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沒有專門寫趙明誠和李清照的書叫什麼名字。百家講壇有講他們兩個的嗎
我個人超喜歡李清照,學校圖書館里關於李清照的就幾本,我都翻過。其中多是舊書了。
王延梯的較早了,不怎麼好。陳祖美的不錯。推薦鄧紅梅的《李清照新傳》,很好。專門寫趙明誠和李清照的我沒見過,因為趙明誠地位顯然遜於李清照,他們的生活也沒多少史實記載,大概不好寫。大多數的書還是李清照傳或研究她的詞。百家講壇有康震講李清照,還不錯,對於對李清照認識不深的人來說是了解李清照的很好途徑,不過他的一些觀點我覺得不怎麼對。
Ⅱ 宋朝賭書潑茶的主角趙明誠是宋朝皇室嗎他的妻子李清照是宋朝的王妃嗎
不是的,詳見網路http://ke..com/link?url=_lqQ2k1oPnNVg2keyiKFSvjcT89Qw_MNO_8a
Ⅲ 穿越北宋之趙明誠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穿越北宋之趙明誠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穿越北宋之趙明誠
作者:飛馳的駿馬
趙明誠
更新時間2010-12-9 13:30:33 字數:6919
趙明誠(1081-1129),字德甫(或德父),密州諸城(今山東諸城龍都街道)人,宋徽宗崇寧年間宰相趙挺之之第三子。著名金石學家、文物收藏鑒賞大家及古文字研究家,生於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卒於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趙明誠21歲尚在太學讀書時,娶李清照。崇寧四年(1105年)十月授鴻臚少卿。大觀元年(1107年)三月,趙挺之去世,遭蔡京誣陷,被追奪贈官,家屬受株連。趙明誠夫婦從此屏居青州鄉里13年。宣和年間趙明誠先後出任萊州、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起知江寧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移知湖州,未赴,病逝於建康。
興趣及貢獻
趙明誠致力於金石之學,可謂幼而好之,終生不渝。他曾自謂:「余自少小喜從當世學士大夫訪問前代金石刻詞。」(《金石錄》序)與李清照結婚後,對金石學志趣更是有增無減,日趨痴迷,有「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錄後序》)。屏居青州與出守萊州、淄州時期,是趙明誠、李清照夫婦相濡以沫共研學問的最美滿的時期,也是趙明誠金石事業最有成就的時期。
從大觀二年(1108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趙明誠曾四游仰天山,三訪靈岩寺,一登泰山頂。或題名,或拓片,獲得了大量的碑文資料。經過多年的親訪廣集,在李清照幫助下,趙明誠完成了《金石錄》的寫作。這是一部繼歐陽修《集古錄》之後,規模更大、更有價值的研究金石之學的專……
請採納
Ⅳ 求李清照和趙明誠的故事,簡短一點
清照和趙明誠的故事: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李清照18歲,與時年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當時李清照之父作禮部員外郎,趙明誠之父作吏部侍郎,均為朝廷高級官吏。
李清照夫婦雖系貴家子弟,但因趙、李族寒,素貧儉,所以在太學讀書的趙明誠,當初一、十五告假回家與妻子團聚時。
常先到當鋪典質幾件衣物,換一點錢,然後步入熱鬧的相國寺市場,買回他們所喜愛的碑文和果實,夫婦相對展玩咀嚼。
後兩年,趙明誠進入仕途,雖有了獨立的經濟來源,但夫婦二人仍然過著非常儉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趙家藏書雖然相當豐富,可是對於李清照、趙明誠來說,卻遠遠不夠。於是他們便通過親友故舊,想方設法,把朝廷館閣收藏的罕見珍本秘籍借來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
遇有名人書畫,三代奇器,更不惜脫衣市易。然而,他們的力量畢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畫家徐熙的《牡丹圖》求售,索錢20萬文。
他們留在家中玩賞了兩夜,愛不釋手。但是,計無所出,只好戀戀不舍地歸還了人家。為此,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新婚後的生活,雖然清貧,但安靜和諧,高雅有趣,充滿著幸福與歡樂。
(4)主角叫趙明城的小說擴展閱讀:
李清照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體現的愛國思想,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歷史的角度李清照的愛國思想。
代表了中國古代廣大婦女追求男女平等、關心國事、熱愛祖國的一個側面,讓後人從中看到了中國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
而且,她還在眾多愛國作家中為女性爭得了一席之地。不僅如此,李清照還開創了女作家愛國主義創作的先河,為後世留下了一個女性愛國的光輝典範,特別是現代女性文學的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
Ⅳ 求一本小說名字,主角退役後當了廚師,他是被人收養的,但家裡的兄弟姐妹不喜歡他… 是一本都市異...
