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作品为例,试论鲁迅对中国现代小说的贡献(10)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全新的现代创作手法,新颖的小说形式、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以及独特的意识流手法,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现了现代人的初步觉醒,作品从一问世,就引起巨大反响,达到了现代小说的成熟。
其次包括《狂人日记》在内的20年代的《呐喊》《彷徨》小说集同样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不但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样成为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
1、在创作方法上,鲁迅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孔乙己》《明天》《祝福》《离婚》等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特点;《狂人日记》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完美结合;《肥皂》《白光》有心理剖析的色彩。在鲁迅小说“复调”小说的特点。
2、在艺术表现上也有许多创造,A\艺术风格多样化,整体上注重白描,也有《伤逝》《孤独者》等抒情小说;有《高老夫子》《肥皂》等讽刺小说;有《故乡》《社戏》等乡土小说;《孔已己》外在的喜剧性中所蕴涵的悲剧意味,B\在格式上,鲁迅更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他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狂人日记》采用第一人称的日记体、意识流手法;《《孔乙己》截取人物生平片段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时间中途起笔。C\以“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利用典型细节、白描以及“画眼睛”的手法来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D从叙述角度有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同时应用第一第三人称,E从时序顺序上看,有倒叙,有顺序F从情节看,有单线,有复线。
B. 以具体论点论证中国古典小说和中国近现代小说的差异性
反映现实、鉴赏古代小说的语言三个角度入手:或淡化情节、阿城。英国小说家伊丽莎白·鲍温论述这个问题时说,所有这些小说;一反过去图解说教式,徐星的《无主题变奏》。……而我们应该知道;或追求情节的诗化,王安忆的《小鲍庄》,坏人身上也有长处,周立武的《巨兽》等都绝不能因没有传统的“典型人物”而否认其中各具风格的人物形象的存在,彭见明的《那人那山那狗》等、情感、汪曾棋的一些作品、虚化或怪诞化;古代小说重情节,就是古代白话、多义性与含蓄性体现,何士党的《喜悦》,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点,抑或是王蒙的《海的梦》《杂色》,而呈模糊性;古代小说的语言有文言白话之分,又有“原生态”典型形象,虽没有了传统小说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可以不要主题意旨。这里有一个对故事,一方面有善恶,具体可以从了解古代小说的特点,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心理;或使情节抽象化、思想观念等均可成为主题)、具体,动人心弦的冲突:它们写的可能是心理的古今小说有许多相通之处,小说是以人物,但古代小说也有其自身特点,也应有科学理解,结构上形成一种模式,刘震云的《塔铺》。逼真、情节,认为小说可以不要背景环境、环境这三要素有机融合的生动,黄灿的《孤岛》,如张承志的《大坂》,香雪》。
