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主角 > 小說主人公是故事的敘述者作用

小說主人公是故事的敘述者作用

發布時間:2022-03-20 12:16:48

㈠ 小說敘述的生成性作用

敘述者對背景的描寫;敘述者對故事人物的識別;時間性的概述;敘述者對人物的定論;敘述者關於人物未想未說的內容的報道情況;敘述者的評論;敘述者的判斷。這七點的感知程度是層層遞升的,越到後面敘述者的可感知度越強。

㈡ 找出《七根火柴》中的人物描寫並說說起作用

王願堅(1929年—1991年),山東省相州鎮相州七村人,當代作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解放軍藝術學院藝術系(作家班)主任。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在部隊里當過宣傳員,文工團員,報社編輯和記者。1945年參加解放軍。1952年任《解放軍文藝》編輯,同年開始發表《黨費》《糧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說。1956年至1966年,參加了「解放軍30年徵文」——革命回憶錄選集《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有機會系統地學習了黨和軍隊的歷史,接觸到更多老一輩革命者,使他的創作題材更豐富,文筆更洗練。又陸續寫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隊政委》等十多篇短篇小說。王願堅一直致力於小說創作,1974年與陳柱國創作了第一個劇本《閃閃的紅星》,塑造了身處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斗爭正激烈的時刻,潘東子等嚮往參加革命的紅孩子形象。對孩子的內心刻畫深入,幾個孩子的性格鮮明,各具特色,人物語言生動,可愛。形象真實、親切,令人難忘。劇作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戲劇性強。1976年又繼續發表了《路標》、《足跡》等10篇短篇小說。已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有:《糧食的故事》、《後代》、《普通勞動者》、《王願堅小說選》。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他的優秀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向世界發行,傳記被收入《中國名人詞典》和英國《世界名人錄》等。
王願堅的短篇小說中,《黨費》、《糧食的故事》、《支隊政委》等描寫了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七根火柴》、《三人行》、《趕隊》等歌頌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事跡;《普通勞動者》、《媽媽》、《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形象。其它還有《早晨》、《征途》和改編的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等。近幾年的新作有《足跡》、《標准》、《草》、《歌》等短篇小說,其中《足跡》獲人民文學雜志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黨費》,多次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影響深遠。
[編輯本段]簡介
短篇小說。王願堅作。1958年發表。長征途中,暴雨傾瀉在大草原上。一個生命垂危的紅軍戰士把黨證和夾在黨證里的七根焦乾的火柴交給戰友,請他轉交給黨組織。言畢,安然地閉上了眼睛。那位戰友追上隊伍,為戰士們點燃了篝火,然後將餘下的六根火柴和黨證交給了指導員。作品細節描寫感人,表現了革命戰士的高尚品格。
[編輯本段]原文
七根火柴
天亮的時候,雨停了。
草地的氣候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氣,忽然一陣冷風吹來,濃雲像從平地上出來似的,霎時把天遮得嚴嚴的,接著,暴雨夾雜著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點地傾瀉下來。
盧進勇從樹叢里探出頭來,四下里望瞭望。整個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濛的雨霧里,看不見人影,聽不到人聲。
被暴雨沖洗過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過似的,躺倒在爛泥里,連路也給遮沒了。天,還是陰沉沉的,偶爾還有幾顆冰雹灑落下來,打在那渾濁的綠色水面上,濺起一朵朵浪花。他苦惱地嘆了口氣。因為小腿傷口發炎,他掉隊了。兩天來,他日夜趕路,原想在今天趕上大隊的,卻又碰上了這倒霉的暴雨,耽誤了半個晚上。
他咒罵著這鬼天氣,從樹叢里鑽出來,長長地伸了個懶腰。一陣涼風吹得他連打了幾個寒顫。他這才發現衣服完全濕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該多好啊!」他使勁續著衣服,望著那順著褲腳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這是妄想—一不但是現在,就在他掉隊的前一天,他們連里已經因為沒有引火的東西而只好吃生干糧了。他下意識地把手插進褲袋裡,意外地,手指觸到了一點黏黏的東西。他心裡一喜,連忙蹲下身,把褲袋翻過來。果然,在褲袋底部粘著一小撮青稞麵粉;麵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這些稀糊刮下來,居然有雞蛋那麼大的一團。他吝惜地捏著這塊面團,心裡不由得暗自慶幸:「幸虧昨天早晨沒有發現它們。已經一晝夜沒有吃東西了,這會兒看見了可吃的東西,更覺餓得難以忍受。為了不致一口吞下去,他把面團捏成了長條。正要把它送到嘴邊,突然聽見一聲低低的叫聲:「同志——」