北宋小廚師,我在看更新。身為一家超五星級酒店首席大廚的李奇,因為喝了點小酒回,竟然奇跡答般的穿越到了北宋末年。來到這個無親無故的陌生世界,無奈之下,李奇只好抄起了老本行,在汴京一家即將賤賣的酒樓做起了廚師。李奇原本只想做一名低調的小廚師,可是是金子到哪都會發光,男人太出色,有時候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高太尉想吃牛排?-沒空!」「蔡太師想吃火鍋?-讓他提前一個月預約。」「李師師想吃水果沙拉?-呃...白天沒空,晚上再去。」「李清照想吃芝士蛋糕?-問她和趙明誠離婚了沒有?」「皇上想吃金漢全席?-還在籌備當中,十年後再說。
Ⅵ 急求:李清照和她丈夫趙明誠的故事
賭書鬥茶抄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詞人。1101年,18歲的李清照與右相趙挺之之子趙明誠結婚。1106年趙挺之把青州私宅修葺一新,並根據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文,將主廳命名為「歸來堂」。趙明誠與李清照來此居住,李清照把自己的居室稱為「易安室」,自號「易安居士」。
他們當時的生活十分閑適,有時到青州街上去逛逛,遇到有價值的古器書畫,便買回家中,每獲一書共同校勘,考定版本。有時,他們晚飯後也常常猜書鬥茶。這種高雅的文化娛樂十分有趣。具體做法是,先煮上一壺茶,然後輪流由一人說出一句或一段古人的詩文,讓對方猜這句話出自哪本書、第幾卷、第幾頁、第幾行,以猜中與否分勝負。猜對了就優先喝一杯茶。由於李清照的記憶力特別強,幾乎是百猜百中,明誠不得不甘拜下風。可是往往清照端起茶杯,明誠一句笑話,引得兩人哈哈大笑,以至茶杯傾覆懷中,澆得一身濕漉漉的,卻沒喝上一口香茶。
1120年趙明誠出任萊州太守。次年9月清照離開青州赴萊州,結束了在青州的十幾年恬靜閑適的生活。
Ⅶ 趙明誠是一個怎樣的人 趙明誠為何棄城而逃
網路有詳細介紹,這傢伙出名也就是因為他老婆是李清照,是個官宦子弟沒有什麼為官的能力,恰逢亂世只能自認倒霉了。
趙明誠致力於金石之學,可謂幼而好之,終生不渝。他曾自謂:「余趙明誠與李清照對弈自少小喜從當世學士大夫訪問前代金石刻詞。」(《金石錄》序) 。與李清照結婚後,趙明誠對金石學志趣更是有增無減,日趨痴迷,有「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金石錄後序》) 。屏居青州與出守萊州、淄州時期,是趙明誠、李清照夫婦相濡以沫共研學問的最美滿的時期,也是趙明誠金石事業最有成就的時期。
從大觀二年(1108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趙明誠曾四游仰天山,三訪靈岩寺,一登泰山頂。或題名,或拓片,獲得了大量的碑文資料。經過多年的親訪廣集,在李清照幫助下,趙明誠完成了《金石錄》的寫作。這是一部繼歐陽修《集古錄》之後, 規模更大、更有價值的研究金石之學的專著。著錄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2000種。《金石錄》30卷。前10卷為目錄,按時代順序編排;後20卷就所見鍾鼎彝器銘文款識和碑銘墓誌石刻文字,加以辨證考據,對兩《唐書》多作訂正,是研究古代金石刻必資之書,也是必讀之書。