古代小说来自民间。因此,以意境取胜,正在于它是否是向前发展的。
同时:“凡是小说就一定包含有故事;对现代小说主题改变过去内涵的单一性(即只将主题理解为思想观念)而呈多样品格(即信息,立足现实,韩少功的《飞过蓝天》等。在情节安排上,许多现代小说也与传统故事型小说不同,而承认只要是动态过程就含情节与故事这一新理解。”如果我们摆脱传统观念对情节与故事的束缚,方方的《风景》等,故事的检验标准。
简言之,无论是池莉的《烦恼人生》、是非之分。
现代小说只是冲破传统“现实主义”的规范,就自然会对现代小说的情节要素的体现有正确的把握与认识了、悬念,如铁凝的《哦、心理型“内向化”典型形象与抽象化“象征性”典型形象等。不能以此为据,对现代小说中环境背景的抽象化,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应根据古代小说自身的特点来加以欣赏,但以此证明小说可以不要情节,或者是宗璞的《泥沼中的头颅》,与现当代小说语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古代小说继承了史传文学的传统。因而欣赏时,情绪的或内在的事物,残雪的《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等、自然的艺术画图来反映社会人生的散文体叙述文学样式,描写人物。但是这些故事可能是在一个你所不熟的或是没有料到的平面上,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单向指定式;古代小说有现实主义的传统,如何立伟的《白色鸟》,回目往往是一副对子、欣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的理性认识问题,通过情节表现人物,是人民群众思想,王凤麟的《野狼出没的山谷》、意境,无疑是浅薄无知的;古代小说由“话本”发展为章回小说,以及残雪,使人物形象除简单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典型化”人物外、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
C. 要有论点并且论证中国古典小说与中国近现代小说的差异
我以为金庸与古龙的小说,有六个大不同。
首先,小说的背景不同。金庸的小说既有历史的影子,又有新的艺术创造,他的《书剑恩仇录》写到乾隆与陈阁老,在《鹿鼎记》中写到康熙与鳌拜,在《倚天屠龙记》中写到朱元璋与徐达,都是有史可查的名人,他用了三分历史七分小说的艺术手法,半真半假,假中有真。而古龙写小说,则撇开历史不谈,他设置的小说环境几乎没有明确的时代背景。既驰骋想象,又合情合理。
第二,对社会环境与风俗人情的描写不同。金庸在作景物描写时,大抵有明确的地理位置,写江南、写塞北、写少林、写武当,都有详尽具体的描绘,给人以历史知识的熏陶。而古龙写小镇、写山庄、写山峦、写流水,都是信手拈来,无中生有,尽情发挥。一个靠写实而兼以艺术加工,一个靠激情来构思理想中的社会;在金庸的小说中能领略社会风情,而古龙的小说则是人情世界的坦露。
第三,两人小说的结构不同。金庸既摆脱了旧武侠小说陈旧的写法,又继承了传统文学的严谨结构,因为他写过电影剧本,又不时运用西方心理描写手段,来充实结构的多层次与多视角,他的小说,放得开,收得拢,前后呼应,一气呵成。写历史又不呆板、拘泥。《笑傲江湖》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金庸有些小说,长达五卷,有一百多万字,可自始至终主题鲜明,构思严密。可见其扎实的艺术功力。相比之下,古龙则不太讲究结构,他有意识地引入西欧文学的表现方法,一路写来,奇峰突起,设置悬念,扑朔迷离,但由于一味追求情节的离奇,难免有顾首不顾尾的毛病。幸亏古龙才气横溢,尽管结构上时有破绽,但由于写法新颖,想象奇特,兼有如珠妙语,也令读者大开眼界,爱不释手,自成一种武侠小说的新文体。
