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巴金(家) 主人公形象
《家》這部小說,發表的時候影響並不是很大。出了單行本之後,才慢慢贏得了青年人的喜歡。《家》的創作是在1931年,後來巴金又寫了《春》《秋》,其實《家》《春》《秋》的寫作時間是拉得很遠的。這些後來統稱為《激流三步曲》。
《家》這部小說,我們應該怎麼讀?它有沒有來路?有。這部小說的樣式,在西方文學中是比較多的,叫做「家族小說」。《家》寫了一個大家庭的崩潰,也寫到青年人的愛情、理想、追求。以前我們比較多地講巴金的《家》揭露了舊家庭的罪惡,是反封建的書。但這只是一般的概括,概括出的東西都是比較共性化的。
那麼《家》有沒有自己的特點呢?我想是有的。它是現代文學中出現比較早的一部家族小說,就是寫家族變遷,應該是受到法國左拉的影響,法國自然主義作家左拉特別喜歡寫大家庭的變化。另外還受到《紅樓夢》的影響。
《家》在當時為什麼那麼受歡迎?為什麼年輕人那麼喜歡呢?我想這是因為《家》是一部宣洩情緒、情感的小說,帶有青春閱讀的特點。
第一,《家》對封建家庭的批判。五四以來,反封建、反舊禮教的作品是很多的,但是《家》比它們寫得好,主要是抓住了一個要害,就是反對家庭的專制主義,比其他小說別致得多。它怎麼表達對舊家庭的批判呢?主要是通過刻畫高老太爺這個人物形象。巴金在各種人物性格中特別刻畫了高老太爺的專橫、不講理,他的話就是法律,把兒女僕人作為自己的私產,婚姻作為手段,比如把鳴鳳送給別人,一句話就決定了鳴鳳的命運。巴金認為這是非人道的,這並不是個人行為。舊家庭的等級制度是非常森嚴的,所以巴金有意在小說里構建了這樣一個封建舊家庭來進行揭露。他還寫到中國文化某些方面的虛偽,灌注了對所謂的倫理道德的思考。比如小說寫到老爺子和他的朋友們經常在一起討論孔子,討論倫理道德,其中最糟糕的就是孔教會的那個,這就帶有諷刺意味。五四時期的青年對中國傳統文化是有清醒思考的。
第二,愛情線索。這個愛情故事又不像一般的通俗小說的寫法,它是有內涵、不落俗套、有時代特點的。小說里的大哥覺新和他的戀人梅,兩小無猜,青梅竹馬,門當戶對,本來好好的,可以提親了,但是他倆的母親在打牌時發生了口角,結果這門親事就毀了。梅小姐被迫嫁人,婚後生活非常悲慘。而覺新的婚姻靠父親抓鬮而定,抓到了瑞珏。瑞珏偏偏是很善良、端莊、溫柔的小姐,結婚以後,覺新的心還在梅那裡,對瑞珏也不太感冒,但慢慢地覺得她也很好,覺新一方面很懷戀梅,另一方面覺得新娘瑞珏又是很好的女子。瑞珏很理解丈夫,越理解越是悲劇,把三個人的善良、三個人的不幸遭遇都攪在一起來處理。可見這不是寫一般的三角關系,也沒有爭風吃醋,而是在痛苦中揭示三個人靈魂中比較善良的東西,這樣悲劇就出來了。《家》還寫到其他愛情故事,都比較單純,比較感人。
第三,《家》寫出了當時年輕人的苦悶、追求與探索。小說里最重要一個人物形象就是弟弟覺慧,覺慧代表了一個反叛的形象,也是最受青年人歡迎的。因為十五六歲的青年人處在一個反叛的年齡段,這時候脫離家庭的追求是非常明顯的,覺慧剛好就代表了這一年齡段的人;當然他有他的社會內涵,小說寫到他對舊家庭的反叛,要破除等級觀念,要表達自己的情感,參加社會上的反軍閥活動,最後從家裡跑了出去。這個人物寫得不錯,因為小說沒有把他寫成一個完美的革命者,不是寫他是革命時代的英雄,而是寫到了他內心的矛盾,比如說他對鳴鳳的態度的矛盾。他對鳴鳳的態度的矛盾,用現在的話來說是有舊思想的殘留,他說:「鳴鳳,如果你出生名門多好啊!」覺慧是個很真實、又很幼稚的叛徒,不是革命的叛徒,而是幼稚地背叛舊家庭的叛徒。現在的文學史都把覺慧看成一個理想主義革命的追求者,這樣解釋未嘗不可,但按照我的理解,當時的讀者喜歡覺慧,並不是因為他追求革命,主要是喜歡那種反叛的精神、勇氣。所以,符合青年閱讀心理,是這本小說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家》里的幾類人物,應該說寫得都比較成功,具有一種悲劇的力量。我們經常把《家》的特點看成巴金最突出的特點,這個特點是什麼呢?第一是青年生活。巴金最喜歡寫青年生活,他的主角是青年人,他主要歌頌青春的美麗和成長,但是也揭露扼殺青春的事例,也表現青春的毀滅。總之,他多數取青春題材,是青春型作家。第二是宣洩情感。他的作品裡許多都有抒情的成分,跟讀者達成精神上的溝通。
B. 巴金的作品有哪些主人公分別是誰
主要中長篇小說:
《滅亡》《小說月報》第20卷第1期,上海開明書店1929年10月初版,主人公杜大;
《家》上海開明書店1933年5月初版,主人公是覺慧、覺民、覺新;
