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主角 > 小說主角叫莫少白

小說主角叫莫少白

發布時間:2022-02-09 23:47:16

㈠ 傷仲永的譯文是什麼

金溪縣平民方仲永,世代從事耕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有一天)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就近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寫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奉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他父親把詩)傳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觀賞的地方。同縣的人認為仲永是奇才,漸漸以賓客的禮節來款待他的父親,有人錢財和禮物討取仲永的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王安石)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從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裡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傳聞相稱了。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仲永的特殊之處已經消失凈盡了,成為普通人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㈡ 獨傲江湖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獨傲江湖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正文 香沉梅默——夢
「師兄,你回來了」樹叉上游盪著一雙好看的綉鞋。刺眼的光讓千梅看不清楚出聲的少女。樹下那對眼眉笑得彎彎的,正溫柔的看著那強光中的少女。忽然樹叉上的少女跳了下來,好象熟悉的動作,男子很輕松的接住了落下的少女。
「香兒又調皮了,哪天我真不接你了,看你會不會摔乖一點」
「除非師兄找到比我更值得珍惜的女人,要不你捨不得讓我摔到的」那樣肯定的語氣。
————
————
絕壁懸崖
「師兄」
「瀝大哥」
「瀝落,我到要看看你能救得了誰」
「莫少白,你別亂來。秋水可是你的妻子難道你真捨得你的妻子一屍兩命」幾乎是同時,兩名男子提劍,相碰同時被逼崖邊的男子出掌擊落捆綁著的兩人。顧不得纏斗,青衣男子縱身躍下,幾乎是同時自崖上墜下,猛的縱身掠起,一手抄起紅衣少女,右手一彎接住小腹微突的少婦。掠向一根突木之上。剛站上突木,便驚聞枯木爆裂之聲!
少婦早已昏死過去,只有兩人還待清醒。
「香兒,你在這等會,師……

㈢ 主人公叫林安逸和庄少白,主角的弟弟叫林安邦,它的漫畫叫浮生逸夢,小說叫什麼名字

《浮生逸夢》是原創漫畫,不是由小說改編來的,沒有小說。

㈣ 給我寫幾個好聽的小說人物名字

正面人物:蕭凌雲
幕後黑手:莫少白
粗人:段生虎
柔弱女子:敏柔
瘦小男人:李二

㈤ 以千皓為主題起一個武俠小說男主人的名字

皓千一

㈥ 絕世痴纏之總裁太壞的男女主角是誰

男:莫少白 女:司徒靜

㈦ 傷仲永中的不使學是什麼意思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為業。仲永出生五年,不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奉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他父親把詩)傳送給全鄉的讀書人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以賓客之禮對待仲永的父親,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王安石)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裡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已經完全消失,成為普通人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六、作者介紹
[編輯本段]

王安石盡其才」。嘉佑二年(1057)即改任常州知州。提點江南東路(治饒州,今江西鄱陽)刑獄,不久入為三司度支判官。向仁宗上《言事書》,力言當從培養、使用人才的各個環節著手改革吏治,兼及理財、軍事等各方面的改革,實為後來變法的早期綱領或理論雛形。仁宗贊其文才,拔為知制誥,然對改革不加採納。再上《時政疏》(又名《本朝百年無事札》;一說呈於熙寧元年,神宗時,強烈呼籲及時改革,「有為之日,莫急於今日;過今日臣恐有無所及之憂」。嘉佑八年(1063)仁宗死,不久母喪回江寧守制,離職去。英宗在位四年,居家不出。 (1021~1086) 北宋大臣。唐宋八大家之一。原籍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生於臨江軍(治今江西清江)。字介甫,號半山。父王益,進士出身,長期在今江西、廣東諸州縣任職,卒於江寧府(治今江蘇南京)通判任上,全家舉遷後久貧口眾」不願就翰林館職,其間僅一年任太常寺群牧判官,堅請離京出任東南地方官吏,「得

