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寫實小說中的哪一篇作品令你印象深刻主人公是誰
新寫實小說中哪一篇作品令你申科最深的主人公豆是誰?
『貳』 <煩惱人生>是如何體現新寫實小說的特點的
近兩年在雜志界和出書界最紅火的小說家,毫無疑問應該是池莉。憑著數量不多的一些中短篇小說,池莉在出書上取得了驚人的印數成功,叫人不得不佩服佩服再佩服。在這樣一個越來越以印數多寡論英雄的時代里,池莉是一個真正的奇跡。池莉的出道小說是所謂的「新寫實主義「,以《煩惱人生》、《不談愛情》等為代表,把目光投向一些生活在底層的小人物,描寫他們的七情六慾和卑微的生存,在當時那個「廣而大之現實主義「還沒有得到充分反思的背景下,有一定的意義。現在看來,「新寫實主義「和「先鋒小說「,都是非常聰明的作家碼出來的作品。「新寫實主義「貌似寫實,但巧妙地迴避了生活中真正尖銳的問題,避開了現實的本質矛盾和沖突;表面上寫小人物的低級生存、無奈和認命,卻對現實生活中的不公正、壓抑的人性本源不加以深入的描摹和批判。這種取巧的方式得到了上下兩個方面的認同,可謂雙贏的典型例子。「先鋒小說「同樣以探索為由,巧妙地迴避了現實生活的尖銳矛盾,用一種「永恆的人性「來取代具體的人性表現。但是單一的主題和抽象的概念,最後導致了創作力的枯竭。
文學評論界中對先鋒小說作家的「轉型「相當關心,對他們的題材從「舊時「拉回到現在,表示了很熱切的關注,比如余華的《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等,但對像池莉這樣的「現實主義「作家的轉型,卻缺乏敏感。池莉後來的作品貌似延續了一貫的關注現實和小人物生存的主題,實際上,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她的小說作品已經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一個「現實「的舊瓶裡面,早已經灌進了很多白開水。九十年代興起的電視連續劇熱,為池莉從文壇走向大眾產生了巨大的廣告效應,反過來給池莉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最熱鬧的時候,池莉甚至親自操刀寫《來來往往》這樣時尚的電視連續劇劇本,連續劇熱播之後,再改編成小說。用時髦的說法,叫作一菜三吃。在這些連續劇效益的推動下,池莉的小說已經從「現實「走向了「功利「。小人物變成了時尚人物,白開水兌了咖啡變成了卡布基諾,卑微的生存變成了像《生活秀》里的那種時髦主題展覽--掩蓋在來雙揚這樣的「普通市民「的身份底下--有錢人、畸形戀、吸毒者,應有盡有。慣性之下,池莉繼續墜落。標志性的作品就是今年的《有了快感你就喊》。這本書其實並無太大的創意,小說里的主人公卞容大甚至有點像十幾年前《煩惱人生》里的印家厚,不過是身份從普通工人變成一個「識字分子「而已。卞容大是一個生活「中等偏上「,相貌「中等偏下「的中年男人。卞容大的生活毫無快感可言,可以說,他的個人生活尚且沒有達到高潮就凋謝了。因此,池莉的小說題目,與其說是卞容大對於生活的期望,不如說是作者在黔驢技窮之後對於嘩眾取寵般新聞標題的敏感。通過書商默契的炒作,池莉又「快感「了一把。在這里,池莉是無性也要叫,沒有快感也要喊。總之,能夠跟性的暗示搭上一點關系,讀者被拐進了這扇宰人的大門就行。
這本書是一個書名救活了一本劣書的典型案例,建議出版社等商務人士認真研究,發揚光大。
『叄』 新寫實小說的早期作品有哪些
1、《塔鋪》
《塔鋪》是現代作家劉震雲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1987年發表於《人民文學》。
《塔鋪》主要通過一個復員軍人回鄉後參加高考復習的經歷,講述了幾個農村青年為改變貧困的命運而准備參加1978年高考的辛酸故事。
表現了生活在歷史變革時期的農村青年試圖用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的奮斗過程。該小說風格朴實,通過對幾個令人難忘的情節和細節的刻畫寫出了底層生活的貧苦與無奈,也寫出了窮人在絕望中相濡以沫的真情。
2、《一地雞毛》
《一地雞毛》是劉震雲的一部中篇小說。小說主要描寫了主人公小林在單位和家庭的種種遭遇和心靈軌跡的演變。從菜籃子、妻子、孩子、豆腐、保姆、單位中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里,反映了大多數中國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狀態。