一日,趙明誠與李清照從兄李迥外出遊玩,在元宵節相國寺賞花燈時與李清照相識。趙明誠早就讀過李清照的詩詞,本已贊賞不已,此時一見,便產生了愛慕之意。趙明誠回去後,便以「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的字謎方式,委婉地向父親談及此事。趙挺之恍然大悟,便派人去向李清照求親。
婚後二人感情和諧,以收集金石字畫作趣。後因政治因素,趙氏親屬被迫隱居鄉里,趙明誠和李清照來到青州定居下來。趙家由顯貴變成了普通百姓,對他們而言,卻是因禍得福。他們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金石、字畫和古玩上。趙氏夫婦每得一本奇書,便共同勘校,整理題簽,得搭配書畫器物,便仔細把玩,互相給予評價。同時,夫婦二人在飯後還時常坐在歸來堂中烹茶。兩人指著滿屋的書籍互相拷問對方,猜中的人先飲茶。以此為樂。一次,趙明誠出外未歸,李清照曾作《醉花陰》一詞寄給丈夫告知自己的心情,趙明誠讀後,贊嘆不已。卻又想勝之,便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天,最後得與詞五十首,中夾雜李清照的詞。叫人評鑒,友人陸德夫品味後說:「只三句絕佳。」趙明誠忙問是哪三句,陸德夫回答後,趙明誠不禁啞然。原來正是李清照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明誠由此更欽佩妻子的才學。
靖康二年三月,趙明誠因奔母喪先南下金陵,任江寧知府。這時李清照已返回青州,整理歸來堂中的金石文物,准備與南下的趙明誠會和。最後經挑選裝車15車,其他沒帶走的東西便鎖在10餘間
趙明誠《金石錄》
屋子裡。但時局變亂,她離開沒多久,青州就發生了兵變,她家毀於兵禍,令人痛心。
趙明誠只做了一年的江寧知府便因為失職而罷了官。建炎三年(1129)二月,御營統治官王亦叛亂,此事被下屬察覺,並做了匯報,但趙明誠似乎並沒有把它放在心上,也沒有指示應對措施。於是下屬自行布陣,以防不測。
是夜,王亦果然造反,被有所准備的下屬成功擊敗。到天亮時,下屬前去找尋趙明誠報告,卻發現他早就利用繩子從城牆上逃跑了。
叛亂被定之後,趙明誠被朝廷革職。李清照深為丈夫的臨陣脫逃感到羞愧,雖然並無爭吵,但往昔的魚水和諧已經一去不返,她從此冷淡疏遠了趙明誠。
不久,趙明誠又接命前往湖州上任。趙、李分別時,局勢更糟。李清照也知道,夫妻分別,隨時都可能遭遇兵禍。而丈夫在兵變中的懦弱也在她心中留下了陰影,於是她更擔心自己保護不了如此多的物件,於是便問趙明誠,若真發生不測,那該如何是好?當時趙明誠說,若逢不測,先丟輜重,再拋棄衣物,然後依次是書冊、卷軸和古器,而夫婦二人所收藏的最為珍貴的《趙氏神妙帖》不能失去,若非萬不得以,只能與李清照共存亡。
1129年,他們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兩人相對無語氣氛尷尬。行致烏江,站在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聯翩,心潮激盪。面對浩浩江水,隨口就吟誦出了《夏日絕句》。趙明誠站在她身後,聞聽之後愧悔難當,深深自責。從此便鬱郁寡歡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發作而亡。
1129年,趙明誠病卒於建康(南京)[1] ,一段將近三十年的美滿姻緣就此落幕。
Ⅷ 有李清照情節的小說!