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呂惠卿與曾布互爭失和,神宗權罷新法,憤而辭職凡六次,出知江寧府,離相位而去。次年二月,復相,終因與神宗不合,變法進展困難,一年不到,再次辭相,出判江寧府,退居江寧半山園。封爵荊國公。晚年好佛,閑賦以著述《字說》為娛,仍不忘變法。元豐八年(1085)神宗死,次年,哲宗改元「元佑」,太皇太後高氏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為宰相,先後罷免役、青苗法。次年四月病逝。謚「文」,故史稱「王文公」。有《王文公文集》、《臨川先生文集》及《周官新義》、《詩義鉤沉》輯本等傳世,余佚。

七、重點詞句解釋
[編輯本段]

一、詞解
1.隸:屬於;
2.世隸耕:世代從事農業生產;
3.未嘗:不曾;
4.求:要求
5.異:對……感到詫異
6.借旁近:就近借來;
7.與:給;
8.書:寫;
9.為:題寫;
10.以……為意:把……作為詩的主旨;
11.觀:看;
12.自是:從此;
13.是:這、此;
14.就:完成;
15.者:......的地方;
16.稍稍:漸漸;
17.或:有人;
18.賓客:用賓客之禮款待,名詞動用(請客);
19.邑人:同縣的人;
20.乞:求取,這里指花錢求仲永提詩;
21.利其然:貪圖這樣(以此有利可圖);
22.扳:通「攀」,牽,引;
23.環謁:四處拜訪;
24.使:讓;
25.從:跟從;
26.稱:相當;
27聞:名聲
28.泯然:完全消失。指原有的特點完全消失了。
29.不至:沒有達到(要求)。
30.王子:王安石的自稱。
31.夫:句首發語詞,不譯。
32.固:本來。
33.文理:文采和道理。
34.利:認為……有利可圖。意動用法.
35.可:值得。
36.秀才:這里指一般學識優秀的士人。
37.謁:謁見,拜訪
二、句解
1.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譯:父親感到十分奇怪,向鄰居借給仲永。
2.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譯:並且自己在詩上題寫上了名字,他以詩把贍養父母、與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系作為詩的內容。
3.自是指物為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譯:從此只要別人指定東西就能寫詩,馬上完成,它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譯:同鄉人感到奇怪,逐漸用賓客之禮款待他父親;有人還用錢來求取仲永的詩。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譯:父親認為這有利可圖,硬拉著仲永到處拜訪同鄉人,不讓他學習。
6.不能稱前時之聞。
譯:不能與以前所聽說的相符合。
7.泯然眾人矣!
譯:仲永的特異之處消失凈盡,以成為普通人。

八、人教版教材參考
[編輯本段]

一、整體把握

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敘事部分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於「受於人者不至」,強調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過方仲永這一實例說明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道理,給人以深長的思考。
本文的語言十分精當。敘事部分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過程,議論部分也不過七十餘字,文中的每一詞、句都有其確切的表達作用,而不是可有可無。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貫、身份、姓名、家世,這不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紹,而且「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託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為方仲永的變化埋下伏筆,點出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第二段敘事極為簡要,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後來的變化和結局。結尾的議論部分,言簡意深,說理嚴謹。對本文語言精當的特點,可以逐詞逐句體察、品味。
本文語言平實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傷仲永」為題,寫的是可「傷」之事,說的是何以可「傷」的道理,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於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並以鮮明的態度表明作者的觀點。

二、問題研究

1.本文為什麼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本文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這樣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圖的。
王安石寫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後天教育的重要性。題目中的「傷」字,就已經透露這一點。「傷」是哀傷、哀憐的意思。作者為什麼「傷」仲永?因為方仲永天資非凡而「受於人者不至」,最終「泯然眾人」。但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為他畢竟是個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是他貪財短視的父親造成的。文章在首段敘事中詳寫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有兩條線索:一條從敘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顯露到聲譽日隆;另一條敘述仲永父親從發現兒子才能到以兒子才能為謀利手段。這樣寫的用意:一是說明「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埋下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說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後天教育。至於仲永長大後才能衰退以至喪失殆盡,則是「不使學」的必然結果,當然不必多說。敘事部分已經蘊含了所要說明的道理,因此議論部分也不必多說了。

