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主角 > 女主角敬亭碧小說

女主角敬亭碧小說

發布時間:2022-03-21 07:58:38

① 明晚期的柳敬亭是誰

柳敬亭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評話藝人,揚州評話一代宗師。他的傳奇多有記載,然而在柳敬亭的籍貫認定上,卻紛爭不一。
談笑書屋
配圖
柳敬亭籍貫百年各有一表
柳敬亭的籍貫?與他交往的友人或曰泰州(余懷《板橋雜記》:「柳敬亭,泰州人。」張岱《柳麻子說書》:「及見泰州柳先生。」),或曰揚之泰州(吳偉業《柳敬亭傳》:「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顧開雍《柳生歌並序》:「揚之泰州柳生,名遇春,號敬亭。」),或曰海陵(朱一是《聽柳敬亭詞話》:「海陵柳生會稽住。」),或曰吳陵(汪懋麟《柳敬亭說書行》:「吳陵有老年八十」)。海陵、吳陵是泰州的別稱,表述盡管各異,肯定他是泰州人則同。明清時泰州屬揚州府,柳敬亭長期生活在南京,因而有時也說「維揚柳敬亭」(吳偉業《楚兩生行並序》)、「揚州人」(閻爾梅《柳麻子小說引》)、「南京柳麻子」(張岱《柳敬亭說書》)、「白下柳生」(王澐《漫遊記略》)。編纂於清代的《康熙揚州府志》、《雍正揚州府志》、《嘉慶重修揚州府志》、《雍正泰州志》、《道光泰州志》等,均有柳敬亭傳。民國十六年(1927年),《小說世界》第十五卷二十三期「文壇秘錄」欄,刊載了錢嘯秋的《柳敬亭之世系》,他根據通州曹氏家譜,首次披露柳敬亭是宋曹彬之後,祖籍真定府靈壽,曹彬的九世孫珏遷居常熟,十二世孫堯卿渡江至通州餘西場定居,堯卿後代有永昌,「永昌即敬亭也,字葵宇,與其父應登、弟永祥曾播遷至泰州,世因誤以敬亭為泰人。自敬亭徙居南京,指柳為姓,人更不知敬亭為曹永昌矣。」民國二十五年,《越風》第二十一期有張破浪《平話家柳敬亭考證錄》,其中「敬亭之世系」引用錢說,「以敬亭之易姓,而世遂不知其世系,自明末迄今,且三百年,曹姓世系均不知」,「因嘯秋為文以表張,而世遂知敬亭之原世系焉。」不過,也有人不相信。1956年出版的洪式良《柳敬亭評傳》就認為「這種說法值得考慮。」如柳真是曹彬之後,在舊社會里柳會引以為榮,吳偉業也將記入《柳敬亭傳》里藉以增高柳的身價。柳既不談,吳又不記,這就不能令人無疑了。」(第3頁)
1963年,《江海學刊》第一期發表管勁丞《柳敬亭通州人考》一文,管氏根據親見的曹氏族譜和范國祿的七古《聽居生平話》,對柳敬亭的籍貫及相關問題做了仔細分析,斷定柳敬亭祖居通州餘西場,至其父應登和叔應科,才率敬亭等遷居泰州。或許不久就興起「四清」、「文革」等運動,這篇文章影響不大,不僅《辭海》柳敬亭的條目仍按傳統說法寫作泰州人,就是1979年出版的陳汝衡《說書藝人柳敬亭》一書,在敘述柳的家世時也只提到錢嘯秋,很可能還不知道有這篇文章。當然,南通人是知道這樁公案的,修成於上世紀末的《南通縣志》和《南通市志》都為柳敬亭立了傳。《南通縣志》說他「本曹姓,流落泰州後,改姓柳」(第1187頁)。《南通市志》說「本名曹永昌……幼時隨父遷居泰州,因受陷害成緝捕對象,休息於柳樹下指柳為姓」(第2483頁)。而舊志是沒有柳敬亭傳的。2003年第八期《文史知識》「張謇與南通專號」上,發表了陳遼《平話奇才柳敬亭》,強調柳敬亭是通州人,並介紹管勁丞有《柳敬亭通州人考》,雖然陳遼先生沒有提供新的資料,卻提示了柳敬亭的籍貫問題。
管勁丞的《柳敬亭通州人考》,是研究柳敬亭籍貫的重要文章,今天不論主張柳是通州人還是泰州人,考證柳敬亭的籍貫問題都離不開曹氏家譜。現南通圖書館藏有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重修的《通州曹氏家譜》一部,共36卷,約1300頁,分裝為24冊,其中一冊為恩榮錄。管理人員說不清它的來歷,從內容看,似有可能就是當年管勁丞見到的那部。全譜舊損,上有「曹氏世系圖」,曹氏以遷通的堯卿為第二世(管勁丞、陳遼均誤為第一世),以實際上並未到通州的堯卿之父宣徽公為遷通一世祖。
正確解讀曹氏家譜,是解密柳敬亭籍貫的關鍵所在。錢嘯秋就是一例。他說柳敬亭「與其父應登、弟永祥曾播遷至泰州,世因誤以敬亭為泰人。」這里一個「曾」字,令人覺得柳敬亭只是跟著父親到泰州住過一陣而已,細勘家譜,哪有這層意思。管勁丞對家譜解釋詳細,如說「柳敬亭的父輩兄弟三人和他兄弟二人,都有名有字,而所取字面皆似雅而俗。看來他家既非士族,亦非農民或灶丁,在餘西這個小市鎮上,可能屬於小市民的上層分子,如開行設肆的老闆之類。而其父應登兄弟的同徙泰州,更可能為經商而離家創業」。民國年間,柴萼《梵天廬叢錄》卷二十八「柳敬亭弟」條所說柳敬亭的情況,因與其他資料相差太大,人們都不相信,但說柳敬亭「其父一錢儈」,並有弟一人,結合管氏的分析,柴萼所說的這兩點或許不無依據。管勁丞解釋家譜說,「棆生三子:長子應登,字文樓,按即柳敬亭之父。譜名下注『徙居泰州』,說明他家外遷,系從其父開始。祖父曹棆沒有同去。」「他的二叔父曹應科偕其父同徙泰州;三叔父應試未徙。那麼,非獨自奉二親家居,即親死析產,守祖業自立門戶」也是正確的。不過,管氏認為曹應登弟兄各率二子一道遷至泰州,同住北門便民坊,卻值得商榷。