它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大多數中國人生活的主旋律,深刻反映了內鏈變更改革開放的新形勢給人們內心和外在的變化。
3、《不談愛情》
《不談愛情》是2007年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池莉。
《池莉文集》初版於1995年,共出版7卷,先後印刷十餘次,發行近10萬套,堪稱當代最暢銷的女作家文集。本套文集為修訂版,每篇作品都經過池莉認真修訂。
目前池莉作品最具權威的版本,也是收錄其作品最全面的一個版本,囊括作者主要中篇小說、短篇小說、長篇小說和散文作品。此次出版的是《池莉文集》中篇小說系列,共六卷。
4、《煩惱人生》
《煩惱人生》是《池莉經典文集》中的一部,收入了包括《煩惱人生》、《細腰》、《不談愛情》、《太陽出世》、《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你是一條河》、《一去永不回》七個中短篇小說。這些小說,可以看出作家聞名文壇初期的溫婉的行文風格。這些小說,一如作家一貫的敘述風格,細膩動人,而又那麼生活化。
5、《狗日的糧食》
《狗日的糧食》是2003年1月1日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恆。該書主要講述了幾個故事,描繪出瑣碎的生活細節和渺小的人生困境及人性中的鄙陋。
主要講述的故事內容是狗日的糧食、白渦、虛證、伏羲伏羲、教育詩、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三X與一個作家王干、作者主要著作目錄。書中第一部分介紹的是本書的書名《狗日的糧食》,故事是日後人們記起楊天寬那天早晨離開洪水峪的樣子,總找不到別的說法兒。他們只記住了一件事,不知道是不是頂重要的一件事。
「他背了二百斤穀子」這沒滋沒味兒的話說了足有三十年。它顯不出味道是因為那天早晨以後的日子味道太濃的緣故。楊天寬是趟著霧走的,步子很飄。他背著花簍,簍里豎著糧袋,鼓的。這些都陷入白國,人們疑心他背著空簍。但他前幾日的確跟各家借過糧食,穀子的用處也吞吐著挑明了。
『肆』 結合池莉的煩惱人生說說什麼是新寫實小說
新寫實小說,是指上世紀八十年代小說創作低谷中出現的一種新的文學傾向,既不同於歷史上已有的現實主義,也不同於現代主義「先鋒派文學」。在社會轉型時期,和「先鋒小說」同時或稍後出現的是「新寫實小說」,「新寫實小說」出現的社會文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小說通過軋鋼廠操作工印家厚一天的生活經歷,十分詳盡地展現了當代普通工人所面臨的生活困境和不盡的煩惱:狹小的住房,微薄的工資,上有老下有小的艱難處境,每天上班長達兩個多小時的擁擠的公共汽車和輪渡,被人誣陷、被領導批評的煩心事,等等;描寫了他在這重重困境中的掙扎、奮斗和心理感受,深刻地揭示出中國當代產業工人生存的困境和無盡的人生煩惱。
『伍』 以煩惱人生為例,說明池莉的作品不同於許多新寫實小說的主要原因
池莉關注平民生活,突出地表現在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書寫芸芸眾生的日常生活,寫一些庸常人生中的身邊瑣事:戀愛、結婚、懷孕、生子、上班、擠車、經濟拮據、住房擁擠、夫妻間的爭爭吵吵、同事間的勾心鬥角、丈夫的移情別戀、妻子的不依不饒等。她的作品總是有一條暗線貫穿,就是人生無盡的煩惱。對這些日常生活瑣事的敘寫構成了這部小說的全部情節。作品所敘述的小說人物的生存狀態,既未被理想化,也未被丑,是對現實生活的還原。它不企圖完成任何觀念性的升華,而是全盤揭出一種生活,一種不化容置疑的刻骨真實的生活。
傳統現實主義觀念中的「現實」是經過意識形態加工處理後才能被寫進作品中的生活事件。由於政治權力對中國文學歷來具有強大的控制力,因而也就使現實主義創作方式含有明顯的為政治權力服務的特徵。新寫實小說卻表現出對這種含有強烈政治權力色彩的創作原則的拒絕和背棄,它最基本的創作特徵是還原生活本相,或者說是在文本中表現出生活「純態事實」。