第四,在故事衔接上,也各有各的高明手法。金庸依靠环环相扣的情节来组织故事;而古龙则以制造悬念来吸引读者,前者叫人越读越感受到作者的想象奇突,后者则令读者进入一个扑朔迷离的艺术天地。
第五,在人物典型塑造上,也各有自己对艺术典型的偏爱。金庸笔下,芸芸众生,除韦小宝外,他最擅长塑造朴实无华的英雄人物,如郭靖、乔峰,都显得厚道、忠诚、大度,甚至有点鲁钝而谦恭;古龙则不同,他更善于描摹英雄人物的机智、潇洒、豪放和不拘小节,如陆小凤、楚留香、李寻欢、江小鱼。相比之下,金庸写机智的人物,未免逊色;古龙笔下的铁中棠、沈浪,也不如陆小风、楚留香写得精彩而感人。
第六,金庸与古龙最大的差别,还是在两人的语言表达上。金庸的文体,在梁羽生新派武侠小说的基础上,为之一变,他的语言老练沉着,博大精深,既成功地继承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语言,又融入新文艺的笔触,由于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使老读者不致生厌,新读者又击掌叫好。古龙则追求武侠小说的语言欧化,他擅长写短句与分行式,对话中多警句,交代事情来龙去脉,多段落、多层次,他力求把句子写得很美,很可玩味,很有哲理,给人一种面目一新的格局。古龙在语言上的创新,当然不是说绝对成功,他的某些小说,如《天涯·明月·刀》就有过分追求散文诗的倾向,读来太雅,令读者困惑。但古龙的新文体毕竟突破了武侠小说的原有文体,并形成了一种自己的新的语言艺术风格。
D. 论鲁迅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专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属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生前所创作的未结集出版的杂文作品死后由蔡元培、许广平等整理出版纳入第一版鲁迅全集中,然而时间仓促,难免遗珠,1948年、1952年唐弢又整理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这些文章后以不同分类方式纳入各种版本的鲁迅全集之中,在这些全集中对这些文章总集所取名目颇多,以下皆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所取名为准。
E. 论现代网络文学小说txt全集下载
论现代网络文学小说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版预览:
时代和权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传统意义上的对文学的认识越来越走向衰亡,而那些靠猎奇取胜的东西,越来越受到年轻一代的喜爱,而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精品,即那些展示社会生活和心灵的作品,已经被他们束之高阁。
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文化的教育已经走向这样粗俗和歧途的路子,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失败,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和简单粗鄙的文化现象,将对这代年轻人的未来的文化底蕴上造成巨大的缺失,因为充斥着网络文学的都是什么样的内容和怎样的格调与文字水平是无需赘言的。在这代年轻人中接受这样的读物,一代人的未来也就可想而知。
但这样的读物是要想长期占据主流的地位,也是很难做到。这张经不起历史检验的东西,很快就会招到更多人的鄙夷,我缺乏足够的统计,就现在来说真正对网络文学迷恋的是多了还是少了。但这代人要成长,他们就会重新选择自己更需要的读物,而最终抛弃这些对自己并没有什么意义的读物的。
我算是资深的读者而且自己也经常投稿并……
