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盂兰变的介绍
孟晖的《盂兰变》以武则天即位后的数年为背景,写出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宫闱故事。武则天不是小说的主角,但女皇无所不在的权威阴影,成为启动叙事的契机。作者的兴趣是想象那样一个时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伦理的、政治的,以及情欲的关系。外戚世族。王子公主、蕃将妖僧、佞幸男宠,还有无数的彩女侍从,勾心斗角,交织成极复杂的网络。
Ⅱ 孟晖的个人作品
1、长篇小说《盂兰变》,(作家出版社,2001)。
2、随笔集《维纳斯的明镜》,(西苑出版社,2001)。
3、《潘金莲的发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花间十六声》,(北京三联书店,2006)。
5、《画堂香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6、《贵妃的红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金色的皮肤》,(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8、《唇间的美色》,(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9、学术作品《中原女子服饰史稿》(作家出版社,1995)。
10、翻译作品《西洋古董鉴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与傅佩、王珍合译)。
11、翻译作品《我不是杀人犯》(三联书店,2008)。
12、翻译作品《战争与电影》(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3、随笔《古画里的中国生活》(中信出版社,2014)。
14、随笔《花露的中国情缘》(中信出版社,2014)。 书里的香事——我读孟晖
■毛尖
上星期收到一份问卷,问同代的作家中最喜欢谁,我想了想,回答,孟晖。和孟晖认识也有六年,但一直有点君子之交的腔调。我平日和人交往,常有肥腻的倾向,但在孟晖面前,却很收敛,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回想起来,倒有达利见加拉的虔诚。达利为了吸引加拉的注意力,把自己弄得鸡毛掸子似的去见她,但看见她,马上回身去把自己收拾干净。嘿,我这不是煽情,倘是煽情,我会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之类,孟晖没有侵略性,她的姿态甚至是低的,但说不清楚,围绕在她身上的什么东西让我这样的南蛮在她面前自觉地放低了声音放慢了语速。收到她的《画堂香事》,没看几篇,豁然明白,整日浸淫在如此蕴藉的香事里,她没变成神仙姐姐已是俗世侥幸,而我们以后再说“我的朋友孟晖”,自己也会颊齿生香了。真是香。香之事。香之容。香之食。香之居。感谢佛祖,世道粗砺,我们还有孟晖。她从岁月中打捞出来的兰汤芳枕蔷薇露,带着当年的爱怨情仇,伊呀侬呀的从千年的历史现场返回,过于目驰心迷了,怎么办?还是中国人的老办法,消受不起唐僧,就吃唐僧,来看香之食。教你几招。暮春四月,花盛之时,将那刚刚盛开过、尚未凋谢的藤萝花与玫瑰花剪下,将花瓣洗净,加白糖、脂油丁拌匀,蒸成千层糕。用完玫瑰糕,来喝梅花茶。