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周瑜在《三國演義》小說中與現實中有什麼不同
三國演義是小說,很多假的,正史上的周瑜比演義上的周瑜出色多了,而且人品非常高潔,什麼心胸狹窄完全是羅貫中為了抬高諸葛亮故意給周瑜潑污水。
歷史上的周瑜胸襟廣闊,氣度寬宏。老將程普因周瑜年輕地位卻比自己高,對他不服,多次當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計較,程普最後被周瑜的才華和品德所折服,感動得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和他成為好友。《三國演義》描寫的心胸狹窄的周瑜是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藝術處理,不可當真,「三氣周瑜」當然就更是毫無歷史根據,周瑜最後是病逝於出征途中。
周瑜精通音律,雅量高致,即使在喝醉時也能聽出曲中的謬誤,因此史書記載民謠雲:「曲有誤,周郎顧」、「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這是與周瑜有關的演義和正史不同的地方,其實諸葛亮在正史上只是個管後勤內政的,根本沒演義那麼厲害。
小說《三國演義》為了美化演義第一主角諸葛亮,對周瑜這個傑出的一代名將作了大量的扭曲和貶低,以達到抬高諸葛亮的目的,演義與正史不同之處有———
1 諸葛三氣周瑜:周瑜氣量寬宏根本不會被氣死,當時也並未注意過諸葛亮,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搞後勤工作,地位遠不及周瑜高,也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至於周瑜病逝後,蜀國弔唁的代表是龐統,而不是諸葛亮。
2 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孫權,發生在曹操與孫權的濡須之戰,演義描寫周瑜嫉妒諸葛亮是徹頭徹尾的捏造,三國演義之祖【三國志平話】中借箭的是周瑜。
3 賠了夫人又折兵:孫權自己要把妹妹嫁給劉備,單純的政治婚姻。
4 智激周瑜:純粹捏造,周瑜是東吳最有力的主戰派人士,孫權正是聽了他的勸說才有了赤壁之戰。
5 借東風:虛構,諸葛亮並未參與赤壁之戰,赤壁乃周瑜一人之功。
6 荊州問題:正史上乃魯肅的聯劉抗曹計劃,把荊州暫時借給劉備讓劉備發展以便共同抵抗曹操,與諸葛亮和三氣周瑜無關,並且荊州借給劉備是周瑜去世之後的事情。
7 氣量狹小的周瑜:三氣周瑜純屬羅貫中為抬高諸葛亮而虛構,劉備評價周瑜「器量廣大」,程普評價周瑜說:「與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陳壽評價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邁、蘇東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㈡ 男主是周瑜的三國寵文
1.《夢回東吳探周郎》by海若鳶
簡介:21世紀的大學生婧兒因為一把箜篌回到了烽火連天的三國亂世,先後結識了周瑜、孫策、孫尚香、孫權、甚至是諸葛亮、趙雲、曹操……
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換大王旗。面對這些她該何去何從?
更漏滴盡,往事千年,回首十二載人世竟如昨夜。
赤壁在,硝煙不再,故事在,英雄不再,惟有滾滾長江流水依舊東逝,怒濤卷雪,歌盡歷史的塵埃……
*************************************************
這是言情,但是又不是言情……
周瑜說:伯符給了我一個男兒夢,我還他一顆江東心,生死無悔;
孫策說:天塌下來我頂著,你墊著;
曹操說:人說我曹操乃是國賊,豈知若無我曹操,則天下有幾人可稱王!有多少人可稱侯;
孫尚香說:我就喜歡女子不輸男兒!將來我才不要當西施,我要做越女,巾幗英雄,橫掃千軍;
凌統說:希望公績報仇的那一天,甘將軍會覺得能死在我手裡,並不遺憾;
周夫人說:等你為人父母時就都明白了;
陸遜說:你就是你父母生命的延續;
諸葛亮說:世間萬事,緣聚緣離,猶如風生水起,無不有因才有果……
無不有因才有果……你的因果,又在哪裡?
《周郎顧 穿越紅塵路》by荷雪纖塵
簡介:這一世的最大遺憾,便是生錯了時代。
我本就一個十分普通的女生,只是十歲以前的記憶完全喪失,只知道自己是一個孤兒,後被一對很有錢的夫婦收養,現住南京,也就是三國時東吳的都城----建鄴。
養父母對我挺好,只不過少了真正親人之間的的那種溫情。然而在這人情淡漠的時代,尤其是那些所謂的豪門世家,情味便更淡了。所以,並不喜歡這個家。
在一般人眼裡,我真的很奇怪,頭發長到膝蓋也不去剪,自己在家做一些奇怪的古裝穿在身上,不愛講話,卻十分喜歡三國的歷史。在那個時代里,最喜歡的人便是周瑜,總覺得冥冥之中,我與他,有著不一般的牽連。
所有人都說,自己應該生活在古代,平時,很少與朋友聊天,不,我並沒有朋友,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叫什麼,從未有人喊過我的名字。只喜歡刺綉彈琴看書等等一切古代女子所做的的事。因為自己的古怪,而沒有人願意接近我。
夜已深,拉上窗簾,鏡中映出自己的臉,確實是極漂亮的一張臉,標準的古典型女子的臉,但帶有一絲絲的漠然。熄燈,躺會那張柔軟的公主床。或許,養父母當年領我回家,就是為了這張臉吧。我並不是冷漠的人,只是自己過於特異,在這個世界裡,我沒有同伴。
入夜,萬物無聲。有一陣強烈的光閃過,無奈睜眼,那是一個白衣翩翩的老者,白眉白須,顏色和藹。
「你,是誰?」心中竟無懼怕,有的卻是好奇。
「喬洛,我乃司空之神,無奈將你帶錯時空,而今將你帶回。」老人溫柔和藹而笑。
「什麼」世上會有如此荒謬之事?
「你本生於三國喬家,現在,必須回去。」
老人越來越模糊,最終什麼也看不見。
你是古代的人,只不過跑錯時空······
2.《三國周瑜愛上我 》by小女大冰
簡介:東漢末年分三國,
烽火連天不休,
兒女情長,
卻被亂世左右,
千年只為遇見你,
千年只為遇見我,
明明註定交錯,
卻又無意邂逅,
如何說讓你愛上我,
如何說讓我愛上你,
他年你為誰披上嫁衣,
哪年你會為我披上嫁衣,
你我的愛在硝煙狼火的年代,如何痴纏下去……
現代小女生了了與三國大將亂世譜寫出的千年戀曲..........
主角:丁小水、周瑜 配角:諸葛亮、華佗、荊京、小喬、周渂、張飛、劉備、蕭瑣、、、、
《江東美周郎》by花惜玉
簡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如題,本書所寫的是三國名人,東吳四英將之首周瑜的故事。
一本《三國演義》,不知令多少人曲解了真實的周瑜。
歷史上真實的周瑜,相貌英俊、年輕有為、能文能武、治軍有方,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不精通。最主要是他胸襟寬闊、氣度豁達、虛懷若谷,待人謙遜有禮,絕非演義中所曲意貶寫。這樣的一個人,幾可稱為完人。而他的一生,也可以稱之為完美,只恨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惜乎!
如果周瑜不早逝,那麼三國的歷史又將會是一番怎樣的天下?
謹以此書,正都督之名。
3.《狂佞周郎》by丹菁
簡介:簡介:在他身邊揚起的清甜嗓音十分誘人,可粗魯的字眼卻令人不敢恭維。
好奇心驅使他睜開眼,不料竟看見了——
一個身穿古裝的「戲子」!?
