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都市总裁 > 暗送秋波小说都市诱惑

暗送秋波小说都市诱惑

发布时间:2022-02-04 18:58:28

① 女孩子向男孩暗送秋波是什么意思

但同时也要知道他已经做出了这样的选择,那你也必须要有应对的措施,尤其是对于女人来说,这样的打击更是没有办法去承受的,而且也是一个很难去解决的问题。

其实出轨并不一定是指男人不爱你了,可能是当时无法忍受的住诱惑,或者是在一些情况之下才导致发生了这样的情况,所以女人在男人有了这种现象时,必须要有很好的方法才能处理这个问题,不要对自己造成太过于大的伤害。

首先要从自身的原因去分析,他为什么会出轨,究竟有没有错?

如果不是他的错那么可以去原谅,但是也必须让他保证以后再也不会犯,可是这个究竟怎么去看?对于每个人来说解决方法都是不一样的,还要根据两人的一些实际的情况先去分析

如果真的是自己男人的问题,那么一定不要心软,必须要态度强硬,而且还有严格的处理。如果他真的是因为不爱自己,并且已经变了心了,那么就一定要分开,不要去硬缠着

因为只要有了一次,肯定就会有第二次,这种事情是不能被原谅的。虽然你爱他,但是如果在这方面对他心软的话,那么结婚以后就更加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如果你真的非常爱她,并且也离不开他

可以选择给他一次机会,因为每个人都有出错的时候

因为人就是这样的动物,就算是两个再相爱的人,也不可能一生都不犯错

所以人还是要适当的学会大度一些,同时你还要让他知道,以后不能再有这样的情况

但如果你真的接受不了,那也可以选择分手,因为这对你们俩以后的交往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会是争吵的源头,想爱就要一直爱下去,如果不想那么就趁早分开,毕竟疼痛只是暂时的,不会成为永久的。

如果男人真的爱你,也做出了很多的解释我认为是可以给他一次机会的

让他去证明自己,如果他之后对你非常好,并且也用真心对你

那么我想你也可以忘记这一件事情

因为两个人看对眼不容易,不要因为这一次的犯错而成为永久性的遗憾

只有让他记住了这一次的教育之后,他在之后才不会出现一样的错误,你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的好更和谐

同时他也已经尝过了出轨的滋味,为了不再体会这样的感觉,他也绝对不会再看别的女人一眼,那么你选择原谅了之后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② 暗送秋波中的“秋波”是什么

秋波,旧时形容美女的眼睛像秋天的水波一样清澈明亮。

成语:暗送秋波
【解释】:旧时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指暗中眉目传情。
【出处】:宋·苏轼《百步洪》诗之二:“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

【示例】:对张(作霖)则~,对曹(锟)尤密切勾结。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二四回

【近义词】:眉目传情、脉脉传情

【反义词】:明目张胆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比喻献媚取宠,暗中勾搭

http://www.qzzww.cn/Zwsc/ShowArticle.asp?ArticleID=4043

③ <封神榜>为什么没入选四大名著啊

先看看四大名著是从何而来的

四大名著来源于“四大奇书”这个说法。

就我个人所知,第一个将通俗小说排名的是金圣叹,按他的说法他当时计划评点六部才子书,《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和《西厢记》。后清康熙年间毛宗岗父子伪托金圣叹之名将修订的三国名为《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他们托金圣叹之名而不是更早的人也能说明一些问题)。那时有“明代四大奇书”的说法,它的提出亦当是书商们的商业手段(书商们至少起了推广作用);再后红楼代替金瓶梅成为“明清四大奇书”,四大奇书至此定型。“四大名著”做为是“四大奇书”的现代说法,时间自然也不会早了。

因此,现在“四大名著”(四大奇书)的提法一定是出现在《红楼梦》成书之后。

但又有人考证,“四大奇书”的说法应在明末清初就确立了。
李渔曾在为 醉 田井 堂 刊本《三国志演义》作序称:“冯梦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可见,至晚冯梦龙已经有四大奇书的提法了,李渔承其说,且以“第一奇书”冠三国而出版,则大概明末清初之际,“四大奇书”的提法已得到相当的固定且流行开来了。

但无论怎样,“四大奇书”这一提法是“四大名著”的最初提法,这一点应该确定。

④ 需要法国最著名的文学家、科学家、运动员的简介

给你几个名字,介绍就自己找吧

文学家 :
Guy de Maupassant
Voltaire

文艺明星 :
Hélène segara, Lara Fabian,Marc lavoine, patrick bruel,lorie,M pokora ...

⑤ 善教施化的法国文学大师是谁人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生平
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杜省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以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以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几部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的小说。

1841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任共和国议会代表,1851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而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写下一部政治讽刺诗《惩罚集》,每章配有拿破仑三世的一则施政纲领条文,并加以讽刺,还用拿破仑一世的功绩和拿破仑三世的耻辱对比。

1870年法国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仑三世后,雨果返回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几乎涉及文学所有领域,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死后法国举国志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雨果最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浪漫事迹是: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堕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雨果每天都要给她写一封情书,直到她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

[编辑] 剧本
《克伦威尔》,1827年发表的韵文剧本。剧本的“序言”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
《爱尔那尼》(爱格尼),1830年,它的首演是法国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彻底胜利的标志。

