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小說男女主角的名字
女:夏若溪,易傾寒 男:慕寒羽,秦墨離
『貳』 酒吧重逢初戀,他向朋友介紹說:這是考上北大把我拋棄的女朋友,我怎麼辦
7
白辛問顧時初:你天天來找我,學習下降了怎麼辦?
顧時初拉著白辛來到初中部的宣傳欄,月考第一名的位置赫然寫著他的名字,白辛除了佩服只能呵呵陪笑。
「顧時初,咱倆約法三章吧。」
男生初三下學期又長了點兒個子,白辛一米六八的個頭在他面前就跟小蝦米似的,渺小得不行。
「你說,小爺我能做到的都做。」
「第一件事,不要隨便牽我手,我穿的高中校服,你穿的初中校服,你想讓我在高中部晚節不保啊?」
白辛抽回手,顧時初一臉不情願卻還是點了頭。
「第二件事呢?」
「求求你不要晚自習過來找我了,我真怕哪天碰到我們年級主任,我要被請去辦公室喝茶。」
「那我什麼時候才能看見你?」
顧時初別過臉,語氣是撒嬌的,卻沒好意思對著白辛的眼睛。
「其實我特想問,你是不是被灌了什麼迷魂湯,為什麼會喜歡我啊?」
顧時初想了一會兒,望望白辛那張臉,其實也找不出什麼漂亮的特徵,她最近額頭上還冒了幾顆青春美麗疙瘩痘,好像內分泌有些失調了。
白辛雖然嘴上「我說的吧你就是一時興起小屁孩一個」,但其實心裡還是期待他能說出個二三出來。
為什喜歡她?
真的喜歡嗎?
喜歡她哪裡?
顧時初晃了晃神,等到思緒回來的時候,白辛已經自顧自走了許多。
他小跑追上去,平復了一下氣息開口:「說不上為什麼,就是你說以後男朋友照著我找的時候我覺得我可以是那個男朋友,還有你說畢業了可以談戀愛的時候,我當時心情很急迫,如果我和你是同學,和你一起畢業多好,我們正好可以在一起,我們是天生一對。」
男生的眼睛發著光,白辛的心裡一燙,許多話哽咽在喉嚨里不知道怎麼說出來。
她本來只把顧時初的出現當成校園生活里的一個小插曲,把他當作一個美好又有點滑稽的烏龍事件,她做好了沒多久他就被新事物吸引的准備。
她打從心底里覺得校園戀愛不靠譜,何況對方還是個小她三歲的人氣爆棚的校草級人物。
那是春夏交替的五月的晚上,風徐徐,顧時初在忙著升高中,白辛准備高三最後一個月的沖刺。
白辛聽完了顧時初的告白,第一次知道什麼叫小鹿亂撞。她主動拉著顧時初的手來到學校的南亭,她問:我想親你怎麼辦?
顧時初嘴角上揚:
正好,我嘴巴幹得厲害。
昏暗的小亭子里,女生塗完櫻桃味唇膏的嘴巴上粉潤又香氛,顧時初笨拙地親了上去,兩個人的心臟都快得像是要跳出來一般,生澀地捕捉對方的氣息。
「那第三章呢?」顧時初的氣息不穩。
「等我考完試,高考完了告訴你。
(小說名:《預約男友》,作者:繭里。來自:每天讀點故事,看更多精彩內容)
『叄』 台灣三大散文流派是什麼
台灣當代散文的發展,大體上與整個文學發展的狀況同步,即表現出十年一個時期、十年一個時期的「竹節式」變化。第一個時期為一九五O年至一九六O年。這個時期是反共八股文學時期,文學受政治嚴密統轄,無可選擇地跟著政治叫喊「反攻復國」、「反共抗俄」,為國民黨的政治服務。散文作為文學的一個部門,自然也不能例外。不過與詩歌、小說比較起來,散文表現出某種不同。五十年代初期,台灣的散文作家,大都是由大陸跟隨丈夫去台的或一時糊里糊塗去台的知識女性,這些人大概有:徐鍾佩、張秀亞、潘琦君、鍾梅音、王文漪、艾雯、張雪音、劉枋、郭晉秀、邱七七、丹扉、林海音、齊邦媛、陳香梅、葉藏、侯榕生、王淡如、胡品清、羅蘭等。這些人與政治相距較遠,她們多是大家閨秀出身,或書香門第之後,或大學畢業的女學生,長期受到文化的陶冶,性格上纖細溫柔,生活上局限於閨房、書房、廚房,其中不少人多愁善感,富於遐想。