《春》上海開明書店1938年8月版,主人公是覺慧、淑英、覺新
《秋》上海開明書店1940年9月初版,主人公是周伯濤、克明、高枚;
《愛情三部曲》:《霧》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6年1月版,主人公是周如水、張若蘭。
《雨》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3年1月初版,主人公是吳仁民、周如水;
《電》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5年3月初版,主人公是吳仁民、李佩珠;
《寒夜》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7年3月初版,主人公是汪文宣和曾樹生;
巴金簡介: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堯棠,另有筆名有佩竿、極樂、黑浪、春風等,字芾甘。漢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中國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運動後,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響,並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開始了他個人的反封建斗爭。1923年巴金離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學,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創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後撰寫的《隨想錄》,內容朴實、感情真摯,充滿著作者的懺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
C. 巴金的小說《家》有幾個主人公名字是什麼
主要是12個。為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覺民與琴,覺慧與鳴鳳、高老太爺、馮樂山、高克明、周伯濤以及高克安、高克定
記得採納啊
D. 巴金的《家》的主人公是誰以及主要內容是什麼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
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熱情、有進步思想、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文學巨匠之一。1928年,旅居法國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滅亡》,此後,他陸續創作了一系列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卓越影響的長篇小說和中、短篇小說。
30年代是巴金小說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期。這期間,他先後完成的長篇小說有《死去的太陽》、《海底夢》、《砂丁》、《春天裡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在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時創作的最高成就。30年代,巴金還創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說,其中短篇小說集有《復仇》、《光明》、《電椅》、《抹布》、《將軍》、《沉默》、《神·鬼·人》、《沉落》、《發的故事》等
E. 巴金的作品及主人公(要日期)
愛爾克的燈光》作者:巴金
1、理解「長宜子孫」四字的含義和作品對它的剖析、分析文章由此而展示出兩種對立的人生道路。
本文是巴金在探訪故居後寫的。1941年,他回到闊別十八年的舊家,可故居已數易其主,當時的主人是國民黨的一個保安處長。巴金在故居門外思緒聯翩,故居照壁上的「長宜子孫」四個字引發了他對人生道路的思索。
