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評價一下郁達夫的《沉淪》
《沉淪》定稿於1921年5月9日,是郁達夫的代表作。1921年7月,與郭沫若等創辦創造社,開始文學生涯,同年10月出版短篇小說集《沉淪》。(上海泰東書局出版)
《沉淪》是郁達夫早期的短篇小說,亦是他最有名的作品,當初出版時震撼了當時的文壇。他講述了一個日本留學生的性苦悶以及對國家懦弱的悲哀。該小說以郁達夫自身為藍本。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小說集。
其中郁達夫的短篇小說《沉淪》,描寫的是一個患憂鬱症的留學生,故事發生在被稱為「東亞病夫」的上個世紀清朝末年,那個時候東渡求學的愛國青年很多,然而本篇的主人公雖然東渡,卻不是去尋訪救國的道路的,封閉孤獨的生活加上長期壓抑的青春的沖擊,使他不免憂郁竟至於性格扭曲的發展,最後就到了自己也不相信的猥瑣沉淪,以至於才21歲的他就要走向自裁,在自裁前,他還有一段血淚交加的的哽咽:「這乾燥的生活.......祖國啊,祖國啊,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
《沉淪》中的主人公「他」是一個日本留學生
因為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反抗封建專制,被學校開除,因而為社會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熱情渴望著和追求著真摯的友誼和純潔愛情,但受到「弱國子民」的身份的拖累,這種熱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異國他鄉倍感孤獨和空虛,成為了「憂鬱症」的患者。他不甘沉淪,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淪下去,在彷徨失措中,來到酒館妓院,毀掉了自己純潔的情操。事情過後又自悔自傷,感到前途迷惘,絕望中投海自殺。他在異國的遭遇,與祖國民族的命運密切相聯,因而主人公在自殺前,悲憤地疾呼:「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小說強烈的表達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國富強的心聲。在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國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憐的強烈共鳴。
大多數作品選和文學史對這部小說都做以上的解讀,即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強調小說中主人公愛國的社會意義。事實上,我在讀過小說之後,覺得小說中「我」幾次寫到「祖國」,都和傳統意義上的愛國並無太大關系,只是「我」自怨自艾時的一種借口。
小說中「我」的感傷,
大多是由於所謂的「憂鬱症」導致的敏感、多疑、偏狹造成的,很難都推到是日本軍國主義者對「支那人」的歧視上:因為「我」不僅是感到「日本人」對自己的冷淡而發出復仇的呼喊,即使是自己的同胞甚至自己嫡親的兄長,也會反目成仇,因此與其說是由於祖國弱小,身在海外受到歧視社會原因使「我」產生痛苦,不如說是由於「我」本人的性格弱點使自己產生痛苦,是一種病態的痛苦,作者只是以自然主義的手法將這種痛苦表現出來而已,將小說的主題勉強拉到「愛國主義」上,我以為並不符合小說的真正實質。而從敘述者的語氣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對這一點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因此在描寫到主人公的某些內心情緒時,會有一些近似調侃的句子出現。
如描寫到他與兄長之間發生了齟齬,並寫信與兄長]「絕交」,描寫他心中「恨他的兄長竟如同蛇蠍一樣」,然後寫道:他「把他兄長判決是一個惡人,他自家是一個善人。他又把自家的好處列舉出來,把他所受的苦處,誇大的細數起來。他證明得自家是一個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時候,他的眼淚就同瀑布似的流下來。」
在這一番描述中,作者雖然沒有出面分析主人公的極度「自我中心」的錯誤,但語氣顯然是不贊同的。
總之,我以為,
與其說《沉淪》是一部社會悲劇,不如說它是一部性格悲劇,
以「我」的性格,不論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中,恐怕都不會感到快活。小說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毫不掩飾地揭示了一個戀慕少女的少年內心的情緒躁動。而之所以有文學史上那看似嚴肅的解讀,我以為主要是因為「性」的問題是建國後評論者力圖迴避的話題,但小說的作者卻又是一位現代文學史上無法迴避的進步作家,《沉淪》也是一部無法迴避的代表作,因此只好借著小說中幾次出現的「祖國」字樣,將小說的主題拉到「愛國主義」上面,對其中顯而易見的「性的躁動」避而不談了。以我之見,這部小說是一部「私人化」極強的作品,如果說它反映了什麼時代進步思想的話,那也只是由於作者對「性慾躁動」和內心隱秘的大膽揭示,所展現出來的,對「個性」自由、解放的強烈追求。