以這樣一批人為五十年代台灣散文創作的基本隊伍,其散文作品自然不會以與政治、軍事相當密切的男性作家為主的詩歌、小說創作的隊伍的作品一樣。以被列人台灣十大散文家的張秀亞、徐鍾佩和潘琦君為例,她們的作品屬於文藝抒情散文。這個時期台灣的男性散文家有:劉心皇、梁實秋、田歌川、宣建人、思果、王書川、尹雪曼、季薇、周棄子、葉榮鍾、張拓蕪、柏楊、殷海光、應未遲、夏鐵肩、郭嗣汾、周伯乃、羊令野、楊喚、司馬青山、孫陵、蕭白、彭歌、葛賢寧、陳紀瑩等。這些作家多數是隨著國民黨去台的,他們與政治關系密切,且大都不是以散文創作為主,因而他們的散文作品,從整體看也沒有女性作家的成就高。
台灣當代散文的第二個時期是一九六O年至一九七0年。這是台灣社會經濟、文化的瘋狂西化期。文學上是現代派取代反共八股文學的時期。台灣文學的整體趨向發生轉移,作家群落也產生相當大的變化。這個時期除了上面說的那些老作家繼續創作外,散文的創作陣容大大擴大。一批新的知識分子臍身散文行列。比如:餘光中、張健、張曉風、許達然、白辛、王尚義、方瑜、李敖、林綠、林鍾隆、亞微、陳克環、寒爵、馬輝岳、碧竹、劉靜娟、隱地、郭楓、楊牧、管管、張默、洛夫、林文月、李喬、謝霜天、周培英、丘秀止、噗月、尉天驄、秦岳、歸人、文心、張菱艙、葉曼、於敏、丁穎、薇薇夫人等。這個時期的散文題材有了很大變化。隨著台灣的開放,游記散文逐漸地成了台灣散文中的大宗。
台灣散文的第三個時期是一九七一年至一九八○年。這是台灣文學向母體文學和鄉土的回歸期。是激烈反對西化,反對崇洋媚外,呼喚民族文學之魂的復歸和鄉土文學的崛起期。這個時期的散文自然也向鄉土和民族回歸。不過,比起詩歌小說來,台灣散文相對地未受到西化的嚴重污染,因為西方散文極其薄弱,沒有力量影響台灣散文,所以相對台灣文學中散文是一片比較純潔的中國文學凈土。這個時期的台灣散文作家隊伍又有了重大發展。僅女作家中就有如:簡、簡宛、三毛、席慕蓉、愛亞、楊小雲、袁瓊瓊、心岱、曾心儀、塗靜恰、馬以工、夏祖麗、應平書、獲宜、簡靜惠、鄭明利、喻麗清、杜萱、廖輝英、蘇偉貞、杏林子、林玲。曹又方等。這個時期的男散文家如:林清玄、古蒙仁、古添洪、白靈、莫渝、蘇紹連、向陽、羊子喬、宋澤萊、鄭炯明、王幼華、苦苓,他們的新銳之氣和才華之筆,使台灣的散文創作顯出新的活力。
從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台灣文學的多元化時期,台灣的散文隊伍又添新鮮血液。像簡政珍、陳斐雯、利玉芳、平路、阿盛、林耀德、楊平、杜十三、方俄真、許悔之、劉克襄、楊麗玲、郭玉文、林 等等。他們夾著一股新潮氣息和青春朝氣,拱破台灣散文地皮,為台灣散文增添了一片片映襯著朝霞的帶露的幼苗。
從台灣當代散文發展的簡單輪廓和狀貌可以清晰地看出,它有以下一些帶有規律性的特徵。
一、它接傳著五四以來中國新文學和新散文的傳統,受這~傳統的喂養、啟迪和澤潤。可以這樣說,假如沒有中國五四新文學和新散文的豐厚傳統,或許也就沒有今日花團錦簇、萬紫千紅的當代台灣散文。除了上面我們所講的台灣當代散文從三四十年代新散文傳統發展下來的清晰脈絡外,另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台灣當代散文中許多老一代作家,他們自身就是三四十年代中國新散文的一員,比如:梁實秋、胡秋原、台靜農。田歌川、陳紀瑩、謝冰瑩、張愛玲、孫陵、張秀亞、林海音、徐鍾佩、宣建人等。這些作家是與三四十年代新散文直接聯系的人物,他們自身就是一座座連接隔代散文和海峽兩岸散文的活的橋梁。
