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校园玄幻 > 网络小说如何写茅盾

网络小说如何写茅盾

发布时间:2022-01-26 15:38:14

A. 疯狂小说写作:如何设计好网络小说中的矛盾冲突

可以网络一下唐糖小君写作课,确实讲得很好!方法简单实用。

B. 矛盾在小说创作中是怎样表现“社会科学家气质”的

三十年代“左翼”作家对中国的社会性质进行一次大讨论,一种观点:“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另一种观点:“中国已是资本主义国家”。

茅盾也参加了讨论,并赞同第一种观点。

他还写了长篇小说《子夜》,以文学的形式,宣传自己的观点。

最后,“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在共产党内得到了统一。

由于这场讨论,是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大讨论,所以茅盾被称为“社会科学家气质的小说家”。
作家“矛盾”的小说创作特点:
1、注重题材的社会性,主题的重大性。创作与历史尽量同步,反应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
2、着重从经济生活的变动反应都市社会的演变,用阶级以及阶级斗争的观念来观察、分析、表现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物典型。,并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这样的社会剖析小说根本不同于张爱玲,老舍式的都市文学。
作家“矛盾”的经典语录:
1、过去的,让它过去,永远不要回顾;未来的,等来了时再说,不要空想;我们只抓住了现在,用我们现在的理想,做我们所应该做的。
2、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不过是懦怯者的解嘲。人们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努力来决定。
3、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生活的人生中获得知识。
4、天分高的人如果懒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发展他的才能,则其成就也不会很大,有时反会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
5、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大部分来源都是因为高估了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地位,比如把陌生人当熟人,熟人当朋友,朋友当亲人,恋人当爱人,把爱人不当人。

C. 关于茅盾的文章 代表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D. 茅盾的小说怎么写毕业论文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现实,通过生活本身引出历史的结论。例如:《子夜》的时代背景是一九三○年春末夏初,主人公吴荪甫雄心勃勃地企图发展民族工业,但这理想在半殖民地现实面前迅速地被碰得粉碎,转瞬之间便破了产,把自己的产业出卖给外国了。吴荪甫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他的悲剧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共同悲剧。吴荪甫的形象包含着巨大的社会历史内容,他的命运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命运。《子夜》对此描写得肌理稠密,严丝合缝,正是社会剖析小说的重大特色,表现了作家对半殖民地社会了解、剖析的深刻性。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从《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里可以看得分明。这部写于七十年代并未经最后修饰的草稿,巴尔札克、托尔斯泰式的叙事,精细的环境与人物服饰描摹所流露的旧说部的笔趣,是再明显不过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八十年代现代派先锋小说兴起,一种更偏于个人内心的新一代叙事风行于世。这并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纪绝大部分时间所充任的,也是这种“新兴”作家的角色。绕开茅盾是不成的,试图把一个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样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学承传是“积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对上一代“狂轰乱炸”,采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头来你会发现手中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们永远要为获得现代知识的ABC 而缴纳昂贵的“学费”。实际上,后现代派的作品与评论,并没有把现代派的一切都扫荡干净呀!现代派对写实派也不像人们想的是扫地出门。我们今天读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们“寓言”式结构的同时,会觉得故事、环境、人物这些小说的基本因素仍然活泼泼地存在着,它们只会变形,而不会彻底消失。茅盾

E. 茅盾写的小说有哪些

【长篇小说】:
《子夜》、《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腐蚀》
、《虹》、《锻炼》、《霜叶红似二月花》、《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多角关系》
【短篇小说】:
《报施》、《创造》、《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
《大鼻子的故事》、《林家铺子》、《色盲》、《诗与散文》、《石碣》、《手的故事》、《水藻行》、《小巫》、《烟云》、《有志者》、《自杀》
满意请采纳

F. 茅盾在小说写作上在具体的小说叙事机制中体现出了怎样的内在嬗变

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长恨歌》 作者并由此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北京钟

G. 没有一部网络小说上榜茅盾文学奖,这究竟是为什么

茅盾文学奖是一个“纯文学奖项”。评奖的规则是在文学表达形式上有创新的表现,看的不止是内容网络小说全部采用的是既有的文学表达形式,不管内容的上千变万化,叙事方式是陈旧,没有创新。