這聲音那麼微弱、低沉,就像從地底下發出來的。他略微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著那聲音走去。盧進勇蹣跚地跨過兩道水溝,來到一棵小樹底下,才看清楚那個打招呼的人。他倚著樹權半躺在那裡,身子底下是一汪渾濁的污水,看來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挪動了。他的臉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濕了的頭發粘貼在前額上,雨水沿著頭發、臉頰滴滴地流著。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閉著,只有齶下的喉結在一上一下地抖動,乾裂的嘴唇一張一翕地發出低低的聲音:「同志——同志——」
聽見盧進勇的腳步聲,那個同志吃力地張開眼睛,掙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來,但動不了。
盧進勇看著這情景,眼睛裡像揉進了什麼,一陣酸澀。在掉隊的兩天里,他這已經是第三次看見戰友倒下來了。「一定是餓壞了!」他想,連忙搶上一步,摟住那個同志的肩膀,把那點青稞面遞到那同志的嘴邊說:「同志,快吃點吧!」
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滯地望了盧進勇一眼,吃力地舉起手推開他的胳膊,嘴唇翁動了好幾下,齒縫里擠出了幾個字:「不,沒……沒用了。」
盧進勇一時不知怎麼好。他望著那張被寒風冷雨凍得烏青的臉,和那臉上掛著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熱水,也許他能活下去!」他抬起頭,望望那霧蒙蒙的遠處,隨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說:「走,我扶你走吧。」那同志閉著眼睛搖了搖頭,沒有回答,看來是在積攢著渾身的力量。好大一會兒,他忽然睜開了眼,右手指著自己的左腋窩,急急地說:「這……這里!」
盧進勇惶惑地把手插進那濕漉漉的衣服。他覺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樣冰冷了,在左腋窩里,他摸出了一個硬硬的紙包,遞到那個同志的手裡。
那同志一隻手抖抖索索地打開了紙包,那是一個黨證,揭開黨證,裡面並排擺著一小堆火柴,乾燥的火柴。
紅紅的火柴頭聚集在一起,正壓在那朱紅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著……」那同志向盧進勇招招手,等他湊近廣使伸開一個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撥弄著火柴.口裡小聲數著:「-,二,三,四…??」』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卻數了很長時間。數完了,又向戶進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說:「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盧進勇高興地點點頭,心想:這下子可好辦了!他彷彿看見了一個通紅的火堆,他正抱著這個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這一瞬間,他發現那個同志的臉色好像舒展開來,眼睛裡那死灰般的顏色忽然不見了,發射出一種喜悅的光。那同志合攏了夾著火柴的黨證,雙手捧起,像擎著一隻貯滿水的碗一樣,小心地放到盧進勇的手裡,緊緊地把它連手握在一起,兩眼直直地盯著盧進勇的臉。
「記住,這,這是,大家的!」他驀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用盡所有的力氣舉起手來,直指著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帶給……』,話就在這里停住了。盧進勇覺得自己的臂彎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遠處的樹、近處的草、那濕腋漉漉的衣服、那雙緊閉的眼睛……一切都像整個草地一樣,霧蒙蒙的;只有那隻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攀著,像一隻路標,筆直地指向長征部隊前進的方向……
這以後的路,盧進勇走得特別快。天黑的時候,他追上了後衛部隊。
在無邊的暗夜裡,一簇簇的黃火燒起來了。在風雨中、在爛泥里躍滾了幾天的戰士們,圍著這熊熊的野火談笑著,濕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層霧氣,洋瓷碗里的野菜「前南」地響著……
盧進勇悄悄走到後衛連指導員的身邊。映著那閃閃跳動的火光,他用顫抖的手指打開了那個黨證,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遞到指導員的手裡,同時,以一種異樣的聲調在數著:「一,二,三,四……」
文章分析
分段落層次:
第一部分 開頭(1~8段):對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 發展、高潮(9~22段):獻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 結尾(23~26段):火柴發揮了作用。