管勁丞認為:「應科的二子隨父遷徙,應試的二子隨父守祖業,所以譜上都毋庸再注。柳敬亭二弟永祥,也是隨父徙泰州的,譜上卻同樣有詳注,這是因為既於曹永昌名下注有『徙居南京』,便不得不加註以示分別。」曹氏世系圖比較簡陋,在各人名下沒有記生卒年月,對遷徙這樣的大事也不記時間,因此,曹棆的長次二子徙居泰州是在他們青少年時期還是成年,徙居時有沒有成家,有沒有子女,從譜上無從得知。曹應登弟兄遷泰時,應登子永昌(柳敬亭)有沒有出生,從可能性來說不外兩種,一是已出生,一是未出生。管勁丞及錢嘯秋等認為,不但永昌已經出生,連弟永祥也已出生了。這么說雖然不能說與家譜的記載相抵牾,但在家譜中卻也找不到依據,將此說與明末清初的記載聯系起來看,當時那麼多的人記載柳敬亭是泰州人而不是通州人,原因何在?唯一的可能,它來自柳敬亭自報家門。吳偉業在《柳敬亭傳》中說:「年十五,獷悍無賴,名已在捕中。走之盱眙……」試想,如果柳敬亭(曹永昌)出生於餘西,幼年才隨父母遷至泰州,10多歲又離家出走、糊口四方去了,他在泰州生活的時間僅10年左右,叔父甚至祖父仍生活在餘西,自己在泰州還是個「通緝犯」,柳敬亭對人自稱泰州人合乎情理嗎?如果不是這樣而是另一種情況,即曹應登弟兄二人是年輕時結伴來泰州闖盪,後來在泰州站穩腳跟,成家立業,兒女都出生於泰州,這些兒女對老家餘西的印象漸淡,成人之後自認是泰州人,這才合理。如此,符合當時人的記載,又與曹氏家譜毫無扞格難通之處。
柳敬亭曾在泰州「北門便民坊」度過幼年和少年?
如果柳敬亭是在泰州出生、成長的,我們固然可依家譜所記稱之為通州人,那就是祖籍而言。
管勁丞認為,「族譜於應登、應科名下並注『徙居泰州』,只在永祥名下兼注所住『北門便民坊』地點。推想『北門便民坊』一宅,當是徙泰兩房同居之所。譜上所以注在永祥名下,為的是對永昌的徙居南京有分別,同時並包括了他父親和二叔父的同居之所。如果三人所居不同,族譜纂修總不會掛一漏二。為此,不妨肯定柳敬亭曾在那『北門便民坊』居所中度過他的幼年和少年。」這種說法,猜測的成分過多,與家譜的原意和歷史情況不符。據明代的《萬曆泰州志》和《崇禎泰州志》,明代晚期至明末,泰州北關的九個坊中沒有便民坊,其他城內和南關等處也沒有便民坊。便民坊這個名稱第一次出現,是在清代的《道光泰州志》,距由明入清180多年,它已發展為便民坊東甲和便民坊西甲,位置確實在北門外,約為城河以北、稻河以西大片地方。便民坊並不是明代的坊名而是清代早期的坊名,只是清代泰州的第一部志書《雍正泰州志》編纂潦草,系匯集《崇禎泰州志》、《微尚錄存》等現成的志書,再加上入清以後的一些文獻湊泊而成,其中坊里部分全抄自《崇禎泰州志》,用的是近100年前的陳舊資料,沒有記下當時實際的坊里名稱,便民坊失載。至遲在民國早期,便民坊東甲、便民坊西甲已演變為東甲坊、西甲坊了(見《民國泰州志稿》卷三「疆域」)。民國二十年泰縣調整縣內區劃,「坊」取消,更沒有人知道便民坊這個名稱了。
曹應登弟兄遷到泰州,推算時間在明萬曆年間(柳敬亭出生於萬曆二十年,即1592年,見何齡修《關於柳敬亭的生年及其他》,《清史論叢》第三輯,1982年),管勁丞說他們弟兄子侄一道住在便民坊,甚至說柳敬亭的幼年和少年時代在便民坊度過,事實上依據不足。曹氏家譜在曹應登、曹應科二人名下只注「徙居泰州」,應理解為徙居泰州境內,但不一定住在泰州城中。有便民坊之說,時間當在清初。
不過,曹應登弟兄來泰州後居住的地方,我推測也不會十分僻遠。清初泰州人宮偉鏐《微尚錄存》卷六「藝事柳逢春列傳」說:「李公三才開府泰州,緝地方惡人,長吏以春(按:即柳敬亭)應,時十七八歲一惡少耳。開府輕其罪,父欲法繩之,乃出亡,游四方……」如果生活在僻鄉,長吏就不會拿柳敬亭去應付差事,致使其遠走他鄉了。曹應登弟兄很可能落腳於泰州近郊,後經幾十年,到了清初,遷泰第二代中的曹永祥率全家移居北門便民坊,家譜這才有他名下的這條「徙居泰州北門便民坊」的小注。這時其父曹應登早已去世,其兄柳敬亭一家也早已不在泰州,他們名下當然不會注這樣的內容,而其叔曹應科一支,即其堂兄弟永盛、永恆等人仍生活在原地,家譜當然也無需再加小注。比柳敬亭僅小十來歲的宮偉鏐,在柳敬亭傳中說他「本姓曹,泰之曹家莊人也」,理應有所依據,這曹家莊很可能正是由通州餘西曹氏弟兄遷泰聚族而居得名的。當時,泰州城郊的農村人煙稀疏,如上官運鹽河(今稱老通揚運河)南的塘灣,至清康熙中葉仍然「兩岸空闊,漭泱無人跡」(見沈龍翔《周公鋪》詩序),外來人口在這里定居很容易。泰州城周圍有好幾個曹家莊,泰州城東南不到10里處,塘灣以北的上官運鹽河西側就
有一個曹家莊。
「流落泰州後,改姓柳」許是戲說
結合柳敬亭同時代人的詩文及明清泰州志的記載,可以對《通州曹氏家譜》作如下解讀:一,柳敬亭(曹永昌)父曹應登、叔曹應科由通州餘西徙居泰州;二,柳敬亭與弟永祥均出生於泰州,後柳敬亭輾轉至南京定居,永祥遷居泰州北門便民坊。同時還可以推知,曹應登弟兄徙居泰州的時間為明萬曆年間,曹永祥遷居便民坊的時間為清初;柳敬亭出生地為泰州曹家莊,這是曹應登弟兄來泰州的居住地,具體位置無考。說柳敬亭「幼時隨父遷居泰州」,在譜上找不到根據,也不合情理。說曹永昌(柳敬亭)「流落泰州後,改姓柳」許是戲說而已。

