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桃花流水三千尺下句是什麼
桃花流水三千尺的下句是「不及汪倫送我情」!
⑵ 桃花潭水三千尺這首詩的名字
桃花潭水三千尺這首詩的名字《贈汪倫》,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於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游歷桃花潭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留別詩。
全文: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翻譯:李白乘舟將要離別遠行,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2)桃花流水三千尺小說主人公是趙晨飛擴展閱讀:
詩的後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一筆。
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系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麼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更有多少深,耐人尋味。
這首小詩,深為後人贊賞,桃花潭水就成為後人抒寫別情的常用語。由於這首詩,使桃花潭一帶留下許多優美的傳說和供旅遊訪問的遺跡,如東岸題有踏歌古岸門額的踏歌岸閣,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釣隱台等等。
⑶ 桃花深潭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句選自,作者是代詩人這是一首詩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注釋
1.汪倫:李白在桃花潭結識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這首詩就是贈給他的。
2.踏歌: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著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涇縣西南。
賞析
李白游涇縣桃花潭時,常在村民汪倫家作客。臨走時,汪倫來送行,於是李白寫這首詩留別。詩中表達了李白對汪倫這個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誼。
⑷ 李白最神仙的一首詩
蜀道難
作者: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蜀道難是李白極為高明的一首詩,詩句大開大合酣暢淋漓,這就是神仙一樣的李白。小編記得第一次看到這首詩的時候心中就被激盪起來一種難言的澎湃感覺,一般詩人寫到高山大河的時候都會用「仰望」的角度去寫作,但是李白卻偏偏不。這首詩歌給人的感覺卻是像鳥一樣飛在天空中俯瞰整個世界,雖然群山艱險,但是在詩人的眼中都盡可以自由自在翱翔過去,即使是最驚險的山峰也都是小土丘一樣!這就叫霸氣。
⑸ 古詩句桃花流水三千尺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坐上小船剛剛要離開,
忽然聽到岸上傳來告別的歌聲。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麼深,
也不及汪倫送別我的一片情深。
踏歌:民間的一種唱歌形式,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拍子,可以邊走邊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一百里。《一統志》謂其深不可測。
深千尺: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誇張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實有其事)寫深情厚誼,十分動人。
不及:不如。
汪倫: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涇(jīng)縣(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時,附近賈村的汪倫經常用自己釀的美酒款待李白,兩人便由此結下深厚的友誼。歷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詩三百首》、《全唐詩》註解,都認定汪倫是李白游歷涇縣時遇到的一個普通村民,這個觀點一直延續至今,今人安徽學者汪光澤和李子龍先後研讀了涇縣《汪氏宗譜》、《汪漸公譜》、《汪氏續修支譜》,確知「汪倫又名鳳林,為唐時知名士」,與李白、王維等人關系很好,經常以詩文往來贈答。開元天寶年間,汪倫為涇縣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別」(詳見《李白學刊》第二輯李子龍《關於汪倫其人》)。按此詩或為汪倫已閑居桃花潭時,李白來訪所作。李白於公元754年(天寶十三載)自廣陵、金陵至宣城,則此詩當不早於此前。
⑹ 漁歌子古詩
漁歌子
唐代: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譯文: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開,春水初漲,水中鱖魚肥美。漁翁頭戴青色斗笠,身披綠色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連下了雨都不回家。
(6)桃花流水三千尺小說主人公是趙晨飛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歷七年)九月,顏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張志和駕舟往謁,時值暮春,桃花水漲,鱖魚水美,他們即興唱和,張志和首唱,作詞五首,這首詞是其中之一。
2、賞析
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有鮮明的山光水色,有漁翁的形象,是一幅用寫的山水畫。首句「西塞山前白鷺飛」,「西塞山前」點明地點,「白鷺」是閑適的象徵,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父的悠閑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鱖魚肥」意思是說: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這時節鱖魚長得正肥。這里桃紅與水綠相映,是表現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境。
三四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描寫了漁父捕魚的情態。漁父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而忘歸。「斜風」指微風。全詩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父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詩人張志和,唐朝金華人。在朝廷做過小官,後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漁父生活來表現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⑺ 桃花流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打一成語)
流水無情?
