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都市总裁 > 海派小说与都市文化李今

海派小说与都市文化李今

发布时间:2021-11-20 06:41:37

㈠ “京派”与“海派”小说各有哪些艺术特色

京派小说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三: 京派作家既继承了乡土小说的乡村题材,又善用创造社身边小说的抒情笔法。但在自身的发展演变中,他们逐渐淡化了乡土小说的现实性而向梦幻乡土延伸,淡化了身边小说的浪漫性而专注于悲悯人生的描绘,淡化了创造社小说的主观言说而专注于情境氛围的诗意抒写。这三者的浑然融合构成了京派小说独特的风格内涵。 1、梦幻乡土 对乡土的梦幻般的描摹是京派小说的一大特点。京派作家是在视艺术即梦、情感即真,也就是在朱光潜所谓“理想界”与“现实界”二元对立的观念中建构着他们的乡土梦幻的。基于此,他们对宗法制乡风民俗多取宁静认同的态度,努力从中开掘纯朴的人情美、道德美,奇特的风俗美,静穆的自然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鄂东山野,芦焚的河南果园城,老向的河北农村,汪曾棋的苏北乡镇,萧乾的京华贫民区等构成了庞大的“乡村中国”的身影。在京派小说中,乡土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冲突是一个主要内容。在京派作家看来,现代文明的都市道德虚伪,人性异化,压抑束缚着自然生命的发展,于是他们在回归自然的企图中以梦幻般的心态描绘着一幅幅自在自足的乡土图景。废名的《竹林的故事》、《菱荡》等作品写了乡村中翁妪男女自然相处的和谐情景,勾勒出一派“世外桃源”图。沈从文的《七个野人和最后一个迎春节》,通过对原始态的生活与“文明社会”的契约分工和政治状态的生活相对立隔膜的述说,表现出作者对“乡下人”自然、热情、勇敢、诚实等高贵性格的讴歌。与乡土民间和谐纯真的人性民情相联,京派作家或热衷于不表现社会底层人民生命力的强盛,如沈从文《柏子》中的水手任意而快活,林徽因《文珍》里的丫头大胆地求生,萧乾《邓山东》中的小贩憨厚而刚直;或在人物塑造上表现出对优美纯洁女性的关注,如沈从文的翠翠(《边城》)、三三(《三三》),废名的阿毛(《桃园》)、琴子、细竹(《桥》),林徽因的钟绿(《钟绿》)、绣绣(《绣绣》);或在飘忽的回忆中追寻着儿时的天真烂漫,如萧乾的《篱下》、《放逐》,凌叔华的《弟弟》、《小哥儿俩》,汪曾棋的《戴车匠》。总之,不论是对强悍生命力的描摹,还是表现女性的温婉纯美、儿童的纯洁稚嫩,都突出地牵动着作家们的一种共同的梦幻之情,用沈从文在《旧作选集·代序》中的话来说就是对“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神往。 2、悲悯人生 京派小说多表现出对人类的悲悯情怀。京派作家在历史文化的观照中既由衷地赞美那未蒙教化的原始文明的淳厚朴实,又看到了礼教、宗法制的野蛮和人生不幸的一面。同时,京派浓厚的学院背景又使作家们在理论上对社会对人类有一种悲剧意识。沈从文和废名都十分郑重地把自己作品中悲剧的美学特质的一面指出来,在他们看来,人的神性存在与悲剧性存在有着必然性的联系,由此决定了京派小说的悲剧性往往是人性的悲剧;另一方面,京派作家对人性的单纯信仰又使得他们的悲剧是“明快的”,又带着“悲悯的微笑”的情怀。这样,他们的表现方式就是在所写的人事上不为故事中卑微人事失去明快,总能保持一个作家的平静,淡淡的讽刺里常常有一个悲悯的微笑影子。凌叔华的《小刘》、《李先生》、《春天》等描写女性的作品中,都有一种由对人性的反讽而产生的轻曼的悯惜和忧伤的悲剧审美效果。京派作家还善写残缺的美的命运悲剧,如废名的《竹林的故事》中父亲在一片远暧的自然宁静中悄然而逝,而三姑娘只能在自然光色的轻抚中长成一个乖巧美丽的姑娘。沈从文的《月下小景》中的少男少女在月光中走向美丽的死亡,并借此使情爱升华到崇高境界。这些作品在对爱、美遭罹毁灭的无可奈何的叹息、悲悯中,表现出京派作家“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的努力。京派小说中尚有一类表现美丑、善恶对立较为强烈的社会批判倾向和鲜明的爱憎取舍的人生悲剧,如沈从文的《菜园》、《丈夫》等;萧乾的作品这种特点更明显,他崇尚虽败尤荣的人与命运的搏战,因此,他的悲剧中具有一些英雄主义的因素,这在《邓山东》、《小蒋》、《印子车的命运》中都可以看到。 3、诗意抒写 京派作家的文体都带有一种抒情性。他们小说的文体形态是与他们的叙事态度、价值选择、文化情致相联结而存在的。在叙述中融入诗性的追求,在写实中弥漫着浪漫的气息是京派小说文体的突出特征。沈从文喜欢用“诗的抒情”方式作小说,如《边城》有现实的忧伤,也有桃园般的浪漫,还有水的恬静蕴藉,清丽隽永的诗意扑面而来。废名善用“写绝句的方法”写小说,还常把诗的象征手法移用在其小说中,《竹林的故事》以竹写青春气息,《浣衣母》、《河上柳》以杨柳喻乡村的古朴,《桃园》、《桥》以桃树言理想境界。与诗性追求相应,京派作家往往都有着意境营造的自觉。他们的小说或以景结情,或以象寓意,用空白和空灵构成立体的艺术空间,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废名的《菱荡》可视为这方面的代表。作品从多个视角描摹了陶家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性之美,从而为主人公“菱荡人”设置了一个“恰当”、“和谐”的生活背景,于是古朴宁静的自然脱化出了菱荡人的达观自如与世无争的生存观念,这样菱荡意境就成为了整篇小说的核心,而且作者还把禅境中的静观、顿悟等引入到小说中,进一步推动了小说的意境化。伴随诗性意境而来的是京派作品结构上的疏朗和散文化倾向。京派小说往往取一种形散而神聚的结构,而这正是典范的散文体结构,人们称京派作家都是遗像文体家,主要就是指这一方面而言。废名的《四大》等难于区分出是小说还是散文,林徽因的小说笔致活络自由,于看似平淡松散中见出功力。后起的汪曾祺的作品亦无波澜,几乎全无高潮,反映了他对“不像小说的小说”最早期的追求。 总之,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京派是很有特色同时又是在艺术上比较成熟的一个流派。它疏离政治,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在获得较大文学成就的同时也表现出某种在追踪社会时代脉搏上的滞后特点。但无可否认的是它在追寻人文理想、承接文学传统、融合艺术新机、开拓小说新文体等方面为现代小说走向成熟提供了多样的发展途径。 http://210.41.4.20/course/09/9/03130203.html 海派,又被称为“新感觉派”、“心理分析派”、“现代派”等。其小说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三: 一、强调主观感受。 凭借自己的主观感受,运用意识流手法,描写上海这个大都会的现代风景和生活。以刘呐鸥为代表。他早年生活在台湾省,15岁赴海外求学,历时数载,较早就受到现代主义的熏染。从1928年起,先后在《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刊物发表小说。刘呐鸥在1930年出版的《都市风景线》(收1928至1929年所写小说八篇),被公认为“中国新感觉派的开山之作”。 二、情节结构独特。 小说用有色彩的象征、动态的结构、时空叠合交错的表达式,来反映都市的繁华和喧哗。以穆时英为代表。代表作是《南北极》、《公墓》、《白金的女体雕像》、《圣处女的感情》,有“新感觉派圣手”之称。 三、描写手法新颖。 海派小说不断变换新技巧,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人物的潜意识,表现人物“超我”与“原我”的冲突,显示心理分析的特征,有的还葆有古典的神韵。以施蛰存为代表。其心理分析小说堪称独步,并为我国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其最具流派特点的小说多收进1932至1933年出版的《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 http://www.cwi.org.cn/eastday/zfh/zfhgl/kxyj/lwjx/userobject1ai15007.html