曹氏家譜中有關柳敬亭的記載可靠嗎?
柳敬亭在明末清初雖然名聞遐邇,但說書藝人在封建社會並沒有多高的社會地位,如果不是事實,通州曹氏毫無必要將其牽扯入譜,以增族榮。至於清初的《柳敬亭傳》中沒有提到他是曹彬之後並不足怪,柳敬亭幼年身邊沒有祖父母,未必有人告訴他曹彬之類的陳年往事。有人說,柳敬亭果真祖籍通州餘西,當時有關他的詩文那麼多,怎麼可能一點都不涉及。明清文士與柳敬亭結交,是在他成名之後,距他父輩由餘西遷到泰州,少說也相距40年了,柳敬亭平時如果只自稱泰州人,不說自己的家世,別人哪會清楚,詩文沒有什麼反映是很自然的。
詩中記載柳氏生平
管勁丞文中引用的范國祿的詩就是很重要的反映柳敬亭家世的史料。范國祿(1623-1696年),字汝受,通州諸生,詩文名震一時。其父范鳳翼,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歷官光祿寺少卿,入清不仕,以文章氣節稱著。范氏是通州望族,熟稔地方掌故,范國祿年齒比柳敬亭晚一輩,少年時聽過柳敬亭的評話。柳敬亭去世多年後,高足弟子邗江居輔臣到通州獻藝,范國祿、陳世昶等人有詩紀其事。范國祿有詩四首,其中七古《聽居生平話》和七律《居生索贈》都說到柳敬亭是通州人。據清人王藻的《崇川各家詩鈔匯存》所收范國祿《十山樓詩鈔》有記:
聽居生平話
繁華昔日稱南京,賃舂我在西華門。桃葉渡頭恣遊冶,平話爭誇柳敬亭。司馬堂高惜顏色,傾動公卿一長揖。入座輕將醒目敲,四壁無聲人倚席。二十一史多短長,稗官野乘嫌荒唐,出吾之口入君耳,匠心那得皆文章。指揮應節成鉤畫,唾咳凌風颺珠玉,抉盡英雄兒女情,描向尊前分按拍。開元遺事話雞坊,流落臨安誰擅場。直到烈皇初御極,五狼發跡名始揚。留都亂後閑人少,兔絲燕麥埋青草。博得風流白下傳,十年轉盼徐娘老。我嘗掩淚望餘西,柳家巷口夕陽低。幾人絕詣留衣缽,獨有居生一蹴躋。吳陵地與東瀛近,梓里相親關正性,已從授受見真源,變化離奇況加進。居生居生爾年妙,貫串古今特分曉。何不挾此游長安,凌厲塵埃出人表。
《聽居生平話》管勁丞引用時,不知是所據版本不同還是排印的問題,與上述文字小有差別。《十山樓詩鈔》按年編纂,這兩首詩均系於康熙戊辰即二十七年(1688年)。《聽居生平話》因居輔臣而追憶柳敬亭。從詩的開頭到「描向尊前分按拍」,敘述昔日在留都南京聽柳敬亭說書的情景。「開元遺事話雞坊,流落臨安誰擅場」,上句用唐人小說《東城父老傳》的典故,下句「流落臨安」系借用宋人《都城紀勝》「說話四家」之類,這兩句是回過頭來追述柳敬亭成名之前的平話界無人擅場可稱名家,作為鋪墊引出下面兩句,烘托柳敬亭的嶄露頭角。「五狼」指通州,以地望代稱柳敬亭,「五狼發跡」是說柳敬亭「發跡」,而不是說柳敬亭在五狼(通州)發跡。四句連在一起,說的是柳敬亭之前平話界業績平平,到崇禎時柳敬亭「發跡」了,平話界才有人名揚天下。范國祿作此詩時,柳死去已10多年了。「我嘗掩淚望餘西,柳家巷口夕陽低」,餘西是柳敬亭的祖居之地,其先人廬墓在焉,「柳家巷」則是虛指,為的是點明柳敬亭之「柳」。掩淚而望,只見夕陽低斜,意境蕭瑟,懷念之情溢於言表。這兩句是當時人知道柳敬亭祖籍通州餘西的有力證明。最後十句詠居輔臣。「吳陵地與東瀛近」兩句是說,泰州(吳陵)、通州(東瀛)地理相近,都是培養柳敬亭稟性的梓里。所謂「正性」,意為「純正的稟性」,盂康文有「稟自然之正性」,范仲淹文有「存乎誠,而正性既立」。這「正性」就是居輔臣從柳敬亭那裡接受的「真源」,有了這「真源」,居輔臣才「一蹴躋」。
《聽居生平話》是有關柳敬亭的重要史料,《柳敬亭通州人考》之前沒有人提及,管氏功不可沒。可惜管氏對詩有不少誤解乃至曲解的地方,如認為「開元遺事」四句說柳敬亭因說書「不能擅場而流落在杭州」,「崇禎初元回到故鄉通州說書之後,才搞出了一點聲名」,「我嘗掩淚望餘西」兩句是說柳敬亭「死後歸葬餘西祖墓,先曾經過通州」。「梓里相親關正性(姓?)」句,正姓,謂曹姓;此句則謂柳敬亭把通州作為家鄉,乃由於本姓曹的緣故。因與籍貫問題沒有太大關系,管勁丞又謝世多年,這里不詳說。另外一首《居生索贈》,頸聯上句「南國已無芝麓客」,指柳敬亭曾在北京龔鼎孳(號芝麓)家中獻藝,為一時雅事,這句是說,現在南方已經沒有這等藝術水平的人了。下句「故鄉曾有敬亭翁」雲雲,由於柳敬亭是居輔臣的業師,用同鄉形容二人的關系顯然不妥,體會辭意,它不是說居輔臣的故鄉有柳敬亭,只能指范國祿自己家鄉通州曾經出過平話大師柳敬亭。我認為,這兩首詩足以說明,明末清初通州人十分了解柳敬亭,是將柳敬亭作為鄉親懷念的。這當然也從側面說明了曹氏家譜記載是可靠的。《通州曹氏家譜》所記柳敬亭的家世比較靠實,曹應登、曹應科徙居泰州、應登子永昌即柳敬亭完全可信,通州餘西為柳敬亭的祖籍。明清眾多記載,說柳敬亭是泰州人,也不錯。這些作者是與柳敬亭交好的友人,這些詩文多數寫於柳敬亭生前,柳敬亭如果不自認為泰州人,怎麼能夠允許別人一次又一次將他的籍貫寫錯呢!對柳敬亭籍貫的這兩種說法,不在一個層面上,一是歷史,一是當時的現狀,它們不但不矛盾,而且相互補充,將二者綜合到一處,正豐富了柳敬亭生平的內容。