[编辑] 小说
《巴黎圣母院》 1831年,是雨果著名的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卡西莫多和副主教孚罗洛是一对比,前者外貌丑陋,但心地纯洁善良。后者道貌岸然。女主人公艾丝蒙则是美的化身。
《笑面人》发表于1869年 小说有着和巴黎圣母院一样的美丑对比。主人公格温普兰出生贵族,但因宫廷内的勾心斗角,小时候被毁容。后来被民间艺人“熊”(或音译“乌苏斯”)收养。所以说,格温普兰是人民的儿子。后来小说峰回路转,格温普兰命运大起大落,可是因为爱人“女神”(音译“蒂”)的病逝,彻底绝望,投河而去。《笑面人》的创作标志着作者向现实主义迈出了一大步。
《海上劳工》
《悲惨世界》历时三十余年,从1828年起构思,到1845年动笔创作,直至1861年雨果才终于写完全书。是最能反映雨果文学手法,思想观念的文学巨著。在小说中,雨果描述了下层人民的深重苦难。并且通过主人公尚万强的遭遇,表达了雨果悲天悯人的思想。
《九三年》 是雨果最后一部小说。小说的两个对立人物,革命派郭文和保皇派郎特纳克侯爵是雨果的又一善恶对比。郭文在捕获郎特纳克侯爵之后,因念郎特纳克侯爵救了三个孩子,竟不惜把自己送上断头台,而放走了敌人头子。这种安排,最能体现雨果对慈悲为怀,对纯洁良心的信仰。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
法国最伟大诗人之一,象征派诗歌先驱,现代派的奠基人,以诗集《恶之花》(Les fleurs mal)留名后世。

生平简介
夏尔·波德莱尔生于巴黎,是弗朗索瓦·波德莱尔晚年与第二任妻子唯一的孩子,弗朗索瓦早年服务于神职,后来在参议院任职,他在诗歌和绘画方面颇有才能,其在波德莱尔幼年时代就给予了他良好的艺术熏陶。波德莱尔六岁那年,父亲弗朗索瓦去世,次年,母亲改嫁。七月革命,法王复辟后,波德莱尔的继父上校奥皮克调职至里昂,波德莱尔进入当地的一所私立学校学习,其十五岁时转入巴黎路易大王中学(Lycée Louis-le-Grand)学习。在这个时期,波德莱尔开始显示出其在诗歌等方面的才能,但他的诗作却不为导师所认同,得到的评价是在这些诗作中显示了一些不属于他年龄的堕落品质。1839年,由于波德莱尔坚持庇护一名同学而被学校开除。

1840年,十九岁的波德莱尔自由的生活在拉丁区,结识文学界的朋友,为一家报纸供稿。次年,被其放荡的生活惹怒的奥皮克将继子送去一艘前往印度的船上,并希望艰苦的航行能够改造波德莱尔。1842年2月,波德莱尔于航行的中途乘坐另一艘船返回巴黎,这次通往东方的旅程令波德莱尔产生无数的幻想,并成为其后来一些作品的创作源泉。4月,波德莱尔继承了先父的遗产,开始随心所欲的奢侈生活。所有的琼浆佳肴、华服美女以及鸦片迷药在波德莱尔的诗歌中画出了一抹奇异的苍白的色彩。

1843年,波德莱尔开始写作后来收录在《恶之花》中部分的诗歌。由于他不节制的挥霍,他的家人于1844年指定了一名监护人管理波德莱尔的财产,按月拨给他200法郎。次年,波德莱尔企图自杀。1846年,波德莱尔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诗歌、小说、文论和翻译,其中大部分的诗歌于1857年首次结集为《恶之花》出版。令波德莱尔最初闻名于巴黎文坛的并不是他的诗歌,而是他的文学评论:《一八四五年的沙龙》和《一八四六年的沙龙》。1848年,法国巴黎工人学生及市民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波德莱尔在期间十分积极,并与朋友一起创办了一份革命刊物,但是这份刊物仅维持了两天,6月23日,波德莱尔参与了六月起义的巷战。在波德莱尔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最深的作家是爱伦·坡,自1848年7月一直到其逝世的十七年间,波德莱尔坚持翻译坡的作品。

《恶之花》出版后不久,因为“有伤风化”(outrage aux bonnes mœurs)的罪名,法庭处以波德莱尔三百法郎的罚款,并勒令从诗集中删除六首主要的诗,当时的法国文坛对此事件的看法一分为二,只有少部分人站在波德莱尔一边,伟大文豪雨果写信给波德莱尔赞扬《恶之花》。1861年,《恶之花》再版,除去那6首诗外,并加入新诗35首。同年12月,波德莱尔被提名为法兰西院士候选人,波德莱尔于次年2月拒绝。

1862年,诗人首次发病,三年后病情恶化,1866年在比利时参观教堂时突然出现失语症及半身不遂等症状,回巴黎后住进迪瓦尔博士的疗养院,翌年病逝,
享年46岁。

作品简析
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美,然而美的定义千差万别,波德莱尔认为,美不应该受到束缚,善并不等于美,美同样存在于恶与丑之中。两个世纪前,当波德莱尔将自己所创造的美展现给世人的时候,评论界惊恐的称呼他为“恶魔诗人”。当时正处于浪漫主义末期,一些公认的主题在创作上已显疲乏,大多数诗人在那块拥挤的土地上死守阵地,鲜有大胆创新者出现,而在众人之外坚持培育那朵“恶之花”的波德莱尔不外乎是那个时代的革命者。