因此,除非茅盾文学奖宣布放弃纯文学,改变评奖的规则,把“没有艺术创新”的网络小说纳入评奖的范畴。一般网强络小说很难得奖。

另外,我之前听说有网络小说作者写的作品,提到过茅盾文学奖的提名。总感觉它们得奖的日子也不远了。

H. 写网络超长篇小说都怎么构思的

构思..>
来源于多个源泉.
其中,生活,最重要,这是个人观点而已.
跟你说说总体怎么把握吧..
先有一个模糊的写作目的就好。你所说的“主题设定、故事设计、结构安排、风格把握、人物性格、矛盾冲突.”都是可以边写边想的。张恨水可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写”,他的底稿是留在心里面的。
拿人物性格来比方,在你的文字叙述中,人物性格自然会向多方向丰满起来,如果已经预想好了的话,在创作过程中你会感到极大的束缚感,而且会越写越不像你原先设想的人物。所以不如信马由缰。
再比如结构安排,这个大轮廓应该先想好。比如要写回忆型的,或者按时间顺序发展,再或者用那种“插叙循环”的写法,都要想清楚,至于每一小章节的描述,可以边写边改变。

其实应该先写点中短篇来练习一下,否则会很吃力,不是每个人都能当张恨水,呵呵~
祝你好运哦!
再说说文学创作的过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学创作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文学作品不像物质产品那样可以批量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无论是宏篇巨制,还是短章小品,每件文学作品的诞生过程都是千差万别的。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不同作家的创作实践中,而且也体现在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创作实践。因此,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具体过程是相当复杂、微妙的,具有个别性、特殊性,是不可重复,也是难以复制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学创作毫无规律可循。毕竟每一次创作实践,都服从着审美创造的共同目标,都催生着文学作品这种人类特殊的精神产品,都遵循着文学创作的普遍性规律。就一般而言,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或者说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过程,大致上都可以划分为艺术积累、艺术构思、艺术表现这样三个阶段。正如苏联作家【法捷耶夫】所说:“我觉得,任何艺术创作的过程都可以假想地分为三个时期。一、积累素材时期,二、构思或‘酝酿’作品时期以及三、写作时期。”[1]

一、艺术积累

艺术积累是文学创作的第一步,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所谓艺术积累,是指作家在进入艺术构思之前,从审美的角度去认识、体验社会人生,并收集、积累创作材料的活动。

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首先需要具备相应的材料。作家从事文学创作, 也同样必须有材料的准备。无论是创作现实主义的作品,还是创作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作品,作家都要以一定的材料作为创作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加工、提炼、生发、创新。文学创作的材料储藏在社会生活当中,需要作家自己去寻找、挖掘,去发现、积累。

艺术积累实际上包括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观察了解生活和感受体验生活。

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了解,从而掌握丰富的创作材料,这是艺术积累的重要内容。就文学创作来说,社会生活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无穷无尽地呈现着种种纷繁复杂的人生景观。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家,对社会生活这一客体的观察了解,有着自身的特殊要求。首先,要从审美的特定视角出发。美是文学的精髓,因此,作家观察了解社会人生,应该随时敏锐地关注一切美的闪光,同时也不放过任何丑的现象,从美与丑的对立冲突中去发掘创作材料。其次,要力求全面、广博、多样。社会生活的领域无限广阔,各种社会现象之间存在着多重联系。一个作家如果人生视野过于狭窄,在创作中必然受到局限;只有见多识广,才会游刃有余。第三,要尽可能细致入微。在文学作品中,生动的生活细节,往往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这就要求作家在观察和了解生活时,必须重视细节,绝不能满足于粗线条的大致印象。观察了解生活的必然结果,就是生活材料的大量积累;而一个作家储藏起丰厚的生活材料,进入创作时才能有选择、提炼的充分余地。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一文中谈到:“必须记住而且遵循的,是‘取精用宏’这四个字。”所谓“取精用宏”,是说作家在创作中对材料应该尽可能地精炼、提纯,而这种精炼、提纯必须以对丰富材料的大量占有为后盾。材料丰厚,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反之,材料匮乏,则不可避免地会捉襟见肘,底气不足。正是基于对大量占有材料的重要性的认识,茅盾将因材料不足而暴露出的“‘捉襟见肘’的窘相”,视为“作家的致命伤”。

材料积累固然重要,但是,即使客观材料积累再多,如果不能由作家对生活的深层感悟所统摄,那也难以点燃起创作的欲望,难以激发起创作的冲动。因此,在艺术积累阶段,作家不仅要观察、了解生活,同时还要深入地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就是说,作家对生活的观察、了解,不应是置身度外的冷眼旁观,而应调动发挥出鲜明的主观性和强烈的能动性,积极地面对生活,把握生活,用心灵去感受、体验,力求把握生活的脉搏,领悟人生的真谛。 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感受越敏锐,越深入,越有可能从中获得独到的发现;而这种独到的艺术发现,才是文学创作的真正突破口。法国作家【福楼拜】在指导他的学生【莫泊桑】写作时强调指出:“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去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见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曾被发见的东西,因为人们用眼观看事物的时候,只习惯于回忆起前人对这事物的想法。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一点点未被认识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它。为了要描写一堆篝火和平原上的一株树木,我们要面对着这堆火和这株树,一直到我们发现了它们和其他的树其他的火不相同的特点的时候。”[2]