「長宜子孫」是封建家長對自己家庭的一種要求與期許,希望自己建立起的家業,包括封建家庭的倫理、禮儀以及財富能被妥善繼承,並使兒孫們在自己創立的厚實基業中,安享富足、舒適的生活。同時,這也是封建家庭為自己及兒孫設定的一種人生道路。
但巴金對這四個字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另一種認識,在文章中,他通過姐姐的悲劇,揭示了封建家庭囚禁了許多年輕有為的心靈,摧殘了許多可愛的年輕生命,清醒地總結出一個真理:「財富並不『長宜子孫』,倘使不給他們一個生活技能」,「財富只能毀滅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氣質,要是它只消耗在個人的享樂上面。」作者從理想和感情上徹底否定了這一條「長宜子孫」的道路,並且高興於自己走上了沖破封建家庭,「走向廣大的世界中去」的道路,認為這才是一條光明之路。
實際上,文章展示了兩條人生道路。
一條是祖輩依照「長宜子孫」的家訓,希冀為兒孫謀求幸福,實質卻囚禁了許多年輕善良心靈,葬送了年輕可愛生命的道路。又一條是作者自己正走著的路,即與封建舊家庭作徹底決裂,走出狹小的家,「走向廣大的世界中去」,探求新的人生道路。
2、簡析《愛爾克的燈光》中燈光所包含的復雜象徵意蘊及其藝術作用。
象徵意蘊文章中多次出現「燈光」,而「燈光」又分三種。
第一種燈光:是出現在舊居大門內亮起的燈光。此燈光「是陰暗中的一線微光」,「並不曾照亮什麼」。這燈光代表了筆者的故居,象徵那個狹小的家,象徵舊家庭,舊禮教的沒落與衰亡。
第二種燈光:是哈立希島上的燈光,即姐姐愛爾克的燈光。因此這燈光是照路的燈,希望的燈,又是生活悲劇和希望破滅的象徵。他在文中講述愛爾克的燈光,既表現了姐弟之情,又使它來象徵苦難與希望的破滅。
第三種燈光:是「我心中的燈」,這燈光是在作者走向廣大世界的前進路上展現的,它象徵著作者堅定的生活信念和對理想的追求。
藝術作用燈光使文章充滿詩意,使豐富的思想感情得到生動形象的表現。燈光還成為本文的線索,文章中,以「燈光」貫穿始終,把不同地點、時間的生活材料有機串聯在一起,最後則以心靈的燈光作結,體現了作者思想和感情的推進和深化。
3、理解「心靈的燈光」的含義。
作者談及「心靈的燈光」已在文章的結尾部分。那燈光只是作者的感覺,是他「走向廣大的世界中去」的欣慰與追求光明、理想的信念,並且,作者認為這一「心靈的燈光」,將「永遠給我指示著我應該走的路。」應該說「心靈的燈光」與「舊居的燈光」、「愛爾克的燈光」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這「心靈的燈」是作者心目中認定的人生道路,是他對生活的信念和對理想的追求的象徵。
4、簡析本文融敘事、抒情、議論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作者一方面按時間順序的推移來敘事,描寫他回故居又再度離去。另一方面又運用了由景及情、觸景生情的抒情方式,抒發懷念之情。而姐姐的早逝,又與「長宜子孫」這一家族願望形成強烈的反差與對比,於是引出了作者深邃的思考,這種思考便以議論說理的方式出現。全文的敘事、抒情、說理議論緊緊交織在一起。《寒夜》作者:巴金
1、簡析汪文宣一家悲劇的主要原因。
《寒夜》是巴金優秀的長篇小說,寫於1944年到1946年。
日寇的入侵,國民黨軍隊消極抗日、節節敗退和黑暗統治;生活窘困,疾病纏繞,腐敗混亂的工作環境等,葬送了汪文宣夫妻有過的理想和熱情,並逼的他失業,貧病交加,這是構成汪文宣悲劇的重要原因。
連年戰爭,腐敗統治,各種罪惡的途徑和方式腐蝕了人們的心靈,善良的人也出現心理惡化,導致了家庭矛盾和沖突,這成為釀成悲劇的又一原因。
2、簡析汪文宣的思想性格特點。
汪文宣是一個善良正直、忠厚老實又懦弱無能的小職員。他本是上海某教育大學教育系畢業生,抗戰爆發粉碎了他的理想,為保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和一點薪水,他小心翼翼,唯唯諾諾。在家裡,又處於婆媳爭執的夾縫中無法排解。他老好到卑微的性格成為妻子離開的一種原因,最後貧病交加而死。
他的個性變化並非人性發展的本來邏輯,是萬惡的舊社會、舊制度在逼迫人們生活的同時,也逐步磨蝕了他們的心靈,使得正常人性扭曲,最終成為一個犧牲品。
3、簡析曾樹生形象。
曾樹生年輕、漂亮,曾有一顆善良的心,原想做一個好妻子、好母親,不滿意在銀行當「花瓶」。可她忍受不了毫無生氣的生活方式和婆母的惡語中傷,最後離開了丈夫和家庭,去追求個人意義上的幸福。