、《煩惱人生》是新寫實小說的代表作,其文本特徵如下: ①關注普通人的生存處境和生存方式,真實展示煩惱人生的混沌狀態。 ②對日常生活流程作原生狀態的描述,以質朴而有韻味的語言敘述了印家厚煩惱、壓抑的一天。 ③敘述者不動聲色,持重冷靜,將情感壓到零度狀態,如不對主人公隨意評論。 ④完全淡化價值立場。 ⑤尤其注重寫出那些艱難困苦而又尷尬無奈的生活情境,如無住房、無故被扣獎金、整天擠車等問題。
新寫實小說大都著力於對現實生活「原生態」的刻畫,一門心思地專注於庸常,拒絕傳統現實主義的真實。他們認定:人們的日常生活狀態才是最重要的,而日常生活只能是庸碌庸俗的,這綿綿無盡的庸碌與庸俗填滿了人生的時空:如此日常生活即「原生狀態」的生活才是產生種種思想與感情的最根本原因。因此,新寫實小說反對提煉,而企圖在作品中保持生活的「原生狀態」,「煩惱人生」的「本來面目」。煩惱人生,人生煩惱。庸碌就庸碌在生活中全無大事,只是由一些灰色的、不規則的碎片組成。瑣碎成為這種所謂「人的真正生活」的最重要標志
在傳統現實主義小說中,人物都具有某種個性特徵,被賦予各種社會意義,「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也被奉為傳統現實主義創作之圭臬。新寫實小說在人物塑造上同樣表現出對傳統的反叛性,作者既不刻意追求人物的典型性性格,也不賦予人物特別的社會意義,人物成為文化人類學意義上的人,作品甚至有意淡化人物性格,讓人物外在命運取代內在性格在作品中占據中心位置,著意展現普通平民的原本色相、生存狀態和生命意識。
『陸』 池莉的《煩惱人生》是歷史小說嗎
不是歷史小說。煩惱人生是池莉的成名作!一個劃時代的作品,開啟了「新寫實小說」這個小說流派,在中國當代文學史
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煩惱人生》是《池莉經典文集》中的一部,收入了包括《煩惱人生》、《細腰》、《不談愛情》、《太陽出世》、《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
好》、《你是一條河》、《一去永不回》七個中短篇小說。這些小說,可以看出作家聞名文壇初期的溫婉的行文風格。這些小說,一如作家一貫的敘述風格,細膩動
人,而又那麼生活化。《池莉經典文集》是池莉精心編撰的中短篇小說集,本書中的小說,不僅好讀,而且耐看。讀這些貼近生活的文字,我們都可以在其中看到真
實的自己!
小說瑣碎地記錄了武漢一名普通工人印家厚從凌晨到晚上一天的生活經歷,最大限度地凸現了主人公所處的煩惱的生存狀態和生命形式:帶孩子、擠公汽、趕輪渡、上班、發獎金、接待日本人參觀……平實地寫出了生活的本色,道出了我們這個社會一個普通工人過日子的辛苦與無奈。 雖然作品只寫了主人公一天的生活,但我們從中可以看到這個操作工人一年或一生的生活,看到一代人一年或一生的生活。
『柒』 池莉是誰請詳細介紹
1957年生,湖北沔陽人。曾做過知青、鄉村小學教師,並從事醫務工作多年。畢業於冶金醫學院和武漢大學中文系。1981年開始發表小說,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煩惱人生》、《不談愛情》、《太陽出世》、《你是一條河》等,已出版小說集《煩惱人生》。其作中篇小說《煩惱人生》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和《小說月報》第三屆百花獎。中篇小說《太陽出世》獲本刊第四屆百花獎。中篇小說《你是一條河》、短篇小說《冷也好 熱也好 活著就好》獲《小說月報》第五屆百花獎,《你以為你是誰》獲《小說月報》第七屆百花獎。另著有《池莉文集》(六卷),長篇小說《來來往往》以及散文隨筆集多部。其作品有多種文字的譯本,獲多種文學獎,有多部作品被改編為影視作品。現為武漢市文聯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社會職務為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
池莉的作品雖然數量不多,但不少作品問世後受到文藝界的重視和好評,成名作中篇小說《煩惱人生》,此作被譽為是「新寫實小說」的代表作,她也被公認為新寫實小說的代表作家。池莉的小說大多表現女性視野中的武漢都市生活,人物往往是帶有世俗氣的芸芸眾生,遠離英雄主義的凡夫俗子;同時,在現實主義的描寫中不閃避自然主義,人物事件均被一層生活原色所籠罩,給人以更為自然、逼真的藝術感受。創作即重視發揮故事的功能,又不排斥各種現代新手法。小說語言善於吸收武漢地域的方言俚語,或幽默俏皮,或質朴凝重,有著獨特的風格.
