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校园玄幻 > 好看的元明历史小说

好看的元明历史小说

发布时间:2024-06-17 05:37:18

1. 想写明朝小说 关于明朝的记载的书籍 给推荐一些吧 谢谢 越多越好

《明朝那些事来》趣味性通史
《万历自十五年》,明朝的财政、边防、官僚制度
《贰臣录》,明末清初的臣子
《明史》正史
《拍案惊奇》系列小说
《永乐大典》明朝部分,网络全书式
吕思勉的《中国历史》明部分,关于明朝衣食住行的细节

2. 历史类穿越小说,文学小说.

三国武器批发商 女儿叫婷婷三国之宅行天下 贱宗首席弟子三国牛人附身记 马可·菠萝穿回越回三国之我答是魏文长 认真的雪穿越之混乱 么小妖 明朝那些事儿 唐朝公务员民国投机者在清朝的生活 大汉帝国风云录清朝穿越记

3. 求明朝锦衣卫小说

1、锦衣春秋
锦衣春秋是纵横大神作家沙漠2016年继国色生枭完结后的连载于纵横中文网的最新网络小说

2、锦衣为王
大明锦衣卫,最早最拉风的特务组织,主角从一个锦衣卫的小兵到锦衣都督,异姓封王,再权倾天下。

3、锦衣当国
锦衣当国》是特别白所著元明题材网络小说,现已完结。小说主线是现代职场人王通穿越到明万历初年成为锦衣卫子弟的经历。内容简介现代职场人王通,来到明万历初年,这是大明最好的时代,也是大明最后的辉煌,作为锦衣卫子弟的王通,能做些什么,

4、 锦衣夜行
靖难削藩,迁都修典,五征蒙古,七下南洋,我无处不在,却无人知道我在。 乾坤入袖,锦衣夜行,低调!低调才是王道。

4. 推荐几本关于古代的小说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们注意。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讲史文学的源流,这部巨著本身的文学价值,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一、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拥刘反曹

1、 拥刘反曹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现;

2、 拥刘反曹思想的形成:四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的,罗贯中继承并将它熔铸到了作品中,毛宗冈在修改时又加强了它;

3、 拥刘反曹的内涵:反映了人们对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对暴政的意愿;是民族思想的反映;是正统思想的反映。

二、刘备、曹操形象。

1、 曹操:奸诈、残忍、虚伪;雄才大略、远见卓识;——这是一个复杂的形象,罗贯中即写其短,也写其长,又不影响他的倾向性。

2、 刘备:即理想化的人君形象,同时又有统治阶级代表人物所特有的虚伪一面。

三、战争描写。

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相似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功、结局都是弱者胜。

不同的特点:斗争双方的特点不同、面临的情况不同等,使之写来绝不雷同。

学习内容

一、讲史文学之源流

宋代说话技艺十分发达。说话的演出地点不限于勾栏瓦肆,一般村野寺庙也有演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首都汴京著名艺人霍四究以“说三分”著名,说三分即讲三国故事,而尹常卖以说五代史见称,二人都是讲史好手。

说话人无论是否高手,都需要讲稿。当时有专门编写讲稿的“书会”。书会中人既要编写故事,就不能不具备较为深厚的文艺修养和广博的历史知识。说话人的稿本经过不断润色增删,就有可能演变成为篇幅越来越长的小说。

宋代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录说话四家:

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扑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

其中第四家为“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战争之事。”说三国故事应属于这一类。

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直接或间接汇集了唐宋流传的三国故事,特别是小说者所讲“一朝一代故事”之讲稿材料,是经过无数次增饰修改而成的作品。下面提到的《全相平话三国志》虽是元代产物,但它的祖本可能源自宋代说话人的手稿。

说话材料如何成为话本小说?大概说话人起初靠口耳相传,不靠文本,但口耳相传,容易忘记,故事越增饰,则内容越繁复,越不易记忆,唯有利用文字记录下来,以免讲说时遗漏。文字记录不断整理,则篇幅越来越大。这里有两个小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最初稿本可能会较为简单粗糙,后来的整理增订本可能较为繁富复杂,但删节本却相反;二是初稿一旦钞写流传出去,因为由不同的艺人或文人各自润色演绎,同一故事稍后可能出现众多不同的版本。这里举一两个例子说明。现存《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三卷,是元朝英宗至治年间(1321年一1323年)建安(在今福建北部)虞氏刊本,每卷卷首都刻“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一般简称《三国志平话》,原作者姓名已佚,学术界认为是元代讲史艺人说话的底本。这个本子现藏日本东京内阁文库,有一百三十八页,每页上下两栏,左右两页合起来,上面为一图,下面为文字。说话人拿着这个本子,看图览字,可以口沫横飞,随机敷衍。这不一定是说话人的初稿,却是一个较早版本的稿子,可以看出它较为简单粗糙的特点。另外一个例子是《三分事略》,又题为《三国志故事》,上图下文,三卷,不题撰人,也属建安书坊刻本。虽然上、中卷首行题刻“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上”、“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中”,又封面有“甲午新刻”四字,学术界大多认为并非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1294年)之刻本;乃书商故弄玄虚,实是元至正十四年或元明易代期间之产物。因为上、中、下三卷,每卷最后一页或二页之前,均故意漏刻二至三页故事,但页码却连接而无中断,明显是书商偷工减料,为欺骗顾客而做的手脚。删节本通常都是为了减省成本而印制的。

