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看新闻说中国人的读书风气越来越差,我想问看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穿越小说算读书吗
当然算啦 只是上瘾了 会迷失心智啊 建议多看看其他 有营养的书
② 武侠小说该不该选入教科书
应该入选
事实上已经入选教科书了```山东高中的教科书里面已经有了金庸的影子了````
我个人比较喜欢武侠小说```
凡人总是将其视为打打杀杀```其实是错误滴`````武侠也是一种文化``是中国文人为了实现自己的豪杰梦及不可实现的梦想所开展的一片新天地````
下面这篇文章代表了我的观点```也是我认为写得比较理性的一篇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另外``楼上的那位提供的网址点过去为什么不是相应的呢?不会是托儿吧?呵呵````
非正统文化下的精神文化----浅淡中国现代武侠文化
我一直都认为武侠是一种文化,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正统和非正统之分,而武侠文化正是这种非正统文化下的一个支流.我说这话,有人要提出异议,同样是文化,为何要提出正统和非正统之分?其原因有三:
一,正统文化有被社会大众,尤其是知识界所广泛接受的现实性,非正统文化没有.
二,正统文化所挖掘的深刻内涵,反映着人文社会中固有的生活底蕴与物质意义,非正统文化缺少这种功能.
三,正统文化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从正统文化摸索出的生活规律,可以作为考察某个民族在自身发展与延续过程中的行为作标与人格尺度.非正统文化不具有这种价值.
因此,如果想要文化在人文的天平上寻找到一个平衡点,那么就要在文化拼盘的另一端,放上等量级的砝码,这个砝码就是民族文化的人为区分.只有人为的区分了文化的正统与非正统性,才有可能对某些特有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思想解构,这里,我们只说非正统文化下的一种精神文化----武侠文化.
武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势.其发展历程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看,并非源远流长.最早追溯的年代应该是明朝时期的<水浒传>,它是第一个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白话小说,效早的在文学舞台上,灌输了"武"与"侠"的概念.虽然这种"武"与"侠"在精神力度上与后世形成的武侠形势还存在着模糊的界限,但是它为后世武侠小说的开创却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并且成为<昆仑奴><聂隐娘><儿女英雄传>等具有现代武侠小说文化雏形的开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可以说,武侠文化前期的发展,顺应的是一种历史潮流.因为一门文学的进步,总需要后世作者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使文化在宏观上形成某种延续态势.然而人类数千年文明所积累下的劣根性人本位,总是不断地把一种新生事物应用于功利性的目地,虽然它间接的剌激了这种事物的迅速发展,却也同进给事物的同类性周边环境带来了混乱和负面影响.
首先,开创现代武侠小说先河的,首推文学大师梁羽生.据说,梁羽生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的由来,竟是二个"门派"的"掌门人"因为"门户"之见在澳门的一场比武.而且据说这场比武三拳二脚之后,便以一派"掌门"将另一派掌门击倒在地而宣告结束.然而,这件事却剌激了梁羽生所在报社的编辑,这位编辑亲眼目睹了社会大众对这场比武追逐的狂热性,认为如果写出这样的故事,一定可以吸引众多读者,为报社带来丰厚的物质利益.因此他把这项重任交给了梁羽生,梁羽生本人也热衷于新式文学的开创,于是现代武侠文化的第一部著作<龙虎斗京华>便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了.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奇想,但是功利性的目的最终却促进了一种独特文化的开创和延续,这不得不说是文化发达的成果,也是人类文明的悲哀.
现代武侠小说因为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而迅速走红,但是真正使武侠文化遍地开花,并且人气指数迅速升高的,还是九十年代中期,金庸走进"侠坛"的那一段时期.二大"掌门"在澳门的比武,同样剌激了身为梁羽生同事的金庸.因此,三十几岁的金庸在经过几年的准备之后,也"全副武装"的在"侠坛"开创自己的领地,并且迅速吸引了一大批读者群.金庸的前几部小说并不特别出众,但是从<射雕英雄传>开始,金氏就已经在"侠坛"上独领风骚.并且很快成长为武侠文学的重量级大师.他的名气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今天.据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武侠",由此可见,金庸武侠小说在普通中国人心中的影响是何其的深广.