1987年,池莉發表了《煩惱人生》,使廣大讀者產生了震驚。在「先鋒小說」精心營構各種語言迷宮和故事圈套的時候,《煩惱人生》卻透過紛亂、瑣屑的原生態的生活表象而顯露出了豐富的內涵。這篇小說「單槍匹馬」就引起了人們廣泛的注意力。
池莉出生於湖北沔陽。高中畢業之後就同當時的廣大青年一樣,響應黨的號召到農村插隊,並在農村當過小學教師。後開始學習醫學,三年學習期滿後到武漢鋼鐵公司當了五年醫生。又重返校園,就讀於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任《芳草》雜志社編輯,後在武漢市文聯從事創作,並任武漢市作協副主席。
1978年起就開始創作詩歌、散文。1981年起開始發表小說。主要作品有《煩惱人生》、《不談愛情》、《太陽出世》、《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來來往往》、《小姐你早》等。《煩惱人生》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池莉的小說大多取材於百姓的日常生活,呈現一種生活的本真狀態。冷靜的敘述態度,使她成為80年代末新寫實小說的代表作家。
一、選擇的困惑
池莉剛剛開始文學創作時由於年紀尚輕,雖然她在學校在農村中體驗到了那種生活的艱辛與苦澀,但她仍用美好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生活,仍然用童年的溫馨的夢想審視人們的現實生活,用詩意般的心靈和美麗的語言歌唱那些糾纏於各種矛盾中的人們,對於理想生活的追求與嚮往。她的筆下流淌出的恰似一首首動人的小夜曲,但是在這些詩意小說的背後,卻是對生活艱難發出的詠嘆調。
池莉有著知青生活的經歷,在她剛剛提筆創作時這段生活自然成為她的寫作素材,在對知青生活的眷戀和回憶中描寫了知青生活中的愛情、友誼、理想與憂傷,她以溫泉般的柔情描寫了這樣一群人,雖然他們生活在艱苦的環境之中,雖然他們稚氣未脫,但現實的生活教育了他們,使他們成熟了,懂得了友誼和愛情,知道了生活的艱辛。中篇小說《勇敢如斯》(後改名為《有土地就會有足跡》)即是這段生活的記錄。涉世不深的偉秋宜靠堅定的信心、執著的追求,以純朴為美,以高尚為美,最終成為生活的強者;純情而又帶有浪漫氣質的趙羅娜,愛得深刻又熱烈,雖然遭受到的是心靈痛苦的折磨,收獲的酸澀的苦果,但最終也成為腳踏實地的強者,小說中的另外幾位人物如忠厚的呂煒、朴實的歐光星、失足的容小多也寫得各具個性。這篇小說是池莉以自身的體驗,咀嚼親身的經歷而寫成的,雖然寫得平實,但也顯示出了她善於編織平凡人的平凡的故事。
她的另一篇小說《青奴》更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篇作品,《青奴》形象是作品意象的一個載體,通過這一純潔美麗的形象,池莉把詩意的夢幻曲彈奏得如夢如幻、如痴如迷。《青奴》比以一種寫意——象徵的藝術模式表現傳統農業文化與城鎮商業文化的沖突。作為一篇寫意象徵小說,它保留著一個故事的框架。
澤浩攜青奴從黃埔江回到漢水流域的沔水鎮,給人們帶來了城市的新的生活方式,他使小鎮上的人們從愚昧的生活中學會了講究衛生,學會了美的追求。這些人原來守著肥沃的土地卻擁有貧乏,他們傍依著清靜的河水卻環繞著骯臟,他們這里的男人寧可讓酒灌飽也不用飯菜填飽,他們的女人情願用蓖子蓖頭也不用河水洗頭。他們的男男女女都喜歡趿著鞋子,邋裡邋遢地打發日子。青奴懷抱理想改變這里的一切。
她首先教女人們刷牙、洗發,此前這些女人從不刷牙洗發的。又教會她們開臉,使人變得面目皎潔。治好孩子們的病,使延續了多少代的吃觀音土的習慣絕跡了。澤浩則教男人做生意。這時候他們代表的先進城市文化對落後文化的沖擊與改造。商業的觀念、衛生的觀念、美的觀念開始取代原來自給自足、不講衛生、不知美醜的落後生活方式。更為有趣而深刻的是,作品表現了這兩種文化沖突的復雜狀態,並不是先進的城市文化一來,落後的農業文化就銷聲匿跡了,而是有著拉鋸狀的反復交鋒的過程。
關鍵的問題在於澤浩身上有著濃重的鄉村文化基因。他教會了人們經商做生意,他自己經營的商行卻停業了,因為小鎮上的人們每家商行開業都請澤浩主持,而每次他都喝得大醉,然後就去狂賭一把。「澤浩起初不願意這樣,但一旦這樣他便不能違例了。他是太陽,應該公正地向每一家灑去陽光。厚此薄彼是家鄉祖祖輩輩深惡痛絕的丑惡行為,澤浩天性就容不得厚此薄彼。」