鲁迅称宋之说话人多高手,而不闻有著作;现存讲史平话多为元人作品(1982,127页)。其中《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和《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均具备《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是其雏形。

总括这一小节内容:中国讲故事的源流很早,宋代说书人尤其喜欢讲史。北宋时已有霍三究以说三分著名。但三国故事的零星片段流传甚早,于唐代已有记载。宋人致力增饰铺张,因而内容更丰富,情节更精彩。现存《全相平话三国志》是元人作品,应该是《三国志演义》的胚胎。

二、《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年代和版本

这一节“作者、版本和成书年代”提供的资料,其中涉及争论的问题甚多,建议不要死记材料,知其梗概便可。

作者

在漫长的专制帝王统治时代,很奇怪的是,中国小说和戏剧一直遭受正统文士的忽略和歧视,以致这类作品多半是遮遮掩掩、偷偷摸摸的出现。其作者或用化名,或不留名,总是难得清清楚楚知其生平,使人遗憾。我们这个课程选讲的几部巨著,其作者无一不有类似的情况。

《三国演义》的作者,一般说是罗贯中。有关其籍贯、生平事迹的记载很是分歧,材料也都很简略。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主要有四说:一是太原人,二是杭州人,三是东原(山东东平)人,四是庐陵人。数十年来,以前两种说法为多,但迄无定论。今人刘知渐、王利器、沈伯俊、周楞伽等人均持东原说。从现有资料看,以东原说较为可信。

—、太原说

明佚名《录鬼簿续编》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二、杭州说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三云:“《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五“委巷丛谈”云:“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七“经籍考·传记”类云:“《水浒传》罗贯著。贯字本中,杭州人。”

三、东原(东平)说

明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云:“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王利器《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1983,240-265页)从元代赵偕(字子永,慈溪人)《 赵宝峰 先生集》卷首所附《门人祭宝峰先生文》所列三十一门人中找到罗本和高克柔二人,认为罗本即罗贯中。这涉及《水浒传》的作者,《水浒传》中唯一的好官是东平太守陈文昭,何以如此?原来慈溪县令陈文昭向邑人赵宝峰执经请业,行弟子礼,宝峰以治民事告之。因此清人编《宋元学案》就将陈文昭也列为宝峰先生门人,于是不难解释《水浒传》唯一好官是陈文昭之谜。《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撰、罗贯中纂修”,罗贯中分明是罗本,东平是其父母之邦。把这个好官说成是东平太守,王利器认为是“罗贯中精心安排的”。

周楞伽《关于罗贯中生平的新史料》(谭洛非编,1992,119-130页)也从《 赵宝峰 先生集》和《宋元学案》找寻资料,认为罗贯中原来名本,字彦直,东平人。元亡后投奔居于浙江慈溪的兄长罗拱字彦威,罗拱为宋宗室后裔赵宝峰的门人,所以罗本也师事赵宝峰。贯中恐是别号。

至于罗贯中的生平,有以为是南宋人。有以为是元未明初人,《漫稿》以为元未明初人这说法较合理,理由是元末明初动乱的经历和作家的政治抱负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有实质的影响。以下引述周邨、冯其庸、章培恒、周楞伽等人的说法:

—、南宋人(周邨)

周邨《书元人所见罗贯中〈水浒传〉和王实甫〈西厢记〉》(1985,76-82页)一文,认为“罗贯中可能是南宋人或宋元间人。”其说可约略参考前面“讲史文学之源流”一节我们所引周邨的意见。

二、约生于 1295年前后(冯其庸、章培恒)

冯其庸《论罗贯中的时代》(1991,80-93页),认为既然罗贯中与葛可久并提,葛是元人,罗当然也是元人。从《录鬼簿续编》的记载推算,罗贯中大约生于元贞元年(1295年)前后,死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前后,大约活了八十五岁。

章培恒《关于罗贯中的生卒年》(1982,第三期,120-126页)坚持以书中今地名来考证一本书的成书年代,并藉以追查作者在生时间,他认为《三国演义》约成书于1329年前后,其时罗贯中当在三十岁以上。

