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谁能告诉我20世纪30年代男性作家抒情特点比较好的文段急急急
参考文献
正文:鲁迅与茅盾同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为关注女性命运的作家,鲁迅的部分作品、茅盾的大部分作品是有关女性生存处境、命运遭际的展现以及女性解放问题的。目前,有关两位作家各自的女性观研究已经不少。对他们作品的比较研究也有一些成果,但对他们女性观的比较方面还没有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女性解放的大背景上,试图从他们的作品入手作一些较为细致的梳理,探讨他们女性观的特色和异同,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方面的空白。通过比较我发现两位作家的女性观各有特点,而有些方面茅盾的女性观是与鲁迅的观点呼应的,有些方面茅盾继承并发展了鲁迅的观点。在女性解放问题的探讨上,鲁迅主张女性要先取得经济权,茅盾作品中的女性对经济也极端依赖。另外,鲁迅认为男女平等的社会制度是女性解放的有力保障;茅盾看得更远,她认为女性地位低下的最大魔障是女性深层意识中对男性不自觉的依附心理。可见鲁迅强调的是女性解放的外因,而茅盾更关注的是女性解放的内因。
参考文献
[1].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 [M] ,北京:三联书店,1995。
[3]. 陈晓兰:《女性主义批判与文学诠释》 [M]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
[4]. 李玲:《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 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 [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6]. 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 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 [M] ,济南:齐鲁书社,2007。
[8]. 姚玳玖:《想象女性》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0]. 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1].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12].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13].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4]. 赵园:《艰难的选择》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B. 推荐一些好书
《亮剑》
小说
都梁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中国一九五八》
小说
尤凤伟
(上海文艺出版社)
《遍地鬼子》
小说
石钟山
(春风文艺出版社)
《基督山伯爵》大仲马 经典
《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 经典 (虽说是女性作品但绝对值得一读,尤其是最后一段心灵感应的感人)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雨果 (没有一定文学功底者不要看,郁闷!)
《十日谈》 薄迦丘 成年人看的书 显然不符合中国国情
《汤姆索亚历险记》 〈哈克备恩历险记〉 马克吐温
有趣的书
凡尔纳的科幻 《海底两万里》等 不可不看 即使你不喜欢科幻
〈平家物语〉无名氏 让你明白日本文化根源于中国
还有很多。。。。。。。
(顺便说网上文学也有一些好书,不过少。自己认真掏吧)
第一本:韦勒克 沃伦的《文学理论》
第二本:钱钟书《七缀集》
第三本:刘纳 《嬗变》
第四本:陈晓明《表意的焦虑》
韦勒克 沃伦的《文学理论》
钱钟书《七缀集》
刘纳 《嬗变》
陈晓明《表意的焦虑》
《新潮学案》,夏中义著,三联1996年版。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文艺理论》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论》
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
《文学对抗哲学》
高行健的诺贝尔得奖演讲辞
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王晓明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
黄开发《人在旅途》,人民文学出版社。
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王晓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已出的)前言
胡河清《灵地的缅想》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
《中国新文学大系》
王国维《人间词话》
摩罗《自由的歌谣》
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和《当说者被说的时候》
申丹《叙事学和小说文体研究》
杨绛《有什么好》(论文)
北京大学编的《比较文学论文资料选编》(第一册)
王宁《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见《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尹鸿《弗洛伊德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见《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当代文学关键词》
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第二世界》
郎伟《负重的文学》
任不寐《灾变论——寻找另外一个中国》
刘小枫 《沉重的肉身》
李泽厚 《美学三书》、《走自己的路》、《论语今读》、《世纪新梦》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
汪晖《反抗绝望》
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李中莹《重塑心灵》知识出版社
许道明的《现代文学批评史》
陈思和《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
杨义《杨义文存》
刘东主编“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李陀主编“当代大众文化批评丛书”
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
上海文艺出版社“边缘批评文丛”
殷海光《中国文化展望》、《思想与方法》
孙楷第《小说旁证》,人民文学
余虹《艺术与精神》
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百花文艺出版社
谭桂林《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
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
贾植芳《狱里狱外》
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河北教育出版社
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文艺理论》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论》
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
……《文学对抗哲学》(作者一下忘了,sorry)
王晓明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超上乘之作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是至今为止周作人最好的传记。
黄开发《人在旅途》,人民文学出版社。是至今研究周作人非常好的书。
这两本书本人都看过,非常好!!!
另外,还要看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是了解周作人的根本。
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王晓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也是不错的
伊格尔顿的《二十世纪文学理论》就很浅
韦勒克的《文学理论》找不着啊!]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值得推荐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导言很精彩,你能感到何谓大师,何谓大手笔.