从文化的角度看,梁羽生与金庸的武侠小说虽然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欢迎,以现代武侠小说的开创者之名播于文化界,但其文学形势上仍然未与明朝后的白话传统文学脱钩,字里行间仍然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文化的遗留.但是,它更注重了"武"与"侠"的渲染.在武打动作与招式刻画上,真正达到了现代人公认的武侠作业的成熟.
武侠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最初开创空间的无限广阔,吸引了众多热衷此道的侠迷,也培养了一大批武侠写手.以古龙为代表的另一武侠派别开始成形,并且迅速壮大.古龙的武侠小说,据某些武侠研究者称,是继承了西方文学的一些优良因素,但我个人更热衷于说他是在传统武侠风格上达到了某种创新和突破.毫无疑问,古龙的武侠小说已经在传统文学上脱胎换骨,他的风格无论在语言文字上还是在结构形势上,都与成熟流利的白话正统文学划上等号.这完全可以说成是用正统文学的一些文学样式来创造性的发展非正统文学下的新式文学.比如古龙小说的语言文字趋近散文化,情节构成有推理化倾向等,这些都是古龙武侠小说的突破性亮点.因此,可以这样说,古龙小说在武侠文学上另外开创了一个变数,他是这个变数的领头羊,并且带动了后世许多武侠作家和写手来效仿这头领头羊,把武侠文化推向另一个高潮.
武侠小说的接力棒传到了温瑞安手中,已经无法再达到另一种高潮性突破.其原因有历史因素(白话文的发展已经牢牢定位),也有现实因素(武侠作家层出不穷,各种文学样式过渡泛滥,使其不能再在武侠文学形势上寻找新的定义域),更有武侠文学自身的局限性因素(武侠文化毕竟是非正统文化下的支流,与正统文化的广大与深厚无法相提并论).因而,纵观温瑞安的武侠小说,只能说是在古龙的基础上把散文化,推理化更加深入一些,甚至把武打细节(无论是传统的还是非传统的)渲染得更加神乎其技(像神州奇侠系列中屈寒山的剑,我就不明白他身上怎么藏着那么多剑?木剑,铁剑,,,什么剑都有,这可能吗?)不过,温氏武侠文学个性上还是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不然他就不会拥有那么多的读者群.我个人最佩服他小说中的奇特情节与想像力度,像<四大名捕>系列中的"碎梦刀".那把刀的来历,特性等等都是一个个吸引人的迷底.有人说,温氏是继承了金,古两大家的优点,这个说法我倒是不敢苟同.这里我只说出自己的意见,至于详细原因,我暂时持保留态度.
古,温武侠小说是继梁,金武侠小说之后的另一种形势,这是武侠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完善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当然,这种结果并不局限于这一种形势,它还会生成许多其它形势的变种(像多以顽童为主角的李凉小说).我个人认为,古龙小说最大的特点是脱略了历史范畴的局限,使武侠小说的情节构造变得随心所欲.温瑞安虽然没有完全脱略历史,但是其小说中所极力渲染的血腥和暴力,却非常符合当代青少年的某些激进心理.他们成为温氏小说读者中的最重要一群.
武侠到了黄易的手里,已经看不到什么武侠味儿了.我一直都认为他写的不是武侠,也不应该排列在武侠作家之列,如果说他是想借用玄幻的手法在武侠作品上寻找突破,那么我只能遗憾的说,他走错路了,这直接倒至他与武侠大家的招牌越离越远,但是与玄幻大家的牌子却越靠越近,最终一举成名.当然,这只是我个人一厢情愿的看法.