㈡ 海派小说的特色与倾向

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与病态,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
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
对人的“精神内海”的表现,有新的开掘。
醉心于表现二重人格;有某种悲观绝望、颓废色情的倾向。

㈢ 名词解释海派文学,要必备年代,作家,作品创作特色。只有五分,不要太长

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初期具有“现代质”的海派小说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过渡的描写都市,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题,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是第二代海派。海派本是贬抑之词,挑起“京海之争”的沈从文等人对海派的定义是“道德上与文化上的”“恶风气”,是“名士才情”与“商业竞拍”相结合。被纳入海派文学的作家也是色彩各异,既有新文学作家群所排斥的“礼拜六派”,也有后期创造社的某些成员(“革命罗曼蒂克”)、“现代派”和“唯美派”,以及无法归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张爱玲,苏青,予且等人。若从艺术流派的角度加以考察,只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为主要代表的“新感觉派”,他们热衷于在都市生活中虚秘五光十色的美,热衷于表现商业文明的节奏和情绪,有同人刊物,真正体现了流派的特征。

㈣ 请按名词解释格式解释 三美主张 海派 问题小说 乡土小说

海派

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初期具有“现代质”的海派小说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过渡的描写都市,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题,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是第二代海派。海派本是贬抑之词,挑起“京海之争”的沈从文等人对海派的定义是“道德上与文化上的”“恶风气”,是“名士才情”与“商业竞拍”相结合。被纳入海派文学的作家也是色彩各异,既有新文学作家群所排斥的“礼拜六派”,也有后期创造社的某些成员(“革命罗曼蒂克”)、“现代派”和“唯美派”,以及无法归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张爱玲,苏青,予且等人。若从艺术流派的角度加以考察,只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为主要代表的“新感觉派”,他们热衷于在都市生活中虚秘五光十色的美,热衷于表现商业文明的节奏和情绪,有同人刊物,真正体现了流派的特征。

