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現代詩人馮至的代表作.
主要作品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杜甫傳》、《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等。
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學團體淺草社,1925年和楊晦、陳翔鶴、陳煒謨等成立沉鍾社,出版《沉鍾》周刊,《半月刊》和《沉鍾叢刊》。
1930年留學德國先後就讀柏林大學、海德堡大學,1935年獲得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於同濟大學。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
治學方法
「洋為中用」的治學方法,馮至把他在創作中使用「洋為中用」的方法叫做「吸收外來養分」。這個提法本身也表明「洋為中用」的主體是中國,「洋」為作為中國人的創作主體所用,為中國的廣大讀者能夠並樂於接受。
馮至的主要學術著作《杜甫傳》、《論歌德》和他寫的其他學術論文都貫徹了這個精神。他明確地說過「我們搞外國文學,並非為研究而研究,也不是為外國人研究,而是從中國的需要出發去研究,根本目的還是在於為發展社會主義提供借鑒。」
它不僅體現中國外國語言文學為誰服務的根本性原則,而且也符合語言、文學具有整體性的學科規律。
㈡ 馮至的個人作品
作品出版時間出版社備注《昨日之歌》1927北新詩集《北游及其他》1929沉鍾社新詩、譯詩合集《十四行集》1942桂林明日社詩集《山水》1947重慶國民出版社散文集《伍子胥》1946文生中篇歷史小說《歌德論述》1948正中論文集《東歐雜記1950》新華書店《杜甫傳1952》1980人文《張明山與反圍盤》1954工人報告文學《馮至詩文選集》1955人文《西郊集》1958作家詩集《十年詩抄》1959人文詩集《詩與遺產》1963論文集《馮至詩選》1980四川人民《馮至選集》(1--2卷)1985四川文藝《論歌德》(1--2卷)1986上海文藝論文集《馮至學術精華錄》1988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論文、論著摘編《杜甫詩選》1956作家與浦江清、吳天石合編《德國文學簡史》1958人文(上下卷)主編《哈爾次山旅行記》1928北新翻譯《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1938商務《遠方的歌聲》1953人文《海涅詩選》1956人文《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1958人文《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1978人文《還涅抒情詩選》1984江蘇人民《審美教育書簡》1985北大《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布萊特選集》1959人文以上資料來自:
㈢ 《表裡的生物》作者是誰
(1923—1968)當代作家。原名馬祿祥。河北靜海(今天津市靜海縣)人。中共黨員。
1938年春參加呂正操將軍領導的冀中抗日人民自衛軍(八路軍第三縱隊),曾任勤務員、警衛員、班長、排長、武工隊小隊長、文工隊長、劇社社員,1947年到華北大學中文系學習,後歷任《河北日報》記者,河北人民廣播電台編輯、記者、文藝部副主任。1945年開始發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著有長篇小說《敵後武工隊》,中篇小說《保定外圍神八路》短篇文章《表裡的生物》。
㈣ 關於馮至先生
馮至(1905-1993),原名馮承植,河北涿縣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1923年後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開始發表新詩。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詩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詩集《北游及其他》,記錄自己大學畢業後的哈爾濱教書生活。1930年赴德國留學,其間受到德語詩人里爾克的影響。五年後獲得哲學博士學位,返回戰時偏安的昆明任教於西南聯大任外語系教授。1941年他創作了一組後來結集為《十四行集》的詩作,影響甚大。馮至的小說與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說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蟬與晚秋》、《仲尼之將喪》,四十年代的等;散文則有1943年編的《山水》集。
㈤ 馮至的小說有哪些
著名的詩人馮至先生一生只創作過一篇小說,那就是40年代創作的中篇歷史小說《伍子胥》,這篇小說有「中國的奧賽羅」之稱。
㈥ 在哪軟體可以看杜甫傳馮至
藏書閣好像可以 你可以去試試
㈦ 馮至的歷史小說《伍子胥》的思想主題
伍子胥一夜白頭、伐楚滅越、掘墓鞭屍的復仇故事歷來是史家和民間說唱者津津樂道的,但是馮至的《伍子胥》關注的重點不再是伍子胥為報父仇的卧薪嘗膽,而是用詩化的語言敘寫他在逃離楚國向吳國而去的路途中的心理波動。
經過徹夜思索,兄弟二人做出選擇:「一個要回到生他的地方去,一個要走到遠方;一個去尋找死,一個去求生。」伍子胥從這個選擇開始成長為一個歌德意義上的「斷念者」。