② 沉淪這部小說主要寫的什麼好看嗎作者誰
《沉淪》定稿於1921年5月9日,是郁達夫的代表作。1921年7月,與郭沫若等創辦創造社,開始文學生涯,同年10月出版短篇小說集《沉淪》。(上海泰東書局出版) 《沉淪》是郁達夫早期的短篇小說,亦是他最有名的作品,當初出版時震撼了當時的文壇。他講述了一個日本留學生的性苦悶以及對國家懦弱的悲哀。該小說以郁達夫自身為藍本。 短篇小說《沉淪》,描寫的是一個患憂鬱症的留學生,故事發生在被稱為「東亞病夫」的上個世紀清朝末年,那個時候東渡求學的愛國青年很多,然而本篇的主人公雖然東渡,卻不是去尋訪救國的道路的,封閉孤獨的生活加上長期壓抑的青春的沖擊,使他不免憂郁竟至於性格扭曲的發展,最後就到了自己也不相信的猥瑣沉淪,以至於才21歲的他就要走向自裁,在自裁前,他還有一段血淚交加的的哽咽:「這乾燥的生活.......祖國啊,祖國啊,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
編輯本段內容簡介
《沉淪》中的主人公「他」是一個日本留學生,因為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反抗封建專制,曾被學校開除,因而為社會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熱情渴望著和追求著真摯的友誼和純潔愛情,但受到「弱國子民」的身份的拖累,這種熱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異國他鄉倍感孤獨和空虛,成為了「憂鬱症」的患者。他不甘沉淪,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淪下去,在彷徨失措中,來到酒館妓院,毀掉了自己純潔的情操。事情過後又自悔自傷,感到前途迷惘,絕望中投海自殺。他在異國的遭遇,與祖國民族的命運密切相聯,因而主人公在自殺前,悲憤地疾呼:「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小說強烈的表達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國富強的心聲。在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國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憐的強烈共鳴。 大多數作品選和文學史對這部小說都做以上的解讀,即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強調小說中主人公愛國的社會意義。事實上,我在讀過小說之後,覺得小說中「我」幾次寫到「祖國」,都和傳統意義上的愛國並無太大關系,只是「我」自怨自艾時的一種借口。 小說中「我」的感傷, 大多是由於所謂的「憂鬱症」導致的敏感、多疑、偏狹造成的,很難都推到是日本軍國主義者對「支那人」的歧視上:因為「我」不僅是感到「日本人」對自己的冷淡而發出復仇的呼喊,即使是自己的同胞甚至自己嫡親的兄長,也會反目成仇,因此與其說是由於祖國弱小,身在海外受到歧視社會原因使「我」產生痛苦,不如說是由於「我」本人的性格弱點使自己產生痛苦,是一種病態的痛苦,作者只是以自然主義的手法將這種痛苦表現出來而已,將小說的主題勉強拉到「愛國主義」上,我以為並不符合小說的真正實質。而從敘述者的語氣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對這一點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因此在描寫到主人公的某些內心情緒時,會有一些近似調侃的句子出現。 如描寫到他與兄長之間發生了齟齬,並寫信與兄長]「絕交」,描寫他心中「恨他的兄長竟如同蛇蠍一樣」,然後寫道:他「把他兄長判決是一個惡人,他自家是一個善人。他又把自家的好處列舉出來,把他所受的苦處,誇大的細數起來。他證明得自家是一個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時候,他的眼淚就同瀑布似的流下來。」 在這一番描述中,作者雖然沒有出面分析主人公的極度「自我中心」的錯誤,但語氣顯然是不贊同的。
編輯本段社會評價
總之,我以為, 與其說《沉淪》是一部社會悲劇,不如說它是一部性格悲劇, 以「我」的性格,不論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中,恐怕都不會感到快活。小說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毫不掩飾地揭示了一個戀慕少女的少年內心的情緒躁動。而之所以有文學史上那看似嚴肅的解讀,我以為主要是因為「性」的問題是建國後評論者力圖迴避的話題,但小說的作者卻又是一位現代文學史上無法迴避的進步作家,《沉淪》也是一部無法迴避的代表作,因此只好借著小說中幾次出現的「祖國」字樣,將小說的主題拉到「愛國主義」上面,對其中顯而易見的「性的躁動」避而不談了。以我之見,這部小說是一部「私人化」極強的作品,如果說它反映了什麼時代進步思想的話,那也只是由於作者對「性慾躁動」和內心隱秘的大膽揭示,所展現出來的,對「個性」自由、解放的強烈追求。