1821年 夏尔·波德莱尔生于巴黎高叶街十五号

1827年 波德莱尔的父亲让—弗朗索瓦·波德莱尔去世

1828年 母亲再婚,改嫁欧比克上校

1831年 欧比克调至里昂驻防,全家随同前往。波德莱尔入德洛姆寄宿学校

1832年 进里昂皇家中学

1836年 欧比克调回巴黎,波德莱尔进路易大帝中学就读。开始阅读夏多布里昂和圣伯夫

1837年 在中学优等生会考中获拉丁诗二等奖

1838年 去比利牛斯山旅行,初写田园诗

1839年 被路易大帝中学开除。通过中学毕业会考

1840年 入勒韦克·巴伊寄宿学校。开始游手好闲,与继父闹翻

1841年 被迫远游,从波尔多出发,前往加尔各答

1842年 回巴黎,继承先父遗产。迁居圣·路易岛,开始与圣伯夫、戈蒂耶、雨果及女演 员 让娜·杜瓦尔交往。写出《恶之花》中的二十多首诗

1843年 经济拮据。吸大麻。《恶之花》中的许多诗写于此时

1844年 被指定监护人管理其财产,挥霍无度

1845年 二度企图自杀。出版《1845年的沙龙》。开始翻译爱伦·坡的作品

1846年 出版《1846年的沙龙》

1847年 结识玛丽·杜布伦,发表小说《拉·芳法罗》

1848年 参加革命团体。翻译爱伦·坡的《磁性启示》

1849年 对革命感到失望,躲到第戎数月

1851年 发表《酒与印度大麻》,以《冥府》为总题发表十一首诗,后收入《恶之花》。控诉雾月政变,放弃所有政治活动

1852年 发表《爱伦·坡的生平与著作》。首次寄诗给萨巴蒂埃夫人

1855年 在《两世界评论》杂志以《恶之花》为题发表十八首诗

1857年 《恶之花》初版,惹官司。与萨巴蒂埃断交

1858年 回母亲身边居住,经济困难

1859年 出版《1859年的沙龙》,精神日益不安

1860年 出版《人造天堂》

1861年 再次企图自杀。《恶之花》重版。提名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候选人。写《赤裸的心》

1862年 退出侯选,健康不佳

1863年《小散文诗》初版

1864年 以《巴黎的忧郁》为题发表五首新写的散文诗。前往比利时。出版和赚钱计划落空。写《比利时讽刺集》

1865年 写《赤裸的心》。写《可怜的比利时》。病情恶化,回巴黎

1866年 出版散诗集《漂流物》。参观比利时圣·卢教堂时突然跌倒。失语,半身不遂,送疗养院

1867年 去世。《恶之花》三版

《恶之花》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六部分,其中“忧郁与理想”分量最重,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在这一部分里,诗人耐心而无情地描写和剖析自己的双重灵魂,表现出自己为摆脱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所作的努力。它追求美和纯洁,试图在美的世界里实现自己的理想,但美就象一个冰冷的雕像,可望而不可及;他寻求爱,但一再受到爱情的欺骗;他向天使祈求欢乐、青春和幸福,企图从烟草和音乐中得到安慰,但阴森丑恶的幻象和纠缠人心的愁苦始终笼罩着他,使他的痛苦有增无减。

诗人用一个英文单词“SPLEEN”来表达自己精神上的这种痛苦,并希望通过出走、远游来结束心灵的磨难和精神上的搏斗。于是,他把目光从内心世界转向了外部的物质世界,转向了他所居住和生活的巴黎。他在巴黎街头的所见所闻构成了第二部分“巴黎即景”的内容。“巴黎即景”是一幅赤裸裸的工业社会大都市的写真画,在这一部分里,忧郁和理想的斗争让位于邪恶与善良的斗争。诗人眼里的巴黎是一个充满敌意和丑恶的人间地狱;受人欺凌的乞丐、孤独无援的老人、麻木沉默的盲人、丑陋老迈的娼妓、苟延残喘的病人以及赌徒、小偷和僵尸等,强大的恶势力压得仅有的一点善良抬不起头来。诗人在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里都找不到安慰,只好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刺激自己的幻觉,建造一个“人造天堂”。他在飘飘欲仙的幻觉中仿佛看到捡破烂的人陶醉在自己的光辉之中,魔鬼化装成美女前来诱惑,风尘女子暗送秋波,情侣们手端着酒杯……他尽情地驰骋在对失落园的梦想。然而,醉意中的幻境毕竟是靠不住的,酒醒之后,他便从人造的天堂回到现实的地狱。那是一个充满罪恶的地方,却又盛开着鲜花。

这种恶之花究竟是什么呢?对诗人来说,它首先意味着女人。这些女人时而以“黑色维纳斯”的面目出现,时而以蓝眼女人的面目出现,有时又化身为圣母和天使。这些面孔使我们想起在波德莱尔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三个女人。一个是让娜·杜瓦尔,这是个任性而多病的女孩,具有一种异国请调,颇得诗人的欢心。她于1842年于诗人相遇,此后两人相爱多年;另一个是玛丽·杜布伦,这个蓝眼的妇人邪恶而清高,曾给诗人带来过极微妙的欢娱,但她对诗人不忠,后成为诗人的情妇;最后是阿波罗妮·萨巴蒂埃,她有着雅典的美和天使般的轮廓,诗人暗恋着她,默默地赞扬她。三个女人在诗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三种不同的角色。她们或代表母爱和兄妹之情,或以理想中情人的面目出现,可惜没有一个是可以给他以安慰的妻子。她们是诗人灵与肉的君主,或把爱情强加给诗人,或拒绝诗人的爱情。她们不但没有给这颗被撕裂的灵魂以抚慰,反而加剧了分裂的痛苦,因为她们表里不一,温柔的背后是暴力,微笑后面是背叛。诗人心寒了,他在这充满变态的性爱和邪恶的肉欲中挣扎,并开始奋起反抗。他责问上帝,歌颂撒旦,支持该隐的子孙升上天堂,要“把上帝扔到地上来”。他像个被流放的王子,要和反叛的天使重归天庭。他向往那“陌生”和“未知”之处,把死亡当作是最后的挑战和唯一的希望,当作是自然强加给人们的必然命运,是温馨的天堂和永恒的作品。穷人、恋人和艺术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人生最后之旅的奇迹上,穷人在死亡中结束了自己的苦难,得到了安身之所;恋人在死亡中得到了忠诚而纯洁的爱;艺术家从死亡中获得了灵感,得到了永远的解脱。诗人最后以一首长达一百四十六行的《旅行》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人生探索,结束了全诗。