㈤ 海派文化的内容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海派文化就是尊重多元化、个性,兼顾个人和社会利益,以契约精神为主导的理性的、随和的、较成熟的商业文化。
首先是尊重多元。在上海,你会体会到人和人之间的多元化。比如一个团体内有很多争锋相对观点都能够和谐相处。因为人本来就是多元化的。这使得个人在不同的方面发展,组成一个更强大的社会。一个人只要不影响他人,就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能因为别人与自己不同,而去排斥。因为,君子和而不同。
其次是入乡随俗。上海人到了随便那个地方,都会尊重当地文化。比如上海人以前三线建设,现在外省上学就业都会主动去了解当地文化,至少做到不排斥。而留在家乡的,很多外地的文化也能被当地人吸纳。比如我们认可普通话,并把普通话学的很标准。
第三是个人。上海非常尊重个人。个人的言行举止,只要不影响他人,都是能够得到理解和尊重的。虽然很多做法我不理解不同意,但是我能够尊重。每个人都能够向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去发展,而不受到干涉。
第四是人生观。上海人多数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金钱非常重要,但是人生也有更多的精神领域。在精神领域找到自己的空间,然后朝着自己喜欢的事业去奋斗。因为,精神领域比物质领域广阔的多。比如有人喜欢研究天文,有人喜欢钢琴。会享受人生。
第五是社会道德。上海人比较遵守社会规则和社会道德。坐地铁不能吃东西就不吃,国家倡导少生孩子就少生,学普通话就学。中国绝大多数规则都是合理的,所以我们更多的是应该遵守。
第六是社会责任感。上海人有社会责任感。比如地铁中的一些老人,有时候看不惯不文明行为会管一管。再比如上海人自发组成了家乡文化保护的团队,吴语保护的团队。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这是我的家乡,我的祖国,我要好好爱护。看到上海的脏乱差,也有很多市民在网络上批评,并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影响社会。江南人的责任感是有历史传统的。明末苏州在没有灾荒,温饱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市民居然也能参与政治,反对魏忠贤,不惜牺牲自己生命。
第七是理性。上海人的理性体现在对事情的判断力和洞察力。我们更喜欢这个现象到底是什么,至于结论到底符不符合所谓的“谱”没有关系。比如爱国,我们做不到去砸日本车,烧日本店。我们不会随外界忽悠,随大流。比如一个小区缺网吧我们就开网吧,缺水果店我们就开水果店。大家和谐相处。
第八是成熟。成熟是人由于理性,对事物有了正确的判断推理,有一定经验,包括对历史有一定了解之后,由内而外的成熟。成熟也是自我的发现,独特个性的形成。为人处事讲理、不暴躁。因为和气生福,没有必要冲动。
第九就是求真不讲面子。上海人不喜欢虚假的一套,也不屑去装。很多时候毫不避讳地说明,某某我吃亏了。出现利益冲突,大家都摆在台面上谈,不是去回避、撒谎。包括地域冲突,也是在网上大量指出问题的所在。因为真实的反应真相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我们喜欢赤裸裸的真实,不喜欢美丽的谎言。明明不是这样的,却这么说糊弄过去,很让人反感。
第十是利益分配合理。上海人不喜欢占别人的便宜,当然也不喜欢别人占自己的便宜。利益大家互不侵犯。亲兄弟明算账。这样实际上反而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海人明白的讲利益,因为人本来就是趋利的动物。
十一是契约精神。上海人普遍讲契约。契约不单单是个人诚信,而且是人和人之间的自由、平等。一切都是利益交换,交换使得各自的利益得到无形中增长。契约精神又促进了社会的平等。大家在平等的社会中用自己的能力来获得财富。
十二是商业文化。商业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遵守法律,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江南商业社会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文化。人际交往、利益分配、人与社会、个性发展都有了自己一套的行事风格。
