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都市总裁 > 晚清小说中的现代化的论文

晚清小说中的现代化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2-02-08 22:11:39

❶ 求论文一篇 谢谢要求: 一、期末考核方式:论文 二、论文题目方向:完成一篇有关后现代艺术、文学方向的论



如果概括地看待中国现代文学史,它实际主要是由两个文学运动组成的。首先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它扭转了从《诗经》到晚清文学的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的方向,赋予了中国文学适应变革时代的现代化特征;另外是中国的左翼文学运动,它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却在许多重要方面改变了“五四”新文学的价值目标和思想选择,而转向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我们现在称之为50~70年代文学的“当代文学”,实际是此前左翼文学思潮在新的、特殊历史语境中的一个发展。它的发展方向、文学原则和政策,在30年代的左翼文学运动中就已经初步具备了,特别是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文艺观,早在20年代末到30年代左翼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就翻译和传播到了中国。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因此规范了从解放区文学到当代文学的基本面貌和根本特征。值得提出的是,虽然五四文学和左翼文学都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发生的,但在“文学接受”的方式上,又有着显著差别:五四文学革命的眼光是全球化的,它所受的影响是多元的,因此它始终不以一种统一的理论为目标,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在其发展中发挥了直接而显著的作用。左翼文学一开始就是以寻求和确立统一的文学指导思想为目标的,因而“批判”和“论争”成为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标志和特征,外国文学思潮的影响明显要大于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
本文无意对五四文学与左翼文学作比较,也不着眼于对左翼文学思潮进行考察性的清理。它感兴趣的,是居于左翼文学思潮核心地位的“批判理论”,这种理论与中国现代性是什么样一种关系;思潮“传播者”的社会身份与思想认同,它又是怎样把这些因素带入当代文学中去的;当代文学核心概念中的“左翼”特征,以及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决定作用,等等。
一“批判理论”与现代性问题
有人把50~70年代文学概括为“战歌”和“颂歌”的文学,根据在于它对“旧社会”和“旧文化”所持有的批判色彩。实际上,“批判理论”正是左翼文化和左翼文学思潮中的“核心理论”。“批判理论”在其特定意义上,是指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哲学理论。它以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意识和批判潜能为起点,在整合了精神分析、存在哲学等现代思想后,扩充为对现代社会,特别是发达工业社会进行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和批判。它植根于欧洲传统哲学的核心而又敏感于时代的重大问题,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姿态。但广义的批判理论,就是德国思想家反省文明历史、批判现代社会的思想学说。席勒对恐怖政治和机械分工的美学否定,青年黑格尔对古典哲学的实践转向,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的、哲学的分析,尼采对重估一切价值的呼吁,弗洛依德对被文明压抑的人性的关注,海德格尔对“存在”的研究和对“技术”的敌意等,都属于批判理论的家族成员。马克思主义与批判理论的主要分歧,在于它不仅选择了思想领域,而且明确坚持将阶级斗争作为推行剧烈社会革命的主要理论。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左翼文学的主要的结合点。
从晚清到辛亥革命,中国在社会体制上初步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开始了社会转型的第一次现代化飞跃。但现代化造成的贫富悬殊,激烈而严重的阶级对立,却导致了知识分子“富国强民”理想(实际就是“现代化”)的普遍幻灭。对“现代化”的失望,使左翼文学在历史关口与批判“封建传统”的五四文学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马克思主义迅速汇合,从而形成了以“反现代性”为出发点的极具中国特色的“批判理论”。“反封”与“反资”并举,因此成为左翼文学运动中的一条贯穿始终的思想主线。郭沫若曾对鲁迅进行过否定性评价,认为他是“封建余孽”,是“二重的反革命”。[1]冯乃超把“五四”以后的大部分作家都划入“小资产阶级”的行列,指出:“那些小资产阶级的文学家,没有真正的革命的认识时,他们只是自己所属的阶级的代言人。那么,他们的历史的任务,不外一个忧愁的小丑。”(《艺术社会生活》)30年代,周扬在其《论<雷雨>和<日出>》中,始终紧扣反封建主义和反资本主义的政治主题,他看周萍,看出的是“他的血管里正流着他父亲的血统,他的性格里也有封建的性质”[2](P201-202)。40年代初,当毛泽东从政治家的角度批判中国文学的“现状”时,显然充分吸收了左翼文学思潮的思想资源。他指出:“文艺是为地主阶级的,这是封建主义的文艺。中国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文学艺术,就是这种东西。直到今天,这种文艺在中国还有颇大的势力。文艺是为资产阶级的,这是资产阶级的文艺。”[3](P855)50、60年代,他又将清除这些“毒草”与建(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www.edUzhai.net,请保留此标记。)设现代民族国家的伟大实践联系在一起。直到文革前夕,毛泽东还在关于文艺问题的“两个批示”中,提醒人们注意“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对革命事业的严重危害性,号召对它们做坚决的斗争。他指责说:“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这是因为“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所导致的,“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到此,左翼文学思潮对“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思想认识,以及这种认识对当代文学的“规范”和渗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