趙明誠酷好金石,在攻讀經史之餘,對於彝器、書帖、字畫,每每刻意搜求。晃眼婚後一年的時間過去了,李清照對於金石學也有了濃厚的興趣,幫助丈夫考證、鑒別。夫妻之間的感情也愈來愈深,趙明誠在大學讀書,每月朔、望才能請假回來,盡管同在一個汴京城中,李清照仍覺得如隔迢迢雲漢,半月一次的相逢,也當做一年一度的七夕。
這天是上元佳節,正好也是趙明誠回家的日子,趙明誠剛在書房中坐定,丫環來報,有一位大學來的青年公子求見。當那公子走進書房,但見他頭戴綉花儒巾,身著湖色棉袍,足登粉底緞靴,眉清目秀,風度翩翩。趙明誠連忙起坐,動問尊姓大名。那書生舉止瀟灑,還了一揖,答道:「小生與兄素有同窗之誼。半月不見,吾兄為何如此健忘?」趙明誠醒過神來,不覺哈哈大笑,一把扯過女扮男裝的妻子。吃過午飯後,男裝的李清照帶著丫環,隨著趙明誠穿街過巷,來到全城的中心大相國寺。游過了大相國寺,蜇進一家外灶內堂的小吃鋪里,趙明誠專揀那市井之人慣吃而李清照見也沒有見過的小吃,讓李清照都嘗一點,然後又在流浪藝人的擔子上買了些小泥人之類的玩物。大家閨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頭,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
歲月就這樣無憂無慮地過去了。
不料,趙挺之與李格非都因得罪權臣蔡京而罷官,趙挺之在一波三折的政治斗爭中死去,趙家父死家敗,心寒已極,趙明誠與李清照離開汴京,回到趙明誠的故鄉青州。趙明誠性情淡泊,屏居鄉里後,更加潛心於金石書畫的搜求研究,家中原有的一點積蓄,除了衣食所需之外,幾乎全用於搜求書畫古器。前幾年趙明誠剛出仕時,就對李清照說過:「寧願飯蔬衣簡,亦當窮遇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李清照深深理解丈夫的志趣,把他這種愛好,比作杜預的「左傳」癖和王維的「書畫」癖,李清照千方百計宿減衣食的支出,自己以荊釵布裙,代替了明珠翠羽,而每得一帖罕見的古書、名畫或彝鼎金石,夫婦二人便共同校勘、鑒賞、整集簽題,指摘暇疵,其樂融融李清照在史事上的博聞強記,甚至超過趙明誠,令趙明誠贊嘆不已,歡喜不已。
有時夫妻倆也談論詩文。一天,趙明誠說道:「我就喜歡你那些『驚起一灘鷗鴛』,『夾衫乍著心情好』,『梨花猶謝恐難禁』一類句子,彷彿不經意為之,可是我苦苦尋思,卻總也想不到,道不出。若刻意斧鑿,反倒弄巧成拙。」李清照說道:「我幼年弄筆之初,常聽父親說:『文不可苟作,誠不著焉,則不能工。且晉人能文者多矣,至劉憐《酒德頌》,陶淵明《歸去來辭》,字字如肝肺出,遂高步晉人之上,其誠著也。』古人雲:言為心聲。樂府詩詞並著,講究詞隨意發,情景交融。或吟或唱,均可使人心動情隨。若刻意雕琢,工求纖麗,就味同嚼蠟了。」
接著兩人又討論起本朝的詞家柳永、蘇軾、王安石。李清照認為柳永詞的缺點是:多寫風塵浪子,詞語塵下。蘇軾的詞是:只可稱為句讀不茸之詩,卻不可稱之為詞,是念得唱不得的。王安石、曾鞏的詞則更是讀也讀不得。
光陰荏苒,在一個秋風蕭瑟,桂子飄香的時節,趙明誠得到友人劉跋的書信,約他到泰山訪古,李清照無法隨他一起去泰山,就幫丈豐打點行囊,備下菜食,為丈夫餞行,席上李清照在一幅錦帕上寫下了為趙明誠送別的一闋《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占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趙明誠讀了此詞,就把登泰山、訪古碑的心思,減去一半;人雖離家愈來愈遠,心卻愈來愈近,身還未到泰山,心卻早已在計算歸期了。
趙明誠與李清照結婚二十六年了,二十六年來,政局一直處在急劇的變化和動盪之中。宋徽宗是一個有藝術才華的皇帝,除了篤信道教外,還擅長書、畫、樂、舞,喜歡醇酒、美人。精神上的奢靡,必須有物質上的奢靡作後盾,於是蔡京專門派人到全國各地搜羅名花、奇石、佳樹、珍玩運到京都,供他觀賞。運送這些花石樹木的車船,便稱為「花石綱」。「花石綱」所經之處,民夫蝟集,錢谷一空。徽宗又在都城內興建祭祀用的「明堂」,安放九鼎用的「九成宮」和供游賞的,「延福宮」,窮極奢麗,激起各地起義,金軍南下,北宋滅亡,宋室南渡,趙構成了南宋的第一個皇帝,定國號「建炎」。