是她多心嗎?
相公蘇醒後老說些深奧難懂的話,也比以往更添冷鷙狂傲的氣息。
雖然他在戰場上仍是運籌帷幄,可當他倆獨處時
他古怪的行為卻讓她有種面對陌生人的錯覺……
穿越時空這等謬事竟真的發生了!
雖然他不明白是什麼力量牽引他來到三國、成了文武雙全的「督軍」周公瑾
不過他深知要在亂世生存就必須拿出真本事應戰。
該死!他以為冒充周瑜若不想露出破綻得先「取信」他的娘子
誰知他一靠近小喬她就慌得宛如驚弓之鳥
跟著還對他起了疑心——
他倆結縭十年以來他從未碰過她!?
那好。這一刻,他便要成為她「有名有實」的夫婿…
4.《周郎顧》by愛婷
簡介:
三國演義,那是狗屁;雅量高致,才是周郎!
時時誤拂弦,欲得周郎顧。
美女與才女,誰能尋覓到自己的周郎?
坐中知密顧,微笑是周郎。
周郎,究竟是這個溫潤如玉翩翩佳公子,還是那個粗獷豪邁朗朗大男兒?
5.《青衫濕透》by眉如黛 (BL)
簡介:
長江天險,一葉孤舟順流而下。
船頭有一白衣人臨舟而立,手持一桿煙雨,笑傲十丈紅塵。
蓑草庇護之下,一青年男子坐在船尾,亦是白衣素服,青帶綸巾下,發絲如水,面容清秀儒雅,十指白皙修長,拈著一枚白玉棋子,欲落而不落。
6.《周郎顧》by我意逍遙(BL)
簡介:他還記得第一次望見諸葛,大堂之上,他只聽見說江東卧龍就要到了,眾人都望向大門去。唯獨他扭著頭看堂上,不去等看諸葛的風貌。他只覺得這天下才子風流,勝過他的卻少有,哪裡用得到這般期盼。他聽著滿堂細語,議論不絕,心裡煩躁,卻隱隱有些激奮。他還是想見他的。
可是當這人終究來了,他聽著腳步聲越來越近,終於\"噔\"的一響跨進門來了,他禁不住一抬頭望向他去。白衫羽扇,柳眉玉顏。那剎那間的靜寂,空白,彷彿心頭的血一下子沉息下去。
諸葛啊諸葛。
周公謹在房裡來回踱了幾步,什麼時候開始,那天外之人,那謫仙之子,突然地就不一樣了。
門外侍女低聲稟報:\"都督,諸葛軍師探病來了。\"
他一怔,微微地怒,微微地喜:\"不見。\"
門外清聲笑道:\"看來都督病得不輕,在下略通醫理,或許能治好都督也不一定。\"
周公謹聽著那人居然要進來,慌得一轉身爬上床去,拉下床帳,剛躺下,那人已進來了。
紗帳朦朧,隱約可見那人風姿,那人徑自在床邊坐下,有模有樣地道:\"都督伸出手來,給在下一診。\"
周公謹心裡隱隱地恨,他本是沒有病的,哪需你一個外人來診。他咳了兩聲,不情願伸出手去,沙啞道:\"勞煩軍師。\"
手腕上冰涼一觸,諸葛的手卻是這般涼。屋子裡安靜得很,周公謹仰面躺著,腕上觸感異常敏銳,那手指倏忽離開,諸葛走到桌前提筆寫了個單子。
他故意道:\"軍師,我的病如何?\"
那人語氣凝重:\"頗有些險峻,只有按我這單子才能醫。\"
他輕笑一聲:諸葛啊諸葛,饒你百般機敏,又怎麼能懂我心思。
那人寫完,用鎮紙小心壓上,轉身便出去了。
周公謹坐起身來,想了一想,喚侍女進來照單配葯。誰知侍女拿起看了看,訝道:\"這葯方奇怪得很。\"
周公謹取來一看,臉色有些發白:\"速速將軍師請回來。\"
他氣得臉色有些發白,他道那人不懂他,誰知那紙上字字句句,都是他的心思。
㈢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具體故事及評價
【周瑜】(公元175年~210年)三國時期吳國將領,傑出的軍事家。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謀善斷,胸襟廣闊,人稱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奠定三分天下基礎。後圖進中原,不幸早逝。( 商務印書館《新華詞典》)
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初崛起時周瑜隨之掃盪江東,並送錢糧物資助孫策成就大事。袁術仰慕周瑜的才幹,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後設法正式投奔孫策,與孫策一起南征北戰,為打江東基業立下汗馬功勞,深受孫策信任。孫策遇刺身亡後,周瑜與張昭一起共同輔佐孫權,執掌軍政大事。曹操消滅袁紹後,威逼孫權送兒子為人質,周瑜志向高遠,勸阻孫權送質。赤壁大戰之時,力主抗曹,並慧眼預見到曹軍的劣勢和我軍的優勢,指揮全軍在赤壁、烏林大敗曹軍,是為三國歷史上最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其後又成功地攻克了荊州戰略要地南郡,曹仁敗走。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建議出兵攻取蜀地,消滅張魯,吞並劉璋,與曹操二分天下,周瑜在江陵進行軍事准備時死於巴陵,時年三十六歲。
歷史上的周瑜胸襟廣闊,氣度寬宏。老將程普因周瑜年輕,對他不服,多次當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計較,程普最後被周瑜的才華和品德所折服,感動得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和他成為好友。《三國演義》描寫的心胸狹窄的周瑜是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藝術處理,不可當真,「三氣周瑜」當然就更是毫無歷史根據,周瑜最後是病逝於出征途中的。
周瑜精通音律,雅量高致,即使在喝醉時也能聽出曲中的謬誤,因此史書記載民謠雲:「曲有誤,周郎顧」、「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三國演義》把周瑜描繪成心胸狹窄、妒賢忌能的典型,當他一發現諸葛亮的才智超過自己,便想方設法謀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後快,結果他的計謀被諸葛亮一一識破,自己反中了諸葛亮的謀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氣得吐血身亡,臨到絕命之時仍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長嘆。小說對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戰前後一連串的鬥智、鬥法寫得絲絲入扣,極為生動,從人物塑造的角度講是相當成功的,但從歷史的真實性講,則全屬子虛烏有,純粹是小說家的文藝創造。
歷史上的周瑜,當然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氣周瑜」的任何蛛絲馬跡。若從周瑜與孔明在當時所處的歷史背景以及他們倆在赤壁之戰前後的政治地位、歷史作用看,真正的贏家倒是周瑜而不是孔明。才華橫溢、精明老到的周瑜,實際上遠遠蓋過了初出茅蘆的孔明。
周瑜助孫吳創業江東之時 孔明尚在流寓、隱居之中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載,周瑜字公瑾,廬江郡舒縣(今安徽舒城)人。他長得高大健壯,容貌俊秀,一表人才。他出生於公元175年,比諸葛亮要年長六歲,他步入政治生涯的時間也比諸葛亮早得多。諸葛亮26歲才出山,周瑜20歲剛出頭就踏入戎馬行列了。
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孫策借故脫離表術歸取江東之時,周瑜即由丹楊(今安徽宣城)其叔父處率兵迎策,幫助孫策渡江東下,擊敗當時的楊州刺史劉繇,為孫策平定江東起了重要作用。當時周瑜年方21歲。周瑜跟孫策同年,早先孫策父親孫堅起兵討董卓遷家至舒縣時,周瑜曾空出自家的一所大宅院讓給孫策居住,兩人交情十分深厚。所以當孫策歸取江東時周瑜前往相助,孫策對此非常高興,對周瑜說能得到你的幫助,事業一定能成功了。