十三是随和。上海人有句话叫做,和气生财。随和的性格,包容一切,找到各种合理的因素以吸纳,完善自己。只要不侵害自己的核心利益,上海人不乐意和别人发生冲突。因为冲突都会损失。人和人之间很多冲突都是傲慢与偏见造成的。
十四是妥协。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妥协,比如利益。退一步海阔天空。因为社会有无数个人组成。你的利益需要尊重,别人也需要尊重。然后大家找一个平衡点。当然这里边也需要对方的妥协。
十五是审美观。上海人的审美观就是清静淡雅,不喜欢大红大绿大吵大闹等重口味。上海人的服饰的清新,饭菜的香甜清淡,建筑粉墙黛瓦。说话细声细气,不喜欢打扰他人。
十六是形象。上海人多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服饰得体、谈吐得体。符合现代礼仪。 在许多人眼中,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它不断吸纳着来自全球最新最时尚的元素,充实着自己中西合璧的文化,偶尔,这一大熔炉会被认为缺失自己的传统。事实上,上海的居家文化是传递上海特色最有利的见证。史龙天以一名新上海人的身份与我们分享了他在上海的居住心得:“在上海,我和中国同事一起过春节,或是去他们家做客,看到过许多上海的居家文化,80、90后对居家有许多新的概念和理解,现在,这些概念还在不断变化。和外国人一样,他们喜欢有自己的想法,主张自己的经验,这让上海的居家文化越来越多元化,混合化。”正如史龙天所说,上海的传统文化是从各种外来文化中精炼出最值得借鉴的那部分,揉和传承下来,便成了今天上海人引以为豪的海派文化。
对于一名老外来说,上海的居家文化即时尚又环保,有着和全球接轨的先进居住科技,同时又融合了与自然亲近的习俗。“在美国的时候,我们习惯用烘干机,在上海,我已经习惯了衣服在自然的状态下晒干,这是一种非常环保的习惯。我的美国朋友很惊讶我的做法,但我认为,这是一种好习惯。”史说。
伴随着海派居家文化的发展,衣食住行都深受影响,为满足爱家爱生活、中高端消费族群的健康家庭休闲需求,代表新商业文明时代海派生活方式的居家休闲服饰也应运而生,而开创这一居家文化的服饰领导品牌“居风服饰”更是刮起了一阵猛烈的海派居家文化风潮。和传统的居家文化相比,它不仅仅局限于睡衣、内衣等品类,而是把休闲、运动等类型服饰纳入到居家生活中,更能体现海派文化的海纳百川,满足更多人群的需求。
在全球文化打通互溶的今天,居家文化也日趋一体化。通过上海海派文化将新鲜的居家理念带入中国,中国当代的居家文化必将向着更深厚、丰富的方向发展。 都市文化意识
1.书写与都市对话中的焦虑的情绪体验、忧郁感。
上海都市生活方式相对于传统生活方式来说,是座精神孤岛;
同时都市机械文明使人有被生活抛入急驶的轨道,随时要倒下来的感觉。
2.漂泊感
切断了旧有联系的新型都市人物,没有找到新的可供插足的根基,于是成了无根的不安宁的游魂,漂荡在十里洋场。海派小说里传达的漂泊情绪反应出他们与革命主潮、传统文明脱节,找不到自己生存位置,在夹缝中艰难求生的境况。
市民文化意识
1.题材主旨的反崇高性和非重大性。
2.价值取向:享乐式个人主义价值观与市民意识相契合。
3.思维方式上强调实用理性。
文人文化意识
1.两个主要特点为非纯粹性、差异性大。
2.差异性可分为三种:闲适型、批判型、哲理型。
海派文人在大时代的变革中发现自己是小人物并且认同这一身分,同时又不能找到人生的理想支点,重获文化英雄身份,所以他们在商业社会面前呈现话语失落。
发展历程
五四新文学
五四新文学发动以来,海派小说的传统一度受到打击,新文学发起者对上海作家竭尽嘲讽之能事。如郭沫若等创造社发迹于上海,刘半农教授就嘲笑他为“上海滩的诗人”;到了鲁迅来概括上海文人时就干脆用“才子加流氓”一锤而定音。其实在北京的文人中,刘半农和鲁迅都是来自南方,更像是“海派”一些。
就在阵阵讨伐声中,一种新的海派小说出现了,那就是创作社的主将郁达夫的小说。郁在日本留学时期开始创作,他的忧郁、孤独、自戕都染上世纪末的国际症侯,与本土文化没有直接的影响。郁达夫对上海没有好感,对上海的文化基本持批判的态度,但这种批判精神使他写出一篇与上海有密切关系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这部作品依然未脱旧传统才子佳人模式,但身份又有了变化,男的成为一个流浪型的现代知识分子,女的则是一个上海香烟厂的女工,也许是从农村来城市打工的外来妹。
