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都市总裁 > 被称为现代心理分析小说里程碑

被称为现代心理分析小说里程碑

发布时间:2022-02-03 11:17:24

1. 谁被称为现代文学鼻祖

施蛰存
施蛰存(1905 200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中国现代派文学的重要开创者。

1922年考进杭州之江大学,次年入上海大学,1926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与同学戴望舒、刘呐鸥等创办《璎珞》旬刊。

1932年起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

1952年后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

1950年至1958年翻译了200万字外国文学作品。

1958年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已刊行短篇小说集有《上元灯》、《将军的头》、《李师师》、《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其中不乏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

散文集有《灯下集》、《待旦录》。

学术研究领域著有《唐诗百话》、《词学名词释义》、《花间新集》、《读词丛札》,校勘整理了《陈子龙诗集》。

收藏历代碑帖700余种,汇编成一套《历代碑刻墨影》。

“世纪悖论”前天在华东医院,施蛰存停止了他的脚步。这是一位不应该被遗忘的世纪老人,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还是此后几十年的学术成绩。施蛰存既是鼻祖,又是硕果。

艺术与学术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冰山,沉在水下的既坚硬又光洁,但它们始终沉在水下。三十年代的上海十里洋场是最令人产生新感觉的母题,而这新感觉却经常被人遗忘。

在华东医院的另一个房间里,另一位世纪老人巴金正在度过100岁的生日,但他却无法知道,七十年前,那个在《现代》杂志上发表他的作品的施蛰存,已经先他一步走开。愚园路上有许多贴着“旧上海”的酒吧、茶坊,那里的上海人正捧着《今生今世》,念叨着张爱玲的传奇,而传奇的张爱玲,在七十年前,也只是《现代》的读者。世纪老人在经历了太多的风霜后,大都已经凋零,而刚刚辞世的施蛰存,只是在上海激起一点小小的波澜,这真的令人生憾。任忆《现代》杂志当著名作家王蒙在80年代中期发表一系列以所谓的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时,读书界为之惊震,人们认为这是真正的现代派,殊不知类似这样的东西,在半个世纪前的十里洋场早已漂亮地展示过了。那时候很多人都已经不知道30年代的上海曾经出现过一本杂志叫《现代》。

《现代》杂志的编者施蛰存,是第一个有意识的、大量的以小说艺术操练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的中国作家。评论家苏雪林说,如果要她开一张五四以后新文学最优秀的作品目录的话,那么施蛰存的小说集《将军底头》肯定会占一个位置。施蛰存在30年代末发表了最后一篇小说后,即告别文学创作,遁入大学讲堂,藏身古文经典。重要的文学杂志,鲁迅、巴金都曾在杂志上发表过小说、杂文。名教授看施蛰存

徐中玉、钱谷融都是华东师大的知名教授,在谈起施蛰存来,他们都充满了景仰与惋惜。

徐中玉:坚定的自由主义

施先生极有个性,讲话十分风趣,知识相当渊博。他没有留过学,但法文、英文十分出众,翻译了很多东西,堪称学贯中西。对文化考证、碑帖研究也很有建树。他的学术主张,可能是一辈子坚定的自由主义者。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古今中外文化。而现在国内外都把他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这本身就说明他作出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钱谷融:为艺术而艺术

他是个重个性、有真性情的人。有点为艺术而艺术,讲趣味。他的爱好相当广泛,而一旦看准了就会全身心地扑上去。我与老人同事整整50年,他的一生遭遇过一些曲折,一度曾被调离教学岗位到资料室,但他淡然处之,工作依旧相当认真,而且在他的各项研究领域都很有建树,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采访施蛰存

踏上吱吱作响的木制楼梯,我走进了施蛰存在上海愚园路的家。房间很静,到处堆满了书。“我每天早上看四五份报纸,每周给《文汇报》的副刊写一篇文物方面的小稿。?崩先怂档檬焙蛴械阄弈巍?