王国维《人间词话》
摩罗《自由的歌谣》
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和《当说者被说的时候》
申丹《叙事学和小说文体研究》
杨绛《有什么好》(论文)
北京大学编的《比较文学论文资料选编》(第一册)
王宁《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见《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尹鸿《弗洛伊德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见《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当代文学关键词》、郎伟《负重的文学》
这些书对我帮助极大。大家不妨找来一读!
刘小枫 《沉重的肉身》
李泽厚先生的《走自己的路》和《世纪新梦》都值得细看和深思。
北大钱理群先生的《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这是钱人生之中两次经典学术之作,看得人想哭。此外我觉得他的《1948:天地玄黄》也很好。
复旦陈思和先生的《陈思和自选集》和编年集也蛮好的。
这对京地和沪上学术或许有些了解。
此外,朱学勤先生的《书斋里的革命》,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对我的启发比较大。
C. 杨义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1990年以后,杨义先生转入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研究领域。所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被“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推为近年成果斐然的古典小说研究领域七本代表著作之一。
《中国叙事学》以中国文学的经验和智慧为本,参照西方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叙事学理论而形成的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学理体系。它的原创性和学术功力在海内外深得好评。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先后出版之后,被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专家认为是第一次探索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的力作。此书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以及“中国文学研究奖”。
D. 谁有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pdf版啊!!!急求!!
这类型的书籍一般都是付费的。
我以为我有,差点就给你放上来。
仔细一看,是回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答说史。
虽然觉得也很好,但是毕竟是你看。
这个应该是有心人的扫描影印版pdf。
其他的死活找不到了,急用不行就买吧。
确认一下,是这个?
确认了再发!习惯。
根据问题搜索答案如上!
资源整理不易,采纳谢谢!
E. 现代文学史的现代文学史教材和参考书目
建国前的文学史教材主要有:
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亚东图书馆,1924年1月)
周作人的《新文学的源流》(人文书店,1932年9月)
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中华书局,1929年4月)
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杰成印书局,1933年9月)
王丰园的《中国新文学运动述评》(1935年)
吴文祺的《新文学概要》(1936年)
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年)等
建国后的文学史: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开明书店,上卷1951年9月,下卷1958年8月)
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作家出版社,1955年7月)
蔡仪的《中国新文学史讲话》(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11月)
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1955)
刘绥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1956)
唐弢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许志英、曾华鹏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
孙中田等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
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组学生集体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吉林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组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59)
复旦大学中文系1957级文学组学生的《中国现代文艺思想斗争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
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文史教研室现代文学组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1年)
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钱理群等编撰的《现代文学三十年》
孔范今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朱栋霖等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胡国强、苏光文等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
十四院校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等。
F.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与张恨水的关系
摘要 张恨水
G. 杨义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小说史》(三卷,150万字)为“十年磨一剑”的力作,开了个人独立写多卷文学史的风气。作者为此书读过2000多种原版书刊,论述的作家600人以上,流派30个以上。此书各卷陆续出版,海内外好评如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授夏志清称作者为“新一代治小说史、文学史的第一人”。苏联科学院费德林院士说“作者一人做了我们需要一个研究所做的工作”。新加坡国立大学王润华教授认为,此书是“近几十年来最有突破性、最有见解的文学史”。此书列为高校文科教材,已出十几版,被国外一些著名大学列为教学基本参考书和研究生基本必读书。又被中国社会科学文学研究所列为建所四十周年最有影响的十部著作之一,并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1979-1991)优秀科研著作奖、新闻出版总署首届(1978-1990)“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作者也因此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文学史家之一”。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图志》(上下卷)创造了“以图出史、图文互动”的文学史写作模式,在台湾与大陆先后出版,在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与台湾引起强烈的影响,被认为是文学史写作独创性和多样性的一个范本。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专门为此书召开年会(1996)加以研讨。著名作家萧乾称“这是文学史上的一部旷世奇书”。著名藏书家姜德明说“《图志》是把死材料用活的典范,唐弢先生地下有知,当亦鼓掌称快”。自此以后,以图来讲文学和历史成为出版界的一个热点,出现许多图志类的著作,始作俑者当为此书。
H. 杨义的简介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
生平
1946年8月30日生于广东省电白县,为家乡第一代小学生。在电白一中读完中学之后,于1965-1970年就学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1970-1978年在北京石油化工总厂当工人、宣传干事。
1978—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2000年获武汉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1981年毕业后留文学研究所工作,1985年破格为副研究员(社科院首批破格的六人之一),1989年再破格为研究员(社科院当年破格的二人之一)。
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为当时五十岁以下的二人之一),同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学位获得者荣誉。1993年为国务院学位办评为博士生导师。
1994年获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8年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文学年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主编(2007年),全国《格萨尔》领导小组组长。
