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先勇的介绍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出生于广西桂林,回族,美籍华人作家。中国国民回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答,毕业于台湾大学、美国爱荷华大学,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昆曲研究推广计划”荣誉主任。
白先勇7岁时,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上学。1956年在建国中学毕业,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
白先勇著有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寂寞的十七岁》《纽约客》等,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等,以及舞台剧《游园惊梦》。其中《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18年,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和第五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奖”。
(1)白先勇小说人物取名扩展阅读
白先勇创作的作品分类:
一、早期作品,主要是描写作者少年时代所接触的生活,或模拟西洋文学的作品,如《寂寞的十七岁》中的大部分作品;
二、描写台湾上层社会生活的作品,如《台北人》;
三、描写旅美知识分子生活的作品,如《纽约客》;
四、描写台湾下层人物的作品,如长篇小说《孽子》。
2. 探讨白先勇小说《游园惊梦》里的人物与主题
http://book.kanunu.cn/html/2008/0322/5970.html
3. 白先勇表达了一个什么主题
评论者们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白先勇小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解读和分析,他们都注意到了这是一个有着独特艺术个性的作家。
相较而言,时间主题作为白先勇小说创作的一个核心主题却始终没有收到当下评论者足够的重视。学者们对白先勇小说中时间主题的研究虽然也早有涉猎,
从最早的颜叔元,到后来作者自己的同窗好友施叔青、欧阳子、朱立立等人对白先勇小说的时间意识与主题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肯定.但是,这里零碎的、散见
身显示了研究者对这一-课题的不热心,此处恰好是作者引以为遗憾的。其实,从处女作《金大奶奶》起,以及以后的《月梦》、《青春)、《玉卿嫂》 等,白先勇小说的创作几乎从- ~开始就自觉地指向了对青春易逝、人生如寄的感慨与伤怀。在他所精心营造的艺术世界里,青少年与成年人,或者暮年人的并置、对比几乎成了小说固定组合模式,而由对青春之真、之美所生出的痴迷与眷恋,则成了他小说中老少恋的悲剧性根源。白先勇称早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时间的敏感当时并不是自觉的,这种对时间的恐惧与创伤意识是出自一种天性,“我老觉得美的东西不长存,-下子就会消失,人也如是,物与风景也如是。”并称对“时间的流逝”的悲威其实是他所有作品共同的主题,虽然旅美后创作的《纽约客)与《台北人),在愿材上没有继续重复早期《青春)、《月梦》之类的同性爱情感故事,而是把叙述的重心转向了对历史文化的书写,但作者却认为它们在主题表达上仍然是一致的,“写的也是人对流逝的时间的怀念与追寻”,所不同的只是“以另外一个方式,从另外一些角度去写同一个题材。”。
对于白先勇小说所传达出来的强烈的时间意识,他同时代的作家兼好友施淑青早年在《明报》上的评价可谓一语道破天机:“白先勇写的其实是时间”"。欧阳子在<白先勇的小说世界一-台北人) 指主题探讨》中也有过类似论断,她称《台北人)里只有两个主角,- 一个是“过去”,一一个是 “现在”,并把“今昔对比"作为研习《台北人)的重要钥匙之一。相对于颜元叔从架构功能上对白先勇小说“时空意识”的关注,欧阳子可谓是最早、最系统地开始研究白先勇小说“文化乡愁”、“人性的关怀”主题之外对“时间流逝”之痛的表达,而且也认同这种“时间之痛”是潜流于白先勇小说的“家国之恨”表层下“最根本的”、
4. 白先勇的小说语言有哪些特质
白先勇的小说语言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学的熏陶,一方面来自方言,创造出一种明快、优雅、流利的语言风格,颜元叔称之为“揉和文言与白话或化文言为白话”。小说的语言潜隐着作家独特的个性气质、经历和美学情趣。白先勇一生经历丰富,随父母到过重庆、上海、南京、台湾。动荡年代的生活经历在他的个性气质和审美情趣方面打下了烙印,创作时便化为笔下的“言语”。描写旧上海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人们听到“侬”、“辰光”、“白相”
、“赤佬”、“烂污瘪三”的沪腔儿;回忆抗战时的山城重庆,四川军人的抗战业绩时“娃仔”、“要得”、“龟儿子”的川味儿;而“姐妹淘”、“生意浪”、“小查某”、“乱有情调”、“美丽多多”的台湾方言,传达出作者对台湾民风民俗的回味。方言的介入使小说避免沉闷单调,具有生动明快、丰富多彩的品质。
5. 简述白先勇短篇小说的特点
白先勇的作品常常流露出: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思想,透露着强烈的感伤主义情绪.形成白先勇感伤主义情绪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受我国传统哲学佛家思想和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历史兴亡感和人世沧桑感的影响,其次,个人的经历,环境和性格也是重要的因素.但白先勇的作品中流露的感伤情绪并没有掩盖他的作品的丰富的社会内容和认识价值,他的作品描绘了台湾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真实图景.