孫策擊敗劉繇後已有數萬人馬,認為平定吳郡、會稽郡已不成問題,讓周瑜回去與叔父共同鎮守丹楊,不久袁術派他的堂弟來代替周瑜叔父做丹楊太守,周瑜便和他叔父來到了壽春(今安徽壽縣)。壽春是當時盤踞江淮的大軍閥袁術的老巢,袁術看中了周瑜,想要任命周瑜為部將。周瑜認為袁術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借故離開壽春,於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回到吳郡孫策身邊。孫策親自前去迎接,並授予他建威中郎將的官職。當時孫策本身也只是個將軍身份,這個中郎將是孫策私自署置的,其地位次於將軍。當時周瑜為24歲。
年紀輕輕的周瑜,一到東吳便被封為中郎將,吳郡的人都稱呼他為周郎。孫策因為周瑜是廬江郡人,在那裡很有威望,於是派他到廬江郡駐守長江下游的重要渡口牛渚(位於今安徽當塗縣北,又名採石),後又兼任春谷(今安徽繁昌縣西南)縣長。不久,孫策想奪取荊州,任命周瑜為中護軍(與中領軍同為重要軍事長官),兼江夏太守(實際上此時的江夏郡為劉表所有,孫策任命周瑜此職意在進討江夏取荊州)。周瑜隨孫策取荊州攻克皖縣(今安徽潛山縣),得到漢末大臣橋公(橋玄,官至太尉)兩個女兒。橋公二女皆天姿國色,有傾城之貌。孫策自己娶了大橋,周瑜娶了小橋。接著又攻下尋陽(今湖北黃梅縣西南),並進討江夏郡,但未能得手。在回兵之時向南平定了豫章(今江西南昌)、廬陵(孫策從豫章郡中分出,治所在今江西吉安西南)兩郡,周瑜留下來鎮守廬陵郡的巴丘(今吉安市北的峽江縣)。
從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到建安五年(200年)孫策被刺身亡之前,周瑜在漢末軍閥割據混戰之初即嶄露頭角,成為幫助孫策奠定江東基業的第一功臣。孫策其時已據有丹陽、吳、會稽、廬江、豫章、廬陵六郡,其中只有徵取吳郡、會稽郡時周瑜未參與,但也有他的功勞,因為若不是他協助孫策渡江,打敗揚州刺史劉繇,吳郡、會稽就不可能為孫策所得。
當周瑜名震江東成為孫氏政權開國元勛之時,諸葛亮還遠遠沒有出道。孔明14歲那年(公元194年),離家隨其叔父去豫章任太守,逢變故又隨叔父到荊州投靠劉表。17歲時(公元197年)叔父病故,孔明轉到襄陽以西20里的隆中(當時隆中屬荊州南陽郡)定居,開始過起長達十年的隱居生涯。所以當周瑜協助孫策開創江東(長江以南蘇、浙、皖一帶)基業之時,諸葛亮正在流寓和躬耕吟讀之中。此時的瑜、亮自然無法相比,也不好去比。瑜、亮的真正相比要從公元207年冬諸葛亮出山之後才能談起。
赤壁之戰唱主角的是周瑜 孔明只是參與戰事的配角
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遇刺後不治身亡,孫權承父兄之業繼為江東之主。周瑜由巴丘率兵赴吳奔喪,遂留吳(今江蘇蘇州),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一同執掌軍政大事。其時,孫權才19歲,周瑜盡心輔佐,為樹立孫權威望和鞏固六郡作出了很大貢獻,並擊敗了劉表江夏太守黃祖對柴桑(今江西九江)的進攻。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孫權再次討伐黃祖,周瑜為前部大督(先隊部隊的統帥),率諸將取得了擊刺黃祖的重大勝利。征討黃祖後,周瑜受命鎮守鄱陽(今江西波陽縣,鄱陽湖東側)。
其年農歷七月,曹操南取荊州,曹、劉、孫三方圍繞荊州歸屬展開全面爭奪,隨後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在赤壁之戰過程中,諸葛亮方與周瑜各展才能,但唱主角的是周瑜,孔明只是個配角,所起作用無法跟周瑜相比。 在促成孫、劉結成聯盟共同抵抗曹操方面,諸葛亮無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這只是屬於赤壁之戰前的外交斡旋,而且就是在外交斡旋上,東吳魯肅所起的作用比孔明要更大一些。是魯肅促成了劉備東下聯吳抗曹之後,才有孔明智激孫權聯劉抗曹之事。諸葛亮在曹操大軍東下的緊要關頭,赴吳勸說尚在猶豫之中的孫權聯劉抗曹,首次實地展示了他的智慧才能,這是歷史所充分肯定的。但此時的諸葛亮畢竟剛出山,年紀又輕,名聲不大,加之當時劉備方面力量薄弱,需要依靠東吳的幫助,孫、劉聯合抗曹的主導方面是東吳,劉備集團處於從屬地位,孔明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周瑜則不然,從決策到軍事行動都是舉足輕重的關鍵人物。
當時,曹操取得荊州後由江陵沿江東下,水陸並進,聲勢浩大。曹操致信孫權,揚言「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這是玩的外交辭令,意思是勸孫權早早歸順。孫權得書讓郡臣傳閱,東吳群臣莫不震驚失色,張昭等都主張迎降,獨魯肅悄悄跟孫權說,主張迎降的都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不該聽從,建議孫權迅即召回周瑜。周瑜從鄱陽歸還後,嚴辭駁斥投降派,力主抗曹,並向孫權分析曹軍實際兵力和弊端,促使孫權最後作出了聯劉抗曹的決定。這就是說,在促成孫、劉聯合抗曹方面,魯肅、諸葛亮、周瑜都發揮了各自的作用,而促使孫權下決心抗曹起關鍵作用的是周瑜。也只有周瑜出來鮮明表態,才壓得住以張昭為首的投降派。周瑜在關鍵時刻表現出他的政治頭腦非一般人所比。
在軍事行動方面,周瑜既是吳軍都督,又是聯軍統帥,是赤壁之戰的指揮者,而諸葛亮只是參與者。孫劉聯軍所以能取勝,固然有多種原因,功勞不是哪一個人能獨享的,但作為主帥的周瑜,無疑是赤壁破曹的第一功臣。要說第二功臣,應是黃蓋。因為詐降、火攻是他提出的,並在周瑜指揮下,由他具體實施的。諸葛亮在這次戰役中到底發揮了哪些作用,史無所載。諸葛亮本傳只是記述他與吳軍一起出發,到劉備處後與東吳方面「並力拒曹公」。《演義》里,孔明在赤壁之戰中非常活躍,神計妙算莫出其右,又是用奇謀草船借箭(其實是孫權後來在合肥與曹軍對抗時所為),又是七星壇祭天借東風,連用火攻也有了他的份,好象成了破曹的關鍵人物,只是所有這些描述僅是文學創造而已。
周瑜當時肩負統帥重任,治軍嚴整,令劉備也肅然起敬。當劉備從樊口往見周瑜,得知周瑜只率領了三萬人馬時,提出叫魯肅等前來一起商議。周瑜說他接受了軍令,不得隨意委託人代理,如果你要見魯肅,改日可以去拜訪。一番話說得劉備既慚愧又高興,高興者就因為看到周瑜治軍的整肅。曹操兵敗後,曾致信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江表傳》)。這是曹操要面子的說法,也反襯出周瑜是赤壁之戰的主要功臣。
㈣ 三國演義之三氣周瑜的內容
一. 周瑜的完美
翻開正史可以發現本傳中的周瑜毫無缺點,確實是個完美之人。英雄應為「聰明秀出為之英,膽略過人為之雄」(劉劭《人物誌》),再加上一條道德高尚。周瑜除了符合上面說的三點外,從另一個角度說他的完美,可說他是一個有德;有才;又有風度和朝氣的人。
先說德:他舉賢薦能可比鮑叔;折節為國可比藺相如;謙禮忠君無人能比;性度恢弘眾將誠服。
次說才:他弱冠征伐為東吳開國立下汗馬功勞;赤壁又力挽狂瀾立下頭功;後又親冒矢石為東吳開拓荊州,豐功偉績不去多提,單說當時人對他的評價,他的文武全才在時人眼中已萬眾矚目了。「英雋異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這些就是時人對周瑜才智的評價,而且說這些話的都是當時第一流的人物。周瑜的有才本已公認沒必要再多做文章了。
再說風度,周瑜是出名的儒將,其雅量高致又有「曲有誤周郎顧」的歌謠流傳,非比那些粗莽武夫,是一個風雅超群的人物。只一句「遙想公瑾當年」其人其貌已使人多麼心馳神往了。