郁达夫笔下的流浪知识分子还不具备自觉的革命意识,他与女工对社会的仇恨都是停留在朴素的正义与反抗的立场上。但是随着20年代大革命风起云涌,革命意识越来越成为市民们所关心的主题,不但许多激进的知识分子被卷进去,而且还成为民众意识中的英雄。尤其在上海那样一座有着庞大工人队伍的城市里,革命风云不可避免地从此而起。在新文学发展到“革命文学”阶段里,上海的作家们沿着郁达夫的浪漫抒情道路创作了一大批流行文学,主人公是清一色的革命知识分子,他们在这个城市里浪漫成性,不断吸引着摩登热情的都市女郎,不倦地演出一幕幕“革命加爱情”的活报剧。依然是纠缠不清的多角恋爱的幻想,依然是才子佳人现代版的情欲尖叫,丁玲、蒋光慈、巴金、潘汉年、叶灵凤等时髦的作家无不以上海为题材,创造了新的革命的海派文学。
30年代海派文学
30年代的文学史是两种海派文学传统同时得到充分发展的年代,前者的代表作品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新感觉派”作家的作品;后者的代表作品有茅盾的《子夜》。但需要强调的是,两者虽然代表了海派文学的不同倾向,但在许多方面都不是截然分开的。比如关于现代性的刻画也是《子夜》的艺术特色之一,现代性使小说充满动感,封建僵尸似的吴老太爷刚到上海就被“现代性”刺激而死,本身就是极具象征性的细节。同样,在新感觉派作品里,阶级意识有时与上海都市文化中的“恶之花”结合为一体,如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等许多小说里关于贫富对照的细节描写就是明显的例子。
现代海派文学
茅盾的《子夜》:《子夜》描写的上海的民族资本家与外国财团利益的斗争细节及其场所(如丧事与跳舞、交际花的间谍战、太太客厅的隐私、交易所里的战争、宾馆的豪华包房、丽娃河上的狂欢以及种种情色描写),体现的是典型的繁华与靡烂同体模式结构。茅盾以留学德国的资本家来代替流浪知识分子,以周旋于阔人之间的交际花代替旧式妓女,其间展开的情色故事从心理到场面都要远远高于一般的海派小说。只是作家为了突出左翼的批判立场,才不顾自己对工人生活的不熟悉,特意安排了工人罢工斗争和共产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章节,但这方面他写得并不成功。所以,从本质上说《子夜》只是一部站在左翼立场上揭示现代都市文化的海派小说。
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其生活观照态度归结为单纯和全然,又将这种单纯和全然的风格与现代都市的人为造作文化联系起来,构成半殖民地上海的独特的风景线,可以说是对刘呐鸥为代表的海派文学最传神的写照。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如果说30年代是新感觉派与左翼文化把海派文学的两个传统推向顶峰的年代,那么,40年代的海派小说在忍辱负重中达到了成熟与完美。由于上海是一个中西文化不断冲撞的开放型的城市,也由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基本上是一个欧化的传统,所以海派小说的主人公主要是与“西方”密切相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及其消费圈子,而普通市民在海派小说里只是作为消极的市侩形象而出现。在40年代大紫大红的张爱玲,是一个深受五四新文学教育长大的女作家,但她一开始创作就有意识地摆脱新文学的西化腔,自觉在传统民间文学里寻找自己的发展可能。上海这样一种移民城市,它的许多文化现象都是随着移民文化逐渐形成的,它本身没有现成的文化传统,只能是综合了各种破碎的本土的民间文化。与农村民间文化相比,它不是以完整形态出现的,只是深藏于各类都市居民的记忆当中,形成一种虚拟性的文化记忆,因而都市民间必然是个人性的、破碎不全的。张爱玲对都市现代性的靡烂性既不迷醉也不批判,她用市民精神超越并消解了两种海派的传统,独创了以都市民间文化为主体的海派小说的美学。
当代海派文学
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
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 首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依仗着作者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三盅:作品多为现实题材小说。
反映社会与家庭伦理,深刻演绎新时代、新的政治与经济环境下正发生着微妙转变的社会关系与社会变迁,具有厚重的人文思想,重视传统,尊重人性,体现人文关怀,敬畏义理之天,极力宣扬信仰对构建良性社会秩序的灵魂作用。 长篇都市小说多为描写金融危机背景下,中产阶层的脆弱与失落,新贵阶层的诞生与崛起,及在普遍社会投机心理的驱使下,小人物的人生悲喜剧。

