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学作品中像胡屠户一样趋炎附势的人有哪些
奥楚蔑洛夫: 专横跋扈,趋炎附势的走狗形象。
小说通过描写这个沙皇政权的走狗警官的5次变化、6次对待狗和首饰匠赫留金的态度来反映出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同时揭露了沙皇政府的黑暗统治。
官气在他身上发挥得登峰造极,奴性亦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 处理街头发生的一件小狗咬伤首饰匠赫留金的小事,他兴师动众。
命令他的助手叶尔德林“你去调查清楚这是谁家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得打死才成。不许拖延!”在得知是将军哥哥的狗的时候,他官气十足,发誓要早晚要收拾赫留金。
(1)中国古典小说中媚上欺下的人物扩展阅读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在这篇著名的小说里,他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欺下媚上、看风使舵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具有广泛的艺术概括性。小说的名字起得十分巧妙。
变色龙本是一种蜥蜴类的四脚爬虫,能够根据四周物体的颜色改变自己的肤色,以防其它动物的侵害。作者在这里是只取其“变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会上的一种人。
奥楚蔑洛夫在短短的几分钟内,经历了六次变化。善变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作品以善于适应周围物体的颜色,很快地改变肤色的“变色龙”作比喻,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狗主是普通百姓,那么他严惩小狗,株连狗主,中饱私囊。
如果狗主是将军或将军哥哥,那么他奉承拍马,邀赏请功,威吓百姓。他的谄媚权贵、欺压百姓的反动本性是永远不变的。因此,当他不断的自我否定时,他都那么自然而迅速,不知人间还有羞耻事!“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已经成为一个代名词。
人们经常用“变色龙”这个代名词,来讽刺那些常常在相互对立的观点间变来变去的反动阶级代表人物。对他们说来,毫无信义原则可言。
Ⅱ 中国历史上十大奸臣
1.庆父——春秋期间鲁国贵族,鲁庄公的弟弟。他惯于搬弄是非,先后杀了两个国君,后来自缢身亡。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源于此。
2.赵高——秦朝宦官,原为赵国贵族。公元前210年七月,始皇死于出游途中,他与李斯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六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胡亥即位,录用李斯为丞相,赵高为郎中令。不久赵高杀丞相李斯,自任丞相,集大权于一身,驾空二世。他苛捐杂税,视如草芥,誉“杀人众者为忠臣”;在危机四起之时,又杀二世胡亥,立子婴为秦王。后为子婴所诛杀。
3.梁冀——东汉大臣,两个小妹分别为顺帝、恒帝皇后。顺帝身后,与梁太后合谋,先后立冲、质、恒三帝,专横朝政20年。他掠取的产业相当于全国半年租赋。159年,恒帝诛杀粱氏一家,梁冀自杀身亡。
4.董卓——初为琼州豪强,汉灵帝时任州牧,凶横反常。公元189年,率兵入洛阳,毒杀少帝,另立献帝,自为相国,独断朝政,泼辣淫乱,激起全国敌对。他燃烧洛阳,西迁长安。公元191年二月,又授意朝廷封他为太师,位在诸王之上。他掠取金钱巨万,计黄金二三万斤、白银八九万斤,锦绮奇玩堆积如山。公元192年,为司徒王允等人所杀。
5.来俊臣——唐朝武则天时酷吏,因告密得宠,任中丞,后因开罪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被武则天处死。成语“请君入瓮”讲的就是他和右丞周兴之事。
6.李林甫——唐朝权臣,玄宗时任礼部尚书兼中书令。为人奸滑阴险。其手法是厚结宦官、妃嫔,投合玄宗,排除异己;表面上示人以友爱,而私自陷害,世称“口有蜜,腹有剑”;搜罗翅膀,营私舞弊;唯庸才是用,以固其权。他广收贿赂,生活奢华。致朝风日益腐败,总算变成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7.秦桧——江宁人, 进士身世。北宋末为御史中丞。曾主抗金和敌对立张邦昌为帝,被俘至北方。靖康二年,被金军掠至北方,不久遣归,充任内奸。他勾通翅膀,专横权势,力主屈服,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戮岳飞及其子岳云等抗金名将,极力损坏抗战,主持订定合同,向金纳贡称臣。