《恶之花》的主题是恶及围绕着恶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波德莱尔破除了千百年来的善恶观,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恶,认为恶具有双重性,它既有邪恶的一面,又散发着一种特殊的美。它一方面腐蚀和侵害人类,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挑战和反抗精神,激励人们与自身的懒惰和社会的不公作斗争,所以波德莱尔对恶既痛恨又赞美,既恐惧又向往。他生活在恶中,但又力图不让恶所吞噬,而是用批评的眼光正视恶、剖析恶。如果说它是病态之花,邪恶的花,那是说它所生长的环境是病态的、邪恶的。波德莱尔从基督教的“原罪”说出发,认为“一切美的、高贵的东西都是人谋的结果”,“善始终是人为的产物”,所以要得到真正的善,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从恶中去挖掘。采撷恶之花就是在恶中挖掘希望,从恶中引出道德的教训来。

波德莱尔的这一思想观点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他在生活中看到的满是丑恶,他痛恨当局,与传统的道德观念格格不入,支持一向被认为是“恶”之化身的撒旦,为该隐及其后裔的遭遇鸣冤叫屈,对贫穷潦倒的沉沦者和不幸者表示同情,并致力于从他们身上发掘出美来。

《恶之花》系统而有序地刻画了一个诗人探索人生的心理历程。诗中的主人公是个生活无着落的青年。他孤傲而清高,不愿意同这个肮脏的社会同流合污,所以在这个社会里处处受到排挤和打击。他宛如一个被贬下凡的天使,在尘世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本是搏击长空的信天翁,却落在船上任人欺凌;他本是“美丽的湖上”一只天鹅,却被关在狭小的樊笼里失去了自由;他追求美,可美却远离他;他追求爱情,却被爱情伤透了心。厌倦和忧郁死死地纠缠着这个骚动不安的灵魂。他被一股力量所压倒,他想反抗,却又力不从心;顺从这个社会他又于心不甘。现实对他充满了敌意,未来又是虚无缥缈。他只能沉浸在对往昔的回忆之中。丑恶的现实、陌生的未来和辉煌的往昔同时在折磨着诗人。他不知如何摆脱。他感到深深的悲哀。

《恶之花》是一部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作品,它反映了复杂的人生和纷繁的世事。社会的动乱、政权的更迭、财富的增长、人民的苦难以及社会风气、城市文明都在诗中得到了反映。但是诗人并不是客观、机械地反映现实,而是用象征、隐喻的手法,通过自己的主观想象和幻化,把它们折射出来。波德莱尔超越了巴尔扎克的时代性,致力于追求一种现代性。这种现代性是区别于现实性和时代性的东西,带有史诗的性质。

作为一个诗人,波德莱尔真实地度过了他充满矛盾和斗争的一生。幸福与悲哀、成功与失败、热情与冷漠、强大与软弱在他身上汇成了一部交响曲,使其遍尝了人生的五味,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他对家庭对社会的仇恨,他在生活中的孤独,他在情感上的不幸和肉体上的痛苦使他消沉和堕落。然而,波德莱尔具有非凡的意志,惊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他集人类的智慧和超凡的灵光于一体,顽强而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挑战,并把内心的这种善与恶、美与丑的大搏斗、大较量用完美的形式表达出来,开辟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独特道路,揭开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他既是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诗人,又是现代主义的第一位诗人。正因为如此,兰波称波德莱尔是“第一个慧眼者,是诗人之王,一个真正的上帝”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1842年,波德莱尔在前往印度的旅程中途落船返回法国巴黎,之后的四年中,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有一部分后来收录进他最著名的诗集《恶之花》中。这个时期诗人的创作仍不稳定,太多的幻象在他的脑海中闪现,像四处滚落的水珠仍未汇聚成流。1848年至1851年,诗人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在革命与起义中,从现有的资料记载中不难看出,波德莱尔在政治方面十分稚嫩。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
1847年,波德莱尔初识爱伦·坡的作品,坡的一些创作理念对于他的影响很大
还有法国文学大师格里耶

都市小说,男主第一章被甩,后来能预知未来

都市绝顶高手
作者: 想赚烟钱
秦浪医术盖世,武功高强,进入大学以后,他本想低调地回体验一下大学的生活,但树答欲静而风不止,各种麻烦都找上了他,他在无奈之下奋起抗争,把那些官二代,富二代整得狼狈不堪,望风而逃。同时,他的聪明机智,真才实学也赢得了大家的好感,清纯萝莉对他痴迷不已,风姿绰约的熟女对他暗送秋波,就连那些高官大贾都对他青睐有加,成了一个大家争相结交的风流人物。