她是一個個人主義者,她在困境中企圖拯救自己,根據自己的價值觀、生活意義來確定自我的選擇、去向。她身上具有一種反傳統、反道德、重自我的現代女性的思想特徵。
4、簡要說明這篇作品的情節結構。
小說主要圍繞汪文宣母子和曾樹生三人之間的心靈沖突展開情節,結構上似無刻意的布局。另外,作品前後呼應,開頭、主要情節活動、結尾都在寒夜裡,作品緊扣「寒夜」的命題,創造了一種悲寒凄切的悲劇氛圍。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作者:丁玲
1、說明小說的主題。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是丁玲深入農村斗爭生活後寫的反映土改運動的優秀長篇小說。1948年出版,曾獲1951年獲斯大林文學獎金二等獎。
小說反映的是1946年中共中央關於土地改革的《五四》指示發布後,到1947年制定的《中國土地法大綱》這一歷史時期,華北解放區農村的土地改革斗爭。小說再現了錯綜復雜的階級關系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土改斗爭復雜性,反映了偉大的土改運動在中國農村引起的巨大變化。告訴人們:土改不僅改革了幾千年來農村的封建舊秩序,而且給農民思想帶來了深刻的變化。
2、簡析作品在反映農村個階層人物之間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方面的現實主義筆法。
小說依循農村的歷史和現實,把延續千百年的中國農村封建關系和社會情況真實生動地表現出來,充分地反映封建宗法制農村生活的復雜性以及由此產生的土改運動的艱難與復雜。作者筆下的暖水屯,各階層人們之間的關系復雜而微妙;在反映農民與地主斗爭同時,還深入表現了其他社會階層之間的差別、矛盾和斗爭。總之,小說在表現生活本身的復雜關系和豐富的內容方面,相當充分。
3、簡析張裕民、程仁形象。
張裕民,出身雇農,身世困苦,塌實能幹,是暖水屯第一個共產黨員,後又成為村黨支部書記、土改運動中的主要骨幹,雖然不是一個最先進的農民形象,卻是一個相當成功的藝術形象。
程仁,原是個僱工,錢文貴的佃戶,對地主階級懷有仇恨,土改時當上農會主任;但由於和錢文貴的侄女黑妮戀愛,斗爭勇氣削弱不少,行動猶豫不決,但經過經教育和大家帶動,終於擺脫思想顧慮,毅然、堅決和廣大群眾站在了一起。
4、為什麼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具有深刻、扎實的革命現實主義特色?
由於以下幾個特點,因而形成特色。
首先,著重表現了土改在農村個階層人物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瀾,並以深刻細膩的心理描寫,揭示了人物復雜的思想矛盾,著力刻畫了農民沖破封建思想束縛,勇敢起來斗爭的心靈變化過程。
其次,對於農民中先進分子的描寫,並不寫成完美無缺、包打天下的英雄,而是寫出他們的民主革命覺悟是在不斷提高的同時,也有疑慮、矛盾和弱點,正是在實際斗爭中,逐漸克服弱點,鍛煉成長的。
再次,以宏大繁復的結構,描寫農村各階層人物及他們之間復雜的聯系和矛盾,比較充分地反映了封建宗法制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和土改運動的復雜矛盾和斗爭。
F. 巴金寫的<滅亡>中的主人翁是誰
主人公是杜大
小說以在北洋軍閥統治下沾滿了「腥紅的血」的上海為背景,描寫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因而尋求社會解放道路的知識青年的苦悶和抗爭。響徹全書的是這樣的呼聲:「凡是曾經把自己的幸福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面的人都應該滅亡。」這也是小說的主題。主人公杜大心懷有「為了我至愛的被壓迫的同胞,我甘願滅亡」的決心,最後,他為「信仰」而英勇獻身。
G. 巴金寫的《家》中的主人公是誰
應該是大哥覺新。他的作揖主義是在那個時代很典型的形象。其實他就是一個矛盾綜合體,骨子裡渴望一個新世界卻又生性懦弱。很多人第一次看家都認為覺慧是主人公,實際覺新才是作者真正想表現的形象。只不過覺慧個性太張揚,沉不住氣,容易吸引人的眼球。把激流三部曲看完就知道,覺慧只在家中出現,而覺新卻貫穿全文,最終也算獲得了思想上的一點點解放。其實我最喜歡的是覺民,又是進步,又比覺慧多了一份沉穩和親情,是我心中真正有血性的男子漢!