艺术积累阶段中,作家观察、了解生活与体验、感受生活应是一体的。在这一过程中,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广泛地接触生活、观察生活,以及深入地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进而透彻地认识生活,并从独特的角度去发现生活,把握生活,在一般人司空见惯的地方,发现其不寻常的意义,发现美的所在。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3]显然,这样收集积累起来的材料,才不会浮光掠影,留于表面现象,不会是一般化的、零碎的、孤立的,而往往是独特的、有新意、有深度的,能够显现出巨大的艺术潜力和重要的艺术价值。这种对生活的独到的发现和深入的认识,正是优秀作家的过人之处,也正是优秀文学作品得以诞生的基础。

艺术积累的材料获得,一般来说有两个渠道。一个渠道是作家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见闻得到第一手材料。如鲁迅创作散文集《朝花夕拾》,所根据的就是自己童年至青年时期的亲身经历。雪莱也说过:“我从童年就熟悉山岭、湖泊、海洋和寂静的森林。……我曾在遥远的原野里漂泊。我曾泛舟于波澜壮阔的江上,日以继夜地驶过山间的急湍,看日出、日落,看满天繁星闪现。我见过不少人烟稠密的城市,处处看到群众的情操如何昂扬、磅礴、低沉、递变。我见过暴政和战争的明目张胆、暴戾恣睢的场景;多少城市和乡村变成了零零落落的断壁废墟,赤身裸体的居民们在荒凉的门前坐以待毙。……我就是从这些泉源中吸取了我的诗歌形象的养料。”[4]这种材料又称直接素材。另一个渠道是借助他人帮助或依据文字记载等得到二手材料。例如,果戈理创作的《外套》,主要的依据就是朋友讲述的一个小官吏丢猎枪的逸事。在很多情况下,作家往往是从两个渠道共同获益。像托尔斯泰创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一方面他仔细深入地研究有关法俄战争的历史资料,取得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另一方面他有着在塞瓦斯托波尔做炮兵军官的切身经历,特别是有着亲历战场而获得的关于“什么是恐怖和勇敢,什么是经常接近死亡,什么是搏斗”的直接人生体验。正是基于这种亲身经历,他才能从艺术的意义上真正占有那些历史材料,才能如此真实有力地展现法俄战争的宏伟场景,才能“把历史小说写得生动活现”,也才能写出他对那段历史、那场战争的独特人生感受。

对作家的艺术积累来说,有些材料是无意中获取的,即作家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并没有有意去寻觅、记录、记忆、思索,但一些生活现象往往潜移默化地作为鲜活的信息资料储存进了大脑,沉淀在记忆的信息库里。一旦需要,遇到适当的契机,它们就会被调动出来,转换成创作的素材。而有些材料则是作家有意收集的。作家常常在比较明确的创作意图或某种内心的创作欲望、创作情绪的推动引导下,积极地关注生活现象,拓展生活视野,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托尔斯泰做炮兵军官的亲身经历当属前者;而曹禺为创作《日出》主动深入社会下层观察、体验所获得的材料则属后者。在创作中,无论是有意的积累还是无意的积累,都是作家进行创作的重要基础。

由此可见,艺术积累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作家在占有丰厚生活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取精用宏”,“薄发厚积”;而在观察、了解生活的同时,深入地认识生活、体验生活,获得独到的审美发现,则是文学创作走向成功的良好开端。

二、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整个文学创作活动的中心环节。它是指作家在艺术积累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头脑中把生活素材转化为整体内心形象结构的思维的过程。

艺术构思虽是文学创作的第二步,但却是相当关键的一步,是精神活动最紧张、最活跃的阶段。它有可能促使文学创作走向成功,进入最后的物化阶段,创作出文学作品;也有可能导致失败,使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断。艺术积累阶段所进行的毕竟只是准备和储存活动,这种准备和储存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使文学作品的产生具有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是否能真正实现,丰厚的素材是否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关键还在于作家的艺术构思。因此,对于整个创作过程来说,艺术构思阶段更具有重要的决定性意义。