2.「余聞之也久」這句話在本文敘事中有什麼作用?
本文敘事採用了見聞錄的方式,第一段是「聞」,第二段是先「見」後「聞」,依次寫方仲永五歲時才能初露時的情形、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時的狀況和又過七年後「泯然眾人」的結局,表明方仲永才能變化的三個階段。敘事一氣貫通而又層次分明,詳略有致而又結構緊湊,內容集中而又意旨鮮明。這種見聞錄的方式還使方仲永與「我」發生了聯系,富有生活氣息,給人以真切之感。文章敘事部分按時間順序把「聞」「見」「聞」三個片斷結為一個整體,其中的過渡句就是「余聞之也久」這句話。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聞」「久」二字則表明作者長期不在家鄉,僅從傳聞中得知,尚未見到仲永——這最後一點是暗含在全句話中的。如果把這一點意思明說出來,則全句應是「余聞之也久而未見其人」。這樣,下文再說「見」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見,「余聞之也久」這句話,是用一明一暗的兩層意思來實現上下文的過渡的。

3.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
結尾的議論部分就事說理。作者認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於人者不至」,並引發天賦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慨。這段話論說事理,步步推進,辨明了「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說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資;「受之人」,是指後天教育。作者認為,二者之間,後者更為重要,即後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是至關重要的,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說人所受到的後天教育,而不是說人自身的後天學習和主觀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學」而根本無從學習,無從努力),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而後者並不在本文的議題之內。但我們卻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對我們認識人的天資與後天學習和主觀努力的關系不無裨益。

練習說明

一 仔細閱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本題引導學生熟悉課文,理清文章脈絡,把握作者觀點。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
第二階段:「……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寫十二三歲時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寫方仲永又過七年後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麼?
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作者在後面的議論中所認為的那樣,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於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後天正常的教育。

3.最後一段的議論講了什麼道理?
見「課文研討」。

二 熟讀全文,參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頓。
這是一道誦讀訓練題,重在培養學生掌握句中停頓的誦讀能力,但也可以培養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3.余聞之也/久。

三 翻譯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線的詞的意思。
這些句子中加點的詞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用法特殊的(「奇」「賓客」「利」),一種是文言常用虛詞(「於」)。
1.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奇:對……感到驚奇。賓客:以賓客之禮相待,把……當作賓客。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利:認為……有利可圖,把……看做有利可圖。
3.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於:比。 於:被。

四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發言中心明確,層次清楚,語言簡練。限定時間,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組織語言。要啟發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教學建議
一、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並獨立完成作業,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略加點撥,適當答疑。
二、雖然本課沒有要求背誦,但仍要重視誦讀。課文一定要熟讀,最好能背下來。
三、要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四、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有關資料

補充注釋
1.收族:《儀禮·喪服》鄭玄註:「收族者,謂別親疏,序昭穆。」《禮記·大傳》孔穎達正義:「『收族故宗廟嚴』者,若族人散亂,骨肉乖離,則宗廟祭享不嚴肅也;若收之,則親族不散,昭穆有倫,則宗廟所以尊嚴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親疏遠近之序團結族人,使不離散。方仲永的試筆之作「以養父母、收族為意」。「養父母」,是「孝」的表現,「收族」,是「仁」的表現。五歲的孩子能有這樣的志向,這在封建時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難怪人們在贊揚之餘,還特地把這首詩送給本鄉的讀書人去看,讓他們來評定。
2.傳一鄉秀才觀之:「秀才」,在唐宋時是對一般讀書人的稱呼,跟明清兩朝經過縣試及格的生員不同。「一鄉」,全鄉。這句話應理解為傳給全鄉的讀書人看,不是只給某個秀才看。
3.指物作詩:即作「詠物詩」。過去訓練兒童作詩,常常指定一件物品為題,要求在詩中既能說出該物品的特點,又能藉此表達某種思想感情,是作詩的起步訓練。
4.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明道」,宋仁宗年號(1032~1033)。「先人」,這是對已故父親的稱呼。按:王安石父親名益,字損之,天聖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現在廣東省韶關市),三年後以丁憂離職還家,王安石(當時13歲)隨行。據此,這次還家當在明道二年(1033)。寶元二年(1039),王益卒於江寧(現在屬江蘇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寫於慶歷三年(1043),故稱「先人」。