现代武侠文学从梁金起始,直至古温为止,这段发展历程基本上是呈弧线走向.也就是说,从起点到高潮这段函数图像基本上绘制完毕.从这段图像的尾部再继续向下,就开始逐渐弯曲,反映到文化现实中,就是武侠文化的下坡路已经在高潮迭起的巅峰时刻完成了对自身走向的整体搭建,这种趋势具有多种原因:一种是我前面所说的三种因素(历史因素,现实因素,武侠文学自身的局限性因素).二也是我前面所提到的功利性,也就是说,许多在文学市场上毫无作为的失意文人以写武侠为职业,它们出于对自身生存需要的考虑,不再注重武侠文学的质量,一批批为"文化消费"而消费的抵挡作品层出不穷,量多而质差,至使大量读者对武侠失去了原有的兴趣.另外还有社会因素(比如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品位的增高,追逐正统文学的趋向强化等等),这些都形成了对武侠文化大负荷挤压.
纵观武侠文化的发展,大至就经历了以梁金古温四大家争鸣的局势.分析和解构这四大家的文学动态与写作手法可以看到武侠文化在当今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尽管这种发展不容乐观),如何继续开拓文化视野和挑起武侠文学大梁,已成为武侠文化能否保持独立格局的当务之急.武侠文化不是正统文化,但它却是填补人们业余生活的精神食粮.怎么利用好和调理好这份精神食粮,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仍然是写手们不段追求和思考的文学主题.在本篇里,不再过多评论.
③ 武侠小说里金疮药看着很神奇,究竟有没有这样的配方呢
现实里并没有这样的配方。谈到中国的近代文学史,就不得不提“武侠小说”这四个字。曾几何时,武侠小说一度被认为是看了没什么用的“闲书”,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观念的改变,武侠小说也成为了影响一代中国人思维逻辑的文化图腾,更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乡。武侠小说中有一种神奇的药膏,叫做“金疮药”,不管多重的伤,在小说中只要涂上了“金疮药”就能立竿见影,疗效堪称神奇。到底有没有这样的配方呢?
综上所述,尽管“金疮药”看起来非常神奇,但实际上没有这种配方。
④ 一部武侠小说一个小孩误入一个山洞,里面获得武功兼医术秘籍,还有步法
公孙梦写的吧,25年前看过。
⑤ 马云高考只考一分,是因为他太笨翻出当年的试卷,结果怎样了
很多人都知道马云是个经商奇才,也知道他英语非常厉害。但马云心里一直有块“疤”,那就是他的高考经历。马云是经历了三次高考,最后才被破格去了杭州师范学院。
其实马云的数学成绩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差,只是因为高中时期没上高二,直接转到文科班才导致数学拉了后腿,再加上1982年的高考数学题目难度比较大,只有9道大题连一个选择题都没有,让本来数学就不好的马云更加有苦说不出。
很多人认为高考结束后数学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即使在大学期间学数学也只要保证不挂科就可以了,但实际上数学却是科学的基础,是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即使是数学成绩不好的马云在后来无数个场合也多次强调学好数学的重要性,甚至举办了数学竞赛来发掘数学方面的有关人才,因此我们要重视数学的学习,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⑥ 从唐朝到清朝,武侠小说为何逐渐转向写实
因为以清朝为背景的武侠小说,留给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比较小。谈及武侠小说,这可是近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学领域。数十年来,金庸,梁羽生,古龙等大宗师,通过如花妙笔,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营造了一个“武侠梦”。
谁在孩提时期,不曾幻想过长袖飘飘,仗剑天涯呢?但是很多武侠小说的资深读者可能会从诸多小说中总结出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唐传奇”,往往是非常奇幻的;到了清朝,就比较“朴实无华”了。
但是假如我们以唐朝,宋朝,这些年代比价久远的背景来创作小说,由于记录的缺乏,所以作者可以自由想象,随意发挥。里面的门派,武功,传承,也都是作者自己杜撰的,当然更奇幻一些。
⑦ 武侠小说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有什么联系
提倡仁、孝、义、德等
⑧ 从武侠小说看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区别
DNA差距颇大,中国原住民是由东南亚迁移而来的,而后中国北方混杂了中亚游牧民族的血统;日本原住民则是西伯利亚迁徙而来的人种,而混合部分东南亚人种。
行为差异大,日本人多安静,礼貌;而中国人多活泼,热情。表现日本人多乖乖的在那,而中国人东张西望,聊个不停
⑨ 中国人骨子里是如何有武侠因子的呢