读白先勇的小说,可以感受到他对社会,对人生,对人的悲悯,而这正源自他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深沉的,执着的,毫无保留的爱.他的这种情怀深深地吸引着我,吸引我如痴如醉的在他的作品中体验对生活的爱和无奈.
详解:
白先勇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和开拓期四个时期.
白先勇的早期作品,其中包括《金大奶奶》,《我们看菊花去》,《闷雷》,《月梦》,《玉卿嫂》,《黑虹》,《小阳春》,《青春》,《寂寞的十七岁》《那晚的月光》等,主要写的是他童年时期的生活经验,带有明显的自传性,模仿性和幻想性的特点.
发展期的作品,是指白先勇赴美后写的《纽约客》,其中包括《芝加哥之死》,《上摩天楼去》,《香港——一九六O》,《安乐乡的一日》,《谪仙记》,《谪仙怨》,《火岛之行》七篇小说.《纽约客》的主题和内容,主要是写漂泊到海外的国民党贵族子弟的生活,写他们在中西文化的冲击下的认同危机,写他们的失落感和孤独感,写他们在爱情婚姻方面的悲剧.
成熟期是指白先勇在美国创作的《台北人》,其中包括十四篇小说.《台北人》在思想和艺术上比《纽约客》更加成熟,作者把他的故事人物和中国的近代历史和社会结合起来,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新的现实主义的深度.白先勇的《台北人》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主题多,人物性格鲜明,复杂,富于发展变化.其中,《永远的尹雪艳》就是暴露和抨击台湾上流社会的一篇现实主义的杰作.
开拓期指的是白先勇近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孽子》.这是作者力图突破自己创作成就的一次尝试.其突破性表现在:第一,它是一部同性恋题材的小说,但他并没有把它孤立起来写,而是把它和人性的描写,社会的描写联系起来,因此它是一部多层面的小说:表面上是一部同性恋小说,实际上是一部人性小说,现实主义的社会小说,作者在小说中提出许多社会问题,如家庭,社会对子女的关心教养问题,老兵的生活问题,上层官僚对百姓的欺压问题等;第二,在作者的创作道路上,《孽子》在内容和题材方面都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里程碑,主要写台湾现在和未来的现实社会;第三,《孽子》的语言风格比较朴实,通俗,而《台北人》的语言风格幽雅,流丽.
白先勇的作品常常流露出: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思想,透露着强烈的感伤主义情绪.形成白先勇感伤主义情绪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受我国传统哲学佛家思想和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历史兴亡感和人世沧桑感的影响,其次,个人的经历,环境和性格也是重要的因素.但白先勇的作品中流露的感伤情绪并没有掩盖他的作品的丰富的社会内容和认识价值,他的作品描绘了台湾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真实图景.
读白先勇的小说,可以感受到他对社会,对人生,对人的悲悯,而这正源自他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深沉的,执着的,毫无保留的爱.他的这种情怀深深地吸引着我,吸引我如痴如醉的在他的作品中体验对生活的爱和无奈.