仔细地看完了我的采访提纲后,老人戴上了助听器,用略带颤抖的手拿起一支已经吸过一半的雪茄,当我表示要帮忙点火时,老人拒绝了。

这个经历本世纪喧哗与骚动的文化老人说:“改革开放20多年,各个方面都在开放,但文化的改革开放比较迟,而且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改革开放上。改革是把过去不好的改掉,开放是把过去关紧的门打开。而文化关键还是创造。”

对于当前中国文化的现状,这位在30年代文坛就高擎现代派大旗的老人颇有微词。他说:“从现在的情况看,现在的青年作家,创造力不够。现在青年的作品浅薄得很。他们的文化基础不够扎实,语文水平也不够。”

老人的话也许有点刺耳,但是当下的青年作家在学养上的先天不足是显而易见的。段晓东(原载《青岛日报》1999年10月25日第五版)

2. 施蛰存的现代心理小说包含哪些大方面

众说施蛰存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
而老师所著《鸠摩罗什》也被誉为在中国第一次运用心理分析创作的小说。很专家学者指出,施蛰存是通过显尼志勒了解佛洛依德和其理论。通过专家学者对史料收集与整理,显尼志勒与施蛰存的生平和作品的理解分析,从二者的文化语境、个人特质、审美追求、创作心理、作品风格等方面去分析显尼志勒对施蛰存的影响。
施蛰存早期的文化准备与艺术积累、东方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了他的精神气质;西方现代文化的浸润开拓了他的文化视野。初期的文学实践使他在形成中西融合的艺术风格的同时,也表现出心理分析的艺术趣味和审美倾向。施蛰存对显尼志勒选择与接受的外在诱因和内在动因,时代的需要与个人的需要共同促成了影响的发生。最后从施蛰存与显尼志勒作品中的“性爱主题的表达”、“内心独白的创作方法”和“对女性心理的关注”三方面来看,施蛰存确实在显尼志勒影响下得到突破与超越。施蛰存的小说在风格和技巧上学习显尼志勒的心理分析描写,同时保留了东方传统心理与文化底蕴,呈现出中西文化的自然交融与整合,但显尼志勒对施蛰存的影响因时代与环境的因素而无法形成深层结构的渗透。(以上总结于《论施蛰存与显尼志勒》)
以下为个人总结,不代表他人看法
性爱主题的表达:一个长久以来伴随着文学创作,不可或缺又极其难以拿捏的重要的一面。如果过于细致,显然会落入俗套,被人唾弃,可也并非没有存在的价值。若太过含蓄,却又失去了这类似一种宣泄,一种人类最本能表现的美感。在很大程度上,性爱的主题不可以“一竿子打死”,它的存在可以算作是对人类心理最直白的一种表达。
内心独白:内心独白,戏剧术语。规定情境中人物行动过程的思想活动。演员在创作中运用内心独白规范人物的思考,并组织成不断的线。在文学中,是人物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
女性心理:研究女性的人格、行为、能力和动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攻击性、支配性、自信心、被影响性、焦虑、共感性、社交性等方面,女性都有不同于男性的特点。在语言能力、空间能力、推理能力、运动能力等方面,女性也有自己的特点。在成就动机方面,女性亦不同于男性。
关于女性心理的挖掘,可以查阅《女性心理学》一文。

3. 心理学的各个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

心理学主要流派有:

一、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是心理学诞生以来第一个产生的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有冯特、铁钦纳等。冯特等人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的科学,用内省的方法分析人的意识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把人的经验(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种元素;内省指的是依靠被试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述,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简而言之,心理学研究的是被分成基本元素的意识,研究的不是意识整体。

二、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杜威和安吉尔等人创立,该主义是作为构造主义的对立面提出来的。它也主张研究意识,但反对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不把意识分析为感觉、情感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即研究的是“意识流”,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意识的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4. 现代文学是如何发展的

现代时期的西方文学,现代主义逐步取代批判现实主义,成为西方文学的主流。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变化以及各国具体情况的不同,现代主义文学呈现出流派林立的局面。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反映了现代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反映了西方精神生活的危机,并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但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时,散布了虚无、悲观等消极思想。

十月革命前后,苏联社会主义文学诞生,创造了许多反映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现实的优秀作品。随着苏联政治局势的变化,苏联文学创作的思想倾向也发生了变化,使苏联文坛出现了活跃而又混乱的局面。

现代时期,亚非拉的文学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而兴起,以表现民族历史为主要题材的亚、非、拉美文学蓬勃发展。

西方文学现代时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虽然受到现代主义的挑战,但仍有一大批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在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英国剧作家萧伯纳(1856—1950年)在其代表作《苹果车》中,以英国议会制度为攻击对象,以内阁会议为主要情节,揭露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年)的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描写了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作曲家为美好理想与消极势力不懈斗争的一生,是一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作品,被称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其后期作品则以呼吁和平,反对战争为主要内容。美国作家德莱塞(187l—1945年)的代表作《美国的悲剧》,通过描写一位牧师的儿子腐化堕落成杀人犯而被处死的过程。揭露了悲剧的根源在于美国的制度。