澤浩的這種想法是一種鄉村情感方式,是一種功利的人情關系。但青奴由於不肯給澤浩錢還賭債而被他殺死後,澤浩也遠走他鄉。這正是鄉村文化向城市文化的反撲。更為悲傷的是青奴死後的遭遇,一開始人們准備厚葬她,女人們手掌拍地,「嚎喪嚎出了青奴千般的美麗和萬般的好處。」可是人情薄如紙,傳統的道德偏見很快佔了上風。人們對青奴葬禮的改變,說明這時鄉村文化完全淹沒了城市文化。
這篇小說採用了魔幻筆法,讓青奴如一個謎,不說她的身世和來歷,讓青奴生前清白如水,死後藏有大量金珠財寶,又讓同樣來歷不明的德先生為她徇情而死,使青奴成為純潔、正義、善良的象徵,批判了人性的丑惡、貶斥了物慾罪惡和世態炎涼。
這篇小說鮮明地體現了池莉對詩意的人性美的歌頌的審美理想,也同樣表達了她對生存選擇的艱難的困惑,對美好毀滅的惋惜和對世俗的諷刺。
二、生存的煩惱
真正確立池莉在當代文壇地位的作品是《煩惱人生》。這篇作品集中地體現了池莉的寫作態度和寫作風格。可以說以「煩惱」概括她的作品有一定的准確性。總之,讀完池莉的一系列作品後,人們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煩惱人生,人生煩惱,人生總是甩不開的煩惱,煩惱總是與人生形影不離。
同時,為池莉贏得盛譽的這些作品也有類似文化上的特色。《不談愛情》寫婚姻的煩惱,《太陽出世》寫了生育的煩惱。《金手》寫了愛情的煩惱,《一去不永不回》寫了青春的煩惱,《白雲蒼狗謠》寫了事業的煩惱。可以說它們共同構成了「人生煩惱三步曲」。
這些作品所集中探討的,是中西哲學和宗教共同關心的人生「煩惱」問題。現代西方哲學把「煩惱」看作人生乃至人類無法擺脫的一種生存的困境,認為造成人生「煩惱」的根源是人永遠無法滿足的慾望和需求。既然如此,從根本上擺脫人生「煩惱」的辦法唯一的只有同時也讓人生得到解脫。池莉的作品深得此味。
池莉所描寫的煩惱卻又是生活之中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人們都會遇到的煩惱。《煩惱人生》中主人公印家厚,現代化鋼板廠的現代化操作工,經過了日本專家的嚴格培訓,他對工作充滿自豪感,他的精神狀態極好。但是低層次的文化現狀——物質的和精神的,在整整一天之內,不斷地襲擊他,使他成為生活的被動者。房子狹小,夫妻糾紛,乘車擁擠,兒子的教育問題,評獎的不公等等。「僅僅只過了四個鍾頭,印家厚的自信就完全被自卑所代替了。」這種種低層次文化狀況帶給他的煩惱「幾乎沒有一刻使他不在為難之中」。但他並不灰心喪氣,仍然希望有一個美好的明天。這正是普通工人的可貴之處,堅強、理智的可貴之處。
《不談愛情》中的庄建非,在他結婚之前快樂地生活著,他結婚結得並不順利,但那些煩惱很快就被新婚的喜悅沖淡了,更何況當時又是兩個人在同舟共濟。所以吉玲對煩惱的體會,要遠比庄建非深刻。但煩惱對每個人都是一視同仁的,庄建非很快地體會到:婚姻磨練男人。同樣,男人的確比女人更需要磨練,女人比男人更多地接觸柴米油鹽之類的瑣事,因而更務實,也更懂生活。
至於庄建亞那樣「不食人間煙火」的女人,大概便只好下定決心去當「老姑娘」。然而,「當代中國也不容忍獨身的女人」,因此庄建亞也有煩惱。
三、獨特的視角
池莉被認為是「新寫實主義「的一位主將。新寫實主義強調表現生活的原始形態,絕少作家的情感投入和主觀想像、反對人為地粉飾和拔高現實。
池莉的小說突出人生的過程,它強調過程本身的含義和意境,強調還原生活,迴避理性概括的陰影,避免各種習慣的「深度模式」。她不是有意告訴我們什麼,而是讓我們自己「觀看」,「告訴」的東西總是有限的,而在如實地追蹤生活的過程中,卻能激起我們復雜的、難以言敘的人生感受,統一起歷史與人生的秘密。池莉更擅長於表現市民家庭生活,反映世態人情,下層人民的生活壓力和精神心理;沿流溯源,又映射起和包含了社會的、政治的、歷史的意味。
池莉是一位現實主義作家,而她的「新」正在於觀照角度,也就是新的現實觀。這里沒有「英雄」和「普通人」的對立,沒有超凡脫俗的「神聖」原則和精神意志。在池莉的小說中,離開了世俗生活就再沒有真正的「現實感」,脫離開普通人的命運,他們的人生歷程、基本需求、慾望與困惑、便也喪失了現實的普遍意義。池莉對於市民生活、市民文化心理並非是取一種冷峻的、批判的態度,而是先予以充分的理解,理解中的同情及同情中的表現,從下層市民的生存實際出發,尊重他們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樂趣,其中也包含著人性健康的活力和質朴的情感。
『捌』 新寫實主義的小說中