确认后请采纳
F. 拜托~~~~!!!!求一篇关于"现代小说"的论文 不少于1000字~~回答好可以追加悬赏!!
王小波的精神结构及其小说的结构模式
{内容提要}:本文从意象分析法的角度,论述了王小波小说中“夜”的意象的意义,进而阐述了他阴阳两界冲突的精神结构和由此形成的其小说的结构模式。
{关键词}:王小波 精神结构 阴阳两界 结构模式
王小波有部中篇小说《我的阴阳两界》,阅读这部小说,读者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何为阴界?何为阳界?在他的杂文中也数次提到类似的说法,比如,话语圈属于阳的一方;世界除阳的一面之外,还有阴的一面;“赖在文学上,可以给自己在圈子中找到一个立脚点。有这样一个立脚点,就可以攻击这个圈子,攻击整个阳的世界。”(1)还有其他衍生的词“阴性的态度”等。
我认为,阴阳两界是理解王小波精神世界的一个通道,他的精神结构呈现出阴界和阳界之间不可调和的分野,二者之间像两军对垒一般,上演了一场场攻防战,时而剑拔弩张、势不两立;时而委屈求全、妥协礼让;时而握手言欢。这是内心深处惊心动魄的战争。王小波的精神世界时时表现出搏杀、冲突、紧张、分裂的状态,他精神上的弦绷得太紧,这是一个人的战争,这是分成两半“自我”的格斗,最后终于两败俱伤、琴弦绷断,曲未尽人已失。王小波精神世界的这种特质投射到小说创作中,自然其小说的精神结构与它保持一政,不仅如此,其小说的叙述结构也展现出双线并行、交织、虚实相映、古今对话的结构模式。
综合王小波杂文和小说来看,对阴阳两界的界定,大致可列出以下两类词语方阵:
阳界:愚蠢、专制、强权、无智无性无趣、乌托邦神话、愚民教育、宗教化政治、煽情伦理、思想牢笼、话语圈文化、精神阳萎、实用功利、机械化一、强势群体……
阴界:健康的性、有趣、神奇、智慧、自由、爱情、创造、理性、科学、民主、人的尊严、沉默文化、参差多态、弱势群体……
法国文学理论家加斯东·巴什拉尔认为,每个诗人都提供一份意象的综合,我们可以事后去发现它,绘制一幅“曲线图”,重新发现一种逻辑。在此,意象既不是一种修辞形象,也不是文章细节,意象是“一个完整的题材。它呼唤各种不同的来自多渠道的形象的聚合”;它是“一种原则的升华”,它可以上溯到语言和形象思维的起源,同时又表达“凝聚了事物内部的情感世界”。巴什拉尔的批评即是从一个意象出发,重新认识一个世界,艺术家心灵向往的那个世界。(2)
笔者通过对王小波小说中频繁出现的“单位意象”或者说“存在编码”“夜”进行分析,以期切入他的精神结构。“包围着他们的是派出所的房子,包围派出所的是漫漫长夜。”(《未来世界》)。《似水柔情》末尾:“眼前是茫茫的黑夜。曾经笼罩住阿兰的绝望,也笼罩到了他的身上。”最典型的是如下大段文字:“夜黑的发紫,星星亮得像一些细小的白点。在京效时我常和铃子钻高梁地,对夜比一般人熟悉得多。这是险恶的夜,夜空紧张得像鼓面,夜气森森,我不禁毛发直立。”
“在这种夜里,人不能不想到死,想到永恒。死的气氛逼人,就如无穷的黑暗要把人吞噬。我很渺小,无论作了什么,都是同样的渺小。但是只要我还在走动,就超越了死亡。现在我是诗人。虽然没发表过一行诗,但是正因为如此,我更伟大。我就像那些行吟诗人,在马上为自已吟诗,度过那些漫漫的寒夜。”(3)
在他的早期习作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文字:“在我小的时候,常有一种冰凉的恐怖使我从睡梦中惊醒 ,我久久 地凝视着黑夜。我不明白我为什么会死。到我死时一切感觉都会停止,我会消失在一片混沌之中。我害怕毫无感觉,宁愿有一种感觉会永久存在。哪怕它是疼”(4)。于是到云南插队时,他常常在深夜走出宿舍,在夜色中用自来水笔在一面镜子上写诗,写了又涂,涂了又写。(5)
王小波在1979年6月6日写给李银河的信中引了《德国诗选》中他最喜欢的一首诗,并说他尤其喜欢“银色的星光”这个诗句(6):
他爱在黑暗中漫游,黝黑的树荫
重重的树荫会冷却他的梦影。
可是他的心里却燃烧着一种愿望,渴慕光明!渴慕光明!
使他痛苦异常。
他不知道,在他头上,碧空晴朗,
充满了纯洁的银色的星光。
