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顧曦寒薄琛小說名字叫什麼
估計是這本。
《路過無限的世界》
主要講述的是: 「主角是什麼樣的人?」一個人問道。 讓我們來聽聽正派人物的回答: 「他是我的人生導師!」「他是一個正義的人!」「他就像是閃耀的光芒一樣照耀著我們的世界!」 中立的人是這么說的:「他是一個雞湯販子!」 嗯,再來聽聽反派們怎麼說吧: 「不能問名字!」「不能問是什麼人!!」「不能問是干什麼的!!!」 小萌新反派:「啊,這么神秘?他是什麼人啊?」 眾反派一臉懵逼:「我去,問···問出來了!!!?」 熟悉的BGM響起,一個人走著風騷的步伐從遠處走過來。
② 勵志少年的故事
年少的時候都有一些比較輕狂的時候,但是也有一些比較勵志的時候,專就像我初中的時候還是有一屬段非常勵志的歷史,那就是我學習一路從班級裡面的中游一下子變成了班級裡面的前5名。這主要就是那個時候我喜歡一個女生。這個女生長得非常的漂亮,而且對方的學習成績也非常的好,所以為了得到她的歡心,得到這個女生的喜歡。
最終我選擇一定要好好學習,只有將自己的成績不斷的提高,才能吸引到對方的注意,所以通過了一個自己長期的努力之後,最終我也如願以償獲得了班級的前5名,真的是一件非常勵志的事情。但是無論我怎樣的努力,還是沒有獲得別人的喜歡,有可能正是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人吧,這個時候無論成績有多好,依然還是沒有辦法走進對方的視線。
③ 為什麼古代人 總是把名字分成名和字 比如李白 字太白 蘇軾蘇東坡
現在的人,大多數有「名」,無「字」,所以當我們說到「名字」的時候,通常指的僅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數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識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還有「號」。
(一)什麼是名、字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所以又稱「表字」。《禮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疏》雲:「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雲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由此可見,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這標志著本人要出仕,進人社會。女子長大後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朴實,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盤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與當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後來隨著社會的前進,語言文字的發展,意識觀念的加強,人名越來越復雜,給人起名也成了一門學問。取名時,要對其所包容的內涵慎重考慮,反復斟酌。《左傳·桓公六年》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揚德行、寄託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並且提出七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的做法,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對於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別。對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剛強猛毅之字,對女的多選賢淑、艷麗、優美動聽之詞。
另外,取名還反映著時代特點,上面提到的夏商兩代喜歡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後來在長期封建社會里,官宦富貴之家,多以忠孝節義、福祿壽康、陞官發財之義來命名,所以叫仁、義、禮、智、信、得福、德貴、延壽、榮升、繼祖、耀祖、續宗的人特別多。平民百姓也想過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孫,上學念書,所以叫富貴、德福、進財、志學、平安、長順、滿倉、滿囤、保成、金鎖、栓柱等名字的特別多。
建國後又出現了許多新名,如建國、援朝、衛國、擁軍、建軍、支越、留蘇、衛東、紅衛、文革、學工、支農等。
開放以來,又興起取外國名宇,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二)表字和名在意義上有何聯系
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復雜,但仔細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如常見的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還有個哥哥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東吳孫氏弟兄了。孫策為長子取字伯符;孫權為次子取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還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況也很多,因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所以人們喜歡用它,如孔樁,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馬遷,字子長;曹植,字子健;蘇軾,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這些表字雖然常見,但是與本名聯系不大,實際上伯、仲、叔、季和子,還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們後面的那個字如「策」、「權」、「思」、「長」、「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這個主要成分與本名意義是有聯系的,下面分別作介紹:
1.意義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義相同,相通,是並列關系,所以又叫「並列式」。如:
屈平,字原。廣平曰原,意思相同。
顏回,字子淵。淵,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樊須,字子遲。須、遲都是「待」義。
張衡,字平子。衡、平義同。
陸游,字務觀。游、觀義同。
曾鞏,字子固。鞏、固義同。
班固,字孟堅。堅、固義同。
孟軻,字子輿。軻、輿都是車。
2.意義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為輔助,稱做「輔助式」。如:
梁鴻,字伯鸞。鸞和寫都是飛禽,但不是一種,鴻雁和鸞鳳可以互為輔助。
陸機,字士衡。機、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為輔助。