九、歷史宏觀主義的參照對比的反例
[編輯本段]
1.莫扎特的父親也帶他兒子從小到全國各地巡迴演出,領略各地風光,陶冶情操,簽名拍照,其中不乏王宮貴族,達官顯貴,也結識了許多技巧高超的民間藝人,流浪琴手,在切磋中進步,可你瞧瞧人家。
2.三國時期的孔融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吧,一天,一群客人來他們家作客,大家都誇孔融聰明伶俐,只有一個高官不屑,高官說:「小時聰明,大時了了」就是暗指孔融長大後會不聰明,7歲的孔融反詰道:「那你小時候一定很聰明了。」那高官羞窘交加,跑路了,後來和孔融成了好朋友,並因此成了孔融他爸的晚輩,雖然他們本來是平輩。

十、特殊句式
[編輯本段]
一、省略句:(粗體為句子補充)
1、不使 之 學 2、令 之 作詩 3、受之 於 天也 4、余 還自揚州
二、倒裝句:還自揚州 現代語序:自揚州還(狀語後置)

傷仲永 文 / 莫少白

荒誕不經的歷史演繹,張冠李戴的唐詩宋詞,詩人的嘻笑誇張,名人的冷嘲熱諷,文筆的酣暢嫻熟,現實的映照反觀,風趣的寓庄於諧,使小說頗具可讀性。

引子——也是末章
很多年以後,我又看到了王安石。此刻在我面前的已不是當年意氣風發神采奕奕令人矚目的宰相。他騎在一頭瘦骨嶙峋的小毛驢上,著一身青色的粗布長衫。稀疏的白色的須發在風中凌亂不堪,臉上如刀刻般的皺紋像一條條蠕動的細小蚯蚓。眼睛似乎再也很難張開,只能在眼皮沉重的一開一合中隱約看到那一點渾濁。他已然垂垂老矣。看到我,他艱難地從驢背上翻身下來,邁著蹣跚的步子走到我面前,乾枯的雙目里露出些許的欣喜:「你知道方仲永嗎?」
我說:「泯於眾人矣。」然後背起鋤頭走向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留下老人孤獨地立在料峭的春風里,凄涼地顫抖。

