) 任 峻(伯達) 華 陀(元化) 華 歆(子魚)
華 核(永先) 伊 籍(機伯) 向 朗(巨達) 全 琮(子璜)
劉 巴(子初) 劉 永(公壽) 劉 協(伯和) 劉 先(始宗)
劉 邠(令元) 劉 劭(孔才) 劉 表(景升) 劉 岱(公山)
劉 備(玄德) 劉 放(子棄) 劉 寵(祖榮) 劉 勛(子台)
劉 曄(子揚) 劉 陶(子奇) 劉 理(奉孝) 劉 焉(君郎)
劉 琰(威碩) 劉 禪(公嗣) 劉 虞(伯安) 劉 廙(恭嗣)
劉 璋(季玉) 劉 繇(正禮) 劉 瑢(文衡) 劉 馥(元穎)
羊 祜(叔子) 關 羽(雲長) 許 允(土宗) 許 攸(子遠)
許 劭(子將) 許 靖(文休) 許 褚(仲康) 許 慈(仁篤)
孫 禮(德達) 孫 匡(季佐) 孫 權(仲謀) 孫 休(子烈)
孫 觀(仲台) 孫 堅(文台) 孫 和(子孝) 孫 河(伯海)
孫 亮(子明) 孫 桓(叔武) 孫 峻(子遠) 孫 資(彥龍)
孫 乾(公祜) 孫 皓(亢宗) 孫 皎(叔明) 孫 翊(叔弼)
孫 綝(子通) 孫 策(伯符) 孫 登(子高) 孫 瑜(仲異)
劉 靜(幼台) 孫 韶(公禮) 邯鄲淳(子叔) 嚴 畯(曼才)
社 預(元凱) 社 襲(子緒) 杜 瓊(伯瑜) 杜 微(國輔)
楊 儀(威公) 唐 阜(義山) 楊 修(德祖) 楊 洪(季休)
楊 彪(文先) 楊 暨(休先) 李 嚴(正方) 李 典(曼成)
李 勝(公昭) 李 恢(德昂) 孝 通(文達) 李 福(孫德)
李 撰(欽仲) 吾 粲(孔休) 邴 原(根矩) 來 敏(敬達)
步 騭(子山) 吳 質(季重) 岑 晊(公孝) 何 進(遂高)
何 宗(彥英) 何 晏(平叔) 何 曾(穎老) 何 顒(伯求)
應 劭(仲遠) 辛 毗(佐治) 辛 敞(泰雍) 宋 忠(仲子)
張 飛(翼德) 張 遼(文選) 張 休(叔嗣) 張 華(茂先)
張 紘(子綱) 張 茂(彥林) 張 松(永年) 張 郃(雋乂)
張 承(仲嗣) 張 南(文進) 張 昭(子布) 張 津(子雲)
張 特(子產) 張 悌(巨先) 張 既(德容) 張 魯(公祺)
張 溫(惠恕) 張 緝(敬仲) 張 裔(君嗣) 張 嶷(伯歧)
張 邈(孟卓) 張 翼(伯恭) 陸 紆(叔盤) 陸 抗(幼節)
陸 凱(敬風) 陸 遜(伯言) 陸 駿(季才) 陸 康(季寧)
陸 績(公紀) 陳 武(子烈) 陳 宮(公台) 陳 泰(玄伯)
陳 矯(季弼) 陳 琳(孔璋) 陳 翔(仲麟) 陳 登(元龍)
陳 騫(休淵) 陳 群(長文) 陳 震(孝起) 邵 悌(元伯)
苑 康(仲真) 范 滂(孟溥) 和 洽(陽土) 金 尚(元休)
金 褘(德偉) 金 旋(元機) 周 奐(文明) 周 昕(大明)
周 毖(仲遠) 周 泰(幼平) 周 魴(子魚) 周 瑜(公瑾)
周 群(仲直) 龐 統(土元) 龐 德(令明) 龐德公(山民)
鄭 泰(公業) 鄭 袤(林叔) 法 正(孝直) 宗 預(德艷)
審 配(正南) 孟 達(子度) 孟 光(孝裕) 孟 宗(恭武)