新寫實主義小說開端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直到 90年代中期仍有影響,它崛起於小說界相對疲軟的轉型時期,承擔著過渡性角色。它的創作是在現實主義傳統的基礎上,又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 在顯示了現實主義的強盛生命力的同時,也顯示了現實主義在當代文壇的開放性。
新寫實主義小說是二三十年代寫實主義的繼續。從總體上講,還是屬於現實主義文學的大范疇,但相比傳統的現實主義無疑更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特別是在題材的選擇和對「現實生活」的處理方式上,其創作特點則顯示出鮮明的個性。在文學精神上,以寫實為主要特徵,並特別注意現實生活還原形態,真誠直面現實和人生,放逐理想,解構崇高。在題材上注重對凡俗生活的表現,大量平淡瑣碎的生活場景與操勞庸碌的小人物成為作品的中心。同時對傳統現實主義而言,他們不再追求「本質的真實」,而追求一種本色的「體驗真實」,他們的動機不是改造生活和超越生活,而是認同現實和接受現實。因此,這類小說在精神上往往出現對理想精神的放逐,對崇高的解構,而凸現人生平庸的真相,將過去曾經被裝飾與打扮的生活還原其真實本相。在對小人物的處理上,「新寫實小說」往往取消他們的個性特徵,不再像傳統現實主義小說那樣通過情節而呈現人物的獨特個性,他們往往面目模糊,性格缺少強烈的自主意識,往往生活在生活的邊緣,經歷著日常生活的瑣碎、凡俗,也體現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堅韌與頑強。人物也不再是振臂高呼的英雄,不再是拯救世界的勇士,而是在此岸世界中既眷戀、執著,又無奈、掙扎的平凡形象。因此,它奉行的是非典型性原則,反對典型化塑造文學形象。
在表現手法上,「新寫實小說」善於吸收、借鑒現代主義各種流派在藝術上的長處,但褪去偽現實主義的那種直露、急功近利的政治化色彩,追求一種更為豐厚、博大的文學境界。它放棄了先鋒小說的變形、分割、組合和拼貼,不再刻意進行生活的虛構性再創造,而是「流水帳」式的「還原生活」,表現人們生存的世俗狀態。在敘事上採用生活流的線索展開,不對生活素材做人為的加工、剪輯和修飾,而敘述者盡量隱藏自己的態度,採用所謂「零度視角」的方式「描述」生活。但是,這種原原本本地描寫生活的方法,往往給人絮絮叨叨的感覺,像老太婆啦家長,雞毛蒜皮,家長里短,說起來沒完。
新寫實主義仍然寫實,但它有兩個原則:一是現實生活的原生態,一是作家情感的零度介入。這樣的寫作,既可以現實故事迎合讀者的需要,又可以安全地在現實主義的道路上行走。新寫實作家主要是知青一代作家,前輩作家特別是右派作家在現實主義文學中的命運,及他們年輕生命親歷的文革悲劇,讓他們在嚴峻緊張的現實面前頓悟新寫實的智慧。
新寫實的原生態和零度情感原則,是現實主義的一次倒退。其零度情感原則取消和弱化了現實主義作家的現實批判精神和積極的人生態度,表現了一種對現實的妥協。新寫實作品所寫的大多是小人物平庸瑣屑的人生、小人物的煩惱慾望及小人物在大社會中生存的艱難、孤絕無奈,並把這種人生價值簡化為活著,歸納為現實合理的真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作家們在個人小康幸福中對現實的妥協,成為中國人沉默無聲甘願現實的一種真實。那種人生的積極進取精神、那種原來的理想在新寫實那裡連一聲絕望無奈的嘆息都幾乎不存在了。它宣揚的僅僅是活著的哲學。
為故事而故事、為活著而活著。活著成了唯一。這種活著與新寫實作家的創作理念生活態度是比較一致的,可以說是同步的。小說中主人公的人生價值實際上是作家對待現實社會的態度。作家的境界開始等同於一般文學大眾和小市民。新寫實主義用零度情感原則把人生簡化為活著,把人與社會的復雜性簡單化了。人不僅是活著,艱難無奈之下有生命沉痛的掙扎,也有對美好的嚮往和對逝去年華的回望。活著是一種姿態,不是生命的全部。零度情感原則把人簡化使其將生活還原成原生態的旗號變的虛無。零度情感的使用,必然使原生態的豐富復雜性受到嚴重削弱。只有在真正的現實主義中,我們才能看到生活四通八達的原生態。新寫實加強了故事的敘述,增強了閱讀效果,但它的思想高度和藝術氣質卻大大降低,所謂零度原則,從另一方面講就是取消思想,躲避現實艱難。90年代以後這種傾向越來越嚴重。這方面以寫出《來來往往》、《小姐,你早》的池莉最為突出。羅蘭·巴特曾經感嘆地說:「世界上敘事作品之多,不可勝數。」可是,提出「敘事話語」這樣的概念卻是不久的事情。此前,許多人並未意識到敘事話語的存在--並未意識到這是一個特殊的話語類型,敘事意味著話語對於實在的一種簡化,一種排列,同時也包含著一種解釋。他們更習慣於省略「敘事」環節,無視敘事話語所產生的意識形態功能,欣然地將敘事的內容作為實在本身予以接受。這是敘事話語所產生的幻覺。敘事學的出現破壞了這種幻覺。通過敘事學,人們從敘事話語背後看到了幻覺賴以產生的一系列精密框架,看到種種敘事成規如何通過種種文本互相傳遞。這些敘事框架與敘事成規不僅意味著敘事話語的運作支撐點,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意義上,它們體現的敘事知識同時還出示了--用利奧塔的話說--社會的「法定標准」。