二、散文基本上為精短之作,大都為生活抒情寫實作品。因此題材寬、領域廣,風格因人而直。雖然也有流派之分,但它不像詩歌和小說領域那樣,現代派和鄉土派壁壘分明,甚至明顯而尖銳地對立。基本上作家與作家之間都相安無事,和平共處,甚至互相助益,共同發展和提高。、流派和流派之間,作家和作家之間反目成仇、爭斗不休的事極少出現。
三、與上述相聯系的是,散文界與詩歌、小說界不同,基本上是一個自由自在耕耘的園地,沒有社團、沙龍和門戶。也很少像詩歌小說那樣,一個社團一個招牌;一個門戶一個刊物;一個流派一種主張。散文作家大都是單干戶和自由職業,賴以成長和發展的陣地主要是眾多的、名目繁多、類別龐雜的報刊專欄。台灣專門的散文刊物彷彿還未看到過。
四、也是和上述幾點相聯系的,散文基本上是消遣、解悶、茶餘飯後的輕松之作,很少有人把它當作一種事業,一種嚴肅沉重的藝術門類來經營。因而有專業詩人,專業小說家,卻極少有專業散文家。
也是由於上述因素,散文~直是一種自生自滅,無人大力提倡,也無人著意壓抑的生存狀態。因而散文的歷史上,不像小說和詩歌那樣,有過暗淡,也有過輝煌,有過寂寞,也有過澎湃;有過春天的花香遍野,也有過冬天的枯萎蕭條。而散文,彷彿沒有春天和冬天,沒有旺季和淡季,沒有陰晴和圓缺,一直是在平靜無波的河道上流著,流著,但到了八九十年代交接之際,散文卻頓起波瀾。不管是在台灣,或是大陸,突然倍受讀者青睞,呈現產銷兩旺之勢。甚至超過一直被讀者著迷的小說,在文壇內外大出風頭。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是一個嶄新的時空。全世界大開放、大改革、大變動的潮流,把人們的思想和觀念推向務實、快捷、有效之境,因而小說的長篇大論的故事敘述和人物描寫及虛構的藝術方法,和詩的含蓄風格與象徵手法都不太適應現代生活,前者要漫長的閱讀過程,後者要細致的體會功夫,都有違於現代快速而實效的生活節奏和習慣。而與小說、詩歌相比較,散文篇幅短,敘事清楚明白,具有實際價值,又輕便靈活,因而它比較適應現代的生活習慣和效率節奏。從文學自身看,散文的審美是直接的,小說、詩歌的審美是間接的。它們在接受和傳播上,有著意念和時空上的差距。文學體裁不同,接受和感測上就造成了差異,這種差異存在,就要受到接受對象選擇的考驗。散文目前的暢銷正好說明,在接受和感測的直截和快速上,它戰勝了詩歌和小說。但是,這種散文盛於詩歌、小說的現象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在某些地方,或某些人群中,因情況不同,或許會有例外。當散文優越的條件因某種因素消失後,散文也可能重新步人其歷史上的無波瀾狀態。
台灣散文作家介紹
六七十年代台灣散文的發展更具有個性色彩,「回歸鄉土」口號的提出,現代派和鄉土派的兩次論爭不僅僅使小說創作日趨豐富多樣,還帶來散文創作的繁榮。此間散文創作擺脫了五六十年代中期散文創作較單一的模式,敢於面對現實,表現現實、表現社會矛盾,克服了早期散文創作的兩個極端,題材范圍不斷拓寬,立意深刻,尤其是出現了餘光中和張曉風、楊牧、許達然等擅寫散文的好手。餘光中致力於打破傳統散文創作模式,將中西手法熔於一爐,以求開拓現代新散文的嘗試;張曉風以她深邃的思想、細膩的情感、明朗曉暢的比喻、象徵表達自己面對嚴酷人生的創作,共同建構了六七十年代散文的主體框架,散文在現代主義和現實主義之間獲得了新的形式和內容。 餘光中,是一位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的奇才。