鄭樵,宇漁仲。樵是打柴的,漁是釣魚的,常為侶伴,互相輔助。
李漁,字笠翁。漁翁常戴蓑笠。
陳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製品,互為輔助。
3.意義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這種情況可稱為「矛盾式」,如:
曾點,字皙。點為黑污,皙為白色。
朱熹,宇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劉過,字改之。改了就不為過錯。
王績,字無功。成績和無功正好相反。
4.意義相順的:即表字與名往往出自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為名的意思作補充解釋或修飾,這種情況,可稱做「擴充式」。如:
徐幹,字偉長。《孔叢子》曰:「非不偉其體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而且字對名作了補充解釋。
曹操,字孟德。《荀子·勸學》篇說:「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話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對名作了修飾性解釋和補充。
趙雲,字子龍。《周易》說:「雲從龍,風從虎。」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
陸羽,字鴻漸。《周易》日:「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字對名作了解釋。
高明,字則誠。《禮記》日:「誠則明矣。」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誠是明的前提條件,明是誠的後果。
於謙,字廷益。《尚書》說:「謙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話中,謙是前提條件,益是謙的後果。
5.意義相延的:即表率意為名字意思的延伸。這種情況可稱之為「延伸式」。如:
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這是對太意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釋了牧的含義。
楊達,字士達。士達,即士進的意思,進一步延伸了達的含義。
丘錫,字永錫。永錫是「永錫難老」 的省約,出自《詩經·魯頌》,延伸了錫的含義。
雷簡夫,字太簡。也是延伸強調了簡義。
(三)古時怎樣稱呼名和字
在古代,由於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生了我國特有的「避諱」制度。這里暫時不說,下邊再詳細介紹。
在古代名和字連起來稱呼,也是為了表示尊敬。有兩種情況,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種情況是在先秦時期,當名和字連稱時要先字後名。如:
孔父嘉,孔子在宋國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為「公孫」。
叔梁紇(he),孔子的父親,「紇」是名;「叔梁」是字;姓為「孔」。
孟明視,百里奚的兒子,「視」是名;「孟明」是字;姓為「百里」。
西乞術,蹇叔的兒子,「術」是名;「西乞」是字;姓為「蹇」。
白乙丙,蹇叔的兒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為「蹇」。
第二種情況是漢朝以後名字連稱時,先「名」後「字」。如:
「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場德進,東平劉楨公幹…··」這是曹丕《典論·論文》中的一段話,提到「建安七子」名字連稱,都是先名後字。
(四)別號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還有「號」。號是人的別稱,所以又叫「別號」。號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如盧仝《玉川子詩集》、杜牧《樊川文集》、《松雪六體千字文》、老蓮《荷花鴛鴦圖》等。如果我們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別號,就很難知道這些作品的作者是誰。所以,對古代文人作家我們不但要掌握他們的名和字,而且還要記住他們的號。
1.號的來歷
起號之風,源於何時,文獻資料上沒有詳細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像「老聃」、「鬼穀子」等,可視為我國最早的別號。東晉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南北朝時代有更多的人給自己起了號,唐宋時形成普遍風氣,元明清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一個人可以起許多號。如明朝畫家陳洪緩有「老蓮」、「老遲」、「悔遲」、「雲門僧」等四個號。延至近代,用號風氣一直不衰,如蘇玄瑛號「曼殊」;齊磺號「白石」;何香凝號「雙清樓主」。現代以來文人的號逐漸被筆名所代替。
2.「號」是怎樣形成的
「號」 的形成有兩種情況:
①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總喜歡給自己起個號。正因為「號」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樣要受家族、宗法、禮儀以及行輩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發和標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現了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別號,但仔細分析,深人考察,仍可歸納出一些共同的特徵:
甲,鮮明的時代印記,如:
唐宋時期,佛教在我國盛行,對中上層知識分子影響很深,所以許多人便以「居士」為號。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范成大自號「石湖居士」;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
元代崇尚道教,則文人以「道人」為號者尤其多。像馮子振號「怪怪道人」;喬吉號「惺惺道人」;任仁發號『明山道人」;吳鎮號「梅花道人」;趙孟頫號「雪松道人」。
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的侵略宰割,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造成國家苦難,民族危機。反對侵略,愛國圖強成了當時的主旋律,所以不少人就按這個調子給自己起號。像譚嗣同號「北飛」;黃少配號「黃帝嫡裔」;陳天華號「思黃」;秋謹號「競雄」等。
乙,強烈的抒情色彩,如:
宋人鄭思肖,宋亡後隱居蘇州,自號「所南」,以示不忘宋室;詞人辛棄疾,重視農業,做官時提倡力田,獎勵耕戰,晚年退居農村,「更從老農以學稼」,自號「稼軒」;愛國詩人陸游,憂世憤俗,被權貴譏為不守禮法,他就自號「放翁」,以抒發對他們的蔑視;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是以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來取號,表達了典型的文人情趣;明朝風流才子唐伯虎,自號「六如居士」。「六如」,按他自己的說法即人生如幻、如夢、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極情緒的抒發;南宋詩人楊萬里號「誠齋」,因為抗金名將張浚曾以「正心誠意」勉勵過他,光宗皇帝又親書「誠齋」二字賜之。這樣「誠齋」不但表現了他在學習上的「正心誠意」,而且還包含著他對國家的「真心誠意」。
丙,深刻的寓意
明朝末年畫家朱耷,在明亡時取號「八大山人」。「八大」二字連寫,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來寄託自己懷念故國的悲憤之情。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學者傅山,自號「朱衣道人」。明亡後,衣朱衣,居土穴中,清廷幾次請他赴京應博學鴻詞科試,都被他拒絕,堅決不與滿清合作。「朱衣」表面看是紅色的,實際上是明朝的象徵,因為明朝皇帝姓朱,紅是明的意思,寄寓著對明朝的深厚感情。南宋詩人戴復古,自號「石屏山人」,也寓含著一種精神。從他寫的詩中可以看出來。《感遇》詩雲:「人將作金塢,吾以石為屏。」「石」與「金」同樣堅硬;「石」雖比不上「金」身價昂貴,但卻素樸、古拙、氣象峰峰,這正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寫照。北宋詩人張詠自號「乖崖子」,用他自己的話說:「乖則違眾,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可見,「乖崖子」這個號寄寓著他的性格、志向、品操。
丁,特定名詞的運用
古人起別號多用一些特定名詞。稱「先生」的,如「五柳先生」(陶淵明),「甫里先生」(陸龜蒙),「東萊先生」(呂祖謙),「龍川先生」(陳亮),「蘭谷先生」(白樸);稱「公」 的,如「石公」(袁宏道),「眉公」(陸繼仆),「任公」(梁啟超),「劍公』(高旭);稱「子」的,如「幽憂子」(盧照鄰),「知非子」(司空圖),「歸來子」(晁補之),「鹿非子」(黃景仁);稱「老人」的,如「少陵野老」(杜甫),『老泉」(蘇詢),「千岩老人」(肖德藻),「黃華老人』(王庭筠),「西岩老人」(張之翰),「隨園老人」(袁枚),「穎濱遺老」(蘇轍),「滹南遺老」(王若虛);稱「翁」的,如「桑萱翁」(陸羽),「醉翁」(歐陽修),「涪翁」(黃庭堅),「放翁」(陸游),「笠翁」(李漁);稱「叟」的,如:「正齋叟」(關漢卿),「清痴叟」(陸采),「蝯叟」(何紹基),「蒙叟」(錢謙益);稱「外史」的,如:「海岳外史」(米芾),「會稽外史」』(王冕),「仇他外史」(梁辰魚);稱「山人」的,如:「九華山人」(杜荀鶴),「少室山人」(胡應麟),「射陽山人」(吳承恩);稱「散人」的,如「湖海散人」(羅貫中),「顧曲散人」(馮夢龍),「清都散人」(趙南星);稱「漁和樵」的,如:「沂東漁父」(康海),「藕盪漁人」(嚴繩孫),「湖北桃花漁」(高濂),「雁宕山樵」(陳忱虎),「百子山樵」(阮大鋮),「天目山樵」(張文虎)。
②是他人所起得到公認的。這種「號」叫「外號」、「綽號」或「混號」、「渾號」。它有極強的表義性,不但可以增強人們對各類人物的記憶,是名、字、號以外的一種補充,而且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徵的一種寫照或折光。《水淋傳》一百單八將惟妙惟肖的綽號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難忘的印象。黑旋風李逢、豹子頭林沖、青面獸楊志、花和尚魯智深、霹靂火秦明、插翅虎雷橫、拚命三郎石秀、浪里白條張順等綽號,形象而准確地描摹了人物的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
許多「外號」、「綽號」是在實際生活中相互戲濾開玩笑時起的,因而多含有諷刺譏笑的貶義,如春秋時秦國人們稱百里奚為「五羖大夫」,這是因為他淪落楚國後,又被秦穆公用五張羖(黑公羊)皮贖回秦國做了大夫的;唐高宗時人稱李義府「笑中刀」,又號「人貓」。是因為他做宰相時表現得外柔內奸;在宋朝人們給王珪的外號叫「三旨宰相」,是因為他任宰相十多年中除取旨、領旨、傳旨外,不幹別的事。
在農村,送外號的風氣更盛,像「大個驢」、「二瓦罐」、「三黃菜」、「四鴿子」、「八狗子」、「紅棗」、「桃奴子」。「大鴨梨」、「夾皮核桃」、「五大麻子」、「干糧」、「二胡杏」、「三棒糙」、「仙家」、「白禿」、「黃毛」、「鴨子板」、「靠不上」等這些外號非常普遍。當然還有比這俗氣的,這里就不提了。
也有些外號並不含有貶義,如宋朝時人們因為宋祁寫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詩句,便稱他為「紅杏尚書」;唐代詩人溫庭筠文思敏捷,八叉乎而成八韻,人們便稱他為「溫八叉」;大詩人李白才氣橫謚,下筆成章,人們便稱他為「李謫仙」。在現代也有這種情況,詩人李季給冰心起綽號「余太君」,反映了這位文壇老祖母的崇高威望。這種「綽號」雅而不俗。
以上講的是「別號」。
(五)富爵、地望
人際交往中,除了稱名、字、號以外,還要稱「官爵」、稱「地望」。古人認為這是最能表示尊敬的。如稱「官爵」:
杜工部、杜拾遺(杜甫)王右丞(王維)
蔡中郎(蔡邕)三閭大夫(屈原)
賈太傅(賈誼)張燕公(張悅)
高常侍(高適)張祠部(張繼)
錢考功(錢起)張司業(張籍)
如稱「地望」:
杜少陵(杜甫)韓昌黎(韓愈)
柳河東(柳宗元)孔北海(孔融)
岑嘉州(岑參)白香山(白居易)
王江寧(王昌齡)賈長江(賈島)
韋蘇州(韋應物)劉隨州(劉長卿)
這樣一來,「官爵」和「地望」又成了名、字、號以外的又一別稱。
(六)少見的數字姓名
在我國古代,有些人用數字作為自己的姓名,數量雖然不多,但在古書中會遇到,所以這里需要提一下,引起我們的注意。以數字為姓名的有三種情況:
1.姓是數字的,如:
一善:明成化年間河北定州人,曾任蒿明縣丞。
二直:唐玄宗開元年間,在宮中任中尉。
三月八:在元代任雲南行省右丞。
五梁:安南人,在三國蜀漢任諫議大夫。
七希賢:施州衛人,明代正德年間任永春縣訓導。
八通:在明代正德年間任禮部主事。
九嘉:唐代夏津人,在高祖武德年間做翰林學士。
十華:宋代乾興年間進士。
2.名是數字的,如:
秦七:秦少游
黃八:黃庭堅
柳八:柳宗元
元九:元鎮
崔九:崔興宗
李十一:李構直
張十二:張賈
李十二:李白
韓十八:韓愈
李二十:李紳
白二十二:白居易
3.姓、名都是數字,如:
六·十七:清代人,《游外詩草》和《台陽雜詠》的作者。
七·十一:清代乾隆年間進士,《西域聞見錄》作者。
八·十六:乾隆年間封的將軍。
九·十:嘉慶時做廣西提督。
用數字作名字,在唐朝就形成風氣,清朝時滿族人更喜歡這樣取名。據不完全統計,僅乾隆年間寫入官修史書中的數字名就有110個,民間尚不算在其中。如六十七、七十五、八十六等。那麼這些數字名是根據什麼起的呢?大多數是在小孩降生時,根據其祖父母的年齡或父母的年齡之和數,作為這個孩子的名字。
唐朝時,那些數字名則是表示同祖父母或同曾祖父母兄弟之間的排行。
④ 誰有讀書筆記
《 成功就是簡單的事重復做『重復做》
好詞:吃苦耐勞 憤然離去
鴉雀無聲 座無虛席
好句:你沒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來,那麽你能只用一生的耐心去 面對失敗。
好段:那些追逐成功的人,是為了獲得更高的』更好的地位,更大的成就,就因為他們有夢想和肯與奮斗,他們不用去為生存本身發愁,他們時刻想著如何讓成功後變得更好。現在你還能說成功太累,成功太難這類笑話嗎?你是選擇創造,追求成功呢?還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當然,你有權利選擇!
