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伤逝》中男女主人公形象
女主人公:子君,是一个接受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想的新女性。她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反对封建势力对她恋爱、婚姻的干涉、束缚。因而,庄严地对涓生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并不惜和封建旧家庭闹翻,毫不理会“老东西”、“小东西”和路人的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坦然如入无人之境”,和涓生自由恋爱并建立起小家庭。可当她得到涓生的爱情之后,就以为找到了幸福,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于是,不再读书,不再思想,甚至连过去恋爱时“偶有议论的冲突和意思的误会”也没有了,而安于小家庭主妇的角色,乐于做饭做菜喂鸡喂狗,把小家庭生活作为其人生的全部意义,甚至为油鸡而和房东太太明争暗斗。
性格也变得怯弱,昔日的勇敢无畏更是荡然无存,从而,变得平庸起来了——这使涓生不满、愤怒,进而绝望于爱情。迫于生计,她宰吃了所饲养的油鸡,放掉了所喂养的狗;之后,又为失去油鸡和狗而凄苦无聊颓唐。
她虽接受了新思想,但接受的只是个性解放思想,且只是在婚姻自主这一层意义上的个性解放思想;同时,她“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她把封建的“女子治内,服侍丈夫”的礼俗视为理所当然,在家庭中并无经济地位,靠丈夫养活,即仍然是男子的附属品。
因此,她从走出封建旧家庭到走进新式小家庭,从本质上来说,是冲出一个牢笼又陷进了的另一个牢笼,并未取得真正的解放;这就注定了她最后在社会的压迫下无奈地回到封建旧家庭抑郁而死。
她的悲剧,不仅仅在于她恋爱婚姻的失败和她的死,而更在于她至死也不明白其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她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势力对妇女的压迫,并形象地说明个性解放不是妇女解放的道路。
男主人公:涓生,涓生是“五四”新思潮影响下具有某种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青年。他跟子君“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成了子君思想的启蒙者。他大胆地向子君求爱,而且爱得热烈纯真。
为了爱情,当街上的行人投以讥笑、轻蔑的眼光,他即刻提起“骄傲和反抗”来支持,并且还跟朋友绝了交。涓生在热恋期间的这些表现,都反映了他的反封建礼教、争取恋爱婚姻自由的个性解放思想。不过在实际行动上,他不如子君那样“大无畏”。
同居以后的生活,涓生不满于子君的碌碌无为,他清醒地感悟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并认为“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待到失业的袭来,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很快就认识到“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他并未沉溺于爱情和家庭的小圈子,而是向周围的大社会谋求生计,于是发奋地写小品、译书。这是涓生思想比子君更开阔的表现。但他感到,因为子君“捶着自己的衣角”,致使他难以摆脱眼前的困境,“远走高飞”去寻求新生路;并错误地认为“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
随着他们爱情裂痕的逐渐扩大,涓生决然地对子君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的话,以致造成二人的爱情破裂和分离。在涓生看来,“寻求新生路”就必须抛弃子君,而且还自欺欺人地说什么“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
涓生抛弃子君,这是他自私虚伪的表现,但其背后却隐藏着他的个性解放、个人奋斗的思想。涓生显然是受到了“五四”时期被介绍进来的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思想影响。易卜生主张个性解放,主张“救出自己”,即所谓“全世界都象海上撞沉了船,最要紧的是救出自己”。
抛弃子君,“救出自己”,个人奋斗,“寻求新生路”,这就是涓生思想行动的基本逻辑。然而,子君的离开和死亡,并没有使涓生找到一条“新生路”,而且,新生路对他说来,是十分模糊和渺茫的,甚至他还“不知道怎样跨出那第一步”。
他说:“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象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
”涓生一方面失去了子君,另一方面又一时找不到“新的生路”,所以他内心感到愧疚和谴责,并说自己要“为子君,为自己”,“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作为“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涓生心灵深处的这种震颤,表现了他对自己走过来的人生道路的一种朦朦胧胧的否定意识。
小说通过涓生形象的描写告诉人们:个性解放、个人奋斗对于社会地位低微的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来说,是根本行不通的;只有和人民群众相结合,实行社会的根本变革,这才是一条“新的生路”。
(1)伤逝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扩展阅读:
《伤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以爱情为题材反映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短篇小说。小说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他和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阻碍,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以一“伤”一“逝”结局。