穆尔认为:“现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像西方先进国家那样向经济富裕、政治稳定的社会的总体过渡。”在这里,他把“现代性”与“西方性”作为同一个概念来看待。富永健一是从“东亚文化”的语境中来认识现代性的。他说:“非西方后发展社会现代化的第一个条件,就是通过与本国文明完全异质的、作为外来文明的西方文明的输入,使脱离本国传统主义的精神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和支持。这一动机来自对本国传统社会的极强烈的危机意识。”虽然他不认为“非西方后发展社会”的现代性就等于西方性,却承认“现代化”的内部是存在着“科学革命(现代科学和技术)、市民革命(民主政治)、产业革命(现代产业和资本主义)”这样的“西方标准”的。[4](P112-120)但是,阿维内里警告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对防卫性的现代化,或者像艾森斯塔特所说的‘分裂的现代化’深表怀疑。他们对普鲁士防卫性现代化的评论表明,他们认为正是这种现代化导致了德国社会的不平衡性质,致使市场经济忐忑不安地与专制的政治制度并存在一起”,从而出现了“非欧洲社会”的那种“错层式的现代化”。[5](P23)
如果深入到当代文学的内部,会发现,左翼文学的批判理论与现代性本身确实存在着某种矛盾和紧张的关系,也可以说有某种“分裂”和“错层”的现象。比如,毛泽东1949年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曾对建立现代化的“国家”(国家工业化)进行了非常热情的展望,然而又呼吁人们警惕“资产阶级文化”和“中国封建主义文化”,必要时应该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五六十年代在对当代文学进行“理论规范”和评论的时候,周扬一直沿用着毛泽东这种权威性的意见。例如,他把“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工业化进程)与思想观念上的反对“资产阶级文艺思想”,严格地加以区分,认为社会主义文学精神上的“纯洁性”,与这种文学对物质层面的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歌颂”和“表现”,应该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1949~1976年间,提倡社会主义文学创作与指责某些作家、作品并以此为突破口频繁发动政治运动的交错进行,几乎成为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规律”:1949年周扬在第一次文代会上,号召广大作家用“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语言和形式”去表现新的时代,一年后却接连发动了对电影《武训传》和“肖也牧创作倾向”的批判;1953年秋,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呼吁人们“为创作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但仅过去半年,就破坏了刚刚培育的良好的创作环境,把以胡风为代表的另一批左翼作家人为地置于死地;“双百方针”的实施还只起步,暴风骤雨式的“反右运动”便接踵而来;60年代初,文艺界的“纠左”恢复了文学艺术家的创作热情,然而,“两个批示”的严厉指责又把文艺带入到文革的深渊当中。最耐人寻味的是都对“城市化”表现出羡慕与向往,“命运”却完全不同的两部作品——小说《我们夫妇之间》和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我们夫妇之间》最初发表在1951年6月10日《人民日报》的副刊《人民文艺》上。进城之后,革命者“我”与出身农村的妻子对城市的态度发生了分歧,丈夫感受到都市“强烈的诱惑”,而妻子却反应木然,变得愈加“狭隘、保守、固执”。在《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羡慕城市生活的战士与坚持乡村朴素生活方式的“哨兵”作为“对立面”出现在人们面前,前者还成为被作品讽刺的对象。与《霓》剧受到赞扬的情形相反,《我们夫妇之间》被指责为“依据小资产阶级观点、趣味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是在糟蹋我们新的高贵的人民和新的生活”,反映了在进城之后,“特别容易引起旧思想感情的抬头”的不良倾向。(注:参阅陈涌《也谈“生活平淡”与追求“轰轰烈烈”》,《光明日报》1951年4月7日;李定中(冯雪锋)《反对玩弄人民的态度,反对新的低级趣味》,1951年6月20日,第4卷第5期,《文艺报》。)从农村包围城市”被认为体现了革命斗争的高超策略,而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城市化”所展现的现代化前景却受到了猜忌和怀疑,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❷ 晚清小说 与现代小说的关系