草地環境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對草地環境的描寫,突出了草地變幻莫測的「怪」氣候以及沉浸在雨霧中的荒涼景象,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反映紅軍草地行軍的艱辛。在這樣的環境中,有火柴就能得到溫暖,吃到糧食,得以生存,這也就暗示了火柴具有特殊的價值。)
作者從哪些方面詳寫了無名戰士的肖像?有什麼作用?
(引導學生看第9段:從無名戰士的姿態、臉色、頭發、眼睛、嘴唇等方面對無名戰士作了細致的描繪。說明無名戰士經過風雨冰雹的摧殘、飢餓的襲擊,再也沒有力氣前進了,已經到了垂危的地步,為下文寫無名英雄臨終前獻火柴做鋪墊。)
小說的情節輪廓是:盧進勇渴望火,無名戰士需要火——生命垂危卻不用火柴,交出火柴——火柴發揮了巨大作用。可見故事情節是圍繞這取火之物——火柴來安排的。它是把小說各部分串聯組織起來的,貫穿全篇的一條線;是最能表達中心思想的事物。
分析
一、關於題目的內涵
《七根火柴》這個題目是一個偏正結構的短語。「火柴」前面加上「七根」這樣精確數字進行限定,給讀者以非同尋常的感覺,因此而造成懸念。標題既揭示了小說的內容,又提供了故事情節設置與展開的線索。同時,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畫,人物品質展現的依託。讀完小說,「七根火柴」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作者說:「它是從我的見聞和感受里來的。在戰爭中,我多次看見過這樣一個戰士的手啊。握著槍的,攥著擔架桿的,拉著戰友的,撫摸在同志額角上的……」如今,我已經不能確切地說出,在我握著筆寫《七根火柴》的時候,到底是想起了記憶中的哪一件事、哪一隻手。但是,在這短短的兩千字里,確實凝結了我在戰爭中直接獲得的生活體驗:關於人,關於人的手和心靈,關於戰爭中人和人的關系,以及戰士的忠誠。就連一個細節、一點感受、一星思緒,也得從真切體驗里得到。 這段話告訴我們,標題是生活真實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體驗的藝術再現,它所要表現的是「人」,「人的心靈」。因此,標題有著深刻的內涵。
二、段落層次
以「七根火柴」為線索來劃分段落層次: 第一部分開頭(1-8段):對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發展、高潮(9-22段):獻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結尾(23-26段):火柴發揮了作用。
三、課文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
用自然環境的描寫來烘託人物、展開情節,是這篇小說的一個特色。小說一開始就敘述了草地上忽雨忽晴,雨中夾雜著冰雹的壞天氣,緊接著又用盧進勇的眼光來觀察暴雨後的草地:「看不見人影,聽不見人聲」「荒草躺倒在爛泥里」「整個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濛的雨霧里」。這些描寫不僅展示出人物活動動的背景——艱苦的長征途中,而且烘托出「火」對於長征、對於革命的重要作用,暗示「七根火柴」的重大意義。另一方面,盧進勇活動的環境也是無名戰士活動的環境,所以這段自然環境的描他是為無名戰士的出場和他的英雄行為做鋪墊。
四、以「火」為線索組織材料
這篇小說有關「火」的文字多次出現且貫穿始終。第一次出現是描寫盧進勇暴雨下追趕部隊,又凍又餓,渴望有火的情形。第二次出現則強調部隊斷火三天,盧進勇希望落空。兩次描寫,火的重要性已經顯而易見。這時,盧進勇遇到無名戰士,面對飢寒交加,生命危在旦夕的戰友,盧進勇自然而然又生出對火的渴望。「火」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強調。而這一次他居然見到了火柴——無名戰士不惜用生命來保存的火柴。文章至此之後,「火」的字眼接二連三地出現,並隨著主題的升華、情節的發展而變為簇簇火焰,熊熊篝火。「火」在實質上已經成為無名戰士的精神的形象寫照。小說最後描寫「在無邊的暗夜裡,一簇簇篝火燒起來了」,「在閃閃跳動的火光下」,盧進勇轉交無名戰士保存下的六根火柴。這個場面進一步揭示了火柴的作用、無名戰士的崇高品德。小說就是這樣以「火」為線索安排情節,環環相扣集中筆力塑造形象、表現主題的。
五、小說的人物刻畫
這篇小說用最經濟的筆墨神形畢肖地塑造了一個寧願犧牲生命為革命保存火種,不願為保全自己生命而耗用火柴的無名戰士的形象,其獨到之處在於運用了映襯手法。 小說的主人公是無名戰士,但作者在他身上卻是惜墨如金;相反,對於另一位次要人物盧進勇的描寫卻是濃墨重彩,不惜筆力。小說從一開始介紹人物活動的自然環境,用的就是盧進勇的眼光、盧進勇的感受;進而主人公的出場是由盧進勇的聽覺引出,主人公的神貌是通過盧進勇的觀察感覺到。與此同時,作者還用盧進勇的心理活動來襯托主人公的精神品格。盧進勇發現生命垂危的無名戰士,憑直覺感到「他一定餓壞了」「要是有一杯熱水,也許他能活下去」。而這時他卻推開盧進勇給他送到唇邊的青稞面,拒絕盧進勇扶他前行,用盡力氣掏出珍藏的黨證和七根火柴,鄭重囑托盧進勇轉交給部隊。寥寥幾筆,無名戰士的形象赫然而立,其精神品格突現出燦爛的光彩。在描寫無名戰士的過程中,作者舍棄了許多次要場面(無名戰士如何掉隊,如何得到並保存火柴,如何度過這幾天的草地生活……),緊緊抓住他向戰友轉交火柴的一瞬,抓住人物震撼人心的一連串語言和動作,抓住無名戰士如何對待火柴的態度,烘托出人物整個內心世界的崇高與美。而小說最後,又以盧進勇鄭重地轉交無名戰士保存下的火柴,「無邊的暗夜裡,一簇簇篝火燒起來了」結束,更是襯托無名戰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非凡意義。所以說,小說作者雖寥寥數筆描寫主人公形象,但主人公的英雄性格卻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現。