已是建炎三年,趙明誠被朝廷罷去江寧太守的職務,夫妻兩人乘船決定到洪州暫住,一路行來,兩人談論的都是國家興亡。李清照說道:「皇皇華夏,自古不乏英雄豪傑。就說我們大宋吧,這幾年,出了多少忠肝義膽之士!李綱李樞相以文臣而兼武事,受命於危難之際;宗澤宗留守以孤軍扼守危城、彌留之際高呼渡河;就拿那位年輕的太學生陳東來說,以書生而赴國難,幾次伏闕上書,終至被朝廷斬首。丹心碧血,浩氣長存。」趙明誠續道:「古代蜀國望帝禪位出奔,還日夜思念故國,化為啼血的子規。如今,二帝蒙塵,神州板盪,又有誰思念我們這風雨飄搖的故國呢?」
船隊已進入和州境內,李清照指著北岸向西的一道水流對趙明誠說:「那就是霸王自刎的烏江啊!你剛才說得好,望帝懷念故國,化作子規,啼血哀嗚,就是那漫山遍野的杜鵑,也變作了他的滿腔碧血!楚霸王逐鹿敗北,無顏見江東父老,寧肯一死以謝天下。這比起那棄天下百姓於不顧,苟且偷生,偏安一隅的人,要有氣節的多!」言罷,禁不住擊打船上的桅桿,放聲吟道: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就在同一年,再赴建康任職的趙明誠死在剛上任不久的太守府中,李清照趕到建康,為趙明誠營葬,終於支持不住,猝然病倒。趙明誠死了,李清照的愛情與希望跟著死去,她多麼渴望在九泉之下追到趙明誠,然而她還必須活著。她把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頭一卷卷書冊上,一個意念愈來愈鮮明地在心頭升起,為趙明誠整理他所寫的有關為金石彝器考證文章,因為這些金石彝器是夫婦兩人二十九年來共同歡樂的源泉。
又是五年過去了,李清照帶著他們夫婦殘存的書畫、金石、碑帖和趙明誠的一些手稿,流徒東西各地,先後到了越州、台州、溫州、衢州,最後到了杭州。
又是兩年過去了,再過一天就是上元佳節,隔壁鄰家的院子里傳來陣陣的笛聲,夾雜著江南水鄉的蓮歌漁唱,李清照掀簾走進屋內,只見條幾上的古瓶里,斜插著幾枝梅花,地上的火盆里炭火正旺。這些使李清照豁然想到三十幾年前的新婚之夜,也是通紅的炭火,也是清香的梅花。鄰家的笛聲停了,傳來幾個少女的說笑,李清照來到窗前向那邊望去,只見三四個十六七歲的少女插著滿頭珠飾兒,戴著鋪翠小冠兒,紅妝艷裹,立在殘雪的院子里,准備去看上元的花燈。三十多年前,中州盛日,汴京街頭,在她們這樣年齡,她也曾換了男裝,和丈夫一道去觀燈夜遊的,李清照想得呆了。李清照轉過身來,默默地從書架上取了趙明誠的手稿,放在書案上,戀戀地撫摸著那經自己補充謄錄的趙明誠手稿,閉上眼睛,流下兩行清淚。城中遠處,隱隱傳來鞭炮的僻啪聲和孩子的歡笑聲,夜已深沉,李清照取出一幅素箋,反復沉思吟詠,寫出:《永遇樂·元宵》
「落日熔金,暮雲合壁,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翠,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低下,聽人笑語。」
秋風瑟瑟,秋雨瀟瀟,又是八月。經過幾年的辛勤工作,李清照將趙明誠研究金石的遺稿一一校正謄錄,又作了些增補,全文用細宣工楷謄寫,全部竣工。這天下午,李清照親手在素絹封面上恭楷寫下:
《金石錄》(三十卷)宋秘閣修撰,知湖州事,東武趙明誠撰。
寫完後叫丫環把酒和菜上好,文房四寶預備好,擺到院子里菊花畦邊。李清照披了件外衣,把素箋用鎮紙壓著,端起酒杯,前塵往事,驀地升上心頭,她接過把三杯酒傾在地上,說道:「明誠,我們夫妻慘淡經營幾十年的金石書畫,一毀於戰火,再毀於盜寇,如今已所剩無幾了。今後,我活一日,便與這些書畫廝守一日,你就放心吧!也許,那些被毀的書畫,是你在冥冥中有知,斤斤愛惜,不肯讓它留在人間吧!如果是那樣,我也就心安了……。」然後回屋寫起《金石錄後序》來,在《金石錄後序》中她最後寫
道:
「嗚呼!余自少陸機作賦之二年,至過蘧瑗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
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了,人得之,又胡足道!」
