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沈从文的《边城》的简介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翠翠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小女孩,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
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第一阶段:翠翠爱情萌生阶段。她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第二阶段:翠翠爱情的觉悟阶段。两年后又进城看龙舟,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 第三阶段:翠翠对爱情执着的阶段。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
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些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坚强的一面。
(1)人物有是牧歌的小说扩展阅读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继鲁迅的《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边城》的牧歌属性与中国形象互为表里,为后发国家回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
《边城》作为近现代以降文化守成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提炼,为其文本存在深刻的破绽,并有移用异族文化资源等问题,这揭示了主体民族对自我的诗意想象的虚拟性和策略性,以及与西方文学中的异族想象之间的密切联系。
沈从文的《边城》独具地方特色。他的题材、人物、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语言,无不涂上“湘西”的标记。题材是湘西社会日常生活中摄取的;人物是湘西农村的“愚夫俗子”,一批土生土生的“乡下人”;景色更是湘西山山水水迷人的美景。
沈从文更是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一幅幅风俗长卷,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信仰、礼节……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使他成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沈从文特别善于揭示这些一代一代流传的古风习俗人情世态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神往,令人惊叹。加上沈从文运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语,这更使他的小说充满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
② 阐释沈从文《边城》浓厚的牧歌情调
《边城》具有很浓厚的田园牧歌情调,又有或隐或显的现实关注。小说集中地反映了核高湘西人民的守常,同时用社会历史之变来映衬人性之常,同时又带有一点感伤的情调,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关注中国社会。内部的守常和外部环境的变异是小说的特征。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内在精神的守常,是恒定不变的;二、外在世界的变异,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内部的守常主要是生命形式的自在自为,无拘无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湘西”代表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改型尺“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追求的是人内心的一种对生命的契合感悟和诚敬的执着;大道就在眼前,不要刻意地去求取,一刻意就会落入有为,一有为就会破坏物我之间玲珑微妙的契会,就会破坏冲和淡雅的意致租锋;超脱世俗,追求…
③ 共读沈从文《边城》(纪念版)之长篇小说《边城》
2.3阅读打卡
阅读人:芳心
阅读篇章:沈从文《边城》
【阅读内容】
1、故事梗概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
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
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名作名篇值得分章节来品读和讨论。
第一至三节内容概括:船管顺顺不论从伍或是做船总,都是胸怀宽广、重义重情、慷慨济贫,不管是做生意的人,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文墨人,凡来到这个地方,闻名求助,莫不尽力帮助。
处理船事磕磕碰碰时,都会找到很好的处理办法,大家都很佩服他。
他在培养两个儿子方面,更是我们这一代年轻父母学习的榜样,他培养小高中孩独立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教他们做人的勇气和义气。
两个儿戚迹山子结实如虎(因为人们有一个刻板印象:大凡壮如虎十有八九是黑老大,遇见了人必走远远的),他们俩和气亲人、不骄情、不浮华、不依势凌人,这是三父子最美的人性。
【阅读感悟】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作者在《习作选集代序》中写:“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边城》是一曲描写湘西人民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丽得如此朴素,悲剧得如此优美的人性“牧歌”。
《边城》是沈从文“思乡情结”养育出来的一颗明珠。但是,作者也清晰地意识到便是在湘西,这种古朴的民风也正在消失。《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描写的是州庆理想化的现实。因为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长在,并且常新,以利后人。
④ 求一本男主叫厉捷修女主叫牧歌的现代重生言情小说
是这个吗?
《浅浅伊人盼君归》,又名《浅情人不知》
作者:栖夏版
简介:有人说,人权这一生要做很多荒唐事,才能认清一个人的心,迄今为止,牧晴只做了两件,一件是爱上厉修捷,另一件是嫁给了他,牧晴所有的灾难似乎都从遇见厉修捷那一刻开始了,究竟是什么让两个相爱的人走到了互相伤害的地步,时间会告诉他们答案......