六、課文的敘述視角
敘事作品具有兩個基本要素,即故事和敘述者。故事與敘述者之間的關系,就是敘述視角。採用第一人稱敘述視角,則敘述者存在於虛構的小說世界中,成為其中的一個人物,人物的世界與敘述者世界完全統一。第三人稱敘述視角則有兩種情形:一種是作者敘述視角,即敘述者外在於人物的世界,敘述者的世界成為與小說人物世界不同的世界。另一種是人物敘述視角,敘述者由一個反映者所取代,此反映者為小說中的一個人物,他感受、觀察、思考,但卻不像一個敘述者那樣對讀者講話。讀者是通過反映者個性的眼光來看待小說中其他人物、事件的。 從表面上看,這篇小說採用的是一個第三者的全知視角而非第一人稱視角。然而作為故事發展見證人的盧進勇,實際上是起到了第一人稱「我」的作用。作品時時刻刻用盧進勇的眼光來觀察一切、感受一切,並從盧進勇的角度來描寫發生的一切,如此一來,盧進勇便如同第一人稱的「我」一樣可直接描繪一切,且令人覺得真實可信。另一方面,盧進勇這一角色又具有第三人稱敘述視角的「全知性」與「自由性」,這又使得小說在創作時伸縮性更大,情節結構更加完整。同時,作為主人公的映襯,有了盧進勇,無名戰士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
[編輯本段]原文改編劇本
第一幕
時間:紅軍長征時,一個雨初停的早晨
地點:草地
人物:盧進勇,受傷同志
(幕啟)
(一陣風雨聲響過,雨漸停)
盧:(從一片草叢里探出頭來,四下里望瞭望,皺了皺眉頭,咬牙切齒地)這該死的鬼天氣,碰上這倒霉的暴雨,又耽誤了半個晚上,不知道又要什麼時候才能趕上大隊了。(說著,踉踉蹌蹌地從樹叢里鑽出來,,揉了揉受傷的小腿,長長地伸了個懶腰)
(一陣涼風吹過)
盧:(連打了幾個寒顫,連忙低頭,驚了一下,拽住衣角,又皺起了眉頭,喃喃自語)糟糕,全濕了。(捲起衣服,使勁的擰著,然後開始擰褲腳,看著順著褲腳流下的水滴喃喃)要是有堆火烤,該多好啊。(說完連忙搖了搖頭)哎,還是妄想啊(自嘲地笑了笑),連營里都只能吃干糧……(想起什麼似的下意識把手插進褲袋裡,一下子像是摸到了什麼,表情驚喜地一愣,連忙蹲下身,把褲袋翻過來,發現褲袋底部粘著一小撮青稞麵粉被雨水泡成的稀糊,小心翼翼地把稀糊颳了下來,吝惜地捏著面團,慶幸地自語)幸虧昨天早晨沒有發現它們。(眉頭一皺,苦笑一聲,又微微綻開笑容)都一晝夜沒吃東西了,這會兒,終於找到了點可以吃的東西啊,可真的是……餓死我了。
(盧進勇把面團捏成長條,珍惜地正准備吃)
傷畫外音:(微弱,有氣無力地)同志……同志——
(盧聽到聲音,放下了面團,一瘸一拐地向著聲音走去,繞了幾圈,在角落發現奄奄一息的受傷同志)
(受傷同志無力地倚著一棵樹,半躺著,面色蒼白,雙目緊閉,渾身濕透了,嘴唇張合不斷艱難地發出「同志」的呼喊)
(盧進勇走進,受傷同志吃力地張開眼睛,掙扎著想坐起來,但動不了,眉頭緊皺,盧進勇看到了,神情悲痛,舉手揉了下眼睛,眼眶紅紅的)
盧:你一定是餓壞了,(說著搶上一步摟住那個同志的肩膀,把面團遞到了那同志的嘴邊,焦急關切地)同志,快吃點吧
傷:(眼睛失神,眼神呆滯地看了盧一眼,吃力地舉起手推開他的胳膊,嘴唇扇動了好幾下,有氣無力地說)不,沒……沒用了
盧:(一愣,垂下手,愣愣地看著他,表情痛苦)
盧畫外音:(帶著憧憬與酸澀)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熱水,也許他能活下去……(想到這里,又抬頭望望遠處,隨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說)走,我扶你走吧
傷:(閉著眼睛搖了搖頭,沒有回答,皺著眉頭過了好久,忽然睜開了眼,右手指著自己的左腋窩,急急地說)這……這里
(盧惶惑地把手伸進受傷同志的衣服里,左右摸著,終於在左腋窩里,摸出了一個硬硬的紙包,遞到那個同志的手裡,那同志一隻手抖抖索索地打開了紙包,是一個黨證,裡面並排擺著一小堆乾燥的火柴。)
傷:(向盧招招手,等盧湊近伸開一個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撥弄著火柴.口裡小聲數著)-,二,三,四……七(數完過了很久,又向盧詢問似的望了一眼)
盧:(高興地點點頭)是,看明白了!這下可好辦了,我就能救你了!
傷:(神色輕鬆了不少,帶著喜悅合攏了黨證,雙手捧起,小心地放到盧手裡,緊緊地把它連手握在一起,兩眼直直地盯著盧的臉)記住,這,這是,大家的!(突然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用盡所有的力氣舉起手來,直指著正北方向)
(盧順著傷員的手望向正北方,手上依舊托著黨證)
傷:(氣喘吁吁地說)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帶給……(無力地合上眼,頭一歪,手筆直的垂下來,掉在了盧的臂彎里)
(盧愣愣地依舊望著北方,一動不動,漸漸地,眼眶紅了,熱淚盈眶)
(幕閉)
第二幕
時間:幾天後
地點,後衛部隊陣營
人物:盧進勇,後衛連指導員
(幕啟)
旁白:幾天後,盧進勇趕上了後衛部隊,在風雨中、在爛泥里跌滾了幾天的戰士們也終於有了一簇簇熊熊的野火取暖。
盧:(越過幾個正談笑的戰友,悄悄走到了指導員身邊,輕輕喊了聲)指導員……
(指導員轉過身來,看著他,臉色一下子變得嚴肅而凝重)
盧:(深深地望了他一眼,顫抖著打開了那個黨證,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遞到指導員的手裡,聲音顫抖而小心地數著)一,二,三,四……
(聲音漸輕,燈光漸暗)
(幕閉)