小说通过涓生、子君始以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终却落到悲剧结局的描写,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的冲突:离开整个社会的解放,个性的解放和婚姻自主是无法实现的 。
小说语言优美凝炼,富有诗的情韵;开头结尾部分有些语句的故意重复,不仅在结构上起着贯通前后的作用,而且有物是人非之感,加强了抒情气氛,有助于主题的表达;有些句子写得委婉含蓄,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伤逝
『贰』 鲁迅《伤逝》里的人物有什么特点
《伤逝》里的子君和涓生比较年轻,他们是“五四”时代的人物。子君争取婚姻自由,不顾一切非议和讥笑,勇敢地冲出家庭,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要求个性解放的呼声是坚决的,但是,个性解放却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解决。没有远大的理想,爱情也失去了附丽。子君在获得幸福和安宁的生活之后,沉湎在日常琐事里,不久便让生命随着希望一同幻灭。涓生对日常琐事感到烦厌。当失业的打击威胁着他们同居生活的时候,他觉悟到:“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他没有力量去粉碎社会的更大的压力,只是归咎于子君,归咎于有了一个家庭,急急忙忙地想“救出自己”。涓生的个人奋斗思想到头来还是暴露了它的脆弱性。小说采取“手记”的方式,用诗一样的语言抒写了涓生的心境,寓批判于事实的缕述。在描绘个人和社会冲突的题材中,鲁迅的笔触不光是停留在对个人——也即知识分子的同情上,而是对社会和个人分别进行了深刻的清醒的剖析。
『叁』 鲁迅《伤逝》涓生的人物形象
涓生是一个力图与个人主义决裂的觉醒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所以,首先我们应该肯定,他是醒了的,他的觉醒的表现是:
第一,他理解到,“回忆以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其次,他理解到,“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接下去,他理解到,“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免得一同灭亡”。最后,他理解到,“她的命运,已经决定她在我所与的真实——无爱的人间死灭了”。
《伤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以爱情为题材反映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短篇小说。小说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他和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阻碍,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以一“伤”一“逝”结局。
小说通过涓生、子君始以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终却落到悲剧结局的描写,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的冲突:离开整个社会的解放,个性的解放和婚姻自主是无法实现的。小说语言优美凝炼,富有诗的情韵;开头结尾部分有些语句的故意重复,不仅在结构上起着贯通前后的作用,而且有物是人非之感,加强了抒情气氛,有助于主题的表达;有些句子写得委婉含蓄,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肆』 鲁迅《伤逝》里涓生和子君的人物形象说明(都要200字左右)
子君的人物形象:
子君和涓生都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极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作者充分地肯定了子君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是子君反封建专制的战斗宣言。她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作者也批评了子君软弱、妥协和思想的停滞不前,当他们建立起小家庭以后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顷注到家务里及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庸庸禄禄的家庭奴隶。由于她性格的软弱,最后不得不回到她曾经背叛的旧家庭里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作者也写出了她纯扑善良的性格,她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是个门第卑微的穷青年,当离开涓生的时侯,没有留下字条,却默默地把仅有的生活用品留给涓生,这里有关心,有惋惜,有对爱情的最后留恋,表现出子君纯扑和善良的品性。
涓生的人物形象
涓生是一个力图与个人主义决裂的觉醒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所以,首先我们应该肯定,他是醒了的,他的觉醒的表现是,第一,他理解到,“回忆以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其次,他理解到,“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接下去,他理解到,“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免得一同灭亡”。最后,他理解到,“她的命运,已经决定她在我所与的真实——无爱的人间死灭了”。这里,涓生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一个很明显的过程,即是:觉醒——战胜感情的自我——获得理性的自我——重新陷入麻木的自我。狭獈的阶级观念和社会意识使涓生不能看清子君踏上死途的真正原因在于封建礼教和传统道德的残酷和腐朽,在于个人奋斗的盲目和软弱,而终于认定,“真实”才是真正的“无爱的人间”,是致人死命的毒刀,他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这便是涓生生命的归宿,一个从谎言世界里超脱出来,真实世界里苦闷徘徊了一阵之后,又终于在现实生活所给予的苦痛之中重新回到谎言世界里去的人,绝不是一个勇敢、坚定的探索者和革命者。自然,涓生的路,也只能是作者是最终所要否定的路。