“汤浮暗香,茶烹寒雪”,把半开的梅花蕾摘下,拌以炒盐,密封在瓷瓶里,到了夏天,在茶碗中放一点蜜,再放进去三四朵梅花蕾,用滚水一冲,花蕾立刻绽开。此情可待成追忆啊,所以,你说,冒襄和董小宛的爱情还需要千描万画吗?冒襄饮完酒,董小宛端出几十只小白瓷碗,都是她亲制的饴糖凝露,有秋海棠、梅花、野蔷薇、玫瑰、桂花、菊花……这样,读完“香之食”,我坚决认定《画堂香事》才是真正的《恋人絮语》,罗兰巴特的版本就显得粗胚,而穿梭于整本书的香气又美妙地整合了这个不经意的解构主义文本,巴特费力完成的絮语在孟晖笔下,显得多么四两拨千金。不是乱套,这本看上去小小的《画堂香事》,对于当代生活,就是四两拨千金。它提醒我们曾经多么隆重地生活多么热烈地相爱多么诗意地栖居,没错,书里的香事,从香料的制取,用法,到香器的形制和使用,都脱不掉“腐朽”的嫌疑,但是,让我们避开意识形态的严厉眼神,从内心欢呼“四角垂香囊”的生活吧,“窗窗户户院相当”“微风暗度香囊转”,这样的日子,你不喜欢吗?是的,你承认你也喜欢,你也喜欢清风里调调口脂,描描黛眉,倚翠屏,添香炉,但是你说,这是乱世呀,乱世里容得下这样的闺阁闲情,养得起如此的兰麝心事?是的,我承认《画堂香事》就此而言,是一则则传奇故事,但是,就像孟晖自己在“缀语”中说的,“所有的那些芳香都曾经是真实的,所有的那些情感和欲望也都是真实的,正像一年年的花开花落,成就了古典的画堂影深,闺意绵绵,”这些曾经的“真实”难道不是对现世的最好批评?所以,《花间十六声》也好,《画堂香事》也好,我一直放在书桌上,一直不去读完它们,作为一种念想留在日子里。 唐人的历史感,如果由今人去回首,实在可以体味出很丰富的意蕴,但是,在历史学家之外,一般人似乎不大注意到这笔财富。其实条件是非常有利的,唐朝的文人们往往像民间艺人一样,用讲故事来传达他们的历史感受,那是一个美丽故事遍地生花的黄金时代。其中一个最流行的故事样式,就是讲一个唐时的人——在那时来说,就是一个身处“当代”或“近代”的人——如何在梦中与往昔的历史人物神会。
在这些故事当中,把现实与历史连缀得天衣无缝的,当数《杨太真外传》中所录的“霓虹厕宝美人屏风”一则。这故事说来还挺复杂:唐玄宗偶然翻阅《赵飞燕外传》,于是以前代美人之轻盈来调笑杨贵妃的丰腴。杨贵妃不服气地说,《霓裳羽衣舞》在艺术水平上可是超越了前代!为了安抚心爱女人的娇嗔,唐玄宗把一架精美的小屏风赏赐给她,屏风上用百宝嵌的方式呈现出历代美人的形象。但是,不久,杨贵妃得罪了唐玄宗,一时失宠,被撵回娘家,这架屏风随她一同出宫……一天,在杨国忠午睡的梦境中,架在床头的百宝屏风上的历代美人——褒姒、西施、虞姬、绿珠、潘玉儿、张丽华……忽然全都化作真人,一起走下屏风,进行了一场歌舞欢会。
忽然想起这则故事,是因为听说《云门舞集》要来大陆上演,由此想起,这个舞团还有一台《金陵十二钗》,把《红楼梦》中的十二位女性形象搬上舞台,据说极为独特而富有魅力。我一直觉得,“霓虹厕宝美人屏风”这则故事,是最理想的舞剧题材,其所能制造的意境将远超过十二钗的舞影。当然,需要把复杂的、充满兴亡感喟的情节加以简化,比如,可以设想一开场是杨贵妃亲自调教教坊女伎排练《霓裳羽衣舞》,而画满历代美人的屏风是一道背景陈设。当象征着盛唐之灿烂的大型集体舞曲罢人歇,独自倦睡的杨贵妃,梦见屏风上一个个经历过亡国丧家之乱的女性,一一走下屏风,用舞蹈,倾诉各自的际遇与感怀。
对于编舞者,这将是多么艰难而有趣的挑战啊!从文献中可以知道,历代的舞蹈变化极大,各擅风采,但是,今天的艺术家只能根据零星的文字记载与文物资料,调动灵感,去想象那些古舞的风神。但是,这挑战又是多么富有魅力啊!不仅有虞姬的垓下之舞、赵飞燕的盘中之舞,还有潘玉儿的步步金莲、张丽华的高阁靓妆,乃至洛神的凌波、绿珠的坠楼,创作空间几乎是无限的。