人们常说,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其实它并非回归童年那种简单的梦想,我们中国人心中的武侠情结来自古老的文化传统,来自超越现实生活的渴望,在武侠小说中中国文学的想象力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美国好莱坞英雄片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个人英雄主义,在蜘蛛侠、超人面前,一切正派力量都是可有可无,警车只有被掀翻的份儿、警察只有迟到后清理现场的份儿、民众只有哀嚎仰望欢呼的份儿,一切交由英雄去做,成功后背对镜头默默离去,深藏功与名,然后记者采访民众与警察。香港百多年来西化影响深刻,也带有主角英雄主义的色彩,为了突出主角,配角被无限弱化,这也是我接受不了港剧的原因之一。受影响最深的就是我郭靖在95、98神雕中的待遇。本来三联版、连载版神雕小说中连续被削弱,到了95神雕中又因为突出主角形象,郭靖的影响力再一次被主角光芒遮盖。侠之大者的形象没有演出来,只有了解整个襄阳守城故事后才恍然大悟:哦,原来郭靖是为国为民的守城英雄。
金庸创作的百万字小说了,对公平、正义、自由、幸福的渴望,对理想人格、理想爱情、理想社会永不停止的追求,体现在各个血肉丰满形象鲜活的角色身上。慕容复、游坦之、、老顽童、黄药师、杨康、林平之、岳不群、任我行····这些文字不是白白浪费的,也不是为专主角而设定的。他们没有主角光环,只有身上体现着的众生百态利益追求。一部具备各色形象的小说、影视,才有资格踏入成功的门槛。真正的粉丝,是充分了解他的命运、走进他的生活、了解他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在理解的同时认识到并坦率承认角色所具有的致命缺点。成熟的读者不该去急着洗白他喜欢的配角的缺点,不该对用正反派这个标准来明显地划分作者辛辛苦苦创作出来的角色,也不该对某些没有主角光环的配角一味否定。试着让自己去体验小说。
近现代武侠小说的繁荣盛行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渊源的。在以金庸、古龙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诞生之前,武侠这一概念便已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了千年有余,并以小说、评书、戏剧等众多形式予以表现。
武侠到底什么时候起源的?学术界有很多争论探讨。其中一种认为,武侠的精神最早来自于墨家的“兼爱非攻”,止戈为武,舍己为人即为侠,墨子所倡导的牺牲自己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精神即为最早的侠义精神体现。最早的侠客多是独立的,如《史记》中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他们大多以侠义著称,或为国,或为报主人之恩,充当刺客,甚至不惜舍生取义。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日本的武士相近,这样的侠士,历朝历代都有,他们大义凛然,扶危济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人们所敬仰,这些侠客的故事为武侠小说的产生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和土壤。
武侠文学的源头当有二:“一是汉初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游侠、刺客列传;二是魏晋、六朝间盛行的‘杂记体’神异、志怪小说。” 火药没有发明之前,刀枪剑戟都被称为冷兵器,在冷兵器时代,个人的武术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它既可保家卫国,又可以用它求取功名富贵,尤其是统治者,更是十分看重。
魏晋六朝在文学史上被看作是文学的“自觉性”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志怪、神异小说为主,艺术上带有传奇色彩和超现实的表现,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鬼神观念是古代先民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实是人们对自身思考的结果,现实的苦难使得他们向往着一些超出自然的东西,一种特别的能力和一些特别的工具。比如:武艺、神剑、宝物、等等,这些东西却只能在想象中得到,在后来的武侠小说中此类物品屡见不鲜,已成为武侠小说之所以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为武侠小说的产生构筑了坚实的基础。而后唐传奇的流行,内容涉及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快意恩仇、安邦定国等方面,突出了豪侠人格的贤韧刚毅,武功的出神入化,功业的惊世骇俗,武侠小说由此开始真正萌芽。经五代至宋元,而后的创作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但话本开始在民间流行,在语言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宋元话本多为爱情故事,突出女性对爱情的大胆追求,这样的主题思想固然提高了小说的思想水平,但也由唐传奇的“雅文学”转向了“俗消费”。至明清,《水浒》中将大规模的侠士聚集于绿林,并自称绿林好汉,这大概就是后来武林的出处了。不仅取其山野之间自由自在,大概也有“在野”的意思,而且似乎“民主”程度也很高,他们以“会盟”的形式推选盟主,而推选的标准则只有两个,那就是武功和武德,否则,一律免谈。它们既显示出一种民间社团的性质,又是一种松散的联合。