由于现代主义的流行,有些现实主义作家在创作方法上较多地采用了现代主义的手法。这方面的杰出代表是美国作家海明威(1899—1961年)。

海明威的作品以表现暴力世界中的孤独个人摆脱战争给心灵带来的创伤为主要内容,以“精擅现代化的叙述艺术”,在世界文坛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他的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是战后美国“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品。代表作《老人与海》,寓含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即人生就是斗争,要敢于面对失败而奋斗。

现代主义文学作为一场文学运动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繁盛时期,取代批判现实主义成为西方文学的主流。

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一方面,商品化社会高度发展,人们感受到畸型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压迫。一方面,两次世界大战,经济恐慌,冷战及核恐怖,给人们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使人们对传统的价值、理想、道德无不产生怀疑,这是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在这个过程中,悲观主义浪潮席卷欧洲,非理性主义思潮有广阔的市场,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成为西方社会的精神支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占据了社会心理学的主流,这是现代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

现代主义既不同于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又不同于现实主义忠于客观世界的描绘,它的主要特征是主观地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和通过想象表现心理的真实。在艺术手法上,它一反传统的手法,致力于探索新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和表现手法。

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西方非理性主义文学的总称,包括许多流派。在20世纪上半期影响较大的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意识流小说等。

象征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分支。它最先流行于19世纪后期的法国,后波及欧美各国,在20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盛极一时,被称为后期象征主义。后期象征主义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方面,主张以象征、暗示、自由联想等手法表达人生隐蔽的思想感情和抽象的人生哲理,反对直抒胸臆。英国诗人艾略特(1888—1965年)是后期象征主义诗人中最杰出的一位,他的代表作《荒原》,至今仍被认为是20世纪欧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表现主义文学盛行于对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以德国、奥地利和美国为中心,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一些作家在个人和社会、和平与暴力、现实与未来等矛盾交织的苦闷中,希图通过文学上的标新立异,以求得解脱的产物。他们主张文学应表现人的主观感受和复杂的精神世界。其杰出代表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1883—1924年),他在小说《变形记》中,通过荒诞、形象变幻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资本主义人性的异化。

意识流小说是在现代心理学,特别是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基础上形成的,20世纪二十年代,它首先发端于爱尔兰、英国和法国,随后风行于欧美。该流派主张在小说创作上要深入到人的意识之中,探寻潜意识的奥秘,并以内心独自、自由联想等手段显示意识流动的轨迹。这种致力于表现人的意识流程的写作方法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爱尔兰作家乔伊斯(1882—1941年)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被称为意识流小说的典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政治生活动荡不安,它与战争的创伤一起猛烈地冲击着文学家。在存在主义“人应该自己创造自己的存在”哲学魁力的影响下,现代主义文学中又出现了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文学、和“黑色幽默”等新流派。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20世纪三十年代末首先在法国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盛行于欧洲各国,影响遍及全世界。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在于把文学作为哲学的展示和思想的号召,主张文学干预或介入生活;从艺术特征上看,存在主义力图处处阐述存在主义哲学,打破传统手法,不突出设计人物性格,将人物性格在哲理辩论中展开,并有许多隐喻、寓意等自然主义笔法。存在主义文学的创始人是具有哲学家和文学家双重身份的萨特,主将有法国加缪(1913—1960年)等作家,其代表作分别是《恶心》和《局外人》。

荒诞派文学是二战后兴起于法国的一个文学流派,主要作品是舞台剧。该流派的思想特征与存在主义有直接的关系,认为人生是荒诞的,现实世界是令人恶心的;其艺术特征是情节荒诞或支离破碎,人物形象荒诞,语言语无伦次。荒诞派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剧作家尤奈斯库和贝克特,尤奈斯库的成名作《秃头歌女》是荒诞派戏剧的第一部作品,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文学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等待戈多》是一出含义深刻的哲学剧,它从不同的层面上突出了西方人的幻灭感,突出了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生活的无休止的循环。两个孤独的流浪汉日复一日地等待戈多,但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剧中均未作交代。这出戏的寓意可以说是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发生。但由于戏剧的中心是等待,以此人们可以领悟出其背后的深刻而又积极的思想,即在绝望中也应当怀有希望。