利奧塔指出,許多流行故事不外講述了主人公事業的成敗榮辱。然而,「這些成敗的教訓,不但使社會制度合法化[也就是所謂的『具有神話功能』],同時也表現主人公[或成或敗]是如何在既定製度之中適應自己,並形成正反兩種生活模式。從一方面看,各種敘事性的說法,是源自社會,但換一角度來看,這些說法又讓社會自身去界定社會的法定標准,然後再依這些標准去評價,哪些巳然在社會中實踐了的說法,哪些是可在社會中實踐的說法。」這些發現意味著,敘事學同樣將匯入科學主義肢解乃至破除神話的行列。當然,這些發現仍然遭受到許多有意無意的抵制。人們必須估計到,敘事話語所產生的幻覺具有頑強的慣性;許多時候,幻覺是一種迷人的安慰,哪怕這種安慰已經喪失了令人信賴的基礎。八十年代之後的中國文學之中,人們可能看到了一種有趣的沖突:一方面是對於敘事話語的幻覺深為迷戀,另一方面是對於敘事話語的幻覺進行種種揭示與解構--這樣的沖突產生在新寫實主義小說之中。 「新寫實小說」中的人物,基本上舍棄了傳統小說的人物,而多是一些似乎不十分明確生活目標,或說人生追求並不十分遠大的、聽憑命運驅使的人。弗洛姆在《人的境遇》中說 : 「人是唯一意識到自己生存問題的動物,對他來說,自己的生存是他無法躲避而必須加以解決的大事。」看上去 「新寫實」似乎在表現 「小人物」的卑瑣而實則進行了思想上的超越。
《煩惱人生》中的印家厚在面對妻子以外的年輕女性時,雖然也會被一種溫暖的惆悵所襲擊,但他最後還是不忍心也無力做出另一種選擇。在「小林」那裡,物質貧困其實只是精神貧困的一種象徵,他的一應日常煩擾,使他在「一地雞毛」的圍困中顯得毫無度如果說池莉的《煩惱人生》以冷靜直面生活的態度顯示生活的原初色彩,更靠近傳統現實主義,方方的《風景》則以內心獨白意流式的方式呈現反諷荒誕效應,更具有現代意味。方方的《祖父在父親心中》而是將視線轉移到人物的內心世界,重心是對父親的解剖,展現了中國知識分子一部心靈變遷的歷史。,《風景》中的七哥,處於極度惡劣的生存環境中,生存的慾望和本能的要求在與環境的抗爭中扭曲地生長,他獲得一次轉機後,便不擇手段地向社會索取他所失去的一切,那種「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靈魂的自我拼殺,是人的復雜內涵的一次全景式外化。事實上這些極具個性的形象在生活中其實是並不陌生,正道出一種生活的真實,某一階段生活中也確有此類個性存在,這樣的人物,在現實的芸芸眾生中,是很有典型意義的。可以說,極力表現平常人的憂慮、彷徨、焦躁、苦悶、處心積慮和投機鑽營,成功地塑造了一批熟悉的陌生人形象,是「新寫實小說」
劉震雲對平民日常生活的展示和心理的呈現可謂淋漓盡致,《單位》、《一地雞毛》以及「官場」系列,無不最大可能地貼近了生活的原生態。《官場》、《一地雞毛》正是從一系列瑣屑零碎的日常生活描寫中,引起人們對制度的思索。池莉的人生三部曲充滿厚重感、麻木感。近似於生活實錄的《煩惱人生》表現出主人公生活如 「網」的生存困惑和人生如「夢」的生命態度,這樣,一個普通中國人一天的生活就成為無數中國人生存狀態的一種象徵 ;則讓我們品味了浮華世相掩蔽下生命進程的苦澀,可以看作是由青少年進入成年這一特定人生階段的生存啟示錄。
方方的《祖父在父親心中》並沒有描寫司空見慣的文革批鬥場面,彌漫的是人來到世上含辛茹苦活著的沉應對能力,只能轉而信奉「熬」與「混」的犬儒玩世哲學。印家厚和小林的悲哀似乎不在於對自我迷失的痛苦,而在於他們不敢也不願正視並力圖改變這一切。在這里,作者已對小林包括他自己在內的一代人精神上進行了解剖與批判。相對而言,劉震雲筆下的人物趨近於典型形象,池莉與之接近。因為劉震雲更關心一種大眾主流生活,池莉又比較關心生活的當下狀態,在他們筆下,常常不免焦慮之感與懷疑之氣,而由懷疑轉為批判,暗示了這一代人精神上的轉折與新生的契機。所以說新寫實小說雖不著意於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然而在人物描寫中傾注著深切的生活感受和復雜的情感體驗,所以我們常感到小林、印家厚們就生活在我們身邊。