三、约生于1330年(鲁迅、周楞伽)

鲁迅《史略》(129页)认为是“元明间人”(约1330-1400年)

周楞伽《小说札记》(1981,第四期,76-82页)同意鲁迅的说法,认为罗贯中“是由元入明的元末明初人”,且可能是慈溪人。

结合各家意见,大致是这样:罗贯中东平人,原名罗本,字彦直,别号贯中,又号湖海散人。大约为元末明初时人,曾入张士诚幕府,后来隐居浙江慈溪,从事创作,明初去世。著有杂剧三种,今存《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又著小说六种《三国演义》、《小秦王词话》、《隋唐志话》、《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一般相信,《水浒传》这部小说也包含了罗贯中的心血。

成书年代

《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主要有四说:一是宋或以前,二是元代中期,三是明初,四是明中叶。无论如何,因为不能否定罗贯中为《三国演义》的编撰者,则写作年代就无法跳出罗贯中生活的时代,成书年代必须结合罗贯中的生卒岁月来看。

一、宋以前说

周邨主张《三国演义》成书于宋或北宋以前,我们前面已引述他的说法(见本单元,第3页)

二、元代中期说

袁世硕《明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乃元人罗贯中原作》(1991,94-108页)一文认为该书用三百三十多首诗来品评人物,收束情节,与宋元间的平话很近似。且引用时或言唐贤,或言宋贤,不言“元贤”,实是元人口吻;书中小字注中所提及的今地名,除了个别几个笔误外,几乎全与元代行政区名称相符。因为其中江陵、建康、潭州均为元天历二年(1329年)以前的旧地名,因此将作注的时间断在此年,再往后延伸十几年,基本上可以确定书成于元中期,大约是十四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他并认为罗贯中生卒年约为1300年至1370年,而嘉靖刊本可视为罗贯中原作。

三、明初说

欧阳健《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83,280-295页)一文认为《三国演义》成书于明初。他不同意袁世硕断书中小注年代于天历二年(1329年)以前,认为地名情况复杂。他认为罗贯中在明初开笔,第十二卷写作不早于洪武三年(1370年),全书初稿完成于1371年以后。他还认为根据《门人祭宝峰先生文》以齿序排名,罗本处于第八位乌斯道(1314年生)和第十三位王桓(1314年生)之间,生年约在1315年至1318年之间,卒年估计在1385年1388年之间。开笔时罗本贯中约五十馀岁。

四、明中叶说

张国光《〈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辨》(1983,266-279页)一文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三国志平话》为基础写成,而元刊《三国志平话》为新安虞氏至治年间(1321-1323)所刊五种平话之一,篇幅仅有八万字,文笔粗糙简陋,《三国志通俗演义》篇幅为其十倍,手法成熟,从发展过程看,必远远产生于平话之后。张国光因此认为,“此书的撰成,既不会是元代,也难以肯定是明初,其时当在明中叶。为此书写序的庸愚子蒋大器很可能就是它的作者。”他估计由于蒋大器写序后无钱刻书,过了二十年才由修髯子印行。

值得注意的是,张国光是抛开罗贯中作为《三国演义》作者来立论的,这样就不必顾虑成书年代是否与罗贯中生卒年配合。如若结合罗贯中生平来看,以第二和第三两种说法较为接近事实。如果第四种说法合理,则明中叶是开始流传的时间。

版本

—、嘉靖本

现存明嘉靖壬午(1522年)刊本。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各则题目唯七字。书署名“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要注意的是,以前很多学者认为它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甚至是罗的原著,但现在怀疑者不少。

二、志传本

现存有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刊刻的几个版本,简称“万历诸本”。以刘龙田乔山堂刊本、余氏双峰堂刊本较早。值得注意的是,内容与嘉靖本有些不同,文字较质朴。不少学者认为“志传本”的祖本较嘉靖本早。

三、李评本

“ 李卓吾 先生批评三国志”,系万历后、天启间无锡人叶画假李卓吾之名伪作评语刊行,故又称“伪李评本”。将嘉靖本回目每两则并为一回成一百二十回本,不分卷。现存明建阳吴观明刊本等几种。清代毛宗岗据以删削修订为毛评本。

四、毛本(毛评本)

“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清康熙刊本,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毛纶、毛宗岗父子假借金圣叹名义评改“伪李评本”,全面修订而成。鲁迅说毛氏父子主要进行三项工作,一曰改,二曰增,三曰削,其余小节则“一者整顿回目,二者修正文辞,三者削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已。应该注意的是,李悔吾认为该书比以前的版本更强化封建正统思想,而在艺术加工方面则大大超越以前各本。