③ <沉淪>是不是小說,為什麼
是沉淪》中的主人公「他」是一個日本留學生
因為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反抗封建專制,被學校開除,因而為社會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熱情渴望著和追求著真摯的友誼和純潔愛情,但受到「弱國子民」的身份的拖累,這種熱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異國他鄉倍感孤獨和空虛,成為了「憂鬱症」的患者。他不甘沉淪,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淪下去,在彷徨失措中,來到酒館妓院,毀掉了自己純潔的情操。事情過後又自悔自傷,感到前途迷惘,絕望中投海自殺。他在異國的遭遇,與祖國民族的命運密切相聯,因而主人公在自殺前,悲憤地疾呼:「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小說強烈的表達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國富強的心聲。在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國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憐的強烈共鳴。
大多數作品選和文學史對這部小說都做以上的解讀,即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強調小說中主人公愛國的社會意義。事實上,我在讀過小說之後,覺得小說中「我」幾次寫到「祖國」,都和傳統意義上的愛國並無太大關系,只是「我」自怨自艾時的一種借口。
小說中「我」的感傷,
大多是由於所謂的「憂鬱症」導致的敏感、多疑、偏狹造成的,很難都推到是日本軍國主義者對「支那人」的歧視上:因為「我」不僅是感到「日本人」對自己的冷淡而發出復仇的呼喊,即使是自己的同胞甚至自己嫡親的兄長,也會反目成仇,因此與其說是由於祖國弱小,身在海外受到歧視社會原因使「我」產生痛苦,不如說是由於「我」本人的性格弱點使自己產生痛苦,是一種病態的痛苦,作者只是以自然主義的手法將這種痛苦表現出來而已,將小說的主題勉強拉到「愛國主義」上,我以為並不符合小說的真正實質。而從敘述者的語氣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對這一點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因此在描寫到主人公的某些內心情緒時,會有一些近似調侃的句子出現。
如描寫到他與兄長之間發生了齟齬,並寫信與兄長]「絕交」,描寫他心中「恨他的兄長竟如同蛇蠍一樣」,然後寫道:他「把他兄長判決是一個惡人,他自家是一個善人。他又把自家的好處列舉出來,把他所受的苦處,誇大的細數起來。他證明得自家是一個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時候,他的眼淚就同瀑布似的流下來。」
在這一番描述中,作者雖然沒有出面分析主人公的極度「自我中心」的錯誤,但語氣顯然是不贊同的。
總之,我以為,
與其說《沉淪》是一部社會悲劇,不如說它是一部性格悲劇,
以「我」的性格,不論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中,恐怕都不會感到快活。小說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毫不掩飾地揭示了一個戀慕少女的少年內心的情緒躁動。而之所以有文學史上那看似嚴肅的解讀,我以為主要是因為「性」的問題是建國後評論者力圖迴避的話題,但小說的作者卻又是一位現代文學史上無法迴避的進步作家,《沉淪》也是一部無法迴避的代表作,因此只好借著小說中幾次出現的「祖國」字樣,將小說的主題拉到「愛國主義」上面,對其中顯而易見的「性的躁動」避而不談了。以我之見,這部小說是一部「私人化」極強的作品,如果說它反映了什麼時代進步思想的話,那也只是由於作者對「性慾躁動」和內心隱秘的大膽揭示,所展現出來的,對「個性」自由、解放的強烈追求。
參考資料:http://blog.readnovel.com/article/htm/tid_34.html
回答者: 煙開蘭葉香風暖 - 舉人 五級 1-11 11:33
④ 郁達夫的作品《沉淪》的主人公是誰
《沉淪》中的主人公「他」是一個日本留學生,因為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反抗封建專制,被學校開除,因而為社會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熱情渴望著和追求著真摯的友誼和純潔愛情,但受到「弱國子民」的身份的拖累,這種熱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異國他鄉倍感孤獨和空虛,成為了「憂鬱症」的患者。他不甘沉淪,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淪下去,在彷徨失措中,來到酒館妓院,毀掉了自己純潔的情操。事情過後又自悔自傷,感到前途迷惘,絕望中投海自殺。他在異國的遭遇,與祖國民族的命運密切相聯,因而主人公在自殺前,悲憤地疾呼:「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小說強烈的表達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國富強的心聲。在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國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憐的強烈共鳴。