⑤ 有人评价《边城》是一首“牧歌”,是“田园诗”,谈谈你的理解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牧歌本是一个取自西方的文学术语,牧歌的实质,是在与复杂、败坏的城市生活对比中,表现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夏志清赞赏沈从文的《边城》是“可以称为牧歌型的”,有“田园气息”的代表作品。杨义说沈从文“小说的牧歌情调具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渺”,是真正的“返朴归真”。牧歌不限于文学作品的某个特定方面,它综合了文体、风格、氛围、结构、题材等多种艺术成分,具有整体性、弥漫性的特点。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沈从文的笔法朴素,但他的朴素是雕琢凝练的朴素;笔法白描,却是诗化后的流畅。
《边城》(1934)是沈从文的代表性作品,是一部典型的田园小说。作品创造了一个封闭的田园环境,就是世外桃源。所谓“边城”就是偏远的小城“茶峒”,是沈从文家乡湘西的小城。它与世隔绝,其生存状态是原始的,远离主流社会和现代文明。现代社会文明因素没有进入到它的生存状态之中,这就决定了它的原始性的自然状态的生活方式。这种乡土风俗,就是小说最重要的表现对象,在这乡土风俗中,表现出沈从文的文化理想。自然状态下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在作品中,湘西的原始性风俗人情被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来。
作品的爱情故事,事实上只是提供了一个小说叙述的最基本的情节框架。情节进展缓慢,填充在框架里面的,是大量的风俗人情。这里山清水秀,这里民风淳朴,人人善良、淳朴,古道热肠,自足快乐,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作品开头,就写了自然山水的美和世态人情的风俗美。河水清澈,可以看到里面的鱼。渡口是公共的,守渡口的老人古道热肠,任何人都不用交钱,非要交钱的,就给他当地的特产,烟叶和茶叶。还有一口大缸,专门给过路的人泡茶,谁渴了谁喝。这里的军队士兵,除了号兵每天吹号,人们知道以外,这些士兵仿佛不存在一样。
原始的风俗人情,是田园文学的基本表现对象。中国古典田园文学,基本上都是以风俗人情为表现内容。在这种渣轿运原始的风俗人情中,表现人性的善和自由。比如说《桃花源记》,叙述者进入到这个世外桃源以后,发现这里民风古朴,人们杀鸡宰牛,热情地款待他。所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与世隔绝状态下的人性的淳朴、善良。是一种和谐美好的人生境界。知识分子在原始的风俗人情中,可以体验到一种摆脱社会压抑的自由心境。远离了官场庙堂和社会的羁绊,自我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沈从文田园小说,并不是传统田园文学的简单移植,而是有所创造。
由于古代社会的禁欲主义文化的制约,中国知识分子只是用田园象征社会理想和自我自由的信念,田园文学中并没有爱情生活,甚至没有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在五四田园文学中,作为一种进步,女性形象成为田园小说的主人公,但是,还没有爱情。《竹林的故事》中主人公是三姑娘,但三姑娘没有爱情,沈从文这里就有了爱情,这是这种古老的文学原型的现代转换。
作品的爱情故事是这样的:守渡口的女孩翠翠,是一个美丽、纯洁、天真的少女帆锋。当地有个船总叫顺顺,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都爱上了她。天保通过媒人去说亲,但是,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弟弟傩送知道以后,却要按照当地习俗向翠翠求爱,他和哥哥商量,用唱歌的方式向翠翠求爱。但是,哥哥天保不善于唱歌,觉得自己不是弟弟的对手,就放弃了追求,离开家乡,在他驾船离家出走的时候,船毁人亡。傩送因为哥哥的死,也对老船夫产生了误会,认为老船夫为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以至于于把哥哥弄死,因此,也放弃了对翠翠的追求,离开了家乡到外地去干活。因为忧虑孙女的婚事,老船夫苍老了许多,在一个雷雨之夜死去。翠翠心中爱着傩送,作品结尾她仍然看守着渡口,一边等着傩送。作品写:“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实际上,这是一种三角恋爱的悲剧故事。但是,这种爱情悲剧,却如梁体现了自然状态中人性美好的人性。
《边城》的爱情悲剧指向人性善,它通过爱情的悲剧反映了一种美好的人性。造成爱情悲剧的既不是社会环境,也不是文化,更不是人性恶,而是人性善。这里的悲剧之所以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翠翠的天真、纯洁。翠翠不是那种大胆、泼辣的少女,而是那种,腼腆、羞怯的少女。由于她的这种性格,使她不是很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爱情,到底爱哪一个,她只是朦胧地藏在心里,谁也不告诉,连她祖父也不告诉。而老船夫又非常尊重孙女的选择,所以,天保、傩送一时不知道翠翠究竟要选择谁,这样才导致天保离家外出,以至船毁人亡。于是,也就有了傩送对于老船夫的误会,就有了傩送远走高飞。所以,尽管是悲剧却证明了人性的美。《边城》以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和特异的乡土习俗,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和渴望,体现了沈从文的自然文化理想。
沈从文所描写的湘西社会,不是真实历史,而是梦幻世界,是沈从文人性理想和文化理想的象征。沈从文自己也非常清楚这一点。沈从文说《边城》追求的不是生活真实,而感情真实,他说追求的是一种“人生形式”:“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西水流域的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无非就是对美好人性的渴望。沈从文对自然文化的选择,触及到人类文明的文化难题,或者说揭示了人类文明的悖论。就是“文明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文明的进步,往往以人性的道德牺牲为代价。文明却同样带来了人性的异化。人类历史从原始到现代,再到后现代,不断遗失那些美好的东西。人类创造了文明,而文明却成为人的枷锁。它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尴尬和困境。这种田园世界说到底,无非是提倡一种审美人生。那种淳朴、善良,那种纯洁的爱情,无非是告诉我们,不要总是以功利的态度对待人生,要按照人的本性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