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力安不是《紅與黑》的主人公嗎怎麼又變成於連啦
確實是於連啊 追問: 我這幾天在看《紅與黑》作者是斯丹達爾,主人公是朱利安.索雷爾,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 回答: 是的,作者是司湯達,可能是翻譯過來的時候沒有注意諧音字的使用吧,但是普遍認可的是司湯達,然後索萊爾是主人公於連的父親啊 追問: 那裡面穿插了很多關於法國革命的是事,有些我就看不懂
記得採納啊
2. 《紅與黑》中,於連的角色是怎樣的這部小說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
一、於連的命運是其性格的悲劇
在小說《紅與黑》第四節「父與子」中有一段對於連的肖像描寫:
他的兩腮紅紅的,兩目低垂著。他是一個8歲到9歲間的少年,表面看來,文弱、清秀,面貌不同尋常。他的鼻子好像鷹嘴,兩眼又大又黑。在寧靜的時候,會射出火一般的光輝,又好像熟思和探尋的樣子,但是在一轉瞬間,他的眼睛又流露出可怕的仇恨的表情。
這段描寫從某種角度可以說暗示了於連性格的悲劇,首先,這個年輕人長得十分清秀,這對他以後的命運有很大的影響。於連相貌清秀,身體瘦弱,但出生在木匠家庭,他身體不夠強壯不能出色的幹活,所以得不到父親的喜愛反而得到的是父親粗暴的拳腳;他擁有美貌,這成為躋身貴族及上流社會並於兩位貴族女性發生戀情的資本,但同時也是鑄就他命運悲劇的一個潛在因素。另外,他喜歡深思,探尋問題。她最愛讀的書有兩本:盧梭的《懺悔錄》,從這本書里他領悟到人應該是有尊嚴的,但出生的低微又使他往往得不到尊嚴,他因之而痛苦著。另一本是拿破崙的《聖埃倫島回憶錄》,這本書是於連狂熱崇拜拿破崙,覺得拿破崙給自己開辟了一條路,:出生低微的年輕人也可以憑自己的聰明才智打拚出一番事業。可惜於連出生時,拿破崙的時代已經過去,於連不得不放棄穿上拿破崙軍隊紅軍裝的理想,而改穿上教士的黑道袍,「紅」與「黑」象徵著當時年輕人的兩條路。這段描寫還寫他在一轉瞬間目光里常常顯出一種仇恨的表情。於連是生不逢時的,內心有著仇恨,但在波旁王朝復辟與反復辟斗爭中他必須掩蓋住自己的仇恨,在表面上表現出很虔誠的篤信基督的樣子,把他的聰明才智用於背誦拉丁文的《聖經》。這也是小說名字的另一種解釋,「紅」是於連性格中善良真誠的一面,「黑」是於連性格中偽善憤恨的那一部分,「紅」與「黑」的交戰,住在他的思想與行動,「紅」與「黑」的抗爭,註定了他悲劇性的命運。
二、於連的性格及是柔弱的又是殘暴的
小說中索黑爾父子相互敵視的緊張關系令人莫名其妙,比如書中開始便寫到老索黑爾和於連的沖突,由於老索黑爾叫了於連兩三聲沒有得到回答,他就撲上去給了於連一拳一巴掌,直打得於連暈頭轉向、鮮血直流。即使到後來於連被判死刑關在監獄里,老索黑爾不但不悲傷,而且還要向於連收取「預付給他的膳食費和教育費」。從這些可以看出,索黑爾父子之間的人倫之情已喪失殆盡。按照榮格的「阿尼瑪」理論,人類的心靈是雙重的,不過一行的心理特徵通常在人們身上不易被察覺到,它處在潛意識狀態,只表露在夢中或投射到周圍的某個人身上,(通常是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徵投射到女性身上,女性身上的男性心理特徵投射到男人身上)但是從小就生長在只有男人的粗暴而沒有女人的溫柔的環境里的於連,他身上羞怯、靦腆、柔弱等特點,並隨著條件的變化和環境的改變,一旦遇到合適的理想中的女性,就會把內心中的女心裡形象投射出來,從而在他身上的男性心裡會迅速升居主要地位,因而那種勇敢、冷酷、殘暴等充滿征服欲和佔有欲的男性心理特徵就會突現出來。因此,極端的溫柔和極端的殘酷的兩極性格,就會統一在於連一人身上。