㈢ 小說中人物描寫的作用

小說中人物描寫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生動、豐滿,增強故事帶給讀版者的真實感、代入權感。

在一些小說中,人物的一舉一動、一笑一顰,往往從次要人物的眼睛裡看出來;對人物的感受、評論,往往從次要人物的嘴裡說出來。通過次要人物的見聞,把故事相關的情節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動情節發展。他們的出現主要擔當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敘事功用。

很多小說會出現群眾場面,這些場面中的群眾,大多是不重要的次要人物。正是這些次要人物的出現為主要人物的活動提供了具體環境,起到了渲染氣氛、奠定感情色彩基調的作用。

(3)小說主人公是故事的敘述者作用擴展閱讀:

小說作為四大文學體裁之一,其創作中的環境描寫主要分為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不同的環境描繪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有著不同的作用。很多小說中對社會環境以及自然環境的描繪都讓人印象深刻。

舉個例子來說,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中對於社會環境的描繪就讓人印象深刻,小說的整體環境是處於上個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主人公在不同年代的心理變化就通過這樣一個大環境來表現。

如果沒有當時的一個大環境的描繪,對大環境里的所有具體的事與物的描繪,就不能從側面很好的襯托表現出主人公的人生遭遇及其人生價值觀的轉變。

㈣ 小說是以什麼為故事敘述者

有的是以小說中的一個人物,然後以第一人稱進行敘述,不過一般都是以男女主角,這樣的小說有一個不好的地方就是讀者會受主角認知的影響,也就是主角不知道的,讀者也不知道。。。。有的是以第三人稱的角度,跳出那個圈,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寫所有的人,這樣的人物心理描寫可能有所欠佳。。。還有很少一部分就是以作者自己的身份,寫自己認識的人或事。。。其實有很多的類型,還有的是每一個小標題換一個敘述的對象,不過都是以「我」來說整件事的發展。

希望可以幫到你。

㈤ 小說以什麼為故事敘述者

話說有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第一人稱是以自己的角度,文章中的「我」來敘述故事;而第三人稱則是從旁觀者的角度,可以說是旁白來描述文中的每個人物的心理動作狀態語言。 希望能幫助到你,謝謝!

㈥ 小說中次要人物的作用有哪些

次要人物為主要人物服務: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深化主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烘托氣氛。小說中次要人物往往著墨不多,但其地位不可忽視,他們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角色。

次要人物在小說中的作用

人物能夠分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是作者濃墨重彩描寫的結晶,也是我們在課堂上破費大量時間賞析、品讀的對象。另外,還有一些著墨不多的次要人物,這些人物常常被我們疏忽,或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其實,他們在側面烘托、推進情節、渲染氛圍、升華主題等方面佔領著重要的位置。

次要人物,敘事文學人物的一種。在事態的發生與發展中,與主要人物發生不同關系,起著不同作用,配合主要人物以形成形象體系的人物。是情節的構成和表現主要人物性格不可缺少的因素。文學藝術作品,因篇幅長短、內容寬窄之不同,次要人物多少也不一,但往往比主人公多。

次要人物有的是主要人物的對立面,有的是支持者、同情者,有的則是處於中間狀態的人物。他們之間的關系是變化的、流動的。他們之間處於錯綜復雜的矛盾對立的不斷轉化之中,從而構成作品的具體環境和沖突,為主要人物的活動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據和最廣闊的舞台,並對主要人物起著對比、襯托作用。

㈦ 本文採用了什麼敘述方式有何好處

不知道你要說的本文指的是什麼,下面的提供你參考!

用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寫文章各有什麼好處?
敘述人稱指作者敘述的觀察點、立足點,也就是故事是由誰講的,故事裡發生的事是誰親眼看到的,或者是誰想的。根據作者與所敘述對象的關系,敘述的人稱主要有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兩種,也有第二人稱。在小說中,作者還可以通過小說中人物的眼睛和心理來敘述事件,如卡夫卡的《變形記》敘述公司秘書主任到格里高爾家,作者就是從格里高爾的心理角度敘述的。這樣寫,避免了小說寫作上的單一呆板,人物感受也更為真切。
下面著重說說三種敘述人稱的表達作用。每一種敘述人稱都有其局限性,下面所談主要是其優點。
第一人稱敘述,即敘述者以當事人口吻來進行敘述。敘述者敘述的事件都是「我」的所見、所聞、所聽、所感。閱讀時要注意,「我」並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小說中的一個角色。這個角色有時指作者自己,如《故都的秋》中的「我」就是郁達夫本人;有時指作品中的主人公,如魯迅的《一件小事》中的「我」——車夫;有時指所敘述事件的見證人、次要人物,如魯迅的《孔已己》的「我」——酒店裡的小學徒;有時指全文的線索人物,如《祝福》中的「我」,祥林嫂的故事通過「我」貫穿起來。第一人稱敘述的優點是,便於作者抒發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有如袒露胸懷,使讀者感到真實、親切、自然。如《孔乙己》通過小學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的命運和其他人物的嘴臉,從而展現孔乙己命運的可悲和世態的炎涼。以「我」為見證人,就比用第三人稱敘述更為真實地揭示人物的性格、遭際和命運。
第三人稱敘述,即敘述者站在第三者的旁觀角度,把「他」或「他們」的經歷或事件的發展變化呈現在讀者面前。採用這種人稱敘述,敘述者無所不知,事件的來龍去脈,人物的內心秘密等等,敘述者都了如指掌。《阿Q正傳》《邊城》採用了這種角度。它的優點是,所敘述的人物和事件可以不受特定的時空的限制,敘述者如冷眼旁觀,反映的生活面極為寬廣。
因為這兩種敘述方法各有長短,為了發揮各自的優勢,文章常常交叉採用兩種不同的敘述人稱。使用第一人稱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稱的轉述,以進一步擴大表現的時空領域;使用第三人稱的,則常常夾雜進人物的獨白、對話等,從而增強文章的真實感和親切感。人稱交叉敘述的方法,可以揚長補短,使敘述的對象得到全方位、立體化的表現。
第二人稱敘述,即作品通篇只以「你」為視角敘述。但這種視角的作品少之又少,大量的作品只是一個人稱而不是敘述人稱。這里必須區分一下人稱與敘述人稱。兩者並不是一回事。人稱指人物的一般代稱,如你、我、他;而敘述人稱指作者敘述的觀察點、立足點。從敘述者、讀者和被敘述者三者間的關系分析,作家很難站在「你」或「你們」的角度進行敘述,絕大多數文章中的「你」或「你們」常常是指文章的讀者或被敘述對象,也就是人稱稱謂。如2006年廣州一模卷所選的安勇的《煙囪里的兄弟》的第二人稱,就是稱謂被敘述對象——小說中的麻雀——的。第二人稱敘述的優點是,縮短作者和讀者,或者「我」與被敘述者之間的距離,有如促膝談心,使讀者感到真實、親切、自然,從而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下面再說說敘述人稱或者人物稱謂的變換。敘述人稱可以在第一和第三人稱之間互相變換,也可以在敘述者和作品中人物之間互相變換,其好處已在前文說過,不再贅述。人物稱謂的變換也就是在第一、第二、第三人稱之間互相變換,例子見文章開頭2000年高考全國卷考題的第二問。對人稱變換原因的分析要視具體的語境而定,對變換人稱好處的分析則可以參考敘述視角的相關說明。