⑤ 急急急急、結合歷史背景,談談你對郁達夫《沉淪》的看法。500字以上最好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郁達夫一登上文壇就以其全新的風格引起巨大的震動。小說《沉淪》奠定了郁達夫早期文學創作的基調,也是其備受爭議的代表作。日本學者伊藤虎丸在評論《沉淪》時指出了「憂鬱症」在該小說中的重要性,他認為這部小說的主題是郁達夫對於性事的自咎感,而這自咎感是與國家和種族的屈辱有關。在本文中,我將通過對主人公憂鬱症病症流程的探討,來解讀這部小說。
《沉淪》共有八個小節。我們不應忽略這樣一個細節,即《沉淪》里的主人公總是以淚洗面。在郁達夫的小說中,作家非常善於,也非常樂於寫男主人公的「哭泣」。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我們可以以《沉淪》主人公的「清淚」為線索,對其憂鬱症進行一次細致的梳理。
小說開篇,郁達夫便寫道:「他近來覺得孤冷得可憐。」這不能不引起讀者的好奇,究竟是怎樣的境遇使得「他」感到「與世人絕不相容」呢?在短短的第一節中,郁達夫竟兩次寫到主人公的哭。「『Oh, you serene gossamer! You beautiful gossamer!』這樣的叫了一聲,他的眼睛裡就湧出了兩行清淚來,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緣故」;在自怨自艾一番之後,他又「覺得自家可憐起來,好像有萬千哀怨,橫亘在胸中,一口說不出來的樣子。含了一雙清淚,他的眼睛又看到他手裡的書上去」。「他」只有在大自然的懷抱里,才能感到些許安慰,在其他人面前,「他」總是憂郁的面孔,「好像他的笑容怕被人看見的樣子」。由此,作家把一個性格憂郁、充滿哀怨的柔弱少年呈現在讀者面前。第二節開頭寫道:「他的憂鬱症愈鬧愈甚了。」這一節主要敘述了主人公在學校的生活狀態—孤寂,多疑。「在稠人廣眾之中,感得到的這種孤獨,倒比一個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種孤獨,還更難受」。與兩個日本女學生的偶遇,加重了「他」的憂鬱症,在這一事件的刺激之下,主人公「火熱的頰上忽然滾了幾顆冰冷的眼淚下來。他是傷心到極點了」。由此,引出了主人公第一次自我的獨白:「知識我也不要,名譽我也不要,我只要一個安慰我體諒我的『心』。一副白熱的心腸!從這一副心腸里生出來的同情!從同情而來的愛情!我所要求的就是愛情!」此時,我們終於懂得主人公何以如此寂寞。「他」的憂郁源於愛的不可得,源於對正當情慾的壓抑。在人前他裝做清新寡慾,卻把熾熱的慾望流露在自己的日記里。
第三節筆鋒一轉,開始敘述主人公此前的生活經歷,由此為我們提供了其憂鬱症的起源。原來「他」是個「心思太活」,因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反抗專制弊風,被學校開除,又為社會所不容的人。在多所學校的頻繁轉學,體現出「他」對自我認知的混亂。退學在家蟄居的日子,提供了一個讓「他」廣泛閱讀的機會,也使得「他的幻想,愈來愈大了,他的憂鬱症的根苗,大約也就在這時候培養成的」。家庭教育,沒有給與他對於情慾問題的正確指導。因此,他只能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獲取「性」的知識。這種方式,很容易使人誤入歧途。這在之後的章節中得到了印證。第四節里,在一個人從東京到N市的旅途中,「他的胸中忽然升了萬千哀感,他的眼睛忽然覺得熱起來了」。隨即,主人公自嘲道:「你也沒有情人留在東京,你也沒有弟兄知己住在東京,你的眼淚究竟是為誰灑的呀!」我們再次深切感受到主人公敏感多情而又極其脆弱的內心。在N市的生活,使他與自然更加親近,也使他「從始祖傳來的苦悶」一日日的增長。由於性的苦悶無處釋放,「他」只好採取自慰的方式來排遣膨脹的情慾。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對於從小受「身體發膚不敢毀傷」、萬惡淫為首的「聖訓」教育的主人公而言,自慰竟成了不可饒恕的罪惡。這種罪惡感,並非來自外在的壓力,因為除了主人公自己並沒有人知道這個秘密。關鍵在於其已經把儒家對於性慾的壓抑內化為自我的道德典範,在他身上始終充滿著慾望與理智的沖突。每一次,人性的原始慾望都沖破了理性的限制。因此,「他的自責心同恐懼心,竟一日也不使他安閑,他的憂鬱症也從此厲害起來了」。暑假過後,「他的兩頰的顴骨更高起來,他的青灰色的眼窩更大起來,他的一雙靈活的瞳仁,變了同死魚的眼睛一樣了。」因此,自慰事件在主人公憂鬱症的發展中,極其重要。對自己這種行為產生的罪惡感,令他受盡自我內心世界的折磨。由此,「他」對愛情的渴望,已經從純精神的安慰轉為對肉體的快感的渴求。這種渴求,首先訴諸於主人公自身,即自我安慰,自我滿足。這就不難理解主人公日後的偷窺事件,是其人生軌跡之必然。