2004年出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2006年获评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首批四十七人之一),学部委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最高学术职务和荣誉称号,意在肯定社科院资深或有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的成就和价值。
2009年被选为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
2010年任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座教授。
杨义先生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多个领域均有成果问世。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三卷)、《中国叙事学》、《中国古典文学图志——宋、辽、西夏、金、回鹘、吐蕃、大理国、元代卷》、《楚辞诗学》、《李杜诗学》、《重绘中国文学地图》、《20世纪中国文学图志》、《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通释》、《读书的启示》、《感悟通论》 、《现代中国学术方法通论》以及《杨义文存》(7卷10册)等40余种,著述量在900万字以上;主编《顾毓琇文集》(16卷)、《古今名篇》(上、下)、《文学研究所学术文选(1953-2003)》(五卷)等18种67册;发表论文500余篇。
2011年3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诸子还原”四书《老子还原》、《庄子还原》、《墨子还原》和《韩非子还原》。
著述获得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奖项。
在学术研究中既注重对具体文学、文化现象的深入探究,更强调对中华文明的总体把握,先后提出“大文学观”及文学学科分支重建,叙事学、诗学的中国学理,“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及其动力系统(包括“边缘的活力”),先秦诸子的生命还原和全息考证等学术主张。
I. 与现代文学史相关的学术著作都有什么
《中国现代文学史》
本书是一部吸收最新研究成果、采用崭新教学理念编写而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它清晰而详细地叙述了中国现代文学从1917年前后到1949年间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其间各种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及其主要成就,深入阐发了现代文学的思想文化含蕴。本书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广大学生阅读、鉴赏、分析和评价现代文学作家作品及文艺现象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继承五四新文学的优秀传统,服务于当代的文化事业。
本书的撰写者都长期从事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既有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专长,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因此,本书显示了以下的突出特点:
首先,全面系统地覆盖了现代文学所有的重要领域,无论是对作家作品,还是社团流派,以及文学论争,都进行了应有的评价。尤其是以往一般现代文学教材忽略的通俗文学创作部分,本书亦给予了客观详细的描述和评价,强调了通俗文学与新文学的并存及其实际影响,这也与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保持了应有的沟通和衔接。
其次,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既突出重点内容,又具有广泛的知识覆盖面,点、线、面结合,追求叙述历史的深度和力度,立体化地展现了现代文学的直实形态。这体现了我们体例编排上的一些新的想法和追求.我们力图在相对简约的篇幅中,尽可能展示中国现代文学丰富而完整的面貌,其中包括对现代文学发生过程的描述以及上述提及的对通俗文学存在价值的关注等等;同时又尽可能地对相关内容按照历史时段或文体的分类加以相对集中的介绍和论析。以我们的体会,作为教材,这样可能更有利于教学层面的实际操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版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二年来本学科“重写文学史”的成果之一。在此期间,曾有《现代文学三十年》、《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等多种文学史著作出版,另有一些文学史著作也在计划出版之中。这些情况,都说明中国现代文学这一学科本身的活力和文学史观方面的变化。社会变迁和历史意识的调整,促使人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资源、社团杂志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变得更为丰富和复杂,对它的“重评”,不光在一般平面上展开,而且也在多种侧面上立体地展开,以至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外部研究”,越来越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
本教材坚持一贯的叙述风格,即不是居高临下的叙述姿态,那种带有“教训”意味的为文风格,而是以一种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方式来展开对各种文学现象、创作和作品的细致叙述,以一种力图逼近文学史真实的态度,跟阅读者一起“重回”文学史“现场”,在掌握必要的知识的同时,获得文学的美的享受。为体现上述效果,本书还对一些插图作了调整。
建国前的文学史教材主要有:
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亚东图书馆,1924年1月)
周作人的《新文学的源流》(人文书店,1932年9月)
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中华书局,1929年4月)
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杰成印书局,1933年9月)
王丰园的《中国新文学运动述评》(1935年)
吴文祺的《新文学概要》(1936年)
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年)等
建国后的文学史: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开明书店,上卷1951年9月,下卷1958年8月)
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作家出版社,1955年7月)
蔡仪的《中国新文学史讲话》(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11月)
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1955)
刘绥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1956)
唐弢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许志英、曾华鹏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
孙中田等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
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组学生集体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吉林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组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59)
复旦大学中文系1957级文学组学生的《中国现代文艺思想斗争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
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文史教研室现代文学组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1年)
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钱理群等编撰的《现代文学三十年》
孔范今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朱栋霖等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胡国强、苏光文等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
十四院校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等。
望采纳
J. 男主叫杨义的小说
兴隋
作者:家国天下
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究其原因只有当时的人知道。杨义一名现在的大学生穿越成隋朝靠山王的儿子,靠着自己的家世,再利用从现在学的知识经商、组建军队。泡尽天下美女,收武将、谋士。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外抗突厥、高丽,内剿灭反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