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生命決斷的時刻,比如作為大學生普遍面臨繼續求學深造還是工作立業的選擇,這每每構成對人心智的考驗。馮至通過伍子胥的故事告訴我們,其實選擇哪一個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擔當起這個決斷,承負起自己對生命的許諾。
摘自以夢為馬兵的博客文章
㈧ 馮至 簡介
馮至(1905-1993),原名馮承植,河北涿縣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1923年後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開始發表新詩。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詩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詩集《北游及其他》,記錄自己大學畢業後的哈爾濱教書生活。1930年赴德國留學,其間受到德語詩人里爾克的影響。五年後獲得哲學博士學位,返回戰時偏安的昆明任教於西南聯大任外語系教授。1941年他創作了一組後來結集為《十四行集》的詩作,影響甚大。馮至的小說與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說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蟬與晚秋》、《仲尼之將喪》,四十年代的等;散文則有1943年編的《山水》集。(宇慧撰寫)
㈨ 求書,女主叫周能,男主叫馮至,
烹肉 金丙
正文簡介:周能不擅生活自理,在家父母打點一切,出了門有表哥勞心勞力回。平靜的答生活在臨畢業時起了波瀾,霸道老男人糾纏不放,幼時故人出現,還有從小相依的表哥有著不可告人之事,極度寵溺她的父母也會歇斯底里,表嫂的隱忍不堪,終於揭開了隱秘十多年的過去。
㈩ 馮至的《鼠麴草》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馮至,曾被魯迅視為中國最偉大的抒情詩人的他,那些年時常靜靜地行走在昆明附近的山林小徑上。每逢春暮和秋初,滿山坡蔓生的鼠麴草,一叢叢離披著,紛染著夢幻一般的淡白。它們是那樣的弱小和卑微,但始終不肯放棄應盡的努力,不卑不亢地迎風招展,默默地成就自己的死與生。馮至以內在深情發現了腳邊的小草,是戰爭時期的特殊氛圍促成的。1937年,因抗日戰爭爆發,馮至隨同濟大學內遷,一路輾轉到達昆明後,馮至開始任教於西南聯大。因城中時常遭受日軍空襲,馮至一家後來遷居昆明楊家山林場的茅屋中。此處遠離塵囂,風物原始,自然界的一切本真地顯露出來,無時無刻不在跟人對話。茅屋時期是馮至一生中最沉淵於自然和玄思的時期,他一生中最珍愛的三部書:詩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及小說《伍子胥》,都是在林場茅屋中誕生的。直到晚年,馮至仍在《立斜陽集》中回憶在他的一生中的茅屋歲月,「風聲雨聲,聲聲入耳,雲形樹態,無不啟人深思。」他還著意提到了路邊那「謙虛而潔白」的鼠麴草,在當時成為他向朋友們推薦的山居趣味之一。如果別人附同他的意見,他會如孩子般感到極大的快樂。如果沒有那場戰爭的陰霾壓頂,如果沒有拖家帶口、流竄四方的離亂之思感,馮至不會在暫時安定下來之時,體味到與人世無擾的自然生活的甘美。目睹過太多抗戰時期的丑惡世相,馮至對一叢清凈無染、頑強生存的小草表示敬意。借山水草木的清絕來陶冶自己的性情,錘煉自己的人格,鼠麴草那種「謙虛而潔白」的精神微妙地傳入他的體內,滋養他的思緒,而且不自覺地從他的筆底下流出來。 一半以上篇章寫於此時的《山水》,就表露出回歸自然的藝術觀和人生觀。整部《山水》散發著一種暮春或初秋的情致,寫得從容舒展,樸素清澈,溫婉的抒情筆調中又時時流露出綿遠的沉思。馮至的文筆如清茶般令人沉靜,他成熟的心懷給予人的不是躁動與熱情,而是蕭疏與體貼。馮至不如一般文人那樣逞才使氣,在山水之中讀出重重疊疊的歷史人文意義,恰恰相反,他試圖剝離千百年來附著在山水之上的外在的文化污染,使其回歸到本色的原始的狀態,將驕傲的人回復到自己在自然界中與萬物等同的位置。馮至從奇山勝水和英雄名人的眩光中遠遠退出,甚至將當時國內外的時局形勢也擱置起來不予考慮,他全心全意只是關注於平凡山水和無名者,那些路邊小草一樣廣大而卑微的存在。關切於人世間和自然界互相關連和不斷變化的關系,表達人自身與宇宙萬物之間生命的交流和化融,是《山水》最重要的主題。 他是自然神殿的祈禱者,不為過去和未來分神,而是屏息凝神地投身於永恆的現在,堅持完成自己的使命:在天地神人之中尋求生存的深度。他為一株草,為一朵花頂禮膜拜,因為這些忠於塵世的花草,在它們小小的柔脆的身軀上,保持著永恆的童年——無染無著的自然之心。與它們相比,人類棲棲皇皇,矯情作怪,擾亂了自己作為自然一部分所應有的生活節奏。馮至贊美一位如一棵老樹般憑本能生活的老人,這位淹然物化、與自然同流的老人,達到了老莊哲學所說的「真人」的境界。《鼠麴草》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 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禱。 你一叢白茸茸的小草, 不曾辜負了一個名稱; 但你躲避著一切名稱, 過一個渺小的生活, 不辜負高貴和潔白, 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囂 到你身邊,有的就凋落, 有的化成了你的靜默。 這是你偉大的驕傲 卻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禱,為了人生。————一種懷念,成就了以上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