8.严嵩——明朝大臣,嘉靖中任吏部尚书,官至太子太师,以其子世蕃等为爪牙,操纵国务,在任时多半军饷被他侵吞。1562年,御史周应龙,林润相继弹劾世蕃,严世蕃被杀,抄出黄金10000余两,白银200余两,严嵩被除名,不久病死。
9.魏忠贤——明代宦官,万历年入宫。勾通熹宗乳母客氏。熹宗即位,为司礼宦官,他因善导帝倡优伎乐及狗马射猎而得信赖,1620年,他被任为司礼秉笔宦官并监管东厂。他与客氏相结,排斥异己,广结翅膀,致有“五虎”、“十狗”、“十孩儿”、“四十孙”之称。势倾天下,媚事者拜呼他为“九千岁”,各地督抚竞相为他建生祠。公元1627年,思宗即位,发其奸,命逮治,自缢死。
10.和珅——原在清廷銮仪卫当差,因巴结献媚,为乾隆所宠,累迁户部侍郎、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议政大臣、理藩院尚书。公元1781年,为钦差,督师打压回族暴乱;及回京,代兵部尚书,封一等男爵。及登高位,排除异己,网罗心腹,不择手法,搜刮财富。
赵高(?-前207年),嬴姓,赵氏。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 ,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
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故陆贾叹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朝灭亡)”而《战国策》的编者刘向更是直言不讳:“秦信同姓(即宗室,这里指赵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
另外,赵高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爰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中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著有《爰历篇》六章。
Ⅲ 欺下媚上的历史渊源
历史长河中的权谋与道德:晏子与潜规则的较量
在《晏子春秋·外篇第七》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位古代贤臣晏婴的智慧与抉择。作为孔子时代的齐国名臣,晏婴以他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权力运作中的微妙平衡和规则变迁的深刻内涵。
齐景公曾委派晏子治理东阿,然而三年后,面对国家治理的混乱局面,景公指责晏子失职。然而,晏子的回应却显示出他不简单的一面。他提出要"改弦更张",承诺若三年内未能改善,愿以死谢罪。第二年,当他带着税收报告的佳绩前来,却反唇相讥,揭示了他前期的仁政与后期的妥协。他指出,起初他以公正严明对待百姓,堵死后门,铲除贿赂,但这样做触怒了权贵。后来,他转而迎合权贵,加重赋税,将财富直接输送给统治阶层,结果却是百姓受苦,而他反而得到赞誉。
晏子的故事揭示了一个制度变迁的模型:在面对强大压力时,合乎道德的政策往往被潜规则所取代。他划分了两个利益集团——民间的“三邪”(反对者)和统治集团内部的“二谗”(权力中心的受益者),这两者的利益冲突和信息操控,决定了政策的走向。晏子的处境就像现代政治中的"院外活动集团",他的决策往往取决于权力中心的评价,而非百姓的福祉。
在马基雅维利的视角下,普通百姓如同无组织的“豆”,他们的力量分散,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而那些三邪二谗则如同活跃的“土豆”,他们的得失直接关乎自身利益,这导致了官员在面对压力时,道德与现实的矛盾抉择。一些人可能会权衡利弊,选择妥协,认为对抗只会导致个人的牺牲,而新的领导者可能更加恶劣。
然而,道德的坚守并非易事。在利害权衡中,欺下媚上似乎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但这种行为,无论从道德上还是长远来看,都让人深感困扰。每个官员都必须面对这一现实困境: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与坚守原则之间找到平衡。晏子的故事,就是一部历史的寓言,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道德的光辉不应被权力的阴影所遮蔽。
在权力的游戏中,我们既要抵抗诱惑,又要面对来自上下的压力。这是一场考验忠诚与勇气的试炼,也是一次对道德底线的深度反思。在每个官员的心中,如何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划出一道清晰的界限,是每个时代都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