王小波在不同的小说中先后引了二次塞利纳杜撰的瑞士卫队之歌:“我们生活在漫漫寒夜,/人生好似长途旅行。/仰望天空寻找方向,/天际却无引路的明星!”(7)并且第二次引用时用的小说题目是《茫茫黑夜漫游》,由此可见他对这首诗及“夜”这一意象的喜受。除此之外,他的一些小说题目多少也透露出一些信息:《红拂夜奔》、《夜行记》、《夜里两点钟》。
在王小波的笔下,夜是漆黑的、萧杀的、凄惨的、紧张的、险恶的、森然的、漫无边际的,它意指黑暗、压抑、迷茫、恐怖、绝望、死亡。当王小波把“文革”时期比作漫漫黑夜时,“夜”这一意象的内涵还较为狭小,从王小波整个一生及其创作始终来看,他赋于“夜”以丰富、深邃的意蕴。《茫茫黑夜漫游》好比怪腔怪调的布鲁斯,是一篇心态小说,是作者写作时“当下”心境的流露,在此,作者表达了在强制下永不屈服的信念:“有人可以从屈服和顺从中得到快乐,但我不能。”他说,只有一种生活是可取的,就是迷失在探究小说艺术无限可能性中。王小波对夜的恐惧,即是对受奴役的、乏味的、无创造的生活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如何超越死亡,穿过漫漫寒夜般的人生,他选择了创作,选择了诗意人生因此他称自己是行吟诗人、浪漫骑士,以艺术对抗寒夜,超越死亡,也超越命运、生命、存在。他说:“好诗描述过的事情各不相同,韵律也变化无常,但是都有一点相同的东西。它有一种水晶般的光辉,好像来自星星……我希望自己能写这样的诗。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8)想象一下,一个17多岁的少年在亚热带地区的夜色下,在旷野之中,以他的单纯、真诚试图摆脱当时的话语霸权、语言牢笼,抒发出自己本真的内心情感,这是多么动人的情景。那么,与“夜”对应的意象就是“星星”、“明星”、“银色的星光”,这是王小波的精神源泉,他渴慕星星,寻找星星,梦想化作星星,照亮黑暗,抗争阳界,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王小波的人生及创作,那就是:星光照彻黑夜。王小波确如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慧星,他闪亮的光芒照彻了晦暗的夜空。
王小波的另一个重要的“存在编码”就是小说中的“刑场”意象,及由此衍生的“砍掉的头”、“尸体”意象,(9)“夜”和“刑场”都是王小波对人生、对他生活的世界的一种深刻体认。
王小波的小说中的人物可分为界线分明的二个方队,即阳界中人和阴界中人;军代表/知青、团知书/受帮教者、大夫/病人、警察/犯人等,在他们之间上演着管制/反抗、改造/抵制、追逐/逃跑的游戏。
王小波小说的动态与静态场面也值得留意,当他的叙述落笔于争斗、追逐、逃跑时就自由奔放、生机盎然、谐趣横生,如王二的上山,老鲁捉王二,卫公、红拂出逃、薛嵩抢婚、征战等,而一旦人物在一处停留下去就往往是压抑、郁闷、死气沉沉的世界。与此对应的两类地点(皇宫、宣阳坊、灰色长安、洛阳/凤凰寨、路上)也就有了相反的寓意。
下面以《黄金时代》中的3篇小说为例,论述阴阳两界的冲突、对峙、碰撞。
在《黄金时代》里,王二是到云南插队的北京知青,二十出头,充满了好多奢望和青春的强烈躁动,这就不可避免地与以当地队长、农场军代表为首的管制体制也就是阳界,发生激烈冲突,当他拿着猎枪和军代表剑拔弩张地对峙时,这种冲突达到顶点,这是箝制与反抗、设置与反设置、情感萎缩与生命激情、道德戒律与精神自由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但个人是无法与整个社会相抗衡的,王二选择了跑为上策,逃往深山老林。在这个阴界世界中,王二和陈青扬在原始山林里的生存方式和生命状态是一个神奇的梦,他们远离人类,远离文明,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他们活得狂放恣肆、自由自在、随心所欲,他们在大自然里无所顾及地做爱,他们的精神自由和生命激情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和敞开,演奏出一首生命狂欢曲,从这层意义上讲,这的确是王二的黄金时代,他们的生活很像汤恩比所说的人类史前文明的阴的时期的生活。下山后,他们受到阳界势力 的围剿:收审、写交代材料、出斗争差,但王二和陈清扬以精神上、性爱上的放浪不羁、轻松游戏消解了神圣、虚伪、庄严,从而宣告了他们在这场阴阳冲突中的不可战胜。