这四个版本系统,总归起来,实际只是三种而已:一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二是《三国志传》系统,三是毛评本系统。至与“李评本”因为被毛宗岗修订后已融入毛评本,跟毛评本应属同一系统。目前书坊排印的本子,绝大多数是毛评本系统,不过在校勘时通常会参考嘉靖本的异文做些改动。

三、三国故事的形成经过

晋陈寿编撰《三国志》,刘宋时裴松之引书四百馀种为之注。我们知道魏晋六朝品评人物风气盛行,品评人物总须根据具体事迹;后来《世说新语》更具载不少魏晋时期各种人物的妙人妙事。品评人物风气流传一段时间,影响所及,许多人对于当时人物的言行十分熟悉。在谈说过程中,一方面兴趣浓厚不减,而口耳相传之间又增添讲者的主观意见和个人色彩,对于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刻画遂有越来越精彩的现象。

例如说两晋南北朝记叙、描写、歌咏三国故事和人物的文献有三十多种。这是现存文献而言,实际一定不止此数。

唐代论述三国的诗文一百四十多篇,宋代则有约八十篇。这些也都是指今日所知材料而言,当时出现而遗佚的必定更多。

元朝除诗文外,元杂剧以三国故事入戏的有六十多本。这更值得注意,一是当时三国故事个别片段巳发展得很成熟,才能编为戏本,二是戏比诗文流传更广泛,影响更大,与小说发展变作互为因果。而宋以来流传的说三分,此时成为平话小说《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更成为三国演义小说的基础。

《三国演义》是长篇小说,但原来的故事却是零星存在的。这些零星材料如何最终组织成长篇巨著,实是一个有趣的过程。这过程可说是年深月久。由于它根本不是正史——如果雷同正史,则《三国志》成书后就无须再编撰甚么《三国演义》了。当然《三国演义》的取材,既有直接取自《三国志》的,也有间接取自《三国志》的注文以及其它六朝文献的史料,更多的则是后世已敷演充实的(俗语“加料”)故事材料。尤其是元代戏剧作品,已将三国故事贯串成有血有肉的生命。综论三国故事的形成经过,可以分为下述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陈寿《三国志》成书以前的记载,大部分是史料,包括历史人物的出身、言行等记录和传说。陈寿《三国志》录取其中一部分做材料,编撰正史,但更多的材料则遗留在文人笔下或民间。

第二个阶段是《三国志》成书后初期,尤其是东晋、南北朝,因为去三国未远,仍有大量文献和民间传说流行,但故事内容大约无可避免开始出现增添或转变的情形。

第三个阶段是唐,宋时代文人的歌咏和说故事者的敷演,前者可使故事传说走向理趣,后者则使零星故事组合成较长的单元。

第四个阶段是元剧作品。元代许多剧作家都尝试将三国故事敷写成情节精彩的剧本。就以吕布和貂禅的故事为例,现存的剧本有无名氏《锦云堂暗定连环计》,郑光祖《虎牢关三战吕布》,武汉臣《虎牢关三战吕布》(残缺),于伯渊有《白间斩吕布》。另外元南戏有《貂蝉女》(残缺)。见微知著,可以估计元剧作家对全部三国故事发扬光大之贡献。

第五个阶段是罗贯中的成书。“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确是的论,尤其是博采各种典籍包括史注、笔记、传说、平话、剧本、诗文等,共冶一炉,成为巨著。这当中实际上汇集了千千万万人的心血;在罗贯中以前,在故事文字和情节方面进行修改加工的无名作者,也同样功不可没。罗贯中可以说是后期一个集大成者。

四、《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坊间流行的《三国演义》毛评本在书前有一篇《读〈三国志〉法》。这是一篇教人如何欣赏《三国演义》的文章,包括内容和文学技巧的剖析。当中不是每一个观点都正确,但却是很有启发性的,不可不读。

主题思想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大致上以陈寿《三国志》的历史范围为基础,从文学角度再现了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这八九十年间的演变过程。因为历史大事不便随意纂改,但其中细节却可尽情发挥,作者在编写时可以融入个人的主观成分,成为思想性较明显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处处尊刘贬曹,与陈寿《三国志》以魏晋为正统有别,历来视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扬刘抑曹是《三国演义》的主调,尤其是现在流行的毛评本,说“强调正统”是该书主题,应该不会错。而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观念,也与作者所处元未明初的时代背景有些关系。

五、《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描写战争:二、塑造人物形象;三、结构艺术;四、语言特色。

描写战争

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

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如曹操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方,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