H. 巴金的作品都有那些是什麼時間主人公是誰
巴金作品總目
創作集:
《無政府主義與實際問題》(理論,與他人合著),1927,上海民鍾社
《滅亡》(中篇小說),1929,開明書局
《從資本主義到安那其主義》(理論),1930,上海自由書店
《死去的太陽》(中篇小說),1931,開明書店
《復仇》(短篇小說集),1931,新中國書局
《霧》(「愛情的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說),1931年,新中國書局
《海的夢》(中篇小說),1932,新中國書局
《春天裡的秋天》(中篇小說),1932,開明書店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雜記》,1932,新中國書局
《光明》(短篇小說集),1932,新中國書局
《雨》(「愛情的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說),1933, 良友圖書公司
《砂丁》(中篇小說),1933,開明書局
《電椅》(短篇小說集),1933,新中國書局
《抹布》(短篇小說集),1933,北平星雲堂書店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長篇小說),1933,開明書局
《萌芽》(中篇小說,又名《雪》),1933,現代
《新生》(中篇小說),1933,開明書店
《旅途隨筆》(散文集),1934,生活書局
《將軍》(短篇小說集),1934,生活書局
《巴金自傳》(傳記),1934,第一出版社
《電》(「愛情的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說),1935, 良友圖書公司
《點滴》(散文集),1935,開明書店
《神·鬼·人》(短篇小說集),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巴金短篇小說集》(1——3卷),1936——1942,開明書店
《生之懺悔》(散文集),1936,商務印書館
《沉落》(短篇小說集,又名《淪落》),1936,商務印書館
《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合集)1936, 良友圖書公司
《憶》(回憶錄),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發的故事》(短篇小說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長生塔》(童話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雷》(短篇小說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短簡》(散文集),1937, 良友圖書公司
《控訴》(散文集),1937,重慶烽火社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長篇小說),1938,開明書店
《夢與醉》(散文集),1938,開明書店
《感想》(散文集),1939,重慶烽火社
《黑土》(散文集),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長篇小說),194O,開明書店
《利娜》(中篇小說),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火》(共三部,長篇小說),1940—1945,開明書店
《星》(英漢對照,中篇小說),1941,香港齒輪編輯社
《無題》(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龍·虎·狗》(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還魂草》(短篇小說集),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廢園外》(散文集),1942,重慶烽火社
《小人小事》(短篇小說集),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憩園》(中篇小說),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第四病室》(中篇小說),1946, 良友圖書公司
《旅途雜記》(散文集),1946,上海萬葉書店
《寒夜》(長篇小說),1947,晨光
《懷念》(散文集),1947,開明書店
《靜夜的悲劇》(散文集),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納粹殺人工廠—奧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華沙城的節日—波蘭雜記》(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巴金選集》(短篇小說、散文等合集),1951,開明書店
《慰問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生活書局在英雄們中間》(散文通訊合集),1953,人民文學出版社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53,平明出版社
《保衛和平的人們》(散文、通訊合集),1954,中青
《巴金短篇小說選集》1955,人民文學出版社
《巴金散文集》1955,人民文學出版社
《談契河夫》(理論),1955,平明出版社
《大歡樂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出版社
《堅強的戰士》(散文集),1957,少年兒童出版社
《明珠和玉姬》(兒童短篇小說集),1957,少年兒童出版社
《—場挽救生命的戰斗》(報告文學),1958,中國青年出版社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民文學出版社
《巴金選集》(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59,人民文學出版社
《新聲集》(散文、短篇小說合集),1959,人民文學出版社
《友誼集》(散文集),1959,作家出版社
《豬與雞》(短篇小說),1959,作家出版社
《贊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藝出版社
《李大海》(短篇小說集),1961,作家出版社
《傾吐不盡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文藝出版社