感想:很多人認為成功很難,成功要付出太多,成功會很麻煩,可是不想追求成功,才是真的難。在現在的競爭年代中,不成功你就無法生存,無法輕松!
我自己打出來的,不知道是不是這類的。
⑤ 小學文學常識30個,急!
1、中國最早的字典叫《說文解字》。
2、清乾隆年間,皇帝下令編撰了一部中國最大的叢書,收錄了18世紀以前3000多種重要著作。全書共230萬頁,連接在一起,足夠繞地球赤道一圈有餘。請問這部叢書叫《四庫全書》。
3、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共有305篇,也叫「詩三百」。
4、戰國時期大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是楚辭《離騷》。
5、中國古代神話非常豐富,其中以《山海經》中為最多。
6、西漢時期,由司馬遷寫的《史記》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7、宋詞主要分為兩大派,一是豪放派、一是婉約派。蘇軾和辛棄疾是豪放派的代表。
8、「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宋朝詞人蘇軾《水調歌頭》中的名句。
9、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女詞人是李清照
10、元雜劇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關漢卿,他的主要作品是《竇娥冤》。
11、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12、陶淵明《桃花源記》寫了一個理想的世界,那兒與外面的世界隔絕,人們過著安寧、幸福的生活,
13、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體裁是詩歌。
14、唐代李白被人稱為「謫仙」、「詩仙」
15、唐代杜甫的詩被大家看作「詩史」
16、杜甫的詩《春夜喜雨》很有名「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17.毛澤東代表作《沁園春·雪》《長征》。
18.李白,字太白,世稱「詩仙」「千古一詩人」。
19.國國歌歌名《義勇軍進行曲》,作詞田漢,作曲聶耳。
20.知音」一詞來源於戰國時期俞伯牙、鍾子期的故事。
21.「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
22.「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
23.古詩名句中點字成金的事例:
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
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中「鬧」字
賈島「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敲」字,即推敲典故的來歷 .
24.陶淵明,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詩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
25.王勃,字子安,初唐四傑之一,唐代文學家,有抒情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閣序》。著有《王子安集》。
26.楊炯,初唐四傑之首,名作有《從軍行》。
27.盧照鄰,初唐四傑之一,代表作為《長安古意》。
28.駱賓王,初唐四傑之一,代表作為《在獄詠蟬》,另有著名的《討武檄》,作品集為《臨海集》。
29.賀知章,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唐代詩人。所作《回鄉偶書》(七絕),為傳誦名篇。
30.王之煥,字季陵,唐代詩人。他的《涼州詞》、《登鸛鵲樓》是唐代絕句珍品。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園詩人。《過故人庄》(五律)描繪了綠水青山的田園風光和「把酒話桑麻」的農家情趣,體現了詩人與村民的真切感情。《春曉》(五絕)寫春曉之景及早春之情,成為流傳千古的好詩。
31.王昌齡,字少伯,唐代詩人,擅長七絕,多寫當時邊塞軍旅生活,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從軍行》七首、《芙蓉樓送辛漸》和《出塞》兩首都很有名。
32.王維,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名篇有《鳥鳴澗》(五絕)、《送元二使安西》(七絕)、《觀獵》(五律)。「味摩詰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蘇軾贊王維之語。