表現主義反對理性,宣揚主觀是唯一真實。只要寫了真實的東西,寫了生活,那麼本來就存在意義。許多論者言及 「新寫實小說」必誇贊其出色地再現了日常世俗生活的 「原生態」。所謂生活的真實,在新寫實作家看來,它首先表現為雞毛蒜皮式的瑣屑生存境況。池莉的《煩惱人生》敘述了印家厚這個普通工人一天的生活流程,一樁樁、一件件雜亂焦心而又不得不去應付的事情糾纏著他,使他這一天顯得如此漫長和難耐《太陽出世》;則細致地描寫了結婚、懷孕、分娩、上戶口、請保姆等瑣碎事情 ;、更是《單位》《一地雞毛》一本工作、生活日記式的流水帳。雖然 「新寫實」極力讓人們置身於完全逼真的生活自然流動之中,但它並不同於純自然主義的描寫,作品中所有「原生態」的細節都承擔著表達觀念的任務,都閃爍著 「典型」的光輝,看上去似乎是陷入了自然主義而實質上卻觸及了生活中最本質的問題。隨著現實主義經典化,要求現實主義要寫所謂「典型環境中的典型細節」,因此,不可能真正有大「新寫實」量的細節化描寫與敘述,必然是有意義的所謂「典型細節」。
新寫實小說結構雖「散」,卻遵從生活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而不是順乎主觀意識的隨意流動,並不等同於純自然描寫,而是一種藝術的營構與表現。作品既用現實主義的技巧,也用現代主義的技巧,一切技巧都是為了表現定格後的原生態的生活服務,並對現階段的人性、社會性,給予恰如其分的真實描寫。
『玖』 新寫實小說的代表人物
池莉(1957~ )1978年開始創作詩歌、散文 ,1981年開始發表小說。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煩惱人生》、《不談愛情》、《太陽出世》、《你是一條河》、《預謀殺人》和《凝眸》等。其中1987年發表的《煩惱人生》是常常被批評家用來闡述「新寫實小說」特徵的主要文本之一。這一小說連同《不談愛情》、《太陽出世》,也曾被人合稱為「新寫實三部曲」。
方方(1955~ )1982年發表小說處女作 《大篷車上》之前曾致力於詩歌創作,1987年發表的《風景》在評論界反應熱烈,這個中篇也被當作新寫實小說的代表作。《 風景 》之後的主要作品有:《落日》、《祖父在父親心中》、《桃花燦爛》、《紙婚年》,等等。
劉恆(1954~ )1977年發表小說處女作《小石磨》 ,1986年發表《 狗日的糧食 》 ,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此後的主要作品有:《黑的雪》、《白渦》、《伏羲伏羲》、《虛證》、《連環套》、《蒼河白日夢》、《消遙頌》等。另外,還出版有《劉恆自選集》。《狗日的糧食》、《伏羲伏羲》和《白渦》也被比較一致地認為是新寫實小說的代表性作品。
劉震雲(1958~ ) 的作品有《塔鋪》、《新兵連》、《一地雞毛》、《單位》、《 官場 》等,這些作品,特別是其中的《一地雞毛》,通常都被看成是新寫實小說的代表作。進入90年代後,主要作品是長篇小說《故鄉天下黃花》、《故鄉相處流傳》和《故鄉面和花朵》等。
『拾』 池莉《煩惱人生》的故事情節
中篇小說《煩惱人生》是我省著名作家池莉的成名作,從這一作品開始她就將筆觸鎖定在民眾身上。該作品以其特有的瑣屑、平淡、雞毛蒜皮的羅列和不故作小人物狀的朴實展現了現實人生。小說瑣碎地記錄了武漢一名普通工人印家厚從凌晨到晚上一天的生活經歷,最大限度地凸現了主人公所處的煩惱的生存狀態和生命形式:帶孩子、擠公汽、趕輪渡、上班、發獎金、接待日本人參觀……平實地寫出了生活的本色,道出了我們這個社會一個普通工人過日子的辛苦與無奈。 雖然作品只寫了主人公一天的生活,但我們從中可以看到這個操作工人一年或一生的生活,看到一代人一年或一生的生活。作者以一種平和、溫馨、同情、幽默、贊許的敘事口吻書寫現實,給人以真實感和時代感。同時擺脫了以往歌頌或批判的模式,只是以一個有過平凡人生深切體驗的普通人的姿態和情感,平平靜靜、切切實實地展現著既充滿煩惱與艱澀又充滿意趣與歡愉的人生;透過紛亂、瑣屑的原生態生活表象而顯露出了豐富的內涵。小說通過對人生的凸現、透析與認可不僅勾勒出當時人們的社會生存狀況,而且對現代人的生存狀態及生存意義進行探討,從而揭示出現代人的精神特徵及對人生的態度,捍衛了普通人的平凡人生。作品雖然主要描述人生中的無奈,但也展現了人物的忍耐及支撐他們生存的溫情。正是印家厚這樣的普通人,組成了顯示社會的基流,推動著整個社會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