6. 白先勇的主要著作
《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君》--一九九九年一月廿六日《联合报》
《夜曲》--刊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一九七九年。
《孽子》--长篇小说“孽子”开始连载于《现代文学》复刊号第一期,一九七七年。
《秋思》--刊中国时报,一九七一年。
《国葬》--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三期,一九七一年。
《花桥荣记》--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二期,一九七〇年。
《冬夜》--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一期,一九七〇年。
《孤恋花》--刊现代文学第四十期,一九七〇年。
《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八期,一九六九年。
《思旧赋》--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七期,一九六九年。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六期,一九六九年。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四期,一九六八年。
《梁父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三期,一九六七年。
《岁除》--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二期,一九六七年。
《游园惊梦》--刊现代文学第三十期,一九六六年。
《一把青》--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九期,一九六六年。
《谪仙记》--“纽约客”首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五期。
《火岛之行》--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三期,一九六五年。
《永远的尹雪艳》--“台北人”首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四期,一九六五年。
《安乐乡的一日》--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二期,一九六四年。
《香港:一九六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一期,一九六四年。
《上摩天楼去》--刊现代文学第二十期,一九六四年。
《芝加哥之死》--刊现代文学第十九期,一九六四年。
《那晚的月光》--又名“毕业”,刊现代文学第十二期,一九六二年。
《寂寞的十七岁》--刊现代文学第十一期,一九六一年。
《藏在裤袋里的手》--刊现代文学第八期,一九六一年。
《青春》--刊现代文学第七期,一九六一年。
《小阳春》--刊现代文学第六期,一九六一年。
《黑虹》--刊现代文学第二期,一九六〇年。
《玉卿嫂》--刊现代文学第一期,一九六〇年。
《月梦》--刊现代文学第一期,一九六〇年。
《闷雷》--刊笔汇革新号一卷六期,一九五九年。
《骨灰》--收录于《纽约客》。
《等》
《谪仙怨》--收录于《纽约客》。
《我们看菊花去》
《Danny Boy》──收录于《纽约客》
《tea for two》──收录于《纽约客》
小说分期
白先勇的小说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一般以1964年在美国发表的《芝加哥之死》为界线,在这篇小说之前所有在台湾写的小说称为前期作品,在这之后所有在美国写的小说称为后期作品。前期作品,受西方文学影响较重,较多个人色彩和幻想成份,思想上和艺术上尚未成熟。后期作品,继承中国民族文学传统较多,将传统熔入现代,作品的现实性和历史感较强,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白先勇是台湾现代派中现实主义精神较强的作家。他曾生活在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等几个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环境,这给他的思想和创作带来深刻的影响。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国民党的官僚家庭度过的,先辈们的“显赫”和上流社会的“气派”,在他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台湾后,又目睹了国民党旧官僚的没落,以及许多离乡背井、流落台湾的下层人民的痛苦挣扎,他们的思乡和怀旧情绪,都影响著作者;在美国,旅美中国人对美国物质文明的向往和对西方文化腐朽一面的厌恶,对祖国文化传统的执着和飘泊海外而无根的痛苦感觉,同时涌入他的心胸。这些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复杂的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真实的反映。
7. 白先勇的作品有哪些
《金大奶奶》
《月梦》
《玉卿嫂》
《毕业》
《蓦然回首》
《芝加哥之死》
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
散文集《蓦然回首》,
长篇小说《孽子》
《夜曲》——刊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一九七九年.
《孽子》——长篇小说「孽子」开始连载於「现代文学」复刊号第一期,一九七七年.
《秋思》——刊中国时报,一九七一年.
《国葬》——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三期,一九七一年.
《花桥荣记》——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二期,一九七○年.
《冬夜》——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一期,一九七○年.
《孤恋花》——刊现代文学第四十期,一九七○年.
《满天裏亮晶晶的星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八期,一九六九年.
《思旧赋》——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七期,一九六九年.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六期,一九六九年.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四期,一九六八年.
《梁父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三期,一九六七年.
《岁除》——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二期,一九六七年.
《游园惊梦》——刊现代文学第三十期,一九六六年.
《一把青》——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九期,一九六六年.
《谪仙记》——「纽约客」首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五期.
《火岛之行》——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三期,一九六五年.
《永远的尹雪艳》——「台北人」首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四期,一九六五年.
《安乐乡的一日》——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二期,一九六四年.
《香港:一九六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一期,一九六四年.
《上摩天楼去》——刊现代文学第二十期,一九六四年.
《芝加哥之死》——刊现代文学第十九期,一九六四年.
《那晚的月光》——又名「毕业」,刊现代文学第十二期,一九六二年.
《寂寞的十七岁》——刊现代文学第十一期,一九六一年.
《藏在裤袋裏的手》——刊现代文学第八期,一九六一年.
《青春》——刊现代文学第七期,一九六一年.
《小阳春》——刊现代文学第六期,一九六一年.
《黑虹》——刊现代文学第二期,一九六○年.
《玉卿嫂》——刊现代文学第一期,一九六○年.
《月梦》——刊现代文学第一期,一九六○年.
《闷雷》——刊笔汇革新号一卷六期,一九五九年.