由於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他的散文呈現獨特的風采。1963年他出版了散文集《左手的繆思》。他以詩的意象和意境來營造散文的氛圍,講求散文與小說、電影、繪畫、詩歌的嫁接,在散文創作和理論建樹上都極有造詣。早期餘光中受西方現代派文藝思潮影響,主張散文創作技巧的全盤西化和全面現代化。但很快他就浪子回頭,在散文創作技巧上,將「民族的」與「世界的」結合起來,為台灣散文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餘光中散文作品的主題還是他在詩歌中反復吟唱的鄉思、鄉愁。故國之戀。餘光中的散文以其獨特的體驗,濃濃的鄉思,淡淡的鄉愁撥動著讀者的心弦,表達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思。在《聽聽那冷雨》中他這么寫道:「二十五年,沒有受故鄉白雨的祝福,或許發上下一點白霜是一種變相的自我補償吧。一位英雄經得起多少雨季?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蘚?廈門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與記憶等長,一座無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盞燈在樓上的雨窗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後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記憶。前塵隔海,古屋不再。「富有詩意的語言,深摯的情感一同流入讀者的心靈深處,確具魅力。
餘光中的散文開拓了現代新散文的境界。他提倡用現代詩的藝術,來開拓新散文的感情世界。他認為像現代的小說、電影、音樂、繪畫、攝影等藝術都可拿來豐富散文作家的感性世界。在《聽聽那冷雨》中,作者藉助通感手法,將不同感官的感覺聯結在一起,使形象在奇妙的聯想中得到凸現。作者筆下那無孔不入的冷雨,連同情思在」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的通感中產生一種朦朦朧朧的新感覺。在這場」冷雨「中,讀者與作者一起沐浴在」 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意境里。餘光中的散文不僅注意把握好人物外部特徵和物質環境,還強調人的精神世界的再現,自我感受的抒發,展示人的瞬間的主觀感覺和心理,在《咦呵西部》和《高速的聯想》中,他運用意識流手法,強烈地抒發自我感受。現代派藝術的自由聯想,象徵暗示、現實與虛幻穿插等現代手法和傳統散文的因景生情,緣情入理,情景交融的構思方法和敘事、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手法融匯,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構成了餘光中散文獨有的藝術風格。 張曉風,江蘇銅山人。1941年生於金華,八歲時到台灣。畢業於私立東吳大學中文系。自19 60 年她出版了二十多部作品,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給你,瑩瑩》、《愁鄉石》、《黑紗》、《曉風散文集》,劇本《武陵人》等,雜文集《安全感》、《非非集》,小說集《哭牆》、《曉風小說集》等。