现代小说是五四以后学习外国的结果,所以很多评论的理解框架都是国外的。当然它也不能完全摆脱母语的特点。
晚清小说,更多意义上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延续。如果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二者应该是不同时间内的汉语的小说呈现样式。

❸ 从晚清开始的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限的观念变革,首功归诸

鲁迅,李大钊,陈独秀

❹ 试论晚清文学变革运动对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影响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各种维新思潮的发展,晚清文学呈现了一种繁荣局面。晚清文学的繁荣,体现了外国文学对中国的影响。晚清文学显示了一种把文学推向现代化的趋势。
影响:
1、文学观念的变化和现代性文学格局的形成,最重要体现在晚清文学明显强化和提高了小说和戏剧这两种文体的地位,明确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为平等并列的四大文体,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这种观念转变,奠定了“五四”新文学整体格局的基础。
2、对翻译文学的高度重视。1896年-1916年,翻译外国小说800多种,林纾翻译的小说被称作“林译小说”,形成当时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繁荣了晚清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五四”新文学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很大的影响。
3、晚清小说创作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以梁启超为代表提出小说界革命,在艺术上不成功,但因特别追求小说的社会意义,明确反对把小说看作游戏和娱乐,追求它的社会意义,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茅盾、叶圣陶等人文学研究会强调为人生服务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先声(四大谴责小说)。晚清小说初步吸取和运用了一些西方小说的新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加强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直接取材于现实中的人和事,甚至出现了对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刻画,为新文学作家实现小说的根本转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
4、晚清出现了话剧的萌芽。
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1906年成立的春柳社,1907年演出《茶花女》,是第一部登台演出的话剧。