最後說說他的朝氣,周瑜不僅具德,才,風度,他又獨具一種朝氣,一種銳意進取自信豪邁的英霸之氣。對自己人他是謙遜有禮的,但對敵人和挑戰他又表現出蔑視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在劉備和周瑜在赤壁戰前相會時,當劉備說起兵力太少,周郎「此自足用」「操自尋死爾」的回答是多麼有氣勢,而劉備的拖延在後相比又是多麼的猥瑣。周瑜的謀略也無不透出這種先發制人,銳意果敢的氣質,這就是最令人羨慕的「英才天縱」了。但周瑜的豪邁和關羽之流的狂傲又有本質區別,因為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合理的分析謀劃基礎上的,非比關羽之流無謂的狂傲換來的只是身敗名裂,正因為此周瑜是成功的。他的這種氣質和孫策相象,但孫策又是輕佻和嗜殺的,周瑜卻是從容嫻雅的,就象有人說的他的氣質是孫策和諸葛亮的結合,在周瑜身上剛和柔就這么恰到好處的結合了。
如此一個剛柔相濟的人物又有無可挑剔的優秀品格和令人贊嘆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別偏愛給了他俊美的外貌,內外皆秀又風度翩翩,他稱不上完美又有誰能稱得上呢?用一句話形容周瑜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他可謂人如其名:周瑜就象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是一塊完美無瑕的美玉。
二. 周瑜受貶低的原因
陳邇冬在《閑話三分》一書中的一段話很有道理,他說周瑜「這個人對孫氏忠;對朋友諒;劃策有絕招;風頭足;名聲好;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輩自慚形穢之流難免不生嫉妒之心。瑜威聲遠著,故曹公劉備咸欲疑譖之。」曹操劉備尚且如此,後世的凡夫俗子哪見過如此完美的人物,最主要的是周瑜投身的是孫吳集團。
既不是曹操的正統又不是劉備的道統,孫氏只能算地方割據勢力,在後世哪個朝代都不會受到高的待遇。周瑜這么高其他集團的人物又何以自處?所以他們非要在周瑜原本完美的臉上抹點泥。其他的不說,他們想周瑜年紀輕輕就這么成功一定是驕傲自滿得很,少年得志又這么自信那一定是年輕氣盛了。雖然歷史上的周瑜當大事時也不算年輕了,而且他是最謙遜有禮貌的,但在三國志平話中他就已經是驕傲自滿的代表了,因為在凡夫俗子眼裡這樣優秀的人物加之又少年得志不驕傲才怪。今天的周瑜再想平反,年輕氣盛這一條他也是很難反干凈的。因為周瑜咄咄逼人的謀略風格,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他謙讓服人的個性真的很矛盾。有時也覺得史書上的周瑜有點完美得不食人間煙火,可能加上年輕氣盛這一條看上去更生動更有靈氣更像個活生生的人,但那樣他已經不完美了。
周瑜受到更大的貶低和歪曲當然是演義了。為了美化演義第一男主角諸葛亮,羅貫中可說是耗費了心機。因為諸葛亮除了在劉備死後有些作為外,在此之前除了出使了一次東吳餘下的事就是為劉備管管糧草足食足兵而已,要拔高他不用非常之策可不行。於是只能對不起周瑜了。再說如前所述周瑜是劉備集團發展壯大的大絆腳石,演義的主題就是尊劉,誰叫周瑜曾經和劉備過不去,對不起你也是應該的。而周瑜這么優秀功勞又這么大,把他的功勞奪過點也夠諸葛亮形象美一陣的。另外周瑜這么這么完美好最讓人嫉妒了,現在也讓你嘗嘗嫉妒別人時的難受!而且被你這么有本事的人嫉妒的人,他的本事不是大到海里去了?於是餘下的事就不用我多說了:歷史上毫無過結的周瑜和諸葛亮成了水火不容的對手,諸葛亮奪走了周瑜的功勞奪走了他優秀的品格,這還不算還要奪走他的生命,在周瑜死時還不放過他,逼著他說下「即生瑜, 何生亮」這句名言,硬要周瑜在臨死時在諸葛亮臉上再塗點脂粉。羅貫中對周瑜也太殘酷了!好好的周郎何止臉上被塗點泥,簡直是帶上了大泥罩已經面目全非了。但這畢竟是小說,裡面的周瑜諸葛亮只是文學形象,而演義用周瑜陪襯諸葛亮這一手法在塑造人物上還是成功的。周瑜雖變成了另一個人但他毒中還是有點美的,這是原來的周瑜坯子太好,雖歪曲醜化得不成樣子他美的本質還是抹煞不了的。
三.關於俗的演義和雅的歷史
周瑜在演義里被醜化貶低其實也沒什麼,只要大家明白那不是歷史上真實的人物就行。可惜演義的影響太大了,不要說那些簞漿販食的粗人,就是所謂的文化人也逃不過。但是那些分不清演義和歷史的所謂文化人都是付出代價的。袁枚《隨園詩話》就說到某個文人因在詩文中說了一句生瑜生亮的話被人一生譏為笑柄。又有某人在奏摺中用了這句話被清帝免了職。因為分清歷史和小說這個要求並不過分。如果你水平有限盡可以談小說,最看不慣只有幾兩醋的水平還要妄談歷史。因為這些人所依據的是演義里虛構的東西,推導再嚴密又會有什麼結果?再說用小說中荒誕無稽的事去說歷史人物不管是誰,除了反映自己的無知外也是對歷史人物最大的不尊重。歷史上的周郎是最性度恢弘的,在演義里他被歪曲但造就了「千古完人」諸葛亮形象,而且變出來的怪『周瑜』也成了心胸狹窄的典型人物,有典型性在文學上還是成功的。所以受再大的委屈他也是能折節容下的,但如果用演義里虛構的東西去說歷史上的周瑜,他再大度也會氣得吐血了。然而俗的東西往往有市場,象正史這種陽春白雪之類雅的東西難免曲高和寡。
㈤ 三國演義書里的周瑜有哪些主要事跡
三國演義書里的周瑜的主要事跡:輔佐孫策平定江東,赤壁破曹操,南郡敗曹仁、提出征伐益州方案。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今安徽廬江縣西南)人 。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又率軍大破曹仁,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5)三國演義同人女主小說男主周瑜擴展閱讀:
一部《三國演義》讓周瑜蒙受了難以洗刷的「不白之冤」,一代名將也幾乎成為了嫉賢妒能、心胸狹隘的「代名詞」。為什麼這么說,因為查閱史料得知,歷史上真實的周瑜與演義小說里的形象截然不同。
先說氣量。關於周瑜的人品,史書上評價很高。陳壽說他是「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也就是說周瑜心胸豁達,很受人敬重和愛戴。
據《三國志》記載,曹操曾派遣能言善辯的謀士蔣干游說周瑜,蔣干回來後,稱周瑜是:「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劉備也誇周瑜是:「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器量廣大。」贊揚周瑜的,既有自己同事,又有對手和敵人,這說明,周公瑾的氣度在三國時代是眾所公認的。
《三國志》還記載了「瑜與程普不睦」的故事。在化解與程普的矛盾中,周瑜充分展示出了氣度和雅量。程普是東吳的開國元勛、三朝元老,將士們都尊稱他為「程公」。
起初,他見周瑜年紀輕輕,職位卻比自己高,心裡看不上,且又有幾分不服,於是,他經常對周瑜冷嘲熱諷,屢加欺辱,「普頗以年長,數凌侮瑜。」對此,周瑜非但沒有記恨,反而以寬厚博大的胸襟一一忍受下來,「折節容下,終不與較」。
遇到重大軍情,周瑜還親自到程府虛心請教。周瑜謙遜禮讓、以德服人的風度,讓程普備受感動,程的態度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後來程普逢人便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老將程普的話是對周瑜人格魅力最形象生動的概括。而從其他正史典籍中,也都不曾看見過關於周瑜「氣量狹小」的記載。
㈥ 求幾本《三國演義》同人小說
《瑤月》(三國瑜亮)作者:SECRET絲奎特(完結)
[內容簡介]
人說:「一時瑜亮」,但——
對你的一世虧欠,就以幸福來償還吧。