其實,榮格的這一觀點用弗洛伊德的理論來分析,就是我們熟知的「俄狄浦斯情結」。於連對德�6�1;瑞那夫人的投射是以其母親的形象為原型的。而德�6�1;瑞那夫人也始終在感覺上把於連當成她的孩子。盡管二者在事實上並非有血緣關系,但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存在著「俄狄浦斯情結」,從而導致「亂倫」的恐懼。尤其是當德�6�1;瑞那夫人的孩子突然病倒時,兩人頓感亂倫必遭懲罰的恐懼。為了避免導致「娶母」的結局,於連只得處處逃避,向索福克勒斯筆下的俄狄浦斯王一樣,為了逃避神示的應驗而逃亡異鄉。正當於連和瑪蒂爾德的戀情將要達到「高潮」時,德�6�1;瑞那夫人便出面干預了。雖然她對於連母子式的戀情難以實現,但嫉妒之心決不允許她把於連推到別的女人的懷抱里,於是她便採取了最為卑鄙的手段,寫信告發了於連,失於連功敗垂成。於連感到異常惱怒,表面上看是德�6�1;瑞那夫人的出現破壞了他即將到手的錦秀前程,實際上於連前程的斷送意味著他將重新回到德�6�1;瑞那夫人身邊。當於連認識到「娶母」的結局將無可挽回時,他只得採取槍殺德�6�1;瑞那夫人的辦法。對德�6�1;瑞那夫人刺殺的不成功宣告了於連逃避的失敗,也宣告了他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最終拋棄。但於連實際上又怕德�6�1;瑞那夫人真的死掉。他處在既愛又怕的矛盾交織中。當他得知德�6�1;瑞那夫人沒有死時,他先是驚喜與他所愛的人並沒有死,隨之擔心的娶母結局將最終難免,於是,於連考慮到既然不能把德�6�1;瑞那夫人殺死,那就只好把自己殺死。所以當法庭判他死刑時,他拒絕任何可能生存的要求,甚至承認法庭的判決是「公正的」:
我不抱有任何幻想,死亡在等待著我,它是公正的。我竟然企圖殺害最值得我尊敬和欽佩的女人。德�6�1;瑞那夫人曾經像慈母一樣對待我。我的罪行是殘酷的,而且是有預謀的。
……在結束以前,於連又回過頭來談預謀,談他的悔恨,談他在那些比較幸福的日子裡對德�6�1;瑞那夫人懷有的尊敬和兒子般的無限熱愛……
這是於連對德�6�1;瑞那夫人戀情的真正告白。於連所認為的判決的公正性,已不再是法律的,而是道德的。並且於連只能選擇死,這是他對亂倫的最後逃避。
三、於連既是作者本人又是他的理想
仔細比較司湯達的生平與於連的經歷,我們不難發現,司湯達不幸的童年、軍旅生涯、政治生活,都和於連有很多相似之處。可以說,《紅與黑》中的於連形象實際上就是司湯達本人,通過於連這一形象,不但表達了作者童年被壓抑的慾望,而且還體現了他一生屢受政治挫折的坎坷經歷;通過於連和德�6�1;瑞那夫人的優美愛情抒發了他的戀母情結;通過於連壯烈的死,完成了他對死亡的好奇和體驗。至於於連最後在法庭上精彩的演講,則更是作者一生中遭受政治迫害的直接表現,於連的全部人生閱歷不過是讀了盧梭和拿破崙的兩本書而已,於連對社會的認識是幼稚和膚淺的(或者說在某種程度上是膚淺的),這樣富有政治見解的精彩講演與其說演講者是於連,不如說是司湯達本人。可以說,整部作品就是作者全部內心世界升華的結果。
四、於連性格中的來復線
小說中,德�6�1;瑞那市長要聘請於連去他家裡做家庭教師,於連的父親老索黑爾在薪水、吃、穿、住等一系列問題上與市長討價還價,老索黑爾關心的只有一樣東西――金錢,而於連關心的是他和誰一起吃飯,是和主人還是僕人。也就是說如果和主人一起吃飯,他就可以去。他的這種自尊心背後掩蓋著相當嚴重的自卑。由於自己出身比較低微,所以他的這種自卑表現得非常明顯。我們在他生活中看到這樣一個來復線,就是瞬間的自卑馬上激起自尊的反抗,這種反抗如果得到了某種勝利的滿足,這個來復線周期就完畢了。但接著在另外一件事情上感到瞬間的的自卑,他又會激起一個自尊的反抗,然後再獲得一種勝利的滿足:瞬間的自卑――自尊的反抗――勝利的滿足――瞬間的自卑……