❺ 清朝文学 体裁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❻ 晚清时期小说发展概况

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繁盛时期。这一时期,长篇和短篇,白话和文言,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历来被后人称为名著的小说,多产生于此时。(一)明代小说1、拟话本:拟话本指的是明代文人模拟宋元话本形式而创作的短篇白话小说。拟话本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着重描绘了市民阶层中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妓女的生活及心态,但也流露了因果报应、宣扬色情等思想和庸俗情绪。著名的拟话本集有: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陆人龙的“一型”——《型世言》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创作的繁荣时期。2、章回小说:明代出现了中国第一批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由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余回。每回前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标目,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当时成就最高的章回小说是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1)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成熟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中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创作风格上,小说达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作者在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同时,并没有机械地照搬历史,而是运用浪漫主义的想像,对史实进行了一系列改造,糅进了许多虚构成分。在艺术结构上,小说恢宏壮阔而又严密精巧。作者以蜀汉为中心,以蜀、魏矛盾为主线,井然有序地展开故事情节,既曲折多变,又脉络分明。在人物塑造上,尽管存在着类型化与定型化的缺陷,但许多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刻画得最出色的是被称为“三奇”、“三绝”的诸葛亮、关羽和曹操。诸葛亮号称“古今以来贤相中第一奇人”,是智的化身,达到了“智绝”;关羽号称“古今以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是义的化身,达到了“义绝”;曹操号称“古今以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是奸的化身,达到了“奸绝”。(2)、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白话小说,也是第一部长篇英雄传奇小说。小说取得的卓越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写人艺术的重大突破上,作者准确地把握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写出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人物性格,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起义英雄的形象,如林冲、鲁智深、李逵、宋江等。但有些人物还不够典型,性格平面、单一,传奇色彩太浓。(3)、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中国浪漫主义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神魔小说的代表。小说在艺术上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作者把神话题材和现实生活内容熔铸在一起,成功地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想象奇丽丰富,塑造出孙悟空、猪八戒这类融神性、人性与动物性于一体的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上述三篇小说属于世代累积型作品,不是一位作家自己构思独立创作,而是在长期流传的故事的基础上经过文人创造性的艺术加工而成的。(4)、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则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创的白话长篇小说,是世情小说的代表,是第一部写家庭题材的长篇小说,被称为“第一奇书”(张竹坡语)。书中展示了一幅以“混账恶人”西门庆为中心的百丑图,第一次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堪称我国古典小说史上空前绝后的审丑、审恶力作。小说突破了前代以历史、神魔为描写对象的题材领域,直接取材于明代社会生活,以家庭日常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西门庆一家的兴衰透视整个社会的兴衰变化,描写的都是普通的市井人物,现代生活及市井世情第一次进入了长篇小说,明清小说从此走向新的发展方向。(二)、清代小说清代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与明代相比,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就文言短篇小说而言,清初产生了我国文言小说的顶峰之作《聊斋志异》;就长篇章回小说而言,清中叶出现了我国讽刺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儒林外史》和我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峰《红楼梦》。1、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独具艺术个性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它继承和发扬了六朝志怪小说的浪漫主义传统和唐代传奇小说的现实主义手法,通过花妖狐魅故事,曲折地反映现实、抨击时弊,歌颂爱情,寄托作者内心的孤愤。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丰富,女性形象塑造得尤为成功,即使是花妖狐魅,也极富人情昧,一个个心地善良、才貌双全而又性格不同,如黄英、青凤、婴宁、小翠等。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人胜,境界奇幻绚丽,富有生活气息。《聊斋志异》创造性地运用文言语体,又融会大量口语方言,语言精练,词汇丰富,句法多变,形成了一种典雅又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2、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刻画了一批面目各异的封建知识分子、市井奇人以及下层劳动人民的形象,显示了社会的种种病态,揭露了官场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败及其对人性的伤害。对晚清谴责小说乃至以后的讽刺小说都有极大的影响。小说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高超的讽刺艺术,将喜剧性与悲剧性相结合,将现实的真实性与艺术的合理夸张相结合,塑造了一系列悲喜融合的讽刺形象,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等;小说的结构也独具特色。只有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即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没有贯通始终的人物、事件,而是在自成单元的故事中,由前一故事的主角在完成其故事后,又由新的主角来完成他的故事。3、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它以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和大观园的毁灭,反映了封建大家族没落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崩溃的必然趋势。在总的思想倾向上,打破了传统的大团圆结局,写了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突破了传统的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才子佳人俗套,提倡以思想倾向的一致作为爱情基础的知己之爱,对爱情这一题材进行了丰富深入的描写。在题材选取上,一反传统小说题材因袭的现象,比以前任何作品都更发扬了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基础的现实主义原则。在人物塑造上,打破了传统的传奇式的写法,以写实的手法塑造出一大批多侧面、立体化、个性化的典型形象,如凤姐、宝玉、黛玉等。在情节上 , 摆脱了传统小说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的倾向,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不寻常的审美意义。在结构上,一反传统小说的线形结构形式,采用了纵横交织的网状结构形式。中国故事小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语音艺术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是我们应当继承的宝贵财富。我们通过阅读这些古代的优秀小说,从而了解历史,认识社会,提高审美欣赏能力。