我所生活的那個時代,有一個叫作詩人的群體。他們桀驁不馴、狂放不羈,曰不食人間煙火;他們對酒當歌、梅妻鶴子,做自由散漫狀;他們以貧窮為榮,以奢靡為恥;他們有自己的習慣、禮儀和黑話。我聽說過一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詩人的故事,人們把他因飢餓而呈現出的根根肋骨稱作「傲骨」;我聽過一個愛發酒瘋的詩人的傳說,他因看到當朝皇帝形容委瑣老婆卻傾國傾城而心生嫉妒,於是趁著皇帝請他喝酒的時候大耍酒瘋,要皇帝最器重的小弟給他脫鞋,叫那位傾國傾城的妃子給他磨墨,人們把他的耍酒瘋喚做「笑傲王侯」。總之,那時候在我眼中詩人是一種和正常人不同的物種。所以後來當我成名以後,有人稱我為詩人的時候我便會臉色驟變,破口大罵:「你才詩人,你們全家都是詩人!」
詩人作為表象的傲氣下面,掩藏的是無限的絕望,那是一種好似陷入泥潭的人做完困獸般的掙扎後的狀態。所以他們急切地想要別人的認可,他們高談闊論,把原本完整的句子劈柴般剁成整齊的小段以顯示自己與一般人不同的有深度,他們一邊叫囂著「貧賤不能移」雲雲做清高狀,一面頻繁出入似海的侯門,為肉食者的腐朽生活再添一筆靡靡之音。在乞討到一點可憐的酒錢後又一邊狂飲一邊呼喊「千里馬在此,伯樂何在」之類的調子。詩人的內心充滿了矛盾、迷茫與惆悵。他們的到來是一個必然,也是上天犯了錯誤後的將錯就錯。
我在看到這一點的時候,正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里和我爹一起鋤地。我爹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我爺爺也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我爹的爺爺還是老實巴交的農民。所以生於根正苗紅的三代貧農家的我也成了老實巴交的農民,盡管我覺得自己很聰明。這是不是有點逼良為娼的意思?
我已經記不起多少細節了,只知道那天的太陽是可詛咒的。它像來自地獄的烈火,像吐著陰冷氤氳的無底深淵,像四處播灑恐懼的魔鬼,像蠶食一切無孔不入的瘟疫,像人內心無法填盍的慾望一樣可怕。它要把這一切擁入自己的懷中,看著它們在自己的擁抱下青煙寥寥,直至化作塵埃。
在這毒辣的光和熱下,我和爹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里鋤草。老爹真的很厲害,從早晨到現在沒有歇息一次。而我這已經是第五次停下來了。每一次都不再想動彈。壺里的涼水早已被滾燙的地面烤熱,地頭的大槐樹也不能再為我遮擋絲毫的暑氣。它早沒了早晨的堅挺,枝椏殘疾了一般無力地耷拉著。原本翠綠的葉子也如一個病入膏肓的老人佝僂著背,幾只知了趴在樹幹上有氣無力地嘆息著。
「嘿,加把勁兒,鋤完回家!」父親又喊起了號子。他已經鋤完了自己的那一塊,正迎頭幫我。我彷彿沒有聽見父親的話,因為我正在思考關於詩人的問題。我看看天上那白晃晃的一塊,腦袋一陣眩暈,一股可怕的脈動猛然從心底傳來,敲打著我的耳膜,敲打著我的靈魂。然後我抹抹額頭上的汗珠,揮動鋤頭,在大槐樹身上刨出一大塊白,抓起一塊土坷拉在上面龍飛鳳舞:「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寫了一首詩。很多年以後,我回想起那個時候,當時的感覺仍記憶猶新。那幾分鍾就像幾個世紀,我完全沉浸在了詩的意境和神韻之中——好吧,也許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神韻,或者說那首後來給我帶來很多麻煩的破詩就沒有什麼神韻——忘卻了外界的存在,忘卻了灼人的熱,忘卻了勞動過後的疲憊,忘卻了還沒有鋤完的地,以至於我爹來到我身後都不知道。
前面說過我爹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屬於扁擔躺下來就不知道是個「一」 字的那種。但俗話說得好,沒吃過豬肉總見過豬跑。我爹雖然沒什麼文化,但詩還是見過的,還見過不少名詩。所以當他看到我寫在樹幹上的那整齊的四行的時候,不禁驚奇怪萬分。我爹一向很崇拜會寫詩的人,不曾想現在自己家裡出了一個,而且這個人還得管他叫爹。
當我寫出人生中的第一首詩的時候,王安石正在汴京的街頭春風得意馬蹄急。
王安石。