第三点,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漫稿》举了许多例子,建议翻阅原书。

第四点,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

塑造人物形象

由于鲁迅在《史略》批评《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过去的评论家多受影响,不敢推翻其说,几成定论。其实鲁迅的看法是有偏颇的,《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或有忠奸分明的主观意图,但并非黑白分明一面倒。孔明料事如神,但并非永无错误,曹操是奸雄,也不是毫无优点。关羽忠义勇俱全,然而骄傲自用,不顾大局,屡屡如此。例如:要与马超比试武功;谩骂孙权,拒不联婚;耻与黄忠并列,不受五虎将印;四是轻视陆逊,因而招致失败。

结构艺术

三国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吴三国兴亡为纵线,以战争发展和人物活动为材料。九十多年的兴亡史大约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由黄巾之乱至赤壁之战为第一阶段;三国鼎立至诸葛亮病逝为第二阶段:此后至晋统一天下为第三阶段。其间穿插以魏、蜀、吴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纷争,把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文臣武将的奇谋险计逐一带出,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由于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回合之间前后呼应,在紧随主线发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贯,形成一个统一的小说系统。

但是,在处理长达九十七年的历史事件中,由开始至诸葛亮病逝共五十一年用了一百零四回,而后面的四十六年,时间长度其实几近一半,却只用了十六回来概括历史演变,其分量安排明显并不平均。原因何在呢,因为《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前五十年正是蜀汉由无至有,由弱至强,遂能联吴抗曹,三分天下这些光辉事迹自然值得大书特书,但诸葛亮一死,形势急转直下,蜀汉开始面临溃亡,时日无多,因而篇幅大为缩小。可见作者在结构方面,处理时间这一因素是有轻重之分的。

对魏、蜀、吴三国的描写,蜀、魏之间有战无和,蜀吴之间和多于战,吴魏之间则战多于和。然而重点始终放在蜀、魏这边,对吴国描写是有些忽略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研究三国人物者也有意无意间偏重于蜀、 魏 君臣方面。换句话说,作者在确定主次方面,也是颇用心思的。

由于《三国演义》是战争小说,描写战争题材,从围绕大小战争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节去观察,也可以理出一个结构脉络。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就尝试这样去分析其结构,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夹杂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战役,贯串了全书,形成一个战争系统(1992,246-273页)。冒忻和叶胥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以赤壁之战为例:从起因到结束,共计八回,其间包括曹操下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中计,黄盖用苦肉计,孔明借箭,借东风,华容道释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点组成了大重点,成为组织严谨的结构。

语言特色

《三国演义》是用浅白的文言写成的,言简意赅,语气明快。这在封建时代一般稍能识字者,大约均可欣赏,有利于传播。

《三国演义》一书,特别是毛评本,移用了古代文学家很多诗词,与白话文比较,使用浅白文言文,更能够使之与这些诗词在语言风格上较为统一和谐。

《三国演义》一书创造了很多成语,引用或自造许多谚语,生动活泼,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

六、《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之影响

《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有几个方面,一是该书是历史小说鼻祖,后世历史小说不少以之为典范,模仿其体制结构;二是该书故事精彩,明清以至近世戏剧家多从中取材改编为剧本;三是后世诗文作品取以为典故,或作为咏唱题材;四是《三国演义》语言精警,能丰富后世作家之用语。