⑥ 天下名泉錄原文
天下名泉錄
1.四個「天下第一泉」
按常理,既為「天下第一泉」,應該是普天之下獨一無二。然而事實上,單在中國被稱為天下第一泉的,就有囚處:一處為廬山的谷簾泉,一處為鎮江的中泠泉,一處為北京西郊的玉泉,一處為濟南的趵突泉。
谷簾泉 廬山的天下第一泉在主峰大漢陽峰南面康王谷中,叫谷簾泉。相傳唐代名人陸羽(公元733—804年),以嗜茶著稱,撰世界第一部研究茶葉專著《茶經》,世稱「茶神」。陸羽對泡茶的水很有研究,他遍游祖國的名山大川,品嘗各地的碧水清泉,按沖出茶水的美味程度,將泉水排了名次,確認廬山的谷簾泉為「天下第一泉」,江蘇無錫的惠山泉為「天下第二泉」,湖北蘄水蘭溪泉第三⋯⋯。谷簾泉經陸羽評定,聲譽倍增,馳名四海。歷代文人墨客接踵而至,紛紛品水題留。宋代學者王禹偁考究了谷簾泉水後,在《谷簾泉序》中說到此泉水:「其味不敗,取茶煮之,浮雲散雪之狀,與井泉絕殊。」宋代名士王安石、朱熹、秦少游、白玉蠟等都饒有興趣地游覽品嘗過谷簾泉,並留下了絢麗的詩章。白玉蟾對飛流的谷簾泉及泉區勝景作了如下勾畫:「紫岩素瀑展長霓,草木幽深霧雨凄。竹里一蟬闖竹外,溪東雙鷺過溪西。步入青紅紫翠間,仙翁朝斗有遺壇。竹梢露重書猶濕,松里雲深復亦寒。」
中泠泉 也叫中濡泉、南泠泉,位於江蘇鎮江金山寺外。唐來之時,金山還是「江心一朵芙蓉」,中泠泉也在長江中。據記載,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來自西方,受到石簰山和鶻山的阻擋,水勢曲折轉流,分為三泠(三汁為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間一個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放又稱「南泠泉」。因長江水深流急,汲取不易。據傳打泉水需在正午之時將帶蓋的銅瓶子用繩子放入泉中後,迅速拉開蓋子,才能汲到真正的泉水。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曾到此,留下了「銅瓶愁汲中濡水,不見茶山九十翁」的詩句。
清咸豐、同治年間,由於江沙堆積,金山與南岸陸地相連,泉源也隨金山登陸。中泠泉上岸後曾一度迷失,後於同治八年(公元1869 年)被候補道薛書常等人發現,遂命石工在泉眼四周疊石為池,並由常鎮通海道觀察使沈秉成,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 年)春寫記立碑,建亭,覆亡。光緒年間鎮江知府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欄,池旁築庭榭。並拓池40 畝,開塘種植荷茭,又築土堤,種柳萬株,抵擋江流沖擊,使柳荷相映,十分秀麗。現鐫刻在方池南面石欄上的「天下第一泉」五個道勁大字,為王仁堪所書。池旁蓋樓建亭,池南建有一座八角亭,雙層立在,直徑七米,十分寬敞,取名「鑒亭」,是以水為鏡,以泉為鑒之意。亭中有石桌石凳,供遊人小憩,十分風涼幽雅。池北建有兩層樓房一座,樓上樓下為茶室,環境幽靜,林蔭覆護,風景清雅,是遊客品茗的最佳之處。樓下層前壁左側,嵌有沈秉成所書「中泠泉」三字石刻;右側為沈秉成「中泠泉」及薛書常「中泠泉辯」石刻。
中泠泉水宛如一條戲水白龍,自池底洶涌而出。「綠如翡翠,濃似瓊漿」,泉水甘冽醇厚,特宜煎茶。唐陸羽品評天下泉水時,中泠泉名列全國第七,稍陸羽之後的後唐名士劉伯芻把宜茶的水分為七等,揚子江的中泠泉依其水味和煮茶味佳名列第一。用此泉沏茶,清香甘冽,相傳有「盈杯不溢」之說,貯泉水於杯中,水雖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溢,水面放上一枚硬幣,不見沉底。從此中汁泉被譽為「天下第一泉」。
北京玉泉位於西郊玉泉山上,自山間石隙中噴涌而出,淙淙之聲悅耳。下泄泉水,艷陽光照,猶如垂虹,明時已列為「燕京八景」之一。明清兩代,均為宮廷用水水源。據傳,清帝乾隆為驗證該水水質,命太監特製一個銀質量斗,用以秤量全國各處送京來名泉水樣,其結果是:北京玉泉水每銀斗重一倆,為最輕;濟南珍珠泉水重一兩二錢,鎮江中泠泉水重一兩三錢!無錫惠山泉、杭州虎跑泉水均為一兩四錢。證實乾隆自定評泉關鍵是水質輕為標
准。玉泉水含「雜質」最少,水就清,質量最好,長期飲用還能祛病益壽。於是在「水清而碧,澄潔似玉」的「裂帛湖」畔,刻下了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則凡出於山下而有冽者,誠無過京師之玉泉,故定為天下第一泉。」玉泉被這位旅遊和品泉名人乾隆皇帝正式命名為「天下第一泉。」
濟南趵突泉還是這個乾隆皇帝在評定北京西郊玉泉不久,南巡來到濟南,當他看到趵突池中三泉噴涌,勢如鼎沸,狀似堆雪的壯觀後,遂把泉水三柱譽為蓬萊、方丈、瀛州三座山,乾隆帝憑欄而立,並品嘗趵突泉水,俯瞰泉池,覺情趣無窮,高興處,寫下了《游趵突泉記》,認為該泉水清冽甘美,和玉泉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於是大筆一揮,把「第一泉」的美名又封給了趵突泉。其實購突泉為濟南七十二泉之冠,泉旁石碑「第一泉」三字系清同治年間王仲霖所書,含糊其詞,有意無意之間,給遊客錯以天下第一的印象,遂使趵突泉揚名四方。