《笑隱三國》作者:淺色天空(完結)
相對論曰,如果時速超過光速,時空就會發生扭曲,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穿越時空.
可是問題是,如果一個人墜落的速度超過光速的話,那結果可能只有一個---與空氣發生強大摩擦,然後摩擦生熱,然後....渣都不剩.....
所以說,廣大墜崖墜樓的穿越者就只可以用一種原因來解釋-----磁場
某極其善於發散思維的主人攻,就這么跌入了歷史長河中.......
穿越一千八百年,我有幸與你相愛。
而你,可願將命運託付與我--------
若說,愛只是醉生夢死,
你可相信,為了你,我情願就這樣跌落於愛恨情愁之中,萬劫不復-----
穿越+三國+小耽美向+命運+顛覆=三國狂熱分子慎入
《三國戀》作者:慕容瀟湘(完結)
三國戀孫策遇見周瑜的那一天,是在一個幽靜的夜晚,
初秋的晚風、紛飛的淡紅花瓣,
將周瑜襯托得格外耀眼,宛若桃樹幻化的妖精,
一名美得令人窒息、依戀的俊美男子!
周瑜的一舉一動,再再都顯示著他不凡的身份,
他總是噙著一抹淡淡笑意,優雅輕聲喚著孫策,
而孫策則是每每無福消受那抹令人心動的笑意,
因為那會致使他忘卻自己的身份
《三國—烏托邦》作者:不懂而已(完結)
他,萬人之上的皇帝,卻身不由己。
他,從小喪失父母的孤兒,卻溫柔似水。
兩個少年的相遇,是緣分,還是……
不由自主的吸引,相愛,在這紛爭的年代裡,他們是否能夠相守。
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我都不會離開你。哪怕你要娶妻,生子,我也會以臣子的身份永遠待在你的身邊的,耶律遠如是發誓
遠,為什麼你要委屈自己,是要讓我心疼嗎?如果是的話,那你成功了,因為我只要你。歐陽羽如是說。
《蜀相之死》&《短歌微吟》(正掰三國系列之第一&第二) 作者:戎葵
《蜀相之死》(正掰三國系列之第一)作者:戎葵
《短歌微吟》(正掰三國系列之第二)作者:戎葵
附件說明:
已將兩部作品合並為1個txt文件;
作品簡介:
正掰三國系列之第一:《蜀相之死》
三國;同人;亮瑜;
主角:諸葛亮,周瑜
配角:馬謖,趙雲
正掰三國系列之第二:《短歌微吟》
三國;同人;丕植;
主角:曹植,曹丕
配角:魏明帝,甄氏
《一本笑話混三國(GL)》作者:江十三(完結)
一、 我要回家
自從大學畢業,我離開溫暖濕潤的南方老家,來到乾燥清冷的北方工作,一晃,就快三年了。眼瞅著就快奔向半百的二分之一了,我卻還是形單影支。只能每天顧影自憐,天妒美才。
記得初來時,嶄新的地方,新鮮的朋友,獨立的生活,我就像剛放出籠子的小鳥,自由自在歡快的翱翔。長到這么大,我還是第一次離開家這么遠。「再不用聽老媽整天的嘮里嘮叨了。」想起如唐僧碎碎念一般的老娘,我的頭就像戴了緊箍咒一般又開始疼了。從小到大,我都是籠罩在她的反復煩瑣的囑咐嘮叨聲中,彷彿我一直是個長不大的孩子,老讓她不放心。想想自己現在已經天高皇帝遠,翻身農奴把歌唱,陽光一片好,山河處處紅,頓時心花怒放。那時張狂的喜悅,已經漸漸的淡去了,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惆悵,卻又慢慢的湧上心頭。平時公司總是沒日沒夜的忙碌,出差頻繁,恨不得把女人當男人用,把男人當畜生使,我在頭暈腦脹雲里霧里稀里糊塗時,淡淡的寂寞還是會縈繞在眉間。整日加班到深夜,沒什麼節假日,也沒什麼時間寫信打電話,我就義無反顧視死如歸的踏上了一年一度人間罕見的億萬浩盪春運大軍。擁擠在人肉堡壘里,切膚之痛的深切贊同計劃生育好,急切的盼望車輪啊再快點跑。心中焦急等待,又充滿了激動和欣喜,只為這一年才能有一次的與親朋好友團聚相見的時刻,全然忘記了先前那不顧平時里刻意偽裝的美好形象,披頭散發面目憔悴,幾天幾夜痴情死守在那人滿為患萬惡之源的車站,眼紅腦熱拚死拼活只為從人群中搶出一張回家火車票的瘋狂痛苦。我曾經指天咒地慷慨激昂的辱罵發誓,再也不想再承受這來回兩次的癲狂折騰,不就是回趟家嗎?有什麼嘛,不回也可以。可是等一到了年關將近,我又心神不寧鬼使神差地沖向車站,為票瘋狂為票迷,早將我的誓言踩在地球另一邊去了。這樣的事情,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㈦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是個什麼樣的人 簡介哦
周瑜(175-210),字公瑾,東吳四英將第一位,廬江舒城人。幼年與孫策相識,結為生死之交。後孫策脫離袁術自立後,周瑜主動投奔孫策。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戰爭中起到了謀士和武將的雙重作用,用計謀收服了太史慈。孫策平定江東後,周瑜任水軍都督。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位後,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孫權西征黃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標直指江東,孫權戰和未定。周瑜及時從鄱陽湖趕回,正確分析了曹操遠來的種種弊端,使孫權決定與曹操一戰。周瑜身為水軍大都督,用火攻之計大破曹操,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後,周瑜攻打南郡時中毒箭,但還是拚死取下了南郡。隨後周瑜割長江南岸給劉備,但劉備至京口見孫權,要求得到整個荊州,孫權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養傷,在生病期間周瑜提醒孫權要提防劉備。210年,周瑜領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時箭傷發作,英年早逝,年僅36歲。孫權聞訊後,立即素服迎接周瑜靈柩回柴桑。
歷史上的周瑜風姿英發,心胸廣闊。東吳老將程普,早年跟隨孫堅,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輕的周瑜。但周瑜並不與程普計較,最後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說道:「與周公瑾交,如飲醇繆,不覺自醉。」到宋代時,世人還是很喜歡周瑜,這一點從蘇軾的《念奴嬌》一詞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後,人們就逐漸對周瑜進行醜化,至到《三國演義》成書時,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個人了。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劉備的關系,周瑜一方面主動割長江南岸地給劉備,但這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外交行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劉備的梟雄本色,不願劉備一天天壯大,因此上書孫權,要求孫權將劉備軟禁在京口(這就是《三國演義》中美人計的由來,但其實周瑜本人並未施美人計,孫尚香也是由孫權主動嫁給劉備的),但孫權不願。在對劉備一方的態度上,周瑜和魯肅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進派,而魯肅則眼光看得更遠。遺憾的是,千百年之後,這兩個人都成為了當時還默默無聞的諸葛亮的墊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狹窄的代名詞,而魯肅則變成了一個老實得笨得出奇的人.