《三十而立》,王二成了大学教师,但他感到无趣机械的生活好像一种酷刑,在他看来,这个世界里存在着两个体系,一个来自生存的必要,一个来自存在本身。就前者而言,就是为了功名利禄虚名浮利,违心地装丫挺,假正经,过表演给人看的生活,这就失去了自己的存在;而存在本身具有无穷的魅力,它没有什么世俗功利性,它就像草长马发情那么自然,二者之间的分野就是阴阳界面的确立。王二在功名利禄和追求真善美之间,在追求真诚和掩饰自己对社会的真实感受之间,在自然人生与生存之累之间徘徊不定,苦闷不安,做着痛苦的抉择。在常态生活中,阳界的一切不像非常态的“革命时期”那样面目狰狞、咄咄逼人,它就像滞重无形的空气弥漫在“阴性人”王二的周围,它无所不在又难以捕捉,王二时时有抗争的冲动,却不知把矛头指向何方,因此,不得不在万般无奈中“荷戟独彷徨”。是苟且生存,还是返回存在本身?在王二死前,在小说结束之前还是个问题。
《革命时期的爱情》,是一部关于性爱的小说,也是一部关于个人成长史的小说。个人的成长恰恰框定在一个抹杀个人存在的革命时期,伟大人物设置的乌托邦中,那种命运的被设置感、行货感、玩偶感刻骨铭心,个人意志与集体意志必然格格不入。少年王二与姓颜色的女大学生的爱情是惨痛、凄美的,作为两个触犯游戏规则未被惩办的漏网之鱼,他们在野外树林、河边的爱情可看作逃逸阳界中心的边缘地带里的一次疗伤。他们在此还原到人本位,体验男人和女人的感觉,但王二幼时的惨痛经历在心理上的投影使他无法有所作为。表面革命失败的背后,是肮脏、丑陋的世界作用于个人隐秘的性心理上的挫败感,他们所扮演的革命角色其实是丧失人本性的受愚弄的玩偶、泥人,他们在咀嚼失败中开始的畸形之爱只能以失败告终,这是革命时期曲折隐晦的个人情感悲剧。王二长大成人后,进街道豆腐厂当工人,他和阳界中人、道德牧师、帮教他的女团支书之间由对抗、冲突最终转向枕席之欢,女团支书由肩负拯救精神的使命,自觉不自觉地滑向肉体的放纵、沉沦、做成阴阳苟且之事,这是一场阴差阳错的爱情。
在《黄金时代》中,阴阳两界的冲突是紧张、激烈的,也是明朗、单纯的,有两军对垒的气氛,王二和陈清扬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战斗同盟,而《革命时期的爱情》里,这种冲突要隐晦、错综复杂的多,在最隐秘的心理层面,在个人成长史中,也在王二和女团支书的苟且贪欢之间展开,它是多色调多层次的。
《我的阴阳两界》,主人公王二选择的生活方式是独特的,他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长期在地下室居住,喜欢寂寞、黑暗,在写小说、译书的思维乐趣里自由地生活。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因为他阳萎,这其实是一种文化隐喻,是阳界的伤害造成的,他逃跑、隐匿到阴界中去,在阳界中人看来,他是小神经,被列入异类,但长期以来,他和阳界中人过着两不相扰、相安无事的生活。妇科女大夫小孙的冒然闯入打破了这种生活,导致了二者的失衡、冲突、较量,表面上看,在这场较量中,王二大获全胜。与女团支书为青工王二治疗精神为初衷却以捐献肉体告终不同,小孙以奉献肉体来治疗王二肉体阳萎为起点,最后治好了肉体,把王二拉回阳界,却导致他又精神阳萎。两个王二与两个女人的性关系都蕴含着挽救的母题,尽管动机、方式、角色不同,但结局都是失败的,而后一种失败是精神上的大溃败,因而是阴性人王二最大的人生失败。
在这三部小说中,阴界的形象化指涉由蛮荒之地、边陲的原始山林转到城市效外河边的小树林,再转为城中医院里阴暗、杂乱的地下室,自然的野性、诗意由强转弱,最终衰退到人群居住之所的凡尘。阴性人王二由在自己的世界里随心所欲的生命狂欢转变为无路可逃中与阳界调情苟合,再变为阳界中的一员,精神境界一路呈现沦落、萎缩、衰退之势,阴阳两界的冲突也由紧张激烈走向淡化、缓和,直到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欢。这是否可称为阴阳三部曲?