上述四個天下第一泉是人們憑實踐經驗或實驗命名的,並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水質測定方法:如以某水煮食物,易熟爛者水質較好的煮試法;用口品嘗水的味道,越清淡水質越好的咪試法,陸羽等人煮茗論水,應屬於煮試和味試的綜合運用了。玉泉的評定是秤同體積各種泉水重量,水量越輕則所含雜質就越少,水質也越好,故稱衡試。
2.天下第二泉——無錫惠山泉
無錫位於江蘇省南部,南臨太湖,西依惠山,京杭運河縱貫南北,京滬鐵路橫卧東西,交通便利,物產豐富,山明水秀,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位於該市西部高329 米的惠山,綿延20 公里,其九峰如九條頑皮的蒼龍,擠在一起,頭東尾西,淹沒於太湖之中。「挹九峰之蒼翠,瞰太湖之波濤」。山間古木參天,幽谷清靜,自古以來,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是著名的錫惠風景游覽勝地。
惠山多清泉,歷史上就有「九龍十三泉」之說。位於惠山寺附近的惠山泉原名漪瀾泉,相傳它是唐朝大歷未年(公元779 年),由無錫縣令敬澄派人開鑿的。共兩池,上池圓,水色澄碧,飲料都在這里汲取;下池方,雖一脈相通,但水質不如上池清澈。唐朝陸羽在他著的《茶經》中排列名泉20處,無錫惠山泉位居第二。另一位評水大家劉伯芻認為:「適宜於煮茶的泉水有七眼,惠山泉是第二」。此後「天下第二泉」之名為歷代文人名流所公認。宋代詩人蘇拭曾兩次游無錫品惠山泉,留下了「獨攜大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的吟唱,更使惠山泉生輝。
惠山泉名不虛傳,泉水無色透明,含礦物質少,水質優良,甘美適口,系泉水之佼佼者。其原因是由於惠山岩石地層為烏桐石英砂岩,地下水從地層中湧向地面時,水中雜質多數已在滲濾過程中除去,相傳唐武宗時,宰相李德裕很愛惠山泉水,曾令地方官吏用壇封裝,馳馬傳遞數千里,從江蘇運到陝西,供他煎茶。因此唐朝詩人皮日休曾將此事和楊貴妃驛遞荔枝之事相比聯,作詩譏諷:「丞相常思煮茗時,郡侯催發只嫌遲;吳國去國三千里,莫笑楊妃愛荔枝。」到了宋朝,二泉水的聲譽更高。蘇東坡向人推薦:「雪芽為我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泉,」據宋張邦基《墨庄漫錄》所載:「無錫惠山泉水,久留不敗,政和甲午歲(公元1114 年)趙霆始貢水於上方,月進百樽。」二泉水一度成為進獻給皇帝的貢品。宋高宗兵敗南渡時,也不忘飲用二泉水,南朱著名詩人楊萬里在詩中稱贊二泉:「惠泉遂名陸子泉,泉與陸子名俱佳。一瓣佛香炷遺像,幾個袖子拜茶忙⋯⋯」。惠山泉水自泉壁石雕的「龍頭」(螭首)中流出,叮咚作響,清脆悅耳。泉畔建有「二泉亭」,泉池旁的大石上,鐫亥情「天下第二泉」五個大字,是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趙子昂)所題。趙在題字之餘,還題詩一首:「南朝古寺惠山前,裹名來尋第二泉。貪戀君思當北去,野花啼鳥漫留連。」
明朗,二泉更成了詩人墨客、達官貴人品茗遊玩,題詠不絕的地方。特別是明初聽松庵的高僧性海,請湖州竹工做了個天圓地方,形成乾坤壺的竹爐,以二泉水煮茗待客。著名畫家王級於洪武甘八年(公元1395 年)為竹爐作畫,並有詩雲:「寒齋夜不眠,瀹茗坐爐邊;伙火煨山栗,敲冰汲澗泉,瓦鐺翻白雲,竹牖出青煙;一啜鳳生腋,俄警骨已仙!」足見其傾倒之情。著名畫家文徵明,在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 年)二月十九日清明節,與友人茶會於惠山,興會所致揮毫作了《惠山茶會圖》,設色紙本,再現了詩人、畫家竹爐煮茗,茅亭小想的情景,這一珍貴畫卷,珍藏故宮博物院。
清聖祖玄燁(康熙)和高宗弘歷(乾隆)都曾多次到無錫,每次必品嘗二泉水並題詠。乾隆對二泉更是贊賞有加:「石甃淙雲乳,何以問來脈?摩沙幾千載,滌盪含光澤。澄澈不愛塵,豈雜溪毛碧。鴻漸真識味,高風緬疇昔!」二泉由於受到清朝帝王的賞識,因此地方官紳對二泉周圍的環境,在原有基礎上加以整修,布置了池沼、流泉、石刻、假山、湖山和亭台廳室,配置了花草樹木,使其成為一個精巧雅緻的庭園。該庭園的主要構築物,均分布在同一軸線上,結構嚴謹,基本定型於乾隆南巡期間(公元1751—1784年),所以成為我國造園鼎盛對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中心是泉亭,亭內有上池和中池;泉亭之上為「景徽堂」:泉亭之下為「漪瀾堂」,堂前為下池。上池,中池和下池組成了「天下第二泉」的完整水系。三池形狀各異,均砌以精緻的青石欄桿。上池八角形,徑四尺五寸,開鑿最早,水質最好,除用作煮茗外,還可用來釀制著名的「二泉酒」。中池方形,邊長三尺,距上池僅二尺許,水質較差。下池最大,長方形,開鑿於北宋明道年間(公元1032—1031 年)。池的上壁裝有石刻的螭首,即《惠山記》中說的「龍吻」,中池條水經過漪瀾堂下面的暗渠,從螭口流入下池,叮咚有聲。池內金色大鯉魚、大青魚悠遊其間。下池北面的圍牆上,嵌有「天下第二泉」大字題刻,筆勢雄勁,系清朝進士、吏部員外郎王澍手書。