周瑜的性格第一個特徵是器量狹小,忌才妒能,目光短淺。如小說第四十四回寫孫權決定抗曹,並命周瑜組織迎敵作戰。但諸葛亮卻對周瑜說孫權仍有顧慮。周瑜立即去見孫權,果然與諸葛亮所說的一樣。於是周瑜暗忖:「孔明早已料著吳侯之心。其計劃又高我一頭。久必為江東之患,不如殺之。」只是由於魯肅的勸阻,才沒有殺成。試想,周瑜倘若果真將諸葛亮殺了,那麼孫劉聯盟就可能破裂,就會給曹操造成可乘之機,赤壁之戰誰勝誰負便很難預料了。由此可見周瑜的目光的確短淺。此後,周瑜曾多次設計要殺害諸葛亮,如派諸葛亮十天造箭十萬枝,企圖以軍法殺之;又如派諸葛亮往聚鐵山斷曹操的糧道,企圖借曹操之手殺之;諸葛亮在七星壇借東風,周瑜派丁奉,徐盛各帶士兵一百,從水陸兩路前往南屏山,企圖以武力殺之等等,雖說危機都被諸葛亮巧妙地化解了,但卻凸現出周瑜的器量狹小,忌才妒能。
羅氏等下,周瑜的另一性格特徵是容易沖動,意氣用事。如諸葛亮到東吳商量共同御曹大計時,周瑜故意說他准備降曹,意欲以此要挾諸葛亮,求他助劉備破曹。然而諸葛亮卻說「公瑾主意欲降操,甚為合理。」周瑜聽了諸葛亮的話後,便勃然大怒,罵曰:「老賊欺吾太甚!」並說:「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賊。」其盛情沖動的特點便顯現無遺了。又如周瑜欲借曹操之手殺諸葛亮,派諸葛到鐵聚山去斷曹操的糧道。孔明明知周瑜的用心,非但不推諉,卻藉此嘲笑說:「吾聞江南小兒謠言雲:『伏路把關饒子敬,臨江水戰有周郎。』公等於陸地但伏路把關;周公瑾但堪水戰,不能陸戰耳。」周瑜聽了此話,怒曰:「何欺我不能陸戰耶!不用他去,我自引一萬馬軍,往鐵聚山斷操糧道!」為了一句嘲笑,竟置統帥職責於不顧,可見其感情容易沖動、意氣用事的程度是多麼嚴重。赤壁戰後,孔明三氣周瑜,使其發出「既生瑜,何生亮」之感慨後而死。
㈧ 求周瑜和諸葛亮的同人文
以正史三國志為主證據,以其他在史學界有崇高威望的正史為輔,野史和三國演義不予考慮,也請想回貼辯論的朋友引用史料時慎重。 關於這一點我要特別強調,因為野史可靠信較低,後人附會以及美化的地方很多。
1 軍事:周瑜 9分。諸葛亮 5分。
點評:
周瑜:赤壁之戰已經不須多說,這場名垂千古的戰役放到中國歷史上也是少見的以弱勝強的經典之戰,面對精通軍事的強敵曹操和曹操的30萬大軍,周瑜在整個戰役中表現出了完美的治軍,謀略,用人,臨陣指揮,戰前預見等等綜合軍事能力,周瑜一手培養出來的3萬水軍軍團的強大作戰能力也極大地擴大了戰果,正是這一系列缺一不可的優秀軍事素質的全面綜合作用,才有了赤壁之戰的輝煌勝利。赤壁之戰後攻南郡,南郡兵多將廣,戰略要地,周瑜又勝。
此外,周瑜與孫策多年南征北戰,為打下江東基業立下汗馬功勞,百戰百勝——————攻橫江、當利,皆拔之。渡江擊秣陵,破笮融、薛禮。轉下湖孰、江乘,進入曲阿。從攻皖,拔之。 復近尋陽,破劉勛,討江夏,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總的來說,給予9分。
諸葛亮:三國演義為諸葛亮虛構了大量戰績,但其實赤壁之戰,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定漢中,取蜀,空城計。。。。等等所謂戰績都是羅貫中幫諸葛亮打的。正史上的諸葛亮一生打仗不多,勝利的戰役更少,其最有名的就是北伐攻魏,也就是三國演義里的」六齣祁山「,但每次都以諸葛亮撤退失敗告終。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在正史「三國志」里也早有評價:「理民之干,優於將略,治戎為長,奇謀為短"。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其短處。
對這個評價,有亮迷提出軍事預見,軍事理論為依據辯駁,但須知一切理論最終都要為實踐服務,諸葛亮的所有軍事理論,用到現實中效果卻都並不盡如人意,五次北伐攻魏,都是興師動眾勞民傷財而去,最後卻都失敗而返,以被司馬懿活活拖死而終。中間雖然有一些小規模戰爭的勝利,但對整個天下局勢產生不了決定性的影響,更不能對魏國造成什麼大的打擊。而在本國方面,卻因為連年征戰勞民傷財,反而加速了蜀國的提前滅亡,不能不說是極大的失敗。這與周瑜定江東,赤壁一戰天下三分的影響完全不能相比。
另外,我國偉大的軍事家毛澤東也認為諸葛亮北伐失敗主要還是在於戰略失誤,而非其他各種客觀原因,「司馬懿更大的智略還在於不戰,使亮自敗」,也就是說諸葛亮是被司馬懿故意拖死的。從這一點看,諸葛亮顯然不能算一個出色的軍事統帥,比不上司馬懿也比不上周瑜。對毛主席的評論有興趣或有疑問,可以自己去研究。
總的來說,諸葛亮雖然敗多勝少,但在軍事上還是有一定才華和表現的,應算一個雖非優秀但卻合格的軍事統帥,故給予5分。
2 戰略:周瑜:9分,諸葛亮,5分。
評價:周瑜的謀略,一是體現在赤壁戰前的分析,一是體現在他予孫權書里的取蜀之見。
赤壁戰前,周瑜的分析極為到位,」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蒿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極其犀利有眼光,赤壁之戰的勝利也說明了這一點。
周瑜的取蜀之見也極有眼光,周瑜傳記載: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日「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分析非常到位。
有反對取蜀的人認為周瑜此法不能成功,因為前有曹操後有劉備,虎視耽耽。但前文中已說明,曹操內憂外患,已無餘力對付孫權,而劉備在後方雖然極不情願讓孫權得蜀,但他們最大的敵人依然是曹操,劉備既無實力也無勇氣跟孫權撕破聯盟在背後偷襲孫權,因為這么做的後果必定是兩敗俱傷,便宜曹操。而周瑜能征善戰,軍團作戰實力強大,劉璋暗弱,軍事和政治能力都極其平庸,又正忙著和張魯作戰,周瑜無論採取偷襲還是正面進攻,勝算都很大。因此周瑜說"規定巴蜀,次取襄陽,憑賴威靈,謂若在握「,非常有把握。甚至可以說這把握比赤壁之戰還大。當年赤壁之戰劉備聽說周瑜只有3萬人要打曹軍30萬覺得他在吹牛,但事後證明周瑜沒有吹牛,取蜀方略更是如此。
諸葛亮:能體現諸葛亮謀略的只有一個隆中對,征漢中和取蜀攻略則是由劉備,法正等人完成。隆中對先天不良,存在著很多問題,毛澤東作為軍事大家,曾經評點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認為造成蜀漢滅亡的原因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中國兵法強調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勢,戰勝兵力分散之敵。這也是毛澤東慣用的策略。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勢的蜀漢兵力不得集中,國勢分散,戰而無功,最終滅亡。