利用一个巧妙的构思,让多位舞蹈者和编舞者得以凭借一段段的独舞,获得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这在舞剧创作中颇为常见。最简单也在当今最流行的一种,就是在舞台上假设一个舞蹈大赛或者舞团招收新成员的场合,让表演者们以“参赛”或者“应考”的身份,各自登台献艺。然而,沉睡在我们的故籍中的“霓虹厕宝美人屏风”故事,难道不是提供了一个天成的舞台,让舞蹈家们一较高下?更何况,故事中通过一个个悲剧女性的命运,暗示着个体生命的难以自主,荣华与权势的脆弱虚幻,历史盛衰的无情,这就让舞蹈充满能量与张力,而非“参赛者”或“应考者”的单纯炫技所能望尘。
关于安史之乱,“霓虹厕宝美人屏风”故事中只谈道:“禄山乱后,其物犹存。”但是,这场导致唐朝国势从此衰败的大难,显然是整个故事隐藏的重心。在故事中,跳下屏风的美人众多,其中有十几个舞伎一边踏歌一边唱道:“三朵芙蓉是我流,大杨造得小杨收。”预言了杨家的速兴速灭。但是,杨国忠,以及从兄弟口中得知了这个奇怪梦境的杨贵妃,都采取了鸵鸟的对策——两个人从此再也不敢直面这座屏风,玳瑁为押、珍珠为络的珍贵水晶屏风就此被高锁在小楼上。梦中的兆示丝毫没能让这两个狡黠的灵魂有所收敛,怙恶不悛依旧,直到天转地崩。
循着弥漫在这个唐朝故事中的惆怅情绪,我似乎看到想象中的舞剧那收尾的一幕。当美人们重归画屏,恢复成屏面上的绘影,杨贵妃醒来了,前人往事尚历历在目,一时,似乎她有所警悟。但是,就在这时,宫中的热闹又开始了,顿时把杨贵妃卷进繁华的旋涡,她被挟裹而去,无法止步,无法回头。
Ⅲ 求孟晖《盂兰变》全文TXT版
Ⅳ 武则天的宫闱隐私:盂兰变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武则天的宫闱隐私:盂兰变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公元第七世纪的末叶,武则天以母仪君临天下,开创大周朝。李唐子孙,或遭幽禁放逐,或遭刑戮监视,一时四散飘零。武则天称帝以前的三十年里,已经挟高宗之名,摄理朝政。凭着她的机警权谋、残酷阴狠,她终于扶摇直上,成就了空前绝后的帝业。
孟晖的《盂兰变》以武则天即位后的数年为背景,写出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宫闱故事。这几年有关武则天的轶闻艳史,早已成为影视媒体的焦点。渲染搬弄,几至穷斯滥矣。孟晖选在热潮将退之际才推出她的《盂兰变》,显然有备而来。武则天不是她小说的主角,但女皇无所不在的权威阴影,成为启动叙事的契机。孟晖有兴趣的是想象那样一个时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伦理的、政治的,以及情欲的关系。外戚世族、王子公主、番将妖僧、佞幸男宠,还有无数的彩女侍从,勾心斗角,交织成极复杂的网络。这网络又以圣神女帝为辐辏点。天威难测,谁能预卜自己明日的命运?皇恩浩荡的排场下掩不住一波波的死亡斗争;骄奢淫逸之后,是无边荒……
Ⅳ 求著名的历史小说
哇,你也喜欢历史啊。。我也是耶,超喜欢的。。我就给你推荐几部好看又有用版的历史小说吧!1.《大秦帝权国》,孙皓晖写的那个:
第一部《黑色裂变》,主角商鞅和秦孝公
第二部《国命纵横》,苏秦、张仪
第三部《金戈铁马》,白起、魏冄、范雎
第四部《阳谋春秋》,吕不韦
第五部《铁血文明》,秦王扫六合
第六部《帝国烽烟》,伐无道、诛暴秦
我最喜欢第四本、第二本;
2.《小说十八史略》,陈舜臣写的.
春秋战国、大汉王朝、魏晋南北朝、大唐帝国、两宋王朝
我不算看过,看过一两章,感觉很好。
另外:《明朝那些事儿》很好,不过大家可能都看过,而且不算小说;
高阳写的《明朝的皇帝》《胡雪岩全传》等。 你可以去看看!