❼ 求关于中国近现代上某一历史人物的论文,3000字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爱国
摘要:李鸿章作为一个影响了晚清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汉族官僚。可以说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悲剧人物。一生奔波劳累,是洋务运动中做事最多的的人。最后却落得被时人、后人唾骂的卖国贼。今天,我们应该抛弃过去的偏见,全面客观的看待这样一个历史人物。
“丈夫只手把吴钩,义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晚清只要搞懂三个人,就可以把晚清历史的枢纽、着眼点找到。这三个人是:慈禧,李鸿章,赫德。慈禧代表清王朝满族贵族的最高统治者,太平天国后,清朝权力中心下移,地方汉族大员崛起。湘系,淮系,北洋。当中时间最长,做事最多的就是李鸿章。赫德代表洋人和西方势力。这足见李鸿章的分量。
关于如何评价李鸿章,我想先从李鸿章对自己的评价入手,甲午战争使他一生事业名声扫地,他也承认自己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没想到甲午一战,把我这个纸糊的灯笼给捅破了。现在我们一步一步来看。
首先,李鸿章并非出生于大地主大官僚家庭,他的祖先一直到他的祖父才有了两倾地。李鸿章24岁就中了进士。过去有种说法,叫五十少进士,二十老明经。就是说五十岁能中进士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像小说范进中举的人层出不穷。可以说李鸿章是很刻苦,而且理学修养很高。
在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横扫中国江南地区,清朝的“八旗”,“绿营”不堪一击。是靠汉族大员的团练才将其平定。其中就包括李鸿章的淮军。过去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被称为是他的一项“罪证”。我认为这是因为受过去得意识形态影响,凡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就是反动势力,尤其在文化的革命时期。凡是不“革命” 的就是反动的顽固派,而在那个时期“革命”其实是被理解成“造反”,只有造反才是对的,所谓“造反有理”。历史作者梅毅(赫连勃勃大王)在他的新书《极乐诱惑———太平天国的兴亡》中评价太平天国是世间的“祸胎”,没有任何先进的东西可言。虽然很多起义者追随太平天国,认为可以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理想国。可惜“人们对天堂的渴望,往往导致其最终堕入地狱的深渊”。
经过了太平天国,捻军两次大规模的内战后,李鸿章凭借军事力量起来了。这时正值英法连军火烧圆明园。让李鸿章看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势不可挡。他立刻对淮军进行现代化改革,用现代兵器武装,此后30年,淮军基本充当了国防军主力。又组建了北洋海军,是中国现代化的一颗明珠。这两支队伍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和国防近代化的过程中,是应该肯定的。
趋新实物,是李鸿章的特点,他认识到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的民族工业,不能只向外国人买兵器,所以他积极投身洋务,作为晚清五大洋务集团,拉开了近40年“洋务运动”“同光中兴”的序幕(而且他也是谢幕者)。一方面,他办实业,铁路、海防都是他最早创办的,另外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电报也,据说创造了47个第一,非常不容易。另一方面,他同时看到光有造机器的的机器不行,还要有造机器的人和懂原理的人。于是他派遣留学生。近代留美幼童,福州船政学堂,陆军军官,都是李鸿章派的,不过留学周期太长,而洋务急需人才,于是聘请洋人,聘请土籍科学家如徐寿、华恒芳等。另外设立翻译官,翻译了很多科学、军事方面的书籍然后办学堂,做了很多事情。在办军事工业后发现国不富就无法养兵。于是又办民用工业,办轮船招商局和洋人争利,开煤矿。办民用工业钱不够用,他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官方出一股,民间资本出一股,总的是国家控股,官督商办。这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体制。
事实上,李鸿章搞洋务是阻力重重的,很多人认为他大逆不道。比如造轮船,要大机器生产。当时很多顽固派就反对,而且势力很大,认为立国之道在人心,在孔孟之道,不在于机器,那是奇技淫巧。以洋人为师就是乱我中华,就是用夷变夏。至于修铁路,19世纪70年代初就提出来了,最后1889年慈禧下懿旨批准,在那么紧急的情况下耽误了20年。在期间李鸿章修了一条70公里的铁路用来运煤,当时遭到反对。结果不敢跑蒸汽机车,而是用骡子在铁轨上拉着跑。至于洋务运动需要的技术人才,在当时根本没有人愿意学,认为只有孔孟之道才是正道。比如严复就是想走功名之路,但后来父亲死了,家里很穷,他才进福州船政学堂。在洋务派和顽固派历次的争论中,顽固派总是把技术性的问题上升到道德层面,上升到违反孔孟之道。中国人有种泛道德化的倾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纵观整个洋务运动,李鸿章克服了重重困难,中国才取得来之不易的一点点近代化的进步。由此观之,李鸿章是个爱国士大夫。
李鸿章被指责最多的就是甲午战败,签署中日《马关条约》。李鸿章早就认识到了日本的威胁。1874年李鸿章就说“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之外,日本则近在户闼,视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他创立北洋水师时就指出“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御日本起见。”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下令不许出战有诸多原因。首先是慈禧60大寿,不能被一场战争搅和。其次,他深知中国30年的军事变革,不过是一座纸片糊的破房子,实际上不足以战胜日本。其实李鸿章了解自己部队的腐败,之道不能打,只能养成猛虎在山之势威慑日本。电视剧《走向共和》里李鸿章对荣禄说过一段话,虽然未必是历史事实,但很精辟。他说自己不过是大清的裱糊匠,把一栋破屋子涂的很光鲜,有些小风小雨弄破了几个洞再糊上就好了。但一旦遇上暴风雨,就免不了倒掉的结局。这个暴风雨就是日本。在百弊丛生的中国,他根本不能以一人之力补天,被日本战胜是必然的。我们过去总提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可是不能说盛世的、革命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而屈辱的历史就是几个“窃国大盗”“卖国贼”创造的吧!李鸿章做了一个衰落国家的替罪羊。
至于后来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李鸿章没有什么责任,战争的挑起和整个过程李鸿章都没有参与。他还和张之洞,刘坤一搞了个“东南互保”,保存了一点实力和中国经济的命脉,一方面没有彻底激怒洋人,另一方面使谈判有了一点最起码的本钱。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奔波劳碌,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奠定基础,尽自己说能强国,说他“卖国”其实是毫无道理的。
当然,李鸿章在强国的同时,也有许多错误和不足的地方。比如他搞军事工业现代化,却没有对军事体制尤其是陆军进行多大的革新,没有形成军官团及其精神。还有就是他任人唯亲,尤其是对同乡的照顾。淮军1300多名军官中700多人是安徽人。再就是只重视对器物的变革,没有进行政府体制的变革,没有行政效率的提升。即使在淮系内部也没有现代管理体制的样子,还是古代幕府的延伸。
李鸿章作为一个新旧交替的任务,一方面以前所未有的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一方面也没有脱离出传统的官僚作风,但是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在那样一个时代,能够做到他这点,我认为已经非常难得了。
通过对李鸿章的认识,我觉得今天的中国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洋务运动时期搞的官督商办,一百年后我们的改革也在用。我们今天的国有企业改革也是国家控股。这在改革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刺激民间资本的投入,可是不能根本的解决问题,因为实际掌权的的仍然是官员,商人没有发言权,导致企业仍然死气沉沉,官商很难融合。洋务运动的官督商办企业因此倒了,我们现在的改革如果不能再向前迈一步,实现私有制,那将是很危险的。再有就是只重器物层面的改革,而没有对政治体制的改革,最终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今天我们的改革至少也要消除那些政治方面一切限制经济自由健康发展的东西。另外李鸿章的改革没有系统的理论和指导思想,这使他在与顽固派的争论中总是处于劣势,最后这能自己低头做事,所以不论做什么都应该有系统的思想作支撑。还有李鸿章的变革是进入体制内的最高层进行的,这样代价很小,如果是靠革命变革,那对人民和国家都会造成巨大破坏。再有李鸿章的军事现代化变革也没有组织军队的腐败,直接造成了甲午战争的失败,也是我们今天要注意的。最后,李鸿章对外国有一种恐惧的心里,很“畏外”。我们今天在同外国打交道时应该挺起脊梁,据理力争。对于个人来说,李鸿章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是先攻学历资本,获得后立刻转向实力和道德资本,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也不能颠倒顺序,这也是对于个人来说是要学习的。