② 憶江南,望廬山瀑布,烏衣巷,獨坐敬亭山,鹿柴,望天門山,飲湖上處晴後雨

語文第一冊:
詠鵝 憫農 靜夜思
唐 駱賓王 唐 李紳 唐 李白
鵝 鵝 鵝, 鋤禾日當午, 床前明月光,
曲項像天歌。 汗滴禾下土。 疑是地上霜。
白毛俘綠水, 誰知盤中餐, 舉頭望明月,
紅掌撥清波。 粒粒皆辛苦。 低頭思故鄉。
語文第二冊:
草 春曉 古朗月行 登鸛雀樓
唐 白居易 唐 孟浩然 唐 李白 唐 王之渙
離離原上草, 春眠不覺曉, 小識不識月, 白日依山近,
一歲一枯榮。 處處聞啼鳥。 呼作白玉盤。 黃河入海流。
野火燒不盡, 夜來風雨聲, 又疑瑤台鏡, 欲窮千里目,
春風吹又生。 花落知多少。 飛在青雲端。 更上一層樓。
尋隱者不遇
唐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語文第三冊:
憫農(二) 蠶婦 夜宿山寺 江雪 梅花
唐 李紳 宋 張俞 唐 李白 唐 柳宗元 宋 王安石
春種一粒粟, 昨日入城市, 危樓高百尺, 千山鳥飛絕, 牆角數枝梅,
秋收萬顆子。 歸來淚滿巾。 手可摘星辰。 萬徑人蹤滅。 凌寒獨自開。
四海無閑田, 遍身羅綺者, 不敢高聲語, 孤舟蓑笠翁, 遙知不是雪,
農夫猶餓死。 不是養蠶人。 恐驚天上人。 獨釣寒江雪。 唯有暗香來。
語文第四冊:
小池 詠柳 村居
宋 楊萬里 唐 賀知章 清 高鼎
泉眼無聲惜細流, 碧玉妝成一樹高, 草長鶯飛二月天,
綠陰照水愛晴柔。 萬條垂下綠絲絛。 拂堤楊柳醉春煙。
小荷才露尖尖角, 不知綠葉誰裁出, 兒童散學歸來早,
早有蜻蜓立上頭。 二月春風似剪刀。 忙趁東風放紙鳶。
語文第五冊:
江畔獨步尋花 菊花 登飛來峰 鹿柴 江上漁者
唐 杜甫 唐 元稹 宋 王安石 唐 王維 宋 范仲淹
黃四娘家花滿蹊, 秋叢繞舍似陶家, 飛來山上千尋塔, 空山不見人, 江上往來人,
千朵萬朵壓枝低。 遍繞蘺邊日漸斜 聞說雞鳴見日升。 但聞人語響。 但愛鱸魚美。
留連戲蝶時時舞, 不是花中偏愛菊, 不畏浮雲遮望眼, 返景入深林, 君看一葉舟,
自在嬌鷹恰恰啼。 此花開盡更無花。 自緣身在最高峰。 復照青苔上。 出沒風波里。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元日
唐 劉長卿 宋 王安石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柴門聞犬吠,風雨夜歸人。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語文第六冊:
四時田園雜興 小兒垂釣 三衢道中 獨坐敬亭山 宿建德江
宋 范成大 唐 胡令能 宋 曾幾 唐 李白 唐 孟浩然
晝出耘田夜績麻, 蓬頭稚子學垂綸, 梅子黃時日日睛, 眾鳥高飛盡, 移舟泊煙渚,
村莊兒女各當家。 側坐莓苔草映身。 小溪泛盡卻山行。 孤雲獨去閑。 日暮客愁新。
童孫未解供耕織, 路人借問遙招手, 綠陰不減來時路, 相看兩不厭, 野曠天低樹,
也傍桑陰學種瓜。 怕得魚驚不應人。 添得黃鸝四五聲。 只有敬亭山。 江清月近人。
舟夜書所見 送元二使安西
清 查慎行 唐 王維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語文第七冊:
絕句 早發白帝城 滁州西澗 望廬山瀑布
唐 杜甫 唐 李白 唐 韋應物 唐 李白
兩個黃鸝鳴翠柳, 朝辭白帝彩雲間, 獨憐幽草澗邊生, 日照香爐生紫煙,
一行白鷺上青天。 千里江陵一日還。 上有黃鸝深樹鳴。 遙看瀑布掛前川。
窗含西嶺千秋雪, 兩岸猿聲啼不盡, 春潮帶雨晚來急, 飛流直下三千尺,