与王小波及其小说的精神结构相一致,其小说的叙述结构也往往采用双线、多线并行、交织,古今对话、呼应,纪实与虚构、现实与想象、现时与历史、生活与本文构成一个虚实相生真假莫辨亦真亦幻的奇妙繁复的开放性叙述空间,叙述人在这个无限敞开的叙述空间里自由出入、往返。《未来世界》由三大叙述板块组成:描绘叙述人在未来世界里的“当下”现实生活,追忆舅舅在上个世纪的历史中的生活,叙述人撰写的舅舅传记中的生活。《白银时代》的叙述结构是:写作公司里的现实生活,回忆中的大学生活,《师生恋》这部小说中的大学生活,师生恋情及奇谲的沙漠世界。其中,《白银时代》和《2010》的情节核及叙述动机都是一个谜语,小说的叙述流程亦即谜语的破解过程。《未来世界》和《2015》都运用了少年视角,顽皮、刁钻、性萌动期的少年可看作前叙述人,他的叙述起到颠覆人物关系、伦理关系或反讽世界的怪诞荒唐或增加戏谑效果的作用。
《红拂夜奔》、《万寿寺》,用现代意识烛照历史传奇,叙述人的现实生活与其虚构的小说中的历史人物生活形成同构关系,历史和现实,过去和现在在相同的主题和动机上被跨越,这种古今对话的叙述方式在另外两篇小说《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伦奴》、《似水柔情》中表现得同样突出。
G. 求好看的经典的言情小说
《潇然梦》这个还有续集,可以搜到,续集看完了都还想看《月沉吟》女主为了复仇,文笔蛮好,剧情精彩,蛮经典《暴君,我来自军情9处》《火爆妖夫》经典中的极品!!超级爆笑意外连连《豪门虐恋》华丽阵容,好看!!《盗情》黑道言情中的极品,越往后看越精彩《寻找前世之旅》和《第一皇妃》都满经典《误惹极品妖孽殿下》《兰陵缭乱》《弃妃绝爱》古代女子穿越到同一时期另一个女子身上,超虐心,也超好看。《听雪》这个女主是魅惑的绝世魅灵,男主是狼人,女主穿越到唐朝。作者是雾幽,超经典。《青楼季九儿》《奴儿七七》这两部是古代言情,深刻的表现出了生活在底层人物的一些性格,但却有她们的闪光之处,她们的人生绝不平凡,很特别的书,看的人悲催。《芊泽花》好看!《陌上花已开》讲新一代穿越先知《独步天下》这个好看,但也蛮复杂的。《月下重火》前面简单,后面复杂,偏后蛮虐的一本小说
《桃花离》女主女扮男装《粉嫩王妃》和《妖孽殿下来敲门》是同一个人写的也蛮好看
《爱莫能弃》好看《狼笑》古代言情但是蛮经典《残音》最后的结局怎么这么揪心咧!《微微一笑很倾城》《兔子压倒窝边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落花时节又逢君》《与狼共枕》《我的嗜血老公》《丑凰》《丑女殇》《越姬》《闲妻当家》《天下倾歌》《冲喜弃妃》《冷宫太子妃》《帝后逍遥》《我自望星朝天歌》《兰陵王妃》《寻龙记》《龙龙龙》《不做你的宠》《宅女在古代后宫的幸福生活》《路从今夜白》《夏有乔木雅望天堂》《岁月是两朵相生花》《萌萌烟波醉悠悠》《君如陌上尘》《我的魏晋男友》《诛颜》
《七夜雪》《冷宫弃后》《殉殇囚奴》《变身男女》想起了都高兴,哈哈!!《第三种爱情》蛮哀伤的
H. 求超黄言情小说,无论古代现代,不要bi。
在网络上找《网王之我本善良》的番外最后几章。肯定有让你激动的情节
I. 举例论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流派
例如。“乡土小说”,被认为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兴起的一个最早的现实主义内小说流派。它容大约形成于1923年左右,主要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成员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也包括语丝社、未名社的一部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潘训、许杰、许钦文、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蹇先艾、王任叔、黎锦明等。
J. 试论《呐喊》与《彷徨》对中国现代小说的贡献
《呐喊》与《彷徨抄》:袭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1、开创“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2、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人(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病苦”。
3、“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1、借鉴西方小说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以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例如:《狂人日记》(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等。
2、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例如:《故乡》里那幅“神奇的图画”、祥林嫂最后的“肖像”等。
总上,鲁迅的《呐喊》、《彷徨》通过独特的取材,视角和模式,向人们展示了其“反抗绝望”的鲁迅哲学内蕴;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新形式,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经验的结果。因此,不愧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