5. 明代小说的小说介绍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以陈寿《三国志》为蓝本,经各家说话人熔裁敷演,由罗贯中于元末明初写定。初不分回,只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今通行一百二十回本是清初毛宗岗改定的。此书生动描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三国鼎立,最后司马氏统一天下的复杂历史,结构宏伟、场面壮观、人物众多。有些人物颇具特色,成为某一类型人物的代表,如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但总的来说,《三国演义》重于叙述历史事件而薄于文学创造,人物有类型化的倾向,语言半文半白,显示出由历史向文学嬗变的痕迹。
《水浒传》
《水浒传》或题施耐庵著,或题施耐庵、罗贯中合著。描述北宋宣和年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逼上梁山,“替天行道”的雄壮故事。宋江事史载甚略,宋人话本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名目,水浒故事已在民间流传,至《大宋宣和遗事》记宋江等三十六人聚义梁山泊,已略具《水浒》雏形。水浒故事就是在这一基础上由文人加工写定成书的。《水浒传》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善于在叙事中刻画人物,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成为妇孺皆知的文学形象,但虚构成分多于《三国演义》。它是中国第一部用通俗口语写成的长篇小说,在文学史和汉语史上都有很高价值。
《西游记》
插图神话小说《西游记》取材于唐代僧人玄奘去天竺(印度)取经的事迹,由吴承恩在民间传说和有关话本、杂剧的基础上改写而成。该书想象丰富,手法浪漫,语言诙谐,是白话小说中独树一帜的优秀之作。书中塑造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和胆小自私的猪八戒两个受人喜爱的文学形象,孙悟空的形象是人民群众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不怕困难等优秀品质的艺术概括,也寄托了人民战胜邪恶势力的美好理想。
《金瓶梅》
刊行于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词话》在白话长篇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摆脱英雄与神怪的传统题材,转而表现现实日常生活的创始之作。作者题兰陵笑笑生,前人疑为王世贞,不可信,近年又有屠龙、李开先、贾三近诸说,但均缺乏有力证据。该书籍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故事为引子,演成百回长书,虽假托宋代,反映的却是16世纪北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作者熟悉市井生活和市民语言,描摹人情世态细致传神,语言泼辣生动。但书中对官僚地主放纵肉欲颇多自然描写,影响了这部书的价值与流布。
此外,较著名的明代长篇小说还有熊大木的《北宋志传》、郭勋的《皇明英烈传》、许仲琳(或曰陆长庚)的《封神演义》、董说的《西游补》、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等,均在中国文学史占据一定地位。
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也获丰收。冯梦龙辑纂的《喻世明言》(一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收入宋、元、明话本及拟话本一百二十篇。题材多取自稗史或传说,有宋元旧作,也有明人拟作,经冯梦龙润色加工,反映出当时市民阶层的思想、生活和情趣,对后世的白话小说及戏曲都有很大影响。常与“三言”并称,地位相当的是凌蒙初编著的拟话本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各四十篇,内有一篇重复,一篇杂剧,实七十八篇。“二拍”思想性、艺术性不及“三言”,但为凌氏本人创作,选材标准与语言风格比较统一。此外,明人创作的拟话本小说集还有《石点头》、《醉醒石》、《西湖二集》等十多种。但成就皆逊于“三言”、“两拍”。这些短篇小说中,爱情婚姻题材占重要地位,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和政治的黑暗也是重要主题,但美化统治阶级,宣扬封建礼教和鬼神迷信等充满糟粕的作品也占相当数量。
元明清三代的小说超过以前所有时代,尤其以章回体小说光辉夺目。继元明两代产生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之后,到清代又产生了《儒林外史》《红楼梦》等长篇小说著作,达到了古典小说的顶峰,让后世学者对它们产生了无穷的兴趣。
明代小说非常侃口,四大名著中三册在明朝诞生,这也证明了这一点。