從第五節起,郁達夫把我們從對主人公過去生活的敘述中帶回到現實中來,也就是說,自慰事件發生在他與兩個日本女生偶遇之前。暑假過後,秋天到來,而「他的循環性的憂鬱症,尚未離他的身過」。此時,他感到,不僅日本人無法同情他,連他的中國同學竟也無法理解他了。身在異國他鄉,他感到雙重的孤寂:既不能得到異族人的接納,又遭到同族人的遺棄。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愛上了旅館房東的女兒。然而,雖然他心裡非常愛她,非常想同她說說話,卻總是裝出一副「兀不可犯」的樣子,為了壓抑自己的情慾,他甚至故意躲避起她來。這種自欺欺人的心態和行為,是病態的,也是變態的。這種變態情慾最終在對房東女兒洗澡的偷窺事件中爆發。「那一雙雪樣的乳峰!那一雙肥白的大腿!這全身的曲線!」,「仔仔細細的看了一會,他面上的肌肉,都發起痙攣來了」。赤裸裸的慾望,如洪水般一瀉無余,徹底淹沒了主人公的理智,這絕對是對孔孟之道最強烈的嘲諷!曾經在「他」腦海中幻想過的女人的裸體的形象,此時,已成為活生生的人體曲線呈現在眼前。從書本中得到的關於「性」的認知,第一次在現實中得到認證。這種畸形的認證,給主人公的身心以極大的傷害,也使讀者難以對「他」產生寬容與理解。第一次,主人公的身上刻上了猥瑣的烙印。為了逃避責任,「他」從旅館搬到了梅園。第六節中在梅園的生活,使「他的憂鬱症(Hypochondria)又變起形狀來了」。這一節的內容,是對前一節的深化。主人公的遭遇更加不幸起來。從與中國同學的決裂,竟然發展到與自家親兄弟的決裂。這讓「他」越發自哀自怨起來了。主人公的自虐傾向表現得非常明顯:「他又把自家的好處列舉出來,把他所受的苦處,誇大的細數起來。他證明得自家是一個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時候,他的眼淚就同瀑布似的留下來。」,「他覺得悲苦的中間,也有無窮的甘味在那裡」。天氣日益寒冷,「他」也日漸適應了與長兄決裂後的生活。正當「他」在自然的感染下,自哀自悼,流下「兩泓清淚」,決定饒恕世人的罪惡之時,竟然遇到了一對在野外約會的情人。偷窺女子洗澡的事件,在這一節中以偷聽情人的野合而深化:「他同偷了食的野狗一樣,就驚心吊膽的把身子屈倒去聽了。『你去死吧,你去死吧,你怎麼會下流到這樣的地步!』」。隨著這對情人情慾的高漲,「他」的變態情慾再一次得到得到釋放。在對二人情事的偷聽中,「他」把自己幻想為當事人,通過他人情慾的滿足使自己的慾望得到滿足。「他的眼睛同火也似的紅了起來。他的上齶骨同下齶骨呷呷的發起顫來」。通過肖像描寫,我們看到了主人公內心慾望的熾烈和扭曲。讀者再也找不到任何饒恕「他」的理由。他竟是如此變態和下流!同時,他也是如此可憐與可悲!正常的慾望,他既不敢表達,又不能抑制,所以只能通過非正當的形式舒緩。人性的扭曲,心靈的扭曲,觸目驚心的呈現在我們面前,「他」的墮落更加無葯可救,也更加欲罷不能。 第七、八節里,主人公的憂鬱症達到了高潮。在偷聽事件之後,他乘車離開梅園,卻在路上遇到了招徠客人的妓女。郁達夫細致地刻畫出主人公宿娼時的心理:「要想進去又不能進去,要想出來又不得出來;可憐他那同兔兒似的小膽,同猿猴似的淫心,竟把他先到一個大大的難境里去了」。即使是面對妓女,《沉淪》里的主人公仍然感到深深的自卑。這是讓人難以理解的。在這兩節中,作家多次寫到了主人公的「哭」。當「他」終於決定走進妓院的時候,「他」「幾乎要同小孩似的哭出來了」。當侍女問起「他」從何處來時,「他全身發起抖來,他的眼淚又快滾下來了」,承認自己是「支那人」是一種徹骨的痛楚,在一個如花少女面前。在妓院中與侍女調情本是正常的事情,可是「他」卻總是不敢放縱自己。在一個能夠釋放情慾的場合,他偏偏要裝作聖人;在不能夠表達情慾的場合,他偏偏要以偷聽偷窺的方式來排遣心中的壓抑。簡直讓人匪夷所思!最後一節里,主人公對於自己宿娼的行為感到深切的懊悔;「我怎麼會走上那樣的地方去的?我已經變了一個最下等的人了。悔也無及,悔也無及。我就在這里死了吧。」「想到這里,他的眼淚就連連續續的滴了下來。」在對祖國富強的熱切呼號中,「他的眼淚便同驟雨似的落下來」,主人公最終沉淪在茫茫大海之中。
綜上所述,《沉淪》中的主人公,其憂鬱症的流程可以概括如下:起源於退學在家蟄居時對文學作品的廣泛閱讀,對於性的認識停留於純精神層面(第三節)。離開中國到日本學習,從東京轉到N市,隨著春季的到來,開始自慰。變態情慾由純精神層面轉向對肉慾的渴望,主要訴諸於自身(第四節)。秋季到來,學校開學,日益自怨自艾,覺得與世人所不容,這是其循環性憂鬱症的開始(第一節)。路上偶遇兩個日本女學生,使他的憂鬱症日益嚴重,在日記中首次抒發了對於愛情的強烈渴望(第二節)。他愛上了房東的女兒,並偷窺這個女子洗澡。變態情慾從自身轉向他人,從想像轉到現實(第五節)。為避免受到指責,搬進梅園。一個偶然的機會偷聽了別人的情事。主人公的情慾在這對情人情慾的滿足中獲得滿足,變態情慾由現實轉回想像(第六節)。離開梅園,遇到招徠客人的妓女,變態情慾由想像再次轉回現實。主人公壓抑已久的慾望終於得到滿足,他的生命也終於走到盡頭(第七、八節)。郁達夫喜歡稱他在性事上的挫折為「憂鬱症」,因此「憂鬱症」是作家筆下浪漫主角的重要特徵。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去解釋《沉淪》主人公對此抱有的過分自咎的心理呢?