門泊東吳萬里船。 輕舟已過萬重山。 野渡無人舟自橫。 疑是銀河落九天。
山行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杜牧 唐 王維
遠上寒山石徑斜, 獨在異鄉為異客,
白雲生處有人家。 每逢佳節倍思親。
停車坐愛楓林晚, 遙知兄弟登高處,
霜葉紅於二月花。 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平樂
宋 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語文第八冊:
惠崇春江晚景 江南春 四時田園雜興
宋 蘇軾 唐 杜牧 宋 范成大
竹外桃花三兩枝, 千里鶯啼綠映紅, 梅子金黃杏子肥,
春江水暖鴨先知。 水村山郭酒旗風。 麥花雪白菜花稀。
蔞蒿滿地蘆芽短, 南朝四百八十寺, 日長籬落無人過,
正是河豚欲上時。 多少樓台煙雨中。 唯有蜻蜓蛺蝶飛。
如夢令
宋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贈汪倫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回鄉偶書
唐 李白 唐 李白 唐 賀知章
李白乘舟將欲行, 故人西辭黃鶴樓, 少小離家老大回,
忽聞岸上踏歌聲。 煙花三月下揚州。 鄉音無改鬢毛催。
桃花潭水深千尺, 孤帆遠影碧空盡, 兒童相見不相識,
不及汪倫送我情! 唯見長江天際流。 笑問客從何處來。

語文第九冊:
望天門山 題西林壁 夜書所見
唐 李白 宋 蘇軾 宋 葉紹翁
天門中斷楚江開, 橫看成嶺側成峰, 蕭蕭梧葉送寒聲,
碧水東流至此回。 遠近高低各不同。 江上秋風動客情。
兩岸青山相對出, 不識廬山真面目, 知有兒童挑促織,
孤帆一片日邊來。 只緣身在此山中。 夜深籬落一燈明。
楓橋夜泊 別董大 暮江吟 終南忘余雪
唐 張繼 唐 高適 唐 白居易 唐 祖詠
月落烏啼霜滿天, 千里黃雲白日曛, 一道殘陽鋪水中, 終南陰嶺秀,
江楓漁火對愁眠。 北風吹雁雪紛紛。 半江瑟瑟半江紅。 積雪浮雲端。
姑蘇城外寒山寺, 莫愁前路無知己, 可憐九月初三夜, 林表明霽色,
夜半鍾聲到客船。 天下誰人不識君。 露似珍珠月似弓。 城中增暮寒。

語文第十冊:
憶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漁歌子
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游園不值 飲湖上初晴雨後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 葉紹翁 宋 蘇軾 宋 楊萬里
應憐屐齒印蒼苔, 水光灧瀲晴方好, 畢竟西湖六月中,
小扣柴扉久不開。 山色空朦雨亦奇。 風光不與四時同。
春色滿園關不住, 欲把西湖比西子, 接天蓮葉無窮碧,
一枝紅杏出牆來。 淡妝濃抹總相宜。 映日荷花別樣紅。
長相思
清 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宋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語文第十一冊:
墨梅 竹石 石灰吟 泊船瓜洲
元 王冕 清 鄭燮 明 於謙 宋 王安石
我家洗硯池邊樹, 咬定青山不放鬆, 千錘萬鑿出深山, 京口瓜洲一水間,
朵朵花開淡墨痕。 立根原在破岩中。 烈火焚燒若等閑。 鍾山只隔數重山。
不要人誇顏色好, 千磨萬擊還堅勁, 粉身碎骨全不怕, 春風又綠江南岸,
只留清氣滿乾坤。 任爾東西南北風。 要留清白在人間。 明月何時照我還?