Ⅵ 求孟晖《盂兰变》全本txt
你留个邮箱吧。我可以发给你
Ⅶ 盂兰变的简介
孟晖的《盂兰变》以武则天即位后的数年为背景,写出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宫闱故事。武则天不是小说的主角,但女皇无所不在的权威阴影,成为启动叙事的契机。作者的兴趣是想象那样一个时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伦理的、政治的,以及情欲的关系。外戚世族。王子公主、蕃将妖僧、佞幸男宠,还有无数的彩女侍从,勾心斗角,交织成极复杂的网络。这网络又以圣神女帝为辐辏点。天威难测,谁能预卜自己明日的命运?皇恩浩荡的排场下掩不住一波波的死亡斗争;骄奢淫逸之后,是无边荒凉的生命叹息。
Ⅷ 急求以下书目的TXT格式,或者PDF格式,扫描的图片也行!!!!!!!!!!!!
孟晖的《画堂香事》
、《香典》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513/12/2328760_210697983.shtml、
《奢华之色》。http://vdisk.weibo.com/s/vwwC4vGcgibR
Ⅸ 盂兰变怎么样
没有时间仔细写评论,但是读完这本小说一个月以后,还是不能泯灭向别人推荐的冲动。 《盂兰变》是很好的小说,至少远远高于我的预期。作者另外一本晚唐五代的器物考据文集《花间十六声》更享有盛名,这是作者孟晖的当行本色,自然毋庸置疑。《盂兰变》中对唐人的起居器物细节的描绘,宛然是小说化了的《花间十六声》,故而小说细节非常具有质感。 作者在后记中坦言,为着武则天听华严宗祖师法藏讲《金狮子章》的场景所倾倒,乃至力图重现这一充满唐人气象的场景--作者以美术史专家的严谨和渊博,对唐代奢华豪放的贵族世俗聚会细节进行工笔细绘,而这一聚合恰好体现这唐人对佛教义理的哲学思辨的高峰,这一景象无疑激动人心--如果读者也完全能领会其中的含义的话:这就是盛唐。 佛教所谓,活在当下。生活在那个时代,都是生活在当下。为着这样一个宗旨,理解这篇小说如一串当下的组合,也就理解了作者在叙事性上的刻意淡化--作者的笔力高超在对一个个场景的复原,这一个个当下,构建出整个时代。 故而这部小说以历史为母题,手法却并不传统。它在叙事结构上的刻意追求,几乎可以被认为是对主题的效忠--一种“活在当下”的佛教态度。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主角宿命悲怆的小说,三个男主角,个个为着血统中的世仇而永劫不复。小说作者在他们的命运设计中体现出的悲悯和冷漠,不能不说是一种佛教的态度。 这是相当孟晖的小说。不仅仅因为小说在器物细节上的精致,而且依稀能看出其它的个人烙印,是其它作者难以复制的。比如,说个最容易被评论者牵扯上的,女性烙印。这部小说没有轻浮的胭脂气,但是内中的才情让人想到萧红,这是一种女性特有的悲哀和深沉。她对于生育和死亡、对于母子亲情那种敏感,无疑是女性作者更容易具备的。 再有,对林间狩猎场景的爱好和描绘上的技巧,很难让人不联想到她的民族背景。 再有,作者的美术史专业背景,在审美上尽量靠拢文物考古上的唐人趣味,她描绘的人物服饰配色,尽量以唐代绘画和文献考据为准,未必是现代人的趣味。有人评价说孟晖对人物服饰的考究描写,仿佛师法《红楼梦》,或许手法类似,但是孟晖此文中的人物衣裙细节复原,绝对不是《红楼》时代的配色方案,《红楼》中的细节复原实在是太晚近的东西了。 再有,作者设计小说中宜王和柳才人对工艺制作的狂热,那种寄托生涯的热情,宛然《百年孤独》中奥雷良诺上校以制作小金鱼。作者对这种技术志趣的理解和体味,依然也有艺术学徒特有的冷暖自知。 最后说一下人物和情节,主要人物和情节出于虚构,但是细节却真实的。我乱翻新旧唐书时,曾对武则天朝女皇的几位孙辈印象深刻,他们很多人有非常戏剧化的人格。比如少年时代父亲和兄长就被祖母处死的李守义,儿时武则天没事就鞭笞他,弄得他成年后成了一个颓废的犬儒主义者。又例如死活要造反但是又被武氏镇压的李姓王孙。又例如仅仅由于捕风捉影的诬告而被活活杖毙的永泰公主夫妇.... 