“黑色幽默”是20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黑色幽默”就是把严肃的哲理与病态的玩笑混为一谈,以达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一文学流派起源于美国,有它历史的、民族的和社会的原因。美国最初的移民在争取生存斗争时,常以一种幽默感面对严酷的现实,以取得心理平衡;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经历了经济复苏,也遭到了可怕的经济危机,人们感觉到个人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显得那么无奈,最终形成了这种病态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在艺术手法上多采用寓言式的夸张和哈哈镜式的描述,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小说家约瑟夫·海勒,其代表作是《第二十二条军规》。

《第二十二条军规》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驻地中海某岛的一支空军中队的黑暗内幕。主人公尤索林由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缘故,由一个正直勇敢的军人变成了厌战者和逃兵。这条军规实际上是驱使士兵为长官的升迁而卖命的绝妙圈套,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西方,“第二十二条军规”已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或“无法摆脱的困难”的代名词。

苏联文学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主流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高尔基(1868——1936年)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母亲》中,塑造出了一位英雄母亲的形象,描写了她的儿子怎样从无知走向觉醒成为一个自觉的革命者的历程,指出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走向解放的必由之路。

十月革命胜利后,一大批优秀作家深人生活,创造了许多反映苏联社会巨大变化的优秀作品。阿·托尔斯泰(1882—1945年)创作的《苦难的历程》三部曲,以十月革命前夕、革命时期和国内战争时期的历史演变为背景,叙述了一批知识分子历经曲折、最后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年)根据自身经历所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写一个普通工人子弟保尔·柯察金成长为英雄的过程。著名作家肖洛霍夫(1905—1984年)的代表作《静静的顿河》,描写了1912—1922年间顿河哥萨克在复杂的历史转折关头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从一个方面描绘了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的变化。这部小说被誉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上述这些作品在忠于现实的基础上,力求对现实事件作出历史的、全面的描写,对新生事物满腔热忱,运用“在不使人脱离现实的条件下,把他提到现实以上”的手法塑造正面的英雄形象,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文学的风采,在世界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块新的丰碑。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政治生活的巨大变化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时期,苏联文学界提出了“写真实”、“积极干预生活”等口号,1954年作家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在《旗》杂志上发表,首先突破了描写工农业成就,歌颂英雄人物的固有模式,把爱情和个人幸福问题作为主题,引起很大反响,引出一批文学作品,形成一股文学思潮。西方把这一时期苏联的文学称为“解冻文学”。

在这一时期,苏联的文坛既活跃,又相当混乱。一方面,出现了一些真实反映现实和历史,展示普通人日常生活和命运而获得好评的作品,如奥维奇特金的农村工作特写集《区里的日常生活》、肖洛霍夫的卫国战争题材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等。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片面反映、甚至丑化历史和现实而引起争论或遭到批评的作品,如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这本小说的主人公开头是个“憧憬革命”的“高尚青年”,但十月革命后他又哀叹“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遭到了破坏和毁灭”。该书在国内未能出版,1957年在意大利出版,西方国家竞相印行,利用它来攻击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作者还被授予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苏联对此反应强烈,作家协会将帕斯捷尔纳克开除,只是在他作了检讨并拒绝前去领奖后才恢复他的会籍。

1964年秋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在文艺界加强了对写作方向的控制,提出了“反对两个极端”和“写正面人物”的方针,在文艺理论方面,提倡所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开放体系”,其影响是使文学创作在内容上较前严肃深刻,在形式和风格上更为丰富多彩。

从六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在苏联的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批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同时还出现了以探讨道德理想为题材的作品,也有揭露讽刺现实生活中的弊端、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作品。但是,对于全盘否定斯大林和揭露这一时期停滞生活的作品是不准发表的。

从八十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戈尔巴乔夫“民主化”、“公开化”和“新思维”的推行,文艺作品审查制度被打破,一些过去被禁止出版的作品大量发表,揭露和批判性的文学成为时髦,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对苏联社会动荡和联盟解体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亚、非、拉美文学现代时期,亚非拉美人民的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亚非拉美的文学也随之崛起。许多民族主义作家以爱国主义和反对殖民压迫为主题,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创造出许多颇具影响的作品。