從泉亭左右兩側的石階抬級而上,在平台的後面,倚山有一座三間七架的廳室,這就是景徽堂。這座歇山頂的敞廳,屋字軒昂,三面環廊,廳前喬柯扶蘇,綠蔭翳然,現辟為茶室,是品評二泉水的理想之處。堂兩旁大書一聯:「試第二泉,且對明亭暗竇;攜小團月,分嘗山茗溪茶。」這座以泉石之勝而自成一格的古典庭園,每當月色溶溶的夜晚,皎潔加玉輪冰晶的皓月,倒影在波光微動的清泉之中,銀華閃爍,悠然入畫,水波月影,幽美寧靜,美妙詩情畫意是何等誘人。無錫當代民間音樂家華彥鈞(公元1893—1950 年),曾在惠山一帶顛沛流離。在泉水的汩汩聲中,這位飽經風霜、雙目失明的阿炳,追憶著舊時所見的山色水光:那清冽的泉水,該是辛酸的淚水凝成的吧?那倒映在清池裡散發著柔和銀色光華的明月,不正象徵著自己夢寐以求的光明和理想嗎?一首音樂的旋律在自己的胸中回盪,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是瞎子阿炳20 多年嘔心瀝血、反復凝煉的結晶。那委婉悠揚,感人肺腑的曲調,今天已成為馳譽宇內,叩人心弦的絕響。而二泉也隨著這行雲流水般的樂曲聲,飛越重洋,成為中外旅遊者神往之地。
3.天下第三泉——蘇州觀音泉
觀音泉在蘇州虎丘觀音殿後,泉井所在的小院,清靜幽雅,園門上刻有「第三泉」三個大字。第三泉又名「陸羽井」,據《蘇州府志》記載,陸羽曾在虎丘寓居,發現虎丘泉水清冽沽瑩,甘美可口,便在虎丘山上挖一口泉井,所以得名。劉伯芻評此水為第三。
與第三泉相通的還有「劍池泉」,在蘇州虎丘山下。一入「別有洞天」的園門即是劍池,門旁有「虎丘劍池」四個大字,筆力雄勁,為唐代顏真卿所書。據文獻記載,劍池之下,為春秋晚期吳國國君闔閭之墓,為建該墓,當時征調10 萬民士,鑿池三年方成。因闔閭愛劍,下葬時以寶劍3000 殉葬。相傳秦始皇和東吳孫權曾遣人在此鑿石求劍,無成。鑿處遂成深2 丈的長方形深池,故名劍池。池旁峭壁如削,刻有「風壑雲泉」四字,筆法圓潤,傳
為宋代米芾所書。
虎丘雖然是座小山,但其山勢雄奇如蹲虎狀,它的峰頂,更像從海中湧出狀。虎丘寺石泉水,加上「碧螺春」,在此煮茶品茗,別有一番情趣。難怪元朝名大顧瑛誇曰:「雪霽春泉碧,苔浸石瓷青,如何陸鴻漸,不入品茶經。」
4.天下第四泉——杭州虎跑泉
位於杭州西湖西南大慈山下的虎跑泉,相傳,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高僧寰中居此,苦於無水,欲走,一夜他夢見一位神仙,告訴他說:「南嶽童子泉,當遣二虎移來。」第二天,果然看見「二虎跑地作穴」湧出一股泉水,故名「虎跑」。當今虎跑泉池東南隅溝谷中,西湖新十景之一的《虎跑夢泉》的浮雕,正活龍活現地再現了這個「虎移泉眼」的神話故事。
當然,虎跑泉並不是兩只老虎「跑」出來的。據地質學家的調查研究,「虎跑」附近的岩層屬於砂岩,因裂隙較多,透本性能好。而且這里的砂岩層都向東南傾斜,傾角較大,約有45度。虎跑泉就在砂岩層傾斜的下方,正好承受著岩層層面向下滲流的地下水。在地形上,虎跑泉又處在一個溝谷中,是個匯水區。它的北、西和西南三面被高山包圍,組成一個馬蹄形窪地。它的西北部山峰高230 米(虎跑泉的海拔高度約70 米左右),這160米高差和匯水窪地給虎跑泉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形和供水條件。此外,在虎跑泉附近還有一條與岩石層走向近於平行的斷層,可以攔蓄地下水,把地下水控制在斷層之中,堅硬岩石裂隙中存身的地下水叫裂隙水,其形成的虎跑泉為裂隙水泉。而西湖風景區另兩處名泉:一是補給玉泉的含水層系第四系鬆散砂礫層,其中的地下水稱為孔隙水,出露地表後被命名為孔隙水泉;另一處龍井泉水是岩溶地層中賦存的岩溶水,其天然露頭叫做岩溶泉水。
由於虎跑泉是從難溶解的石英砂岩中滲出來的,帶來的可溶解礦物質不多,因此虎跑水質相當純凈。經化學分析證明,它的礦物質含量每升水中只有20 毫克到150 毫克,比一般泉水要低,比玉泉水和龍井泉水低得多。這就是虎跑泉水特別沁人心脾,被譽為杭州名泉之首。虎跑泉周圍幽雅清秀,泉水甘冽醇厚,泉旁書有「天下第四泉」五個大字。蘇拭有詩贊日:「道人不惜階前水,借與匏尊自在嘗」。龍井茶用虎跑水浸泡,清香四溢,味美無窮,被稱為「龍虎鬥」,是一種上等飲料,譽為「西湖雙絕」,聞名中外。
5.華夏人名泉
在華夏大地上,還有數處與著名歷史人物的生平活動有關,以他們的名或號命名,其中著名的是,湖北宜昌的陸游泉,江西上饒的陸羽泉,杭州西湖的六一泉,山東淄博的柳泉、諷貪倡廉泉。
陸游泉距宜昌市約10 公見出露在長江西陵峽西陵山腰,有石階一徑可達。泉水自岩壁石罅中流出,匯入長寬各1.5 米,深約1 米的正方形泉坑中,清澈如鏡,透亮見底;復不枯竭,冬不結冰;取而復滿,常盈不溢;用其煮茶,醇香適口。泉側有「三游洞」。史載,該洞於唐元和十三年冬,詩人白居易、元稹和文學家白行簡三人同游而得名。到了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於嘉佑元年冬,又游該洞,人稱「後三游」。「三游洞」依山傍水,高嵐深谷,秀美壯觀,為一處名泉奇洞旅遊名勝。