3 用人:周瑜8分,諸葛亮3分。
評價:周瑜氣度寬宏,雅量高致,他為東吳推薦了魯肅等很多人才,每次推薦時都要說對方的才幹十倍於自己。並且每次作戰前,周瑜都會全盤謀劃,集思廣益,聽取下屬的意見,這種習慣在赤壁之戰等戰役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與曹操的善於用人,喜歡聽取下屬意見有異曲同工之妙。給予8分。
諸葛亮:諸葛亮一生唯謹慎,無論是打仗還是用人均如此,他大權獨攬,事必躬親,絕不假手於人,雖然勤奮但卻缺乏全盤戰略的智慧,也無擅長用人的度量和管理人才的才能,致使蜀國人才凋零,到後來竟出現了「蜀中無大將,繆化為先鋒」的情況,用錯馬謖導致北伐失敗更是一大短,而北伐時沒有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襲計策而採用硬碰硬正面作戰的打法,跟強大的魏國打消耗戰,事後也被證明是完全失策的。而諸葛亮死後任命的楊儀、費禕也很不怎樣。總的來說,給予3分比較合理。
4 政治眼光:周瑜9,諸葛亮8。
點評:
周瑜氣度開闊,胸懷天下,膽略過人,不畏強權,常有為東吳逐鹿天下之雄心。三國志記載:曹操大破袁紹後,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書命令孫權送子為人質。孫權召群臣會議,張昭、秦松等猶豫不能決,周瑜說:」江東兼六郡之眾,兵精糧多,將士用命,所向無敵,有何必要送人質?人質一入,就不得不聽從曹操,有命召就不得不往,受制於人。而好處不過一侯印,仆從十餘人,車數乘,馬數匹,怎能與南面稱孤相提並論?不如勿遣,徐觀其變。若曹氏能率義以正天下,將軍事之未晚。若圖為暴亂,兵猶火也。將軍韜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質之有!」
這番言論非常強硬有魄力,對孫曹二人當時的政治情況分析也很到位,孫權聽了周瑜的話便沒有送人質。曹操心懷怨恨,數年後傾大軍意欲入侵東吳,此次又是周瑜和魯肅力排眾議主張迎戰,周瑜還為孫權精闢地分析了曹軍弱勢和我軍必勝的原因,使孫權堅定了抗曹的決心。周瑜最終以少勝多,在赤壁大破曹軍。而赤壁之戰也以孫吳的大捷和曹操的大敗而告終,周瑜以他卓越的政治魄力和絕佳的軍事才能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奠定了東吳的基業。
諸葛亮:諸葛亮的隆中對應算是一種戰略,前面已與周瑜的戰略一起分析。而以政治眼光而論,個人以為孔明擇主應算是政治眼光的良好體現,孔明選擇劉備,而不選擇孫權或曹操顯然是非常正確的政治選擇。此後聯吳抗曹,東征後再聯吳,都是非常正確的政治選擇。故給予8分。
總的來說,兩人都是奠定本國基業的股肱之臣,平手。
5 胸襟氣度:周瑜9分。諸葛亮5
雖然三國演義為了美化諸葛亮而把周瑜塑造成一個心胸狹窄的小人,但正史中的周瑜氣度寬宏,胸襟廣闊,三國志裴注雲:「(程)普……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敬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而同時代人也都紛紛給予了高度評價,「文武籌略,萬人之英」,謀無不成,規無不細,「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等等。
諸葛亮:陳壽《三國志》評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但從三國志中找不出關於他胸襟氣度特別廣闊的例子,而在史學界,關於託孤大臣李嚴為何被貶黜,諸葛亮是否排斥異己大權獨攬的疑問依然爭執不休,眾說紛紜,有人評價諸葛亮是和霍光一樣的「正直的權臣」,個人深以為然。從這方面看,諸葛亮的胸襟氣度比之周瑜頗有不如。
6 氣質風度:周瑜9,諸葛亮6。
周瑜:三國志雲」瑜長壯有姿貌「,翻譯過來就是身材高大又有姿色,有姿色一詞常用於女性,可以推測周瑜長相比較偏向秀氣類。三國演義系小說家言,其對周瑜的描述」儀態風流,姿容秀麗「可以不予採納,但民間更有美周郎之說,而蘇軾更是以「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表達對周郎風採的仰慕之情。
諸葛亮:三國志雲」亮身長八尺,姿容甚偉「,雖然偉字也是贊美,但在三國志里,寫成「身長八尺,容貌甚偉」的就有劉表、蒯越、公孫瓚、何楨、何熙、張既、蔣干、彭羕、孫權、孫桓、程普、呂范、陸績、張溫、朱據等一大批人,顯得非常廉價,可見這句形容只是表示長相端正,中人之姿而已。
因此,周瑜9分,諸葛亮6分應該是比較恰當的。
7 品德忠誠。周瑜10,諸葛亮10。結果:平手。
周瑜:周瑜與孫策內結骨肉之親,外連君臣之義,多年征戰為東吳打下江東基業,立下汗馬功勞,孫策去世後,年輕的孫權即位,東吳人心浮動,周瑜帶兵來歸,雖然軍權在握,但他見眾人對孫權執禮甚慢,就帶頭行君臣禮,擁護孫權,穩定了孫權的地位。後來更是為擴大東吳領土而甲不稍解四處奔波,最後因勞累傷病而死於出征途中,可見其對東吳至死不渝的忠誠。
諸葛亮:先主病逝,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而諸葛亮後來雖然大權獨攬,卻並沒有象曹魏的司馬家族那樣反叛篡位,而是跟周瑜一樣為國盡忠而死,其忠誠可見一斑。
8 內政治理:諸葛亮8分,周瑜4分。
評價:諸葛亮是蜀國丞相,對於他的內政治理三國志中有大量溢美之詞,在此不一一轉述。本傳中所有對諸葛亮善於內政的理由,竟全是由陳壽和他人的評價贊美組成,嚴重缺乏實際證據,而諸葛亮傳中6000多字的傳記,其中竟有將近一半是對話和評論,與別人的傳也大不相同,事例記載嚴重不足。
但三國志畢竟是目前研究三國最可靠的史料,我們給予高度信任,因此仍打8分,給予高度評價。
周瑜方面:雖然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但從側面亦可以看出周瑜的內政才幹——
1 周瑜二十歲就出任縣長,三國志記載他很年輕就「恩信著於廬江」,建立恩信必定只能靠理民才幹,而不可能僅僅靠軍事才能。2 赤壁後周瑜當了南郡太守,而他一死,魯肅和程普都收不住南郡,只能借給劉備,這說明周瑜當太守的能力很強,至少比魯肅強多了。3 周瑜曾幫助孫策資助了不少糧草船隻,對孫策起了很關鍵的作用,這也是後勤內政的一部分。4 周瑜二十四歲就當了太守,駐扎在前線巴陵,除了軍事,應該也監管當地民事的。