遊子吟 長征
唐 孟郊 毛澤東
慈母手中線,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遊子身上衣。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臨行密密縫,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河橫鐵索寒。
意恐遲遲歸。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
宋 辛棄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語文第十二冊:
卜運算元
詠梅
毛澤東 1961年12月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卜運算元
詠梅 宋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菩薩蠻
大柏地
毛澤東1933年夏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示兒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宋 陸游 唐 杜甫
死去元知萬事空,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但悲不見九州同。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王師北定中原日,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家祭無忘告乃翁。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長歌行 出塞 七步詩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唐 王昌齡 三國 曹植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秦時明月漢時關,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萬里長徵人未還。 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但使龍城飛將在, 急?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不教胡馬度陰山。

③ 古代 李白和玉真公主在敬亭山的故事

李白和玉真公主在敬亭山的故事:

玉真公主降世之初,母竇氏被執掌皇權的祖母武則天賜死,自幼由姑母太平公主撫養。受父皇和姑母敬奉道教影響。

豆蔻年華便入道為女冠,號持盈法師,號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師,封崇昌縣主食租賦。入道後廣游天下名山,好結有識之士,尤垂青才華橫溢的平民道友李白,力薦李白供奉翰林為聖上潛草詔誥。

李白傲視權貴遭讒言而賜金還山,公主鬱郁寡歡,憤然上書去公主稱號。安史之亂後追尋李白隱居敬亭山。

後香消玉殞魂寄斯山,百姓將其安息之地稱為玉真公主冢,世代祭拜。李白的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借贊美敬亭山的同時,蘊含著對玉真公主的深深懷念之情。

(3)女主角敬亭碧小說擴展閱讀:

李白一生好道,玉真公主也是修道之人,和道家方面的人頗有些來往。於是經人推薦,在開元十七年時,李白就和玉真公主見了面。

此時,李白送給了公主一首詩。雖然是寫給公主的,還是不失飄逸狂放的本色。什麼鳴天鼓、騰雙龍、弄電行雲之類的,把玉真公主寫得像九天玄女一般浪漫。

《全唐詩》中有李白這樣一首詩,題目比詩句還長:白微時,募縣小吏。入令卧內,嘗驅牛經堂下。令妻怒,將加詰責。白亟以詩謝雲,素麵倚欄鉤,嬌聲出外頭。

若非是織女,何得問牽牛。意思說,當時李白年紀還小,在某個縣城裡當個小吏,但他天性就是好玩好動,居然牽著牛跑到縣令的後堂卧室中攪鬧,縣令夫人連衣服還沒有穿齊整哪。

就在帳後探出頭來要斥責李白,小李白不但不怕,還嘻皮笑臉地吟了這樣一首詩,詩中也充滿調笑之意,自喻為牛郎,把縣令夫人比喻成織女。

縣令夫人有何反映,江湖夜雨未見有載。是當場柳眉倒豎將小李白罵出去,還是欲心忽起,就此將小李白拉進紅綃帳中教他雲雨之事,就不得而知了。不過,由此可見,太白生來就是個飛揚跳脫、多情的人物。

④ 求,皇帝奮斗日常的175章【最後一章番外】,謝謝

《皇帝奮斗日常》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C4yjsvYVfDBb5p_rx2jXug

提取碼:9434

《皇帝奮斗日常》網路連載於晉江文學城,作者容默。

⑤ 喬瑾萱方敬亭是什麼小說

喬瑾萱方敬亭小說的原名叫做禍水紅顏,主角男女雖然都是他們之間的事情描寫,然而卻沒有所謂的主角光環籠罩,在女主身為別人情婦的事實之下,只希望能有一個生存的空間!

⑥ 學涯十載苦窗寒,百味人生不畏難。相看不厭唯敬亭,寄情山水歸悟源。(小女拙作,望各位師兄斧正)

寒窗十載雖辛苦,百味人生細品讀。相看不厭唯敬亭,寄情山水自耕鋤。建議 你先學韻腳 對聯啥的 對寫詩有幫助。

⑦ 柳敬亭說英雄好漢時會怎樣

柳敬亭說英雄好漢時就「危坐掀髯,音節頓挫」,說到戰斗場面就「吒叱作戰之聲」,把疆場上兩軍戰斗描述得淋漓盡致,大家說他「英雄盜賊最傳神」。當說到閨閣兒女脂粉香時,他又能把小兒女們的切切私語,一顰一笑,嚶嚶啜泣之情,表現得溫柔細膩,生動感人。

⑧ 獨坐敬亭山.望洞庭.憶江南各的背景

憶江南
格律:

○⊙●

⊙●●○△

⊙●⊙○○●●

⊙○⊙●●○△

⊙●●○△

(○平●仄△平韻▲仄韻)

說明:

原名《望江南》、《夢江南》、《江南好》、《春去也》,自唐代白居易作《憶江南》三首,本調遂改名為《憶江南》。《金奩集》入"南呂宮"。段安節《樂府雜錄》:"《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鎮浙日,為亡妓謝秋娘所撰,本名《謝秋娘》,後改此名。"二十七字,三平韻。中間七言兩句,以對偶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襯字者。宋人多用雙調。

晚唐 溫庭筠《憶江南》賞析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蘋洲。

[場景]女子早起梳妝後,獨自豋江邊小樓望遠以待愛人遠行歸來。看了無數只船,都不是愛人所乘的,直到黃昏(從「斜暉」可知),仍只有江水相伴。望著長滿白蘋的水中汀洲,不禁淚下,並輕輕唱起了「哭沙」。那沙,就是往日與愛人一道在那洲上漫步時帶回,怎不觸物生情!