張曉風早期散文多以抒情為主,強調仁愛精神,宣揚人道主義,主張人與人之間要彼此關心,寬容和諒解,對別人的痛苦要同情。這種散文風格與冰心的散文相似。張曉風也在她的散文中呼喚」愛「,並得到一個」愛心馬拉松長跑者「的雅號。在《母親的羽衣》中,作者藝術地概括了女性人生道路上的兩段里程:少女與母親,在偉大的母愛」聖火「一代一代的交接中延伸。禮贊母愛,張曉風的散文充滿著女性所特有的母愛情感。她把對人類的愛,人與人之間的愛作為自己創作的中心點,在作品中謳歌一些富有同情心和愛心的普通人。張曉風除了對人類的母愛、友愛、情愛盡情贊頌外,她還對充滿愛的生活、美的自然、真誠的生命進行了謳歌。《我喜歡》是一麴生命的頌歌。生活中的一景一情都撥動了她的生命之弦,使她打開了自己善感的心扉。她喜歡冬日的陽光,夏日的晚星,秋天的蘆葦。她喜歡清晨親切的問候,喜歡泛黃的線裝書,喜歡將信件分放在小盒裡,將關切和情誼妥善保存起來。在種種喜歡中,讀者觸摸到作者對大自然熱愛的情思,對傳統的信仰,對友情和愛情的珍惜和期待。
張曉風的散文創作除抒情見長外,她還力求以深邃思想來傳達自己的對生活的深層思考。從七十年代中後期起,她在報刊上頻頻發表短小犀利的雜文,藉助豐富的聯想,巧妙的比擬和辛辣的嘲諷來抨擊時弊,使她的創作由宣揚抽象的人性與愛轉向直面殘酷的人生。人間有愛,但人間也有恨。「直面人生」的現實態度,使她的散文更顯得深刻和廣博。如《新燈舊燈》,在這篇獲得「報道文學獎」的優秀散文中,作者以台灣向商業化社會轉變的大趨勢為背景,敘寫一座古宅的拆除,在人們心理產生的諸種復雜的反應,表達了作者對現代與傳統的深層思考。古色古香的林宅,成為中國傳統的象徵,它的拆除,實際上折射出傳統與現代在台灣當時處於一種對峙狀態,而文中因「經濟起飛」所引起的人心慌亂,茫然甚至懷疑、恐懼、無所適從讓讀者不得不發出充滿疑慮的自問:「我們真的要那一盞新燈嗎?」張曉風負重若輕,在生活中挖掘出具有文化意義的深刻主題。李敖,吉林扶餘人。1935年生。少年時在北平度過,很早從事文學創作。入台後讀中學,即寫有《李敖薈記》五卷、《李敖詩集》等。大學期間發表文學論文多篇,畢業後繼續發表大量論文和雜文,頗引起爭議,被稱為「憤怒的青年」。1965年因發表文章批評國民黨,他所主編的《文星》被查封,次年出版《李敖告別文壇十書》,1967年被以「妨害公務」罪提起公訴,封筆三年,1971年被捕入獄,1976年出獄。1979年復出文壇後,陸續出版《獨白下的傳統》、《李敖文存》、《李敖全集》六冊。1981年再次被捕入獄,次年出獄,出版《李敖的情詩》、《李敖的情書》和《李敖的情話》。1983年出版《李敖全集》等七、八冊。1987年被台灣《讀書人》雜志評選為台灣十大作家之冠。李敖是個有爭議的作家,個性狂傲,富有正義感而又放盪不羈、桀驁不馴。但他成就顯著,名揚海內外。他的作品幾度被議論或查封,就其雜文來說,他試圖繼承、發揚魯迅雜文優良的戰鬥文風,是中國當代文學中獨具特色的景觀。
李敖雜文表現出鮮明的藝術特色,即善於「取類型」,直書直筆,針砭時弊,而且寓庄於諧,化俗為雅。對待需要批判的事實或所刺之人,李敖雜文常把這些明白無誤地揪出來,使其丑態畢露,在極端尖銳的主客矛盾交鋒中,義正辭嚴,雄辯是非。他把「五四」雜文中「肉博戰」的文風帶上了新的輝煌之路。這是李敖自六十年代以來一貫的戰鬥文風。不管是揭露當局暴政、抨擊社會流弊,還是鞭撻落後的傳統文化,批判民族文化積淀中的情性,他都能有依有據,抓典型和代表,大加筆伐。