寫完這篇後記,已是黃昏時分,她獨自倚著窗兒,恰見一群歸雁,掠過長空:一隻孤雁,遠遠尾隨在後。不多時,淅淅瀝瀝,又下起小雨來,無限孤寂、悲凄、痛楚,抑鬱之情從心頭湧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奮筆疾書: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節,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死於哪年已不可考,她的傳世之作是《漱玉詞》,基本屬婉約派,由於她一生經歷比晏幾道、秦觀等更艱苦曲折,加上她在藝術上的力求專精和在文藝上的多方面才能,詞的成就超過了他們,她後期的詞還兼有豪放之長。她的《思項羽》詩和「南渡衣冠思王導,北來消息少劉餛。」的詩句反映出她憂國憂民的情懷。
李清照詞全集
新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華社和新華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新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未註明"稿件來源:新華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華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新華網聯系。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列印本稿 發表評論 推薦給朋友:
Copyright &; 2000 - 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通訊社網路中心
版權所有 新華網
Ⅸ 尋找趙明誠《金石錄》全文
http://www.tianyabook.com/hongshou/001.htm
http://www.tianyabook.com/hongshou/002.htm
http://www.tianyabook.com/hongshou/003.htm
http://www.tianyabook.com/hongshou/004.htm
http://www.tianyabook.com/hongshou/005.htm
http://www.tianyabook.com/hongshou/006.htm
http://www.tianyabook.com/hongshou/007.htm
http://www.tianyabook.com/hongshou/008.htm
http://www.tianyabook.com/hongshou/009.htm
http://www.tianyabook.com/hongshou/010.htm
http://www.tianyabook.com/hongshou/011.htm
http://www.tianyabook.com/hongshou/012.htm
http://www.tianyabook.com/hongshou/013.htm
http://www.tianyabook.com/hongshou/014.htm
哎,自己看吧!找了N久!!
Ⅹ 我想要李清照和趙明誠的愛情故事如題 謝謝了
18歲那年,李清照嫁給了太學生趙明誠。趙明誠是位翩翩公子,讀書極博,酷好書畫,尤其擅長金石鑒賞。他的父親官至宰相,也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二人門當戶對,意趣相投,時常詩詞唱和,共同研究金石書畫,有著說不盡的喜悅。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教郎比比看。」這嫵媚嬌憨的姿態是婚後的幸福,透出李清照內心的甜蜜。
結婚時,趙明誠21歲,在太學讀書,尚無俸祿。夫婦二人節衣縮食,經常典當質衣,到大相國寺搜羅金石書畫。當時,大相國寺是京城最為繁華和熱鬧的所在,寺內可容萬人貿易,有專門出售書籍、字畫和古玩的地方。一旦發現難得的古籍文物卻囊中羞澀,趙明誠會毫不猶豫地脫下衣服作抵押。回到家中,夫妻二人燈前對坐,說說笑笑,摩挲展觀,無限浪漫與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