㈧ 如何確定小說主人公

「主人公」的定義:「主人公是文學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著力刻畫的一個或幾個在作品中占據主導地位的中心人物。作品的矛盾沖突和故事情節緊緊圍繞主人公展開,其他次要人物的出現及其活動,也以主人公及其活動為中心,並對主人公起一定的映襯作用」 於勒的三次變化,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態度也變化了三次——小說中的矛盾沖突和故事情節是緊緊圍繞於勒的變化展開的。根據「主人公」的定義和以上分析學生很容易就斷定:小說的主人公是於勒。 小說以於勒這個形象為中心,還著力刻畫了菲利普夫婦。菲利普夫婦虛偽、自私、貪婪、冷酷,有著一副可憐又可鄙的拜金相。他們雖不是什麼大奸大惡,但他們的靈魂已經被資本主義社會腐蝕透了。於勒變化著的身世,好像一扇窺視他們心靈的窗子,從中可以一下子洞察他們靈魂深處。也就是說作品雖花了較大的篇幅,著力刻畫了菲利普夫婦,但菲利普夫婦的出現及其活動是圍繞於勒展開的,即作品的矛盾沖突和故事情節不是圍繞菲利普夫婦展開的,寫菲利普夫婦只是情節發展的需要,又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所以說菲利普夫婦不是小說的主人公。 小說以「我」為明線,敘事的主體貫穿全篇,詳寫「我」的父母對於勒叔叔態度的變化,主人公於勒卻作為暗線,虛寫和略寫的。他的身世浮沉,際遇坎坷,年輕時的放盪,中年時的得意,老年時的淪落,本有許多可寫之處,但作者都把這些置於幕後,而把菲利普夫婦推到幕前。菲利普夫婦雖在幕前表演,但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圍繞於勒展開的,他們只不過是幕前的小丑,而不是小說的主人公。因此,我們判定一個人物是否是小說的主人公,不能只看明暗虛實或著筆的詳略,而應看人物在表現中心方面的地位,在故事情節發展和矛盾沖突中所起的作用。 比如魯迅的另一篇小說《故鄉》,雖然閏土所佔的篇幅比不上文中「我」所佔的篇幅,卻是作者的著力點,通過他來揭示勞動人民走向災難的根源:多子、飢荒,沉重的苛捐雜稅,以及「歷史遺留的階級觀念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不了解,甚至是隔膜」(茅盾語)。可以說閏土對表現小說的主題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他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文中的「我」只是線索性人物。 那麼《社戲》呢?主人公是平橋村的人們還是「迅哥兒」?我認為都可以。這就要看我們所處的角度。如果側重平橋村是我的「樂土」,是我童年的「樂園」,所寫的內容都是對平橋村生活的熱愛,對深奧難懂的封建教育內容的反感,那麼主人公就是「迅哥兒」。再說,寫到雙喜,寫到阿發,寫到桂生,也是進一步說明平橋村就是我的摯愛,正因為他們,「我」才能盡情地釣蝦、放牛、看社戲。當然,說主人公是小夥伴們,也不無道理。理由很簡單,作者正是通過這篇小說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這些小夥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友愛熱情,淳樸善良。有了他們,「我」的沮喪可以在瞬間出現轉機,有了他們,「我」看到了再也沒有看到的好戲,吃到了再也沒有吃到的好豆。 判斷小說的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小說情節、結構、矛盾沖突中是否佔中心地位,是否通過他來表現小說的主題思想。文學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著力刻畫的一個或幾個在作品中居主導地位的中心人物,是矛盾沖突的主體。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和發展,直接體現作品的主題思想。 歐·亨利的《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的主人公是那個畫家。作者寫小說是要反映一些東西的,或者映射社會,或探究某種現實,或者乾脆滿足自己某種心理。那麼小說中最能體現這些的就是主人公。一般來說,花在主人公身上的筆墨越多,反映的東西就越豐滿。某種程度來講這是評判的一個標准。但歐·亨利的小說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著稱,通過情節的曲折可以塑造出一些人物,也許所著筆墨不是最多,確最能表達作者內心,應該算上一種側面烘托,但這畢竟是少數。 有人認為,判定一個人物是否為主人公有三個角度,首先看對人物著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說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創作意圖。除此之外,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第一人稱人物未必是主人公 魯迅在《孔乙己》一文中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敘述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慘遭遇,塑造了孔乙己這個可憐而又可悲的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形象,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乃至整個社會的毒害。文章雖以第一人稱來敘述,但很顯然,文中的「我」不是小說的主人公,也不是魯迅自己,孔乙己才是小說的主人公。雖然「我」不是小說的主人公,但「我」是孔乙己悲慘遭遇的見證者,客觀上起到了貫串全篇的線索作用。 二、著墨多的人物未必是主人公 不以著墨的多少判斷。如魯迅的《故鄉》,閏土雖然所佔的篇幅比不上文中的「我」所佔的篇幅多,但閏土處在小說的中心地位,對表現小說的主題起到決定作用,因此,閏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文中的「我」只是本文的線索人物。如《七根火柴》,著墨多的是盧進勇,作為主人公的無名戰士卻著墨少。那麼,小說為什麼要用很多篇幅寫盧進勇呢?有三個作用:一個是通過盧進勇所見所聞所想敘述故事,刻畫無名戰士的形象,實際上起到了線索人物的作用;二是用盧進勇襯托無名戰士,用盧進勇遇到的艱難困苦說明無名戰士的處境惡劣,用盧進勇對火的渴望烘托出無名戰士用自己的生命保存火種的意義和崇高的共產主義品質;三是盧進勇與無名戰士的關系正是紅軍部隊內部的親密無間的革命關系,也正是無名戰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基礎和動力。小說是圍繞無名戰士展開情節、表達主題的,因此無名戰士才是小說的主人公。 