作家的艺术构思起始于一定的创作冲动。当作家偶然为生活中的某个人物或某些事件、现象等强烈吸引,受到某种启发时,往往会生发出一种不能自已的愿望,要把自己感受、领悟到的一切通过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创作冲动。这种由生活中某种因素的激发而引起的创作冲动,是从艺术积累阶段进入到艺术构思阶段的转折点,是推动艺术构思全面展开的心理动力。当代作家【杨沫】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在冀中游击区生活过。一次,她偶然接触到一本书——《牺牲》,“书的封面印着殷红的滴滴的鲜血,书的里面是那些牺牲了的同志的照片、生平和遗书”。这是一本为纪念在大革命中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者的纪念册。【杨沫】回忆说:“看了这本书我激动得很厉害……许多许多年轻有为的革命同志,他们生前的照片那么英俊、豪迈、栩栩如生,可是在这些可爱的照片下面,却是他们被国民党枪杀后,躺在棺材里鲜血淋淋的照片……看了这些照片我忍不住哭了。……当时我就想,要能把这些崇高的英雄人物描写出来够多好啊!”[5]后来写成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就是在这本《牺牲》的触发下开始构思的。

进入到艺术构思阶段后,作家主要是在创作冲动的推动下,按照其审美追求,展开艺术想象,把已经积累的生活素材加工转化为特定的内心形象系统。这时,由各种渠道收集起来的材料、信息在这里融汇,并不断碰撞、分解、联缀、整合,作家的心中涌现出各种设想,头脑中激起无数个念头,内心形象则由朦胧、模糊到逐渐清晰、完整。具体来说,作家的艺术构思包括着素材的整理使用,题材的确定,主题意蕴的开掘,形象的成型,结构的安排,体裁及表达方式的选择等多项任务,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则是形象的确立和形成,其他诸方面都是围绕着形象这一中心来展开的。显然,艺术构思是作家创造性精神劳动的高度紧张时期,也是复杂心理活动特别是艺术想象的高度活跃时期。

艺术构思中的形象,也称为内心形象,它与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别。它是在原始材料、原始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艺术的提炼、概括,在作家的头脑中逐渐成形的。它存在于作家的“内宇宙”中,完成于作家的心理层面,还有待于作家在艺术表现阶段赋予其相应的语言形式。也就是说,作家首先要通过艺术构思创造出内心的完整形象,然后才有可能将其外化为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文学创作的这一规律与其他艺术门类有相似之处。宋代【苏轼】强调绘画创作要“胸有成竹”:“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6]这说明,成功的艺术创造,首先在于内心形象的成熟、完整,即“得成竹于胸中”,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在艺术表现时才不会导致“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的拼凑。与此相印证,作家在进入艺术表现之前,必须经过艺术构思,将原先零散的无序的印象整合成完整清晰的内心形象,真正做到了然于心。比如说塑造人物,一定要使人物在头脑中基本成型,不仅外表清晰生动,性格特征鲜明突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而且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情节的设置、结构的组织等诸多方面,都要筹划妥当, 达到“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的境地,否则艺术表现就无从谈起。俄国作家果戈理在《作者自由》中曾经谈到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我的人物的完全形成,他们的性格的完全丰满,在我非等到脑子里已经有了性格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搜集到了每天在人物周围旋转的所有零碎,直到最小的胸针,一句话,非等到我从小到大,毫无遗漏地把一切都想象好了之后不可。”

作家内心形象的成熟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作家内心形象的成熟,往往要经历一个相当复杂而艰辛的心理过程,别林斯基讲过: “正像母亲在自己腹内负载着和孕育着婴孩一样,创作过程和生育过程颇不乏相似之处”。[7]它大致包括形象的萌发、形象的孕育、形象的成形三个步骤。

形象萌发,常与作家创作冲动的发生相伴随。这时,作家已经有了厚实的艺术积累,由于受到生活中某种偶然因素的触动,而被吸引,被激发,在创作冲动的催促下,主动投身于内心形象的创造。为了创造内心形象,作家以自身的审美情感和人生感受去统摄、提炼生活材料;于是,从主客观的冲撞、交融之中,萌生出了新的内心形象的雏形。这雏形虽不够清晰,不够完备,然而已经深印在了作家的脑海中,并开始获得了艺术生命。它仿佛一颗种子植入了肥沃的土地里,一点火星溅落到了干燥的柴堆上,其前景将无可限量。据说英国诗人【济慈】某次在好友勃朗家的一棵树下,偶然听到一只正在做巢的夜莺的鸣叫。受到那迷人的夜莺叫声的打动和感染,【济慈】胸中鼓荡起了创作的激情。他坐在树下的草地上,把对人生的冥思与感悟化入夜莺的叫声,于是,后来出现在著名诗篇《夜莺颂》中的快乐而又永生的夜莺意象,就从这里开始萌发了。