《賢良橋畔》(散文集),1964,作家出版社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
《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海的夢》(中短篇小說合集),1979,人民文學出版社
《煙火集》(散文集),1979,人民文學出版社
《隨想錄》(散文集),1979,香港三聯書店
《巴金中短篇小說選》(上下冊),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巴金選集》(上下卷),1980,人民文學出版社
《探索集》(《隨想錄》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聯書店
《巴金選集》(散文、短篇小說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創作回憶錄》1981,香港三聯書店
《探索與回憶》(《巴金近作》第3集,散文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巴金選集》(1—10卷,小說、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創作回憶錄》(散文集),1982,人民文學出版社
《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出版社
《巴金散文選》(上下冊),1982,浙江人民出版社
《憶念集》(散文集),1982,寧夏人民出版社
《真話集》(《隨想錄》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聯書店
《巴金論創作》(理論),1983,上海文藝出版社
《巴金散文選》1983,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文學回憶錄》(與老舍等合著 ) 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
《病中集》(《隨想錄》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聯書店
《童年的回憶。(回憶錄),1984,四川少兒
《願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文藝出版社
《控訴集》(散文集),1985,海峽文藝出版社
《心裡話》(《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藝出版社
《十年一夢》(散文集),1986,人民日報出版社
《巴金六十年文選》(散文集),1986,上海文藝出版社
《巴金全集》(1—26卷),1986—1994,人民文學出版社
《無題集》(《隨想錄》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聯書店
《巴金》(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聯書店
《當代雜文選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藝出版社
《尋找理想的少年朋友》(書信集),1987,少兒出版社
《雪泥集》(書信集),1987,三聯書店
《巴金書簡·新編》1987,四川文藝出版社
《隨想錄》(散文集), 1987 ,三聯書店
《巴金散文精編》,1991 ,浙江文藝出版社
《巴金書信集》, 1991 ,人民文學出版社
《域外小說》,1992 ,上海文藝出版社
《憶》(回憶錄),1994 ,中國華僑出版社
《短簡》,1994 ,河北教育出版社
《再思錄》(散文集),1995 ,上海遠東出版公司
《巴金自傳》,1995 ,江蘇文藝出版社
《十年一夢》,1995 ,人民日報出版社
《中華散文珍藏本叢書·巴金卷》,2001,人民文學出版社
《中國國外獲獎作家出版社作品集·巴金卷》,2001,雲南人民出版社
譯文集:
《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阿里斯著,1927,民鍾社
《麵包略取》(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書店;又名《麵包與自由》,1940,平明出版社
《獄中與逃獄》(回憶錄),俄國克魯泡特金著,與李石曾合譯,1927,廣州革新書局
《薇娜》(短篇小說、劇本合集),波蘭廖·抗夫著,與李石曾合譯,1928,開明書店
《人生哲學:其起源及其發展》(上下編,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書店
《為了知識與自由的緣故》(短篇小說集),俄國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一個賣魚者的生涯》(傳記),義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書店
《蒲魯東的人生哲學》(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書店
《前夜》(劇本),波蘭廖·抗夫著,1930,上海啟智書局
《丹東之死》(劇本),蘇聯A·托爾斯泰著,1930,開明書店
《草原故事》(短篇小說集),蘇聯高爾基著,1931,上海馬來亞書店
《秋天裡的春天》(長篇小說),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開明書店
《過客之花》(劇本),義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開明書店
《自傳》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書店
《獄中記》(傳記),美國柏克曼著,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俄國虛無運動史話》(史話),俄國斯特普尼亞克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門檻》(短篇小說集),俄國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夜未央》(劇本),波蘭廖·抗夫著,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告青年》(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37,美國舊金山平社出版部