孟 建(公威) 趙 雲(子龍) 趙 歧(邠卿) 趙 昂(偉章)
趙 咨(德度) 荀 攸(公達) 荀 惲(長倩) 荀 彧(文若)
荀 爽(慈明) 荀 勖(公曾) 荀 諶(友若) 荀 顗(景倩)
胡 奮(玄威) 胡 質(文德) 胡 濟(偉度) 胡 烈(玄武)
胡 淵(世元) 胡 邈(敬才) 種 會(士季) 鍾 毓(稚叔)
鍾 繇(元常) 種 劭(申甫) 鍾 拂(穎伯) 皇甫嵩(義真)
郗 慮(鴻豫) 郤 正(令先) 姜 敘(伯奕) 姜 維(伯約)
婁 圭(子伯) 祖 茂(大榮) 禰 衡(正平) 費 觀(賓伯)
費 禕(文偉) 駱 統(公緒) 秦 宓(子敕) 秦 朗(元明)
袁 術(公路) 袁 尚(顯甫) 袁 紹(本初) 袁 逢(周揚)
袁 隗(次陽) 袁 遺(伯業) 袁 熙(顯奕) 袁 譚(顯思)
耿 紀(季行) 桓 階(伯緒) 桓 范(元則) 橋 玄(公祖)
賈 充(公閭) 賈 詡(文和) 賈 逵(梁道) 夏侯玄(大初)
夏侯尚(伯仁) 夏侯和(義權) 夏侯威(季權) 夏侯敦(元讓)
夏侯淵(妙才) 夏侯惠(稚權) 夏侯琳(子林) 夏侯霸(仲權)
顧 雍(元嘆) 徐 晃(公明) 徐 盛(文向) 徐 庶(元直)
徐 璆(孟玉) 脂 習(元升) 留 贊(正明) 凌 統(公績)
高 干(元才) 高 柔(文惠) 郭攸之(演長) 郭 奕(伯益)
郭 恩(義博) 郭 淮(伯濟) 郭 嘉(奉孝) 諸葛誕(公休)
諸葛亮(孔明) 諸葛恪(元遜) 諸葛珪(子貢) 諸葛原(景春)
諸葛靚(仲思) 諸葛瑾(子瑜) 諸葛瞻(思遠) 陶 謙(恭祖)
黃 權(公衡) 黃 忠(漢升) 黃 蓋(公覆) 曹 仁(子孝)
曹 丕(子桓) 曹 休(文烈) 曹 宇(彭祖) 曹 芳(蘭卿)
曹 奐(景明) 曹 純(子和) 曹 昂(子修) 曹 洪(子廉)
曹 真(子丹) 曹 爽(昭伯) 曹 植(子建) 曹 嵩(巨高)
曹 髦(彥士) 曹 睿(元仲) 曹 彰(子文) 曹 操(孟德)
眭 固(白兔) 崔 琰(季珪) 淳於瓊(仲簡) 彭 羕(永年)
董 允(休昭) 董 卓(仲穎) 董 和(幼宰) 董 昭(公仁)
董 襲(元代) 董 厥(龔襲) 蔣 干(子翼) 蔣 欽(公奕)
蔣 濟(子通) 蔣 琬(公琰) 韓 當(義公) 韓 珩(子佩)
韓 浩(元嗣) 韓 遂(文約) 韓 嵩(德高) 韓 暨(公至)
韓 馥(文節) 程 秉(德樞) 程 昱(仲德) 程 普(德謀)
程 畿(季然) 傅 干(彥材) 傅 巽(公悌) 傅 嘏(蘭石)
魯 肅(子敬) 蒯 良(子柔) 蒯 越(異度) 樓 玄(承先)
虞 翻(仲翔) 路 粹(文蔚) 簡 雍(憲和) 滿 寵(伯寧)
蔡 邕(伯喈) 蔡 琰(文姬) 臧 霸(宣高) 裴 秀(季彥)
管 寧(幼安) 管 恪(公明) 廖 化(元儉) 廖 立(公淵)
譙 周(允南) 樊 建(長元) 滕 胤(承嗣) 圓 澤(德潤)
潘 璋(文圭) 潘 浚(承明) 薛 悌(孝威) 薛 綜(敬文)
霍 峻(仲邈) 檀 敷(文友) 魏 延(文長) 糜 芳(子方)