形象孕育,即作家将已经萌发的内心形象,进一步加工、充实、改进、完善。作家孕育内心形象,不仅有对感性材料的提炼化合,更有主观情感的浸润灌注。这时,作家的创作意图逐渐清晰,情感活动逐渐深化,艺术想象力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内心形象的雏形在作家头脑中高度活跃,得到不断酝酿和发展,渐趋具体、完整、鲜明、生动。特别是作家对内心形象各种细节的构想越来越充实、完备。如老舍在创作小说《骆驼祥子》时,对祥子这一形象做了基本定位后,又逐步加以发展。先是以祥子为中心,确定与其他人的关系;有了活动的生活环境,再构想他在生活中的种种情况:“刮风天,车夫怎样?下雨天,车夫怎样?”“一个车夫也应当和别人一样的有那些吃饭而外的问题。他也必定有志愿,有性欲,有家庭和儿女。对这些问题,他怎样解决呢?他是否能解决呢?”[8]由于这样的一番孕育,内心形象自然一步步丰满起来,鲜活起来,深邃起来,向着更符合人物性格逻辑的方向发展。

形象成形,即内心形象在作家头脑中基本完成、定型。经过深思熟虑,作家充分展开的艺术想象力所结出的硕果终于成熟了。这时,诗人那涌动的情感,了无痕迹地化为了富于巨大艺术张力的特定情境;小说家构思的人物,其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复杂的人生命运在特定情节曲折发展中得到了突出显现;剧作家也在不断激化的矛盾冲突中为人物和事件设定了结局……与此同时,文学作品的具体结构方式,也有了比较清晰的设想。内心形象的成形,意味着作家艺术构思使命的完成。

经历了萌发、孕育、成形,内心形象如此生动、鲜活地显现在作家的脑海里,甚至成为了作家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如别林斯基所说:“这些形象、这些典型,挨次地胚胎、成熟、显现;最后,诗人已经看见了他们,和他们谈话,熟知他们的言语、行动、姿态、步调、容貌的轮廓,从多方面整个儿看见他们,亲眼目睹,清楚得如同白昼相逢;在笔尖赋于他们形式之前,就看见了他们,正像拉斐尔在用画笔把玛董娜的形象移置于画布之前,先已看见了这个天上的神造的形象一样,也正像【莫扎特】、【贝多芬】、海登在用笔把音符移写到纸上之前,先已听到了这些从灵魂里被他们激发出来的神妙的音响一样。”[9]

在将生活材料心灵化以构成内心形象体系的艺术构思过程中,作家的构思方式是复杂多样的。一般说来,最常用的构思方式就是综合法。文学创作总是要在占有丰富生活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作家进行艺术构思时,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最有效地处理和使用生活材料。而为创造内心形象对生活材料所做的提炼、概括和熔化重构,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综合成分。因此,许多作家都以综合法作为自己展开艺术构思的基本方式。鲁迅谈到过自己小说创作的切身体会:“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10]列夫·托尔斯泰称自己构思【《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这一形象时,是“拿过达尼雅来,把她用苏妮亚一同捣碎,于是就出现了娜塔莎”。[11]高尔基也说过,他是观察了几十个商人的儿子,看到了他们对作为商人的父亲不满意,对富裕的生活也不知足,反称之为“令人苦恼的贫矿生活”后,把这些材料集中起来,才创造出《福玛·高尔捷也夫》这部长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拼凑”、“捣碎”、集中,都体现出综合的特征。当然,综合法的具体运用往往不尽相同。可能是多种材料的综合,如鲁迅说的“拼凑”、“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12];可能是以几种材料为主,杂糅其他材料综合而成,如托尔斯泰说的“捣碎”;或是主要依据某一材料,在此基础上选取别的材料加以补充,如屠格涅夫构思小说《木木》的主人公盖拉新时的情况。

事实上,作家在从事艺术构思时,想象力和创造力异常丰富,异常活跃,因而构思方式也不会是单一的。在综合的基础上,作家有时也采用强化突出、夸张变形、陌生化等方法,以求得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强化突出,是在构思中调动多种材料和手段去集中表现形象的某一主要特征。例如,契诃夫在塑造小说《套中人》中的别里科夫的形象时,曾从外表、语言、心理、行动等多种角度,去突出表现他那极端保守,对一切新事物都怀着强烈恐惧与仇视的畸形心态。夸张变形,是在构思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改变常态、违反常规的方式去塑造形象。如【拉伯雷】笔下的卡冈都亚、【安徒生】笔下的拇指姑娘、【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蒲松龄】笔下的花妖狐仙等,都是以这种方法创造出来的。陌生化,是在构思中着力赋予形象以特殊的形式,使之变得奇异、陌生,从而造成与普通日常事物的疏离,以增加读者感受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强化审美效果。如【闻一多】在创作《死水》时,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如此美好的词语,去描绘“一沟绝望的死水”的形象,就是采用了陌生化的方法。