参考文献: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世纪大讲堂——翁飞:李鸿章
雷颐——晚清变革的动力与空间
姜明——李鸿章与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❽ 清末文学改良的内容

【同光体】近代诗歌流派。活动于清末和辛亥革命后的一段时期,代表人物有陈三立、陈衍、沈曾植、郑孝胥等。"同光"指清代"同治"、"光绪"两个年号。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曾把这一时期以来不专宗盛唐的诗人和作品称为"同光体",后遂为这一诗派的名称。诗论主张唐宋兼学,重点在宋,作品模仿江西诗派,曲折隐晦,生涩艰奥,多写个人身世、山水咏物;清亡以后,大都表现复辟思想,是同南社以及五四新诗对立的主要诗歌流派。

【诗界革命】清末戊戌(1898)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由于当时笼罩文坛的是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诗歌创作崇尚黄庭坚为代表的宋代江西诗派,严重脱离社会现实。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认识到文学的作用,企图用文学为他们的维新运动服务,逐渐掀起这一运动。早在1868年黄遵宪就提出了"我手写我口"(《杂感》诗)的主张,而诗界革命倡导者则是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他们于戊戌变法前一两年(1896-1897)间,相约开始试作"新诗",要"挦扯新名词"以表现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为改良运动服务,但因脱离传统,也脱离群众,影响不大。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国外,从事文化宣传,继续推进文学改良。他在《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刊物开辟专栏,发表谭嗣同、康有为、黄遵宪、丘逢甲等人作品,又自撰《饮冰室诗话》,阐述其理论,诗界革命于是形成了新的规模与声势。梁启超提"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作为诗歌创作纲领,要求取法西方,认为"得之可以陵轹千古",表现了倡导者们对诗歌特征的认识与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努力。黄遵宪不仅最早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给"诗界革命"开辟道路,而且以他的诗歌创作成就被梁启超赞扬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诗界革命冲击了封建复古主义、形式主义文学,部分诗作品到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但强"旧风格"又束缚了诗歌的彻底变革。随着改良派政治上的没落,诗界革命的旗帜也就逐渐收起了。