20世纪初以来,随着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亚洲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民族主义文学家和作品。印度作家泰戈尔(1861一1941年),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丰富创作。他的作品谴责殖民统治的专横,抨击封建主的残暴,充满爱国主义精神,为印度现代民族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戈拉》和诗集《吉檀迦利》。普列姆昌德是印度现代民族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戈丹》被誉为印度农村的一部史诗。

朝鲜著名作家李箕永的长篇小说《图们江》,勾画了朝鲜民族解放斗争的历史图景,反映了从爱国义兵运动到抗日胜利的朝鲜近现代历史。著名诗人越基天创作了以揭露美国侵略为内容《我的高地》、《朝鲜在战斗》等诗篇。

非洲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有埃及的马哈福兹和南非的女作家戈迪默。马哈福兹的长篇小说三部曲《两宫之间》,以开罗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家三代在1917—1944年间的变化为主线,反映了埃及社会的变迁。小说寓意深刻,结构精巧,是现代阿拉伯文学的名著。戈迪默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陌生人的世界》,描写了南非种族隔离社会中人们变得相互陌生的社会现实。

拉美文学的主流是“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出现于20世纪六十年代,它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流派。该流派的作者大都以神奇和魔幻的手法反映现实,把神奇古怪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是哥伦比亚当代最著名的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他在代表作《百年孤独》中,遵循了“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创作原则,吸收了前人表现人的本能、潜意识的特点,独创性地运用了象征、夸张、魔幻、影射等技巧,形成了虚实结合、真假混杂的创作手法,在拉美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拉美出现绝非偶然。它既和欧洲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有关,又与拉美地区独特的社会政治背景有密切联系。拉美许多国家严重缺乏言论自由,作家不得不借用虚构、比喻和象征性的寓意来表现和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从而形成了“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

5. 被称为现代心理学之父的人是谁

笛卡尔。法国人笛卡尔在17世纪指出,人的心理和脑是不同的,但相互作用。虽然后人修正了他的观点,但是他最先开创了对人类和动物的心理与行为的科学研究。

6. 心理小说是什么

心理小说的开创者为19世纪的法国作家司汤达。司汤达擅长心理描写,他全神贯注于人的心理现象,把其他一切都置之度外。心理小说的心理描写反映了19世纪心理学的发展水平。他的心理描写是意识层的心理思维,限于头脑和感情的理性分析,没有涉及潜意识层的生理状态的反映。因而,他的心理描写非常冷静和理智,充满逻辑和理性,由此显出人物性格力的特点和现实态度。
司汤达的心理描写在内容层次上分为社会和爱情心理两个层次,描写时代的普遍心理状况和精神面貌,细致分析爱情心理的微妙变化和发展进程。他对人物内心紧张的表现已具有现代意识的特征。为此,他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由于他的心理意识所表现的“现代性”,使他至今在世界各国仍拥有广泛读者。代表作是《红与黑》(1830)。

19世纪著名的心理小说有奥斯丁的《爱玛》(1816)、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1857)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1877)等。心理小说的情节通常比较单纯,心理描写的鸿篇巨制主要是靠人物的心理描写来建构的。一是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包括人物的所思所想和内心独白。小说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引导语通常是“他想”、“他继续想”、“他暗自说道”、“我想”、“我在心里说”等,这是传统心理描写的套语。 心理小说在20世纪发展为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波及到欧美各国。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社会意识的产物,它的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意识流”的概念由詹姆斯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像一条河流一样,是不间断的主观思想意识的流动。

7. 亨利.詹姆斯是心理分析小说家,他晚期创作的“三大杰作”是什么

说起亨利·詹姆斯,大多数文学迷们都不会觉得陌生,他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英国籍美国裔文学家、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剧本作家和散文家。从大约1860年开始,也就是他17岁左右的时候便开始了关于文学评论、游记以及短篇小说方面的创作,可以说入行非常年轻了。此后,他旅居于欧洲,还借此结识了包括莫泊桑、福楼拜、屠格涅夫等知名的已成名作家并向他们虚心请教和学习。