6. 大明皇朝的小说介绍

彭子辉,别署诗狂客,汉族,1966年生,湖南衡阳县人。他自小喜好小说、诗词、书画。十六岁时,他就痴迷中华传统文化,兴趣广泛,对高考课程极为厌倦,致使高考成绩一败涂地。高中学历终身。高中毕业后,彭子辉自学自己喜欢的诗文书画,彻底放弃他认为没有实用价值的数理化与政治等课程。2003年开始,彭子辉潜心撰写长篇历史小说《大明皇朝》。2015年出版第一卷后,业余时间仍在写作。预计12年后完成全明系列。
彭子辉中国画《重岩楼阁图》获全国11届美展湖南展区优秀作品奖,中国画《秋湘图》获“炎帝杯”国际书画展山水画银奖。2009年,诗获西泠印社成立100年诗书画印展诗词类大奖。2011年,《敦煌赋》获“千古敦煌 重金求赋”全球征赋一等奖(署名李麓)和三等奖,这首赋年年在敦煌市葡萄节上吟诵。词获湖北省第五届黄鹤楼诗词大赛一等奖。2014年,中国画《春山图》在中国文联行业文联美术展中获得优秀奖。中国画代表作有《湘东古意图》、《楚东峻茂》、《幽溪图》等。许多书画作品为海内外收藏家收藏。著有《独与轩诗文集》(暂未印行)。
彭子辉具有诗词、书法、中国画、骈文、辞赋、楹联、新诗、散文、长篇小说等多方面爱好。他热爱生活,喜欢HIFI音乐,高清电影,骑车,独行。他情性高傲而孤标,不善社交,喜欢独处。他广泛的爱好和多方面兴趣,极大地支撑着长篇历史小说《大明皇朝》的创作。 生罹浩劫,岂期欣遇昌隆;
长依清江,何幸淹留体制。
闲多谈艺之情,间发怀古之想。
贪多获寡,迄今诸事无成;
有始无终,畴昔万念俱废。
漫检野史,编撰虚构之书;
滥充稗官,补缀实录之阙。
傲俗客以白眼,十有九人;
惭书生之青衿,百无一用。 千古江山如画,几时日月重光。神游故国见苍茫,无数英雄草莽。铁马金戈往事,落花流水斜阳。兴亡写罢鬓成霜,一曲长歌悲怆。
——《西江月》子辉自题
彭子辉为长篇历史小说《大明皇朝》第一卷创作的开篇词,一是向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致敬,二是追求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长篇小说写作,避免历史小说一味模仿西方小说,失去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有神韵。《三国演义》开篇词并不是作者罗贯中所作,是清朝重新编辑小说的毛氏父子选取明朝状元杨慎的一首词,放在小说第一回前面。杨慎写了二十一史弹词,《三国演义》开篇词是其中最好的一首。
作者彭子辉创作这首开篇词后,修改时间跨度半年,借助网络之便,得到当代几位一流诗词家的意见。虽说是彭子辉创作,实是集大成。有读者认为,这首《西江月》是《三国演义》之后小说里中最好的开篇词,也有人说这首开篇词在气势上超越了《三国演义》。但作者彭子辉认为,自己的开篇词不及《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古人虽是一时寄兴之作,自己是花费六个月,但古今学问有异,诗词早不是文学主流,传统文化的环境也不存在了,今人不可能在诗词方面超过古人。 作者在《自序》说:“2003年,我才三十六岁,回首浪掷的年轻时光,学诗文,研书画,终是一艺无成,怀抱着敬慕传统文学的痴心以及回归古典的梦想,尝试一种新古典主义的文学风格,立志要写完这部系列长篇小说。两年间,第一卷《天下草莽》和第二卷《洪武猛政》初稿写毕,第三卷写了数章,内心却涌出无边的孤寂,时常有志大才疏之感,写作兴致日渐消减,搁笔将近七八年。真是太平年月光阴易过,转眼到了四十五岁,人生强半,却没有一种才艺可以传世,消沉的雄心又被重新激活了。承蒙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激励与期待,我潜心修改第一卷和第二卷,差不多如同重写,有时竟达到雕辞镂句的地步,又费时两年半。大抵阅人阅世稍多,小说面目似能脱胎换骨。”
2007年,小说的草稿在起点连载,初名《明朝演义》 。因小说不是穿越、戏说、架空那类网络小说,未被起点采用和推荐。作者放弃连载后,继续研究明史,潜心按自己的理想继续写作。2012年得到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和责任编辑的肯定与激励。社长刘学明先生认为“这个作者的文笔极好,古文功底很深,不要浪费这么好的作者的资源了”,同意签约出版,但要大量修改。责任编辑提出了很多具体修改意见,作者高度重视,信心百倍,差不多如同重写,小说脱胎换骨。2015年初,长篇小说《大明皇朝》第一卷才得以问世。 长篇历史小说《大明皇朝》,文笔精妙,富有传统汉语之美,抛弃汉语“翻译体”的语言,行文舒徐有致,颇有诗意。小说中人物对话,适度模拟元末明初的口语特色,基本上杜绝了古人说现代汉语的弊病,同时又避免现代读者看不懂明初口语的障碍。
作者借鉴了《水浒传》、《红楼梦》以及《三国演义》等古小说章回结构,意欲弘扬传统叙事精神,小说的核心却隐含着现代人与现代小说的意识。作者想在文字间尽可能摹拟出元末明初的历史质感,人物对话语言尽量摈弃一切现代话语,极力还原元明之际的口语特色,人物、事件与时间大多讲究正史出处,虚构处亦讲究情理,探求在历史与小说之间更好的平衡,不敢为赚读者阅读之快而任意虚构与戏说。
作者这种个性化追求,在当代历史小说写作者是极为少见的,也是难能可贵的。但作者可能要付出两个代价:一是花费大量时间对元末明初口语进行深入了解和学习,二是可能让新一代传统文化素养欠缺的读者感觉吃力,从而影响小说的流传。
凡是有品位的现代长篇小说作家,都讲究小说第一句的写法。这与唐人书法理论“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高度一致。这句书法理论是说,起笔最细小的笔法,是一个字的风格规矩;一个字的风格是一整篇风格的标准。不能将一点写成楷书,整个字却是草书,也不能将第一个字写成草书,通篇却是行楷风格。长篇历史小说也有这个讲究。
马西来·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第一句:“很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个开头据说影响了新时代后很多中国作家。如余华的《活着》第一句就借鉴了这种写法:“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村舍田野。”都是从现在回忆过去。
长篇历史小说《大明皇朝》第一卷第一句最初是这样写的:
大元至正十一年三月初,小雨下了好几日,看涨了河水,平添了溪流。江淮清远的田畴、江水和山峦,都锁在如梦似雾的细雨之中。
这是一个平稳又平庸的写法,这种文风与作者鸿篇巨制的构想不太相称。作者因此极为苦恼。在修改小说正文时,不断尝试第一句的写法,试写了二十多种,都不满意。2014年初,小说快定稿时,灵感终于光临作者,只是一个意念的闪烁,作者数年以来都找不到称心如意的第一句,2014年正月间,他一分钟就写完了:
大元至正十一年四月初,江淮之间的云过了黄河,化作河北一场急雨。大都至河北的官道上,塞满从河南行省逃荒的人,鸠形鹄面,蓬发鹑衣,神色呆滞,整日不多说话。远远望去好似成队的蝼蚁,卑微而庸碌,皆不知投向何方。
第一句(第一个句号前)包含了三个意思:一、写明了小说正文起始的时间;二、渲染了天气;三、从天象“江淮之间的云”隐喻江淮之间白莲教的影响,借着“河北一场急雨”,暗示他们将在河北举事,从而引发元末大乱,间接导致明朝的建立。 长篇历史小说《大明皇朝》借鉴古典小说的章回结构,但并没有完全照搬。作者将陈旧的“回”改为有新意的“章”。由于古典小说是毛笔写作,篇幅多在百万字以内,因此,每回的字数大多在4000-6000字之间。长篇历史小说《大明皇朝》是长卷式多部结构,是计算机辅助写作,文字在数百万字之上。一章的字数多在8000-13000字之间。为了避免读者阅读疲劳,小说在一章中分了若干小节,每一小节取一个简洁的标题,有的还极有诗意,这既让小说的层次更加分明,也让读者减少阅读疲劳。
比如第一卷第一章的形式如下:
第一章白鹿庄风雨小聚义 红巾儿州县大夺城
一颍上风月