在艺术构思中,内心形象经过作家心血的灌溉抚育,逐渐形成,走向成熟。这是一个主体与对象辩证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作家要依赖于客观事物,依赖于生活材料,即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作家又要释放主观情感,表现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即对象的主体化。内心形象就是在这种主体与对象交融合一的矛盾运动中萌生、孕育、成形的。而且,内心形象一旦成形后,便具有了自身的生命力,并按照自身的逻辑去发展。托尔斯泰在谈到安娜·卡列尼娜卧轨自杀的悲剧结局时说:“一般来说,我的男女主角们,有时跟我开的那种玩笑,我简直不大喜欢!他们做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做的,和现实生活中常有的,而不是我愿意的。”[13]当内心形象获得了独立的艺术生命之后,艺术构思的使命就大体上完成了。随之开始的是文学创作的下一个阶段——艺术表现。

三、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作为文学创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指作家在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运用文学语言以及各种表现手段,把内心形象系统传达出来,转化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艺术构思固然非常重要,是文学创作成败的关键,但艺术表现也是不可或缺的。经过艺术构思,作家在头脑中形成了蕴含着独特人生感受的内心形象。然而,这种内心形象即使再成熟,它也只是一种存在于作家的“内宇宙”中的心像,只具有内视性,除作家本人之外,其他人无法对其感受认知,因而尚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形象。只有进一步经过艺术表现阶段,作家运用文学语言,在相应的结构、体裁等样式中,将构思孕育的内心形象系统外化并定型下来,使其成为他人能够感受认知的审美对象,这样,艺术形象才真正被创造出来,文学作品也才真正诞生。

在艺术表现阶段,作家直接执笔写作,其使命是推动审美经验的外向化,赋予内心中内心形象系统以特定的语言形式,从而构成文学作品的文本形式。不同作家艺术表现的具体情况可能千差万别,然而总括说来,都不是一个简单易行、省心省力的过程。成功的艺术表现,往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要经历漫长的跋涉,要克服重重的困难。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谁不能叼着一支雪茄,就在公园散步的同时,弄出七、八个悲剧来呢?谁不会构思出几部最精彩的喜剧呢?在自己那个供想象的后院里,谁没有一些最精彩的题材呢?不过,在这种初步的工作和作品的完成之间,却存在着无止境的劳动和重重的障碍,只有少数有真才实学的人,方能克服这些障碍。……构思一部作品是很容易的,但是把它写出来却很难。”[14]晚唐诗人【贾岛】甚至慨叹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艺术表现之所以并不轻松省力,甚至需要耗费大量心血,推究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作家内心的形象系统与语言形式之间并非直接对应。在艺术构思阶段形成的内心形象,是以前语言的形态存在于作家头脑之中的;到了艺术表现阶段,作家则要以作为概念符号的语言将其固定下来,表现出来。于是,作家就不可回避地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考验,即基于心理结构中概念与表象之间的微妙联系,寻找与内心形象间接契合的最佳语言表现形式。可以说,将内心形象准确而恰当地表现于相应的语言形式,乃是作家在艺术表现阶段的最高追求。古往今来,多少作家都曾为探寻和创造能最恰当最完美地传达表现内心形象的语言形式而竭尽全力。然而,这一点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事实上,由于形象与语言并非直接对应关系,作家所构思的内心形象系统与语言形式很难达到完美契合的境地,它们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位和距离。这种因“辞不达意”,因语言难以完美表现内心形象而产生的苦恼与困惑,是许多作家都深尝过的。中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陆机】在《文赋》中讲:“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并非知之难,能之难也。”刘勰则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讲到过文学创作实践中“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成篇,半折心始”的状况给作家所带来的困扰。俄罗斯作家高尔基曾感慨道:“很少有诗人不埋怨语言的‘贫乏’。……而这些埋怨的产生,是因为有些感觉和思想是语言所不能捉摸和表现的。”[15]陀斯妥耶夫斯基也说过,他创作小说,“想的比写的好”。不过,艺术表现的困难既意味着考验也意味着机遇,文学创作的艰辛是与乐趣并生的。优秀的作家在困难面前不是选择退避而是选择进取。他们往往能正视困境,充分发挥驾驭运用语言的特殊能力,认真选择,反复斟酌,仔细推敲,精心锤炼,以求构想出与心中的形象最为契合的语言形式,达到对语言自身局限的突破,从而实现形式对内容的征服,完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语言创造。在中国诗歌史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些诗句中诗人对语言的精雕细刻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其次,作家的艺术构思活动在艺术表现阶段并没有完全终止,有时会与艺术表现交错重叠。作家通过艺术想象力的充分展开,化合生