处于女皇时代的恐怖政治中,亲生子孙都是女皇的政敌,这亲情和政治的矛盾简直是悲剧的绝好题材。对比《盂兰变》的虚构,同样虚构以武则天一朝为背景的《大明宫词》(可怜这个电视剧/小说还挺得很多人好评)简直幼稚和虚假的不可以道里计。 很多读者对人物的历程并不理解。我最初也读得不得要领,读到后来恍然顿悟,三位男主角的宿命其实被他们的血统所决定,他们确实肝胆相照,但是好男儿不能违背自己的血统宿命。狼长大了还是狼,要做狼的事,而老虎再伪装再韬晦,也不是HelloKitty。 崔翚,汉族士大夫,有尊严的汉族男子,拥有纯正的汉族文化趣味。忠于儒家的君臣伦理,修身齐家,武则天为了笼络他,逼迫他离婚妻以武氏女,这在当时也是普遍情况。荒谬的悲剧就此发生,这个最正直最厌恶淫乱的君子,却成为武则天的面首,来伺机报复。我看到这里非常震惊也非常悲哀。 永宁,突厥酋长的幼子,洛阳的人质,光耀照人的美少年,他受到文明和奢华的熏陶,却野性未泯,他的快意恩仇和率性而为,显然是游牧民族自由精神所致。他光明纯净的外表下,是人质生涯的压抑和痛苦,是民族光复的使命感。 宜王,不必说了,标准的悲剧,他的身世就是悲剧。他不像崔翚那样有纯粹的汉族士大夫气质,也不像永宁一样有胡人的奔放,如果强要分类,他就是李世民那样胡汉混血的贵族子弟--大唐的缔造者和君王。他看似颓废甚至昏聩,实际上是一种韬晦,也不排除童年心理阴影带来的小小变态。但崔翚最终看出,“谁说大王不读书?只有大王才说自己不读书”,他是具有太宗遗风的子嗣,他也能理智清明,他的政治眼光比崔翚他们更高明,因为这种高明,他拒绝了来自永宁(突厥)和崔晖(中原士族)的复辟帮助,并以他们三人的生命为殉葬,这真是莫大的悲剧。 其它人物,也有些嚼头,比如宜王妃,尴尬的武氏女。 作者似乎是刻意省略了情节的一些铺叙,其实这故事的逻辑已然完整。 当然还有柳才人,她所在的九成宫,是大名鼎鼎的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所在地,这就是唐早期的风华,流转到武则天时代,则是远离洛阳的离宫了,波谲云诡的洛阳和一成不变的九成宫,这种和往昔的神秘联系,一动一静,云织雨,雨生花,饶有深意。彼时一成不变,彼时也一事无成。 这部小说,留白的地方太多,以至于读完时,还觉得意犹未尽。 但这部小时,不能复制的地方太多了。我很赞赏它,但是愿意把它看成一种比较私人的阅读享受。
Ⅹ 盂兰变的作者简介
孟晖 女,1968年4月30日出生于北京,达斡尔族。
198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本科,1990年肄业。
1990-1993年10月在法国巴黎留学。
1994-1998年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工作。
1998年至今在北京三联书店编辑部工作。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
《夏桃》1987年发表于《芒种》
《苍华》1991年发表于《人民文学》选入女性作家小说选集《世纪之门》
《蝶影》1993年发表于《钟山》选入女性作家小说选集《女性的梦幻》、《世纪之门》
《春纱》、《有树的风景》、《千里行》1994年发表于《钟山》“钟山看好”栏目
《春纱》选入女性作家小说选集《世纪之门》,《有树的风景》选入《逼近世纪末小说选》(1994)
《画屏》1994年发表于《收获》选入《蔚蓝色天空的黄金―中国60年代作家小说选》、女性作家小说选集《世纪之门》
《春纱》和《有树的风景》由日本双学家德间雅信失生撰写研究论文,在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的专题讨论会上进行了讨论。
◎中篇小说
《十九郎》1998年发表于《钟山》
◎长篇小说
《盂兰变》1999年10月完成。
◎学术作品
《中原女子服饰史稿》199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另有随笔、散文、访谈等若干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