⑦ 喜欢你的女生是怎样暗送秋波的

一、行为打破常规时常会出人意料。大胆的女人或非常自信的女人时常会采取更加主动的方式来触发男人压抑的性潜意识,在面对面坐着时用双膝顶住对方,用手抚摸对方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是私下独处时看似不经意地穿着透明甚至是不小心的赤身裸体,都是在用自己的行为举止告诉这个男人,我已经准备好了!
二、看你的眼光特别妩媚格外温柔。女人对于自己特别有好感的异性通常都会放松紧绷提防的神经,看自己喜欢男人时的眼光也多半带有欣赏的成分,尤其是对自己心仪的异性,绝大多数女人都会眼睛放光并显示出特别的妩媚和温柔,有时还会享受到这个女人抛来的媚眼,把她的美丽通过媚眼的传递瞬间生动起来。
三、时常用暗示语言进行挑逗试探。善于挑逗的女人是最懂得露和藏之间的辩证关系,除了刻意让男人发现她对你的好感和展现她的情感以外,你对她的态度也是急于了解的,因此,当一个女人时常用试探性或暗示性语言征求你对她个人的印象看法时,其根本目的就是想知道你是否对她印象良好?当然,如果能清楚表达你对她的态度就更好了。

四、微笑着总想给你留下美好印象。女生的微笑通常只会送给让自己留下美好印象的男人,对于没有感觉或感觉一般的男人,女生常常是冷若冰霜,就怕别人对她有非分之想,因此,如果女生看到你总是笑容满面并且态度亲切,则说明你在她的心目中就是与众不同,她的微笑是在暗示你,你可以大胆地跟她套近乎。五、说话的语气语调明显与众不同。女人对于有魅力和长得帅又有地位财富的男人总是情有独钟,在和这样的社会精英打交道时,她们很可能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来接近甚至用与众不同的语言来引起对方的注意,并想让你对她留下好感。特别是强势女人一旦用温柔语气说话时,立即可以传递出她的别有用意。

⑧ 我们认识几天了,相亲认识的,她应该还是比较活泼,只是聊天的时候几乎不向我提问,每次都是我问她,她回

汗了 搞不好被你捡到个极品
首先分析下她为什么不喜欢提问吧
你们是相亲认识的 一般呢 女孩子会有些害羞的 这是一种可能
第二呢 她可能是从观望的态度 静默地观察你 所以呢 你也不要问得太多 省的会给她留下不好的印象

嗯 至于谈些甚么 当然是投其所好
相亲应该有人介绍的吧 去问问那个介绍你们认识的 她都喜欢甚么 有甚么爱好 平时玩甚么 这些搞清楚了 该怎么做就不要我说了吧

然后呢 我觉得 既然你在相亲 那就是想结婚咯 那就多向他透漏些你对未来的设想 当然 要实际 而且 一定要对女方表现出你的上进心 你的孝顺 有时候女孩子不在乎你是不是有钱 在乎的是你是否上进 至于孝顺么 美德啊 会给你加不少的印象分

两个人谈的比较投机 比较畅快的时候 不放试试讲个黄色的小笑话 哈哈 效果会很好哦 呃 假如她非常正经 正经到性冷淡的程度 就算了

就想到这么多 希望帮到你

⑨ 我想了解法国从古至今的文学大师!!!

从古至今?
悬赏0分?
楼主.....................
你赢了

哎..
最多帮你找找你提到那两位...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生平
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杜省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以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以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几部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的小说。

1841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任共和国议会代表,1851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而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写下一部政治讽刺诗《惩罚集》,每章配有拿破仑三世的一则施政纲领条文,并加以讽刺,还用拿破仑一世的功绩和拿破仑三世的耻辱对比。

1870年法国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仑三世后,雨果返回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几乎涉及文学所有领域,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死后法国举国志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雨果最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浪漫事迹是: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堕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雨果每天都要给她写一封情书,直到她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

[编辑] 剧本
《克伦威尔》,1827年发表的韵文剧本。剧本的“序言”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
《爱尔那尼》(爱格尼),1830年,它的首演是法国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彻底胜利的标志。

[编辑] 小说
《巴黎圣母院》 1831年,是雨果著名的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卡西莫多和副主教孚罗洛是一对比,前者外貌丑陋,但心地纯洁善良。后者道貌岸然。女主人公艾丝蒙则是美的化身。
《笑面人》发表于1869年 小说有着和巴黎圣母院一样的美丑对比。主人公格温普兰出生贵族,但因宫廷内的勾心斗角,小时候被毁容。后来被民间艺人“熊”(或音译“乌苏斯”)收养。所以说,格温普兰是人民的儿子。后来小说峰回路转,格温普兰命运大起大落,可是因为爱人“女神”(音译“蒂”)的病逝,彻底绝望,投河而去。《笑面人》的创作标志着作者向现实主义迈出了一大步。
《海上劳工》
《悲惨世界》历时三十余年,从1828年起构思,到1845年动笔创作,直至1861年雨果才终于写完全书。是最能反映雨果文学手法,思想观念的文学巨著。在小说中,雨果描述了下层人民的深重苦难。并且通过主人公尚万强的遭遇,表达了雨果悲天悯人的思想。
《九三年》 是雨果最后一部小说。小说的两个对立人物,革命派郭文和保皇派郎特纳克侯爵是雨果的又一善恶对比。郭文在捕获郎特纳克侯爵之后,因念郎特纳克侯爵救了三个孩子,竟不惜把自己送上断头台,而放走了敌人头子。这种安排,最能体现雨果对慈悲为怀,对纯洁良心的信仰。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
法国最伟大诗人之一,象征派诗歌先驱,现代派的奠基人,以诗集《恶之花》(Les fleurs mal)留名后世。