《一個家庭的戲劇》(傳記,又名《家庭的戲劇》),俄國赫爾岑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叛逆者之歌》(詩集),俄國普式庚等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父與子》(長篇小說),俄國屠格涅夫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遲開的薔薇》(短篇小說集),德國斯托姆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處女地》(長篇小說),俄國屠格涅夫著,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散文詩》(散文詩集),俄國屠格涅夫著,1945,文化生活出版社
《快樂王子集》(童話、散文詩合集),英國王爾德著,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回憶托爾斯泰》(回憶錄),蘇聯高爾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回憶屠格涅夫》(回憶錄),俄國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草原集》(短篇小說集),蘇聯高爾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說集》俄國屠格涅夫著(與肖珊合譯),1959,人民文學出版社
《巴金譯文全集》,1997,人民文學出版社
I. 巴金的《家》中的主要人物是誰 主要內容是什麼(詳細)
1、巴金的《家》中的主要人物是:林覺新
2、主要內容是什麼(詳細)?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長篇系列小說《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現代文學中描寫封建大家族興衰史的優秀長篇。它深刻揭示了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徵、弊端和罪惡,指出了它必然滅亡的命運,是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一座豐碑。
《家》中的故事發生於「五四」前後,當時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風起雲涌、激烈動盪的歷史轉折時期。背景是中國當時還很封閉的內地——四川成都。那裡有一個官僚地主階級的大家族——高公館,公館中除了老太爺,還有五房分支。小說主要以長房中的三兄弟:覺新、覺民、覺慧的故事為主,以各房以及親戚中的各種人物為緯,描繪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畫面,集中展現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態,也真實地記錄了一個封建大家族衰落、敗壞以至最後崩潰的歷史過程。新文學問世以來,以揭露舊家庭舊禮教為題材的創作很多,但以長篇系列小說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規模,對封建家族在現代逐步走向崩潰過程做系統深入描寫的,《家》以及《春》《秋》還是第一次,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小說寫了覺新、覺民、覺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寫了幾對年輕人——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覺民與琴,覺慧與鳴鳳之間的戀愛、婚姻糾葛,寫了他們不同的遭遇;寫了學生請願,覺慧被關禁閉,兵變驚亂,鳴鳳、梅芬、瑞珏相繼慘死,覺民逃婚,覺慧出走……通過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鋒芒不僅指向舊禮教,更指向作為封建統治核心的專制主義,其所描述的戀愛婚姻悲劇的真正意義,也不只是主張自由戀愛,而是喚醒青年「人」的意識,啟迪與號召他們與封建家庭決裂。在作者看來,覺慧與婢女鳴鳳的戀愛悲劇,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之間的婚姻悲劇,其根源都在於他們追求幸福愛情、婚姻的願望與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是舊的家族所代表的專制制度,扼殺了他們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寫這部小說,目的在於他要以筆為武器,對這個「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訴」:
我寫《家》的時候,我彷彿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掙扎。我陪著那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歡笑,也陪著他們哀哭。我一個字一個字地寫下去,我好像在挖開我的記憶的墳墓,我又看見了過去使我的心靈激動的一切。在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就常常被逼著目睹一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橫遭摧殘,以至於得到悲慘的結局。那個時候我的心由於愛憐而痛苦,但同時它又充滿詛咒。我有過覺慧在他的死去的表姊(梅)的靈前所起的那種感情,我甚至說過覺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說的話:「讓他們來做一次犧牲品吧。」一直到我在1931年年底寫完了《家》,我對於不合理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憤恨才有機會傾吐出來。所以我在1937年寫的一篇「代序」中大膽地說:「我來向這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accuse(我控訴)。」我還說,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潰的這個信念鼓舞我寫這部封建大家庭的歷史,寫這一個正在崩潰中的地主階級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歡離合的故事。我把這個故事叫做《激流三部曲》,《家》之後還有兩個續篇:《春》和《秋》。