如今的王安石早已不是當年的窮酸秀才了,身為朝臣,官居重位。更兼經綸滿腹,才華橫豎都溢。一手詩文曾讓多少英雄垂淚,美人斷腸,遊子傷神。有野史說:早年的王安石屢屢失意,一時想不開,欲投河自盡。在面對滔滔不絕的連綿波濤之時,心中感慨,乃自言自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說到這里,見一漁翁正唱著漁歌悠然自得地垂釣,又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石雖不才,不敢妄稱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也是飽讀詩書,無奈人情冷暖事態炎涼,還不如這漁翁瀟灑無憂。」正欲縱身投身河中落個自在,卻聞得耳邊有人說到:「臨川羨漁,不如歸而結網。」尋聲望去,正是那漁翁。王安石見老者紅光滿面,雖沒有仙風道骨,卻也是精神矍鑠。正想上前問好,那漁翁卻已經劃船離開了。
王安石想想老人的話,覺得茅塞頓開,於是放棄了死的念頭,重新拾起狼毫,含窗苦讀。還就那老者的話自取別號「臨川先生」。很多年以後,那是一個春天,王安石又來到了那條河邊,他沐浴著和煦的春風,回憶起那位盪舟離去的漁翁,感嘆自己離家多年,功名未成不說,自身如浮萍般在茫茫人海中漂泊,不知家鄉今夕是何夕?王安石心弦觸動,欣然揮筆道:「京口瓜州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汴京。
大約是都城的緣故罷,汴京的景象總是如此的繁華。各酒店商鋪,顧客盈門。有那來自天南海北的商販、俠客、旅人在此打尖住店,一時間推杯換盞,觥籌交錯,議江湖之事者,話家長里短者,論詩詞歌賦者,敘相思之苦者,各得其樂,各有其悲,不在話下;有那媳婦婦人,挑選時興布匹首飾,爭長議短,討價還價,或因購得心儀之物欣喜,或因買賣不成而惋惜;有那賭館妓院,早叫小廝粉頭立於門前,吆喝呼喊,搔首弄姿,招攬風流浪盪子弟;雜耍賣藝者,各施手段吸引路人;街頭小販,向路人小孩兜售新鮮時令瓜果或新奇小玩意。一時間車水馬龍,摩肩接踵。又有那小偷潑皮穿梭其間,企圖借機竊取他人財物,或撩撥嬌艷女子,戲耍作樂。
此時王安石正坐在八抬大轎中翻閱著一大堆請柬,都是請他去簽名售書或講學什麼的。當年一疊文稿只賣了五十文銅錢的王安石現如今已冠上大宋第一才子的頭銜,身價更是驢打滾般的上漲。上個月在蘇軾的「學士講壇」上品了一回唐詩,幾張發言稿愣是讓各大小書社爭得頭破血流屍橫遍野,一時間洛陽紙貴。
王安石回憶起往昔的蹉跎歲月,想起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展望著美好的未來,忍不住感嘆到:「人生啊……」正待接著往下抒情,一封信印入了眼簾。
信是小學時的班主任寫的。王安石一捋胡須,腦海里又回憶起那個穿著青布長衫,微駝著背、面容瘦削的夫子來。那時候,他總喜歡背著手,搖頭晃腦地念著: 「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金笸籮,顛倒淋漓咦,千杯未醉呵……」每到這時,他總是閉起雙眼,將頭仰上去,仰上去……
老師對王安石近年來所取得的成績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和衷心的祝賀。同時指出,要再接再厲,力爭做得更好。要始終把國泰民安放在首位,把變法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為建設大宋和諧社會盡心盡力。

六: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 編輯詞條
參考資料:
1.語文書上老師給的筆記

閱讀全文

與小說主角叫莫少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主很狂的穿越言情小說 瀏覽:422
重生之後在學校寫零分作文的小說 瀏覽:285
神奇寶貝後宮系統流小說 瀏覽:294
冷血虐心總裁小說 瀏覽:56
好看的小說真實系 瀏覽:227
講解校園暴力的小說有哪些 瀏覽:847
擇天記小說全集的賞析 瀏覽:521
玖月晞哪部小說寫的最好 瀏覽:325
類似愛上爸爸小說全集 瀏覽:584
女主穿越成廢柴的玄幻小說 瀏覽:733
亡語現在在寫什麼小說 瀏覽:930
完美世界黃版小說改寫 瀏覽:840
小說連載總裁要生娃 瀏覽:324
怪盜基德同人小說txt 瀏覽:598
主角叫唐崢的小說 瀏覽:832
聖母在上佑祥同人小說 瀏覽:232
農女小說完結小說網 瀏覽:777
好看的穿越軍婚小說完載 瀏覽:511
主角叫玄冰的小說 瀏覽:661
主角是聶雲的小說 瀏覽: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