陸游生活在南宋半壁江山淪陷,最高封建當局苟且偷安,醉心於腐化享樂的時代。他和許多愛國志士一樣,報國無門,鬱郁不得志,於是憤世疾俗,將愛國之情寄託於山水詩書。陸游不僅喜歡名山大川,還樂意品嘗碧水佳泉。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 年)十月,陸游在入川途中游覽「三游洞」時,特意到洞門左側的泉邊取水煎茶,品評其味。佳美的泉水使陸游詩興大發,吟賦一首:「苔徑芒鞋滑不防,潭邊聊得據胡床,岩空倒看峰巒影,澗遠中含葯草香。汲取滿瓶半乳白,分流觸石佩聲長,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詩被人摩刻,泉被命名為「陸游泉」,遠近聞名。
陸游泉經過修葺,泉口已用條石鑲砌,外加雕花石欄桿,上覆一座半壁亭。亭子依山面溪而建,半壁嵌入山岩,如同「天墜地出」,雖由人作,宛似天成。亭為青石結構,仿宋代風格,飛檐翹角,頂脊兩端有甍石裝飾,亭柱上刻著「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詩句,古樸雅緻。泉周圍綠竹森森,藤蘿重重,奇石累累,流水淙淙,景趣無窮。
六一泉位於杭州西湖孤山西南麓,是宋代文學家蘇軾於元祐四年(公元1089 年)任杭州知州時,為懷念同時代的散文家和詩人歐陽修(號六一居士)而命名的。
泉池面積約2 平方米,上蓋半亭一座。
柳泉在山東淄博市淄川區蒲家莊東壑溝中。泉出溝底,外溢為溪,大旱不竭,稱「滿井」,溝內綠柳咸蔭,故名「柳泉」。相傳當年蒲松齡在此設茶待客,與人談狐說鬼,搜集創作素材。蒲松齡是位「寫妖寫鬼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的文學巨匠,自號柳泉居士。
柳泉水清冽透底,魚戲縷縷水藻中,真有點潭中魚「皆若空游無所依」的味道。四周草木環抱,幽靜安雅,1979 年茅盾先生所題《柳泉》石碑立於泉旁。也許蒲公家中後院的柳泉也佔了蒲公的光,今天誕生了柳泉啤酒、柳泉路。
柳泉路上共有四泉:柳泉、荷泉、蒲泉、松泉。荷泉有三座亭亭玉立的石制建築小品,如同三盆荷花盆景立於水中;四泉之首的蒲泉,泉水分別從三根「火柴棍」頭上幾十個噴孔中一涌而出,霎時三朵白色的蒲公英綻開在水中,如慧星襲月、天女散花。如果說上列三泉以妙趣橫生,給人以無限聯想取勝的話,那末,最後的松泉則給人幽深肅穆之感。
柳泉東南里許,有蒲松齡墓,墓前碑亭內立重刻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張之撰《柳泉蒲先生墓表》及茅盾新題墓碑。
陸羽泉又名「天下第十四泉」,位於江西上饒市廣教寺內(現為上饒市第一中學)。茶聖陸羽以嗜茶著名,世稱茶神。陸羽曾在上饒廣教寺隱居多年,築有山舍,後人名為陸鴻漸宅。宅外種植茶園數畝,開鑿一井泉,地下水經過四周紅色石英砂岩滲透過濾,水清味甜,當時品為「天下第十四泉」。唐孟郊《題陸鴻漸上饒新開山舍》詩雲:「驚彼武陵狀,移歸此岩邊。開亭凝貯雲,鑿石先得泉。嘯竹引清吹,吟花成新篇。」皇甫曾詩曰:「千峰侍逋客,香茗復叢生,採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據此可見陸羽曾在此種茶、品泉,傳說《茶經》也在此寫作。泉邊石圈上「源清流潔」四個篆字是清末段大成所題,為陸羽泉水質的真實寫照。
文學泉相傳陸羽還在湖北無門縣城北門外「陸子井」取水品茶,因陸曾拜太子文學之職,故此井以「文學」名泉。此並口徑90 厘米,上覆八方形巨石,鑿三孔,作「品」字狀,甚為別致,故又俗稱三眼井。井後碑亭,為木結構建築,六角重檐攢尖頂。內立石碑,正面題「文學泉」三字,背面題「品茶真跡」四字,蒼勁古樸。亭後小廟,壁嵌片石,線刻陸羽小像,端坐品茶,頗有鳳趣。
諷貪儡廉泉天下名泉中賦予道德生命的當推貪、廉兩泉。貪泉位於廣州市西北15 公里的名勝石門。史載,人如果誤飲貪泉就會貪婪成性,但實際上飲貪泉而不貪者大有人在。吳隱之於東晉元興年間(公元402—404年)任廣州刺史,特地前往飲泉,並賦詩:「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縱使齊歡飲,終當不易心。」詩意為區分貪與不貪,在內因不在外因。
果然,吳隱之在任職期間,始終保持兩袖清風,一塵不染;頗有傳奇色彩的是,當吳隱之任滿返鄉途中,船至貪泉附近江面,風浪大作,危難之際,吳隱之揣測,莫非家人違禁?一經詢問,果真夫人私帶名貴葯材沉香一斤。吳隱之隨即把沉香拋入江中後,竟然風靜波平,因此,這一帶遂得「沉香浦」地名。
廉泉在合肥包公祠內,是為紀念鐵面無私、剛正不阿的包拯而掘的。亭中石壁鐫文說:貪官喝了「廉泉」,頭會奇痛不止;清官飲了,則愈加廉潔奉公。泉因此得名。
無獨有偶,江西贛州市光孝寺也有一處廉泉。相傳,古時當地有一太守廉潔出名,忽一夜,雷擊過後,有清泉從地湧出。人們為紀念清官,便命名為「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