[分析]以女子一日之生活為線索,可想像日日如此,其哀怨可知。從時間上,從早到晚;從空間上,從眼前之洲到極目之遠帆;從情緒上,從希望到失望;從程度上,從一帆到千帆,從每一帆之小失望到黃昏之最後之失望,氣氛渲染到高潮,然後以舊游之處結束。

[結論]莫讓愛你的人總是在等待、總是空等待。
憶江南◎懷舊 李煜 (南唐後主)

〔題考〕 本調原名[望江南]。【樂府雜錄】:「[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鎮浙日,為亡妓謝秋娘所撰」,故亦名[謝秋娘]。白樂天作[憶江南]三首,第一【江南好】,第二、第三【江南憶】,自注雲:「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見【碧雞漫志】)於是又名[江南好],[江南憶];而[憶江南]本名,亦以此而起。此外劉禹錫詞,首句作「春去也」;皇甫松詞,有「閑夢江南梅熟日」之句:因又名為[春去也]、[夢江南]、[望江南]。而【全唐詩】於李後主[憶江南]注又名[歸塞北];萬氏【詞律】,又有[夢江口]之名。至梁武帝與沈約之[江南弄]各曲,或以為亦[憶江南]之別名;此調異名,可謂伙矣。

〔作法〕 本調二十七字。首句為三字句。第二句為仄起平韻之五字句,句法上二下三。第三句為仄起仄收之七字句,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不拘。第四句為平起平韻之七字句。第五句句法與第二句同,故第一字可平可仄。此調三、四兩句,其句法全與平起七言詩中之頷聯無異;是以作者多用對偶,以求工整,歷來詞家,正多其例也。

多少恨,

○⊙● (句)

昨夜夢魂中。

⊙●●○△ (平韻)

還似舊時游上苑,

⊙●⊙○○●● (句)

車如流水馬如龍,

⊙○⊙●●○△ (協平韻)

花月正春風。

⊙●●○△ (協平韻)

白居易的三首《憶江南》詞賞析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①。日出江花紅勝火②,春來江水綠如藍③。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古語雲,言而無文,行而不遠。白居易的憶江南詞從寫成,流傳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還將一直流芳百世,那麼這寥寥數語,文在何處?如何能「行」如此之遠呢?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後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餘。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遊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後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他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著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了鮮艷奪目的江南春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在大詩人杜甫的詩里常常可見,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種不同的顏色互相映襯,使詩意明麗如畫。白居易走的也是這條路,從他的詩里也可見端倪,「夕照紅於燒,晴空碧勝藍」、「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可能是水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我們想像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無需更多聯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既是「能不憶江南」,那麼杭州這個白居易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是什麼給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載:「杭州靈隱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種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墮,寺僧亦嘗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麼看起來,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時候,很有興趣去拾它幾顆,也似多次去靈隱寺尋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賞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詩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氣質,在八月桂花暗飄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連桂叢,時而舉頭望月,時而俯首細尋,看是否有桂子從月中飛墮於桂花影中。這是何等美麗動人的一副畫面。一個尋字,而情與景合,意與境會,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也許,月中桂子只是傳說,那麼錢塘潮奇觀確實是存在的。尋桂子不一定能尋到,潮頭卻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極深的景觀。錢塘江自杭州東南流向東北,至海門入海。錢塘潮每晝夜從海門湧入,異常壯觀。錢塘潮在每年中秋後三日潮勢最大,潮頭可高達數丈,正因為如此,所以白居易寫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見那捲雲擁雪的潮頭了,趣意盎然。上句寫跑去寺里尋找那美麗的傳說,下句寫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錢塘潮,一動一靜,從中我們可以一窺作者內心蘊涵的種種心理活動,也許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難忘。

第三首,寫的是蘇州。吳酒一杯春竹葉,也許有人會說,竹葉青並非是吳酒啊,這是怎麼回事呢?一來,竹葉是為了與下句的芙蓉對偶,二來,「春」在這里是形容詞,所謂春竹葉並非一定是指竹葉青酒,而是指能帶來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詩里就有「瓮頭竹葉經春熟」的說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時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類。文人大多愛酒,白居易應該也不例外,喝著吳酒,觀「吳娃雙舞」猶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稱為「娃」,吳王夫差為她建的房子就叫「館娃宮」。也許白居易這樣寫,就是出於對西施這位絕代佳人的聯想吧。十多年後,他在洛陽,回憶起當年飲酒觀舞,不禁嘆道:「早晚復相逢?」。早晚,是當時的口語,意思就是何時。

三首詞,從今時,憶起往日,最後又回到今天,從洛陽到蘇杭,從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時間,空間都有極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陽,神馳江南,撫今追昔,無限深情地追憶最難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滿足。而我們今日讀此詞,則因為白居易的出色描寫,也能得到某種精神滿足,不知當時白居易是寫給自己回憶的,還是留待後人欣賞的.
第一首注釋:
①諳:熟悉
②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③藍:藍草,葉子可以提煉藍色的染料
簡單的意思:江南是個好地方,那裡的風光我曾經很熟悉。日出時,江邊的紅花顏色鮮艷勝過火焰,春天來了,江水綠如藍草。能不想念江南?

憶江南

--劉禹錫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弱柳從風凝舉袂,
叢蘭裛露似沾巾。獨坐亦含嚬。

這首詞原有作者自註:"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樂天春詞,即指白居易〈〈憶江南〉〉詞。

這是一首傷春詞,首兩句感嘆洛城春去,寫人與春天的惜別之情;中間兩句,擬人的手法寫樹木花草與春天的惜別之情:弱柳隨風舞動,彷彿揮袖傷別;蘭草沾著露水,彷彿灑淚辭春。最後一句是「曲終奏雅」,一語道出:面對此情此景,即使獨坐也要發愁。

在短短的五句話中,能寫出這么深厚的情感,是很不容易的。清人況周頤稱這首詞為"流麗之筆",簡潔明快確實是劉禹錫小詞的一大特色。

點評:

唐賢為詞,往往麗而不流,與其詩不甚相遠也。劉夢得憶江南「春去也」雲雲,流麗之筆,下開北宋子野、少游一派。唯其出自唐音,故能流而不靡,所謂「風流高格調」,其在斯乎?