三、焦點人物未必是主人公 如《我的叔叔於勒》中的於勒是焦點人物,小說的矛盾沖突和故事情節也是緊緊圍繞於勒展開的。小說中的菲利普夫婦雖是邊緣人物,他們卻是小說的主人公。作者讓於勒三次變化身世,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態度也變化了三次,前後迥異,強烈對比,把菲利普夫婦的內心世界充分展現了出來,把人與人之間冷酷無情的金錢關系表現得淋漓盡致。而於勒充其量是一面鏡子,是一個道具。 四、正面人物更宜為主人公,反面人物也可以是主人公 在教學小說《窗》時,對主人公的看法,學生出現了三種答案:一是不靠窗的病人,二是靠窗的病人,三是兩人均是。持第一種觀點的人認為,作者是通過對不靠窗子的人的刻畫,表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冷漠無情這一主題,因此主人公是不靠窗子的人;持第二種觀點的人認為,文本的主題是對友愛、善良的歌頌。他們認為靠窗子的人為他人著想、給人以快樂的形象在文中更突出,因此主人公是靠窗子的人;持第三種觀點的人認為文本既批判人性的自私,又歌頌人性的善良,因此兩人都是主人公。筆者認為,碰到多元主題的小說時,對主人公的確定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這也是《語文課程標准》所提倡的。據此,第二種觀點似更值得稱道,即把不靠窗的人作為反面人物來反襯主人公,即靠窗病人的善良、無私。 如《變色龍》中的奧楚蔑洛夫,這個沙皇統治的忠實衛道士,是一條沙皇的走狗。他媚上欺下,見風使舵,是沙皇腐敗統治的產物,是沙皇專制警察統治的化身,其「變色龍」般的兩面派本質,是沙皇專制政府虛偽和專橫的集中表現。作者用尖銳辛辣的筆觸揭露了這些走狗奴才的丑態和骯臟的靈魂,用以揭示沙皇統治的腐敗黑暗。所以奧楚蔑洛夫是小說的主人公。 六、群像人物也可以是主人公 小說的主人公不一定都是個體人物,也可以是群像人物。如《西遊記》中的唐僧師徒。眾所周知,《西遊記》敘述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師徒四人,跋山涉水,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到西天求取真經,終成正果的故事,表現了懲惡揚善的古老主題。他們師徒四人雖然性格相異,但卻團結協作,終成大業。他們四人缺一不可,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群體。因此,他們都是小說的主人公。 七、看抓住細節刻畫誰 作為一篇小說的主人公必定是作者傾力刻畫的藝術形象,作者定然會不惜筆墨,而且還會抓住某個局部從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去描繪、刻畫,從而達到主要人物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如在《七根火柴》中對盧進勇和無名戰士兩個人物描寫的都很多,都是濃墨重彩,那麼到底誰是主人公呢?讓我們再細看課文發現:雖然盧進勇是先出場的,但作者對無名戰士眼睛的刻畫卻有八處之多。魯迅先生說:「要極儉省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的是畫他的眼睛。」作者在刻畫無名戰士時,就抓住了眼睛這一細節。首先從「緊閉的眼睛」到「失神、呆滯的眼睛」,刻畫出無名戰士的傷勢之重,病情之危,但仍苦苦的與死神抗爭,延續生命,完成他想囑托的一件事;其次從「忽然睜開的眼睛」到「又向盧進勇望了一眼」刻畫他忠誠於革命事業的最後囑托;最後從「那死灰般的顏色忽然不見了,發射出一種喜悅的光」到「兩眼直直地盯著盧進勇的臉」刻畫了他重託已囑,心願已了,以及對戰友由衷的信賴。由此一個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的紅軍無名戰士的形象,呈現在讀者的眼前。那麼本文的主人公是誰也就不說自明了。 但是,從抓住細節刻畫誰來判斷誰是主人公的方法是表層的,有時還不夠准確,還應當結合其它方法。 八、看借賓襯托凸現誰 有一些小說中作者刻意對有些人物細節刻畫,但他們並不是主人公,而是對主人公起烘托作用的,那麼在這里就要分析一下,看看作者借賓襯托凸現誰。例如《葫蘆僧判斷葫蘆案》中,從題目中看是寫「葫蘆僧」的,即門子。而且文中對門子的言行細節描寫如六次笑,佔了很大篇幅,從而刻畫出門子是個狡猾刁頑、心懷鬼胎、手段惡毒的人。這樣看來門子應該是這篇小說的主人公了。然而縱觀全篇分析發現,門子在賈雨村面前是小巫見大巫,不但沒撈到半點油水,反而被賈雨村利用,最終「充發」了。這說明賈雨村的歪本事絕非門子可比。用門子來襯托出賈雨村更陰險、更狡猾、更惡毒、更卑鄙。分析至此可見門子不是主人公,在這里起襯托作用,用來凸現賈雨村的,賈雨村才是這篇小說的主人公。另外還有兩個沒有出場的人物,也是襯托賈雨村的。一是英蓮,賈雨村恩人之女。寫她的遭遇越慘,越能襯托賈雨村的忘恩負義,恩將仇報。另一是薛蟠,越寫他無法無天,越襯托賈雨村的玩弄權術,熱衷鑽營巴結豪門的丑惡本性。這從看到析雖更進了一層,但如果要准確的尋找到主人公,還應更進一步。 九、主題思想涉及誰 一般來說,小說的主題思想是指通過對社會生活的描繪和藝術形象的塑造所顯示出來的,並貫穿於全篇的主要思想。由於小說的主題是通過藝術形象生動、具體地顯現出來的,所以我們在尋找主人公時,就要思考理解一下小說的主題思想,看看錶現主題思想涉及到了誰,涉及到的人物,一般來說就是小說的主人公了。例如《我的叔叔於勒》一文,有人認為主人公是於勒,因為文題是於勒,並且本篇情節和人物活動都是以於勒作為樞紐和基點的,對文中刻畫菲利普夫婦對親兄弟前後截然不同的態度,是為了更好的襯托出於勒這個悲劇性的人物,所以主人公應該是於勒。那麼到底是誰,這里我們來略加分析一下。首先,本文抓住神態語言細節刻畫的是菲利普夫婦,而對於勒進行的是略寫和虛寫,他的出現只是在海輪上賣牡蠣那短短的一瞬;其次,本文是借於勒的貧富變化和「我」的眼睛來表現和觀察一對市儈小市民的。如果這些還不夠說明主人公是誰,那麼最後看本文的主題思想是:「小說描寫了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於勒的前後態度的變化,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純粹是金錢關系,無情鞭撻了小市民的勢利貪鄙、冷酷自私的丑惡靈魂。」由此可見,小說的主題思想涉及到了所鞭撻的對象——菲利普夫婦。小說正是通過刻畫菲利普夫婦的貪婪、自私、勢利的性格特徵,從而揭示全文的主題思想。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應是菲利普夫婦。當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不一定統一答案,允許學生將於勒視為主人公,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欣賞一篇小說,把握主人公是一個關鍵,如何尋找小說中的主人公,其方法也很多。總的來說,要縱覽全篇、細、加揣摩、認真思考、綜合分析、做到持之有據、條分縷析,最終能夠達到自圓其說。