⑻ 桃花流水三千尺,不及王倫送我情,杜甫和王倫是什麼關系。
1. 從《李白集校注》中發現另有《過汪氏別業二首》,據稱也作《題涇川汪倫別業二章》。不過在這首詩里,並沒有關於汪倫的細致介紹。只是從中感覺到這位汪主人,可能很富有、也很好客。後來,翻閱清人袁枚的《隨園詩話》,《隨園詩話》對汪倫招待李白的情節,有一段記載:「唐時汪倫者,涇川豪士也,聞李白將至,修書迎之,詭雲:『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雲:『桃花者,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並無萬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數日。」
2. 《隨園詩話》記載的這個情節可信度有多少呢?網上有人說,這個「桃花潭」在安徽涇縣陳村鎮境內,那裡流傳著關於李白汪倫相會的故事,而其傳說竟然和袁枚《隨園詩話》的記載一樣。並且,潭邊至今有汪倫的墓碑,上面寫有「唐史官汪諱倫也之墓」,相傳這碑文也為李白所題寫。
3. 從袁枚《隨園詩話》的記載,到安徽涇縣陳村鎮的傳說,如果這些都可信的話,那就是李白上了汪倫的當,汪倫用小小的「伎倆」就把李白給忽悠到了自己家。盡管是被忽悠被騙,李白仍然很高興地「款留數日」。這完全「歸功」於汪倫的熱情與美酒。是汪倫的熱情與美酒,讓李白激動,臨走的時候還不忘寫詩,並且從題目到詩句都有「汪倫」二字,按現代人的話講,這首詩是標準的「人情詩」。
4.不論上述的記載和傳說是真是假,李白這首《贈汪倫》,讓汪倫與李白與詩一起留名青史。這絕對是汪倫所想不到的。
5.參考資料《西安日報社·李白與汪倫》
http://epaper.xiancn.com/xawb/html/2013-05/12/content_205314.htm
⑼ 桃花流水三千尺作者是誰·全詩是什麼
「桃花流水三千尺」的作者是蝶兒戀上花。全詩只流傳這一句,可與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相媲美。
⑽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麼深,也不及汪倫送別我的一片情深。
原詩如下
贈汪倫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譯文
李白坐上小船剛剛要離開,忽然聽到岸上傳來告別的歌聲。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麼深,也不及汪倫送別我的一片情深。
創作背景
李白游涇縣(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時,與汪倫結下深厚的友誼。開元天寶年間,汪倫為涇縣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別」。按此詩或為汪倫已閑居桃花潭時,李白來訪所作。李白於天寶十三載(754年)自廣陵、金陵至宣城,則此詩當不早於此前。
李白向來桀驁不馴,不做尋常事,為人處世特別的高調一般人不敢說的話,他都敢說,其實在很多贈別友人的詩都這么寫,比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等,似乎毫不顧忌對方的感受,其實不然,正因為是交心的朋友,知心的朋友才不會顧及那麼多。
再來說說踏歌是什麼,這其實是一種歌唱加舞蹈的形式,大家成群結隊,手拉著手邊舞邊唱,可以看出是一群人,可以想到為了送別李白,汪倫叫了一群好友,體現了他的良苦用心。
再來說說桃花潭,在安徽宣城的涇縣。風景很漂亮,當然桃花潭水深千尺,只是李白的一個誇張寫法,就像他寫的飛流直下三千尺是一個意思。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後人愛用李白的話評價李白的詩。誠然,李白即興賦詩,出口成章,顯得毫不費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無矯飾,而自有一種不期然而然之妙。"這種功夫是極不易學到的。這首《贈汪倫》就集中體現了李白這種自然高妙的詩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