比如有一天在花園喝茶的時候,傍晚天色有點黑了,於連不小心碰了一下德�6�1;瑞那夫人的手,夫人立刻把手抽回去。對於一個貴婦人,這是修養使然。但於連馬上產生一個念頭:德�6�1;瑞那夫人瞧不起我,我的手一碰到她,她一下子就抽回去了。這樣一種自卑的意識變成自尊的反抗,他想:「無論如何我要抓住她的手。」經過很激烈的痛苦的思想斗爭,他下了很大的決心,把德�6�1;瑞那夫人的手抓住了。由此開始兩人的愛情。當天晚上德�6�1;瑞那夫人非常興奮,覺得自己的生活揭開了新的一頁,甜美的愛情降臨了。而於連只是感到一種勝利,感到一種勝利的滿足,因為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所以那天晚上他睡得很香,和德�6�1;瑞那夫人完全不同。
五、小結
最後我們來看看於連的結局,於連死了,他也只能這樣選擇。他的悲劇是一場典型的性格悲劇,無論他性格中近乎於女性的柔弱、靦腆與男性的暴戾、野心之間的瞬間轉化,還他前半生顛沛辛苦的追求和生命最後一刻對於死亡的平靜嚮往,都是他性格的極端和偏執造成的必然結果。生命原本是平衡的,當生命的一種狀態達到巔峰乃至於近乎崩潰之後,隨之而來的必然不會是平和與安寧,而是另一個極端。
於連必然走向死亡,他的命運里包含著偉大的自然法則。
3. 紅與黑 主人公是誰
於連-索雷爾
一個記憶力超強的木匠的兒子,開始和市長德•雷納爾夫人的感情是建立在在對權貴的報復心理,後來於瑪蒂爾德小姐的感情是建立在對地位金錢的追求上!最後在死前的牢獄中,他坦然的面對了一切,嘲笑從前的自己,也明白了其實自己真正的的愛情情還是德•雷納爾夫人!
小說中司湯達的心理描寫很好很強大,尤其最後在描寫牢獄中於連的心理告白很深刻同時我認為也是本書最精彩的部分!兩位女人都深深愛著他,一個抱著他的頭顱另一個隨他而去!
4. 司湯達的《紅與黑》男主角於連的評價如何呢
在於連的短暫的一生中出現的人物有:父親索雷爾、老軍醫、皮拉爾德神父.德·雷納爾夫人、德· 拉穆爾侯爵、侯爵小姐。
這些人在他生命中是舉足輕重的,他的父親因為於連讀書而經常打罵他,對待他和他的兩個兄弟的態度截然不同的,從小缺少父愛、母愛的他,形成了強烈向上的自尊心和反抗意識,讓他與貴族達官貴人不能容為一體,但又十分嚮往他們的生活和地位。父親對他的影響是無意識的、理性的;老軍醫則是激勵他讀書,給他講拿破崙的故事,偶爾還付錢給老索雷爾讓於連有時間讀書,造就了於連的淵博知識和對拿破崙的崇拜。老軍醫對他的影響是無意識的,理性的;皮拉爾德神父因為是受到了西朗神父的重託,在神學院里為於連提供方便,是老師與學生的關系,並提醒過於連要謹小慎微,神父對他的影響是有意識的、心靈的;市長夫人不僅給予於連尊重,也給予了於連第一次在貴族面前有了「人」的感覺。不僅如此,她還給了於連自己的真愛,讓於連感受到了人性的真、善、美。她對於連的影響是有意識的、心靈的;侯爵小姐與於連同樣具有自戀傾向的貴族千金,與於連戀愛過,她也具有一定的叛逆的性格,但那並不是真正愛,而是性的需要趨向。這使得於連不得不時時提防明槍暗箭,並使之不斷地反省、痛苦。她對於連的影響是有意識的、心靈的。
在這部小說中於連最後為什麼放棄了生而選擇了死?在於我認為,在司湯達以細膩合理的心理描寫著稱的小說《紅與黑》里, 於連的這一選擇取決於他的自戀性格,他有著一種比死還重要的東西——尊嚴。他近乎變態的自尊導致了最後的結局。在於連的內心深處,始終有個魔鬼和天使在撞擊:地位低微而唯恐被歧視的自卑心理與渴望平等、決心報復世界的一切的心理。這使得於連對上層人物的一言一行都非常敏感,他覺得上層人物所對他的一切都是帶有對窮人的藐視,他那高傲的自尊心極其感到不平衡。