生平简介
夏尔·波德莱尔生于巴黎,是弗朗索瓦·波德莱尔晚年与第二任妻子唯一的孩子,弗朗索瓦早年服务于神职,后来在参议院任职,他在诗歌和绘画方面颇有才能,其在波德莱尔幼年时代就给予了他良好的艺术熏陶。波德莱尔六岁那年,父亲弗朗索瓦去世,次年,母亲改嫁。七月革命,法王复辟后,波德莱尔的继父上校奥皮克调职至里昂,波德莱尔进入当地的一所私立学校学习,其十五岁时转入巴黎路易大王中学(Lycée Louis-le-Grand)学习。在这个时期,波德莱尔开始显示出其在诗歌等方面的才能,但他的诗作却不为导师所认同,得到的评价是在这些诗作中显示了一些不属于他年龄的堕落品质。1839年,由于波德莱尔坚持庇护一名同学而被学校开除。

1840年,十九岁的波德莱尔自由的生活在拉丁区,结识文学界的朋友,为一家报纸供稿。次年,被其放荡的生活惹怒的奥皮克将继子送去一艘前往印度的船上,并希望艰苦的航行能够改造波德莱尔。1842年2月,波德莱尔于航行的中途乘坐另一艘船返回巴黎,这次通往东方的旅程令波德莱尔产生无数的幻想,并成为其后来一些作品的创作源泉。4月,波德莱尔继承了先父的遗产,开始随心所欲的奢侈生活。所有的琼浆佳肴、华服美女以及鸦片迷药在波德莱尔的诗歌中画出了一抹奇异的苍白的色彩。

1843年,波德莱尔开始写作后来收录在《恶之花》中部分的诗歌。由于他不节制的挥霍,他的家人于1844年指定了一名监护人管理波德莱尔的财产,按月拨给他200法郎。次年,波德莱尔企图自杀。1846年,波德莱尔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诗歌、小说、文论和翻译,其中大部分的诗歌于1857年首次结集为《恶之花》出版。令波德莱尔最初闻名于巴黎文坛的并不是他的诗歌,而是他的文学评论:《一八四五年的沙龙》和《一八四六年的沙龙》。1848年,法国巴黎工人学生及市民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波德莱尔在期间十分积极,并与朋友一起创办了一份革命刊物,但是这份刊物仅维持了两天,6月23日,波德莱尔参与了六月起义的巷战。在波德莱尔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最深的作家是爱伦·坡,自1848年7月一直到其逝世的十七年间,波德莱尔坚持翻译坡的作品。

《恶之花》出版后不久,因为“有伤风化”(outrage aux bonnes mœurs)的罪名,法庭处以波德莱尔三百法郎的罚款,并勒令从诗集中删除六首主要的诗,当时的法国文坛对此事件的看法一分为二,只有少部分人站在波德莱尔一边,伟大文豪雨果写信给波德莱尔赞扬《恶之花》。1861年,《恶之花》再版,除去那6首诗外,并加入新诗35首。同年12月,波德莱尔被提名为法兰西院士候选人,波德莱尔于次年2月拒绝。

1862年,诗人首次发病,三年后病情恶化,1866年在比利时参观教堂时突然出现失语症及半身不遂等症状,回巴黎后住进迪瓦尔博士的疗养院,翌年病逝,
享年46岁。

作品简析
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美,然而美的定义千差万别,波德莱尔认为,美不应该受到束缚,善并不等于美,美同样存在于恶与丑之中。两个世纪前,当波德莱尔将自己所创造的美展现给世人的时候,评论界惊恐的称呼他为“恶魔诗人”。当时正处于浪漫主义末期,一些公认的主题在创作上已显疲乏,大多数诗人在那块拥挤的土地上死守阵地,鲜有大胆创新者出现,而在众人之外坚持培育那朵“恶之花”的波德莱尔不外乎是那个时代的革命者。