通常的看法是,《沉淪》抒發的不僅僅是性的苦悶,還是時代的苦悶。作家把愛情當作一個社會問題,作為「時代病」的一種突出症狀予以表現。可以這樣說,「他」總是把自己愛情苦悶的根源歸咎於國家、民族的衰敗。然而,《沉淪》主人公把自己的死與民族命運聯系起來究竟具有何種程度的真實性?我認為,時代的苦悶、國家民族的苦悶,只是作為郁達夫小說中性苦悶的大背景而存在,深層的原因要從主人公內在的心理特質方面來尋找。中日甲午戰爭里,昔日的「彈丸之地」竟然將「泱泱大國」打得一敗塗地,這不能不讓每一個中國人感到切膚之痛。因此,當時日本人對於中國人的蔑視是必然的事實。然而,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仍然還有很多貧民階層。有很多家庭條件並不很優越的日本女孩子,還是非常樂意與中國留學生戀愛乃至結婚的。正如李歐梵在《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中所說,當郁達夫還在為愛情而躊躇煩惱苦悶不已的時候,郭沫若卻已經流連於與眾多日本女子的愛情之中了。《沉淪》的主人公,在飽受憂鬱症折磨的短暫一生中,復仇心態、逃避心態及自悼心態始終交織在一起,構成其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學校上課,身處眾多日本同學之中,卻無法融入其人際交往圈時,這位少年想到「他們都是日本人,他們都是我的仇敵,我總有一天來復仇,我總要復他們的仇」。在懊悔與兩位日本女學生偶遇時的怯懦,想起女子的眼波並不是為自己而送時,這位少年想到「哎!哎!她們已經知道了,已經知道我是支那人了,否則她們何以不來看我一眼呢!復仇復仇,我總要復她們的仇」。在循環性的憂鬱症困擾之下,他「對了那幾個中國同學,也同日本學生一樣,起了一種復仇的心」,由此他感到了雙重的孤寂。在與長兄決裂之後,「他因為想復他長兄的仇」而棄醫從文,以此來「永遠敵視」他的長兄。偷聽別人的情事之後,這位少年竟以與年輕侍女「宣戰」的姿態走入妓院,在受到侍女冷落後心裡罵道:「狗才!俗物!你們都趕來欺侮我么?復仇復仇,我總要復你們的仇」。可以說,《沉淪》的主人公對周遭的人事一直懷有敵視之心。當他在現實中受挫時,便要向周圍的一切復仇。可是,這種復仇,並沒有任何實際上的效果。他並沒有給周圍人造成傷害,甚至沒有對周圍人的生活產生任何影響。他所謂的復仇,只是自我的一種精神慰藉,一種顧影自憐的哀嘆罷了。現實的苦悶給他造成的精神創傷,在不斷幻想著的復仇心態中得到了緩解。一句句空喊的復仇口號,只能證明主人公在現實生活中的不得志及弱勢地位,證明主人公的怯懦及可悲。因此,逃避心態便成為他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沉淪》里的少年,面對人生的苦悶,所想到的並非是抗爭,而是逃避。在中國時,他從一所學校轉到另一所學校,卻始終不能如意。因此,他離開中國來到日本。預科卒業後,離開東京來到產美人的N市,和周圍人的隔膜使得大自然成為他的「避難所」。在現實中,他不敢面對日本女子的眼波,只能在日記中釋放自己對於愛情的熱望。偷窺房東女兒洗澡之後,驚恐非常的他逃出旅館搬進了梅園。在梅園中偶然偷聽到別人的情事後,他坐上不知是開往哪裡的電車逃離了梅園。這次逃離卻使他有了一次宿娼的經歷,由於無法自己所犯的罪惡,他最後投身於茫茫的大海之中。至此,這位少年的逃亡終於劃上了句號。從中國到日本,從東京到N市,從旅館到梅園,從梅園到妓院,從妓院到大海,面對自己的墮落,他從來不曾勇敢的直面過。遇到問題,犯了錯誤,立刻逃之夭夭。郁達夫小說中的很多男主人公好像總是很喜歡乘上不知到達何處的電車逃離目前的生活困境。這種典型的逃避心態,折射出主人公怯懦的內心世界,似乎「逃離」便可解決所有的問題,便可抹掉自己所犯的錯誤。這種自欺欺人的想法在《沉淪》主人公的身上表現得非常突出。諷刺的是,這種逃避反而把他推入了更加不堪的困境。每一次懦弱的躲避,都是他更加沉淪的開始。無法擺脫生存困境的現實,不僅讓主人公的逃避心態更加焦灼,而且加深了他對周圍人事的復仇心態。無論是逃避,還是復仇,都根源於主人公的自悼心態。作為弱質男子,他並不能夠自食其力,沒有足夠的獨立性。《沉淪》的主人公具有強烈的自虐心理,他樂於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常年受苦,在黑暗的生活里沮喪漂泊的失敗者。在充滿自怨自艾的哀嘆中,他首先需要的是來自異性的愛憐和同情。對於自己過分的憐愛,以及懦弱早熟的性情,使他在現實生活中處處碰壁。他的感傷,既是弱國子民的感傷,也是個人的身心俱疲。他為自己構建了一個非常悲慘的個人生活幻像,並沉淪其中難以自拔。因此,《沉淪》的主人公便呈現出一種為郁達夫筆下人物所特有的感傷美和病態美。他的苦悶情懷,及由此而生的頹廢和變態心理言行,是細致而真實的。
郁達夫的小說,以其帶有鮮明個性特徵的心理剖白在文壇上獨樹一幟。在對《沉淪》主人公憂鬱症的梳理之後,我們感受到交織在其內心世界的復仇心態、逃避心態及自悼心態三者之間所構成的張力。如何真正走入文本,成為「在場者」,是我們解讀《沉淪》的關鍵,任何過度的臧否態度都是不可取的。