當得知將要擔任市長家的家教時,於連馬上想到自己將會被變為奴隸,高傲的自尊心被深深刺痛,「假如我父親要強迫我去,讓我和奴僕一起吃飯,我寧可死掉」這句話就是他的反抗心聲。倔強與軟弱矛盾的結合在一起。當他認為一切人都負他時,在自尊心的強烈促使下,他決定報復一切。槍殺市長夫人未遂,他也從中真正認清了當時社會的本質,他只是上層階層的玩物和小丑能擺在於連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放棄尊嚴的生,要麼維護自尊而光榮的死去。對於他這樣自尊心極強的人來說,想得到上層的承認和擠身上流的願望無法實現時選擇死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5. 於連是法國哪一部小說的主人公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現在,已經被世界公認為文學史上的經典。《紅與黑》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的第一部傑出作品。作者被譽為法國以至整個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斗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熏心。因此小說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6. 於連是那本書的主人公作者是誰
於連是《紅與黑》的主人公,作者司湯達(1783—1842年)
《紅與黑》主要講述一個木匠的兒子於連·索黑爾的故事。於連個性倔強頑強,精通拉丁文,被委任為當地市長德·瑞那的家庭教師。他與市長夫人發生了戀情,事情敗露後,他來到與世隔絕的修道院。不久他被介紹給巴黎的一個侯爵做私人秘書。他又與侯爵之女發生戀情。正當於連陶醉於成功的喜悅中的時候,他以前的情人德·瑞那夫人在教會的壓力下寫來了一封告密信,斷送了於連的前程。於連在忿激之下向德·瑞那夫人開了兩槍,這兩槍雖不致命,但於連因此被判處死刑。 據說小說的大部分情節是取材於1828年《法國新聞》上載的一個死刑案件。台灣版《紅與黑》的譯者黎烈文在對《法國新聞》的案由與《紅與黑》的主要內容作比較研究後,認為司湯達在《紅與黑》的情節上主要是採用這一案件現成的材料,他運用心理分析手法,給那些人物吹噓上生命,撰成了一部影響後世的名著。黎烈文因此強調,情節的構造在一部小說裡面並不是最重要的,只有作者所用的創作方法才是極端重要的。
司湯達創作的《紅與黑》,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描寫殺人案的普通社會小說,正如高爾基所說:「司湯達的才能與力量在於,他把一件十分平凡的刑事案件提到對19世紀資產階級社會制度進行歷史的、哲學的研究的境界。」《紅與黑》無論在思想深度上,還是在藝術描寫上都是一部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紅與黑》中最難以把握的人物就是主人公於連,但作者寫得最成功的也正是於連。於連有才幹、有抱負。為了達到目的,他巧於應付各種生存境遇。或反抗,或妥協,或野心勃勃,或投機偽善,但又不失為正直善良。他一生奮斗,激盪著追求自由平等的政治激情,也充滿追求個人幸福的利己主義慾望。「於連身上表現的反壓迫、求自由,堅定地追尋自我生命價值的精神,體現了人的一種普遍的生存需求,因而具有象徵意義,而他的那種利己主義思想,則成了這一形象歷來難以為讀者完全肯定和接受的根本原因。」
《紅與黑》因其在心理分析方面所描寫的范圍之廣,所發掘的程度之深,不僅在法國文學中,甚至在世界文學中也成了一部最成功和最具影響力的作品。它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其思想和文學風格對歐美各國文學有深遠的影響。
7. 在《紅與黑》中,那個男主人公的名字到底是於連還是朱利安啊
於連.索黑(萊)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