I. 网络小说该怎么写怎么写的好

像这种,要有好的文笔。主题也要新颖,书名别致,内容简洁,不要老套啰嗦。另外可以看看别人的书评,或由着自己爱看的写。

然后下面的是来的~求满意。

第一节 小说概述
小说是什么?理论上的定义是: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 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地反映和 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而作家们对小说有着自己的认识,如贾平凹说:"小说是什 么?小说是一种说话,说一段故事,我们作过许许多多的努力--世上已经有那么多的作家 和作品,怎样从他们身边走过,依然再走--其实都是在企图着新的说法。"(《白夜·后记》) 这种"小说是一种说话"的经验之谈,值得我们初学小说者认真思索。
小说的特点主要有三点:第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反映或表现生活的主要手段;第二, 有较完整、生动的情节;第三,有具体的、典型的环境描写。因此,人物、情节和环境被称 为"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的类别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在写作上,这四类小 说各有不同的要求。如短篇小说,它的篇幅和容量比较短小,一般二万字以下,两千字以上。 人物集中,故事单纯,结构紧凑。往往截取生活中富有典型性的某一侧面或片断加以集中描 绘,以提示社会生活的意义,"它往往只有一个主人公,一条线索;往往只写几个小时或几 天之内集中发生的事,但却使读者盾了以后可以联想到更远更多的事。"(茅盾)由于它借一 斑而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鲁迅把它譬之为"大伽蓝"中的"一雕栏一画础"。如他的 《狂人日记》、《风波》、《祝福》等。再如微型小说,它的篇幅更短,几十个字、几百个字至 一千多字。情节单一,人物很少。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寓有褒贬或哲理。如日 本现代作家星新一的《宝子姑娘》和我国当代一些作家的微型小说作品。小说家沙汀说:"我 以为小说之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主要的差异并不在于字数,而在于表现方法。"这个说 法对初学写作者来说,很有指导意义;要从事不同类别的小说写作,不能不仔细研究并熟练 地掌握它们不同的表现方法。