糜 竺(子仲) 濮陽興(子元)
丁夫人 丁 立 丁 封 丁 咸 丁 斐 於 吉
於 詮 於 糜 士孫瑞 萬 彧 衛仲道 衛 演
馬元義 馬 玉 馬 休 馬 延 馬 宇 馬 良
馬 玩 馬 忠 馬 岱 馬 鈞 馬 鐵 馬 遵
馬 邈 王子服 王夫人 王 方 王 允 王 業
正 立 王 必 王 則 王 伉 王 買 王 邑
王 含 王 建 王 經 王經母 王 威 王美人
王 頎 王 累 王 敦 王 琰 王 楷 王 瓘
韋 晃 區 星 車 胄 牛 金 牛 輔 毛 後
公孫修 公孫恭 公孫晃 公孫康 公孫淵 公孫越
卞 後 文 丑 文 虎 文 鴦 尹大目 尹 禮
尹 賞 尹 楷 尹 默 鄧 義 鄧 龍 鄧 良
鄧 賢 鄧 忠 鄧 銅 鄧 敦 孔 宙 甘夫人
左 豐 左 靈 石廣元 石 苞 申 儀 田 氏
田 章 田 續 田 楷 丘 建 白 壽 句 安
樂 綝 樂 就 馮 禮 馮 紞 司馬攸 司馬伷
司馬孚 司馬鈞 司馬儁 司 蕃 邊 洪 邢 貞
成 何 成 宜 成 濟 成 倅 成 廉 師 纂
呂 公 呂 曠 呂伯奢 呂 建 呂威璜 呂 據
呂 常 呂 翔 呂 霸 朱(太)後 朱 光 朱 異
朱 靈 朱 治 朱 桓 朱 恩 朱 褒 朱 贊
伍 習 伍 延 伏 後 伏 完 伏 德 任 夔
華 雄 向 寵 向 舉 全公主 全 後 全 紀
全 尚 全尚妻 全 懌 全 樣 全 端 劉元起
劉 氏 劉 艾 劉 寧 劉 邠 劉 延 劉 丞
劉 范 劉 賢 劉 郃 劉 封 劉 度 劉 恂
劉 豹 劉 敏 劉 諶 劉 清 劉 淙 劉 琬
劉 循 劉 寔 劉 瑁 劉 璝 劉 瑤 劉 熙
劉 磐 劉 辯 劉 璩 劉 瓚 關 平 關 興
關 彝 州 泰 許 儀 許 芝 許 汜 許 貢
許貢家客 許 昌 許 晏 許 韶 陽 群 陰 夔
紀 靈 孫 干 孫夫人 孫 異 孫 秀 孫 闓
孫 恭 孫 恩 孫 高 孫 朗 孫 據 孫 謙
孫 楷 孫 歆 孫雨單 嚴白虎 嚴 象 嚴 輿
嚴 顏 蘇 飛 蘇 雙 蘇 由 蘇 越 杜 義
杜 祺 杜 路 楊 氏 楊 丑 楊 任 楊 懷
楊 奉 楊 昂 楊 欣 楊 秋 楊 洪 楊 濟
楊 祚 楊 密 楊 綜 楊 琦 楊 顒 李 豐
李 樂 李 伏 李 異 李 孚 李 虎 李 服
李 肅 李 封 李 球 李 輔 李 崇 李 堪
李 催 李 蒙 李 歆 李 暹 李 儒 吾 彥
來 敏 步 闡 吳子蘭 吳夫人 吳 匡 吳 綱
吳 班 吳 碩 吳 景 吳 敦 吳 懿 岑 昏
何(太)後 何 平 何 儀 何 苗 何 曼 何 植
谷 利 鄒 靖 辛 評 辛憲英 閔 貢 沙摩柯
沈 瑩 宋 果 宋 憲 宋 謙 張 衛 張 允
張世平 張 節 張 布 張 讓 張 達 張 當
張 任 張 後 張 約 張 楊 張 角 張 純
張 英 張 苞 張 虎 張 寶 張 肅 張 彌
張 紹 張 南 張 勛 張 鈞 張 儉 張 音
張 闓 張 濟 張 舉 張 峻 張 綉 張 著
張 爽 張 梁 張 超 張 顥 張魯母 張 象