(選自《和讀者談談〈家〉》,《巴金研究資料》上卷,海峽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第五單元家族的記憶《家》我不要單給我們的家族寫一部特殊的歷史。我所寫的應該是一般的資產階級家庭的歷史。這裡面的主人公應該是我們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見到的。我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地走上崩潰的路,逼近它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寫包含在那裡面的傾軋、斗爭和悲劇。我要寫一些可愛的青年的生命怎樣在那裡面受苦、掙扎而終於不免滅亡。我最後還要寫一個叛徒,一個幼稚的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舊家庭裡面我們是悶得緩不過氣來了。
(選自巴金《關於〈家〉十版改訂本代序——給我的一個表哥》)
巴金是在五四運動的直接影響下成長起來的,正像他自己後來所回憶的那樣,當時「我如飢似渴地搶購各種新文化運動的刊物,一句一行地吞下去,到處寫信要求人給我指一條明確的出路,只要能推翻舊的,建設新的,就是赴湯蹈火,我也甘願……我們是五四運動的產兒,是被五四運動的年輕英雄們所喚醒、所教育的一代人。」可以說,是「五四」給了他一雙看世界的眼睛。而他自己的家族故事則為他提供了一個有聲有色的背景和一個豐實的材料庫。正是通過講述這樣一個「小社會」在1919—1924年間的故事,巴金錶達了他作為一個「五四運動的產兒」的不無矛盾的社會觀和文化觀。
一方面,小說描寫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並將他們設置為新舊兩大陣營。一邊是以高老太爺、馮樂山、高克明、周伯濤以及高克安、高克定為代表的老一輩統治者,他們專橫顢頇,虛偽頑固,是儒家倫理道德的化身以及小說中所有不幸的製造者,而以高覺民、高覺慧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則以叛逆者的形象構成與父(祖)輩的尖銳對立:
他(覺慧)把祖父的瘦長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幾眼。忽然一個奇怪的思想來到他的腦子里。他覺得躺在他面前的並不是他的祖父,這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他知道他們,這祖孫兩代,是永遠不能夠了解的。但是他奇怪在這個瘦長的身體裡面究竟藏著什麼東西,會使他們在一處談話不像祖父和孫兒,而像兩個敵人。
這一場景成為小說中人物關系的一個頗有意味的象徵。人生道路與價值觀念的不同自然是二者之間最大的分歧,但在小說中,道德風貌的高下被認為是區分兩代人的最大標志。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輕一代代表著正義、良知,而老一代則代表著虛偽無恥和殘忍邪惡,二者善惡分明。小說中總是立足於年輕人的敘述視角將這一理念詮釋得淋漓盡致。這些都鮮明地體現了作者立足於「五四」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
制度以及傳統的儒家思想觀念的價值立場。由這種立場出發,小說猛烈地抨擊「巫師捉鬼」和「血光之災」的封建迷信,對喪禮和婚禮繁瑣的風俗也大加嘲諷,斥之為「滑稽」。「從情緒上來說,這部小說是一張控訴狀,寫出了舊家庭制度的一切罪惡,如愛情的不自由、個性的壓抑、禮教的殘忍、長者的絕對權威和衛道者的無恥。」見羅成琰、閻真《儒家文化與20世紀中國文學》,《文學評論》2000年第1期。而配合著這種情緒,小說採用了一種相當感情化和色彩化的語言,書中人物常常以情感誇飾的直白句如「我痛苦……我控訴……」來形容他們的心理狀態,表達他們的個人心緒,從而使這種個人宣洩變成一種社會抗議行為。而所有其他復雜的人生情緒都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從歷史角度來看,這一種情感化色彩化的語言形態是在激進的反傳統反專制的30年代文化心態下形成的,但同時它又成為這一種文化心態能夠延續和發展的基本載體。」見許子東《巴金與「青年革命心態」》,載《當代小說閱讀筆記》,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頁。
這樣一種情節模式正是現實生活的矛盾在文學中的反映。《家》所誕生的時代,正是古老的中華民族在內憂外患、落後挨打的形勢下尋求自強自立、重建文明的時期。但是自鴉片戰爭以來,洋務運動對富國強兵的追求,維新變法改革制度文化的努力,皆相繼歸於失敗。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卻流於形式,中國社會陷入更加混亂失序的局面。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看來,在於中國自身,正是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傳統阻礙著中華民族走向強盛。中國要想擺脫落後的命運,必須與這個傳統徹底決裂。而這種決裂只有通過對傳統的全盤否定和極力醜化才能實現。因此,在他們的筆下,傳統成了罪魁、元兇、魔鬼、食人者。「啟蒙思想家們幾乎一開始就被安置在替辛亥革命補理論課,為民主共和制所象徵的意識形態尋找價值合法性的角色位置上。」見許紀霖、陳達凱《中國現代化史》第321頁。但是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是不可能輕易消失的,它必然會與新興力量產生尖銳的對立和沖突。而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往往會轉彎抹角地凝結為意識形態領域的對立觀念,意識形態中的對立觀念又勢必表現為作品形式結構上的特點。《家》中父子對立的結構模式正是現實中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之間矛盾的具象化,而小說中子一代的出走與封建家長的死亡、封建大家族的崩潰,正是對這一矛盾的想像態解決。
《家》這種講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啟蒙主義話語中非常典型,它對後來的家族小說創作起了極強的示範作用。對傳統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批判和徹底否定也成為這類小說一個持久而強大的主題。像端木蕻良的《科爾沁旗草原》、路翎的《財主底兒女們》、茅盾的《霜葉紅似二月花》都是如此,而《家》中父子對立的結構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繼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