1821年 夏尔·波德莱尔生于巴黎高叶街十五号

1827年 波德莱尔的父亲让—弗朗索瓦·波德莱尔去世

1828年 母亲再婚,改嫁欧比克上校

1831年 欧比克调至里昂驻防,全家随同前往。波德莱尔入德洛姆寄宿学校

1832年 进里昂皇家中学

1836年 欧比克调回巴黎,波德莱尔进路易大帝中学就读。开始阅读夏多布里昂和圣伯夫

1837年 在中学优等生会考中获拉丁诗二等奖

1838年 去比利牛斯山旅行,初写田园诗

1839年 被路易大帝中学开除。通过中学毕业会考

1840年 入勒韦克·巴伊寄宿学校。开始游手好闲,与继父闹翻

1841年 被迫远游,从波尔多出发,前往加尔各答

1842年 回巴黎,继承先父遗产。迁居圣·路易岛,开始与圣伯夫、戈蒂耶、雨果及女演 员 让娜·杜瓦尔交往。写出《恶之花》中的二十多首诗

1843年 经济拮据。吸大麻。《恶之花》中的许多诗写于此时

1844年 被指定监护人管理其财产,挥霍无度

1845年 二度企图自杀。出版《1845年的沙龙》。开始翻译爱伦·坡的作品

1846年 出版《1846年的沙龙》

1847年 结识玛丽·杜布伦,发表小说《拉·芳法罗》

1848年 参加革命团体。翻译爱伦·坡的《磁性启示》

1849年 对革命感到失望,躲到第戎数月

1851年 发表《酒与印度大麻》,以《冥府》为总题发表十一首诗,后收入《恶之花》。控诉雾月政变,放弃所有政治活动

1852年 发表《爱伦·坡的生平与著作》。首次寄诗给萨巴蒂埃夫人

1855年 在《两世界评论》杂志以《恶之花》为题发表十八首诗

1857年 《恶之花》初版,惹官司。与萨巴蒂埃断交

1858年 回母亲身边居住,经济困难

1859年 出版《1859年的沙龙》,精神日益不安

1860年 出版《人造天堂》

1861年 再次企图自杀。《恶之花》重版。提名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候选人。写《赤裸的心》

1862年 退出侯选,健康不佳

1863年《小散文诗》初版

1864年 以《巴黎的忧郁》为题发表五首新写的散文诗。前往比利时。出版和赚钱计划落空。写《比利时讽刺集》

1865年 写《赤裸的心》。写《可怜的比利时》。病情恶化,回巴黎

1866年 出版散诗集《漂流物》。参观比利时圣·卢教堂时突然跌倒。失语,半身不遂,送疗养院

1867年 去世。《恶之花》三版

《恶之花》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六部分,其中“忧郁与理想”分量最重,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在这一部分里,诗人耐心而无情地描写和剖析自己的双重灵魂,表现出自己为摆脱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所作的努力。它追求美和纯洁,试图在美的世界里实现自己的理想,但美就象一个冰冷的雕像,可望而不可及;他寻求爱,但一再受到爱情的欺骗;他向天使祈求欢乐、青春和幸福,企图从烟草和音乐中得到安慰,但阴森丑恶的幻象和纠缠人心的愁苦始终笼罩着他,使他的痛苦有增无减。

诗人用一个英文单词“SPLEEN”来表达自己精神上的这种痛苦,并希望通过出走、远游来结束心灵的磨难和精神上的搏斗。于是,他把目光从内心世界转向了外部的物质世界,转向了他所居住和生活的巴黎。他在巴黎街头的所见所闻构成了第二部分“巴黎即景”的内容。“巴黎即景”是一幅赤裸裸的工业社会大都市的写真画,在这一部分里,忧郁和理想的斗争让位于邪恶与善良的斗争。诗人眼里的巴黎是一个充满敌意和丑恶的人间地狱;受人欺凌的乞丐、孤独无援的老人、麻木沉默的盲人、丑陋老迈的娼妓、苟延残喘的病人以及赌徒、小偷和僵尸等,强大的恶势力压得仅有的一点善良抬不起头来。诗人在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里都找不到安慰,只好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刺激自己的幻觉,建造一个“人造天堂”。他在飘飘欲仙的幻觉中仿佛看到捡破烂的人陶醉在自己的光辉之中,魔鬼化装成美女前来诱惑,风尘女子暗送秋波,情侣们手端着酒杯……他尽情地驰骋在对失落园的梦想。然而,醉意中的幻境毕竟是靠不住的,酒醒之后,他便从人造的天堂回到现实的地狱。那是一个充满罪恶的地方,却又盛开着鲜花。

这种恶之花究竟是什么呢?对诗人来说,它首先意味着女人。这些女人时而以“黑色维纳斯”的面目出现,时而以蓝眼女人的面目出现,有时又化身为圣母和天使。这些面孔使我们想起在波德莱尔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三个女人。一个是让娜·杜瓦尔,这是个任性而多病的女孩,具有一种异国请调,颇得诗人的欢心。她于1842年于诗人相遇,此后两人相爱多年;另一个是玛丽·杜布伦,这个蓝眼的妇人邪恶而清高,曾给诗人带来过极微妙的欢娱,但她对诗人不忠,后成为诗人的情妇;最后是阿波罗妮·萨巴蒂埃,她有着雅典的美和天使般的轮廓,诗人暗恋着她,默默地赞扬她。三个女人在诗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三种不同的角色。她们或代表母爱和兄妹之情,或以理想中情人的面目出现,可惜没有一个是可以给他以安慰的妻子。她们是诗人灵与肉的君主,或把爱情强加给诗人,或拒绝诗人的爱情。她们不但没有给这颗被撕裂的灵魂以抚慰,反而加剧了分裂的痛苦,因为她们表里不一,温柔的背后是暴力,微笑后面是背叛。诗人心寒了,他在这充满变态的性爱和邪恶的肉欲中挣扎,并开始奋起反抗。他责问上帝,歌颂撒旦,支持该隐的子孙升上天堂,要“把上帝扔到地上来”。他像个被流放的王子,要和反叛的天使重归天庭。他向往那“陌生”和“未知”之处,把死亡当作是最后的挑战和唯一的希望,当作是自然强加给人们的必然命运,是温馨的天堂和永恒的作品。穷人、恋人和艺术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人生最后之旅的奇迹上,穷人在死亡中结束了自己的苦难,得到了安身之所;恋人在死亡中得到了忠诚而纯洁的爱;艺术家从死亡中获得了灵感,得到了永远的解脱。诗人最后以一首长达一百四十六行的《旅行》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人生探索,结束了全诗。