張 溫 張 橫 張 遵 張 燕 張 衡 陸 景
陳 生 陳 蘭 陳 式 陳 煒 陳 珪 陳 耽
陳 就 媯 覽 范 疆 卓 膺 尚 廣 尚 弘
昌 豨 昌 霸 典 韋 典 滿 卑 衍 周 旨
周 尚 周 胤 周 循 龐 會 龐 柔 龐 舒
龐 羲 鄭 寶 鄭 度 單子春 法 真 沮 授
沮 鵠 審 榮 孟 獲 封 諝 趙 廣 趙 月
趙 弘 趙 范 趙 直 趙 忠 趙 彥 趙 統
趙 累 趙 韙 趙 睿 趙 融 趙 衢 郝 昭
郝 萌 荀 愷 荀 緄 胡 才 胡車兒 胡 氏
胡 沖 胡赤兒 胡 軫 胡 遵 柳 甫 牽 弘
軻比能 種 拂 種 輯 段 珪 段 煨 皇甫酈
皇甫闓 侯 成 侯 覽 侯 選 爰 邵 爰 青彡
施 朔 姜 冏 迷 當 祖 郎 費 詩 袁 胤
袁 綝 耿 武 桓 嘉 桓 彝 橋 蕤 賈 范
夏侯令女 夏侯蘭 夏侯咸 夏 惲 徐夫人 徐 氏
徐 質 徐 榮 徐 勛 徐 商 徐 璜 殷 純
留 平 留 略 凌 操 高 沛 高 定 高 覽
高 順 高 翔 郭(太)後 郭 永 郭 汜 郭汜妻
郭 圖 郭 勝 唐 妃 唐 周 唐 咨 唐 彬
諸葛玄 諸葛均 諸葛尚 諸葛虔 諸葛緒 陶 應
陶 商 陶 睿 黃 氏 黃承彥 黃 祖 黃 崇
黃 琬 黃 皓 曹文叔 曹 節 曹 訓 曹 後
曹安民 曹 性 曹 豹 曹 據 曹 熊 曹 德
曹 遵 曹 霖 曹 羲 龔 都 盛 勃 睦元進
常 雕 崔州平 崔 烈 笮 融 閻 芝 閻 宇
閻 晏 閻 圃 閻 象 梁 剛 梁 興 梁 虔
梁 寬 梁 緒 彭 伯 董太後 董 尋 董 祀
董 旻 董 承 董貴妃 董 重 董 超 董 朝
董 璜 董 衡 蔣義渠 蔣 延 蔣 奇 蔣 顯
蔣 班 蔣 舒 蔣 斌 韓 玄 韓 忠 韓莒子
韓 胤 韓 猛 韓 綜 韓 暹 韓 融 程 武
程 咨 程 銀 傅 金 傅 彤 傅 嬰 焦 伯
焦 觸 焦 彝 魯 芝 魯 馗 謝 旌 賴 恭
甄 氏 雷 銅 雷 薄 虞 松 鮑 信 雍 闓
蔡夫人 蔡 陽 蔡 林 蔡 瑁 臧 旻 舞陽君
管 亥 管輅舅 曲 義 樊 氏 樊 岐 樊 能
樊 稠 滕 循 顏 良 潘夫人 潘 隱 薛 蘭
薛 禮 薛 珝 薛 瑩 戴 員 戴 陵 蹋 頓
魏 平 魏 續 魏 邈 糜夫人 蹇 碩 爨 習
馮 方 劉 辟 黃 邵
+++相關歇後語成語++
關公赴會--單刀直入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 一個願挨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不知所雲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乘虛而入
【出處】魏志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
作姦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