【南社】清朝末年受同盟会影响而成立的著名进步文学团体。由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等发起,于1909年成立于苏州。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以提倡民族气节为口号,反对清王朝专制统治,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活动中心在上海。早期参加者多为同盟会会员,如黄兴、宋教仁等,大多属于新起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其后社员达千余人,政治面貌也就日趋复杂。辛亥革命后,成员已分化,或参加反袁世凯斗争,投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或投靠北洋军阀,反对新民主主义革命。1923年终因内部分化而停止活动。南社作为文学团体,反对当时盛行"同光体"诗风的形式主义、拟古主义,主张用文学鼓吹革命,激发民气,为"转旋世界,发扬国光"服务。作品多颂扬民族英烈、游侠壮士。柳亚子是其代表,还有陈去病、高旭、苏曼殊等。由于成员复杂,有的诗文有伤感、颓废情调。社员所作诗文词,曾辑为《南社丛刻》共22集出版。

【湘乡派】近代古文流派。以曾国藩为代表人物。曾国藩为湖南湘乡人,因以名之。湘乡派继承并发展了清代桐城派古文,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于桐城派标榜的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又加"经济"一条,使文章内容更加面向社会现实。为文少禁忌,奇偶并用,舒展雄厚,但多宣传封建道德,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宣南诗社】又名消寒诗会、宣南诗会。清嘉庆道光年间的文学社团。活动于北京,成员多为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籍的士大夫。初结于嘉庆九年(1804年),鸦片战争时已名存实亡。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曾参加活动。
其他的还有:
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性灵说。
浙西词派,桐城派,阳湖派,新青年社,新潮社,
少年中国学会,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新月派,湖畔诗社,鸳鸯蝴蝶派,未名社,甲寅派,学横派,论语派,语丝社,浅草舍,第三种人,现任评论派,沉钟社,太阳社,朝花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诗歌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药蛋派,荷花淀派。。。。

❾ 结合作家和作品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摘要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报刊传媒繁荣 出版业平民化 自由的文学撰稿人队伍出现 文学的接受机制发生变化 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的大张旗鼓的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20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二.文学观念的变革 1.“诗界革命” 梁启超、黄遵宪 “文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 从晚清开始的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观念变革,首功归诸梁启超。 “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观念都是由梁启超提出来的。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看重小说启蒙、新民的工具作用。 2.现代戏剧的引入 白话文之提倡 对文学本体的认知 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了春柳社。 在文学观念上,王国维将文学从“文以载道”的奴婢的位置上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在,则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现代化历程。 发生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20年来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名词解释:《新青年》 1915年,《新青年》在上海创刊,陈独秀任主编。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从1916年9月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办刊地址也因为陈独秀受邀北大而迁至北京。《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同时,还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理论,给当时的人们提供思想武器,也给文学以精神核心,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阵地。 文学革命创作的实绩: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药》 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 郭沫若《凤凰涅磐》《匪徒颂》 报刊 京沪四大报纸副刊:北京的《晨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从1918年5月的第4卷第5号开始,《新青年》正式完全改用了白话。 二、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推出《易卜生专号》,主旨在反传统、反专制、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的作品《娜拉》、《国民公敌》,恰好和五四精神吻合,形成了巨大影响。 《小说月报》是20年代小说界第一刊物。 三、新文学社团与潮流 湖畔诗社192

阅读全文

与晚清小说中的现代化的论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说名字以冷开头的男主重生小说 浏览:391
主角有两个职业的网游小说 浏览:716
有没有女主男主都是豪门的小说全集 浏览:342
小说区都市激情校园春色 浏览:437
银老师的小说全集 浏览:552
女生现代空间小说推荐 浏览:141
小说燎火总裁潜规质 浏览:639
求一部古代言情小说 浏览:851
古装穿越小说王妃是叶宁 浏览:86
玄幻小说穿越篇 浏览:993
回到古代做道士的小说 浏览:856
金庸小说全集精装下载 浏览:1
小说女主角叫周晴晴 浏览:470
古风玄幻小说女强推荐 浏览:194
这个前任竟然该死的甜美小说免费阅读 浏览:38
重生之时代若花无夜小说 浏览:943
最强尊上系统小说阅读全文 浏览:456
月上重火同人小说 浏览:735
重生古风小说女主后悔 浏览:372
狗丈夫全文小说在线阅读 浏览: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