㈥ 请以张爱玲小说为例,分析海派文学的特点。

海派文学是与京派文学相对的作家群,代表人物有张资平、叶灵凤、穆时英、曾虚白等。他们都以都市青年男女的种种爱情纠葛。有人统计1928年前张资平70多万字的小说中,写恋爱的就有55万字。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各路作家。其中包括已成流派的“现代派”诗歌,“新感觉派”小说,以及无法归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张爱玲,苏青,林徽因 。
①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小说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是一种“轻文学”;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都是以上海都市为背景,抒写了男女都市的世俗爱情,具有可读性,。
②过渡性地描写都市。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夜总会、赌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前夫夫妻生活不合后就经常出没舞厅,后来与范柳元也经常去舞厅约会。《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红玫瑰就是个交际花的形象。③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造成一种“新式的肉欲小说”;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有这么一句: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致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另外〈金锁记〉〈倾城之恋〉由于张爱玲对现代性的来临一直怀着隐隐约约的恐惧感,及时行乐的世纪末情绪与古老家族衰败的隐喻贯穿了她的全部的个人记忆,一方面是对物质欲望疯狂的追求,又一方面是对享乐的稍纵即逝的恐惧,正是沦陷区都市居民沉醉于“好花不常开”的肺腑之痛,被张爱玲上升到精神层面上给以深刻的表现。张爱玲对都市现代性的靡烂性既不迷醉也不批判,她用市民精神超越并消解了两种海派的传统,独创了以都市民间文化为主体的海派小说的美学。
④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张爱玲小说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主要表现为“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在教材中我们说,张爱玲小说中的许多主题、意象和象征都是古典小说和通俗小说所无法“拘限”的,因为她的创作中增加了外来的小说技巧或现代派的手法,在中国现代小说和西方现代小说这对似乎“相克”的艺术形式中找到了最适合于自己的调子。在她的第一篇小说《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就有许多人物和细节都有着明显的《红楼梦》的影响:“她(睨儿)穿着一件雪青紧身袄子,翠蓝窄脚裤,两手抄在白地平金马甲里面,还是《红楼梦》时代的丫环的打扮。惟有那一张扁扁的脸儿,却是粉黛为施,单抹了一层清油,紫铜皮色,自有妩媚处。一见了薇龙,便抢步上前,接过皮箱,说道:‘少奶成日惦念着呢,说您怎么还不来。今儿不巧有一大群客,’又附耳道……”张爱玲小说中的“市井小说的色彩”,则主要指她作品中的“通俗倾向”。

㈦ 什么是海派小说

一、海派小说的孕育背景

据考,“海派”一词肇始于晚清。鸦片战争后,上海出现“华洋杂处”的租界,大批画家携艺来此谋生,他们在中国画的传统基础上,吸纳民间艺术,借鉴西洋画技,于同治、光绪年间形成融古今土洋为一体的海上画派,又称海派。这种兼容并蓄、开拓创新、灵活多样的文化风格,慢慢由绘画漫开至戏曲、电影、小说等领域。