⑥ 《沉淪》中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怎麼寫
《沉淪》的主人公是一個典型的「零餘者」形象。
一方面,他有個性解放、民族復興和社會進步的要求與願望;另一方面,他的性格之中又有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諸多弱點,染有一定程度的「時代病」,這使他終於由精神上的沉淪而走向生命的毀滅。
主要表現
這一人物形象的意義主要表現在:第一,社會現實對於富於正義感及合理願望的主人公的「壓迫」是其「憂鬱症」產生的主要原因,這種「憂鬱症」無疑包含著對社會黑暗的強烈不滿。
第二,主人公個體的情感苦悶和不幸遭遇與對祖國貧弱的哀傷緊密交織,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第三,作品展現了主人公孤芳自賞、耽於憂郁、空有憤激、短於行動的性格弱點,對「五四」時期以及之後對知識分子都有一定的警策作用。
⑦ 郁達夫的《沉淪》的簡介
郁達夫的小說具有明顯的散文化特色,他注重寫人、寫情、寫一己之體驗,不追求復雜的故事情節。
其謀篇布局自然簡潔,故事進行當中穿插一些景物描寫或抒情議論,然而讀來卻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特別是人物的鮮明性格和強烈感情,自始至終貫穿全篇,把作品呵成一個整體。
二、以景寫情,融情於景
《沉淪》以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繪來渲染氣氛,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以景寫情,融情於景的抒情藝術。小說中通篇都是娓娓道來的抒情語調,很少使用實錄的人物對話等等。
這篇小說主要提供了自我形象的精神悲劇,再現了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分裂的靈魂和苦悶的心靈,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反映了五四時代人性解放的艱難歷程。
⑧ 分析郁達夫沉淪人物悲劇的原因
《沉淪》是郁達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寫於作者在日本留學期間,收錄在同名小說集《沉淪》里。小說講述了一個中國留學生在日本的遭遇,通過「一個病的青年憂鬱症的解剖」( 郁達夫《〈沉淪〉自序》),揭示主人公內心靈與肉、倫理與情感、本我(Id)與超我(Super-ego) 矛盾沖突。與郁達夫其他的小說作品一樣,《沉淪》是一篇「注重內心紛爭苦悶」的現代抒情小說(也叫「自我小說」),帶有「自敘傳」的色彩。因此,小說大膽而深刻的揭示任務復雜而豐富的心理活動。若要賞析這篇小說,就必須探究人物內心的矛盾心理以及造成這種心理的自身與社會原因。
《沉淪》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家庭,在「他」四處求學中接受的則是較為開放的進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環境下長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國文人某種氣質,同時又有一些自由與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仍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環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壓抑。當他離開W學校「打算不再進別的學校去」,他選擇了蟄居在小小的書齋里。他的內心裡也因此而壓抑,產生了「憂鬱症的根苗」。此後的留學生涯他的憂鬱症就更加嚴重起來。在異國他鄉,飽受「性的苦悶」與「外族冷漠歧視」的「他」渴望真摯的愛情,並願為此拋棄一切。然而這種渴望在現實中難以實現,他的內心逐漸失去理智的控制,他開始自瀆,窺視浴女,甚至到妓院尋歡,只為了尋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時愉悅與滿足,最終深陷在邪惡的沼澤里不能自拔。那飲鴆止渴的行為顯然讓「他」更加苦悶,愉悅過後是更大的空虛,慾望越來越大,他開始尋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經濟狀況卻窮困潦倒,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他」只有投海自盡來結束這個惡性循環。