李敖雜文善於運用直筆,這與其豪放不羈特立獨行的性格是分不開的。他的文風銳利豪縱,從不轉彎抹角,委婉曲折,旁顧左右,而是直來直去,率直大膽,對論敵往往集中火力猛攻,毫不留情,痛摧而後快。這使他的雜文富有勇往直前、直率凌厲的氣勢。他認為,「直筆」就是正直的筆,開門見山,毫不諱言,但有理有據,把觀點與真理建立在大量的事實材料之上。李敖雜文同時又富於諷刺幽默的韻味。他雖是「放言直書」,但其中常成功地運用諷刺和幽默的手段,巧妙地利用語言條件,做到在談笑風生中對醜行絕不妥協地完全否定。李敖的這種藝術特色富於民俗化。為了達到這一特殊藝術效果,他的雜文中常借用誇張、反語、暗喻等多種修辭手法,形象傳神。因此,他的語言常採用中下層人民樂於接受的白話語言,這種化俗為雅使他的文章語言通俗流暢,自然活潑,而給論敵的則是毫不妥協的嘲弄、挖苦、戲謔和諷刺,具有濃重的喜劇色彩。
中國的白話散文,在繼承和吸納中國數千年古典散文靈氣和精華的基礎上,在五四新思潮的激盪和推動下,於本世紀初誕生。它像一個花園,在眾多有才華的前輩作家的耕耘下,開放出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的花朵。為中國新散文的發展打下了穩固的根基,並開通了條條渠道,創造了種種風格。這些散文的風格和渠道,從本世紀初流到九十年代;從大陸流到台灣,從台灣流到海外。雖然,最初的渠道已經成了奔騰不息的大河;雖然,最初的風格已經發展成作家眾多的流派;雖然,如今的作品題材和主題已經豐富無比,但溯根追源,如今台、港及海外華人的散文仍然和五四及三十年代的散文精神上一脈相承;藝術上源流相通,文字上傳承相續。根據台灣散文家楊牧和李豐杼研究論證,台灣當代散文和大陸現代散文的承繼關系和發展流脈是這樣的:第一類為小品,其奠基人為周作人。這種小品「上承晚明遺風,平淡中見其醇厚的一面」。周作人在這種作品中,又注人他日本生活的經驗,使其作品又增添了一份激情。這種散文,在台灣的承繼人有梁實秋、思果、庄因、顏元叔、亮軒等。第二類為記述散文。以夏丐尊為前驅,他的《白馬湖之冬》為奠基之作。這類散文,清新透明,朴實無華,不做作,不矯揉。台灣的繼承者有價君、林海音、林文月、許達然、叢泠、郭楓等。第三類為寓言,許地山為開山人。這種散文多為學者所作,「博學沉潛」,「神韻無窮」。台灣的繼承者有:王鼎鈞、司馬中原、王尚義、林拎、羅青等。第四類為抒情散文,徐志摩為源頭。這類散文瀟灑浪漫,草木人事莫不有情,激越飄逸、旋轉自如。這類散文在台灣的繼承者有:張秀亞、胡品清、陳之蕃、蕭白、餘光中、張曉風、季季、渡也等。第五類為議論散文,林語堂開風氣之先。這類散文「所議之論平易近人,於無事中娓娓道來,索引旁證,若有其事,重智慧之渲染和幽默人生之開發」。台灣的繼承者有:邱言曦、吳魯芹、夏菁等。第六類散文為說理散文,胡適為源頭。這類散文辯論雄健,說理透徹,創建現代學術散文文風。這一類散文在台灣的繼承者,多為學院派作家。第七類為雜文,魯迅為祖師,這類散文潑辣深邃,攻勢凌厲,在台灣的繼承者有柏楊、應未遲、李敖和報刊的許多專欄文章。由上述情況可以看出,台灣當代散文亦步亦趨,沿著祖國五四以來的散文精神和路數發展下來。既可從各散文家作品的血流中看到先輩們傳承下來的血脈,又可看到他們對祖國散文的發展和創新。尤其在散文題材的選擇、內涵的豐富、主題的表達、語言的運用上,台灣當代各類散文,都有大發展和超越了前人。台灣散文理論批評家李辛杼在忡國現代散文文選序論》一文中說:台灣當代散文「從文學傳承的意義言,這一時期仍舊是三四十年代散文的延續和拓展,尤其是前行代更是傳遞薪火者」。