大元至正十一年四月初,江淮之间的云过了黄河,化作河北一场急雨。大都至河北的官道上,塞满从河南行省逃荒的人,鸠形鹄面,蓬发鹑衣,神色呆滞,整日不多说话。远远望去好似成队的蝼蚁,卑微而庸碌,皆不知投向何方。
其间有一人装束与流民迥异,约莫二十六七岁,神彩俊朗,头戴淄布小巾,身穿天青色交领右衽宽袖衣,脚著一双牛皮直缝靴,骑着一只瘦驴;相随的书童头梳两只发髻,身着青衣,背着行囊,亦是清秀模样。二人自大都匆匆南归,一路上穿过河北的雨,渡过黄河的水,来到颍州城外,已是这月中旬。
(后略) 长篇历史小说《大明皇朝》第一卷《逐鹿天下》,于2003年12月27日完成,于2012年初与长江文艺出版社签约,修改两年半,于2015年3月出版 ,创作时间长达十多年。
2013年8月,小说进入出版流程,即将付印,当作者在自己电脑中游览出版定稿时,仍觉得不满意,决定再修改一次,得到责编的支持。作者以为再修改三五个月就行了,谁知一改就到了2014年5月。出版社希望新年新气象,决定在2015年初上市,这样,小说签约后又修改了两年多,到成书上市,已经过了三年多时间。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作者在《自序》中说的:“如今我已经消除了功名之想中的许多妄念,撰写全明系列小说只留下一个最低的期待,许多年后,我的书架上有一套为自己精心撰写的小说。就算到了暮年重新阅读,也不会有太多的羞愧和遗憾。” 2015年3月有,小说出版后,出版社按惯例寄一些样书给全国各大媒体,或许是作者追求经典写作,追慕古典神韵的精神,得到全国一些报纸文化编辑的关注和支持。2015年初到2015年5月间,先后有《姑苏晚报》、《贵阳晚报》、南京发行量第一、全国第四的《扬子晚报》和天津《今晚报》 连载。
小说连载有两个版本:一是原稿连载,让鉴赏能力较高的读者能充分感受新古典小说写作的风采,二是出版社整理的连载压缩版本,让读者了解小说的梗概,从而对这部新古典小说长篇历史小说《大明皇朝》作出自己的判断。

阅读全文

与好看的元明历史小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苍天是那部小说主角 浏览:516
江城小说免费阅读 浏览:89
重生之勿忘我云湄烟小说 浏览:785
火影小说女主厉害的 浏览:353
叔叔与小萝莉小说全集 浏览:467
现代色肉小说免费阅读 浏览:436
小说中写离别的句子 浏览:697
现代仙小说下载 浏览:735
新垣有声小说 浏览:784
小说总裁前妻很难追 浏览:639
重生异界类完结小说排行榜 浏览:440
19重生穿越空间小说 浏览:499
修真季少回都市小说 浏览:358
好看又虐恋小说 浏览:35
极品艳帝小说免费阅读 浏览:551
风流华少小说在线阅读 浏览:281
黄易的那本小说更好看 浏览:478
艳绝短篇合集乱乱小说全集 浏览:192
论法的精神有声小说 浏览:743
在精神病院谈恋爱小说TXT下载 浏览: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