? ?? ? 辛亥革命后,人们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来,各种思想流派涌入中国,报业、出版业得到空前繁荣,文学艺术得到大力发展,各种风格流派的文艺作品异彩纷呈,武侠小说也异军突起,它以独特的武侠们的侠义精神传统深得人们喜爱。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首先有被称为“南向北赵”的等一批开风气的武侠小说作家,平江不肖生更是被誉为“民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其代表作有《江湖奇侠传》、《侠义英雄传》等;赵焕亭则有《奇侠精忠传》留世。在三十年代后,最有名的武侠小说家便有北派四大家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和王度庐。这主要分为还珠楼主的神怪武侠小说,白羽的社会武侠小说,郑证因的技击武侠小说和王度庐的言情武侠小说等四大派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与骑士文学
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分别作为中西方世界所特有的文化产物,二者在极其相似的外貌下却蕴涵着分别代表中西方世界不同文化形态和民族心理的精神实质。通过将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分别放置到各自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将文学的比较置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加以比较考察,我们可以窥见中西方世界的文化异同。
骑士文学产生于中世纪,是骑士制度与基督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骑士作为封建领主豢养的武力阶层,主要用于自卫与掠夺战争,鼎盛于12、13世纪,与教会相辅相成,成为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两大文化传统和精神支柱。与欧洲中世纪骑士相当的乃是中国战国时代的“士”,产生时间则要前推至公元前3世纪。由此对比,欧洲的骑士与中国的“士”在产生时间上相差至少8个世纪。
骑士的精神是被基督教义所武装的,骑士的忠君、护教、行侠乃是以政治和宗教利益为准则的,实际上他们不但是封建领主所豢养的武力阶层,而且其自身也属于封建统治者。他们忠君、护教、行侠是建立在一整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基督精神之下的,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基督精神为最终归宿。而侠客则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反叛者,人们对之感兴趣的是为了借助这些具有超人格魅力的侠客来向那些道貌岸然、不可一世的权威进行挑战,以“侠义道”来解构大一统的专制文化传统。侠客所信奉的是超越现实人生的一种观念实体,摆脱了特定社会政治与历史形态。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武侠文学与骑士文学在产生之处便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
骑士文学可以说是欧洲基督君主专制社会的主流文学形态和文化形态,历来便被上层统治者所倡导。武侠文学以其自身的精神内涵构成了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冲击,因而历来被视为洪水猛兽。武侠文学是一种纯粹的民间文化形态,是一种民间心理投射到文学领域的产物,并且伴随着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后期商品经济的发达而走向兴盛。
西方的骑士文学占据着社会主流地位,英雄的最高荣誉就是被授予骑士头衔,象征着英勇和忠诚,乃至对于贵妇爱情的追求也像对骑士头衔的追逐一样,带有浓重的征服意识,而中国的武侠则更着重于“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爱情也往往刻骨铭心,荡气回肠,通常有着浓郁的自我牺牲情绪。
如同侠客逍遥自在云淡风清的生活一般。武侠精神所反映的是种“不求轩,不求冕,不为红尘所囚”的自由情怀,仗剑天涯,笑傲江湖。但这并不是武侠精神的全部,忠义的背后它所表达的是一个民族顽强的信念,也正是“中国文化深处的东西”。正如金庸所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⑩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年武侠小说
其一是中国自古有武术传统,且有尚武精神,其二在现代社会,有很多不平事不能解决,人寄希望于在这样一个幻想的武侠社会一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