《恶之花》的主题是恶及围绕着恶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波德莱尔破除了千百年来的善恶观,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恶,认为恶具有双重性,它既有邪恶的一面,又散发着一种特殊的美。它一方面腐蚀和侵害人类,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挑战和反抗精神,激励人们与自身的懒惰和社会的不公作斗争,所以波德莱尔对恶既痛恨又赞美,既恐惧又向往。他生活在恶中,但又力图不让恶所吞噬,而是用批评的眼光正视恶、剖析恶。如果说它是病态之花,邪恶的花,那是说它所生长的环境是病态的、邪恶的。波德莱尔从基督教的“原罪”说出发,认为“一切美的、高贵的东西都是人谋的结果”,“善始终是人为的产物”,所以要得到真正的善,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从恶中去挖掘。采撷恶之花就是在恶中挖掘希望,从恶中引出道德的教训来。

波德莱尔的这一思想观点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他在生活中看到的满是丑恶,他痛恨当局,与传统的道德观念格格不入,支持一向被认为是“恶”之化身的撒旦,为该隐及其后裔的遭遇鸣冤叫屈,对贫穷潦倒的沉沦者和不幸者表示同情,并致力于从他们身上发掘出美来。

《恶之花》系统而有序地刻画了一个诗人探索人生的心理历程。诗中的主人公是个生活无着落的青年。他孤傲而清高,不愿意同这个肮脏的社会同流合污,所以在这个社会里处处受到排挤和打击。他宛如一个被贬下凡的天使,在尘世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本是搏击长空的信天翁,却落在船上任人欺凌;他本是“美丽的湖上”一只天鹅,却被关在狭小的樊笼里失去了自由;他追求美,可美却远离他;他追求爱情,却被爱情伤透了心。厌倦和忧郁死死地纠缠着这个骚动不安的灵魂。他被一股力量所压倒,他想反抗,却又力不从心;顺从这个社会他又于心不甘。现实对他充满了敌意,未来又是虚无缥缈。他只能沉浸在对往昔的回忆之中。丑恶的现实、陌生的未来和辉煌的往昔同时在折磨着诗人。他不知如何摆脱。他感到深深的悲哀。

《恶之花》是一部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作品,它反映了复杂的人生和纷繁的世事。社会的动乱、政权的更迭、财富的增长、人民的苦难以及社会风气、城市文明都在诗中得到了反映。但是诗人并不是客观、机械地反映现实,而是用象征、隐喻的手法,通过自己的主观想象和幻化,把它们折射出来。波德莱尔超越了巴尔扎克的时代性,致力于追求一种现代性。这种现代性是区别于现实性和时代性的东西,带有史诗的性质。

作为一个诗人,波德莱尔真实地度过了他充满矛盾和斗争的一生。幸福与悲哀、成功与失败、热情与冷漠、强大与软弱在他身上汇成了一部交响曲,使其遍尝了人生的五味,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他对家庭对社会的仇恨,他在生活中的孤独,他在情感上的不幸和肉体上的痛苦使他消沉和堕落。然而,波德莱尔具有非凡的意志,惊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他集人类的智慧和超凡的灵光于一体,顽强而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挑战,并把内心的这种善与恶、美与丑的大搏斗、大较量用完美的形式表达出来,开辟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独特道路,揭开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他既是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诗人,又是现代主义的第一位诗人。正因为如此,兰波称波德莱尔是“第一个慧眼者,是诗人之王,一个真正的上帝”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1842年,波德莱尔在前往印度的旅程中途落船返回法国巴黎,之后的四年中,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有一部分后来收录进他最著名的诗集《恶之花》中。这个时期诗人的创作仍不稳定,太多的幻象在他的脑海中闪现,像四处滚落的水珠仍未汇聚成流。1848年至1851年,诗人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在革命与起义中,从现有的资料记载中不难看出,波德莱尔在政治方面十分稚嫩。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
1847年,波德莱尔初识爱伦·坡的作品,坡的一些创作理念对于他的影响很深

⑩ 特种兵王 金牌书生著 宋楚扬 谁有全本 发来下 不要百度云 只要小说全本文件 谢谢

特种兵王

作者:金牌书生

简介:兵王之王宋楚扬,回归都市,找未婚妻完婚。女总裁不肯履约,让他从公司保安做起,好让他知难而退。哪知宋楚扬风采展露,引得公司白领,主管,甚至保洁阿姨都对他暗送秋波。这下女总裁不淡定了,宋楚扬真有这么大魅力......

阅读全文

与暗送秋波小说都市诱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声小说余罪441 浏览:275
小说女主在学校被上 浏览:116
穆丹枫写的现比小说 浏览:760
荒野春欲小说全集 浏览:225
类似少年歌行的武侠小说 浏览:655
高冷裴先生追妻日常全文免费阅读小说 浏览:749
好看的动漫推荐玄幻小说 浏览:865
巴尔扎克小说幻灭好看吗 浏览:734
求男主带孩子的总裁小说下载 浏览:412
苗疆蛊事3有声小说全集 浏览:27
小说夺爱豪门免费 浏览:168
有什么现代最好看的现代小说 浏览:504
主角姓成的小说 浏览:622
小说名字以冷开头的男主重生小说 浏览:391
主角有两个职业的网游小说 浏览:716
有没有女主男主都是豪门的小说全集 浏览:342
小说区都市激情校园春色 浏览:437
银老师的小说全集 浏览:552
女生现代空间小说推荐 浏览:141
小说燎火总裁潜规质 浏览: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