《骨灰》
《等》
《谪仙怨》
《我们看菊花去》
《树犹如此》——纪念忘友王国祥
8. 白先勇小说创作有什么艺术特色
融传统于现代,这是白先勇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白先勇的小说创作虽大量借鉴西方现代派的技巧,但从根本上说,他作品中流淌的仍是中国文学的血脉,融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洋小说的艺术技巧于一炉,博采众长而形成细腻、含蓄、深沉而优雅的艺术风格。从《芝加哥之死》开始,白先勇的创作蜕去模仿的痕迹,现代手法运用得自然娴熟。
《芝加哥之死》的现代特色,主要体现在小说表达美国的快节奏生活和环境氛围,更为突出的是真实细致地刻划了吴汉魂久遭压抑以致扭曲畸形了的性心理。性发泄带给吴汉魂的不是解脱和快乐,而是耻辱感和罪恶感,巨大的生存压力使他的精神濒于分裂,最终跳湖自杀。小说利用现代艺术手段,淋漓尽致地剖示了一颗痛苦、绝望的灵魂。
《谪仙记》中运用意识流手法来刻画人物心理,用象征手法暗示人物命运,渐趋向传统,有较浓郁的民族风格。完美体现白先勇的传统与现代融合特色的是《台北人》的创作。《游园惊梦》从总体构思到具体描写受《红楼梦》、《牡丹亭》等古典名著的影响,在技巧运用方面突出了现代技巧。钱夫人出席窦公馆的晚宴上触景生情,五次回忆起昔日“钱公馆”的豪华和气派的意识流动,今昔对比中突出了主人公今日的凄凉、落魄的生活处境和细致复杂的感情世界。既有现代小说的抓取瞬间,又有传统小说对社会、人物命运的表现,采取正面叙述与西方小说的时空交错结合的方法,小中见大,增强小说的现实感和历史感。《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金兆丽离开“夜巴黎”前对自己一生经历流水般的回忆,用意识流手法揭示人物此时感慨万千的复杂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由于家庭和个人经历的关系,白先勇的小说多描写他熟悉的上层社会生活,在题材选择上,善于描写没落贵族的日常生活,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人情世态和社会变迁。《国葬》通过国民党一级上将李浩然的葬礼,反映出国民党政权的日薄西山,体现出历史的沧桑感。《思旧赋》借鉴西方小说中观点的运用,采用两个老仆的观点,来表现李宅的今昔:昔日的豪华气派,今日的残破失修。小说中描写的意象都是衰败、老迈、痴呆和死亡的,没有希望,也没有未来,作品从老仆的眼光来叙述比作者自己叙述有效的多,深得《红楼梦》的技巧神韵,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在《游园惊梦》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还运用观点的转换。当叙述钱夫人、金大班的身世来历时,很明显使用的是全知观点,但当进入人物的心理层次时,白先勇运用意识流手法或直接借助人物的自述时,自然又转成自知观点,更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9. 白先勇的人物评价
“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潜心自己艺术进步,想为当今文坛留下几篇值得给后世朗诵的作品的,有两位:于梨华和白先勇。”他甚至赞誉白氏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评
“白先勇才气纵横,不甘受拘;他尝试过各种不同样式的小说,处理过各种不同类式的题材。而难得的是,他不仅尝试写,而且写出来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白先勇讲述故事的方式很多。他的小说情节,有从人物对话中引出的《我们看菊花去》,有以传统直叙法讲述的《玉卿嫂》,有以简单的倒叙法 (flashback)叙说的《寂寞的十七岁》,有用复杂的“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表白的《香港--一九六0》,更有用“直叙”与“意识流”两法交插并用以显示给读者的《游园惊梦》。他的人物对话,一如日常讲话,非常自然。除此之外,他也能用色调浓厚,一如油画的文字,《香港--一九六○》便是个好例子。而在《玉卿嫂》里,他采用广西桂林地区的口语,使该篇小说染上很浓的地方色彩。他的头几篇小说,即他在台湾时写的作品,文字比较简易朴素。从第五篇《上摩天楼去》起,他开始非常注重文字的效果,常藉着文句适当的选择与排列,配合各种恰当‘象征’(symbolism)的运用,而将各种各样的‘印象’(impressions),很有效地传达给了读者。”——旅美作家欧阳子评
10. 白先勇的小说《谪仙记》为何要起这样的题目
“谪仙”顾名思义,本应是天上的神仙,却被贬下凡。常常形容有才华却不得志的人,如李白就是著名的“谪仙”。
白先勇小说《谪仙记》主要讲了四个女人从风华正茂到成年结婚的平常故事。出场时候,四个人都年轻貌美才华出众,尤其是李彤,“总是那么佻挞,那么不驯,好像永远不肯睡倒下去似的。”然而她们无法摆脱生活中的空虚和庸俗,无法避免爱情的失败与幻灭。她们就好像被贬谪的仙人,来到了本不属于自己的世界(环境、时代),却无法回到天堂,无法找回自我。她们的美丽与心气,最终将被生活磨灭。李彤的死,不是因为具体的事情,可能就是这种悲观无望的精神状态的结果。