海派小说在中西文化冲撞和交汇中孕育,完全是一个现代都市成型的产物。

二、海派作家群落的形成

在我国,小说历来“不登大雅之堂”。直到近代,梁启超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才改变小说的地位,使之逐渐出现空前的繁荣。民国初期,以“游戏”、“娱乐”、“消遣”为旗号的鸳鸯蝴蝶派小说盛极一时,垄断了上海文坛。其实,鸳鸯蝴蝶派并不局限于言情小说,还涉及社会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黑幕小说等。鸳鸯蝴蝶派著名人物包天笑、周瘦鹃等,都被视为重要的海派作家。从小说发展史角度来看,鸳鸯蝴蝶派宣扬“以己身为读者”,关注大众接受心理及特点,为文学走向大众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鸳鸯蝴蝶派属都市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就其创作意识而言,仍坚持晚清“改良小说”的思路,因袭着传统的观念。美国学者林佩瑞(Perry Link)曾在《论一、二十年代传统样式的都市通俗小说》中指出:“‘五四’作家认为,鸳鸯蝴蝶派这一种‘坏’文学是中国特有的弊病,因此对它之所以能够做到真正的普及化感到困惑不安。其实不然,在英国,同鸳鸯蝴蝶派风格相差无几的通俗小说也随着工业革命而大量地产生。”由此可见,鸳鸯蝴蝶派的一些作家,只是处于海派作家的边缘。

㈧ 什么叫“海派小说”

一、海派小说的孕育背景 据考,“海派”一词肇始于晚清。鸦片战争后,上海出现“华洋杂处”的租界,大批画家携艺来此谋生,他们在中国画的传统基础上,吸纳民间艺术,借鉴西洋画技,于同治、光绪年间形成融古今土洋为一体的海上画派,又称海派。这种兼容并蓄、开拓创新、灵活多样的文化风格,慢慢由绘画漫开至戏曲、电影、小说等领域。 海派小说在中西文化冲撞和交汇中孕育,完全是一个现代都市成型的产物。 二、海派作家群落的形成 在我国,小说历来“不登大雅之堂”。直到近代,梁启超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才改变小说的地位,使之逐渐出现空前的繁荣。民国初期,以“游戏”、“娱乐”、“消遣”为旗号的鸳鸯蝴蝶派小说盛极一时,垄断了上海文坛。其实,鸳鸯蝴蝶派并不局限于言情小说,还涉及社会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黑幕小说等。鸳鸯蝴蝶派著名人物包天笑、周瘦鹃等,都被视为重要的海派作家。从小说发展史角度来看,鸳鸯蝴蝶派宣扬“以己身为读者”,关注大众接受心理及特点,为文学走向大众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鸳鸯蝴蝶派属都市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就其创作意识而言,仍坚持晚清“改良小说”的思路,因袭着传统的观念。美国学者林佩瑞(Perry Link)曾在《论一、二十年代传统样式的都市通俗小说》中指出:“‘五四’作家认为,鸳鸯蝴蝶派这一种‘坏’文学是中国特有的弊病,因此对它之所以能够做到真正的普及化感到困惑不安。其实不然,在英国,同鸳鸯蝴蝶派风格相差无几的通俗小说也随着工业革命而大量地产生。”由此可见,鸳鸯蝴蝶派的一些作家,只是处于海派作家的边缘。 参考资料: http://www.cwi.org.cn/eastday/zfh/zfhgl/kxyj/lwjx/userobject1ai15007.html 追问: 海派 小说出现的时间、地点、时点及影响

阅读全文

与海派小说与都市文化李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写隋唐的穿越小说 浏览:631
小说推荐九库阅读 浏览:499
写刺客信条的无限小说 浏览:922
男主有腿疾的穿越小说 浏览:695
神豪奶爸系统小说 浏览:420
qq阅读小说推荐 浏览:46
穿越重生女强架空完结小说排行榜 浏览:388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ppt 浏览:741
不败战神小说阅读 浏览:205
乌桓小说主角 浏览:195
破案刑侦小说排行榜 浏览:319
中考小说阅读训练解析 浏览:250
巨肉的都市小说 浏览:885
大隐隐于婚小说好看吗 浏览:937
潜水的乌贼推荐的小说 浏览:503
找一本小说主角会黑客 浏览:22
穿越小说沈浪全集电影 浏览:918
此生不幸遇见你小说古代 浏览:711
男主很狂的穿越言情小说 浏览:422
重生之后在学校写零分作文的小说 浏览: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