⑨ 誰能告訴我獨坐敬亭山,望洞亭,憶江南的詩意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古語雲,言而無文,行而不遠。白居易的憶江南詞從寫成,流傳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還將一直流芳百世,那麼這寥寥數語,文在何處?如何能「行」如此之遠呢?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後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餘。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遊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後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他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著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了鮮艷奪目的江南春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在大詩人杜甫的詩里常常可見,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種不同的顏色互相映襯,使詩意明麗如畫。白居易走的也是這條路,從他的詩里也可見端倪,「夕照紅於燒,晴空碧勝藍」、「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我們想像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無需更多聯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既是「能不憶江南」,那麼杭州這個白居易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是什麼給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載:「杭州靈隱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種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墮,寺僧亦嘗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麼看起來,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時候,很有興趣去拾它幾顆,也似多次去靈隱寺尋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賞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詩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氣質,在八月桂花暗飄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連桂叢,時而舉頭望月,時而俯首細尋,看是否有桂子從月中飛墮於桂花影中。這是何等美麗動人的一副畫面。一個尋字,而情與景合,意與境會,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也許,月中桂子只是傳說,那麼錢塘潮奇觀確實是存在的。尋桂子不一定能尋到,潮頭卻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極深的景觀。錢塘江自杭州東南流向東北,至海門入海。錢塘潮每晝夜從海門湧入,異常壯觀。錢塘潮在每年中秋後三日潮勢最大,潮頭可高達數丈,正因為如此,所以白居易寫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見那捲雲擁雪的潮頭了,趣意盎然。上句寫跑去寺里尋找那美麗的傳說,下句寫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錢塘潮,一動一靜,從中我們可以一窺作者內心蘊涵的種種心理活動,也許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難忘。

第三首,寫的是蘇州。吳酒一杯春竹葉,也許有人會說,竹葉青並非是吳酒啊,這是怎麼回事呢?一來,竹葉是為了與下句的芙蓉對偶,二來,「春」在這里是形容詞,所謂春竹葉並非一定是指竹葉青酒,而是指能帶來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詩里就有「瓮頭竹葉經春熟」的說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時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類。文人大多愛酒,白居易應該也不例外,喝著吳酒,觀「吳娃雙舞」猶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稱為「娃」,吳王夫差為她建的房子就叫「館娃宮」。也許白居易這樣寫,就是出於對西施這位絕代佳人的聯想吧。十多年後,他在洛陽,回憶起當年飲酒觀舞,不禁嘆道:「早晚復相逢?」。早晚,是當時的口語,意思就是何時。

三首詞,從今時,憶起往日,最後又回到今天,從洛陽到蘇杭,從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時間,空間都有極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陽,神馳江南,撫今追昔,無限深情地追憶最難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滿足。而我們今日讀此詞,則因為白居易的出色描寫,也能得到某種精神滿足,不知當時白居易是寫給自己回憶的,還是留待後人欣賞的,你覺得呢?

憶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②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③
能不憶江南。
【作者】
772-846 ,字樂天,太原(今屬山西)人。唐德宗朝進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遺,後貶江州(今屬江西)司馬,移忠州(今屬四川)刺史,又為蘇州(今屬江蘇)、同州(今屬陝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陽,自號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詩政治傾向鮮明,重諷喻,尚坦易,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詞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對後世影響甚大。
【注釋】
①據《樂府雜錄》,此詞又名《謝秋娘》,系唐李德裕為亡姬謝秋娘作。又名《望江南》、《夢江南》等。分單調、雙調兩體。單調二十七字,雙凋五十四字,皆平韻。 ②諳(音安):熟悉。 ③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品評】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嚮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並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並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於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余情搖漾

詩意就是江南好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⑩ 《獨坐敬亭山》、《望洞庭》、《憶江南 》這三首古詩作者代表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此詩表面是寫獨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則是詩人生命歷程中曠世的孤獨感。

《望洞庭》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創作的七言絕句。此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表達了詩人對洞庭風光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憶江南 》唐朝白居易晚年所作,為追憶青年時期,漫遊江南,旅居蘇杭所感受到的江南盛景。三首憶江南,用幾十個字將江南美景躍然眼前,令人心馳神往。

閱讀全文

與女主角敬亭碧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關丹道的小說完結 瀏覽:15
鳳輕歌是哪個小說里的女主 瀏覽:623
單身女主小說下載 瀏覽:264
古言小說女主養著婆婆小姑 瀏覽:310
都市之無限刷錢的小說 瀏覽:513
現代男男小說已完結 瀏覽:176
重生到古代王朝爭霸的小說 瀏覽:246
女主胸大獃萌的言情小說微肉 瀏覽:556
完結穿越斗羅大陸小說免費閱讀 瀏覽:243
神鵰俠侶小說結局截圖 瀏覽:156
仙俠言情系列好看的小說 瀏覽:771
灌籃完結小說推薦 瀏覽:46
大主宰有聲小說原野 瀏覽:931
都市重生辦實業的小說 瀏覽:720
蘿莉的校園生活小說 瀏覽:650
主配角的總裁小說 瀏覽:122
小說都市風流狂醫下載 瀏覽:224
鐵血穿越古代小說種馬排行榜 瀏覽:944
好看的風水傳承小說 瀏覽:732
有本小說主人公喬振宇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