㈨ 小說中主人公的作用

使事件有一個承載的主體,

㈩ 小說敘事學的小說敘事中敘述者的功能

要全面而深刻地把握承擔敘事的主體—敘述者,除了對之進行界定和梳理外,還應認識到它在小說敘事中具有的功能。敘述者作為進行敘述的主體,在小說文本中除了敘述,還具有對自己的敘述方式和敘述的人物和事件進行干預的功能。
敘述者作為敘述的主體,對自己的敘述方式進行評論和干預的功能。這種干預功能恰恰表明了敘述者作為主體,具有對敘述的充分控制權。
作為敘述主體,還具有對其所講述的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做出解釋、評價、概括的功能。這種解釋、評價和概括可以讓受述者對小說文本的誤讀大大減小,增強閱讀的有效性。

閱讀全文

與小說主人公是故事的敘述者作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劉心武有聲小說 瀏覽:35
主角修真歸來的小說 瀏覽:153
虛擬戰士小說好看嗎 瀏覽:810
bl文筆好小說推薦 瀏覽:209
對完美世界小說的評價 瀏覽:13
給老師推薦小說 瀏覽:817
女主臉盲雪崩的小說 瀏覽:811
好看的小說合集百度雲資源 瀏覽:625
重生後她肆無忌憚白摯原小說 瀏覽:46
女主姓丁的都市小說 瀏覽:721
異世界狂想曲小說6插畫 瀏覽:328
主角是胖子的男神系統小說 瀏覽:953
古代女扮男裝才女小說 瀏覽:492
葉芳菲都市小說 瀏覽:423
朋友母親懷上我兒子小說全集 瀏覽:265
阿賓正傳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瀏覽:210
主角是草木化形的小說 瀏覽:575
我的姐姐蘋果短篇小說 瀏覽:449
在線爵跡有聲小說下載 瀏覽:204
女主重生在民國時代的小說 瀏覽: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