用現代心理學與文學批評的相關理論分析主人公的命運,就可以發現「他」的悲劇命運是無法避免的。
根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中有關人格層次中無意識遵循追求歡樂原則的本我驅使著自我不斷的尋求自身肉慾的滿足,但在現實生活中屢遭打擊,於是主人公產生了畸形變態的心理與行為。但「他」的內心理性良心的超我又尚未泯滅,在他每次陷於誘惑之中,超我又不時使「他」自愧自慚,譴責自己「下流」,在他內心的矛盾永遠無法調和,致使他的生活在精神疲憊與焦慮的折磨中,最終因此而自殺。
從另一個角度看,主人公的悲劇的命運並不是完全因他個人的原因造成的,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論新解》中指出「有一句格言告誡我們,一仆不能同時服侍兩個主人,然而可憐的自我卻處境更壞,他服侍著三個嚴厲的主人……它的三個專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與本我。」正如弗洛伊德所指出的,除了本我與超我的矛盾,外部世界也影響著主人公的命運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對處在危機與變革的中國社會,主人公以中國文人積極「入世」的態度,曾試圖去改變。面對外族的冷漠歧視,「他」也想到「復仇」。但他終究沒有採取實際行動。這是為什麼呢?除了個性的懦弱,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祖國的劣弱,,讓人幾乎失去了救亡圖存的信心,風雨飄搖的時局,讓他的傷時憂國只能停留在內心,而日本人的冷漠歧視讓他更產生了弱國子民自卑的心理,這些使他開始自戕自賤,最終將「他」推向了死亡的命運。
⑨ 《沉淪》的主人公為什麼跳海
《沉淪》是郁達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寫於作者在日本留學期間,收錄在同名小說集《沉淪》里。小說講述了一個中國留學生在日本的遭遇,通過「一個病的青年憂鬱症的解剖」( 郁達夫《〈沉淪〉自序》),揭示主人公內心靈與肉、倫理與情感、本我(Id)與超我(Super-ego) 矛盾沖突。與郁達夫其他的小說作品一樣,《沉淪》是一篇「注重內心紛爭苦悶」的現代抒情小說(也叫「自我小說」),帶有「自敘傳」的色彩。因此,小說大膽而深刻的揭示任務復雜而豐富的心理活動。若要賞析這篇小說,就必須探究人物內心的矛盾心理以及造成這種心理的自身與社會原因。
《沉淪》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家庭,在「他」四處求學中接受的則是較為開放的進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環境下長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國文人某種氣質,同時又有一些自由與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仍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環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壓抑。當他離開W學校「打算不再進別的學校去」,他選擇了蟄居在小小的書齋里。他的內心裡也因此而壓抑,產生了「憂鬱症的根苗」。此後的留學生涯他的憂鬱症就更加嚴重起來。在異國他鄉,飽受「性的苦悶」與「外族冷漠歧視」的「他」渴望真摯的愛情,並願為此拋棄一切。然而這種渴望在現實中難以實現,他的內心逐漸失去理智的控制,他開始自瀆,窺視浴女,甚至到妓院尋歡,只為了尋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時愉悅與滿足,最終深陷在邪惡的沼澤里不能自拔。那飲鴆止渴的行為顯然讓「他」更加苦悶,愉悅過後是更大的空虛,慾望越來越大,他開始尋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經濟狀況卻窮困潦倒,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他」只有投海自盡來結束這個惡性循環。
⑩ 郁達夫《沉淪》的心理內涵和藝術特色
藝術特色
自傳體特點:有作者自己的影子
感傷的抒情:有嚴重憂鬱症的零餘者,灰色基調,感傷頹廢之氣
主人公多數是零餘者:郁達夫將主人公放在中西文化的夾縫中,體會社會黑暗等等。
不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子 覺得自己多餘
小說散文化:獨白式的抒情話語結構,注重內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