然而,既然涓生是娜拉形象的异化,毫无疑问,无论是于家庭还是于社会,他都必然成为一个悲剧人物。究其悲剧性,一方面,表现在和子君的爱情的毁灭,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他和个人主义决裂的不彻底。他爱子君,这是事实,但只在先前。先前,子君和涓生一样,都是醒了的人,醒了的人是不会与熟睡中的人为友的,所以他们彼此的相爱应该说是真诚的,直到他们一同私奔,到吉兆胡同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以后,他们的感情才逐渐起了变化。子君是个人主义的忠实的维护者,她的全部希望只在于操劳家务以维持现有的“安宁和幸福”;涓生是力图与个人主义决裂的人,他认识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因此,他不爱子君,也是事实,但只在以后。我们无须在这场爱情悲剧中发寻主要的责任人,凭空为他们爱情的天平加上道德的砝码。但我们必须承认,涓生和子君的分离,代表着反个人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思想在革命道路上的分离。
与个人主义决裂作为涓生的行动基点,这是他自始至终应该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是,涓生既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他就不可能彻底摆脱固有的狭獈的小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他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但对于将来的路,却始终是一片模糊。在他的眼前,有“怒涛中的渔夫,战壕中的兵士,摩托车中的贵人,洋场上的投机家,深山密林中的豪杰,讲台上的教授,昏夜的运动者和深夜里的偷儿……”有“蔚蓝的天,深山大海,广厦高楼,战场,摩托车,洋场,公馆,晴朗的闹市,黑暗的夜……”有“深山大泽,洋场,电灯下的盛筵,壕沟,最黑最黑的深夜,利刃的一击,毫无声响的脚步,……”纷繁的世界充满诱惑,让他眼花缭乱,使他辨不清虚实真伪,辨不清前行的路,于是,他只能长久徘徊于苦闷和迷惘之中,最终毫无声息地走向堕落。
『伍』 简析伤逝中涓生的人物形象
E
因为这是鲁迅先生为《玩偶之家》写的中国式后续,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答案是一地鸡毛。
『陆』 鲁迅《伤逝》的艺术特色及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伤逝》的艺术特色:
小说采取“手记”的方式,用诗一样的语言抒写了涓生的心境,寓批判于事实的缕述。有追忆中的内心独白与倾诉,也有回想里的细节点缀与刻画,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与精湛的白描技法。
小说的叙事、议论、写景都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小说大体上是按照会馆]吉照胡同、会馆这样回顾式结构进行描述的,在具体事件回顾中,作者没有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而是根裾主人公的情感,有祥有略,跳越式的追述。
首先,在叙述中抒情
如:子君死后 ,涓生又回到会馆,回忆一年前与子君相恋时的情景,是用叙述的语言抒发他们相恋的情感:“在一年前,在寂静和空虚中并不是这样,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
其次,也通过议论直抒胸臆
小说结尾段:“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饶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这是表达了涓生追悔莫及的悔恨和悲哀的心情。
再次,作者也借助景物描写抒情
作者写道:一年前两人相恋时,子君就带着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还有挂在铁式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紫白的藤花。一年后,依然是这样的破屋,这样的板床,这样的半枯的槐树和紫藤,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
作者写出了人去楼空的空虚与寂莫。
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子君和涓生都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极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作者充分地肯定了子君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是子君反封建专制的战斗宣言。她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作者也批评了子君软弱、妥协和思想的停滞不前,当他们建立起小家庭以后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顷注到家务里及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庸庸禄禄的家庭奴隶。由于她性格的软弱,最后不得不回到她曾经背叛的旧家庭里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作者也写出了她纯扑善良的性格,她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是个门第卑微的穷青年,当离开涓生的时侯,没有留下字条,却默默地把仅有的生活用品留给涓生,这里有关心,有惋惜,有对爱情的最后留恋,表现出子君纯扑和善良的品性。
--我的课堂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