台灣當代散文的另一個源頭,是發端於五四運動的台灣新文學運動和作為台灣文學一翼的台灣日據時期的新散文的傳統。台灣日據時期,在與日本帝國主義血與火的戰斗中,鍛煉出了一些傑出的、戰斗的散文家。他們將鬥志和英氣、鮮血和淚水,交合融鑄,寫出了許多著名散文篇章。例如,傑出的愛國主義戰士蔣渭水和他的《入獄日記》;如吳新榮的感人篇什《亡妻記》,如黃得時記錄郁達夫訪台的作品《達夫片斷》等等。台灣日據時期的散文有的是揮向人侵者的匕首和投槍;有的是對日本帝國主義的血的控訴2有的是苦難生活的記錄;有的是理想和願望的渴求。它們共同的特點是,骨鯁在喉,有感而發,真摯感人,針對性強。文學創作方法上,他們遵循著現實主義傳統。台灣日據時期的這一散文傳統,是繼承了祖國的古典散文和五四新散文的精神。這一傳統在台灣當代散文中,多為鄉土作家繼承。比如:鍾理和、鍾肇政、許達然、羊子喬、李敏勇、洪素麗、林雙不等等。台灣日據時期的散文傳統,也是祖國散文傳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和一九四九年去台的大陸散文作家帶去的大陸的散文經驗和精神匯流和結合以後,澆灌著台灣散文園地;推動著台灣當代散文健康地、茁壯地發展和成熟。
『肆』 失業txt全集下載
失業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失業
作者:友塢
第一章
更新時間2010-8-12 1:14:06 字數:3242
御史的夜空飄盪著詭異。
沒有一絲的風卻總能聽到鬼片里那種令人汗毛直豎的風「嚎」,月亮帶著雲朵在夜空不時的變換著臉龐,似乎是在告訴夜路上的行人不要低頭看,以防看到不幹凈的東西將自己的小魂嚇出身鞘。
一個單薄瘦小的身影極不協調得出現在了這條隨時都可能出現鬼神冤魂的鄉間小路上,小路盡頭零星的幾家燈火讓路上的孤行者心中壯起了幾分膽色。白辛急促紊亂的步調足以映出其內心的恐慌。走到一個碩大草垛旁邊時白辛卻忽然停住了腳步。她一手捂著自己的胸口盡量平復自己的呼吸,另一隻手卻極力的捂住自己的嘴巴不讓驚叫破口而出。「看到不幹凈東西了……」白辛驚恐得看著月下那兩個絞在一起的鬼影,心兒跳到了嗓子眼。
「救命----」白辛再也忍不住內心的驚恐叫出聲來,兩行淚奪眶而出。在白辛驚呼之下原本絞在一起的身影觸電般的炸了開來,一束手電筒射出的強光之下,白辛蜷作了一團。
「白辛?怎麼是你。」
「熟悉的聲音,」白辛勇敢地抬起了頭,「於常貳?你嚇死我了……」白辛高度緊張的神經忽然得到了放鬆,淚水卻流的比洪水更加洶涌。
「你沒事吧?」於長貳摸索著口袋將眼睛戴好才發現白辛竟如淚人一般。
「沒事,真的沒事。」白辛擦拭著眼角的淚水,「我剛才看到蛇了,蛇,好大的蛇。」看到於長貳身邊站著的嬌小的女人時白辛又解釋道。
「這里還有蛇……
應該是全本了
『伍』 耽美小說男主叫魏國,小受好像叫傅曉司,兩人從小認識,魏國為了傅曉司殺了一個姓謝的老師 求小說名
【狼騎竹馬來】作者:璃散
文案:
陰差陽錯,魏國救了溺水的倒楣孩子傅曉司的命。大仙兒表示,「沒辦法了,本來那人在那點兒就該淹死,卻被你家娃娃硬救了回來。本來大富大貴的命,現在硬是把福氣分了一半給那人,這輩子啊,就這么將就過吧。」,至此,倒楣的事兒就再也沒離開過魏國...
忠犬沖動攻VS呆萌苦逼受
內容標簽:青梅竹馬 都市情緣 種田文 近水樓台
搜索關鍵字:主角:魏國,傅曉司
配角:周浩,胡喬,周溪泉,徐皓然,白癸,鄭愷,白辛 ┃ 其它:竹馬竹馬,種田文,溫馨,寵溺,
晉江2013.11.13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