總上所述,雖然周瑜內政上表現不多,但上述史料表明,周瑜只不過沒精力搞內政後勤,並不是不會這方面不行,如果周瑜一直活下去的話,後來陸遜當的荊州牧,肯定是周瑜來當的。 但畢竟史書上對周瑜內政記載較少,因此只給予4分。
9 藝術才華:周瑜8,諸葛亮5。
三國志記載: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在音樂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已經達到世人皆知的地步。
而在文學方面,周瑜留世的不多,只有從遺書上可以略窺其文采:「瑜以凡才,昔受討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榮任,統御兵馬,志執鞭弭,自效戎行。規定巴蜀,次取襄陽,憑賴威靈,謂若在握。至以不謹,道遇暴疾,昨自醫療,日加無損。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復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未知終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儻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這封遺書全部採用四字駢言,對仗工整,用詞雅緻,既體現了周瑜的戰略思想和臨死不忘王事的忠誠,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的文學才華。雖然這封遺書是周瑜臨死前口述,時間非常倉促,但還是從中可以看出周瑜高超的文學修養。
諸葛亮:諸葛亮主要作品是前後出師表。前出師表在正史中有記載,後出師表疑點甚多,盛傳是其侄諸葛恪偽造。但在此處我們不以為非,相信乃諸葛亮所作。
總評:周瑜文武全才,於文學音樂方面都頗有造詣,而諸葛亮從正史看,只體現了文學方面的才能。故一個給8分,一個給5分。
10 外交:諸葛亮4,周瑜1 。
這一條我本不想設置,因為無論周瑜還是諸葛亮都沒有特別體現,但似乎有人對此津津樂道,並以此作為諸葛亮外交才能的證據,說明周瑜外交不如諸葛亮,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
諸葛亮唯一能體現其外交才能的只有赤壁之戰前出使東吳,勸說東吳抵抗曹操,但在此之前,魯肅便已勸孫權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三國志魯肅傳雲:肅進說曰:「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權即遣肅行。」
從上可見,無論諸葛亮來不來,魯肅已經在勸孫權聯合劉備迎戰曹操,孫權也已經認真考慮接受他的意見了。諸葛亮到東吳後也勸說孫權迎戰,但孫權畏懼曹操兵力,仍然猶豫害怕,於是魯肅勸孫權招周瑜還,周瑜對孫權曉以大計,給他分析曹軍弱勢和我軍必勝的原因,三國志周瑜傳雲:瑜曰:「不然。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蒿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從上可見,促成孫劉聯盟的首要功臣是魯肅,其次則是周瑜對曹操軍事情況的精闢分析使孫權有了信心,諸葛亮既不是促成孫劉聯盟的發起人,也沒能打消孫權對曹操的畏懼使孫權打定主意抗曹。諸葛亮去東吳的主要作用,只是做了做聯絡的信使,一個傳聲筒而已。給予4分應該是恰當的。
周瑜方面,外交本與他這樣的軍事統帥無關,如果一定要談,三國志裴注所引中接見蔣干可為一例,周瑜接見蔣干顯示東吳威儀,而拒曹操誘降,使蔣干沒來得及開口便已噤聲,回去後只得向曹操感嘆」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能間爾「。故評分1 。
總分:周瑜77,諸葛亮58,瑜略勝。周瑜以36歲的短短年華而有如此大的貢獻,不能不說是奇才,諸葛亮36歲時其成就遠不及周瑜,尤其是他的很多才華如內政等都是在人生後半段表現出來。因此周瑜的英年早逝實在是東吳的一大損失。
而與此對比,諸葛亮雖然在歷史上的確是個出色的名相,但在三國演義的吹捧下,民間形象被越來越神化,已經嚴重偏離其真正的歷史形象了。
㈨ 求周瑜是主角的小說
《兩世花》
《情傾三國》
《夢游·蝴蝶》
《大都督周瑜》
《三國少年版英雄記》(原《權少年江東》)
《溺水三千取我愛》(以小喬的視角來敘述)
《三國周瑜愛上我》
《周瑜的三國》
《風流周公瑾》
《公瑾傳奇》
《治世能臣》
《周郎顧》
《絮飄三國》
《亂世豪雄藏美錄》
《激情三國》
《亂世殤歌》
《夢回東吳探周郎》
《三國傾城戀》
《三國凌雲傳》
《生於1800年前》
《穿越三國——早生華發 》
㈩ 三國演義中周瑜的人物形象分析
周瑜曾指揮過許多大大小小的戰役,這些戰役的勝利,表現了他的傑出軍事才能。 但最能體現的莫過於赤壁之戰了。當曹操率領近三十萬水步兵而號稱八十萬要與孫權決戰時,孫權的謀士張昭等人,被曹操的氣勢嚇破了膽,極力主張投降曹操。在這種緊急關頭,周瑜與魯肅力排眾議,正確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形勢,從而堅定了孫權的抗曹信心。接著,周瑜又親統精兵五萬,大破曹軍於赤壁。曹操逃回北方以後,一直無力再次南下。這就使孫權的勢力得以鞏固和發展,並終成帝業。赤壁之戰的勝利充分說明了周瑜是一個政治上高瞻遠矚,軍事上有雄才大略的英雄。這就是周瑜的主要特點。
2、周瑜胸襟廣闊,氣度寬宏。老將程普因周瑜年輕,對他不服,多次當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計較,程普最後被周瑜的才華和品德所折服,感動得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和他成為好友。《三國演義》描寫的心胸狹窄的周瑜是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藝術處理,不可當真,「三氣周瑜」當然就更是毫無歷史根據,周瑜最後是病逝於出征途中的。
周瑜精通音律,雅量高致,即使在喝醉時也能聽出曲中的謬誤,因此史書記載民謠雲:「曲有誤,周郎顧」、「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