8. 为什么梅雨之夕中主人公与他人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

主题:《梅雨之夕》是新感觉派小说中具有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中国真正的现代主义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山之作,它所表现出的鲜明特色,都具有心理分析的典型性特点。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很简单(绅士雨中送淑女),但却揭示了都市男女隐秘而曲折的内心流程,描写了写他们卑微的渴望的萌动和这种渴望的无声无息的破灭,展现了现代都市男女特有的情爱方式,这也正是其独特的价值所在。故事中的绅士所有的行为看起来都像是不可理喻,实际上是他的潜意识在作祟,所有的不可理喻都是因为一个理由:对真实的爱情的向往。文章的题目“梅雨之夕”暗示的就是他的情感的现实处境,其中的少女就是他情感的梦寐以求的伴侣,但这所有的一切都绝对不可以诉诸于理性,所以他一回到家,梦立刻醒过来,向妻子撒了一个谎后,自然的真实的情感和性意识又重新被压抑了起来。这种情感的来或去,都不是刻意的,事先没有丝毫的征兆,潜在的意识和力量支配了所有的一切,同时又毁灭了一切。

9. 谁推荐下心理活动描写细腻的小说,名著

心理小说以分析人物的意识层和潜意识层的情感、意识、思想、活动、态度为主,或直接以人物的意识活动来结构作品。
心理小说产生于18世纪的感伤文学。感伤文学崇尚感情,把艺术的力量诉诸感情。它得名于英国作家斯泰恩的同名小说《感伤旅行》(1768)。《感伤旅行》和他的另一部小说《项狄传》(1765)以描写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与感情为主,充满颠倒时序、没有逻辑的联想,使文学开始具有新的内容,描写人物的复杂印象和情感。英国作家理查生把对社会环境的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结合起来,着重描写人物的感情和行为动机,把感伤主义引进了西欧文学。其描写心理活动的代表小说是《帕米拉》(1741)和《克莱丽莎》(1748)。同时代的法国作家卢梭的小说《新爱洛绮丝》(1761)和德国作家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都受到感伤文学的影响,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情感,并以描写爱情心理为主。
心理小说的开创者为19世纪的法国作家司汤达。司汤达擅长心理描写,他全神贯注于人的心理现象,把其他一切都置之度外。心理小说的心理描写反映了19世纪心理学的发展水平。他的心理描写是意识层的心理思维,限于头脑和感情的理性分析,没有涉及潜意识层的生理状态的反映。因而,他的心理描写非常冷静和理智,充满逻辑和理性,由此显出人物性格力的特点和现实态度。
司汤达的心理描写在内容层次上分为社会和爱情心理两个层次,描写时代的普遍心理状况和精神面貌,细致分析爱情心理的微妙变化和发展进程。他对人物内心紧张的表现已具有现代意识的特征。为此,他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由于他的心理意识所表现的“现代性”,使他至今在世界各国仍拥有广泛读者。代表作是《红与黑》(1830)。
19世纪著名的心理小说有奥斯丁的《爱玛》(1816)、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1857)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1877)等。心理小说的情节通常比较单纯,心理描写的鸿篇巨制主要是靠人物的心理描写来建构的。一是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包括人物的所思所想和内心独白。小说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引导语通常是“他想”、“他继续想”、“他暗自说道”、“我想”、“我在心里说”等,这是传统心理描写的套语。

10. 心理分析小说

这里有一本,去看看满意不满意吧

英国心理分析小说与劳伦斯的《虹》

摘 要:本文提出了“英国心理分析小说”的概念。分析了它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指出了心理分析小说具有在“无意识”心理分析层面与社会批判 的文化内涵层面相结合的典型特征,并对心理分析小说的发展史作了大致回顾。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英国心理分析小说家劳伦斯的代表作《虹》,并从现代小说发展史的角度对劳伦斯及其心理分析小说进行了定位。

阅读全文

与被称为现代心理分析小说里程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男生重生变成女神的小说 浏览:983
小说主人公佟锦年 浏览:840
有声小说余罪441 浏览:275
小说女主在学校被上 浏览:116
穆丹枫写的现比小说 浏览:760
荒野春欲小说全集 浏览:225
类似少年歌行的武侠小说 浏览:655
高冷裴先生追妻日常全文免费阅读小说 浏览:749
好看的动漫推荐玄幻小说 浏览:865
巴尔扎克小说幻灭好看吗 浏览:734
求男主带孩子的总裁小说下载 浏览:412
苗疆蛊事3有声小说全集 浏览:27
小说夺爱豪门免费 浏览:168
有什么现代最好看的现代小说 浏览:504
主角姓成的小说 浏览:622
小说名字以冷开头的男主重生小说 浏览:391
主角有两个职业的网游小说 浏览:716
有没有女主男主都是豪门的小说全集 浏览:342
小说区都市激情校园春色 浏览:437
银老师的小说全集 浏览: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