第二节 短篇小说的写作
高尔基在《和青年作家谈话》中指出:"一开始就写大部头的长篇小说,是一个非常笨 拙的办法,……学习写作应该从短篇小说入手,西欧和我国所有最杰出的作家几乎都是这样 的,因为短篇小说用字精炼,材料容易合理安排,情节清楚,主题明确。"
怎样写作短篇小说呢?
一、充分准备,打好基础 写作短篇小说与写作中、长篇小说一样,在写作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首先,在执笔 写小说之前,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修养和生活积累。其次,读过较多的文艺作品,喜爱文学 创作,有一定的文艺修养和文艺理论的基础常识。茅盾在《创作的准备》开头就指出:"世 界文学史上的巨人们留遗给我们的不朽的著作,以及他们毕生的文学事业的经历,就是这题 目--''创作的准备''的最完美的解答。理论家们从这些文学巨人们的业迹研究分析解释, 写了很多论文,数十万言一厚册,也就是给这题目作注脚。"再次,在写作小说之前,从事 过表达方法的基本练习,并从事过一般散文尤其是速写的写作练习。"一个初学写作者最好 多做些基本练习,不要急于写通常所谓小说,不要急于成篇。所谓基本练习,现在通行的''速 写''这一体,是可以用的。不过我觉得现今通行的''速写''还嫌太注重了形式上的完整,俨 然已是成篇的东西 ,而不是练习的草样了。作为初学写作者的基本练习的速写,不妨只有半 个面孔,或者一双手,一对眼。这应当是学习者观察中恍有所得时勾下来的草样,是将来的 精制品所必需的原料。许多草样斗合起来,融和起来,提炼起来,然后是成篇的小说。"(《茅 盾论创作》第358页)所以,我们要学习写作小说,必须从思想、生活、技巧各个方面下 苦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能绝对化。这并不是说,我们要等思想、 生活、技巧三关都完全过好之后再进行创作。不少青年作者的经验说明,初学写作者就是要 勇于创作实践,写是最好的基本训练。不要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小说创作和其它文体 的写作一样,没有什么捷径,小说的技巧只有自己从多次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别人的技巧, 只能作借鉴,创作还是要靠自己。
二、认识生活,熟悉人物 创作需要生活,对生活不熟悉,不理解,就无法反映和表现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 的源泉,人是社会诸关系的总和,只有熟悉、理解社会生活,才能熟悉、理解各类人物。不 熟悉、不理解各类人物,就无法进行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小说写作。茅盾在谈他怎样开 始小说创作时说:"我是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得了 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执着的支配,想要 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我开始创作了。我不 是为的要做小说,然后去经验人生。"他还说;"好管闲事是我们做小说的人最要紧的事,你 要去听,要去问。"(《创作的准备》)因此,一个小说作者应像阿·托尔斯泰说的那样:"他 溶化在生活洪流之中,溶化在集体之中;他是一个参加者。"
小说写作需要的生活不是指日常生活、饮食男女之类,能成为小说素材的"生活",至少应该有三个条件:
1.具有较鲜明、生动的形象;
2.具有独特性;
3.具有一定的思想 内涵。因此,当作者在观察生活的时候,无论对人物、对故事、对环境,都应从上述三点出 发,勇敢地扬弃那些琐屑的、纷纷扰扰的"流水帐",抓住真正有用的写作素材,渗透作者 的思想、感情,使生活素材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 三、严格选材,深入开掘 1931年,沙汀和艾芜写信给鲁迅,请教短篇小说的题材问题。鲁迅回信说:"只要 所写的是可以成为艺术品的东西,那就无论他所描写的是什么事情,所使用的是什么材料, 对于现代以及将来一定是有贡献的意义的?quot;"两位是可以各就自己现在能写的题材,动手来 写的。不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 丰富自乐。" 高尔基也说过:"在短篇小说中,正如在机器上一样,不应该有一个多余的螺丝钉,尤 其是不应该有多余的零件。" 这就告诉我们,写作短篇小说必须严格选择题材,深入开掘。那末,短篇小说怎样进行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开掘呢?
短篇小说的选材要做到:
(一)撷新去陈,根据时代需要选材。短篇小说的题材是没有什么限制的,凡是人类涉 足的领域、产生的事件,都可以经过选择作为作品的题材。但是,从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来 考虑,我们就必须撷新去陈,尽量选择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需要的题材来写。
(二)以小见大,根据体裁特点选材。短篇小说这种体裁的形式特点,要求作者不能象 写长篇小说那样写人生的纵剖面,而必须写人生的横断面,就象是横着锯断一棵树,察看年 轮可以知道树龄一样,短篇小说虽写人生中的一角、一段,也就可以窥见整个人生。鲁迅、 茅盾、巴金等作家为了在短篇小说中反映他们所处的时代,在写作短篇小说时,都是选取主 人公人生道路上的某一段作为题材的。因此,有经验的小说家在谈创作经验时就指出,创作 短篇小说必须善于"截取"、"选择"。如王蒙在《谈短篇小说的创作技巧》中就说过,短篇 小说构思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广阔的、浩如烟海的生活事件里,选定你要下手的部位。 它可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它可能是一个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人物,它可能是一个美好的 画面,它也可能是深深埋在你的心底的一点回忆,一点情绪,一点印象,而且你自己还一时 说不清楚。这个过程叫作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你必须选择这样一个''小'',否则,你就无 从构思无从下笔,就会不知道自己写什么。"
(三)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生活选材。一般来说,作者应该写自己熟悉的题材,因为这 些题材是在自己的生活中积累的大量素材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写起来容易驾驭,而且能写 得生动、深刻。当代小说家中的佼佼者大多是从写自己生活经历中的人和事开始走上小说创 作道路的。 选材是短篇小说写作中的第一个重要的环节。选材的目的在于从大量的素材中选取可以 写入小说中的题材--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片断。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具有从纷纭的 生活现象中"捕捉"题材的能力。这种"捕捉"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片断的能力,对于小说 创作极为重要。茅盾在他的《短篇小说选集后记》中指出:"在横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生 活的各样环节茫然无知;在纵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看不清,那么,你就很少 可能在繁复的社会现象中,恰好地选取了最有代表性、即具有深刻的思想的一事一物,作为 短篇小说的题材。"所以,短篇小说在选材时,不能只着眼于事件的故事性和吸引力,而要 着眼于把生活的侧面、片断放到整个时代的背景上去考察,要把握住社会的"纵"的和"横" 的两个方面,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捕捉住不平凡的东西,从而由时代和社会的一角 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全貌,使读者从生活海洋中的一朵浪花看出奔腾澎湃的大海。

与网络小说如何写茅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总裁无小三小说下载 浏览:886
完本小说人物唐悠悠 浏览:959
男主有一个老婆的都市小说 浏览:341
小说作者淡樱 浏览:907
外国禁毁小说小酒店在线阅读 浏览:650
玄幻小说的内容简介 浏览:383
重生女强小说玄幻完结小说排行榜 浏览:791
都市女主娱乐圈完结小说排行榜 浏览:183
用意识流写一篇小小说 浏览:80
女特种兵重生完结小说排行榜 浏览:429
小说里面写关于迪丽热巴的 浏览:835
小说作者唐爷 浏览:936
玄幻小说主角带着神格重生 浏览:895
中国好看的现实主义小说推荐 浏览:309
渣攻后忠犬的小说推荐 浏览:859
无尽武装有声小说715 浏览:337
重生商场的经典小说 浏览:373
重生后全家宠的现代小说 浏览:577
有声小说散兵游泳 浏览:206
终极一班系统完本小说 浏览: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